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2024-04-10

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共14篇)

篇1: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理念与思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活动要以交际为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语言,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以任务为基础,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性,以评价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课是外研社版《小学英语》第六册第五单元第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四种蔬菜和四种动物的英文名称,以及关于物种数量的问答,能获得英语听说和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了解农场进而热爱农场。本着上述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首先在热身和复习环节,我通过播放欢快的英文动画歌曲《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不仅带领孩子进入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新知学习做好了铺垫和导入。其次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我给学生先分好组,给出评价方法,然后带领孩子们一起出发,去参观农场。主要采用多种猜谜活动去呈现单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和巩固了新单词。在单词得到很好的巩固后,我用任务型教学进入对话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对话视频,使学生能够带着愉快的心情完成学习任务。在巩固和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参观他们喜闻乐见的QQ农场和念唱节奏感强的chant,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轻松完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

教学感悟:每年的教学大比武,我都会参加。每次这个过程,无论是研习教材、做课件、上课还是反思,都是很艰辛的。但每次比武过后,又都深深地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并且由衷地感谢学校给我们搭建的这样一个锻炼的平台。这次教学大比武,我同样收获了很多,尤其是课件的制作方面有了很多的进步,知道了如何截取视频、如何转换音频文件,知道了自己的专业素质亟待提高,知道了自己离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还很远。英语里面有句谚语NO PAINS, NO GAINS.今后我将更加努力,不断提升自己,争取构建更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让我的学生会因为我而爱上英语!

篇2: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我上了一节课《角》。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角,然后让学生把角的概念背下来,最后应用角的表示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角的形象,再让学生画出角,最后学生探究出角的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非常透彻。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的引入、练习题的设计,辅助我上好这节课。

第 1 页 我还设计了大量形象、直观的课件。例如角的动态定义的演示。

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还应大一些,练习还不到位。

2.个别学生未能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还应面向全体。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有待提高。3.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从简单的角的计算开始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如何下手,从何处下手。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同样的问题要少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暴露问题,自己在从旁补充完善。然后再练习,达到会做的目的。3.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

4.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篇3:沪教版酸碱盐的教学尝试和反思

一、酸碱盐在教材中地位的认识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酸、碱、盐等几类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 揭示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规律, 重点介绍了复分解反应和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的应用。本章是对前几章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知识的引证, 也是对学过的化学用语、基本计算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 可以获得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 弄清过去所学的一些有关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基本实验技能, 对探究性学习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方面又上了一个台阶。但在中考试题中所占比重和难度系数已大大降低了。

二、酸碱盐教学中的有益尝试

1、删繁就简, 教会识别酸碱盐的方法

沪教版化学教材中对物质的分类和命名不作要求, 教材也只是在上册第81页介绍了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在下册第205页的整理和归纳中要求对酸、碱、盐、氧化物进行分类, 但还是没有介绍物质的命名, 这种编排方式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笔者建议在酸碱盐教学前补充物质分类和命名的教学。

那是否应该像老教材一样严格给出酸碱盐的定义呢?笔者觉得不需要, 与其向学生讲解难懂的酸碱盐定义, 还不如教会学生识别酸碱盐的方法。笔者的做法是:从酸碱盐的化学式和名称的特点上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如下: (1) 酸:列举已经出现过的碳酸H2CO3、盐酸HCl、硫酸H2SO4、让学生概括出酸的化学式以“H”开始, 名称以“酸”字结束的特点, 常读作“某酸”; (2) 碱:列举出现过的氢氧化钙Ca (OH) 2, 告诉学生熟石灰是一种碱, 然后让学生概括出碱的化学式以“OH”结束, 名称以“氢氧化”三字开始, 常读作“氢氧化某” (氨水比较特殊, 学到时再做解释) ; (3) 盐:列举学过的食盐Na Cl、碳酸钙Ca CO3、让学生概括出盐的化学式前面是金属元素符号, 后面是酸根符号, 名称通常读作“某化某”或“某酸某”。 (碳酸氢钠Na HCO3、碳酸氢铵NH4HCO3、碱式碳酸铜Cu2 (OH) 2CO3这三种盐比较特殊, 如习题中碰到再作说明) 。实践表明, 相比以前酸碱盐抽象的定义, 现在从化学式的写法和名称的读法上去识别常见的酸碱盐,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当堂以课本第206页的第5题进行练习, 学生识别的准确率很高。

2、求真务实, 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也是化学教学的有力手段。无论是从实践与认识, 还是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来看, 化学实验对化学教学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七章中安排8个“活动与探究”, 2个“观察与思考”, 除了浓硫酸的稀释考虑到安全问题应由教师演示外, 其它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完成。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实验,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去完成自主学习。

如在第三节中和反应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生实验, 提高学生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观察到红色溶液突然变成无色时, 有同学高呼:“刘谦!见证奇迹的时刻!”如果把化学课上的像变魔术一样精彩, 还怕学生对化学不感兴趣吗?但实际情况是有很多因素制约着学生探究实验的全面开展, 很多都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 甚至为了赶进度而不做实验。这样长此以往, 对提高学生化学的兴趣、掌握化学实验技能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不利的, 需要改进。

3、瞻前顾后, 分化酸碱盐教学中的难点

第七章教材与前面联系点有:紫色石蕊试液遇碳酸溶液的变色;无色酚酞试液遇氨水和石灰水的变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碳酸盐的检验;常见金属与酸、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导电性等等。在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 通过对同类实验现象的分析, 从经验中概括出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规律。

如在进行金属活动性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回忆第五章学过的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铁、铝、铜和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的情况和实验室制取氢气常用锌粒而不用金属镁和铁的原因, 再结合课本第196页的活动与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发生条件, 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4、提纲挈领, 强化复分解反应的应用

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历来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而复分解反应更是第七章中的难点和重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多。本人的教学经验是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 或有气体放出, 或有水生成, 让学生先记住六个沉淀:Ag Cl、Ba SO4 (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Cu (OH) 2 (蓝色沉淀) 、Fe (OH) 3 (红褐色沉淀) 、Ca CO3、Ba CO3, (不溶于水, 但溶于酸产生CO2) 、两个气体:CO2、NH3, 一个水:H2O。结合flash动画演示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实际上是酸、碱、盐溶液中离子间发生的互换反应, 若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够重新结合成为难溶于水的沉淀或气体或水, 反应就向减少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让学生从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也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如溶液中物质或离子的共存, 大部分酸碱盐的检验和鉴别、除杂等等问题。如记住CO2气体的形成原理, 可以理解CO32-和H+不能共存, 碳酸盐常用酸来检验, Na Cl中含少量Na2CO3可以用稀盐酸除杂等一系列问题。

三、酸碱盐教学中的困惑和反思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在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 如学生存在化合价记不住, 化学式常写错, 到复习阶段还是有不少学生把碳酸钠写成“Na CO3”;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记忆不清, 复分解反应中的沉淀一直忘记标注;金属活动性顺序记不住;常见物质的俗名和学名、化学式不对应;有色溶液的颜色识记不清等等, 是不是要实行“理科文教”——进行背诵和默写?笔者认为, 在减负的大背景下, 能否强化化学知识的应用, 弱化化学知识的死记硬背。有的地方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 如2009年无锡市中考化学试题的第32题, 把题目中可能用到的部分物质的溶解性列表在题目旁边供考生使用, 真正体现考查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的困惑是:酸碱盐的知识是否需要拓展和延伸, 拓展和延伸到什么程度也很难把握。为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补充部分知识是必要的, 但究竟讲到什么程度才是合适的却很难把握。如何切实加强酸碱盐教学, 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系统的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吴运来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篇4: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尝试一:“写什么”和“怎么写”谁主沉浮

第一次磨课开始了。通过讨论,大家一致通过,“写什么”一笔带过,重点落在“怎么写”上。三位老师从两篇例文的不同教学方法入手,由点到面,着重指导技法,写好同一类的物品。思路一:以电脑为例,学第一篇例文《小闹钟的自述》,让学生学会写电器;思路二:以扫帚为例,学《小溪流的自述》,让学生学会写教室里的物品;思路三:两篇一起学,放手让学生写一件熟悉的物品。

第一遍试教下来,我们听者着急,上课者更着急。课堂上学生被动说电脑、写电脑,无兴趣、无激情,再加上学生对电脑的构造很难准确表达,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单调,缺乏吸引力。整个课堂感觉充斥着写作技巧的指导,缺乏儿童的童真、童趣。

尝试二:“技法多”“童趣少”如何改观

第二次磨课开始了。面对不成功的尝试,我们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和新的对策。像电脑这一类的电器,是学生不够熟悉的,也是很难表述的,看来内容得换,就换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吧,如玩具等;重点指导写一种物品,看似教会学生写细致生动,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创意,看来该放手让学生写,在学生习作后作重点指导,可避免这一问题。新的思路形成了:思路一:学第一篇例文《小闹钟的自述》后,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通过观察心爱的物品说一说,然后介绍某个方面;思路二:学《小溪流的自述》后,教师出示一把扫帚,让学生观察练说,再展开想象,写一写扫帚的遭遇;思路三:学完例文后,出示大树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大树的内心,通过口头自述,指导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第二次尝试也结束了,效果仍然不满意。写心爱的物品,学生有些兴趣,但主要是以观察为主,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写扫帚,只是出示了一把平平常常的扫帚,观察、想象很平常,写出来的文章也很平常;写大树,更是与学生离得远,无法引起共鸣。问题出在哪儿呢?

尝试三:从“有我”到“无我”

大家仍在反思,仍在琢磨,似乎一定要找到一条真正回家的路。有的说,还是以大树为例,出现各种各样的树,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其实这条路是走得通的,但我们当时还没能走出误区,信心不足;有的说,还是写书包吧,这是学生的随身之物,学生有感情,有话写。有的说,我们重写扫帚吧,两把扫帚比较着试试看,一听构思,行!就这样上。

结果,一举成功!

这堂课上,老师带着学生学例文后,拿出了一把新扫帚,让学生帮这位不会说话的扫帚小姐介绍自己。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展开适当的想象,将扫帚的外形介绍得较为生动有趣,教师则借机指导叙述要有条理。听:“我是一位美丽的扫把小姐,头上长着又密又长的红头发,就像一丛草,红通通的脸蛋上长着两个小眼睛。‘眼’不可貌相,它的作用可大了!如果没有它们,我的头发就会七零八落;更重要的是,我的眼睛虽小,视力却是3.0,地上的一点小碎屑都休想逃过我的眼睛……”接着,老师拿出了一把扫帚,告诉学生:两个月后,这把扫帚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让学生看了一段同学伤害扫帚的录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拿出笔来替扫帚小姐“控诉”一下。学生自然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感而发了。看:“那一天,是我永远忘记不了的日子。放学后,扫楼梯的两个同学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一位同学败下阵来,却又不甘示弱,一把操起我,狂舞着向对手冲去,对手也拿着一把扫帚,剑一样向我刺来。‘啪!’ 我的脸皮立即被刺破了,几乎昏了过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个同学立即又发出了‘破空寒冰砍’,又是“啪”的一声,我苗条的身子一下子被撞断了……”

【教学反思】回顾我们的教研之路,我想:要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回归本真,真正踏上回家之路,我们必须记住两点:

1.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已经储备了很多关于“写什么”的积蓄,问题是在我们的习作课堂里能否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话题,从而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地唤起学生的储备。因而,“写什么”即文章的内容是第一位的。至于“怎么写”即用怎样的形式来写,那要看对何人表达,在何种场合表达,为达到何种目的而表达,不必刻意去“包装”。

2. 教师“有童心”比“讲技巧”更重要。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在第三次试上的作文课上,教师的教学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灵,面对漂亮的扫帚小姐他们禁不住赞美;而面对面目全非的扫帚小姐,他们同样生气、难过。在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诉的情况下趁热打铁,让他们动笔写自然水到渠成了。

这样,当写作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完全融为一体时,写作就是生活,而生活就变为写作了。所以,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追寻一种儿童精神。我们的教师具备童心非常重要,因为童心闪烁真诚,童心引领发现,童心诱发灵感,童心升华情趣,童心会使教师时时充满童趣,时刻理解关注孩子。

【同伴点评】纵观这次课题研究活动,虽然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败有荣,但对于老师们来说,付出值得,收获颇多。尤其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真正明白了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便能激发儿童的潜质,擦亮他们尘封未启的“天使之眼”,教会他们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用自己的童眼、童心去感受、去爱憎、去感动,产生倾诉的愿望,从而写出一篇篇感人的作文,描绘他们美好的童年。

篇5: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Hello, everyone!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have this chance to share my lesson with you. Today I feel extremely happy,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present myself in face of so many respectable experts.

I think after finishing my lesson, I have two big parts to illustrate, they are the successful parts and the unsuccessful ones.

About the successful parts :

First, during the whole class, I think my dear students have great interests in learning the knowledge. For exa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say the opposite adjective words and do the actions by following the music, they are active and have high energy to attend my class, we are so happy to get closed by this way. And I also designed some riddles they like to m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class. For example: (It is big and grey. It has a big mouth. It likes to stay in the water. What is it?) The multi-media made students interested further in learning. During the whole class, the students were active all the time. They learned new knowledge in games, which made them feel that English learning can also be interesting. Because time is limited here, so I don’t want to list all such activities out again, but I think you have found them in my class.

Secondly, through this lesson, I think my dear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the English knowledge, the words and the sentences in the textbook, but also learn more knowledge about our daily life. As we know, to be a good teacher, you should have many different teaching aims: b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is to extend the students original knowledge. For example, in this lesson, I design these questions for the students to answer: (Where do camels live? How many days can camels live without food and water? Feet are bigger in the afternoon than they are in the morning. People are shorter when they are old. People grow faster when they sleep.)These questions are closed related to our life. By this way, the students learn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life they are very familiar with, so they can have self-confidence and interests i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future, I think.

Thirdly, during the whole lesson, I think more than 90% of my students can answer my questions and make dialogues loudly and clearly. They put up their hands constantly and spoke actively. That means one of purpose I design my lesson is to fit for most of my chilldren. They improved themselves in vocabulary, sentence patterns and text.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class, I asked my students to present themselves and expressed their hopes by putting up their hope cards on the blessing-trees. I designed this activity to improv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their feeling of success. Now you see, I want to develop not only the children’s speaking skill, but also their many kinds of abilities. Such as imagination, creation, sense of humor and so on..

Of course, there must be several disadvantages in my teaching. For example, I know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me were not deep enough. I also need to improve my ability to respond to students in many fields. But I know if I teach by my heart, I can feel the richness and happiness in teaching even if I it’s not perfect.

篇6:《Look》沪教版四教学反思

我想所有承担过公开课的老师都和我有着相同的感受,总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做到尽善尽美。尽管有着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尽管有着多次承担县级以上公开教学的经历,但每次公开教学前的备课环节于我而言,都如同初登讲台的新手般惴惴不安,总想追求完美的课堂,所以一次次备好,又一次次推翻。但人无完人,一堂课下来,尽管大家好评如潮,却也有些环节不尽如人意。现对这节课中的亮点和不足谈些自己的体会,以督促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本节课的关键的句型是“What are you doing? I am…”。通过对话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询问他人或表达自己正在做什么。从内容上讲,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现在进行时。另外,本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主要是句型“What are you doing? I am…”。 在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唱歌,感受目标语言。在操练环节中,学生通过朗读,熟悉目标语言;学生通过口语练习,巩固目标语言。在拓展环节中,学生相互交流,运用目标语言。

在整个教学教授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样化。首先,学生活动形式丰富,有个人、两人、小组和全班性的,有教师指导性的,也有需要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活动均安排在一定的语境和情景中进行,突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和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其次,教师在启发与示范后,能够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努力实践与展示自己。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学效果良好。

第二,注重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强调学以致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另外,在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第三,课堂气氛生动、活跃。整堂课**迭起。特别是巩固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操练句型。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编儿歌,创作歌曲,编排游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更说明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这个环节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

第四,注重学生能力的拓展。在学生较熟练掌握“I’m doing…”的用法后,把句子的主语延伸到第三人称“He’s/She’s doing…”,对知识进行拓展,为下一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第五,PPT的运用,直观生动,效果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篇7:沪教版四年级下册英语随堂练习题

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并写出中文意思。

1.jumpLinglinghighcan’t(.)

2.ayouCanflykite(?)

3isdoingWhattheelephant(?)

4.upinskyLooktheatthebird(.)

5nextIt’sacinema(.)

6.fastyoucanrun(?)

7goingtowe’reHainangoto(.)

8.towhatyouaredogoing(?)

9.haveIcansweetssome(?)

10.planeshebytogoingisgo(.)

11.isyourwhatdoingmother(?)

12.fromamIChina(.)

13.goingtogetup5o’clockatwe’re

14.onturnlightthe(.)

15.arepigsthereeleven(.)

16.aboutyouhow(.)

篇8: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本次上课我选用教材M4U2 More insects and plants一课,主要学习单词stalk, root, trunk和句型Its … is/are…重点是用所学句型Its … is/are…描述植物和了解植物对自然界的重要性。由于是换班上课,对所执教班级的基础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备课时尽量讲透最基本的句型,反复操练。

在准备阶段,我让学生跟唱了一首英语歌曲‘Fly, fly ,fly the butterfly’ , 唱这首歌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出这节课内容。然后借助多媒体出示一幅公园的图片,请同桌讨论看到什么,喜欢什么,为什么。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前一课知识点与本课相关的单词,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新授课开始,我出示一颗植物,介绍一种植物,教学新单词,并出示不同的根部,让学生了解根的不同形状。接下来就用新句型Its …is /are …来描述东西。教完新授内容后,我出示不同的植物,由扶到放,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谈谈看到的植物,说说它们的特征及喜欢它们的理由。最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课外阅读,了解植物的重要性,提高阅读能力,增长知识。

篇9:沪教版四年级下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孙贤树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教导处工作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为指导,本着务实、勤奋、真诚、虚心、互助、团结的思想,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转走

人,转来

人。

通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这些学生基本上有了一些了解,从班级总体情况来看,学生个体间差异大。成绩参差不齐,思想及行为表现优劣悬殊大。有些同学学习态度端正,作业按时完成,成绩良好,像陈楠楠、陈悦榕、肖文俊等。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经过老师的辅导、同学的帮助各科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要他们坚持下去老师还要不断辅导和鼓励,像倪羊羊、敖珍珍等。也有个别差生,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基础特别差、上课思想不集中,如张瑞、张明明、司文豪等,从学生自觉性上看,部分学生学习太被动。写作方面来,班中学生可以分成三类。一类学生能写出相当不错的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一类学生基本能将一件事表述清楚,语句通顺,但是欠生动;还有一类学生,则词不达意,语句欠通顺,错别字连篇,无从下笔。从上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情况看:基础知识部分,学生总体完成不错。个别学生写字习惯较差,字迹潦草,错别字多。阅读理解一块失分较多,个别好生审题不清,导致失分。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4个部分:

1、课文 8个单元 40篇课文

2、古诗诵读 8次 16首古诗

3、综合练习8次

4、作文 14次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自主确定学习的生字,用掌握的识字工具和识字方法识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继续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熟练地运用部首和音序查字法,提高查字典速度。辨析同音字、音近字和形近字。

2、继续巩固汉语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培养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的习惯。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按要求积累课内外词语,不断增加词汇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运用中辨别词语的不同意思,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的作用,并能学习运用。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的常用句式,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部分句式能学习运用,学习把句子写具体。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学习顿号、冒号、引号、破折号和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5、专心听人说话、认真思考、不随便插话和打断别人。能抓住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转述,用普通话交谈。交谈中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6、清楚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说一段连贯的话,完整复述一件事,具体讲述故事,简要转述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读出不同的语气。提高默读能力,借助资料解决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复述课文大意,正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能熟目标记教材中的名句,背诵文中的全部古诗,背诵指定的课文,积累课文中 的优美词语和精彩段落。

8、学习观察生活、选择材料、清楚明白地写出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 真情实感。学写小故事、游戏、活动、观察日记、读书笔记、看图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有顺序,语句通顺,能使用标点符号,养成文必加点、边写边点的习惯。

9、积极参加课内外的语言实践活动。主动参加收集资料、出专栏、讨论会、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提高人际交流、口头表达和书面 表达能力。

10、练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正确、端正、整洁。学习在双线格里写字,要求书写认真,字要大小均匀,字与字的间隔要适当。继续练习用毛笔 仿影,做到写字姿势正确。巩固正确的执笔、运笔方法,培养使用、爱 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11、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有自主选书的兴趣和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写读书笔记或阅读日记。阅读量不低于课标的规定。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逐步提高他们的独立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明确阅读要求,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阅读中发现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寻答案,主动拓展学习内容。

2、加强词句训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3、创造多种表达机会,提高学生说话和作文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感兴趣的语文实践 活动。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训练,提高他们收集材料,筛选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

五、具 体 措 施

1、认真研读文本和新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2、根据教学实际,充分运用媒体资源,把语文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落到实处。

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和兴趣,鼓励学生拓宽视野,增大阅读量,特别是对名家名篇的阅读量。

4、创设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学会表达真实的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

5、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质疑能力,鼓励学生互动合作、积极回答问题。

6、培优补差培优补差(1)、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3)、课外辅导,利用每天中午的饭后时间,或者自习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推理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篇10: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习交通工具,及问答句How do you go to ...? I / We go to... by...这一组教学内容互为因果,互相补充。问句和答句是单词的有效操练形式,而单词的教学也为问句的扩充和深化提供了条件。因此本单元的设计应该努力体现语言的实用性。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城市和地点的名称,并且有了一定的方位观念,此外还学过一些交通工具的名称,如car,bus等。因此在这一单元的设计中,我利用学生已知的交通工具和地点名称,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当的词汇,完成句子,进行语言操练,在实际的.情景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学语言。

本单元我把单词教学放在第一课时来讲解,导入时,我运用了一年级学习的一首歌曲《The bus is coming》。 屏幕上,车子在行驶,并出现不同的景象,如,江上的摆渡船,行驶的火车等。学生跟着音乐唱起了歌曲。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可以导入单词ferry, train等。让学生在歌曲中进行热身活动,并由此导入本节课新授内容。我感觉这次导入还是很成功的,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很感兴趣,学习效率很高。另外,在复习单词时,我采用了听声音说单词的方法,我事先准备了各种交通工具的鸣笛声,在课堂上逐个播放,让学生根据声音猜单词,效果不错。

第二、三课时我讲解了重点句型How do you go to …? I/We go to…by…。我运用PPT制作了很多地方的图片,在屏幕上快速显示各地的图片,如,Beijing, Shanghai, Luxun Park等,然后消失,让学生说说他们看到了哪些地方。通过复习使学生熟悉地名,并为以后新句型的操练打下伏笔,而快速切换的图片及让学生回忆所看到内容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指着北京的图片问学生,How do you go to Beijing?屏幕下方出现各种交通工具。我用语言提示学生,By car? By plane or By train? 学生任意回答。最后我来总结I go to Beijing by …通过图片提示和师生之间的问答,自然导入新授句子,使学生理解其含义。在这个句型中,难点在于定冠词the的用法,要提醒孩子park前面加the,地名前面不加the。

第四课时我讲解的是句型Get in the car/taxi. Get on the bus/train/plane/ferry. Get off the bus等。本节课的难点在于get in和get on的用法,给学生讲解时要指出get in 意为进入。。。里面,用于体积较小的交通工具,get on意为进入。。。上面,用于体积较大的交通工具。另外在复习时加入了chant, One, two, three. Get on the bus. Four, five, six. Get off the bus.以说唱的形式操练句型,培养学生语言的节奏感。学生以两个一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自编一首Chant。 以小组形式使学生感到自己也能编歌曲,体验学习成果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后一个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对话:

A: Hello. Sally

B: Hello. Mark.

A: How do you go to Beijing?

B: I go to Beijing by plane.

A: How do you go to Shanghai?

B: I go to Shanghai by train.

A: Look, the bus is coming. Let’s get on the bus.

B: OK.

通过对话练习,让孩子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

★ 《三位数的减法笔算》优秀教学反思

★ 二年级数学课《三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 沪教版掌声教学反思

★ 沪教版《母校》教学反思

★ 沪教版《绿》教学反思

★ 三位数的减法说课稿

★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备课教案

★ 减法教学反思

★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反思

篇11: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的必要性,建立1角的表象。会用量角器量不同位置的角,在量角中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二)过程与方法: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归纳量角器量角的一般步骤,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角的度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的简洁严谨,激发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教学难点:

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1)复习角的概念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角?

第 1 页(2)故事引入

①谈话:在角王国里有许多成员。有一天,角成员们在草地上做游戏,玩着玩着,其中的两个成员吵起来了,它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大。1说:我的边长,所以我比你大。2说:边长有什么用,我的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

②提问:他们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呢? 生:用眼观察、用三角尺测量。

③揭示课题:看来,我们要比出这两个角哪个大,大多少,需要测量。怎么量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探究新知 1.1角的产生

(1)用三角尺上的角量一量、比一比

①小组合作:选定三角尺上的一个角进行测量、比较 ②汇报交流:说一说你选的是三角尺上的哪个角,怎么量的?量的结果是怎样的?

预设:用30角量,1=30,2比30角大,所以2大。用45角、60角量,1比45角、60角小,2比45角、60角大,所以2大。用90角量,1比90角小得多,2比90角小

第 2 页 一些,所以,2大。

③质疑:我们用三角尺上不同的角比出了它们的大小,但是还是不能准确地知道1和2到底有多大,两个角的大小相差多少,怎么办?

生:测量出两个角的大小。(2)介绍1角

①谈话:对,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角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角有多大。

【设计意图】度量需要统一的标准,学生借助三角尺中的同一个角比较角的大小,渗透了度量时标准要统一,唤起了学生度量的经验。借助课件认识1角,既有助于学生形成1角的表象,了解角的单位及符号,又有助于学生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为认识量角器做准备。2.认识量角器

(1)谈话:了解了1角是如何确定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2)小组合作:先拿出自己的量角器看一看,再讨论一下这些量角器有什么共同点?

汇报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配合课件演示)

第 3 页 学生: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份,有一个中心点,两圈刻度,分别从0到180,每两个数字之间相差10,有两条0刻度线等。

(3)操作活动:用两根牙签,在量角器上摆角 ①摆一个直角。

学生试摆后交流方法。(摆角时,一条边对准0刻度线,另一条边对准90刻度线,顶点与中心点重合。)②摆一个60的角

学生试摆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了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60份所对的角就是60度。③摆一个120的角 呈现错例,比较辨析。

【设计意图】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通过动手摆角,初步感悟量角器是角的集合以及用量角器度度量角的一般方法。3.用量角器量角──教学例1(1)出示例1: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2)学生独立尝试量角,小组交流量角方法。(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4)尝试归纳量角的一般步骤

①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一条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第 4 页 ②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5.反馈:照样子,量出2的度数。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6.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注重量角步骤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培养学生在实践、辨析中学习新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倾听的习惯。

三、巩固深化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学生独立度量后交流方法。(2)猜猜看

看角的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猜角的度数。(3)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展示量角过程,叙述量角方法。

【设计意图】注重量角的技能训练和个别指导,使学生在量不同方向的角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 5 页(2)估一估,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篇12:沪教版四年级英语《On the farm》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常用的面积单位的梳理过程,自主建构面积单位的换算方法,初步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习近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篇13: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2、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让我懂得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3、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

4、学习是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

5、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生活中,我们要做个“时时会学习,处处能学习”的有心人。

6、我们不可能留住时间的脚步,但是我们可以抓紧时间,在一定的时间里把事情做得快一些、好一些,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做一个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7、小莉的真诚和宽容不仅触动了调皮的马克同学,维护了他的自尊心,也使老师深受感动,调整了教育方法。

8、《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它以孩子的口吻,发出对和平的呼唤——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9、五壮士痛歼日寇、壮烈牺牲,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10、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11、老虎朝武松压过来,并使出了扑、掀、剪的招数,武松躲、跳、闪,避开了老虎的进攻。

12、趁老虎不备,武松抡起哨棒打虎,但未击中。老虎再次扑向武松,武松用手揪住老虎的脑门,连打带踢终于将虎打死。

13、船长在紧急关头急中生智救了孩子,体现了他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14、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15、通过回忆家乡的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亲人、伙伴的思念,眷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情感。

16、周恩来是个尊重民族文化、平易近人、与民同乐的好。他与傣家兄妹泼水祝福的欢乐场景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17、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如果没有太阳,地球就没有光明和温暖;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8、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

19、日本的森林管理员山野忠彦和孩子们一起护理、拯救古树的事,教育和告诉人们:大树永远需要人们的帮助,而不是伤害,人和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20、桑兰以惊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和动人的微笑承受着一切。她的坚强,她的微笑感动了大洋彼岸的人们。

21、我含着热泪离开了,我伤心的热泪为男孩一家的遭遇而流,我感动的热泪为男孩一家浓浓的亲情而流,我愤怒的眼泪为肇事司机的无情而流。

22、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帮助激发了人间美好的感情,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亲情无价、友情无价、真情无价!

篇14:沪教版四年级语文期中测试

完成时间90分钟)

二、基础知识。(25分)

1、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完成后面的要求。(6+2分)

()身()骨

身()其()

和颜()()

因()施()实()求()

志()道()本学期课文中的很多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田老师、孔子、白求恩„„请你用上以上词语(至少选一个),用一两句话赞美其中一个人物。

2、用一个词语概括本学期学到的景物的特点。(4分)赵州桥

钱塘江大潮

小兴安岭

3、按要求改写句子。(5分)

(1)一颗颗枣树挂在枣树上,像(比喻句)(2)秋天的早晨,一进校门,就会看到美丽的鲜花和诱人的香味。你瞧,有桂花、菊花和桃花等,它们开得多美啊!(用修改符号修改)

4、填空(8分4+2+2)

(1)赵州桥不但(),而且()。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各自();还有的刻着()。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赵州桥栏板上的龙还有别的姿态,发挥你的想象再写一种。

(2)夕阳无限好。(3),一分收获。

三、阅读理解(35分)

(一)五彩池(节选)(19分)

神话传说中的五彩池在天上,而且只有一个。这里满山坡的五彩池却多得数不清。这些五彩池大大小小,(líng lóng duō zī)。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子的边沿是金黄色的,像一圈圈金色的带子把池子围成各种好看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

(lián dāo),有的像脸盆,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最美丽的是那鲜艳多彩的池水。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使人惊奇的是,这些彩池()互相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每池的水色却各不相同。有的上边的池水是咖啡色,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柠檬黄;有的左边的池水成湖蓝色,注进右边的池却变成了橄榄绿;有的水池只有一种颜色,有的一个水池呈现出多种色彩。如果把各池的水舀起来一看,却又跟普通清水一样,什么颜色也没有了。同样的水,在不同的池子里怎么会显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呢?原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在阳光照射下,池底就像一面面高低不平的反光镜,显出各种美丽的颜色。变幻的色彩使五彩池显得格外美丽,格外神奇。

1、根据拼音的提示写出词语。(2分)

2、在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粗糙()消失()

融化()

3、在选文中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2分)

4、第2小节和第3小节分别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分别用直线和曲线划出。(2分)

5、填空(10分)(1)“柠檬黄”、“湖蓝”、“橄榄绿”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语,你能再写两个这样的词语吗?、(2)“站在山上,向下望去”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你还能写出两个表示“看”的词语吗?、(2)选文写出了五彩池的景象。(3+2)如果是你亲眼目睹这样的风光,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60字以上)

(二)国剧(16分)

那天晚饭后,台湾来的赵爷爷提议要我陪他走走,于是我就陪着他在附近的路边散步。我们没走几步,就听到激昂的京胡声。这京胡好像是从街心花园里传来的。赵爷爷一听,就情不自禁地哼了起来,还对我说:“我们中国人真会消闲,茶余饭后总能见到一些老人聚在一起吊嗓(练 炼)声,好不快活。”

“台湾也是这样吗?”

“不单是台湾,我到过一些欧美国家,在华人较多的地方,都能见到这样的场面。我们散居在海外的中国人唱了、听了,心中的乡愁就会变得淡一些。哦,对了,我这次还要(稍 捎)一些国剧带回去,都是国剧组老友叮咛又叮咛的。”

“您说的国剧是„„”

“嗯,你听这就是啊。我们海外的华人都把京剧叫成国剧。这么叫的意思是:我们是有国有家有名有姓的中国人„„”// 只几句话,赵爷爷就和这些老人相识了。京胡声起,他还有板有眼地唱了一段。曲终人欢,喝(采

彩)迭起,掌声不断。再看四周,嗬,坐着的、站着的已有一二百人了!这里简直就是个戏曲大舞台,生、旦、净、末、丑几乎每个行当都有。

趁赵爷爷和他们切磋的时候,我和一位琴师谈了几句:“请问,这里每晚都是这样吗?”

是的 琴师乐呵呵地回答

我们这里以剧会友

自娱自乐

以剧会友,自娱自乐。说得多么随意、自信,这或许就是他们的宗旨哩。// 在回宾馆的路上,赵爷爷还在哼着他的二黄,我却没有作声。叫国剧也好,京剧也罢,不都是我们民族同根文化的继承吗?//

1、划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3分)

2、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2分)

3、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分)

叫国剧也好,京剧也罢,不都是我们民族同根文化的继承吗?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4分)

情不自禁——

自娱自乐——

5、文章分成三段。请根据提示概述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赵爷爷很

了,他,我从一位琴师那里

解到。

6、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对京剧有了哪些了解?请用一段连贯的话介绍一下(不少于三点)(3分)

四、作文(35分)

题目:我战胜了

提示:[1]把题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写“困难”、“胆小”、“懒惰”、“依赖”等等。[2]通过一件事,重点写清楚你怎样战胜的整个过程的,注意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要求:

1、一定要把你选择的事例写具体;

上一篇:八年级围城暑假读后感下一篇:三调联动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