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空巢老人

2024-05-22

关注空巢老人(精选6篇)

篇1:关注空巢老人

关注空巢老人,集思广益送温暖

7月15日下午,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关注空巢老人,携手你我送温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焦作市区、公园、社区等公共场合积极开展“关注空巢老人,集思广益送温暖”实践活动。

激情七月,炎阳高照,实践队员不畏酷暑,兵分两路,分别深入市民较为集中的人民公园和龙源湖小区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慰问空巢老人等活动。到达目的地后,实践队员迅速行动,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诚恳的工作态度,针对性地向年龄段为15—30岁的群众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同时,队员们也聆听记录了广大群众对于“关注空巢老人,共建和谐社会”这一社会问题的看法及建议。随后,实践队探望了家住龙源湖小区的王淑芬老人,为她送去队员们的一番心意、真挚问候与祝福。

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集思广益,为空巢老人们送去夏日感动与清凉,真切地反映了实践活动“深入群众,切实为民”的主旨。市民们肯定的目光,老人脸上幸福的笑容也将激励他们把“关注空巢老人,携手你我送温暖”活动做得更出色,继续发扬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供稿人:梁家猛

2013年7月15日

篇2:关注空巢老人

伴随着气温的回升,农村大部分青壮年离乡背井,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而体质较弱、生活上缺乏照料的老人则成为村中主要的留守力量,被称为“空巢老人”。这些老人本来就是社会中弱势群体,再有子女打工,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为此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空巢老人”的“高龄管理”。要掌握“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群体的情况,建立“空巢老人”的档案,对他们进行跟踪服务,便民、利民政策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更要落实好,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社区要建立高龄档案,即对75岁以上的老人进行归档,对他们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为老人提供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如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家庭清洁、生活照料、日常护理、供餐采买等方面的服务;也可提供个性化护理,比如针对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3、要发挥乡村卫生院作用,建立家庭病床,挂钩“空巢老人”,定期巡访,提供护理、救助、急救等,比如每天打个电话提醒老人吃药等,或者在老人的家里安装“服务铃”,老人一按“服务铃”,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就能马上到老人家里进行救助。

4、要完善社会志愿者社区助老服务。对志愿服务机构在物力、财力上给予扶持。社会的志愿者开展点对点的“助老护老”行动,由志愿者固定帮扶社区的老人,这样对老人的情况也就比较容易掌握。

5、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模式,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地、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篇3:关注空巢老人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普查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问卷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 以2008年江山市村级换届选举后大规模培训村两委主职干部为契机, 通过村两委主职干部对全市312个村的“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普查, 对个别有异议的村进行实地核实。其次, 通过乡镇 (街道) 的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向每个驻村干部发放3至5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情况进行入户抽样调查, 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0份, 收回问卷987份。最后, 笔者又在乡镇 (街道) 和村领导的陪同下走访了100个“空巢老人”。为计算方便, 笔者在这1087份问卷中去掉信息欠全或填写欠认真的87份, 仅对1000份问卷调查表进行统计研究。结果显示, 截至2008年12月止, 江山市共有65周岁及以上农村老人35640户、53519人。其中, “空巢老人”家庭有10212户, “空巢老人”16534人, 占农村65周岁以上老人的31%。

1. 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

⑴性别构成:男性占53.3%, 女性占46.7%。

⑵年龄结构:65~69周岁占25.1%, 70~79周岁占42.7%, 80~89周岁占31.9%, 90周岁以上占0.3%。

⑶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占56.5%, 小学占26.8%, 初中及中技占15.2%, 高中及中专占1.5%。

⑷职业构成:一辈子都是种田的占81.1%, 以承包工程为主的占7.8%, 以做小生意为主的占5.7%, 以做泥工为主的占2.5%, 以做木工为主的占1.7%, 其他职业的占1.2%。

⑸曾任职务:担任过村主职干部及以上的占9.3%, 担任过村委或村支委干部的占12.5%, 担任过队长的占16.5%, 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占61.7%。

(6) 子女情况:有两个以上的占98.7%, 子女在本市工作的占72.1%, 子女经常以电话方式或上门探望父母的占65.8%以上。

从以上基本构成情况看, 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 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⑴吃的情况:自己认为吃得很好的仅占3.9%, 吃得好的仅占36.7%, 吃得饱的占58.7%, 吃不饱的占0.7%;每人每月吃肉在3斤以下的占57.8%, 在3~6斤的占28.5%, 在6~9斤的占11.5%, 9斤以上的占2.2%。

⑵穿着情况:自己认为穿得很得体的占6.7%,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占39.3%, 将就着穿的占49.8%, 穿得很破旧的占4.2%;平时衣服洗得很干净的占17.7%, 平时衣服洗得干净的占43.5%, 平时衣服洗得较干净的占35.6%, 穿着不够干净的占3.2%。

⑶住的情况:住在楼房里的占37.1%, 住在平房里的占58.3%, 住在破旧房里的占4.6%。

⑷用的情况:每月零花钱在15元以下的占11.5%, 每月零花钱在16~60元的占35.8%, 每月零花钱在61~150元的占34.2%, 每月零花钱在151元以上的占18.5%。

⑸消遣方式:选择看电视的24.2%, 选择闲聊的23.8%, 选择闲逛的15.7%, 选择打牌的13.2%, 选择麻将的9.2%, 听广播的3.8%, 选择看报的1.8%, 不知自己是如何消遣的占8.3%。

⑹购物情况:由儿媳购物的9.2%, 由子女购物的62.8%, 由自己或老伴购物的25.3%, 由其他人购物占2.7%。

⑺外出情况:出过省的35.7%, 出过衢州地区的25.8%, 出过江山市的34.4%, 江山市都没有出过的4.1%。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空巢老人”的生活还是以温饱为主, 多数“空巢老人”的生活离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3.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点。

⑴幸福指数比较高。调查表明, 有5.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46.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意, 38.7%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满意, 只有7.5%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满意, 1.8%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满意。

有3.6%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幸福, 38.4%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 47.9%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较幸福, 只有9.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不够幸福, 1%的“空巢老人”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不幸福。

⑵丧偶家庭比较多。“空巢老人”中寡居 (单身) 老人有6675人, 占所有“空巢老人”的40%。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配偶的家庭627人, 占62.7%, 丧偶独居的家庭373户, 占37.3%。在丧偶独居的老人中, 女性多于男性, 占56.8%。

⑶自理能力比较强。许多“空巢老人”吃得米自己种, 吃得菜自己种, 吃得荤自己养, 吃得药 (土药) 自己挖。像许多少数民族“能说就会唱”一样, 他们大多“能动就会做”, 男女健在的“空巢老人”一般男主外, 女主内, 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生活, 倒也过得有滋有味。独居的“空巢老人”也大多相信“命运安排”, 里里外外一把手, 吃喝拉撒忙到头。

⑷关心子女比较重。大多“空巢老人”关心子女和孙辈胜过关心自己。调查中, 有68.8%的“空巢老人”回答最关心子女和孙辈的事;有63.7%的“空巢老人”回答最高兴的事是子女和孙辈有出息;有48.5%的“空巢老人”回答最想有子女和孙辈陪伴。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关爱下辈胜过关爱自己。

二、存在的问题

1. 负担过重。

在被调查的1000位“空巢老人”中, 有25.5%的“空巢老人”靠自己种田来维持生活, 有好多7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还要为子女种田。走访中, 我们发现有一位86岁高龄的“空巢老人”还种着3亩多田;有41.5%的“空巢老人”自己种菜或靠买菜来维持生计;有12.5%的“空巢老人”靠做粗工赚钱自用;有10.5%的“空巢老人”要自己上山打柴;有3.7%的“空巢老人”靠来料来样加工补贴自用;有2.3%的“空巢老人”负责照顾孙辈上学接送、吃穿和就医等。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看家、护院等。

2. 收入较低。

大多数“空巢老人”靠自食其力, 如下地种田、上山砍柴、饲养牲畜、来料来样加工等增加家庭收入。走访中, 我们发现男性“空巢老人”养牛、养羊等牲口的比较多, 女性“空巢老人”养鸡、鹅、鸭等家禽的比较多。

子女给的少。原因是子女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高。既要自己在城里买房 (一般都按揭贷款) 、供养子女读书 (大多不止一个) , 又要负担父母生病治疗费用。除极个别当老板的, 大多数无积蓄或积蓄甚少, 不可能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

调查表明, “空巢老人”当中, 月收入在120元以下的占19.5%, 120~365元之间的占29.7%, 365~3600元之间的占42.8%, 超过3600元的仅占8%。从以上情况看, 九成以上的老人家庭收入水平不高, 经济来源比较单一, 收入只满足于日常生活开支。

3. 患病乏医。

无钱看病和看病无人陪已成为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最困难的事情。调查中, 大部分老人认为“有口饭吃就行”, 而把看病当作一种奢侈消费, “小病不去医院, 大病去不起医院”仍然是广大“空巢老人”的选择。虽然江山市已在农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合作医疗规定的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仍然是“空巢老人”难以逾越的医疗门槛。他们的收入仅能用来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 也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他们中的大多数“空巢老人”往往是“保了饭碗, 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 保不了饭碗”, 处于吃饭与吃药两难的境地。有的家庭为了治病, 不得不从小康家庭沦为贫困家庭。由此可见, 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空巢老人”的生活。

4. 精神孤寂。

情感空虚、孤寂、无助等问题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随着家庭生命周期最后一个阶段的到来, 家庭的结构功能分化, 很多子女外出, 常年很少回家。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 然而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 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自己生病或遇到干不了的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 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23.8%的“空巢老人”休闲方式是串门聊天, 他们中的很多人“电视看不懂, 广播听不到, 下棋没学会, 打牌输不起。”这种单调的生活方式更增加他们内心的孤寂, 更增加对子女的思念, 尤其是一些丧偶或独居的老人, 他们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他们中许多人大都很少与社会交往。

5. 五官失灵。

调查显示, 有25.5%的“空巢老人”眼花看不清电视, 有18.6%的“空巢老人”耳聋听不到广播, 有17.3%的“空巢老人”鼻塞闻不到香味, 有32.8%的“空巢老人”少牙吃不动花生米。加上他们的文化程度低, 生活水平不高, 所以, 他们大多深居简出, 早睡早起, 生活也还算有规律。

三、对策与建议

“空巢老人”现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产物, 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子女不孝这种道德的层面。根据江山市的情况, 目前农村养老模式的选择仍将以家庭养老和自养为主。当然, 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帮困救助机制, 是应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要求, 而关注“空巢老人”生存状态则显得尤为紧迫。为此,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弘扬传统美德, 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它也给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些问题。因此, 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 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恪尽孝道侍奉老人的子女, 社会要给予表彰, 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通过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志愿者组织的通力合作, 为“空巢老人”办好事、办实事, 想方设法给“空巢老人”带来更多的实惠, 充分体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怀。

子女要尽到赡养的义务, 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帮助“空巢老人”。配偶要关心老伴, 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 而且要关心老伴的心理健康, 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子女应该帮助老年父母安排好日常生活, 保持与父母的联系, 在精神上要关心父母, 常回家看看, 伸手帮一把, 听听他们的要求和需要, 即使不能回家, 也要经常打电话问候,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才能够缓解老年父母的困难。

2. 更新养老观念, 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家庭养老模式是现阶段江山市农村“空巢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但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型的养老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养老方式, 社会养老机构将成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的主要选择。这是减轻子女照料负担, 解除养老后顾之忧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此, 要引导“空巢老人”更新观念, 鼓励有条件的“空巢”老人家庭选择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以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在被访的“空巢老人”中, 无论收入高低, 选择到养老院的态度都不够积极, 除经济上受到制约外, 观念上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 “只有无子女的人才会去养老院”, “自己有儿有女去了还不让人笑话?”“除非到生活不能自理, 子女又无法在身边照顾的情况下, 才选择去养老院”等等。因此, 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宣传, 逐渐改变“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 多途径多渠道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生活环境, 切实提高“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3. 健全社会保障, 为“空巢老人”养老提供基本保障。

要健全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让更多的“空巢老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针对“空巢老人”就医难问题, 要研究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如降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起付线, 提高补偿支付比例, 实行将大额的慢性病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等办法, 减轻困难“空巢老人”的医疗负担, 让他们能看得起病, 真正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同时, 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 建立村级专项养老基金, 用于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和特困“空巢老人”的救助以及养老补贴等。如江山市城郊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就设有老年基金会, 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 每月按年龄的不同发给老年人一定的生活补贴, 有的村每年还组织老年协会会员到全国各地旅游, 费用大部分由协会出, 自己出小头, 所以老年人都乐于参加。这不仅改善了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 而且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甚至整个晚年生活的态度。

4. 提高整体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转移。

老人们不愿意进城与子女同住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年人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 只有不断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 主要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减少老人进城后角色转换的幅度, 老人们才愿意进城, 才能使本已掏空的家庭载体再度充实起来。一般来说, 由于小城镇与乡村生活的差距较小, 比大城市更接近乡村的生活, 因此, 可以先从其供养子女在小城镇的这一部分“空巢老人”入手, 实现城乡的大转移。在有条件的农村还可借鉴城镇的做法, 把高龄、困难“空巢老人”组织起来, 实行集中供养, 不断提高“空巢老人”的自身素质, 逐步实现“空巢老人”向城镇的转移。

5. 建好活动中心, 为“空巢老人”的生活增添色彩。

农村老年活动中心作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容之一, 体现了乡村组织对老年人的尊重, 老年活动中心这种养老服务形式得到了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一致认同和接受, 也实实在在为“空巢老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在江山市, 除极少数山区村没有村级老年活动中心之外, 绝大多数村都建有老年活动中心, 并且, 绝大多数村的老年人都经常到活动中心去活动, 学到了不少东西, 获得了不少乐趣。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却还有一些村的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开展得并不正常, 基础实施不全, 如有的活动中心仅有房屋而无桌子和椅子, 有的虽有桌子和椅子却没有活动器具, 有的根本就无人管, 平时就是一把锁, 只有在上级检查时才“露露脸”。本次调查表明, 在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 有53.9%的老年人参与过老年活动室的活动, 在参与活动的“空巢老人”中, 有98.7%的“空巢老人”喜欢老年活动室。所以, 希望还没有建立活动中心的村尽快筹措资金或租借房屋把活动中心建立起来, 已经建立活动中心的村要尽快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器材和娱乐设施。同时, 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维护环境卫生, 把活动开展起来, 使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有一个温馨的“家”, 让他们的有生之年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6. 干部定期走访, 及时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

乡镇和村两委干部一方面要有专人掌握“空巢老人”的动态, 建立“空巢老人”帮扶调查表;另一方面还要定期走访“空巢老人”, 或问声好, 或问长问短, 或帮个忙, 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空巢老人”, 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同时, 及时了解邻里互助情况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 必要时可与“空巢老人”子女进行联系沟通, 使他们及时掌握父母的最新情况, 以便让他们更安心地在外地工作, 赚到更多的钱来孝敬父母和支持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7. 激励邻里互助, 大力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

农村不比城市社区, 彼此相处较远, 再说农村“空巢老人”文化程度又相对较低, 文盲、半文盲者居多, 他们大多数人与外界的联系方式还是凭两条腿和一张嘴, 有的虽然子女专门为他们安装了电话,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只会接电话而不会打电话。所以, 当他们有事求人帮忙时, 只好亲自跑去叫人。而“空巢老人”的子女离得较远, 一般是叫不到的, 那怎么办?只有就近叫人帮忙。但经常请人帮忙, 不仅邻里会厌烦, “空巢老人”自己也叫不出口。为此, 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和村两委出面, 根据“空巢老人”的实际困难, 听取“空巢老人”的建议, 为之联系“一帮一”的邻里长期结对服务,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空巢老人”解决困难。因人而异, 视其困难大小, 或免费, 或适当收点报酬, 激励邻里互助。年底开展“爱心帮扶慰老”活动评奖, 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问题。

8. 学会关爱自己, 探索农村“空巢老人”的自养之道。

篇4:关注农村空巢老人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收入;健康;医疗;養老;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2)01-0012-0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流迁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出现的是,农村中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在不断地壮大,“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需求也成为学者们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大省,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主要以2010年1、2月份对湖北省21个村200位抽样的空巢老人所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围绕空巢老人的经济、健康医疗、養老等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

一、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

在生活来源方面,这次调查的200位空巢老人中,共有99人的收入中含有子女补贴,占了总数的49.5%,接近五成,其中有41.0%的老人把子女补贴作为唯一生活来源,超过了四成;有21.0%的老人只靠务农收入生活;靠个人以前储蓄作为来源的占11.5%;靠新农保保障金生活的老人有16人,占了总样本的8.0%,见表1。可见,大多数的空巢老人都以 “依靠子女”、“个人自養”等家庭養老的方式为主,并且“依靠子女”占主导地位。[1]

在收入水平方面,认为生活收入大致够用的人占了40.6%;有些困难的占了22.3%,十分困难的占了8.1%,二者合计共占了30.4%;仅有11.7%的老人认为自己的收入够用有余,见表2。在对只把务农收入作为唯一生活来源的老人进行分析中发现,43.1%的人大致够用;有困难的占了29.3%;只有6.7%的人够用有余,不到一成。在只靠子女补贴维持生活的老人中,49.5%的人大致够用;够用有余的仅占9.9%,同样不到一成。仅有56.2%的老人得到子女补贴。每年得到子女1000元以下的占47.5%;1000元到2000元的占21.3%;2000元到3000元占10%;3000元以上者占21.3%,其中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仅有4人,占5%。可见空巢老人普遍经济收入不足,对未来的生活保障存有危机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增多,劳动能力会逐渐丧失,再加上赖以依靠的法定赡養人无力提供必要的養老支撑,空巢老人的生活所得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我国农村的養老保障制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而在新农保的参与方面,参与率不到二成。数据显示,在153位有效空巢老人样本中,有40位处于新农保试点县,享受新农保養老金的老人有28个,占试点县空巢老人数量的70%,占样本空巢老人数量的18.3%。当空巢老人进入高龄后,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養老保障提供持续的收入流,则这部分人群的養老问题将面临极大的困境。可见,加快新型农村養老保险的全覆盖是迫切的政策选择。

二、 空巢老人的健康和医疗状况

调查中发现有接近七成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只有10%的老人身体健康且可以照顾家人。结合各年龄段来分析,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病的、病重的比重都相对较大,而无病、身体健康的不到一成,见表3。可见近七成的空巢老人都患有疾病,尤以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问题最为显著,而大多数老人的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开支,遇到疾病更是无能为力了,这些老人的医疗保障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在新农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方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比重最多的是60-70岁年龄段的老人,其次是71-80岁的,80岁以上的老人最低,即年龄越高的老人参保率越低。所以必须努力扩大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特别是针对这些高龄老人。

三、空巢老人对養老的意愿和需求

当问到“您是否担心自己的養老问题”时,有高达61.7%的老人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只有38.3%的老人选择了“不担心”。可见六成老人对自己的養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老人们養儿防老观念也正在逐步淡化,他们认为依靠社会提供養老帮助是今后的養老趋势。虽然在養老观念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收入低是影响老人在今后養老方式选择上的重要因素。

当问及空巢老人“最担心什么”时,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的最多,占了33.3%;其次担心子女不在家的占了28.7%,二者占了62%;担心不能继续干活的占了19.6%;最后是担心生活孤单的占了18.4%。说明物质生活的无保障和精神生活的孤单是这些空巢老人的最大困扰。

关于“哪种養老方式最好”的问题,选择“依靠子女”的占了31.7%;选择“依靠社会養老保险”的占了42.2%;选择“依靠自己”的占了18.6%。说明考虑到自己的经济能力和身体状况,很少的空巢老人选择“个人自養”的方式,而且“養儿防老”的观念也在逐步淡化,这与子女给予的生活补贴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的生活开支有关,在调查中,仅有34.8%的老人认同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養老问题;有一半多的老人认为依靠子女只能部分解决養老问题。从中看出,更多的老人希望靠社会提供養老帮助。

四、空巢老人的生活幸福感

调查发现,有42.2%的老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不高,接近一半的老人对生活的幸福感偏低。这和他们的经济负担重、健康状况差以及子女不在身边所引起的生活孤独感有关。[2]

当问及让老人感觉最高兴的事情时,35.1%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和睦”;29.8%的老人认为是“身体健康”;其次,选择“生活水平提高”的占了15.4%;选择“子女工作顺利”的占了10.6%;5.9%的老人选择 “養老有保障”。由此可见,对于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家庭和睦,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享受天伦之乐是最重要的。[3]

五、基本结论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比较单一,多依靠子女養老,且多数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生活状况偏差。六成以上的老人对自己的養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他们最大的忧虑就是生活来源无保障,并且依靠社会養老成为他们最大的期待。而在这些村庄中新农保的普及率偏低,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令人担忧。

对此,要切实完善农村的養老保障制度,确保空巢老人能够“老有所養”。随着老人養老观念的转变和进步,空巢老人对新农保的需求更加迫切。政府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农村新农保政策的覆盖面,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适当提高養老金的发放标准。对于特别贫困的、无劳动能力的高龄困难老人可以适当给予更多的福利待遇,还可建立与物价水平变化相适应的浮动机制,保障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投入资金,在乡镇建立養老院、老年寓所,在村建立家政服务站,探索“机构養老”的新模式。在收取合理费用的基础上,由专门工作人员为农村中的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满足空巢老人多方面的需求。[4]

(二)近七成空巢老人患有疾病,80岁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最差,有近两成的老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并且以高龄老人的参保率为最低。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改进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医”。一是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标准,使患有重病的困难老人都能够看得起病;二是扩大报销范围,把老年人的常见病、常用药都纳入到报销范围中,切实减轻老人的医疗负担;三是健全对农村老人的医疗公共服务。如在农村医疗卫生室建立专门的老年人健康档案,定期对老人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做好老人的疾病预防服务。

(三)近一半的空巢老人幸福指数偏低,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的期待更高。所以对空巢老人的養老必须“物质養老”和“精神養老”相结合。

让老年人在精神生活上得到满足,就是要营造尊重、关注、体贴老年人的生活氛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工作,还存在急需完善的薄弱环节,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制度的共同作用。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村民委员会可以结合实际,定期开展“好儿女”、“好儿媳”以及敬老、爱老、養老、助老“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强化宣传教育,加强法制建设。大力宣传孝道精神和孝道文化,激励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年轻人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村委会也可以通过组织爱心慰问、聊天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经常对老年人给予思想上关心、精神上慰藉、情感上体贴,让这些独居的老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下转第21页)

篇5:关注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以关爱慰问空巢老人的形式,深入农村空巢老人家中,实地走访调查,分析和概述了目前**街道各社区的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以及生活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实际困难,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成因,提出了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主要原因、建议

一、调查概述

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我在**区红十字会的带领下于2012年8月11日对农村空巢老人组织了一次关爱慰问活动,并对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实地走访调查,走访的对象为**街道**社区、**村和**村的空巢老人。他们中或者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调查以家常聊天的方式进行,在关爱友好的氛围中对他们的经济状况、日常生活状态、健康与医疗问题、心理状态、娱乐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做了详细的了解,并及时做好记录。

二、调查结果

经过对问题记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堪忧,他们面临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水平参差不齐,多数生活条件简陋拮据

实地走访,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少数家里盖

了二层小楼,生活条件基本满足,多数仍居住在破旧的小平房中,家里十分简陋。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只有少数老人是退休在家,能够享受到不多的退休工资或者子女定期寄的生活费,多数老人只能靠农村低保来维持生活。空巢老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就事实而言,很多空巢老人的饮食都不能满足身体营养需要。

2.医疗保障不给力,身体健康伤不起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少数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腿脚不便,得不到较好的医疗。多数老人身体基本良好,有的还下地干些农活儿。但他们普遍反映求医看病不便。面对如今高昂的医疗费用,没有较好的医疗保障,又不愿给子女增添负担,他们就是身体有些不适也多选择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更不用说定期去检查身体了。这种身体健康伤不起的心理让他们承受了病痛的折磨,导致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危及老人的生命。

3、平时无人照顾,日常生活得不到呵护

在走访的空巢老人中,19%的空巢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42%的空巢老人生活能部分自理,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只有39%。空巢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务工或定居,当他们需要照料时,45%由老伴照顾, 16%由亲戚朋友和邻居来照顾,村委会照顾占15%,无人照顾的占24%,他们的日常照料较缺乏。

4、心理孤独寂寞,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

子女外出打工后,与空巢老人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子女的角色要求,这种状况导致空巢老人“亲情饥渴”。在所调查的自然村中,有室外活动场所、专为老年人开设的活动区、健身设施等农村文体娱乐公共设施的不多,在组织老年人活动方面,54%的村子偶尔组织,36%从不组织,经常组织老年人活动村子的仅占10%,因此,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较少。他们平时的娱乐方式主要集中看电视、听广播。所以,空巢老人的精神压力无处宣泄,导致他们心理缺乏安全感。从与子女沟通的频率上来看,只有30%空巢老人与子女沟通频繁,有事才联系的占54%,基本不联系的占16%。所以空巢老人内心孤独寂寞,情感慰藉较贫乏。感受不到那种“儿孙满堂”的家庭的温馨幸福。

在调查中,空巢老人也反应了大量其他方面的事实与想法,例如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容易与邻里发生各种小摩擦,闹点矛盾,也有经常与子女或儿媳发生意见纠纷的。同时,空巢老人们也提出了对政府和村支部的一些期望,如希望得到更多的生活补助,希望村里面能为老年人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希望得到村里的集体照料等等。

三、调查后的思考及对关爱空巢老人的建议

调查结束之后,心中满是沉重的思考与困惑:我们得到了物质上的,却在慢慢失去一种亲情。或许,只有当人们在老人们离开人世之后才会明白这种亲情的损失有多大,那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空巢老人”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子女们的关爱。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它已上升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给老人一个快乐而不是孤独的晚年!所以,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不容忽视,值得深思。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自我、社会养老模式不够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人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够到位,农村老年人文体娱乐活动不够丰富。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如何结合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是一个不

可回避的现实课题。

因此,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认为,要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即:

(一)、社会方面

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使国家尊老爱老政策深入人心,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尤其要提高后辈关爱空巢老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各地区学校、医疗、慈善机构等公益事业组织,社团、企业等各界人士通过与村(社区)建立联系,定期走访慰问所在地的空巢老人,并能形成长期有效机制。建立当地的党员干部义务监护,帮扶制度,对辖区内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

(二)、政府方面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确保老人的日常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老年保障医疗体系,满足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应创新医疗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定制的医疗服务,如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村卫生院签订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减免一定的费用,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建立专门的医疗保健档案,专门设计医疗保健方案等。

有条件的,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对于一些生活有条件和有重病在身的空巢老人,政府可以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供其生活,建立养老社区,以给这些老人养好身体,享受到快乐的晚年。

(三)、村(社区)方面

依靠各自然村(社区)自身的力量,作出实质性工作建设。一方

面,各地可以村为单位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娱乐环境,组建老年人舞蹈、象棋、书法等兴趣活动队,定期组织开展老年人活动,如参观旅游、看戏、书法比赛等,既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让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归属感,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

另一方面,可以以一个或者多个自然村(社区)为单位建立队伍,在生活上给空巢老人以全面充足的照顾,让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关照,也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让空巢老人从生活上减轻负担。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空巢老人,对于子女长期在外的,要主动与其子女进行联系沟通、宣传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帮组空巢老人与其子女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从源头上解决老人心中的牵绊。

(四)、子女方面

篇6:关注空巢老人社会现象调查报告

摘要:“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生活需求、精神慰藉问题。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家庭结构也正由“大家庭结构”向“421小家庭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儿女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正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为关爱空巢老人,及时了解全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倾听广大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探讨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及精神慰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进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新浦区妇联于8月在全区范围开展了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调研活动,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心理、医疗、养老、关爱等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以访谈,欢迎阅读。

一、我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一)“空巢老人”概况。全区总人口44万,60岁以上老人4万,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1%,空巢老人近4000人。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超过五分之三的空巢老人婚姻状况为已婚,20%的空巢老人没有固定职业。

(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

1.“空巢老人”的家庭状况。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近80%的空巢老人有子女,20%的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子女已过世。对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近50%的空巢老人希望或愿意与儿女一起生活,41%的空巢老人不希望或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9%的空巢老人表示住不住在一起无所谓。不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有48%是因为生活习惯与子女分开居住自由,22%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30%是因为经济原因子女无能力照顾。

2、“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空巢老人主要生活54%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其他生活依次为儿女供养、务农等。

3.“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无疑是空巢老人是否拥有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据调查结果显示,70%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听力障碍、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50%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仅采取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不稳定。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生活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满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但没有工作或无儿女的空巢老人晚年生活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解决,因此,要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难度。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少,除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或儿女供养,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吃、穿、用都靠自给自足,尽可能不多花钱,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顺,没有额外生活补贴,老人生活只能说是“活着”。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我区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逐年递增,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长年患病、报销比例低、就医费用贵等现实原因,致使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慢性病更是吃点药凑合过去,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同时有些空巢老人难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缺乏精神慰藉与温暖。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普遍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状态下,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处打发,生活方式单调,除了白天打牌下棋,晚上散步跳舞看电视,很少与社会交往,被社会边缘化,再加上分居子女对老人的日常陪护和亲情关怀的缺失,使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家庭经济、医疗压力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加重了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化现象不断加速。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易成事故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意外摔倒、磕绊,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给老人带来危及生命的危险,更有甚者因煤气中毒、突发疾病死于家中无人问津的事故频繁再现。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大,警惕性不够,行动不便,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空巢老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和自然灾害威胁等等。

(五)助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由于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受传统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认为住在养老机构没有自由,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且花销太大,无法负担,同时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陪自己聊聊天。这就催生了助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社区助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助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着助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由于空巢老人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有服务需求却没有能力购买,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性的助老服务。

三、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在子女关怀和照顾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须尽到经常联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给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义务。在这方面,舆论可以监督,社区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需要,帮助空巢老人与其子女联系,比如可以按照为其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定期与空巢老人们的子女联系,提醒其要慰问父母或者来看望父母等。

2、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老人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或保姆,以尽孝心。

3、子女应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对于丧偶的长辈,家庭成员应排除社会偏见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安度晚年。

(二)在社区服务方面。

1、一方面,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老人信息库,特别是“空巢老人信息库”。信息库应当包括:老人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学历,专业,爱好,电话,子女情况,子女的联系电话、地址,退休前的供职单位等等。基层政府机关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备份,必要时予以核对,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推广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务网站,为空巢老人的家属提供反馈信息的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在每个社区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务中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医疗保健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解决,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国家补贴,社区执行,把社区一些下岗职工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龄老人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庭就医等护理服务;设立呼叫救助系统,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鼓励和接纳社区、学校、及社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关爱服务;在社区多发展老年群体文艺活动组织等,丰富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在政府服务方面。

主要解决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养”和“医”的问题。

1、关于“养”的问题,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工作,确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与此同时,政府有关的宣传部门要正面宣传养老机构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良看法。

2、关于“医”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城市贫困空巢老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医疗保障,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们看得起病。而对那些情况特殊,在医疗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资料,筛选出真正因病至贫、因吃不起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后政府给予救济。

(四)在社会力量系统服务方面。

1、在志愿者服务上,社区志愿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献意识,想要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中低龄老人可与本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帮助空巢老人。学校志愿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如心理、法律、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文艺汇演等。社会志愿者,比如红十字会、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协会等一些在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服务队伍中,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新闻媒体要多渠道关注和报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披露空巢老人的问题,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为空巢老人刊登寻求社会经济救助的启事等。

3、社会兴办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机构,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并提高其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对子女的情感依赖。

2、采取恰当的方式表达对子女的爱,避免一意孤行,把自己的主观要求和愿望全加在子女身上。

3、重新确立自己生活的目标,培养兴趣,广交朋友,积极参与文体和社交活动。

上一篇:珍爱健康远离烟草主题班会下一篇:与上级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