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

2024-05-14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共8篇)

篇1: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X市位于AA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分别距广州、深圳130公里和80公里,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现辖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2区3县,并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和仲恺高新技术2个国家级开发区,常住人口376万人。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93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4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90元。

二、主要做法

近几年,X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推进城市建设为载体,以解决农村低保和看病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住房难等“一保五难”为重点,以中心镇为依托,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其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逐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为逐步建立财政支农长效投入机制,X市专门做出规定,2005年新增财力一半以上,2006年及今后市级新增财力70%以上,县级新增财力50%以上投入“三农”,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农产品安全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农民工培训等,2003至2006年,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8.6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以及相对贫困片带的发展。

(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加快城乡产业融合,促进城乡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一是积极推进城乡工业联动发展。X市抓住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土地、水、海洋等资源充足和区位、港口条件优越的优势,引导、组织各县区、各乡镇建设各类产业转移园、工业园和工业基地,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目前已有1200万吨中海油炼油项目、1200万吨水泥项目、1200万千瓦X电力等大项目落户X龙门县、港口镇等县区、乡镇,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工业的联动发展。二是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X市坚持以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为重点,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关键,用经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推动农业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转变,目前,已形成梅菜、荔枝等六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126万亩,产值21亿元;培育龙头企业131家,出口香港的叶类蔬菜占香港市场的54%,家禽占43%。三是统筹城乡第三产业发展。X市针对旅游资源大部分在乡镇的实际,统筹规划,对100多公里的城乡旅游资源统一开发,目前,已建成的13处旅游景点有12处在乡镇,年接待游客超过1200万人次,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三)以推进城市建设为载体,拉开城市空间,缩小城乡差距,逐步使农民转变为市民。一是X市坚持把拉大城市空间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刀阔斧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面积扩张,市区面积由2003年的419平方公里扩至目前的2670多平方公里。二是为增强城市对农村的拉动力,X市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整合城乡两地资源、搭建跨越式发展平台的关键性措施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加大建设力度,把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把第三产业转移到农村,把乡村融入城镇,农民转化为市民,城市人口由2003年的70万人增至目前的164万人,逐步实现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

(四)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逐步使农民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务。X市把解决农村“一保五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一是采取财政分级负担的办法,按省财政30%、县区财政70%的比例统筹城镇低保资金,按省财政和县区财政各50%的比例统筹农村低保资金,按县区财政全额负担统筹五保供养经费,解决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难题。二是采取“两手抓”的办法,一手按市县区补助15元、个人筹集50元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手按1个行政村建设1个卫生站、按一级医院标准改造薄弱乡镇卫生院、按二级医院标准建设中心镇卫生院,推动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建设,缓解了农民看病难题。三是采取争取上级补一点、地方财政挤一点、相关部门帮一点、受益企业捐一点“四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近1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目前,68%的行政村通了水泥公路,上百万人受益,逐步解决了农民行路难题。四是全面落实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2003年以来,市财政共安排1.2亿元,新建、扩建、改建农村中小学91所,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题。五是近两年,市、县、镇筹资6000多万元,解决了17.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难题,筹资3500万元,解决了全市1.4万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难题,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五)以中心镇为依托,加快农村城镇化,以城镇的繁荣促进农村的繁荣。X市把发展中心镇、专业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结合点和载体,通过放权、让利、聚业和改造“城中村”等措施,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一是“放权”,即合理划分中心镇财政收支范围,扩大事权、财权,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二是“让利”,即对在中心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建设维护税全额返还,环保排污费、水资源费、各类土地收益除上缴国家和省部分外其余全额返还,返还资金用于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三是“聚业”,即在中心镇集中规划工业园区,对新上的大型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分散在非中心镇和村的工业项目,采取原地统计产值、收益分成等办法,鼓励其向中心镇集聚,逐步形成城市二、三产业向中心镇延伸,农村二、三产业向中心镇聚集的良好局面。四是“改造城中村”,即在城区和中心镇规划范围内,取消农民宅基地分配,提倡建设农民公寓;对已有的“城中村”,采取“以时间换空间”、“以货币换空间”、“以空间换空间”等办法实施改造。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中心镇实力显着增强,2006年,18个中心镇GDP总量321亿元,超过了X全市的1/3,中心镇逐渐成为城市辐射农村,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为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转移和集聚农村人口的桥头堡。

(六)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体制创新,逐步建立了城乡统筹的社会管理体制。一是实行统一城乡劳动用工政策,将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在县一级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二是实施财税体制改革,在乡镇实行“划分税种,核定基数,增量分成,收支挂钩”的财政体制;在县一级建立“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行”的财政激励机制;对市与市级所在的惠城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也进行改革,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几点启示

分析X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做法,总结其规律,关键是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大胆创新,给“统筹”赋予了新的认识、新的内容:

(一)城市带动农村靠“辐射”。X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历程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首先是发展工业,培育一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又辐射到了中心镇,中心镇的发展再辐射到了行政村,这样一层层的辐射开来,带动了经济、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医疗、第三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层次清晰、相互关联、良性互动的发展整体。农村没有在发展中被割裂,城市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维持了土地、劳动力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供给。

(二)工业反哺农业不是“扶贫行动”。X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村企合作模式,开展“百企牵手百村”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产业带动、合作开发、直接参与、智力帮扶、公益捐助等多种形式,与新农村示范村合作共建,利用企业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带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并通过村企共建,拓展了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和领域。X市的工业反哺农业不是简单扶贫,而是培育了具有地方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不断提高了农村工业化水平。

(三)统筹得当才能有序发展。X市坚持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将规划延伸到镇、到村,镇里的规划是否到位是市长必须过问的工作。特别是,为促进生产力在城乡地域空间上的合理分布,使生产要素按比较优势和市场法则配置和组合,他们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注重市、县、镇、村四级规划的衔接,注重依据各县、镇、村的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发展定位,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科学选择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了多门类、有特色、错位发展、互补融合的产业体系。

篇2: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

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三大战略”总体目标,加快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县建设,我镇2011年城乡统筹示范村为新水碾村,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根据工作任务和要求,我成立了以镇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为副组长,各相关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统筹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并确定由推进办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做到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制定方案,明确任务

根据新水碾村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某镇新水碾村2011年丘陵地区城乡统筹示范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内容、建设项目、建设标准、建设目标任务等,使此项工作目标明、任务清。

三、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城乡统筹示范村(新水碾村)共完成土地规模流转1660亩,新建村道3836.31m,新改建U型沟渠14670 m,修建垃圾池33个。其中:

(一)食用菌生产精深加工及产业研发基地:建设单位是成都市天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占地规模460亩,完成资金投入7000余万元,完成五连栋智能钢架大棚56000㎡,安装内部电

1脑控温控湿设备,钢架大棚堆料场7000㎡,钢架大棚菌种场内部硬化7000㎡,基地内雨水管道铺设2000 m,钢架展示大厅框架建设3000㎡,配套仓库钢架框架建设15000㎡,U50沟渠8086 m; 3 m宽生产便道2185m; 6.5 m宽的产业大道1200m。

(二)千亩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园:建设单位为金堂县某镇新水碾蔬菜专业合作社,完成占地面积1200亩,投入资金625万元,完成钢架大棚60亩,滴灌面积165亩,U50沟渠建设1805 m。

(三)农田水利建设:建设单位为某镇新水碾村委会,完成3 m宽,15㎝厚的村道建设3836.3 m,投资162万元;完成沟渠建设15575m和M7.5浆砖112 m、砼筑基46 m、涵管D600,15根、D400,14根;修建生态垃圾池2个,普通池31个,垃圾中转站1个。

四、实施城乡统筹示范区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按照城乡统筹示范区村建设要求,通过对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进一步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修建垃圾池(站),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初步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3

3(三)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突破。在城乡统筹示范区村建设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村委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城乡统筹示范区村建设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村组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五)产业发展成效明显。通过食用菌生产精深加工及产业研发基地和千亩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园的建设,将某镇的食用菌和蔬菜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带动和辐射了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渠系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约2000亩的灌溉面,提高了土地单产,增强了抗旱保收的能力。同时,渠系的建设,增大了过多能力,有效地减少了血吸虫的侵害,保护了环境。

篇3:关于城乡统筹建设发展的思考

1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它要求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在现阶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县一级来讲,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2.1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破除厚城薄乡、二元结构的旧观念,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辐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对城镇发展的支持帮助作用;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2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就是要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发展要素,就是要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大户集中,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是合理配置城乡资源的关键。

2.3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目的是要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对每个地方来说,特点和优势不尽相同,统筹的内容和重点也各有差异。某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广阔的牧坡资源优势和适宜花椒生长的地理、气候优势,抓住这些优势,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2.4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山区发展的“瓶颈”。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条件。在具体工作中,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县城和中心城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是一个地方展示形象的窗口。要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加快推进改水、改线、改厕等工作,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形成城乡和谐的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3 统筹城乡发展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统筹城乡发展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对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狭隘思想不同程度地存在。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抓城市的力度抓农村,将给市民的待遇给农民。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率先带头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城乡在互动、互融、互补、互促中实现统筹发展。

3.2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发展的不同阶段情况也各不相同。加之,由于地理、人文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在不同的区域,城乡统筹面对的基础和问题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因地、因时制宜,找准抓住解决本区域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科学安排城乡统筹的政策措施和方法,决不能脱离实际,急躁冒进。

3.3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过程,必然要面对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在观念、思路、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变革。既要改变传统发展观,又要改革现有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手段,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当务之急应建立产权多元化和依法流转的农村土地制度,城乡统一、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平等竞争的劳动就业制度,平等税收的所得税和商品税制度,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的财政体制,满足农业、农村、农民需求多样化的金融体制,以低保、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教育优先的教育体制,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体制,政府主导、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卫生体制等。

摘要:通过分析城乡统筹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容与途径,以及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统筹建设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关键词:城乡统筹,资源配置,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篇4:关于加快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

一、我区统筹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现狀分析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政策影响,我区已形成了凝固的城乡分治二元经济格局,导致城乡在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封闭的状态虽有所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1城乡产业分割,城乡之间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组合、自由流动,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作为连接城乡产业纽带的龙头企业少,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更少,全国372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我区仅有12户。农民家庭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占7943%,第二产业占655%,第三产业占1031%。与全国同期相比,第一产业高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2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我区农牧民的收入来源还主要依赖于传统农牧业,还未摆脱农田的束缚。

2城乡分割导致了城镇化发展缓慢,造成农村牧区人口转移难。我区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城镇化率虽然高出全国水平,但城镇功能相当薄弱,城镇的就业环境差,务工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各地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等方面采取城乡两策,人为设置了一些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障碍,难以实现农牧民向城镇的有效转移。我区从“九五”开始,每年从农村牧区转移到城镇的人口约20万人,扣除人口自然增长因素,转移速度仅为2%。照此速度,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我区农牧民转移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必须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农牧民的有效转移。

3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我区农牧民收入80年代快速增长、90年代后期增幅缓减,1979年—1985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为979%,1998年—2002年间,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仅为129%,增幅下降了85个百分点。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相比,1978年城镇居民收入为301元,农牧民收入为131元,两者相差170元,比例为229∶1;2002年城镇居民收入为6051元,农牧民收入为2086元,两者相差3965元,比例为29∶1,况且农牧民纯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次年的生产投入,实际上两者比在4∶1左右。形成城镇居民与农牧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直接原因是受城乡分割的制约,农牧民收入渠道单一,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相当有限。

4由于受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不够。多年来,由于自治区财力不足,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区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为416亿元,仅占全区财政总支出的998%;信贷支农不尽人意,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了工、商、交通、运输、通讯等高效产业,导致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缓减;农牧民由于本身收入水平较低? 调整,核心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改变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全局性、战略性调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向。

(一)统筹发展规划,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支持力度

农牧业是弱质产业,对农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从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基本完成由农业支持工业向工业支持农业的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有条件拿出部分财力来反哺农牧业、支持农牧业。因此在制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制定重大政策时,应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重点是打破城乡产业分割,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

经济发展是不以人为割裂的意志为转移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撑。要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交流与融合,使其发挥“承城接乡”的重要作用,引导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第三产业等新兴产业,支持农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农村牧区服务业等,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形成城乡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

(三)统筹城乡就业,重点是打破农牧民向城镇流动的人为障碍,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

在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功能开发,扩展城镇就业容量。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职业介绍服务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广开农牧民就业门路,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平就业机制,制定城乡统一的就业准入政策,清除体制障碍,加快落实户籍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

(四)统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待遇,重点是清除人为的观念、体制障碍,逐步使农牧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农”将在“三化”带动下走向繁荣,城乡将不再分割,城市政策将不再有重大差别,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也不再有人为的障碍,城市的技术、人才、资金、先进生活方式和价值道德观念将向农村牧区扩展,逐步实现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拥有与城镇居民公平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社会保障应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权利。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

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措施。加快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利用工业化促进农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为农村牧区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为农牧业现代化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通过工业积累支持农牧业。加快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产业整合,打破所有制和城乡界限,让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自由流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快城市工业化进程,可以为改变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快农牧业的机械化、集约化,用工业武装农牧业提供保障。

(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农牧业产业化,是农村牧区工业化的起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牧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加快农牧业产业化,关键是统筹城乡产业交流和融合。目前,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制约产业化发展的两大因素: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二是农牧民生产的农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水平低,标准化程度更低。要使我区产业化跃上一个新水平,必须有针对性解决上述两大难题。要紧紧围绕乳、肉、绒、粮油、马铃薯、饲草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皮革皮毛业,依托城市工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加工企业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与生产基地对接。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活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要积极引进城市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畜产品科技含量,促进农牧民增收。

(三)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农牧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我区推进城镇化,要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良的新格局。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村牧区人口和劳动力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坚持经营城镇,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盘活资产,健全城镇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法规。坚持改革创新,取消农牧民进城后在子女入学、就业、入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为农牧民转移创造条件。

(四)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融合,加快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

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就农牧业论农牧业,必须跳出农村牧区这个构架,把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综合起来一体谋划,要把城市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市场来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要把畜牧业尽快调整成为第一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牧区畜牧业,全面实施围封转移战略,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草原生态双赢的目标。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促进种养结合,多数地区逐步转变为以牧为主。调整农业种植内部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牧草,形成比例协调、效益突出的粮、经、草三元结构,使农区走向为养而种的良性轨道。充分发挥我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我区称强于全国的优势特色产业。

(五)加快发展农村牧区教育,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农村牧区教育,关系农村牧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所在。深化农村牧区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以法律、法规和技能教育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牧民分工分业相衔接的机制,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为农村牧区人口参与就业竞争并最终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六)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农牧民增收结合起来。使城乡之间生态协调发展,环境优美,趋向融合。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以城带乡、同步规划的思路,重视各类城市基础设施由城市向集镇和农村牧区延伸,尤其是在水、电、路、通讯等方面形成城乡相连的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效益,促进城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七)统筹城乡投入,加大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篇5: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几点思考

获嘉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刘江

感谢市委党校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赴成都参加“统筹城乡发展”专题考察学习。为期一周的学习,在成都市委党校认真听取了市委党校教授所作的关于《成都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和初步成效》等专题讲座,参观考察了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五朵金花”和汶川灾后重建映秀镇新农村建设等示范点。通过学习培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受益匪浅,深受启迪,结合我县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有以下思考和体会:

一、获嘉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基本情况

几年来,获嘉县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良性互动”工作方针,以破解资金土地瓶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拆旧,建管并重,落实政策,加大投入,把城中村改造、重点镇区开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并推进,形成了县域镇村三级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011年以来,先后将农发行1.6亿元款项全部用于全县24个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安排建设项目202个,其中13个重点社区安排建设项目137个,安排项目资金近亿元。4个示范社区累计投入资金4559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定的43个项目已全部竣工。新增加的9个重点社区确定的94个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全面动工建设。其他社区安排 1的65个项目正在组织招投标。元至6月份,启动住宅建设2636户,开工建房面积57.7万平方米,完成建房面积43.9万平方米。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我县严格按照市委“着眼长远、抓好当前、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工作要求,健康有序的推进建设。一是实行县领导分包社区制度。进一步强化领导分包社区制度,全面督查指导社区住宅建设、旧宅拆除和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社区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实施加压推动。坚持周通报、月例会、季度推进会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建设进度。每周对各乡镇考核排序一次,考核结果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开,并落实奖惩措施。

(二)、加大投入力度,重点乡镇“三化”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我县共确定“三化”协调发展重点乡镇4个,分别是城关镇、位庄乡、史庄镇、黄堤镇。4个乡(镇)按照“产业合理布局、人口合理分布、资源合理配置、要素合理集聚”理念,高标准完成了“三化”协调发展规划。今年以来,4个重点乡镇新上超亿元项目8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5个;完成城镇路网投资1.2亿元,新修道路38.3千米,铺设供排水管网58千米;新建社区住宅1200户,入住830户,拆除旧宅530亩;新开工现代农业项目9个,总投资达1.5亿元。

(三)强力实施“五项”挂钩,破解土地难题取得新突破。近年来,坚持把旧宅拆除同节约土地指标收益、社区建设项目安排、拆迁费用补偿、年底评先奖励、土地手续报批等相挂钩,强力推进旧村

拆迁。同时,出台旧宅拆除复垦奖补政策,对拆除到位并归还挂钩指标的每亩奖励1000元;完成周转挂钩指标后每多腾退一亩耕地指标,奖励3.3万元。今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拆除旧宅2160户,腾退土地1713亩,复垦709亩;整体拆迁村拆迁987户,腾退土地926亩。其中,城关镇二街村已连片拆迁87户,完成拆迁面积1.5万平方米,腾退土地50亩;洛纣村连片拆迁130余户,腾出土地80余亩;嘉苑社区整合的4个村已连片拆迁180余户,腾退土地130余亩。

(四)、创新机制体制,破解资金难题取得新成效。以4月16日全市推进会为契机,获嘉县将企业捐赠、涉农资金整合和“一事一议”三项工作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均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每项工作明确一名县委常委主抓,县委常委会每周听取分管常委的工作汇报。通过一个月的努力,三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由县财政、税务等部门组成宣讲团深入到各企业进行宣传发动,已组织企业捐资380万元。二是由县资金整合办公室负责,对整合范围内的项目逐项审核把关,报请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同意后,方可上报和实施。截止目前,已整合教育、革命老区建设、安全饮用水等项目1970万元。三是县乡村各级层层召开动员会,宣传一事一议政策。并将一事一议工作程序制作成详细的流程图发放到每个行政村,进行广泛张贴和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目前,已谋划城镇和社区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达2450万元。

三、关于下步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县的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仍然面临了资金、拆迁、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借鉴成都市的经验,结合我县实际,要在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吸纳能力的前提下,进一步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1、坚持示范带动,分类推进,稳定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尊重民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是集中力量突出抓好52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建设,加快整合、旧宅拆除复垦,力争三年内实现整合目标;二是重点抓好200个重点社区建设,3—5年内实现整合目标;三是5—8年抓好369个社区中其余已启动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自筹为主,市委、市政府适当给予补助;四是通过完善镇区功能,鼓励群众在城区、镇区购建房入住,实现人口、产业集聚。严格规划执法,不准在规划区以外新划宅基地或在原址建房。

2、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区建设活力。对城市规划区、县城规划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具有土地优势的平原新区、产业集聚区等地方,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建设模式必须走“4+2”工作法,经2/3以上的群众代表讨论通过。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群众安置和旧村拆迁工作,以县为单位,节约土地15%以内可置换城镇周边出让,其余土地用作发展二、三产业。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发展村集体经济。市、县规划区内原则上不再审批三层以下单体住宅。

3、多渠道解决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投入难题。一是在市县财政资金持续支持社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政府资源整合力度。今后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严格按照《关于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新政办【2011】48号)实行,避免资金分散使用;二是利用好国家“一事一议”政策;三是组织引导企业税前捐赠和社会各界及个人无偿捐资,支持社区建设;四是合理利用好农发行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贷款;五是通过土地交易平台,盘活土地资源,实现农村集体土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所得收益在县、乡、村之间合理分配,确保农民利益,县、乡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六是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由开发商投入。

4、加大社区旧宅基地拆迁工作力度。旧宅拆除复垦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这个问题显得愈来愈突出。因为旧宅不拆除,无法复垦整理就不能及时归还用地指标,也无法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旧宅拆除复垦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抓好抓实。一是建议市里出台《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拆迁复垦奖补意见》,从市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土地综合治理项目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对社区旧宅基地拆迁复垦进行奖补,鼓励群众拆迁复垦,引导连片拆除和整村拆迁复垦。连片拆迁的,验收后给予奖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二是积极争取上级土地整理项目,全部用于社区村庄整理。三是严格用地指标。原则上不再安排各县

(市、区)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各县(市、区)今后工业用地、国有开发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所需指标从拆迁中解决,市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确保重大项目建设。

5、加强社区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社区运行机制。一是规范社区管委会的规章制度,充分行使管理职能,发挥社区党总支的组织职能,组织好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管委会下设资产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管理社区建设中的集体资产。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将旧村集体资产纳入资产管理机构一并管理,理清社区整合村的集体资产关系,将原农村集体经济产权明确到个人。三是加快推进公安、劳动保障、人口计生等有关部门向社区延伸,积极发展养老、教育、邮政、金融等社会化服务,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篇6: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

精神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5月20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区高度重视,立即行动,专题研究,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明确重点,多方联动实施,城乡统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贯彻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城乡统筹工作

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区委高度重视,及时召开常委会议,学习传达了会议精神,对落实城乡统筹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首先,对会议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和全面传达,特别对了唐书记、郭副书记重要讲话进行了详细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精神实质。按照市委领导讲话精神,结合区情实际,对全区城乡统筹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贯彻意见和办法。一是成立区城乡统筹工作机构,在人员、经费、办公、车辆方面做到“四落实”,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制定全区城乡统筹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稳步推进;三是确定了城中村改造和塬区村、后山区村开发建设为重点的城乡统筹工作;四是建立以镇为主,部门联动,统筹协调,全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城乡统筹各项工作全面开展。1

二、制定方案,编制规划,突破重点区域,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一是认真调研,制定方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我区结合实际,从资源配置、强化基础、改善民生等方面,以晋创建为抓手,以深化农村改革和巩固农村执政基础为,制定了《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村农业基础的实施意见》。

二是高点定位,编制规划。市上会议之后,我区从杨凌农科院聘请了有关专家教授,与我区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对我区秦岭北麓台塬区域进行了全面勘查和调研,先后召开座谈会6次,反复进行研究论证,编制了《渭滨区秦岭北麓发展规划》(目前正在讨论审查),对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是突出重点,分类同步推进。根据我区有城有乡的特点,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确定了城区、塬区、后山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同时进行改造开发。在城区,确定了姜城村、石坝河村、三合村、陈家村等以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在塬区,确定了刘家村、冯家塬、太寅村、张家沟村以特色农业、农家乐和观光农业为重点;在后山区村,确定了大散关、上川村、坊塘村、中岩山村以移民搬迁、生态旅游为重点,同步实施城乡一体发展。

四是部门联动,全力支持。我区成立了以区委主要领导挂

帅,部门共同参与的城乡统筹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专门开展城乡统筹工作,做到了车辆、人员、经费、办公场所“四到位”,城乡统筹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扎实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城乡统筹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深深感到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加大力度来解决和克服。一是政策配套滞后,尤其是关于户籍、土地政策方面,由于体制职能的限制,操作起来还有难度;二是城中村改造难度大,一方面是政策上规定的有关规费减免落实难,另一方面资金缺口大,农民积极性不高,使工程进度缓慢;三是资源受限,特别是近年来宝鸡大城市扩张,我区土地大量征用后,在产业发展、城中村改造、特色农业发展等方面,空间越来越小,不能成规模,效益不高;四是受城市规划的制约,我区除晁峪乡外,其它地域都纳入市上的大规划,村上三产用地开发申报难度加大,对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和个体经济冲击较大;五是一些干部观念不新,等、靠、要思想严重,在工作上有畏难情绪,闯和冒的精神不够。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市城乡统筹工作统一部署,创新工作方法,夯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抢抓机遇,积极与省市联络,争取上级各项政策支持,突出发展城乡产业,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城乡统筹带来的实惠,以取得全区上下的支持和响应,加速我区城郊农村城市化进程,努力把我区建设全市、乃

至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渭滨区委农工部

篇7: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

2009-12-28

(2009年11月20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基层党建工作再上台阶,切实把全市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形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制定以下意见:

一、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先后探索实施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五项制度”建设、创新农村发展党员新机制、开展长效机制“双落实”、“双服务”活动和实行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等有效做法,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快速推进。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农村受自身历史、自然、人才、体制机制等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依然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个别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矛盾纠纷较大,群众上访不断;一些偏远山区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党的建设后继乏人,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了全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现实挑战。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跳出农村抓农村”的思路,树立城乡党建“一盘棋”的理念,以城乡党建资源的统筹来激活带动农村各类资源的统筹,构建起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通过整合城乡各领域、各方面的优势资源,采取“外力”施以帮扶,解决农村特别是落后农村限于自身条件而无法解决的困难,支持和助推农村的全面发展,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党建思维局限,树立城

乡互动、统筹兼顾的党建工作思路,引导政策、人才、资金、信息、体制机制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相协调、工作相呼应、成效相促进的新格局。

2.基本原则

坚持平等自愿,实事求是的原则。尊重党员、群众的主体地位,消除党员、群众在身份、地域、心理等方面的城乡差别。注重发扬民主,充分协商沟通,坚持从农村发展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搞拉郎配,不搞一刀切,条件成熟一个就推进一个。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立足参与各方的优势资源,发挥城市基层党组织在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推进优势资源整合嫁接,努力形成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

坚持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以服务党员、服务群众和推进发展为根本,适应于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贴近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找准城乡联结共促的载体和平台,切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让党员受到真真切切的教育锻炼。

3.目标要求

力争到2011年建成具有晋城特色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形成以下成效:

城乡党建工作有机融合。城乡共建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干部能力素质明显提升,党员队伍结构切实优化,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的教育管理,形成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大党建格局。

城乡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面覆盖,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建设“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进一步推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有新提高。

城乡统筹发展顺利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形成全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文化逐步融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享有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三、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主要措施

(一)统筹抓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

按照培养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要求,打破地域、单位、行业、身份界限,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面向城乡社会,采取“两推一选”、跨村任职、党委选派等方式,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

1.推进党组织联建。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意愿,采取“富村带穷村”、“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好村带差村”的办法,将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实

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村(社区)与一个或几个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外围村联合起来,建立联合党组织。

2.实行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充分尊重各参与村(社区)的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民主选举程序,着力把那些政治素质高、帮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并兼任弱村党组织书记,激发他们的工作潜能,加快弱村的转化。可根据工作需要,在党组织联建村设置1名专职副书记,主持村内日常事务,村主任是党员的,可由村主任兼任。

3.探索企村互联共建。坚持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按照“一矿带一片、一企强多村”的思路,优化设置企业与所在村或龙头企业与周边产业基地村的联合党组织,将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资源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环境等优势资源实行双向对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员董事长(负责人)通过法定民主程序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统筹实施企业和农村的发展规划,推动企业、农村共同发展。

4.选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对那些班子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矛盾纠纷较大、村党组织书记无合适人选的村,由市、县(市、区)组织部门组织,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的办法,择优在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乡(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的在岗、离岗和退休干部中,选派一些政治理论水平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发展农村经济和做好群众工作能力和愿望都很强的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

5.落实“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管理和使用,着力构建村党组织书记“定权责立规范,工作有合理待遇、干好有发展前途、退岗有一定保障”的“一定三有”工作机制。在做好“三有”的基础上,各乡(镇、街道)党委要着重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制定村党组织书记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完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管理。

(二)统筹抓好城乡共建结对帮扶

加大资金投入和帮扶力度,以“部门包村、领导包户、城乡党员结对”为主要形式,推进城乡优势资源双向流动,双向进入,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创新活力。

1.开展部门包村帮扶。建立完善部门领导负责制和工作考核机制,采取“一对

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形式,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的目标要求,深入推进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结对包村工作。结合各单位的工作特点与农村的发展实际,科学选配帮扶对子,发挥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优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至少与1个农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一定3年不变,帮助农村党组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发展优势产业项目,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开展领导包户帮扶。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在职领导干部要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着眼,定期到本部门或本单位帮扶的农村调研了解情况,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领导干部每人要至少结对帮扶

1户农村困难家庭,每年要提供500元以上的帮扶资金,着力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劳动力就业、子女上学、疾病治疗等现实问题,切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让群众满意、让受帮扶对象满意。

3.开展城乡党员结对帮扶。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1名以上农村困难党员,从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探索建立由城乡特定党员群体组成的互帮互助小组,城乡党员间可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QQ群等通讯方式建起互帮互助交流平台,经常性地交流思想、沟通信息。

(三)统筹抓好城乡党员干部激励关怀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逐步落实面向全体农村干部的岗位报酬待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推行农村离任干部生活补助发放制度,建立覆盖城乡党内关怀关爱机制,推进城乡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1.落实农村干部的待遇保障。认真落实省委关于实施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岗位报酬待遇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缴纳制度,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深入推进农村离任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离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根据本人连续任职或累计任职年限,按照800元、1000元和12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并随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标准。

2.建立党内关怀关爱机制。各级党组织要建立交流谈心、探问走访等制度,定期、不定期深入党员干部中开展谈心交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关心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市、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多方筹集资金,设立“党员帮扶基金”,资助生活困难、年老、孤寡、残疾党员,慰问因公伤残或牺牲、遭遇灾害事故的党员或党员家属;要定期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先进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培树先进典型,用身边典型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营造和谐向上的氛围。

3.关心农村干部的成长进步。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市、县(市、区)组织部门要定期开展从优秀农村(社区)党员干部中招录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和县(市、区)、乡(镇、街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拓宽农村(社区)干部的出路,为他们营造事业成长的空间。加强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那些优秀农村青年、退伍军人和外出经商务工返乡人员中的优秀党员纳入组织视野,重点加以培养和锻炼,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农村后备干部人才队伍。

(四)统筹抓好城乡党员教育和管理

依托各级各类党员教育培训阵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加强对城乡党员的教育培训。推进党员服务群众的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党员信息资料库,加强对城乡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的管理。

1.强化党员的教育培训。把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纳入到全市党员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

中,结合农村实际,根据农村党员的培训意愿和需求,开展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学历教育等培训;充分发挥市、县(市、区)党校和乡(镇、街道)业余党校的培训主阵地作用,综合利用城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育示范基地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教育教学资源,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培训、委托培训、跟踪培训等方式,定期开展送教育到农村、到党员活动;整合全市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与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和教学课件,建立城乡互联的现代远程教育网,实现城乡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党员能力素质共同提高。

2.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组织部门与公安、劳动、人事、民政等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城乡流动党员的信息搜集,着力建设城乡一体的党员和流动党员信息资料库;依托各级工商联、行业产业协会等组织,在流动党员集中地组建党组织,建好、用好“12371”党员咨询服务热线,着力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管理,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使他们在流出地和流入地接受双重教育、双重管理。积极探索建立以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优秀农民工入党办法。

3.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城乡基层党组织不同领域的党员与流动党员组织起来,按照个人特点和特长定岗定责,定期组织他们开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活动。结合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城乡党员争先创优、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党员志愿者,农村(社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公开承诺活动,引导他们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建立基层党建经费保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逐步建立基层党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要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经费、农村干部的待遇保障经费等列入市、县(市、区)财政预算。要在用好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按照每个行政村每年5000元的标准核定基层组织办公经费,对以自有资金无法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的农村,市、县(市、区)留存党费要拿出一定比例予以支持。

(五)统筹抓好城乡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建设,实行规范管理,建设覆盖城乡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活动场所有人管、活动场所有人用、用好场所起作用”的目的。

1.统筹规划建设活动场所。把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农村(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使用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力争到2010年底,建成覆盖城乡的“功能完善、设备齐全、资料完整、管理规范”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

2.建设多功能的活动场所。完善活动场所内外的设施配备,高标准、高起点建设集“两委”办公室、远程教育接收、党员服务点、文体娱乐、医疗卫生、读书读报、便民服务设施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场所;要依托活动场所加强党员服务点建设,设置党员服务窗口或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党员服务网络。市、县(市、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挂钩帮扶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开展对口支援建设活动,在资金、人力、设施、图书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和帮助。

3.规范管理活动场所。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实际,制定活动场所的固定资产使用管理、文化活动管理、培训教育管理、设备安全使用与日常维护管理等各项制度,推进活动场所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健全农村(社区)干部办公会议、党员“三会一课”、村民、居民议事、村务党务公开、村干部值班等工作制度,有关制度要上墙,接受党员群众的评议监督。

四、加强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组织领导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实施意见,认真抓好落实。各县(市、区)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要切实负起“直接责任人”、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要切实负起“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要建立工作联系点,定期深入下去,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指导工作,协调解决问题。

2.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组织部门牵头实施、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基层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市、县(市、区)党委要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和农村(社区)基层组织负责人代表参加的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联席会议,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协商沟通情况,解决突出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整合优势资源,在政策、项目、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各群团组织要积极推进党建与工建、团建、妇建相联动,开创城乡群众组织共建新格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力支持党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集各类社会资源共同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3.强化督查,注重实效。各级党委要把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工作成效,纳入到各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的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和年终述职内容,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组织部门要对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应付差事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制定配套政策,要在工作中注意发现和培育先进典型,形成工作特色,善于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引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晋城市委组织部

篇8: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总结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障,城乡统筹,二元经济结构

当前,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已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截至2007年底,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2.2亿 (其中农民工参保3 131万) , 新农合已覆盖了全国86%的县 (市、区) , 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而医疗保障制度城乡统筹, 是一个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目标的重要问题。

1 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尚待完善的问题

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虽已先后建立, 但由于制度出台实施时间和要求的不同, 导致当前城乡医疗保障政策不统一, 经办管理标准不一致, 覆盖对象有交叉, 筹资水平有高低, 财政补助有重叠, 待遇保障有差距。

以杭州市城效农民为例, 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参加新农合但同时也可能参加了城镇医疗保险。如在法定就业年龄段已与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 可能已以职工的身份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其子女如已在本市中小学校就读的, 同时也符合本市少年儿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参保条件;属于原企业退休的老年人, 可能同时已在享受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未实现一体化设计, 标准化管理, 容易导致一个家庭几个成员分头参保, 待遇相差悬殊, 居民无所适从, 而公共财政也存在重复投入、效率不高的问题 (见表1) 。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差异

按照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经济部门, 一种是以传统生产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极低的传统维生部门, 一种是以现代方法进行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现代部门[1], 当前我国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在医疗保障方面, 同样存在城乡差别, 具体表现在政策的覆盖范围、筹资标准、保障水平、管理办法、服务网络都具有较大差异。

2.2 政治、经济和职业差异促使社会分层

韦伯指出, 任何社会都存在三种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秩序:即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2]。

而迪尔凯姆认为, 职业是最重要的社会分层指标, 个人拥有何种职业也就决定了其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迪尔凯姆曾指出, 职业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同质性减弱;反之, 从事相同职业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同质性增强[3]。

2.3 政府责任缺位

基本医疗保障是基本的人权保障之一, 应归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公共产品是一种公共选择, 属于主要应由政府来提供保障的产品;即使是准公共产品, 也具有一定的“拥挤性”, 这种产品的消费要受到消费人数的限制。市场机制可以对资源配置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但也会存在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领域和情况, 特别是在公共产品范围内, 所谓的“市场失灵”, 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 政府理应承担相当的管理和经济责任。

3 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要处理好几对关系问题

一是政府与社会的责任问题;二是城市和农村的区域问题;三是市民和非市民的户籍问题;四是管理与服务的标准问题。

3.1 明确政府责任, 加大财政投入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是国家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体系, 国家应承担相当的责任, 以确保制度公平可及。

一个公平的保障制度必须能覆盖全体社会成员。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无论是筹资能力还是疾病经济负担能力, 不同地区、单位和人群均不一样。但作为基本人权之一的基本医疗保险, 必须体现社会的公平性, 同时, 从社会大统筹角度考虑, 也应考虑制度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方向。 国家应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从法律角度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在基本保障方面逐步缩小乃至消灭城乡户籍差别、地理区域差别和人员从业与非从业差别等。

除立法保障以外, 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责任还包括财政资金的投入。财政资金投入应当包括当期投入和最终的医疗保障资金兜底责任。目前, 除新农合、居民医疗保险各级财政有所投入外, 职工医疗保险实施过程中, 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不多或几无投入, 这势必增加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将影响制度的长期可持续运行。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当今, 有必要加大财政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 确保制度长期可持续运行。

3.2 整合制度体系, 统筹城乡发展

在基本保障公平可及的基础上, 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 既体现制度的公平, 又兼顾保障需求和筹资能力的差异性。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要打破城乡差别, 以产品设计理念进行制度安排, 不以城乡界定制度覆盖范围, 做到保障有层次, 制度可衔接、有通道、可转换。

3.3 统一管理体制, 规范技术标准

统一管理服务体制, 有利于统一经办服务标准, 规范业务流程, 便于政策的衔接和各项具体制度的可选择可转换,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 同时也可防止财政的重复投入, 降低管理成本。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参保人员的增加, 更要注重管理服务的规范性, 要逐步统一基本医疗保障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 充分利用专业技术标准和社会监督组织, 加强经办管理能力建设。

4 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架构思路

4.1 整合保障体系

4.1.1 要确定国家基本保障的对象、范围和水平。

作为基本人权保障, 要确保公平可及。因此, 基本医疗保障应该是国家保障, 其覆盖的对象应该全体城乡居民, 范围和水平不宜过宽过高, 要跟我国的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筹资责任以政府为主, 个人不承担或适当承担。

4.1.2 要科学设计地方补充保障措施。

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人们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疾病经济承受能力差异性也较大。因此, 有必要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 建立补充医疗保障, 即所谓的市民保障措施, 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提供地方补充医疗保险, 筹资责任以政府和个人适当承担为宜。

4.1.3 引导个人自我保障意识。

即由个人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实际需求购买商业保险。

建立国家基本保障、地方补充保险和个人自我保障制度, 可以明确国家、地方和个人的保障责任, 较好地解决当前基本医疗保障统筹层次过窄, 基金统筹能力低, 抗风险能力弱, 参保人员基本保障不能转移衔接的问题, 但三种保障制度之间要注意有层次、有通道、可衔接、可转换。

4.2 统一管理标准

统一管理经办体系、服务管理标准、基础数据入口、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 有利于政策的衔接和各项具体制度的选择转换,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 也可防止财政的重复投入, 降低管理成本。

具体做法是, 首先要整合经办机构, 现有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业务要归口管理;其次要统一信息系统建设, 统一数据采集标准;三是要统一技术标准, 规范业务服务流程, 统一服务网络管理。

4.3 加强平台建设

建立基本医疗服务管理看门人制度, 重点做好社区两个服务平台即社区劳动保障和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服务下沉, 贴近居民, 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19, 31-32, 45.

[2]让.卡泽纳弗.社会学的十大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21.

上一篇:毕业作文850字下一篇:浅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