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24-05-12

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精选5篇)

篇1: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2014年汕头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选择题部分)

1.C【C diàn/zhì, yào/yuâ, pàng/ pán。A jiǎng,piāo/biāo,shí/zhì;

B qiàn/kǎn,zhîu,xiāo/xuē;D lín/líng,xiá/hài,chǔ】

2.A【A.卷帙浩繁: 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这里用错对象,应改为“浩繁”。B.囫囵吞枣:比喻理解事物时,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C.流于:趋向于不好的方面。D.短板:短处。】

3.C【A句偷换主语,冲击纸质媒体的是微博。应在“在”前加上“它”。B.搭配不当,“促成”有“推动使之成功”之意,应将“促成”改为“造成”或“导致”。D.“功劳„„归功”成分赘余,应改为“这些成就取得首先要归功于”。】 4.B【③总说散文的概念,⑥说散文概念的来源,①②紧接⑥说散文概念的变化,⑤④讲现代散文的概念。全段句子按时间顺序排列。】

5.A【B.咎:过失,罪过。名词。C.才:认为有才能。名词意动用法。D.拟:猜测,揣度。】

6.C【何:副词,为什么。A以:介词,由于,因为 / 把,用。B之:结构助词,的 /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D乃:副词,却 / 才】

7.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8.B【“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这里指参将的灵柩】

12.BE【A.原文说“但文字则不同,她是有语言所未必有之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的”,并不表示文字在传播的过程中不会有错误。C.原文说“最初的文字,大都和实物是相差不远的”,以偏概全。D.文字早期具有象形的特征并不表示阅读起来就很容易。】

13.C【C.原文是说其他地方“至于是否有不同的文字,则不可知”。】

2014年汕头市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主观题)参考答案

9.(1)①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关键词“归”1分,判断句1分,句意2分)

②你们可以替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做的意思(缘由)告诉他。

【评分细则】(“汝曹” 1分,省略句1分,句意1分)

(2)①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认为童生彭雪琴有才华,招他到知府官署中,并传授读书作文的方法。

(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②着意爱护人才,特地交代县令,将彭雪琴县试成绩从第一名改为第三名,不希望因为自己与他的关系而给外人造成误会,从而影响彭学琴的名声和前途。

(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评分细则】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清道光年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去册封琉球国王。礼仪完成之后,在宾馆外面散步,见到一间屋子中有棺材,前面有题识,是‚天朝参将某公之柩‛,感到惊奇,就向人询问,原来是乾隆年间护送封琉球国王的使者,到了这琉球国因为生病死亡的。高先生问‚为什么不回国‛,回答是:‚航海的船禁忌运载灵柩(装着死人的棺材)。‛高先生说:‚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他跟副使商议,副使不同意,高先生说:‚我们两人就像他,万一不幸死在海外,也是这样不能回国吗?请用我乘的封舟运载灵柩,即使船沉没了也不后悔。‛可是全船的人都坚持不同意。高先生很生气,最终将灵柩载在船上航行。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他死在外国,我运载他的灵柩回国,现在反而要丢进海里。我将来用什么去面对死者呢?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高先生穿衣带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不过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在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我打定主意了。‛正在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说:‚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为什么竟然这样啰嗦?‛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封舟安全抵达粤东。去世的参将原是广东人,高先生寻访到他的家,派人把灵柩送回去。仁爱的人一定有胆识,说的就是高先生这样的人吧?

高先生曾担任衡州知府,彭雪琴侍郎是他属下的人,当时正要参加童子试,高先生见了,认为他有才华,招他到知府官署中,教给他读书作文的方法。衡阳全县参加童子试的有千余人,彭雪琴这一年参加县试,大家都猜测他在名单中是第一,他自己也认为是这样。等到正式审定的名单公布,却是第三名。过了几天,县令叫他来,告诉他说:‚按照文章衡量,你应该第一名,也知道不能够这样的原因吗?‛彭雪琴表示抱歉,说不知道。县令说:‚这是知府大人的意思。知府大人说:‘彭某人将来的名誉地位未可限量。一个秀才的得失,迟早都可以不考虑。他今年在我官署中读书,如果县试得第一名,人们一定会说是知府大人爱屋及乌了,这就会成为他一生的污辱了。’‛这一年彭雪琴结果没有考上秀才。后来过几年,才取得秀才的资格。彭雪琴侍郎因此更为感谢高先生的知遇之恩。

10.(1)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1分)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1分)

⑵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今朝又得相会的欣喜,刚见面又别离的悲哀,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任答出4点得4分】

11.⑴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⑵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⑶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⑷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评分细则】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则该空不给分。多选只按前3题给分。

14.(1)因为文字具有语言所未必有的传达的正确性和久远性,(1分)(2)它的产生和发展,使往古的文化得以传述继承,(1分)异地的文化得以输传交流,(1分)人类文化能够在更广博的范围内被吸收运用,取得更伟大的成就。(1分)

【评分细则】本小题共4分,答出文字的特点,给1分,答出文字在人类文化传承上三点作用,每点1分。划线内容为关键得分点。若考生答出‚文字能精致地记录或传达出人类的思想与情绪‛也可得1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15.(1)因为潮汕人是从中原逐步迁徙来的,而古代中原地区的民族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所以潮汕方言中“食饭”“姿娘”等口语词汇在古文典籍中时可见到。

(2)因为语言有时代的变异,而文字则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原民族所用的文字和语言渐渐不能合一了,所以今天规范的普通话口语中不再使用“食饭”“姿娘”等潮汕方言词语。

【评分细则】本小题共4分,每个要点2分,文本观点与对应结论各1分。依据文意,所举潮汕方言词汇之所以见诸唐宋以前的古籍,是因为其时文字与语言是合一对应的;之所以普通话中不再使用,是因为文字固定不变,而语言则随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异,两者不再合一对应。考生只要能理解文意把此两层意思说清楚即可得分。

16.①为了渲染当时天气的寒冷(1分),②暗示着这群年轻人内心的冷酷,没有同情心和人情味(2分)。③为塑造老人形象作铺垫(或“与老人行为作对比”)。(1分)

17.⑴小说塑造了一个贫苦孤独、自尊心强、富有爱心的老人形象。(2分)

⑵①老人去车站只是为了取暖,没有钱,把两只手笼在补得很坏的渔夫短大衣袖子里,只有一只狗陪伴他,说明他很贫苦孤独。②面对那群冷酷的年轻人的奚落,他不允许自己的小狗吃别人的东西,说明他自尊心很强。③老人拿出自己仅有的一点点钱给小狗买面包吃,说明他富有爱心。(每点1分)

18.第一处反映了老人当时给自己的小狗买东西吃时的矛盾心理(1分)第二处反映了小狗可能因长期挨饿而得到食物的过度激动(1分)。这个词语同时用在老人与小狗身上,暗示了人与狗之间为了尊严而努力的默契,同病相怜。(1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冷漠的现实,激发读者的恻隐之心,使读者产生对老人维护自己尊严的敬佩之情。(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19.①引出下文林徽因带病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事迹介绍。

②表现了林徽因为了完成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任务而日思夜想神思专注的工作状态。

【评分细则】每点2分。①“引出下文”和“带病”各1分;②“日思夜想神思专注”1分。

20.①真实地揭示了林徽因病重时不敢面对自己憔悴面容以及不忍回顾自己曲折一生的痛苦心理。

②从侧面揭示了林徽因为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而加重病情的事实和生活经历的坎坷曲折。

【评分细则】第①点3分,第②点2分。第①中‚真实地‛1分,‚病重时不敢面对自己憔悴面容、不忍回顾自己曲折一生的痛苦心理‛2分;第②中‚加重病情的事实‛‚坎坷经历‛各1分。

21.①指人民英雄纪念碑。经过林徽因和其它的设计师的努力,先烈们的高贵、纯洁和坚韧的灵魂通过以橄榄枝为主体的装饰牡丹、荷花和菊花的花环设计等完美表现出来。

②指林徽因的精神。林徽因在病重之时仍坚持工作,这种对待事业的忘我精神也是高贵的灵魂。她的精神成为了一座有灵魂的丰碑,鼓舞着后人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评分细则】每点3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林徽因的精神‛各1分。理由各2分。

22.1.01和0.99代表每天的努力(1分);365代表一年的时间(1分);37.8和0.03代表一年来努力的成果(1分)。

含意:每天多一点努力,积少成多,一年后的收获会很大(1分);尽管每天的努力只少一点,但一年后不仅收获寥寥(1分),和多努力一点之间的差距也是巨大的(1分)。

【评分细则】答出公式中每类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各得1分。

每条公式的阐述各得1分,两条公式进行对比得1分。

23.示例1:珠江有潮,丰碑无言!广州武警郑益龙冲刺般奔跑21步前去救人的场景,虽然仅有短短的14秒,但在网络上却被转发十几万次。这21步,挽救了一个濒危的生命,也唤醒了人们深藏内心的爱和责任!(84字)

示例2:2013年最动人的镜头是什么?是广州武警郑益龙冲刺般奔跑21步前去救人的场景。2013年最感人的事迹是什么?是郑益龙让落水者趴在救生圈自己却体力不支被水冲走的故事。时间不能定格,但感动长留我们的心中!(90字)

示例3:江水无情,人间有爱!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广州武警郑益龙用奋不顾身跳江救人的行为给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他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故事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篇章。(75字)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级评分,直至满分。

③未拟标题扣2分。出现错别字,1-2个不扣分,3个扣1分,4个扣2分,5个扣3分,6个以上(含6个)扣4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④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2014年汕头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审题立意评分说明

材料内容(写什么)

材料说的是“学生对曾经就读学校(各学段、各年级)的看法”,引申出“记住什么”“留下什么”的话题,即:学校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学生应该记住学校的什么?学生应该在学校留住什么?

1.应时时(刻骨铭心)记起学校(母校)培育我们。

2.人不可能生活在过去,但求学的往事一定在心中。

3.校园里有快乐有痛苦。

4.高三生活汗水多于泪水。

4.学校评价学生(优点、不足)。

深层解读1(为什么)

1.经历是一种记忆(财富)。

2.过去了的一切都是亲切的怀念。

3.已经结束的还没有结束。

4.一切都会过去。

5.一切不可能过去。

6.以学校(同学)为荣。

7.历史没有假设

深层解读2(怎么样 怎么做)

1.记住校园里的真善美。

2.记住经历(求学)的全貌。

3.尊重自己的历史(成长史)。

4.记住师生(生生)之间的温暖温馨

5.正确看待碎片式记忆。

6.评价自己(同学、学校)不能以偏概全。

7.识大体和记大体。

篇2: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闻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这时候你的心就是你的手,你的手就是你的心“,幽思入于豪间,逸气弥于宇内。”(张怀瓘《书断》)“直觉”引导艺术家实现理性状态下无法企及的艺术创造性超越。

西方部分心理学家常常强调直觉的不可知性,认为它似乎是某些人的某种神秘本能。笔者以为,先天的因素应该存在。因为近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遣传基因是人类不同地区和民族生理、性格和文化出现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精神分析学说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进一步挥究人类不同民族、家族的思维模式差异的成囚,别开思路。另一些科学家则强调后天因素的影响,认为长期的职业训练,是某一人群形成特殊的直觉能力的主要原因。那种“宜觉”引导下产生的迷人的自由创作境界,来源于长期艰苦执著的技术训练。因此对于学书者来说,既然影响“直觉”形成的两大因素—基因遗传和家族“集体无意识”都不是我们自己可政变的,那么我们唯一可努力的就是自己的勤奋与执著了。

(郑晓华《书法创作中的直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抛开“意在笔先”的传统要求,另辟蹊径。

B.直觉作为人的基本感觉潜伏在人的意识深层,受到某种触发会突现在意识表层。

C.书法家在艺术直觉引导下创作的作品,艺术创造性是他在理性状态下无法实现的。

D.学书者无法改变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只能靠勤奋与执著的训练谋求创作成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鬼神”喻“直觉”,体现了其隐秘诡异、突发、非逻辑性等特点。

B.文章引用张怀瓘《书断》中的句子,意在强调书法创作中同样存在着艺术直觉。

C.文章第四段分析书法家进行创作的过程,论证了艺术直觉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

D.文章先阐释直觉内涵,再分析艺术直觉的作用,最后梳理了影响直觉形成的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直觉思维的神奇作用,艺术家就很难在艺术创作上有所创新和超越。

B.如果书法家下笔后不依靠“直觉”而是再停笔思索与分析,可能就会毁坏作品。

C.关于影响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的因素,相比先天因素,作者更强调后天的训练。

D.书法创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影响它的因素很多,艺术直党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二)文学类文本间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美与荒芜在场

李浩

路途迢迢,我们颇费辗转地来到了绥宁,而这迢迢也似乎让我们“走出了时间”,走进了古老和一种具有遗迹感的美中。荒芫与羨同时在场,并且紧紧地、奇妙地合在一起。

走进苗寨,我们仿若置身于另一个时间里,它似乎并不具有“当下感”,我们也仿若成为了可贵的“旧物”。在这里,流水都是古老的,空气都是古老的,树木上那些苔痕也都是古老的。更有古老色泽的,是苗褰的砖与瓦,是那些被时间所漫洗着、长过了个人生命的一栋栋木屋。在大园村,一处最为古老的老屋已有八百岁,墙砖上所刻下的文字记录着旧光阴,只是,在岁月的不断击打和磨损之下有些宇已经难以辨认。大园村村口的鼓楼原为明代建筑,上下三屋,楼阁式攒尖顶,气势雄伟。

“四知堂”因杨氏远祖杨震而在绥宁一带声名遐迩。杨震,东汉宫员,清廉有名,学生深夜送金被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之“四知”的理由拒绝,这“四知”也曾深深地影响着大园古苗寨的杨氏后人。据说,在旧时,每到过年过节,大因村家家户户都会悬挂“四知堂”的灯笼……

和村塞相匹配的是茂林修竹,是延展着的、起起伏伏的绿,在大园古苗寨如此,在插柳村苗寨也是如此,而上堡,则有更大的一片葱郴的树木,它几乎是连绵,把上堡包围在里面。在每座苗赛的后山上,都有数量众多、粗壮巨大的古树,无论是河边的祖枥还是山上的樟树、枫香树与黄岭黄檀,都长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和树和竹一起生长的,还有间或的鸟呜,还有静谧。每座苗寨都是静谧的,我们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时间也可能是更为缓慢的,有着独特的凝滞。在这里,连风的吹拂都有些慢,包括雨滴的下落。也恰是因为如此它才会带给我们一份“走出了时间”的错觉,似乎让我们完成了不可能的“穿越”,进入到历史中。

或许,我应当说静谧,说古典,而不是荒芜这个词?

我谈到荒芜,是因为在古苗寨里一切都有一种“原始”的模样。繁华落尽之后的古諧寨留在那里的只是物,只是美得令人发指的旧院落,只是缓缓的、依然有着洁净感的流水……它给我一种桃花依旧、人面无踪的怅然。当然,如果仅止于此,我是不会用出荒芜这个词来的,我要说的荒芜必须是程度上的加深。在我所到的茜寨,除了上堡的某些旧屋改造的商店,其余的则都带有年久失修的味通。大园村,时下已经“无主”的旧房很多,它们和自身的美以一种缓慢腐朽的方式呈现着时间之重,甚至尘土之重。木梯还在,但向上的横木已腐,没有谁敢于再向上登;木窗还在,但窗棂已损,雨水会随风浸入到屋黑面那栋拥有八年历史的旧屋还在,但里面充塞着种种不用的旧物,甚至存有一个鸡笼,几只鸡在里面咯咯咯咯地叫着。

在这些静谧的苗寨里,我们几乎很少能见到年轻人,见到的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年人呢?外出打工去了。是啊,他们得挣钱养家,他们也应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他们也应当过得更为舒适些、丰富些。他们,或许最终落脚于某个城市,至少是县城,除了些节日再不回来。在画一样美的苗寨里生活的人越来越少。美,并不能解决他们的生计,而且久居于这种太过古意的美中,他们也许慢慢无感,余下的,便只是倦惫,对每日繁重劳作和收获甚少的倦惫。

绥宁古苗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遗落在尘灰里的珠子,有待人们的注意。或许是因为偏僻的缘故,这里的游人很少。我当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我这样感受它的荒芜和沾在荒芜之上的美,感受那种安静和古老,感受“走出了时间”的惬意与感慨。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置身古苗寨仿佛“走出了时间”,主要因为在苗寨见不到惯常的人流与车流,远离了熟悉的现代生活。

B.第段画线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苗寨房屋因年久失修而腐朽破败的情状,突出了苗寨的荒芜。

C.第自然段独立成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苗寨之美的描绘,又引出了下文对古苗寨荒芜的描述。

D.文章开篇点题,行文紧扣题目,向读者展现出古苗寨的美与荒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苗寨荒芜的思考。

5.苗寨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5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绥宁苗寨的情感态度。(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物联网,英文名称叫“ 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中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仲和扩展,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第二,其用户端不仅仅是个人,还包括任何物品。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人类之前的思维方式。过去,人们一直是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机场、公路、建筑物,而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个人电脑、宽带等。而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融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拖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并达到“智慧”状态,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物联网是什么》(,摘自2016年08月10日《科技日报》)(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材料三:

中国不再是一个技术模仿者——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技术革新者,巩固了其作为物联网领军者的地位。

中国朝着物联网的采用、创新和研发方向的结构性转变的过程似乎一夜间发生了。物联网的增长渗透进几乎所有商业领城和公共系统,不仅包括制造业和工业部门,还包括交通、城市服务(包括污染减排)、医疗、零售、农业等。

中国的政策为物联网制造商提供了减税优惠;为了引导自动运输和其他物联网解决方案,中国正在积极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主要技术公司招聘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和其他前沿领域的专家。

我们应该留意并考虑采取中国成功的物联网战略;放眼全球,在当地采取行动,不要害怕致力于革命性而非渐进性的变革;要在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欣然接受并大量投资于关键的国际标准机构。

(美国《福布斯》文章《我们从中国的物联网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摘编自2018年03月07日《参考消息》)材料四

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发出警示,智能摄像头抽检八成存隐患。智能摄像头的风险表明,物联网潜藏的安全漏洞已不容小视。

传统互联网主要有计算机、手机两类接入点,通过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即可排除多致安全隐患。而物联网则是所有智能終端互联互通,大到发电机、汽车,小到电视机、吊灯、眼镜、手环,每个设备都是网络接入点。接入点趨多,未知漏洞和后门也就越多被攻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没有网络安全,智能生活便处处有陷阱,物联网发展也将受阻。防范物联网安全风险,仅仅依靠用户、企业或政府的单一力量,不可能解决所有安全问题。因此,不能单方面寄望于普通用户提升专业水平,关健要依靠相关智能硬件厂商加固防火墙。企业应更訢安全理念,因为安全不但可以吸引用户,还可以产生用户黏性;不直接产生利润,但可以成为品牌护栏。更重要的是,我们还须制定和完善物联网的安全标准、安全规程,真正让安全成为所有物联网用户的公共品。

不同参与主休联防联治、密切协同,真正构建起“云+网+端”的立体防御体系,才能共筑物联网安全具同休。

(《物联网更该是安全网》,摘编自2017年06月22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扩展。

B.根据预测,2018-2022年中国物联网增速将略高于全球。

C.材料三表明,我们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善。

D.智能摄像头的风险警示我们,物联网比互联网安全隐患更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物联网时代,将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把物品与物品结合起来,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根据材料二可知,2018-202年,中国和全球物联网市场增速虽都将略有下降,但物联网市场整体规模均将稳步增长。

C.《我们从中国的物联网中可以学到的东西》指出,中国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美国政府认为中国经验值得学习。

D.物联网网络接入点很多,因此未知的安全漏洞也很多,存在被攻破的极大可能,这预示着,物联网的发展必将会受到阻碍。

E.防范物联网安全风险至关重要,在用户、企业和政府这三方力量中,相关智能硬件厂商加固防火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9.根据材料,为了促使物联网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贡生,入赀为知县。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左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既而帑金不足,倾囊以济之。洊饥之后,民多流亡,出私钱为偿逋欠,购牛种,招徕复业。

三十四年,授渐江定海县,故舟山也。设治未久,百度草创。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地瘠民贫,完赋不能以时,逾限者先为垫解,秋后输还。旧有涂税,出自渔户网捕之地,后渔涂被占,苦赔累,为请罢之。地故产盐,无灶户,盐运使屡檄设厂砌盘,官为收卖。燧持不可,请仿江南崇明县计丁销引,岁完盐税银四十二两有奇,著为倒。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学额多为外籍窜冒,援宣平县例,半为土著,半令他县人认垦入籍。又以土著不能副额,扩建义学,增廪额以鼓舞之,文教兴焉。民间日用所需,多航海市诸郡城,关胥苛索,请永禁,立石海关。海屿为盗薮,随监司历勘,凡羊巷、下

八、尽山诸岛皆查,所获权度要害措置之,盗风顿戢。同归域者,海上死事诸人瘗骨处,捐赀修葺,建成仁祠,以劝忠义。

五十六年,卒于定海。士民援唐王渔、宋赵师旦故事,留葬衣冠,奉祀于义学,名之曰蓉浦书院。蓉浦,燧自号也。遗爱久而不湮,光绪中复请祀名宦祠。燧任定海前后二十二年,后虽擢官,迄未离任。

(选目《清史·缪燧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B.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C.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D.海水不宜谷/筑塘岸以御咸蓄淡/修复塘碶百余所/田日增/辟缮城浚濠/葺学宫/建祠庙/役繁而不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贡生,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

B.山左,此指山东省。中国古代,以东为左,山东省位于太行山东侧,故有此称。

C.葬衣冠,即埋葬衣冠。文中是百姓在定海县为缪燧建造衣冠冢以表纪念之情。

D.光绪中,是年号纪年,与姜夔《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纪年法完全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缪燧舍私济民。任沂水县令时,倾尽钱财帮助灾民;在连年饥荒后又拿个人钱财购买牛和种子以吸引流民回乡复耕。

B.缪燧减赋免税。渔户因渔涂被占而遭涂税之苦,百姓出海购买日用品而遭关卡胥吏索重税。经缪燧努力,这些税皆被免除。

C.缪燧查寇缉盗。定海县海域盜贼猖獗,为清剿盜贼,缪燧亲随有关官员到各岛缉查;抓捕的盗贼依法处治,盗风遂敛。

D.缪燧劝学兴教。为改变定海县教育现状,缪燧葺学宫,扩义学;借鉴其他县均

分学额、增加廪额等经验,文教遂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比汉语。(10分)

(1)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5分)

(2)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代王夫人

文天祥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王母欢阑琼宾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注]代王夫人作:南宋灭亡时,王夫人作为昭仪随宋恭帝被掳往大都,在驿壁上题词《满江红》,后文天祥被押往大都途中偶见此词,不满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因以王夫人口气代作一首。姚黄:牡丹的名贵品种。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玉环,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霖铃》曲。铜驼恨:晋朝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以此象征亡国。天家:此处指帝王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起首三句,借昭君远嫁寓指王大人等后妃被掠掳离宫,驱行北上的凄凉处境。

B.“听行宫”三句用典抒怀,表达了王夫人愿为山河破碎的南宋朝廷玉碎的衷情。

C.上片紧扣“最苦”二字反复陈述南宋覆火的悲痛心情,笔调沉重,抒写集中。

D.“昭阳”“铜雀”代指宮殿。落日夕映昭阳殿,秋月临照铜雀台,故国之思弥深。

E.词尾“算妾身”与前文“想男儿”相呼应,寄托了王夫人渴望团圆的美好意愿。

15.王夫人原词中“问嫦娥”三句传达了她置身事外、幸免苟活的愿望,请结合这一内容,分析文天祥“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三句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语句是:“。”

(2)《论语》中讲“

”,因为“士”要实现“以仁为己任”的胸怀抱负,任重道远。

(3)屈原在《离骚》中用“,”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先贤,宁死不失正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谈到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父亲来了兴致,一件件给我们介绍起了那些国宝,直说得天花乱坠。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在发展关键节点的中国,瞻前顾后不仅难以维持现状,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住建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除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销售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旷日持久的连绵战火,让叙利亚城市满目疮痍,曾经熙熙擐攘的市场,如今空无一人,一地瓦砾。

乱扔烟头虽是小事,但就是这心不在焉的小过失往往会酿成大祸,近来各地就发生了多起因烟头而引发火灾的事件。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北京证监局发布通告,责令贾跃亭回国,配合解决公司问题,履行公司实际控制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B.要把中国由制造大国建设成制造强国,必须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并打造更多的“大国工匠”是当务之急。

C.近期,越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入室盗窃案,对一位无法到庭作证的民警进行身份认证后,通过微信小程序远程作证。

D.航空公司发布公告称,东航旅客今后在飞行过程中将可使用具有飞行模式的手机以及符合规定的电脑等设备。

19.下列有关贺词、对联和诗句的使用,全都得体的一项是(3分)杏林之光(赞教师)

鱼跃龙门(贺升学)

敬颂钧安(祝平辈)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挽联)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勉辞)

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贺友情)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20.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枸杞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养肝,滋肾,调肺。休质虚弱的人,遵照医嘱,长期坚持食用。这使很多人以为, ,实则不然,因为它毕竟有药性。而且, ,比如,患有高血压、身体有炎症或正在感冒发烧、腹泻的人食用后病情会加重。

21.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5分)示例:

问题语段:老张跟别人吵架了,想不到老张是这么一个讨人嫌弃的人,他人缘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反驳:老张跟别人吵架原因很多,不能因此就说明老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

你和朋友吵架了,就能说你讨人嫌弃、人缘不好吗?

问题语段:这所大学的图书馆的藏书非常丰富,可以肯定,这所大学一定是一所一流大学。

反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雷海为:衷爱诗词,喜欢音乐和琴棋书画,会武术,爱交友。夺冠后,一如既往地淡定。他的获奖感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获奖后的体会:“我就算贏,也是贏在了心态上。”

彭敏:做菜放进过柴油,走路掉进过粪坑。是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双料总冠军。他对“诗词的现实作用”的理解:“世界上空虚寂寞的人那么多,诗词还是能拯救几个。”

网友:热爱和兴趣,能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腹中贮书一万卷”的彭敏,输在了心急气躁上。

评委:诗词深入人心,深入民间。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回归,昭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给雷海为、彭敏、网友或评委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针对确定的收信人,选择材料中两三个事例或观点,使之形成有机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统一以“潍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C

2.B

3.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A(3分)

5.古老的建筑之美;厚重的传统之美;静谧而富有生机的自然之美。(5分,1条2分,3条5分)

6.对古朴、厚重、静谧的古苗寨的珍爱与赞美;(2分)

对苗寨日渐“荒芜”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担忧;(2分)

希望改变和保持现状的矛盾心理。(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 C

8.AB(选A得2分,选B得3分,共5分)

9.在减税政策、人才招聘、物联网战略、标准制定等方面,继续坚持经验做法。用户、企业、政府等不同参与主体联防联治,共筑物联网安全共同体。(4分,每条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B(3分)

11.D(3分)

12.D(3分)

13.(1)(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认为违旨)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冈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辨,上奏请示,得到允许。(1句1分,共5分)

(2)定海县十三四岁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第一句2分,其它每句1分,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14.BE(选B得3分,选E得2分,共5分)15.表明自己不愿像宋室王朝一样凶国土残破而备受耻辱。饱含对南宋覆亡的悲愤之情。是对王夫人置身事外、幸免苟活愿望的不满和忠言劝告。是对宋室朝廷忍辱苟活的指责。(6分,每条2分,三条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每空1分)16.(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士不可以不弘毅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3分)

18.D(3分)

19.C(3分)

20.可以增强体质长期食用有益无害(多吃有益健康)枸杞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食用。(每空2分,共6分,其它答案只要合理,酌情赋分)

21.答案示例: 评价大学有很多要素,藏书丰富并不能说明大学就一定是一流的。(2分)

书店里的图书更多,你能说书店是一所一流大学吗?(3分)22.作文评分标准参见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评分标准,以43分为基准分评分。(60分)

参考译文: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成为贡生,取得做知县资格。康熙十七年,被授予山东沂水县县令。当时山东发生饥荒,朝廷使臣开仓救济百姓,打算到济南购买米粮。缪燧认为济南路途遥远,往返需要耗费时间,况且运费很多,不方便。(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辨,上奏请示,得到允许。不久库存银钱不足,缪燧倾尽所有来救济百姓。连年饥荒后,百姓大多流亡,缪燧拿出个人钱财为他们偿还拖欠的赋税,并替他们购买耕牛和种子,吸引他们回乡恢复耕种。

三十四年,被授予浙江定海县县令,就是以前的舟山。设县不久,百废待兴。此地海水多,不宜种植粮食作物,他就修筑塘岸来防御海水,积蓄淡水,修复海塘水闸一百多所,开辟的农田日日增多。修缮城墙,深挖河道,修缮学宫,建造祠庙,劳役很多但做得井井有条。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不能按照期限缴纳赋税,缪燧规定超过期限的官府先为垫付,垫付部分秋后交还。此地旧有滩涂税,由渔户负担,后来滩涂被占,百姓苦于(继续纳税的)亏耗负担,缪燧为百姓请求废除此税。此地原本产盐,没有制盐的人家,盐运使屡次下文书设场砌盐盘制盐,官家进行收卖。缪燧认为不可,请求仿效江南崇明县按照丁口发放营销凭证,每年缴纳盐税银四十二两多点,记为定例。定海县十三四岁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当地学额多为外籍学员暗中顶替,缪燧援引宣平县旧例,一半名额给当地居民,一半让其它县的人到此处认领土地耕种并加入当地民籍。又因为当地学生仍不满额,缪燧扩建义学,增设官府发放口粮的名额来鼓舞他们,于是文教兴盛。百姓的日用品,大多需要渡海到周边郡县购买,关卡吏役乘机勒索,横征重税。缪燧请求永远禁止,并在海关树立石碑以告后世。定海诸岛是强盗聚集的地方,缪燧跟随监司到处勘查,凡是羊巷、下

八、尽山等岛屿都缉查,所抓获的盗贼根据罪行轻重分别处治,盗风顿时收敛。同归域是海上殉难者们埋骨的地方,缪燧捐资修缮,建成仁祠,来劝勉忠义。

篇3: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小题3】复行数十步,③。土地平旷,④ 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4】人们常借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⑤ __________,⑥ ”来表达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2.默写

【小题1】征蓬出汉塞,① 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小题2】② 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小题3】复行数十步,③。土地平旷,④ 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小题4】人们常借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 ⑤ __________,⑥ ”来表达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1.(10分)刀之爱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执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细心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小题1】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你找出并用“”划出文中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分)【小题4】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分)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7分)生命与秋一次次邂逅,便一次次目睹叶落的状态。飘零的叶子,总会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曲终人散,那份离散会在一段时间萦绕而不得释怀。片片落叶,曾鲜活地与枝干相守,迈过一季繁盛葱茏,终萧sè()离去,爱到无言,痛到无声。捡一片叶子,虔诚的托在掌心,仿佛看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果敢,一种涅槃„„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2分)萦()绕萧sè()

⑵文中加横线句子是个病句,请予以修改(将正确句子写在答题卷上)(2分)

病句:飘零的叶子,总会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曲终人散,那份离散会在一段时间萦绕而不得释怀。

⑶仿照例句在答题卷上再写一句话(3分)

捡一片叶子,虔诚地托在掌心,仿佛看到了一种无奈,一种果敢,一种涅槃。

1.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__________,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与朱元思书》)【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选自《岳阳楼记》)【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1)轩邈:

(2)把: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4分)(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找出两个体现览物之情的四字短语。(2分)(1)【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从【甲】段或【乙】段选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个写景的句子,试加以赏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4分)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小题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2分)【小题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2分)

2.阅读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一词,完成小题。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①? [注释]①苍龙:传说中的一种凶神。

【小题1】这首诗上阕一、二两句写出了六盘山秋天的景象,请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3分)

【小题2】这首词中能体现出作者的壮志豪情且常被人们引用以表示战胜困苦艰难决心的是哪一句?(2分)

【小题3】这首词下阕最后两句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小题1】这首词总写北国雪景的是__________,写虚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2】请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一句作赏析。(3分)【小题3】词的下阕“惜秦皇汉武”一句中的“惜”能否删去?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小题4】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的含义?(3分)【小题5】反复默读词的上阕,用自己的话描绘上阕所写的景色。(2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5分)

一间屋的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有情趣了。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

生活中,你每天都有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生活中的一朵花”为题,写一篇文章。

篇4: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一、1、A(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B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C、D答题区域在第三段。)

2、B(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而仕导致的。A、C、D答题区域都在第四段。)

3、D(A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B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C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D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二、4. D “过”是“探望”的意思。

5. B①给皇帝的建议;③是皇帝的话;⑥对自己的评说

6. C文中未提及皇帝同意他们的主张。

7.(1)我曾经请求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我反而责备他们,对公众舆论又怎么解释呢?(言:进言,1分;责:责备、责怪,1分;如„„何:对„„怎样,1分;句意2分;共5分)

(2)我与您共事多年,不曾见您笔下胡乱杀一人,上天回报您如此丰厚是应该的。(历:多,1分;妄:胡乱,1分;宜:应该,1分;句意2分;共5分)8.

这两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壮阔宏大的晨猎场景(晨猎图),“浅草”“红旗”“白马”,写出环境色彩的艳丽,“分围”“向日”“迎风”,写出场面的宏大。(分析2分,概括1分)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作用2分)

9.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形象概括2分,分析4分)

10.名句名篇默写

(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

(2)浅草才能没马蹄绿杨阴里白沙堤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11.

(1)AC(答A项的给3分,答C项的给2分,答D项的给1分。B项中“父亲成功地骗了家人”有误,妻儿了解实情。E项中儿子对于父亲去做送水工并没有不高兴,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D项中儿子在作文中这么说是为了不让父亲尴尬。他不忍心父亲送水受累,但也希望父亲能找到事做而少背负些心理负担。)

(2)父亲有责任心,他下岗后首先想到要找工作支撑困难的家;慈爱,关注孩子的成长,再困难也要给孩子买书;吃苦耐劳,父亲做送水工,最后通过辛勤的创业使家境殷实起来;坚忍,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带给家庭。(任答三点给6分,每点概括、分析各1分)

(3)内容: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妻儿的善解人意(2分);作文是家庭和谐幸福的见证,凸显了小说主题,(2分)。

结构: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

(4)“有一种爱像海绵”指的是父亲将苦难和悲痛默默承受,把快乐和爱献给了家庭,家人为了家庭的幸福,相互包容、理解(2分)。小说中父亲下岗后为了不让妻儿伤心,将此事独自扛了起来,而妻子和孩子用善意的谎言配合了父亲的尴尬,一家人虽然困苦但是很幸福温馨(2分)。

学生可以结合这种爱在家庭中的作用(和谐幸福)和对人生的意义(健康幸福)等角度来谈,均可给分。(结合生活略)(4分)。

四、12.

(1)AB(答B项给3分,答A项给2分,答E项给1分。C项梁启超始终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原文说“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选项中将政局的影响夸大了;D项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张冠李戴。E项原文中没有神态描写。)

(2)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取得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

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

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④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答出其中3点即可,每点2分)

(3)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2分);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2分);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2分)

(4)“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

这种生活具有的好处:

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

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

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这种生活的不足:

①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

②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难以明白他的宗旨原则。

五、13.

C不易之论:指不可更改的言论。(A销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没有了音讯。本句用于写行为,不当。B唱高调:发表似乎高明但脱离实际的论调,也指说得很好听而不实际去做。D耳鬓厮磨:两人的耳朵和鬓发相互摩擦。形容相处亲密,多用于相爱男女之间。)14.

D(A偷换主语,“全都枯萎了”前面应加上“野花”。B赘余,去掉“免费”。

C.成分残缺,实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调控举措。)15

.C(本段内容围绕“教育顺应人的天性”,谈及了三个教育家的观点。④句中的“就”字与给出的开头衔接最为自然顺畅,②句中“更”字与④句构成递进关系,①句“也”字说明它应该在④②句之后,③⑤⑥句都是在解释夸美纽斯的观点,③句是①句“教育应该考虑儿童的性格和年龄特征”的原因,应紧随其后,⑥句中“他们”指的是③句中的“这些人”所以应在③句之后,⑤句是前面内容的补充,应放在最后。)

16.(1)接生婆把出生的婴儿包扎倒了。

(2)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答“苗振本来擅长写文章却落榜了”亦可。)(答对1处2分,答对2处5分。)

17.参考答案:站在旭日阳刚角度:①旭日阳刚演唱时,融入了自己的创意,故不应过多指责。②旭日阳刚的走红,也提高了汪峰的知名度,故不应过多指责。站在汪峰的角度:①叫停是正常维权,我们应该尊重版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6分)

六、18.作文。评分标准参见2010年语文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参考译文]

商辂,字弘载,是淳安人。考取乡试第一名。正统十年,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到明代结束,三次考试都得第一名的只有商辂一人罢了。

成化三年二月被召至京城,首先陈述勤奋学习、采纳谏议等一共八件事,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所说的采纳谏议的事情中,有请求召回复用元年以后因进言而被贬斥的人的内容。第二年,彗星出现,给事中董曼等人弹劾不称职的大臣,一起涉及商辂。商辂于是请求辞职。皇帝很生气,命令在朝廷查问那些进言的人,想给予严厉谴责。商辂说:“我曾经请求宽容进言的人,现在议论到我反而责备他们,对公众舆论又怎么解释呢?”皇帝很高兴,不久商辂晋升为兵部尚书。商辂为人,宽厚大度,到面临大事时,坚毅没有人能改变。悼恭太子去世,皇帝因继承人的事而忧虑。纪妃生有皇子,六岁了,身边的人畏惧万贵妃,没有人敢进言。很久以后,才报告给皇帝。皇帝非常高兴,想向朝廷的人宣告,派遣中官到内阁说明自己的意图。商辂请求皇帝诏令礼部拟定上报皇子的名字,于是朝廷大臣相互祝贺。过了几日,皇帝又御临文华殿,皇子陪侍,召见商辂及众内阁大臣。商辂叩首说:“陛下在位十年,未立太子,天下盼望已久了。应当立即立为太子,安定朝廷内外的人心。”皇帝点头同意了。

中官汪直监管西厂时,多次造成大案。商辂率领同僚分条列出汪直的十一条罪状,说:“陛下把听讼断狱委托给汪直,汪直又把小人当做耳目。自从汪直掌权,士大夫不能安心于他们的职守,商人不能安心于经商,老百姓不能安心于生产,如不立即除去,天下安危就不可知了。” 皇帝生气地说:“任用一个太监,怎么竟危及到天下?”商辂严肃地说:“朝廷大臣无论大小,有罪都请下旨逮捕讯问。

汪直擅自抄没三品以上京官。各位近侍在皇帝左右,汪直动辄更换。汪直不除去,天下怎能没有危险?”依据大义,慷慨激昂。

篇5:2024年广东省汕头市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关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达得那么直白而已。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以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显得很旧。

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错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化,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选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作家们之所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谈论得少:从自身层面讲,有出于策略的考虑;从受传统影响层面讲,主要是这种“转化”是在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B.对于“五四”作家来说,他们对待传统小说与域外小说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无功利性的娱乐,无意中接受;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借鉴,有意去模仿。

C.作家们通过不断地熟读、背诵、翻看等方式将传统文学变成了自身的一种人文修养、趣味、眼光,并将其化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D.相对于域外小说在“手法”上的具体且可视而言,传统文学则显得过于抽象而隐晦,这使得作家和读者不容易感知,而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未能幸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对待传统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问题上,新小说家与“五四”作家的表现恰恰相反,前者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而后者则突出域外小说对其影响。

B.梁启超等人的实际创作虽已突破了旧的格局,但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这种表现是他们“以中化西”的愿望的体现,其中林纾表达得最为直白。

C.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D般选择那些在传统文学中存在对应物的技巧,而在证明其古已有之后,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D.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新小说家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但不可过于离谱地“以中化西”,即便这样其作品也容易给人造成“出土文物”样的错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不少的反面证词,这些是在论述20世纪初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B.对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仅有像《三国》《水浒》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还有包括经史、诗词等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学传统。

C.虽然单从小说的传承,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但只要将这个嬗变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就能将其说清楚。

D.在20世纪初东西方文碰撞与交汇中,中国小说的演进,既离不开传统小说,也离不开西方小说,准确地说,是以两者为代表的合力作用促成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保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鄙俟拢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N弟晕尤相笃睦N等每月自东都省蓖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钡焦伲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保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李行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狈钍钩浦埃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弊嗲胱妓狙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狈缫切阏,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贝》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 /简州境肃然 /与兄N弟晕尤相笃 /睦N等每月自东都省 /蓖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 /与兄N弟晕 /尤相笃睦 /N等每月自东都省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与兄N弟晕 /尤相笃睦/N等每月自东都省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 /肃然与兄N弟晕 /尤相笃睦N /等每月自东都省 /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其清 /慎如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弊魑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钡男值苊看未佣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钡那辶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弊魑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背鍪雇罗,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

上一篇:高校专职教师管理办法下一篇:18新年联欢会主持稿及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