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董颖阅读答案

2024-04-14

《江上》董颖阅读答案(共7篇)

篇1:《江上》董颖阅读答案

董颖的江上古诗阅读答案

万顷沧海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试题】

1、前两句诗写出了“水”“天”_________ 、_________的特点。

2、诗中暗示了诗人将远行,伤别离。你从哪一句中读出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空阔(宽阔、高远)(2)澄澈(明净)

2、示例一:第二句。写飞翔的白鸥成双成对,暗示诗人与亲人别离的形单影只。

示例二:第三句。中国古诗写柳多与离别有关,诗人反复抚弄沙边柳,正是即将远行之人触景伤情、情不自禁的表现。

示例三:第四句。说等待柳条成荫时系住垂钓的扁舟,从此不再漂泊,表现眼下正有离别之愁。

【赏析】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作者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方法,写出了“水”“天”的空阔、静穆、澄澈的特点,充满着勃勃生机。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待汝成阴系钓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篇2:《江上》董颖阅读答案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篇3:《江上》王安石阅读答案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歌也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拟人。“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主要考查你对 古诗词阅读,修辞方法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篇4:《江上秋夜》阅读答案及赏析

江上秋夜

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1)有人说,首句暗字气象浑涵,用得精当,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本诗构思精巧,层次分明,试加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同意。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一个暗字,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

(2)本诗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层次分明地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赏析:

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作者简介

篇5:《江上别柳中庸》阅读答案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

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

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

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

(2)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2分)

(3)想像。(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1分)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注释交待此诗为李端送别柳中庸时所作,“握手”应是分别的动作,“沾衣”的应是眼泪,理解这两个词,一幅依依惜别的图景就勾画出来了。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颔联时应关注“近日”“往年”点明时间远近,“少”“稀”是近义词,以“相知少”和“亲故稀”说明友情的珍贵;理解颈联应关注“何处去”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几时归”表达对朋友早日归来的期盼。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从“更向”“堪闻”判断尾联想象别后情景,结合全诗内容,再具体分析想象内容及表达的感情。

作者:

篇6:“秋江上的浪漫”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秋江上的浪漫李国文凡文人,无不具有一点浪漫气质。浪漫,成就文人,越浪漫,越有可能造就真正的文人。所以,不浪漫,当不成文人,至少当不成真文人,大概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的大文人,必先有大浪漫,才有大文学,如唐之顶尖文人之一李白,如宋之顶尖文人之一苏轼,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范。中国的小文人,并不因为其小,便收缩规模,只能小浪小漫。事实并非如此,成就有高低,名声有大小,但在浪漫面前,人人有份,一律平等。大文人可以大大落落、大张声势的浪漫,小文人照样也可以大锣大鼓、大显身手的浪漫。南宋诗人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说不上是顶尖的,但在同时代的侪辈中,却是铮铮佼佼的一流文人。他不但有非凡的文学成就,而且更有绮丽的浪漫故事。你无论如何想不到,就这位极文学、极浪漫的张孝祥,元曲大家关汉卿《萱草堂玉簪记》,写的就是他;明代戏曲家高濂《玉簪记》,写的也是他;而明代无名氏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和明人《燕居笔记》中的《张于湖宿女贞观》,都曾以他的浪漫形象为作品题材。如此多的作品,聚焦在他身上,仅此一点,便可想知,在张孝祥那个时代,此人不但是一个丰华出众的文章高手,更是一个风流蕴藉的多情才子。否则,他怎么可能成为元、明、清三代戏曲、杂剧、话本的舞台上,一个屡被演绎的浪漫人物呢?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白先勇先生还要将这出《玉簪记》,改编成现代版昆曲,将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在北京南新仓的皇家粮仓里献演呢!秋江,是一条美丽的河流,秋江之上,曾经演绎过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一位美丽的道姑,为了爱情,打破世俗禁忌,一路追赶她的心上人而去,她在一叶小舟上,与艄公对唱的戏,那急切中的忧虑,那憧憬中的疑惧,是《秋江》最感人之处。改编自明代传奇《玉簪记·追别》的这出折子戏,虽然,诗人张孝祥没有出场,但实际上能感觉到他的存在。所以,不但文学史留住了张孝祥,连戏曲舞台也留住了这位于湖居士。最为浪漫的一个插曲,莫过于张孝祥授临江令,到该地的女贞观去探望他的姑母的时候,曾经向那时还在庵里修行的陈妙嫦示爱过。这就是浪漫透顶的张孝祥的行止了,他没想到在尼观里,竟有这等堪称绝色佳人,遂留宿寺观。这就是高濂《玉簪记》的故事蓝本,他所依据的乃是前辈关汉卿的《萱草堂玉簪记》,绝非凭空而来。而从清人雷琳的笔记《渔矶漫钞》所述,证实宋代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正,工音律。确有其事,确有其人,并非向壁虚构。本来,这位才子,拜见了姑妈以后,就打算告辞的。但这位明眸皓齿,美艳动人的道姑,却让他不忍离去,他执意要留下不走,他姑妈撵他也不走,这就是诗人毫无顾忌的浪漫了。据清人冯金伯的《古今女史》,这爱情故事更有惊人的戏剧性结局。“宋女贞观陈妙嫦尼,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诗文俊雅,工音律。张于湖授临江令,宿女真观,见妙嫦,以词调之,妙嫦亦以词拒于湖。后与于湖故人潘法成私情甚洽。潘密告于湖,(于湖)以计断为夫妇,即俗传《玉簪记》是也。”张孝祥抛开自己,法外施仁,玉成这场婚姻。你会不由得赞叹,在这个世界上,成人之美,也许是一种最高尚的品行了。所以,文学史证明了这一点,浪漫,乃文人的天性。唯其浪漫,才有文学。什么叫浪漫?浪漫就是感情的全部释放,就是个性的充分张扬,就是天资的完全展现,就是内分泌饱和到临界程度,就是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之中。那些循规蹈矩,只知道等因奉此的,那些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那些点头哈腰,唯信奉本本主义的,那些头脑冬烘的„„基本上进入木乃伊境界的文人,既别指望他们浪漫,也就更别指望他们文学。浪漫和文学,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面有多大面值,那一面也会有多大面值。这就是说,浪漫有多少,文学也该有多少。一点也不浪漫的文人,最好去当锱铢必较、涓滴归公的会计员;或者,去当颗粒归仓、一尘不染的管库员。中国文学史上常常发生的误会,就是将会计员和管库员,弄来当作家和诗人;而把作家和诗人,送去做会计员和管库员。凡各得其所的朝代,文人相对活跃,文学遂有可能繁荣;反之,各不得其所的朝代,文人活得很没趣,文学也就发达不起来,于是,只有凋敝。也许,文学史的兴衰,与文人的浪漫,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选自2010年8月21日《北京青年报》)16.文章说“中国的大文人,必先有大浪漫,才有大文学”,又说“唯其浪漫,才有文学”,请结合文本谈谈成就文学所需要的“浪漫”应该具有一些什么特质。(4分)17.作者在文末说“也许,文学史的兴衰,与文人的浪漫,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请概述“这种辩证关系”所包含的内容。(5分)18.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很多特点,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作简要点评。(6分)参考答案:16.(4分)(1)①释放全部的感情;②充分张扬个性;③完全展现天资;④内分泌饱和到临界程度;⑤的每一个细胞都处于活跃兴奋的状态之中。(2分。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得1分)(2)①不循规蹈矩。②不等因奉此,不按部就班,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③杜绝点头哈腰,抛弃本本主义。④头脑不要冬烘。(2分。答对两点即可,每一点得1分)(等因奉此:泛指文牍,比喻例行公事、官样文章。冬烘:思想迂腐,知识浅陋,含讽刺意。)17.(5分)一个能够给予文人充分自由的时代,一个能够让社会公民各得其所的时代,(1分)文人就显得活跃,文学也就有可能繁荣;(1分)相反,一个万马齐喑,文人以及各个阶层的社会公民都不能畅所欲言、各得其所的时代,(1分)文学就只有凋敝的命运。(1分)语言组织1分。(以下是原文:凡各得其所的朝代,文人相对活跃,文学遂有可能繁荣;反之,各不得其所的朝代,文人活得很没趣,文学也就发达不起来,于是,只有凋敝。)18.(6分)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1)引用(引经据典)、虚实结合或许是相生。(2)以小(故事)见大(道理)。作者用张孝祥对妙嫦“示爱”的小故事,来论述“大文人大浪漫”的大主题。(3)对比。参见倒数第二自然段。(4)排比。(5)比喻(硬币的两面)。也可选择其他角度。(写出手法得2分,赏析得当3分,语言表达流畅准确1分)

篇7:《江上》董颖阅读答案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注释: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用?(6分)

2.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2分)“春堤杨柳发”触景生情,(1分)交代了春天这一时间背景,“杨柳”勾起了诗人 对昔日离别情景的回忆,“发”字有绵延生长之感,(或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增添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1分)

2.草木一句承接诗歌首联“杨柳”意象,诗人临景而生发哲思,表达心中的无奈;(2分)以草木荣枯喻人生苦短,以草木无意衬人间有情,为后文表达思念之情起势。(3分)

上一篇:召开组织生活会会议记录下一篇:火车站商业车间路风管理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