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的教学设计

2024-04-23

《趵突泉》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篇1:《趵突泉》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

(1、充分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

(2、欣赏美文佳句。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2、基本技能和一般能力培养目标:

(1、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2、有关趵突泉的历史故事。

教学重点(即难点):

趵突泉泉水有何特点。

创新点: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而骄傲.济南有闻名全国的泉城之美称。趵突泉又被称之为天下第一权。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对趵突泉的描写使我们如临其景。请同学们走进大师笔下的趵突泉,走进我们自己发现的趵突泉吧。

请大家先共同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感悟文章的美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全文朗读,在读熟读通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语句抄录下来。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喜欢的原因。

2.根据自己选择的任务选择资源,利用老师给与的资源,或自己搜集到的资源整理复制有关趵突泉内容的资料。

3.各组合作汇总进行材料整理。注意不要大篇幅的复制,注意语言的修改。

4、小组合作,整理成展示的文稿,从不同角度给大家讲一讲你对趵突泉的认识。

5、根据全班汇总,小组合作做一份有关趵突泉的综合小报。

三、总结全文:

学生通过读、找,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带给我们的享受。在共同合作中能找到更多的有关趵突泉的知识,探究趵突泉的过去和现在,从而更深的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有自己的笔去描绘自然。

篇2:《趵突泉》的教学设计

本文通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学习和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的情趣。作者笔触细腻,文章凝练含蓄,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读后会激发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归纳总结,注重思维训练,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播放课件)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游览《趵突泉》。(板书课题)解释“趵”:跳跃;[水] 往上涌

看看这些生字你都认识吗?

清浅 鲜洁 垂柳 幽静 妩媚 水藻 晶莹 摇曳

有没有不懂的词?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读课文

1、师:济南的三大名胜是什么?学生汇报: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

2、师: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单讲一讲趵突泉?

学生汇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三、精读课文,抓景物特点

1、学习“泉水”部分(大泉、小泉)

师:没错。作者还没来到趵突泉,出了济南的西门,在桥上就已经感受到趵突泉泉水的美了!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然后说说从趵突泉流出来的泉水给老舍先生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找到体现泉水特点的句子。

学生汇报,同时课件出示句子,理解词语活水、清浅和鲜洁的意思。

师:泉水真美呢,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一个“活水”体现了作者对泉水的喜爱。正是这泉水滋润着岸边的杨柳,使济南城树水相映,幽静美丽,作者不禁发出感叹,出示句子(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出示课件)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

(美丽,美好,美)现在你知道妩媚的意思了吗?这样的良辰美景,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笔下的古诗《小池》所以,老舍先生认为,济南美,是因为那里有三大名胜,而三大名胜中,最美的是“趵突泉”

2、资源整合,多种形式读并汇报。

(1)大泉和小泉各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一眼泉?为什么?(幻灯片)

大泉的特点是

小泉的特点是

【学生解答问题】

(1)大泉的特点:永远不停的冒(翻滚),泉水不知疲倦。

(2)小泉的特点:不断冒出各种形状的水泡,优美,有趣。

(3)大泉给人的印象:令人感到自然的伟大。(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小泉给人的印象:令人感到优美、有趣。(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指名读 齐读

“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指大泉永远不停的翻滚。

读出大泉的持久和持续不断。

指导读 个别指名读

创设情景读:当我们站在翻滚的大泉旁的优雅别致的小亭中,你看到的是:“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3)出示句子: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① 抓住“纯洁”“活泼”“鲜明”理解大泉的清浅。

② 抓住三个“冒”理解泉的活力和泉的翻滚。

1).注意“冒”的字形

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

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回答指可能:往上窜 翻滚 跳跃 奔腾 钻

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

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同桌读这一段,并交流想法。(学生同桌讨论)

生可能回答如下: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时间长、生命力强】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是啊,这是一眼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的泉读“冒、冒、冒。”

师:这是一眼永远不感到疲乏永远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速度很快。

师:说的有道理,根据他的回答来读一读“冒、冒、冒”(注意读时速度快一些,节奏鲜明。)

生4: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师:说的好,这是一眼有活力永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数次游览趵突泉的老舍在文中这样写――(读)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指名多次朗读】

你觉得趵突泉这样冒了多长时间呢,你猜猜看!(生猜)

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趵突泉。趵突泉就这样在35的历史中汩汩奔腾,奔腾出自然的伟大,生命的永恒!通过大家的朗诵,老师也感受到了大泉无穷的生命力和爆发力。

那小泉呢?(读书,展现小泉的美)

【学生解答问题】

小泉的特点:不断冒出各种形状的水泡,优美,有趣。

小泉给人的印象:令人感到优美、有趣。(引导学生谈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怪作者发出感叹(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儿的妩媚)

此事此刻,我想对老舍说:

导入“都说你文章写的好,我发现你写作的奥秘了!”

你擅长在文中用“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找一找)

我还发现,文中带颜色的词与前一句话的关系。(先概括,后具体)

(幻灯片:先概括,后具体,并使用排比句。)

我也会写。

一、先概括,后具体

练习:

1、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

排比: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同学们有的玩滑梯,有的玩乒乓球,有的玩翘翘板。

2、我课余生活很丰富。

排比:我课余生活很丰富,有时看书,有时跳绳,有时画画。

5、小明来到公园玩。

排比:小明来到公园玩,他一会儿拍皮球,一会儿放风筝,一会儿踢足球。

四、总结全文

篇3:《趵突泉》的教学设计

散文是“说话”的艺术。它不靠情节引人入胜, 亦不假韵调扣人心弦。它的全部技巧就在于“说话”。或娓娓倾诉, 或侃侃而谈, 动人、感人、迷人、醉人, 可谓语言艺术之尖端。经典的散文中往往藏着许多“秘密”。这些“秘密”, 首先是语言的“秘密”。也就是说, 作者在写作时有意无意所使用的独特方法。这些语言的“秘密”, 一般的小学生受阅读量、生活经验和鉴赏力的影响, 不能体察或明晰。对此, 教师应引领学生走一条捷径去发现那些语言的宝藏, 破解语言的“秘密”, 从而大大增强儿童的语感力。其次是大千世界的“秘密”。散文所写的人事景物, 由于地域或历史的原因, 许多“秘密”被遮蔽。要让学生能对散文文本建构起立体的感受, 就必须合理利用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更好地还原散文所描写的对象。因此, 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小学生去发现这些“秘密”, 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的信息, 读出生活的味道, 找到文章的魅力所在, 使得散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快乐之旅。

2.破解散文的“秘密”需从语言入手

如何才能破解散文的“秘密”呢?蒋军晶老师在这方面做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他从语言入手, 重视从语言和意义结合的角度去发现散文的魅力所在, 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破解了散文的“秘密”。下面就以他执教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趵突泉的欣赏》为例进行说明。

(1) 整体感知, 破译结构的秘密。

蒋老师让学生拿出预习纸, 大声读《趵突泉的欣赏》一文的内容结构图。在结束全文的教学时, 再让学生回读全文的结构图, 以便他们更好地发现文章在章法上面的秘密。

(2) 感受大泉, 破解词语的秘密。

老舍先生在写趵突泉的大泉时, 选用的一些词语看似简单, 实则韵味无穷, 值得细细品味。蒋老师非常敏锐地发现了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特殊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剖析词语来进行解密研究。

(1) 直觉感受, 聚焦“冒”的特点。他带领学生去欣赏描写大泉的语言, 感受大泉的与众不同之处, 重点抓住它的最大特点———“不停地冒”。

(2) 揭示问题, 还原“冒”的意蕴。蒋老师先抛出主干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三个“冒”字?再让学生好好地朗读有关大泉的语段, 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还原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蕴:从泉眼的数量上来还原———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 所以要用三个“冒”;从喷泉的时间上来还原———用了三个“冒”, 还让人感觉泉水冒的时间很长;从泉水的高度上来还原———三个“冒”, 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 冒得很高;从喷涌的节奏上来还原———连用三个“冒”, 显得很有节奏感。

(3) 细化问题, 正解“冒”的秘密。蒋老师通过不断细化问题, 引导学生细读全段, 让他们按照时序来“细化”出趵突泉喷涌的场景:“四季”的细化。设想老舍春夏秋冬、白天夜晚来到池边赏泉, 而泉则一年四季, 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永远”的细化。让学生猜想这趵突泉究竟这样接连不断地冒了多少年, 按照由近及远的年代顺序一一呈现出100多年前的《老残游记》, 900多年前的《齐州二堂记》, 1400多年前的《水经注》, 3500多年前的古籍中描写趵突泉的文字。从而深入破解本文中“冒”字的秘密———“冒”的时间真的很长。

(4) 入境对话, 抒发“冒”的新感。让学生想象趵突泉不断往上冒的情境, 有变化地读好这三个“冒”, 让人感觉到趵突泉的活泼与力量。在理解“冒”的基础上, 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象自己就站在趵突泉旁边, 看着趵突泉不停往上冒, 想着它就这样冒了几千年, 说说自己有什么问题要问, 有什么想法要说。从而让学生懂得在写景的时候, 既可以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 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

(3) 感受小泉, 破译句式的秘密。

为了更好地感受小泉, 蒋军晶老师在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教学努力。

(1) 聚焦特写镜头。依次捕捉四个小泉的镜头:让学生把书合上, 先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小泉的样子;再说说自己所记得的其中两个小泉、三个小泉、四个小泉的样子。凸显第三个小泉———“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 大、扁一点, 慢慢地, 有姿态地摇动上来, ……”

(2) 比较改写效果。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改写习惯。蒋老师告诉学生, 老舍先生有一个好习惯, 就是反复读自己写的文章, 对不满意的地方反复修改。例如文中关于小泉的句子, 原来写的是“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 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后来经过老舍先生反复修改, 最后定为“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 大、扁一点, 慢慢地, 有姿态地摇动上来, 碎了;看, 又来了一个!”蒋老师先让学生读最后改定的句子, 再让他们从表现作者心情的效果的角度说说读后的新感受。蒋老师试图让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秘密, 它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小泉的姿态, 也看到了作者当时丰富的表情。

(3) 循法自译密码。由句到段, 指导学生读整段话, 品味每一个词, 关注每一个标点符号。学生抓住含有“挤”“歪”等词语的句子和使用了省略号的句子以及闲聊式的过渡句来谈自己所发现的句子的秘密。

整节课, 蒋军晶老师围绕“老舍连用三个冒字究竟要强调什么”“趵突泉冒了多长时间”这两个最具生成性的问题来组织大泉语段的学习。他先放后收, 采用入境对话的策略,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与感悟中, 逐渐完成了对“冒”字的完全解密———三个“冒”字里有作者对泉水的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如此, 学生在不断地探寻中既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又领略到了三字连用的绝妙。蒋老师还抓住描写小泉的段落中最有味道的一个句子, 通过合理还原“老舍修改文章的过程”, 在渐进的变化与比较中, 感受老舍语言的独特魅力与最大秘密———以“散式短句”来传达小泉的灵动;以“现场直播”来传达作者的惊喜。

篇4:从“趵突泉”的教学看“语用”

关键词:语言运用;品味;表达;朗读

在杭阿青蓝小语工作室活动中,有幸聆听了浙江名师蒋军晶老师执教的《趵突泉》,觉得这课上得真好!蒋老师巧妙地点拨、恰当地引导、机智幽默的语言,让这堂课充满智慧与灵动,犹如趵突泉水那样充满生命力与活力。课后认真梳理了蒋老师这节课是如果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之精妙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品味语言的精妙,遣词造句的贴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常用的方法。蒋老师让学生整体感知完课文以后,进入大泉的学习。蒋老师直接切入到大泉不停向上冒的特点,让学生学习“冒”的字形,品味冒的情境,感受冒的力量。冒字在字形上很特别,不少学生容易写错,蒋老师专门拿出来示范写,强调“冒”字先写一个下框,接下来的两横就那么悬着,又让学生连写三个,及时巩固写字效果。接着引导品味冒字,冒就是翻滚,换一个词就是……学生立刻想到了涌、冲、长、喷、滚、漫等字,蒋老师追问“冒可以用那么多字替代,为什么只写冒,还连用三个冒?老舍想强调什么?轻声读一读,想一想,可以四人小组,也可以两人小组,把自己的想法贡献出来”。在品读交流中,学生体会到了,连用三个冒强调了自然力量的伟大。“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冒的时间很长?”蒋老师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表达冒的时行很长的词语,学生立刻找到了“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永远……永远……永远……”等句式,蒋老师不放过每一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品味。冒了多少年,看看史料记载,蒋老师补充了史料记载中的趵突泉,让生惊叹不已,再次升华了学生对自然力量伟大的认识,体会到老舍先生为什么连用三个冒字的用意。

学小泉时,蒋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哪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写得妙,找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让学生学会品味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这也正是课标中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二、关注表达方法,学习写景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说明“学习表达”非常重要。蒋老师出示了《猫》的结构,并进行了讲解,告诉学生老舍先生写文章很讲究,很有条理。接着出示《趵突泉》一文的结构框架,引导学生默读文章完成文章的结构梳理。此环节,蒋老师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大框架下的表达,让人觉得很是新鲜。当学生体会到自然力量之神奇、伟大之后,蒋老师鼓励学生不要拘谨,让学生出声感叹,并且引导学生质疑: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法。学生谈完感想,接着顺势引导学生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老舍先生的疑问,把抒写感叹的画下来。学生找到后,蒋老师告诉学生,写景时不仅可以写自己看到的,还可以写自己的想法、感叹,这种写法叫写景抒情。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描述小泉的姿态

写小泉的部分语句优美,句式整齐,采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蒋老师删繁就简,采用了直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表达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用心记住小泉的样子后,隐去了原文,让学生说小泉的样子,能说几个说几个,这其实是在让学生学习老舍的语言进行表达,不少学生创编了句子,自己组织语言口头描写了小泉的样子。这样的学习直接指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小泉的样子学生一定印在脑海中了。结合描写小泉句子“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蒋老师还安排了欣赏长短句表达效果的教学。蒋教师先把这句变成了长句,又经过三次的句式变换或删改,将句子改成了课文中的样子,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句子的精妙,体会到了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准与生动,体会到了老舍先生在观看小泉时的心情。

四、指导感情朗读,学习用有声语言表达感受

有感情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为,朗读既是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又是了解作者、丰富自己、吸引听者的有力纽带。蒋老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的教学,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在读大泉不停地冒的语句时,蒋老师点拨学生要让大泉冒得很高,读出冒3500年的感覺来。学生将三个冒字的语调读得逐渐升高,以表达永不停歇的力量,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有感情。用递升的语调读好后,蒋老师又启发学生:能不能不这样读,照样让人听到觉得冒得很高,学生很快学会了可以控制读音长短来表达冒的时间很长,冒得很有力量。在读小泉时,蒋老师以“会写作的人会把心情写出来;会读书的人会把心情读出来”为阅读期待,让学生在读文时揣摩老舍观看小泉的心情,并把这种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整节课,在蒋老师教学智慧的启发,引导,点拨下,学生始终兴趣高涨,学得饶有兴趣、津津有味。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生或品味词句,或积极语言,或学习表达,或感情朗读,给我们上了一节“语用”视角下的高效阅读课。

篇5:《趵突泉》的教学反思

《趵突泉》是作家老舍的作品,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层次清晰,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趵突泉独特的美。文章主要描写了大泉的气势之美,及小泉的有趣美,内容看似简单,但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在教学中力求追求以下两点:

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预习时,要让学生认真查字词典,通过预习“读、查、思、疑、议”,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全文大意。这样有助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给学生抓句子、谈感悟的方法。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感悟。而且要能想像出画面,做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3、教给学生把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

要求学生先仔细观看录像,再读读课文,在图上试着找找大泉眼,注意图文对照。通过看图,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把所见的景色和自己联想、感受结合在一起,仔细体会写这些句子的意思。同时指导背诵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不要死记硬背。在教学“大泉的景色”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一边描绘泉景,一边想象,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感觉,使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产生种种遐想。教学“小泉的美丽”这一节,则具体描绘它的多姿多彩和有趣活泼。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品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氛围下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但对于大泉充满力量的阳刚之美与小泉阴柔秀美之间的区别,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比较贫乏,所以体会不深,感受不够。课前引领学生拓展性阅读不够,因此孩子语言积累不的阅读水平够丰富,影响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更好的学习课文。

篇6:《趵突泉》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美

趵突泉美丽多姿,瑰丽无比。为了让学生亲自领略这一独特的景观,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边看电视录像边听配乐朗读。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饱览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充分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理解词句,感受美

课文字字句句渗透着美,融注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美词佳句,仔细品读,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画出有关描写大泉的词句,细细品读。如引导学生品读“一溪活水、清浅、鲜洁、昼夜不挺、翻滚、呆呆、活泼、神秘”等词句,理解趵突泉那活泼的动态景观,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指导品析句子,如“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是作者在看到大泉喷涌的姿态时运用的联想。启发学生通过课文中“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层热气”等词句的学习、讨论,理解大泉的神奇、优美动人的姿态。再指导学生朗读欣赏这些语句,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2.“池边还有小泉呢:”。这时,我便指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有关语句,来体会小泉的.多多姿多态,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最后一句总的讲“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小泉的美丽,从而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启发想象,创造美

如让学生归纳泉水从小泉眼冒出的不同姿态,然后在本子上画出这些不同的景观。在孩子们创造性的描绘中,小泉的千姿百态,变化多端就会展示在他们的面前。最后一段的二、三、四、五句,用“有的……有的……有的……”这种排比句式具体描写了小泉的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每一种都是那样的优美有趣,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学生充分感知小泉的多姿多态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使其绘出更美、更奇的小泉。在兴趣浓浓的气氛中,学生动手画出了“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真是千姿百态。孩子们神奇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篇7: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趵突泉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重点:

了解趵突泉的特点,感受独特的美。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这堂课我们上一节语文课,学习那泉水清浅、鲜洁、神秘、色彩光艳的趵突泉。(板书)谁还记得刚才老师都用什么词来形容趵突泉的美吗?(生可以回忆)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交流:这是一眼怎样的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文中哪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它的赞美?

学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 学习大泉的特点

1、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词语。

2、看看书中是如果描写大泉的,把你喜欢的那句话找到,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让学生找到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 重点处理四个地方,指导学生读

A:不断翻滚。(可以让孩子做手势体会读)B:三个冒、冒、冒(不断加重)

C:泉水会不知疲倦。(拟人的修词手法)

D:这么神秘的境界……(师读,让学生去感受那种神秘)

3、小结 师:孩子们我们欣赏了趵突泉大泉的美,它的小泉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让我们再一起走进小泉。

四、品读课文 学习小泉的特点

1、默读课文第4段,觉得哪里写的特别好的,特别能打动你的地方,划一划,圈一圈(在交流时让学生把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挑出来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2、汇报

重点处理四个地方指导学生读

①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师追问:看到这样的趵突泉,你有什么感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读。)

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体会作者是如何把小泉写活的。)

③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可以让孩子摇摇身子,做做动作来读,更能体会它的味道。)

④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那小碎珠是攒着很整齐的珠花,那趵突泉就是戴着这珠花的美丽少女,读出美的语气。这个“挤”让我们感受到了小泉的急切,似乎要争着让人们欣赏它的美。把小泉的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心花怒放的感觉读出来。)

3、记忆优美文字

师:这么美的文字你能试着把它背下来吗,现在老师给你2分钟的时间,去试试,能被几句就背几句。(师生合作)

4、总结小泉的特点

这么美的小泉,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吗?(板书:有趣)

五、感情升华

师:孩子们你们用生动的表情,优美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那么大家愿意随我再去欣赏一下吗?我们边欣赏边说一说想对趵突泉说的话。

六、小结:

篇8:《趵突泉》的教学设计

“趵突泉里全是水”这是一个第一次游览趵突泉公园的孩子的最新鲜的发现、最惊奇的感受:趵突泉里这么多水, 全是水, 没有石头, 也没有杂草, 和郊外的小河不一样;趵突泉公园里到处是水, 和植物园、动物园、百花公园都不一样。这样想来, 孩子说“趵突泉里全是水”难道还是废话吗?

写作原本就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小学生的写作活动低年级叫写话, 中高年级叫习作, 是一种写作的不纯熟的状态, 本质上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的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就是为了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而进行的习作练笔指导, 对学生习作的语言表达进行规范, 是小学习作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但是切莫让孩子的语言过早进入规范化的窠臼。

童言无忌。孩子头脑中没有语言的规约, 也没有语言的范式, 孩子的语言是自我发现和自我感受的最直白的表达。有个二年级的孩子写道:“我的眼睛很小, 一笑就看不见了。”教师帮他修改为:“我的眼睛很小, 一笑就眯成了一条缝。”显然, 孩子是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写自己的眼睛的, 或许很多次当他哈哈大笑的时候眼睛是看不见东西的, 或者当他看自己的照片时, 发现自己笑的时候眼睛被脸部肌肉挤没了, “眯成一条缝”不是孩子自己的体验, 而是教师的经验。“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还有一个孩子写“雪白雪白的雪啊”。“雪”白得让孩子喜出望外, 让孩子不知所措, 这“雪”白得比洁白还要白, 除了“雪白”, 他找不出更恰当的词来形容眼里的雪, 只能是“雪白雪白的雪”。孩子的语言是诗性的语言, 是不涉理路的语言, 是对事物、对生活新奇的感受的言说。“群籁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我们多久没注意趵突泉里全是水了, 我们多久没有见到雪白雪白的雪了, 因为我们的眼睛已被世俗蒙蔽了, 我们的心灵已被人云亦云的常识钝化, 万事万物在我们的头脑中已成为一成不变的概念, 语词已成为单一的能指。无忌的童言, 使语言重新焕发生机, 也唤起了我们对世界的注意。有时, 孩子的“废话”恰是闪闪发光的宝石, 教师要擦亮自己的童心, 发现孩子语言的灵性, 不要用语言的规范和常识遮蔽孩子语言的光泽。

低年级习作的过度指导还表现在对学生行文规范的过高要求上。语言是思维的显现, 语言的不涉理路, 源于思维的跳跃性。年龄越小, 思维的跳跃性就越大, 而逻辑性就越差。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习作常常出现前言不搭后语, 或句群、段落层次混乱的情况, 有的教师要求过于严格, 一篇作文往往要经过以下漫长的写作过程:打草稿———自行修改———同学互改———家长审阅———教师批改———誊抄到作文本上———教师打成绩。虽然费尽周折, 但很多孩子的作文还是不尽如人意, 甚至被教师罚重写。有的教师竟然规定了固定的写作套路:写人, 必须按照“外貌、事例、抒情”三个步骤来写;写事,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固定格式写;写小动物, 一定是“样子、生活习性、抒情”三部分的相加。所以,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结尾:“今天真是快乐的一天!”“大明湖太美了!我爱我的家乡!”“我喜欢小白兔!”等等。

用僵化的写作套路规范孩子的思维, 必然是方枘圆凿, 格格不入。聪明的孩子能很快高歌猛进, 写出的文章文从字顺, 微言大义“;笨”孩子悟性差, 写出来的文章满是毛病, 教师批得累, 孩子改得苦, 久而久之, 教师和孩子都失去了信心。

有时孩子的“微言大义”并不是孩子的真心话, 而仅仅是教师思想或教材编者意图的代言。

和同事聊天, 同事说她儿子写作文总是抓不住题意。上小学三年级, 有一次教师布置看图写话作业:四幅图, 第一幅是一个孩子在家里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第二幅是窗外下雨了;第三幅是孩子一手撑伞, 一手拿伞往外走;第四幅是孩子拿着伞站在公交站候车亭下。成年人一眼就能看出图的立意:下雨了, 孩子拿着伞去公交站等妈妈或爸爸下班回家。可是同事的儿子写的是:“星期天, 我在家里写作业, 写着写着下雨了, 我很高兴, 就拿着伞跑到雨里和小雨点捉迷藏。后来雨下大了, 我的衣服都淋湿了, 我就到了一个没雨的地方看雨。”孩子的兴奋点在于下雨带给他的快乐, 丝毫没有理会编者设定好的关心父母的主题。其实图画设定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虚假的, 并且是不合乎常理的。其一, 现代社会各种不安全因素时刻威胁着孩子, 家长哪里敢留孩子一个人在家?其二, 同样出于安全考虑, 家长更不会让孩子下雨天一个人去公交站。其三, 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给孩子送伞的情景屡见不鲜, 三年级的孩子主动给父母送伞的事情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这样的事情是生活中不常见的, 孩子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难怪不往编者的意图上想。

无独有偶, 王崧舟老师在《作文教学三问》一文中提到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写的作文 《我的理想》:“爸爸没有走的时候, 希望我当个科学家。爸爸走了以后, 妈妈希望我当个公安。我不想当科学家, 也不想当公安, 我的理想是当一条狗。因为, 我和妈妈都怕鬼。听说, 狗是不怕鬼的。如果我成了狗, 我们就不用怕鬼了。”语文老师给这篇作文打了一个大大的叉, 还特意写上评语:“你成了狗, 你的爸爸妈妈不就成了狗爸狗妈了吗?记住, 世界上根本没有鬼。在老师看来, 理想一定要远大, 要有意义, 要能对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当一条狗’怎么能是小学生的理想呢?”其实, 远大的理想, 有意义的理想, 那是老师的理想, 与这个孩子何干?他只想当一条狗保护自己的妈妈, 老师有什么权利对孩子的理想做道义裁决?

孩子的写作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 但写作终究是个性化的行为, 写什么、怎样写, 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顾孩子言语天性和个性的过度指导不仅无助于孩子言语能力的提高, 反而会挫伤孩子言说的积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言:“葡萄藤应该被修剪, 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 相反, 不管出于多么良好的意图, 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 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 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会被破坏。”

篇9:神奇的趵突泉

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市中心,占地10.5公顷,是以泉为主的文化名园。趵突泉闻名遐迩,誉满天下,位居济南72名泉之首,是泉城济南的象征,所以有“游济南不游趵突泉不成游”之说。园内名泉众多,趵突泉与其附近的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马跑泉、无忧泉等24名泉组成趵突泉群,位列济南四大泉群之首。乾隆皇帝曾册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

远远望去,那趵突泉是一个不大的潭,但在趵突泉公园里,可以说是最大的了。趵突泉水中的鱼,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那些鱼有的是黑色的,成群结队,好像在上课,又好像在开会;有的是金黄色的,它们穿梭往来,好像在进行游泳比赛;有的黄中带白,你追我赶,好像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最有趣的是水底那条黑色的小巧玲珑的鱼了,它的眼睛像水泡一样大,它躺在水底下不动,好像在装死。最神奇的要算从趵突泉底下冒出来的水泡了。泉中有三个像井口那么大的水泡连续不断地冒出,在水面爆开,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在趵突泉的边缘上,还有许多小泡泡从水中钻出来,真是美不胜收!

趵突泉公园里的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泺源堂、娥英祠、观澜亭、来鹤桥、蓬山旧迹坊、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易安旧居、白雪楼、万竹园、沧园及诸多名胜,共同彰显着济南文化的源远流长。

多么神奇的趵突泉啊!

趵突泉介绍

趵突泉位于济南市中心区,趵突泉南路和泺源大街中段,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58亩,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该泉位居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趵突泉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

趵突泉水从地下石灰岩溶洞中涌出,其最大涌量达到每天24万立方米,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含菌量极低,经化验,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可以直接饮用。“趵突腾空”为明清时济南八景之首。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

篇10:趵突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都去过哪?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风景优美的景点数不胜数,而山东济南的趵突泉(板书:趵突泉)就是其中的一个。趵突泉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可口,是十分理想的饮用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带的是北京的玉泉水,而到济南品尝了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带趵突泉水,并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那这趵突泉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读全文,不理解的词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她是否有丢字、添字、或者读错字,同时还要想一想:趵突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让我们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段视频,谁来说一说趵突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理解,朗读品味。

4、、面对这么美的泉水,作者老舍先生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同学们,请在文中找到这句话,用===划出。他感叹道:(出示: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齐读这句话。

同学们,文章的开头说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可作者为什么又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丢失一半的美”呢?这说明了什么?趵突泉在济南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位置,就一定有她的独特之美。

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又是重点通过哪两个方面把趵突泉的这种美体现出来的?板书:(大泉、小泉)

6、现在我们就来找一找,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大泉的美体现出来的,并想一想大泉有什么特点。

7、谁来说一说在描写大泉时有哪些优美的语句?

8、汇报交流,板书(有活力、神秘)

11、现在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把大泉的这种美读出来吧!

12、同学们,大泉充满活力,有着一种神秘之美,那小泉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13、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泉真的很美,那作者是怎么把它写得这么美的呢?

14、作者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生动、有趣)

同学们,我们今后在写景的文章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这样会使文章显得更生动、更具体、更有趣。

15、同学们,从这些描写小泉的语句中你体会到小泉有什么特点? 板书:(美丽、有趣)

16、注意到这个省略号了吗?表示什么?那你们能想象一下小泉还会有怎样的景象呢?

17、谁愿意与同学一起分享小泉的美?

18、多么美丽、有趣的小泉呀!难怪作者老舍会感叹道: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9、同学们,学了课文,你们有没有更喜欢趵突泉呢?现在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它,你想怎么说?

趵突泉有一副绝妙的叠字联,请欣赏:(出示)

20、很多的名胜古迹能吸引众多游客蜂拥而至,不仅仅因为它景美,更由于人们赋予了它很多的神话故事。趵突泉也有个美丽的传说,想听吗?看大屏幕!

2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景色迷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像趵突泉这样美丽的地方,同学们课下可以多看看书,假期有空时出去走动走动,去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板书:

趵突泉

大泉 有活力 神秘 一半的美

小泉 美丽 有趣

《趵突泉》教学反思

《趵突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课文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课文先介绍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突出了趵突泉在济南风景名胜中的地位。然后依次描写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看图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在教学时,我首先抓住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层层深入学习挖掘文章内涵。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到老舍爷爷游览了趵突泉后,怪不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欣赏完大泉的气势美,再次诵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加深对此句话的理解、感悟。在学完小泉的姿态美、有趣之后,再回归到“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一次次的回归,让学生逐渐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对重点词的体会。我重点抓住几个“冒”字,中间为什么加逗号:老舍爷爷早上来的时候泉水在冒,夜深人静的晚上来的时候泉水还在冒;老舍爷爷春天来的时候在冒,夏天来的时候在冒,秋天来的时候在冒,冬天来的时候还在冒;这三个“冒”字写出了冒的时间之长,写出了泉水充满青春活力。此时,再让学生朗读整句话时,学生一下子就读得有声有色,我想:这就是水到渠成吧!再分析“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这句时,已不用多说,于是,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去体会,这句不仅写了作者看到的,还融进了作者的真切感受:对这种永不衰竭的自然伟力,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这才不敢正眼去看,并且由具体形象悟出了深刻的哲理,启发人们去深入思考这一似乎出人意料的奇怪现象。经过这样的几次指导,学生读的水平层层提高,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学到了几点写作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小泉的美丽”这一节,则引导学生体会它的多姿多态和有趣活泼,在引导时我着重在“怎么写出美和有趣”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为了活现泉水上冒的形态,用了一组排比句、比喻句,写得细腻传神,还具体描写了一连串姿态各异的水泡出现、变化、消失的过程,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小泉的静态美,还感受到了动态美。由于指导得法,当我要学生就课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还有很多小泉作者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吗?学生想出了好多姿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这是这堂课的亮点所在。

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想象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看拼音写汉字。

yōu jìng﹙ ﹚ pí láo﹙ ﹚ zhuī gǎn﹙ ﹚ zhǔ fâi﹙ ﹚

zhào shâ﹙ ﹚ fān gǔn﹙ ﹚zhîu yâ﹙ ﹚ huï pō﹙ ﹚

shãn mì﹙ ﹚ jūn yún﹙ ﹚jīng yíng﹙ ﹚ piāo dàng﹙ ﹚

二、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语。

倒 dào﹙ ﹚dǎo﹙ ﹚

假 jiǎ﹙ ﹚jià﹙ ﹚

济 jǐ﹙ ﹚jì﹙ ﹚

三、选字填空。

1、涌 勇

⑴水从泉眼里往上﹙ ﹚。

⑵王明是个﹙ ﹚敢的孩子。

2、公 工

⑴﹙ ﹚厂里,人们在紧张地劳动。

⑵不远处有一座﹙ ﹚园。

3、清 青

⑴池里的水﹙ ﹚极了。

⑵春天到了,山坡上的﹙ ﹚草发芽了。

四、读下面的词语,并按要求填空。

名胜 清浅 妩媚 鲜洁 幽静 开阔 翻滚

晶莹 活泼 飘荡 摇曳 轻快 西门 热气

1、表示环境特点的词语有:﹙ ﹚

2、形容水的特点的词语有:﹙ ﹚

3、表示动物的词语有:﹙ ﹚

4、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有:﹙ ﹚

五、读句子,回答问题上。

出了济南的西门﹙ ﹚在桥上就看见一溪活水﹙ ﹚清浅﹙ ﹚鲜洁﹙流着﹙ ﹚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 ﹚上下都是绿的﹙ ﹚幽静极了﹙趵突泉流出来的﹙ ﹚假如没有趵突泉﹙ ﹚济南失去它一半的妩媚﹙

1、给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2、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由南向北﹚这水就是

上一篇:大专院校大三学生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2020大学生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