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建党伟业观后感

2022-07-08

第一篇:看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纪录片《建党伟业》,从袁世凯北洋民国政府、张勋复辟、中国陷入军阀割据年代,到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领袖、学生斗志昂扬演说和浩大游行,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惊心动魄一幕幕。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震撼: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他们在那风雨飘摇的时代,为了人们的安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赴汤蹈火,终于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使命。

《建党伟业》着力展现了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十年历史。通过流动的历史画卷,意在说明,唯有把握问题实质、借助正确理论指导的政党,方能带领中国争取国家的独立,实现民族自强,进而以崭新的姿态重归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舞台。

《建党伟业》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展现出了无限宽广和影响深远的历史,实现还原历史和构建故事的双赢。比如,在辜鸿铭和罗家伦的辩论中,辜鸿铭这样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对话取材自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的论战。这种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强了《建党伟业》的层次感。

《建党伟业》不仅在历史事件上尽力做到了实事求是,在人物刻画上也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比如,为了称帝而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密约的袁世凯,也并非一味卖国求荣;在各种思想交汇的北大,辜鸿铭的观点也并非全然歪理邪说,其维护传统文化的观点自有

其可取之处,胡适的实用主义也并非毫无道理。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时间,中国便发生了2次复辟,更换大总统3回,爆发内战4场。

对处于黑暗和混沌中痛苦摸索的中国人来说,近现代历史上的短短10年好似看不到曙光的漫漫长夜。内外交困的中国人民生活苦痛,民族危机加剧,各种思想观念激荡:帝制、君主立宪、共和、德先生、赛先生„„在这一些混乱的表象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常人难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中国的现实:中国的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复杂,因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理论。不能照抄照搬并不意味着不应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在种种主义和思想的实践破产或胎死腹中之后,苏维埃革命的成功给求索中的中国革命者以启示。苏维埃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更是庶民的胜利。苏维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俄国革命的个体性相结合碰撞出来的耀眼火花,也激励着穷则思变的中国革命人。在找到了全新理论的指导后,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经过长期的准备和酝酿后,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新中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建党伟业》的横空出世有双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让我们重温那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了解中国百年的辛酸和苦难史,让所有的中国人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新天地,进而奋发有为,通过个人的努力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第二重意义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共产党人以革命大无畏精神成功应对各种挑战,这是新中国得以建立、发展

和壮大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和平崛起的年代,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更有必要重归建党的源头,找到这源头的火种,并赋予其新时代的意义,带领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二篇:建党伟业观后感

6月27日,距离建党九十周年还有三天时间,机关全体人员观看红色历史纪录片《建党伟业》,献礼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岁生日。

通过影片,深入学习了“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成立,从军阀混战到五四运动,从第一次接触俄国十月革命到第一次党代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战火烽烟的艰难历史,更进一步认识

了我党在创立过程中经历的千难万险,多少革命先烈为了追寻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义无反顾,直至献出了可贵的生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四运动,画面和音乐都很震撼;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辩场景所感染,被“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深深震撼,甚至热血沸腾当学生们涌上街头,振臂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青年一代担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扑面而来,火烧赵家楼、血书“还我青岛”以及女学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着一块写着冤字的大布,为四万万同胞喊冤。看得人热血沸腾。让我们这些现代的同龄人寻找那红色的印记,在电影里和他们一起回顾着那些关于青春与信仰的故事。

看了这部影片让我们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感党的伟大和光荣。在党的九十周岁生日之际,也忠心祝愿党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再创辉煌。

第三篇:《建党伟业》观后感

在近现代史课堂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建党大业》,虽然已经看过一遍了,可是再看一遍之后,感觉又有了新的体会,于是,课后又找机会将《建党伟业》重新看了一遍。

《建党伟业》 围绕1921年前后展开,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它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周恩来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在这10年中,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政府无能,社会灰暗。国家饱受外敌入侵之苦,实力上的差距使得清政府不断求和、不断赔偿,就这样,一个个贻害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平等的条约签订了。然而即使是作为战胜国出使巴黎和会依然外交失败,这才幡然醒悟:弱国无外交。

有志之士在黑暗中探索着救国图存之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文学,在实践中一步步艰难前行。终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称之为“庶民的革命”。只有将广大的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救中国,只有“庶民的革命”才能为中国迎来新鲜的血液。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的郊区凡尔赛宫召开了结束战争的和会——巴黎和会。会上讨论了中国的山东问题,这是由于青岛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德国的殖民地,按照公理中国也应该算战胜者,应该从战败者手里收回原来丧失的领土权益,可是在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下,英国、法国为了争取日本,竟然满足日本的要求,把德国原来控制的中国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并没有带来和平,它对中国人带来的更是屈辱,激发起中国民主革命新的浪潮。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终于把满腔爱国热情迸发出来,他们以无所畏惧的姿态走上街头,高呼着“爱国无罪”、“革命万岁”等口号示威、游行,继而火烧赵家楼、痛殴卖国贼;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震撼激扬、感昭日月,不仅在视觉上冲击着我,更在在心灵上感动着我,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就这样以其独特的魅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之中,凝固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了。此后的五四运动,推动了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1920年五一,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层,为共产党诞生创造了群众基础,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看完整部电影,我感概良多。被那个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时代所震撼,被那群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先驱所感动,被那种为国献身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折服。最记得蔡锷与小凤仙诀别时的那句话:“七尺之躯,已许国,难以许卿。”这不是借口,是一种担当,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犹记得片中青年毛泽东只身一人从湖南长沙远赴北京,身无分文曲目无亲,但却还是带着为赴法留学的学生筹款的在我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愕然,是什么让他如此自信,是什么让他如此强大?我深思„是理想,是信念,是青春的热血和无比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他们别无选择,必须行动起来拯救国家于水深火热之中,否则只能成为亡国奴。或许是时势造英雄,**的年代成就了一代伟人,更成就了一个民族!

当苍劲有力的《国际歌》歌声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响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闭幕,影片《建党伟业》也接近尾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仅是缅怀前辈的光辉业绩,更重要的是着眼新世纪,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肩负起党和祖国人民的重托,重塑这东方巨龙的雄姿。

第四篇: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观后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的是光明,指引了这个走向了成立,我们才能过上了独立自主的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了解共产党的历史,《建党伟业》把共产党的建立拍成了电影,给了我们一个认识党的好机会。为此,毛概老师组织我们看了《建党伟业》。 影片《建党伟业》是一部重现辛亥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正式建党这10余年时间里面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恢宏巨制电影作品,它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但却客观、真实。影片中很多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被北大“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激辩场景所感染,被“五四运动”的宏大场面深深震撼。当学生们涌上街头,振臂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的口号,咬破手指血书“还我青岛”,青年一代担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扑面而来,看得人热血沸腾。火烧赵家楼、血书“还我青岛”以及女学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着一块写着冤字的大布为四万万同胞喊冤等历史事件逐一呈现。正是这批年轻人,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描绘出了新生的中国,谱写了一曲瑰伟壮丽的文明之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一个青春、激情、奋斗、献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轻人的身上,担负着救亡图存、改写历史的大任。

《建党伟业》,当它将十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浩繁历史卷帙和上百位风云人物浓缩进2个小时的电影里时,你不得不赞扬,这一部,其叙事的能力较《建国伟业》有了很大的进步。选材既力求还原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风貌,详略得当,而且也充分照顾了观众观影的心态,非常出色地设计和规划了一些高潮点。因此,它不是平铺直叙的历史教材,它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甚至还有悬念。其次是本剧编导底蕴之深厚,使得一些熟稔这段历史的观众,其兴奋点还不仅仅拘泥于戏本身,每每因戏里一个个极细微又极精到的细节,与戏外更悠长、更宽泛的真实的历史产生呼应和联想时,那种心领神会的滋味是更高层次的一种极大的满足,并转而对此剧编导所花功夫之精深致以由衷的礼赞。而作为耗资巨大的鸿篇巨制,该片最终的艺术表现也很对得起所投入的资源。画面质量精美,剪辑利落而多变,战争戏和宏大场面的表现都非常抢眼。短短几分钟战争戏,场面调度、

置镜、烟火道具都非常出色,运动镜头和剪辑所营造出来的节奏和紧迫感,成为那场棉花坡战役之紧张惨烈和人物英武坚忍的最好烘托。而片末的的嘉兴南湖,镜头呈现水墨山水画般的风格,烟雨缥缈、雾霾缭绕、极清新、极纯净、极美好的女子,伫立船头,在《国际歌》雄壮的歌声中,一艘画舫正行驶在风雨如晦、烟波浩淼之中。编导非常敏锐、也非常出色地以历史事件中的元素,构成和营造了这一刻充满既想象力、又无比唯美的意境。因此,所谓镜头的张力,不仅仅是镜头构图本身,而在于其所体现的镜头和内容、镜头和思想之间的宽度和深度。

《建党伟业》不是简单的明星叠加,而是有所突破的,毕竟它营造出了那个热血奋腾、群情激昂的年代,各方势力猛烈相冲的氛围,还重现了那恢弘历史画卷中用鲜血和激情描绘出的伟大革命史诗,无论你是愤青还是所谓精英,你都无法去否定,先辈们用生命讴歌出的胜利之声。全片叙事稍显凌乱,但形散神不散,故事虽然是零星串联,但那股涌动在无数代青年人心中不灭的青春热情还是挥洒得淋漓尽致。坐在教室里的我深深感慨,即使过去了90年,我依旧相信,所有三观尚正的青年人,胸膛中始终充满理想的力量和抱负的激情,它们一直聚集在这些热血儿女的心头,随时准备迸发,“抛头颅洒热血”、“身先士卒报效祖国”,这些铁骨铮铮的口号,并没有随着许多腐朽的滋生而被埋没,这是所有被书卷侵染的迂腐文人,始终放不下的骄傲,那些蠢蠢欲动,绝对可以在某一时刻重新汇聚成滔滔洪流一发不收。

是的,我非常感慨,影片的慷慨激昂让我重新注意到,尽管当代的青年人已将个人得失成败演变成种种尔虞我诈种种费尽心机,但青年人心中那不灭的圣火,那内心深处一次一次敲击灵魂的崇高理想,并没有随着世俗而彻底泯灭,星星之火,确可燎原!

光阴似箭,现在党已经90岁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才是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

作为当代的学生,我们有美好的自由,可这些自由是谁赢取的呢,是党。她让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美好的时代下,不用

呼吸战火弥漫的空气,不需要担忧衣食住行,只需安然前行。我们今天的一切,都与他们当年的奋斗和努力息息相关,他们与我们,昨天和今天,血肉相连。我们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它是由无数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所以让我们张开翅膀,向广阔天空飞去,为未来打拼,为祖国争光!在党的90周岁生日之际,忠心祝愿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再创辉煌

第五篇:建党伟业观后感

纷争年岁,国家体制混乱,何以救国,当时的中国缺的不是力量,而是人们的思想,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已将基于底层的工人农民压制的服服帖帖,人们缺乏自信,缺乏自己当家作主的勇气,辛亥革命的两次封建王朝回潮正是人民的软弱才任由封建主义胡来。所以救国就得先唤起国人心中的怒火,让中国最底层的工与农知道其实自己就可以当家作主,让他们知道要团结起来对封建主义说不,对帝国主义说不。

在片中我记住了一个人,那就是蔡锷,在小凤仙送他上火车前有句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难许卿。可惜在他扳倒袁世凯这个偷国罪人之后,他的成果还是被封建皇室夺走。中国需要被唤醒,这头雄狮需要有人唤起他的怒火。

正是在这个缺乏领头时候,一大批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的带领下,团结工农力量,带人们脱离懵懂的状态,救国,给同胞们方向。在片中曾多次放到毛泽东为这个大方向苦苦思寻:我们这样做事多的吗,中国到底是什么问题?在现今看来这些问题实在再简单不过了,可是在当时就好比在黑暗中摸寻一根细针般困难,可见思想其重要性。 思想的斗争是时时不能松懈的,从建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一直带领着中国的人民,拥有着中国先进的思想,忠心祝愿党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环,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再创辉煌。

上一篇:开幕式主持词格式下一篇:科技服务业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