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2024-05-03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精选8篇)

篇1: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克伦威尔的生平,认识他由一名年轻的新贵族逐步成长为一名议会军统帅,继而成 为“护国主”的过程。

了解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领导的重大军事、政治活动,认识英雄人物在历史 转折关头中的作用并进行科学的评说。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必修课中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进一步明了克伦威尔 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根据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可自行设计一 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对于学生表达出的各种观点,教师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恰当评 价。

与学生一道,把克伦威尔与其他的历史英雄做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克伦威尔出生于一个笃信清教的家庭,此时也是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复杂的时期。宗教 斗争伴随着英国革命的全程,也影响着克伦威尔的一生。

历史人物的志向和人生抉择,也会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克伦威尔是逐步成长为 军队统帅,继而成为功过兼具的“护国主”的。

英雄在历史进程的关键时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克伦威尔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政 治见识,对英国革命有着关键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应紧密结合历史人物出现的时代背景,探讨其所作所为的历 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克伦威尔活动 【教学难点】克伦威尔评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

言导:投影:16世纪以来,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封建君主制已成为社会前进的桎梏。而创造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制度、新秩序是一个充满了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教学过程

一、初露锋芒(提出问题):克伦威尔的生平如何?他是怎样初露锋芒的?(学生活动)

1.克伦威尔的生平:

(1)出生和求学时期:1599年出生于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1616年(17岁)进入剑

桥大学和伦敦法学院学习。

(2)继承父业并成长为新贵族议员:1617年继承父业; 1628年首次当选议员,开始政

治活动。2.初露锋芒

(1)1628年出席议会,参与反对专制王权活动:(2)1641年再次当选议员,参与起草《大抗议书》

二、铁骑军统帅(提出问题):克伦威尔是如何以铁骑军统帅取得胜利的?(学生活动)

1.双方:王党(封建贵族)——议会军(主力:自耕农、城市平民,领导:资产阶阶、新贵族)

2.性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3.过程:

①1642年组建“东部联盟”,并取得温斯比战役胜利。

②1644年指挥马斯顿荒原战役,所部获“铁骑军”称号(首次大捷)。③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后实际统帅这支军队。

④1645年指挥纳西比战役,取得议会军对王军的决定性胜利。1646年,攻克王军大本

营,第一次内战结束。之后,第一次清洗议会。(转折点)

⑤1648年指挥参加第二次内战并攻克爱丁堡。之后,第二次清洗议会。⑥1649年1月判处查理一世死刑。⑦1649年5月成立英吉利共和国。

⑧1650年远征苏格兰,取得邓巴尔战役胜利。

三、“护国主”与护国政府(1649—1658年)1.对外:远征爱尔兰、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英国的海上主要竞争对手荷兰 2.对内:

(1)镇压王党权力欲开始膨胀。

(2)1653年发动政变,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标志共和国时代结束。(3)1658年克伦威尔在伦敦病死。3.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板书设计】

第7课 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一、初露锋芒

1.克伦威尔的生平2.初露锋芒

二、铁骑军统帅

三、“护国主”与护国政府 【布置作业】 [解析与探究] 你认为导致这种千差万别评价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克伦威尔?

提示: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分为绝对肯定,绝对否定和以肯定为主但又认为有局限性三

种。1.看法不同的原因是因为看问题的立场不同,对克伦威尔在不同时期所作所为的评价侧重不同。一句话,没有历史地、全面地、完整地评价克伦威尔,是导致这种千

差万别的评价结果的原因。

2.根据客观的朝代背影及克伦威尔的所作所为来看,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愧是一位 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杰出的军事家。他所表现的缺点与局限,尽管有个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局限所致。克伦威尔的所作所为有专制、残暴的 一面,但他维护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肯定。从总体 上来说,他在历史上应该是功大于过。[自我测评] 结合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功过。

提示:英国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英国由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通过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国已取代封建生产方式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的 政治制度已取代封建专制制度。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 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是对克伦威尔是非功过 评价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尽管克伦威尔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但作为英 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功不可没。

从早期的革命活动来看,他支持清教徒反对专制王权。认为武力是最终解决王权的惟一 办法;参与了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大抗议书》的起草工作,鲜明地把斗争矛头指 向了封建制度;内战期间,他所领导的“新模范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击溃王党军队,推翻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他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并宣布英国为共和 国,这些都维护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采取的措施包括远征爱尔兰、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群众运动以 及王党的复辟活动。共和国成立后即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威胁:平等派、掘地派运动 和爱尔兰的民族反抗斗争,以及王党势力的复辟活动。在这种形势下,要巩固革命的成 果,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权政治。因此这些措施从主导方面看,是维护和巩固革 命成果的措施。这些活动使克伦威尔的威望达到了顶点。

但这些活动又是充满了高压和暴力的。远征爱尔兰完全是为了满足英国殖民的需要,这 期间英军进行了震惊世人的大屠杀,爱尔兰人也因此丧失了2/3的土地,这些理应遭到 谴责。

战后,人民的不满情绪依然存在,议会(“残余议会”)继续与克伦威尔和高级军官争 夺权力,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确保已取得的利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克伦威尔自 然成为他们首要人选。因此护国政体实质上是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 军事专政。它的出现主要是当时英国政府形势发展的一个选择,或者说“这似乎是革命 的一般规律”而已。【教学反思】

本课有许多知识点,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其实是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高中教材 不再简单重复这些内容,避免了以往高中教材是初中课本的重复深化这一弊端;但带来 的问题是如果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薄弱的话,对很多事件的前因后果就很模糊,不利于在 复习巩固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得不重复初中的内容。对于文 科班,恐怕还是需要提醒他们不要把初中课本都丢掉,像地理科在授课过程中就有重新 复习初中的知识,历史科是否要这样做还有待探索。

篇2: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第一课 克伦威尔

课标要求: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学习目标:

了解克伦威尔的生平事迹,评价其功过是非。教学重点: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主要活动 教学难点:评价克伦威尔的功过 学习导航:

16世纪以来,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封建君主制已成为社会前进的桎梏。而创造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制度、新秩序是一个充满了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17世纪的英国在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这样具有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的领袖人物。在他的领导下,英国最终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了解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来分析他一生的功过是非。

一、英国状况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1640新议会的召开到1688光荣革命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壮大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导火线:17世纪30年代末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 新议会的召开 内战爆发时间:1642年

①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②内战时期(1642—1648)③共和国时期(1649—1660)(高峰)——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统治

④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1660—1688)⑤光荣革命(1688)(结束)2.英国含义的变化

革命时:英格兰(英吉利王国);克伦威尔时期: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今天: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 3.英国议会

13C(封建时代)出现议会,14C议会分为上院:贵族院;下院:平民院,这一时期议会是地方势力与王权斗争的工具,16C,新兴资产阶级进入下院,议会成为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朝斗争的工具。

二、克伦威尔生平

1599年4月25日,奥利弗·克伦威尔出生在英格兰亨廷顿郡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新贵族家中,整个家庭环境完全是清教徒式的,它在克伦威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他以后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7岁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喜爱几何、算术、修辞、逻辑等学科,尤其喜欢历史。1619年,克伦威尔进入伦敦法学院继续求学。

1628年,当选议员,开始政治生涯,进行议会斗争,并逐步领导革命 1653年.成为护国公,实行军事独裁 1658年,因病去世

三、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中的主要活动 1.议会斗争阶段(1640—1642)

①原因: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义的发展,损害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

②克伦威尔参与议会斗争:1628年当选为议员,进入议会,1640年,参与《大抗议书》的起草,查理一世拒绝《大抗议书》,内战一触即发。

《大抗议书》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阐述其革命纲领的宣言书。共有204条条款,主要内容是要求自由发展工商业,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废除一切封建特权等。

2.内战时期(1642—1648)①1642年,内战爆发,先后组建骑兵中队和“东部联盟” ②1645年,在议会授权下组建新模范军 ③1644年,取得马斯顿荒原战役的胜利,为克伦威尔军队赢得铁骑军的称号。④1644年,通过《自抑法》,将长老派排除出军队领导层

⑤1645年,取得纳西比战役的胜利,成为英国内战的转折点 ⑥1646年,率军攻克牛津,第一次内战结束 ⑦1648年,占领爱丁堡,第二次内战结束 ⑧1649年1月,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⑨1649年5月,成立英吉利共和国,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政权

内战初期议会军队为什么接连失利?掌握议会的长老派妥协退让,希望通过谈判达到目的 新模范军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来源于清教徒(农民);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作战勇敢,克伦威尔的指挥有方 内战结束后,议会存在哪些政治派别?各自代表哪一阶层利益。

长老派:大资产阶级、大贵族利益,保守 独立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平等派:下层平民,激进 处理国王,遇到哪些阻力?克伦威尔是如何解决的,结果如何。

王党顽抗,上院否决,欧洲各国阻挠,独立派分化;克伦威尔宣布下院为最高权利机关,组建法庭,审判国王,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

3.大权独揽的护国主——共和国时期(1649—1660)(高峰)①巩固革命成果

对内措施: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发展;宗教上:厉行清教法规,打击天主教势力 对外措施:征服爱尔兰、苏格兰;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通过战争迫使荷兰承认该条列,打击荷兰海上贸易;迫使葡萄牙、丹麦 等缔结商约,扩大英国的外贸和航海利益,保护英国海外贸易 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②建立独裁统治:1653年,颁行《统治文件》,解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是不是偶然的,如何看待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

不是偶然的:共和国建立时期,资产阶级还比较弱小,同时面临内忧外患(人民起义不断,王党的叛乱,外国的干涉),严重威胁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资产阶级需要极权统治,维护统治秩序,巩固了革命果实。独裁建立的根源是不成熟的资阶维护统治的需要。独裁统治的建立恰恰证明共和国并不适应当时需要

评价:①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采取了有利于资义发展的政、经、外等方面的措施,代表了资阶的利益,推动了本国资义的发展。②军事独裁统治有违资产阶级革命的自由、民主等原则。4.克伦威尔的结局

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其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但是他统治的时间极为短暂。1660年查理二世恢复王位。奥利弗·克伦威尔的遗体被掘出来吊在绞刑架上。

四、克伦威尔的功过

1.功:反封建和发展资义方面,贡献巨大

①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统治期间,在政、经、军、文、外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2.过:

①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引起社会动荡; ②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篇3: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反思一:“教学设计”

(一) 对于本课设计, 我觉得这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认真分析学情,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设计每一个环节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讲授新课前的导学提示。 学生在导学提示的指导下阅读教材, 自学探究, 独立完成一部分教学内容, 还有一部分通过小组间交流合作完成。

2.对内容的处理做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 本节课是选修四中的一课, 重点应该放在人物活动和评价上。 人物评价离不开历史环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学生了解过的, 也不是本课重点。 但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遗忘很多, 基本想不起来了。 处理这部分内容时, 我用图表帮助学生回忆整个革命过程, 用填空重点突出与本课直接相关的背景内容, 既交代清了本课背景, 又没有花过多笔墨造成喧宾夺主。

3.课程内容问题化, 注重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问题对激发高中生学习动机、培养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分解问题, 让学生阅读教材, 开展讨论, 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解决重点问题“克伦威尔在革命期间的治军之道”时, 我设计了探究题“克伦威尔领导的军队被称为‘新模范军’, 骁勇善战。 请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他的‘治军之道’”。 在处理难点“对克伦威尔独裁统治的理解”时, 提供给学生相关课外资料, 设计探究题“革命中反对专制的克伦威尔为何在革命后却建立了独裁政权? 如何评价他的独裁治”。

4.运用示意图、表格、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加直观性。

(1) 运用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示意图说明克伦威尔生活时代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2) 运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坐标图展示克伦威尔成长的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脉络, 直观显示出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革命中起到的作用。

(3) 克伦威尔执政时的内外措施内容和作用是用表格形式呈现的, 归纳方便、比较直观。 重现历史原貌的形式可以很好地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教学过程中,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培养。 本课重点是了解人物并学会对人物进行评价。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评价类题目, 首先是提供材料, 带着学生一起评价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并启发学生归纳评价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此方法试着评价克伦威尔。 从实践中总结理论, 然后用理论指导实践, 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做评价类题目的方法。

(二) 本课中, 还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

1.从教学重点的制定看教学整体质量与水平。 教学设计对教学重点基本分析到位。 但具体怎样展开, 是对照课本直接找答案, 还是由材料得出答案, 单方面取一点都不合适, 设想是让学生结合课本与材料得出。 而学生往往抬头看幻灯片就忽视课本, 更应留给学生充裕时间阅读课本。

2.复习巩固环节做得不够到位。 本课如果要在一堂课内完成, 既要留足时间分析重难点, 又要当堂巩固知识, 是很困难的, 所以本节课上得比较赶, 虽然最后下课时本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但只是草草收场, 所谓的复习巩固只是形式上布置了一下当堂作业, 大部分还要留到学生课后“自觉”完成。

3.“论从史出”做得仍显不够。 本课真正意义的史料只有两段, 从总体上看, 学生了解的英国历史基本处于较低层次, 感性认识有些单薄, 理性认知不足, 建立在这个桩基上的建筑物是不太稳固的。

反思二:课堂过程

如果,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师的思维能力, 那么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教师的应变、诊断、矫正能力, 教师如果这些方面能力不足, 相比教学设计方面, 显示出的问题将更突出。 与学生交流的时候, “接话”能力尚显不足。 有时学生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没有进行明确反馈。 或者反馈时, 对学生的回答点评不够准确到位, 语言方面显匮乏, 如好、不错等口语用得较多, 需要教学经验累积。

当然, 从总体上看, 本课仍然实现了师生之间比较和谐、自然的交流, 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活跃, 师生互动比教学设计上体现得还要好。 如果以后多些教学语言锤炼, 多些教学规范, 多些教育机智, 继续关注学生感知和注重课堂呼应, 就会营造出和谐、民主、热烈的课堂氛围。

反思三:改进措施

平时上课时, 注意语言表述, 尽量做到语言简练、不啰唆。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认真备课, 注意课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不可随意随口而出。

多看历史教学类杂志和专业书籍, 了解历史学术发展前沿, 适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 特别是历史史料的补充, 注意史料的真实性和新颖性,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境, 让学生轻松、深刻地感悟历史。

篇4:英国的历史名人——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站在议会一边。他返回亨廷顿,组织一支骑兵队同国王作战。在历时四年的战争中,他那杰出的军事才能使之声望日隆。在使战争出现转机的关键性的马斯顿战役中,克伦威尔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646年战争结束,查理一世成了阶下囚,而克伦威尔则被认为是议会方面最成功的将军。

但是和平并没有到来,因为内部发生分裂,各派别间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还因为国王对此了如指掌而未有求和之意。没过一年,国王潜逃,企图东山再起,重新纠集他的军队,就这样第二次内战爆发了。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克伦威尔率军又一次击败了国王的军队,从议会中解除了占多数的温和派议员,并于1649年1月30日把国王推上了断头台。

英国这时变成了一个共和国(叫做共和政体),临时由一个国务委员会来领导,克伦威尔任国务委员会主任。但是保皇党分子不久就控制了苏格兰和爱尔兰,支持已被处死的国王的儿子——未来的查理二世。结果克伦威尔的军队成功地占领了爱尔兰和苏格兰。长期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在1652年以保皇党军队被彻底击败而告结束。

篇5:英国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革命

(一)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过程1、1640年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革命开始2、1649年,议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并宣布英国成立共和国(革命取得了重大进展)。3、1660年,封建王朝(斯图亚特王朝)复辟(革命遭受挫折)

4、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发动宫廷政变),在事实上形成了君主立宪5、1689年,议会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权利法案》,对王权作了种种限制,从法律程序上正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革命到此彻底结束)

(三)意义

1、英国革命胜利后,出现了长期稳定的政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君主立宪政府颁布了诸如保护圈地、鼓励海外贸易和对外殖民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自身意义)。

2、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国际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

(一)原因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的民族独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波士顿倾茶事件成为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原因)

(二)过程

1、开始:1775年,莱克星顿的战斗

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整编大陆军(大陆会议成为领导独立战争的最高权力机构)

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英国还没有承认美国独立)

《独立宣言》充满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法治、社会契约等启蒙精神(从教材中节选《独立宣言》中的片段可以看出),它否定了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统治的合理性,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精神武器,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从对《独立宣言》的分析来看,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启蒙运动宣传进步思想,为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美国的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政治构想(后文美国1787年《合众国宪法》,使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就证明了这一点)。

3、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4、英军投降:1781年,约克镇战役。

5、美国最终独立:1783年,英美《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划定了美国的国界。

(三)意义

篇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17、18世纪两件重要的大事。首先看事物要看原因,两件大事的原因相同。都是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其次是他们的领导阶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克伦威尔),而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是资产阶级,也就是罗伯斯庇尔。在这一点上,两次革命是不同的。然后,最重要的就是经过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是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经过是1645年纳西比战役击溃王军,接着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共和国,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后来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最后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新贵族的统治确立。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过主要分为3个阶段。

(1)巴黎人民第一次武装起义,他们攻占了巴士底监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端。最后君主立宪派统治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这次起义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2)法国第二次起义,推翻君主制,吉伦特派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最后,于1792年路易十六被处死。后来内忧外患,物价飞涨,巴黎人民面临生死关头时,第三次武装起义开始了。(3)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统治拯救了人民,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可见,两次革命的经过也是有所不同的。最后说的是意义。英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

篇7: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威尔士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Wales)正式对外开张营业。南威尔士大学是威尔士大学纽波特分校(University of Wales, Newport)和格拉摩根大学(University of Glamorgan)两所大学合并而成的。

官员表示,新大学规模和卡迪夫大学相当,合并之后该大学有大约3.35万名学生,是英国第六大的大学,校区遍布卡迪夫,纽波特等地。大学管理人员表示,希望新大学庞大的`规模对学生带来好处,并有助于投资新课程和设备。威尔士政府希望重整高等教育,通过大学合并来减少威尔士的大学数量。

南威尔士大学开设了584门课程,包括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科目,其中很多课程已经获得世界领先专业机构的认证。南威尔士大学还与各界企业有紧密的联系,提供包括英国航空公司,微软和劳斯莱斯等知名企业的实习与科研机会。

篇8:克伦威尔与英国革命

15世纪, 当文艺复兴将人文主义的光环送到欧洲各个国家的时候, 人们醒悟了, 原来人才是一切的根源, 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接连迸发出来。加之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逐渐壮大, 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在蓄势待发, 在文艺复兴把人文主义的思想理念宣扬到欧洲的时候却引来了不同的灾难。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将革命视作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 那么当一个历史阶段即将枯竭, 另一个历史即将开启的时刻,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革命来推动这一进步呢?是作为纯暴力的流血, 将一切革除干干净净, 还是温文尔雅, 将曾经的荣耀留下?

在如何评价英法两国革命的时候, 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而法国大革命彻底,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英国革命更加彻底。在革命中, 崇尚自由的英国人选择了将君主留下, 而崇尚浪漫向往平等的法国人将君主以及一切的专制者送上了断头台, 那落下的铡刀, 斩断了法国大革命与过去贵族君主的一切关系。但是回想整个革命的进程, 英国斩断了查理一世的头颅, 也仅仅斩断了他自己的头颅。而法国, 在大革命过程中, 人民处死了路易十六, 处死了罗伯斯皮尔, 流放了拿破仑, 在此期间, 社会动荡, 政治飘摇, 人心惶惶, 每个人不再是革命的受益者, 却成为了革命的牺牲品。

究其原因, 首先是出发点不同。“自由”一直是英国的传统, 在中世纪时, 由于自由思想的盛行, 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其一, 不经议会同意不得立法。其二, 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 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 如果违背法律, 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而实际统治情况又与此有别。伊丽莎白女王声称:“有谁竟如此无知, 会怀疑作为躯体之首的君主在两脚打滑时不该命令它们不可走失?上帝不许让你们的自由成为我的羁绊, 也不许你们的合法自由受到任何伤害。”以上说明, 君主制时期的英国臣民的“自由”是在君主绝对权威统治之下的“自由”。人民习惯所谓的自由, 已经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 演变成为了一种在权力指引下的“自由”, 以至于在克伦威尔军事独裁之后英国又陷入了混乱, 直至查理二世复辟上位。英国的人民还不能接受一下失去领导者的生活, 革命不能完完全全的革除掉长久形成的旧习, 英国的权威从单独的君主个人转移到了议会手中, 在此种情况下, 人们相信他们已经享有了自由。而法国则从一开始就以追求“平等”为己任, 浪漫而又理想主义的法国, 在阶级分化严重而又备受压迫的时候期盼建立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可是, 这怎么可能呢。当时的热月党人布瓦西·当格拉说:绝对化的平等是一种空想。虽说人民渴望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公众人物出现来维护这种平等, 但是当出现了罗伯斯皮尔说出“我就是人民”的时候, 平等何在?虽说, 法国大革命怀着极大的激进主义热情推翻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不过接下来要怎么办人们都没有想明白。

其次, 革命指导思想不同。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宗教派别与革命派别相关联, 宗教思想与革命的指导思想联为一体;而法国革命中, 革命派别和指导思想似乎与宗教无关。在英国革命过程中, 清教思想成为革命的旗帜, 清教徒是革命中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宗教的思想使得整个革命的过程变得趋于缓和, 受到宗教的影响, 人们接受了在统治之下的自由, 接受了与封建君主的共存, 接受了渐进而不是彻彻底底一步到位。而法国, 据恩格斯所说“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衣”的一场革命。法国革命中出现过反宗教斗争, 但是宗教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影响并不是想恩格斯所说的那样被完完全全抛弃了, 只不过是在其中产生了很微小的影响, 这样就造就了人们不再迷恋于以前的那种旧制度, 渴盼通过革命革除过去的一切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制度的热情成了主导, 人们怀着对革命的崇拜, 带着“革命崇拜”的信仰为了推翻旧制度, 建立新秩序在不断努力。或者说, 法国大革命是由“革命宗教”领导的, 加之法国理性主义, 理想主义, 幻想着传统的观念要被新制度全部取代。于是, 1792年9月22日, 君主制被废除了。

英国革命的过程看似一场从传统延续的斗争, 而法国革命一开始就以同传统决裂为己任。在自由引导之下的英国和在理性引导下的法国, 二者造就了不同的革命过程不同的革命结果。

当自由引导人民的英国在革命中期望推翻封建君主的统治时, 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宣判这位“叛国君主”的罪过。这时, 人民的代表, 英武的检察官约翰·库克站了出来, 他砍下了查理一世的头颅, 但却在查理二世复辟之后被五马分尸, 尸体残肢被抛弃的广场之上。他的控诉词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 他创造了历史却籍籍无名。革命的不彻底造成了革命者的损失, 英雄和罪人因为革命的发展而变化, 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使得本来对立的阶级一直存在到现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英国在革命中有着更少的流血冲突, 有着更少的社会动荡, “光荣革命”造就了没有流血的革命奇迹, 而现在的英国也正在以一种传统中渐进出来的荣耀伟大的现代化路线发展前进。

与之相反, 一开始就誓与旧制度决裂的法国却在大革命中显得更加动荡, 人民之间的流血冲突, 统治集团之间的相互争斗使得社会冲突加剧, 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法国的君主制若干世纪以来一直享有绝对的权威, 他没有留下任何公共机构和法律方面的遗产为人民行使主权打下基础。激进的革命, 在还没有准备好应对接下来的状况时就放弃了之前的一切, 毫无头绪带来行为的失控与价值观念的缺失。正如埃德蒙·柏克所指出的, “法国革命家们在横扫罪孽深重的旧秩序时, 却没想到旧秩序也是对人性阴暗面的制约, 秩序的坍塌只会导致人欲的肆虐无忌, 造成道德的丧失和无法无天的行为”。整个法国大革命或许可以看作是“社会大厦的倾覆”。又如托克维尔认为, 法兰西人的确想摆脱过去的一切束缚, “用简单而基本的、从理性与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则来取代统治当代社会的复杂的传统习惯”, 这些法则明确地体现在《人权宣言》中。但是这样的原则一旦接触到实际, 革命的资产阶级便立即失却了当时的大无畏的气概, 显得多少有些犹豫与不安, 甚至常常背弃这些原则, 限制人们的平等权利。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看, 英国虽然没有抛弃掉之前的君主制, 但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一些旧制度给了英国很扎实的基础和稳定的发展环境, 使得英国既怀有他以往的高贵与典雅, 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而法国虽说顺应潮流彻彻底底抛弃了传统的封建君主制, 但是浪漫的法国却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 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帝国到现在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激进革命的法国却在频走曲折。较之激进的变革彻彻底底却迷失方向, 不如缓缓随着历史的潮流前进, 慢慢在其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摘要:在如何评价英法两国革命的时候, 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而法国大革命彻底,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英国革命更加彻底。本文从革命出发点, 指导思想以及历史发展等方面来比较分析英法两场革命。

关键词: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理性与激进

参考文献

[1]马考莱.英国史[M].第1卷.

[2]龚敏.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比较之相对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埃德蒙.柏克.法国大革命反思[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6.

[4]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上一篇:傣家的泼水节作文下一篇:沈所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