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2024-04-17

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精选8篇)

篇1: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党小组学习十九大精神会议记录

时 间: 地 点: 主 持 人: 参加人员:

会议内容: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总书记在开幕式上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党小组全体成员对十九大报告进行逐字逐句的学习,逐条逐段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谈切身体会。

甲: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瞻远瞩、大气磅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当代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的政治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活力的社会制度的兴盛气象。

乙: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极具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我们理解,一是新时代有新起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二是新时代有新理论。这个新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产生了新理论,新理论指导着新时代的新实践。三是新时代有新使命。

丙:我们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工作中的实干家,时时处处事事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丁:十八大以来一切变化的取得,归根到底在于形成了总书记这个党的坚强核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戊:报告中提出了四个新概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是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从2020年奋斗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事件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奋斗十五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己:报告中还涉及到许多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内容,一是幼有所育,要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二是学有所教,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推进教育公平;三是劳有所得,要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四是病有所医,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五是老有所养,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六是住有所居,要坚持住房不炒,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些方面的不断取得新进展,让我们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篇2: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时 间:2017年11月2号 地 点:农林部党支部会议室 主 持 人:刘文增

会议内容: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总书记在开幕式上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党小组全体成员对十九大报告进行逐字逐句的学习,逐条逐段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谈切身体会。(1)

冯小南: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瞻远瞩、大气磅礴、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当代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执政党的政治自信,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最有活力的社会制度的兴盛气象。

贾国恒: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极具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我们理解,一是新时代有新起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二是新时代有新理论。这个新理论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产生了新理论,新理论指导着新时代的新实践。三是新时代有新使命。

韩博:我们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工作中的实干家,时时处处事事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党小组学习十九大精神会议记录

时 间:2017年11月9号 地 点:农林部党支部会议室 主 持 人:刘文增

会议内容: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总书记在开幕式上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意义重大。党小组全体成员对十九大报告进行逐字逐句的学习,逐条逐段的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谈切身体会。(2)

祁竞:十八大以来一切变化的取得,归根到底在于形成了总书记这个党的坚强核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安增所:报告中提出了四个新概念: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了党章;三是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四是树立了新的奋斗目标:第一阶段从2020年奋斗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事件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奋斗十五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篇3: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不完全资料:小组十四个

人员组成:赖圣予、杨晓刚

成立时间:2001年

工作方式:共同创作

重要事件

1、2004年,在北京长征空间举办个展“所以是他们及这就是他们”。

2、2008年,在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举办“THEY个展”。

3、2011年,在北京别处空间举办个展“前世今生”。

自我叙述

之所以叫“他们”是为了抛弃虚假和泛滥的自我标榜的“自我和个性”,取名“他们”正是抛弃“自我”,在一种“新集体主义”的合作之下去寻找“他们的个性”。

N12

人员组成:王光乐、仇晓飞、宋琨、梁远苇、胡晓媛、温凌、马延红、王颉、徐华翎、申亮、郝强、杨静、景禹潮(第一届后退出)

成立年代:2003年

工作方式:各自创作、集体参展

重要事件

1、2003年举办N12第一回展

2、2004年举办N12第二回展

3、2005年举办N12第三回展

4、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我们从中央美院毕业的12个人,在为生存奔波之余,尝试着用各种艺术手段表现自己。2003年发现绘画是我们的共同手段,决定一起做一个展览。大家聚会、交流,在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彼此保持应有的距离与独立性。展览的计划促使我们各自的工作更加平实有效。绘画的12次方,12个人参展,提供12种绘画样式。没有统一的主题,但发现绘画有N次方可能。

雄黄社

人员组成:何迟、吴海、郭海强

成立时间:2007年

工作方式:共同创作、共同策划

重要事件

1、2009年11月,在北京京郊奶子房一堆荒弃的房子里,策划给成员自己参观的展览《骄傲》。

2、2010年5月,发起有50多位艺术家参加的、地点由每位(或每组)艺术家自己选择、在地球上很多不同的地方同时开幕到永远的群展《天涯》。

3、2011年,雄黄社发起在“他者的地点、他者的时间、他者的展览”上发生、并且可能由“他者发现宣传”的、有20位(组)艺术家参加的展览《春秋》。

自我叙述

雄黄社除了策划展览外,还是独立的创作团体。作品表达了强烈的政治立场、对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和现实关切。雄黄社作为一个策划群体和创作群体的混杂身份,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带来了新的模式和可能性。

乌托邦小组

人员组成:邓大非、何海

成立时间:2008年

工作方式:共同完成计划

重要事件

1、2008年1月,在上海展开“家庭美术馆”实验策划展巡展第一站“抹去·占有”

2、2009年7月到9月,在英国亨特利进行为期三个月驻地艺术创作计划。

3、2010年9月,策划“2010年798艺术节主题展——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4、2012年9月,北京伊比利亚艺术中心举办“跋涉:乌托邦地理学”个展。

5、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以团队的形式实施系列的艺术项目。乌托邦游走于本土与国际之间,在带有一定文化研究性质的方法基础之上,从事独立的艺术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强调以艺术事件介入社会的偶发特质,并出版相关的理论书籍。

双飞艺术中心

人员组成:崔绍翰、黄丽芽、李明、李富春、林科、孙慧源、杨俊岭、王亮、张乐华。

成立时间:2008年

工作方式:共同表演、成员进行个人创作

重要事件

1、2009年9月,参加“不问路在何方”展览。

2、2010年9月,参加北京、上海两地“2010大声展”。

3、2011年11月,参加“瑞居艺术计划”。

4、2012年1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

展览。

5、2012年12月,上海举办“谁不知道双飞——像个展览名字”个展。

6、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双飞创作的有些想法/方案是属于双飞的,用在个人创作中未必能将作品做充分。个人气质并没有在个人作品中体现出来,而是能在双飞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双飞集体创作可以规避个人的缺点(比如思维的局限性)。我们就是大众的一部分,也是低俗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喜欢幽默,也许幽默后自带嘲讽。来源也就是我们自身,我们来自这一层面,但风格也仅是我们这一阶段的一部分。与生俱来正在发扬光大中,一般都在饭桌、牌桌上发展,自身挖掘、提取、混合社会现象和流行文化。

组织

人员组成:照骏园、陶轶、徐喆、李牧

成立时间:2009年

工作方式:共同策划完成小组内项目

重要事件

1、2009年8月,参加上海“环城声音项目”。

2、2011年6月,参加北京箭厂胡同“此地无声”公共空间声音项目。

3、2012年7月,为上海外滩美术馆展览《分享,但不公平》创作设计三课时儿童工作坊“我们一起做乐器”。

4、2012年8月,在上海视界艺术中心1空间以“木”为出发点进行项目“木工展示”。

5、2012年1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展览。

nlc202309020520

自我叙述

“组织”是我们艺术家身份的生活调节器,使我们避免陷入通常艺术家的狭隘与偏见中,也好比是我们一个向朋友展示自己的“客厅”。

实验工作坊

人员组成:陈建军、曹明浩、陈胄

成立时间:2009年

工作方式:共同策划完成项目计划

重要事件

1、2009-2011年,在成都与长春完成“实验工作坊”项目1-4期。

2、2012年6月,参加成都“A4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

3、2012年8月,参加重庆器·Haus空间“昆山再造”计划。

4、2012年1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展览。

5、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主要目标是一种以“贴地的”社会现实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清理及在建构艺术与在地历史之间关系的组织。致力方向为信息交流、组织合作、技术实现;参与策划主题性活动或独立研究的艺术介入项目,并设置对话平台和视觉平台;动态联结其他领域人士,积极开创异质的空间,持续推演美学边界的可能性策略。

青年实验艺术小组

人员组成:方列丰、陈明强、卢明、张丽丹、叶甫纳、姚然

成立时间:2010年

工作方式:各自创作、作办展

重要事件

1、2010年5月,在北京环铁举办“WE!我们”个展。

2、2011年4月,在北京798I美大楼举办“我们”第二回展。

3、2012年7月,在北京盛世天空举办“向后看——青年实验艺术小组第三回展”。

自我叙述

我们更希望自己艺术更纯粹一些,谈作品。有点排斥推广或者宣传策划,比较功利的感觉,不太想做这种很虚荣的事。希望是一个城邦,我们还都有个乌托邦的理想,有个相对更纯粹的空间。

南山绘画小组

人员组成:宁浩翔、胡柳、何迟

成立时间:2011年

工作方式:个人创作、集体办展

重要事件

1、2011年10月,在北京市朝阳区机场辅路五环内100米处路边的一棵树上,南山绘画小组举办其第一个展览活动“在树上”。

2、2011年12月,小组成员在何迟的工作室里聚会吃火锅,同时一起画了一张画。

3、2012年1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展览。

自我叙述

绘画是艺术的哲学。艺术要么是绘画的,要么是被绘画的。

绘画首先是动词,是动作,是行为。然后才是、才有作为名词作为方式作为种类的绘画。

绘画不是图像学,更不是图像语言的诡辩术。图像总是代表着某种意义功能,绘画与图像无关。绘画不是抚慰挫折感的抒情行为,也不是提供安全感的功利行为。

我们绘画,不是出于某种后天情结或习惯。我们绘画,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绘画从来是、现在是、将来必定也是唯一最能延续可能性的艺术方式。

GUEST小组

人员组成:徐渠、赵要、陆平原

成立时间:2011年

工作方式:集体创作、集体办展

重要事件

1、2011年,参加重庆器·Haus空间举办的“媒介的视域2011重庆国际艺术家工作展示节”。

2、2012年,参加中艺博画廊博览会“福尔摩斯的秘密”项目。

3、2012年,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由没顶公司策划:站在小丑的肩膀上”项目。

4、2012年1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展览。

5、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GUEST出现的原因是在帮助每个个体解决问题,很多时候用来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推进问题。GUEST整体创作的计划是要有的,这个计划与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没有一个特别的联系,但是它处于展览体制之中,每一个项目就是出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出一个新的问题。隐约觉得某些方面是欠缺的。生活经历都是围绕创作,分工也并不明确,只是针对项目,谁对某一个部分感兴趣,然后再揉起来,将能量协调到最大。

无关小组

人员组成:陈志远、冯琳、高飞、郭立军、贾宏宇、李良勇、牛珂、王贵琳、叶楠

成立时间:2011年

工作方式:集体创作、集体办展

重要事件

1、2011年4月,举行第一次行走,并自命名“无关小组”。

2、2012年3月,在唐人艺术中心举办“我们为什么要做无用的东西”展览。

3、2012年6月,在站台中国举办“与行走无关”个展。

4、2012年9月,参加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主题展。

5、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当我们是无关小组时,我们便不是表演家,不是艺术家,不是建筑师,不是工人农民,不是知识分子,不是诗人,不是理论家,不是批评家,也不是达达、激浪、后感性,我们是他们之后的某种事物。我们同时是他们的集合,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成为各种我们可以扩展的身份。

细胞小组

人员组成:董勋、山羊

成立时间:2011年

工作方式:合作作品、不产生组合外个人作品

nlc202309020520

重要事件

1、2012年4月,参加器-Haus空间“成都双流昆山村”活动,实行方案“五一劳动集市”。

2、2012年6月,参加成都“A4青年艺术家实验季第一回展”。

3、2012年1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展览。

自我叙述

两个人都在讨论彼此的想法和关注的问题,与其绕开对方的问题和想法,不如两个人合作,贡献自己的想法共同完善。我们几乎没有合作之外的个人作品,有的话基本都是在小组成立之前的作品。我们的合作方式主要是讨论,每个人必须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反观这些想法中有意思的地方。

8mg实验艺术小组

人员组成:陈望、陈喜平、梁建成、刘伟伟、刘浊仁、徐起阳、余洪举。

成立时间:2011年

工作方式:共同表演创作、成员进行个人创作

重要事件

1、2011年9月,参加重庆黄桷坪“不定式”行为展,表演四组作品。

2、2012年1月,参加重庆嶺空间“十二个番茄——当代艺术展”。

3、2012年1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SEE/SAW:中国当代集体创作实践”展览。

4、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研究并关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隐藏的政治等问题,在创作实践中探索艺术和物质环境间的交叉重叠。

TOF小组

人员组成:丁力、金锋

成立时间:2011年

工作方式:共同完成项目及展出

重要事件

1、2011年7月,参加上海“桃浦大楼”大型当代艺术活动,策划“逃生计划”。

2、2012年5月,在上海桃浦大楼举办“7-手册——TOF小组个展”。

3、2012年9月,参加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

4、2012年10月,参加上海香格纳画廊举办的“距离产生美”展览。

5、2013年1月,参加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丨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展。

自我叙述

如何对一个特有的问题拿出你特有的解决办法,这个思考过程就不是所谓形式主义美学内部的东西了。观念有时是对工具的思考,而工具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人必须在现场有自己的体悟,“有话可说”是第一位,“如何说”是形式,形式必须要为你说的话服务。有话可说时,表达是自然会跟着上来的。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表达方面是八个字——恰如其分,非同凡响。

篇5: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立强军梦

通过教育学习,结合近期自己的一些学习收获,就如何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汇聚强大力量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坚决树立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全面贯彻党领导人民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葆对党忠诚的基本色。无论任何时期,都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持续激发和提升队伍浩然正气。要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官兵参与管理、监督和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身份意识。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后困难面前敢于攻关,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斗争。

二、努力锻造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

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这就要求紧盯能打胜仗这个核心任务,把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根本标准,吹响能打胜仗的集结号。使命在肩、忘战必危。要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日常训练、工作、生活之中,通过思想教育引导、重大任务锤炼,先进典型激励等方式着力培养官兵献身使命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激发部队能打仗、打胜伙的精气神。要将强烈的忧患意识、奉献意识深深植根于官兵头脑中,在部队树立起时时都要战备、处处都是战场的鲜明导向。要坚持练兵先练长、考兵先考官,坚持机关为基层作表率、领导为官兵作表率,使练兵备战在部队蔚然成风着力练就出剑有速、击剑有方、挥剑有力的硬本事、真功夫,确保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三、始终牢记作风优良的根本要求

要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努力实现治军方式的“三个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务必牢记作风优良的根本要求,着力锻造纪律严明的队伍。要把讲政治、守规矩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坚决杜绝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自觉维护组织权威和团结统一。要强化自律意识,切实守住政治底线、纪律底线和道德底线,做到不染不正之风、不取不义之财、不做不法之事。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有针对性地抓住关键环节,形成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篇6: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宁阳县八仙桥街道西关小学四年级一班 王浩冉

2017年10月18日上午,带着渴望和期盼,怀着激情和敬意,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倍感骄傲,尽管我对十九大提出的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点不太理解,但我知道祖国的强大,才可以让我们生活的更加美好。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国家的栋梁,国家的强盛寄托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少年身上。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要向习爷爷对我们少年儿童成长提出的殷切希望那样,发奋图强,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

从小要学习做人。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责任。我们现在都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我们少年儿童人生的脊梁。我们要注意培养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志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从小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做祖国新时代人民事业发展的接班人。

从小要学习勇于创新的品质。祖国的繁荣昌盛不会从天而降。伟大祖国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等我们长大了,生活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科技也会取得巨大进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动手、勇于创新的小能手。将来用我们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创造祖国的新生活,中华民族、人类进步才能生生不息。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十九大设计的宏伟蓝图,与我们每一位少先队员今后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要用心读书,还应该关心时事,关注国家发展,从小培养我们的爱国情怀。在党的指引下,做一个努力学习、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好少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争光添彩。

篇7: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北京时间XX年10月18日上午9点在人民大会堂盛大开幕。习近平主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总书记在党十九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历史选择了共产党,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相信共产党有能力有决心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人民是历史的开拓者,也是推动国家不断向前进步的根本力量,无论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还是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还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以及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都体现了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源于人民,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中心地位的思想。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深入工作第一线,向群众学习,向劳动者学习,把群众的智慧运用指导实践。

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接受群众的监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府的改革、国家的富强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篇8:十九大党小组学习资料

一、三分球对比分析

中国队小前锋3分球出手22次,命中5次,命中率为22.7%;而对手出手28次,命中8次,命中率为28.6%,中国队在3分球浪费大量出手机会。

造成3分球大量出手的原因:中国队在对方严密防守下,在3分线内很难找到出手机会,不得不把球转移到外线远投,中国队除王治郅、易建联外很少有人具备内线单打能力,而王治郅和易建联在被包夹的情况下,还是要将球传到外线投篮。另外,中国队缺乏很强突破能力的队员,不能有效撕开对方的防线,很多3分球都是在仓促出手情况下完成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命中率。

二、二分球的对比分析

中国队小前锋得分较多的方式依次是3分球、罚球,而对手前锋得分较多的方式依次为3分球、近距离投篮、突破,可谓是进攻手段多样。通过录像可以看出对手前锋比赛中得分区域、方式、手段多样,能里能外,能投能突,在注重整体进攻配合的前提下突出了个人能力,善于创造投篮得分机会,在强干扰状态下具备较强的得分能力。而中国前锋队员得分方式单一,只有3分远投且发挥不稳定,中投能力极差,极少能在内线进攻,这也是与对手在总得分上差距较大的原因之一。究其中国队无中投原因:中国队员在激烈对抗下摆脱对手能力差,无球队员掩护成功率低,身体对抗上不占优势。

三、罚球的对比分析

中国队小前锋罚球得到7分,与赛队得到13分,相差6分,根据数据显示,表明中国队小前锋给与赛队制造的犯规少于遇赛队小前锋给中国队制造的犯规,中国队小前锋的杀伤力弱于与赛队小前锋。由此可见,中国队是以中锋为主的,大多数与赛队都是一前锋为主攻点的,所以,与赛队的小前锋出手次数高于中国队小前锋。

突破是持球队员运用脚步动作和运球技术超越对手的一项攻击性很强的技术。比赛中,掌握好突破时机,合理的运用突破技术,既能直接切入篮下得分,又能打乱对方的战术部署,创造更多的进攻机会,增加对手的犯规。

中国队小前锋和与赛对手在比赛中的突破次数差距很大,中国队6次,对手19次,说明在突破能力上我们与对手还存在差距。通过观看录像可以看出中国队小前锋进攻手段单一,没有投突结合,不能给对手造成杀伤;没有积极跑动寻找空位,在合适的时机出手投篮或者突破;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中国队小前锋的身体条件还是跟对手有很大差距。

前场篮板球是争取继续控球权的重要方法,它不仅增加本队进攻次数和补篮机会,还可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对防守队员也具有一定的“杀伤力”。由表4可以看出中国队小前锋前场篮板球与对手相差5个,说明中国男篮抢进攻篮板球的能力较弱。通过录像可以看出中国队小前锋整体抢进攻篮板球能力不及对手的原因,其中主要包括:中国队“以内为主”的阵地型进攻,经常出现其他队员拉开而给中锋创造篮下单打的空间,加上对手对中锋的严密包夹,从空间角度上讲不利于中国男篮进攻篮板球的拼抢;抢位技术和篮下挤抢能力较差,瞬间跳起和连续起跳的能力不如对手;参与人数较少,外围队员积极冲抢意识不强,投篮后跟进冲抢篮板球意识较差;在激烈的对抗下拼抢进攻篮板球,中国队小前锋的身体条件无法与对手相对抗。

中国队小前锋和与赛对手在制造对手犯规次数中很接近,说明中国队的外线投篮、突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已经被对手所重视。另外,在对于以突破打法为主的韩国队和日本队的防守中,中国队小前锋只送给对手12次犯规,说明中国队小前锋的单兵防守和共同协防做的很好

四、结论

本届亚锦赛中,中国男篮小前锋的得分能力与对手小前锋相比较弱,进攻方式较单一。中国男篮小前锋与对手小前锋相比,三分球和对手相差不大,近距离投篮和中投相差很大,二次进攻和罚球不如对手,突破方面,没有投突结合,不能给对手造成杀伤;没有积极跑动寻找空位,在合适的时机出手投篮或者突破;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中国队小前锋的身体条件还是跟对手有很大差距。中国男篮小前锋助攻次数少于对手。中国男篮小前锋制造对手进犯规与对手相当,在前场篮板球方面由于缺少积极拼抢意识,所以能力也差很多。

五、建议

上一篇:导游证考试题库下一篇:福星城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