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

2024-05-07

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通用8篇)

篇1: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

一、低级操纵:会计欺诈——公然违反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行为

这一级别的操纵的显著特征是管理当局虚构交易事项,也就是“不做假账”里的“假账”。发生这类会计操纵,是因为会计人员素质差?笔者认为,这与会计人员素质没有多大关系,完全是掌握政策决定权的管理当局的行为。只要翻看近几年典型的造假案,就不难发现,这类操纵都是明目张胆地捏造事实,从而做大业绩,没有一家一件是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差造成的。那么,是会计人员的独立性有问题,出现所谓“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也是没有充分理由的。决定会计信息的最本质因素是看谁有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一个大家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会计政策的选择权是由管理当局全盘掌握的。既然这样,会计人员只是一个执行者,执行管理当局的命令是他们的职责所系。所以,这类操纵行为的发生,与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关系不大。有人认为,会计人员应该和违法违规行为做斗争,从理论上讲会计人员确有这个义务,但现实却困难重重。不错,作为会计人员应该遵守《会计法》,但让他和管理者的违法行为对着干,谁替他承担由此所造成的后果?所以新《会计法》认识到这个问题,抓住了管理当局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人这一要害,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对于被审计企业的这类造假行为,审计人员只要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和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就能发现。因为对于各项收入的确认必须有有效的销售凭证,而虚假销售收入的记账凭证后面没有有效的原始凭证做支持,稍微有些财务常识的人都会识别。所以,这种操纵在财务报告里出现,要么是审计人员根本没有实施最基本的审计程序,要么是和管理当局沆瀣一气。不论那一种,审计人员都要承担法律后果。除非公司能够继续蒙骗下去,否则审计人员肯定也逃脱不了干系。就像彩虹桥等建筑工程坍塌,把后面的贪官污吏拖出来一样,这类操纵,只要到了不能支撑的那一天,肯定就会把后面狼狈为奸的会计师事务所拖出来。所以这类操纵是一种恶意的欺诈,触犯了刑律,性质最恶劣,一旦被查处,企业的责任人和审计责任人均会受到法律的制裁。震动全国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大庆联谊以及银广夏等就是如此。

上述操纵行为的发生,多为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蓄谋的行为,与会计制度设计的优劣、会计人员水平的高低以及审计人员的技巧等“技术”性因素没有多大关系。因此根治的办法也在“技术”性之外。只有靠健全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等制度对管理当局形成有效的制约力量,以及强化审计机构的法律责任,才有可能有效遏制这一级别的操纵行为。

二、中级操纵:盈余管理——法律和准则无可奈何的行为

这一级别的操纵,其本质是不违背gaap的形式,却违背gaap的实质,钻gaap空子的行为。或者说是披着gaap的外衣,进行违反gaap实质的会计选择行为。如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就是如此。被称为“报表重组年”,就是因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而玩数字游戏。以此手段,许多上市公司甩掉了“st”、“pt”的帽子,或者达到了配股生命线。这一级别操纵的本质是没有真实的现金流,却能产生大量的账面利润。而监管机构看着上市公司玩数字游戏,却无可奈何。从监管机构所处罚的全部情况下,没有一家由于这类操纵而受到查处。由于这一级别的操纵收益多多,一个丑小鸭,只要与关联方之间进行资产置换,一夜之间就会变成美天鹅,而操纵的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它曾为我国上市公司包装业绩的首选。对于这一级别的操纵行为,即使发现了也很难对其进行处罚,监管部门和媒体眼看各企业操纵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蒲少平与世纪星源一案的判决结果。(蒲少平在《财经》上发表了《世纪星源症候: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操纵》一文,揭露了世纪星源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操纵的事实,而被判侵权,赔偿对方损失30万元。)

当市场对低级别的操纵监管甚严,操纵的成本很高时,管理当局就会青睐这一类操纵。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操纵行为,从整体上看,已经处于向中等级别的方向转移之中,而且也是今后上市公司操纵的主要领域。

除了关联方交易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领域都可能存在这类操纵行为。而这类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因素有关:

(1)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留下模糊地带,使管理当局有机可乘。如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就与会计准则不健全有关。

(2)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管理当局行使专业判断必不可免,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发生这类操纵行为。如上市公司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

(3)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局外人很难准确理解业务的实质。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当局就有可能凭自己所处的有利位置,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如融资租赁业务的处理。

(4)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广泛运用,增加了管理当局机会主义选择的可能。如对或有负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等等业务的判断。

(5)经济业务的创新,出现会计准则的空白地带,使得管理当局有机可乘。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誉等无形资产业务的处理。

这一级别的操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直接与会计准则的优劣相关。准则的漏洞越少,或者说准则越完善,就越能遏制这类操纵行为。我国监管机构针对关联方交易的操纵行为,先后修改了债务重组准则和配股条件,使利用关联方之间的债务重组来产生利润的难度加大,对此类行为产生了一定的防范作用。

篇2: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

(一) 研究背景

2006年, 新《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同时在更正前期差错方面做出了更严谨的理论规制, 使差错更正会计处理更规范和科学。重大前期差错不仅使企业财务信息可信度降低, 而且使企业外部相关利益方的经济权益也遭到了重大损害。使企业外部形象遭受打击, 也造成了企业自身的公关形象危机。更可怕的是恶意差错更正会影响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和规范秩序, 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二) 前期差错更正财务核算的相关理论

企业应当保证内部稽核制度的健全运行, 为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合法公允负责。但是前期差错存在疏忽的可能性, 甚至存在主观故意行为。

新准则对前期差错及其更正会计处理做出了如下规定:前期差错被发现时, 企业应当及时对它进行定性, 并及时纠正。按照会计准则规定, 会计差错的更正规定为:不重要的前期差错, 不需要调整财务报表, 但应当调整本期与前期的相关项目, 本期净损益项目如受影响, 也应调整。例如, 发现漏记一笔固定资产, 在发现当期, 补记即可。重要的前期差错应当应用追溯重述法, 对相关项目的期初数实施调整更正。如果损益也受到影响, 应当计算累积影响数, 并调整发现期所属的会计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 相应地也要调整财务报表和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编制会计报表时, 应当视同重大前期差错在发生的当期已被更正, 调整该期间的净损益和其他项目。如果是当期财务报表之前的重大前期差错, 则最早会计期末的期初留存收益, 也要进行调整, 相关项目的金额一并也要进行调整。

二、利用不当会计政策、不当会计估计变更的动因

(一) 获取上市资格

有些企业在上市之前, 财务报表上经营状况良好, 符合上市标准, 但是IPO之后短时间内就披露前期差错并用追溯重述法进行更正。明显的重大前期差错上市公司自身却没有发现, 而且仅上市一年, 就一一发现自身的前期差错, 所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上市公司是故意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制造会计差错。

(二) 扭亏为盈

某些上市公司, 利用会计估计错误, 来调节利润, 例如错估成本结转销售成本, 如果估计额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 而且调整金额对利润的影响额占当期利润额的比例很大, 可以认为前期差错更正成了某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手段。

(三) 避免连续亏损

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政策规定, 连续三年亏损会受到ST处理甚至退市, 所以某些ST类上市公司利用前期差错确认即更正, 调增上年度费用和损益。在三年营业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 经营情况未变, 经营费用却锐减, 所以可以认为, 某些上市公司利用前期差错更正的手段, 以补提前期费用, 少计本期费用的方式来避免连续亏损。

(四) 促进业绩增长

与避免连续亏损一样, 某些企业采用同样的方式, 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补提前期费用, 少计本期费用, 在营业收入下降、主营业务利润下滑的情况下, 使本期会计利润大幅增加, 给会计报表外部使用者一个业绩增长的错觉。

三、利用不当会计政策、不当会计估计变更的形式

(一) 会计政策使用错误

很多上市公司使用了会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所不允许使用的会计政策, 导致会计差错的产生。例如ST生化, 作为三九医药公司的子公司, 亏损期已为两年, 净资产小于零。这样的情形下, 三九医药公司声称, 自己已经跟受让方签订了协议, 将所持有的ST生化的股权以账面价值转让, 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截至2005年底, 该股权转让手续依旧没有办理完毕, 根据这个理由, 三九医药公司对投资ST生化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予计提减值准备。

2005年三九医药公司扭亏为盈, 逃过了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的危险。但是对投资ST生化的长期股权投资不予计提减值准备的理由并不充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的判断规范, 被投资的经济体如果当年发生严重亏损, 或连续两年亏损, 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如果三九医药公司计提了减值准备, 那么该公司就又变成亏损了。笔者认为三九医药公司存在着错用会计政策的会计差错问题。

(二) 会计估计错误

重大的会计估计错误属于会计差错, 重大前期差错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来处理。但是重大的会计估计错误, 是指违背于常识, 即使是非专业人士都能看出来的显然性的会计估计错误。例如, 应收账款的付款方, 经营失败倒闭, 而且在偿还职工工资后, 公司账户为零。这明显说明应收账款应全额注销了, 但仍然计提少量的坏账准备, 这就属于重大的会计估计错误。会计估计,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

但是有些上市公司, 往往将会计估计变更错误, 列为前期差错更正, 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处理。例如德豪润达公司2004年产品召回的预估损失为1 000万元, 但是销售召回的代理方要求德豪润达公司承担其额外损失1 262万元, 经法院判决, 德豪润达公司败诉, 所以发生了1 262万元的费用损失。这个事项属于会计估计错误, 应采用未来适用法调整当年度的净损益, 然而该公司2005年净利润为613万元, 如果再调减1 262万元的费用, 会变成亏损。所以德豪润达公司为了不被ST处理, 将此列为重大会计差错, 并采用追溯重述法进行了利润调整, 将2004年的会计利润进行了削减。但是该公司的这种做法, 是错误地应用了会计估计和重大前期差错的概念。

四、对利用不当会计政策、不当会计估计变更的治理对策

(一) 改进会计差错的处理方法

虽然追溯重述法有助于更正前期年度的收益, 但是也丧失了以前年度会计报告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影响使用者的判断;追溯调整法具有只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 不影响发现本年度损益的特点, 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利用这个特点, 只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 将以前各期的收益进行追溯调整, 使利润信息失真, 达到粉饰财报的作用。

对于追溯重述法的缺陷, 笔者建议采用以下方法来改善会计差错:

1. 借鉴美国的前期差错处理方法,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要求需要财务重述的重大差错, 要求公司将差错影响期间的会计报表实施重新表述, 然后报表标题加注“修改后”的字样, 与未更正过的财务报告, 要并列呈现在公开的企业信息网站上。

2. 前期差错对损益的影响, 计入发现当期净损益, 这样当期财务信息的变化会对市场投资给出信号。具体方法: (1) 模拟发现差错当期净损益更正后的会计信息并单独披露; (2) 将财报编制日后发生的会计差错, 或存在事项所导致的会计差错, 只进行追溯调整, 而不计入财报编制当期会计期间的净损益。

(二) 加强外部审计

实际运行中,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往往没有对前期差错多、前期差错更正不合理的报告出具非标意见。应完善独立审计的准则, 颁布专门针对重大前期差错及其更正的审计规范指南, 对该领域的审计程序和意见类型提供具体指导。注册会计师应对不当重大前期差错及其更正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对于无法评价是否合理的, 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对合理的, 要在审计报告中做出说明。

(三) 优化治理结构加强外部监管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着一股独大、非流通股比例过高的现象, 这种股权结构导致内部治理人控制问题, 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所以优化股权结构, 做到市场自发监管是杜绝上市公司滥用前期差错及其更正的重要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培养战略投资者, 强化资本市场的竞争

股权过度分散也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对管理层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所以要引入战略投资者, 形成3~5方大股东共同控制的局面, 有利于互相制衡, 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利于其发展。但是在出售国有股时, 应注意采用公开竞价方式, 使股权转让价格更合理。

2. 给予管理者相应的股份

上市公司管理者应当持有一定的股份, 这样才能将公司利益和自身利益相捆绑, 防止管理者低效的管理行为, 也会形成投资者对管理者的监督重用, 更好地落实市场监管, 防止滥用上市公司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五、结论

论文对我国企业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来操纵利润的动因, 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以总结归纳, 提出了其动因主要是企业为不当盈余主观故意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来操纵利润。其根本原因是会计制度不健全、监管政策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合理、外部审计不力等。对此问题的解决措施应当从完善会计准则和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并提高独立审计力度, 切实实现资本市场竞争和监管入手来加以改正。

摘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 企业会计核算中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现象频繁出现。本文首先概述了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财务处理的相关理论和准则规定, 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现象导致的前期差错更正, 结合案例进行理论分析。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 对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来操纵利润的不正当动机进行了分析。以案例分析法, 分析了我国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来操纵利润的表现形式, 在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来操纵利润的防范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前期差错更正,动因分析,会计估计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更正》.2006.2.

[2]叶洪军.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差错的发生动因及更正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 (02) .

[3]马晨, 张俊瑞, 李彬.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差错发生期和差错更正期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 (05) .

篇3:论会计舞弊的动因及其治理对策

关键词:会计舞弊;动因;治理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公司舞弊行为已经越发受到关注。从银广厦、琼民源,到科龙电器、ST 天一,再到近期诸多中国概念股因会计舞弊遭遇美国资本市场的质疑等,这一桩桩舞弊案件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因此,有必要对于公司舞弊行为的动因进行分析,从而因地制宜地制定对策,优化公司内部及外部环境,给企业创造一个健康、利于发展的空间,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会计舞弊的动因

在世界球范围内,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会计舞弊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不对称

产权分离的产生,导致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不对称。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代理人必然会倾向利用自身优势谋取福利,会有选择地向股东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不利信息。这就使会计舞弊产生了可能。

2、公司治理结构失效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双层的监督模式在我国还不能发挥其作用,所有者、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层三者之间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以及监事会对监督权的行使都有待加强。

首先,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必然会产生一股独大的现象,这会导致大股东操纵整个股东大会,依据自己的利益制定公司战略,而中小股东往往因持股数量限制而无法参加股东大会,进而难以行使股东权力,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其次,大股东左右董事会,使其缺乏独立性,并且大部分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提名推荐,这不仅降低了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也使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制度产生冲突;并且,管理层受雇于企业,这也导致其因迫于压力而利用会计舞弊为大股东谋利的行为;最后,大股东对监事会实行控制,使得监事会的独立性降低,再加上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也导致监事会的监督动力减弱。

3、会计舞弊的压力

三角理论认为压力是产生会计舞弊的要素之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压力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融资压力

第一,由于相关法律法规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的净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都有一定要求,这就产生为获取上市资格而实施舞弊的压力;第二,上市公司为了再融资(配股),就会利用各种舞弊手段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第三,企业为了在二级市场上募集更多资金,必然希望给众多中小股东留下经营良好的印象,这也使舞弊行为有潜在可能性;第四,良好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从金融机构取得更多的贷款和获得更好的贷款优惠条件,这也导致公司产生一定的舞弊压力。

(2)经营业绩压力

第一,如果管理者的薪酬与公司的业绩相挂钩,就可能导致管理层试图通过盈余管理来抬高股价;第二,如果公司的战略目标制定不合理,管理层就会为了履行承诺而不得不进行舞弊;第三,为避免公司上市后持续亏算,导致摘牌或退市,上市公司也会进行相关的会计舞弊。

(二)外因

1、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的利益诉求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业绩往往与其政绩挂钩,要想得到中央拨款,有时还要满足某些特定指标。特别对于一些知名企业,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通常对其采取保护态度,从而失去了监控动力。

对于债权人(一般为银行)而言,最重要的是债务人有能力还本付息,而当债务人资不抵债时,尽管其有优先索取权,但对债权人本身来讲仍是一种损失。因此,债权人也希望债权人有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

對于大股东而言,是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目标。但在我国资本市场还不规范的情况下,股价仍是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准,从而使得股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收益,因此高股价才是大股东真正想看到的,而会计信息真实与否对其并非是最重要的。

对于管理者而言,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健全,使得大股东可以控制管理者为股东最大化服务,因此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直接受大股东的影响。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使他们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还远不成熟。投资者对于内部消息、寻找庄家、揣摩心理等内容的追求远大于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追求,从而使会计信息在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

由此可知,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并非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放在第一位,而是更希望看到代表财务状况良好的会计信息。

2、职业道德的缺失

在我国仍有一些从业人员为获取个人利益,违背职业道德,配合企业管理者实施会计舞弊。可见,职业道德的缺失是会计舞弊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会计舞弊的治理和监督对策

(一)改善业绩考核指标

在这样一个“现金为王”的市场环境中,可以考虑用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作为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考核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一方面,可以避免用股价的高低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缺陷,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还不规范的环境中,股价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其波动不完全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如果以净利润或每股收益作为企业业绩的衡量标准,会因为会计估计和权责发生制的存在,使投资决策不一定符合客观实际。

因此,可以运行企业会计准则和现金流会计相并行的“双轨制”,来使业绩考核指标更具实际价值。

(二)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度

进一步完善会计师事务所轮换制度,防止出现公司与事务所勾结、共同舞弊的现象。同时,要将轮换范围扩大到关联方,在实质上体现轮换制度的优势。

(三)推行法务会计,加大会计舞弊处罚的力度

目前,由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使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实施舞弊成为可能,而外部审计往往忽视不影响报表公允的其他舞弊行为,再加上对会计舞弊的处罚相对模糊等问题,因此应当引入法务会计制度,从而形成由内部控制、外部审计以及法务会计共同组成会计舞弊控制系统。

同时,我们还要加大会计舞弊处罚的力度。其重点要放在企业高管和审计人员的处罚上,从而提高他们的舞弊成本。

(四)加大诚信教育,树立职业道德

我们应该加强管理机构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全方位地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遵循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标准,从而防范公司会计舞弊的发生。(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葛家封,黄世忠.1999.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研究,12 .

[2] 陈少华.2005.会计舞弊成因之综合分析.经济经纬,1:74-76.

[3] 李芸达.2011.企业会计舞弊识别及审计对策.财会月刊,14:35.

[4] 向增先.2011.会计主体利益驱动下的财务报告舞弊治理.财会通讯,7:13-16.

[5] 郝爱文.2010.企业财务舞弊识别及有效治理.会计与审计.

[6] 叶淑林.2011.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其治理对策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4:76-80.

[7] 韩道琴.2010.美国会计信息披露对我国的启示.财会通讯.

[8] 周江燕.2011.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之我见.财税金融,7:81-82.

[9] 张烨.2009.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与审计合谋.管理观察:266-267.

[10] 于慧琴.2008.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篇4: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与真实情况不符, 未能反映该会计主体真实的经营成果或财务收支和财务状况。由于企业会计信息是经济信息的基础, 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这就要求在会计工作中要准确反映经济活动情况, 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会计信息,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信息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因素在会计领域里的渗透使会计失真的问题越来越普遍, 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经济的秩序, 已成为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现在有, 过去也有, 只不过同以往相比,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参与作假的人员多, 职务高, 涉及金额大。以往会计中的作假行为, 往往是个别单位或单位中的个别会计人员为某种私利之所为, 但现在会计上的作假行为已经发展到集体造假、甚至个别单位的领导直接指挥和参与做假账。二是作假范围广、程度严重。甚至, 有许多企业的会计舞弊行为除了在凭证、账簿、会计报表上做手脚外, 还勾结外单位的其他人, 例如与注册会计师合谋, 共同舞弊。三是表现形式上显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目前,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类型多, 既有主动型失真, 也有会计报表文字表述不准确失真。四是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手段先进、伪装巧妙、查处难度大的特点。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会计舞弊的案例呈上升趋势, 有的会计人员舞弊手段巧妙, 加大了查处的难度。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是危害极大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由于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使得有关核算资料发生扭曲, 掩盖了某些矛盾, 造成经济预测和决策上的不准确, 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必要的混乱, 使得国家宏观调控达不到预期应有的效果。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会造成企业收入和利润虚增, 财政收入虚增, 致使企业出现大量亏空, 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最后导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会计造假行为

会计造假行为会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 诸如偷逃税款, 私设小金库, 迎合上级和有关部门, 贪污挪用等, 但最终都是为了小团体乃至个人的利益。具体包括会计舞弊、粉饰经营业绩和会计工作失误三种形式。一般的, 会计舞弊没有相应的经济业务, 纯粹玩弄数字游戏, 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其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粉饰经营业绩是指会计主体通过不公平、不正常、不合理但合法的经济业务来提升经营业绩, 使得会计报表看起来达到了某项或多项规定要求, 这是一种故意的、经过精心策划, 一般难以让人发觉的行为, 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会计舞弊和粉饰经营业绩的动机在于获得某种资格或避免被处罚, 以及一些政治动机和职位动机等。会计工作失误是指在会计工作中, 由于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无意识错误。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由于错误理解和应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 以及其他一些无意识的错误, 都会造成工作失误。这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工作原因。

(二) 现行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 各单位的财会机构和财务人员基本上是由单位内部设置和配置的, 财务人员的职务、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都是由本单位内部所决定的。在这样的体制下, 财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 常常要受到单位领导的制约, 一旦单位负责人授意, 会计人员服从“领导”, 就有很大可能被迫充当造假工具,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行的干部考评、任用、提拔机制不科学。导致一些干部为了在任期内捞一把, 或为了迎合上级部门领导的需要, 或应付工作考核, 或骗取荣誉、摄取资本升官, 而不顾国家利益, 故意违反财会制度, 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 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根源。

(三) 会计法规尚不完善

在我国, 虽然近些年已相继制定或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 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也就是说, 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本身存在的滞后性, 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有关新的经济业务时, 常常带有较大的灵活性, 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发生的可能性;更何况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某些内容空泛又没有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细则, 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差, 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会计确认计量方面本身的不确定性, 客观上也容易使会计核算产生一定的随意性, 给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空可钻。

(四) 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国家监督三个层次的会计监督机制, 但企业的外部监督除了部分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有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进行会计报表年度审计外, 绝大多数企业均未进行会计报表年度审计, 某些行业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 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 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税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往往只能从本部门业务角度进行单方面监督。有些大的治理行动虽然是在统一领导下协调进行的, 但所针对的也只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在某个时期对经济生活和政治安定已产生严重影响和后果两个方面。这种现象给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带来了很大的空隙和机会。

四、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对他们的业务技能培训, 无疑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目前,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处于放纵阶段, 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内自发形成, 而应该下大力气, 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使会计从业人员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 使之在履行职责时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坚持原则、不谋私利, 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 杜绝伪造、编造企业会计信息的现象的发生。另外, 还有不断吸收优秀的人才加人会计队伍, 进一步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 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

治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首先必须加强会计法律规定的建立和完善, 使各项会计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同时要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 并注意与有关其他方面的法律的衔接, 避免执法上的混乱, 确保会计法规的全面、配套、及时, 以使会计法规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堵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漏洞。其次, 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执法, 对于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处理, 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所负的责任, 要求单位负责人一定要提高法律意识, 认真做到依法办理, 并明确提出凡是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弄虚作假的, 必须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执法部门应该冲破各种阻力, 严格依法处理, 决不姑息迁就, 同时对违法的会计人员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理, 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三) 改变现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改变现行会计工作管理体制, 由出资者聘任企业的会计人员, 使其成为投资者的代理人, 只对出资者负责, 独立于企业经营者。这样, 在实际工作中, 各级财务人员就能够严格执行财经制度, 严肃财经纪律, 敢于动真碰硬。另外, 还要建立健全财务人员表彰奖励制度, 鼓励会计人员揭发会计失真现象, 树立敢于同违反财经纪律和财会制度作斗争的典型, 对有突出贡献的会计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 切实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 实行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

对企业向外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必须建立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 实现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政府部门要强化在财政、审计、税务方面的监督, 促使企业如实提供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 不得拒绝、隐匿、谎报、提供不真实的企业会计信息。对查出的问题要予以纠正, 对弄虚作假, 提供不真实企业会计信息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要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实现社会监督, 同时还要建立一个配套的企业信誉评价体系, 对制造虚假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要向全社会公布, 及时曝光, 从而促使企业自觉地提供真实可靠的企业会计信息。

(五) 推广网络财务技术,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时效

实现会计电算化后, 数据处理统一由计算机来完成, 能够长期大量地存储数据, 并能以极高的速度准确地对账目进行查询和统计, 能随时提供管理、控制、预测、计划和决策所需信息, 能及时反馈资金运转和资金占用情况, 参与决策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五、结语

企业会计信息是现代信息社会里最重要的经济信息之一, 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本身既蕴含着经济信息, 发挥资源配置的职能和作用, 同时体现着不同经济利益群体间的经济利益和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企业会计信息在制作、生成的过程中, 由于生成的依据及各种原因, 导致企业会计信息无法达到人们所期望的价值, 且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会计信息有不同的要求和目的, 另外哪怕在信息最公开和发达的社会, 也依然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对客观真实性将永远是各企业探索和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34

【2】计振海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其治理措施[J]甘肃科技20086

【3】粟茂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其治理措施[J]当代经理人200610

【4】曹淑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解决对策初探[J]商业经济20052

【5】钱让东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6

篇5: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

一、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动机及常见手段

上市公司为了进行利润操纵可谓用尽各种手段,但是,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其原因,上市公司为什么要进行利润操纵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利润操纵的动机

(1)取得上市资格。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不得低于公司股本的25%,近三年必须连续盈利,股票才能上市。众所周知,企业上市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从证券市场上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因此,许多企业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欲望十分强烈,一些业绩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为了能上市,往往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利润操纵。

(2)美化公司形象,维持企业信用。业绩良好的企业,外部对其评价相对较高,企业的外部形象和商业信用也比较好,往往能获得投资者的关注和金融机构的青睐。一般来说,金融机构是不会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商业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但是,资金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企业的发展壮大绝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声誉,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当实际盈利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时,他们往往利用会计的技术处理来弥补企业利润“缺口”。

(3)提升考核业绩。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决定了现阶段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标准还是利润,利润的好坏涉及到企业负责人员管理业绩的评定和升迁,因此,为了有一个良好的业绩,管理阶层往往要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

(4)获取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取得配股资格实际上就是获得从证券市场中再次融资的机会,通过配股既可以降低财务费用,又可以投入新的项目,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规定,上市公司获得配股资格必须是近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这是较为严厉的政策约束,企业为了使自己能保持或是重新获得配股资格,不惜用各种手段粉饰经营业绩。

(5)避免被“ST”或摘牌。一个上市公司如果经营业绩不佳甚至亏损,必然影响该公司的股票走势。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当年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就要被“ST”。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上市公司的股票就要被停止上市,即被摘牌。我们知道,一个公司取得发行额度,并发行上市相当不容易,若是被摘牌,对上市公司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浪费,所以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摘牌,就会在财务处理上使用各种花招进行利润操纵。

2.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常见手段

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变更进行利润操纵: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地方政府的援助,等等。公司改制上市以后,还和当地政府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在地方政府看来,利用上市公司筹资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一旦出现无法配股或面临停牌的状况时,地方政府往往给予上市公司支持。例如给上市公司减免税收,地方政府直接给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对上市公司拖欠的利息予以核销减免,降低上市公司的财务费用,以增加利润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上市公司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和使用什么手段,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有时甚至会损害国家的利益。为了保护相关人的利益不受损害,遏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务之急。

二、治理防范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对策

1加强上市公司的治理

上市公司是虚假信息的产生源头,是治理的重点。在对上市公司的治理中,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对他们经常进行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对单位会计信息负责的风险意识,建立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的理念,以便能从根本上治理虚假会计信息。其次,要从制度安排上减少虚假信息的产生条件。其中包括两点: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二是要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严格的控制,规范公司的财务行为,以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完整。

2.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持续的信息公开制度有利于消除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实现证券市场的透明和规范。但是,笔者认为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情况实在令人堪忧。监管部门对披露信息不足的公司,应责令其补充公告年报中语焉不详但对公司的经营有重大影响的经济活动,以限制其利润操纵行为。

3.改革现有上市、配股、ST、停牌等相关规定

目前上市公司关于配股、摘牌的指标比较单一,这使得上市公司可以利用会计信息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性来对利润进行操纵以获取配股,同样,还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先多摊多转费用,为第三年“转亏”做准备,以避免摘牌。对此,笔者认为,财政部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相关上市公司容易进行利润操纵。

4.增加操纵成本,加大惩罚力度

惩罚对于遏制人们的违法行为有一定的作用。如果要用惩罚手段制止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就要做到:

首先,要尽快建立民事赔偿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利润操纵者的经济赔偿维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提高利润操纵者被发现的可能性并加大惩处的力度。其次,引进诉讼制,使利润操纵者的行为一旦败露,将面临巨额的赔偿金额,不仅追究其民事责任,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再次,尽快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有利润操纵行为的上市公司立即摘牌,对相关中介机构坚决取缔。这样,既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补偿,又能给造假者造成实在的压力,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的冲动。

5.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监管

政府的行为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政府应当禁止以各种各样的名义进行的,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和制度规定的政府财政补贴和各种税收优惠。这就要做到:首先,应使政府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其次,打造信用政府形象,把诚信纳入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体系。再次,进一步强化证券监管组织工作,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央行等部门密切配合,统一行动,形成治理利润操纵的监管合力。

篇6: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其治理措施

1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会计核算资料失真、成本费用核算失真、资产管理混乱造成计价失真、往来款项失真、经营成果失真以及会计基础和会计程序紊乱而形成会计失真。失真的会计信息导致国家宏观调控的失控, 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有序流动;影响国家调控经济的一些法规制定的合理性, 削弱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破坏投资环境, 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阻碍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另外, 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 诸如贪污挪用、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权钱交易等, 严重恶化了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 必然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 内部原因——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为利益趋动

会计造假行为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个人或企业的利益趋动。造假的目的虽然多种多样, 诸如偷逃税款, 私设小金库, 迎合上级和有关部门, 贪污挪用等, 但最终都是为了小团体乃至个人的利益。

2.1.1 会计舞弊与粉饰经营业绩

会计舞弊是指在会计工作中, 在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故意违反国家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而产生的错误。会计舞弊没有相应的经济业务, 纯粹玩弄数字游戏, 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其造成的危害也最为严重。粉饰经营业绩是指会计主体通过不公平、不正常、不合理但合法的经济业务来提升经营业绩, 使得会计报表看起来达到了某项或多项规定要求, 这是一种故意的、经过精心策划, 一般难以让人发觉的行为, 导致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会计舞弊和粉饰经营业绩的动机在于获得某种资格或避免被处罚, 以及一些政治动机和职位动机等。

2.1.2 会计工作失误

会计工作失误是指在会计工作中, 由于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出现的无意识错误。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由于错误理解和应用了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制度, 以及其他一些无意识的错误, 都会造成工作失误。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工作原因。

2.2 外部原因——相关制度存在问题

2.2.1 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已建立的法律法规又不严密, 法律法规之间有许多矛盾、不协调的地方, 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

2.2.2 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在制定和内容上都存在缺陷

我国会计准则内容规定的操作性和严密性尚不够强, 在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的规定方面也有缺陷。企业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随意选择对已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 而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2.3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 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形式, 但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却没有建立起来。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具有的作用, 所有者缺位, 内部人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 公司所有者的权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

2.2.4 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及企业管理混乱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会计基础薄弱, 且不重视审计工作, 报表上的数字都只是根据利益需要, 由领导说了算。

2.2.5 社会审计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会计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利益的驱动, 使得审计质量大大降低。CPA为争夺客户并保持与客户的长久“友好”关系, 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 未能充分发挥客观、公正的鉴证作用。

3 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由于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涉及各个方面, 因此,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也要采取综合治理的对策。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1 政府方面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条重要措施, 就是要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惩罚力度, 只有其失真的成本大于收益时, 才能有效地抑制其造假的动机。政府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对其他利益主体具有强制约束力, 能够制定游戏规则并强制实施, 增强治假效果。

3.1.1 健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和会计信息公告制度

将法制引入会计领域是为了使造假成本高于收益, 遏制经济人的造假冲动。应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制体系, 使得有法可依。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 针对会计方面的违法行为, 应制定相关法规或在原有法规中加以明确。新《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这将给造假的单位负责人给予一定的制约, 但这还不够, 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会计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建立完善的法制保障体系。同时, 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 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告。

3.1.2 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规范会计行为, 避免主观随意性, 缩小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的差距, 这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

(1) 制定出一套高质量的、能适应未来变化的科学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超前的分析, 并进行科学预测, 使会计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 在未来经济业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时有据可依, 准确进行操作。

(2) 制定 (或修定) 企业会计准则时应广泛邀请各方面人士参加, 并扩大征求意见稿的征求范围, 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代表性, 以使准则得到广泛的认同, 避免执行中的抑制行为, 同时应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

(3) 增强会计准则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定具体会计准则时, 对可选择的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应规定适用范围, 以减少经营者随意选择对已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机会,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2 企业方面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 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同时也是会计信息造假的主体。因此,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内部的自我完善非常重要。

3.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对称的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形成竞争机制以约束经营者行为;进一步以法律方式规范公司董事会的构成、责任;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职责, 形成各负其责, 协调运转, 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突出监事会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使企业会计工作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完善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减少管理人员非法逐利的机会, 降低会计造假的概率。

3.2.2 完善会计内部监督机制

(1) 健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适当授权和职责划分, 确保经济业务合规合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内部分工及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编制与审核、记账与对账、资产清查、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审核等相互交叉稽核, 预防、发现并纠正会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失误, 以此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2) 实行内部监督责任制, 提高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性。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会计核算质量就难以保证,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3) 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与全过程控制作用。企业内部监督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的特点, 只有充分发挥这一特点, 才能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才能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2.3 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不仅能及时取得充分可靠的信息, 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健全内部控制, 而且还可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独立、客观地评价并提供咨询, 以敦促企业清除扭曲会计信息的根源。并且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交流, 越过董事会、经理人员向CPA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2.4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企业在招聘会计时应广纳贤才, 并积极推行后续教育, 帮助在职会计人员更新补充知识和技能, 使其胜任日趋复杂的工作需求。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 营造出“信则共赢, 不信则皆亡”的良好氛围。

3.3 社会监督方面

近年来, 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迅速发展, 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注册会计师执业不规范, 出具不实或不当的审计报告, 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

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是要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通过改革使会计师事务所真正成为依法经营、自主管理、独立承担社会和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组织。

其次, 推行标准化执业制度。按照国际注册会计师的执业准则、规程和方法开展业务, 提高监督质量, 使其对会计的审计监督具有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三,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及业务水平。进行诚信教育, 加强行业自律, 树立正确的行业理念, 要让注册会计师充分认识到诚信是行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安身之本, 是行业发展的生命之源。要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 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 塑造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 把行业建设成为社会公众信得过的专业服务行业,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肖时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粉饰防范体系研究[J].会计研究, 2000, (12) .

[2]贾守华.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治理会计信息失真[J].理论界, 2003, (4) .

[3]庄恩岳.会计信息失真与假账鉴别[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4]庄恩岳.会计信息失真与企业经营风险防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5]陈玉荣.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体系[J].财政监察, 2003, (3) .

[6]薛大东.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分析———从股东需求的角度.经济与管理, 2003, (10) .

篇7: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

一、作为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成为一种思想和理念的基本特征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

任何事物出现的初期,实践活动总是先于理论而行。近20年来,我国许多省、市的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试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力图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模式,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多样性。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物层出不穷,各省、市也在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关高校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一批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认真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九五”期间,旨在建立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诸多课题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继承性特征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式开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却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如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早就提出过“心育”。他认为,“心育”是相对体育而言,是智育、德育、美育的总称,是智育、德育、美育的综合。

当前,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功能、任务、目标、内容、价值等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仅渗透在智、德、美各育中,而且将逐步从智、德、美各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活动,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前瞻性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又要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与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治疗性心理咨询,这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知识讲授的同时,又强调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这既符合人的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又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主动求询,心理咨询关系中的相互依赖,彼此坦诚,是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是爱生尊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新型师生关系的完美体现。可以说,后现代教育中提倡的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等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最好的体现。

因此,具有以上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也不再只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具体工作,它将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成为指导所有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教育思想。学校各项工作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面的要求

首先,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承担的任务。因此,全体教职员工必须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调整自己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树立学生心理健康,教师人人有责的新观念。

其次,全面渗透。学校一切教育工作,包括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各科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行为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分期分批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教育行政机构在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学校也要对全体教职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熟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和技能,掌握自身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作为一门课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指导人们行动的准则,但最终只有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发展成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建立它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

陈家麟教授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深入开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未能进入课程领域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他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学校中占一席之地,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转化为实践,其落脚点就是课程,而要在课程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就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国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课程不再仅从学科方面来理解,而是从完整的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多渠道、全方位的课程,即将它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一)学科课程是基础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是基础课程,是传授较系统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一种课程形式。它是按预先制定的教育计划,安排一定课时,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实现对自身心理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课程,既不是传统概念中的学科课程,也不同于专业的心理学课程,它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知识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需要学生全面掌握心理学的理论。

(二)活动课程是核心课程

心理活动课程又称心理训练课,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生活动,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受到实际锻炼,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它是核心课程。

(三)环境课程潜移默化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却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环境课程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心理环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学校纪律等)。

三、作为一门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与主体参与的程度成正相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针对学生差异进行个别或小组咨询,走专业化道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层次。

(一)学校心理咨询专业化

学校心理咨询是来询学生主动找咨询人员诉说、商讨和询问,以求问题解决的过程。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包括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阶段,也包含许多技术,如会谈技术、倾听技术以及影响性技术。它不仅要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有系统的、专门的医学、心理学及教育的技术,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还需实现综合化。

另外,为了正确有效地诊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需要正确地选择和运用心理测量。同样,心理测量也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和技术,对使用者的资格有一定的要求,测验工具的选用、使用以及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必须采取规范、科学、慎重的态度。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专业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这项工作对从业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对专业人员培养,在职人员的资格认证也有严格规范。

我国心理咨询实践才开始起步,目前,除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具备较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外,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教师、班主任、校医等非专业人员组成,大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由于不懂甚至根本不知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通常只能采取“自发式”的工作方法。最典型的模式是传统政工工作模式、教育模式和单纯医学模式。从长远的角度看,要真正解决我国中小学面临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短缺的情况,应从系统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入手。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设置

教育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业委员会,加大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此相应,各级教育行政机构要形成自身的运作系统。省一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及时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各县、市教研室、教科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各校在校长或分管校长领导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系统的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咨询室,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

篇8:论会计操纵的三个层次及其治理

施工行业的特殊性促使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然后从实际出发, 找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并采取有力的措施,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这也是摆在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及管理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表现在三方面:企业会计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及素质偏低。

(一)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及外部性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无疑与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生成于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是有很大关联的, 使得控制和掌握会计信息主动权者利用这种不对称性愚弄公众, 甚至弄虚作假, 伪造会计数字,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另外,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的外部性十分突出, 这种外部性, 使得会计信息负责人、报表编制者等会计信息行为人利用这为自己谋利益, 这可以说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不合理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机构是自行设置的, 会计机构相关人员也由项目负责人任命。项目负责人能掌握和控制项目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同时外部缺乏一定的压力。尤其对项目经理人员而言, 会计舞弊及会计失真所带来的好处由其享有, 企业会计舞弊、会计信息失真就不可避免了。可以说, 当前施工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十分不合理。在这方面, 应切实负起责任, 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

(三)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失范、素质偏低

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素质偏低说的是会计职业规范的缺失甚至丧失, 业务素质跟不上。近几年来,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出现大面积、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折射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滑坡。深入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许多施工企业会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 专业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 而对现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不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财经制度等不仅不熟悉, 在工作过程上还不依法办事;甚至有的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十分淡薄, 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个人利益膨胀, 根本无原则可言, 故意伪造、毁损会计资料。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为了治理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使得会计信息真正起到参与管理和决策支持作用, 这涉及到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诸多方面, 应当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再根据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来采取相应的的治理措施,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真实性。

(一)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指导思想不端正, 可以说是造成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必须组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学习会计法律法规和财务制度, 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会计法规意识, 端正自己的指导思想, 从而明确自己对会计资料和会计工作的完整性、真实性的责任。

(二) 构建规范化的治理结构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应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 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这就要求按照现代施工企业制度要求, 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可以说, 只有产权明确, 才能财务清晰,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同时, 可以将施工企业会计人员以及会计行为人全面推向市场, 实行社会化管理, 使会计人员及行为人不仅在如实反映情况方面真正履行职能, 还能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 从而提供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

(三)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

这就要求首先在审计、财政、税务三方面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 其次由于当前面对各种会计监管形式, 尤其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期间, 政府的会计监督就显得更为重要, 可以说, 政府的会计监督和管理就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监督应当以其合法性、真实性作为政府对会计信息监督和管理的核心, 始终围绕施工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法、是否真实来进行。此外, 还要不断完善注册施工企业会计师管理体制, 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会计行为的监督, 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任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四)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就是会计人员, 因此,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对保证会计信息真实至关重要。会计工作涉及面广, 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财务会计知识, 还需要他们必须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所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必须要达到标准要求, 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人员队伍, 建立施工企业会计专家库, 以适应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或会计工作的需要。此外, 也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熟悉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 促使他们更好的全面掌握施工行业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从而减少因会计技术失误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低下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

四、结束语

要切实解决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可以说, 是一项长期而又繁杂的系统工作。必须针对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 采取有力的措施, 着眼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者的会计法规意识、构建规范化的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外部的监督力度、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等, 从而有效抵制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摘要: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的实施者之一, 其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 同样至关重要。可当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令人担忧。这不但弱化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而且给建筑施工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严重影响建筑施工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就结合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阐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一些治理措施, 力图保证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 维护建筑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易永旭.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山西建筑, 2003, (5) .

[2]杜德权.诌议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J].会计实务, 2010, (7) .

上一篇:学会宽容满分初三作文下一篇:推荐书籍电影电视网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