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2024-04-19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通用12篇)

篇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五千年文明积淀,六十载奋勇争先。在这短短几十年里。中国这条巨龙完成了蜕变,令世界为之惊叹。也许今天的我们会因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但当我们向前看,回首那段灰暗的历史,我们更多应是学习一种精神,一种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

唐太宗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的记忆总是闪烁着微茫的灯火,文明的脚步一直在探索中风雨兼程。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回首中国三千年文明史,盛衰之事,历历在目。

在隋唐时期,中国可谓兴旺发达,繁荣昌盛,曾使多少人引以为豪。然而,到了清代,统治者沉醉在即成的果实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角角落落的时候,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走到了尽头。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也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

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到中法战争,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 “东亚病夫”到“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中华民族每位儿女都是祖国的孩子,祖国不够强大,就像是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子女的父母,不光是家庭的悲哀,更是孩子的不幸!堂堂中国偌大民族,居然任一弹丸之国欺凌日久日甚!

中华之所以大而不坚,众而不精关键在意识不足,觉悟不到;人人只为自己着想,人人为私己之利不择手国人自残,哀哉!国人就不能够凝做一团,厚积博发吗?

同学们!复兴中华,我们的责任!让我们以史为鉴,带着先祖留下的5000载文化积淀的自信,在由英雄前辈努力换来的中华民族崛起的伟大时代里,努力而踏实的过完大学生活的每一天。当我们大四毕业踏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有知识,有能力,有自信的接过时代给我们的接力棒

也许,没有人为我们的青春呐喊助威,也没有人为我们的艰辛著书立传,但我相信,那执着的奋斗与追求将载入我们的生命,沉淀出最美的诗句。跋涉中的山水只是屏障,跨过去的艰险才是最美的风景!

篇2: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大海作证——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屈辱的历史

珍爱和平——

让正义的阳光驱散战争的乌云

展望未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程似锦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

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

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学习并深刻理解、借鉴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作为中华儿女在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下的伟大历史使命。

中国近现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主要包括:封建君主专制下的抗击西方殖民侵略、民族起义;半殖民半封建下的民主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进行的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历程。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彰显了中国人民自强、自立、不惜流血牺牲,在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中所铸成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英明。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复兴史,是华夏儿女不折不挠的伟大脊梁的展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牢记历史。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使我受益匪浅,心得颇多。

一、作为中国人要多多了解国家的发展历史

认知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连自己国家历史都不懂的民族注定是要没落的。前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忘记历史的人

是罪人,想回到历史的人是愚人。”所以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是一个人爱国素养的体现,是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修课。

二、学习中国近现代历史使我更加具有民族认同感、归属感。

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塑造合格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在学习的时候,当老师讲到西方列强在中国侵占了多少土地,害了我多少同胞,同学们就无比的愤慨,义愤填膺。如果老师提到中国军民又打了一个打胜仗时,同学们就高兴地连声叫好。就这样,在无形中把我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三、帮助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三观”

中国近现代史有力的帮助了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风雨中度过的近二百年来,中国不仅没有阻止过无数仁人志士勇往直前的脚步,反而锻炼了他们的斗志,丰富了他们的经验,为了国家,他们无惧死亡,耐得住极其贫乏的物质和残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例如课堂上老师介绍的邓世昌、冯子材、秋瑾,孙中山、朱德、陈赓等等历史人物让人敬佩的事迹,这一切都让我们领略到革命先驱的价值取向,让我们学会如何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信念去奋斗不息!

四、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更是我们吸收科学的思想,树立良好作风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科学发展观的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学会了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客观的面对事实和周围的事物;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因地制宜的、动态的、发展的预测问题,看待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路线,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从而开创了革命的崭新局面。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史实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拿过来不是自己的,拿出去才是自己的。

五、从伟人身上找回大学生失缺的品质

伟大的革命先驱、国父孙中山一件西装穿了30年不换。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一件睡衣在瑞金、在草地、在雪山、在延安,直至在天安门开国大典上都穿它。几十年啊,有人要他换掉,毛主席说“衣服可以破,思想必须新,可是有的人衣服很新,思想很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伟大人物的共有品质,也是我们新时期青年学习的楷模。

毋容讳言,当代大学生应该学好中国近现代史,懂得历史,摒弃恶劣的作风,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把自己锻造成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大学生而努力拼搏。

篇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隋唐演义》是暑假妈妈给我买的一本书, 读了这部小说, 我被书上的英雄身上特有的精神深深感动。瓦岗寨众兄弟为了推翻当时的封建社会, 创造一个民主的世界而招兵买马, 与另十七路反王一同征讨隋朝。瓦岗寨众兄弟这种为人民着想、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王伯当虽然跟错了人, 但他一心为自己的主人效劳, 他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雄阔海托住千斤闸, 让十八路反王安全逃离, 让我从中体会到不能只顾自己的安危, 不管他人的性命。我想如果世上每一个人都学他们的一个优点, 这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在隋唐时期, 中国可谓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 曾使多少人引以为豪。然而, 到了清代, 统治者沉醉在即成的果实上, 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等到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了中国的角角落落的时候, 等到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的时候, “大清帝国”的美梦也就走到了尽头。他们没有吸取历史的教训, 也没有铭记历史的经验。

篇4:面向未来,迎接挑战

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

2009年,为了抵御金融风暴,国家科技部为上海划拨NGB专项资金,支撑上海的有线网络真正实现了百万级用户的双向改造。而从全国的情况看,双向网用户的落地数量却非常有限。广电行业经常会谈到“双向覆盖”的概念,根据这个概念,广电目前在全国已实现了几千万户的双向覆盖。但实际上,仅实现覆盖是没有意义的,其仅意味着有线网在光节点上安装了所谓的局端,运营商只需付出少量的投资,就可以达到大面积“覆盖”的效果。而真正要让用户享受三网融合的成果,就必须要把双向网络真正接入到每个用户家中,这才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

商业模式匮乏导致三网融合发展动力不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有些人将其归因为政策不明,国家网络公司推进太过缓慢,以至于全国没有形成一张统一的网络等宏观因素。而笔者认为,双向网改之所以推进缓慢,最主要原因在于广电的三网融合目前还没有找到清晰的商业模式。

数字电视平移的商业模式很简单:采用强制推广方式,机顶盒由广电出钱,用户承担涨价之后的月租费。运营商通过增加月租费,2~3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机顶盒成本,并获得长期持续的收益。

而对于双向网改造项目,广电不再具有强制性及垄断性,既不可以强制性地向用户再次增收“月租费”,也无法要求用户必须选择广电的宽带服务。鉴于此,没有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之前,广电的双向化改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导致广电的三网融合不可避免地进入先覆盖,后接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困境。

“可管 可控 可信”是广电做三网融合的立身之本

中国广电要做三网融合,必须立足于自己的特点,而不是简单地与电信运营商拼带宽,抢市场,其除了导致广电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外,不会为广电带来可持续的收益,更何况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经营能力,广电均远远落后于电信运营商。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广电的三网融合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发挥自身优势。而广电网络的最大优势主要表现为可管、可控及可信三个方面,只有基于此开发的新业务才是广电网络迈向三网融合的立身之本。

可管,指的是用户的身份可确认。网络实名制对其他两个网络来说,至少目前还是非常困难的,不光是政治因素,管理成本也十分高昂,在不增加任何收益的情况下,运营商推进“可管”网络的积极性并不高。

可控,指的是用户的行为可控制。随着黑客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诈骗无孔不入,而在公众网络中要控制用户行为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互联网的基本特性就是平行和发散,种种躲避管制、绕过监管的手段让监管部门十分头疼。

可信,指的是发布内容的真实性。由于公共网络具有不可管、不可控的特点,造成内容的不可信,因此公网上的很多信息,是不能不加甄别地搬到电视上的。

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加上中国的特有国情,使得许多业务更适合在广电网上发展。广电要做的就是发挥自身的优势地位,根据业务的需求,建造一个可管、可控、可信的双向网络,而不是通过恶性的竞争,蚕食各自的利润空间。

C网平台是广电三网融合的唯一出路

认清广电自身的优势地位之后,接下来就应该考虑如何为那些特别需要“可管、可控、可信”的业务提供服务。而广电要建设的网络,就是这样一张其他网络都不具备以上特点的专网,笔者称之为“C网”平台。

广电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从A网到B网的过程,如今,则开始向C网进发。

A网为广电的广播电视基础播出网,承载着节目播出业务,是任何商业公司均无法染指的核心网络。

B网是随着数字电视平移而形成的数据广播网,主要用于数据业务的分发功,即数据类的增值业务,如广告以及互联网内容的整合分发都可以通过B网上完成。截至目前,B网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随着宽带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手机和PAD等智能终端的的增长,已经很少有人愿意在电视上浏览经过大量裁减的互联网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广电的B网更像是一个鸡肋。

20多年前,内网(Intranet)与公网(Internet)的互联网概念几乎同时诞生,其中,Internet致力于公众网络的资讯交流及应用服务,Intranet则着重于内部网络的用户的服务,提供内部信息交流平台。而有线电视网络就是一个天然的Intranet,作为一张封闭的内网,庞大的有线电视用户被汇集于广电的网络中心,广电运营商通过非常严格的网络监控系统,保障了用户行为和信息传播绝对处于可管可控状态。而互联网作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很容易陷入用户管理困难的窘境。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Intranet的可管、可控性开始为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重视。如目前中国电信已在上海的公网之外,搭建了一张100M带宽进家庭的光纤专网用于IPTV等业务。对电信来说,只要模式可行,就具备足够的财力和能力迅速在各地复制这样的专网。因此,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必须立刻行动起来,打造一个全面覆盖,全面接入,双向互动的广电内网。这就是广电继A网和B网之后要打造的C网。

笔者认为,广电的C网必须是一个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云服务的云计算平台。云计算是一种基于宽带互联网基础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通过宽带网络让庞大的用户群共享云中心装备的强大的运算、存储、分发和管理能力,从而大大降低用户的服务成本,非常适合广电行业低收费的商业模式。而将云技术与广电双向网络相结合,就成为面向广电用户的云平台。

在现有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广电网先天就具备云基因。首先,广电终端最“瘦”的时候就是一个电视显示器,连CPU都没有。而广电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统一的播出中心,无论是直播频道还是VOD,都是经过统一的控制中心处理完毕后才会上网播出。因此,结合云计算建设广电自己的C网平台,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将远远超过其他云计算应用领域。

因此,笔者认为,C网提出包括两层含义:既代表了广电网络ABC的演进关系,C也代表了云的“CLOUD”。而广电参与三网竞争,就应充分利用广电网络天生的优势,发挥自身云属性的特长,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特色专网。

高成本的网改技术使得C网业务难以为继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与电信相比,广电的业务都是微利的业务,只有在用户接入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才可能盈利,且户均收益十分微小,属于典型的Low ARPU市场。而当前可以选择的双向网改的价格却相对高昂,以平均30M到户的网络为例,改造成本为300~500元/户。完全倒挂的投入产出比使得有线网络进行双向网改的动力远远不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是有线的双向网改选错了技术路线!

国外的双向改造通常走两条路线。第一,利用传统技术——Cable Modem,该技术虽然成熟,但对一次性的投入和维护的成本要求都比较高。第二,另铺新网,由于国外不存在牌照问题,因此谁都可以自建网络宽带接入。这条路由于存在政策壁垒,也不适合中国广电。

现在中国的双向网改似乎都走到了EOC的路线上。在中国广泛推广的EOC技术全部来源于国外的家庭网络技术,其主要用于家庭小范围通信或在专业网络中使用,从来没有在有线电视网络上亿家庭用户使用的先例。此外,由于EOC芯片来自于少数的厂商,垄断的市场供应让几家上游供应商操控了整个市场的价格,在出货量增加到数十万片之后仍然保持很高的价位。在广电运营商投入重金做网改还没有挣到钱的情况下,芯片公司则已赚得盆满钵满。

此外,根据广电总局的发展规划,目前的EOC技术仍然是一个过渡产品,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运营商来说,如果短期内一种新技术横空出世,投入改造费用还没有赚回来产品却已经过时,则后果远不是纠结那么简单。

经济学的原理表明,低收益的市场必定要选择低成本的技术,而只有相对平衡的投入产出才是健康的经济活动。既然广电的三网融合是Low ARPU的市场,那我们就必须为它找到相匹配的Low Cost技术。

WOC技术让EOC出局

无线宽带是互联网在家庭中最佳的应用形态,而WiFi则是无线技术的必然首选,不论外面采用哪种接入方法,WiFi都将是最后的连通手段。

近年来,WiFi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在最近公布了两个新标准中,WiFi 11ab最高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1G,另一个在欧美国家开始兴起的标准是超级WiFi(Super WiFi)。WiFi标准的工作频段是2.4G,而广播网电视频道之间有很多的空白频段,这些空白频段是极其宝贵和有限的资源,现在国际上已经批准WiFi可以自动改变工作频率,其将非常有利于广电有效利用这些空白的信道资源。

在Super WiFi概念基础上,我们发明了一个全新的专利技术——“超威网(WIFI Over Cable简称WOC)”。超威网的技术原理为:将光纤输出的以太网信号在光节点附近直接转换成WiFi信号,再调制到同轴电缆上。用户家中的有线电视天线插座则带有两个接口:一个接口接电视信号,另一个头接上一根WiFi天线。如此一来,不做任何改动,无须开墙挖洞,WiFi宽带信号就可进入了家庭,非常方便就实现了家庭的无线覆盖。而按照同样的技术指标,WOC户均改造成本只有EOC的三分之一。

这种技术方案的最大优势就是价格低廉,效果出众。只要一根小小的WiFi天线就可以让每户拥有20M以上的带宽,把机顶盒、手机、PAD和PC全部接入广电内网,在实现多屏互动的同时发展出大量的延伸业务,如视频通信,只要不涉及到网间结算,对运营商来说就没有成本的负担。

篇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文

我们是中华少年,是中国复兴的希望,是中国雄狮重新觉醒的希望,重新称霸亚洲的火种,乃至威慑于全球的中华火种。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时时刻刻不忘记日寇给我们国家,民族,亲人带来的灾难,耻辱。以其为动力,奋发向上,报效祖国,绝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后裔,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的民族,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再者,我们要“面向未来”,憧憬未来,为中国科技文明道路,振兴复兴之梦作理想,为之不懈的奋斗,努力,向着未来进发,勇敢向前。这就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位民族英雄——孙永勤,孙永勤出生于原热河省兴隆县孙杖子黄花川的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习武,为人仗义。孙永勤1933年12月12日起兵抗日,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日伪军1.5万人,将救国军围困在大茅山、十里铺、吴家沟一带。拂晓日寇用飞机在空中指示目标,用大量炮火摧毁救国军阵地,附近村屯皆成灰烬。接着敌人用毒气弹、机枪开路发起总攻。孙永勤旧伤未愈,又挂新伤,仍镇定指挥全军英勇反击。茅山四麓,敌尸遍野,下午4时,救国军发起反击,杀声震天,决战至深夜,终于掩护张福义、年焕兴、李连贵等突出重围。到12时15分,孙永勤、壮烈殉国。

孙永勤率领抗日救国军将士与日伪作战二百多次,攻克敌人据点一百余处,毙伤俘日伪军五千余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扬。

篇6:面向未来的赶考(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面向未来的赶考》.65年前,西柏坡,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毛泽东面带微笑,大手一挥:‚进京赶考去!‛

2013年7月11日,同是西柏坡,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站在九月会议旧址前,习近平神色凝重,目光穿越历史。此时中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阶段。面对历史和未来,他再次提出‚赶考‛问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赶考在继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起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是一次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赶考‛。

一场心灵洗礼的行动,在中华大地迅速深入展开。

赶考,赶考,65年来,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如今正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中国取得巨大进步,但挑战更加严峻,考试仍未结束。

——面向未来的赶考,共产党人必须心怀历史的忧患。

2013年7月11日,在西柏坡,习近平告诫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

旧居、军委作战室、二中全会旧址、九月会议旧址,一座座土坯房,虽泥灰匝顶,却备感亲切。置身其中,与历史对话,与先辈交流……

历史孕育着真理,往日的教训转为后世的鉴戒。

新的国内外环境下,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挑战不断;

新的发展阶段中,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暗流涌动。

——面向未来的赶考,共产党人必须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从党成立的那一天起,共产党人就踏上了赶考的旅程。为了答好这份考卷,多少先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多少共产党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时代已经给出新的考题。

习近平说,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

在西柏坡,习近平谈到当今时代的考题:‚中国梦,两个

百年,我们正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征程中,这是有时间表的,考试仍在继续。‛

——面向未来的赶考,共产党人必须引领民族的希望。

作风在抓,风气在变。

干部群众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新局、树新风,给中国带来新气象、新希望。

习近平指出,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现在中国的希望,就像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就像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我们对追梦充满希望。

此刻,我们不禁想起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谈到‚中国梦‛,他说出了回响在时代上空、让国人为之振奋的那句话——‚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篇7: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公开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性质立场宗旨、成就经验精神、主题目标方向。

讲话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撼人心魄,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宣言。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立场和宗旨恒定如初

中国共产党是以《共产党宣言》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它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就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就决定了它的性质、立场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坚持*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党成立一百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斩钉截铁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如山,且恒定如初。

人民当家作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把人民永远放在最高位置,始终如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体验。

因此,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想法和做法,要么是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要么就是别有用心、别有企图,但这是绝不会得逞的。指出,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华儿女大团结,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是历史经验,更是宝贵财富。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就、经验和精神彪炳史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念兹在兹的主题,“奋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高昂的主旋律。

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一个政党是要有一种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奋斗,变化的是时空方位,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精神气质、精神风范。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得到弘扬,从而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穹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先后创造了新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被封锁被遏制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感召力,同时,更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彰显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历史进程、历史成就凝结着宝贵经验、冶铸了伟大精神。总结经验就是以史为鉴,就是为了更好前进,开创更加美好未来。中国共产党是善于总结经验的政党。早在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总结道:统一战线,wz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它的经历异常丰富,它的经验异常厚重,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这是我们党对党的百年经验的首次集中概括,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珍惜的九个法宝、九个主要的法宝,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绩。“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我们弄清楚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就是为了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三、中国共产党的主题、目标和方向彰显大道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奋斗在不同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先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而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由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尤为重要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那时的中国存亡就在旦夕之间,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且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烂摊子上,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先后解决了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继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今天,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中国共产党人的视野是跨越时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主题。

党的*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重大课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回答和解决如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中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现实国情,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可以效仿的先例。

但是,有志气、骨气、底气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结合“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和安排。从党的*大到二十大,是“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战略部署和安排,是一种提速,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是一种提质,把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新就新在它是充分体现基本国情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新就新在它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就新在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就新在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就新在它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不知道为什么建设,就不能真正建设。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就一步也不能前进。中国共产党始终公开自己的意图和主张,让人民群众更多知道我们党和zf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而这对坚定信心、取得胜利至为关键。在新的征程上,代表党中央号召全体共产党员,不忘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篇8:以史为鉴:探析中国纪录片未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中国纪录片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 每个时期都承载不同的职能, 形成了不同的意识, 不同的视角、话语权和主题表征。

(1) 政治化纪录片时期 (1958~1977)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主要以报道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记录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 强调宣传性, 国家掌握话语权, 新闻和纪录片产量比较高, 比例也较大。

(2) 人文化纪录片时期 (1978~1992) 。宣传味道淡化, 人文色彩增加, 在纪录片创作中对民族以及历史等重大题材的观照成为这一时期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的纪录片还不可能完全把精力放在纪录片本体身上, 更多的是与社会环境协调和斗争, 意识形态的因素还起着作用。

(3)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 (1993~1998) 。这一时期的中国纪录片已经被学理所取代。纪录片回归本体, 理性意识浓厚, 开始注重美学体系的建构,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 人成为纪录片关注的中心, 人的主题、纪实形态、平民视角成为这一时期主导性纪录片观念, 国际化意识凸显。

(4) 社会化纪录片时期 (1999~2009) 。这一时期纪录片以“市场”和“社会责任”为核心。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化, 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人的选择上开始倾向于主流的、处于现实中心的、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 新闻的因素越来越被某些纪录片所重视。

(5) 政治化的产业时期 (2010~) 。2011年, 中国纪录片进入“政治化的产业时期”。这一时期纪录片的商业属性被强化, 类型化生产趋势增强。受国家和民间资本的扶持, 纪录片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

回望中国纪录片走过的近60年历程, 每一时期的纪录片特征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 不论是从国家体制、技术、创作观念等方面, 都对该时期的纪录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 纪录片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且越来越趋向于正规化、国际化、市场化。

二、纪录片未来发展的方向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热播, 使纪录片市场再次掀起一股创作热潮, 但同时中国纪录片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 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中国纪录片和国外纪录片市场相比, 不论是从叙事方式、技巧、风格、思维模式等, 都很不成熟。中国纪录片要走向世界, 并不是要和国外正面较量, 毕竟每个国家都有自身内在的特征。例如, 国外对隐私看得特别重, 中国的老百姓更加热情、贴心, 你可以贴近他们去拍、去感同身受。但是, 对于外国的纪录片先进的拍摄理念, 成熟的市场运作方法等都有值得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鉴于此, 中国纪录片既应走本土化道路, 又应兼顾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沟通, 以实现其传播功效。

在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进程中, 有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无不显示了这一点。例如, 在《藏北人家》《山洞里的村庄》等一批国际瞩目的作品中, 马帮、西藏风光等民俗元素是本土的, 而其渗透出的现代性、文化反思与人文追求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民俗奇观, 从“他者”视阈中无疑十分具有吸引力, 同时表现出有价值的内容和要义。同样, 作为近期优秀纪录片典型代表的《舌尖上的中国》也在传达着这一观念, 它既传达了中国本土化的美食文化, 又表现出对人文价值观的追求。

(2) 重视与适应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给纪录片提供了一条通达目标受众的便捷途径, 为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新媒体为纪录片的网络化、碎片化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有助于打破传统媒体传播平台的局限。重视新媒体技术, 对巩固和扩大纪录片的收视群体, 提升纪录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要重视新媒体的传播, 首先要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生产营销, 从前期的宣传推广到中期的播出再到后期的受众调研与反馈, 都要与新媒体的传播机制相契合。其次, 要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制作不同种类的纪录片作品, 新媒体的受众逐渐趋向于小众化, 提供内容更加精细的以满足目标受众群的纪录片, 有利于纪录片创作题材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的扩大化。最后, 把握新媒体的技术优势, 以全新的视角突破纪录片以往的传播观念, 带给受众更美的享受, 如高清、3D技术等。

(3) 加大对现实题材的挖掘。当前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题材大都趋向于历史人文, 引自外国的纪录片也以自然类居多。然而对于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题材相对较少。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来看, 与其说是它是纪录片史上的一次创作巅峰, 不如说是它的现实性让纪录片又再次走进我们的生活。现实生活是丰富的, 是大众化的, 是普通人的生活与状态。在当下这样一个剧烈转型的变革年代, 人们想获取对自我的一种认识, 纪录片作为真实社会的参照对象, 有助于提高人们对自我以及社会的全面认识, 有助于弥合和整合复杂的价值鸿沟和碎片化价值取向。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现状中, 纪录片要扭转低迷的生产、传播格局, 必须将触角转向更多阶层所关注的现实层面, 展示纪录片对现实观照的大视野、大气魄以及真正关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情怀。只有在这样的视角转向和重塑本真的人文关怀下, 才有可能在文化的层面上与中国广大的受众达成精神上的共鸣, 也才有可能让我们的纪录片走出国门, 打入国际市场。

三、结语

目前,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在政策扶持、平台建设、作品呈现等方面取得较大收获, 且2014年上星频道的调控政策中, 规定上星频道平均每天必须播出30分钟的国产纪录片, 34家上星频道全年纪录片播出量即增加6000余小时。以这样的趋势来看, 纪录片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不论是创作题材、拍摄手法还是推广都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面向未来的投资

我们知道所谓的差异化战略、速度战略等,但这些理论性的东西往往又不容易落地。那怎样才能真正胜出呢?经过反复思量。我们终于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企业在经营上的核心能力,其实是和终端消费者打交道的能力。我们必须要弄懂消费者在想些什么、他们在未来将会想些什么、对产品有哪些实际的需求和潜在的需求,你如果能够满足或挖掘这种需求,并且使自己成为行业标准,就会获得强大的竞争优势。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讲过,企业经营的一个关键能力是着眼于未来的能力,也就是把握未来方向的能力。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你是一个企业负责人,公司交给你20亿元资金,你会把这笔资金投向何处呢?怎么用这20亿挣钱呢?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其实是一个企业前进的方向问题,是一个企业的战略选择问题。你的选择要考虑企业本身的资源和优势,还得考虑企业外部的环境等。可以明确地说,创维的定位是:始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彩电制造商。我们要始终以消费者(顾客)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为中心,只有这样,企业才不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迷失方向、迷失自己。这样一来,这20亿资金的投向就很清楚了:

第一,作为制造商,显然必须在产品上下功夫,生产出消费者真正感兴趣、物有所值的产品,这样才能确立创维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对产品技术的投入。对技术的投入总不会错,只要贴近消费者的需求研发产品,就能在功能、卖点和宣传上与对手区分开,生产出真正有差异化的、有竞争力的产品。

第二,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制造商,显然还必须在售后服务上下功夫,对售出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必须加大对用户服务系统的投入,变被动为主动。以前是消费者买了你的电视,交了钱提了货就完了,回家直到用坏了、用出问题了才打电话找你去修,弄不好还在电话里骂你一通。现在我们发现,用户服务系统不仅可以主动地为用户排忧解难,而且还可以成为一个利润中心。照这个趋势下去,用户服务部门靠自有资金周转来维持本部门的运营都是有可能的,这样一来原先的包袱变成利润了,消费者也不再有了问题才找你了,这不是很好吗?苹果电脑的乔布斯厉害就厉害在你买了他的产品后,他甚至叫你一辈子都离不开他:消费者买了他的产品后,还要消费他提供的内容,他牢牢抓住了消费者的需求,创造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第三,作为一个终端消费品类的制造商,显然还必须在品牌上下功夫,让你的产品深入人心。因此,必须加大对品牌的投入,要通过有效的广告宣传和事件营销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消费者(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第四,作为一个电视制造商,显然必须继续在产品制造本身下功夫,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真正品质过硬、性能稳定,消费者用起来舒服、感觉好。因此,必须继续加大对生产制造的投入,加强流程管理、质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要学习冠捷和富士康的生产方式,梳理作业流程,提高生产效率,狠抓产品质量。

第五,作为一个制造商,显然始终要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把所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所以必须继续加大对市场的投入,要让消费者随时方便购买。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产品的销售渠道、终端,要继续加大现有渠道的建设,同时还要创新营销模式,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安利就很厉害,通过直销的方式影响你的亲戚、朋友,最后影响你,不声不响地每年从中国拿走200多个亿。你会发现,最好的产品一般都产生在军队,因为军队不计成本,一个东西开发十几年;而最厉害的商业模式大都产生在美国,因为美国企业能把一个地方的消费者研究透了,然后制定有效的策略去占领。中国企业如果还不注意这一点,就很难与美国企业竞争。

篇10: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纵观历史,凡鼎盛时期,无不依循着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那么对于农信亦是如此,“合规农信兴,违规农信衰”。

以史为鉴,助推合规新农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济南农信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史为鉴,助推合规新农信》。这些曾经权倾一时,风光无限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漠视国法,藐视规章,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

其实以上种种案件之所以发生,并不是犯罪分子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因为干部员工合规理念淡漠,制度执行力差,以人情代替了制度,感情代替了监督所致!

“设绳墨而取曲直,立规矩以为方圆”。合规是风险管理的要求,对我们信合事业而言,就是要使我们所有经营活动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合规是一扇屏障,是那些遵法守纪人员的家,他们的利益在合规的屏障下得到保护;合规更是一条粗大的锁链,它紧紧地锁住违规人员的心,使他们无法在这个社会中胡作非为。合规文化建设,就是要告诫我们,无论哪一个信用社,哪一个岗位,哪一名员工,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没有法纪的约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脱离制度的规范。

合规绝不单是职能部门或者监管人员的事情,它贯穿于农信社的各个流程、各个工作环节。临柜人员在办理日常业务时,需要合规;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需要合规;保卫人员在押送款箱时,需要合规;审计人员在监督工作时,亦需要合规。它其实与每个员工都息息相关,每个员工都有责任去合规。

篇1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演讲稿)

我来自AA县人社局,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史为镜正衣冠,心系群众谋发展》。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甘露,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名党员干部,是否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没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然而,在为群众服务的道路上,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却“生了病”,他们之中有的人甚至病入膏肓。

被网友戏称为“表哥”的杨达才,10多年前就已生活奢华,抽名烟、喝名酒,若不贪污受贿,哪来那么多钱?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2002年就成了“裸官”,妻儿在美国要吃要喝要潇洒,还置办别墅开公司,不偷吃“夜草”,只凭他的合法收入能“养得肥”吗?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的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蒋洁敏凭着“活着要进中南海,死了要入八宝山”的豪言,驰骋官场几十年,他的人生目标如此赤裸裸,当官目的如此“不纯”,敢问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接下来我将给大家展示几组数据,从1982年到2011年的这30年间,因违犯党纪政纪受到处分的官员超过420万人,其中省部级官员465人。仅2011年查处的贪腐违纪官员就多达14万人,挽回经济损失84.4亿元,这数字是多么触目惊心啊!

“表哥”、“房叔”这样的党员干部,不仅没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反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可以想象,群众看到这样的数据,将如何看待我们衷心拥护的共产党啊;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座的你们又有何感想?我想大家应该和我一样,就是两个字——痛心!

几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曾告诫“进京赶考”的我党干部要抵住“糖衣炮弹”的袭击。今天的环境,早已不是“糖衣炮弹”的概念,而是要面对“糖衣核弹”的巨大威力啊。从频频曝光的贪腐分子来看,他们出入高档酒店和会所,从头到脚皆名牌,开豪车、住豪宅、包情人样样不少。不仅损伤了我们党的威望,而且破坏了我们党的肌体,如果不狠刹严惩,将会使我们党的事业快速步入悬崖边缘。在这个紧要关头,我们党充分认识到脱离群众的危害性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党中央明察秋毫、高瞻远瞩,大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认真查找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时医治,对症下药,这也是老百姓热切盼望之所在啊!

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都充分表明,执政党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党群、干群关系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兴亡的大问题,对于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必须认真加以解决。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这“四风”问题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也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我认为,纠“四风”,关键在于两个“依靠”: 一是依靠制度管理。抓作风,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要进一步完善公务接待、审计等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上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把坚持正面教育的经验和解决突出问题的成功做法,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坚持下去,并建立长效机制。

二是依靠合力监督。制度不会自动完善,其动力来自党组织的监管和群众监督的合力推动。试想,杨达才如果不是在车祸现场微笑,不是舆论持续关注,那么目前可能还在“正常上班”;蒋洁敏如果没有中纪委及时调查,恐怕至今还“日进斗金”,还是百姓心中敬仰的传奇。

同志们,聚沙成塔,积木成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永恒的行动!当前,新材料科技城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宏伟的蓝图振奋人心,神圣的使命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把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用我们的智慧和激情,铸就新材料科技城明天的辉煌!

篇12:面向新未来

/CONTAINERSYSTEMl530/

与其说这是一件产品,不如说这是一个系统。它完全能够根据你的需求,变换各种规格与形状,不管你是要一个房间的整面墙书架还是仅仅需要一个边桌,这个系统都能满足。最基本的组件便是一个小木质格子,组装起来十分方便,适合家庭用。

POSTFOSSIL是一个来自瑞士的设计师团体,就像他们团队的工作室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他们关心未来,一个不依靠石化燃料的未来。虽说5个设计师都在瑞士工作和生活,但他们却没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室,而且分散在不同的城市,ANNA BLATTERT和CHRISTINE BIRKHOVEN和两位家具设计师分享一个工作室,DANIEL GAFNER和两个艺术家及几个手艺人共用一个工作室和WORKSHOP,CLAUDIAHEINIGER和她的建筑师老公在伯尔尼(瑞士的首都)有个工作室,THOMAS WALDE在瑞士北部的阿劳和其他五名设计师共用一个工作室。这种分散的结构并没有扰乱他们的工作,反而让他们更加开放。而且几个人在一个统一的名号下依旧是一个重要的事情,作为团队的力量比个人的力量要大得多。在他们看来,与其他设计师或是艺术家的交流对于POSTFOSSIL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不同的工作和生活背景帮助他们构成一个更为广阔的工作关系网,并带动不同的设计视角。

一个月有几次,他们会定期碰面讨论项目和一些计划,但如果见面不太可能的话,他们就会通过网络,如SKYPE或BLOG来分享各自的想法。他们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方式完全没有固定模式,一切都非常开放。这样一来,POSTFOSSIL的作品有个人出品,也有集体项目。比如今年的一些家具家居产品都是个人项目,其他像一些展览或是为某个餐厅做的椅子项目则是团队协作。但在如此松散的机构下,POSTFOSSIL的几位设计师的作品仍旧有主题性:在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下,环保以及资源的重新利用是他们行动的最基本准则,FOSSIL不只意味着能源,也代表社会行为模式。

设计对POSTFOSSIL来说便是将热情转换成专业。而设计工作意味着:动脑、动手、动心,三者是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设计也是对于某物重组的一种方法。他们的作品基于三个基本关键点:首先便是POSTFOSSIL作为一个设计和沟通的平台,他们想要对一些材料进行调查,以期为不需要石化能源的未来搭建一种设计哲学;其次便是生产,他们自己生产自己的产品,不想借他人之手,这种自主性让他们不仅可以控制自己的设计,也可以让他们控制生产和销售环节;第三个方面便是与使用者直接沟通,传递POSTFOSSIL的理念,举办演讲和WORKSHOP。2008年参加米兰展可以说是他们职业生涯的亮点,他们也获得了DESIGN REPORT AWARD奖项。这给了他们很大继续向前的动力。

/DE BLANCO/

DE BLANCO是由陶瓷做的一系列的容器,但对这些容器可以躺着可以靠着,可以放蔬菜可以放水果,还可以收纳一些小东西,它只有形状是固定的,功能却可以是任意选择的。

DESIGN:POSTFOSSlL团队共有5名设计师,是如何聚在一起的?

POSTFOSSIL:ANNA,CLAUDIA,DANIEL和THOMAS都曾在UNIVERSITY OF APPLISCIENcE AARAU。FHNW学习,而当CHRISTINE还是学生在苏黎世做实习生的时候,我们遇见了她。

DESIGN:当初为何创办POSTFOSSIL?POSTFOSSIL有何涵义?

POSTFOSSIL:那时候的理由很简单,我们很想参加2008年的米兰设计展,于是就决定了在2007年成立POSTFOSSIL。

DESIGN:在你看来,哪件作品最能代表POSTFOSSIL?为什么?

POSTFOSSIL:或许最能代表我们的作品是FIRST LIGHT,这个作品也赢得了2008年的DESIGN REPORT AWARD,那也是我们第一次参加米兰家具展,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变成了POSTFOSSIL的一种标志,处处展示着我们的设计哲学,不过TREASURE OR TRASH也是个好例子。

DESIGN:PRODUCTS和EDITIONS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POSTFOSSIL:PRODUCTS就是可以规模生产,为市场提供充足的产品,EDITIONS就是限量生产,在生产之前我们就限定数量,之后尽可能不再生产了。

DESIGN:所有的POSTFOSSIL作品都是限量版?

POSTFOSSIL:不是的,实际上,我们只有5种产品是限量生产,FIRST LIGHT、OBJECT FOR THE TURN、SAVE OUR SOULS、LOCOMOTION和THE PARROT OF CONSPIRACY。

DESIGN:当你们有一个设计计划的时候,你们每个人都会参与其中吗?或是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部分?你们是如何合作的?

POSTFOSSIL:我们并没有一个共同的工作室,但我们至少一个月见一次,当我们一起做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通常是一周见一次或是经常通过SKYPE交流。我们的工作方式取决于项目的类型,所以有些项目,有时候是一个人完成的,也有一些项目是我们5个人共同完成的。当然每个人负责项目的不同部分。沟通讨论以及创意的改变对我们都很重要,所以即使是某个人单独设计的时候,我们其他人也会参加讨论,一起帮他出谋划策。

/FOR SEASONS/

这是ANNA BLATTERT设计的一系列很有趣的菜板。在家庭中,一般都有一个或是两个菜板,而ANNA设计了一年四季用的四个菜板,每个季节选取当季的木材制作而成,比如春天便是枫树木。夏天选用了紧致的樱桃木,很厚实,适合切夏日里的各种水果,秋天是梨树木,冬天则是一种软木,可作为桌垫,避免热汤碗烫坏桌子。而且每个菜板后面都有一个当季的蔬果清单,人们可以对着清单来参考自己的当季食材。

“作为一个产品设计师,你有一个为人们打造舒适环境的好机会,这也是一种责任,必须认真看待,这意味着设计师能够影响或是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当我被一个产品的概念所打动并觉得有趣的时候,我对这个产品才会觉得满意。”

——设计师CHRISTINE BIRKHOVEN

/FRED AND GINGER/

扫把和簸箕我们并不陌生,但对于两者“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没有认真思考过,而这正是设计师的敏锐之处,长方形的扫把和簸箕,不但可以起到收纳的作用,而且即使用扫把将脏东西扫到里面也十分方便,平时储存亦十分灵巧。

“我的设计想要鼓励使用者去探索和发现,去尝试并获得体验。只有通过体验某件物品,我们才能将自身与其相连,如此,物品才能获得生命。我们也才会下意识去长久地使用它。”

——设计师CLAUDIA HE!NIGER

/LOCOMOTION/

这是设计师设计的木质模型——LOCOMOTION。蒸汽机车THE ROCKET最初由GEORGE AND ROBERTSTEPHENSON于1829年共同研制,这被认作是加速了工业革命的一个点,因为只有火车的引入,货物才能更高效更便宜的被运输。THE SATURNV火箭最初是由WERNHER VON BRAUN为NASA开发,这代表了石油化工能源的工业时代的最高峰。1969年,阿波罗11号(APOLLO 11 MISSION)火箭带着宇航员们飞向月球。

“在我看来,我已经活在没有石化燃料的时代了,当我们一起讨论新创意或是产品的时候,产品是否对环境有影响已经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了。我认为产品设计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设计师THOMAS WALDE

/MIRA MIRANDA/

MIRA MIRANDA本身是要给镜子本身另一个身份,而不再是人们愿望的投射。镜子下面的木质收纳盘可以放些小首饰等,提高其实用性和使用便捷性。

/MADAME TUTU/

MADAME TUTU并不是第一个带有储存功能的凳子,但却是第一个带腿的柳条编织篮。诠释的角度变了,但功能却依旧保留。设计师的灵感来自人们购物时用的篮子。在家里,人们收集储存不用的物件时也用得上这些篮子,多亏了这些篮子的形状设计,可以让它变成一个具有收纳功能的凳子。编织篮子的柳条以及作为椅腿的金属,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材质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是将手工艺与工业生产相互结合,但两者也可以被随时分开,各有各的用途。

/SHOESBOOKSANDABIKE/

自行车运动是最环保的运动,当然也能用来锻炼身体。设计师为那些有自行车的人们设计了这款独特的自行车储存架,上面安放自行车,下面可以放运动鞋和书籍,非常整洁利落。

/STIR IT/

彩色的玻璃瓶加上像茶刷一样的容器,很容易就能做出一杯夏日饮品。只要将新鲜的香草叶或是柠檬甚至是冰块放到筛子中,封好盖子,轻轻一晃便制作完毕,而且清洗十分方便。STIR IT的名字很明显的指示了这件物品的使用方式——轻轻晃动即可。“我的作品是不同设计领域的融合。我的设计保持很大的开放度以便创造新的方式。某种突破以及融合已有的专业,将是创造一种改变的方式。”

上一篇:语文教研组教研计划下一篇:豆丁网使用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