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2024-05-04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精选8篇)

篇1: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德育目标

1.感受我国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2.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使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相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安排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9―10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11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2.词语讨论:

(1)更不开看(gēng 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

(2)拈弓搭箭(niān 用手指拿东西)

(3)中箭着炮(zhuó 受到炮火轰击)

(4)强弓硬弩(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n 有利时机)

(5)便宜用事(bià

(6)迤逦(yǐlǐ 曲折连绵)

o 桨)

(7)橹棹(zhà(8)不胜酒力(shēng 能承受)

(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

(10)和衣卧倒(hé 穿着衣服)

(11)省悟(xǐng 觉悟)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

五、课外作业

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遏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遏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外表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躲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确实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相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以为天赐良机。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互相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坚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原本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必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经过以上分析,你以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安排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笨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示。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觅借口。(在当时也确实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经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经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誉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七)补充作业

一、《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中间杂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请同学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并补充若干语句进行练习。完成后在课堂上交流。教师评定、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想一个什么计策打败他们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公瑾,分别以来你一向都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你看)我们(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弃足啊?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的心思高深莫测,不是几句话能把他劝降过来的。

下面是补充的练习,可以用口头作业的方式进行:

1.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作战不用心啊!

2.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你既然担任水军都督,可以怎么方便就怎么办,何必向我报告?

3.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这是很懂得(训练)水军的方法的啊!

4.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您这样对待老朋友,那我就走吧!5.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我在这里恐怕耽误都督的工作,暂且告别吧。

6.子翼干事若何?

——子翼,(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二、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复述前,可以让学生略作准备。复述时要求组织进故事中关键性的词语。复述不超过三分钟(约500字)。

下面是供参考用的故事梗概。带点的是关键性词语,可衙先告诉同学。

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伏,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教学后记:

篇2: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事先组织学生看“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可看一下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要重点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教师提示: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二)指导预习课文

.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三)、研读讨论:[重难点突破]

问题一:

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待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

问题二:

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因此,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问题三:

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一是周瑜故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相信降书属实;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故意漏出一句“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蔡、张二人“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所有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明之处。

问题四:

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待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问题五:

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问题六:

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问题六:

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问题七:

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

篇3:也读《群英会蒋干中计》

在《三国演义》中, 《群英会蒋干中计》这一回, 对周瑜描写的笔墨很多, 特别细致地刻画了周瑜的几次“笑”。谈笑间, 蒋干被请入瓮;谈笑间, 曹操“樯撸灰飞烟灭”。这时, 曹操、蒋干等人, 就通通成了周瑜的陪衬。

在该回中, 曹操形象的塑造, 总计不足三百字。回想“赤壁之战”中, 曹操一心想扫平北方, 挥戈南下, 统一中国。此时, 刘表病死, 刘琮降曹, 而处于攻势的东吴面对曹操八十万大军已无心应战。在气势上, 曹方已略胜一筹。这时曹遣使送书于东吴都督周瑜, 周瑜毁书斩使。既而曹又派蒋干游说周瑜, 中反间计错杀蔡瑁、张允二人。曹虽一时受蔽, 但顷刻间就省悟过来, 仍不失为智者形象。曹本是玩弄权术之老手, 三国智士虽济济有众, 论其奸诈, 无出其右者。周郎之于孟德, 犹如小巫之见大巫。此话不差矣。

话说曹操遣使送书, 信封上面“汉大丞相付周都督开拆”十个字着实耐人寻味。曹操本是智囊, 以足智多谋著称于世。加之此时已是北除袁绍、袁术, 东杀吕布, 南吞荆州, 居盖世之功, 更是目空一切, 视江东人物如草芥。而此时的他喜怒无常, 俨然失去了智士本色, 而又因误用蒋干, 上当蒙难, 使之大败赤壁。

又说曹操杀蔡瑁、张允之举, 真乃一介莽夫形象, 与往昔曹操判若二人。每读到此, 笔者都不禁感叹, 昔日一代枭雄何在?蔡、张二人被杀, 实属不幸, 但究其原因, 不得不归咎于“背叛”二字。看来, “背叛是得不到好下场的”。三江口之战败, 曹操将责任推之蔡张二人的“不用心”, 那何谓“用心”?失去兄弟本该伤心不已, 而蔡向曹如实分析败因并提出操练水军的好建议, 也该算是忠心耿耿, 又怎能说其“不用心”?这分明是曹的不信任所致。那曹在想, 你蔡张二人既能叛吴归我, 也必定会有一天背叛了我归顺于他人。曹操生性多疑, 故一直对此二人存有戒备之心, 而又骤得“降书”, 瞬间疑心转为确信, 蔡张二人终成其刀下冤魂。

再说蒋干, 当日盲目向曹操夸下海口, “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能说服周瑜归顺于曹, 虽说是夜郎自大, 但从另一角度, 也能看出其率性自然, 非心中有从容、有底气者有难为也!蒋初到东吴“昂然而来”, 貌似高傲自信, 却被周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愕然视之, 立刻陷入被动, 被周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会时, 蒋干亲眼目睹东吴英雄云集, “兵精粮足”。周瑜忠于东吴的心志坚定, 眼看无法完成任务, 心急如焚。此时的蒋干已然是热锅上的蚂蚁, 既无胆识, 也无谋略。正当酒入豪肠, 醉意绵绵之时, 蒋周二人同榻共寝, 可是蒋又如何睡得着。就在此时, 他发现了一封蔡、张降吴的信, 乃是绝处逢生啊。睡至五更, 涉步出帐, 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阻拦, 顺利返回曹营。但他可曾想, 他为何如此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 明明已中计, 却自认为得计。本文情节发展顺理成章, 合乎逻辑。而这也恰如其分地陪衬了两个人物曹、周。被刻意丑化了的蒋干在我们心中成了那种胸无点墨、志大才疏、自命不凡的主儿。

当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八十万曹军无心应战, 力主投降之时, 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 驳倒了主降派, 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抗曹的周瑜为都督, 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虽然力量悬殊, 但曹渡江犯了兵家之大忌, 北军不熟水战是他致命的弱点。正是周瑜看到了这一点, 才有他夜窥曹军得知蔡、张二人“深得水军之密”, 随后又有蒋干前来说降, 因此才部署了反间一计, 大获全胜。由此可见, 反间计计划安排得非常缜密。

篇4: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一、听声音

蒋干来江东之前讲了三句话:“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蒋干于曹操面前口出狂言,一下子便看出他求功心切又非常轻率、志大才疏的特点。到江东以后,与周瑜相见,却不料周瑜并没有与他寒暄,而是一见面就点穿他的来意:“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蒋干无奈只得回答:“君久别足下,待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周瑜进一步又说:“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句话巧引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使蒋干无所适从,只得假装生气回答:“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周瑜见机便说:“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样一来,就让蒋干自己把自己的说客身份给否定了。群英会上,周瑜又向众官说:“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又对太史慈说:“如有席上言军事者即斩之”。这样极其巧妙地将蒋干劝降之口给封住了。读到这里读者不能不为周瑜才智过人的话语而赞叹。以下时间,周瑜口若悬河,而蒋干只得随声附和或无言以对。周瑜夸耀说:“吾之军士颇雄壮否?”蒋干说:“真熊虎之士也。”周瑜又说:“吾之粮草颇足备否?”蒋干说:“兵精粮足,名不虚传。”周瑜又向蒋干夸耀今日的地位,表明自己对孙权的忠心:“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一席话声情并茂,显示了他在东吴的重要地位及对孙权的一片忠诚,令蒋干张目结舌,彻底打消了他劝降的念头。群英会上周瑜先发制人、口若悬河、语言机智而又不乏文采。蒋干处处被动,时而假意搪塞、随声附和,时而哑口无言。自始至终,这个说客竟没能说出一句劝降的话!

二、看神态

周瑜和蒋干二人的神态变化也很值得研究。文中写了周瑜“大惊”、“心惊”各一次,六次写周瑜的“笑”(其中三次大笑)。写了蒋干由“昂首而来”到“面如土色”一系列的神态变化。两人神态的描写无不切合人物当时心情,又使两人相映成趣。周瑜远见曹水寨“火光通天”,感到“心惊”。待到近前窥探乃“大惊”。曹军蔡瑁、张允二人确实治水军有方。两处心理描写极有层次,同时也突出了除去二人的重大意义。待到听说蒋干前来,于是由“思”转“笑”,这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破曹之计已出。二人相见,周瑜一语道破蒋干说客身份,蒋干出乎意料一下“愕然”,并加以否认。于是周瑜再“笑”,这里的“笑”乃笑蒋干欲盖弥彰。蒋干假意要回,周瑜“笑”而挽其臂,婉言相留,这第三次“笑”是对蒋干表示亲切,以便稳住他,诱他上钩。这三次“笑”已使蒋干有点被动了。继而周瑜下禁言令,违者斩,蒋干“陈愕”,不敢多言。群英会上周瑜“大笑”畅饮,佯醉“大笑”,夸耀显赫,表明忠心,言罢“大笑”。这三次“大笑”充分表现了他雄姿英发、豪迈自信的性格特征。相比之下,蒋干是“面如土色”。他的神态变化真实地反映了他貌似聪明实则胸无城府,欲充大任实则胆小如鼠。事前的口出狂言、盲目自信与现在的胆战心惊、束手无策形成鲜明对比。这里二人的神态描写真可谓细致入微而又相映成趣。

三、观行为

来江东之前,曹操问计“言未毕”,蒋干便“忽”地站出来应命,真是迫不及待地邀宠。周瑜闻干至,与众将“附耳低言”,布置计策,成竹在胸。群英会上周瑜酒后舞剑啸歌、潇洒豪放,使蒋干认为他醉了。群英会后周瑜“携”蒋干入帐“抵足而榻”,其后两个人一系列的表演更是精彩绝妙、相映成趣。周瑜“佯装大醉”,“和衣而卧”,“呕吐狼藉”。更使蒋干认为他真的醉了。蒋干求功未成,无法复命,哪里睡得着?先是“伏枕”,听“鼓打二更”后,“起床偷视”文书,发现蔡、张二人的信后,“大惊,暗读之”,将书信“暗藏于衣内”。可以看出他完全相信了这封信,以为是个立功的机会,进了圈套。周瑜见机假意“翻身”,蒋干“勉强应之”。及瑜“睡着”,干“伏在床上”。近四更,有人入帐,周瑜“忽觉”,与人窃语,后悔“酒后失事”,蒋干“只装睡着”。瑜“潜出帐”,干“窃听之”。到这里他识不出周瑜的假戏,更是对那封信确信无疑。瑜“入帐”,干“蒙头假睡”。及五更,瑜“睡着”,干“潜步出帐”,“径出辕门”。他自以为得计,实则由于求功心切、志大才疏,恰恰中了计。这周瑜忽睡忽觉,蒋干时起时伏;一方施计,一方中计;一方主动,一方被动。一段精彩的动作描写把两个人的表演描绘得活灵活现而又相映成趣,读来不能不赞叹。好一个罗贯中,真的把人物写活了!

篇5: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2、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热爱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目标2

教学设想:

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认识到了周瑜实施反间计,除掉蔡、张二人的战略意义,又通过归纳周瑜用计的步骤,感受到了计策的严谨、周密。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归纳出的用计步骤。(板书)

先发制人

群英会

入帐共寝

周瑜、蒋干的.性格在用计、中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分析人物:

1、请阅读相关段落,划出最能表现周瑜、蒋干性格的语句。(语言、行动、神态)

2、请依据具体的语句,讨论分析周瑜、蒋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间讨论分析)

可模仿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 段、句中,发现周瑜(蒋干)是一个 (性格)的人。

周瑜 蒋干

敏锐 足智多谋 先发制人 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自信 机智灵活 志大才疏 愚蠢无能

豪爽 踌躇满志 群 英 会 贪生怕死 无胆无谋

坚定 豪放潇洒

细心 擅长表演 入帐共寝 自作聪明 立功心切

学生归纳:周瑜是一个 的统帅。

蒋干是一个 的谋士。

三、拓展延伸:

1、 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真的是天衣无缝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

(四人合作、讨论探究,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篇6: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 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10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1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五、作业

课后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篇7:群英会蒋干中计读后感

从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宴故友蒋干,直到蔡、 张二人被杀,是本篇的主文。群英会有两个用意,一是为了安蒋干之心,使其相信周瑜以故人相待,对自己并不怀疑;二是借此展示东吴文官武将人才济济,有足够的力量抗拒曹操,和自己坚决抗曹的不可动摇的意志,并借此堵住蒋干说降的嘴。

群英会的主要作用是一副道具,是周瑜实施反间计的道具;蒋干是粉饼,是装饰周瑜雄姿英发形象的一块粉饼,最终皆以蔡瑁、张允被杀而谢幕。

篇8:群英会蒋干中计 教案

所谓对比, 就是将两种事物相对比较, 让观察者寻找出事物双方独特的个性, 看出优劣、高下。对比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两者之间要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相关性和可比性。在古典诗歌中, 对比的手法可以说随处要见, 诸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只听新人笑, 那闻旧人哭”等。只要合理地运用这一手法, 就能达到突出事物特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小说家罗贯中当然也深谙此道。

一、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之比, 以突出周瑜的英雄之志

要刻画出一个人物的典型形象, 就要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而战争这个矛盾最激烈的环境无疑是刻画人物最好的场景。一场战争的胜负依靠的是什么?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一书中说:“战争, 是一件有着极大风险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 很难说谁有必胜的把握。因此, 将帅的意志和决策往往就是成败的关键;而最后的胜利, 则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 (易中天《品三国》上第88页) 赤壁之战为何周瑜敢打, 而且能赢, 这跟周瑜具有英雄之志大有关系。战前周瑜对敌我双方将帅关系的了解可谓了如指掌, 对己方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很有信心, 对离间敌方将帅关系、瓦解对方战斗实力也很有决心。《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在刻画周瑜时, 是怎样凸现周瑜的英雄之志的呢?

周瑜与众将领之间可谓同心同德, 同仇敌忾。但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 周瑜在武将面前勇敢善战, 指挥若定。且看三江口与曹操初战, 他以甘宁为先锋, 韩当等将领为左右冀, 自己作接应。甘宁身先士卒, 首先射倒蔡瑁之弟蔡醺, 左右冀一起冲锋陷阵, 虽说兵力严重少于对手, 但是士气绝不输于对手。另一方面, 周瑜在文官面前充分抓住蒋干前来游说之机, 通过拒绝蒋干的劝降来断绝那些有降意之人的念头。他说:“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 口似悬河, 舌如利刃, 安能动我心哉?”这句话既是说给蒋干听的, 又是说给主降派听的。这足见周瑜主战思想意志之坚, 决心之大。东吴一方帅将之间的关系最终达成了高度的默契, 破敌只是早晚之事。

而曹操与降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两人之间的关系却油水不溶, 若即若离。曹操在三江口水战的失利, 加之被周瑜偷窥水寨, 心里很是不快。但是一个极会审时度势的曹操为何会轻信一个极不起眼的谋士蒋干之语, 从而认为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呢?除了曹操自认为其实力大大强于东吴, 能够威慑对方 (赤壁之战前曹操曾下战书云:“今统雄兵百万, 上将千员, 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 共伐刘备。”见陕西旅游出版社《三国演义》第43回) 外,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他对新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充没有足够的信任。曹操初到三江口就遭败仗, 他不分析战败的原因, 而唤蔡瑁、张允责之曰:“东吴兵少, 反为所败, 是汝等不用心耳。”这好像不符合曹操的做事风格, 他吃了败仗很少去责备部下, 而更多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为何此次却不分青红皂白呢?说到底, 他还是不相信蔡、张二人, 因为曹操历来不屑于类似蔡、张这样的卖主求荣的投降之人。而这一点也在周瑜的意料之中, 他利用了曹操将帅之间的不信任, 致使其轻易上当, 从而错杀了蔡、张二人。

江东将帅关系水乳交融, 曹方将帅关系油水不溶。作者用曹方将帅“心异”反衬江东将帅“心同”, 突出了周瑜身上的英雄之志。

二、通过人物出场后的表情刻画之比, 以突出周瑜的英雄之气

对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我们要善于抓住人物的音容笑貌, 因为神情是人物内在心理活动的外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要通过分析人物外在神态的变化去洞悉人物内在的性格。《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在刻画周瑜和蒋干这两个主角时, 是怎样凸现周瑜的英雄之气的呢?

周瑜在接见蒋干前后, 小说多次写到其笑。初闻蒋干至, 其笑是领会蒋干此次所来之意并有十足对付办法的自信之笑。蒋干刚一开口周瑜笑, 群英会开始周瑜喝酒时大笑, 领蒋干看粮草时佯醉大笑, 这里的“三笑”, 一方面表现出周瑜的自信与豪迈, 同时也在刻意营造出一种上下同心抗敌的气氛。其实此时的周瑜内心并不平静, 虽说众武将都有“求战”之意, 而文官中却有许多意志不坚定者, 连其中的首席张昭———这位孙氏家族最信赖的谋臣都有“请降”之心, 如果此时一旦提供给蒋干这位舌辩之士以开口之机, 那么必将使暂时内部团结一致的局面发生动摇, 故而他要通过笑来掩饰内心的不平静, 来封蒋干和那些随时都会动摇之人的嘴。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蒋干的“愕”。蒋干来到江东之前, 曾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丞相放心, 干到江左, 必要成功。”哪知刚与周瑜一见面, 对方竟然就单刀直入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 为曹氏作说客耶?”可以说意图一下被对方识破, 犹如当头一棒, 故其愕然。但是此时蒋干并未甘心, 而是来了一个欲擒故纵, 曰:“足下待故人如此, 便请告退。”后被周瑜挽留与江左英杰相见, 此时的蒋干想从长计议, 重新寻找开口劝降的良机。哪知在群英宴会上, 周瑜竟然解佩剑付太史慈, 让其监酒, 说凡是提及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 即斩之。没想到故人其气之盛、其志之坚、其情之绝, 实在令其惊愕万分。

一个表情由笑到大笑, 一个表情由愕然到惊愕, 两个人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用蒋干的猥琐胆怯反衬出周瑜自信十足的英雄之气。

三、通过人物性格的定位之比, 以突出周瑜的英雄之谋

人物的性格是怎样得以一步步凸现出来的呢?除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方面作正面刻画外, 还可以通过写他人对其进行衬托, 从侧面加以刻画。正如电影《巴顿》在刻画巴顿性格时, 通过其与布莱德雷的对比, 达到凸现巴顿个性的目的。周传基在《电影如何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一文中说:“在战斗中我们总是看到, 在战场上, 布莱德雷将军总是在跑, 在躲避敌人的攻击, 而巴顿不是屹立不动就是迎头赶上去, 对比, 布将军的跑和巴顿的屹立不动形成对比, 给我们的感觉这是个硬汉子, 是个热血豪胆的将军, 形象, 性格, 就这么刻画出来了。”那么, 《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在刻画周瑜和蒋干这两个主角性格时, 是怎样突出周瑜的英雄之谋的呢?

此次蒋干前来说降早在周瑜的意料之中, 但阻止其说降并不是他挽留蒋干最重要的目的, 他要借刀杀人。在三江口周瑜暗窥曹操水寨之时, 曾大惊:“此深得水军之妙也!”了解到治军之人原来是刘表的降将蔡瑁、张允, 周瑜说:“吾必设计除此二人。”当闻知蒋干前来, 遂与众将附耳低言, 如此如此, 显然妙计已定, 就等对方上钩。但蒋干也绝非酒囊饭袋, 能在曹操面前听命, 也不是凡人。怎样让其上钩呢?那只有层层设局, 让其将假象视为真相, 只有将这诱饵牢牢钩在对方身上。于是周瑜佯装大醉, 和衣而睡, 鼾声如雷, 好让蒋干在自己房间内有窃取假书信的机会, 为了让其相信还编造“杀曹操”的假梦话, 并且故意让蒋干偷听到其与蔡瑁、张允暗中勾结的假密报。终于在步步诱惑之下, 让这位聪明的旧日同窗上当, 甚至还骗倒了智超常人的曹操。周瑜真可谓有胆有识, 有志有谋, 他在蒋干面前处处表现自己的漏洞百出、大智若愚。

反观蒋干, 眼看此次江东之行要无功而返, 对丞相无法交代, 只能去找“一根救命稻草”, 企图利用周瑜的“疏忽大意”占点便宜。但是俗话说得好:“占小便宜者上大当。”如果他稍作冷静, 他就可以看出周瑜所设骗局的重重疑点。一者是周瑜既然求战态度如此坚决, 如何会让自己这个敌方之人有进入其寝室偷看军事机密的机会?二者, 周瑜如何会让敌方之人有窃听刺杀其主帅的密谋?三者, 即使自己有机会窃得对方的重要军事机密, 如何能顺利地带出辕门, 对方军士竟然不问、不查、不阻?疑点重重, 蒋干却视而不见, 只能说明他的“利”令智昏、大愚若智。

周瑜大智若愚, 蒋干大愚若智, 用蒋干之愚反衬周瑜之智, 突出了周瑜的英雄之谋。

《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成功地运用“对比”这一艺术手法, 抓住了周瑜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和英雄之谋, 刻画出了周瑜英雄的高大形象。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比”这种手法, 如鲁迅《一件小事》中的“我”与车夫之比, 司马迁《鸿门宴》中的项羽与刘邦之比等。这样高超的叙事绘人的技巧, 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

摘要:赤壁之战前的周瑜已显露出一个英雄的形象, 《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就很好地表现出这一点。本文通过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描写之比、出场后的表情刻画之比、性格的定位之比来探寻周瑜身上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气和英雄之谋。

关键词:对比,《群英会蒋干中计》,周瑜

参考文献

[1]易中天著.品三国 (上) [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7.

上一篇:写作的“第一桶金”下一篇:花又开好了歌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