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2024-05-19

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精选12篇)

篇1: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一、物体和质点

针对上面看过的录像,老师提出问题:请你描述出一些运动,详细描述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困难?

足球 向前 球体 滚动

雄鹰 向前 翅膀 上下

发现描述物体运动不容易,我们需要了解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区别吗?

问:可以将问题简化吗?为什么?

要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别是物体各部分的详细运动情况,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物体本身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并不一样.

师:在刚才看过的录像片中,我们见到了杨利伟,看到了“神舟”五号.据报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舱长7.4m,直径2.8m,用长58 m、重达480t的“长征”2号火箭发射.升空后,显示在指挥部荧光屏上的仅是一个小小的光点.科学家研究它在空中的位置、离开地面的高度、飞行的速度、运动轨道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吗? 生:不需要,我们可以用荧光屏上的小光点代替这个“庞大”的飞船呀!

引入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板)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问题得到简化,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引子;乒乓球小而轻,直径仅4cm,质量约2.7 g.运动员研究各种旋转球的打法时,要关注球的受力部位和受力方向对旋转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到球的大小和形状,不能把它简化为一个点.

[讨论与交流](供参考)

1.地球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约为12 800km,与太阳相距1.5Xl08 km.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能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参考答案:若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本身的大小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得多,则可以把地球看作质点;但若研究地面上各处季节变化时,则不能把其看作质点.

2.撑杆跳高是一项非常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把撑杆跳运动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助跑、撑杆起跳、越过横杆.讨论并思考后回答,在下列几种情况下运动员能否被看作质点,从中体会质点模型的建立过程.

(1)教练员针对训练录像纠正运动员的错误时,能否将运动员看成质点?

(2)分析运动员的助跑速度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3)测量其所跳高度(判断其是否打破纪录)时,能否将其看成质点?

参考答案:(1)不能,纠正错误动作时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也就是说不能忽略运动员的形状和大小.(2)能,分析助跑速度时,可以忽略运动员的姿势及动作.(3)能.

3.物理中的“质点”跟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为:都是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不同之处为:质点是实际物体的抽象,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内涵,不仅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而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几何学中的点没有质量,仅表示一个位置,而且应该是“绝对得小”.

师:请同学们对质点进行小结:

生:对质点小结: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质点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这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即使是同个物体,在研究的问题不同时,有的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而有的情况可能不可以看作质点.

(课堂探究)

亲自做一做、试一试,书本在下列情景中能否被看成质点.

1.沿一个方向推动桌面上的书本,如果测量书本移动的距离,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

2.如果测定书本经过桌面上方某一定点所需要的时间,是否可以将书本视为质点,为什么?

3.还有什么情况下书本可以被视为质点?什么情况下书本不能被视为质点? 参考答案: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1.沿同一个方向移动书本时,书本各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可以将它视为质点.

2.相对桌面上方的某一定点来说,书本本身的长度(或宽度)不能忽略,并对经过该定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起决定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将书视为质点。

3.答案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情景,老师进行准确恰当的点拨). 说明:将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1)平动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一般研究物体的转动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

(2)物体有转动,但物体的转动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时,物体本身的形状和大小已变成了次要因素.

(3)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看作质点,如研究火车过桥的时间时就不能把火车看作质点.

篇2: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1.着力培养。对优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之树立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并提供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性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大家,达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

2.平等相待。对优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一味地“捧”,不能对他们的缺点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障碍。对他们要热情地支持、深情地指导,让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刻苦、乐于助人的三好学生。

3.严格要求。对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当优生出现问题时,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在平时的学习中工作中,要为他们创造发挥能力的机会,也让他们严格约束自己,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搞特殊化。

4.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

5.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具有迎难而上、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

五、学困生辅导计划

1.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目的性教育,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采取倾斜政策,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每天给他们留特定的作业,当天及时批阅及时改正。

3.补课要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为主,并和优生结对子;双向选择,“一帮一 ,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4.在课内,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有一些训练、发言的机会。

5.对他们一视同仁,不歧视,多鼓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上进心,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 少批评、少指责。激励他们进步。

6.切中时机,“传情报”、“送喜报”。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学困生的思想。

高一物理上册教案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取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位置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么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师:对,这种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都相等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匀速直线运动

提问:如果有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每5s内的位移都是100m,那么这辆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吗?

学生如果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分析。学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师:请同学们以上面图表所给出的数据,以横轴为时间(t)轴,纵轴为位移(s)轴,用描点法作图,看是一个什么样的图象,s与t存在一个什么函数关系?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速度不同的物体的一组位移、时间值)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分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 学生:s与t成正比。 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利用图象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象的学习。

教师: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析后小结: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知道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1)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际过程。

(2)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否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汽车刹车时、飞机起飞时,其运动特点是什么? 学生:汽车运动越来越慢,飞机运动越来越快。 教师:对,这就是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还是直线吗?

学生分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

归纳总结: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一定为直线,这是判定是否是匀速

篇3:高一物理运动学教案应该怎么设计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地影响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在自然界里,一切物体的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机械运动最普遍、最简单,学生也最熟悉。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基于这些教材把“机械运动”安排在第一章来学习,这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基础,大号这个基础,对于初中物理乃至所有科学学科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法学法

教法:教材先通过大量具体的实例,表明机械运动是普遍存在的,进而让学生讨论、了解机械运动的特点。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本节教学中建议多举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运动。要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必须选参照物作为判断的标准。

学法: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因而通过本

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重要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在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用多媒体播放生活中一些运动的物体,观看完成后提问:

1、身边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时运动的?

2、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3、他们一定是运动的吗?一定是静止的吗?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

1、首先让学生看书中展示的各种运动,在结合引入视频,让学生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进行提问:(讨论)

? 在足球场上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 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是否在改变?

? 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通过以上讨论使学生认识到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学生可以认识到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引出机械运动。那么到底是相对于哪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呢?从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两列火车并排在站台上的列子,从而指出,所选的标准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不同。可以进行活动来加深这一认识,可以让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把教材平放在桌子上,教材上放一铅笔盒,推动教材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回答:

(1)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选取教材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3)选取铅笔盒作标准,桌子和教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以上活动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对于不同的标准,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要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应首先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建议教师将教材图1.2-5中的实例最为课堂练习的内容。也可以选取一些较简单的练习,重在巩固概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

? 练习1 坐在行驶的车中,看树木、房屋向后运动,参照物是____。车中的座椅不动,参照物是____。“月亮在云中穿行”所选的参照物是___。“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中,前半句描述的场景所取的参照物是____。后半句所取的参照物是____。

? 练习2 甲乙两人并肩向前走,如果以乙作参照物,甲是____的,路旁的树木是____的,如果以地面作参照物,甲是___的。

? 练习3 站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上的人,以____ 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学生】完成练习,巩固对参照物、机械运动的认识。

3、刚才书中栏目中和练习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个飞行的子弹的故事。(由于事件罕见,能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

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

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

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完本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归纳本节主要内容,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5、练习

某年的春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俩固定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垠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

觉这名演员正飞驰在田野上,问题:

①以什么为参照物,演员是不动的?

②以什么为参照物,演员是动的?大屏幕是不动的?

③根据提示,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火车上打斗?

6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篇4:高一物理下册教案怎么设计

本节难点是理解横波图象的物理意义,要求会“识读”横波图象,能够弄清横波图象和振动图象的区别.掌握波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波还有两个特性,即双向性(在不注明波的传播方向的情况下,波的传播方向有两种可能)和重复性(经过周期的整数倍时间后,波形图是完全一样的).研究波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时,注意波的“两个特性”,这是我们解决波的问题的关键.

由波的图象可以求什么?

(1)从图象上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

(2)从图象上可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3)可求任一质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4)在波传播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5)可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明确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从波的图象中会求:①波长和振幅;②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或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③会画出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④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3、明确振动图象与波动图形的区别。

4、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图象描述波的特点。

教学重点: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波的图象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里的传播过程(如绳波),从波源开始,随着波的传播,介质中的大量质点先后开始振动起来,虽然这些质点只在平衡位置附近做重复波源的振动。但由于它们振动步调不一致,所以,在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各不相同。(如下图:是绳波在某一时刻的形状,即波的图象)为了从总体上形象地描绘出波的运动情况,物理学中采用了波的图象。

同学们可以思考,波的图象是什么?

学生举例:足球赛场上的“世界波”,也可请同学集体表演“世界波”

教师举例:水波,演示水波的实验,让学生理解波的图象是某一时刻的“照片”。

教师提问:那么怎样画图象呢?

(二)新授课:

1、波的图象:

在直角坐标系中:

横坐标——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与参考点的距离。

纵坐标——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请学生把绳波的图象表示出来。

在某一时刻连接各位移矢量的末端所得到的曲线就形成了波的图象,横波的图象与纵波的图象形状相似,波的图象又叫波形图。简谐波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各质点在某一时刻(同一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空间分布情况。在不同时刻质点振动的位移不同,波形也随之改变,不同时刻的波形曲线是不同的。图2表示经过丛时间后的波的形状和各质点的位移。

从某种意义上讲,波的图象可以看作是“位移对空间的展开图”,即波的图象具有空间的周期性;同时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虽然不同时刻波的形状不同,但每隔一个周期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波在时间上也具有周期性。

3、从波的图象上可获取的物理信息

例1、如图3所示为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求:(1)该波的振幅和波长。

(2)已知波向右传播,说明A、B、C、D质点的振动方向。

(3)画出经过T/4后的波的图象。

解:(1)振幅是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波长是两个相邻的峰峰或谷谷之间的距离,所以振幅A=5cm,波长=20m。

(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波的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质点B开始的时间比它左边的质点A要滞后一些,质点A已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所以质点月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是向上的,同理可判断出C、D质点的运动方向是向下的。

(3)由于波是向右传播的,由此时刻经T/4后波的图象,即为此时刻的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推进T/4的波的图象,如图4所示。

请学生讨论:1.若已知波速为20m/s,从图示时刻开始计时,说出经过5s,C点的位移和通过的路程。

2、若波是向左传播的,以上问题的答案应如何?

3、从波的图象可以知道什么?

总结:从波的图象上可获取的物理信息是:

(1)波长和振幅。

(2)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求各个质点的振动方向。(若已知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也可确定波的传播方向。可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3)经过一段时间后的波形图。

(4)质点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位移。

例题2、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波形如图7—8所示,P、Q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m、-7m,波的传播方向由右向左,已知t=0.7s时,P点第二次出现波峰,则:①此波的周期是多少?②此波的波长是多少?③当t=1.2s时P点的位移?④从t=0到t=1.2s质点P的路程是多少?

②由波的图象可知:λ=4cm

③由分析可得:x=0

④由分析可得:s=1.5×4A=1.5×4×2=12cm

布置作业:练习一的1、2、3。

高一物理下册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 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 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 和 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对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再研究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的保证: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条件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介绍数据处理方法(替代法):根据公式 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产生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

以上内容可根据学生情况,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本节书涉及到的演示实验也可利用气垫导轨和计算机,变为定量实验.

1、加速度和力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小车质量 相同时,小车产生的加速度 与作用在小车上的力 成正比,即 ,且 方向与 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做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 与小车的质量 成正比。

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加速度定律)

1、实验结论: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2、力的单位的规定:若规定: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则公式中的 =1.(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物体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3、对的理解:

(1)公式中的 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举例: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运动,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体

所受4个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笔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 和 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由此在处理问题时,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确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时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举例:静止物体启动时,速度为零,但合外力不为零,所以物体具有加速度.

汽车在平直马路上行驶,其加速度由牵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当刹车时,牵引力突然消失,则汽车此时的加速度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后两种情况合外力方向相反,对应车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运动关系小结: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以上小结教师要带着学生进行,同时可以让学生考虑是否还有其它情况,应满足什么条件.

探究活动

题目:验证

组织:2-3人小组

方式:开放实验室,学生实验.

篇5:高一物理教案怎么设计人教版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篇6:高一物理形变与弹力教案怎么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板书等环节中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交流讨论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归纳、对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提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道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小组交流 教师在学生中指导 学生对导学稿自主学习内容进行交流,2位学生上黑板前组装滑轮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台上展示

新课引入 一、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1、温故知新:回顾杠杆的知识点

1)杠杆有几类?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3)杠杆可以是圆的吗?

学生快速回答三类杠杆的特点。

新旧知识联系,为滑轮的学习打下基础,从杠杆不一定是直的,可以是圆的认识中自然引入本节课题:滑轮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滑轮

一)小组活动:

播放滑轮图片,观察滑轮的结构,让学生说说滑轮的结构特点。

滑轮:周边有槽、能绕着轴转动的小轮。

让学生观察课本漫画图片

思考:小孩子通过滑轮反被重物提上去,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设疑:你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小孩子通过滑轮轻松地把物体拉上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定滑轮、动滑轮

1、怎样区分定滑轮和动滑轮?

演示:观察小组展示的两同学组装的滑轮,分别提升物体有什么不同?

辅之动画图片理解。

师生一起归纳出定、动滑轮的定义。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

动滑轮:轴随物体一起运动。

学生体验:让一女同学通过定滑轮、动滑轮拉一袋沙子,感觉有什么不同?

2、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一)提出问题:1)是否省力?

2)是否省距离?

3)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二)实验前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A、这个实验需测量哪些物理量?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投影图片和演示实验,让学生弄清拉力F、物重G 、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 如何测量。

(强调:物重=物体重+动滑轮重,拉定滑轮时,测力计用手托住向下拉)

三)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学生展示设计实验表格

定滑轮

动滑轮

2)学生分大组组装定滑轮、动滑轮进行实验

物重G/N 物体移动方向 物体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动距离S/m

3)三组学生展示实验数据,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1: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等臂杠杆。

结论2: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 但费距离,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实质是省力杠杆。(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

4)学以致用:投影生活中实例图片,学生用得到的实验结论分析生活中应用定、动滑轮的例子。

(三)滑轮组

1、小结引入

小结定滑轮、动滑轮的优点,引入滑轮组。

提出问题:滑轮组在工作时有什么时特点?

通过实验验证猜测。

2、实验探究滑轮组特点

1)学生展示预习组装图

2)学生观察投影图片,两种组装的绕线方式有什么不同?从四个方面思考:

A.绳子的起点 B.拉力的方向

C.拉力的大小 D.移动的距离

3)学生分两大组进行实验

物重G/N 物体移动方向 物体移动距离h/m 拉力F/N 拉力

方向 拉力移动距离S/m

4)展示学生甲、乙两图滑轮组实验数据,分别取三小组实验数据。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若绳子重和摩擦不计,动滑轮上有n段绳子承担物重,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 ,但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升高高度的 。

教师强调绳子段数是绕过动滑轮承担物重的绳子。写成式子:

S=nh

5)说一说,议一议。

投影几组滑轮组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绕线方法有什么不同,找出计算绳子段数的规律。

让学生观察滑轮的结构

小组交流合作解决展示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

学生投影展示

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并进行交流讨论,归纳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展示数据,小组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回答使用什么滑轮,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回答,猜测

学生观察滑轮组组装,绳子起点在动滑轮,拉力方向向上,起点在定滑轮,方向向下。

学生分两大组分别完成甲、乙两图实验。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得出数绳子段数的规律。

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思考、设疑,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边演示、边讲解,学生通过实验和

动画图片加深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定义。

利用学生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物体用力不同?为学生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设疑、激趣。

如何测拉力移动的距离s、物体升高距离h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利用多媒体和演示让学生清楚橾作。

表格设计所测物理量,让学生初步掌握表格设计能力。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讲解定、动滑轮的杠杆原理,因不是重点,可略带过。

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组装滑轮组规律,为探究滑轮组特点操作打下基础。

分两大组分别实验,可节约时间,也可从多个小组实验分折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生不容易总结,需教师引导一步步归纳,有利于学生理解。

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

小结新课 三、课堂小结

教师出示课件小结本节所学知识点。小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学生利用投影的知识框架进行小结回答。

学生在知识比较中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小结,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堂练习四、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完成导学稿“课堂检测” 及时反馈,利用课件和导学稿,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篇7:高一应该怎么学好物理化学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高中化学知识容量大,光是主要方程式就有300多个,有些化学方程式还繁复冗长。另外,高中化学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比如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面对高中化学的新情况,很多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学习化学,感觉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好,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现在进入至关重要的高二阶段,如何学好化学,下面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学生带来帮助。

第一,熟记基本知识内容。在平时的学习中,比如看书,做练习等,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常识,物质的颜色、状态,部分方程式等。另外,注重口诀记忆或关键词记忆,如:化学反应平衡有4个关键字(等、定、动、变)。

第二,熟悉并理解化学实验和化学工艺流程,学会应用。书本中的实验、流程,都综合了多个知识点,是熟悉并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工艺流程非常好的学习材料,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工业制硫酸,制备乙酸乙酯等,以及各个化学仪器的作用和除杂、干燥、尾气处理的方法。同学们在做化学实验题往往失分严重,就是没有重视对课本里的实验准确理解和应用。在了解了书本的基本实验后,对于以后遇到的实验题、流程题,才能进行类比迁移。

第三,及时总结,补缺补漏。适当做一些练习题,并做一本“错题集”,查漏补缺,将自己做错的,有价值的题目,记录下来,写明错因和正解,时时翻阅,理解透彻。另外,在练习中,要逐步总结,形成一定的化学思维方式,如:对于推断题,马上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对于工业流程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对于物构题,则注重理论分析和类比推理等等。

第四,有意识的建立知识网。在高二阶段,每学习一个阶段后,梳理相应的知识点,建立知识网,对于不清楚的知识点,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不要留下知识缺漏。

物理

高中物理在高中所有学科中难度较大,这是大家公认的,特别是高二物理,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现象的认识、物理过程的建立、物理情景的想象等构成了高二物理中的诸多难点,那么如何顺利地实现高一高二的过渡,把高二物理学好呢?结合自己学习物理的体会,提出下面一些建议。

第一,正确理解物理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物理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学习物理的基础,首先必须掌握好基本概念和规律。要做到如下几点:

(1)每个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引出来的?

(2)定义、公式、单位或注意事项各是什么?

(3)其物理意义或适用条件是什么?

(4)适度训练。

第二,养成正确的物理思维。学生经常反映“老师讲课时听着明白,自己做题时却不知从哪儿下手”,究其原因,就是还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要想进行正确的思维,要做到以三点:

(1)、弄清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使思维活动建立在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

(2)、按照物理内在规律进行思维,当遇到一个问题,要弄清物理过程,从而分析物体在什么条件下,遵从什么规律,需用什么公式。

(3)、积累和总结几种物理思维分析方法模式,诸如受力分析法、等效代替法、能量守恒分析法、电路中电势变化分析法等。

篇8: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篇9: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教案范文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

1、上海南浦大桥

2、导弹做曲线运动

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 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 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展示课件三,人造卫星做曲线运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课件2,抛出的手榴弹做曲线运动,加强认识.探究活动

篇10:高一物理《平抛运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而设置的,是学生第一次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来研究曲线运动,为今后学习斜抛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等知识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平抛运动经常出现在生产和生活中,学习它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2.教学难点: 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经验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平抛运动规律的探究过程。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智力发展水平界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什么是平抛运动以及平抛运动的运动特点。

B.理解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

C.通过“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学习深化知识并学会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平抛运动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知识含量。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视频和小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合之前的曲线运动知识,得出平抛运动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思维方法。B.知道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是利用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物理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C.在“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观察实验,体会从现象中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通过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精神。B.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C.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复习思考 师生互动(1)物体回顾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具有什么性质,遵循什么法则;(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思考并回答 温故而知新 创设情境 情景激学

学生活动:用玩具枪射出子弹,怎样能击中目标? 教师引入:因为子弹的运动是一种复杂的曲线运动,我们所看到的子弹的运动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平抛运动”。

积极参与体验

实例引入:直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新课 启发引导 一.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

1平抛运动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运动,下面就看几幅有关平抛运动的现象 展示图片:生活中浇花、飞机扔炸弹、用弹弓射击、抛铅球。问题1: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给有这样特点的运动起了个名叫做?

问题2:它们的初速度方向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初速度为水平的抛体运动:平抛运动

叙述平抛运动的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作用,它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我们称这种运动为平抛运动。分析:观察分析发现,虽然为不同的现象,但是存在一定的共性,曲线、有初速度、受到重力作用。生:抛体运动

生:水平方向 观看图片,感受生活中的平抛运动现象,提高兴趣。

观察实验积极思考 2.水平抛出粉笔头,演示平抛运动,并与斜着抛出粉笔头形成对比,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总结出平抛运动的第一个特点:都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第二个特点较为抽象,采用“取一张纸片水平抛出”,与粉笔头的运动形成对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不计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

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通过课堂演示粉笔的运动,对比演示,来引导学生顺利得出结论。

启发引导大胆猜想 二.水平和竖直方向方向的运动规律

1、实验视频:两个相同的小球放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光滑轨道上,同时释放两球,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做平抛运动,两个小球发生碰撞,通过慢动作视频,可以观察到什么?

2、理论分析

两个小球下滑到斜槽末端时的速度是相等的,其中一个小球在光滑轨道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小球从斜槽末端抛出后做平抛运动,两小球发生碰撞说明两小球的运动时间是相等的,且两小球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始终在同一竖直线上,说明两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是相等的,即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回顾思考,讨论分析:水平方向没有力的作用,但具有水平初速度;故得到“平抛运动水平分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的猜想。

回顾旧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培养学生分析猜想的学习方法

实验法

3、实验探究

演示:下面大家来观看一个实验:教师展示自制平抛竖落仪,一个小球B由两个板夹住,另一个球A静止,且两球处于同一高度)当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时,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与此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实验发现,我们只能听到一次落地声,这样我们就验证了平抛运动的竖直运动为自由落体运动。动手实验 合作交流 注意观察

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师生互动,引导总结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我们可以运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得到平抛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坐标x、y以及水平速度 和竖直速度。我们设物体以初速度 抛出,它在飞行过程中在时间t内的水平位移x和竖直位移y应如何表示呢?

我们要求出物体在t秒末的速度,怎么求呢? 师生共同总结平抛运动规律: 1)速度: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gt 合速度大小 合速度方向 2)位移:

水平方向:x= t 竖直方向:y= 合位移大小:s= 合位移方向:将x和y联立消去时间t有:y= 由此可见,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过原点的抛物线。学生根据提示,总结归纳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巩固练习讲解法 练习1、一架飞机水平地匀速飞行,从飞机上每隔1秒钟释放一个铁球,先后一共释放四个,若不计空气阻力,则()A、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B、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排成抛物线,它们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C、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线,它们的落地点是等间距的 D、在空中任何时刻总是在飞机正下方排成竖直的线,它们的落地点是不等间距的

例2:被洪水围困在孤岛上的人们正等待着救援物资,飞行员驾驶直升飞机在离地面0.8km的高度,以2.5×102km/h的速度水平飞来,飞机应在水平方向距离空投点多远的地方实施空投?不计空气阻力。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 巩固本节内容,对知识的运用加深理解

展示板书设计平抛运动 一.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2.特点:初速度水平,只受到力

3、平抛运动是一种匀变速曲线运动(a=g,竖直向下)二.竖直方向的运动规律: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起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 秒末的速度 水平分速度: 竖直分速度: 合速度:

2、抛出后t秒内的位移

水平位移: 竖直位移: y=h= 合位移: 3.飞行时间由高度决定。

篇11: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一、复习提问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

速度公式: vtv0at

12at 2位移公式: sv0t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推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一恒量。s1=

2s2=…= aT

二、导入新课

举例:用手握住的石头处于静止状态,松手后石头的运动情况如何? 思考与讨论并猜想。

V0=0,石头竖直下落。

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石头下落时做V0=0的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认识这一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一:

石头与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看到石头比纸片下落得快)。为什么石头比纸片下落得快呢?(石头重一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教师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落体运动的观察、研究,得出“物体下落快慢由物体重力决定”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不对)这种从表面上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

2、演示实验二:

取半张纸与一张纸,把半张纸揉成一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半张纸比一张纸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快)。

过渡引言:轻的物体下落快,这不是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相矛盾吗?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3、演示实验三:

取两张相同纸,把其中一张揉成团,两者也分别从同一高度 同时由静止下落。问:我们可观察到什么现象?(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上述现象说明重力相同的物体也不能同时落地,所以物体下落的快慢和轻重的关系比较复杂,既不能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也不能说轻物体的比重的物体下落快,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

(3)方法:利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 s1= s2=…= aT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活动,测量计算并得出结论,相互交流。

(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重力加速度g(1)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2(2)大小: g=9.8m/s,粗略计算可取g=10m/s

我们看课本36页的一个表格,表格中列有9个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由表格可以看到: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相同。(为什么?我们可以用刚做的牛顿管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两个物体由同样高度同时由静止下落,同时达到地面,由s12at可知,2它们的加速度必定相同)

(3)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不同.g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赤道g最小,两极g最大),g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它具有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同时它也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v= g t

11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Svtathgt22

222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vt-v0=2aS vt=2gh

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下面我们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应用

1、测定反应时间

操作:一位同学捏住尺子的上端,保持直尺竖直不动,你用一只手在直尺的零刻度处做握住木尺的准备。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手时,你立即握住木尺.读数:直尺下落的距离,即为你所捏处的刻度值。处理:根据位移公式可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12h hgtt 2g

结论:直尺下落的时间就是你的反应时间。若你的手握在20cm处,你的反应时间为多长?若招飞时对飞行员的反应时间要求达到 0.16s,2你能当飞行员吗?(g取10m/s)

2、测高度。(比如测一口井的深度,测楼房的高度等等.)

例、为了测出井口到井里水面的深度,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落下,经过2s后听到石块落到水面的声音。求井口到水面的大约深度(不考虑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解:由题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t=2s,g取9.8m/s2

篇12:高一物理匀速运动教案总结

【学习目标】

1. 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2.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自主学习】 (A级)

一.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 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 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低压 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线、复写纸片、。

四.实验步骤

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 后,放开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 s ×5=0.1 s 。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 A B C D E F G

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

v(m/s)

6.以速度v为 轴,时间t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五.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

5.加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6.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 s 。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案)

实验纸带

1.

2.

3.

数据处理(完成表格)

小车在几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位置编号 0 1 2 3 4 5 6 7 8

t/s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V1(m/s)

V2(m/s)

V3(m/s)

做出速度-时间图像

学习反思: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训练案)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③低压交流电源 ④低压直流电源 ⑤细线和纸带 ⑥钩码和小车 ⑦秒表 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为了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a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

a=△v/△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4.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小明坐在汽车驾驶员旁,注视着速度计,并记下间隔相等的各时刻的速度值,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数据得到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运动特点:在o~15 s内,汽车的速度在变化,每5s速度增大______km/h;在15~30 s内汽车速度不变,速度大小为_______km/h;在35~45s内汽车速度在变化,每5 s速度减小_________km/h.

5.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时刻(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38.0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6.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 cm,s2=1.90 cm,s3=2.38 cm, s4= 2.88 cm,s5=3.39 cm,s6=3.87 cm。那么: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 ,v2= cm/s ,v3= cm/s ,v4= cm/s ,v5= cm/s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上一篇: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个人简历下一篇:赞美抗洪救灾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