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2024-04-16

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通用11篇)

篇1: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向着成为百分百教师的方向努力

——读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通化县东宝中学 地理组杨雪莲

美酒的香醇在于日久的沉淀,文字和人格的魅力则在于历经实践后的检验印证,历久弥坚,引起阅读者心灵上的震撼,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就拥有着这样的力量,叶圣陶先生以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对培养学生的侧重点等方面独到而精炼的看法,让作为教师的我重新认识到自己在成为一名完全合格的教师这一目标上的差距,重新思考、审视、确定了自己“为人师”的努力方向。如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老师,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输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匠人”,更是一个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的精神引导者。

【摘录】

★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感悟】

“授业”:“业”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是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技能,教学过程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挥洒知识”的过程,但有些知识和灌输知识的过程有时确实是很枯燥的,所以,作为老师,除了自己要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掌握和擅长利用灵活恰当的教授方法,将枯燥化为灵动,将无趣化为吸引,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完全的吸收,掌握,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成为其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摘录】

★如果我当中学教师,绝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工夫。因此,说成“教书”,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分别。„„ 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感悟】

“传道”:传道古代的解释为“传授圣贤之道”,而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圣贤处所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先贤们的知识,后来者更要继承发扬的是圣贤所遗留下来的人格品质,而独立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对学生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作为教师,几乎日日与学生为伍,不仅仅是学生们文化知识最直接的口授者,自身所具有的言行举止、品质品格也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一定要用自身良好的品质与精神气质去影响、感化学生,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所谓言传身教也即源于此。

【摘录】

★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教学生一味听讲,实际上无异于要他们游心外骛或者什么都不想,无异于摧残他们的心思活动的机能,岂不是残酷?

【感悟】

“解惑”: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灌输”与“吸收”的关系,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有自己一个消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也会产生自己的思想与思考,从而生出自己关于学习包括人生等一些方面的疑问和困惑,而作为教授主导者的教师,不仅仅是要鼓励学生们的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还要善于采用合理、恰当、灵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效的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同时,更要注意观察审视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关键的时候,在必要的时刻,要给出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提醒,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不能仅仅将学生的大脑定义为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也要清楚:解惑的最终目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因为“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

【摘录】

★我如果当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感悟】传道、授业、解惑的实现不仅仅是要靠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想法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教师坚持着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执着信念,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坚定的认定,才

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实现职业幸福感,成为真正的“师者”,成为真正的洗涤灵魂的工程师,成就自己和学生的人生硕果。

篇2: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最近读了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的工作。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作为一名老师,觉得很有启发。

感悟一:教育即习惯的培养

【节录】如果我当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

【反思】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老朴实的话语中也为我们开展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透露出宝贵的教育财富,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要从细微处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一个个“战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一个一个地提醒、引导,抓反复,抓落实,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实效为止。就学习而言,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较低,字迹潦草,龙飞凤舞,卷面不整洁,让教师们头痛不已。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就是将字写得规范工整,整洁漂亮。只有扎实走好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意义,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预习的习惯、不懂就问习惯,等等。其他方面比如锻炼、劳动、卫生,节约、团结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身教”重于“言教”。叶老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想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事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 教师要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检讨自己的言行中有无不良习惯,用自己良好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师的伟大,并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因此,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良好习惯成为一种本能,一种能力,一笔财富,伴随终生。正像叶老所说的那样:“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叶圣陶《小学教师的工作》)

感悟二:力当学生的良师

【节录】我如果是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如果我当教师,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显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讲不产生效果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我的经验,从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既是感情冲动到怒不可及的程度,也会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反思】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反思咱们现在的教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们时常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也很难教育。难道是教育家想得太天真了吗?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真的出现了问题?不,可能是我们的思想和教法错了,当我们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想到学生的自尊,想到自己的面孔太难看了?或许我们真应该试着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爱的阳光普照,没有爱就没有我们的世界,更谈不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是爱的化身,在老师的身边,他们都会享受到爱的呵护与滋润。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把每一位孩子们当作爱的天使。他们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理,身上的毛病太多、太大、太难纠正。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而又不服管教的孩子,倍感讨厌和排斥。因此,在管理中,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心罚、变相心罚等现象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孩子们的自尊心时刻都在被伤害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把如白纸一般纯洁的孩子当做孩子看待,对那些有问题的孩子,没有通过“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而是简单粗暴地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期的孩子们,说到底,是我们的有些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爱心的教师,不能称其为教师,至少是不合格的教师。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感悟三:愿当学生的朋友

【节录】如果我是老师,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这与我的课程,假如是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似乎没有关系,可是谁能断言确实没有关系?我不仅在教室内与学生见面,当休闲的时候也要与他们接触,称心而谈,绝无矜饰,像会见一位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如果到我家里来,我决不冷然的问:“你们来作什么?”他们如果有什么疑问,问得深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摇头说:“你们要懂得这个还早呢!”问得浅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带笑说:“这还要问吗?我正要考你们呢!”他们听了“你们来作什么”的问话,自己想想说不出来作什么,以后就再也不来了。他们见到问得深也不好,问得浅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样问才不深不浅,刚刚合式,以后就再也不问了。这种拒人千里的语言态度,对于不相识的人也不应该有,何况对于最相亲的朋友?

【反思】读这段话时,我脑中自然而然地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叶老教授和一群大学生如朋友般并肩而行,或促膝而谈。然后再把目光拉回现实,在小学的办公室里,却常常是这样的情形:怒气冲冲的教师旁边站一个或几个学生,低着头,听着老师的训斥。在小学老师眼中,学生就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需要时时加以管教、引导,很难达到“称心而谈”“像会见一位知心的老朋友”这样的境界。因此,小学教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主动放下“长者”的架子,真正走近学生,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又让我想起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一幕:主持人在和小朋友同台时,他们总会蹲下来,甚至是跪在地板上,和小朋友保持同等的视线进行交流。我们应时刻记住这样的画面,放下自己,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教师应该放得下架子,师生之间站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彼此之间尊重、体谅、合作,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获得认可,获得尊重,必然会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这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典型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尤其是要把这种意识带到实践中去。

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平等、民主、和谐新型的师生朋友之间的关系,必将对我们教育工作产生质的飞跃。

篇3: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一、与学生交“朋友”

一个人的正常心理是:喜欢聪明、漂亮、听话、优秀的人。教师也不例外。不少教师视尖子生为“宝”, 把“双差生” (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也不好) 看着是“草”, 当成包袱。对待学生不是一视同仁, 在座位编排上、学习辅导上、作业批改上、思想进步上、生活关心上等方面“看人下菜”, 分成三六九等。尖子生即使有错, 也有意包庇、偏袒;对于“双差生”, 往往是冷讽热嘲。可是叶老则完全不同, 他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 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作朋友, 真心愿意作他们的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长成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 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 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 本该如此;不然, 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 我只好辞职。”叶老当过十年小学教师, 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与学生交“朋友”,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是亲密无间的。俗话说:“士为知己而死”。教师爱学生, 学生尊敬教师, 在这么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 哪有教不好、学不好的道理呢?

二、从小就注重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有好坏之分, 叶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他有句名言: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认为好习惯应从小事做起,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一) 好习惯从小事做起

叶老在文中写道:“我将特别注意,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 往精深的方面说, 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 往粗浅的方面说, ‘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还写道:“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 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 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 我要教他们轻轻的, ……又如菜蔬的种植, 我要教他们当心着意的, ……这种好习惯, 不仅对于某事物本身是好习惯, 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对于开关门窗那样细微的事, 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 还肯作奸犯科, 干那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种植菜蔬那样切近的事, 既因工夫到家, 收到成效, 对于其他切近生活的事, 抽象的如自然原理的认识, 具体的如社会现象的剖析, 还肯节省工夫, 贪图省事, 让那马虎过去吗?”叶老是这样写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孙女叶小沫回忆他时说道, 爷爷就是从门窗的关闭、桌椅的轻放这样的小事着手培养我们良好的习惯的。正如一位印度诗人在《播种》中所写的一样:“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一个好的习惯, 一个好的性格常常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不少人大事做不来, 小事不愿做, 倒头来虚度年华, 一事无成, 那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

(二)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叶老在文中指出:“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 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叶老这里的“语言”是“思维”的意思。“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意思为“养成小朋友思维 的好习惯”。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是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叶老告诫人们:“一个词儿, 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 怎么写, 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 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句句子, 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说, 怎么讲, 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 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适。一篇故事, 不但使他们明白说的什么, 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 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什么, 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 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 才是终极的目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按照叶老的告诫去做了吗?

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从当今社会“留守孩”的教育问题可见端倪。农村大量的“留守孩”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 不少“留守孩”沉沦为学校的“双差生”, “留守孩”的教育问题也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说, 脱离了家庭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在这方面, 叶老高瞻远瞩, 提出:“我还要作小朋友的家属的朋友, 对他们的亲切与忠诚, 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好一个“一般无二”!与学生是“小朋友”, 和家长是“大朋友”。朋友之间亲密无间, 常来常往,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孩子的成长, 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不过, 有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做法欠妥, 与家长沟通变成告学生的“黑状”, 这是很不利学生教育的, 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叶老这篇随笔———《如果我当教师》虽然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四一年, 时隔已经七十多年, 但是, 文中的观点一点都未过时, 教育理念仍令人耳目一新, 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要很好地向老一辈教育家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群众满意的人民教师。

摘要:每当我读完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 都有新的感悟, 获益良多。一是像叶老那样, 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二是注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三是真诚地与学生家长交“朋友”。

关键词:朋友,习惯,家教,有感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小学、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研讨会资料汇编》2010.11.

篇4:《如果我当教师》

一、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动力,爱是人世间最高尚的道德情感,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都缺少不了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教育是育人育心的教育,更离不开爱的教育,爱在教育中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没做老师以前我总觉得“严师出高徒”是最合适的教育方法,但做了老师以后渐渐的感觉到:爱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方法,发挥爱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应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尊重、赞美和信任,增进与学生的沟通,融洽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喜欢接近老师,愿意主动地听从老师的指导,进而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班级中的优等生需要我们用赞许的目光去爱;中等生需要我们用鼓励的目光去爱,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怀。我坚信: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爱能改变一切。

二、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

好习惯的养成是从老师的身教开始,因为学生的习惯很多是从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教师的品行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心对学生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行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

好习惯的养成是从规范入手,由浅入深;内容从小做细,不要贪大求全;养成训练的要求应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并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低年级的时候我是这样要求的“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到了中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洪亮”;而高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发言”。

总之,好习惯的养成要在行为上训练要严、思维上训练要宽,允许“胡思乱想”,但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三、身为人师要为人师表

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加强语言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形象树立威信和尊严。

学生每时每刻都注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受着象教师这样的严格监督,也没有有任何人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如教师一样的深远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做到事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呢?那就是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陶冶情操,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增强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篇5: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苏州四中 王颖雯

今年寒假过得有些特别。在常规的放松活动之外,又增加了一项读书的任务。回想过去一年的高中教学,有看到学生取得进步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和无奈。为了让自己在教学方面获得更多的方法和经验,我在假期阅读了相关教育类读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如果我当老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语言朴实易懂,但是它的内容足以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和建议。

通过本书我对叶老先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叶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众所周知。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我们却知之甚少。通过本书的阅读,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使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深层次的认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自要创新教学方法,拒绝灌输式教学

书中“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何谓“授业”:“业”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是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技能,教学过程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挥洒知识”的过程,但有些知识和灌输知识的过程有时确实是很枯燥的,所以,作为老师,除了自己要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掌握和擅长利用灵活恰当的教授方法,将枯燥化为灵动,将无趣化为吸引,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完全的吸收,掌握,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成为其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老先生认为“教育”一词,有一句话概括就是“养成好习惯”。怎样才算养成好习惯了呢?他认为能使才性发展的是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在做人做事上获得积极的、有益的经验,并用以指导他的生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健全的公民。叶老还认为这种教育不是靠教师的指令来实现的。他认为要想使学生养成好习惯必须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养成学生的好习惯,而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中必然要有老师的示范作用在里面的。老师要做到凡是希望学生去实践的,老师一定要实践,凡是劝戒学生不要做的,老师自己一定不做。我们常要求学生不要随地吐痰为,要保持卫生。老师就首先要保持卫生整洁。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以身作则,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为社会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三、要引导学生自学,创新思维

叶老认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所谓的这个“不需要教”就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我们习惯于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让你学的你必须会,我教给你的知识你必须要背的滚瓜烂熟。实则我们都陷入了把“学习”当做“记诵”的误区。我们都被各种考试所束缚,只注重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了学习的实际功效及学习的目的所在,不免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尤其应该重视的。我们不能总是把学生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动脑,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把握,学生自己能想得通的,能理解的,就不必教了。而当学生想不通,说不清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时老师再加以指点,学生就会印象深刻。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分析问题的创新精神。

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从爱出发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如果当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从这段话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叶先生对孩子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日常上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缺少父母疼爱的孩了,由于感受不到爱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分享不到父母及他人的真情,容易失去自爱、自信和对社会的热情,他们对生活冷淡,对人冷漠,对前途无望,对未来失去想象和憧憬。反之,生活在父母用爱筑成的小家中的孩了,对生活热情乐观,在他们好奇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营造爱的氛围,孩子才能体验和感受到爱的存在,沐浴若爱的阳光,享受被爱的欢乐和幸福。

五、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本书中把受教育者比作种子,确是很贴切的,种子要发芽必需要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等等,所以要想使学生能茁壮成长,我们必需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充足的养份。因此我们必须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愿意接受美好的事物。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六、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无数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品德高尚、专业精湛、举止有礼、仪表端庄,处处为人师表的教师必然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的教育教学活动也必然能得以顺利地开展,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教师应努力在各方面对学生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应成为教师的终身追求。就像书中的一句话“知识学问无止境,品德修养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篇6:《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就是一本需要一读再读,反复推敲与琢磨的书。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两遍了,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思考。文章朴质无华,却道出了为人师的真谛,虽时隔数十载,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自己的思考感悟与大家分享交流: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认为“教育”一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养成好习惯”。在书里,叶老先生主要强调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在书中提到:“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只有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结果还是没有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答案就在这里,就是没有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做常态工作来抓,没有做到持之以恒。叶圣陶先生说从小学开始抓学生的习惯养成,一直抓到中学,历时十年。因为学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期行动。用十年的漫长付出,才有可能等到花开。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一个一个地提醒、引导,抓反复,抓落实,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实效为止。就学习而言,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扎实走好了认真写字这关键的第一步,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意义,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预习的习惯、等等。这些,才是受教育者一生受用的东西!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勤于笔耕的教育家,叶圣陶一直在思考,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在这漫长而艰辛的育才过程中,少不得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芸芸学子们的思想品德课该怎么上?叶圣陶真诚希望这堂“大课”,不仅学校要上,而且也要“搬进”家庭、“搬进”社会,各方各面通力协作,才能“水到渠成”。叶先生创造性地衍生了思想品德课的内涵与外延,认为,课内所有的知识课和技术课,课外的种种校内校外活动,实际上都有培养好思想、好品德的作用。只要老师教得好,引导得好,学生学得好,活动开展得好,就不必另加什么“思想品德的尾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其思品、其德操,就会受到濡染,在这种春风化雨般的精神润泽下,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升,品德修养也会不断得以增强。这样的思想品德课,让学生们既可感可知,又入脑入心,又有几人能拒绝呢?

今后,我也必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工作的首位!利用一切教育时机,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文明习惯的养成。希望我们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对生活的追求。

篇7:《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叶圣陶先生在这篇中分别假设了自己作为小学、中学、大学教师时应该怎样面对学生。读完之后,心绪难平,感慨颇多。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应当这样做:

一、真心与学生做朋友

在这一点上,我现在当然没有做到像叶老先生那般对学生胜似亲人,或者说对全部学生做到。

来到XX已经五年多了,每带一个班,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很喜欢小孩子,喜欢和他们在一起玩耍,加之自己年纪不大,所以很能和小孩子们打成一片,同时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

现在的三年级有一名学生特别喜欢我(自信),每次见到我都会和我打招呼向我问她,我当然非常开心,其实这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我当时恰好代她写字,到现在她仍然称呼我“写字老师”。上学期她过生日,专门留了一块蛋糕,一直等到我下晚自习,把蛋糕交给我之后就跑了。

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老师与学生之间也是如此。与学生作朋友要出于衷诚,真心认他们作朋友,具体怎么做?以心换心。

二、培养学生各种好的习惯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我们总爱只挂在口头说说,最缺乏的就是做。比如,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懂得孝顺,而且总是“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顾不上吃饭,舍不得穿衣,所以你们一定要孝敬父母……”之类,可是学生并不能很理解,或者说只是听听而已。而且作为教师,你要是天天这样苦口婆心地说并且自以为很有用的话,结果可能会令你失望的。因为他嫌你太啰嗦,我觉得可以这样: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工地去看一看那里的人是怎样干活的;到敬老院去看看那些孤寡老人,学生到那里亲身感受一下,可能要胜过你的一卡车谆谆教导。

再比如,我们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我们总在宣传,但学生根本不买你的帐。怎么办呢?让学生劳动。学校的菜地就是非常好的训练场。不过遗憾的是,老师和学生似乎有点反感。

习惯的培养要具体在一一事情上,做总比说要更具有说服力而且效果好。

三、让自己和学生同时爱上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相信每一个XX老师都再清楚不过。但我们还总抱怨学生不会阅读,不喜欢阅读。其实这病根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我自己都不喜欢阅读,我的学生怎么爱阅读呢?所以第一得是老师喜欢阅读,第二我们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没有实验的机会,丝毫没有用处。”

四、不打骂、体罚学生

打学生犯法!——这一点不用解释了吧?

篇8: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如果我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 惹人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 干净的, 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作朋友, 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初读此书, 笔者就被这通俗而非凡的文字所吸引。言为心声, 文字中流淌着叶老对儿童的真心喜爱, 这是他做教育的情感基础。虔诚地对待小朋友, 一视同仁, 这是做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标准。看过一个调查资料, 孩子们对教师是否公平格外敏感, 而这份公平并不是说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用心去做。这也是一种师生关系的诠释, 完全的接纳孩子、悦纳孩子, 让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 教育才会自然地展开。

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叶老这样说:教师对儿童自然要担负帮助和指导的责任, 但是教师自身也随时长进经验, 随时有所创作有所进步。教学事业就是教师的社会生活, 帮助和指导儿童就是他的“尽其所能”。在这样的描述中笔者读到了教学相长, 教师的成长也是随时存在的, 需要不断从社会中汲取最先进的经验, 以此来帮助学生的发展。笔者特别认同“教学事业就是教师的社会生活”这一观点, 教师如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他本人的从业状态。如果单纯地将教学视为工作, 就很难达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帮助也变得徒有虚名。就在今天, 我们很多老师依然仅仅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 在备受煎熬中不惜一切地做功利教育的刽子手。做来做去, 发现自己的教师生活不过是在充当利益集团的帮手罢了, 心中所真正向往的教育越来越模糊, 似乎真的找不到来时的路, 或者根本不愿意再去想当初为了什么而选择教师职业。有的老师根本没有职业倦怠, 他们竭尽全力地压榨学生的生存空间, 近乎癫狂地让分数完全把自己和学生俘虏, 那所谓的“职业倦怠”只是失去竞争机会时的另一种休闲。值得注意的是, 当职业目标不明晰的时候, 做出来的努力可能不是学生的福音, 而是另一种畸形的教育。叶老的“帮助”和“指导”的观念, 比起教学实践中的“控制”欲望来, 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民国期间的教育家对人的本质发展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教育的使命, 依照叶老看来发掘学生身上的善良和爱意不能忽略。今后的教育, 第一要发展人间的爱, 彻头彻尾, 无条件, 无例外的爱, 要绝对排斥遗留在人性中的兽性, 也就是狠心与私心, 这种兽性发展起来就是法西斯主义。这让我想起张文质先生在一本书的扉页写下的句子:“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的生命绽放在善良之中。”从最小的善意开始, 从最小的行动开始, 一点点积蓄教育的正能量, 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担当。当初的希特勒在学校生活中饱受歧视, 在一张照片中他站在了班级合影的最后一角———那是按照成绩和表现来排的位置, 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里已经在积蓄仇恨了。当一个人在小时候就在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 将来就特别容易在某一个时刻做出偏激的行为。学校教育需要老师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用自己的学识, 来营造一个净心的活动场所, 在与同伴的交流中, 在师生的互动中, 渐渐消弭那些仇恨和私欲。美国的埃斯奎斯先生在来中国演讲时, 他讲到自己班上一个男孩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 这个男孩对婚姻充满不信任甚至恐惧。埃斯奎斯的做法是邀请小男孩到自己的家里去生活两个月, 通过对老师家庭的感悟来逐渐改善他对婚姻对家庭的看法, 这就是在传递善意和爱意。埃斯奎斯先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是对人性的关怀。

教育的意义必须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得到体现。叶老认为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有三:认识自己, 革新自己, 成就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哲学家们所提出的都是基于个体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对自己内在灵魂的一种拷问和熟知, 而成为你自己则是一种态度和价值取向。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他 (她) 自己。从这样的思考出发, 我们可以设想学校需要有怎样的课程设置, 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选择方式, 学校需要有怎样的教师队伍, 学校需要有怎样的教育文化……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发生改变或者说是蜕变, 由蚕茧到蝴蝶, 教师要给予怎样的关注?要多进行深刻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生活如果缺失了这些取向, 自然会变得呆板和枯燥, 甚至令人窒息。

当前的教育界有大力提倡体验教育的趋向, 这是一种积极的导向。最有效的知识来自学习者亲身的体验和思考, 而不是单凭课本, 或者听讲获得的。所以, 我们看到课本的设置也越来越生活化, 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方式, 不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但不可否认, 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还大量存在, 因为受安全、经济、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真正的生活化教育距离我们还遥远。我们在让学生学习的时候, 需要警惕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 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 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 才算真的取得了生活经验。当年叶老就提到生活经验要融入生命的观点, 将近百年, 我们的教育者如何创造性地来开展体验教育, 实在需要智慧, 这一原则必须坚持———它是基于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得出的教育经验。叶老幽默地写道:“教科书好比一张旅行的路程单, 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 不能够单单记住一张路程单。”叶老还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其中的论著居多。笔者看到他关于教育的几篇系统论述, 写成的时间都在1919年前后, 那个时候他才二三十岁, 令人敬佩。关键是他对教育的思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亲历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是延伸到了教育哲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诸多领域, 甚至借鉴辨析了大量国外教育名家的思想, 使得他所提到的教育观点高屋建瓴, 能够切中教育的本质问题, 穿越时光, 依然令今天的教育者们振聋发聩。叶老所提到的重要教育观点有: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受教育的人就像种子一样, 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篇9:《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道“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先生把学科教学形象地比作车轮的辐条,而教育就是车轮的轴,显然离开了车轴,车轮就不能旋转。可以说,育人是教育的根本。

先生又说“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当前的教育,存在比较严重的学科本位主义。教数学的一味地抓学生的数学学习,甚至为了学好数学不惜“贬低”或“排斥”其他学科。为了提高学科成绩不少教师采取“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这一切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另外就是教育的功利主义还很严重,一切向学员成绩看齐,一切向升学率看齐,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当然不考的就尽量不教或尽量少教,“挤出”时间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和复习。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是先进的。事实上,不少先进的理念其实都能在老一辈教育家已有的经验中都有所体现。所以我认为,再读经典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好朋友

叶先生在对小学教师的看法上说得很好:“我如果当小学教师,绝不将投到学校来的儿童当做讨厌的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为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仅仅浮在嘴唇边,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真心认他们做朋友,真心要他们做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接下来,叶先生又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小学教师的几点要求。一是“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一切的教育都必须化为习惯,才能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应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地,“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地,才認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经过这样细心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对于开门关窗那样细微的事,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还肯作奸犯科,干那些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儿吗?

二是“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三是“我还要做小朋友家属的朋友,对他们的亲切和忠诚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

另外,叶先生又说了两件不能做的事儿。其一是“我绝不教小朋友像和尚念经一样,把各科课文齐声合唱。……只成为发声部分的机械运动,与理解和感受很少关系。”其二是“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因为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我有什么样的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

叶老先生倡导小学教师要做小朋友的好朋友。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培养小朋友的好习惯,要做家长的好朋友。不要“满堂灌”,不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一切,在今天也是很有教育意义和应用价值的。

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的是,当教育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教育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育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教育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教育者也不会服从的。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说 “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希望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公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我劝戒学生不要抽烟卷,我一定不抽烟卷,决不说“你们抽不得,到了我们的年纪才不妨抽”的话”。

先生说这就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句话出自《大学》,意思是: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自己首先做到,然后才去要求别人;自己不去做坏事,然后才去责备做坏事的 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可见,作为教师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引导学生,决不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教师要教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

首先,“满堂灌”是滑稽和残酷的。叶先生说“教师捧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学生对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一边是念一句讲一句,一边是看一句听一句;这种情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多么滑稽又多么残酷啊!”先生说的滑稽是指教不得法;先生说的残酷是指学生被动地听讲要连续四五个钟头无疑是一种惩罚。

其次,“满堂灌”是无效和应该禁止的。叶先生说“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绝不专做讲解工作,从跑进教室开始,直到下课铃响,只是念一句讲一句。……因为他们要一辈子读书看报,必须单枪匹马、无所依傍才行,国文教师绝不能一辈子伴着他们,给他们讲解书报。国文教师的工作只是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或综合,替他们分析或综合。”

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叶先生说“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做探讨、试做实习,做许多的工作,比仅仅听讲多得多,我要教他们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不滔滔汩汩地一口气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地讲书,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

社团活动要名副其实

自从2008年山东省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体育与健康、艺术、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构成,为搞好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学校纷纷利用课余时间成立各种社团。诸如足球、篮球等体育社团,流行歌曲、民族唱法等音乐社团等等。据报载某某学校成立社团100余个,开展活动多少多少次,取得成果多少多少项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团活动逐渐地冷了下来,特别是到了期末考试、学业水平考试等的复习阶段,社团活动更是无条件地为之让路。总的看来,各种社团活动多数是一开始轰轰烈烈,到后来虎头蛇尾,甚至不了了之。

读了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我认为社团活动必须名副其实。先生说“我不想教学生做有名无实的事情。设立学生自治会了,组织学艺研究社了,通过了章程,推举了职员,以后就别无下文,与没有那些会和社的时候一个样:这便是有名无实……。”“做这种有名无实的事比不做还糟糕;如果学生习惯了,终其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总是这样有名无实,种种实际事务还有逐渐推进和圆满成功的希望吗?”先生不但列举了很多像现在不少社团一样的有名无实之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危害之深。同时又告诫我们“我只是说哪那些事都必须认真去干,必须名副其实。……项目不妨简单,作业不妨浅显,但凡是提了出来,必须样样实做,一毫也不放松。”

可见,我们的社团不在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能否做得名副其实。要先从最基础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达到新课程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高中教育才能为学生的人生奠基。

篇10: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读《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有感

《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这本书名深深吸引住了我,随手翻阅了一下,一个个有趣的教育故事竟让我爱不释手,于是我毫不犹豫选择了这本书。作者侯登强是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这不跟我一样嘛,这本书是他在持续三年陪伴一个班级学生时写下的随笔,记录了教师与学生在学校相遇后自然而然的教育故事。故事清新自然,仿佛这一个个故事就是发生我的身上。读着读着,我感受到了侯老师的睿智、豁达、信任、理解、包容„„真切感受到做侯老师的学生很幸福。在书中,有很多地方产生了共鸣。侯老师说:“当我们站在孩子的对面,只会看到他们的顽劣,看到他们的懒散甚至绝望。到他们的背后去,试着解读每一个孩子的故事,就会萌生更多的教育的情绪。那样,教育者一定会变得更有责任感,更有爱的欲望和行动。”的确如此,工作时间长了,对顽劣的学生活着是经常出现的错误的孩子有时候就会严厉斥责,歇斯底里的,感觉真是恨铁不成钢。如果能像侯老师那样试着解读每一个孩子的故事,我想一定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

侯老师还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故事,即使那些看起来荒诞的故事,也都有可以原谅的理由。唯有倾听,做一个虔诚的人,默默而真诚地和孩子们在一起,才可以探寻到儿童水晶般的心。”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想,每一个孩子都有故事,如果我的生活没有了“故事”,没有了教育故事,学生也就没有了生机,老师也就缺少了寻找教学的动力,缺少了实践价值的教育精神。

篇11: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一、增强内动力 所谓内动力,是驱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研究,从而促进专业成长的 一种内在力量。开发和利用教师成长的内动力方法途径有很多,我认为主要应从 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内动力。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定位,定位决定地位。作为一名教 师能走多远,要看他的职业定位,即他能树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教师的 职业人生的三种境界,即谋生型、事业型和快乐型,我认为我是属于快乐型的。因为我能够化解烦恼,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快乐的工作、快乐的生活。能够体 验实现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注入到乐趣之中。有价值的人生,什么是有价值的 人生?我认为树立成才的崇高而远大的生活理想和信念,并为之而不懈奋斗,在 奋斗中享受奋斗带来的快乐,这就是有价值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对待工作教师会有不同的心态。有人把它当做负担,边干边埋怨。而我却把工 作当做享受,在劳作中享受快乐。教师这个职业对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和对自身 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就统一在这个创造性上。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工作有压力吗?不仅有,而且压力很大。但是哪个行业 都有自己的缺憾、难处。每件事情都有很多的角度,是看到“玫瑰花的美丽”还 是看到“玫瑰花上扎人的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如何。教师应学会用心去感 受生活中、工作中的快乐。在教师日常工作中,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心。有些 老师喜欢四平八稳的工作,不愿冒尖,没有个性和创造精神。机遇总是恩赐给有 准备的人,但我们也知道,机会并非平等、公正、不偏不倚的降到每个人的身上,怎么办,只有靠我们去努力的争取。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好阳光心 态。只有在专业成长中锐气不减,长期保持一种进取的激情。如果我们不想让平庸的生活冷却斗志,那么就得找回当初的激情,把我们加热,重新把生活这盆冷

水煮沸。

二、增强目标意识 想,壮志凌云;干,脚踏实地。是的,一个人做事首先应该敢想,有目标。但是我们如何才能规划自己的成长目标呢。我们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每个人 都有自己的长处和

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优势,每个人的才智也各不相同,要想取得成功,关键是认识自己的长处。通过选择突破口的形式确定自己的目标,在突破口的选择上也是有讲究的。要以小见大,循序渐进; 占有优势;有兴趣、愿意做的事情;与眼前工作相结合。目标确定以后,就应锁定目标,全力以赴去 实施。但是任何目标在实施中都不会一帆风顺的,很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 难和问题,这就要讲究策略。高空表演王子阿迪力曾经对自己高难度的技艺浓缩为一句话就是: “看目标,别看脚下.”当你只看到眼前的困哪时,自然会有挫折感,而你看到其实你正在 一步步向着目标迈进时,是不是烦躁会一扫而光呢。不要事事追求完美,我们往 往对人、对事、对自己过于苛求,而生活的目的在于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而不该盯着不完美、不理想的事物苦苦折磨自己。有人说要把每一天当做人生的 最后一天,其实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把每一天的工作当做参加工作第一天那样对 待。就像第一次见到孩子,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批改作业那样,保持每天的 新鲜感、激情和认真态度,那么每一天你就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

三、良好的方法 方法比问题多,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天道酬勤、亦酬术。一个人要真 正有效率地做好每一件事,不仅要有勤奋、肯干的精神,还要有灵活巧妙的方法。这个有效的方法,我认为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备课,平时读书中,说不定哪一个理论观点、哪一个生活实例、哪一个人物、哪一句名 言警句、哪一句俗话谚语、哪一段情节被恰好用在课堂上。但是读书不一定非要 一本一本地系统去读,因为有些教育理论的书既抽象又枯燥,在没有讲解的情况 下读起来很费力气。况且有时书的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相脱离,这就容易产生厌 学的心理。如果结合实际问题有针对地学,则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效果。干什么想什么,想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这应该是一条重要的学习方 法和策略。我一般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即把学习和

研究的理论、经验、方法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 再去读书、查阅资料、学习理论。让学习、研究和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我体会,当读书成为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时,这是这个人一生最大的幸运。如今读书已经 成为我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先进的教育思想 有人说,教育思想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其实不然。没有教育思想的教师是 不存在的。只能说教师

之间有教育思想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自觉与不自 觉的区别。那如何才能培养先进的教育思想呢? 从教知识到促发展,对一节好课来说,是单纯的教知识,还是培养综合素质? 说到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衡量一节课的重要标准。当前课堂教学只重视 学生知识的教育,忽略了实践能力,忽略了学习指导,从而造成了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片面发展的形象。教师应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是立足于人的本 质性教育,是着眼于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现代人 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是学生的知识、人格、智力、能力、个性等都得到 和谐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求我们不能神话教材,而是要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 使用教材,而教师只有这样做,才能备好课和上好课。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也是一个开发者、利用者。特别是新教材给教师流出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并 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因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情”和“趣”是激活。课堂教学和让学生由厌转化为乐学的两件法宝。教师备课必须要关注和研究教师 在课堂上对“情”和“趣”的挖掘和运用问题。教师教育思想的积淀既要学习别人,又不能迷失自己。无论是读书听报告,还是向优秀教师请教,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学习魏书生你不可能成为第二个魏 书生,在广泛吸纳别人的知识、经验、思想的基础上,关键你能够在自己身上找 到自己。

五、走好研究之路 今天的教师在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地勤奋工作时,也应腾出时间思考一下: 我这样的勤奋到底值不值?哪些值,哪些不值?怎样做才是更值得的?天道酬 勤,亦酬术,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变蛮干为巧干,变低效为

高效,变被动为主动,就得走研究之路。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不能搞大课题就搞小课题。近年来,小课题研究已引 起一些中小学和一些教科部门的重视和兴趣。许多单位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的 研究成果,并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来,多年来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固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值得我们去反 思,因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更适合搞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以自身教育 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问题、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可以小题大做,以小 的角度研究大问题。

上一篇:艾滋病日作文下一篇:厕所卫生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