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当教师读书笔记

2024-04-19

如果我当教师读书笔记(精选8篇)

篇1:如果我当教师读书笔记

如果我当老师的读书笔记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假如我当老师》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没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但是它的内容足以给我许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和建议。

乍一看到这个书名时,我还以为叶圣陶从未当过老师,于是就想:一个从未做过教师的人又怎能在教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里面的内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话、套话。但是由于在很多教育杂志上都见到过叶圣陶这个名字,所以还是忍不住拿起书翻看起来。这一看我才知道,叶圣陶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

他在本书中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教育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以及作为一位教师应该从哪些具体的方面进行教育。

前面两个方面分别是“学校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和“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两点虽然是独立的两点,但其实是相通的。因为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一辈子受用。在这里,叶老先生主要强调了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上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过去的教育漏洞。为什么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结果还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令人满意?答案就在这里。我从一开始就忽略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所传授的知识也只是在口头上进行强调。有时虽然说要检查但总不能坚持下来,以致于学生也产生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么样老师都不会真正地较真。长此以往,我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出现了断层和没有尖子生的情况。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再想把他们的不良学习习惯改正过来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考试就在眼前。所以在这个假期期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学期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本书里我也找到了答案: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叶老先生举了一个最通俗的教学生关门窗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轻轻地关上门窗,而不是“砰”的一声去惊扰别人。这个小事的教育不仅要反复更要坚持,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时总是轻轻的,这样才能算是养成了良好习惯。生活中原本没有小事,正是因为我们轻视了它,它才成为了所谓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学生作业不交或是在听写时抄袭,而同组的其他同事都说:“你何必那么较真,哪个班没有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你就是把他的作业收上来了也都是抄的,有什么意义呢?”一次次过去了,我也逐渐接受了这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心想反正就那么几个学生也影响不了什么。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不交作业或迟交作业,甚至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在听写时也开始交头接耳。我越发感到情况不妙,当我再采取措施时,基本上很难再使学生产生飞跃式的进步了。所以,在本学期开学之初,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成为我工作的重心,事事无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来两点分别是“教是为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这两点是以上两点的再续,也是相辅相成的。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自然而然就会自觉地把这种好习惯继续下去。相反,如果学生一直都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他的行为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也许是好的,也许是有危害性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种子,他究竟能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永远没有破土而出的机会只有播种的人才能知道。种子只有被人用科学的方法播种到地里才能生根发芽,不断壮大。如果永远被忽略那他的命运将会是充满遗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里,所有的受教育这都应该是饱满的,充满生机的种子,只有我们用心去播种,他们才有可能还给我们一片荫凉。而不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去歧视或忽视学生。

“德育总是跟智育、体育结合在一起”和“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这两点虽然我很赞同,但是前一点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学校才能实现,而后一点是跨学科的,所以关于这两点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就不再啰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在我理解是教师和表率。唐代诗人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有了这样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只是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阐述,而新时期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为师还要为表。因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否则我们教出的将是一批批缺乏诚信的知识机器。

篇2:如果我当教师读书笔记

四年组 尹淏橦

作为一名教书七载的教师,很惭愧的是,对有着教育家称号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著作拜读甚少,最熟悉的无外乎是童话故事《稻草人》。最近读了叶老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受益匪浅。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给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参考的书籍。全书以简单平实的语言,通俗易懂的例子,含蓄幽默的语气征服了我,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实在做教育的老者,正伏在案前,认真地给当下的教育者、管理者写下一条条忠告。

我个人认为,有几点忠告尤为重要。其一,看重学生。叶老说:“无论当小学中学或者大学的教师,我要时时记着,在我面前的学生都是准备参加建国事业的人。”在看重成绩的今天,我们教育者可能更多地忽略了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差成绩掩盖了他们身上的其他光芒,甚至也不愿意在他们什么花费时间去发现,去挖掘,这是我们教育者的失败。

其二,尊重学生。我还记得我们东师校园里曾经挂过一个醒目的条幅,内容是“尊重的教育”,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已经习惯我尊师,并没有想过师尊我,总是下意识的服从老师,因为心里知道,不管老师对我怎样,出发点都是为了好。这种思维已经成为定势,二十多年从不怀疑。毕业后,我走上了三尺讲台,发现尊重是要双方面的。叶老先生也说:“要顺应学生的天性,指导他们走上正当的轨道。”他还说:“教师和学生无论如何不应该对立起来。教师不是专政下的爪牙,学生不是被压迫的群众。”我想,这与孟子的“亲师信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其三,培养学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对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新大纲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叶老也说:“受教育者有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做到养成的教育。

篇3:如果我当教师读书笔记

“如果我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 惹人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 干净的, 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作朋友, 真心要他们作朋友的亲切表示。”初读此书, 笔者就被这通俗而非凡的文字所吸引。言为心声, 文字中流淌着叶老对儿童的真心喜爱, 这是他做教育的情感基础。虔诚地对待小朋友, 一视同仁, 这是做一个好老师的重要标准。看过一个调查资料, 孩子们对教师是否公平格外敏感, 而这份公平并不是说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 用心去做。这也是一种师生关系的诠释, 完全的接纳孩子、悦纳孩子, 让孩子有安全感、归属感, 教育才会自然地展开。

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叶老这样说:教师对儿童自然要担负帮助和指导的责任, 但是教师自身也随时长进经验, 随时有所创作有所进步。教学事业就是教师的社会生活, 帮助和指导儿童就是他的“尽其所能”。在这样的描述中笔者读到了教学相长, 教师的成长也是随时存在的, 需要不断从社会中汲取最先进的经验, 以此来帮助学生的发展。笔者特别认同“教学事业就是教师的社会生活”这一观点, 教师如何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他本人的从业状态。如果单纯地将教学视为工作, 就很难达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帮助也变得徒有虚名。就在今天, 我们很多老师依然仅仅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 在备受煎熬中不惜一切地做功利教育的刽子手。做来做去, 发现自己的教师生活不过是在充当利益集团的帮手罢了, 心中所真正向往的教育越来越模糊, 似乎真的找不到来时的路, 或者根本不愿意再去想当初为了什么而选择教师职业。有的老师根本没有职业倦怠, 他们竭尽全力地压榨学生的生存空间, 近乎癫狂地让分数完全把自己和学生俘虏, 那所谓的“职业倦怠”只是失去竞争机会时的另一种休闲。值得注意的是, 当职业目标不明晰的时候, 做出来的努力可能不是学生的福音, 而是另一种畸形的教育。叶老的“帮助”和“指导”的观念, 比起教学实践中的“控制”欲望来, 更适合学生的发展。

民国期间的教育家对人的本质发展有着特别清醒的认识。教育的使命, 依照叶老看来发掘学生身上的善良和爱意不能忽略。今后的教育, 第一要发展人间的爱, 彻头彻尾, 无条件, 无例外的爱, 要绝对排斥遗留在人性中的兽性, 也就是狠心与私心, 这种兽性发展起来就是法西斯主义。这让我想起张文质先生在一本书的扉页写下的句子:“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的生命绽放在善良之中。”从最小的善意开始, 从最小的行动开始, 一点点积蓄教育的正能量, 我们的社会才会有希望, 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担当。当初的希特勒在学校生活中饱受歧视, 在一张照片中他站在了班级合影的最后一角———那是按照成绩和表现来排的位置, 可以想象他当时的心里已经在积蓄仇恨了。当一个人在小时候就在心里播下仇恨的种子, 将来就特别容易在某一个时刻做出偏激的行为。学校教育需要老师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 用自己的学识, 来营造一个净心的活动场所, 在与同伴的交流中, 在师生的互动中, 渐渐消弭那些仇恨和私欲。美国的埃斯奎斯先生在来中国演讲时, 他讲到自己班上一个男孩的父母很早就离婚了, 这个男孩对婚姻充满不信任甚至恐惧。埃斯奎斯的做法是邀请小男孩到自己的家里去生活两个月, 通过对老师家庭的感悟来逐渐改善他对婚姻对家庭的看法, 这就是在传递善意和爱意。埃斯奎斯先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 是对人性的关怀。

教育的意义必须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得到体现。叶老认为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有三:认识自己, 革新自己, 成就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尼采说:成为你自己。哲学家们所提出的都是基于个体生命必须面对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对自己内在灵魂的一种拷问和熟知, 而成为你自己则是一种态度和价值取向。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他 (她) 自己。从这样的思考出发, 我们可以设想学校需要有怎样的课程设置, 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选择方式, 学校需要有怎样的教师队伍, 学校需要有怎样的教育文化……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发生改变或者说是蜕变, 由蚕茧到蝴蝶, 教师要给予怎样的关注?要多进行深刻的思考, 我们的教育生活如果缺失了这些取向, 自然会变得呆板和枯燥, 甚至令人窒息。

当前的教育界有大力提倡体验教育的趋向, 这是一种积极的导向。最有效的知识来自学习者亲身的体验和思考, 而不是单凭课本, 或者听讲获得的。所以, 我们看到课本的设置也越来越生活化, 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联系社会、练习生活的方式, 不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但不可否认, 以不变应万变的情况还大量存在, 因为受安全、经济、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真正的生活化教育距离我们还遥远。我们在让学生学习的时候, 需要警惕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 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 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 才算真的取得了生活经验。当年叶老就提到生活经验要融入生命的观点, 将近百年, 我们的教育者如何创造性地来开展体验教育, 实在需要智慧, 这一原则必须坚持———它是基于人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得出的教育经验。叶老幽默地写道:“教科书好比一张旅行的路程单, 你要熟识那些地方必须亲自到那些地方去旅行, 不能够单单记住一张路程单。”叶老还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其中的论著居多。笔者看到他关于教育的几篇系统论述, 写成的时间都在1919年前后, 那个时候他才二三十岁, 令人敬佩。关键是他对教育的思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亲历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是延伸到了教育哲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诸多领域, 甚至借鉴辨析了大量国外教育名家的思想, 使得他所提到的教育观点高屋建瓴, 能够切中教育的本质问题, 穿越时光, 依然令今天的教育者们振聋发聩。叶老所提到的重要教育观点有: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受教育的人就像种子一样, 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篇4:《如果我当教师》

一、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动力,爱是人世间最高尚的道德情感,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 任何一种成功的教育,都缺少不了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教育是育人育心的教育,更离不开爱的教育,爱在教育中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没做老师以前我总觉得“严师出高徒”是最合适的教育方法,但做了老师以后渐渐的感觉到:爱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方法,发挥爱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应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尊重、赞美和信任,增进与学生的沟通,融洽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喜欢接近老师,愿意主动地听从老师的指导,进而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果。

班级中的优等生需要我们用赞许的目光去爱;中等生需要我们用鼓励的目光去爱,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怀。我坚信: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爱能改变一切。

二、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

好习惯的养成是从老师的身教开始,因为学生的习惯很多是从模仿来的,尤其是“坏习惯”,教师的品行对学生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决非教科书、格言和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而是教师用心对学生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品行之中,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注入学生的心灵。

好习惯的养成是从规范入手,由浅入深;内容从小做细,不要贪大求全;养成训练的要求应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并形成一个序列、循序渐进。例如“上课专心听讲”这一习惯,低年级的时候我是这样要求的“上课专心听讲、不玩东西、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到了中年级的要求是“上课专心听讲,不想其他事,积极举手发言,发言时声音洪亮”;而高年级的要求是“先预习后听讲,听讲时要善于发言”。

总之,好习惯的养成要在行为上训练要严、思维上训练要宽,允许“胡思乱想”,但就是不允许“胡作非为”,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三、身为人师要为人师表

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就是说我们做教师工作的,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加强语言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尚的形象树立威信和尊严。

学生每时每刻都注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受着象教师这样的严格监督,也没有有任何人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如教师一样的深远的影响。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做到事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呢?那就是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必须不断注意自我修养,陶冶情操,自觉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自觉地增强教育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篇5:《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如果我当教师》读后感

“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叶圣陶关于教育的座右铭,我也是。我最羡慕的状态就是每天都是新生。试想一下,今日的我,新的面貌,新的精神,新的认识,每天不是克隆技术下的产物,我们不能“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不要让昨日的情绪破坏新的美好的一天。就如我们幼儿园的生活,孩子们的嬉笑打闹有时会让我们觉得厌烦,而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厌烦带到了明天,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质量与孩子的一日生活。但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我们的状态,第一天把自己的“恶气”通过各种方式来发泄掉,那么我们就会以饱满的新状态来迎接新的一天。书中有两种观点:分别是“学校教育应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和“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两者看似独立,实则互通。能使学习者一辈子受用的当然就是良好的习惯。只有习惯能如影随形跟着我们一生,这一点也是我所注重的。在一日生活中,例如入园环节中,个别孩子没有向我问好,我就会对他说:“哎呀,这是哪位小朋友,我怎么不认识了呢?”孩子会说:“老师,我是某某某!”“哦,你看,你一来不跟老师问好,老师都不记得你了。”没有问好,可能是孩子一时忘记,但是问好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孩子忘记的,就是需要我们去帮他记住并提醒的事。时刻重复好的习惯,不仅要求作为幼师的我们以身作则,而且要将良好的习惯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比如在洗手环节,我们不仅要单独展开学习洗手的活动,例如学洗手的儿歌(配合动作),或者阅读《洗手》的绘本。而且我们还要在孩子洗手环节前,重复提醒洗手的步骤。不仅仅是口头提醒,可以以游戏形式或者制作步骤图等多种方法,这些都是让好习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育方式。这些都是《如果我当教师》的观点所反映在现实中的事例,所以教育其实是互通的,无论任何年龄段,教育总是以幼儿为本的。

篇6:读《如果我当教师》有感范文

——读叶圣陶先生《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通化县东宝中学 地理组杨雪莲

美酒的香醇在于日久的沉淀,文字和人格的魅力则在于历经实践后的检验印证,历久弥坚,引起阅读者心灵上的震撼,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就拥有着这样的力量,叶圣陶先生以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对培养学生的侧重点等方面独到而精炼的看法,让作为教师的我重新认识到自己在成为一名完全合格的教师这一目标上的差距,重新思考、审视、确定了自己“为人师”的努力方向。如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老师,不仅仅是一个向学生传输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匠人”,更是一个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的精神引导者。

【摘录】

★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作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感悟】

“授业”:“业”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是新时期的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拥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的技能,教学过程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挥洒知识”的过程,但有些知识和灌输知识的过程有时确实是很枯燥的,所以,作为老师,除了自己要拥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掌握和擅长利用灵活恰当的教授方法,将枯燥化为灵动,将无趣化为吸引,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完全的吸收,掌握,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中加以利用,成为其日后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手段。

【摘录】

★如果我当中学教师,绝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个样。书中积蓄着古人和今人的经验,固然是学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学生方面说,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经验成为自身的经验,说成“读书”,便把这个意思抹杀了,好像入学校只须做一些书本上的工夫。因此,说成“教书”,便把我当教师的意义抹杀了,好像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并没有分别。„„ 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感悟】

“传道”:传道古代的解释为“传授圣贤之道”,而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圣贤处所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先贤们的知识,后来者更要继承发扬的是圣贤所遗留下来的人格品质,而独立的人格、优良的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对学生们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而作为教师,几乎日日与学生为伍,不仅仅是学生们文化知识最直接的口授者,自身所具有的言行举止、品质品格也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教师一定要用自身良好的品质与精神气质去影响、感化学生,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所谓言传身教也即源于此。

【摘录】

★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类;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教学生一味听讲,实际上无异于要他们游心外骛或者什么都不想,无异于摧残他们的心思活动的机能,岂不是残酷?

【感悟】

“解惑”: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一个“灌输”与“吸收”的关系,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有自己一个消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必然也会产生自己的思想与思考,从而生出自己关于学习包括人生等一些方面的疑问和困惑,而作为教授主导者的教师,不仅仅是要鼓励学生们的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勇气,还要善于采用合理、恰当、灵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有效的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同时,更要注意观察审视他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关键的时候,在必要的时刻,要给出学生正确的建议与提醒,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不能仅仅将学生的大脑定义为容纳知识的容器。教师也要清楚:解惑的最终目的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因为“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

【摘录】

★我如果当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

【感悟】传道、授业、解惑的实现不仅仅是要靠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想法就可以实现的,更需要教师坚持着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执着信念,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坚定的认定,才

篇7:读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有感

最近读了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详细的论述了如果他做教师,作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将会怎样的工作。读了这篇文章后,我作为一名老师,觉得很有启发。

感悟一:教育即习惯的培养

【节录】如果我当教师,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

【反思】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叶老朴实的话语中也为我们开展习惯培养指明了方向,透露出宝贵的教育财富,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良好的习惯会让孩子终身受益。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要从细微处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一个个“战机”,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要一个一个地提醒、引导,抓反复,抓落实,持之以恒,直到抓出实效为止。就学习而言,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目前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普遍较低,字迹潦草,龙飞凤舞,卷面不整洁,让教师们头痛不已。因此,学生入学后要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就是将字写得规范工整,整洁漂亮。只有扎实走好了这关键的第一步,其他学习习惯的培养才有意义,如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预习的习惯、不懂就问习惯,等等。其他方面比如锻炼、劳动、卫生,节约、团结合作等等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身教”重于“言教”。叶老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譬如,我想学生整洁、勤快,我一定把自己的仪容、服装、办事室、寝室弄得十分整洁,我处理各种公事、私事一定做得十分勤快。” 教师要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检讨自己的言行中有无不良习惯,用自己良好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师的伟大,并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因此,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让良好习惯成为一种本能,一种能力,一笔财富,伴随终生。正像叶老所说的那样:“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修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叶圣陶《小学教师的工作》)

感悟二:力当学生的良师

【节录】我如果是小学老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如果我当教师,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的身体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显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讲不产生效果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他们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我的经验,从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那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我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我既是感情冲动到怒不可及的程度,也会立刻转到心平气和,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反思】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反思咱们现在的教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们时常都在抱怨,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也很难教育。难道是教育家想得太天真了吗?还是现在的教育体制真的出现了问题?不,可能是我们的思想和教法错了,当我们举起手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想到学生的自尊,想到自己的面孔太难看了?或许我们真应该试着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收到良好效果。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爱的阳光普照,没有爱就没有我们的世界,更谈不上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就是爱的化身,在老师的身边,他们都会享受到爱的呵护与滋润。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把每一位孩子们当作爱的天使。他们总是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管理,身上的毛病太多、太大、太难纠正。对那些学习成绩差而又不服管教的孩子,倍感讨厌和排斥。因此,在管理中,讽刺、挖苦、体罚、变相体罚、心罚、变相心罚等现象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孩子们的自尊心时刻都在被伤害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把如白纸一般纯洁的孩子当做孩子看待,对那些有问题的孩子,没有通过“观察和剖析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而是简单粗暴地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在发育期的孩子们,说到底,是我们的有些教师缺乏爱心。没有爱心的教师,不能称其为教师,至少是不合格的教师。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

感悟三:愿当学生的朋友

【节录】如果我是老师,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凡是在我班上的学生,我至少要知道他们的性情和习惯,同时也要使他们知道我的性情和习惯。这与我的课程,假如是宋词研究或工程设计,似乎没有关系,可是谁能断言确实没有关系?我不仅在教室内与学生见面,当休闲的时候也要与他们接触,称心而谈,绝无矜饰,像会见一位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如果到我家里来,我决不冷然的问:“你们来作什么?”他们如果有什么疑问,问得深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摇头说:“你们要懂得这个还早呢!”问得浅一点儿的时候,我决不带笑说:“这还要问吗?我正要考你们呢!”他们听了“你们来作什么”的问话,自己想想说不出来作什么,以后就再也不来了。他们见到问得深也不好,问得浅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样问才不深不浅,刚刚合式,以后就再也不问了。这种拒人千里的语言态度,对于不相识的人也不应该有,何况对于最相亲的朋友?

【反思】读这段话时,我脑中自然而然地出现这样的一幅画面: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叶老教授和一群大学生如朋友般并肩而行,或促膝而谈。然后再把目光拉回现实,在小学的办公室里,却常常是这样的情形:怒气冲冲的教师旁边站一个或几个学生,低着头,听着老师的训斥。在小学老师眼中,学生就是一群不懂事的小孩,需要时时加以管教、引导,很难达到“称心而谈”“像会见一位知心的老朋友”这样的境界。因此,小学教师想成为学生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主动放下“长者”的架子,真正走近学生,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这又让我想起常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一幕:主持人在和小朋友同台时,他们总会蹲下来,甚至是跪在地板上,和小朋友保持同等的视线进行交流。我们应时刻记住这样的画面,放下自己,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教师应该放得下架子,师生之间站在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彼此之间尊重、体谅、合作,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有利于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获得认可,获得尊重,必然会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这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种典型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尤其是要把这种意识带到实践中去。

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平等、民主、和谐新型的师生朋友之间的关系,必将对我们教育工作产生质的飞跃。

篇8:如果我当教师读书笔记

一、与学生交“朋友”

一个人的正常心理是:喜欢聪明、漂亮、听话、优秀的人。教师也不例外。不少教师视尖子生为“宝”, 把“双差生” (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也不好) 看着是“草”, 当成包袱。对待学生不是一视同仁, 在座位编排上、学习辅导上、作业批改上、思想进步上、生活关心上等方面“看人下菜”, 分成三六九等。尖子生即使有错, 也有意包庇、偏袒;对于“双差生”, 往往是冷讽热嘲。可是叶老则完全不同, 他说:“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得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 而是出于忠诚, 真心认他们作朋友, 真心愿意作他们的朋友的亲切表示。小朋友的长成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 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 我将设法消除它。对朋友的忠诚, 本该如此;不然, 我就够不上作他们的朋友, 我只好辞职。”叶老当过十年小学教师, 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与学生交“朋友”, 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 是亲密无间的。俗话说:“士为知己而死”。教师爱学生, 学生尊敬教师, 在这么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 哪有教不好、学不好的道理呢?

二、从小就注重好习惯的养成

习惯有好坏之分, 叶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他有句名言: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认为好习惯应从小事做起,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一) 好习惯从小事做起

叶老在文中写道:“我将特别注意, 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 往精深的方面说, 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 往粗浅的方面说, ‘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还写道:“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 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 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 我要教他们轻轻的, ……又如菜蔬的种植, 我要教他们当心着意的, ……这种好习惯, 不仅对于某事物本身是好习惯, 更可以推到其他事物方面去。对于开关门窗那样细微的事, 尚且不愿意扰动人家的心思, 还肯作奸犯科, 干那扰动社会安宁的事吗?对于种植菜蔬那样切近的事, 既因工夫到家, 收到成效, 对于其他切近生活的事, 抽象的如自然原理的认识, 具体的如社会现象的剖析, 还肯节省工夫, 贪图省事, 让那马虎过去吗?”叶老是这样写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孙女叶小沫回忆他时说道, 爷爷就是从门窗的关闭、桌椅的轻放这样的小事着手培养我们良好的习惯的。正如一位印度诗人在《播种》中所写的一样:“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一个好的习惯, 一个好的性格常常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不少人大事做不来, 小事不愿做, 倒头来虚度年华, 一事无成, 那是多么可悲的人生啊!

(二) 在语文教学中, 要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

叶老在文中指出:“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 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叶老这里的“语言”是“思维”的意思。“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意思为“养成小朋友思维 的好习惯”。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是语文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 叶老告诫人们:“一个词儿, 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念, 怎么写, 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 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句句子, 不但使他们知道怎么说, 怎么讲, 更要使他们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 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适。一篇故事, 不但使他们明白说的什么, 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 不但使他们明白咏的什么, 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 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 才是终极的目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我们按照叶老的告诫去做了吗?

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从当今社会“留守孩”的教育问题可见端倪。农村大量的“留守孩”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 不少“留守孩”沉沦为学校的“双差生”, “留守孩”的教育问题也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说, 脱离了家庭教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在这方面, 叶老高瞻远瞩, 提出:“我还要作小朋友的家属的朋友, 对他们的亲切与忠诚, 和对小朋友一般无二。”好一个“一般无二”!与学生是“小朋友”, 和家长是“大朋友”。朋友之间亲密无间, 常来常往, 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孩子的成长, 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不过, 有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做法欠妥, 与家长沟通变成告学生的“黑状”, 这是很不利学生教育的, 往往会适得其反。

四、结束语

叶老这篇随笔———《如果我当教师》虽然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九四一年, 时隔已经七十多年, 但是, 文中的观点一点都未过时, 教育理念仍令人耳目一新, 振聋发聩、引人深思。我们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要很好地向老一辈教育家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群众满意的人民教师。

摘要:每当我读完叶圣陶的《如果我当教师》, 都有新的感悟, 获益良多。一是像叶老那样, 真诚地与学生交“朋友”;二是注重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三是真诚地与学生家长交“朋友”。

关键词:朋友,习惯,家教,有感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小学、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研讨会资料汇编》2010.11.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寒冷的冬天,温暖的家》教案下一篇:学可以不上,书不能不读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