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02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共6篇)

篇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初步学会鉴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以及质疑、辩论、合作学习的能力。

3、了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增强反对压迫,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纤夫的形象体会人物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或投影器。

2、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3、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初步学会鉴赏美术作品。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和作品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世界著名的油画,一起来欣赏一下,给邻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利用课件依次展示列宾的几幅名画。)

1、你觉得这些画怎么样?

2、结合你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说说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可以从作者的构图、用色、线条、层次安排、绘画背景等方面进行。)

二、归纳问题,自读自悟

1、同学们懂得可真不少!课前,老师也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请教过许多美术老师,并将方法简单地总结了一下,想不想知道?

(屏幕显示方法提纲:1、时代背景;2、作品内容;3、表现形式)

2、鉴赏一幅美术作品,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时代背景。第二是作品内容。第三个方面是表现形式,也就是刚才大家谈到的作品的色彩、构图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下面我们就来实际演练一下。

(大屏幕展示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配乐解说)这幅画是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大约创作于1870-1873年间,现收藏于俄罗斯博物馆。今天,我们就用以上方法研究、鉴赏这一名画。在我们独自研究之前,老师想提供一篇文学作品供大家参考。这是吴达志先生为这幅画所写的解说词,题目就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板书课题)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幅画的?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检查读课文情况:谁认为自己读得比较好?

(2)请大家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屏幕出示问题,思考:

A)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图画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B)图上画了几个人物,重点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这些人物的?

C)对照油画,再读读课文,从图上找一找课文中讲到的人物。)

检查明确:

(A、作者是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先整体后部分的顺序观察图画的。

B、文章重点描述了图上11个纤夫的形象,重点从人物的动作、表情、衣着、外貌等方面来描写这些人物的。)

(3)透过这些,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纤夫们的内心活动)

三、合作研究,自主体验

1、同学们通过读书,对课文分析得不错。但面对一件艺术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不同的理解,比如,作者注重了对11个纤夫的描写,而没有太多的环境描写。对纤夫的外表的描写,我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对他们的内心也可以有不同的体会等,相信大家通过仔细的观察、研究,肯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2、分组讨论研究。

(教师巡视收集问题。)

3、点拨指导。(投影出示部分背景材料)

师读(配乐):在19世纪60年代,由于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使得俄国劳动人民的境遇非常悲惨。1869年,列宾到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船的纤夫。那些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他决心把这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

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继续研究,小组长注意将本组同学对这幅画的研究结果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于交流。

四、交流互评,比较学文

1、请大家按刚才的研究,代表小组或个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结论,充分鼓励,引向课文,使学生的思维与认知随时指向课文,在比较中学习课文,回归课文。)

2、小结: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思路及思考方式。在学习中,我们就应该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不同的问题,并加以论证。

3、哪位同学能从这幅画的色彩、构图、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方面,谈谈这幅画的特色?并想一想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4、当你在观察画面的时候,有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画家为什么要重点刻画这些穷苦的、衣着破烂的纤夫呢?

(同情象纤夫这样的劳动人民;憎恨剥削人民的统治者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5、同学们都能用上“同情”、“憎恨”这样的字眼,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上这种语气来读一下课文呢?试读,指读。

6、同学们体会到的`与本文作者对画面的感受基本一致,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了解一下这幅油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感受。

五、深化研究,创新延伸

1、正是因为画家将他对沙皇反动统治的不满,对资本家的憎恨以及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通过自己高超的画技完美地融入了画中,使得每一个看到这幅油画的人,心灵都能受到强烈的震撼,所以,这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便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世界名画。

2、今天,我们成功地鉴赏了这幅画,好多同学都谈了自己的见解,这可是你们灵感和智慧火花的闪现,千万不要让它瞬间消失,希望同学们课下以《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或鉴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题,写一份小小的研究报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从列宾的另外几幅名作中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课下收集材料,独立研究,作好记录,看看谁会成为一名“小小鉴赏家”。

篇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教案教学设计

2、欣赏世界名画,指导按顺序观察画面

3、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19世纪70年代沙俄反动统治的黑暗,劳动人民生活的二、教学重点

图文对照,体会他们内心的痛苦,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出示油画,导入新课。

2、这是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油画。本文是根据1956年7月《文艺学习》杂志社发表油画时所写的解说词改写的。

3、简介作者

列宾(1844—1930)

4、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不懂的地方。

(2)谁来谈谈读完课文的感受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得到最初印象)

5、教师范读课文

6、出示挂图,指导按顺序观察画面

7、学习生字

(1)以生字卡片认读

(2)指导书写

8、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1)出示纤夫们拉纤图

(2)通过“逆风行使”这个词你想到什么?

2:学习第二段。

(1)思考:作者是怎样介绍这十一个纤夫的?

(2)教师小结:

A:作者从整幅画的位置角度一出人物,并此作为基本比照点。

如:‘领头的’

B:作者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座新的比照点。

C:作者从人物间的关系的角度引出人物,以此作承接的比照点。

如:从位置关系引出‘前后左右是谁’连带而来。

3:学习第三段。

介绍当时俄国人民生活情况。

三、总结中心。

四、写作特点。

画面突出了极居中的4个形象,点面结合,重点突出。

五、名画鉴赏,领悟创作意图,体味感情。

小组间互相介绍

篇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列宾 (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 1844—1930) , 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

列宾在所有作品的创作中, 总是认真写生, 寻求最具典型性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一丝不苟地描绘、推敲, 因而他的作品显得极为生动感人, 为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被誉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月革命后, 列宾居住的故乡——俄国边境省份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 因签署“苏芬条约”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 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 直到1930年9月病逝故乡。

列宾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 他把肖像画称作“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他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列宾的肖像画-克拉姆斯科伊1882。

在一系列肖像画中, 最杰出的是《穆索尔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还喜欢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绘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诸如《蜻蜓》、《休息》、《秋天的花束》等, 实际上是一种类似风俗画的肖像画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创作背景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 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 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 阳光酷烈, 沙滩荒芜, 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 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 分为三组, 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 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 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 使气氛显得惨淡, 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在19世纪60年代, 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 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 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 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 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1869年, 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 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 渐近之后才发现, 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 从那时候开始, 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 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 (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 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 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 列宾花了3年时间, 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 和纤夫们交朋友, 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 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 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赏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 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 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 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 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 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 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 空间空旷奇特, 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 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 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对画旨的体现, 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 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 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 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 眼睛深陷, 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 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 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 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 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 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 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 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 毕竟年轻, 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 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 在他们身上剩下的, 唯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 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 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为了描绘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在毕业前曾两度到伏尔加去, 对纤夫的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 画了许多速写, 熟悉并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在经过反复推敲和长时期的酝酿之后, 列宾笔下的纤夫们, 既是苦难的生活底层的人们, 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强者。在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 使11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刻群像, 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画面上对伏尔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布局, 使这幅尺寸不很大的画面具有宏伟深远的感觉。它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 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 使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摘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 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 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 阳光酷烈, 沙滩荒芜, 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 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 分为三组, 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 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 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 使气氛显得惨淡, 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关键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批判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俄罗斯历史油画1000例》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3]《人物技法-俄罗斯油画名家精品高清晰油画展示与学习》广西美术出版社

篇4:《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

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上,列宾精心描绘了十一个纤夫的形象。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对每个人都用恰当的文字作了介绍,每个纤夫都有自己的特点,读后,使人感到有条有理,秩序井然,但又不显得雷同、呆滞,而是十分活泼跳跃、富于变化,这与作者巧妙引出人物的手法不无关系。

从整幅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人物,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比照点。本文是按照前后顺序对十一个纤夫逐一介绍的,所以一开始先介绍了“领头的”老头儿,兼及“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并用“这两个人走在行列的前头”一句强调一下,又为下一句“他们”明确了先行词,前后文章承接更为紧凑、缜密。然后,依次引出了“高个子”农民和“肌肉结实”的小伙子。如果文章再这样延伸下去,说什么小伙子后面又是谁,再后面又是谁,免不了给人呆板、枯乏的感觉。作者却又从全面出发,抓住衣着最醒目的少年,“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以此作为新设的基本比照点,这真为异军突起,奇峰矗立。然后,依次引出了“有病”老头儿、“秃顶”老头儿、退伍不久的士兵和“愤怒”和高个子。在此,开头以“领头的”老头儿作为基本比照点的线似乎掐断了,使文章顿挫有致、跌宕和姿。但是,在介绍第十一个纤夫时写道:“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又是从全画面的位置角度引出的,不仅与上文“行列的前头”呼应,结构完整,归结全段,而且明白无误地显示有新变化,但顺序并没有紊乱。

篇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赏析

27岁的彼得堡美术学院学生列宾,一天在涅瓦河上写生,突然发现河的那头有一队人像牲口似地在河岸边蠕动,走近了才看清是一行拉着满载货物大船的纤夫。他又把目光转向涅瓦河大桥上往来人群中红男绿女和热烈豪华的场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此萌发了创作纤夫生活的构思。他利用暑假与风景画家瓦西里耶夫一起去伏尔加河考察民情和写生,画了很多纤夫真实的形象和素材。用3年的时间创作完成这幅世界名作。在宽广的伏尔加河上,一群拉着重载货船的纤夫在河岸艰难地行进着。正值夏日的中午,闷热笼罩着大地,一条陈旧的缆绳把纤夫们连接在一起,他们哼着低沉的号子,默默地向前缓行。残酷的现实将他们沦为奴隶,其中有破产的农民、退伍军人、失去信任的神父、流浪汉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充分表现了在封建势力和资本家的剥削下,俄罗斯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11位纤夫的苦难代表了整个俄罗斯的苦难。画面的表现力,时至今日仍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画中列宾画了11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 纤夫的爱主持词

★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纤夫论文

★ 《河上老人歌(一作河上歌)》原文及注释

★ 城中河上的清道夫现代文阅读题答案

★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张九龄,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的意思,

篇6: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

[教学目的] 1. 2. 3. 了解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学习体会文本依次﹑具体﹑抓住人物个性介绍绘画的方法。认识绘画艺术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难点:学习体会文本依次﹑具体﹑抓住人物个性介绍绘画的方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油画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文本,解决生字词。2﹑文本介绍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三﹑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

画坛背景

画家背景

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4-11)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12)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艺术成就和对参观者的影响。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讨论作者介绍了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哪些创作背景?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学习文本第二部分

1﹑听读(或朗读)有关内容,划分层次。

一(4)概述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和给人的总体感觉。二(5-10)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三(11)进一步介绍背景和给人的感觉。

2﹑讨论:4段和11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

三部分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3﹑学生自读5﹑6段,思考﹑批注:

介绍了哪几个人物?着重介绍了哪几个人物

这几个人物的姓名﹑身份是什么?

他们有哪些外在特征? 他们有哪些性格特点? 4﹑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以冈宁为例)衣着 相貌 性格 身份 形象: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

俄罗斯农民或者智者的典型 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鉴赏:(根据上述内容,想像冈宁是怎样一个人)

既有外在特征,又有内在性格; 外在特征与外在特征结合,相得益彰; 重点形象重点描写。

学生借鉴以上方法,讨论归纳农民汉子﹑细长的瘦子和依卡尔的外在特征和内在个性。

6﹑学生自读﹑思考﹑批注7-10段内容。

人物的外在特征怎样? 人物的内在个性怎样? 你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

7﹑同桌交流﹑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8﹑欣赏油画《伏尔加纤夫》,与自己想像中的“伏尔加纤夫”比较,谈感想。(内容方面﹑表达方面都可以)9﹑小结。三﹑学习第三部分 怎样理解斯塔索夫的评论?

高度评价了列宾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赞扬了列宾及其作品的现实性﹑民族性和人民性。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附板书:

背景:绘画﹑生平﹑社会

画面:三组﹑11人 分组――依次 重点――一般 成就:现实性﹑民族性﹑人民性

外貌――-个性天才杰作

上一篇:合伙人模式企业文化下一篇:部首相同的词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