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024-04-23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精选7篇)

篇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伏尔加的河边,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滩,那里堆满了垃圾和破竹篓。在这泥泞的沙滩上走着一群人——纤夫。

——题记

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伏尔加河的水一滴一滴地减少,在河边有一群人他们迈着沉重的步伐向前移动,他们便是伏尔加的纤夫。

领头的是个年过半百的老人。

他的头用块破布包着,仍显得蓬乱,眼睛望着前方,眼里略带悲伤,仿佛在想:我们纤夫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我们何时才能有自己快乐的生活……他的衣服和裤子打满了补丁和泥土,原来茶绿色衣裳也因岁月的流转而变成了土黄色,脚上的草鞋也是破烂不堪。

后面那位是个大高个。

他戴了顶破帽子,目光中充满了无奈和忧愁。嘴里叼着一个大烟斗。他魂师对现在的十分满意,别无所求。

他的旁边是位小伙子。

头发有些凌乱,衣服破破烂烂的,裤子到处打着花花绿绿的补丁。他的眼神里含着怨恨和委屈,脸上写满了不满,嘴里像嘟囔着:为什么?为什么?那些贵族因有尽有,而我每天能吃上三个面包已经是奢侈了……这是什么世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那么不公平……他用手不停地将绳带移动着,仿佛想摆脱这个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工作。

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的后面,露出半张脸的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的少年和老人。这位老人显然习惯了这个工作,他一边用劲全力往前拉着,一边装着他的那个饱经风霜的烟袋。老人后面是一位退伍老兵,你看,你看他还穿着当年军队赏给他的靴子……

最后一位是年近古稀的老人,身体向前倾斜。干枯的脸上显得极度疲劳,正转过头看着货船上的两人,一定是在催促他们吧!

就这样一群破衣烂裳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伐,踏在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年复一年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浙江衢州江山市江山市实验小学六年级:月隐樱落(王子祺

篇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列宾,全名是列宾,全名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他是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1844年,列宾出生在俄罗斯士大夫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代表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雅鲁女儿的复活》 《晚会》,其中最著名的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1869年,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而作者的每一个人物的安排都是有其用意的。例如画作中间一组的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紧靠在少年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擦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在男孩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在此,有人会疑惑:作者为什么要在画作中安排一个少年,还将之与老汉画在一起?首先,该画作是属于现实主义类型,且是根据作者亲眼所见创作出的,伏尔加河上确实存在这种男孩当纤夫。男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不甘心受剥削,敢于反抗的精神,作者从男孩身上找到了希望,并想透过画作告知世人。同时,它也揭露了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动力的丑陋事实,这最终要归结于沙俄农奴制度下的罪恶。男孩和老人代表了两代人,然而他们却遭受了同样的苦难,这从侧面上体现了沙俄农奴制下所有人的悲剧,没有人能幸免。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的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在摆布景物的画面上,是经过精心思考后安排的:晴朗的天空和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告诉人们,俄罗斯的国土是美丽富饶的。冒烟的轮船,是告诉人们在伏尔加河里靠水上运输可以不拉纤,而货船则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利润剥削廉价劳动力纤夫的象征。“无帆”说明无风,纤夫们要付出更多的汗水。“衣着破旧”表明其穷困,“沉重的步子”说明其疲劳,“踏着沙滩”烘托了画的主题,暗喻了劳苦人民在水深火热的沙俄的土地上受尽煎熬。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作者从心灵上感知这幅画,它一方面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苦难,这种苍老的近于褐黑的黄色正是这种苦难的色彩;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勇于承担苦难和重负的坚定沉着的精神,这种色彩也正是这种灵魂的色彩。

篇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列宾 (ИльяЕфимовичРепин, 1844—1930) , 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

列宾在所有作品的创作中, 总是认真写生, 寻求最具典型性的环境和人物形象, 一丝不苟地描绘、推敲, 因而他的作品显得极为生动感人, 为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被誉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十月革命后, 列宾居住的故乡——俄国边境省份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 因签署“苏芬条约”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 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 直到1930年9月病逝故乡。

列宾也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 他把肖像画称作“最有现实意义的绘画体裁”。他为同时代的名人作了一系列出色的肖像。列宾的肖像画-克拉姆斯科伊1882。

在一系列肖像画中, 最杰出的是《穆索尔斯基肖像》、《斯塔索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还喜欢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绘自己的亲人和朋友, 诸如《蜻蜓》、《休息》、《秋天的花束》等, 实际上是一种类似风俗画的肖像画

2、《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创作背景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 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 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 阳光酷烈, 沙滩荒芜, 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 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 分为三组, 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 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 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 使气氛显得惨淡, 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在19世纪60年代, 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 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 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 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 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1869年, 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 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 渐近之后才发现, 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 从那时候开始, 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 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 (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 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 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 列宾花了3年时间, 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 和纤夫们交朋友, 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 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 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赏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 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 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 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 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 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 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 空间空旷奇特, 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 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 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 这对画旨的体现, 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被烈日炙烤得焦黄的河岸上, 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 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 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 眼睛深陷, 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 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 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 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 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 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 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 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 毕竟年轻, 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 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 在他们身上剩下的, 唯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 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 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为了描绘沙皇统治下俄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他在毕业前曾两度到伏尔加去, 对纤夫的生活作了长期的观察, 画了许多速写, 熟悉并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经历。在经过反复推敲和长时期的酝酿之后, 列宾笔下的纤夫们, 既是苦难的生活底层的人们, 也是有毅力的生活的强者。在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 使11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刻群像, 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画面上对伏尔加河的景色作了很好的布局, 使这幅尺寸不很大的画面具有宏伟深远的感觉。它不仅揭示了现实的矛盾, 同时肯定了社会的积极力量, 使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

摘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 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 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 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 阳光酷烈, 沙滩荒芜, 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 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 分为三组, 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 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 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 使气氛显得惨淡, 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关键词:《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批判现实主义

参考文献

[1]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俄罗斯历史油画1000例》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3]《人物技法-俄罗斯油画名家精品高清晰油画展示与学习》广西美术出版社

篇4:伏尔塔瓦河上的查理桥

我们预订的旅馆在查理桥附近,朋友习惯早起,天刚亮,就拽着我到查理桥散步。

伏尔塔瓦河穿城而过,18座大桥横跨其上,最著名的就是查理大桥。这是欧洲最古老最长的桥,始建于1357年,1400年竣工,因奉捷克国王查理四世之命修建而得名。1992年,被列入了联合国世界遗产目录。

桥上有30尊圣者雕像,都出自17~18世纪捷克巴洛克艺术大师之手,被欧洲人称为“欧洲的露天巴洛克塑像美术馆”。这些雕像现在已经换成复制品,原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内。虽说如今桥头的雕塑都是复制品,不过这不妨碍欧洲人对它的喜欢。

查理桥由波西米亚砂岩修筑而成,透水性极强,能较好地抵抗风化,建筑师还创新地在材料中加入了鸡蛋的成分,使得大桥的坚固性更上一层楼。然而,再牢固的建筑也有自己的极限。20世纪后,因为车辆急速增加,查理大桥陷入了超负荷的危险局面,经历了多次大修,并逐渐成为了一座步行桥。

进入21世纪,开始了对查理大桥的全面重建。2007年到2010年,重建工程在不关闭桥梁的情况下逐步进行。所以我每次去,大桥总是被木架和帆布掩住一二。这也给了人无限遐想,总想去探索被遮住的地方到底有什么。

那个清晨,桥上竟没有任何翻修工程,整座桥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天空中飘着大朵大朵的雪花,桥上的雕塑们头顶白帽,有的还挂上了银色胡须,静静地与我们对望。那一刻,我们似乎也成了雕塑,伫立良久,不忍踏出一步,深恐会惊扰这空茫和宁静。

桥上的雪明显被人清扫过。道路湿滑,特别难走。这种天气里,桥上的游客少得可怜,卖艺者也少了许多。

天极冷。平时查理桥上的卖艺人跟小贩很多,有卖画的,卖手工饰品的,还有吹箫唱歌的,那天都不见了。自从到了欧洲读书才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里安徒生对于冬天的描述一点没有夸张。屋外是寒风刺骨,路上行人走几步就会打寒颤。屋内,壁炉中的柴火染红了一面墙,连家中的小狗都蜷在沙发里一动不动。

就是在这雪后的查理桥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那位穿红衣的老人。他推着一台手摇风琴,琴下有四个轮子。这是一种传统的机械类乐器,演奏者只需转动手柄,便可鼓动风箱,演奏出乐曲。老人缓慢转动着风琴右边的大方向盘,琴里响起了轻快的管弦乐曲。有人往老人的小篮子里放入硬币,他脱下系着红飘带的草帽给对方行礼,帽子下,是满头银丝。

后来我又去过布拉格多次,每次都会去查理桥。隔几个月,卖艺人就会换一批新面孔,但我每次都能见到这位红衣老人。

后来我大学毕业,随先生移居西班牙,之后再没到过布拉格。

布拉格有个美丽的传说。在查理桥的雕像中,有一座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身着教士之衣,左手紧握十字架,右手持一束棕榈枝,头顶上环绕着一个金色的五星光环。圣约翰是布拉格天主教会的领袖人物,被国王瓦茨拉夫四世下令赐死,投入查理桥下的伏尔塔瓦河,年仅48岁。据说凡是触摸过此圣像的旅者,日后必定重返布拉格。

不久前,趁父母来欧洲游玩的机会,我终于再次去了布拉格。

我怀着忐忑之心踏上查理桥,惊喜地发现,老人还在那里演出。这是盛夏,他穿着一件白色短袖,外罩红色马甲。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们不曾说过话,但在我心里,他早已是查理桥的一部分。

不管白天还是夜晚,查理大桥都是极美的。夜幕降临后,城堡的影子在水中浮动,勾魂摄魄。

桥边,沿河而建的酒吧数不胜数。波西米亚的好天气赐予了捷克最好的啤酒花,发酵酿制出来的啤酒举世无双。点上一杯捷克鲜啤,淡黄的透明液体从庞大的木桶里通过高压水龙头流入杯中。酌上一大口,淡淡的清香在口中萦绕,回甜悠长。

查理桥还孕育了一位天才。

这位出生在桥边的犹太人,将查理桥称为他生命的摇篮。据他的好友雅努斯回忆:“他从3岁时便开始在桥上游荡,不但能说出大桥上所有雕像的典故,有好多次我甚至发现他竟在夜晚借着路灯的光亮在数着桥上的石子……”

1934年5月,在维也纳郊外的疗养院,守候在身旁的雅努斯记下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我的生命和灵感全部来自于伟大的查理大桥。”

篇5: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赏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是逆风行驶,所以帆没有张起来。河面上映着倒影。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前倾,可见在使劲,可见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

篇6:《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引出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课文是根据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同名油画撰写的,文从图来,是一篇典型的看图学文。

学生观察这幅名画有三个困难:其一,这幅画描绘的是旧俄时代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情景,离现代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其深刻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其二,画家在这幅画里描绘了十一个年龄、外貌特征、性格、神态都不相同的人物,是小学生所接触人物最多的看图学文。如何观察众多的人物,学生缺乏办法。其三,画家采用了背景跟前景对比的艺术手法,烘托主题思想,使主题思想表达得更加突出、鲜明。这一点学生不会欣赏,难以理解。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的。

一、根据特点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看图学文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是先指导学生看图,在大体上弄清图意之后再学文。

教学这篇看图学文的时候,我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在学生未接触图画之前,先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段。结合学习这一段,很自然地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和这幅画的现实意义,然后再指导学生看图。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另一方面,省去了介绍时代背景的过程。

二、由粗到细,由表及里指导学生观察。

1.粗观

这幅画我是用幻灯配合指导观察的。我先用强光在屏幕上打出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整幅画清晰的画面,同时用字幕在旁边出示了以下思考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1)这幅画中天空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伏尔加河怎样?

(2)远处画了些什么,近处画了些什么?

(3)画面上的人在干什么,一共有多少个?

(4)看了这幅画,你初步觉得反映了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对这幅画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2.细看

在学生初步了解画面内容之后,我接着用“遮影法”(用硬纸片挡住幻灯中暂时不要学生观察的画面,以突出要观察的部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主体部分:十一个纤夫。

因为小学生所掌握的绘画知识少,还不能欣赏这幅名画里的每一个人物形象,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看书,两相对照,弄清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观察方法,我先典型引路,在屏幕上放映出领头的老头儿的形象,同时出示三道题指导学生观察。

(1)老头儿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课本上哪个词最能概括他的特征?

(2)老头儿的神态、动作是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他的神态?

(3)从老头儿的动作和神态,想象一下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组织学生按照这些思考题边观察、边阅读、边想象、边讨论。让学生明白,“肩膀宽阔”是这个老头儿的外貌特征,从他“领头”,不紧不慢地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动作,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时间已经很长、很长,已经饱尝了纤夫生活的艰辛。从他“漠然”的眼神里,可以知道,这个老人对他的这种苦难生活看不到尽头,对改变这种苦难生活不存在希望。

接着概括出观察人物画的方法:抓住外貌特征,抓住眼睛看神态,抓住神态和动作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

然后,我按照画面的顺序,放映出一个一个的人物,让学生学习上面的方法“举一反三”,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在一起,把人物的特征、神态、动作、心理活动都搞清楚,从而达到理解画面内容的目的。

最后,我要求学生说出这幅画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懂得,这幅画反映了俄国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黑暗。

3.深思

篇7:油画伏尔加纤夫教案

[教学目的] 1. 2. 3. 了解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学习体会文本依次﹑具体﹑抓住人物个性介绍绘画的方法。认识绘画艺术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

难点:学习体会文本依次﹑具体﹑抓住人物个性介绍绘画的方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油画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文本,解决生字词。2﹑文本介绍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篇介绍绘画的文章,依次介绍了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具体内容和艺术成就。三﹑把握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创作背景。

画坛背景

画家背景

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4-11)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12)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艺术成就和对参观者的影响。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讨论作者介绍了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哪些创作背景?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继续学习文本第二部分

1﹑听读(或朗读)有关内容,划分层次。

一(4)概述了画面的主要内容和给人的总体感觉。二(5-10)介绍油画《伏尔加纤夫》的具体内容。三(11)进一步介绍背景和给人的感觉。

2﹑讨论:4段和11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

三部分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3﹑学生自读5﹑6段,思考﹑批注:

介绍了哪几个人物?着重介绍了哪几个人物

这几个人物的姓名﹑身份是什么?

他们有哪些外在特征? 他们有哪些性格特点? 4﹑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以冈宁为例)衣着 相貌 性格 身份 形象: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

俄罗斯农民或者智者的典型 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鉴赏:(根据上述内容,想像冈宁是怎样一个人)

既有外在特征,又有内在性格; 外在特征与外在特征结合,相得益彰; 重点形象重点描写。

学生借鉴以上方法,讨论归纳农民汉子﹑细长的瘦子和依卡尔的外在特征和内在个性。

6﹑学生自读﹑思考﹑批注7-10段内容。

人物的外在特征怎样? 人物的内在个性怎样? 你对哪个人物最感兴趣?

7﹑同桌交流﹑相互讨论。提出问题,全班交流。

8﹑欣赏油画《伏尔加纤夫》,与自己想像中的“伏尔加纤夫”比较,谈感想。(内容方面﹑表达方面都可以)9﹑小结。三﹑学习第三部分 怎样理解斯塔索夫的评论?

高度评价了列宾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赞扬了列宾及其作品的现实性﹑民族性和人民性。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附板书:

背景:绘画﹑生平﹑社会

画面:三组﹑11人 分组――依次 重点――一般 成就:现实性﹑民族性﹑人民性

外貌――-个性天才杰作

上一篇:五四精神学习体会下一篇:的加班句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