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开朗的近义词

2024-05-01

豁然开朗的近义词(共9篇)

篇1:豁然开朗的近义词

如梦初醒: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如梦初醒

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顿开茅塞

篇2:豁然开朗的近义词

中文发音: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

词语解释: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的样子。原意是指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用豁然开朗造句

1、火车穿越山洞后,眼前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2、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

3、老师给我讲了这道数学题后,我豁然开朗

4、过去若明若暗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5、经过母亲的指点,我才一扫感情的阴霾,豁然开朗起来。

6、这道数学题困扰了我很久,经班长一讲解,我豁然开朗。

7、等我们爬上山顶后,立刻豁然开朗起来,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8、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小明顿时变得豁然开朗,所有的困惑都消失了。

9、爬上山顶之后,我们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了。

10、我有一道不会的奥数题,妈妈走过来告诉我解题思路,我顿时豁然开朗。

11、当故事情节解开的那一刻,他豁然开朗了。

12、我和他之间的误会经过他的一番解释,我心中豁然开朗。

13、听了他勉励的话后,我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

14、对待问题的思路你换个角度想想,或许就能豁然开朗。

15、爬上山顶之后,我们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了。

16、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篇3:抓住那“豁然开朗”的一瞬间

苦闷彷徨之后的“豁然开朗”, 是数学学习中最令人激动的时刻, 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契机.它的出现, 可能标志着一个难点的突破、一个疑点的顿悟、一个认识的深化、一个技能的提高;它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所以, 当老师看到学生为之而欢喜雀跃时, 心里也会有一种由衷的快慰, 既为学生也为自己.

但是, 作为教师, 仅仅停留在高兴的层次上还是不够的.应当意识到这是一个启发诱导、巩固提高的良机, 也是体现你的教育机智、展示你的导师风范的绝佳切入点, 你的“主导作用”也许正该在此时体现.你可以通过对这一“豁然开朗”前因后果的分析, 诊断出学生认识上进步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的缺陷所在, 以及原有技能的薄弱环节;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 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这种时机往往稍纵即逝, 如果平素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 仓促之间实在难以应对.

为此, 笔者总结出以下面几点, 仅供参考:

1准确复述——把直觉化为逻辑

豁然开朗, 这种偶然的成功, 显然不可能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模式.但是, 绝对是应当善加利用的教育素材.首先要做的, 就是应当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 把“豁然开朗”的成果, 准确的用语言复述出来, 包括复述最终结果和思维过程.因为“豁然开朗”来自于直觉思维, 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靠性.即便其结果完全正确, 其思维过程也是模糊不清、飘忽不定的, 远没有形成固化的知识和能力.怎样来弥补这一不足呢?准确地复述结果, 并把思维过程进行逻辑显化, 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准确复述的过程中, 一方面把思维逻辑化, 以检验思维结果的正确与否, 更重要的方面是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 在他们试图复述的过程中,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的同学支支吾吾难以言表;有的说到一半突然又觉得不对, 改口重说;还有的在说的过程中发现了另一条新的思路, 于是又把原来的想法抛到一边, 重新再来.所有这些都可看作是他们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的有益过程, 不但是有效学习, 更是情感上的深度投入, 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情感、形成数学观念、养成策略性知识和能力都具有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用精确而完整的语言复述思维过程, 也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牢固的数学基本功.“豁然开朗”之后, 学生正处于沾沾自喜之中, 尤其不会静下心来研究它的逻辑表述问题, 甚至对那种“苦力活”有一种不屑一顾的藐视情绪.因为从个人的情感体验来说, “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比孜孜以求来得酣畅痛快.也正因为此, 学生就有可能对数学学习产生浮夸急躁的心理, 他们有时宁愿寄希望于灵光乍现, 而不愿扎根于实实在在的努力.这种数学学习观是极为有害的, 甚至可能葬送一个人在数学上的前途.

准确的逻辑叙述, 也是记忆的需要.如果不能清晰地用语言表述出来, 就根本无法形成长时记忆.历史上著名的“豁然开朗”事件, 像哈密尔顿四元数的发现、凯库勒苯环结构的顿悟, 都被当事人趁热打铁地记录了下来, 哈密尔顿是停止了散步, 凯库勒则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在学生学习中, 要求他们立即复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形成明白通畅的逻辑语言, 道理与此类似.

例1 求tan 22°+tan 23°+tan 22°tan 23°的值.

分析 在经过不太长时间的探索试验以后, 有的同学顺口报出了一个结果:等于1.

这个结果是对的, 但是, 怎么得来的呢?我们听到了他如下的解释是:“因为要我求值, 那么它肯定是特殊值.但是22°与23°都不是特殊角, 也无法用特殊角来表示它们.注意到22°+23°=45°, 我猜测只要两个角的和等于45°, 同样的式子的值都等于定值.于是我就用0°和45°代入求一下, 就得到1.

这个解释真让我大吃一惊:这虽然只是个直觉思维的结果, 却有着非常可贵的逻辑因素, 其思维的开阔性与敏捷性都值得肯定.但是显然不能停留于此, 于是在我的启发和要求下, 同学们完成了下列的一种解法:

tan45°=tan (22°+23°) =tan22°+tan23°1-tan22°tan23°,

1=tan22°+tan23°1-tan22°tan23°

故 tan 22°+tan 23°+tan 22°tan 23°=1.

应当说, 这个解法是非常巧妙的.不论是发现者还是其他同学, 都感到非常的兴奋.而且, 这是用严格的逻辑形式来表达的, 这就具有了可重复性, 学生的能力也形成了.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或类似问题, 他们的思考方向与处理手法都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比如, 在当时的课堂上, 同学们就接二连三地完成了下列的“巨大发现”:

发现1 已知α+β=π4, 则tan α+tan β+tan αtan β=1 (解法同上) .

发现2 已知α+β=π3, 则tanα+tanβ+3tanαtanβ=3 (解法同上) .

发现3 已知α+β=2π3, 则tanα+tanβ-3tanαtanβ=-3 (解法同上) .

发现4 已知tan (α+β) =λ, 则tan α+tan β+λtan αtan β=λ (解法同上) .

这, 不能不归功于我们“把直觉思维逻辑化”的努力.

2原题模仿——把偶然变成必然

接下来的工作, 就是追加练习, 达到固化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一般地, 教育实践中, 为了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实现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 老师总是要不断地启发诱导, 不断地增加感性材料、不断地让学生操作体会.但是所有这些, 都只是外部的作用, 只能是量变的过程.质变只能来自于学生内部的心理活动, 来自旧的认知体系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豁然开朗”的那一刻, 正是量变的节点, 在此时, 学生的认识瞬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的认知结构宣告构建完成.

这种瞬间搭建的结构, 需要填充更丰富更实在的内容, 才能形成体系, 固定下来.而这个工作学生是很难独立完成的, 急需老师的帮助.原题重练就是老师应该采取的第一个措施.

例2 若a>0, b>0且a+b=1, 求1a+1b的最小值.

分析 一个巧妙的解法是:

1a+1b= (1a+1b) (a+b) =2+ba+ab4.

当然, 这种令人“眼前一亮”的解法, 亟待后续的巩固.我的教书生涯中, 已经多次采用这个题目.每次都会追加下列的后续练习, 效果相当好.

练习1 若a>0, b>0且a+b=1, 求1a+4b的最小值.

练习2 若a>0, b>0且a+b=9, 求1a+9b的最小值.

练习3 若0<x<4, 求函数y=1x+14-x的最小值.

练习4 若0<x<π2, 求函数y=11+sin2x+11+cos2x的最小值.

把偶然的豁然开朗变成必然的逻辑演绎, 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提高.从思维发展的规律看, 依赖于直觉思维的豁然开朗, 是后续逻辑的初级阶段.但是, 它又是前期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结果.在“直觉—逻辑—更高的直觉—更高的逻辑……”这样的序列中, 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作用.在认识的全部进化过程中, 直觉和逻辑交替更迭, 互为因果, 实现着人类文明的螺旋式上升.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灵感总会在恰当的时机, 在不同的场合同时出现”, 也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明“为什么全人类的直觉的能力是越来越强, 甚至原先特别抽象的内容, 后来也具有了直觉功能”等一系列的现象了.

这也是我们把直觉化为逻辑的价值所在.

3变式练习——实现能力的迁移和提升

当然, 再现式的应用只能形成基本的技能, 只能识别那些相似的模式.要想形成“灵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必须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识别和应用所形成的技能, 在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问题背景中发现熟悉的模式, 并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

例3 求二项式系数Cnm (n是定值, n∈N*, m=0, 1, 2, …, n) 的最大值.

分析 从杨辉三角, 可以直观地看到二项式系数在正中间取得最大值.当然, 我们不会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但是如何严格地证明这一结果, 对学生来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这属于“离散数学”的问题, 超出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是经过多方考虑, 师生们才“偶然间获得了如下的解答”:

解 设Cnm最大, 则解这个关于n的不等式, 得n-12mn+12.

所以, 如果n是偶数, 则正中间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如果n是奇数, 则正中间2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

在我们老师看来, 这并不是一个什么了不起的解答.但是, 别忘了, 学生一直习惯于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那里的变量x是连续的实数.而此处的变量m是整数, 这在认知上是一个严重的冲突.学生在这个题目面前能够前进这么一大步 (尽管有老师的引导) , 是非常了不起的.应当说, 这不是按部就班的逻辑思维, 而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为巩固这一成果, 把学生求最值的能力从连续变量扩展到离散变量, 我们不妨追加下面的练习 (有的还需要老师的继续指导) .

练习1 在 (1+2x) 8展开式中, 求系数的最大值.

练习2 在 (3-2x) 14展开式中, 求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练习3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 (8n+3) (56) n, 则当n=__时, an取得最大值.

练习4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2n12n+7, 若对于任意正整数n, 恒有an≥2m+3, 求常数m的取值范围.

这样, 我们就可以借助学生在例2问题上的智慧闪光, 把他们处理离散变量最值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数列的问题上, 并在恒成立问题中加以提高.当然, 这些练习也可能不在同一节课上完成.但是, 老师的意识必须是明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否则, 一个大好的教育资源将白白地浪费掉.

4反思诊断——完成认知结构的优化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用辩证的观点看, “豁然开朗”也不可能都代表着美好、成功, 有时可能恰恰相反.

例4 在正整数范围内解二元方程xy+x+y=5.

分析 如果一个初中学生能够“豁然开朗”地想到分解因式, 化为 (x+1) (y+1) =6, 从而得到这个方程的解为 (x, y) = (1, 2) 或 (2, 1) , 则显示出该同学对数学有极强的感悟能力, 甚至很有数学天赋.但是, 如果是数学系的大学生对这个题目也靠“豁然开朗”来解决, 解完后还沾沾自喜, 则毫无疑问他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感悟能力有巨大的缺陷.因为, 这道题目对他而言应该是基本题, 所需要的方法也是常规方法.

虽然上述所举的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也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那就是, 面对着学生的“豁然开朗”, 我们应当全面地分析、辩证地看待.特别是, 如果“豁然开朗”的背后暗含着巨大的隐忧, 则尤其不能无动于衷.

这样, 不论是正面的, 积极的 (这种情形占绝大多数) 豁然开朗;还是负面的、无奈的豁然开朗, 我们都能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应用它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像上面的例1到例3, 是通过积极的同化和顺应,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准.像例4中的“大学生”, 暴露出知识和能力缺陷后, 要及时地提醒他去补习相关的内容, 完善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这样的教学, 才是有效教学;这样的老师才算具有了充分的职业自觉, 才能在学生的发展道路上起到领路人的作用.

相反, 如果老师也只顾着在学生的“豁然开朗”面前陶醉, 忘了为师的本职, 错过了绝佳的一个教育素材和教育机会, 则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损失.更为可怕的是, 有时在一个班级中, 只有几个甚至只有一个“机灵鬼”率先“开朗”.如果老师没有足够的职业自觉, 不能做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而是因为少数人或者一个人的表现, 就以为所有学生都没有学习障碍了, 迅即匆匆而过, 那给大部分学生所留下的知识和能力缺陷可能会影响到后续的学习, 严重的会挫伤大部分人的学习信心.这是我们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的.

总之,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实践中, 不能指望每天都有灵感光顾.但是, 老师还是应当对此有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一旦这种“豁然开朗”不期而至, 才可以从容应对、发挥其最大的教学价值.同时, 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也会和学生一起成长, 在智慧的碰撞中提高自己, 在个性的张扬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美) Karen F.Osterman, Robert B.Kottamp.教育者的反思实践[M].郑丹丹,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篇4:历史的天空豁然开朗

面对档案的印象

这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选的文献档案。编者说: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的重点、目标及其形成和变化的历史脉络,而且还可以了解其领导人对中国各军事、政治集团和重要人物的态度和策略……

编者说: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档案材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面对数量浩瀚的解密材料,我首先打开了《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与中国革命》这一部分的第6卷。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仅涉《1927年共产国际、联共(布)中央关于中国问题的争论》,计605页(其中正文与附录约各占一半;正文除小部分已披露,有将近200页的内容是第一次公诸于世)。

1927年是中国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转折点,国际共运领导层也特别关注。当年在莫斯科的政治舞台上,中国革命成了中心议题。档案反映了以斯大林、布哈林为首的主流派与以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为首的反对派之间的论争。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是这场论争的焦点人物。

档案记录的主要是这四五个人的报告、发言稿、文稿以及会议记录,从中我得出这样一些印象:

一、他们都对中国革命非常关注,都表现出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不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这种精神都是一致的。如斯大林草拟的发给全国宣传员的宣传提纲,题目就是《中国革命问题》。布哈林4月19日给莫斯科党的积极分子所作的报告,也是《中国革命问题》。其第七部分是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临时补充写的。他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全部谈中国问题。托洛茨基在会上作了45分钟的大会发言,兴犹未尽,全部是讲中国问题。总之,共产国际对推进世界革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极为明确的。

二、这些领导人个个长篇大论,甲乙丙丁,ABCD。对这样重要的政治文献,译者直译,句式长,是力求不伤原意吧。行文是大政治家的语言,高屋建瓴,而又力求鞭辟入里,可见他们对研究中国问题是花了大功夫的。

三、彼此之间坦诚相对,各抒己见。有相互的责难,甚至讽刺挖苦,大有剑拔弩张之势,这说明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年代苏联还有民主的空气。这时虽已有整肃的端倪,毕竟血腥的大清洗尚未到来,所以还没有出现赫鲁晓夫后来称斯大林是“生身的父亲”那种奴隶主义的政治氛围。

论争的实质和结论

1927年4月12日对中国革命是一个血腥的日子,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口号声中倒在血泊中。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是当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最重大的事件。

从档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斯大林在4月21日以联共(布)中央的名义发出的宣传提纲中,对中国政治形势、各阶级的力量和关系有极详细的分析,提纲的最后他写道:“大家知道,联共(布)中央认为必须执行把(中国)共产党留在国民党内部的路线,使左派与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和国民政府内密切合作,使国民党的统一巩固起来……同时揭露并孤立国民党右派,使之服从国民党的纪律。”这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岂不是相距十万八千里!斯大林还写道:“把国家全部政权集中于革命的国民党,没有右派的国民党,作为左派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盟的国民党手中。”“……由此可见,左派和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部密切合作的政策,在现阶段具有特殊的力量和特殊的意义。”

蒋介石的南京政府背叛革命之后,斯大林强调不可反对武汉政府,他说:“因为现时在这个地区内,除了革命的国民党政权而外,并没有其他政权。”形势的发展是宁汉合流,这又立即推翻了他的论断。斯大林以这种右倾思想通过共产国际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可谓一错再错。

斯大林这篇发表在1927年4月21日《真理报》上的文件最后说:“反对派认为共产党最好退出国民党……退出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退出战场……主张共产党在目前退出国民党是有利于中国革命的敌人的!”这首先是针对陈独秀讲的。因为陈独秀一直反对中共加入国民党。

中国形势的发展,不是彻底推翻了斯大林的观点吗?可是他们不承认这一点。

布哈林在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大会的总结发言中为之辩解。他说:“这能证明我们党执行错误的方针吗?绝对不能。失败的实际原因是社会力量的构成和这一发展阶段具体的运动。是蒋介石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陈独秀在后来的公开信中,针锋相对地指出:“我坚决的认为,中国革命过去的失败,客观上的原因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党的机会主义的错误。即对于资产阶级的国民党的政策的错误。”他认为:“正确的政策固然不是胜利的唯一保证,而错误的政策确是失败的主要保证!”

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不理解,一个时期的口号和指示,在一个时期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个时期是错误的。”他说:“实际上问题是这样,过去我们向蒋介石提供武器(陈独秀曾向苏联申请以五千支枪武装工农,没有得到同意),现在有谁还会同意这样做呢!”这难免让人想到,在“四一二”大屠杀中,有多少革命同志是死于斯大林提供的枪弹呢!这叫人不寒而栗。

同时,反对派则提出了针锋相对的看法。托洛茨基针对斯大林的《提纲》在5月7日撰写了《中国革命与斯大林大纲》,计一万六千言。他一开始就说:“中央对斯大林的《提纲》并未讨论(却以中央的名义发出)。其错误是头脚颠倒,尾巴主义的精神表现得照耀如明,如对此提纲的错误,不指出来实为莫大的罪恶。”他说:“中国革命4月的失败,不仅是机会主义路线的破产,同时也是官僚主义指导方针的失败。”他说:“中国共产党所有的路线出自第三国际,假如这一错误不公开地解释出来,4月事变的一幕将要在中国革命的新阶段重演。”他说:“中国共产党照从前一样,成为服从资产阶级的一部分,作一个无力的陪客,加入资产阶级组成的国民党政府,那就应直截了当地说,在中国现在还不是组织共产党的时期。”他指出:“斯大林在1925年曾称国民党是‘工农政党’!(见《列宁主义问题》第264页)这个定义,可以说和马克思主义完全不符合。这种观察是绝对错误的。”他指出:“关于武汉政府,人们从斯大林处听到的是‘革命中心’,是‘唯一政权’,同时在党的大会上,替冯玉祥大吹大擂,什么‘工人出身’、‘有希望的革命者’、‘稳健可靠的人’等等。重复过去的错误。武汉政府的领袖们,肯定要向右转,而与地主、资产阶级妥协。”“依照这个路线走下去,那于苏联和国际将有莫大危险,对此默而不言,即是共产主义的叛贼。”全文五十小节,不须多引了。

同属反对派的季诺维也夫更早在4月

5日(“四一二”的前七天)上书中央政治局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中指出:“……孙中山是一个正直的民主主义者和被剥削群众的真诚朋友。但是,他自己的学说中仍然赋予工人阶级一个很不重要的地位,早先的美国总统林肯是他的理想,(他结合中国情况,对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有了发展)……到他生命的最后两年,才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在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下,越来越注意工人运动,并且确信,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将越来越起巨大作用。”

他在谈到蒋介石时说:“……元帅的权杖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它恰恰是不可靠的。国民军的指挥员大都是资产阶级和地主,相当数量不久前还站在北方(指军阀)那一面,共产党人在军队中人很少,总司令蒋介石是右派,即国民党的资产阶级分子,已证明是无产阶级的敌人,是背叛中国革命的人。”(这和斯大林的分析相反)“民国政府直到最近都是这些将军手里的工具……蒋介石和其他将军手里的权力是无限的……”

季诺维也夫说:“如果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的议会(斯大林强调这一点,甚至说我们不能把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丢掉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议会里,在政治上、组织上不能享有完全的独立性?”

他提出:“立即宣布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地和绝对地对国民党的独立性。”要“发表宣言,散发传单,向人民说明其理由”。

揆诸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一争论的是非曲直,早由历史老人公决。只是这些档案,向我们更清晰地说明,右倾机会主义源于何处。

作为一个支部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听命于莫斯科的主流派。但是反对派又拥有真理,陈独秀作为中共的总书记,虽然思想不通还是不得不执行国际的指示,居于矛盾漩涡中的他处境困难。

托洛茨基在国际执委会的发言中,点了陈独秀的名,他说:“我们要对中国共产党党员说,陈独秀纲领,是确实的、最迅速的走向毁灭的道路,可这种危险,只有通过消灭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蒋介石来结束它。”对托洛茨基的批评,陈独秀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后来他在公开信中的第一句就说:“从1920年(党的一大在1921年)创立本党以来,忠实地执行了国际领导者斯大林等的机会主义的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到了可耻的悲惨失败。虽夙夜劳动而功不补过。”他完全接受托洛茨基的批评。他是在服从组织的前提下,率先对斯大林说“不”的,他最终写出《告全党同志书》,既作自我批评,又揭发了国际的问题。后果可想而知:被解除总书记职务,继而被开除党籍。

苏联反对派无立足之地

1927年,对中国来说是历史的转折。由于中国问题,对苏联、对国际也是关键性的一年。档案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列宁主义的“民主集中制”建党原则,已开始向“专制独裁”演变。这在对中国问题的论争中已见端倪。这时共产国际的执委会上,讨论时虽说还可以相互诘难,但是季诺维也夫的文章却未能面世,而且连档案中也没有留下来,而是几十年后从西德发现的。后来陈独秀的公开信也被认为是反党文件,遭遇相似的命运,后来还是从敌档中找到的。

1927年,莫斯科上层对中国问题的争论,不过是国际共运的一个插曲。这时已见端倪的社会逆转,很快到来了。许多革命家(包括季诺维也夫还有布哈林)在1934年前后,一批又一批被杀害,托洛茨基逃往国外,辗转一些国家,最终还是在墨西哥被暗杀。

1927年,对中国问题进行争论的这一出戏剧的苏联主角,得以善终者仅斯大林一人而已。

篇5:豁然开朗的诗句

2、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4、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5、任你如花美眷,怎敌它似水流年。

6、呼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8、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9、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10、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1、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一村。

12、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3、以往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4、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15、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篇6:豁然开朗的意思

【解释】: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地方开阔;光线充足、明亮。指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用法】:形容由狭隘幽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形容对某一问题从长期思索不解而后忽然领悟。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接龙】:豁然开朗——朗月清风——风雨如磐——磐石之安——安土重居——居不重茵——茵席之臣——臣门如市——市民文学——学疏才浅——浅斟低唱——唱筹量沙

【近义词】: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梦初醒、醍醐灌顶、豁然贯通、豁然省悟、恍然大悟、顿开茅塞、豁然开阔、豁然开旷

【反义词】:百思莫解、百思不解、大惑不解、

【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造句】:

1、一旦变换看问题的角度,你的生活会豁然开朗,幸福快乐会接踵而来。

2、他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喜悦之情远飘过大海,他闭上双眼在灵魂的静默之中祈祷。

3、金色的霞光,犹如一只神奇的巨手,徐徐拉开了柔软的雾帷,整个大地豁然开朗了。

4、我的心情像解开了一样,豁然开朗。

5、来到苏州园林,花园里那惟妙惟肖的石雕,那巧妙绝伦的亭台,那五彩斑斓的池鱼,都令我豁然开朗。

6、骤然间,我的天地豁然开朗了。

7、有时候换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

8、冯夫子不愧号称“最明白最系统最精当”,读了冯夫子,以往读梁漱溟不懂的地方都豁然开朗了。还有其他地方,也多是豁然开朗了。

9、正是由于那部片子,我的世界豁然开朗。

10、当你想不通的时候,想一下自己是在中国,一切就豁然开朗了。

11、走过一段狭窄的甬道,溶洞里面变得豁然开朗。

12、现在他希望时间过得越慢越好,时间却仿佛加快了速度,他好像是不假思索,便豁然开朗。

13、一旦学会破罐子破摔,你会发现世界豁然开朗。

14、在漫漫人路上,我们遇挫时,有些话会鼓舞我们的斗志,让我们扬帆起航;我们迷茫时,有些话可以启迪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豁然开朗;我们思考时,有些话可以陶冶我们的性情,让我们受益终生。

15、和医生谈过这些之后,我豁然开朗,事实上我在浪费时间琢磨自己浪费时间这事儿。

16、老师为我们认真的讲解了这道题,我豁然开朗,一切都明白了。

17、深蓝色的天空中,明月高悬。月光穿透那浓黑的夜,将黑暗驱逐,连我的心也豁然开朗了。一束束乳白色的月光,将黑夜照亮,整片天地氤氲着浅薄的如牛乳般的雾气,空气,透着淡淡的银色光泽,在缓缓地流动。

18、“她干吗要批评我呢?”他想到这里豁然开朗,心情也舒展了。

19、不管昨天、今天、明天,能豁然开朗就是美好的一天。

20、山穷水尽,豁然开朗。

21、到了里边两百码处,豁然开朗。

22、这最初听上去很吓人,直到你体会了背后的动机才豁然开朗。

23、失恋安慰语由名言网整理,失恋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悲。生活就是这样有酸甜苦辣才精彩,这样人活着才有意思。如果你失恋了看看下面的失恋安慰语,也许你会豁然开朗的!

24、听老师这么一说,他的心豁然开朗,什么都明白了。

25、当我将车子驶离交叉路口时,我的愤怒突然完全消失,心胸豁然开朗起来。

26、我仔细地揣摩着这句话,突然眼前一亮,豁然开朗。

27、听了他的话,我的心中豁然开朗,所有的忧愁都烟消云散了。

28、那天,谭老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使得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29、新关系确实让他们在看待自身的问题上豁然开朗。

30、走出办公室,摆脱压力,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让头脑清醒,会让你对纠缠了你一整天的问题豁然开朗。

31、走出回忆,再次面对眼前的困境,我不再困惑,迷茫的心也豁然开朗。

32、刘老师讲课时,常常会用画龙点睛之法,使我们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明白句子的含义。

33、以前都是我给你们两讲大道理,没想到今天听你们两个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豁然开朗。

34、经你这么一说,我就像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

35、当我把三个女儿送到加拿大读书,看到他们美语突飞猛进之后,顿时间,我豁然开朗,我们所缺少的就是一个完全的丰富的美语环境。

36、当然我在大学的时候,还不可能把从前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但是当我十年后回顾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豁然开朗了。

37、在和翁教授谈了我未来的事业发展问题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38、走出办公室,摆脱压力,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让头脑清醒,会让你对纠缠了你一整天的问题豁然开朗。

39、即使10分钟的散步也会豁然开朗。

40、经过他的点拨,这道题我豁然开朗。

41、太阳出来了,雾悄悄地退走了,我眼前豁然开朗起来。汽车加大马力,跑得更快了。我们呼吸着大雾沐浴饼得空气,心理觉得非常凉爽。

42、尽管没有奇妙惊人的体验,但是我已经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点,当我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只要信手将师父的教理拈来一看,总能豁然开朗得到解答。

43、这雨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豁然开朗,这雨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坚持不懈;这雨有“夜来风雨声,高兴知多少”的乐不可支。

44、稍后,我穿过了一个黑暗的隧道,在一切豁然开朗之际,进入考古挖掘工作的现场。

45、忽然我哼起《稻香》那熟悉的旋律,唱着唱着我的心境豁然开朗。

46、朋友是那种能发掘你的潜力的人,他们能使你豁然开朗,更加智慧聪敏。

47、不要追求外表,它会骗人;不要追求财富,它会消失;追求一个让你微笑开颜的人吧!由于微笑会让你昏暗的一天豁然开朗、阳光明媚!

48、因为微笑会让你灰暗的一天豁然开朗、阳光明媚!

49、当故事情节解开的那一刻,他豁然开朗了。

50、属于你的另一个全世界,终会以豁然开朗的姿态呈现,以我们必须幸福的名义。

51、对待问题的思路你换个角度想想,或许就能豁然开朗。

52、在社会、生活、商业一切活动中,两点间最短的距离并不总是直线。近路往往不快;快路常常不近。直线到达不了的目标,往往迂回包抄绕山而过,便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53、就在这茫茫无际的黑暗里,他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黎明前的曙光。

54、绿色的希望之光已踊跃出现,那绿是一抹淡淡的绿,一抹清新的绿,一抹摄人心魄的绿,拨开云雾,豁然开朗,这个春天,这个希望!

55、我对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了很久才豁然开朗。

56、爬上山顶之后,我们感觉眼前豁然开朗了。

57、走在河边,吹着凄惨的晚风,嗅出了一股从河里传来的芳香,心情顿时豁然开朗。

58、为人处世,交朋待友,对势利纷华,似乎不必太过于苛求,当以“淡”字当头。看淡些,看开些,人生也就豁然开朗,有滋有味了。正如“平平淡淡才是真”。

59、这时心中一片开朗,没有烦恼也没有忧伤,有的只是一片静谧,突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60、我和他之间的误会经过他的一番解释,我心中豁然开朗。

61、在这个被称为康巴什新区的地方,大道豁然开朗,交通畅行无阻,办公楼空空矗立,路上行人寥寥。

62、于是,倦怠的内心随之一震,一切豁然开朗。愁云惨淡的内心,真正的晴空万里了,我也真正的清醒了。

63、经验犹如一盏明灯的光茫,它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

64、经过语文教师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讲解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65、跳出地球看地球,我们眼前的世界是多么的渺小!太空飞梭,带你飞出现实,思路瞬间豁然开朗,人类历来敢想才实现了无数个梦想,今天想想,未来就如同美丽的神话!

66、理解了两种格式之间的转换的基本知识之后,就会对整个报告思路豁然开朗。

67、如梦醒来,暮色已降,豁然开朗,欣然归家。痴幻也好,感悟也罢,在这青春的飞扬的年华,亦是一份收获。犹思“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更加灿烂。

68、一扫,扫去尘埃,窗明几净;二扫,扫去抑郁,豁然开朗;三扫,扫去宿怨,友好相拥;四扫,扫去迷茫,前途光明;五扫……还扫,无扫!亲爱的你,扫尘日,扫去小不快,迎接新未来!生活要加油哦!

69、进入西子湾的路虽然狭小,但一到海边即豁然开朗。

70、在他们的影响下,我的眼界豁然开朗,忧虑消失了,未知变成了可知。

71、家,一个多么温馨的港湾,承载了多少人的梦。烦恼的时候,想到它,豁然开朗;忧郁的时候,想到它,微微一笑;沉闷的时候,想到它,如释重负。

72、各位游客,走到这里相信大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地下大峡谷旅游风景线主要有九个景段。

73、每每我心情不好时,总会来到水杉下面,心情豁然开朗;每每我沾沾自喜时,也会来到水杉下面,想一些名人名言,这时,我为自己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惭愧。

74、每每陷入一段困境或沉淀的阶段之后,常会让我们豁然开朗,是得是失,全在于我们心中那把尺去衡量了。

75、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豁然开朗。

76、他从各个方面分析,让问题豁然开朗。

77、初三让我受益匪浅,她让我明白了珍惜时间才不会虚度此生的真谛,她让我懂得了珍爱人生就要去拼搏去奋斗的道理。如醉如痴,她让我用激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豁然开朗,她让我用真诚去探寻着做人的美好。

78、停好车子信步走下环城公路,眼前的一切顿时豁然开朗。

79、我们希望,借助这些令人惊异的摄影师作品,我们的读者也能豁然开朗,灵感泉涌。

80、经过一系列的假设,相同的原先的情况或许彻底改变。你将豁然开朗地看到整个新世界的可能性。

81、自从经历了一件事,我豁然开朗,不再整天闷闷不乐,反而更加热爱生活了。

82、经过他的指点,我豁然开朗,心情轻松多了。

83、对于面临着一个不可信赖的世界因而恐惧、失望的青少年来说,信任就意味着使人豁然开朗地领悟到人生的真理、人的存在的真理。

84、每每我心情不好时,总会来到水杉下面,心情豁然开朗;每每我沾沾自喜时,也会来到水杉下面,想一些名人名言,这时,我为自己的沾沾自喜而感到惭愧。

85、这道数学题困扰了我很久,经班长一讲解,我豁然开朗。

86、随着不断的前进,我们豁然开朗,在前面有出现了一碧千倾的昆明湖。

87、站在海滩制高点,视线豁然开朗:向南,可以看到绵延不绝的企鹅群落,这是一块150000对企鹅的繁殖地,是王企鹅在南乔治亚岛最大的一块殖民地。

88、好的配乐效果通常要进行一些智能变换,使页面的过渡更加流畅,让您每一次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89、有一日,我的心豁然开朗,喜悦随浪而飞,看,我等的船缓缓驶来。

91、盖内克的善良与包容,使得毕加索阴云覆盖的凄凉生活忽然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92、看到这道题的演算过程,我豁然开朗。

93、冯夫子不愧号称“最明白、最系统、最精当”,读了冯夫子,以往读梁漱溟不懂的地方都豁然开朗了。还有其他地方,也多是豁然开朗了。

94、忘不了你一次次的耐心讲解,让迷惑的我豁然开朗。

95、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96、经历一段困惑后突然有所顿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97、我在这次谈话中豁然开朗,就好像原先我的面前是一层又一层厚厚的云雾,他引领着我慢慢拨开云雾,看到了久违的阳光。

98、看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我的心情豁然开朗。

99、最精当”,读了冯夫子,以往读梁漱溟不懂的地方都豁然开朗了。还有其他地方,也多是豁然开朗了。

100、老人豁然开朗,从此便摆脱了烦恼。

101、越过Bhamdoun之后,贝卡谷地在我们面前豁然开朗。

102、蕴含有橄榄精华,能够去除角质,发挥其深层清洁的作用,令松弛、无光泽的肌肤恢复剔透光泽;用后肌肤弥漫出阵阵大地气息,令你豁然开朗。

103、月间花朵陆续开放,一株上各种姿态的花都有,含羞待放的花骨朵像闺中待嫁的小姐,刚刚有点绽放的花儿沾着露珠让人豁然开朗,完全盛开的花朵幽香四散让人陶醉,花托酷似小汤圆,上面还留有沁人心扉的花香呢!

104、我多想采来一缕阳光,让我的抑郁的心情豁然开朗。我多想迎来一缕清风,让我烦躁的心归于平静。

105、过去若明若暗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106、这雨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豁然开朗;这雨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坚持不懈;这雨有“夜来风雨声,高兴知多少”的乐不可支。

107、当我凭栏俯瞰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美丽的城市尽收眼底;整整齐齐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工整的厂房,林立的烟囱。

108、让我懵懂的心豁然开朗。

109、检方原先认为,只要新加坡提供的查帐数据到手后,案情将可豁然开朗。

110、顿时,一缕阳光直射入我阴暗的心房,那里明亮而豁然开朗。

111、这时候,就会觉得胸襟豁然开朗,大有包容整个世界的宽广。

112、但一进院子,就豁然开朗了,一树树梨花迎面扑来。

113、总有一个人会不经意在拐角出现,从此你的人生豁然开朗。

114、让太阳的光辉为之黯淡,只要心灵豁然开朗。世界所没有的亦可在我心中寻访!

115、在和翁教授谈了我未来的事业发展问题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116、老师这种融会贯通的教法,让我们对数学疑难豁然开朗起来。

篇7:豁然开朗的作文

――题记

上初一后,这里的一切让我很不适应,成绩自然一落千丈,最重要是,我发现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变了,变得好像令我不认识,而且,学校里很乱,校园暴力是家常便饭。

渐渐的,我发觉,在这种环境下,()我自己也变了,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整天愁眉苦脸的,以前那个活泼快乐、天真的我消失了。并且,我上课经常走神,以至于老师说的课,写的笔记一点也没记下,因为我会常常想起小时候的事……差不多,这半个学期,我都是在回忆中度过的,就像在做一场梦,似乎永远也醒不了,想一辈子都活在自己的梦幻中……

一个阳光的雨后,我正打开电脑登陆QQ,看到好友田正在听一首歌,好奇心让我忍不住也按了这首歌试听。我听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浅唱》,旋律非常轻快,我终于豁然开朗,原来以前的压力并不是现实给予我的,而是我自己一直在庸人自扰而已,这要我能放得下,其实我可以很快乐。人长大了,总会改变,但是我和朋友间的友谊是不会变的。是啊,时间可以带走一切,但是却带不走我们之间的友情。想到这里,我终于醒了,现在学习才是最重要的,我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我又何必多事?

篇8:豁然开朗的近义词

区里举办教师教学技能竞赛 (同课异构) , 其中有一个内容是“热胀冷缩”, 教师们对这一内容有较多的困惑。我们就抓住机会, 通过一些教研策略, 帮助教师们梳理经验, 及时解惑, 从而提高了教师们的专业水平。

研讨目标

1.梳理经验, 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及在生活中的现象呈现。

2.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为孩子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及恰当的教学策略。

3.在研讨和互动中增长有关科学现象的知识, 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水平。

参加对象:

全园教师

研讨过程

一、投石问路

主持人:热胀冷缩现象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 可以进一步引发孩子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激发孩子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然而, 当我们拿到这样的一个题目时, 我们产生了很多不明了的地方, 比如热胀冷缩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孩子对于热胀冷缩有些什么样的经验?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我们需要借助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活动的目标?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这个迷雾重重的问题。

二、推波助澜

(一) 概念界定

主持人: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叫做热胀冷缩, 也就是了解其定义。我查了相关的资料, 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性质, 物体在一般状态下, 受热以后会膨胀, 在受冷的状态下会缩小。

(二) 年龄段分析

主持人:热胀冷缩比较适合在哪个年龄段进行教学?为什么?

G老师:我觉得是大班, 因为开展热胀冷缩这样的教学活动, 我们势必需要借助实验来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有些实验需要加热, 如果常规不够好、操作经验不够足的话实验就比较难开展。大班孩子相对来讲做科学小实验的经验就要丰富一些, 自控能力也强了, 这就为实验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C老师:应该是大班吧, 因为大班孩子探索欲望比较强, 对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已经有一些简单的认知, 比如自己洗澡的时候妈妈会在水盆中放温度计, 温度计的刻度线会慢慢上升等, 再加上实验操作的要求较高, 需要一些精细的动作, 所以我觉得更适合在大班来开展。

……

主持人:刚才老师们分析得很全面, 从孩子的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内容本身的特性等几方面来加以阐述, 认为这个内容更适合在大班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 热胀冷缩这个内容在大班开展会更精彩。当然不是在小、中班不能开展, 只要内容、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 也是可以上的。

(三) 内容确定

主持人: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那么究竟有哪些现象反映了热胀冷缩呢?

D老师:水泥路、大桥中间都会有接缝, 这是考虑到路面白天温度高会膨胀, 晚上温度低的时候又会收缩。

G老师:乒乓球踩瘪了放入热水中就会重新变圆。

L老师:自行车在太阳下暴晒后, 车胎比较容易爆掉。

主持人:D老师说的是固体的热胀冷缩, G老师和L老师都说的是气体的热胀冷缩, 其实液体也同样会热胀冷缩, 比如我们刚开始时说到的温度计, 这样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那么对于孩子而言, 我们应该选择哪些现象来组织教学呢?

X老师:因为热胀冷缩要做实验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 所以就需要用到很多的材料, 这些材料就一定要是安全、方便收集的。

N老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 所以我们选择的内容一定要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 既要浅显, 又能阐明问题, 比如乒乓球变圆、温度计刻度线上升、小球掉入瓶中等, 既方便孩子操作, 又能很好地阐明热胀冷缩这一现象。

主持人:这一环节的研讨已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 接下来我们就要分四组进行研讨, 每组设计一个教学活动, 三十分钟以后, 每组派一个代表来介绍自己组所设计的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环节和所采取的策略。

(四) 分组研讨

(略)

(五) 交流分享 (例举其中一组)

G老师代表其中一组发言:

(六) 小结

主持人:今天我们通过研讨对科学现象热胀冷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清楚了其定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呈现, 也探讨了适合孩子进行教学的内容及策略, 但是我们对这一内容的研讨并未结束, 我们将会开展一系列的相关的教研活动, 让我们在互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自己对科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及执教能力。

三、抛砖引玉

1.热胀冷缩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展示。

篇9: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豁然开朗

一、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之源

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催动学生的思维成长,让他们的数学情怀获得丰润。情境应该真实,美丽,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温故的同时,与新知识“喜相逢”。这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定会得到激发。

[教学片断]

出示例题,“小明吃了这块巧克力的5/8,小红吃了这块巧克力的2/8,你能用红和绿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每人吃的多少吗?”

学生动手操作后展示:

生1:我涂了五个红色的小方块,和两个绿色的小方块。

生2:我和他涂的方法不一样,但也是涂了五个红色的小方块,和两个绿色的小方块。

师:为什么这样涂?

生:因为这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8份,每一份就是1/8,5/8是这样的5份,就是5个1/8,2/8就是2个1/8。

因为刚接触到分数,对于分数的认识,许多学生还停留在具体表象上,即:“八分之五就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八份,涂了其中的五份。”还不能用语言抽象出几分之几的含义,即“八分之五就是5个八分之一”。 我在学生涂色后提问:“为什么这样涂?”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联系图形积极思考,通过具体的表象重温分数的含义,这为下面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的含义来探求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提供了支持。

二、提升认识,打通思维之脉

有了已知的数学直观知识作为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由抽象联系直观这种反复的学习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思维的魅力,打通思维的脉络。

在例题教学中,学生体会到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前面学习的整数一样,都表示把两部分和起来。具体的算法学生从图上是可以很直观地看出结果的,但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要引导学生从分数含义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和总结算法。

[教学片断]

师:5/8+2/8结果是多少?你们是怎样想的?

生:7/8,因为涂红色和绿色的一共7块,就是总共的7/8。

师:对了,从图上一眼可以看出来。有没有不用看图就能算出来的?试着告诉老师。

(学生陷入了思考,过一会儿,有生举手)

生:5/8是5个1/8,2/8是2个1/8,加在一起就是7个1/8,是7/8。

师:说得真好,现在明白的同学,请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先说出的算法是借助图看出来的,依然处于浅层次的形象思维,没有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这时,教师追问“有没有不用看图就能算出来的?”促使学生联系分数的含义进行深入的探究。由于有了前面复习中的铺垫,学生很快就从图中抽象出“5/8是5个1/8,2/8是2个1/8,加在一起就是7个1/8,是7/8”。这是一种从图到数的认识跨越,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活生生的,因而有利于他们把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联系起来。这种渗透在具体数学知识中的思维方法,学生感悟到了,经历了,必然能促使他们逐步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

三、发现异趣,感悟思维之美

数学课堂需要求同,但有更多的异趣被发现,将让数学课堂别开生面。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思维的难度,鼓励其思维向个性化、创新化方向发展,进而发现“求异”带来的乐趣,感悟思维之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片断]

出示练习题:

一块地被平均分成5份,其中1份种黄瓜,2份种西红柿,

(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学生了解到题中的信息,提出两个基本的求和与求差的问题并解答之后,教师追问: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生:这块地还剩几分之几没有种?

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教师静静地等)会的举手!

生:2/5+1/5=3/5

师:求的是什么?

生:已經种的地占总共的3/5。没有种的就是用……(生迟疑了一会儿)5/5—3/5=2/5。答:这块地还有2/5没有种。

师:“五分之五”什么意思?

生:这块地被平均分成五份之后,整个地就是5/5。

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不少同学通过看图会知道剩下2/5,在没有图的情况下,学生思维要在抽象的数字和分数的具体表象之间穿梭,最终借助形式化的抽象数字进行思考列成算式。这种思维的深度相对于刚接触分数加减法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深的,有一定的难度。我先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让他们结合学习内容,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论从哪个角度思考,这其实都是一次思维的深入活动。也许,一些学生的想法可能受固定的程式局限,但当新异的问题出现后,约束其思维的“绳索”就会被“割断”,让他们体验到思维的豁然开朗。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阿湖镇黑埠小学)

上一篇:岩泉森林公园导游词下一篇:浙美第9册木版年画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