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要睡觉》的说课设计

2024-04-30

《宝宝要睡觉》的说课设计(共14篇)

篇1:《宝宝要睡觉》的说课设计

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初步感受回旋曲的曲式结构。

2、愿意关心小宝宝

3、用安静柔和的嗓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材料:小娃娃一个、图片(小娃娃睡觉)

重点

学唱歌曲

难点

用安静柔和的嗓音演唱歌曲。

活动过程

一、感受摇篮曲舒缓、柔和的特点。

1、出示图片,教师讲述故事将幼儿带入情景。

2、幼儿欣赏教师用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3、教师再次演唱一遍,鼓励小朋友扮做爸爸妈妈,用动作哄宝宝睡觉。

二、小朋友学唱歌曲

1、幼儿听音乐和老师一起演唱歌曲。

2、教师和幼儿一边演唱歌曲,一边鼓励小朋友用各种动作哄宝宝睡觉。

3、个别练习,表演。

三、鼓励小朋友在唱完后对小宝宝说一句话。

篇2:《宝宝要睡觉》的说课设计

音乐教案 活动名称:《小宝宝要睡觉》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音乐的舒缓旋律,激发宝宝对音乐的兴趣。2;愿意模仿成人,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哄宝宝睡觉的动作 活动准备:

1;玩具娃娃若干 2:《小宝宝要睡觉》音乐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兴趣。(1)出示哇哇哇哭的娃娃,“宝宝哭了,要睡觉了,怎么办?谁来帮我想想办法?(让幼儿来说说你有什么办法)今天,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来当爸爸妈妈,哄哄宝宝睡觉。

2:基本部分。

(1)教师边唱歌曲,边摇着娃娃,歌曲轻柔,动作缓慢,宝宝听着歌曲睡着了。

(2)你们觉得这首歌曲听起来怎么样?(请个别幼儿来说说)总结幼儿的发言,并丰富摇篮曲。说说歌曲里都唱了什么,等等。

(3)问问小朋友们想不想哄宝宝睡觉?想就和老师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吧!

(4)发声练习。老师弹唱,幼儿小声跟唱。

(5)现在,老师就请小朋友们来当爸爸妈妈,哄哄宝宝睡觉。(分发布娃娃,放音乐)幼儿抱起布娃娃,跟着老师边摇呀摇,边唱歌曲哄宝宝睡觉。

(6)教师讲评抱布娃娃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小朋友用各种动作哄宝宝睡觉。

3:结束部分

音乐游戏《散步》

(1)幼儿随音乐的变化而做相应的动作。

(2)让幼儿玩办家家当爸爸妈妈,从中体会游戏中的乐趣。

活动延伸:

篇3:《功》的说课设计

“功”在力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它是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以在教学中, 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 以教材内容为线索, 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 它是能量和力的结合点。体现了能量和力的关系, 是进一步学习有能的知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 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 功的要素, 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理解正负功的意义, 会求多个力做的功。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并了解物理学常用的, 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 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活动,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 可采用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 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 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 分析、推理成分居多, 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 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 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 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可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一段视频引出功的概念,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 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变化, 再通过对三幅图片的观察分析, 让学生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 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谈到做功就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 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 力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分析、推理, 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处理方法是分解力。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 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 即把位移l分解, 同样可以得出W=Flcosα, 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 它能更好地开阔学生思路。在公式中, F—力的大小, l—位移的大小, 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 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功的计算公式不是普遍适用的, 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在讨论公式时, 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的值, 让学生自己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分析正负功的意义, 并让学生理解透彻, 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分析讲解, 介绍功的求解方法, 借机为学生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 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适当难度的习题, 让学生分析解决。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 理清文章脉络, 突出重点难点。所以教师的板书应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篇4:《功》的说课设计

“功”在力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是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以初中知识为起点,以教材内容为线索,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其二,它是能量和力的结合点。体现了能量和力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有能的知识以及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本课特点,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的概念,功的要素,功的计算公式,并能理解正负功的意义,会求多个力做的功。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了解物理学常用的,通过特殊性得出普遍性的研究方法,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前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可采用讲授法、点拨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课是概念教学课,分析、推理成分居多,所以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可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新课引入

由一段视频引出功的概念,然后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图片中都有什么形式的能量发生变化,再通过对三幅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学习新课带来的懈怠感。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谈到做功就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环节2.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力做功应如何计算?这样设问可以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分析、推理,得出W=Flcosα.教材上的处理方法是分解力。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l分解,同样可以得出W=Flcos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能更好地开阔学生思路。在公式中,F—力的大小,l—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由于公式中都是数值的乘积,所以可以直接得出功是标量。功的单位:焦耳。功的计算公式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向学生简单介绍。在讨论公式时,可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cosα可能取的值,让学生自己总结力对物体做功的三种形式。教师应注意分析正负功的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透彻,这样做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3.多个力做功的求法

通过对教材例题的分析讲解,介绍功的求解方法,借机为学生复习一下合力的求法。

环节4.本章小结

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记忆的深度。

环节5.习题设计和作业布置

物理学科讲究学以致用,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有适当难度的习题,让学生分析解决。然后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理清文章脉络,突出重点难点。所以教师的板书应力图全面而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收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将以问题式教学为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使知识传授和智能开发和谐统一。

篇5:《宝宝要睡觉》的说课设计

有益的学习经验:睡觉时闭上眼睛,不要说话,也不要做小动作,就能尽快入睡。准备:手偶戏“宝宝睡觉”。活动与指导:

1、小朋友每天都要睡觉,我们应该怎么睡觉呢?

2、请小朋友们看手偶戏“宝宝睡觉”。教师边表演边说台词。宝宝长得又瘦又小,妈妈常带他去医院看病,可是什么毛病也查不出来。宝宝为什么会这么瘦小呢?原来,宝宝总是不好好睡觉,每天睡觉时,他不是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就是玩玩具,别人睡醒觉可精神了,可宝宝却昏头昏脑的,所以,他总是长不高,也长不胖。有一天,宝宝做了一个梦,他梦见小仙女对他说:“宝宝如果再不好好睡觉就不能成为男子汉了。成为男子汉可是宝宝的愿望,从此以后宝宝开始好好睡觉了,不跟旁边的人说话,也不玩玩具了,他总是闭上眼睛,一会就进入梦乡了。

篇6:《宝宝要睡觉》的说课设计

人世间最动人的就要属感情了,《妈妈,我们要活下去》这篇文章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以感情为基点,独辟蹊径地记叙了一件孩子救妈妈的事。在危险面前,这个孩子丝毫不放弃,表现出了坚不可摧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虽然这其中是爸爸的话在支撑着他,但他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这是多么的不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文章分9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向我们简单地交代了父亲叮嘱洛迪要照顾好妈妈。3~7自然段则具体讲述了洛迪在洪水中抢救、保护妈妈的经过。第8、9自然段让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为他们舒了一口气,在洛迪自始至终的保护下,妈妈终于可以脱离危险。

一幅形象的插图渲染出气氛的紧张,和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使我们在心潮澎湃中再次领略爱的力量,爱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俨然”、“惊恐”等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课文,感受洛迪的勇敢、顽强、有责任心以及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3、理解课题“妈妈,我们要活下去”的含义。

4、提高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以关键词句为依托,感悟洛迪的品质、爱的力量,理解课题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出示课题,读一读,说说从课题上读出了什么。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是体现全文中心的一句话,安排请学生说说从题目上读出什么,除了强化这句话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同时也是为了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

2、过渡:大家解读地是不是与课文内容吻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品读感悟

1、学生自读第1~2自然段,说说从这两个自然段中读出洛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洛迪是文章的主角,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他的关注。而1、2两个自然段也是下文的伏笔,正因为洛迪一贯就很懂事、有责任心,所以才有后来的在危险面前临危不惧的坚持努力地抢救妈妈的表现。这一点,学生是要有所了解的。)

具体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回答扣住“点点头”、“每逢……就……“、“俨然”引导体会。

2、自读第3~7自然段,说说对洛迪有什么新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由地在语言文字中徜徉感悟。而继续以感悟洛迪是怎样的孩子为贯穿,可谓直奔中心。)

(1)明确方法: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句,在旁边以关键词的.方式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书。

(3)交流。从两方面引导:

一方面:体会情况的危急。(针对前面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交流时必定是说对洛迪的认识,怎样自然地过渡到体会情况的危急呢?洛迪的表现是与险情结合在一起的,我预想是抓住学生回答中涉及到险情的词句过渡至描写险情的句子。)

着重体会这样几句:

第一句:第3自然段中“洛迪蜷缩在汽车后座上,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引导:“眼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景象?洛迪被“吓坏了”又会是怎样的反应?

第二句:第4自然段中“可是刚一迈步,激流便把他俩抛起来,卷进了洪水。”引导:从“抛”和“卷”可以体会到什么?他们一共被激流卷进几次?

洪水是无情的,除了湍急,它的无情还表现在什么上呢?引导学生还要关注第4自然段中“不一会儿,水漫上了座位,他们的身体开始感到麻木。”第5自然段中的“时间慢慢地过去,冷水泡得他们浑身麻木。”以及第7自然段中“他保护着妈妈,在冰凉湍急的洪水中坚持了整整3个小时!”

(险情是故事发生的原因,倘若学生不能对当时危急的情况有一定的感受,那么对人物品质的感知也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深入地体会了,所以引导学生关注、想象当时危急的情形是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当然,在交流中,会强调学生的朗读,除了请谈感受的同学把句子读好,也会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

另一方面:体会洛迪的品质。

(第6、7自然段是重点描写洛迪的段落,相信同学们会抓住这两个自然段来谈。)我要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地方:

①“爸爸的话”是什么?指出:爸爸的话是洛迪的精神支柱,爸爸对他的叮嘱、信任坚定他抢救、保护妈妈的信念。

②洛迪对妈妈说的“妈妈,坚持住!我们要活下去!”中,两个感叹号包含的是什么感情?爸爸的话、洛迪的话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实际感悟中,学生有可能会就“吓坏”、“惊恐”提出洛迪也有胆小的一面,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会先让其他同学发表一下意见,然后再引导:这两个地方也正体现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最初,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而在这么害怕的情况下能最终战胜自己的胆怯并勇敢地面对,这是更震撼人心的,在对比中更能突出人物的品质。

3、继续学文,强化中心

(1)再读读第8、9自然段,说说对洛迪的看法。

(2)对于妈妈的表现,你也能谈几句吗?

(文章中流动的爱并不止爸爸对妻儿的、洛迪对妈妈的,还有妈妈对洛迪的。面对如此勇敢、坚持的孩子,妈妈又怎么忍心让他和自己继续遭遇危险,或者辜负孩子对自己的真挚用心呢?让学生试着体会一下妈妈的心情,能促进他们感受爱的力量的伟大。)

(3)从文章的最后一句中,你又读出什么呢?

(路人的表现又向我们揭示了另一种爱,大家庭里的爱!)

4、小结:小家庭里有爱,大家庭里也有爱,爱,铸就了希望,铸就了温暖。

三、升华中心

1、课文学完了,但洛迪说的“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似乎还回响在耳畔。找一找,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为什么要以它作为课题?

(对于能直接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教学中是绝对不能放过的,况且它还是课题,所以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进一步说出从这句话上可以感受到什么。)

2、总结: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坚持的精神是崇高的,用高、顽强的品质更是值得人敬佩的。让我们再读课题,读出爱,读出坚持,读出勇敢,读出顽强……

(在感悟了文章的中心后再读课题,可以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对课文主旨的认识。)

四、作业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假定洛迪能收到我们的信,写一封信给洛迪。

(改进:

1、要着重体现出学生是怎么学的,而非老师是怎么教的。

2、重点部分一定要说清楚处理方式、过程。

篇7:搭石的说课设计

我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搭石》。本课语言朴实无华,处处流淌着作者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美丽的民情。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入手,师生能共创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思中感悟。完成了教学目标,起到了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语言,激励学生发现美的目的。具体特点如下:

一、以“美”领路,关注学生的体验

在课堂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一根主线,带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体验文中美好的情感,交流研讨,感悟家乡人美丽的心灵。以一个具有发散性的问题,通领整节课的教学,既让学生有线可寻,也便于教师的调控,给人以整体美。学生在阅读、自学、研讨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牢牢控制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下。另外给予了学生极大的空间,以学生汇报的思路带动课堂教学,不但体现了教师把握教材,控制学生的功底,更体现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地位的肯定。所以,课堂上,学生纵横于文章之中,品词析句,畅谈感受,陶醉在家乡那流动着浓浓乡情的小溪里。教师则运筹帷幄,不断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画龙点睛,烘托情感。达到了学生、老师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对比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情感丰富的过度语,辅以悠扬的乐曲,仿佛将与会者带到了那个淳朴的山村,充满关爱的父老乡亲面前。在老人一节,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老人可贵之处,教师及时引导“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搭石无语心有情’”……一句句貌似平凡,情在深处的话语,调动了学生读的欲望,说的想法。这样,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上不但畅谈感受,而且真心体验,读来自然亲切,在情感上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使学生不但在说中训练了理解,在读中培养了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三、与“生活”相连,拓展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那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何老师也关注了课外的训练。根据课文作者的意图,是让读者在读中学会在平凡的小事上发现美,在平凡的小事上学会美。所以,在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通过富有激情的过度“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又将学生从刘章的家乡带到了学生的身边,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演变成对身边人、事的思考。于是,也有了“美是妈妈的微笑”“美是老师的汗珠”等等发自肺腑,来自四年级学生的经典的话语。到这里,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也真正得到了他们应该在语文课上应该得到的东西。

篇8:《吆喝》的说课稿设计

【设计理念】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情感与态度: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难点】

生动幽默的语言。

【教学方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归纳能力,并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评价。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引导学生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促使课文内容的研讨更加深入。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

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教学特色

篇9:《桂林山水》的说课设计

声情并茂――美 文

这一板书简洁明了,既能协助同学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再次强调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形象直观,给同学以简单美的享受。

篇10:思品《团结果》的说课设计

今天我说的是浙江版小学思品第五册以“团结”主题的内容――《团结果》。课文通过喜鹊、兔子、猴子和大象四个伙伴栽培果树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在集体中大家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干把事情办好的道理。

下面,我简单地谈谈学情:小学三年级小朋友的道德意志还很单薄,再加上大局部的小朋友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小朋友娇生惯养,有的则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他们为集体办事缺乏耐性,或碰到困难时容易互相埋怨,互不服气。可以说,以“团结”为主题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服务的,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以上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小伙伴之间能团结友爱,谦让互助。

2、能力目标:乐意和同学团结友爱,不为集体做事碰到困难时,能不互相埋怨和互不服气,不为个人争功劳。

3、知识: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无比,只有齐心协力才干把事情办好。

其中,教学重点是: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能团结友爱,谦让互助。教学难点是:集体做事碰到困难时,能齐心协力,努力把事情办好。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生活化、活动化”为本课的教学指导理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小朋友从自身的`世界动身,用自身的眼睛观察,用自身的心灵感受,用自身的方式研究,引导小朋友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道德认识。课前,我让学生搜集社会上或班级里齐心协力办好事的例子和有关谚语,为讲解新课埋下伏笔,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下面,我重点谈谈教学流程的预设:

活动一:夸夸咱们班,激发兴趣,引发体验

上课一开始,我采用谈话法导入:“很高兴我们这么快又见面了。昨天,老师走进你们教室时,发现墙上贴满了奖状,谁来大声告诉老师,都有哪些?”当学生自豪地介绍了很多时,教师顺势引导:“哇!咱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有那么多的荣誉了。那谁来说说,这些成果是怎么来的吗?”此时,学生会陈说同学们是怎样一起努力的,某某同学如何,某某同学怎样,荣誉的取得与班集体的团结有关。学生说后,教师进行小结:是的。这些都离不开全体同学的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起努力。

品德的形成必需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托尔斯泰说过:“胜利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力量源泉。在导入新课时,我借助学生对集体荣誉的自豪感,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让他们通过说一说,引发他们体会到荣誉背后蕴藏的道理。为本课目标的落实埋下了伏笔。

活动二:看看动画片,设置悬念,初步体验。

昨天老师到动物王国去,受到了四个小动物的欢迎,它们分别是喜鹊,小猴子,小白兔和大象。(老师分别在黑板上贴上四个小动物。)临走时它们送给我一个――大苹果(师出示苹果)。它呀,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随老师去动物王国,再请大家给它取个名字,好吗?说完播放动画片。

这一活动的布置,我把课文中的故事运用电脑制作成动画片,使课堂教学由静态转向动态,具体可感、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看后考虑:

1、为什么这棵果树的叶子会枯,果子会烂?

2、它后来为什么能长得更茂盛,果子结得又多又甜?

3、为什么这棵树叫团结树?结的果叫团结果?

以上三个问题,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尔后各小组推荐,围绕孔雀的话:啊!原来是这样。你们知道果树的脾气吗?假如你们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它就越长越好:假如你们互不服气,只知道争功劳,抢果子,它就会很快枯死。使小朋友们获得初步的道德认识――集体在的成员,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干把事情办好。

喜欢看动画片是小学生的特点,本活动我投生所好,采用情境教学法,用动画形式把课文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明白了道理,充沛体现了其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三:说说身边事,巩固认识,加深体验。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获得的道德认识,我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对教学内容进行空虚。

1、师生动地讲述全国军民抗洪抢险事迹。[课件播放]

看到这些,听了这里,你想说点什么?

2、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你能举例说说吗?

这一教学环节,让小朋友们讲讲的“抗非”故事,童话故事《天鹅、梭子蟹和龟》,平常班级中的学习,生活……

(教材只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和“范文”。这样的教学,使思品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活动三的预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明白集体力量大无比,体现了“品德课回归生活”的理念,使本课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得以落实。)

活动四:玩玩小游戏,现场体验,深化道理

为了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行为,我预设了以下两个游戏。

1、较量“小牙签”

老师这儿有样东西(从口袋中拿出一包牙签),敢和它较量一下吗?

(1)师拿出一根请小个子学生来折;

(2)请一位大个子男生来折一捆;(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他的动作表情)

篇11:《田忌赛马》的说课设计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篇12:《欧姆定律》的说课设计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它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教材通过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节内容综合性强,教学时应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方案,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知识储备、年龄及心理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2)学会同时使用电流电压表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其中的电流,并通过数据分析归纳其中的物理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有依据的进行合理的猜想,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进一步体会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上网查阅欧姆故事简介,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意识。[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

因为《欧姆定律》这节课,是通过实验去发现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通过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规律,所以,做好实验,利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二个实验结论,理解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是本节课重点。

因为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好实验数据,建立和理解欧姆定律对八年级的学生要求较高,所以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四、教师教学方法的确定

五、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教师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突破口,有机地融合各种教法于一体,做到步步有序,环环相扣,前后呼应,不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六、学生学习方法的确立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对U、I、R三者关系进行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本节课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整个过程,包括运用图像法对实验结果的处理。

七、教学流程的设计

用科学探究的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投影:两同学争论日常生活的现象,书中插图)[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二)进入新课

步骤1、提出问题,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引导猜想:

(1)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2)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本环节为猜想。这是因为进行猜想和假设,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检验的猜想和假设,能帮助学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做出猜想和假设,并且可以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步骤2、引导设计活动方案,设计并连接电路

(1)要研究某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通常用什么方法?

(2)你打算先研究电流与哪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时应该控制哪个量不变?怎样控制?

(3)请你将实验的电路图设计并画在你的笔记本上。(弹出展示连接过程的电路图)

(4)请根据电路图说出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器材(在学生的叙述中弹出实验),然后板演电路的连接,并说明电路连接及实验时的注意点(投影出注意点,这些注意点基本是细节问题,特别是后两问,牵涉到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和如何减小误差)。

开关应处于状态;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位置;

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柱;

电压表量程选V,电流表量程选A;

闭合开关前应电路,确认电路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电路能否闭合时间太长?

测量数据的组数有没有最少的规定?为什么?调节变阻器滑片时,读取怎样的数据,可以使测量结果处理较为准确?

步骤3、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记录数据,等待分析

讨论归纳结论(1):在电阻一定时,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两端电压的关系。

讨论归纳结论(2):在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并运用图像对数据处理。

步骤4、讨论归纳,形成共识

小结归纳电路中的交通规则――欧姆定律,给出内容及表达式。

[分析、处理、观察、测量实验结果,并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做出解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三)课堂练习

1、小试牛刀

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2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500mA,此导体的电阻为Ω。切断电源,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Ω。

2.初露锋芒

一段导线两端的电压是6伏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4安。若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到10伏时,能不能用量程为0。6安的电流表来测量通过导体的电流?(计算回答)

[这两题体现两个作用:一是对所学知识做一巩固,二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享受成功感。]

篇13:《丝绸之路》的说课稿设计

1、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本单元以“路”为主题组合单元,从道路、商路、求学路、人生路等几个角度选编课文,并通过“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把对路的认识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才开辟了丝绸之路。“它”成为促进欧亚和人类文明的纽带。在今天我们要教育学生深切体会张骞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以下设计:

(1)利用网络教学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方法。

3、教学重点:

借助“丝绸之路”专题网站,抓住关键词句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4、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学法提示,基本能独立进行。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并且具备了相应的电脑知识,会利用网络搜集有用的信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时间和空间上跨度都非常大,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上网搜集信息,独立钻研、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整理资料,讨论切磋,推选代表,全班交流的方法,弄清楚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深深的爱国情怀。

四、说教学手段。

本节课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丝绸之路》涉及的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非常适宜网络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确定学习目标,走进网络学习。

第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浏览“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提出自己的学习问题。

第二课时,教师在事先整理学生的学习问题的基础上,出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如:

1、为什么说张骞是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是过渡段?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兴趣所在,对学习问题进行选择,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造一种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接下来的时间就放手由学生去漫游网络世界,借助“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来帮助自己的学习,引导学生进入“人机交互,自主学习”的环节。

(二)研读课文,网络学习。

学生可通过操作,了解到丝绸之路的来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汉代的中国文化与欧洲各国文化的交流,以及本课的学法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明确要求:

(1)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项内容的调查研究。

(2)围绕所研究的内容,共同上网站查找有关资料,相互交流,集体讨论,形成共识。

(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组合,合作完成学习成果的书面资料。结合书面资料小组内进行学习成果的交流,并每组推举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如此,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导者,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学习课文,也可以与周围同学互相讨论,协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求帮助。在教学网络中教师通过这套系统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并对学生个别指导。

(三)汇报交流,畅所欲言。

通过学生自学前两个问题,已经弄清楚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过渡段的作用,在此处汇报交流。对于学生来说“交流”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他们需要在讨论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收获与伙伴共享,需要在争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自己的不足。针对同学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这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发现问题的同学认清问题,找出原因,又提醒了其他暂时未发现问题的同学,如果碰到同样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加深了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学生在复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经过的汇报中,利用网站提供的复述方法,在讨论重点句子及关键词语的交流中,深切体会了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课内自检,语言积累。

1、首先,学生共同完成“添加过渡段的练习”。

2、其次,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预设了A、B两套自检题,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取作答。此环节可帮助中、差学生查缺补漏,落实语文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总结学习,课外延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同学们利用网络学习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使我们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怎能不被张骞那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打动呢?

智慧的灵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反而产生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这就是真正得学习的内涵。教师抓住这个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说说自己还想了解些什么,建议学生对专题网站进行内容上的补充,这既是一种学习成果的展示,又为以后学习的同学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形成学习的一种持续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更是打破“学习一定在课堂”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课外更丰富的世界,走进神 奇的网络空间去充实自己,去体味学习的快乐……

六、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体会张骞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理解过渡段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学会找过渡段和添加过渡段。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先到“丝绸之路”的专题网站搜索自己有用的信息。再读课文,第五至第七自然段,画出重点句子,再在组内交流关键词语。每人先练习自己说,然后在小组内说,最后小组内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篇14:《我为你骄傲》的说课设计

我们抓住小男孩的情感变化设计板书,体现了师生研读文本的过程,也体现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中,我们团队充分的相信了学生,给他们创建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所谓当局者迷,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大陈岛之行作文下一篇:《郑和远航》的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