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错觉优秀作文

2024-05-11

人生的错觉优秀作文(通用6篇)

篇1:人生的错觉优秀作文

坐在高速列车上,看着窗外的树木、池塘乃至田亩稼穑徐徐退过,有人说:“车开得也不快呀。”有人答:“啥不快,看电子显示屏,都200公里了。”问话人又说:“什么200公里,骗咱们吧?”有很多人,时时想着被“骗”。

有识之士在报上解答,高速列车,所谓D字头的动车,玻璃经过特殊处理。不让你感觉过快。防止你觉得是坐过山车或骑在鲸鱼背上,把早餐都吐出来。

特殊处理,是指玻璃与人的视网膜之间搞了什么神秘交换,让人的认知系统得出结论:不快。其实是很快的,不然怎能四小时从北京到沈阳?

坐动车觉得不快,这是眼骗脑子的例子之一,例子多了,再举一个。人在操场上看一个人跑步,不快,磨磨蹭蹭,一掐表其实很快,每圈一分四十秒。让你跑连半圈都跑不了。操场空旷,距离产生慢错觉。

常言道,眼见为实。这个“实”是有条件限制的,超出这个条件都不实了。我们每天仰脖子看到的星光,都不是当下的星光,连去年的都不是,是多少年前的“假星光”。而今天的星光,只有你多少亿兆代的子孙才看得到。

眼睛看到假象,这是指人向外看,向内看,假的更多。假设人有一双向内的、观察自己的眼睛,这个“眼睛”之近视、远视、弱视、斜视症太多了,基本是半盲。比如说,人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在看别人做一件事,总觉得那件事容易。他没体验过,甚至一辈子都没体验过此事。因此,他一辈子抱定信念,认为此事容易。

所以说,世界上有一帮球迷、戏迷,专门指点别人踢球、演戏。他们甚至成为内行,会说什么“中腰、盘带、倒仓、小嗓”一类的话,会因为球员或演员的失误而气急败坏,说:“这么简单的事怎么做不好呢?”马连良当年演一出戏,到后台累得连“靠”都解不下来,靴子都倒出了汗水。这何止是技艺?

大画家溥儒晚年卧病在床,学生来探望,他拿出一幅画,让学生猜画了几遍。学生知他画得细,故意多说:“五遍。”溥儒生气:“怎么会五遍?我画了七遍。”画画的人知道,国画两三遍就画不进去了。况且墨像贼一样,见到宣纸就乱钻。一张干干净净的画,竟然画了七遍。不画当然不会知道。有句话说得好:“事非经历不知难。”

然而多数人会高估自己。同时,人还会低估自己。什么意思?是说,人除了有高估自己(狂妄症)的特性外,还有低估自己(自卑怯懦症)的这一情形。后一种表现是:不,我不行。

好多人在没做一件事之前就先说我不行,此为畏难。有些事情,看起来很难,比如把线纫进针里,如当众讲话,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看着难,你尝试过才知并不难。一个“怕”字,古人称“畏”,不知耽误了多少机会。

人的眼睛被外界骗也就骗了,星光之多少光年且随它去。但如何不高估又不低估自我却是在课堂学不来的能力。敬什么不敬什么,畏什么不畏什么,始终是每人每天的课题。人生在正读与误读的判断中收获或错失机遇。

篇2:视觉错觉的图像融合

近距离观察图1的时候, 能清楚地认出图像中的人物是好莱坞著名的女星奥黛丽·赫本 (如图2左所示) 。但是, 当退后大概3到5米的时候, 奥黛丽·赫本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的另一位好莱坞著名影像玛丽莲·梦露 (如图2右所示) 。

同样一副图像, 仅仅是因为观察距离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把这种图像称为融合图像。这种融合图像不同效果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大脑对清晰和模糊画面的反应差异所造成的, 最后通过视觉错觉而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

融合图像不是一个什么特别新的概念。事实上, 在绘画艺术领域, 数十年前艺术家们就曾创作出因观察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的作品。但是, 使用计算机制作融合图像却是相对较新, 并吸引了很多图像处理与分析研究者进行研究。

本文将分析具有图1效果的融合图像制作的原理, 并适时地给出其Matlab代码的实现。

2 融合图像制作原理

这种混合图像的秘密在于它们的制作方式。以图1为例, 赫本的图像保留了相对鲜明的细节, 而梦露的图像则相反, 只保留了她大致的轮廓。从数字图像处理领域的角度理解, 就是对赫本图像进行高通滤波, 以提取出图像的边缘细节;而对梦露的图像进行低通滤波, 将图像进行模糊而获得梦露的大致轮廓。

在数字图像处理领域里, 进行边缘提取的算子主要有罗伯特 (Roberts) 、普瑞维特 (Prewitt) 、索贝尔 (Sobel) 和拉普拉斯 (Laplacian) 算子。除了罗伯特算子为2x2模板外, 其他算子都是3x3模板。在实现中, 使用拉普拉斯算子, 这可以通过调用函数H1=fspecial ('laplacian', 0.2) 来获得, 所得的拉普拉斯算子H1如下:

进行图像模糊的算子主要有均值 (Average) 、圆盘 (Disk) 和高斯 (Gaussian) 算子。这些算子的模板大小为nxn, 并且n一般为奇数。n越大, 图像会越模糊。在实现中, 使用了半径为11的圆盘模糊算子, 可以通过调用函数H2=fspecial ('disk', 11) 来获得, 结果H2为23x23大小的模板。

提取边缘和模糊图像都涉及到一个概念:空域卷积。这里用于边缘提取的拉普拉斯算子H1为例, 来解释空域卷积的概念, 并给出其算法实现。

3 空域卷积

数字图像空域卷积算法的实现原理如图3所示。图3中的左图是图像f的一部分, f0~f8是该局部图像像素点的灰度值, 右图k0~k8是3×3的模板系数。空域卷积具体的处理步骤是:

Step1:将模板在图像f上移动, 并将模板中心与图中某个像素位置重合。

Step2:将模板上的系数与模板下对应的像素灰度值相乘。

Step3:将所有的乘积相加, 把和 (模板的输出响应) 赋给图像中对应模板中心位置的像素。

以图3为例, 如果模板中心和图像f中的像素点 (x, y) 位置重合, 并且 (x, y) 处的像素值为f0, 那么 (x, y) 处的模板输出响应r为:r (x, y) =k0*f0+k1*f1+…+k8*f8。上述步骤的Matlab代码实现如下:

4 图像融合

现在, 有了上面的空域卷积算法, 就可以根据前述融合图像的制作原理进行图像的合成。其主程序如下, 其结果如图1所示。

5 结语

基于人眼错觉的图像融合技术不仅仅限于人物图像与人物图像之间的相互融合。实际上, 人物图像和文字图像也可以相互融合 (将mixImage中的第一句I1=imread ('menglu.jpg') 改成I1=imread ('word.jpg') , 就可以看到人物图像和文字图像融合的效果:近看是赫本, 远看是一个“飞”字。进一步, 任何两幅图像, 都可以通过调节图像对比度、模糊度或者图像间的重叠度来进行图像融合。

篇3:雨季的错觉

你好!我是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女生,同时是我们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因为文学社的需要,我要多了解外面的杂志,以便向外推荐我社的优秀作品。我非常喜欢贵刊,也向其他社员作了推荐。

我接触文学的时间还不多。从我进入学校文学社起才主动练笔的,写得不是很好。给您寄来一篇小纯情小说,希望您能多指导。也希望你能指导我们文学社的工作。

祝 工作顺利

广西桂平师范学校星艺文学社 杨巧敏(笔名:菲雪绿媚)

有人说,雨季的女生都会有男朋友,因为那是青春萌动的季节。雨季的小河有潺潺流水,水声击起了一阵阵欢快的浪花,在心田里撒下一颗颗种子。雨季,整个季节都在下雨。风雨过后,是否会出现明媚的阳光和绚丽的彩虹?

春雨过后,湿润的土地散发着渴求种子发芽的气息。学校的球场上飘散着一股淡淡的植物芳香。湘盈独自漫步在芳草菁菁的净土上,享受着雨季所带来的自然清香,沉醉在甜美的紫色梦幻里。

放眼环顾四周,湘盈的眼睛瞪得像铜铃般大,不为别的,只因眼里的画面是一袭白衣的男生在向自己的方向走来。而湘盈的身上是一套纯黑色的衣服。纯白色,湘盈的最爱。她不由得将目光停留在了男生身上。一不小心,湘盈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碰上男生那道深邃的目光。一秒、两秒、三秒……直到彼此从身旁走过,身影消失在眼帘。

一个星期后。

“哎哟!”

“哎哟!”

“走路没长眼睛啊?”

“走路没长眼睛啊?”

“是你!”

“是你!”

走廊上的两人都愣住了,更令人惊讶的是两人穿的衣服竟然都是纯白色。两人回过神来,瞄见了各自手上的作业本——都是补交作业!男生记住了女生的名字,034班湘盈。湘盈也记住了男生,024班灵勇。

“湘盈,你的信。”室友神秘兮兮地将信交给湘盈。

奇怪?信封上怎么没有邮票?湘盈带着疑问与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拆开粉红色的信封。

“湘盈:

你好,我是一个乐观开朗的男生。我觉得与你的相遇是一种默契,想与你做个朋友,不知你意下如何?相信阿拉真神会给我们缘分的。

祝快乐!

02.4班灵勇”

湘盈兴奋得把信捧在怀中,脸上傻傻地笑,心里偷偷地乐,迫不及待地拿出纸和笔,半遮半掩地写着:

“灵勇:

你好!我很高兴跟你交个朋友。与你相遇带给我很多惊讶。我深信了‘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句话。我很荣幸能够成为你的朋友,更希望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对于交友,我从来都是来者不拒的。所以,我有很多朋友。但是,我的知心朋友寥寥无几,而我却成了众多朋友的忠实听众。因为我喜欢倾听别人的心事。而我的心事却不知向谁倾诉。遇到了你,有与你的默契,我深信你将会是我的好朋友。

……”

灵勇写的信是那样简简单单,而湘盈却写了整整3000字,灵勇和湘盈就这样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只是每次灵勇的信很短,湘盈的信很长。

湘盈一遍又一遍地看着灵勇给她的那些短短的信,即使只有那寥寥几句,也是够湘盈回味许久的。她仿佛尝到了酸奶的味道——初恋的滋味。灵勇的出现就像彩笔在一张白纸上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使湘盈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又像一粒石子让湘盈的心湖泛起一阵涟漪,一圈一圈的波纹在向外扩散,就像湘盈思念灵勇时脸上的愁容,一点一点越来越明显。

最后一封信的日期至今已有好一阵时日,灵勇在干嘛呢?他很忙吗?怎么也不给我写封信?湘盈学会了发呆,学会了思念,学会了孤独,幻想着,思绪着,编织着紫色的梦。

没有灵勇来信的日子,湘盈成天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常常遗忘一些琐碎的事,甚至一些重要的事。脑子里有事没事总想着灵勇,梦里梦外全是他。只可惜他的模样总是很模糊,甚至记不起来,可是,好想他,一种莫名的感觉。感觉好像开始喜欢他……

即使灵勇不回信,湘盈都没有间断给灵勇写信。一天一封,封封都是长篇大论,掏心掏肺地诉说自己的心情故事。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让湘盈如此信任灵勇。不再害怕自己的心事被乱传,被别人笑话。能够痛痛快快地诉说心里的烦恼,包括想念灵勇。可灵勇总是保持沉默。

盼来盼去,终于盼来了灵勇的来信。可让湘盈万万没想到的是,灵勇告诉她他已经有好朋友了,湘盈虽有不甘心,可又能怎样?善良的湘盈是不会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

可是好奇怪!如此想念的人,在看到他与别的女生谈笑风生时却不难过,不妒忌,不心酸,没有酸酸的醋味。一点也不伤心,湘盈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

忘了他?要湘盈怎么忘了他?忘一个人真的好难。愈想忘记却愈记得住。好矛盾,好难受,好痛苦。湘盈提起了笔。恳求和灵勇做个最普通的朋友,最好能认他做哥哥。湘盈不想失去曾令自己如此信任的朋友,失友之痛如切肤之痛。自己是那么的在乎友情……

信寄出去以后,一直没有回音。湘盈每天都在痴痴地等待着,每天都把时间排得满满的。让自己忙得喘不过气来,尽量不让自己胡思乱想。

周末了,这一周过得真是太慢了,简直麻木了,可周末该怎么过?湘盈不由自主地又想起灵勇来。拨了灵勇的电话号码,灵勇没有拒绝湘盈的倾诉。湘盈觉得很欣慰,或许他们还可以做好朋友的。

“湘盈,你现在是不是很想见我?”

“是。”

“你想来我家吗?”

“想,可是,我可以去吗?”

“当然可以。”

“那我现在去,行吗?”

“行!”

湘盈一阵欢喜,匆忙拎起了包。

灵勇的家让人有种孤单的感觉。这也难怪,灵勇的家人都在外省,只他一人住这诺大的房子,湘盈和灵勇坐在沙发上听着歌,谁也不说话。先前打电话时一箩筐的话到现在全都没了,两人都在沉默。

时间在不停地走动,一分一秒,安安静静地过了3个小时,DVD放着一首又一首的歌。歌是好听的,可湘盈时不时就看表,似乎有点不耐烦了,挺无聊的。湘盈实在坐不住了,站起来,说声“我要走了”。转身欲向大门走去。

突然,灵勇起身伸手拉住湘盈的手。手被灵勇拉着,湘盈毫无特别的感觉,与在溜冰场跟陌生男生牵手溜冰没两样。湘盈平静得很,安然若素,心,一点也没有加速跳动;脸,一点也没有绯红。湘盈很理性地意识到,她对灵勇没有感觉,先前只是一种错觉……

不知道为什么,湘盈竟然没有伤心,没有难过,更没有流泪。因为她很坚强吗?不,她一点也不坚强,内心很脆弱。曾以为见了灵勇就会莫名地流泪,可是,没有,有的全是坦然。

一个曾被自己视为初恋的男生,曾经很喜欢的男生,现在非常坦然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哥哥。

篇4:伤心的错觉

我们之所以被欺骗,只是因为我们心中都有着不可告人的情结。这情结可以用阿细人(彝族的旁支)的歌、禅宗和英国小说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来概括。

阿细人的歌这样唱道:“可怜的母亲,生下我这个伤心人!我要忘掉我的伤心事,所以到处玩,所以到处唱;我要忘掉我的伤心事,所以喜欢说,所以喜欢唱;倘若我不是伤心人,我又何必说,我又何必唱?倘若我不是伤心人,我还有什么说,我还有什么唱?”

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歌者停止唱歌,遁入空门,是因为顿悟。唐代高僧宗密把顿悟分成4种:顿悟顿修——如同把許多乱丝,一刀斩断;顿悟渐修——如婴儿坠地,六根四肢顿具,男女即分,但他(她)须慢慢长大,且受教育,成为完人;渐修顿悟——好比砍树,砍了1000斧头,树还是矗立不动,到了第一千零一斧头,树忽然倒下;渐修渐悟——如同打磨一面铜镜,由粗糙的铜慢慢地磨,直至照见人影。

我们太渴望“直指人心、立地成佛”,如果自己做不到,就投射到他人身上。“李玉刚出家”,正好帮我们完成一次关于顿悟的想象或意淫。

不过,更深刻的纠结还在《月亮和六便士》式的逃离。毛姆在小说中讲述了一个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中年时突然抛家弃业,到南太平洋塔希提岛凭借灵感创作的故事。小说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

毛姆的小说,说出了藏在无数人心底的秘密猜想:“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可是,藏着这个秘密的人,绝大多数没有勇气去验证这个猜想。在我们的一生中,从平淡幸福的现实中高蹈远遁的念头,时不时会把我们烧红,可蠢蠢欲动之后,终归还是打消念头。

毛姆的话是如此精辟:“有些人诞生在某个地方,可说是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自己也不知道坐落何处的家乡。这种人在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欢,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才逼着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的一样。在这里,他终于找到了宁静。”

篇5:年龄的错觉

我在珞珈山道上走路,坡不陡,却气喘吁吁,不禁感叹:“毕竟三十多岁了,体质大不如从前。”我自嘲地对同行者说,在古代,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绝对可以算到中年行列了。近日正在读唐宋大家的文章,发现韩愈和柳宗元这样大有成就的人都只不过活了四五十岁,这多少影响了我对于年龄的感觉。并非有意在此等问题上撒娇,好像美人迟暮似的,而是这个年代的人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我也不例外。

我那位同行者是学历史学的。他奇怪地看看我,说:“不可理解,现在很多年纪轻轻的人都叹息‘老了老了’,而一些真正的老人却活得生机勃勃!”

他说得有道理,我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证明。但问题是,为什么年轻人会有光阴促迫“已然苍老”的年龄错觉?为什么总感觉自己的年华还没有好好绽放就逐渐地趋于衰败?难道我们已经失去了从容面对时间的心境了吗?

年龄感恐怕是与志趣相关的。总觉得自己“老了”的原因,首先是失趣,然后是丧志。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人,对于人生有太强的索取意欲,于是就拼命地榨取时光,可榨取的结果是使自己失去了活着的趣味。不是说不要奋斗,但一个人一定要能够从奋斗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否则即使能够“成功”,也会很快衰败。失趣必定会导致丧志。中国很多运动员咬着牙苦练多少年拿到金牌登顶成功以后,厌倦感、苍老感油然而生,基本也失去了继续练下去的欲望。

同行者跟我聊起了他所认识的两个也有着“年龄错觉”的老人,只不过他们的“错觉”指向另一个相反的方向。两位都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一位是武汉大学的刘绪贻老先生,美国史研究专家,今年已经九十二岁了,堪称高龄。可是他至今思维还非常敏捷,心态也很年轻。与小伙子们一起爬山,不见得落后到哪里。到了山顶,随便找块地就坐下。坐大客车,也乐意跟大家一起颠簸。他说,从1936年开始每天早上用双手干洗脸部50次,上世纪70年代后增加到每天干洗80次。生活对他来说每天都是兴趣盎然的,到现在他还从事编著工作,你能说他的生活没有质量吗?

还有一位老先生,心态就更年轻了。他就是治近现代史的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章开沅先生。章先生今年已经七十九岁了,可在他七十一岁时,人家问他年纪,他都答是“十七岁”,七十二岁时答“二十七岁”,简直像个老顽童。他以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坚持自己不服老的态度。有人又问他“最欣赏的人是谁”?他的回答是两个字:“孙文。”章先生研究近现代史,尤其长于辛亥革命史研究,还是孙中山基金会理事,对于这个答案,大家觉得合情合理。于是再问他:“你是因为研究近现代史才欣赏孙中山的吗?”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得意神情,笑答:“你们都听错了,我最欣赏的不是辛亥革命的孙文,而是那个踢足球的小姑娘孙雯!”

篇6:“忙”的错觉

“忙”的人往往给人感觉他的重要性非同常人。在生活中,影响力大的人才会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或者风风火火。许多人都要找他,许多事都等着他来办,这样的人难道不重要吗?他自己这么想,别人也这么看。

而在人们的感觉中,重要的人往往就是成功人士,起码已接近成功。有一种说法是,忙碌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上层地位的重要标记。“中产”且“上层”,“忙碌”的含金量不可小觑。于是,“忙”成了“成功”的一种派头,一种符号。我们在捧人的时候,常以“忙”作为恭维:“你可真是个大忙人!”不管忙不忙,这话总是受听。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爱摆一副“忙”态,爱作“忙碌秀”。好像有一年的春节晚会演过这么一个小品,说有人借了一部BP机,请邻居每天呼他几遍,以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显得自己的朋友多、人头熟、事业火。可见“忙”是可以令人刮目相看的。

“忙”除了会给人带来轰轰烈烈的假象,也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错觉。例如,很少有人会把瞎忙当做“碌碌无为”,也很少有人会把浮躁、虚张声势,看做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也有许多人以为,这一辈子“忙”过了,就是努力了。不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努力不努力在人,成功不成功在天。于是,回首往事,从“忙”中得到安慰,以“忙”而无怨无悔。

“忙”会有一种充实感,但这种充实感也会欺骗你。这种充实感会让你忘掉烦恼,忘掉心中的不快,起到一种麻醉作用。有的人甚至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忙碌虽可以缓解你的痛苦,但坏处是,它并没有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你其实是在逃避现实。逃避的结果是让你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小的烦恼与痛苦过去了,可能会有大的烦恼与痛苦等着你。这和听相声找乐一样,出了剧场,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说“忙”有这么些错觉,就是因为忙忙碌碌一辈子而未“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这话点到了头脑的作用。忙与闲哪一边一头沉都可能会出问题,两者必须要协调、平衡。连体育运动都是如此。比如说足球,教练总是想控制节奏。节奏一乱,场上就瞎“忙”了。你去看球,那个不成事的队总是在用脚踢球,而不是用脑踢球。

“忙”字拆开是“亡心”两个字,这大概有两个寓意。一是讲忙会累坏脑子,一是讲忙起来就没了脑子。不动脑子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忙中出错。于是许多人想到了“闲”,想到了“慢”。如今,国外流行的“慢生活”运动,正是针对这种“忙生活”问题的对策。“慢生活家”卡尔·霍诺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是“快”的基础,慢下步子,才能够快速准确找到生活或工作定位,不会迷失自己。无论“忙人”还是“闲人”,这种理念都值得借鉴。

上一篇:幼儿园撕纸活动初探下一篇:高二数学双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