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2024-05-24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共15篇)

篇1: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亲爱的同学们,你在课余时间喜欢做哪些运动?(学生可能会说打球、游泳、踢毽子、跑步、跳绳等等)。其实跳绳就是一项非常好的活动,通过跳绳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减肥,还可以长高哟!

2.课件出示课本第78页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3.教师谈话:小东、小红和小亮非常喜欢跳绳,你看,今天他们三个就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他们三个的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用数学的眼睛仔细观察统计表,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数学信息:教师板书:小红跳了40下,小亮跳了28下,小东跳了32下。

5.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可真棒!看到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你想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师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需要把这些问题按加减法分类整理好,告诉孩子有关加法的问题可留到课余时间自己去解决。然后板书有代表性的例题:小红比小亮多跳了多少下?

2.学生活动:给学生留几分钟思考时间,也可小组合作交流,然后点名学生算出列式。

老师板书:40-28=?

3.老师提问:为什么要列减法?点名学生回答。

4.教师谈话:你会算40-28= 吗?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困难吗?和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讨论交流一下吧!

5.学生讨论: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6.交流算法:

(1)计数器: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拨珠子过程:(让学生边演示边说算理)在计数器上拨出数字40,减28时,根据笔算规则,先从个位算起,但个位上0—8减不着,需要从十位上借1当10来用,10减8等于2,十位上原来是4,因被借走了1而变为3,3减2等于1,合起来就是12。

根据这个学生的拨珠计算过程,让每个孩子都来试一试。

(2)口算:

生1:先用40—20=20 再用20—8=12

生2:先用40—30=10,这样就多减了一个2,所以减完后需要再加上2,10+2=12

……

(3)笔算:让学生把他的笔算过程写到黑板上,边写边让该名学生讲解他所理解的笔算的过程。(最后点一名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板演)最后老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笔算的运算规律。

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起、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上借1。

……

7.师生活动:对照上面的几种算法,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理由是什么?不管学生选择哪种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把算理说清楚。

8.教师谈话:计算这道题有很多的方法,只要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得又快又对就行了。

9.及时雨练习:课件出示学生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

先让学生口头算列式,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出得数。

叫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

10.教师谈话:对比这两个算式,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叫两位数与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板书:退位退法(二)

11.挑战“试一试”。让学生认真看书,理解题意,然后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三、反馈练习与应用:

1.完成教材第79页的第1题。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点名4个学生用计数器来算,边算边让孩子说算理。

2.完成教材第79页的第2题。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淘气用50元买了一个羽毛球,拍售货员阿姨找了他29元,买一个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算法。

4.完成教材第80页的第5题,点明用竖式计算,几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练习。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退一,数位没对齐等。

四、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结合算式,引导学生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笔算运算规律。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跳绳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

体会计算法多样化。

2、发展初步的会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通过跳绳的活动,引入。

1、先引导学生看懂主题图中的统计表,然后让学生提出总是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并记录学生当时 跳绳的次数,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总是可以先引导学生先解决类似“小

东比小红跳几下”这样的问题

3、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

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教科书上三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的。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帮助。

三、试一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列出算式,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四,想一想。

100——48,先让学生估算,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

五、练习反馈。

1、用竖式计算。

请4位学生板演,再集体校对,2、买一个羽毛球拍多少钱?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列式解答,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第3题中()+40的答案不唯一。可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如果是其它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跳绳教学设计

2.数学一年级上册:跳绳教学设计

3.一年级音乐跳绳教学设计范文

4.跳绳的教学设计

5.花样跳绳教学设计

6.跳绳比赛的一年级作文

7.跳绳比赛一年级作文

8.一年级跳绳日记

9.一年级跳绳作文

篇2: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8”的加减法。

2、指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掌握“8”的加减法。活动过程 呈现目标

(1)任务导学:

1、能够正确计算有关“8”的加减法;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互动探究(2)合作求解

活动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观察跳绳图,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小组内说一说

2、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会用算式表示吗? 6+2=

或 3+5=

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出算式? 小组内说出这样列算式的原因。

3、你能根据刚才的加法算式写出减法算式吗?

独立完成,组内交流。活动

二、小猴分桃。

1、小组内说一说小猴分桃的方法。

2、完成课本38页的表格。活动

三、说一说。

1、小组内先说一说。

2、根据情境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

3、根据3+5=画出两幅图,看谁画得又多又好。小组内展评。(3)强化训练

当堂达标 现在我们去检查一下我们学得怎么样:

1、独自完成课本39页练一练中第1题后小组内订正。

2、小组合作完成课本39页练一练中第2题。(4)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5)作业布置

篇3:一年级数学教学偶得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合理的情境。比如在教学“米和厘米”时,让学生扮演测量员,测量出教室的长、宽;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让学生来当售货员,模仿超市工作人员工作的情景,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灵活运用,还有当小小邮递员、小医生,等等。儿童在这些活动中,求知欲得到了满足,更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这样,客观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和谐,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猜谜等特感兴趣。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这一课时,一开始就用谜语引入新课。教学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这儿有一个谜语,想不想猜?”“想!”“谜面是……”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小手。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告诉他们“猜对了”,并夸奖说“真聪明”。然后让学生猜猜这节数学课会学什么新知识,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绩很差。如果教师按照常规的要求来评价他们,往往会使他们失去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所以,培养学习困难孩子的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遵循差异教学的理论,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适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学习目标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让他们觉得他们是有能力完成的,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深不可测的,引导他们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前进,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为他们鼓劲,给他们自信。及时总结他们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关注他们的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能行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学习上有些薄弱,但是我们应该更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有其优势,潜能也有所不同,我们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如果一概而论,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差异教学论》指出,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让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积极地发掘学习困难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他们中常有体育健将,电脑高手,绘画、书法、音乐能人,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中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树立他们的成功意识,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把聪明才智放到学习上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巧学,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

低年级孩子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状的信息在吸引着孩子们的感官。上课时我经常给学生画一些水果、动物和他们喜欢的事物,来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需求。例如,在学习“8的认识”的课堂上,我在黑板上放了用红卡纸剪的8个大红苹果,用磁铁吸在黑板上,让孩子去分,孩子很乐于参与,分得很快,记忆也很深刻,学习兴趣很浓。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过渡到抽象思维。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很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各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思考,盲目动手的坏毛病。

生活中的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学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7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7由几和几组成。老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了7的组成,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逐步得到提高。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先告诉学生一共有几条“热带鱼”,左手有几条,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条。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应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篇4:浅谈一年级跳绳教学法

关键词:跳绳教学法;动作教学;有效

跳绳不仅是“冬季三项”运动项目之一,还是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重要教材和必须考核的项目,在2013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中明确一分钟跳绳为中小学生必测项目。由此可见,无论是长远用途还是眼前任务,教会一年级学生跳绳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对一年级跳绳教学作出如下总结。

一、动作教学,快速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别从徒手手腕转圈画圆、并脚跳、徒手甩跳结合,到持绳、原地甩绳、并脚跳绳一次,最后到连续跳绳的顺序依次展开教学,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了完整的跳绳动作,从什么都不会,到会跳一个、两个、多个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明显加强。

1.甩绳动作错误

正确的甩绳动作是大臂不动,利用手腕的转动顺势带动绳子。有的学生因为手腕不够灵活,跳绳的时候靠肩部的转动带动整个手臂甩绳,这样,不仅因动作幅度过大加大身体能量的消耗,还减慢了跳绳的速度,一分钟内很难达到较高水平的跳绳数量。让学生一手或双手抓住绳子的中间部分练习甩绳,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练习甩跳配合的时候也不用担心会跳不过去,还可以,让学生在跳绳的时候强制A不会用前脚掌起跳

“弯着腰跳”,不会用前脚掌起跳,使得起跳过高,这样不仅过分消耗体力,导致甩、跳节奏不一致,影响了跳绳速度,还经常会死绳,严重打击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徒手原地连续纵跳的动作,体会前脚掌用力时的身体感觉,找到正确的用力点;还可以打节拍组织学生练习连续跳过10厘米左右的高度障碍,体会有节奏的屈膝弹动的跳绳动作,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使跳绳的动作变得更加轻盈、省力。

3.不会连续跳绳

协调性差的学生想要学会连续并脚跳绳是有难度的,因为跳绳运动不仅对弹跳、耐力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还需要手脚很好地配合来共同完成动作。那些只能一个一个跳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找不到跳绳的节奏而导致无法连续跳。可以先将跳绳动作分解为甩绳和跳绳两个部分,并用1、2的口令组织练习,在单个动作熟练之后,慢慢加快喊1、2的速度,减少跳起与跳起之间的间隔,然后将动作进行连接;或者可以用音乐代替,指导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练习;还可以做一些有关手脚协调性的专门练习,在提高身体协调素质的基础上来提高跳绳水平。

二、几种有效的跳绳教学方法

因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在经过基本的教学过程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技术水平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有的一分钟可达到100个以上,有的却只能跳几个,甚至还有不会跳的。为了让优秀的学生能够继续保持,较弱的学生进步和提高,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

1.提供舞台,激发练习兴趣

在练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一分钟跳绳可以达到80~100个,甚至更多。这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强,身体素质好,学习起来很轻松,却也很容易失去练习兴趣。为了让他们能够保持并提高技术水平,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经常安排一些展示的环节,为那些好胜心强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这样他们的长处得以彰显,还加深了同学和老师的印象,满足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表扬的心理,极大地激发了练习的积极性,促使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练氛围。

2.个别辅导,减少不会跳的现象

小学一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可以跳绳100个以上,有的一个也不会跳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类学生,需要他们不断地练习,因为想要一下子学会是很难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就要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跳绳方法,并在一旁督促他们练习。还有一类学生,也有很努力的练习,跳绳的基本方法也已经掌握,但就是进步很小或是没有进步,渐渐地就失去了练习的信心,这部分学生也不能任由他们不去练习,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性的语言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跳绳的信心,最终达到能跳、会跳的目的。

3.语言激励,帮助树立自信

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不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对于“起跑”落后的学生应当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让其进步,适时适当的语言激励促使其进步,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好”孩子都是夸出来。

4.完成考核,及时总结和评价

为了把握学生的整体跳绳水平,在跳绳教学完成以后,应当对学生进行跳绳考核,这不仅是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依据,也是对学生这一阶段的练习成果进行确认。考核后及时做出客观评价,让学生了解和定位自己的跳绳水平,为今后树立练习目标提供参考。

另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尝试不同方式的跳绳,持续激发学生对跳绳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对跳绳运动保持新鲜感,使跳绳运动成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健身手段。

篇5: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蒲麻中心小学

李璧杰

教学内容:北师大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初步发展估算意识。

2.锻炼学生的观察比较、口头表达、交流参与和应变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计算方法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喜欢。)那么我们请同学

说说自己一次跳绳能跳多少下吗?

生1:我平时一次能跳70多下,没人超过我。

生2:我肯定比小红多。

小红:那不一定,我肯定比你跳得多。(学生七嘴八舌……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比别人跳得多。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跃跃欲试,想显示一下自己比别人强。)

(二)探索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跳绳的本领,都很棒,下面请同学们看小东、小红、小亮他们三人各跳了多少下? 教师边听边有选择地板书几名学生的跳绳数。

小东

小红40

小亮28

师:谁跳的最多?谁跳的最少?请一位同学说说小红比小亮多跳多少下?

生:小红比小亮多……?(吱吱唔唔,摸着头说不出来,很多学生都在说多……互相议论后有学生站起来。)

生1:小红比小亮多12下。

师:你算得真快,能说说算法吗?

生1:我用小棒。(教师鼓掌,学生跟着鼓掌。)

生2:我也算出来了,是12下。

师:你能说说算法吗?

生2:我是在28的基础上数的,数一下打一点共12点,即12下。

师:这也是一种方法。

生3:这种方法太呆板,假如遇到几百几千的数,既费时又易出错。

师:你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生3:(不好意思地笑一笑)还没有。

生4:我也是数出来的,但不是一个一个地数。我是用计

器算的。也有人是这样的:40-20=20(下),20-8=12(下)。

师:这种数法不错,运用了“凑十法”。(教师边表扬边板书。)

生5:跟前面一样列竖式计算。

师:好,列列看。

板书:02 8 =1 2

师:说得不错,这种竖式通过“借十法”来算既方便又快,请同学们再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小亮比小东少跳多少下”,(32-28=)“小红比小东多跳多少下”。(40-32=)

(三)巩固练习

小动物们想跟你们比一比竖式计算,你们敢比吗?他们说:“你们没有他们细心!”老师也不信,那咱们比比看。

85-58=

44-27=

80-55=

64-19=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自己认为自己表现得怎么样?不服气的,下课再比一比。下面我们来总结: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重点强调退位减的三步骤: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时,向十位借一当十,个位加10再减。)

(五)作业

用竖式计算,比比看谁认真?

70-37=

72-39=

82-77=

(六)板书

跳 绳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篇6: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第三单元《加与减一》(跳绳)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正确计算“8”的加减法。(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上体育课了,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跳绳。(出示课件)1、同学们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说说看。

4个男生和4个女生;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的;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然后完成有关算式: □ +□=□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你还能说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同桌合作,边说边写,教师巡视指导)3.师生共同整理小结。活动二:画一画

1.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和小象一起当一名小画家。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画家”卡),先看小象怎样涂方格,并帮它把算式填完整;再想还可以有哪几种不同的涂法和算式,请完成在卡片上。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及时作出评价)2 3.小结:小朋友们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不但方格涂得漂亮,而且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吗?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课本35页的练一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活动三:练一练

(通过练一练,进一步巩固新知。)1.说一说,填一填。2.算一算

3.数学游戏:找朋友

活动四:试一试(34页的内容)(通过“试一试”这一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1.刚才小朋友表现得很棒。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大家愿意吗? 2.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如:8+ □=□或□-4=5(教师可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活动五:智慧岛

同学们,我们又来到了智慧岛,那么你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来闯关吧!课堂总结:

篇7: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反复检验的好习惯.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你能说说你的跳绳成绩吗?跳绳不但是一项很好的体育活动,它里面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你们发现了吗?[点评]利用跳绳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二:利用跳绳的情境,讨论计算方法.出示主题图及统计图表,提出数学问题.这是三名同学跳绳情况的统计表,说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些什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A.小东、小红共跳多少下?三人一共跳多少下?B.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③要想知道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你会解答吗?板书: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 6248=[点评]在这一环节,让学生看懂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同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更乐于自己解决.2.根据算式,合理进行估算.师:请你估计一下,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探索算法,合作交流.(1)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试算62-48=()[点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探索计算62 -48的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算法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又注意了算法的优化,使学生从比较中选择更简便的方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处理,在口算与竖式中任选一种.(2)将全班分4人小组交流算法,组长统计算法.在全班评选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组.[点评]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3)全班学生交流算法.算法一:62-40=22 算法三:62-42=2022-8=14 20-6=14算法二:62-50=12 算法四:58-48=2020-6=14 12+2=14师:好多同学都能口算出算式的结果,除了口算你还能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吗?算法五:用竖式计算.我发现同学们笔算时有两种结果,大家看:一种是62减48等于14;另一种是62减48等于24.到底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呢?我们一起摆小棒验证一下

篇8:一年级数学教学之我见

一、作为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 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要体现出有趣、有经验、有思考、有创新等特点. 比如, 学习“认识平面图形”, 这节课的活动设计, 首先要创设学生好奇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 如导入新课时教师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 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 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 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巩固拓展时, 创造有趣的游戏活动, 使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 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二、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本质特点, 是数学的本质特征. 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 自主思考.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将操作与思考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获取新知, 尤其是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 或是“探索创新”, 或是“巩固深化”, 或是“联系实际”, 都是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 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 因而学生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具有充分再创造的通道, 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活动. 比如, 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这节课内容时, 采取了以下策略:第一, 设计既富有童趣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创造欲望.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这些图形的家安在哪里? ”“你能利用桌上的学具想办法帮它们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 单独画在纸上吗? ”学生经过积极、主动、自主地思考, 创造了不少方法, 如“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 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可以沾一些印泥, 再扣在纸上印出来”“可以把纸包在盒子周围用手使劲折, 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可以把盒子放在纸下面, 用铅笔描”……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也让教师真切感受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的巨大. 第二, 提供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再创造. 比如, 在“认识平面图形”这个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为每个组学生准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印章,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物体, 以及印泥、纸张、剪刀等学习材料. 课中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字”, 在做中“创新”, 在做中“再创造”. 第三, 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探索与创造空间, 让学生尽量释放创造的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再创造, 实现真正的数学学习.

四、紧密联系实际,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通过数学学习,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 比如, 学习“数一数”这节数学课, 从知识和技能要求方面看, 几乎无数学要求, 但教师必须注重这节课. 首先要把数数有意识地引向学生身边.如:让学生数身边的实物. “数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 , 家里的、路上看到的一些事物, 并把这些发现讲出来. 教学中, 学生从数画面上的事物到数自己生活周围的事物, 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由此,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并在数数活动中使学生从数学学习活动走出书本, 走出课堂, 走进了生活, 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同时不断促使学生产生爱学校, 爱老师和同学, 爱家人, 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要关注学习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重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 一年级数学教学是学生学数学的开端, 是学数学的基础. 生活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实在太丰富, 我们要把这样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必须认真研究数学, 研究所任教的每一门学科, 不断更新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行列中, 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合格公民.

摘要: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编排的内容有:认识数、数数, 到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还有紧贴学习实际生活的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立体图形的认识, 以及钟的整时的认识.这些内容突出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和面向全体性.这些数学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创造性.

篇9:七年级一班跳绳教学案例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自2013年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县广大一线教师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步伐,构建成了符合我县县情的教学模式——“五环四互”教学模式。“五环四互”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自学互助、展示互导、质疑互究、检测互评、总结提升”。该模式相比以前的课堂教学,特别强化以“互”为核心,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更加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互引导、共受启发,相互探究、共破疑难,相互评议、共同提升。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五环四互”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由教知识转变为导方法。本课依据我县教改要求而设计。

二、案例描述

(一)教材分析

跳绳是一项对学生发展非常有价值的体育活动,它以发展学生跳跃能力为主,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初中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课是以短绳为主,把一些练习方法、学习方式、组织形式、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一次检验,也是通过跳绳课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发展灵敏、力量、跳跃等身体素质,提高技能的一个缩影。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初一级体育课——跳绳。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向“健康、快乐、合作”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情境教学变换进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该班学生对跳绳有一些了解,对跳绳的认知和参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会遇到协调性不好、怕吃苦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跳绳的学习,掌握跳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做事果断、吃苦耐劳的精神。

3.树立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

协调性的发展、跳绳节奏的控制。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运用“五环四互”模式。

(六)教学过程

1.准备部分

(1)师生问好

(2)热身运动——绕操场慢跑2圈

(3)组织学生进行单脚交替跳、双脚跳动作

组织:……

2.基础部分

(1)检查学生对跳绳动作预习练习的成果(上次课已布置的预习内容并要求收看相关的视频)。

(2)质疑互究:

A.(师问)跳绳应注意什么?

(生答)人绳的协调配合、动作的节奏。

B.老师讲解示范跳绳动作,让学生观察动作要点。并进行跳绳知识讲解。

预备: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两手臂与腰同高,屈膝降低重心,上体稍前倾。

要点: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上体稍前倾。

动作介绍:两手臂向前摇绳,跳起一次双手向前摇绳越过头顶,通过脚下,绕身体一周,即为完成一次。

动作要领:基本准备动作开始,两脚掌蹬地发力,跳起一定高度,提膝、收腹、稍含胸、大臂下垂,尽量贴近身体,双手以手腕发力为主,迅速向前摇绳绕体一周,屈膝,前脚掌落地,即为完成一次。

C.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分组练习并相互指出彼此存在的优点与缺点,老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

每一组派2人出列展示,由同学们指出他们每一个人存在的优缺点,并说明改正缺点的措施。

3.结束部分

(1)往返跳绳接力比赛

(2)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跳绳,男生女生每分钟分别达到200次、180次。

三、案例分析

跳绳练习让我记忆深刻。在小学练习跳绳这一技能时,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会跳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以前我仅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造成这一部分学生越练越没有兴趣,没信心,没能掌握跳绳这一技能。要使学生成功,需要教师不断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应用“五环四互”教学模式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一个男生,他是一个很害羞、上课不活跃的学生。从开学到现在一直是这样,问他任何问题不是摇头就是点头或者从嘴里发出细微的声音。上跳绳课时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带绳子,由于他不会跳绳,因此经常不带绳子。经过几次接触后,我发觉教这样的学生要有耐心,要安排同学和他交流。于是,我一直鼓励他要带绳子来上课,这次课他把绳子带来了,我表扬他,他非常高兴。在分组练习时,我特地嘱咐该小组的同学要多帮助他,给他多交流一下技术要领,没想到练习几分钟后有个学生惊奇地对我说:“颜老师,他现在一口气能跳40个了。”这就是“五环四互”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如果一开始不让学生与他交流,那么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学会跳绳,更不会走出阴影。运用“五环四互”教学模式教学需要持久性,有些学生通过教学中的“自学互助、展示互导、质疑互究、检测互评、总结提升”,他就会很积极地去完成相关任务。

在“五环四互”教学模式之下,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演好编导角色,将“教知识”变为“教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精神。

参考文献:

诸树铎.跳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2(1).

篇10: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跳绳》教案

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得数有关3、4、5、6、7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8”、“9”的加减法,并按下去一课还有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的罗列,所以本节课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写出所有算式,本节课安排了跳绳活动引出有关得数“8”的算式,安排画一画引出有关得数是“9”的算式,通过试一试,练一练3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内容安排接进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习有关得数是“8”、“9”的算式,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学生观察分类能力,感受生活数学之美。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影、每生一张1到8的卡片(诫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跳绳吗?”

生答: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师:“跳绳是一项很有趣的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玩的多有趣!”

师:出示跳绳投影。

二、新授

1、跳绳

师:“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跳绳”。

生:“8位”

师:“你们看一看,能不能把这8个板书:4个男生和4个女生小朋友分成两组,比如可以这样分,1个小戴1个戴帽子的,7个不戴的朋友帽子,7个不戴帽子”。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2个甩绳子的,6个跳绳的。

学生观察、讨论。

反馈:学生说,教师总结并板书。

师:“我们说把两组合并在一起是用加法的,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结果列成算式”。

学生算式、教师总结,在相应位置板书。供学生对答案,只要有其中一个。

2、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答案可以不同,但要能理解算式。

反馈:投影出示相应的涂色和算式。

学生自己检查,只要有其中一个。

3、试一试,学生板演。

7+2=6+3=()5+()=8

先收后放。

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三、练习

第一题:教师讲清图意,第一幅求和。要把两部份合并。第二幅是分开,可以把任意一份作为要求的问题。

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多样化)

反馈、纠正。

第三题:全班游戏,找朋友。(凑9)

第四题:数学故事,学生观察。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发言讨论。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篇11: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3、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和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整理算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具:铅笔、圆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了“谁比谁多几”的内容,今天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还记不记得是怎么解决的。(教师演示:左手拿3枝铅笔,右手拿2枝铅笔,老师提出问题:说说哪只手拿得多?多多少支铅笔?)(列式的方法:3-2=1)

2、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棒!今天,老师带大家观看美丽的大森林举行的一场精彩的跳伞表演。

3、投影出示10页的主题图

师:请边观察边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我看到飞行员在表演跳伞,降落伞有红色的、蓝色的,还有黄色队。

(2)我想到了红伞比黄伞多多少个?蓝伞比黄伞多多少个?红伞比蓝伞多多少个?(3)黄伞比红伞少多少个?黄伞比蓝伞少多少个?蓝伞比红伞少多少个?(4)红伞和黄伞共有多少个?红伞和蓝伞共有多少个?黄伞和伞队共有多少个? „„

二、探究新知。

1、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1)根据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相关算式,写在课堂练习本上。(2)学生汇报,说明算式的含义,并对算式进行分类、整理。(3)用圆片或小棒摆一摆,算一算。红伞比黄伞多几个? 14—6 =8 蓝伞比红伞少几个? 14—7 =7

2、思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三、比一比,算一算

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这图片所表达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生:老奶奶的鸡圈里昨天生了11个蛋,今天只生了5个蛋。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今天和昨天一共生了几个蛋? 生2: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 „„

师:我们暂时把其他问题放入问题库中,现在我们来专心的解决生2提出的问题,好吗?(今天比昨天少生了几个蛋?)师:请列式计算 11-5=6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11页练一练)

1、谁摘得多,多几个?

(1)、说一说片所表达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2)、列式计算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2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1)、说一说片所表达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2)、列式计算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3、谁多?多几只?

(1)、说一说片所表达的内容找到数学信息。(2)、列式计算

(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进一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以用减法计算”。

4、(1)先数出几种图形的数量,强调“不要漏数”。(2)进行比较,集体订正

五、总结:

篇12:一年级跳绳教学计划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淡化枯燥的跳绳练习,能让学生主动式、探究式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教学目标,并从中学到一些简单的动作方法和活动技能,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第一”是设计本次课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教材选择

跳绳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内容,经常进行跳绳,对于促进运动器官的发育和内脏机能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尤其能够对发展弹跳力和提高灵敏、协调、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本课程将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将跳绳教材游戏化,培养学生练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通过游戏提高团结、协作、竞争以及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三、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是:课堂常规——教与学内容——组织与实施——学生评价。常规教学中安排队列队形练习,教与学内容中穿插游戏,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进入一个较好的体育锻炼状态,从而完成创编韵律绳操和花样跳绳的内容。安排了花样跳绳,使学生运动乐趣达到高潮,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花样跳绳的方法、要领和节奏,做到绳和人融为一体,用动态的方式淡化跳绳的局限性、竞技性和规范性,通过音乐做放松活动,使学生的心身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放松。体现出实施素质教育和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全面地达成课程标准五个领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效果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主动探究学习,85%的学生能掌握一些简单的韵律及花样跳绳的动作方法,使学生的心理、生理得到了锻炼,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及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五、学生评价

学生在教学的活动,参与意识,参与态度好,集体意识与合作意识较强,都能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愿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遵守纪律和规则要求,捡拾器材,放还器材。

六、详细分周明确学习目标:

第一周:基本摇绳与单人花样练习

第二周:个人花样跳绳练习

第三周:一人一绳、两人一绳、两人两绳

第四周:跳长绳(正跳)

第五周:跳长绳(反跳)

第六周:交互绳花样跳

第七周:四长交互绳的花样,

篇13:一年级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探究

一、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

1. 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数学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经验为起点,但由于每一个学生家庭文化背景及其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自己头脑中所构建的“常识数学”是不同的,因而理解数学的过程也不相同,即数学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从生活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能够保持愉悦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生也具有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非常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很敏感,好奇多问,对一切新事物都感兴趣,容易学会过去自己不懂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再现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

2. 教学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具有本质的联系,因此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也较为密切。一年级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有:数一数、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基本图形、认识人民币等内容。一年级学生接触的数比较小,在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还有认识的几个基本图形也是可以在周围事物中能够看到的。另外,像钟表、人民币的认识等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总之,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找到原型的,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

3. 课堂教学的特点。

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较为简单,每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不多,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因此,教师要在上课后的十几分钟内把该节课的主要内容讲完。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整堂数学课学生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不停地做练习巩固,小学生过了一会儿就烦了,开始做小动作,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下降了。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很累,而且会觉得学数学没有意思。要想改变这样无聊的数学课堂,教师需要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快乐地学习新知识。

二、一年级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基本途径

1. 数学主题情境生活化。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境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现实生活情境作为素材进行加工,或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以便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明明想给妈妈买件生日礼物,就把自己积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50个,但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明明就去找楼下小卖部的王奶奶帮忙,王奶奶说这简单,王奶奶收了明明的50个1角硬币,给了明明5张1元钱,明明有点不开心,觉得自己吃亏了。同学们,你们说明明拿50个1角硬币换5张1元钱的纸币吃亏吗?为什么?学生开始讨论: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角就是5元,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结果,再组织学生观察已经分好的硬币,从中寻找规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就会从中得出结论:1元和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通过这样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再现已有的生活经验,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2. 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材料不单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关系的中介物,而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一年级数学内容大多为口算内容,计算非常简单,可能有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学过,并掌握了计算方法。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校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教授知识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认识左右”的教学片段,就可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用多媒体呈现一幅大马路图,一个靠左行走的人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了。老师问:“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了一起交通事故,如果你是警察,你能分析事故的原因吗?”教师可通过这个事件告诉学生,那个行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走路应该靠右行。可见,认识左右非常重要,要不,就像那个行人一样被自行车撞倒了。同学们,你们能辨别左右吗?想一想、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左右的呢?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还渗透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 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1)数学语言生活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大多是用语言进行的。即使是教学内容相同的一节课,不同的教师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原因就是教师语言素质能力的不同。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特别是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中,要把抽象、不易理解的数学让学生接受,就需要教师拥有高素质的语言艺术,把枯燥的数学讲得生动有趣,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在“大于号小于号”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开口方向总是分不清楚,于是可以编成顺口溜:张大嘴巴对大数,尖尖小角对小数,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记住了。

(2)数学问题生活化。一提到数学,有人就认为数学只不过是一些枯燥乏味的运算,冰冰冷冷的数字,谁会对这些感兴趣呢?其实不然,数学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们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质疑欲。学生就会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时,他们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习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达到活学活用、活用活学的效果。

如,在讲解“几加几”的问题时,就可以用班上的同学构建生活化的例子,如提出问题:第一组有8个女生,有6个男生,那么第一组共有几个学生?这样,就将加法计算转化为班级小组人数多少的数学问题,学生不会觉得做加法运算是枯燥的,而是用于解决有趣的现实生活问题。对于减法教学,也可以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

(3)课堂组织方式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生活化的课堂组织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如,在一年级“加法”概念的教学时,书上左边的插图画了一个小朋友,左、右两只手各拿着一个气球,在右边的插图中这个小朋友把两只手“合”了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一过程,甚至可以请一个小朋友上台表演,然后指出这个过程可以用“1+1=2”这个加法算式表示,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生活中把几个东西“合”在一起的现象,这就可以用加法表示,因此得出,加法的内涵就是把“几个数合并起来”。

(4)课堂学习方式生活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这也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活动,这几个方式称之为学习方式的生活化。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是可以用生活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带模型钟表,在上课的时候自己调节钟表的指针,感受整点和半点的时候分别是什么样子的。在“认识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小棒自己摆一摆、算一算,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再如,“认识图形”的教学,教师展示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图形,并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图形找出来,学生罗列出“桌子”“门”“窗”等生活事物,然后教师让学生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归类,比如将“门”和“窗”归为一类,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归类的结果,向他们讲解图形的边和角等数学知识,学生很快就能领会,觉得数学知识就在生活当中,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篇14:刍议一年级数学教学

一、抓住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在对事物认识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懂得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注意力合理引导,比如教师在教学“数一数”时,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周围,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例如同学的个数、桌子的数量等,接着又让学生打开自己的书包,看看书包里有哪些东西,有多少种东西。接着可以让学生打开自己的铅笔盒,看看铅笔盒里有几支笔,最后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最多,让学生感知数学,触摸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真正从幼儿园童话故事的世界走出来,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只依靠教师难以掌控课堂。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积极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玩”正是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内容将新知识部分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数学小游戏”,讲故事等。

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讲故事,学生们往往会静下来,认认真真听教师讲,甚至当教师讲完了故事,学生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小故事给课堂带来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时,编一段这样的小故事:小松鼠特别爱劳动,有一天松鼠妈妈一大早就带小松鼠来到树林里捡松子,松鼠妈妈捡了9个,小松鼠捡了6个。松鼠妈妈想知道一共捡了多少个?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呢?小朋友们,你们能帮松鼠妈妈算一算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松鼠妈妈。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三、图文并茂,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直观的具体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随着信息技术进入学校,出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信息系统,多媒体系统为学生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视听场景,多媒体进入课堂,信息丰富,图文并茂,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采用故事导入的办法来创设情境:春季的一天,班上组织0~9这些数字娃去外出游玩,“9”的数值最大当了组长,所以9很骄傲,眼里看不起别的数字。它对“0”说,“你个子最小,和我在一起,你太渺小了。”“0”听了特别伤心,许多数字娃娃非常气愤,“1”站出来对“9”的说:“你说的不正确,我要是和你看不起的0排列在一起,不是比你大吗!”“9”听了满脸通红,低下了骄傲的头,这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课:“10的认识。”

四、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

教师从来不吝惜每次鼓励学生的机会,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去表扬学生,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师生的心灵贴近。学生优秀的表现固然值得表扬,学困生的表現,尤其需要我们去努力挖掘他们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学困生比学优生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因此,对“学困生”的表扬要更多一些,纵使是小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在关心他们。

五、科学有效地使用学具操作,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篇15:一年级数学《跳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并初步渗透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

在朗读、背诵课文中体会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根据字音的难易程度,将字卡分为三类,贴在不同颜色的纸片上)词语卡片。

2.准备一根长绳,课前和学生一起跳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谈话导入

1.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跳了绳,你们觉得好玩吗?喜欢跳绳的小朋友可多了,大家看(出示挂图)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呀?(看懂图意,体会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你们不知道吧,他们一边跳绳,还一边念儿歌呢。你们想不想学习这首跳绳歌?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也可以借助拼音去认。

2.谁会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想读的同学一起读)

3.听课文朗读录音,检查自己读对了没有。

4.说说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读错了。(或者学会了哪几个字,还有哪些字不会读。)学生说的同时,老师适时贴字卡,纠正字音。

5.学生读,大家评。(指导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

6.老师读,学生评。

7.老师、学生比赛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激趣。

刚才,同学们读得真棒,几个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也想和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把他们找出来吧。

2.小组合作学习。

(1)对照生字表,从课文中找到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彩色笔和符号作上记号。(老师补充贴生字。)

(2)你想和谁交朋友?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字音、字形?

(3)你觉得最难记的字有哪些?为什么?

3.小组汇报交流,老师分类指导。

(1)容易掌握的字:跳、友、排、队、去、桥、鱼。

(2)较易混淆的字:根、们。

(3)最容易读错的字:两、朋、闹。

4.巩固练习。

(1)游戏:给生字找家。

(2)你能用生字组词吗?如果能用这个词再说一句话就更好了。

(3)词语超市:把你会读的词语领回家。

跳绳

朋友

排队

好像

鱼儿

两根

小桥

出去

(四)读背课文,深入感知

1.这些生字宝宝可顽皮了,现在,它们又躲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2.指名读课文。

3.“排队”是什么意思?跳绳时为什么要排队呢?(由跳绳游戏的特点和规则入手,进行常规教育,渗透团结合作的意识。)你在干什么的时候也排队?

4.小小的绳儿在小朋友们手中一会儿下、一会儿上,下来像什么?上去像什么?读读课文,再拿笔画一画。你觉得还像什么?

5.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不过,细心的你们发现没有,课文里还说“你跳我跳大家跳”像什么呢?(指导读好第三句,体会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

6.谁能把课文背一背?这样,我们才能一边跳绳一边念儿歌。

(五)布置作业

下课后,和同学一边跳绳,一边背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背诵课文。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游戏一:戴帽子(出示生字,发给学生生字的拼音卡,要求把拼音卡贴在相应的生字上。)

游戏二:找朋友(连线)

跳 朋 排 小 鱼 闹 两 出

队 桥 绳 友 去 根 钟 儿

(二)学习写字

1.明确要求。

“两、朋、友、去”这四个字要求能认会写。

2.我能认。

(1)出示无拼音字卡,开火车认读。

(2)出示拼音卡,读一读。(强调“两”和“朋”的韵母是后鼻音)

(3)你是怎么记住字形的?(在学生自由说的基础上,老师引导。)

两:与“西”字比较,里面是两个“人”字,下面不封口。

朋:熟字带新字,由“月”字到“朋”字。根据字理,“月”表示人的肉

体,即一个人,两个“月”表示两个人,他们紧紧地挨在一起不分开,是一对好朋友。

友:出示图片,学习字理。根据字理,知道上面的“”和下面的“又”都是表示人的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他们是好朋友。

去:加笔画的方法。“云”字加一竖变成“去”。(注意笔顺)。

3.我会写。

(1)对照生字的笔顺,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学生自己练习写字。

(2)指名上黑板在田字格中写字,学生观察,指出笔顺及笔画中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3)小老师带大家练习书空。

(4)学生写字。老师巡视,进一步强调笔顺及写字的姿势。

4.我想说。

(1)组词练习。(用“两、朋、友、去”组词)

上一篇:重要经验下一篇:地理分层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