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鼎字的成语

2024-05-23

含有鼎字的成语(精选8篇)

篇1:含有鼎字的成语

含有鼎字的成语

篇一:含有羊字的成语大全

含羊字的成语

如狼牧羊、舍策追羊、鼠穴寻羊、顺手牵羊、素丝羔羊 屠所牛羊、臧谷亡羊、臧谷亡羊、争鸡失羊

羊肠九曲、羊肠鸟道、羊肠小道、羊触藩篱、羊羔美酒 十羊九牧、使羊将狼、瘦羊博士、亡羊补牢、亡羊得牛 亡羊之叹、问羊知马、以羊易牛

羊狠狼贪、羊落虎口、羊毛出在羊身上、羊入虎群、羊续悬鱼

羊质虎皮

羝羊触藩、挂羊头,卖狗肉、挂羊头卖狗肉、狼羊同饲、羚羊挂角

牛羊勿践、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牵羊担酒、驱羊攻虎、驱羊战狼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昌歜羊枣、虎荡羊群、虎入羊群、鸟道羊肠

替罪羊

爱礼存羊、多歧亡羊、饿虎扑羊、饿虎擒羊、饿虎吞羊 告朔饩羊、买王得羊、卖狗悬羊、歧路亡羊、肉袒牵羊

城狐社鼠 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薰..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篝火狐鸣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狐裘羔袖 裘:皮衣;羔:指小羊皮。狐皮衣服,..《左传·襄公十四年》:“余狐裘而羔袖。”

两脚野狐 比喻奸诈的人。《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满腹狐疑 一肚子的疑惑。

社鼠城狐 社:土地庙。城墙上的狐狸,社庙里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而托焉,薰..兔死狐悲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一狐之腋 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狐群狗党 比喻勾结在一起的坏人。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咱若不是扶刘锄项,逐着那狐群..狐死首丘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狐死兔泣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爱礼存羊 告朔饩羊 牵羊担酒 肉袒牵羊 使羊将狼 羊质虎

皮 舍策追羊 驱羊攻虎 问羊知马 羊狠狼贪 争鸡失羊 饿虎吞羊 饿虎擒羊 虎皮羊质 瘦羊博士 系颈牵羊 羊续悬鱼 羊落虎口 羊触藩篱 羊入虎群 羊踏菜园 羊很狼贪 羊枣昌歜 狼羊同饲 驱羊战狼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鼠穴寻羊 以羊易牛 婢作夫人 不经之谈 不舞之鹤 苍蝇见血 出头之日 羝羊触藩 砥行磨名 多歧亡羊 饿虎扑羊 各自为政 敬谢不敏 力所能及 篇二:含有特殊字的成语

走马上任 走马看花 蛛丝马迹 指鹿为马 招兵买马 跃马扬鞭 一马一鞍 一马平川 一马当先 悬崖勒马 心猿意马 香车宝马 舞刀跃马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驷马难追 识途老马 塞翁失马 戎马生涯 戎马倥偬 人仰马翻 人强马壮 人困马乏 人喊马嘶 犬马之劳 犬马之诚 裘马轻肥 轻裘肥马 青梅竹马 敲牛宰马 千军万马 千兵万马 马放南山 马耳东风 马到成功 马齿徒增 马不停蹄 驴前马后 驴年马月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龙马精神 六马仰秣 临崖勒马 厉兵秣马 老马识途 老马恋栈 快马加鞭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金马玉堂 金戈铁马 见鞍思马 呼牛呼马 汗马功劳 害群之马 高车驷马 风马牛不相及 肥马轻裘 非驴非马 东风射马耳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单枪匹马 代马不思越 打马虎眼 车在马前 车水马龙 车马盈门 车殆马烦 伯乐相马 兵强马壮 兵荒马乱 鞍前马后 鞍马劳顿

果然如此、酣然入梦、悍然不顾 浩然之气、赫然而怒、涣然冰释、焕然如新、焕然一新 恍然大悟、恍然若失、惠然肯来、惠然之顾、浑然天成 浑然无知、浑然一体、浑然自成、混然天成、混然一体 豁然大悟、豁然顿悟、豁然贯通、豁然开朗、豁然开悟 豁然确斯、豁然省悟、火然泉达、霍然而愈、计然之策 计然之术、寂然不动、寂然无声、戛然而止、斠然一概 孑然一身、截然不同、井然有条、井然有序、憬然有悟 迥然不群、迥然不同、慨然应允、慨然允诺、溘然长逝 溘然长往、岿然不动、岿然独存、喟然长叹、了然无闻 了然于胸、茫然不解、茫然若失、茫然自失、靡然成风 靡然从风、靡然顺风、靡然乡风、靡然向风、漠然置之 判然不同、庞然大物、怦然心动、凄然泪下、悄然无声 愀然不乐、愀然无乐、跫然足音、阒然无声、确然不群 潸然泪下、爽然若失、爽然自失、肃然起敬、肃然生敬 索然寡味、索然无味、泰然处之、泰然自若、坦然自若 陶然自得、恬然自足、同然一辞、突然袭击、惘然若失 巍然屹立、蔚然成风、萧然物外、欣然自得、袖然冠首 袖然居首、袖然举首、轩然大波、轩然霞举、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哑然失笑、嫣然一笑、晏然自若、依然故我 依然如故、夷然自若、怡然自得、怡然自乐、怡然自若 毅然决然、隐然敌国、悠然自得、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昭然若揭、卓然不群、自然而然

一座皆惊一字之师

一字一泪一字一板 一字千金一字不苟 一字褒贬一柱擎天

一掷千金一纸空文

一知半解一针一线

一针见血一朝一夕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张一弛 一语中人一语破的一语道破一隅之见 一应俱全一意孤行 一

以贯之一以当十 一衣带水一叶知秋 一言中的一言以蔽之 一言一行一言兴邦 一言为定一言堂 一言难尽一言两语 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半语一薰一莸 一心一意一心无二 一蟹不如一蟹一泻千里

一笑千金一相情愿八方风雨 巴山夜雨 饱经风雨 暴风疾雨 暴风骤雨 毕雨箕风 别风淮雨 拨雨撩云 拨云撩雨 餐风沐雨 餐风宿雨 惨雨酸风 朝云暮雨 称雨道晴 驰风骋雨 冲风冒雨 础泣而雨 础润而雨 楚梦云雨 楚天云雨 楚雨巫云 楚云湘雨 春风化雨 春风夏雨 春风雨露 春雨如油 粗风暴雨 大雨滂沱 大雨倾盆 大雨如注 弹雨枪林 东风化雨 断雨残云 对床风雨 对床夜雨 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 翻手云覆手雨 翻云覆雨 风车雨马 风驰雨骤 风吹雨打 风调雨顺 风风雨雨 风鬟雨鬓 风霜雨雪 风潇雨晦 风行雨散 风雨不测 风雨不改 风雨不透 风雨对床 风雨共舟 风雨晦冥 风雨晦暝 风雨交加 风雨连床 风雨漂摇 风雨飘零 风雨飘摇 风雨飘飖 风雨凄凄 风雨如晦 风雨如盘 风雨如磐 风雨时若 风雨同舟 风雨无阻 风雨萧条 风雨摇摆 风栉雨沐 覆雨翻云 甘雨随车 怪雨盲风 汗如雨下 旱苗得雨 和风细雨 虹销雨霁 呼风唤雨 挥汗成雨 挥汗如雨 箕风毕雨 急风暴雨 急风骤雨 疾风暴雨 疾风甚雨 疾风骤雨 疾雨暴风 见风是雨 今雨新知 久旱逢甘雨 旧雨今雨 旧雨新知 旧雨重逢 枯苗望雨 苦雨凄风 狂风暴雨 狂风骤雨 阑风长雨 阑风伏雨

猪狗不如 中看不中吃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犹豫不定 一字不识 一声不响 摇摆不定 踏步不前 死不要脸 死不死,活不活 死不回头 神志不清 舍命不舍财 上气不接下气 人老心不老 取之不尽 藕断丝不断 鸥鸟不下 密不可分 闷声不响 眉目不清 立场不稳 来路不明 敬酒不吃吃罚酒 紧追不舍 金不换 鸡肥不下蛋 话不在行 黑白不分 合不拢嘴 毫不在乎 过意不去 顾头不顾脚 供认不讳 高不凑,低不就 概不由己 扶不起的阿斗 费力不讨好 翻脸不认人 耳闻不如眼见 耳不忍闻 耳不旁听 耳不离腮 儿大不由爷 儿大不由娘 恶龙不斗地头蛇 刀枪不入 担当不起 吃人不吐骨头 乘人不备 不足为怪 不知贵贱 不宣而战 不吐不快 不食人间烟火 不失旧物 不念旧情 不分轻重 不法之徒 不雌不雄 不成方圆 报喜不报忧 八竿子打不着 凹凸不平昂昂不动 按捺不下 按纳不住 爱理不理 爱答不理 罪人不孥

罪不胜诛

自救不暇

附凤攀龙 凤骨龙姿 风虎云龙 凤狂龙躁 飞龙乘云 伏龙凤雏 凤楼龙阙 放龙入海 伏虎降龙 飞龙在天 凤毛龙甲 凤髓龙肝 凤舞龙飞 凤舞龙蟠 凤箫龙管 凤臆龙鬐 凤翥龙蟠 凤子龙孙 凤翥龙骧 凤翥龙翔 贯斗双龙 龟龙鳞凤 龟龙麟凤 龟龙片甲 虎步龙行 虎变龙蒸 虎超龙骧 虎斗龙争 鹤骨龙筋 虎踞龙盘 虎据龙蟠 虎踞龙蟠 虎窟龙潭 画龙不成反为狗 画龙点睛 画龙点晴 火龙黼黻 活龙活现 画龙刻鹄 虎略龙韬 黄龙痛饮 活龙鲜健 骇龙走蛇 虎卧龙跳 虎穴龙潭 虎掷龙拿 踞虎盘龙 酒虎诗龙 蛟龙得水 酒龙诗虎 蛟龙戏水 矫若惊龙 矫若游龙 骥子龙文 跨凤乘龙 亢龙有悔 龙雏凤种 龙驰虎骤 龙雕凤咀 龙蹲虎踞 龙断可登 龙多乃旱 龙断之登 龙德在田 龙凤呈祥 龙飞凤舞 龙飞凤翔 龙飞凤翥 麟凤龟龙 龙幡虎纛 龙飞虎跳 龙肝豹胎 龙肝凤脑 龙肝凤髓 龙鬼蛇神 篇三:带有如字的成语

带有如字的成语

1、“如”在第一位

如臂使指、如不胜衣、如操左券、如痴如狂、如痴如梦

如痴如醉、如痴似醉、如持左券、如出一口、如出一辙

如椽大笔、如此而已、如蹈水火、如蹈汤火、如登春台

如堕烟海、如堕烟雾、如法炮制、如法泡制、如法炮制

如风过耳、如鲠在喉、如虎得翼、如虎傅翼、如虎生翼

如虎添翼、如花似朵、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如花似月

如火燎原、如火如荼、如获至宝、如获至珍、如饥如渴

如饥似渴、如见肺肝、如箭在弦、如胶如漆、如胶似漆

如胶投漆、如解倒悬、如渴如饥、如狼牧羊、如狼如虎

如狼似虎、如雷贯耳、如雷灌耳、如临大敌、如临深谷

如临深渊、如龙似虎、如履薄冰、如履平地、如履如临

如芒刺背、如芒在背、如梦初觉、如梦初醒、如梦方醒

如梦如醉、如鸟兽散、如牛负重、如弃敝屣、如泣草芥

如泣如诉、如切如磋、如丘而止、如日方升、如日方中

如日中天、如丧考妣、如山压卵、如石投水、如拾地芥

如是我闻、如释重负、如手如足、如数家珍、如水赴壑

如水投石、如汤灌雪、如汤浇雪、如汤泼雪、如汤沃雪

如天之福、如无其事、如兄如弟、如埙如篪、如埙如箎

如蚁附膻、如蚁慕膻、如意算盘、如饮醍醐、如应斯响

如蝇逐臭、如影随形、如有所失、如鱼得水、如鱼似水

如原以偿、如愿以偿、如运诸掌、如振落叶、如之奈何

如指诸掌、如锥画沙、如醉初醒、如醉方醒、如醉如痴

如醉如狂、如醉如梦、如左右手、如坐春风、如坐云雾

如坐针毡

2、“如”在第二位有

爱如己出、爱如珍宝、安如盘石、安如磐石、安如太山

安如泰山、辨如悬河、炳如观火、炳如日星、不如归去

齿如编贝、齿如含贝、齿如齐贝、呆如木鸡、动如参商

动如脱兔、洞如观火、多如牛毛、奉如神明、肤如凝脂

福如东海、诟如不闻、汗如雨下、浩如烟海、和如琴瑟

恨如头醋、涣如冰释、恍如隔世、恍如梦境、恍如梦寐

急如风火、急如星火、疾如雷电、疾如旋踵、坚如盘石

坚如磐石、皎如日星、尽如人意、敬如上宾、口如悬河

烂如指掌、傫如丧狗、泪如泉滴、泪如泉涌、泪如雨下

量如江海、燎如观火、了如指掌、凛如霜雪、马如流水 马如游龙、马如游鱼、美如冠玉、面如傅粉、面如冠玉

面如灰土、面如满月、面如凝脂、面如死灰、面如土色

邈如旷世、明如指掌、末如之何、谋如涌泉、穆如清风

难如登天、弃如敝屣、恰如其分、亲如骨肉、亲如手足

轻如鸿毛、色如死灰、声如洪钟、势如劈竹、势如破竹

势如水火、视如敝屐、视如敝屣、视如草芥、视如粪土

视如寇仇、视如陌路、视如土芥、视如珍宝、室如县罄

室如悬磬、室如悬罄、适如其分、思如涌泉、突如其来

退如山移、危如朝露、危如累卵、味如鸡肋、味如嚼蜡

文如其人、稳如泰山、屋如七星、无如奈何、无如之何

无如之奈、心如刀锉、心如刀锉、心如刀割、心如刀绞

心如刀搅、心如刀锯、心如槁木、心如古井、心如寒灰

心如火焚、心如坚石、心如金石、心如木石、心如死灰

心如铁石、心如悬旌、心如止水、兴如嚼蜡、袖如充耳

学如穿井、学如登山、艳如桃李、杳如黄鹤、一如既往

易如翻掌、易如反掌、易如破竹、易如拾芥、昭如日星

诸如此比、诸如此类、诸如此例、作如是观

3、“如”在第三位

哀思如潮、爱才如渴、爱才如命、爱财如命、爱国如家

爱民如子、爱钱如命、安堵如故、安然如故、安适如常

按堵如故、白首如新、白头如新、百喙如

一、暴跳如雷

暴躁如雷、爆跳如雷、奔走如市、鼻息如雷、笔大如椽

笔翰如流、碧空如洗、变化如神、表里如

一、宾客如云

宾来如归、宾入如归、宾至如归、不断如带、不绝如带

不绝如发、不绝如缕、不绝如线、才大如海、苍髯如戟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称心如意、趁心如意、澄江如练

逞心如意、齿剑如归、赤贫如洗、愁绪如麻、出门如宾

触目如故、吹气如兰、春山如笑、春雨如油、从恶如崩

从谏如流、从令如流、从善如登、从善如流、大笔如椽

大雨如注、大智如愚、丹心如故、胆大如斗、胆小如豆

胆小如鼠、胆小如鼷、倒背如流、得婿如龙、德輶如毛

德輶如羽、簟纹如水、鼎镬如饴、度日如年、度日如岁

断决如流、堆积如山、对答如流、恩德如山、恩重如山

防意如城、纷乱如麻、风雨如晦、风雨如盘、风雨如磐

奉公如法、复旧如初、赴险如夷、甘死如饴、甘心如荠

甘之如荠、甘之如饴、骨瘦如柴、骨瘦如豺、观者如堵

观者如垛、观者如市、观者如云、观者如织、官场如戏

官法如炉、冠盖如云、光阴如箭、归心如箭、果然如此

鼾声如雷、好语如珠、号令如山、侯门如海、焕然如新

挥汗如雨、挥金如土、讳莫如深、机变如神、积甲如山

吉祥如意、疾恶如仇、疾恶如雠、疾恶如风、嫉恶如仇

嫉贪如雠、家贫如洗、健步如飞、谏争如流、江山如故

江山如画、今不如昔、谨终如始、决断如流、军令如山

磕头如捣、可心如意、空空如也、烂醉如泥、泪下如雨

累累如珠、两鬓如霜、料敌如神、料事如神、令行如流

履险如夷、绿草如茵、眉目如画、门庭如市、面色如土

谋臣如雨、目光如豆、目光如炬、目光如鼠、纳谏如流

囊空如洗、囊匣如洗、咆哮如雷、剖决如流、其应如响

气喘如牛、气涌如山、气壮如牛、泣涕如雨、泣下如雨

巧舌如簧、巧言如簧、倾盖如故、清贫如洗、求贤如渴

人生如寄、人生如梦、人心如面、日月如流、日月如梭

如痴如狂、如痴如梦、如痴如醉、如火如荼、如饥如渴

如胶如漆、如渴如饥、如狼如虎、如履如临、如梦如醉

如泣如诉、如切如磋、如手如足、如兄如弟、如埙如篪

如埙如箎、如醉如痴、如醉如狂、如醉如梦、色胆如天

杀人如草、杀人如蒿、杀人如麻、杀人如蓺、韶华如驶

舌锋如火、慎终如始、胜友如云、食古如鲠、始终如一

视财如命、视丹如绿、视民如伤、视民如子、视人如伤

视人如子、视日如年、视死如归、视死如生、视死如饴

视下如伤、视险如夷、逝者如斯、守口如瓶、守身如玉

瘦骨如柴、思贤如渴、似漆如胶、似水如鱼、似有如无

似醉如痴、岁月如流、遂心如意、涕零如雨、铁案如山

铁证如山、畏敌如虎、我心如秤、无可如何、无论如何

吾膝如铁、五内如焚、惜墨如金、惜字如金、下笔如神

相待如宾、相敬如宾、相庄如宾、像心如意、削铁如泥

心急如焚、心急如火、心焦如焚、心焦如火、心口如一

心乱如麻、心细如发、心绪如麻、行步如飞、性烈如火

须髯如戟、栩栩如生、轩盖如云、血流如注、一败如水

一寒如此、一见如故、一见如旧、一接如旧、一廉如水

一面如旧、一贫如洗、一钱如命、一清如水、一文如命

依然如故、亦复如是、音容如在、应答如流、应答如响

应对如流、应对如响、用兵如神、忧心如捣、忧心如焚

有眼如盲、原来如此、运斤如风、整旧如新、执法如山

终始如

一、众口如

一、众心如城、劚玉如泥

4、“如”在第四:

操纵自如、从容自如、措置裕如、粪土不如、狗彘不如

挥洒自如、进退裕如、开合自如、谈笑自如、天保九如

言笑自如、意气自如、应付裕如、应付自如、优游自如

运掉自如、运用自如、自愧不如、自愧弗如

篇2:含有鼎字的成语

问鼎

鼎盛

九鼎

定鼎

鼎革

鼎鼎

鼎足

鼎峙

鼎助

鼎定

金鼎

汉鼎

夏鼎

龙鼎

炉鼎

三鼎

鼎湖

宝鼎

扛鼎

带有鼎字的成语

大名鼎鼎

钟鸣鼎食

一言九鼎

三足鼎立

鼎鼎大名

人声鼎沸

问鼎中原

革故鼎新

力能扛鼎

春秋鼎盛

尝鼎一脔

鼎足而立

带鼎字的成语解释

大名鼎鼎

[dà míng dǐng dǐng]

鼎鼎: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很大。

钟鸣鼎食

[zhōng míng dǐng shí]

古代豪门贵族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故用“钟鸣鼎食”形容权贵的豪奢排场。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唐王勃《滕王阁序》:“阎闾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鼎:古代炊具。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三足鼎立

[sān zú dǐng lì]

像鼎的三条腿那样站立着,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

人声鼎沸

[rén shēng dǐng fèi]

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香火鼎盛

[xiāng huǒ dǐng shèng]

形容人很多.

言重九鼎

[yán zhòng jiǔ dǐng]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商彝周鼎

[shāng yí zhōu dǐng]

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举鼎绝膑

[jǔ dǐng jué bìn]

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瓜分鼎峙

[guā fēn dǐng zhì]

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折鼎覆餗

[zhé dǐng fù sù]

铂鼎内食物。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天下鼎沸

[tiān xià dǐng fèi]

篇3:从认知看带“虎”字的成语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 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 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 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 扩大认知域, 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 从纵向看, 这些带“虎”字的成语, 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 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 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 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 一事物是目标域, 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 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 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 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 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 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 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 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 经过分析整理, 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 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 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 经过分析整理, 得到了如下结果:

我们发现, 带“虎”字的成语, 褒义一共有41个, 贬义一共有58个, 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 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 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 我们发现, 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 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 具体如下。

2.1.1 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

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 动作迅猛而敏捷, 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 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 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 (1) 虎的某个身体部分, 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 腰粗壮如熊, 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 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 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 映射到人类的头部, 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 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 (2) 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 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 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 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 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 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 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 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 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始源域, 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 我们发现, 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 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 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 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 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 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 如图所示:

2.2 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 “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 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

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 (1) 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 捕食时凶猛无情, 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 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的成语, 如“虎荡羊群”, 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 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 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 (2) 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 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 表示杰出人物之外, 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 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 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 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

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 (尾、屁股、口等) 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 (1) 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 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 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 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 “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 (2) 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 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 一般是虎占上风, 所以, 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 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 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 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 我发现, 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 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 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 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 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 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 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 但是, 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 因此, 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 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 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 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 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 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 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 与龙连用时为褒义, 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 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 当虎和龙连用时, 成语为褒义, 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跧虎卧、龙盘虎拏、龙拏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 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 代表着尊贵荣华, 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 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 使得虎受龙的影响, 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 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 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 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 受接近原则的影响, 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 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 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 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 当有龙出现时, 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 因此,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 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 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 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 由此, 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 我们注意到, 连用动物的感情色彩必须为典型范畴, 如龙, 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 狼均为反面, 这样, 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 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 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 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 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 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 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 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 或者中性, 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 (1995) 认为, 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 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 有的常用于褒义, 有的常用于贬义, 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 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 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 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 另一方面, 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 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 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 从认知上讲, 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情色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 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 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 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 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 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 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 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 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 进而是厌恶之情, 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 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 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 而是引申义, 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 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5, (3) .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 2000, (5) .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含有通假字的成语

存在通假字的成语很多,常见的有:

1. 信口开河

信口:随口;开河:“河”通“合”,说话时嘴唇张合。用作贬义。多指不加思索地随口乱说;或是随口乱吹;或是随便议论;或是漫无边际地乱扯;有时又用于自我解嘲。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与项羽在灵壁激战,刘邦败北,屯兵荥阳。项羽授英布为“当阳君”,率军40万进驻九江。刘邦派典谒官随何去劝说英布投降。英布说随何信口开河,然而还是投降刘邦。刘邦故意气他,后设宴款待,封“九江侯”。

2. 图穷匕见

图:地图;穷:尽;见:通“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这个成语出自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战国策·卷三十一燕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 博闻强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通“志”,记忆。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也可以写作“博闻强志”)

出自《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 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这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在古代小说中有用拨乱反正的,如:今天运将转,不过数十年,真人当出,拨乱反正。(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二)

5. 披沙拣金

又作“排沙简金”。“简”通“拣”,拨开沙子,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这个成语出自梁·钟嵘《诗品》卷上:“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例:其间商榷源流,扬扢风雅,如披沙拣金,正须明眼者抉择之。(清·吴骞《〈拜经楼诗话〉自序》)

6. 厉兵秣马

厉:通“砺”,“磨”的意思;兵:兵器、刀枪;秣:饲料、草料。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厉兵秣马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例:孙权克仗先烈,雄据江东,举贤任能,厉兵秣马,以伺中国之变。(宋·陈亮《酌古论·吕蒙》)

僖公三十二年冬天,杞子从郑国派人来告诉秦穆公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军队来,保管成功。”大臣蹇叔对秦穆公说:“调动大军偷袭这么远的国家,我们赶得精疲力乏,对方早就有了准备,不会有什么作为的。而且行军路线上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穆公不听,派大军东行。秦军到了郑国的边境滑地,遇到郑国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要到周朝集市去卖。弦高赶快让人回国报信,自己将牛献给秦军作犒劳,说:“我们大王听说你们要从这里路过,派我来犒劳你们,请不要嫌弃礼物轻薄。”

郑穆公得到弦高的消息,派人去查看,见杞子一伙正在整顿盔甲、磨兵器、喂马,便对他们说:“你们留在我们郑国时间也长了,我们国小物乏,听说你们就要离开,就请便吧!”杞子就逃了。秦军只好退了。

7. 自怨自艾

“艾”通“乂”,本意为割草,引申为治理、安定的意思。“自怨自艾”这个词出自《孟子·万章上》,其本意有改过自新的意思,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只剩下自我悔过的意思。

8. 一暴十寒

暴(pù):同“曝”,晒。孟轲《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为“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不坚持、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9. 疾恶如仇

“疾”通“嫉”,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仇。”西晋时期,御史中丞司录校尉傅咸为人正直无私,为官也是疾恶如仇。有一年因发生自然灾害而闹饥荒,百姓流落失所,饿死冻死无数,晋惠帝竟责怪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傅咸说明道理,力谏处理朝中奢侈浪费,救济灾民。

10. 受益匪浅

受益:得到好处,受到利益;匪通“非”,匪浅:不浅。“受益匪浅”指得到的好处很多(意即收获不小)。现在人们为方便有时也写成“受益非浅”。

11. 厝火积薪

厝:通“措”,放置;薪:柴草。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

出自《汉书·贾谊传》:“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汉书·汲黯传》:“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以“积薪”喻选用人才后来居上。

12. 被坚执锐

“被”通“披”;“坚”和“锐”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坚硬的甲胄”和“锐利的兵器”。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谓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出自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

13. 捉襟见肘

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语出先秦·庄周《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14. 秀外惠中

“惠”通“慧”,聪明。容貌秀美,资质聪明。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丽人杂记》:“ 广汉营妓,小名僧儿,秀外惠中,善填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卿秀外惠中,令人爱而忘死。”亦作“秀外慧中”。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六回:“是时洪女年方十九,秀外慧中。”

15. 高屋建瓴

“建”是“瀽”的通假字,是倒水、泼水的意思。“瓴”有装水的瓶子和瓦沟两种说法。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来自一个经典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刘邦和他的大夫田肯。

在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正暗地里准备造反。他赶快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对刘邦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秦中)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成语高屋建瓴的意思即由此演变而来。这句话意思是说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这个成语除了形容气势外,还可以形容人的观点或者论点十分透彻,着眼点高,论证得全面。比如“刘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对我厂的现状分析得非常透彻”。

16. 不过尔尔

篇5:含有“万”字的成语

[qiān jūn wàn mǎ] 形容雄壮的队伍或浩大的声势。

万众一心

[wàn zhòng yī xīn] 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千家万户

[qiān jiā wàn hù] 指众多人家。

千秋万代

[qiān qiū wàn dài] 一千年,一万代。指世世代代,时间久长。

千变万化

[qiān biàn wàn huà] 形容变化极多。

万死不辞

[wàn sǐ bù cí]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死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以防万一

[yǐ fáng wàn yī] 万一:意外变化。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

千真万确

[qiān zhēn wàn què] 形容情况非常确实。

万籁俱寂

[wàn lài jù jì] 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气象万千

[qì xiàng wàn qiān] 形容事物、景象多种多样,壮丽美观。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千呼万唤

[qiān hū wàn huàn] 形容再三催促。

成千上万

[chéng qiān shàng wàn] 形容数量非常多。也说成千累万、成千成万。

万紫千红

[wàn zǐ qiān hóng] 形容百花竞艳的春景。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遗臭万年

[yí chòu wàn nián] 也说遗臭万载。坏名声流传下去,永远被人所唾骂。《晋书·桓温传》:“既不能流芳后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雷霆万钧

[léi tíng wàn jūn] 形容威力极大。《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合三十斤。

瞬息万变

[shùn xī wàn biàn] 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不远万里

[bù yuǎn wàn lǐ] 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万马齐喑

[wàn mǎ qí yīn]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比喻人们都不发表意见,气氛沉闷。喑(yīn):哑。

千头万绪

[qiān tóu wàn xù] 也说千端万绪。头绪很多。形容事物纷繁复杂。三国魏曹植《自试令》:“(王)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万古长青

篇6:含有“王”字的成语

王字开头的成语及其解释如下:

王侯将相 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王孙公子 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王公大人 国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贵人。

王公贵戚 泛指皇亲国戚。

王贡弹冠 王:汉代王吉字子阳。贡:即贡禹。弹冠:拂去冠上的尘埃,喻将出来作官。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取舍一致。也...

王后卢前 指诗文齐名。

王孙贵戚 泛指皇亲国戚。同“王公贵戚”。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顺父母。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王佐之才 佐:辅佐。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

“王”在其他位置的成语有:

霸王别姬 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霸王风月 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

称王称霸 王:帝王;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比喻凭借权势横行一方,或狂妄地以首脑自居。

帝王将相 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张王赵李 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

成王败寇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

敌王所忾 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

鹅王择乳 比喻择其上乘精华,

淮王鸡狗 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齐王舍牛 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

老王卖瓜 比喻自己称赞自己的货色好或本领高强。

买王得羊 ①指想买王献之字,却得到了羊欣的字。意为差强人意。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

天王老子 比喻至尊至贵、最有权威的人。

张王李赵 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公子王孙 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

乃心王室 本意是忠于朝廷,后比喻爱国。

天壤王郎 天壤:指天地之间,即人世间;王郎:指晋王凝之。天地间竟有这种人。原是谢道蕴轻视其丈夫王凝之的话。后比...

曳裾王门 曳:拉;裾:衣服的大襟。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

耻居王后 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

独立王国 指抵制或不服从上级领导的行政区域或单位。

富埒王侯 埒:同等。富有的程度与国王诸侯相当。形容非常富有。

目无王法 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

混世魔王 比喻扰乱世界、给人们带来严重灾难的人。有时也指成天吃喝玩乐、到处胡闹的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弟。

内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寇贼。含有成功者权势在...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称帝称王;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称为俘虏。含有成功者权势在...

当刑而王 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擒贼擒王 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

篇7:含有“山”字的成语

濯濯童山: 光秃秃无树木的山

重若丘山: 比大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

中山狼: 东郭先生在中山地方遇见一只中箭而逃的狼,把狼藏在书囊中,骗过了猎人。狼活命后却要吃救命恩人东郭先生(见于明马中锡《东田集.中山狼传》)。比喻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指山卖岭: 比喻不着边际的空谈

真山真水: 风景特别优美的山水。

摘山煮海: 摘:开发。指开山炼矿,煮海成盐。比喻开发矿藏。

责重山岳: :指责任之重如山岳。形容责任重大。 词语分开

玉山倾颓: 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玉山倾倒: 伟男佳姿

玉山将崩: 玉山:比喻品德仪容美好的人。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游山逛水: 山、水:指风景;逛:闲游。游览、玩赏山水景物。

义山恩海: 形容恩义深重,如山高海深。

倚山傍水: 指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同“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宋史·王安礼传》:“今以一指蔽目,虽 泰 , 华 在前弗之见。” 谢觉哉 《关于独立思考》:“凡是不如个人的意的事就死记在心,把它扩大;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A single leaf the eyes blocks out the view of a mountain]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就连泰山也看不到。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事物的全貌或本质

西山日迫: 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同“西山日薄”。

西山饿夫: 《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遂饿死於 首阳山 。 ”后因以“西山饿夫”为 伯夷 、叔齐 的代称。

蚊力负山: 比喻力虽小却身负重任

填海移山: 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 指仙术法力广大。比喻决心极大。

泰山之安: 像泰山一样稳固。 形容十分稳固安定。

泰山若厉: 厉:“砺”的本字,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样大。比喻时间久远。1

篇8:含有“千”字的成语

[qiān gǔ tóng kǎi] 古往今来的人都是同一种感慨。

东方千骑

[dōng fāng qiān qí]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骑:旧时读jì)。

千里不绝

[qiān lǐ bù jué] 绝:断,断绝。千里不断。比喻道路绵延不断,非常漫长。

千补百衲

[qiān bǔ bǎi nà] 形容衣服很破,补了又补。

千里犹面

[qiān lǐ yóu miàn] 比喻传达事情清楚确实。

千村万落

[qiān cūn wàn luò] 形容众多的村落。

一了千明

[yī liǎo qiān míng] 主要的问题了解以后,其余的问题也就清楚明白了。

日转千街

[rì zhuǎn qiān jiē] 指乞丐沿街行乞。

贻笑千秋

[yí xiào qiān qiū] 贻让人笑话千秋久远的年代。

肉重千斤

[ròu zhòng qiān jīn] 讥讽肥胖无才的人。

千金贵体

[qiān jīn guì tǐ] 形容富贵女子的娇贵身体。

千乘万骑

[qiān chéng wàn qí] 形容车马之盛。

彪炳千秋

[biāo bǐng qiān qiū] 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千篇 一律

[yī lǜ qiān piān] 一律:同样的。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题材、写法公式化。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

日转千阶

[rì zhuǎn qiān jiē] 转:升迁;阶:官阶。一天里升迁多次。比喻官职提升的极快。

卓绝千古

[zhuó jué qiān gǔ] 卓绝:程度达到极点,超过一切。超过以往的一切人。

千里神交

[qiān lǐ shén jiāo] 相隔千里,精神契合。指友情深厚。

下笔千言

[xià bǐ qiān yán] 千言:长篇大论。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

千生万死

[qiān shēng wàn sǐ] 指历尽艰险。

千思万虑

上一篇:应届毕业生用四种方法谈好工资下一篇:如何人才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