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2教学反思

2024-05-26

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2教学反思(共6篇)

篇1: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2教学反思

在完成《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我是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的。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并贴近生活,具有可操作性。作为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

由于本单元的语言结构上个学期也有所接触,围绕教学目标,给出头疼,感冒,发烧等几幅图片,利用句型A: What’s the trouble with she/he? B: …. A:What should….B:Maybe she /he should/shouldn’t….教学单词、词组,边让学生通过谈论巩固句型。

在教学第二单元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会用英语谈论在学校和家庭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麻烦和问题,并且相互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及建议,在课堂教学中学会使用句型What should I do ?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谈论学校和家庭中的种种麻烦和问题

2. 为他人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提出相应的建议过程

3. 为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围绕教学目标,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然后老师先给出建议并引出新词,并且对新词进行机械操练和简单记忆并能够造句. 在学生能熟练掌握该部分并有较充足的语言储备时,我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出讨论性的话题,先是我说出自己的需要解决问题:我看中一款手机,需要两千多元,可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它,我应该怎么办?让大家相互帮助想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说出他们在成长期间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烦恼以及困惑,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合理性建议,这样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课堂反应能力,又能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在进行的过程中,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如此丰富,有的观点是老师也未曾想到的,尽管学生的英语词汇有限,但学生已在模仿的基础上试着去主动运用语言了。.在给出建议的过程中,他们都能自觉地使用我们学到的语言目标,对重点句型能熟练运用,可喜的是,许多同学超越了教材,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能使用准确。同时也使同学们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以便今后更好地成长。

最后是假如你是一名学校青少年心理栏目的记者,如何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尽可能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最后这一部分是一个感情的升华,同学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参与到其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在批改作业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这一点。效果真的很好。

不足之处:

1、本人觉得,在这堂课上还可以采取Debate这种活动方式,但我没有尝试,首先是担心学生词汇贫乏,语言组织能力差,担心不好开展活动。

2、感觉还应设立一些开放性话题,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无论好差,都能够学有所得。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2教学反思

1.引入话题。

通过一些口语练习,引入关于谈论问题和提建议的正题。对话如下:

T:What happened to her?Did she feel unhappy?

S:No.(by most of the students)

T:What should she do?Can you give her some advice?

S:Yes./ No.(The answers may different.)

T:Maybe she should...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how to talk about the problems and give others some advice.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入这节课。开门见山,非常直接。

2.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

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机械的问题变得充满乐趣。我用Flash把一些如:“play his CDs too loud”的图片加以处理,使它们能局部呈现。我首先问:“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Did he sing?”等。随着画面的渐趋完整,讨论的气氛愈加热烈,直到我最终展现全图时,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因为他们不仅参与了游戏,而且还为自己创造了大量说英语的机会。

反思:本节课通过充分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较高。课堂各任务活动之间相互关联,并体现层层递进。

我感觉本节课,开头这一环节,我为了开个好头而给学生指定内容,如何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支配是以后课堂设计更迫切的研究方向。另外在开始的准备工作中,如果我让全班准备,然后再抽查,也是值得尝试的一个方法。

篇3:人教版八年级下unit2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五级写作目标对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根据写作要求, 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写作是语言基本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之一 (教育部2012) 。写作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没有有效的阅读, 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写作。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增强语感, 而且能扩充词汇量、扩大知识面, 从而汇集大量的语言信息。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 写作是信息自内而外的输出过程 (屈丹梅2013) 。阅读材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为写作提供了大到语篇结构、语篇模式, 小到主题信息与语言素材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能够为作文结构条理性、内容丰富性和语言多样性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文主要探究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谋篇布局、主题描写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更好地优化“以读促写”的效果。

下面, 笔者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Unit 2Section B 3a的读写教学课, 具体阐述思维导图在以读促写教学中的运用。Section B 3a的这篇文章是一份关于Jane个人习惯的报告, 本单元的话题是“讨论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频率”。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 是指同时运用大脑皮层的所有智能, 包括词汇、图像、数字、逻辑、韵律、颜色和空间感知等, 利用图示的方法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 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示化、可视化, 便于人们思考、交流和表达 (托尼·巴赞2004)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和思维模式, 能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促进他们整合知识, 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方法体系。思维导图还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 它在课堂中的运用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者对知识框架的构建的理念。当学生完成阅读或知识学习后, 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组织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阅读前 (pre-reading) ———思维导图“导学”, 初步感知文本, 激活写作素材

思维导图有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并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 冗长繁琐的语篇往往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 使阅读教学陷入乏味被动的局面。事实上,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开展以主题为中心的头脑风暴, 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 同时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

在读前环节, 笔者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呈现了两张自己的照片:一张是身材较胖的照片, 一张是身材较瘦的照片, 并向学生提问:Who is she?学生回答:Lucy (笔者的英文名) 。接着, 笔者引导学生找出两张照片中人物的不同之处, 并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师生对话如下:

T:Five years ago, I used to be fat, but now I am thin.Do you know why I was fat five years ago?

S:Maybe you used to eat too much junk food.

T:You’re right.It’s not only because I eat a lot of junk food, but also because I had a lot of other bad habits.

S:Maybe you used to drink coffee or cola.

S:Maybe you used to eat a lot of hamburgers.

S:...

对话结束后, 笔者向学生呈现了思维导 (见图1) 。通过这样的导入, 学生既可以关注到主题living habits, 又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好的生活习惯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个导入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刺激和诱发语言知识的材料, 用已学的知识引出新授知识, 从而为接下来的阅读和阅读后的写作练习奠定了基础。

二、阅读中 (while-reading) ———思维导图“助学”, 深刻认识文本, 储备写作知识

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整体理解。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快速寻读全文, 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其次, 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的主体部分设计不同的练习题, 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的重要细节, 从而完成思维导图的二级分支。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剔除冗余信息, 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廖秀慧2013) 。

在读中环节, 笔者先引导学生阅读Section B 3a的文本, 并借助文本引出写作话题———habits。然后, 笔者指导学生以略读的形式快速浏览文章的每一段, 并完成段落大意的配对。通过这个练习, 学生已初步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也完成了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最后, 笔者让学生观看一张汉堡图片 (见图2) , 启发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学生通过比较发现, 文章可以像汉堡一样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章的背景介绍, 包括Jane的年龄、所在国家、哪家杂志社采访了她等。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分别阐述了好习惯和坏习惯, 它就像是汉堡的中间部分, 是最丰富、也是最能体现汉堡价值的地方。当然, 一个汉堡还需要底层的一片面包作为整个汉堡的支撑以达到与顶层的呼应。笔者指导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 并做到首尾呼应, 使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在语篇意义的表达上更加有层次。

笔者还通过表格填空和问答的练习形式引导学生寻读 (scanning) 、细读 (careful reading) , 找出Jane的好习惯和坏习惯, 标出相应的频率副词, 并完成思维导图二级分支 (见图3) 。

通过寻读、细读活动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学生在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捕捉到文章的主要信息, 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理解。在此基础上, 笔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文思维导图 (见图4) 。

通过完成课文思维导图, 学生不仅加强了对文章谋篇布局的理解, 而且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框架, 同时提高了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有这样一份设计详细的思维导图, 学生对课文的复述也变得十分容易。

三、阅读后 (post-reading) ———思维导图“研学”, 轻松创新文本, 提高写作能力

在学生基本掌握文本篇章结构、主题信息和语言表达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布置读后仿写活动。思维导图在“以读促写”教学中起到桥梁的作用, 能帮助学生利用图形和符号建构文本结构、梳理文本内容和信息, 能为仿写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使学生的作文结构更加清晰、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更加多样。

(一) 写作素材准备

完成以上环节后, 学生虽然对于如何写一篇关于习惯的报告有了整体感知, 但要写出一篇类似的文章, 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学生在写作中不能完全套用文章中的词汇, 而必须要有一些反映他们自己生活习惯的词汇。在这一环节, 笔者设计了两个头脑风暴活动:一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一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有关好习惯的词汇;二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在一分钟内写出尽可能多的有关坏习惯的词汇。在每一个头脑风暴活动结束后, 笔者会让一组或两组学生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 (见图5) , 并给予评价。

(二) 连接词的准备

写作的基本词汇准备好后, 笔者先引导学生将这些零散的词块按照“词—句—段”的顺序有序组合起来。然后, 笔者让学生回到文章中, 寻找其中的连接词。学生通过阅读, 找出以下连接词:also, and, too, either, but, however, though, because, so等。最后, 笔者引导学生对这些连接词进行分类 (见表1) 。

(三) 写作拓展

在写作素材和连接词的准备完成后, 笔者在拓展环节布置了一个任务:给你的笔友写一封信, 即A letter to my pen friend, 向你的笔友介绍自己的习惯。在写作前, 笔者要求学生先设计好文章的思维导图, 然后再进行写作。

以下是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作文思维导图 (见图6) :

从学生的思维导图可以看出,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不但掌握了文章的基本结构, 了解了好习惯与坏习惯的表达方法, 而且掌握了频率副词的用法。

(四) 写后评价

在学生完成课堂写作后, 教师应运用评价表实施评价活动, 可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本篇写作任务, 笔者设计了写作评价表 (见表2) 。笔者先指导学生互评, 引导学生从篇章结构、组织结构、语言表达和语言使用规范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然后, 笔者给予评价, 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进一步完善语言和行文逻辑,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经过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后, 学生根据项目核查表中的提问逐一检查不足, 并进行修改。下面是学生修改后的优秀作文:

Dear Jane,

I am glad to hear from you.I am a 15-year-old middle school student in China.I have short black hair.And I am medium height.In my free time, I like playing the piano.That’s my favorite hobby.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y habits.I have a lot of good habits.I get up early and exercise every day.Also, I like eating vegetables and fruit.When I am free, I often help my mom do the housework.However, I have some bad habits, too.For example, I usually spend more than two hours watching TV.And I also like junk food.I drink cola three times a week.I know it’s really bad for my health, but I can’t help drinking it.It usually makes my parents really angry.Because they think drinking a lot of cola makes me fatter and fatter.What should I do?

I am very happy to share my habits with you.I hope we will be good friends forever.

Best wishes!

Yours,

Jon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不但能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文本, 结合寻读、细读等阅读技能了解文本的篇章结构, 提取相关主题的关键信息, 而且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语言知识的积累, 还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总之, 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真正实现“以读促写”的目标。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廖秀慧.2013.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

屈丹梅.2013.以读促写, 以读促读——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双向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 (22) .

篇4: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导读

单元解读

本单元学习叙事性作品。选编的五篇课文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追述作者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大家的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五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各有特色,人文内涵非常丰富。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外貌、性格特征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理历程的写真,通篇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的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活乐趣。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活的底蕴,感悟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用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并受其熏陶。

《再塑生命》是美国教育家、盲聋哑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这篇课文,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老师莎莉文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品格所感动。这篇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它出自一个盲聋哑人之手则尤为难能可贵。面对这样的奇人美文,我们不能不感动。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的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因而,容易激发大家的情感,引发大家对自己的人生、生活进行对照。同学们学习本单元时,要注意尽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字词。②理解课文的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③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④了解随笔、传记等叙事类文体的特点。

2.方法与过程

①在朗读中揣摩、品味作品独特的风格、人物塑造的方法、修辞手法的运用。②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文化内涵,进而引发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③推进相互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聆听名家讲述人生历程,了解课文深厚而丰富的人文内涵。②感悟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培养健康的伦理亲情。③感悟只有奋斗过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要你付出爱,你一定能得到爱。

单元导读示例

《藤野先生》课文导读

(一)文题理解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励,作者因此很尊重他、怀念他。题目交代了要记述的主要人物。

(二)作家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鲁迅先生一生留下很多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摩罗诗力说》等。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和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三)识记基础知识

1.生字字音

红(fēi)如(wǎn)

驿站(yì)解(pōu)

油光可(jiàn)

形(jī) 不(xùn)

名(nì)无消息(yǎo)

责(jié)

然(qī) 教(huì)

见(piē)抑扬顿(cuò)

痛疾(wù)

2.词语详解

【绯红】鲜红。

【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诘责】质问并责备。

【匿名】不具名或隐匿真名。匿,隐藏。

【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或停顿转折。多形容诗文的音调优美,吟咏起来,和谐悦耳。

3.词语辨析

[熟悉熟识]

课文例句:①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辨析:这两个词都兼属动词和形容词,都含有“知道、了解”的意思。主要区别是:“熟悉”是指“知道得比较清楚”,可用于人(如“熟悉学生”)和事物(如例①,指抽象事物;又如“熟悉山路”,指具体事物)。“熟识”是指“了解得比较透彻”,一般常用以表示与人认识得比较久,相处得比较熟(如例②),很少用于事物,即运用范围比“熟悉”小。

[斥责诘责]

课文例句:①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②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辨析: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责备”的意思,主要区别是:“斥责”是“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诘责”是“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的意思。在强硬的程度上,“斥责”深于“诘责”。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本文作者通过对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的回忆,高度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和深切的怀念。作者还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文章结构:本文共有38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见到“清国留学生”的情景和“我”离开东京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医专学习时受到藤野先生的关照和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的惜别情景。

这部分又可分为四层:第1层(第4—5段):写“我”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2层(第6—10段):记述了“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第3层(第11—23段):写“我”弃医从文的原因。第4层(第2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行动。

(五)写作技法归纳

1.巧妙运用烘托手法。

文章以“藤野先生”为题,但在开头,鲁迅先生却并不急于让这位在仙台医专遇到的良师出场,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场面和细节。然后,又写了“我”从东京到仙台途中,经过日暮里和水户时的观感,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我”的优待等。即便是文章中写到藤野先生的时候,也仍然穿插了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的事件,以及看电影时的情形。那么,这些内容对突出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呢?

鲁迅先生写留学生的醉生梦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弱国子民的辛酸,写日本“爱国青年”的狭隘冷酷,写课堂上所看电影中中国围观者的麻木……都是为了更有力地烘托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正像池内莲花,唯其身处泥中,更显高洁。这些相关情况的交待,为藤野先生的活动铺设了一个色调灰暗的背景。这一背景,与藤野先生光明的人格互相映衬,取得了出色的表达效果。

同学们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烘托的写法,也一定会取得不同寻常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本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添改讲义,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藤野先生待人的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表现了藤野先生对科学的求实问理的态度。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典型的事例,让我们对藤野先生有了全面、立体的了解的。

作者写人物善于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缓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很能反映他们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在“写人”的文章中“抓住典型事例和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品质”,这一写作方法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同学们千万要记得哟!

(六)难点解析

1.《藤野先生》一文主要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精神与品格,为什么文章开头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

要解答这一疑问,可以按这样的思路: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表现出他们什么特点?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他们与藤野对比有什么不同?

首先,作者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特征描写“清国留学生”,勾勒他们的形象。辫子是清朝统治的标志,鲁迅和一些有革命抱负的青年,到日本后就剪掉辫子,表示对清政府的反抗和同旧的封建习俗彻底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完全是追求个人名利,准备回国凭着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忠心未变,以便升官发财。可是在日本又想赶时髦,只有把辫子盘起来。作者接着写了“清国留学生”的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赏樱花,晚上学跳舞,“满房烟尘斗乱”。作者对此十分厌恶,用反语无情地进行讽刺。因为作者怀着救国救民的目的来日本留学,看到这些“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自然深恶痛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对弱国的帮助,一个外国人尚且那样关心中国的进步,可作为“清国留学生”对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却漠不关心,二者对比之下,更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所以,描写“清国留学生”,是与文章的中心意思一致的。

2.《藤野先生》一文描述作者初到仙台,受到许多“优待”,可作者为什么说这“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从生活上表现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可作者把这些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之故。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是受歧视的。所以,他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于是,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被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推断自己所受到的“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他是唯一的中国留学生,受到“优待”不过是“物以稀为贵”罢了。

这种“优待”与关心,和后文藤野先生对于作者真诚的关怀、教诲是截然不同的。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对作者的关怀完全是真心的,希望中国进步。作者对藤野先生也是十分崇敬、感激的。因此,写这些“优待”不过是出于礼貌,从正面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关怀是无私的、高尚的。

3.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深怀敬意地概述了藤野先生对自己深厚情谊的意义:“有时我常常想:他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里前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和后一句所说的“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希望”,如果能在中国实现的话,其结果都是一样的,那么作者所说的“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应该怎样理解呢?我觉得,“大”与“小”的区别关键在于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来说。“为中国”有新的医学,这在新的医学传播范围上就比较“小”,但其意义却不小;“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希望鲁迅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在新的医学传播的范围上就比较“大”。藤野先生教鲁迅医学时,既有“为中国”有新医术的思想,也有“为学术”能广为传播的思想,前者表示他没有民族偏见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者表示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希望新的医学为人类造福。因此作者用“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这两个方面很好地概括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类文欣赏

我的老师 冰心

我永远忘不掉的,是T女士,我的老师。

我从小住在偏僻的乡村里,没有机会进小学,所以只在家塾里读书,国文读得很多,历史地理也还将就得过,吟诗作文都学会了,且还能写一两千字的文章。只是算术很落后,翻来覆去,只做到加减乘除,因为塾师自己的算学程度,也只到此为止。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因为考试的时候,校长只出一个“学而后知不足”的论说题目。这题目是我在家里做过的,当时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校长先生大为惊奇赞赏,一下子便让我和中学一年级学生同班上课。上课两星期以后,别的功课我都能应付自如,作文还升了一班,只是算术把我难坏了。中学的算术是从代数做起的,我的算学底子太坏,脚跟站不牢,昏头眩脑,踏着云雾似的上课,T女士便在这云雾之中,飘进了我的生命中来。她是我们的代数和历史教员,那时也不过二十多岁罢。“螓首蛾眉,齿如编贝”这八个字,就恰恰可以形容她。她是北方人,皮肤很白嫩,身体很窈窕,又很容易红脸,难为情或是生气,就立刻连耳带颈都红了起来。我最怕是她红脸的时候。

同学中敬爱她的,当然不止我一人,因为她是我们的女教师中间最美丽、最和平、最善诱导的一位。她的态度,严肃而又和蔼,讲述时简单又清晰。她善用譬喻,我们每每因着譬喻的有趣,而连带地牢记了原理。

第一个月考,我的历史得了九十九分,而代数却只得了五十二分,不及格!当我下课自己躲在屋角流泪的时候,觉得有只温暖的手,抚着我的肩膀,抬头却见T女士挟着课本,站在我的身旁。我赶紧擦了眼泪,站了起来。她温和地问我道:“你为什么哭?难道是我的分打错了?”我说:“不是的,我是气我自己的数学底子太差。你出的十道题目,我只明白一半。”她就款款温柔地坐下,仔细问我的过去。知道了我的家塾教育以后,她就恳切地对我说:“这不能怪你。你中间跳过了一大段!我看你还聪明,补习一定不难,以后你每天晚一点回家,我替你补习算术罢。”

这当然是她对我格外的爱护,因为算术不合格,很有留级的可能;而且她很忙,每天抽出一个钟头给我,是额外的恩惠。我当时连忙答允,又再三地道谢。回家去同母亲一说,母亲尤其感激,又仔细地询问T女士的一切,她觉得T女士是一位很好的老师。

从此我每天下课后,就到她的办公室,补习一个钟头的算术,把高小三年的课本,在半年以内赶完了。T女士逢人便称道我的神速聪明。但她不知道我每天回家后,用功直到半夜,因着习题的烦难,我曾流过许多焦急的眼泪,在眼泪模糊之中,灯影下往往涌现着T女士美丽慈和的脸,我就仿佛得了灵感似的。擦去眼泪,又赶紧往下做。那时我住在母亲的套间里,冬天的夜里,烧热了砖炕,点起一盏煤油灯,盘着两腿坐在炕桌边上,读书习算。到了夜深,母亲往往叫人送冰糖葫芦或是赛梨的萝卜,来给我消夜。直到现在,每逢看见孩子做算术,我就会看见T女士的笑脸,脚下觉得热烘烘的,嘴里也充满了萝卜的清甜气味!

算术补习完毕,一切难题,迎刃而解,代数同几何,我全是不费工夫地做着;我成了同学们崇拜的中心,有什么难题,他们都来请教我。因着T女士的关系,我对于算学真是心神贯注,竟有几个困难的习题,是在夜中苦想,梦里做出来的。我补完数学以后,母亲觉得对于T女士应有一点表示,她自己跑到福隆公司,买了一件很贵重的衣料,叫我送去。T女士却把礼物退了回来,她对我母亲说:“我不是常替学生补习的,我不能要报酬。我因为觉得令郎别样功课都很好,只有数学差些,退一班未免太委屈他。他这样的赶,没有赶出毛病来,我已经是很高兴的了。”母亲不敢勉强她,只得作罢。有一天我在东安市场,碰见T女士也在那里买东西。看见摊上挂着的挖空的红萝卜里面种着新麦秧,她不住地夸赞那东西的巧雅,颜色的鲜明,可是因为手里东西太多,不能再拿,割爱了。等她走后,我不曾还价,赶紧买了一只萝卜,挑在手里回家。第二天一早又挑着那只红萝卜,按着狂跳的心,到她办公室去叩门。她正预备上课,开门看见我和我的礼物,不觉嫣然地笑了,立刻接了过去,挂在灯上,一面说:“谢谢你,你真是细心。”我红着脸出来,三步两跳跑到教室里,嘴角不自觉地唱着歌,那一整天我颇觉得有些飘飘然之感。

因为补习算术,我和她对面坐的时候很多,我做着算题,她也低头改卷子。在我抬头凝思的时候,往往注意到她的如云的头发,雪白的脖子,很长的低垂的睫毛,和穿在她身上匀称大方的灰布衫,青裙子,心里渐渐生了说不出的敬慕和爱恋。在我偷看她的时候,有时她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出神地露着润白的牙齿向我一笑,我就要红起脸,低下头,心里乱半天,又喜欢,又难过,自己莫名其妙。

我从中学毕业的那一年,T女士也离开了那学校,到别的地方做事去了,但我们仍常有见面的机会。每次看见我,她总有勉励安慰的话,也常有些事要我帮忙,如翻译些短篇文字之类,我总是谨慎从事,宁可将大学里功课挪后,不肯耽误她的事情。

她做着很好的事业,很大的事业,至死未结婚。六年以前,以牙疾死于上海,追悼哀殓她的,有几万人。我是从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得到了这个消息,车窗外飞掠过去的一大片的枫林秋叶,尽消失了艳红的颜色。我忽然流下泪来,这是母亲死后第一次的流泪。

阅读赏析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除了父母,给予我们最大影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冰心笔下的T女士,美丽善良、和蔼可亲,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工作一丝不苟。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做人的态度,同时她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无数学生的爱戴。文章对老师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多角度的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温暖”“温和”“温柔”等词语的使用,更把对老师的爱与“我”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阅读训练

1.本文写的是“我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二段中交代自己各科学习的情况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说说句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十二岁到了北平,我居然考上了一个中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母亲买的礼物——贵重衣料被T女士退了回来,而“我”送的礼物——红萝卜,她却欣然接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习过程中,当老师的眼光正和“我”的相接并冲“我”一笑时,“我”为什么会心里又喜欢,又难过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疑,我的老师——T女士是美丽的。结合全文请你总结她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篇5:人教版八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汇总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过程是先对大量的生活图片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在获得对三角形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三角形的特点及其有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再分组进行试验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对三角形进行理性思考,通过观察、测量、分析、讨论等方式探究并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同学们可再借助于例题和习题的分析、思考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新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的目的。

[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的展示、试验操作及分组讨论等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由于初次接触线段的不等关系,部分学生对线段不等关系问题的解决感到困难,不知道如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今后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巩固和训练。

[师生互动反思] 例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释一些现象。

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画直角三角形的高与画钝角三角形的高是难点,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使学生掌握高的画法,尤其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讲授效果反思] 对平分三角形的面积这个探究问题体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分法的思想,有些同学可以得到多种分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生互动反思] 掌握画法后教师要进一步鼓励学生观察、归纳得到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相关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过程。

11.2.1 全等三角形判定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便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一定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拼图说出结论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易接受.教师引导学生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进行拼合,可以出现不同的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充分发挥白己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讲授效果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或分组讨论,经过讨论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推理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格式进行书写。

[师生互动反思] 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的教学均采用“尝试一交流一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11.2.2 三角形的外交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份货生在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思维活动中向预定的学习目标探索前进,获得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多训练,勤钻研”,通过自我实践、自我思考、自我总结,最终构建自己的知识。

[讲授效果反思]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要注重练习的有效性,将数学思考融入一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很好地发挥练习的作用,从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反思] 结合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一方面有利于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从学生已有的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出发引出课题,学生易于接受,能自觉参加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讲授效果反思] 亲手操作寻求数学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活动鼓励学生找到多种分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人领会转化的本质—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而不在于怎样转

化.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师生互动反思] 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索四边形内角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讲授效果反思]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基本事实、定力等。[师生互动反思] 例题教学时要注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更要注意师生互动。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讲授效果反思] 讲解例题时要使学生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学习要善于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应给学生搭建一个质疑、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保证此环节的时间和质量,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师生互动反思] 知识、方法方面的收获,教师要适时点播,点出本节课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学习的精髓,但不能忽视孩子们其他方面的收获,如好的听课习惯,好的思维、设想,要互相学习,这些好的收获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AAS)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新课导人要注意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规范书写证明过程。[讲授效果反思] 教学中应使学生正确的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能用她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注意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的过程。[师生互动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景引入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整个探索过程,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顾及全面、充分准备好自己的心理提升。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HL)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分组讨论、操作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斜边、直角边”时.要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在寻找未知的等边或等角时,常考虑将其转移到其他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进行证明.此外,还要注重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从操作探究活动入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课堂教学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斜边、直角边”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学生在书写证明过程时,容易漏掉直角这一条件,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口训练。

12.3 角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动手操作、直观模型的观察以及讨沦交流等教学一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对角以及角的平分线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少数学生在尺规作图上还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与作业中进一步地加强巩固和训练。

[讲授效果反思] 教师教学中注意:学生对定理的图形语言认识不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是指这个点到角两边的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过此点与角平分线垂直(或仅仅相交)的直线与角两边相

交所得的线段的长度。[师生互动反思] 通过师生互动得到结论,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13.1.1 轴对称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这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讲授效果反思]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感知学习的过程,从而找到两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感觉良好.[师生互动反思] 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活动,鼓励每名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主要从讲解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法开始,然后让学生探究理论依据;利用尺规作图,让学生明白画图的关键是保证半径相等,也就是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根据理论依据得到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判定方法.同时证明直线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要证明两点都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通过做练习来看整体效果较好。

[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少数学生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师生互动反思]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索的欲望,要注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本节课主一要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以及师生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和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理解不透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师生互动反思] 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模式。

13.3.2 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新课导人时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生活生产中的图片,使学生能从图片中抽象出等边三角形的形象,进而产生求知欲.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感受到等边三角形无处不在.[讲授效果反思] 在讲解拓展部分的例题时,教师还可继续鼓励学生发现结论编拟题目,即再做发散与拓广并给出证明。

[师生互动反思] 教师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图形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选择恰当的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13.4 最短路径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情境引人简单直奔主题,使学生非常清楚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讲授效果反思] 本课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性很强,思维跨度大,教师要通过搭建台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脚手架”,如将“同侧”难于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异侧”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师生互动反思] 教学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课堂教学环境,触发学生求知心的生成,自觉地努力调集思维和旧知纷纷指向新知,成为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动性,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习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且问在有疑之处.[讲授效果反思]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2)负数,分数乘方要加括号;(3)法则逆用要灵活;(4)指数不写是1.[师生互动反思] 从课堂发言和练习来看,学生在探究其性质时,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符号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发展。

14.1.2 幂的乘方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通过练习的方式引入,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讲授效果反思] 对于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合并同类项这三个法则,要理解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在利用法则解题时,要正确选用法则,防止相互之间发生混淆,并逐步培养自己“以理驭算”的良好运算习惯.[师生互动反思] 引导学生分析并注意书写步骤和格式,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注意事项,明确法则使用的条件.14.1.3 积的乘方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在建构新的法则时应注意前面学过的法则与新法则的区别和联系。

[讲授效果反思] 在运用幂的运算法则时,注意知识拓展,底数和指数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对三个以上因式的积也适用。

[师生互动反思] 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运算过程中,注意每一步的依据,还要防止符号上的错误。

14.1.4多项式乘多项式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把它归结为已知的数学知识、方法,从而使学习能够进行。

[讲授效果反思] 教学中要强调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基本法则,提醒学生注意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应该带上它前面的正负号。多项式是单项式的和.每一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确定积中各项的符号。

[师生互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师生要共同体会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的作用,比如引导学生发现多项式与多顶式相乘的法则时,第一步是“转化”为多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第二步则是“转化”为单项式乘法。

14.2.1平方差公式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允许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不要急于概括。

【讲授效果反思】

平方差公式是多项式乘法运算中一个重要的公式,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你能发现什么吗?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

【师生互动反思】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照公式找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4.2.2完全平方公式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反思等,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

【讲授效果反思】

教师在此立足于强化新知识的同时,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发现兴趣,培养学生的归纳理解能力。本节课在中学代数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定要使学生熟悉这个公式及它的各种变形。

【师生互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民主的气氛。对于作业习题的布置打破传统的格局,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14.3.1 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导人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效果反思】

本节课教师一定要使学生弄清:利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关键是找准公因式.在找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字母指数要找最低的.【师生互动反思】

师生互动中教师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

14.3.2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导入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果多项式是二项式且为两项的差,通常考虑应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多项式中有公因式可提,应先提取公因式,而且还要“提”得彻底。

【讲授效果反思】

通过比较简单的乘法运算推导出平方差公式,引导学生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让学生在做题中感受、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使学生通过运算,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师生互动反思】

教师出示幻灯片后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求解,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纠正学生解题中可能发生的错误,并对各种错误进行评析。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运用类比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上自我生成的过程。

【讲授效果反思】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去发现分式的基本性质,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知识不是从老师那里直接复制或灌输到头脑中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去类比发现的,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师生互动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巡视的方法,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15.2.1 分式的乘除(1)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课堂导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讲授效果反思】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积极有效地参与,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全面落实。

【师生互动反思】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指导,尤其是分式大小的比较,学生理解困难,此时发挥学生的作用,采取“兵教兵”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意识,也让学生掌握了分式做比较的方法。

15.2.1 分式的乘除(2)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教师注意利用具体问题引出分式乘方实际存在的意义,进一步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乘方的法则,但在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

【讲授效果反思】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故教师可适当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提醒学生: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

【师生互动反思】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练习题,小组内辨别对错,井说出错误的原因.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并且喜欢找别人错误”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练习中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教师提出的要求要明确,由学生自主探索说出分式加减法的法则及用字母表示的形式.教师切忌大包大揽。

【讲授效果反思】

分层练习锻炼学生的抽象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计算既准确又快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师生互动反思】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能够通过思考学会新知识,提高自信心.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15.3 分式方程教学反思

【授课流程反思】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本节教材中的引例分式方程较复杂,学生直接探索它的解法有些困难,教师可从简单的整式方程引出分式方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它的解法.【讲授效果反思】

教师注意提醒:规范解题过程,注意检验.一定要让学生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增根,为什么要验根,强调验根的必要性.讲例题时,先讲一个产生增根的较好,这样便于说明分式方程有时无解的原因,也便于讲清分式方程检验的必要性,也是解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最大的区别所在,从而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不能省略这一步。【师生互动反思】

篇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两个单元的文言文,而且篇幅比较长。学起来比较费劲,如何让老师教起来省心,学生学起来开心,现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兴趣

做任何事,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初一的第一篇文言文开始,教师就应该从提高兴趣人手,让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在这点上,我的做法有三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穿插适当的背景音乐、图片、flash动画等。如在《>童趣》一文的教学中,我把夏蚊成鹤、观虫斗驱蛤蟆等制成动画,让学生在愉悦中深入理解课文。

2、一些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可让学生根据情节改编成>剧本,用文言对白表演出来,既提高学生兴趣,又对课文是一个理解和巩固。如我在讲述《唐雎不辱使命》、《杨修之死》时即采用这种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要让学生有兴趣学,让他们明白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学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韵重要时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古代圣人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在讲述《岳阳楼记》时,既让学生了解岳阳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历史价值及人文价值,又让学生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重视诵读

诵读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明诵读可以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于诵读,我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充分利用初中生记忆好、背诵快的特点,在文言文讲述之前先让学生背诵。开始的时候有顾虑,怕新的文言文背诵起来有难度,但初中生的潜力绝对不容忽视,我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下去,到讲课的时候,连后进生都能背诵,剩下两三个程度不好的,到讲完课为止,也能基本背会。这样下来,到讲解的时候,范读、齐渎、字词、文意、理解的环节非常顺利,学生对自己在背诵过程中的难点能准确提出,重点记忆,学习起来有所侧重,且整个过程轻松愉悦,基本不存在特别难懂的字词、文意,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三、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篇文言文讲的再精彩,不如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学及文言素养,要善于自我剖析,不断积累有利于教学的资料,要善于发现生活与作品中的相似点,引导学生与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便于达到教学目的。

其次,因为在考试中必定有文言文翻译的项目,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察,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所以,学生一定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信、达、雅。信:真实,准确。忠于原文,不歪曲、不得随意改变或增删内容,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准确译出词义。达:通顺,流畅。尽量口语化、规范化,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及语言习惯,雅:语言畅达、优美。对一些句子要译出原文的风格。

2、“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六方法”:留(保留法)删(删减法)换(替换法),调(调序法)补(增补法)连(连贯法)。

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总结。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不加以总结,会杂乱无章,且难以记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倒装句、省略旬等,是最容易混淆的内容,又往往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就需要学生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以便考试时灵活运用。那么,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加强归纳分类,积累记忆。这样便能事半功倍,日积月累,收效一定可观。

最后,让学生学会反思,反思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及学习中的不足,“做对的是经验,做错的是教训”,让学生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以上是本人对文言文教学的一些认识,其实,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能够普遍运用的,唯一可行的便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篇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景色的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后反思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人类顽强地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本该站在高高的云端无比骄傲的时候,却尴尬不已地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和愚昧。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厉,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也日渐深沉。

于是,如何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了。

为此,我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动态,制定了一个既教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并精心地安排了教学环节来完成目标。由于“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议论性、说理性很强,所以在理清文意体会文章主题方面很容易入手,学生一点即通。

至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自然观方面,则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边互动形式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见解的发表是本堂课的亮点。摒弃了空洞乏味的说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开阔视野,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环保问题,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检查学生以活动小组开展的板报展示活动,看到了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树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思想观。通过参与了由班委会组织召开的“我为环保添块砖”主题班会,更进一步体会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高涨的环保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过于紧凑,个别环节时间稍显不足。

篇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段着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与向往。反思本课教学活动,我感受很多。一。成功之处(1)紧扣语言展开教

《雷电颂》是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这段着名的长篇抒情独白用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与向往。反思本课教学活动,我感受很多。

一、成功之处

(1)紧扣语言展开教学

本文之美莫过于节奏分明,铿锵有力的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放录音与学生齐读,让学生鲜明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而象征手法和句子修辞手法的探究,则进一步引导学生体悟作品主人公急风骤雨般的爱憎情感,在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情境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也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掌握抒情的技能。

2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中,我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小组中好、中、差三类学生都得到学习的机会,都能获得自己满意的成就感。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不够优化

指导学生分析完几个句子的深层含义后,我接着让学生找出一些句子具体说说课文使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结果前后句子多有重合,因为表达效果大同小异,所以这两个教学环节有重复之感,这是我教学之前所没有想到的,这可能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了。

(2)没有注重生成当一位学生展示“本文既是雷电颂,那么‘光明呀,我敬仰你’一节是否多余?”这一问题时,学生说:“多余。”再问原因,答曰:“与主题无关。”我说了一句:“言之有理。”就让学生坐下了。现在想想,我浪费了多么宝贵的生成资源啊,如果我能启发学生光明是风雷电的最高形式,赞美风雷电就是歌颂光明,那么他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进一步。

三、今后教学策略

(1)备课要更加仔细,考虑问题要周全。

(2)一切从学生出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能鼠目寸光。

上一篇:2020疫情作文_高中生疫情观后感作文下一篇:精选的名著《雷雨》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