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评课稿

2024-05-09

月光曲评课稿(共8篇)

篇1:月光曲评课稿

月光曲评课稿4篇

月光曲评课稿1

今天听李老师的课,我一边记录,一边思考,四十分钟转眼就过去了。首先对李老师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堂精彩的课堂表示感谢。从她今天的课堂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她的准备非常充分,教学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自己的思路及教学理念。从整堂课来看,她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文挖掘特别到位。尤其是她的板书令人耳目一新,设计鲜明独特,体现了文章的重难点,让人一目了然。

可是我们每个人不一样,所承载的思想也不一样,我这里有一点不同的教学思路,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我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已知、未知、须知。在本堂课中,字词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上节课已经学过的,是已知的内容,我们不必在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复习巩固,我大概记录了一下时间,你的复习一共用了八分钟。我想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这个已知的部分时间可以省一些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字词的复习在这里不是说不要,是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复习就可以了。

其次,《月光曲》创作过程是未知的,而这个过程以及课文内容分为实在事物描写与事物引起联想的部分是须知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突出这个重难点。在这个部分中我有一个自己小小的想法,在课文从字词的复习到主要内容的复习下,我们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月光曲》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于是就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欣赏李老师教学分析穷兄妹俩与贝多芬交流的这个部分,在这里过程中,她把贝多芬与他们的相遇的过程中心情的变化分解为三个部分:听见琴声,心里触动;听到谈话,心里感到;遇到知音,心里激动。我想正是这里的心情变化,刚好与后面的琴声旋律变化想切合,在这里指导到位后,再来学习第九自然段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话就比你刚开始学习第九段再来学习创作过程要好一些。在这里学习后,学习联想的部分我觉得指导朗读不是非常到位。当你单独抽一个学生来朗读的时候,感情的变化始终不是很到位。在这里我想是不是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帮助一下呢?第一个旋律是平缓,我们就抓住词语“水天相接’来指导;第二个旋律是明快,我们就抓住“波光粼粼”来指导;第三个旋律是“高亢”,我们就抓住“霎时、一缕一缕、波涛汹涌”来进行理解指导。我想抓住了关键词语,再来体会旋律的变化以及联想的部分就容易的多了。理解过后,再来要求孩子们背诵,这样本课的难点突破就容易多了,也完成了本课要求的积累优美语句的任务。在理解背诵的基础上,再去完成拓展的写话过程显得整节课就完整了许多。

当然上面的仅仅是个人的意见。有人说过自己在台下觉得思路清晰,但是真正上台过后就显得思绪混乱。在这里说得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见谅!

月光曲评课稿2

听了徐老师所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些许感受:

一、徐老师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

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如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老师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并且让学生“用心读,看能否走进他们的内心?”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

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月光曲评课稿3

听了温峤小学杨吉瑞老师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级下期《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中,教者的评价是:你的表情很平淡。这样的评价,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读就成功了;朗读能力等于表情丰富。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的语言就一个字:“说”,且脸上没有微笑,给学生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回答后,教者没有及时给予评价,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智慧,因而学生的朗读质量就不够高,情感体验也不够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也就更少

同时,咬文嚼字也显不足,还要加强文本对话。例如:文中的“纯熟”“清幽”“陶醉”(这些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识),这些词语都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综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月光曲评课稿4

每次听王老师的课,心里总涌现一个词——“大气”,富有激情的语言,自如的课堂驾驭技巧,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调控,是我一直追求但未果的教学境界。在《月光曲》这一课堂中,再次让我领略的王老师的执教魅力。贝多芬的在弹奏时由平静到感动再到激动,月光曲的曲调变化由舒缓柔和到渐渐有力再到高昂激越,而我们听课的老师心情也在课堂中波涛起伏,步调一致。

王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积极性,由文字到音乐、由音乐到画面,从语言文字中发挥想象,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又从想象中入境理解语言,体会感情,从而拉近了与作者情感的距离,同时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课文之后,播放钢琴曲《月光曲》,再配以师生的合作朗读,美妙的旋律,优美的语句仿佛把学生带到了大海边,他们仿佛也看到了明月和明月照耀下的大海。这里教师让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获得整体的感知,形成“通感”,获得的印象较为深刻,收到解读课文之利,使学生对《月光曲》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对贝多芬当时的激动心情也有了更深的了解,达到了突破难点的作用。再次借助媒体(《月光曲》旋律的伴奏)背诵课文,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再一次体会了《月光曲》的优雅意境。

篇2:月光曲评课稿

蒋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让我感受颇深,有如又上了一堂启蒙课。

《月光启蒙》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回忆了母亲在美丽宁静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为儿时的“我”唱歌谣、讲神话故事、说谜语的动人情景。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让人耐人寻味。教学中教者着力凭借课文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夜场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民间文学所散发出来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亲情,体会“我”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这点让人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

下面重点从品味歌谣这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理解。

营造诗境,品读歌谣。

歌谣是诗化的民间艺术,是朴素的诗歌和善良的心灵的.紧密交融,是淳朴的母亲启蒙孩子的“芳香的音韵”、朴素的文本,是传统文化的厚重的积淀,也是蒋老师在教学中要着意挖掘的文化资源。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在月光下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而且“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的歌谣,蒋老师用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引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带入了情感的世界、诗意的世界之中。天籁般的歌谣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情境,优雅,恬静,再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进入文本,入情入境,这样显得自然,不孤立,同时语言表达一举两得。在这样的意境之中,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使得很多学生在聆听同学的感受后会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为理解“芳香”一词作铺垫。另外,一段读多遍,层层铺入,掀起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这一部分的教学,通过音频的播放,情境的创设,抓住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总之,整堂课给人的感觉是非常优美,感动的,教师倡导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对文本分析透彻,设计的问题简洁而又巧妙,抓住文章主要脉络进行教学,将零散的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追求诗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享受着“美”,也让在座的我充分享受到了月夜之美、母亲之美、歌谣之美、民间文学之美,乃至这种优美之中所蕴涵的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篇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一、能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核心词, 它包括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许教师让学生从校园中找图形, 完成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这样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来源以及研究图形的背景, 进而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具有的抽象性。建议:多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充分观察实物并抽象出图形。

二、能经历分类与思考的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 从而深入体会图形的特征。纵观本节课有四次分类活动:第一次, 找出画出的图形, 并说出它的名称。这是简单的分类。第二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找出它们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这个地方引起争执, 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争执, 创设矛盾, 引起冲突, 既然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不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找到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只要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对边都平行, 符合条件, 只不过很特殊, 特殊在哪儿?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分类、辨析, 越来越清。第三次, 让学生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 如, 有一个学生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梯形。应该及时纠正。第四次, 练习设计, 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分类标准, 最好让学生在练习本做一遍。再让学生汇报。分类标准不一样, 结果不一样, 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三、能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靠教师讲是行不通的, 必须以学生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作用尤为明显。因此, 在这节课中,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了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 在小组里用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的方法, 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画一画或量一量)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在“操作”活动中, 深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创设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教师在创设研究四边形关系时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 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那你们能不能用喜欢的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学生动手设计) ”并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

篇4:《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篇5:《月光启蒙》评课稿

母亲节前,青年教师杨树丰在区学科带头人王忠华老师的指导下于我校开了一节教学研讨课,课题是苏教版五年级的《月光启蒙》,虽然杨老师的课堂教学还略显稚嫩,对于课堂中一些生成的问题处理的经验还嫌不足,课堂节奏的把握尚需锻炼,课堂上也还有一些需要商榷的细节,但教者对整个文本独到的理解,对于教学流程精巧的设计却带给了学生们独特的体验,在母亲节来临之际,让学生们沐浴了一次母爱的洗礼。两课时的教学,精彩叠出,一次次将师生的心紧紧地揪住,放开,放开,再揪住,以至于课结束了,人却不愿离开,余韵袅袅,久久绕梁。

心醉了,醉在婉转悠扬的歌声里。

语文,是要在具体的语言文字里咀嚼的,咀嚼出的味儿格外香甜,但有时借助外力,将文字与音乐结合起来,却更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刺激,对字词句的理解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作者在描写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和“月儿弯弯像小船”时,用了“动听”一词来形容歌曲的优美,用“甜甜”、“深情”来描绘母亲的演绎,用“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来描绘这芳香的音韵,可是,倘若没有亲耳听到这歌声,我们的学生也还是只能凭着感觉去揣测这些优美的词句。可出人意料的,杨老师神奇地播放了这两首歌谣,霎时,教室里流淌的音律将所有人的神经紧紧地扣住了,那婉转的`曲调,那动听的旋律,那甜甜的嗓音,醉了当年的小作者,醉了教室里的孩子,也醉了后面听课的老师,以至于教者请学生谈感受时,身旁的一位听课老师竟然脱口而出:如痴如醉!是啊,此情此景,醉的又何止月光下的小孙友田呢?瞧,身旁的那条狗不也竖起了耳朵吗?

心融了,融化在优美的月色里,溶解在母亲斑驳的皱纹里。

“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一长句子与另外两个句段是杨老师手中的线,贯穿了两节课的始终,将文章进行了新颖的整合,检查预习效果时指导读,精读课文时重点读,指导看图时揣摩着读,如水的月色里,母亲恍如一尊玉石雕像立在作者的眼中,也树在了学生们的心里,那尊雕像是那么的柔和、美丽,于是孩子们将它读得轻声,再轻声,

嘘————再柔和一些,声音高了,会惊破这美好的画面的。

母亲用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小孙友田飞向了诗歌的王国,而母亲却老了,教者别出心裁,对课文进行了拓展,出示了母亲晚年的照片以及作者后来补充的一段文字。音乐渐起,在教者那深沉地宛如叹息一般的朗读声里,孩子们的心酸了、痛了、溶解了,此时的母亲已失去了记忆,斑驳的皱纹纪录了岁月的沧桑,教室里寂然无声。

当教者的声音再度响起:“可是,我却从没有片刻忘记过你,妈妈,您可曾记得——孩子们,请你们接下去”

此时,万般感触涌上学生的心头,童年夏夜的美好,那些动听的歌谣、童谣,如水月色里母亲如玉石般的雕像一一从学生口中飞花溅玉般冲出。这一情感的激发,等于是引领着学生再次投入了文本里,沐浴在月光下。

心动了,触摸到心灵深处的是诗。

如果课到此戛然而止,应该说学生也已得课文精髓。

可教者却未罢休,而是“残忍”地乘胜追击,再次将冰心的《纸船》送给了学生们,孩子们再也抵挡不住这最后的“攻击”,眼中闪烁着泪花。这一设计继刚才的课之后,击碎了他们原本就很薄的保护膜,触摸到了稚嫩的心房。送孩子们下楼时,看着他们红红的眼圈,心中不由感慨于语言文字的魅力,想备课时,这篇课文,这首诗,这段配着母亲照片的文字,该是曾怎样地感动着杨树丰及王忠华老师啊。转送给所有的人——《纸船》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户,

有的被海浪打湿,

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

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

求你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篇6:月光启蒙评课稿

这节课有这样几个优点:

1、电教媒体的运用比较到位。出现的时机较合适。课中所运用几处地方都是用在该用之时,特别是在把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时,《童年的回忆》的优美旋律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而且电教媒体所承载的信息量比较充足。一部分是课内的,但更多的是课外拓展的部分——从音乐到背景资料。这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很紧密,为学生学文感悟夯实了基础。

2、教学做到了“既走出文本又不脱离文本”。《月光启蒙》这篇课文它的信息量很大,留给我们去探究、学习、挖掘的点很多。教学中,董老师适时进行拓展,通过课外的资料与信息的介入,使课文的量迅速膨胀,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品析的感悟更加深入。但老师未完全脱离课文,在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后,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年轻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之间进行强烈对比,资源做到了有机整合。学生课前预习的,教师精心准备;课文中挖掘出来的,课外补充拓展的,等等。课堂上老师穿针引线,把他们贯穿了起来。

有一些建议:《月光启蒙》是一篇非常唯美的文章,学生能进入那种情境,也会有所感触,但要他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体会时,

在表达上有一定困难,不知从何入手,我想,还要多一点理性的分析。象“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学生对芳香这个词语,不知如何理解,我想可以

篇7:月光曲优秀评课稿

盛晓华老师不仅抓住了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的一条明线,而且还紧紧抓住课文的一条因事情发展引起人物感情变化的暗线。教师的每一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步骤,始终紧扣行文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进而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赞美贝多芬热爱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的情感,水到渠成,中心明确。

二、从贝多芬的角度走进盲姑娘的内心。

在教学中,课堂上陈老师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会听出什么”,一下子把学生拉到了那个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是在把自己当成贝多芬来听盲姑娘的话,学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听到了盲姑娘轻柔而又充满向往的话语,听到了盲姑娘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贝多芬(此时实际就是学生)感动?情动而辞发,学生在讲述贝多芬的感受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动啊!

三、设身处地,走进贝多芬的心。

篇8:《伴性遗传》评课稿

关键词:红绿色盲;问题引导;创设情境;启发式教育

本节课是一节新课,是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实例。陈老师全面阅读教材、利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设计多次、环环相扣的学生讨论活动,促进了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线清晰

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以学生接触过的色盲检测图片导入,介绍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症两种病,得出两种病与性别相关,再通过资料由学生自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由红绿色盲为线索一一解决学生的疑惑。最终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思路清晰、层层递进,通过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能够利用遗传图解的形式来研究人类伴性遗传的规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遗传学问题,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突出

新课程倡导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并不排斥知识目标,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在本节课中,陈老师运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组织学生接受信息,巩固知识,提高了知识目标的达成度,突出了伴X隐性遗传规律的重点;而对知识运用环节的处理上,陈老师介绍并示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联系其他,总结归纳,突破了伴性遗传的遗传图解书写这一难点,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增强了生物学素养的培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分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

本节课陈老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重难点,设计出多种形式的讨论,有过程,有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课本中的红绿色盲家系图中只有男性患者,学生思考色盲基因的位置时很容易判断为“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通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那么患者的所有儿子应该都患病,但是家系图中并非如此。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得到知识,同时从其他人那里学到自己可能没有的一些能力,體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注重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遗传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学生听起来费劲,效果也差强人意,陈老师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把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提出来,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指导点拨,甚至在要求学生写遗传图解的时候,只是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书写方式解释清楚之后,尝试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来写,如此一来,对学生自己来说,提高了动手的机会与自己联系已学内容并对知识的组合能力。

五、教学启示

这是一节较成功的公开课,教学思路较清晰,逻辑思维较强,能利用例子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教学实施过程顺畅,教学效果好,特别是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值得我们多多学习。

六、提出一点小小的建议

本节课以红绿色盲症为主线,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对于遗传病,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轻视的态度,甚至有些歧视遗传病患者,因此可以考虑从色盲的发现者也就是首位被发现的色盲患者道尔顿入手,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道尔顿作为一名色盲患者,在物理和化学中还能取得卓越成就,甚至在生物学史上都能留下一些可供后人研究的内容,所以,色盲患者并不会低人一等,甚至他们能够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俞慧.新课程期待老腔出新调:对高中生物评课的几点建议.中学生物学,2012(9).

[2]金树培.新课改背景下一个简易的评课标准及其解读.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月光曲评课稿】相关文章:

月光曲优秀说课稿04-24

《月光启蒙》教案及说课稿05-16

月光启蒙范文05-18

月光守护诗歌04-26

黎明月光散文05-02

邂逅月光散文05-20

聆听月光曲05-09

月光启蒙阅读答案05-22

城里的月光 (赏析)05-25

描写月光景色语句05-27

上一篇:2002一级日语文法解析下一篇:铁路旅客运输规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