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05-24

2024年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精选4篇)

篇1:2024年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2日在扬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朱民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坚持统筹兼顾与分类指导结合,坚持机制创新与方法调适并重,坚持扩大增量与优化存量并举,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0亿元,增长12%。财政总收入660.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9.26亿元,增长15.2%;税收收入212.75亿元,增长17.8%,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82.1%。预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00元,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5元,增长11.5%。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注重质量效益,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潍柴亚星等88个重大工业项目投产或开工建设。全市在建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101项,同比增加25项;2012年竣工的21项重大工业项目新增开票销售205.8亿元、税收13.2亿元,分别拉动全市工业开票销售、税收增幅6.2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新竣工重大服务业项目18个,续建和新开工6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平均投资强度提高到570万元/亩。100项重大城庆工程开工73项,完成投资256亿元。

提升传统消费品质,拓展新兴市场需求。编制《城市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市区建成4个专业批发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3亿元,增长13%。家电、汽车等消费增长较快。房地产完成投资323亿元,商品房成交521.47万平方米。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建设质量和物流配送水平进一步提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腾讯电商运营中心及易迅物流总部等落户扬州,金泉网实现境外上市。

培大培强骨干企业,全力扶持小微企业。分类出台支持企业发展专项政策,加大土地、信贷、用工等要素保障力度。组织银企对接活动22场,1000多户企业获批授信580多亿元。新设2亿元中小企业应急专项资金、1.5亿元小微企业信贷引导资金池。新获批省土地“点供”和独立选址项目55个。新发展私营企业15860户、个体工商户30264户;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资503亿元,增长15.5%。畅通企业上市服务绿色通道。4家企业在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2.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围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经济质态提升。出台促进基本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改的意见。全市工业增加值、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增长13%、13%、12%。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配套件、石油化工、新能源新光源等五大产业开票销售占全市工业70%以上。其中,汽车产业开票销售增长80%以上。上海大众仪征分公司开票销售突破200亿元。深入实施“122”技改工程,完成技改投入6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2.5%。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380亿元,增长13%。获鲁班奖2项。

抓好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增效。开展粮食万亩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新建高标准农田22.8万亩,新增设施农(渔)业16.1万亩。新认定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增长25%。新增规模经营18.2万亩、工商登记家庭农场208个。新登记农民合作社409个。新增省级“五好”示范社77个。新扩建无公害蔬菜基地2500亩,改扩建百头奶牛场3个。农机、农业开发、农业科研、粮食、供销、气象在“三农”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类指导和专项支持,推进服务业提速发展。出台支持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健康和养老服务发展等8项政策意见。旅游业总收入501亿元,增长1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281.3亿元,增长48%。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9800万吨、50万标箱,分别增长11.1%、21.9%。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9%、16.7%,汇丰银行成为进驻我市的第一家外资银行。宝应创成全国金融生态先进县。扬州国际软件园等项目相继落户。市级以上服务业集聚区达到38个。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活力。深入推进“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与中关村、扬州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清华科技园等项目落户扬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3%。专利授权量突破1万件。制定出台6个人才专项政策,新引进国家“千人计划”20人,入选省创新团队3个和省“双创计划”、“博士集聚计划”人才93名。竣工科技产业综合体120万平方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61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85%以上。广陵(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成国家级专业孵化器。扬州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3.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突出功能性载体优化提升,稳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市区功能区调整,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实现扩容提升,设立空港新城和生态科技新城。有序推进市区民生保障“同城同步同标”和行政管理“同级同权同责”。平稳实施高邮乡镇区划调整。整合、组建10大国有资产管理集团(公司),加快建立以国有公司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稳步推进高邮市、夏集镇等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以及江都区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小纪镇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成功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积极争取并承办联合国“可持续城市及可持续城镇化”高级研讨会、国际盆景大会、中法市长圆桌会议等会展活动。日韩、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央企四大招商活动成效明显。全年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7亿美元,新落户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10家。宝胜与中航工业、扬农与中化集团、金方圆与德国通快等实行战略重组或合作。完成外经营业额5.3亿美元。实现进出口总额95亿美元,其中出口75亿美元。

围绕产业集聚、特色发展,促进各类园区提档升级。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区个性化考核,出台促进工业集中区整合提升特色发展的意见。全市园区业务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25%以上。7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分别与上海、苏南等地园区签订共建协议。扬州开发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挂牌,扬州高新区成为省首批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仪征、邗江分别跻身省汽车产业基地(乘用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4.城乡建设再上台阶

争取到省“一市一试点”的专项扶持,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实施《沿江地区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组织编制江广融合地区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及“七河八岛”地区空间管制规划,逐步构建“一核多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推进沿江沿河地区协调发展,争取到省委省政府扶持高邮宝应地区享受苏北政策。推动《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推进全市域路网规划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连淮扬镇铁路项目建议书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编制完成扬州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稳步推进。文昌路西延、新万福路等开工建设。瘦西湖隧道盾构全线贯通,西部交通客运枢纽主体封顶。新淮江公路江都段、328国道连接线等全线通车。建成长江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完成切滩1050万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扬州段率先建成通水。

注重品质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基本功能。制定并实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办法和意见。加快建设“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整治城区积水路段14处,完成城市东部水系沟通活化工程和二道河等3条河道生态清淤。深入推进“三拆三整治”,拆迁拆违400万平方米。新(改)建道路40条、桥梁9座。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基本建成。启动实施生活垃圾焚烧厂二期、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厂、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和赵庄垃圾填埋场增高扩容工程。继续推进第一水厂提标扩建、六圩污水处理厂三期等工程建设。

突出治水和绿化,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市完成造林7.06万亩,新创省级绿化示范村1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断面水质达Ⅲ类标准。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100个村庄达到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标准。疏浚县乡河道210条、村庄河塘2360条(面)。重点实施130项节能工程和147项减排工程,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获批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环保部公示。

5.社会建设和谐稳定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1%。开展创业培训1.2万人,建设创业孵化基地10个。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鼓励民间投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推进城乡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增长。连续九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为全市8.7万低保对象发放补助1.2亿元、1.7万五保对象落实供养资金6266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增幅达20%。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市区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推进。

围绕百姓需求,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全市改造更新区域供水入户管网552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90公里、农村危桥170座。市区新增保障住房5617套(户)。全市住房公积金扩面7.7万人。深入推进市区“八老”改造,整治老小区101万平方米、公房解危4.75万平方米、改造“城中村”15个。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新(改)建住宅小区停车位3000个。对11个农贸市场进行局部改造。市区公交分担率20.6%,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3条,建成文昌路公交快线。新建120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92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安置残疾人就业1510人次。全市30%以上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改)建公办幼儿园10所。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任务。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所职教学校接受首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验收。邗江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级评估。建成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示范服务中心22家。实施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批三级医院。村级文化广场实现全覆盖,新建市图书馆分馆3个。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木偶剧《胡桃夹子》等入选中国艺术节优秀展演剧(节)目。大运河申遗工作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考察。隋炀帝墓考古发掘入选2013年全国考古六大新发现。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蝉联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城市社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成率超过80%。《扬州市志1988-2005》通过终审。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名列全国第四。人口计生、科普、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和工会、青年、妇女、儿童、老龄、慈善等事业取得新进步。

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保障社会稳定有序。推进“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和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完成全市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突出“四项排查”,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全市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6%,公众安全感连续11年保持94%以上。实施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江都、仪征创成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突出对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加强安全生产的制度建设与执行,事故数、死亡数分别下降1.7%、2.7%。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创成全国首批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市。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效。双拥、民族、宗教、民防、地震、仲裁等工作扎实开展。

6.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强化效能提升,能力作风持续改进。继续开展“三下三联三交”活动。出台市《行政效能问责暂行办法》。建立涉企检查、处罚报备制度。实施“减章、减时、减负、提效”行动,取消和调整市级行政审批事项59项,向广陵区下放行政权力55项、派驻行使权力15项。完善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推进基本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改革,流程办理时间缩短1/3以上。12345政府服务热线和“寄语市长”满意率85%以上。

坚持依法执政,行政行为规范有序。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全年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52件;政协提案397件,其中市长领办5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工作。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执法情况通报制度。全面清理行政执法主体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市行政复议委员会,全年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22件。推行城建项目“强化设计导则、方案优化组合、效果群众评估、质量延伸审计”制度。

注重制度建设,勤政廉政得到加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财政预算执行管理和政府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组织实施在“三直接”领域对十大环节的监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运行。执行好“三公开三报告”制度,12个单位参加电视直播接受群众评议。强化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开展工程建设等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继续实施好纪检监察组派驻督查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各位代表!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中共扬州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扬部队、驻扬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扬州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不大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还很突出;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城市发展的动力与城市治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转变政府职能与提升民生工作的社会满意度仍需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力推进“十二五”规划、迎接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既有改革活力增强、转型步伐加快、融合发展提速等有利因素,也面临着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资源要素紧缩等诸多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理念,攻坚克难,求真务实,协力奋斗。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坚持“稳中求进、进字当先,改革创新、融合发展”的总基调,以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总抓手总平台,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创新转型;更大力度实施融合发展、城乡统筹;更大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秀美扬州;更大力度抓好社会建设、民生改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推动名城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严守占国土面积20.11%的生态红线区域。

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1.突出深化改革,全力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按照市委“改革全面深化年”的部署,抢抓省委省政府赋予我市的政策机遇,把改革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力推进市场开放、改革攻坚、体制“破冰”。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改善投资管理方式,开放投资领域,培育和吸引多元化投资或运营主体。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培育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快金融集聚区和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多渠道推动股权、债券融资。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城投、交投、水务、现代金融等国有投融资公司优化资产重组,发挥国有资本在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中的骨干作用。优化旅游发展体制,整合旅游资源,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规范各类行政权力,向社会集中公布行政权力目录清单、涉企收费清单、行政审批并联操作流程图,形成行政权力阳光透明高效运行体系。推进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机构规范化市场化改革。实行全面规范、公开的预算制度。严格政府债务控制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建立健全偿债机制。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改革。推进各区、各功能区加快形成发展定位清晰、功能明确、权责一致、治理有效的治理体系。进一步深化市区三区管理体制“同级同权同责”。加快建立市、区两级财力与事权责任相匹配的新型财政关系和市区各功能区投入收益平衡机制。对涉及城市全局的主干道路和主要河道、地上线网和地下管网由市统筹规划、统一监管。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试点。注重城市运行安全,消除城市安全隐患。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文

化体制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整合市区各项教育资产,理顺市区教育管理体制。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宝应、高邮、江都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级评估。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组建市职教集团,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筹建旅游类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基层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达100%。组建新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

2.突出创新转型,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转变发展模式,“创”出核心竞争力,“转”出现实生产力,打造发展新能级。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大我市省级整车生产基地的品牌效应,做大做优零部件产业链和生产规模以及汽车后市场,重点推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提升机械产业自动化成套化水平,加快建设五大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和六个特色机械产业集聚区。优化整合船舶产业,积极培育船舶配套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促进化工园区链式发展、绿色发展。推动光伏产品市场开发和LED产业终端应用产品的开发,加快光伏电站建设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施。采取专项措施,引导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相关产业过剩产能的压缩性调整。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

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落实发展服务业各个专项政策,加快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5%。树立“城市即旅游”的理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加快旅游度假区等载体建设,推进市县联动,加大城市旅游营销力度,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左右。围绕推进新兴软件名城建设,重点打造广陵、邗江和市开发区三大板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420亿元,增长50%。培育壮大电子商务业,推动腾讯等电商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引进国内电商百强企业5家以上。通过打造产业基地、建设人才队伍、组建发展基金等措施,全力扶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加快培植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发展亲子教育、体育健身、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推动传统商贸、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培育年交易额过百亿元批发市场2个、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物流集聚区1家。加快空港新城建设,集聚培育空港现代物流业、与航空关联的制造业。推进扬州港“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和优化运行机制。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与中科院、中关村、扬州大学项目化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组织实施100项产业创新链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深入实施“品牌、标准、专利、上市”四大战略,创省级以上品牌20件,启动知识产权强市规划建设,制(修)定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8项以上,争取授权专利1万件,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支持企业进入“新三板”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全面提升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水平,加快推进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新建产业特色鲜明的科技产业综合体50万平方米,提高综合利用效率。落实好系列人才政策,新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80名、产业急需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

切实优化投资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农田水利等国家鼓励类项目,扩大现代服务业投资规模,实现工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0%以上。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变化趋势,继续巩固批零住餐等传统消费,稳步推进低碳住宅、新能源汽车等绿色消费,积极扩大节能产品、信息消费等政策鼓励类消费,大力拓展便利服务、文化休闲和具有主题特色的城市综合体等品质消费。畅通商品流通环节,加强产品质量监管,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3.突出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进一步强化“企业强则扬州强”的意识,着力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净化发展环境,积蓄发展后劲。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按照“重大产业项目提升年”要求,以提升项目质量效益为核心,以投资规模、高质量就业和税收贡献、投入产出比等为重点,完善重大项目考核办法,强化项目绩效评价,推动项目建设量质并举。试行重大项目容缺受理、模拟审批、形式审查制和审批代办、领办制,进一步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全年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50个、重大服务业项目40个,其中基本产业项目占70%以上。

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支持企业以改进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智能化装备水平为重点,推进实施“122”技改工程,技改投入增长18%。实施10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双百企业创新发展助推计划”。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行业专项领先的中小企业。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6%。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3.5%。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投入,制造业贷款增幅不低于全市贷款总额增幅。鼓励各类创投基金加大对科技型初创企业的投资力度,新设科技小贷公司2家、创投基金3个。

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继续办好“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积极争办国际会展、大型企业董事会、年会等。扩大开放与合作,新引进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投资项目8个、央企合作项目30个、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和高校院所创新中心20家。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10%。优化出口结构,外贸出口增长5%。支持企业参与境外项目投资开发,外经营业额增长15%。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推动江都和仪征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扬州高新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扬州出口加工区争创综合保税区。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与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南国家级开发区合作共建。力争实现扬州泰州机场一类口岸开放。推进特色园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出台支持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坚持“非禁即入”,努力消除民营资本进入的各种隐性壁垒,制定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加大对全民创业特别是初次创业者的支持力度。制定允许企业以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股权、债权等作价出资的办法。推行轻微违章“首违不罚”和“容期整改”制。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日”。切实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年内新增个转企1200家以上。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资530亿元。新增列统企业500家以上。

4.突出“三农”提升,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坚持以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致富农民,走城乡互补、工农互惠的发展之路。

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粮食生产。做好危旧粮仓改造。继续推进6个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2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项目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设施农(渔)业各15万亩。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40%。推进农业“接二连三”,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农超对接。新培育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家。新增“三品”认证120个。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土地集中型适度规模经营10万亩、省“五好”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态优先,进一步优化城镇规划布局和强化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城乡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保障转换对接工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每个县(市)区选择1-2个各具特色的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镇。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加快江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取扬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进入省城乡发展一体化试点。创新投融资模式,引进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80公里、农村危桥88座。全市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60%。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依靠科技与人才,发挥政策拉动作用,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促进高邮、宝应地区提速提质发展。加快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集聚发展,继续按重点发展型、优化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对集中区进行分类指导,支持高标准厂房和集中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深入推进村级“四有一责”建设,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严格控制村镇债务。强化交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建成新淮江公路、邮仪公路,加快推进文昌路西延工程,启动环邵伯湖大道规划建设。

5.突出名城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围绕打造“宜居宜游宜创、产业就业置业”城市和“一核多组团”格局,提高组织程度,强化建管质量,全力完成“重大城建项目决战年”各项任务。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策应上海自贸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宁镇扬同城化、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加快构建与长三角核心区优联快通的交通网络。全面完成宁启铁路扬州段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推动连淮扬镇铁路开工、扬州高铁站枢纽规划和开工建设扬宿高速,推进京沪高铁宁扬联络线、宁(仪)扬城际轨道、京沪高速扩容和南延、沪陕高速江广段和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扩容等前期工作。改扩建扬州港区3号泊位码头,续建江都港区3-5号泊位,建成仪征港区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建设高邮运东船闸扩容工程。加快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推进扬州配电网示范区项目建设。

进一步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加快东部生态科技新城和广陵新城、中部瘦西湖景区和古城、西区新城、南部临港新城板块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全力实施100项重大城庆工程,加快推进交通银行总部第三基地、科技馆等项目建设,建成体育公园体育场。优化古城保护和利用,继续做好南河下民居改客栈工作。推进瘦西湖水系沟通和瘦西湖路景观提升,完成“双峰云栈”复建和旅游服务中心改建。打造“双宁”文化核心区,推动“双东”历史街区争创国家5A级景区。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以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落实好“四控一禁”。全面建成瘦西湖隧道、西部客运枢纽,加快推进新万福路建设,抓紧启动金湾路、邗江路南延、江都路北延等重点项目,超前谋划城市快速环路建设。实施“五路一环一河”、城区高速道口等重要路段的环境改造和区域的景观美化。进一步提升房地产项目的功能和品质。

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数字化城管向县市延伸,完成江都数字化城管区级平台建设,年内实现市区全覆盖。继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新一轮“三拆三整治”。新建垃圾中转站2座、新(改)建公共厕所99座。提高环卫作业市场化、机械化水平,“五路一边”环卫机械化作业率达100%,其他道路机械化作业率40%以上。优化城市核心区交通网络,继续推进文昌阁地区中环疏解工程。提高交通组织管理能力,市区道路、桥梁等城建项目100%开展交通影响评估,切实降低项目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6.突出生态文明,努力打造秀美扬州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力实施“绿杨城郭”、“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宜居成为扬州第一资源、第一品牌。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更高标准编制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严格实施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建立健全区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循环经济工作推进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环保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土地优供、限供和不供的差别化供应机制,盘活存量土地,确保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土壤质量的改善保护。

抓好水环境和大气治理。治城先治水。大力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启动市区“清水活水”三年综合整治工程,今年先期实施市区新城河等5条河道整治。加快古运河和小秦淮河环境提升、城市西部调水引流工程,年内实现城区主干河道活水全覆盖。做好新建住宅小区雨污分流配套工程。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河塘整治,全年轮浚县乡骨干河道230条、村庄河塘6000条(面)。全面落实河道管理“河长制”。继续实施汤汪、六圩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工程,铺设改造管道25公里以上。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地水环境整治和监测,保障供水安全。加大对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施工扬尘、餐饮油烟整治力度,按照省核定指标淘汰老旧机动车,市区淘汰燃煤锅炉80台(套),实现市区建筑工地防尘管理措施全覆盖。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统计体系。做好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

积极推进城乡生态建设。以“生态中心、生态廊道、生态家园、生态产业”四项工程和高邮清水潭、宝应运西、仪征枣林湾等10大生态中心建设为重点,全年造林3.5万亩,新建省级绿化示范村80个。市区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巩固“美好城乡”建设成果,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完成农村无害化户厕改造4万座。完善城乡垃圾处理体系,建成市区建筑垃圾处理厂,完成赵庄垃圾卫生填埋场增容,加快推进餐厨废弃物处理厂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面。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要环节的节能减排监测管理。加快推进热电企业脱硫、脱硝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业集中区特色发展绿色发展,提升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建设水平,扶持培育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等产业。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提高用能设备终端能效。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探索建立市场化的节能机制。市级生态工业集中区占工业集中区比重达到10%。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20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20个。

7.突出共建共享,不断深化民生幸福工程

坚持既发展为民又发展靠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让群众的生活一年比一年有盼头,一年更比一年好。

切实推进居民增收。落实鼓励扶持创业就业的政策措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4万人。扬州籍高校毕业生推荐就业率100%。全年组织创业培训4000人,建立创业孵化基地10个。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培养率达到65%以上,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2.25万人,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发挥建筑业富民的带动作用,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全年总产值增长12%。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探索农村房屋、林地等资源转变为资本的办法,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社保扩面征缴工作,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均稳定在98%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加快社会保险市级统筹,推进社会保险“一卡通”。提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质态,并启动第二批建设。健全和完善城乡救助体系,设立困境儿童就学专项救助基金,继续落实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年内70%以上农村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实施区域供水进村入户管网改造工程,改造供水支管网555.3公里。启动新一轮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提升12个、新(迁)建3个。继续实施经济适用房货币化补贴、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行、保障房源社会化收储等改革。全市住房公积金扩面6万人以上。不断提高住宅物业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市区整治改造老小区55万平方米、公房解危4.5万平方米、“城中村”15个,启动实施城郊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改造城市积水点18处。新辟调整公交线路12条,续建和新建市区公交场(站)5座。开通城市旅游公交专线,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推进市区校车公交化。新建蔬菜生产基地2000亩、农产品产地准出检测监控点20个。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探索文博场馆建设运营管理新机制,新(迁)建扬州八怪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力参与并推动大运河成功申遗。开展“百场公益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优化市区幼儿园、中小学规划布局,新创省优质园5所、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60所。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异地新建特殊教育学校。以开放大学为平台整合市直行业培训资源。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开展健康促进“十大主题”行动。完善城乡医疗急救体系,新建市区急救点3个,推进苏北医院急诊中心建设。完成新农合市级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并与省级平台联通。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继续办好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等重点赛事。

8.突出安定和谐,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

推进以维护群众利益、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活力为重点的社会治理体制建设,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扬州。

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体制。深化推进“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启动“政社互动”试点工作。解决市区全部社区服务用房。实现社区服务中心达标全覆盖。加强中介市场、新型社会组织培育。发挥市公益创投中心作用,入驻孵化社会组织35家。推动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服务的能力。推动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推行居住证制度。

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关注网络民意,引导群众理性、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健全联合接访机制,坚持领导接访下访,建立网上受理信访制度,集中化解信访积案。打造方便快捷的行政复议申请统一受理平台,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解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贯彻“六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工作,放大“扬州好人”、道德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素质。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加强消防、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和危险化学品等领域安全工作,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依法管理信息网络,建好网络社会综合防控网。健全社区矫正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化“七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9.突出转变职能,建设高效清廉政府

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强大动力,以政府服务国际化和行政行为法治化为着力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群众路线、问题导向,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提高政府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来扬旅游者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以作为求地位,以服务赢口碑,不断强化政府部门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服务的责任意识。制定部门个性化考核办法,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实施好“减章、减时、减负、提效”行动,建立完善否决报告、首接负责和限时办结等制度,有效提升政府服务能力。

建设法治政府。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切实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严格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论证、群众参与制度。制定并实施与市政协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坚持依法行政,推行行政执法公开、告知、听证、说明理由等制度,切实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基准。

建设阳光政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办好市长信箱、“寄语市长”栏目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广泛推行“三直接”工作,遴选出群众最关心的新十大环节,制定出台操作规范。强化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廉政监察,严格实行重要工作、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三公开三报告”制度,将电视直播单位拓展到承担民生幸福工程和服务企业职能的所有部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运转性支出统一削减5%,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让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经济可持续发展倒逼体制机制的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倒逼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居民收入增加倒逼经济更有质量效益的增长,以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变,为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而努力奋斗!

篇2:2024年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9日,在扬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扬州市市长朱民阳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城市更美好 人民更幸福 【六个方面取得新成绩】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连淮扬镇铁路扬州段率先开工,宁启复线电气化改造扬州段基本建成;100个重大城庆项目建成38项,其中政府主导的30个项目全达序时;瘦西湖隧道通车;“双峰云栈”等建成开放。

创新转型迈出新步伐

实施服务企业的“2号文件”及8个配套措施;“科教合作新长征”计划深入推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60名;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入围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市。

经济发展实现新提升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80亿元,增长19%;全部工业开票销售、入库税收分别增长10%、12%;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0亿元,增长12.8%。

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规划》获省批准,完成宁扬城际轨道交通前期工作;清理并公布4项清单;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完成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所属国有企业清理整合工作。

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98%;大运河申遗取得成功;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建成开放;我市被表彰为“六五”普法中期全国先进城市。

政府建设得到新加强

制定出台加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深化政务公开等10项制度;“三公”经费压减16.1%;“净地出让、摇号主持、现场直播、全程跟踪”的土地出让机制获省推广。

2015年政府工作任务

“八个方面”推动名城建设再上新台阶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喜庆之年。今年政府工作将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进字当先,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着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筑牢风险防控底线,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目标已定 谱写中国梦扬州篇章更需实干苦干

市人大代表叶浩说2015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扬州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预计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9%,位列全省第二,最是反映经济形势的主要指标。2014年无论是重大项目,还是工业经济发展,它们的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而财 政收入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项目的增长,包括民生事业投入。

纵观全局,2015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从2015年工作计划来看,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预期目标为增长10%。这说明市委、市政府决策科学,务实踏实,稳中求进。

2015年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广陵区将筹建融资平台,规模净资产达到100亿以上,为广陵区今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2015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对园区转型升级明确了要求。经过近年的发展,维扬经济开发区已经涌现出了扬杰电子等“小巨人”型企业,今后要注重“小巨人”型的企业群的培养,注重“国”字头企业的引进,加快园区的“低出高进”,即淘汰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引进高技术、高效益的企业,加快“退二进三”的步伐,从而把园区产业结构调优调强,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新常态成为主流。过去依靠政府投资、消费拉动经济的做法,以后行不通了。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为社会发展输血的作用。众多中小企业仍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其发展尤其是金融环境却日益严峻。作为金融机构,我们要服务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其创造更加适合创新创业的金融环境。

中国人说成事在人。我们谋发展干事业也是如此,此次两会为扬州今后几年发展确定了总目标,部署了具体任务。接下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落实好各项部署。书记讲话中重点提到了人的因素,提出要“铸城市新魂,做时代新人”,那么在未来发展中,不管是各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等时代精神,在发展中一个项目 一个项目地去建设,一件实事一件实事地兴办,一项改革一项改革地去突破,合力拼搏,稳步前行,让各项目标从纸上变成发展成果。

聚焦发展,扬州具备了再上新台阶的底气

市长的报告对全市去年工作进行总结,成绩显著、有目共睹。2014年,重大项目的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全市综合实力得到提升,让站上城庆之年的扬州有了发展的底气,为扬州站上新的台阶打下坚实的基础。报告对2015年的部署,既涉及经济发展,又囊括环境环保;既有社会事业,又兼顾民生幸福,这些工作安排符合扬州的发展实际,求真务实,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有利于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去年,扬州泰州机场实现运送乘客70多万人次,通往18个城市,在全国机场排进前75位,今年有望进入前70位,借助城庆2500周年的契机,我们将争取开通国际、地区航班,实现全球化运送,架起全球的“空中桥梁”,为城市发展助力,为城庆献礼。

纵观报告,感受到了扬州大框架下呈现的大发展格局。横贯江都、仪征的文昌路,丈量了一体两翼发展的宽度。瘦西湖隧道的建成,缓解了东西向的交通压力,暖了百姓的心窝。城市发展迅速,人民幸福指数攀升,让扬州人走出去,腰杆子挺得更直了,底气也更足了。这背后,正是体现了新时代的扬州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作为基层交通战线工作者,未来我们要花精力在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上,让最基层的老百姓也能享受到便利交通带来的好处。让“毛细血管”和“大动脉”更好地相连,让经济“血液”更加顺畅地 流动,带动乡村和城市一起发展。

扬州新发展 咬定目标不放松 行稳实干 积极迈向未来 谢书记在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市上下要“咬定目标不放松,一一当当往前走”。“一一当当”这个词是扬州方言,非常接地气,体现了中央反复强调的稳中求进、行稳致远的工作总基调、总要求,体现了扬州这几年抓工作、促发展的有数有序、有板有眼,应当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始终坚持的工作方法、工作要求。

2015年工作任务

2015年提案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五聚焦五助推”履职主题,着力推动认识产生新飞跃,质量加快新提升,协商取得新进展,成效实现新突破,创新攀上新高度,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提案工作迈上新台阶。

更加注重提高思想认识。组织政协委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精神,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及提案办理部门(单位)充分认识提案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提高提案质量和提案办理成效、推进提案办理协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加注重提高提案质量。一份好的提案,能够真实反映出委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参政议政的能力和认真履职的使命担当。重点是抓好选题、调研、咨询和审查等四个环节,努力做到围绕大局选好题,深入调研出好招,善借外智咨好政,严格审查立好案,不提“言之无 物、言之无据、无的放矢、一案多事、个案代言”的劣质提案,多提立意高、选题准、情况明、分析透、建议实的精品提案。

更加注重提高办理实效。坚持把抓问题的解决落实作为提案办理工作的“牛鼻子”。着力推动提案办理坚持主动式办理,克服被动式办理;坚持务实性办理,克服解释性办理;坚持改进式办理,克服总结式办理;坚持开门协商办理,克服闭门自说自话办理;坚持有针对性的答复和解决问题,克服“三段式”的程式化答复;坚持真心实意办理,克服应急式、应付式、应景式办理现象,不断提高提案办理见面协商率、建议落实率和真正满意率。

更加注重提高协商水平。坚持把不断提高提案办理协商水平作为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抓手和提高提案办理实效的关键举措。切实加强建章立制保障协商,完善程序规范协商,突出重点深化协商,创新方法有效协商,努力使提案办理的过程成为民主协商的过程,成为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的过程。

篇3:2024年扬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

1、行业利润总额变化趋势

我国医药工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行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在各项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医药工业的利润总额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资料显示,2015 年我国医药工业利润总额达到2,749 亿元,同比增长12.30%。

图:2011-2015 年我国医药工业利润总额及变化情况

2、行业利润率变化趋势

2007 年以来,医药工业的销售利润率水平稳步上升,并于2010 年升至近十年最高点11.7%。近年来,由于国家通过医保控费、药品招标制度改革等手段持续对药品价格进行调控,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原料药生产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药品制造成本呈上升趋势。因此,2011年以来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10%以上。

图:2007-2015 年我国国医药工业利润率水平

(二)市场竞争格局及竞争对手情况

(1)抗感染类制剂

抗感染类制剂产品主要包括,合作产品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自有产品的头孢克洛缓释片、头孢克肟胶囊等品种。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5中国医药统计年报化学制药分册》中的产量数据进行测算,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如下:

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冻干粉针剂型,1.25g,复方)2015 年产量为922.83 万瓶,市场占有率为100%。

②头孢克洛缓释片

2015 年我国头孢克洛缓释片(0.375g)总产量为9,694.36 万片,昂利康的市场份额为23.76%。国内共有三家企业生产头孢克洛缓释片(0.375g),除昂利康外,其他两家分别为湖南百草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

③头孢克肟胶囊

2015 年我国头孢克肟胶囊(0.1g)总产量为86,469.74 万粒,昂利康的市场份额为18.29%。头孢克肟胶囊(0.1g)主要生产企业有昂利康、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等。

(2)抗高血压类制剂

抗高血压类制剂产品主要包括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两个品种,这二个产品均为自有产品。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5 中国医药统计年报化学制药分册》中的产量数据进行测算,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如下:

①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

昂利康生产的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包含两个规格,分别为2.5mg 和5mg。2015 年,我国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总产量为155,530.03 万片,昂利康的市场份额为4.88%。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的生产厂家较多,主要生产企业为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昂利康等。其中:施慧达药业集团(吉林)有限公司作为该品种的原研企业,市场份额最高;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与昂利康市场份额相当;其他生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低。

2015 年,我国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5mg)总产量为15,690.80 万片,昂利康和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模较大。

②硝苯地平缓释片

2015 年我国硝苯地平缓释片(Ⅰ,10mg)总产量635,068.01 万片,昂利康市场份额为1.83%。硝苯地平缓释片生产厂家较多,市场集中度不高,主要生产企业有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德州德药制药有限公司等。

(3)消化系统类制剂

消化系统类制剂产品主要包括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多潘立酮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品种,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多潘立酮片、胶体果胶铋胶囊均为合作产品。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5 中国医药统计年报化学制药分册》中的产量数据进行测算,主要竞争对手情况如下:

①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

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0.1g)2015 年产量为7,805.70 万片,市场占有率100%。

②多潘立酮片

2015 年,我国多潘立酮片(10mg)总产量398,208.37 万片,昂利康市场份额为15.36%。国内共有十余家企业生产多潘立酮片(10mg),其中,西安杨森制药有限浙江昂利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宝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昂利康为市场占有率前三名。

③胶体果胶铋胶胶囊

昂利康生产的胶体果胶铋胶囊包含两个规格,分别为50mg 和100mg。

2015 年,我国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总产量为31,526.11 万粒,昂利康市场份额为13.20%。国内共六家企业生产胶体果胶铋胶囊(100mg),分别为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昂利康、桂林华信制药有限公司和黑龙江江世药业有限公司。

2015 年我国胶体果胶铋胶囊(50mg)总产量为65,429.67 万粒,昂利康市场份额为2.53%。胶体果胶铋胶囊(50mg)生产厂家数量较多,市场集中度不高,除昂利康外,国内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浙江得恩德制药有限公司、山西振东安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

3、药用空心胶囊的市场竞争格局和主要竞争对手

根据《2015 中国医药统计年报》化学制药分册、中药生物制药分册胶囊剂产品的生产数据测算,2015 年我国药用空心胶囊市场总需求量为2,934.45 亿粒。昂利康2015 年药用空心胶囊销量为27.20 亿粒,市场份额为0.93%。

药用空心胶囊生产企业众多,市场集中度低。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询数据,截至2017 年5 月31 日,我国正式批准《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空心胶囊生产企业共有164 家。昂利康在行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苏州胶囊有限公司、山西广生胶囊有限公司、安徽黄山胶囊股份有限公司、青岛益青药用胶囊有限公司等。

(三)行业进入壁垒

1、政策准入壁垒

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我国对药品的生产和经营采取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药品前必须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具体品种、剂型、规格的药品需要取得相应的药品生产批准文件,并通过对应剂型的GMP 认证;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并通过GSP 认证。

新办企业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质量资质认证、药品生产批件以及进行新药或仿制药的研发都需要较长时间,耗费大量资源,因此,医药行业存在较高的政策准入壁垒。

2、资金壁垒

医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药品开发从前期的毒理药理研究、临床试验、中试生产到产业化生产,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资金、人力等,投资回收期较长。药品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专用设备多,重要仪器依赖进口,或需要特别定制非标准设备,费用昂贵;随着我国医药产业技术水平、工艺要求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大幅提高,GMP 厂房建设费用昂贵,没有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将无法适应医药产业规范运营的要求;医药制造业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环保设备投入或生产工艺改造;医药企业后期建设销售网络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种新的药品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占领市场,在市场推广与销售队伍建设过程中投入巨大。

因此,从研发、生产到销售过程,大量的资金需求以及投资的长期性构成了医药行业的资金壁垒。

3、技术壁垒

药品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毒理药理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试生产、大规模生产等多个环节,具有多技术融合、跨学科应用等特点。原料药及制剂生产涉及复杂的工艺路线,对生产环境要求严苛;制药企业需不断优化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以形成产品竞争力。

上述因素决定了医药行业对研发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水平、制备技术水平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通过长期的研发投入和生产实践积累才能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缺乏相应积累的公司很难在短时间具备适应行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水平。

4、品牌壁垒

医药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因此在选择药品时人们倾向谨慎,一般选择知名度较高、质量较好的产品。行业内现有优秀企业,其主打产品的质量、疗效、副作用等已通过市场的长期检验并获得认可,同时借助多年的专业营销与市场拓展,已建立起较好的品牌形象与知名度,拥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对于新进入的医药企业而言,其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验证,另一方面还必须持续地进行营销和市场开拓方面的投入。在短时间内新进入者很难形成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因此药品生产企业的品牌、信誉度、客户基础等构成了进入行业的市场壁垒。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医药市场需求保持增长态势

全球经济复苏、人口总量的增长、老龄化程度的提高、疾病谱的变化及大众对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包括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在内的各类药品需求不断增长。未来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发达地区仍将保持全球药品消费的主导地位;而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医药市场受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医疗体系健全等因素驱动,药品需求增速将保持高水平,将成为拉动全球药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增长动力。

国际市场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同样巨大,虽然目前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慢性疾病等发病率提高,我国已成为全球药品消费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目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药品销售市场。

(2)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支持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

《医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通过建成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科学监管水平,鼓励研制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推动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350 号)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会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中心,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技术创新,深化开放合作,保障质量安全,增加有效供给,增品种、提品质和创品牌,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

该规划指南作为“十三五”时期制药医药工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指南,将指导医药工业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变。

综上所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将为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并为药品生产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

(3)经济结构转型带动需求不断扩大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由投资与出口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医疗保健作为人类一种基本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特征,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会直接引致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医药需求上升,从而拉动药品需求。

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庞大人口基数、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疾病谱变化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药品消费需求的大幅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药品市场中最值得关注的沃土。

(4)国家加大民生建设和转移支付力度,将促进基层医药市场的扩大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及中医药局于2009 年7 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提出巩固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农合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

随着我国对于民生建设的愈发重视,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转移支付也逐渐加大。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6 年中央财政预算,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预算数为124.29 亿元,比2015 年执行数增加39.87 亿元,增长47.2%。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基层医药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在未来,广大农村市场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将承担80%人群的基本医疗保障任务,基层医疗的崛起为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机,未来几年覆盖基层医疗的药品市场规模将呈几何级数增长。农村基层市场覆盖10 万多家医院、诊所或药店,市场规模在500 亿元左右。城市社区市场目前覆盖有2 万多家医院、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场规模在100 亿元左右,随着社区医疗的大力发展,数年内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将达到7 万家左右,年销售规模可达到600-1,000 亿元。

(5)人均医疗支出的快速增长

经济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居民城镇化、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等因素均将促进我国人均医疗支出的增长。我国目前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将带动药品消费需求的增长;从人口变化因素来看,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推动药品市场刚性增长;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的原因,城镇人口的收入水平和医药保健需求均高于农村,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镇人口比例的提高将增加药品消费需求;此外,随着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也更为关注,相应的医疗健康支出将增加。

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2015 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到40,587.7 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从2010年的1,490.1 元增长至2015 年的2,952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65%,卫生总费用占我国GDP 的比重也由2010 年的4.98%增长至2015 年的6.0%。但是,目前我国人均医疗支出水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6)专项整顿与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一段时间以来的医药行业整顿,从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对行业经营行为进行空前的严格监管。

严格的监管措施引导企业采用规范、透明的经营模式,有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严格的监管措施使行业内部分缺乏核心竞争力,依靠暗箱操作生存的小企业难以适应,无法转型则将退出市场,为规范经营的企业拓展了生存空间;严格的监管措施有利于改变一段时间以来形成的不利行业形象,提高医药企业的整体品牌美誉度,提高人民群众对我国药品质量的信心,从而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2、不利因素

(1)我国医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研发投入较低

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

由于新药研发资金需求多、时间周期长、研发人才素质要求高、研发项目风险大,国内许多制药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较低,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技术水平低,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据统计,国际大型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销售总额的15%-20%,而国内制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约为2%-3%,处于较低水平。

在产品结构方面,国内企业主要以低技术附加值的简单仿制药为主,高技术附加值的药品占比很低,且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新产品研制、改进产品功效、优化工艺路线等方面的再创新能力。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2)同质化竞争严重及行业集中度较低

2003 年以来,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强制实行GMP 及GSP 等认证制度,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但我国医药产业依旧存在集中度低,各类药品生产企业多而散的问题。截至2017 年3 月,行业内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到8700 余家,但形成规模的大型企业较少。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市场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低,因而仍多以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或传统医疗器械产品为主,导致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因市场同质化带来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提高医药行业的集中度,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强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的实力,是目前我国医药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3)药品整体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我国从2015 年6 月1 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仍暂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实行最高出厂价格和最高零售价格管理外,对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均予以取消,不再实行最高零售限价管理,按照分类管理原则,通过不同的方式由市场形成价格。预计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药品市场整体价格水平呈下降趋势,将对医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五)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及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

1、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同时拥有化学制剂产品和化学原料药产品。化学原料药是用于生产化学制剂药品的原料药物,是制剂的有效成分,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生物技术制备。原料药只有通过进一步加工成为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用的药物,医药中间体是化工原料至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工产品。

化学制药行业的产业链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化学制药行业的产业链

2、上游行业对行业的影响

化学原料药的上游行业为医药中间体和精细化工行业。石油、粮食等成本因素会间接影响到原料药行业,上游行业的技术水平、供给能力等因素也会对化学原料药行业的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

化学药制剂的上游行业为化学原料药行业,化学原料药的质量将影响到化学药制剂产品的品质,原料药价格的波动也直接影响化药制剂行业的生产成本。我国化学原料药生产技术相对成熟,市场竞争激烈,在产品价格平稳下降的同时其质量不断提高,有利于化药制剂行业的发展。

3、下游行业对行业的影响

化学原料药下游为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下游药品的产销量直接影响到原料药的市场需求。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下游为医院和医药商业终端,其中医院是处方药最主要销售场所。医院通过提供医疗服务来保证患者享有安全有效的医药产品,国家医保体系则是医院最大的付费主体。

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措施,逐步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有效的促进了整个医药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也推动了医药产品市场规模的稳步增长。同时在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平均寿命的提高、全球老龄化趋势延续、医保体系不断健全,政府医药卫生支出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市场对药物的需求大幅增加,化学制剂行业发展迅速,也相应带来原料药需求的提升。

观研天下(Insight&InfoConsultingLtd)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分析与发展商机分析研究报告》内容严谨、数据翔实,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市场前景、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我中心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它是业内企业、相关投资公司及政府部门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洞悉行业竞争格局,规避经营和投资风险,制定正确竞争和投资战略决策的重要决策依据之一。本报告是全面了解行业以及对本行业进行投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行业特性 第一节 医药行业的定义及门类 第二节 制药业的行业特征

一、医药行业属于朝阳产业

二、高技术性

三、高投入性

四、高风险性

五、高收益性

六、市场进入壁垒高

七、集中程度高

第二章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医药三十年发展回顾

一、质量与国际接轨

二、行业立法“预”与“立”

三、OTC和处方药大不同

四、SFDA的“前世今生”

五、基本药物进社区

六、医疗器械大整顿

七、新药申报趋于合理

八、体制与法制

九、政策措施

十、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节 2017年我国医药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医药行业投资情况

二、医药行业生产情况

三、医药行业销售情况

四、医药行业进出口情况

五、医药行业价格情况

第三节 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医药行业遭遇三大政策困境

三、定价机制困扰民族医药工业

四、知识产权成中国药企之痛

五、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第三章 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数据分析

第一节 2015-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总体数据分析

一、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全部企业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15-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数据分析

第三节 2015-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一、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二、2016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三、2017年中国医药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数据分析

第四章 医药进出口市场调研

第一节 加入WTO对中国医药的影响

一、中国加入WTO医药产品领域承诺

二、加入WTO对医药行业影响的利弊分析

三、建议与对策

第二节 2016-2017年我国医药进出口分析

一、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进出口情况分析

二、2017年出口退税调整涉及三类医药产品

三、2017年医药外贸趋势分析

四、2017年我国医药进出口情况

第五章 全球及主要出口市场调研 第一节 全球医药市场调研

一、2016年全球药品市场调研

二、2017年全球医药市场调研

三、2017年全球医药市场将重新布局

四、2017年世界抗癌药市场将迎来高增长

五、2017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率预测 第二节 欧洲市场调研

一、欧洲医药市场概况

二、医疗管理制度美欧的差异性分析

三、欧洲医药市场并非是一体化的单一市场

四、2016年中德医药贸易增长迅速

五、2017年欧洲药企欲借汇率火一把 第三节 非洲医药市场调研

一、非洲医药业趋势预测看好

二、非洲医药市场大有潜力 第四节 美国市场调研

一、2017年美国医药市场回顾

二、2017年美国医药市场处方量增长状况

三、2017年中美医药贸易情况分析

四、2017年美国医药市场调研

五、2017年美国医药市场趋势分析 第五节 日本市场调研

一、日本医药市场发展概况

二、日本医药保健品市场规模庞大

三、2017年日本医药品将开始试行“数据挖掘”

四、2017年新《药事法》冲击日本中药业

五、中国医药保健品打入日本市场的四个障碍 第六节 俄罗斯市场调研

一、2017年中俄医药贸易快速增长

二、俄罗斯医药市场本土企业逐渐壮大

三、2017年我国医药产品对俄罗斯出口下滑 第七节 印度市场调研

一、2017年中印医药贸易顺差增长

二、2017年印度药品市场概况

三、印度医药市场维生素C供应不足

四、印度医药行业危机中稳升 第八节 其他地区和国家市场调研

一、我国与东盟国家医药经贸合作渐入佳境

二、建议中国中小生物药企掘金新加坡

第六章 化学制药业

第一节 化学制药业现状分析

一、2017年化学制药业运行情况分析

二、我国化学制药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状态

三、我国化学制药工业发展重点

四、我化学药国内发明专利年增速高于国外

五、我国化学制药开始从仿制朝自主创新过渡 第二节 化学原料药市场调研

一、2017年我国原料药产业发展概况

二、2017年原料药进出口分析

三、2017年原料药行业发展情况

四、2017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情况

五、2017年化学原料药持续回暖

六、2017年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预测

第三节 2016-2017年化学原料药产量统计数据

一、2017年全国化学原料药产量数据分析

二、2017年化学原料药重点省市数据分析 第四节 我国的仿制药业分析

一、我国化学仿制药研发现状的分析

二、我国仿制药注册申请数量大幅下降

三、医改新政下品牌仿制药大有可为

四、仿制药品质控待破局 第五节 化学制药业主要产品分析

一、心血管药物市场调研及未来预测

二、抗感染类药物市场调研

三、我国胃肠道疾病用药市场调研

四、我国呼吸系统用药市场调研

五、抗肿瘤药市场调研

六、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市场发展现状与预测

七、消化系统用药状况分析 第六节 我国化学原料药发展趋势

一、原料药行业发展趋势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原料药行业发展趋

三、环保新规将促使原料药新一轮产业升级 第七节 我国化学试剂工业“十三五”发展目标

第七章 中药业

第一节 自主创新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中医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优势领域之一

二、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基本思路

三、推进自主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

四、推进自主创新是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需求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扶持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 第二节 2016-2017年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我国中药和民族药产业发展综述

二、中药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三、2017年中药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四、2017年我国中药产业发展分析

五、2017年中药行业面临大考

六、“十三五”中药行业将更具竞争力 第三节 2016-2017年中药进出口情况分析

一、2016年中药进出口整体情况分析

二、2017年中药进出口整体情况分析

三、2017年我国中成药进出口情况

第四节 2016-2017年中药饮片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一、中药饮片市场现状及监管对策

二、2016年中药饮片行业发展分析

三、2017年中药饮片行业发展分析

四、2017年中药饮片跻身国家基本药物 第五节 2016-2017年中成药主要经济指标

一、2015-2017年中成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二、2015年全国及各省市中成药产量统计数据

三、2016年全国及各省市中成药产量统计数据

四、2017年全国及各省市中成药产量统计数据

五、2017年中成药行业或将有新一轮提价

第六节 2016-2017年中药注射液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一、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

二、中药注射剂确认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三、再评价助推中药注射剂产业升级

四、中药注射液将成我国制药业开拓市场优势项目

五、2017年中药注射液市场峰回路转 第七节 2017年中药行业发展环境分析及预测

一、2017年我国中药贸易延续增长态势

二、2017年传统中药产业迎来新机遇 第八节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三、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

第八章 生物制药业

第一节 国际生物医药市场总体情况

一、世界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态势

二、生物医药发展呈现产品集中趋势

三、国外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

四、战略性技术同盟成为新药开发的成功模式

五、生物技术制药和天然药物前景广阔

六、全球十大生物医药事件 第二节 全球生物医药竞争总体情况

一、生物医药开始大规模产业化

二、漫长的回报周期带来不确定性

三、生物技术产业三足鼎立

四、2017年生物医药实施并购 制药巨头安进或被收购 第三节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二、中国生物制药业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三、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进出口增势强劲

四、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蓄势待发

五、生物医药产业整合进一步加快

六、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

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八、中国生物医药发展的十项建议

九、生物医药产业“中西合璧”是大势所趋

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第九章 医药市场销售网络现状与营销策略

第一节 2016-2017年医药营销环境变化及趋势预测

一、2017年药企终端争夺战已经打响

二、新医改制度对中小医药批发企业影响

三、2017年医改后时代医药营销求变

四、2017年医药市场营销趋势 第二节 医药的销售渠道分析

一、医药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

三、医药行业销售渠道管理的业务特点与用户需求 第三节 现代药品零售业的四种竞争手段和发展趋势

一、规模竞争

二、服务竞争

三、价格竞争

四、产品竞争

五、发展趋势

第四节 医药连锁企业分析

一、中国连锁药店百强分析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三、医药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四、以信息化提升医药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 零售药业趋势与策略分析

一、医药零售业六大趋势

二、药品零售市场第三终端的五大趋势

三、构筑渠道网络资源

四、联合重组整合资源优势

五、网上售药分析 六、四要素助力医药企业决胜农村第三终端

七、探索中国式GSL医药营销新模式

八、我国制药企业营销创新策略研究

第六节 小康型中小医药企业营销突破策略和方向 一、五大原则 二、六大法宝

第七节 中国医药营销十大方略

一、产品方略

二、技术方略

三、价格方略

四、服务方略

五、渠道方略

六、终端方略

七、组织方略

八、协同方略

九、国际方略

十、广告方略

第十章 2016-2017年我国医药行业竞争的总体格局 第一节 我国药企竞争现状分析

一、我国医药业进入“普药化”成本竞争时代

二、2016年医药行业百强企业排名及集中度分析

三、2017年医药行业外资进入情况分析

四、中国医药行业整合之路起步

五、医药行业并购跨越升级

六、医药三资企业竞争加剧

七、医改提升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医药市场是资本竞争的市场 第二节 2017年医药业区域格局分析

一、北京市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二、上海市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三、山东省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四、山西省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五、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六、广东省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七、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八、浙江省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九、四川省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十、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十一、吉林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十二、新疆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第十一章 中国制药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三节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四节 天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五节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六节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七节 重庆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八节 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九节 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节 华北制药

一、企业概况

二、主营业务情况分析

三、公司运营情况分析

四、公司优劣势分析

第十二章 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分析

三、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分析

第二节 医药产业应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二、医药产业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医药行业机会大于风险

四、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第三节 2017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影响分析

一、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事记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三、新医改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四、新医改方案利好八类药企

五、新医改将拉动医药市场增长

第四节 我国医药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一、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医药行业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三、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医药行业政策措施

第十三章 我国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第一节 影响药物政策制定的因素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影响因素

三、总结

第二节 中国药品政府监管体制分析

一、医药主要监管部门

二、全国药品监管新体制初步建立 第三节 药品招标政策分析

一、药品招标政策发展回顾

二、我国每年招标采购药品总额

三、网上竞标采购对药价的影响

四、药品招标对我国医药行业的影响

五、药品招标须完善全程监管体系

六、2017年药企静候各省药品招标细则

第四节 2016-2017年我国医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2017年政策环境对医药行业发展的影响

二、2017年医药政策发展与展望

三、2017年医药政策密集出台

四、2017年《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即将出炉

第十四章 2018-2024年新药研发策略 第一节 世界新药研发趋势

一、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二、研发风险不断增加

三、新药上市数量持续减少

四、新药研发的技术动向

五、热点开发药物 第二节 我国新药研发现状分析

一、我国新药研发现状

二、我国新药研发力量分析

三、医药企业将主导未来创新药研发

四、2018-2024年中国新药研发进入黄金期 第三节 中国医药产业药企研发能力与竞争力分析

一、医药产业链,研发才是核心竞争力

二、我国新药研发方向的独特性

三、我国新药研发环境优势分析

四、新药研发趋零的后果 第四节 药品研发策略

一、药品研发外包空间大

二、药品研发外包企业需过“三关”

三、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策略

第十五章 2018-2024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2017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预测

一、医药生产总值预测

二、医药行业发展预测

三、药品市场规模预测

四、医药外包行业的规模预测

第二节 2018-2024年医药行业发展预测

一、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二、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新趋势

三、新医改下外资医药企业三大发展趋势分析

四、医药行业大规模并购是行业发展必然趋势

五、未来十年将成中国医药产业“黄金十年”

六、2018-2024年医药市场增长态势

第十六章 2018-2024年医药行业投资前景 第一节 2018-2024年医药行业投资前景

一、医药企业战略问题透视

二、对我国药企“蓝海”战略的思考

三、后GMP认证时代药企投资策略

四、新形势下医药企业的战略布局

五、新医改环境下我国医药企业应关注的领域

六、普药企业求新求变求生存 第二节 医药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一、医改拓展普药规模新增市场空间分析

二、国际制药分工给中国药企走出去以新机遇

三、非专利药物市场带来的机遇

四、2017年医药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第三节 医药企业持续赢利的金钥匙

一、医药商业症结

二、医药商业思变

三、医药商业禅悟

四、医药健康赢利新模式

第四节 我国制药业国际化投资前景

一、国家支持药企加大资源整合参与国际竞争

二、医药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及现状

三、全球仿制药市场形势及竞争对手分析

四、以优质仿制药抢滩国际市场

五、中国药企海外并购策略

第五节 我国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投资前景

一、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

二、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优劣势分析

三、中小型医药商业企业投资前景思考

第六节 我国医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医药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医药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 图表目录:

图表: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

图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月度同比)(%)图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月度同比)(%)图表: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图表:广义货币(M2)增长速度(%)图表: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情况

篇4:扬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6日在扬州市 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谢正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2010年,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保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0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400.8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7.78亿元,分别增长29.3%和3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95元,均增长12%。全市经济社会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5873

亿元、增加值1389亿元、利税620亿元,分别增长34.7%、16.1%和40%。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产值4217亿元,增长38.4%。工业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上海大众整车、天威太阳能电池组件、华电天然气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新增产值过百亿元企业1家、过50亿元企业6家。全市建筑业总产值1560亿元,增长20%。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粮食总产287万吨,连续7年实现丰收。高效农(渔)业园区面积77.8万亩,新增27万亩;设施农(渔)业面积43.6万亩,新增17.5万亩。以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为载体打造农业亮点工程,新引进农业项目634个。9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增631个。通过复垦与综合整治新增耕地2.1万亩。开工建设万顷良田建设试点工程8.6万亩。水利、农业开发、粮食、供销、农机、气象、农业科研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服务业加速发展。实现增加值814亿元,增长13.8%。出台鼓励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专项政策,惠普外包、税友软件等一批项目落户。江苏(扬州)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快速发展,扬州“智谷”、维扬动漫创意产业基地、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加快建设。扬州入选“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港口、石化、公铁水、商贸四大物流园区营业收入增长90.2%。

成功举办第45届全国“旅交会”。接待来扬游客27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亿元,分别增长16.6%和18.6%。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东关街跻身“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富春”和“玉缘”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冶春茶社台北分店开张营业。扬州农村商业银行、南京银行扬州分行挂牌营业,新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7家。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2431亿元、贷款余额1486亿元,分别增长17.6%和22.5%。

二、转型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新”产业产值571亿元,增长49.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9.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31%。高效农业、渔业面积分别占耕地和养殖水面的38.2%和70.2%。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24亿元,增长43.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9%。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分别增长34%和43%。我市“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获全国地级市唯一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新设立省级以上“两站两中心”94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4家。成功举办“院士专家扬州行”活动和上海、武汉、成都“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86项。扬州成为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首批实施城市、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扬州光电科技创新园被评为全省首批创新型园区。江苏(扬州)数控机床研究院列入全省首批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计划。全市获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6个。

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8亿元,增长18.6%。全市十大百货商场销售额、五大食品批发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23.3%和2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2亿元,增长25.2%。市级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开工303个。全市房地产投资165亿元,增长27.5%,商品房合同成交面积562万平方米。

节能减排扎实有效。全市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30个、循环经济项目36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07个。对112家企业组织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淘汰落后用能设备2371台(套),关闭“五小”企业91家。实施减排项目86个。扬州被选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三、城乡统筹协调推进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苏中江都机场开工建设。江海高速扬州段建成通车,安大公路全线贯通,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工程全线竣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全面建成。沪陕高速江六段、扬州港5号泊位、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乌塔沟分洪道等工程抓紧建设。淮河入江水道治理工程、扬州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获国家批复。

中心城市功能继续完善。编制完成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和14项专项规划。开工建设文昌路东延及跨廖家沟、芒稻河大桥和328国道连接线。新建和改建北环路、鉴真路等17条道路。加快建设广陵新城、临港新城、蜀冈生态新区和蒋王片区等。新城西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城北客运站并投入使用。新增公交车400辆、公交停车场和首末站6个。建成六圩污水处理厂二期和赵庄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宋夹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南门遗址展示馆建成开放。打通古运河至二道河、瘦西湖水上游览线。完善数字化城管体系。大力整治城市出入口环境。市区新增绿化面积150万平方米。

城镇化建设有力推进。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中心镇、一般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步伐加快。研究制定了推进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出台了加快11个重点中心镇建设的奖励政策和考评办法。完成了全市村庄布局规划。新建农民新社区240个。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68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61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51个乡镇通过国家生态乡镇考核或命

名,创成生态村824个。江都、邗江国家生态县(市)创建通过省考核。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6万亩,成片造林率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20.1%。

农村实事工程有效落实。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0公里、公路危桥150座,所有行政村通上四级路。完成县乡河道、河塘疏浚3070万方。新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8万座、“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0100座。机插秧和秸杆机械化还田取得新的进展。新创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达标乡镇30个。新创成全面小康村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1个。第三轮农村扶贫任务全面完成。

四、改革开放活力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5.7亿美元,增长13.5%。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634亿元,增长16.7%。全市出口60亿美元,增长50%。完成外经营业额2.35亿美元,增长16%。新办境外投资项目21个。

园区实力明显提升。“八区二园”业务总收入5230亿元,增长40%。30强乡镇工业集中区实现产值2400亿元,增长40%。开发园区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自营出口均占全市50%以上;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投入198亿元,增长95%。

各项改革深化推进。完成市、县(市、区)政府和乡镇

机构改革。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潍柴与亚星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出台《扬州市创新型经济金融助推计划》。汇银家电、长青股份成功上市。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扬州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和市歌舞剧院公司。

五、社会建设富有成效

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8.8万人,零就业家庭连续40个月保持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2.7%。新的市人力资源市场投入使用。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缴费4.4万人,新农保参保率及基础养老金发放率均达99.7%。为全市19万企业退休人员上调养老金10%。全市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8%。新建残疾人康复中心2个、县级残疾人托养机构4个。建成市救助中心。住房公积金新增扩面6.88万人。市区新增经济适用房1260套、廉租房230套、公租房1850套(间),公有住房解危6.2万平方米,改造老小区17个、“城中村”15个,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10个。建成市区第五水厂一期工程。区域供水市区和仪征实现全覆盖,高邮、江都、宝应按序时推进。加强物价监管,全年物价上涨3.4%,市区累计向低保对象、特困职工等发放物价补贴1700多万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均列全省

第一,“扬州好人”蔚然成风。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建设,市区树人学校和育才小学跨区办学。邗江、广陵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本二以上万人上线率达30.4,居全省第一方阵。所有乡镇、街道建成文化站。组织文化惠民活动1万多场。建成包括市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音乐厅在内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建成扬州工艺美术馆新馆、扬州工艺坊和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本建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育公园游泳跳水馆建成并运行。鉴真马拉松赛成为国际田联“银标”赛事,并被评为“全国首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全市新增有线电视用户4万户。组织开展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计划生育民生牵手工程和数字计生工作获省创新奖。市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一级综合档案馆。成立扬州市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日本东大寺鉴真坐像回扬省亲活动。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和工会、青年、妇女、儿童、慈善、老龄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力有效。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四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推进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省级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全覆盖。扎实推进“平安扬州”建设,公众安全感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连续8年保持在96%以上。建立健全矛盾

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人民来信来访工作进一步加强。出台并实施加强校园安全20条措施,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全市未发生有影响的重大案件和责任事故。积极做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工作,我市被南京军区表彰为“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民防、仲裁、地震工作扎实开展。

六、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加强

监督制度不断健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议案1件、代表建议344件,办理政协提案488件。加强监察和审计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市政府公开电话和“寄语市长”回复率均在90%以上。

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出台《扬州市依法行政考核办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进一步规范。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加强政府新闻发布工作。建成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基本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行政权力事项和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

能力作风有新的提升。制定并实施政府能力作风建设20条意见。试点推行并联审批,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市级行政审批事项88%进入行政办事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对外承诺事项提前办结率97.1%。加强公务员学习培训,举办“新

知学堂”讲座9期。聘请11位政府经济顾问。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增强,转变发展方式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城乡二元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城市功能品质仍需提升,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有待继续改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增加收入等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政府及公务员队伍能力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工作还要不断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201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各项任务胜利实现。五年来,在中共扬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坚持科学发展、克难求进、开拓创新,特别是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五年,是扬州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大提升的五年。五年全市累计地区生产总值8185亿元,是“十五”的2.4倍,可比价年均增长14.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49.4亿元,是“十五”的3.4倍,年均增长2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7亿元,是“十五”的3.5倍,年均增长26.6%。工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工业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清晰,工业经济的稳定性和成长性进一步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总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数,分别是“十五”末的1.9倍、4.1倍和7.5倍。

这五年,是扬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型经济大突破的五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7:55.3:35调整为2010年的7.2:55.8:37。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壮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现代服务业充满生机。先后创成汽车及零部件、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五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国家光电产业检测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等一批重要研发平台。

这五年,是扬州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开发开放大推进的五年。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五年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4.6亿美元、出口202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3.9倍和3.5倍;新增民资注册资本金1579亿元,是“十五”的4倍。扬州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化工园区、邗江开发区、维扬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

这五年,是扬州城乡统筹不断推进、名城建设大跨越的五年。“一体两翼”交通框架加快构建,“江河海沟通、公铁水联运”的现代交通格局基本形成。率先推进市区1100平方公里城乡统筹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54.4%。新农村建设

成效显著,农村“新五件实事”和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持续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和环境提升工程,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同步推进,市区城市建设五年累计投入490亿元,是“十五”的1.6倍。扬州在全省首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高。

这五年,是扬州社会发展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大改善的五年。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出台和实施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全市就业形势稳中向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及均等化取得新进展,一批公益设施建成开放。全市财政五年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超过前20年的总和。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8%和12.3%。人民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在中共扬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开拓创新、踏实奋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扬单位、各垂直管理部门和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扬州建设和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中共扬州市委关于制定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纲要(草案)提出了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经审议批准、颁布实施后,必将推动我市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城镇化、民生幸福、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加注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的彰显,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初步建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节能减排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突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这一主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努力把扬州建成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富集、创新体系健全的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实施民生幸福战略,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落实六项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突出创新驱动,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以上。二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发展。工业着力打造3个3000亿元级支柱产业、4个1000亿元级新兴产业和6个1000亿元级特色产业基地或集群。服务业着力构建“一城一市四中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农业着力建设一批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三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构建区域城镇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期末城镇化率达62%。以扬州建城2500周年为时间节点,加快推进“精致扬州”建设,城市品质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四是推进民生幸福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打造充分就业城市,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期盼、社会更加和谐安宁的幸福扬州。五是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深度融入长三角,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创成国家森林城市

和国家生态市,全面提升城乡生态文明水平。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同心同德、攻坚克难、拼博奋斗,确保“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扬州大地上变为美好的现实。

2011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建设“三个扬州”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总收入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完成上述目标,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必须全力以赴促增长、转方式、提品质、控物价、惠民生。着力抓好八项工作:

一、突出创新转型,加快提升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狠抓工业重大项目建设。集中资源,重点抓好上海大众整车、天威太阳能电池组件、华电天然气发电、康博6000吨高纯硅和潍柴亚星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推进

晶澳扬州基地、中海运江都基地、中外运仪征基地、玛切嘉利等重大项目的增量扩产。加快远东10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建滔20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等投资过亿美元在谈项目的落实。全市工业投资1400亿元,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研发园、邗江大学科技城、广陵信息产业基地、维扬文化创意产业园、仪征汽车科技城、江都软件园、高邮光电科技园、宝应输变电装备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新建省级以上“两站两中心”50家以上。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技术需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深度对接,促进扬州大学及地方高校的办学和科研与扬州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新签产学研合作协议250项,建成一批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抓好企业品牌创建工作。加快引进国内知名理工类院校、科研机构落户扬州。认真实施“绿扬金凤计划”。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获批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400项,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00亿元。

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围绕打造“中国光电城”完善产业链,着力发展以晶澳、天威为龙头的国家绿色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半导体照明及背光源终端应用产品。大力发展高压超高压电缆、智能电网终端设备、应用软件等,争创国家智

能电网示范试点城市。推进电子书与文化、出版、教育、网络融合发展。全市“三新一网一书”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继续跟踪研究和布局其它新兴产业的发展。

拓展提升支柱产业。积极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加快进入海工装备制造领域。依托现有优势,促进机械装备业实现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以乙烯、丙烯、芳烃以及氯碱类产品为主体,促进石化产业链增粗接长。全市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产业分别实现产值960亿元、1900亿元和1200亿元。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100家。全市实现建筑业产值1800亿元,增长15%。

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积极发展节能型产业,创建节能示范企业22家。加快电机系统等10项先进节能型技术的应用,做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建设工作,推动全社会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开展80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30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支持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发展。

二、推进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发展农业亮点工程,打造高效设施农业特色乡镇和专业村。壮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民专业合作,推进“农超对接”和农业产业化。加大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

作试验区项目引进力度,农业新增利用外资3亿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70亿元。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各20万亩。继续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和秸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疏浚县乡河道、整治村庄河塘2500万方,除险加固小水库24座。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进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农村公路200公里,改造公路危桥100座。新改建无害化卫生户厕6万座、“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7600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化市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县城建设。编制完成11个重点中心镇镇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优先实施20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有序、有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推进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围绕实现县域经济“三年跨越、争先进位、创新发展”计划目标,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全力发展省级开发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园区和产业特色乡镇。

三、聚焦重点行业,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强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进一步明确全市软件和信

息服务业主攻方向,围绕呼叫中心、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嵌入式、信息安全、物联网等软件,组织对国内重点企业和培训机构点对点招商。开拓境外服务外包市场。全面推进中心城区各区和江都等有条件县(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载体建设,全市新增载体面积55万平方米。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推进市政府部门网站整合和集中数据中心建设。

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化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启动扬州古城和古运河风光带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加快“一县一品”和市县旅游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步伐。加大城市旅游推介,突出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日韩、欧美等国家地区的市场开拓。办好大陆和台湾2011江苏(扬州)灯会。继续壮大发展瘦西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强化餐饮、宾馆、旅行社等行业管理,加大星级宾馆尤其是五星级宾馆建设力度。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0%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完善四大物流园区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推进扬州港与太仓港深度合作。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仓储、长江石化物流中心、医药物流配送基地、化工园区公共液体码头等项目建设。推进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和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引进培育一批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品牌企业。

加速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印刷、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行业。加快推进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市工艺美术集聚区等载体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投融资体系,新增上市公司2家以上。大力发展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投资银行等金融产品和专营机构,新引进2家银行机构,建成1家村镇银行,完成11个重点中心镇小额贷款公司布点。

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业,稳步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提升优化文昌商圈,继续打造京华城全生活广场等城市新型商贸集聚区。推进农村“新网”工程和“家电下乡”。培育壮大家庭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四、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积极推动宁镇扬同城化。推动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宁镇扬区域协商协调机制。推动宁镇扬同城化战略规划不断细化。推动宁镇扬三市规划、环保、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加快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直通高速公路建设,打造宁镇扬半小时交通圈。

进一步提高开放开发水平。继续办好“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精心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活动,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20%。制定完善综

合奖励政策,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全市出口增长20%。深入开展以“创新转型”为主题的园区“二次创业”活动。

壮大发展民营经济。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发展服务,进一步推动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更大力度地组织开展民资招商活动,全市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增长20%,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开工项目当年注册率90%以上。鼓励和支持行业商会发展。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继续深化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已有重点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对新增财政较大专项试行绩效预评估。积极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五、放大精致特色,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市建设 完善提升城市规划。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完善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交通规划,重点深化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及轨道交通规划。抓好古运河沿线及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推进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完善规划设计方案优选制度,强化对城市规划的批后监管。

实施新一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苏中江都机场、沪陕高速江六段、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扬州港“一港

三区”、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扬州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实施长江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和长江公铁大桥、京沪高速公路扩容及南延过江工程、省国信扬州电厂三期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建成328国道连接线,基本建成文昌路东延工程。开工建设瘦西湖地下通道和江都路延伸、开发路东延等工程。加快古运河沿线、文昌路等“五路一环一河”景观改造,整治甘泉路、广陵路和彩衣街等传统街巷。继续 推进文化博览城建设。开工建设瘦西湖旅游文化广场、动物之窗二期工程。继续提升“双东”片区,建成街南书屋和东关美食文化广场,整修岭南会馆等历史建筑,修缮传统民居200户以上。加快建设城市规划展示馆和市民中心、运博会永久会址、科技馆、体育公园体育场等项目。启动实施扬州城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新建7座污水提升泵站。建设天然气利用二期工程。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扩大市区数字化城管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处臵效率。市区街巷实现市场化保洁全覆盖。继续对公交站台、指示路牌等“城市家俱”进行统一更新。建设市区小贩中心3个。市区新建垃圾中转站2座、公共厕所14座、公共停车场(库)4-6个。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

六、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升民生幸福

促进就业再就业。围绕打造充分就业城市的目标,制定实施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保障重点行业和企业劳动力需求、促进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四项行动计划。完善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建设“15分钟就业服务圈”,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服务工作。全市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农民转移就业2万人以上。

加强物价监管调控。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市区启动实施“菜篮子1161计划”。加强粮油肉等基本生活品储备。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将价格监测从主要关注主副食品价格拓展到关注整体民生价格。大力开展价格专项检查,整顿市场价费秩序。做好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备案工作。严格执行涉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稳定的各类收费标准和条件,落实对弱势群体价费优惠政策,适时实施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深化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价格改革。

完善提升社会保障。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标准。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净增缴费3.2万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工伤保险新增参保3.2万人。全市新农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础养老金发放率稳定在98%以上。启动市区被征地农民和失地农民转换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

险。

办好民生实事工程。启动实施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计划。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实施市区第一水厂水质提标改造。继续推进区域供水工作,江都、高邮实现全覆盖,宝应达80%以上。整治改造市区老小区15个、“城中村”15个,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11个。优化调整公交线路,推进公交优先。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市区新建经济适用房1000套、公租房2000套(间)、廉租房100套,实施公有住房解危6万平方米。全市住房公积金扩面6万人以上。加强老小区物业管理。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全市免费对残疾人技能培训1500人以上,帮扶残疾人就业1000人以上。做好农村扶贫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广陵、维扬各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区建成京华中学、维扬中学新校区、育才小学东部分校。优质特色发展高中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来扬务工人员子女100%入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城市医院

与社区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加快基层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启动农村医疗急救网络建设。完成苏北医院三期病房楼、市人医东区医技楼、市中医院综合楼扩建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市二院异地重建。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文化馆迁建并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建设200个农村文化广场。制定出台政策和办法,促进使用好、管理好市文化艺术中心。支持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开展文艺创作。继续举办各类公益演出和“市民日”活动,办好市第七届少儿艺术节和农民艺术节。继续挖掘整理扬州历史文化,加强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承工作。

协调推进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三边”工程建设,举办好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深入推动妇女创业和发展。加快档案馆新馆建设。继续做好二轮修志工作。理顺红十字会管理体制,加强救助能力建设。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做好新疆新源县等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争创新一届全国“双拥模范城”。

创新加强社会管理。认真实施“六五”普法。加快构建“四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继续深

化“平安扬州”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强化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建设,做好群众信访工作。促进仲裁事业和法律援助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处臵能力。继续抓好安全生产、消防、食品药品质量监管。

八、咬定创建目标,扎实推进“三创一申”工作 认真落实2011年创建各项任务和责任,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扎实推进“三创一申”工作。狠抓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硬件抓达标,软件抓提升,基础抓夯实,广泛开展文明单位(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力争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狠抓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实施5大类18项重点绿化工程,全市新增造林15.5万亩,市区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国家生态市创建步伐。完善县乡污水收集主干管网系统,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全市80%的乡镇创成国家级生态镇,所有县(市、区)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做好申遗工作。细化“扬州盐商历史遗迹”申遗各项基础工作,发挥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作用。办好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和今年的目标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优化政府服务,努力建设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办事、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始终坚持群众立场,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主动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高度关注并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精细分析各类经济主体需求,既为所有经济主体的发展营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精准服务。主动帮助基层和企业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重视来扬客商和旅行旅游者的需求,参照国际通行城市管理方式和服务标准,加强城市标识、问询、紧急援助等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及时、周到、便捷的帮助和服务。着力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深度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论证、新闻发布会制度。继续办好市政府公开电话、“寄语市长”和部门服务热线。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行政监察法、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强化审计监督。

着力建设创新型政府。把开拓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鲜明

导向。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注重对国内外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强城市管理的经验、做法的研究和借鉴,注重对已有成功探索的总结和推广,注重从工作失误中吸取教训,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创新办法、破解难题。以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为中心,加强政府工作业务流程重组和部门协同,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和新型服务载体作用,提高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通达性,实现为民服务简便、快捷、高效。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继续举办“新知学堂”,加强公务员队伍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的学习培训。

着力建设廉洁政府。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公务员队伍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教育。加强对公共服务部门的职责监管,开展对部门重要岗位的满意度测评。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决抵制和反对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干净干事、坦诚坦荡、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踏上“十二五”新的征程。宏伟目标激励我们团结拼搏,美好蓝图需要我们同心绘就。让我们在中共扬州市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完成2011年和“十二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而努力奋斗!

扬州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 2011年1月14日印

名 词 解 释

P3 “两站两中心”:指经省及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P4 “五小”企业:指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电镀、小火电等企业。

P4 京杭运河扬州段“三改二”:指京杭运河扬州段由原来的三级航道改造升级为二级航道。

P6 “八区二园”:指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仪征经济开发区、江都经济开发区、高邮经济开发区、宝应经济开发区、邗江经济开发区、维扬经济开发区和广陵产业园、杭集工业园。

P8 “四位一体” 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指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合理、互补互动、衔接紧密。

P9 “三集中、三到位”:指部门行政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服务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向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系统集中;部门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政服务中心落实到位,部门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网上规范办理到位。

P14 “一城一市四中心”:指新兴软件信息服务业名城、旅游产业强市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文化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

P16 “绿扬金凤计划”:是指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主要包括“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和“百名优秀博士人才集中招引活动”两方面内容。“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的目标是,3年内引进100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百名优秀博士人才集中招引活动”的目标是,每年引进100名优秀博士人才。

P20 “新网”工程:全称为“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施,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等。

P21 “五路一环一河”景观改造:指对市区文昌路、扬子

江路、扬菱路—友谊路、盐阜路、老328国道(运河路—江阳路)和环城高速公路以及古运河全线进行景观提升。P22 “菜篮子1161计划”:指到“十二五”期末,保证市区100万人口,每人每天消费1斤菜,本地蔬菜自给率达到60%,新建1万亩蔬菜基地。

P25 “三边”:指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

上一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下一篇:孩子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