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污染防治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甘肃省农村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环保法规宣传、提高农村环境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相关措施,旨在全面提高甘肃省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水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业污染防治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污染防治研究论文 篇1:

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研究

摘要:广西工矿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诸多障碍。究其原因,系“配套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完善、土壤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或灭失形成的责任承担问题、土壤修复资金缺乏法律保障”所致。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对此类问题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以及我们的思考和研究,可以采取如下法律对策:(一)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二)明确企业法律责任,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归责原则、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三)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明确基金使用范围、完善资金基金监管机制。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工矿用地;环境保护

一、引言

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旨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意味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迅猛,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有色金属工业体系。然而,由于早期缺乏先进的开采冶炼技术,加之环保意识淡薄,企业的生产行为严重损害了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渗入土壤,造成大面积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陆续出现2012年龙江镉污染、2013年河池环江土壤重金属污染、2014年崇左大新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一系列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广西在工矿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然而在实践中,工矿用地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依旧面临着诸多障碍,需要法律的进一步保障。

鉴于此,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深入研究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分析防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借鉴国外先进法律經验,最后从法律的角度提出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解决路径,以期进一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构建。

二、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困境分析

(一)配套地方性法律法规不完善

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国家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2016年国务院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初步建立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在此基础上陆续颁布了《广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环境专家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规。由于《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较为笼统,目前广西尚未出台省级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相关的法律法规位阶较低,且较为分散,导致广西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呈“群龙无首”的现象。整体而言,广西配套地方性法律法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土壤污染修复责任承担问题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条例》第7条规定,当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明确了当土壤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或灭失时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法律责任。《土壤污染防治法》第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壤污染防治责任。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矿企业的生产行为。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工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许多企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然而他们所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却日益严重;一些企业不惜采用非法手段,以逃避责任,最终结果是政府兜底,给地方财政带来极大压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西的经济发展。

(三)土壤修复资金问题缺乏法律保障

土壤污染修复是指使受污染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目的是为了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毒性,保护人体健康。但修复成本较为高昂,通常在每立方米几百至几千元之间。截止2018年9月,广西共有116块疑似受污染地块,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矿区主要有崇左大新铅锌矿区、贺州富川可达锡矿区、河池拉么矿区、桂林恭城西岭矿区等。当下,广西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基金。虽然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第71条明确规定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广西也于2018年6月颁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细则》。但就目前而言,关于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筹措、用途等方面的规定有待细化。广西在开展土壤污染修复工作中频频出现诸如资金缺口大、资金用途不明、资金擅自挪用等问题,修复资金问题缺乏法律的保障。

三、域外相关法律对策的借鉴

(一)美国

20世纪70年代,美国拉夫运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土壤污染事件。1976年起,当地居民陆续反映家里出现异臭味,紧接着,成千上万的居民出现了药物灼伤、产妇流产、婴儿畸形等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调查发现,引起这一系列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1942年—1953年期间,胡克化学公司经当局批准将一段废弃的拉夫运河当作垃圾填埋场,并倾倒了2万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当地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损害,这一后果最终在20年后全面爆发。美国政府当即下令整顿,并于1980年12月11日颁布了《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超级基金法》)。《超级基金法》的立法目的主要包括:一是治理与修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受污染土地;二是通过严格的责任机制震慑肆意污染土壤的行为,进而提高社会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超级基金法》主要规定了四项基本法律制度:一是信息收集和分析制度,目的是建立污染场地国家优先名录,确定土壤修复的顺序;二是授予联邦政府修复土壤的权利;三是超级基金制度,为联邦政府的修复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保障了责任主体无法确认的土壤的及时治理;四是规定了具有溯及既往法律效力的严格、无限连带责任制度。此后,美国在《超级基金法》的基础上陆续颁布了《超级基金修正与再授权法》(1986)、《综合预算调整法案》(1990)、《超级基金回收平衡法》(1999)、《小规模企业责任减轻和综合地块振兴法》(2002)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为世界各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二)德国

德国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大力发展工业,造成大面积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为有效开展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工作,德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颁布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1994)、《联邦土壤保护法》(1998)、《联邦土壤保护和污染场地条例》(1999)等法律法规,以保障土壤污染的修复治理工作。建立了土壤污染监测制度、土壤污染信息传递制度、土壤修复责任制度等法律制度。土壤污染监测制度主要表现为在全国各地建立土壤监测点,以掌握污染土壤的风险变化,对土壤进行长期管理。土壤污染信息传递制度主要是通过建立全国土壤状况信息系统,帮助联邦政府对各地污染土壤信息的掌握,以统筹修复。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对于无力承担修复责任的责任主体,可申请与政府共同承担修复治理费用,对于历史遗留矿山问题,德国还专门成立了矿山复垦公司,现有政府垫付治理费用,等确认责任主体后再向其追缴。德国“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虽不值得效仿,但其在应对土壤污染时,通过建立完善法律体系和构建先进防治制度的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三)日本

20世纪中期,日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企业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直接排入土壤,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并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四大公害”事件。此后,积极开展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工作,陆续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67)、《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1970)、《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施行令》(1970)、《土壤污染环境标准》(1991)、《金属土壤污染调查对策方针》(1994)等一系列法律法规。2002年,日本颁布了《土壤污染对策法》,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确立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土壤污染调查制度,要求在治理修复受污染土地之前,必须针对可能受污染的土地进行调查;二是土壤污染清除制度,地方行政长官在防治污染威胁到人体健康的范围内,责令土地所有人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三是指定支援法人制度,要求环境大臣依据申请在《日本民法典》第34条规定的法人范围内制定一个法人,为指定区域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援助。

四、法律对策思考

(一)完善地方性法律法规

第一,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我国于2018年8月31日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根据本地区土壤环境状况,制定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如《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16)、《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19)、《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2019)等。2020年4月9日,广西公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这从侧面反映了迄今为止广西并未出台土壤污染防治的省级法律法规,因此必须加快进度,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出台。

第二,出台工矿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律法规。广西工矿企业众多,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目前广西并无工矿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广西工矿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需结合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实际情况,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地方性法律法规,保障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与治理。

(二)明确企业法律责任

第一,明确土壤污染防治归责原则。《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污染者治理”原则;《土壤污染防治法》第4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由于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大都来源于工矿企业,在确定责任主体时,应严格按照“污染者治理”原则,查明污染源,并依法追究污染企业的法律责任。

第二,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责任人确定后,为避免责任人逃避责任,需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实行严格的无限连带责任制度。对于无力承担土壤污染修复责任的企业,可将企业的控股或参股组织、企业合伙人、董事等列为责任主体,追究其法律责任,避免政府盲目担责。对于恶意逃避责任的企业,除追究上述主体环境责任外,还应加大行政惩罚力度,惩戒不法行为,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环境责任。

(三)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

第一,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土壤污染修复成本高昂,广西土壤污染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很大一个原因是资金不足,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首先可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拓宽土壤治理与修复工作的资金来源;其次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推动受污染工矿用地的治理与修复。

第二,明确基金使用范围。当下,广西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基金主要适用于以下项目:1.土壤污染责任人无法认定的项目;2.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项目;3.土壤污染风险管控类项目;4.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项目;5.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项目;6.重金属污染防治类项目;7.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类项目;8.有利于广西完成《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重点任务以及改善广西土壤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其他类型项目。对于其他类型项目的范围需加以规定,保障基金的专款专用。

第三,完善资金基金监管机制。有效的监管机制是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运作的保障,当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监管主要由生态环境部门、财政部门、农业农村部门、自然资源部门负责,部门间应明确监管职责,依法对资金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不法行为予以处理。此外,发挥社会监督的力量,将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的来源、运作等向社会公开,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的完善,为广西工矿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董斌,凌晨.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建构:域外经验与本土实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2]高阳,刘路路,王子彤,等.德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研究及其经验借鉴[J].环境保护,2019(13).

[3]康瑶.中德土壤污染治理责任主体比较研究[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4]幸红,林鹏程.粤北民族聚居区地方政府修复治理重金属土壤污染法律机制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5]刘春霞.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国际治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许昌学院学报,2018(3).

[6]李元吉,王有强.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法律规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作者简介:谢咏(1996—),男,汉族,广东龙川县人,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學法学院,研究方向为经济法、环境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土壤污染防治的现状及法律对策研究”(编号:XYCSR2020021)研究成果

作者:谢咏

农业污染防治研究论文 篇2:

甘肃省“十四五”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甘肃省农村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环保法规宣传、提高农村环境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加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相关措施,旨在全面提高甘肃省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水平。

关键词:农村环境;农业污染;污染防治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pollution;Pollution prevention

随着甘肃省旱作高效农业飞速发展以及农牧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污染情况越发突出,再加上环保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存在,不单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还会危及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对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1 甘肃省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与问题

1.1 农村生活垃圾量多,污染来源广、危害结果加剧

污染物數量与种类多。目前由于我国总体及经济形势向好,农村居民收入日渐提高,加上电商业的发达,使得农村居民购买力不断上升,在提高其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的副作用,日渐增多的农村生活垃圾就是其中之一。当今农村生活垃圾成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以前生活水平低时产生的厨余垃圾、畜牧排泄物和秸秆垃圾,开始出现电子垃圾与农村建筑垃圾。而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与快递行业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1.2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根据统计,2018年底,全省农村常住人口1379.55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52.31%,按照人均产生生活污水35L/d保守估算,日产生污水量48.28万t,且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水质不够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受生活用水的影响,主要有厨房洗涤、洗衣、洗浴、卫生间冲洗等污水,大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波动大,可生化性较强。二是地区差异明显。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因地区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差异较大。从污水来源看,经济水平低的农村卫生间排水少,主要是灰水;经济水平高的农村卫生间排水多,黑水比例增加。从水量看,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人均污水产生量约40-80L/d,基础条件一般的污水产生量约20-40L/d,基础条件差的污水产生量在20L/d以下。三是水量波动幅度较大。农村生活污水水量在不同时段波动幅度大,通常傍晚多白天少。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明显增加,平时人口少,春节等节假日人口多,生活污水产生量在冬季显著增加。四是排放形式随意。目前,农村多为自建房,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村民生活污水排放形式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通过污水管道、明渠、暗渠排入附近河道、直接泼洒面自然蒸发或渗入土壤等方式,随意性较大。

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的行政村923个,配套处理设施448套,铺设污水管网(水渠)9 600km。农村生活污水排入城镇管网处理的28.73万户、排入集中处理设施(按大于10户来定)处理的9.70万户、排入分散式处理设施进行处理的2.22万户,还有453.92万户未进行处理。

1.3 农村饮水安全规范化建设程度不高

目前我省部分农村供水设施还很简陋,用水方便程度较低,遇干旱年份或在干旱季节部分水源的保证率不高。受资金制约,水源地保护建设滞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划分与保护工作开展缓慢,38%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未划定保护区(或保护范围),49%未规范设置警示标志,一些地方农村饮用水水源存在安全隐患。现有的水源地保护基础设施(包括保护性标识和警示牌、宣传牌)普遍不完善。部分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没有划分保护区,村级绝大部分没有划定保护区和开展水质监测。农村地区饮用水多采用傍河浅层地下水,条件好的地区铺设输水管线定时供水,一般地区饮用井水或泉水。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超量开采,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人畜饮水的困难。

1.4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突出

甘肃省人多地少,为增加农作物产量,人们更多地通过施加化肥来提高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化肥的大量使用,加上农药、重金属等有机和无机污染物不仅造成农田土壤板结、污染,还通过径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直接破坏农业生态系统。

1.5 农村环保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甘肃属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环保基础薄弱,乡镇环保机构刚刚起步,专兼职的环保人员知识结构、能力参差不齐,除个别县区外,省、市、县三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经费,尚未列入财政预算,农村连片整治项目的设施设备维护、运行经费尚无筹措渠道。

1.6 农村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县区财政困难,项目配套资金能力有限,设施运行维护经费难以落实,后期设施设备运行管护困难较大,大多村级环卫人员薪酬仅靠低保加适量补助的方式解决。受资金投入约束,部分建制村内环保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群众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活垃圾及生产废弃物随意堆放,生活生产污水任意排放,仍有“脏、乱、差”现象存在;部分项目实施村运行管护经费匮乏,设施设备运行管护滞后、毁损现象严重,不能正常运行。我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仍将面临农村环境管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监管能力建设等诸多难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2 甘肃省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措施

2.1 加强环保法规宣传 提高农村环境意识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甘肃省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与环保意识薄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以此来强化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科学发展观念,采取针对性的手段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以最饱满的热情治理环境污染。不只是这样,还应当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宣传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保法律知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继而促使其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2 对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加以创新

通过规范地投入现代化技术,可以在无形當中令农业生态系统控制实现优质的物质能量循环,继而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就千亩果园清洁生产生态化模式来说,应当对以下两点予以高度重视:一是生产无害化;二是废弃物资源化,以此来实现农业农村污染的科学防治。不仅如此,还可以对生态肥、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手段加以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把农作物秸秆以及有机垃圾等搅拌在一起得到有机肥,继而处理秸秆废弃物引发的污染问题。

2.3 强化科技支撑

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研究力度,就需要对高等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等科研资源加以整合。在此基础上,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当作前进目标,主动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相关关键技术的探索当中。针对部分农村污染源分散地区,研发环保、经济、实用的小型或可入户的污染治理技术设备。

3 结语

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来说,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涉及范围广,综合性强,所以需要在充分结合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基础上做到农村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继而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编辑部.打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J].环境保护,2018,46(20):前插1.

[2]李丽颖.两部委联合部署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J].农家致富,2018(023):50.

[3]高敬.我国打响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J].农村·农业·农民B,2018(11):7.

[4]林留兴.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7):165-166.

收稿日期:2020-05-24

作者简介:汤超(1987-),男,汉族,中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壤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

作者: 汤超 王潇

农业污染防治研究论文 篇3:

东莞市农业土壤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研究

摘要

东莞市农业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从生活污染、农业活动污染、工业污染三大方面,分析目前东莞市农业土壤污染的成因、结果,同时针对如何防治农业土壤污染进行了研究,促进东莞市农业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东莞;农业;土壤污染;防治

Analysis of Main Causes for Agricultural Soil Pollution in Dongguan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CHEN Shi-li, LI Yan-fang et al

(Agri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Dongguan, Dongguan, Guangdong 523086)

Key words Dongguan; Agriculture; Soil pollution; Prevention

改革開放以来,东莞市充分利用政策、地理和人文等优势,成功承接港台地区的产业转移,通过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面积生态用地被用于城市建设,原有生态过程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而消失,原本优良的农业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东莞农业土壤的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计划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31 833 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7 922 hm2。东莞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笔者将较深入地研究近几年东莞农业土壤污染的主要成因,同时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

1 东莞农业土壤污染成因

土壤是万物之基,孕育着各式各样的农产品。土壤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优劣,同时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杜绝土壤污染,保护土壤天然健康,成为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近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东莞农业土壤面临着多种威胁。该研究将对三大类别的土壤污染源(生活污染、农业活动污染、工业污染)进行综合研究。

1.1 生活污染

农村基础设施不齐全,污水、生活垃圾污染严重。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借助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获得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知名制造业基地。然而,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程也给该地区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1]。农村生活垃圾、废水日益增多,农村基础设施不齐全,给农业土壤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由于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而生活中携带有丰富营养的废水直接排放,过多的生活废水排放远远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农村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也给农业土壤带来很大的处理压力。有数据表明,在第三届生态市(县)建设现场会暨2007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指出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亿t、生活垃圾约1.2亿t[2]。垃圾中重金属物质、无法降解的塑料薄膜甚至存在有毒、有害的垃圾渗滤液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融入土壤中。超负荷的生活垃圾处理给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1.2 农业活动污染

1.2.1

农药大量喷洒。我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每年的农药用量在260 t以上,其中杀虫剂70 t、杀菌剂26 t、除草剂170 t以上[3]。研究表明,只有10%~20%的农药附在农作物上,而80%~90%流失在土壤、水体、空气中[4]。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该方式使用的农药基本上都残留在土壤中;二是直接喷施于作物上的农药,相当一部分间接或直接落入土壤;三是农药通过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中。所以,最终除了起作用的农药外,大部分的农药都汇集在土壤中[5]。农业土壤中大量农药残留必然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土壤本身的理化性质。随着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削减和控制,近年来土壤中农药的残留浓度已略有下降。但是,由于这类物质的环境持久性,它们仍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并且通过生物积累和放大效应继续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广泛且持久的影响。

1.2.2

化肥过量使用。农产品的大量需求推动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大部分农民用地不养地,盲目施用大量的化肥,造成目前农业土壤肥力的普遍下降。2002年我国化肥用量达4 339.4万t,占当年世界化肥总消费量的30.7%。按单位播种面积计算,2002年我国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281 kg/hm2,远高于当年世界101 kg/hm2的平均水平[6]。研究表明,在酸性红壤中施用硫酸钾、硫酸铵等会使红壤酸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大[7]。长期施用化肥易使土壤中钙含量降低,土壤板结。化肥在农业生产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化学肥料利用率低,施用后并不能完全被作物吸收。据不完全统计,农作物对N、P2O5、K2O化学肥料的平均利用率分别为40%~50%、10%~20%、30%~40%[8]。没有被完全利用的化肥沉积在土壤里,消耗掉土壤本身的氧含量,严重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同时,化肥的大量使用还带来一个严重问题——重金属残留。

1.2.3

农作物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是指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被丢弃的有机类物质,主要包括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植物残余类废弃物、牧渔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物类残余废弃物、农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加工类残余废弃物等[9]。农业废弃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可利用率低、成分复杂、开发难度大,直接导致数量大、危害多等特点。农业废弃物及分解产物携带的污染物质进入土壤,会引起土壤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并且破坏其原有基本功能[10]。目前,大部分的农作物废弃物都被就地焚烧,导致小区域内大量焚烧物的累积,有机产物产生量完全超出土壤的收纳能力,造成土壤严重污染。

1.2.4

农药包装废弃物。在广大农村,经常见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身影。农药包装废弃物包括农药包装塑料袋、农药包装塑料瓶、农药包装玻璃瓶三大类别,大都属于不可降解材料,若长期存留在环境中,则对土壤造成严重的化学污染,进而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11]。由广东稻农的调研数据可知,“顺手丢弃”和“扔垃圾场”是目前我国农民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最常用的2种方式[12],而这恰恰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方式之一。农药包装废弃物中的农药残留会在其所丢弃的地方扩散,可能造成土壤、水等环境污染,加大农药暴露的可能性。随着降水或大气流通等作用,农药包装废弃物缓慢转化成有毒液体渗入土壤。

1.2.5

农用薄膜的残留。最重要也是最多的一类农业活动污染物为農用薄膜。随着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的大力推广,农用薄膜的使用越来越广,农用薄膜的废弃与残留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用薄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13]。由于农用薄膜本身不易分解,残留在土壤表面,直接降低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相关活动。土壤容重、孔隙、通气情况和含水量等是重要的土壤物理因子,影响着土壤的持水和溶解矿质元素的性能及植物扎根和根系的吸水性能,进而影响土壤肥力状况和植物生长[14]。同时,农用薄膜大部分都由回收塑料二次利用,本身含有人工添加助剂。废弃在田间的农用薄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释放出有毒、有害的有机助剂进入土壤。

1.3 工业污染

1.3.1

重金属。据统计,我国遭受不同程度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接近2×105 k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20%,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 200万t,因重金属污染而导致粮食减产高达1 000多万t,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15]。据广东省土壤研究所专项调研,2011年东莞工业重金属污泥排放量约为1.75万t。据2012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废污水年排放总量10.07亿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69亿t),工业废气年排放量2 928.84亿m3(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15 095.12 t),工业固体废弃物年产生量534.30万t[16]。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甚至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大量的重金属进入土壤环境,严重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据有关调查,在东莞工业园区周围的土壤基本都受到了重金属的严重污染。

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水灌溉区域调查统计显示,64.8%的污水灌溉农田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污染[17]。重金属可以通过诸多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对环境的污染,重金属污染90%由土壤承载[18]。一般认为,人类摄取重金属的主要途径为土壤-植物-食物[19]。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大面积污染对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1.3.2

酸雨污染。降水pH≤5.6时称为酸雨。酸雨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它可以直接使植被大片死亡,土壤贫瘠化,湖泊、河流酸化[20]。在2003~2012年东莞市降水pH年均值为4.07~5.26,酸雨频率为33.7%~69.6%[21]。研究表明,东莞市酸雨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SOx和NOx的大量排放量。降水中的SO42-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源排放的SO2,NO2主要来自工业污染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NOx。广东省农业部门的调查显示,1984年至今,珠三角地区土壤的pH下降了0.33个单位。就这个下降幅度而言,人为因素使酸化速度比自然酸化加快将近70年[22]。全国每年近12.2%的国土受到酸雨的影响[16]。酸雨大面积降落在土壤中,直接导致土壤酸性快速上升,引起土壤贫瘠、重金属活性提高等连锁反应。

2 东莞农业土壤污染防治对策

2.1 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农民是农业土壤的直接使用者,也是维护者和受益者。只有先了解、认识环保,才能积极地进行环保。基于现阶段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性,在政府加大监督、检测监控管理的同时,农民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急切性开始凸显。

根据实际情况,环保部门和环保志愿者应积极组织相关的宣传活动,如环保专题讲座、环保科普大篷车、农业技术培训班、发放环保资料等。农民从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出发,有目的地选择参加。相关部门应积极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高农村整体环境质量。

2.2 治理农村生活垃圾与污水

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实现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减量化。随着农民消费结构收入水平的提高,垃圾组分也复杂多变,垃圾组分逐渐表现为有机类、无机类、废品类和有害类四大类别[23]。针对垃圾的4个不同类型,值得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广东省在2013年就意识到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在罗定市建立起一套“整合资源、分块管理、分级负责、分类指导、群众为主”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机制,形成“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模式,罗定市城乡生活垃圾清扫转运处理覆盖率达90%以上[24]。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围村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该区域农业土壤的健康。

2.3 治理农村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土壤带来危害。相关部门应严格控制各区域的重大污染源,在土壤能接受的承受范围内控制进入农业土壤的污染物数量与速度。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另一方面,政府与企业加强合作,加强沟通和引导,尽量改变过去那种“管”与“被管”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与企业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作为现阶段农业工业污染防治的切入点,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25]

2.4 发展有机农业

2.4.1

加大高效生物有机肥-化肥结合施用的推广。随着社会对食品安全關注度的增大,人们对天然无公害农作物的需求增加。近年来,各地区陆续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料的使用。生物有机肥主要功效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但是,与传统的化学肥料相比,有机肥在使用后短时间内并没有显著效果,农作物产量也不会像施用化肥一样有着显著的提高。这让广大农户的短效高产的愿望与有机肥效期长的事实存在较大冲突。农户的最直接选择还是倾向化学肥料。因而,有机肥的大面积推广面对着各种困难。笔者主张结合农作物养分的综合需求,进行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的施肥方式。有机肥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无机肥提供作物生长所必须的无机养料。高效生物有机肥-化肥的结合施用方式值得推广。

相关研究表明,在同一土壤环境,施肥26年后不同施肥处理间20 cm土壤全氮含量差异显著,其含量变化顺序为高量有机肥处理>常量有机肥处理>常量配施处理>高量化肥处理>常量化肥处理>不施肥处理[26]。有机肥的长期施用对维护土壤肥力有着重要作用。

2.4.2

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生物农药主要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或微生物活体开发的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生物农药对人畜大多数无副作用,安全性好,能保障植物健康,同时具有高效、无残留、对农产品不超标的特点[27]。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是导致土壤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因而,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是农药发展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化学农药重在“立竿见影”,植物源农药重在“治标又治本”[28]

大力推广生物农药,有2个方面要注意。一是生物农药价格平民化。目前生物农药在价格方面与化学农药还有一定差距,农民比较在意农业投入品的成本因素,因此政府应出台优惠扶持政策,降低生物农药的生产成本,让生物农药的价格保持化学农药的基本水平。二是生物农药效果稳定性。现阶段的生物农药尽管对环境友好,但由于见效期长,也会影响农民的长期固定使用。后期应努力研制出与化学农药的效果基本接近的生物农药。同时,作为生物农药推广不可或缺的多方力量,政府职能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农药生产企业都要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以提高农民对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中作用的认识,使得农民自觉使用生物农药,拒绝高毒农药。

3 结语

东莞农业土壤环境的形势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处理与改善东莞农业土壤环境现有状态,还需从环保宣传、有机农业、工业治理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同时,还急需政府因地制宜地对工业、农业经营者进行耐心引导,进一步协调生态、生活、生产的友好关系,促进东莞农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淑华,曾宇斌,董泳秀,等.东莞麻涌农用地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及生物效应[J].环境保护科学,2013,29(4):82-85.

[2] 万舟.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制约及其解决[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6):54-57.

[3] 朱兆良,孙波.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J].污染减排,2008,394(4B):4-6.

[4] 华小梅.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保护,1999(9):23-25.

[5] 陈火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205-207.

[6] 闫湘.我国化肥利用现状与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7] 赵其国.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8] 夏奇峰.化肥施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9):202-204.

[9] 杨英,陈金思.我国农田污染分析与防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2):146-148.

[10] 杨春和,白晓龙,沃飞.农业废弃物污染与防治对策[J].环境管理,2008(5):115-118.

[11] 汪建沃.我国将建立农药容器回收制度[J].农药市场信息,2013(4):12.

[12] 蔡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支持态度与模式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67-74.

[13] 方淑荣,刘正库.论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3):22-23.

[14] 刘伟钦,陈步峰,尹光天,等.顺德地区不同森林改造区土壤水分及物理特性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4): 495-500.

[15] 周启星,宋玉芳.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与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16] 骆永明,滕应.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状况及防治对策[J].土壤,2006,38(5):505-508.

[17] 陈印军.对我国耕地土壤污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2014(5):12-13.

[18] 熊钡,邵友元,易筱筠.东莞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及展望[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4,21(1):61-65.

[19] DUDKA S,MILLER W P.Accumulation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in plants and their transfer to human food ch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Health, 1999, B34(4): 681-708.

[20] 刘萍,夏菲,潘家永,等.中国酸雨概况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2):30-35.

[21] 方灿芬.东莞市酸雨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研究[J].广州化工,2013,41(4):158-160.

[22] 许乃中,刘晓文,张玉环.城市区域开发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评价——以东莞市为例[J].北方环境,2013,25(11):144-149.

[23] 岳波,张志彬,孙英杰,等.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6):129-134.

[24]

徐文慧.广东农村生活垃圾亟待走出处理困境[N].广东建设报,2014-03-14(004).

[25] 汪纪戎.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促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中国冶金,2004,74(1):6-10.

[26] 宋震震,李絮花,李娟,等.有机肥和化肥长期施用对土壤活性有机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3):525-533.

[27] 吴小美,邱晓红,朱友理.浅谈生物农药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上的应用[J].农业装备技术,2014,40(3):25-27.

[28] 朱先春.治标又治本,生物农药为何“叫好不叫座”[N].粮油市场报,2014-06-06(002).

作者:陈仕丽 李艳芳 徐匆 罗华建 梁卫驱 胡珊 黄皓

上一篇:剖析网络营销现状论文下一篇:服务营销前景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