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浅谈知识产权保护

2024-05-12

律师浅谈知识产权保护(共6篇)

篇1:律师浅谈知识产权保护

试论律师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李晓月河北得法律师事务所

[关键词]知识产权律师维权团队

摘要:2004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国之一。随着与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贸易量的增长,以及各种合作关系日趋密切,知识产权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生产力最为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也日趋严重,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律师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鉴于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律师以传统模式为权利人提供法律帮助,已经不能满足权利人的需要,如何使律师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侵权现状

1、知识产权被侵权状况

2、当前我国维权主体情况

3、造成知识产权权利人维权困难的几点主要原因

二、如何发挥律师的更大作用

(一)、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以律师为主、其他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稳定的知识产权维权联盟

(二)、制定完善的知识产权维权联盟组织管理体系

(三)、创建切实可行的异地互助机制

(四)、关注年轻律师发展,实现资源、利益共享

三、结论

篇2:律师浅谈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知识创新,国家和地区必须团结起来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文章重点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也给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希冀能够为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参考。如今我国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存在的相关问题有立法相对滞后、执法力度不够、企业缺乏维权意识等。所以,我国的知识产权发展中必须完善法律体系、保障知识产权不受侵害,加强企业和个人的知识产权法律教育,以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 法律体系 保护意识

引言

在生产国际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面前,任何梦想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想法都是不能成功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总是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过漫长的时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知识产权已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为世界贸易的三大支柱,成为推动一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有力杠杆,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实施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机制,应得到法律保护,但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被认为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难解决的产权问题之一,所以探讨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对策是重中之重。

1知识产权概述

1.1知识产权的概念及由来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知识产权一词,产生于18世纪的德国。但后来,便不大使用“知识产权”了,主要原因是这一用法容易使局外人将知识产权与有形“财产”相混淆。所以德国开始更多地使用“无形产权”来覆盖原有“知识产权”所覆盖的范围。但1967年建立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使德国的这一认识很难再蔓延开,又使世界范围内依旧使用“知识产权”,而不是“无形产权”来覆盖所要讲的内容。

1.2知识产权的种类

知识产权主要分为版权和工业产权两大类。不同的国际公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有不同的规定,不同的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也有所不同。这一特点是由知识产权法的地域性所决定的。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的规定来源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规定,知识产权的范围包括:版权与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志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拓扑图)权;未披露过的信息专有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及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势必要通过制定新的、专门的法律来加以保护。因此,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我国知识产权的分类与国际公约的分类有所区别,但属于大同小异(如:法人名称权的法律管辖等)。从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知识产权的种类主要有:

1、商标专用权,商标

主要是用来区别一个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的一种标记,由商标法确定。

2、专利权(三种类型),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依法所享有的专用权,即独占权,由专利法确定。

3、著作权,指作者对自己的文学、艺术和科学创作作品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民事权利,由著作权法确定。

4、商业秘密权,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效益,具有实用性且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资讯和经济资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确定。

5、知名商品的特定名称、包装、装潢权等,由反不正当竞争法确定。

6、其他科技成果权,由相关的科技法确定。《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第2条第8款规定的知识产权包括:

1、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

2、演出、录音、录像和广播的演出;

3、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科学发现;

4、外观设计;

5、商标、服务标记、商业名称和牌号;

6、制止不正当竞争;

7、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里一切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商业秘密等)。由此可见其范围几乎涉及了人类全部的智力成果。

1.3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无形性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无形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与有形财产权的主要特点。

2、专有性,专有性也称垄断性或独占性,即知识产权所有人对其权利的客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利人可以依法独占行使其知识产权,他人无权干涉。二是权利人依据有权排斥任何其他人未经其许可而行使其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独占性并不是绝对的。为了促进智力成果的广泛传播应用,推动整个国家、民族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知识产权法律规定了对权利人行使知识产权的必要限制,如确定了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及强制许可等法律制度,不允许权利人损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3、地域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指知识产权受地域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授予的知识产权,仅在该国或该地区的范围内受到保护,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发生法律效力。如果要取得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保护,必须依照该国或该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规定的条件及程序得到授权。一般来讲,各国的知识产权立法是相互独立的,除本国已经参加的国际条约或双边协定另有规定之外,任何国家都不承认其他国家或国际性知识产权机构所授予的知识产权。

4、时间性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知识产权是一种有时间限制的权利。知识产权都有法定的保护期限,一旦保护期满,权利即自动终止。知识产权制度规定时间限制,旨在体现科学发展规律,鼓励创新,淘汰落后。我国专利法规定自申请日开始计算,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保护期为10年;商标有效期自核准之日起计算为10年,可以续展,次数不限;著作权规定公民作品著作权的有效期为作者终身及其死后50年,职务作品单位享有的著作权为作品首次发表后50年。

5、知识产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双重性质,知识产权在民事权利的分类上属于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不像财产权和人身权那样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一方面,知识产权和人的人身属性密不可分,不能随意转让,具有人身权的一些特点;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行使可以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可以直接创造财富的权利又是可以进入市场,像商品一样进行流通即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故同样具有财产权的特点,知识产权的双重性是其他权利所不具有的。此外,知识产权还具有法律确认性及可复制性等特征。

1.4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对于国家而言,还是对于产权所有人以及相关实体产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新型国家战略需要

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够保持充足的战斗力,随着我国成立构建创新

型国家战略之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长时间以来都是比较薄弱的,这就造成了我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竞争中尽处下风,而究其原因,知识产权保护不力难辞其咎,知识产权得不到切实的保护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创新积极性,从而对于国家创新型战略的实现带来了负面影响。

2、保护产权所有人利益

保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可以将知识产权所属人的利益有效的维护和实现,知识产权的所属人在前期会注入大量的成本才可以收获成果,对于所属人人来说,耗费了其大量的精力、成本等。在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形之下,这种知识产权就会遭到滥用,影响到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可以保障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不受到侵害,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的积极性。

3、推动实体产业的发展

在实体产业的发展中也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各种重要的资源都非常的丰富,唯独知识产权资源欠缺,正因知识产权资源的短缺造成了这一要素资源成为了决定实体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知识创新已经成为了引领实体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切实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可以给实体产业的发展补足知识产权要素资源,从而有效整合资本、劳力等资源,实现实体产业的发展。

2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2.1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虽然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相对滞后,但一定程度上我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应的文化产业知识产权立法已逐渐趋于完善,同时执法的力度也逐渐增大。

1、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日渐完善

虽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已经明确了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框架,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开始增强,我国已逐渐构建了既符合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对国际相关法律制度不冲突的法律保护体系,而且逐渐走向完善。

2005 年我国已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等数十部国际公约,同时我国还陆续颁布了《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等行政法规,另外我国各政府也陆续颁布了有关版权保护的地方法律规定。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正在走向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文化产业知识产权执法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强

近几年,我国的行政主管部门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执法力度上越来越强,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我国版权局有关资料显示,在 2010年,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就达到一万多起,处罚的金额达到了二千二百多万。没收的各种盗版作品、盗版图书、盗版期刊、盗版软件、盗版音响作品分别约为三千五百万个、八百万册、八十二万册、五十四万件、二千三百万盒。

2.2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立法层面存在不足,二是政府职能缺位严重三是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1、立法层面存在不足

想要保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是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如果没有法律的有效保证,将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成效严重降低,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存在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成立强大的立法制度。即使近几年我国有成立一些有关知识产权保护

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无论是从立法层次来看,还是从立法内容来看,都存在不少的问题,远远没有办法满足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开展的需要,使得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陷入了一个无法可依的尴尬状态之中。

2、政府职能缺位严重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政府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体,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而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职能缺位的问题,不能够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举例而言,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方面、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由于各种利益层面的因素以及政府职能定位层面的偏差,政府都没有尽到应有的知识产权保护职责,结果影响到了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开展。

3、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产权保护意识层面,我国无论是政府也好,还是知识产权所有人也好,普遍存在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的问题,政府方面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长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够。对于产权所有人,意识不到申请专利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从而影响到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3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各种不足,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更多的重视,通过充分借鉴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立法、职能以及意识等方面不断努力。

1、完善相关立法

我国需要尽快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一万面提升立法层次,增加法律震慑力,另外一方面要完善立法内容,让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做到有法可依。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来让知识产权保护步入一个法制化轨道,确保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2、调整政府职能

政府需明确自身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和职能,严格树立有所为有所的工作原则进行工作,必须将自身所要担负的责任切实履行好。对于在知识产权工作中出现的犯罪行为要大力打击,强化建设执法力度,从而确保知识产权工作的顺利开展。

3、强化保护意识

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层面,政府要转变落后观念,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专题宣传,让社会公众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以及把握,塑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风气以及氛围,助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桂立昌:《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电子知识产权》1997年第1期。栗绍香.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322-323。

篇3:浅谈律师的权利保护

律师制度萌芽于古罗马, 它随着辩护制度的发展应运而生。律师最早以“保护人”的形式出现, 在诉讼活动中以维护被保护人利益为目的进行诉讼活动。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于律师的要求也不断严格, 他们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专业法律素养, 社会地位高尚的自由职业者。近代律师制度则深受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 正是“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等思想的兴起, 使得本处于不利地位的报告人有权为自己辩护并聘请律师, 有权获得法律的衡准和宽恕, 在这一过程中, 律师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虽然自古代就出现了代理、诉讼、打官司等现象, 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 律师制度并未形成。因此, 中国律师制度的形成主要还是受西方人权保障思想的影响。1912年, 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关于律师制度的成文法律——《律师暂行章程》。由此, 中国律师职业慢慢兴起并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1954年《宪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1979年通过的《刑事诉讼法》, 第一次以法律的行使保障了律师制度;2007年10月28日修改完善了《律师法》, 使得律师的权利和义务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完善。

二、律师权利的限制

由最早的“国家的法律工作者”修改为“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 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再到现在的“依法取得律师职业资格, 并领有《律师执业证书》, 接受当事人委托或承担法律援助义务, 开展律师业务, 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维护司法公正的执业人员。”对于律师的执业定位不断明晰, 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律师制度的健康发展。但是, 律师权利的限制, 律师执业中遇到的阻碍也不容忽视。律师的执业困难, 存在于在刑事诉讼的各个环节中, 主要表现为: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辩护难等等。

第一, 会见难:《律师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律师会见当事人且不受监听监视的权利, 然而在实际中, 审批手续复杂、拖延安排会见、限制会见的时间和次数、对会见的谈话内容进行监视和监听等大大妨碍了这一权利的实现。

第二, 阅卷难:虽然法律明确规定了受委托的律师有权查阅、摘抄和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及案卷材料。但在实际案例中, 律师的阅卷并易事。特别是在公诉案件中, 律师需要到检察机关查阅案卷, 而检察机关对于一些重要证据和材料并不愿意出示, 这就导致了本属于平等地位的控辩双方, 在还没开庭时已存在差距。这一点, 无论是对于律师的辩护还是对与当事人利益的维护都十分不利。

第三, 取证难:律师虽有权凭借律师执业证书和律师事务所证明, 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查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情况。然而, 在这一环节中, 律师属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群体, 他们既没有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这样庞大的组织和领导机构, 可以有相对充足的人员进行调遣, 也没有强大的公权力作为后盾。取证不仅面临重重审查, 而且执行十分困难。

第四, 辩护难:在公诉案件中, 检察官和律师作为控辩双方应是平等的, 律师作为独立的诉讼参与人, 其职责在于依据事实和法律, 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法责任的材料和意见, 从而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然而由于初期调查取证、会见、阅卷方面的权利的不平等, 使得律师的辩护往往缺乏针对性, 法庭之上对于检察院提出的证据往往措手不及, 一时难以提出观点来辩驳。

三、律师权利的保护

律师不仅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执业困难, 其人身权利往往也面临着威胁。一方面, 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人, 常常受到被害人和社会舆论的和压力;另一方面, 由于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辩护观点的对立, 也受到来自他们的冷遇和阻碍。由此可见, 对于律师权利的保护还远远不够。保护律师权利, 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完善立法。

目前的《律师法》中虽然赋予了律师会见权, 但是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要由看守所安排会见, 而看守所对于律师的会见请求经常拖延受理, 受理后看守所仍有两天时间可以自由衡量, 这对于律师的工作效率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减慢。

(二) 改变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严重不平等的状态。

检察院不仅担任着在公诉中的控诉职责, 它还是法定的法律监督机构, 而对于一个律师或其代表的律师事务所来说, 他们实力对比十分悬殊。公安机关和检察院处于律师的对立面因而不提供完整案卷或刻意隐瞒关键证据时, 律师在调查取证中很难得到协助。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律师的地位, 使他们在诉讼中真正处于一个相对对等的状态。

(三) 充分发挥律师协会保护作用。

《律师法》中对于律师协会的职责第一条就规定为“保障律师依法执业, 维护律师的合法权益”, 作为律师行业的自律性机构, 发挥律师协会的保护职能有利于增强律师行业内部的交流, 壮大律师团队的力量, 有力保障律师权利。

(四) 增强公民的法律一是。

律师作为广大公民的一部分, 他们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完善的保障, 实质上也反映出我国法治的不健全。例如:在律师会见中的监视监听行为, 实质上也是对一般人权的侵犯。因此, 只要每一个公民从内心中对于基本人权的保护有所认同并付诸实际, 我国的法治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刑事诉讼法.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3]律师暂行条例.法律出版社.

[4]中国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法律出版社.

篇4:浅谈知识产权保护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义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它指的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是指权利同取得智力成果的人的人身不可分割,是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财产权是智力劳动成果被法律承认以后,权利人可利用智力劳动成果取得报酬或者得到奖励的权利,这种权利也称之为经济权利,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创造,是人的智力成果权,它是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法律概念。

二、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广义的知识产权可以包括一切人类智力创作的成果,对它的解释国际上仍有争议,但狭义的知识产权范畴已为

大多数人所接受,它主要包含三块内容: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版权)。知识产权是国家通过立法使它的地位得到确认,并通过知识产权法律的施行才使得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现实的法律保障。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的理解,一般是所谓"双轨制",一种是我国比国外多的行政执法的途径;还有一种是提起诉讼。双轨,就是指行政执法和打官司。知识产权保护的含义起码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

(1)立法保护。没有立法确立它的法律地位,就没有知识产权的地位,知识产权,更加依赖立法,没有立法就没有知识产权的法权形态,就没有创造者、权利人的法律地位。

(2)行政保护。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当事人严重违反知识产权法律行为予以行政处罚。

(3)司法保护。司法保护就是指通过司法途径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包括民事、行政、刑事的途径。

司法保护还包括刑事诉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就是通过刑事、民事、行政途径,来追究侵权人的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以及被处罚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对行政执法的司法审查,支持正确的行政执法,纠正弥补错误、有缺陷的行政执法。这就是司法保护的完整含义。

(4)知识产权的集体管理组织保护。集体组织管理保护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特色。

以上这几个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综合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一个立体防线,才能有效地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这样才能够及时制止、制裁侵权行为。

三、我国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1.商标权的保护

(1)商标权保护的范围。我国商标法以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为保护对象。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准注册的商标和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这是区别和判断侵权与否的一条重要界限。"核准注册的商标"是指经商标局注册的可视性标志。"核定使用的商品"是指经商标局核准在案的具体商品。注册商标所有人无权任意改变商标的组成要素,也无权任意扩大商标的使用范围。

(2)商标权保护的期限。商标权保护的期限是指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期限。我国注册商标的有效期为十年,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计算。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可以续展;商标权的续展是指通过一定程序,延续原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使商标注册人继续保持其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我国商标法规定,注册商标有效期满需要继续使用的,应当在期满前六个月内申请续展注册。每次续展注册的有效期为十年。续展注册经核准后,予以公告。

2.专利权的保护

专利保护的范围是指专利权效力所及的发明创造范围。我国专利法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来解释权利要求。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者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来说,权利要求书是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基本依据。权利要求应当由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内容的技术特征组成,这些特征是构成权利要求的基本要素;对于外观设计来说,确定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范围是以显示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为依据的,在图片或者照片上反映出的一模一样的外观设计属于其保护的范围,即使存在着微小的差别,这种差别,任何人看了都认为两者是近似的,也属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范围。

3.著作权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的明文规定的著作权保护的对象,主要是指作品。作品是著作权法的客体,《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1)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作品,著作权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作品包括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作品。

(2)戏剧或音乐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曲艺、杂技、哑剧作品。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依《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依法享有下列财产权:①复制权。②发行权。③出租权。④作品的展览权。⑤表演权。⑥放映权等。著作权人的人身权,是从作者创作出作品后才产生的,由作者终身享有,不可转让和剥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享有以下人身权:①作品的发表权。②作者的署名权。③作品的修改权。④保护作品的完整权等。

四、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保护了权利人的利益,更深层的意义是挖掘专利、商标、版权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财富。

(1)我国现阶段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要地位,如果要向科技密集型产品过渡就必然要关注知识产权产业的建设。

以版权为例,版权保护不但能够激发智力成果创造者创作出大量的精神产品,而且能够促进图书报刊等传播制品的产业的发展。

(2)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可防止人才流失。

(3)专利、商标权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同樣越来越加重要。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法带有很深的外来色彩,因此在完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同时,更要密切关注世界知识产权建设状况,了解国际最新的发展趋势,才能适应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形势。

参考文献:

篇5:律师浅谈知识产权保护

时间:2014-12-18来源:关键字:知识产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已从传统工业模式下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劳动力,转向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优势,知识产权已成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在我国,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中国超过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超过80%的新产品都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与机制创新、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近年来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以保护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包括降低专利费、建构国家专利技术展销交易平台、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使用和商业化、建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训力度、计划为中小企业专利技术走出国门建立专项基金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等有关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也相继出台。

但作为知识产权的运用主体的中小企业因其实力较弱、发展规模较小、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不够,中小企业的知识产品保护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论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给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1、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1、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认识误区

误区一:重技术、重质量却轻视知识产权保护。很多中小企业舍得投入研发新产品、新技术但却对自己的研发成果缺乏保护意识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自己的成果。

误区二: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由于规模较小、受经济条件等很多因素的制约,多数中小企业对自身所应拥有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没有申请法律的保护,直到企业的知识产权被别人侵犯了才有所认识。

误区三:对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认识不深。一方面表现在由于信息的匮乏,企业对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浑然不知。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侵权不会被别人发现。

误区四:不善于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很多企业对于自身的知识产权被侵犯后,很少采取维权成本相对较高的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误区五:企业没有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认为知识产权战略在企业的发展中无足轻重,只要有技术,企业的发展便可以高枕无忧。1.2、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缺乏

国内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没有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不多。企业万一牵连到知识产权争端,要么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要么要支付高额费用聘请外部人员应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包括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产权谈判及分析工作,因为专业人才的缺乏而无人胜任。1.3、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亟待完善

1、针对滥用知识产权的非法垄断行为,许多发达国家都通过制定反垄断法进行制约,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中也没有可操作的反垄断条款。

2、随着产权市场的发展,知识产权资本化正逐步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于知识产权资本化,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依据,但是在具体执行和权利实现的过程中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3、知识产品保护的社会服务体系较为缺乏,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的社会机构较少;知识产权纠纷维权困难

有专家表示,无论是传统技术产业,还是新兴技术领域,知识产权的竞争正不断激烈,尤其是专利竞争已经成为热点。完善有关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法律法规,提高法律效力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知识产权的运用、专利审查制度以及对专利侵权的处罚力度等都还要建立更完善的保护机制和法律制度。

2、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2.1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熟悉相关政策、加强保护意识

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知识产权这种无形财富越来越显示其威力,诸如抢注商标、抢注互联网域名等侵权事件也大量出现,无论抢注者的真实动机如何,从某个角度来看,足以证明国人已逐渐对知识产权认识和重视。你不去申请专利、注册商标,别人便去申请、注册,一旦取得授权,权利人当然有权要求你支付使用许可费,否则便依法阻止你去实施,并且要求赔偿损失。目前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机制建设,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企业要及时学习和了解。

2)、建立保护机制,制定战略保护策略

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部门(无条件的可以兼职管理),加强知识产权前期预测和管理。中小企业在利用外部法律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同时,也应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1)建立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应建立以激励和保障技术创新,鼓励科技人员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形成知识产权为目标的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员工绩效考核体系。(2)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保护责任,与员工签订知识产权相关协议。(3)规范知识产权转让与引进的合同管理,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

在此,应杜绝四种倾向:一是在研究尚未成功的阶段,急于发表论文或交流学术成就,这种做法,一则因技术内容公开而失去申请专利的可能,另外,又容易被竞争对手借鉴,甚至将其略作加工改进后作为自己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合法地“窃”为己有;二是有些人认为只有取得最终成果,尤其是成熟的研究成果时才考虑如何保护的问题,这样在研究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以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取阶段性成果,完善后抢先申请专利,而最初的研究者则因此丧失了权利。三是不注意保密工作,导致研发中或对外委托加工的技术资料泄露,失去作为商业秘密和专利保护的可能。四是对于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的技术成果,在合同中对成果的权属问题不作约定或约定不明。

3)、要善于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途径保护智力成果。企业应考虑多种方式或途径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专利保护是较强的保护方式,但其前提是要公开技术内容,而商业秘密保护则由企业自身采取的措施和技术本身所决定。如对产品结构或外观新颍设计方面的成果可以考虑申请专利保护,这是因为这样的设计随着产品的上市,他人一目了然,如不申请专利这种强制保护,企业自身的利益无法得到保护。此外,申请专利时专利文件的撰写十分重要。对一些涉及产品型号改进的,可以考虑申请商标保护。另外,企业在进行专利申请时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或进行专利池建设,多方位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其次,要善于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不是装点门面的饰物,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知识产权是诉讼中的权利,其价值通过诉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根据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可采取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种途径。行政保护主要是由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采取的保护,如专利管理局、版权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海关等。司法保护就是通过在法院进行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依法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2、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政府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的着力点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外,基本上是放在国有大型企业上面。但是在当今经济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孵化新兴产业和振兴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将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同时,我们要想在国际范围内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极其残酷的知识产权战争,必须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参与。

知识产权人才应当是复合型人才、高端型人才,也是应用型、国际型人才。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人才应具备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电子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及法学知识水平。作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除了必须掌握以上所述各种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熟练掌握技术创新方法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之路,从事知识产权事务的人才应该帮助和指导研发人员掌握创新方法,检索最新专利动态,一方面启迪研发思路,另一方面避免侵权,少走研发弯路,减少创新成本,使企业获得最大效益。

中小企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不外乎引进和自我培养两条路。一是大力引进知识产权人才。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应该下重手笔,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二是立足于企业自我培养知识产权人才。企业要制订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在职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自学成才,要研究措施、制订办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人才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提倡培养人才、善待人才。

知识产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不应是企业孤军奋战,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迅速改变政府角色缺失现象,制订各种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法规和制度,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大环境,特别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倾斜,强化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扶持,快速将其扶上马,纳入健康发展轨道。其次逐步完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人才汇聚的优势,真正起好政府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作用,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人才出谋划策、添砖加瓦。第三高等院校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要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需求出发,大力培养师资力量,认真研究学位和课程设置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广大中小企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知识产权高端人才。

2.3、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

1)、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定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扶持政策,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设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管理。一方面制定和修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完善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甚至,要出台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问题的专利法、商标法,来确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主动进行知识产权建设工作,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建立政策体系,推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政府要搭建好知识产权政策的平台,建立政策体系的初衷是为了排除目前制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和信息闭塞等障碍,目的在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保护、经营和管理的能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2)、以知识产权中介机构为纽带,发挥其在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

梁作用。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企业知识产权宣传、培训、代理、交流合作、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将会极大的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事业的振兴。但,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方式是实行前置审批的制度,这会导致大量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进入市场,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后置式监督,而不是仅仅依靠工商和财务年检,这样才能对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规范,更好地发挥其沟通服务功能。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使中小企业聚弱为强

现行社会正在逐步完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行业协会更具优势。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也要与政府密切合作,建立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的沟通机制。在应对国内知识产权纠纷中,中小企业组织起来的行业协会不仅发挥沟通作用,还可以争强中小企业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的力量。4)、以产学研相结合为途径,谋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中小企业要善于利用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法律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从而找到知识产权建设中科技支撑着力点。政府要协调好产、学、研三方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小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

三、结论

基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意识形态、社会现状、人才和政策几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分别给出了建议和意见,以期为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帮助。参考文献:

[1] 徐斐:《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2007年 [2] 陈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误区及对策建议》,《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

[3] 姜南、徐明:《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13年

[4] 马万里、史婷婷、辛晓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先做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

篇6:律师浅谈知识产权保护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来源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创新,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层次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知识产权法作为一种对知识产品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 不仅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 而且与公众利益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着作权法还是专利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利益的提高, 因此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法的认识, 创建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 公共利益; 专有权;

一、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概述

(一) 知识产权法。

知识产权法是指对在知识产权的归属、管理、保护等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进行保护的法律法规。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 实际上我国在知识产权法的研究和完善上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因为虽然我国对知识产权法的认知程度在不断加深, 但是这种认知仍然停留在私人属性上, 对于知识产权法的公共属性研究并不深刻, 而且还没有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 但是从20世纪末以来, 已经有很多的发达国家从国家战略的公共利益角度上来考量对知识产权法的制定和实施, 甚至于将其与国家的经贸战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可见对知识产权法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二) 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通俗点来讲就是大众利益, 但是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社会利益之间还有很大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 公共利益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不特定多数主体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所以公共利益是具有主体的不确定性以及实体上的共享性。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 海峡企业新闻网报道了闵行区浦江镇一座建设中的体育公园出现了一半绿地、一半菜园的怪状。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本在建设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停滞导致大面积公园占地空荒, 所以许多当地的居民便决定在这块空地上种植蔬菜以“变废为宝”, 但是有很多居民认为公园空地应该是公共利益, 这些种菜居民的行为实际上是侵害了公共利益。虽然说在这个事件上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但是却明显可以看到公共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区别。共同利益实际上仍然从属于私人利益的范畴内, 只能说有一些共同利益是具有公共属性的, 但是公共利益的不可外溢性以及不可分割性也就决定了不是所有的共同利益都是公共利益。

二、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目前, 我国无论是从法律层面上还是从社会层面上对于知识产权的认可都非常高, 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日渐加快, 我国对于知识产权制度这种能够有效划分知识产品公共属性与私人属性界限的工具的重视程度也是在逐渐提高的。由于知识产品本身的形态并不确定, 所以也就意味着单一的知识产权法并不能够对所有的知识产品进行统一化管理, 因此在我国知识产权法的范畴内又细分了着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法等诸多内容, 这些内容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制度体系, 并尽可能对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形态的知识产品进行保护, 这对于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 着作权法与公共利益。

在知识产权的范畴内, 着作权是我们经常会提及的一种权益保护, 特别是在我国当今社会文化产业正在不断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贡献出巨大的价值的发展状态下, 对于着作权法进行认知就很有必要了。我国《着作权法》中有明确规定, 当着作人行使着作权的时候必须要建立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公共利益是着作人行使着作权的基础和限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将着作权所代表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了协调, 并将不损害公共利益视为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基础条件, 可见, 着作权法与公共利益之间联系紧密。WIPO关于公共利益的会议上也指出要维护作者的相关权益以及更大的公共利益。所以, 如果作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不能对公共利益产生良性影响的话, 那么就不会有所谓的着作权, 而着作权法也就无从谈起。其实着作权法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仅在于公共利益是着作权法建立的基础, 同时也在于着作权法的公共利益所关注的是知识的.扩散性, 通过着作权法来维护作者的知识权益, 从而让对社会有益的知识和感悟传播出去, 以达到教化大众, 促进言论自由的目的, 这也是着作权法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体现。

(二) 专利法与公共利益。

对比知识产权法所细分的其他领域来说, 专利法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更为密切。特别是专利法对于发明、创造、创新的激励作用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层次的提高, 甚至于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客观来讲, 虽然说专利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是专利所有者对于某种专利技术的垄断权, 但是这种垄断并不是决定性的垄断, 因为发明、创造作为一种技术方案, 一旦被推出市场就意味着必然会存在技术被破解和模仿的可能性, 它与有形资产的所有权不一样, 竞争者完全可以借助于对产品的研究从而找到发明、创造的技术核心点, 并通过深入研究来降低成本再转而与专利所有人进行市场竞争, 而且从市场发展的角度上来说, 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发明、创造在不断被研究和改进。

因此, 专利权实际上真正保护的是发明、创造者对于发明、创造这件事情本身的激情与热度, 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发明与创造, 需要不停进行革新才能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而这实际上也就是专利权与公共利益形成的紧密联系。因为专利权的存在能够鼓励更多的人进行发明创造, 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而社会层次的提高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有益的。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 发明、创造本身必然是要迎合某一种需求的, 无论这种需求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最终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都会或多或少对所有人产生良性的利益。

(三) 商标法与公共利益。

我国商标法的出台是在1982年, 细数下来我国在商标法上的研究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对比商标法出现前后的市场环境来看, 商标法的出现不仅维护了商标所标识的产品与企业的价值, 而且在不用鼓励垄断的情况下能够便于消费者进行自由的选择。而消费者自主意识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标企业彼此之间的良性竞争, 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 这对于我国公共利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存在竞争就意味着企业在生产、制造方面必须要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而产品和服务的效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社会大众的身上。

(四) 商业秘密法与公共利益。目前, 我国商业秘密法尚未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 更多的是杂糅在诸多法律法规中, 将商业秘密法的法律约束具体化、细节化。譬如说在《合同法》中强调合同签订的当事人双方, 无论合同成立与否都不得将对方的商业秘密公之于众或者进行不正当的使用和谋利。在《劳动法》第二十二条中也规定, 当求职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 无论劳动合同是否生效, 求职人都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来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

表面上看商业秘密法维护的是企业的商业秘密, 但是实际上其维护的是商业道德和自我道德, 而这两点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可见, 商业秘密法与公共利益之间也有紧密联系。因为如果说整个社会连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都无法保守的话, 也就意味着整个市场环境的混乱, 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衷是违背的, 所以商业秘密法的存在无异于保证了我国市场环境相对公平的竞争秩序, 在维护企业商业秘密的同时也是在维护整个社会的相对稳定, 这就是商业秘密法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知识产权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作用

(一) 知识产权法保障了生产创造的可持续性。

一直以来我国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来源就在于各个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知识产权法的出台保障了知识产品创造者的合法权益, 从而促进了这些创造者和创新者对于创造、创新的激情和动力, 使得社会生产创造的可持续性有了保障。而社会生产创造有了良好的保障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社会将会从向更高的层次进发, 这无异于推动了国民公共利益的提高。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 如果国民的公共利益不能够始终保持一个上升的趋势的话, 也就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出现了迟滞, 所以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法的认识和研究, 从根本上保障国民的公共利益。

(二) 知识产权法平衡了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知识产权法是我国近现代才出现的一种对知识产品进行保护的法律制度, 而在知识产权法尚未推出之前, 我国社会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很多人都愿意以社会利益作为旗帜来绑架私人利益, 从而导致私人利益受损而社会利益却没有显着提高。所以知识产权法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理念束缚, 对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进行了科学的界定, 并平衡了传统社会可能存在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 有效避免了传统社会中这种双损的局面出现,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在我国着作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说当除着作人以外的人单纯以欣赏和学习的角度来使用已经发表过的作品的话是不需要向着作权人支付相关费用的。也就是说知识产权法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是在增进共同利益, 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并不存在任何矛盾的地方。

(三) 知识产权法是产生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从实践的角度上来看, 知识产权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共利益的产生, 无论是着作权法对作者作品创造的激励, 从而促使这些作品发挥教化大众的价值。还是专利法推动了发明、创造、创新, 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或者是商标法社会正常市场环境的维护, 保障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 促进了企业在生产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提高。都足以证明知识产权法对于公共利益的产生有着绝对的促进作用。

总之, 知识产权法与公共利益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知识产权法是促进公共利益提高的有效途径, 而公共利益则是知识产权法服务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方向。从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角度上来说, 只有加大对知识产权法的重视程度和法律约束, 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公共利益, 才能真正让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周作斌, 李延禹.论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的原因及趋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 4

[2]朱华全.知识产权利益平衡国际化的思考——与国内知识产权利益平衡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 2010, 1

[3]刘丽娟.论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关系[J].知识产权, , 1

[4]徐利华.浅析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J].学理论, 2012, 3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下一篇:《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