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记录

2024-05-18

知识管理记录(共8篇)

篇1:知识管理记录

×××× 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标准

SMP-WJ-005-01

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管理 规程

20XX-XX-XX 发布

20XX-XX-XX 实施 ×××× 中药饮片有限公司

发布

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管理规程

目 目的 的 规范批生产记录的编制、批准、复制、发放、填写、收集整理、审核、变更、保存及 销毁的管理。

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产品的批生产、批包装批记录的管理。

责任 生产技术部负责起草批记录,综合部(GMP 办)负责编制, 确保本规程的实施,工艺 技术员(批记录管理员)、质量管理员及生产操作人员正确执行本规程。

依据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 年修订)。

内容 5.1

批记录的编制、审核批准 由生产技术部技术主管会同车间主任、技术员及相关人员根据产品工艺规程、操作要点、技术参数以及 GMP 要求拟定批记录草案,并提交生产技术部部长和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核,最后由质量受权人审批。定稿后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原件由行政部(GMP 办)管理部存档保存。

5.2

批生产记录应载明对应的工艺规程编号,版本号。

5.3

批记录的培训及生效 获得批准后,生产技术部负责人负责组员工进行培训并作培训记录,确定生效日期。

5.4

批记录的复印发放:

批记录批准后复印多份备用。工艺技术员在批生产前填写产品名称、规格、生产批号等相关信息后,交由车间主任或技术员复核签字后直接发放至各岗位,并作好批记录序号、文件标题 批生产记录和批包装记录管理 规 程

文件编号 SMP-WJ-005-00

起草部门 起草人 起草日期 审核人 审核日期 批准人 批准日期 综 合 部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颁发部门

版本号 00 执行日期

****年**月**日 分发部门

共打印

复核及发放记录。

5.5

批记录的填写:

5.5.1 批记录发放至班组后接收者再次进行核对。操作人员在进行生产操作时按批记录的填写要求及时对每项操作及时记录,操作结束后必须由生产操作人员确认并签注姓名和日期;保持批记录的完整整洁,字迹清晰。

5.5.2

批生产记录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① 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每一生产、中间工序开始、结束的日期及时间; ② 每一生产工序的负责人、操作人员、称量人员、符合人员签名; ③ 每一原辅料的批号、检验报告编号、以及实际称量的数量(包括投入的回收或返工处理产品的批号及数量); ④ 相关生产操作、工艺参数及控制范围,以及生产使用的主要设备编号。

⑤ 生产操作区域的温湿度等环境参数; ⑥ 中间控制结果的记录及操作人、审核人签名; ⑦ 不同生产工序所得半成品或中间产品的重量及必要的物料平衡计算结果。

⑧ 对特殊情况及异常事件的记录,包括对偏离工艺规程的偏差情况的详细说明或调查报告,并经 QA 审核签字。

5.2.3

批包装记录应当依据工艺规程中与包装相关的内容制定;记录的设计应当避免填写差错。批包装记录的每一页均应标注包装产品的名称、规格、包装形式和批号。

5.5.4

批包装记录必须载明待包装产品的批号、数量、以及成品的批号和计划数量;原版空白的批包装记录的审核、批准、复制和发放与空白的批生产记录相同。

5.5.5

批包装记录应当包含如下内容:

① 包装产品的名称、规格、包装形式和批号、生产日期及有效期; ② 包装操作日期及时间,包装工段负责人及包装操作人员签名; ③ 每一包装材料的名称、批号、及使用情况; ④ 根据工艺规程所进行的检查记录,包括中间检查结果; ⑤ 包装操作的详细情况,包括所使用的主要设备编号、包装生产线编号; ⑥ 所用印刷包装材料的实样,并印有生产日期、产品批号、有效期及相关的打印内容;不易随批包装记录归档的印刷包装材料科采用印有上述内容的复印件归档。

⑦ 对特殊情况及异常事件的记录,包括对偏离工艺规程的偏差情况的详细说明或调查报告,并经 QA 审核签字。

⑧ 所有印刷包装材料和待包装产品的名称、代码,以及发放、使用、销毁或退库的数量、实际使用量应进行物料平衡检查。

5.6

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如发生填写人员对数据、日期等填写错误需修改时,必须在原数据处轻微横向划“=”,保持原数据清晰可见,将正确的数据填写在旁边,修改人签名和日期。

5.7

收集整理审核:

5.7.1

生产结束后,班组长负责检查批记录的填写,数据的核对以及偏差情况,并及时将批记录上交工艺技术员,由工艺技术对本批各工序的批记录进行全面核查,计算该批生产的总收率、总物料平衡并填报汇总表。

5.7.2

车间主任根据汇总情况进行审核,重点检查差异情况及采取措施。生产技术部部长审核签字后由工艺技术员送交质量管理部。质量管理员(QA)对批记录进行进一步审核;最后由质量部部长进行最后审核签字后交质量受权人审批,确认产品放行。

5.8

批记录的变更:

如需变更批记录的内容,由车间主任或委托工艺技术员拟定修改申请,经生产技术部部长审核,最后经质量部部长批准后方按照变更管理程序进行变更,并在封面注明修改内容,版本号随之做相应改动。更改后的新版本原稿存放于质量部批记录档案柜中。由车间主任(或工艺技术员)班组长操作工进行培训,生效后前一版本停止使用,并不得在操作现场出现。

5.9

批记录的借阅查询 存档的批生产记录未经质量部部长批准,除上级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生产部查阅需要外,任何人不得查询或带出公司。

5.10

批记录的保存、销毁 质量管理员将已审核通过的批记录交行政部(GMP 办)归档,并设专柜存放,保存期限为超过产品有效期后一年。到期后由质量部指派人员登记汇总造册,交质量部部长审核批准后进行销毁,并做好销毁台账。

文件变更记录 原文件编号 变更执行日期 变更内容

僀儞僗僩乕儖咱妋捣偑昞帵偝傟杰偡丅偙咱杰杰咱撪梕偱傛傠偟偗傟伪丄偦咱杰杰乽师傊乿傪僋侪僢僋偟偰偔偩偝偄丅

寻一处清幽,觅一分杳然 孤独,是沉淀心性的一剂良药 孤独时的寡言罕语更甚过侃侃而痛不言,笑不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篇2:知识管理记录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参加人员:本校全体教师

活动形式:会议

活动主题:冯庄小学精细化管理目标考核会 主要过程记录:

影像资料:

篇3:知识管理记录

在日常检查中, 笔者发现针对《油类记录簿》的记录情况记录不规范或不如实记录甚至伪记的现象十分普遍。在与船方交流中发现由于船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 对如何正确记录ORB存在误区甚至不会记录。本文针对ORB第一部分 (机器处所的作业) 的记录和检查做浅要分析, 不当之处, 敬请指导。

1 《油类记录簿》的法律地位

《MARPOL73/78》附则Ⅰ的第20条规定:“凡150总吨及以上的油船和400总吨及以上的非油船, 应备有《油类记录簿》第一部分 (机器处所的作业) ”。“可以对停靠本国港口或近海装卸站的任何船舶检查《油类记录簿》, 并可将该《油类记录簿》中的任何记录复制成副本 (可要求主管当局在根据本项规定而制作副本时, 应尽快进行, 避免造成船舶不当延误) , 也可要求船长证明该副本是该项记录的真实副本。凡经船长证明为船上《油类记录簿》中某项记录的真实副本后, 该副本 (文件) 将在任何法律诉讼中成为该项记录中所述事实的证据。”本文提及的《油类记录簿》正是适用于这种非油轮船舶。

2 《油类记录簿》记录前的准备工作

(1) 熟悉相关公约法规及所属船旗国海事主管部门的要求, 特别是充分理解《MARPOL 73/78公约》附则Ⅰ第Ⅱ章第9、10、11、12、20条等条款, 才能真实、正确、规范使用《油类记录簿》。《MARPOL 73/78公约》是船舶必备的图书资料之一, 轮机员应该借阅并学习, 找出适合本船的条例, 熟知防污知识, 排污标准以及对禁排区域、特殊区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仔细查阅船舶国际防止油污证书 (简称IOPP证书) , 该证书由船长负责保存, 任职轮机长应向船长借阅, 最好复印一份随ORB一起保存。在IOPP证书正文中的方格内打“×”表示“是”或者“使用”, 而填入“—”则表示“否”或者“不使用”。

3 《油类记录簿》的记录要求

(1) 认真负责, 如实填写《油类记录簿》的各个细目。

(2) 正确填写《油类记录簿》, 不漏记、不错记。

①凡是涉及添加燃、滑油 (添加桶装滑油不必记) 、污油水排岸接收、舱底水排出 (散货船仅指“机器处所”的舱底水) 、舱底水驳进污水柜、污油 (泥) 柜污油 (泥) 的变化、污油 (泥) 柜之间的转驳等均应记录。记录中涉及的污水、油 (油渣) 柜必须是IOPP证书附录中标有的, 且柜名要相同。

②填写笔画清晰, 不得涂、抹。如有记错, 应将错误字句画一横线删去, 被删去字句仍应清晰可见, 更正字句写在错误字句的下面, 并签字确认更正情况。如有漏写, 程度不严重时, 可在原文上面写上补充字句, 并在其后签字, 签字要标以括号。

③《油类记录簿》应依时间顺序记录, 不允许整行留空 (没有填满整行, 则不算遗留的空行) , 可允许转行继续填写。如发现有整行空行, 应用横线或斜线删去。每记完一项作业, 应由轮机长签署姓名和日期, 每记完一页, 应由船长审阅并签字。

④轮机长接班后应对《油类记录簿》进行认真查核。新任轮机长到任后, 除了自己要正确无误的填记外, 应对以前的记录情况进行认真的查核:记录方式、涉及的污水 (油) 的数量和去向等是否合理、正常。

4 《油类记录簿》的内容记录

所有船舶机器处所油类记录簿的记载内容共有九大项 (A~I) 。应记载的内容视各船具体情况而定。在《油类记录簿》的首页是作业细目综合一览表, 应按《MARROL 73/78》附则Ⅰ第20条规定予以记录, 这些细目按作业项目分组, 每组作业由一个字母代号表示。船长在记录时认真阅读这些说明, 认真记录, 按要求填写。《油类记录簿》每页必须填上船名、船舶编号或呼号。对本页不适用的部分应直线画掉。

4.1 代号字母C项的记录

《油类记录簿》的作业细目综合一览表中字母C为残油的收集与处理, 当每航次结束时应记录船上留存残油 (油泥) 的数量。当每航次天数少于1周时, 应每周记录1次, 数码11为残油的收集;11 (1) 为分离出的油渣, 包括净化燃油和滑油所产生的油渣或其他残油。需说明污油柜最大舱容 (如15.0m3) 与现存污油量 (如5.2m3) ;12为残油的处理方法, 说明残油的处理数量, 注明从油舱中排出和留存在油舱中的数量;12 (1) 为排入接收设备 (如排入接收设备5m3, 污油柜内还残存约0.2m3) 并注明港口;当船上储存较多的残油时应尽量利用岸上接收设施, 所有残油处理均应取得收受人的收据和港监的证明, 这样的收据和证明应与油类记录簿一并保存。泵出的残油的数量与时间及留存的残油数量应记录在航海日志和油类记录簿上, 并请港监官员在油类记录簿上盖章签字, 12 (3) 为残油已焚烧 (如已焚烧0.5m3, 污油柜内还存有0.1m3) , 注明作业的全部时间和船位;最后每一项负责人签名。

4.2 代号字母D项的记录

船舶含油污水的收集和处理, 应按照《油类记录簿》D类机器处所积存的舱底水非自动方式排出舷外或其他处理的方式要求进行记录。记录时, 应按照要求记录排放或处理污油水的数量、时间 (开始、结束时间) 。其中有三种方法排放或处理污油水:

(1) 通过15ppm设备排放

含油污水在通过15ppm设备排出舷外时, 必须考虑以下两点:

①注明开始和结束时的船位。

②处理能力。不同型号的油水分离器, 其处理含油污水的能力也不相同。其处理能力可通过查看油水分离器的铭牌或IOPP证书上的记载获得。

(2) 排放到岸上接收设备

如果将含油污水排放至岸上接收设备时, 必须注明接收港口, 与处理残油一样, 船长应要求岸上接收单位提供一份含油污水的接收证明或收据, 以避免卷入污染事故之中, 该收据或证明应与《油类记录簿》一起妥善保存。

(3) 驳入污油水舱或集污舱

如将含油污水驳入污油水舱或集污舱, 则应注明油舱编号, 说明转驳的数量和留存在油舱内的总量。

4.3 代号字母H的记录

船舶加装燃油或散装润滑油时, 应按照《油类记录簿》H项的要求进行记载。记载时, 应注明装油的地点、时间、燃油或润滑油的种类和数量、油舱的编号, 同时应说明受油舱的加油数量和总存量。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MARPOL73/78》公约关于油类记录簿的填写要求, 对油类记录簿要求填写的内容和格式作了介绍, 分析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说明规范填写应注意的事项。

篇4:知识管理记录

[关键词] 质量管理;参与;护理记录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1-0122-02

护理记录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保险及处理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1]。但在临床上常出现因护理记录不当导致的医疗纠纷、保险机构拒付医疗费用、患者的客观资料不能如实反映等状况,大量文献报道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给护士带来极大的困惑,也使患者的合法权利受到影响,同时也给护理记录质量管理方法带来挑战。“全员参与”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效果[2]。因此,我院护理部从2010年1月份开始在全院实施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控制,现将实施方法和效果介绍如下。

1 实施方法

1.1 建立管理组织,明确各组职责

护理部组织成立“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管理”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负责,分设质量控制组和教学科研组,分别由内、外科科护士长任小组长。首先由护理部主任在护士大会上进行总动员,说明重要性和方法,要求病区护士全员参加,根据护士自己的意愿报名参加质量控制组和教学科研组。

质量控制组:每个成员每个月检查2份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其中1份为在院护理记录的环节控制,1份为出院病历的护理记录,提交书面的质控报告给质控管理小组。

教研科研组:成员承担临床带教工作,了解质量控制组提交的质控报告中存在的护理记录书写薄弱环节,收集不同层次护士对护理记录培训需求,制作课件,对护士进行分层次的护理记录培训;及时向临床护士介绍国内外最新进展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同时根据临床需求,修改完善护理记录表格提交给护理记录质量管理小组。

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由原先护理记录质量检查组的护士长组成。其工作职责为每月分析质量控制组和教学科研组提供的相关资料,每季度各病区抽查在院和出院病历各2份进行质控检查,并及时与省护理中心联系,完善护理记录质控标准。每月召开信息反馈会,了解护士对护理记录中存在的困惑,及时协助解决。及时调整全员参与方式的选择、参与量的控制及激励机制的运用[3]。

1.2 选择质量控制标准

卫生部和浙江省护理中心制定的病历书写规范和本院制定的护理记录书写细则要求。

1.3 统计学分析

将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前2年(2008年、2009年)和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后2年(2010年、2011年)每月护理记录检查得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控前后护理记录检查得分比较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前2年平均得分为(95.28±0.98)分, 全员参与质量控制后2年平均得分(97.42±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73,P﹤0.01)。

2.2 有效简化护理记录的书写,完善护理记录书写细则

在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控制期间,恰好开展了优质护理活动,卫生部提出了简化护理书写的要求,实施简化护理记录书写初期,护士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有的仍按照原先的书写方式,有的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无护理记录书写,科室护士在质控的同时对实例剖析,充分认识到简化护理记录要“精”,明确了哪些需要记录,哪些不需要记录及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科学记录方法,最后完善了护理记录书写细则,达到了病情有变化及时写、不重复书写等要求。

2.3 快速推广护理电子病历

2010年7月份我院开始推广护理电子病历,首先由科护士长建立书写模板,选择普外科和神经内科试点,2个病区的护士在书写和质控的过程中,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信息科的配合下,完善了护理电子病历,并完成全院护士的培训,1个月后全院顺利推广。

3 讨论

“全员参与”是现代管理的重要特征,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它的应用令许多企业快速发展。目前大部分医院对护理记录的质控也设置了三级管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质控小组人员少,且多数在倒夜班,不能及时检查和反馈,质控工作基本上由护士长负责,护士长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护士,并提出整改措施要求护士遵照执行,但护士长往往由于事多出现疏漏,很难做到各个环节的控制[4],护士缺乏管理意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成效受到影响。每份护理记录的完成需要团队合作,护理记录质量管理也需要全员参与,通过全员参与和信息反馈,形成了人人有目标、有压力、有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的形成才能有效提高其质量。

护理记录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保险及处理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国内外各医院护理主管部门在质量控制方面各显神通,以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如加强护士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加强环节控制、前馈控制、分层控制、改变护理记录书写模式等(以护理问题代替护理诊断、美国、日本和香港的焦点记录法[5]等)。其质量控制人员均为少数人,绝大部分护士作为被动接受的群体,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影响效果。

全员参与需要提高护士的主动性。刚开始时,部分护士缺乏护理记录检查方法和经验,不能有效发现护理记录存在的问题,对护理记录质量控制缺乏主动性。我们采用培训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质量控制的水平提高较快,并发现通过检查学习自己护理记录的书写水平也有提高时(特别是对危重患者等关键的护理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的建议得到采纳,护士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认真参与质量控制、而且开动脑筋,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协助护士长指导其他护士,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配合。

护士应参与质控的量的控制。在开展全员参与护理记录质量管理开始,我们要求每位成员每个月检查3份病历,其中1份是跨科室的病历,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病历保管、回收问题及年轻护士知识面不足、工作忙等困难,影响了质控的开展,后来改成病区内病历质量控制,并由3份改成2份,护士能轻松接受。

[参考文献]

[1] 叶敏,阎红.新参加工作护士护理记录书写能力培训方法的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42(8):563.

[2] 刘岩,李冬梅. 试析质量管理原则中的“全员参与”[J]. 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7,4:46.

[3] 余祖妹,吴妮娜. 品质圈活动在简化护理记录中的应用探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6.

[4] 张华,朱卉敏. 全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及效果探讨[J]. 护理研究,2006,20(2):541.

[5] 刚海菊,黄莉,张华清.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10,10(1):61.

篇5:记录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可追溯性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制度。

1、记录要从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

2、各部门应互相配合,做到既能满足统计业务核算、质量安全和有关管理工作的要求,应设立原始记录。

3、记录必须专人负责记录,记录要全面、及时、准确、清晰,不得任意涂改和撕毁,保证记录完整无缺。

4、记录应建立相应的记录台帐和整理表,对主要数据进行分类、归纳、登记,使数据台帐化。

5、记录应按月收集,分门别类,装订成册,以备查用。

6、各部门应有专人负责记录的立卷归档工作。

7、凡归档的文件资料必须齐全完整,遵循文件的形成规范,进行分类、编目、登记和必要的加工整理。

8、记录的查阅必须严格履行登记手续,不得擅自抽拆、涂改、勾划、损坏记录,借出使用必须妥善保管。

质量目标管理制度

为了建立公司质量目标的考核体系,对公司质量总目标进行分解,在各部门建立各分项目标,确保公司质量总目标的实现。质量目标管理制度的确定和实施,适用于公司与质量目标有关的所有部门。

1、办公室负责公司质量目标的管理、监督和考核,各部门、单位制定各自质量目标或指标,并加以实施。

2、公司总经理制定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目标与公司的质量方针应保持一致。

3、各单位、各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任务,应按总目标精神,对目标进行分解,制定本单位、部门的质量目标,明确考核方法,以便于对质量目标进行测量。

4、依公司发展需要,总经理确定对公司质量目标进行调整时,由办公室根据评审结论组织质量目标的修改,对修改后的质量目标,经总经理批准后重新发布,各部门、单位质量目标根据总目标的修改进行修改。

5、职能部门管理目标主要为:

①工程管理:施工计划管理、工程技术管理

②质量管理:质量指标管理、质量措施管理、质量责任制落实 ③安全管理:安全目标管理、安全措施管理、安全责任制落实 ④设备管理:机械购置和装备管理、机械达标管理、机械检修和保养管理

⑤经营管理:经营目标管理、工程分包管理

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人力资源调配管理

6、办公室对管理目标考核一次,当阶段性管理目标没有实现时,组织责任部门进行分析,制定完成目标的措施,由责任部门贯彻实施。

7、项目中标后,项目部根据公司总目标和项目合同要求,以及公司对项目的承诺,策划制定质量目标和质量目标管理措施。

8、项目质量目标作为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之一,与施工组织设计一并审批。

9、项目部每月对本项目工地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一次考核,上报公司工程部。当项目部没有达到要求时,由工程部组织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责成项目部采取纠正措施。

质量问题处理及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为确保施工质量达到合格要求,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为认真贯彻质量方针,实现公司质量目标,落实工程主体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力度,规范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问题(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及责任追究。

一、公司主管总工是本制度的主管领导。安全生产科、技术质量科是质量问题处理及质量事故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制度的实施、监督与检查,并负责组织严重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评审和处理,并对事故按“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提报处理意见,上报董事会讨论结案。办公室参与严重质量问题及质量事故的评审与处理,并对奖励及行政处分人员按规定承办手续,财务科负责对各单位经济处罚的收缴。安全生产科负责对处理结果实施检查验证。

二、质量事故的分类

1、质量一般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30万元以下的质量事故。

2、质量大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30万元(含3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质量事故。

3、重大质量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质量事故。

4、质量特别重大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的质量事故。

三、重大质量事故的等级划分

1、一级重大质量事故 ①死亡30人以上

②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③特大主体结构垮塌

2、二级重大质量事故

①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

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不满1000万元 ③大主体结构垮塌

3、三级重大质量事故 ①死亡1人以上,9人以下

②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不满500万元 ③中、小主体结构垮塌

四、质量问题报告的责任和步骤

1、项目经理是单位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发生工程质量事故,必须及时、如实上报技术质量科,并及时组织处理问题。

2、任何单位、个人均有权和义务将工程质量事故的情况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3、发生一般质量事故,由项目部组织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填写工程质量事故报告表。

4、发生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技术质量科向总工办汇报,并填写《重大质量事故报写表》一式三份,事故发生后,总工办要及时组织技术质量科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

5、质量问题的调查

①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

②事故概况:主要介绍事故发生或发现时间、事故现状和发展变化情况

③事故是否做过处理:对缺陷部分进行封堵或掩盖,为防止事故恶化而设置的临时支护措施,但未达到预期效果,也应予以注明

④事故调查中的实测数据和各种试验数据 ⑤事故原因分析

⑥结构可靠性鉴定结论 ⑦事故处理再发生的建议

6、调查报告

对于较严重质量问题的处理,必须组成事故调查组,调查组写出调查报告报于技术质量科,对于轻微质量问题的处理视情节的严重程度,由责任单位写出书面检查和情况汇报,报技术质量科。

7、事故处理

建设单位负责组织质量问题的核实和处理,施工、监理、设计单位参加分析原因,技术处理方案由项目部提出监理单位审查,经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对有争议或技术难度较大的质量问题,可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技术鉴定,处理结果报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备案。

五、常见的处理方法

1、结构损伤修补处理。

2、对结构的加固处理。

3、返工处理。

4、限制使用。

六、不做处理的范围

1、不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要求的。

2、有些不严重的质量缺陷,经后续工序可以弥补者。

3、出现的质量缺陷,经复核验算,满足设计要求者。

七、事故经过分析处理后,应有明确的书面结论

八、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

下属职责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轻重追究有关责任单位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1、未按规定公司选择具备相应施工条件的。

2、未按规定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或不接受质量监督机构监督的。

3、任意压缩合理工期的。

4、明示或暗示施工人员降低工程质量的。

5、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擅自施工的。

质量管理自查与评价制度

在施工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按照职责检查的频度和方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书面整改要求,监督实施并验证整改效果。

一、项目部

1、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策划,对建筑施工工程项目中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

2、每月对运行情况进行自查和互查,并整理各种质量记录,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填写《施工现场检查记录表》和相应的程序文件所要求的记录,涉及到可测量的关键特性(如:噪声等)应有具体数据。

3、定期收集顾客反馈(满意或不满意、抱怨、投诉),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4、项目经理每季度组织对适用的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填写《运行情况检查控制记录表》。

二、其它各部门

1、每月向公司报送“运行状况月报表”等报表。

2、每季度对项目部、分单位运行控制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出的质量问题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执行《环境、安全事故和不符合控制程序》,对违章人员做出必要处理,并监督项目部监视和测量记录的填写情况。

3、每季度按照《运行控制检查统计记录表》进行检查,保存

好原稿后报办公室。

4、各部门每季度组织项目部适用的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填写《运行情况检查控制记录表》。

三、办公室

1、对各部门通过定期(每半年)或不定期抽查,查看监视和测量记录,或者对各部门以内审或收集顾客反馈信息的方式,调查询问管理体系运行控制的执行效果。

2、对报送的《运行控制检查统计记录表》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管理评审和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3、组织各部门适用的法律法规遵循情况进行汇总评价,填写《运行情况检查控制记录表》。

4、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总结和评价,和管理评审一起进行,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书面整改要求,并跟踪其整改结果。

5、组织施工项目定期、不定期的质量观摩、检查,并总结评比、交流经验、评价等,表扬先进以资鼓励。

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

通过对质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确定改进的目标,制定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质量改进活动应包括:质量方针和目标的管理、信息分析、监督检查、质量体系管理评价、纠正与预防措施等。

一、技术质量科是质量信息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检查、监督质量信息的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其它部门、项目部负责收集各自信息和数据,并选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控制和实施改进。

二、质量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与利用

1、收集的信息包括

①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等。

②工程建设有关方对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

③各管理层次工程质量情况及工程质量检查结果。④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结果。⑤同行业其他施工企业的经验教训。⑥市场需求。

⑦质量回访和服务信息。

2、质量信息的传递详见《内、外部沟通和信息交流控制程序》。

3、技术质量科对项目质量管理策划结果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将其作为质量分析和改进的信息予以保存和利用。

4、各管理层次应按规定对质量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质量管理状况和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识别需要改进的领域和机会,并采取改进措施,分析结果。

5、施工企业在分析过程中,应使用有效的分析方法 ①数理统计 ②抽样检验 ③因果图 ④排列图等

6、企业高层领导应按规定的周期,分析评价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状况,提出改进目标和要求。

三、质量体系改进与创新

1、公司高级领导层根据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目标,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跟踪改进的效果。

2、技术质量科分析工程质量,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或潜在问题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并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3、公司高级领导层质量管理体系分析,评价的结果,确定质量管理创新的目标及措施,并跟踪、反馈实施结果。

4、各部门按规定保存质量管理改进与创新的记录。

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处理管理制度

1、为了加强项目质量管理,规范项目质量事故的处理行为,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项目部负责工程质量问题的统计汇报工作,并组织对一般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配合重大质量事故处理。

3、各分包方负责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果发现质量存在问题,应在第一时间主动积极的上报总承包方,并详细汇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经过。

4、项目部施工员和专业工程师对质量问题进行检查、评定,并上报监理确定质量问题的严重等级。

5、当发生质量事故时,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监理、分包方对质量事故初步确认,按事故分类,确定事故的紧急程度和报告对象。

6、项目部必须及时填写“质量事故报告表”,项目部技术负责人报告事故的简要情况,记录质量事故、一般质量事故应及时报公司备案;重大质量事故还应在24小时内报告公司分管领导,由分管领导组织成立质量事故处理小组。

7、质量事故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8、发生质量事故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事故原因,研究处理措施,查明事故责任,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9、发生质量事故,要按管理权限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提交“质量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成员由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并实行回避制度。

10、调查人员有权向事故单位、各有关部门和个人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实事求是地提供有关文件或材料,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或干扰调查组工作。

11、事故调查组针对事故调查的资料,及时组织召开事故调查分析会,讨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及事故处理的对策。

12、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及事故发生的原因,按照当事人在事故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事故责任,并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领导责任和次要责任。

13、发生质量事故,必须针对事故原因提出工程处理方案,必要时可委托质量检测单位进行必要的检验测试,提供事故分析及处理方案的技术条件和所需数据。项目部或分包方填报“质量事故处理方案报审表”,经有关部门部审定后实施。

14、记录和一般质量事故由项目施工部长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处理

方案,经项目经理审批实施,并报公司备案。

17、重大质量事故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有关单位提出处理方案,报质量事故处理小组审定后实施。

18、事故处理方案中涉及设计变更的,由原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变更方案。

19、事故部位处理完成后,责任单位填报“质量事故处理结果报验表”,经过质量评定与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或进入下一阶段施工。

20、对于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责任人和部门应追究相应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如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篇6:5S管理启动记录

1、启动会召开时间:2012年3月18日

2、发起部门:宝利公司厂长室

3、会议参加人员:李树标、刘少瑜、万新斌、林思洪、王明齐、何兆文、苏乙开、黄耀明、吴婉东、程锦榴、黎结华、马地久、谭志斌、张德海、张庆、李炎均、李昊

4、会议内容:会议由李树标厂长主持、万新斌副厂长贯彻学习李树标厂长在推行5S管理启动会上首先代表厂长室领导讲话:“经厂长室人员研究决定在罐头厂推行5S管理制度。5S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在生产现场中将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它针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方面提出要求,倡导从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员工都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李树标厂长讲道:“对于企业来说,5S是一种态度。企业要达成自己的生产经营目标,要生存发展壮大,要具备强劲的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决策能力,也不是营销能力,而是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话。执行力的高低,取决于纪律性的高低。所以5S是一种态度,为了形成有纪律的文化,必须表明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不怕困难,把想到的做到,把做到的做好的坚决态度。所以,企业5S是为了形成有纪律的文化,提高竞争力。”接着成立了以李树标厂长为组长的5S执行小组, 执行小组副组长:刘少瑜、万新斌、林思洪、王明齐,小组成员:黄耀彬、李昊、何兆文、苏乙

篇7:留守儿童管理记录

随着农民工热潮的涌奔,大批的农民工远离家乡,将自己还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交给年迈的父母、或亲戚、或近邻、或让孩子独立生活。这样,给孩子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作为教师的我,尤其是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的安抚工作,当义不容辞。

(一)工作目标

一、用真爱去感化每一个留守孩子。

二、让留守孩子学到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使孩子理解父母的无赖和打工的辛苦。

(二)工作方式

分阶段做好留守孩子的管理工作。

(三)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统计留守儿童名单并做好记录。

第二阶段:做好安抚工作,正确对待学习和家务。

第三阶段:教会留守儿童怎样生活,正确交友。

第四阶段:进行家访,了解各自的情况,并在学习上做个别辅导。

篇8:检修试验记录网络化管理

1.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理念或策略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框架下, 结合集团公司“规范化”“网络化”和“集中化”的要求, 构建起以提高检修试验质量为目标, 以计划管理为导向, 以流程控制为核心, 以绩效管理为手段, 将风险管理与内部流程控制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到变电站设备检修试验的全过程, 开展基础资料和信息收集管理、试验工作评价管理, 建立起网络化检修试验工作评价辅助系统, 指导和规范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开展, 避免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和试验数据失真, 实现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系统化管理。

1.2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范围和目标

1.2.1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管理范围

(1) 检修试验数据系统管理。

(2) 继电保护装置试验数据管理。

(3) 自动化装置试验数据管理。

(4) 变压器试验数据管理。

(5) 其它设备试验数据管理。

(6) 变电站内无线网络管理。

1.2.2 目标描述

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 以智能化变电检修管理系统为载体, 主要包含生产计划管理、检修试验全过程管理和绩效民主管理三大部分。以生产计划管理为主线, 将工区从计划制订到现场执行再到业绩考核统一规划到一个体系中。不但实现了信息共享, 避免了数据的重复统计和录入, 更重要的是将初始计划、检修试验全过程、试验数据时时录入、历史数据现场调阅、后期考评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闭环管理, 从根本上寻求解决检修管理工作的环节纰漏问题。其中, 计划管理主要完成检修计划的生成及统计, 生产全过程管理主要是对检修工作的全过程有效监管, 并对安全生产进行风险管控, 绩效民主管理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

2 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主要流程说明

流程说明: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实行班组、车间和运维检修部 (检修公司) 三级管理体系, 基本流程主要包括计划期、实施期和总结期及其下属的各个环节。

2.1.1 节点说明

节点1:由运维检修部组织讨论并最终确定并编制检修试验计划。

节点2:变电检修室根据运维部制定的试验计划, 编制车间的月度工作计划, 并于每月25号之前组织各班组进行计划讨论, 将计划分解到车间各班组。

节点3:各班组根据车间计划向调度中心、变电运维工区提交停电申请、确定工作负责人及工作班成员、办理工作票。

节点4:临时性缺陷, 无法列入停电计划处理的, 由各班组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检修试验工作。例如突发性设备故障。

节点5:由检修试验工作负责人确定检修试验项目, 根据具体检修设备和相关试验设备生成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检修试验作业现场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流程和内容进行作业。

节点6:严格执行车间管理人员到位监督制度, 车间管理人员不到位工作不开工, 并以拍照、录音等形式进行确认。

节点7:依照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进行检修试验工作。

节点8:根据工作得出相关试验项目的结果。

节点9:工作班成员通过网络现场查阅历史检修记录和试验数据, 与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 通过与历史数据的对比, 确定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由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车间级验收, 并将现场试验记录和数据通过网络时时上传。

节点10:由运维检修部进行验收。如通过则由班组终结工作票, 进行工作总结。如未通过, 刚返回班组, 对检修试验项目进行重新修改, 并履行其下流程。

节点11:由班组提交工作总结之后, 车间进行质量考评, 分别从工作的安全、质、量、期进行考评并打分, 存档。

节点12:由运维检修部存档。

2.1.2 关键节点说明

节点6、节点8、节点9及节点12是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关键节点, 在此有必要做详细的说明。

节点6:开展作业安全风险辨识, 执行车间管理人员到位监督制度, 做到车间管理人员不到位、不开工, 车间到位管理人员以拍照、录音等方式进行确认, 并上传至公司安全监督管理系统中。在工作完成后, 车间管理人员进行车间级现场验收, 提高了管理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

节点8、节点9:创新提出现场化、网络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与检修试验记录与数据在线存储理念。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 实现了变电站CAD版一、二次图纸及具体设备的检修试验工作和数据记录的网络发布, 方便了工作记录和试验数据的现场调阅, 便于不同工作人员的查找, 并且相关工作记录的试验数据直接根据工作计划和相关设备生成, 避免了人工后期录入, 节省检修工作后期维护成本, 确保了数据可靠、准确、来源唯一, 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料手工管理的弊端。提高变电检修精细管理、科学决策的水平。

节点12:通过系统建设实现了检修工作和绩效工作的统一、融合, 保证了绩效考评工作的客观真实性, 减少了绩效管理的工作量, 实现了员工绩效考评成绩由网络系统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绩效评价自动统计计算。

2.2 确保管理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2.2.1 组织机构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的组织机构由生产副总经理直接管理, 主管部室部门为运维检修部, 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全面组织协调管理工作, 变电检修室的二次检修班、变电检修一班、变电检修二班、电气试验班负责具体工作。

2.2.2 岗位设置及说明

运维检修部 (检修公司) :熟悉国家电力生产、电力建设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安全生产监督规定,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集团公司《反事故斗争二十五条重点措施实施细则》、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以及与电力安全有关的其他规程制度, 熟悉供电专业技术, 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或工程师以上职称。

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熟悉该车间的生产流程和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标准、规程、制度;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熟悉检修工作项目化安全管理的流程和具体执行措施, 具备必要的信息化应用知识, 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负责检修工作项目化安全管理培训及现场安全指导、监督。

各班组成员:各班组成员:熟练掌握检修工作具体流程, 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 以及信息化应用基础, 熟悉变电站内所负责的相关设备。

2.3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绩效考核与控制

2.3.1 绩效考核的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 运维检修部、人力资源部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绩效考核小组, 对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进行考评。

2.3.2 绩效考核细则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实行绩效考核, 按照绩效考核细则由车间自查和运维检修部专业考核相结合, 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公司的月度绩效考核。

2.3.3 绩效评价方法

依据日照供电公司的检修工作专项管理制度及绩效考核方法, 由运维检修部牵头组织, 运维检修部运行专工、继电保护专工、高压监督专工负责实施, 对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主要指标进行定期检查, 同时对各班组的自查结果进行考评, 将检查和考评结果汇结成考核意见, 经公司分管领导批准, 纳入公司月度绩效考核。

2.3.4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通过运维检修部 (检修公司) 对检修工作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绩效考评, 对检修试验工作数据网络化管理工作进行总结、评价, 最终与变电检修室管理人员及各班组一线生产人员效益结合,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业绩目标和个人能力水平。通过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调整, 促进持续提升个人、班组和工区的绩效, 形成工区和员工个人的“双赢”局面。

3 评估与改进

3.1 专业管理的评估方法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工作, 运维检修部、车间和各班组根据变电站内不同的设备类型进行分类评估。

一是公司内部评估, 根据设备类型、电压等级不同进行关键指标评估。二是借助兄弟单位优秀的典型经验、同业对标等活动, 交流经验, 查找自身不足, 不断努力学习, 争取提高检修试验数据管理水平, 以优秀的管理理念引导现场作业, 提高检修质量。

3.2 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目前并未实现所有变电站现场检修试验工作的覆盖, 诸如更改二次设备定值、保护压板投退等二种票工作。检修试验数据网络化管理内容有待进一步拓宽。

(2) 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老员工, 工作现场对网络数据化应用知识匮乏, 应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技能培训, 提高网络化应用业务素质, 以更便捷的管理理念提升现场作业工质量。

3.3 今后的改进方向

3.3.1重视现场检修试验纪录的积累与网络化应用

以智能化变电检修管理系统为载体, 不断深化检修试验记录积累和网络化的应用, 提高变电站设备的检修试验记录网络化应用覆盖率。

3.3.2努力培养高素质检修人员

加大培训力度, 重点对车间管理人员和班组工作负责人进行专项培训, 加强检修试验纪录网络化管理培训, 注重网络化应用的便捷性管理理念与数字化管理方法的理解, 提升检修技能, 提高检修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令, 封孝成, 王冶宇, 等.基于试验检修的电力设备综合信息管理平台[J].天津冶金, 2013 (2) :28-32.

[2]丁柏林.变电设备检修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安徽电力, 2007, 24 (2) :60-63.

上一篇:公司阶段性工作个人总结和规划下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个人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