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

2024-04-14

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精选8篇)

篇1: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

两马店初中数学教研组听课分析和总结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的优质课初评活动圆满结束,共上数学课10节。在活动期间,教师们在能够做到课前精心准备,说课切合实际,评课客观实在。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更加关注课堂生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活动真正起到了练兵的作用。

一、听课教师及学校领导极其重视此项工作。大多数教师能够按时或超额完成了听课任务。同组教师在记录本上做了相当细致的记录,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二、教学改进方面主要表现为:

1、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有所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也有所改进。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教学、教师的讲解,教学内容充实,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2、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也较快,年青教师的备课都较充分,上课态度认真,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3、大多数教师教学方式灵活,教学效果也较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制作及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实例应用,建议增加教学信息量。注意增加与学生沟通,应多让学生参与讨论。

4、有的老师还是不敢放手,采用传统的问答形式

5、讨论的问题提出的不太恰当

6、有的老师课堂调控的不好

四、改进措施:

1、进行教学总结与交流。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学习,推广优秀教学经验。

2、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及时进行整改。

3、时刻关注课堂教学状态和教师教学质量状态,及时传递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2: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

本教研组共有6人,到目前为止,全部都为最近几年新分配教师,且为中学二级教师,相对其他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教研力量严重不足,教学经验缺乏.但是,每位教师各有自己的优点.因此,如何有效发挥教研组团队的作用,已成为影响我校数学成绩的关键.教研组的基本功能有三:一是协助校行政进行教学管理,二是组织本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主要是以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式、培育学科特色为目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三是教师培养。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教学反思、个别指导等活动,不断提高本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务处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组织教研活动的行政科室和业务部门,但是教务处人手少,不可能熟悉每个学科的专业要求,不可能了解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可能与每个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因此,教务处必须依靠教研组,才能有效地实行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现阐述本教研组在发挥团队作用方面的一些思路:

1.组织开展业务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学习本学科专业知识、课程标准、先进教改经验,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引领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充实专业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先进教学技术。学校有校本研修计划和统一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教研组也应该有相对独立的、适合本学科教学需要的学习计划。

2.广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必须指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学校及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积极指导备课组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承担上级教科研部门安排的教研活动。

3.协助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督促教师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制定和落实教学计划;通过交流、展示等方式,加强对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通过听课、测试、听取学生意见等方式,组织开展教学工作调研活动,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积极参与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

4.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积极承担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依托学科教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活动。

5.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积极承担学校和上级教科研部门布置的科研任务;围绕本学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目标或问题,确立一定的研究课题或研究专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论文。

6.做好教师培养工作。确定和落实指导青年教师、培养骨干教师的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帮助培养对象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组织开展师徒结对、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活动。

7.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协助学校做好本学科教师的思想工作,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协调教师人际关系,引领教师增强合作意识,发扬团队精神。

8.重视教研组文档建设。教研组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平时活动有记录;教研组活动材料、教师科研成果材料等,及时整理归档。

根据上述思路,本教研组在每个学期都详细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学期间加以执行.从实效性原则出发,主要有以下教研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教学工作流程管理。

抓好《数学课程标准》的贯彻和落实。组织教师通读《标准》明确其要点和主要精神,关注教学动向。教师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案等环节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学科的集体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取长补短,友好合作。

2、学校将组织教师在专门时间集体学习,举行新数学理念讲座。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学习,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个人自学,个人随时随地学,并记好学习心得,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

3、加强新教师的培养,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

近些年,我校新教师分配进来比较多,新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难以将大学里的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但是他们对业务的接受能力较强,只要将以培养,再上其自身的努力,业务水平可以得到很快的提高.为此,每一学年初,本

教研组都会专门组织新教师进行新业务的学习,包括教学常规,新课程标准,近些年中考真题.同时,要求他们第一个学期上三次公开课,分别为亮相课,过关课,展示课,在第二个学期则要求人手一篇教育教学论文.4、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学期数学教学着重进行“培养兴趣,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问题教学,体验成功,培养能力”及“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的研究。各科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5、有计划的实施各项教研活动。

本学期继续开展教师互听课活动,并以教研组或数学组集中开会的形式认真进行评课,本活动由教研组长规划组织,抛弃“走过场”、“虚赞扬”现象,评课的角度以《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指导思想,突出评估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过程;评估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评估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评估研究性学习和学法的指导。本学期期末进行优秀教案、学生作业评比。

6、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缙云县教育局举行的优质课等竞赛评比活动。积极调动教师们参加教科研的热情。

篇3: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

一、存在问题与相应分析

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客观差异,校本教研的水平也相差很大,因此,其存在的问题也会大相径庭。但从总体上说,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一)复杂性认识不足,成效期望过高

一个学校数学教师群体的情况常常是复杂的。如果是18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数学教师的数量在10个左右。但这10个人的情况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往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态度也不同。有积极主动参与的,也有应付了事的,还有消极对待的。如果学校规模超过18个教学班,数学教师人数还会增多,教师之间的差异可能就更大。而规模比较小的学校,又常常缺少同年级同伴交流与研讨的教研氛围。而对于校本教研的成效,人们常常期望比较高。比如,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也有希望通过校本教研能够出研究成果并可以获奖的;还有希望能够解决学校中老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等等。许多教师对所在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满意度不高,这与他们对校本教研成效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密切相关。

(二)思考性启发不强,问题意识匮乏

培养有思考力的下一代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自己具有思考力自然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事实上,教师的思考是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思考也是自身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思考的是教师职业的一种状态。一个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应该提升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力。理想的教研活动,不仅能使教师获得某些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启发他们对教学问题的思考。目前许多校本教研活动在教师思考方面显得启发性不强。一个比较鲜明的现象就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问题意识匮乏,甚至于没有问题。而教育研究是从问题出发的,一个不能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师,不可能进入研究的状态,也不可能增加自己的“学问”。因为,学必始于问,问必增于学。校本教研需要在增强教师问题意识、提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化大力气。

(三)过程性强调不够,全员参与度低

强调过程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点,校本教研活动从本质上说是教师教育活动。这种活动也应该强调过程,而不应该只关注结果,也不应该只关注开展活动时的那一段“过程”,应该十分重视活动的准备过程。目前,比较常见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这样的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展开,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这是这类活动的优点。但常常是上公开课的一个或几个教师比较投入地经历了课前“研究一节课”的过程,如认真研读《标准》与教材,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做已有教学设计综述等等。而其他教师听课前投入比较少,甚至没有投入,有些可能在开始听课后,才知道这次教研活动研究的课例,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开课前“没有过程”,校本教研活动是从开始听课这一刻开始的。而上公开课的教师总是少数,这样就整个活动来说,全员参与程度就比较低。由于听课前对研究的课例没有多少思考,因此,听课后的交流就显得相对肤浅,交流的深度不够,这样的教研活动有效性较低。

二、策略思考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活动应该在秉持“只有不断投入,才能不断发展”的理念下,以课例为载体,建立“阅读·思考·交流·发展”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新范式,建立这样的范式是希望通过系列活动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较好地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精心选择教学课例

精心选择教学课例并进行研究,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又可以对同类课的教学提供参考。以课例为载体进行校本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活动的设计者要精心选择典型课例,力求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例如,通过对“圆的认识”这节课的研究,不但让教师们明确如何进行“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而且能够提升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概念课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研究素养。在具体操作中,选择不同的课例进行研究时,会有一些共性,可能会涉及到同一个研究的范畴,如课例长方形认识、与圆的认识都属于概念教学,在讨论与交流时,在内容上会有一些重复,这是正常的,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复习,以达到真正把握一类课的教学方法。

(二)适时提供阅读资料

阅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就目前的多数教师而言,真正有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多,有阅读数学教学专业期刊或书籍习惯的教师则更少。有些学校也布置教师读书并写出读后感,这些都是好的做法,但仅有这样远远不够。要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应该围绕典型课例,提供资料让教师阅读。资料的提供可以从几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一篇文章,再过渡到专业书籍。不要一开始就提供数学教育的专业书,否则,教师可能因为阅读困难、没有兴趣而不读。校本教研的组织引导者要先行阅读,并有选择地进行提供。如对“圆的认识”教学的课可以有不同的开头,组织者可以在杂志上摘录不同的开头方式提供给教师阅读。这样的短文可读性相对好一些。每次提供给教师阅读的资料,一共多少个字可以有一个统计,以便每个数学教师都清楚一个月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不断强化“阅读数量”的观念,虽然阅读量大的人不一定比阅读量少的人聪明,但对于个体而言,阅读量的大小与他的发展速度自然紧密相关。

(三)恰当设计思考的问题

就目前的多数教师来说,要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校本教研活动的设计者,在围绕课例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还十分需要紧密结合阅读的资料提出问题。也就是说,在提供阅读资料的同时也要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而设计者提供的这些问题应是教师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选择题、是非判断题、论述题等等。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数学、数学教学以及本校教师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可以多一点,以便供教师选择部分解答。问题的设计要能适应不同水平的教师,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提供给教师思考的问题,不仅可以要求他们想一想,还可以要求他们写一写,这样,参与数学校本教研活动的每一个人,在集中交流前都已经有了书面的准备,效率也就能提高了。同时也可以要求教师平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提供给全数学组的教师思考。但要提出恰到好处、难度合适的问题,又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不断实践反思每一次校本教研的情况,会对后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经验,以便能够真正实现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有效创建交流平台

由于每一个参与活动的教师都事先进行了准备,并对问题进行了书面解答,因此,教师集中进行教研活动时,可以从书面语言开始,也就是可以先让他们交换资料,阅读其他教师是怎样解答这些问题的。书面语言的交流是进一步阅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读到同伴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读到自己的同伴怎样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同伴写出的文字可能会更亲切。在书面阅读的基础上,再进行口头交流。可以根据问题的顺序逐一交流,也可以选择部分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对话。如果学校规模比较大,数学组的人数比较多,也可以先分年级组进行口头交流,再大组集中交流;还可以让不同的年级组准备不同的问题,在大组交流时,年级组就报告他们组重点准备的几个问题的解答。在口头交流开始前,要指定一两个人对交流进行记录并随时归纳观点与问题,到活动的最后,记录人要对这次活动进行综述,归纳形成的共性、存在的分歧和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进行面对面交流时,不但每个教师的观点要明确,而且还要能够欣赏同伴的不同观点。如果在交流过程中有争议,那么这种争鸣的学术氛围教师都要加以珍惜与呵护。唯有这样,学术才能繁荣,教师才能发展。

在阅读、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也可以围绕所研究的课例进行开课与评课。在整个活动结束后,要指定专人整理资料,并进行归档,作为永久性档案进行保存。这样系列地展开教研活动,可以为学校积淀数学教学的校本课程资料,为学校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4: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看法

问卷显示: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职业的占50.98%,比较稳定职业的占39.21%;促使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主要因素,职业道德占50.98%,领导的关怀与理解占9.80%,学生求知欲占9.80%,三者皆有的占39.21%;对自身工作环境感到舒畅的占7.84%,比较舒畅的有43.13%,一般的有23.52%,压抑的占5.88%;对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比较,觉得工作压力大的有39.21%,生活压力大的5.88%,两者压力都大的37.25%,两者压力一般占17.64%。

结果表明:骨干教师普遍认为教师职业是崇高并比较稳定的职业。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社会的尊重是大部分教师工作的动力,纵使骨干教师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但其目前的工作环境还是让他们感到舒畅。

2.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

问卷显示:在教师最看重的教学工作业绩中,升学率占5.88%,提高学习困难的学生占29.41%,学生在竞赛中获奖占3.92%,有助于学生成长及发展的占66.66%;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用具中,19.6%是实物投影,录音机占19.6%,计算机多媒体有72.54%;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效果很好的有23.52%,有效果占17.64%,效果不大占1.96%,效果好但缺少课件的占41.57%。

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着重关注学生的成长及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都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用具和教学手段,其中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所占比重最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效果显见,而且教师们大多数都能利用现有的相关学科课件进行教学,但现有课件的缺少迫使老师们自己动手开发,而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 阻碍教师教学工作更好开展的因素

(1)在教育教学中感到最困难的是:教育观念陈旧占9.80%,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太少占39.21%,教学资源缺乏占43.13%,学科知识面窄占33.33%,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占15.68%。

(2)知识结构欠缺表现在:专业基础知识占21.56%,教育教学理论占47.17%,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知识占41.17%,学科前沿知识占33.33%,其他知识占1.96%。

(3)影响目前自己业务素质提高的原因:学科基础不牢占9.80%,学科教育理论学习运用不够占64.70%,教育观念跟不上占23.52%,未进行过教育科研占7.84%,教育手段落后占7.84%。

结果表明:教师认为,教学资料缺乏、教育理论方面知识太少及学科知识面窄这三者是教学中的最大问题。教师自认知识结构欠缺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理论、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这三方面。在阻碍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调查中,学科教育理论学习运用不够及教育观念跟不上是极大阻力。这些数据表明,骨干教师们能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欠缺之处,问题大多集中在学科教育理论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知识上;他们迫切地想解决这些问题,但缺乏相应学习平台及方法。

4.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的教研现状

(1)认为定期开展英语教研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占50.98%,有必要占47.05%,无所谓占3.92%。

(2)教师所在学校每周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正常开展的有50.98%,有时开展的有35.29%,随意开展的占7.84%,从未开展的占3.92%。

(3)学校固定时间开展教研活动的占68.62%,没有固定时间的占31.37%。

(4)参加学校、镇或片教研活动的态度:主动发言,积极思考的占64.70%;要我讲也会讲的占27.45%;听别人说,但不会发言的有9.80%。以往参加过的教研活动效果:非常有效的占15.68%,有效的占62.74%,一般的占21.56%.

(5)教师能否组织一次教研活动:完全没有问题的有9.80%。有能力,但需要其他人帮助的有74.50%,没有能力的有25.80%。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开展教研活动的必要性,开展教研活动能学到东西,多数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但就自身组织教研活动来说,存在教研能力弱的问题,也说明在缺少有效指导者和组织者的情况下进行教研活动,具有一定难度。

5. 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育科研培训需求与期望

(1)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研活动形式的需求

问卷显示: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选择,观看课例的有35.29%,专题讲座的有5.88%,参与互动研讨式教学的有11.76%,观摩示范课及大家评课的有68.62%,导师指导下的专题教研科研的有5.88%,教学实践及考察的有11.76%。

结果表明:观摩示范课及大家评课受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可。

(2)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问卷显示:参加骨干培训最迫切要求开设的课程,师德教育占7.84%,学科教育理论占31.37%,现代教育思想占7.84%,现代教育技术占47.05%,教育科研方法占15.68%,教育管理知识占1.96%,现代科技技术和人文社科知识占7.84%,学科前沿知识占9.80%。

结果表明:教师培训需求主要集中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教育理论、教育科研方法这三块。今后的培训课程也应该从这三方面着手,以解决教师的需要。

(3)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培训效果的期望

问卷显示:教师参加培训,希望更新学科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的有49.01%;希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有17.64%;提高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有49.01%;提升教研能力的有27.45%;成为一名当地的学科带头人或名教师的有11.76%。

结果表明:大多数老师希望通过培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及教育理论水平等专业知识。教育培训也应从教师需求出发,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达到教师的培训期望。

二、调查结论与建议

1. 台山市小学英语骨干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1) 大多数小学英语骨干教师从教时间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方面都能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发展及需求出发,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足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专业知识及教育专业理论的缺乏导致了教师发展脚步的停滞不前。

(2)多数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教研活动感兴趣,教研意识较强,能在教研活动中主动发言、积极思考。但骨干教师自主组织教研活动的能力较弱,往往使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办法带来实质的成效。

(3)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知识及理论的需求名列同类需求第一位。他们对科研培训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观摩示范课及评课、观看课例、参与研讨式教学、教学实践与考察、导师指导下的课题研究及专题讲座等方面。

2. 对策及建议

(1)改变观念,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呼唤新的课堂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也是先从骨干教师做起,他们要把握新课改的动态、了解新理念的内涵以及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课堂的改革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工作上不仅要有爱岗奉献精神,也要有开拓创新、勇于改革的进取精神,克服职业倦怠症,注重以生为本,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自觉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这就需要骨干教师要培养自觉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多读书,建议骨干教师所在的学校订阅《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等优秀的学科杂志或专著。推荐阅读《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讲演录》《给教师的36条建议》《教师的五重境界》等有关教育类的书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积极参训,开拓教育教学视野。参加各类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的途径之一。我市教育局每年也会根据骨干教师的需求,组织各领域不同类型的培训,尤其是立足于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及骨干教师的组织教研能力。骨干教师应积极参与,排除障碍,不断学习与内化,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教育教学视野。

(4)抓紧机遇,提升组织教研能力。台山市地域广,学校分布较散。为达到教研的效果及提升骨干教师的教研能力,我们以组织区域性教研为主,教研员也一改以往“一言堂”的做法,只对教研的内容作一些指导与建议,把组织教研的主动权交给该镇校的骨干教师,鼓励他们设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研方案,大胆主持,勇于挑战,争取机会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以达到引领及辐射作用,也为各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更为改变我市小学英语教研低效的现状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注:此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提升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教研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13YQ JK143)。

责任编辑 魏文琦

篇5: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

(2011.7)

一、团队发展目标

(一)、团队发展总目标落实情况

我们六年级数学教研组是一个和谐、温暖、智慧、创新的团队。一学期以来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个体经验分享,进一步强化了以“爱学生、爱教育、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观念,团队教师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和所属团队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自我发展、成长。

(二)、团队发展阶段目标落实情况

1、骨干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创新思维习惯,改进行为方式,提高教学机智,使自己的专业发展更为广阔;同时在教研组中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积极引领青年教师,关注组内教师个体的发展与进步。

2、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主动加压,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锤炼,积极参加“五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市、区教学新秀的评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各自优势,多上优质课,勤于教学反思,积极撰写论文,为提升高一级职称做好充分的准备。

3、提高团队科研能力。在教研组内,每位老师要加强教科研理

论学习,做到共同探讨、共享资源,提高团队专业水平和合作能力。

4、认真落实教学规范。组内老师要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落实各项教学规范,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二、具体工作措施落实情况

1、严格落实每周集体备课活动,营造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教学氛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负增效。

2、本学期教研组承担了锡师附小第八次联合教研活动,由陆君老师上研究课,张维老师汇报教研的整个过程,组内老师为了此次活动群策群力,全程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的课获得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此次活动经历也成为组内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机会。

3、组内老师能积极阅读《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错觉》或一本自选的教育理论书籍,撰写读后感,利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交流,并选择其中三篇优秀文章上传至学校网站,分享收获,启迪情感。

4、在校MM理论研究的引领下,团队每位成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认真撰写好教学反思,争取每学期整理一篇质量

较高的案例或论文参加省市论文评比或向专业杂志报纸投稿。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本学期组内教师陆君获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三等奖、在“附小、五爱第七次联合教研”活动中上研究课和“五爱小学有效性研究活动”中上研究课《立体图形的认识——总复习》,一篇论文获市陶研会一等奖、一篇文章获市教育学会二等奖,同时他还被评为市第八批教学新秀。组内张维老师在“附小、五爱第七次联合教研“活动中作教研总结,同时她还被评为北塘区第七批教学新秀。组内谭健老师论文《教学拓展,促进有效学习》获市教育学会三等奖,执教的科学课《变色水》参加了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堂教学评比。

5、兼顾培优、补差,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升。组内教师能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的宗旨,落实培优补差工作,最终在毕业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篇6:数学教研组质量分析

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中

本次考试采用县教研室统一命题的调研卷,试卷立足课本,重视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新理念。题量适当,重点突出,题型丰富灵活,尊重学生们个体差异,注意了题的难易坡度和相应比例。通过考试能很好地体现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优点,可以促使教师继续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次调研中,各年级教师就本年级答题情况,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体看,我们一到六年级存在的共性方面有:

(一)、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较好。

从卷面看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还是较好地达成了目标。尤其是计算,普遍正确率都在90%以上。很多班级达95%以上,说明学生对计算方法能很好理解,计算技能也已经基本形成。

(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

从概念部分的答题情况我们发现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容乐观的。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用文字、图表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根据最初的问题情境证实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的能力都急需提高。

(三)、数学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

1.稍复杂的数据和文字都会对一些能力较弱或习惯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计算时顾此失彼,面对众多信息时理不清头绪。

2.卷面中还是免不了有单纯的计算错误、抄错数据、漏小数点、漏做题目等我们俗称的低级错误。可见平时的作业习惯、读题习惯、验证习惯等影响学习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不是临考时想控制就能控制的,需要数学组教师一贯的关注,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监测。

本次考试各年级的情况反映,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双基掌握较好,但对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考察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题目不适应,这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教师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的转变。所以建议老师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教学要把知识教活,平时在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题目训练学生思维。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作业方式和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

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日常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是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部分。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概念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学中应该重视的问题。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如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数量关系、分数中的对应量等,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估估”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点好每一个小数点开始。提倡学生将思考的依据写出来,该画图表示的要画图,该列出算式的要列在旁边,该有推理或验证过程的都要有过程展开。

我们期待通过数学组每一位老师的努力,实现落实双基,发展能力。

夏馆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

篇7:小学数学教研组期末质量分析

2011年1月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工作已圆满结束了。本次命题以教材为依据,以课改的总体目标和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统一,力争让考试成为激励老师和学生动力的契机,借此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根据县教育局的精神对全校1—6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质量测试和抽样分析。下面就期末测试小学数学试卷所呈现的成绩与问题,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现状的了解和教学理念的学习,对全校数学教学质量作一下粗浅的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全校共214人,到考214人,到考率100%,总分19595.5分,全校平均91.6分,及格率达98.1%,优秀率达62.3%。

二、命题说明

1、命题原则

(1)面向全体,注重“双基”。

(2)灵活开放,注重开放。

(3)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4)“三维结合”,注重发展。

2、试题设计

本次期末素质测试,试题覆盖面广,题型全面,可行性强。深浅适度,难易适中,死题活出,改变了以往照搬原题的现象,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命题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容覆盖面广,难易适中,试题设计充满趣味,不乏生活气息。

在1—6年的试题中,我们分别编制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习题。其中,填空题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记忆型、理解型、应用型题目占90%左右,分析型、综合型题目占10%左右。

3、试题的主要特点和考查目的。

(1)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本次期末试题以体现“双基”的基本题为主,占卷面成绩的90%左右,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通过考查可以看出90%的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相信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都会解答。

(2)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践,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在出题过程中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体现数学的现实性,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各年级的试卷中都有这种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事物为背景来考查数学相关知识的题目,这些题目都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便于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同时使学生在答卷的同时也能感觉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的用处很大。

(3)注重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此次考试,我们在试卷中加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猜想的全过程。

三、试卷分析主要成绩:

1、基础知识掌握好。

从1—6年级的试卷成绩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填空题和计算题的得分较高。尤其是计算题得分率高,填空题的得分率也高。因为,在填空题中多数是知识记忆型和理解型的题目。由此可见,学生对记忆、理解、计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扎实的。

2、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大多数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的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出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原因在于现实的应用题教学能找准学生真实的起点,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探究,获得真实的体验,个性得到一定的张扬。

3、学习习惯良好。

从卷面上看,90%字迹清晰、书写规范。说明大多数的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好,学习态度认真仔细。可以说,这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证。但是并不能排除个别班级学生,书写潦草、卷面混乱的现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很多教师已经 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际之中。他们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关注了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以及个性发展”等全方位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的拓展和提升。这些是我们工作的成绩,我们也因此感到高兴和欣慰。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生的思维受定势的影响比较严重。

具体反映在比较简单的与例题类似的典型题目学生解答正确率高,对于比较陌生或变化的题目解答则不太理想,正确率较低。比如:六年级解决问题第5题,此题不是书上原题,比较陌生。学生正确率较低。

2、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从卷面上看,学生的判断题、选择题及应用题的得分率较低。尤其是选择题,其次是判断题和应用题。由此可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分析、判断的能力较差。

五、改进措施。

通过对1-6年级期末试题的分析,根据这次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以促进学生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切实使学生计算技能全部达到课标的要求,尤其要加强口算技能的训练,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所在。

2.要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时,一定要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和方法。把握概念的要点。

3.要加强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应用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的能力培养。重视解

篇8:数学教研组情况分析

经济数学是高职高专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 它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功能和素质培养功能, 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毕业后继续深造的专业基础课的必备工具, 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 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 发现由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普遍反映经济数学难学, 把学习经济数学看成是学习路上的一只拦路虎.抽象的理论, 枯燥的计算, 繁多的符号令人乏味, 逐渐对经济数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虽然现行高中课本中增加了一些经济数学的内容, 如极限、导数、概率、线性规划等, 但在大学学习中为什么仍然感到很难呢?为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动态, 改进教学方法, 使大学生更愉快、轻松地学习经济数学, 笔者从2004年开始, 连续4年对我校经管学院的大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整理、分析, 力图找到一些原因, 为教改提供一定的依据.

1 造成现状的原因

1.1 教育管理模式的脱节

众所周知, 提高升学率仍是高中教师和学生追求的主要目标, 为此, 高中生仍是在老师的看管下生活和学习的.中学教师跟班勤, 与学生接触多.感情融洽, 久而久之, 学生对老师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 加之学习目的明确, 教师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大多有一种歇气思想, 甚至在入校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陶醉于高考成功的喜悦之中, 认为三年的大学生活长得很, 先松一松, 再努力学习.有的学生认为经济数学又不是专业课, 因此对经济数学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生感到, 大学生活被老师管得少了, 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多了, 除了上课以外, 很少能与老师见面, 生活、工作和学习都要靠自己, 使学生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恐慌心理, 对能否学好大学的知识心中没底, 造成学习无心思, 前进无动力.以上这几种情况对以后的学习都产生消极影响.

1.2 教材脱节使学生很难适应

高中数学虽然广泛渗透了近代数学知识, 如“集合、函数、极限”等, 但相对于经济数学而言, 其广度、深度都不够.高中数学虽然也重视理论上的推导和抽象思维, 但其概念的内涵揭示得不够, 符号使用不多, 数学语言的运用及论证的严谨没达到应有的高度.与中学数学相比, 经济数学的理论性更强, 内容更抽象.大量新的抽象的数学符号的出现, 逻辑语言的应用, 使学生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有的学生认为“⊂”、“⊃”、“∈”等符号的使用是多余的, 还不如用语言叙述更自然, 把中学课本上讲的集合之间的关系、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及经济数学上讲的微分与积分称为“运算”很不习惯;再如经济数学教材上函数概念引入和定义从本质上与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叙述并没有什么差别, 但其内涵更加丰富, 实例的难度也大大加强, 如符号函数, 取整函数等相继出现, 而中学花大量精力学习的三角函数在经济数学中仅作为实例.如此种种, 使学生对经济数学产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 既想获得又觉得棘手的矛盾心理.

1.3 教学方法脱节

高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 对抽象的概念和一些难以理解的推理论证, 老师有时间进行反复的讲解和演练, 就学生而言, 一时搞不懂往往就先记前提和结论, 造成对概念理解似懂非懂, 解决问题时“照抄照搬”, 中学教学中经常忙于归纳习题类型和解题方法, 使不少学生养成不注重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而经济数学的教学更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抽象理论的论证, 且大学数学教学进度明显加快, 每课时讲授的知识容量大大提高, 前后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学生感到不适应, 前面的学不好, 后面的学不会, 形成恶性循环, 自然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1.4 学习方法脱节

虽然高中学生大多数形成了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为了应付高考, 相当多的时间内还不得不让老师牵着走, 经常陷在题海中不能自拔, 平时不注意阅读教材, 理解概念, 把教材当成习题集或查找定理公式的工具书, 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自学能力不强.而学习经济数学, 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 课堂上勤于思考, 课后认真复习, 初学者由于不会阅读逻辑上要求比较严谨的书籍, 往往匆匆而过, 泛泛一读, 结果似懂非懂, 甚至不知所云, 仅仅靠在课堂上听一听, 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达到“通”、“透”、“化”的程度, 势必形成学而不实, 理解不透, 停留在知识的认知这一思维的初级阶段.

1.5 数学基础不扎实

不少高职高专学生在中学阶段数学就没学好, 知识链脱节太多, 学习中积累了太多的问题, 缺乏经济数学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数学能力.加之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是文理科兼收, 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远远比理科生差.比如有的同学对一些基本初等函数如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都不熟悉, 幂函数、指数函数分不清, 再比如有不少的学生对对数运算、反三角函数运算几乎完全不会等, 这些知识的欠缺对经济数学的学习必然带来负面的影响.

1.6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脱节

中学数学教学虽然强调要重视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证明, 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对数学证明的严密程度缺乏一致的理解, 能追求严格推理步骤的只占少部分, 经常凭感觉或猜测代替推理, 对数学学习只满足于一种证明和解法, 相当一部分学生提不出数学问题;中学教学中所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狭窄, 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动态思维很少用到, 而在经济数学中这些思维方法是经常用到的, 加之学生的思维惯性, 致使学生在做经济数学题时很不习惯.总之, 高中毕业生驾驭数学的能力与学习经济数学的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当然不利于经济数学的学习.

2 改变现状的的方法

2.1 了解学生特点, 搞好情感育人

刚升入大学的学生其身心还处在不完全成熟的发展时期, 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接触他们, 通过提问、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一般讲, 学生都有向师性, 即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 教师都是博学的;同时凡是学生又都有学生感, 在正常情况下, 每个学生感到自己是学生, 是要学习要听从老师的教导的.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 就会知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 从而与学生真诚相待, 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教育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2.2 放慢起始教学速度, 努力实现新旧知识的接轨

学生刚开始学习经济数学, 由于存在不能很好衔接的原因, 在教学中要注意放慢速度, 帮助学生熟悉大学数学教与学的方法, 搞好接轨.为此, 应注意处理以下两种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极强的学科, 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之上的,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就要了解中学有关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及与经济数学知识内在的密切联系, 这样, 才能对教材做恰当的处理, 上课时教师要经常注意联旧引新, 运用类比, 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其次, 要正确处理深与浅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由浅入深, 深入浅出”的原则, 备课时一定要深得进去, 更要浅得出来, 做到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快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并产生极大的兴趣与求知欲.

2.3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经济数学教学进度快, 理论抽象, 仅靠课堂上听一听就想把知识全部掌握是不现实的, 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过预习, 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既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又增加听课的选择性, 并努力掌握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同时也克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复习, 让学生学会概括和总结, 学完一个章节, 就应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 整理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图, 增强了知识的理解, 保持有效记忆,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2.4 转变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兴趣

建立与专业课教师沟通的渠道, 在对相应专业所必须的数学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构建必需够用的数学教学新框架, 打破数学的固有系统,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整合.降低理论要求, 注重学生运算能力运用能力的培养, 以达到既满足学生当前的需要, 也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数学基础.在教学中强调对概念的理解, 强调最基本的要求, 讲重点, 讲难点, 讲思路.对定理的证明和公式的推导, 把握一个“度”, 强调一个“用”.开设讨论课, 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跃气氛, 提高兴趣,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 使用数学软件, 采用多媒体教学, 增大课堂信息量, 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

2.5 开展有益活动, 引导学生互学互助

有组织有计划地邀请高年级数学学得好的学生为入校新生做报告, 让他们谈学习经济数学的方法和经验, 学习中常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由于都是学生, 相互之间易产生共鸣, 实践证明, 这种办法对入校新生尽快适应经济数学学习大有裨益.指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各抒己见, 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及学习方法开展广泛的讨论和交流,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进行理解,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2.6 重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1) 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方面.经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 要明确告诉学生, 阅读数学书籍特别是定义、定理及其推论, 必须逐字逐句仔细推敲.要让学生明白, 仅从逻辑上弄懂了某个定理的证明, 并不等于理解了这个定理, 还要把书本上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应强调阅读要和独立思考紧密结合, 在独立思考有了相当的提高后, 再学新的定理时, 就不妨作一些想象和试证, 然后再阅读, 这样可把证明的思想弄得更透, 经过概括和总结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能力.双向思维是可逆思维, 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许多可逆成份, 要培养学生习惯于双向思维.定理与逆定理, 命题的充要条件, 某些概念的定义都具有可逆性.如果注意强调可逆性, 下力气去训练可逆推导, 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 思维的灵活性与双向思维的灵活及双向思维的建立有关, 经数教师应有意让学生加强训练和指导, 克服过去单向思维的思维惯性, 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 不仅从正面, 也善于从反面加以考虑, 使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

3)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所谓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探讨现象的根本原因, 并得到正确论断方法;不轻率盲从, 而要深入思考, 如果发现问题, 就提出进行争论, 分清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从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2.7 用数学历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数学家的推理, 还要学习数学家头脑里对于定理的结论是怎样想出来的, 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解决问题的思路又是如何进行的.因此应结合教学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及他们考虑问题的方法, 比如牛顿、莱布尼兹、拉格朗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经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如导数、中值定理等的来历, 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 经济数学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我们要立足现实, 认真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 努力探索搞好经济数学教学的方法, 以便使经济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曹之江.论优秀的数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育, 2005, (10) .

[2]唐永泽.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22) .

[3]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4]严建兵.浅谈教学思维能力[J].山东教育科研, 2000, (3) .

上一篇:幸福的味道三年级作文400字下一篇:曹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