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合同义务及后合同责任

2024-04-21

后合同义务及后合同责任(精选9篇)

篇1:后合同义务及后合同责任

一、后合同义务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后合同义务的概念

后合同义务属于合同附随义务的一种。按照传统的合同法理论,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之后, 合同即告消灭, 当事人之间不再存在任何关系。但是, 按照现代合同法的观念,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之后, 因为过去合同关系的存在和原合同履行中的特点, 当事人之间并不因此就毫无关系。由于原合同中的某些义务具有延续性, 仍将合同终止后的当事人连接在一起, 当事人之间仍负有为或不为的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顾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滥用权利, 就

可能对另一方造成损害。[1]依照诚实信用原则, 只有将附随义务履行完毕, 债权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才能免受侵害, 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才真正消灭。这就是合同后契约阶段的附随义务, 称为后合同义务, 又称后契约义务[2]。

(二)后合同义务的理论基础

后合同义务的理论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 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重现。根据传统合同法理论, 无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无合同义务, 合同关系终止也就导致合同义务的终止。即“无合同,即无义务;无义务,即无责任”。随着民法上作为“帝王条款”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地位的确立, 导致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也从契约履行领域扩展到契约成立前的领域, 乃至契约终止后的领域, 从而使得前契约义务和后契约义务在立法上得以确立。后契约义务和前契约义务一样, 一般情况下不是基于契约的约定而是基于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产生的, 故它通常不是合同上的义务, 而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

二、后合同义务的类型

(一)通知义务

它指当事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当将合同终止的有关事宜告诉对方当事人。比如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 当条件成就时, 一方主张解除合同, 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而致合同不能履行, 需要解除合同时, 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当事人主张抵销的, 应当通知对方。

(二)协作义务

是指当事人有帮助、配合对方当事人处理合同终了善后事宜的义务。比如非继续性合同解除后, 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溯及既往地消失, 需要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 当事人应协助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合伙合同终止后, 当事人间相互协商合伙财产的分割;销售商应对买受人介绍所销售物的使用、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三)保密义务

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终止后, 对于了解到的对方当事人的秘密, 不准向外泄露。比如雇佣合同终止后, 受雇人应当对雇主的商业秘密等情况负保密义务;技术许可合同终止后, 被许可方不得泄露技术秘密;保密义务还包括当事人自己在合同终止后不得使用该技术秘密。

(四)不得同业竞争义务

竞业禁止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或者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其所任职的企业同类的营业。这种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于《公司法》之中。如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其所任职的公司同类的营业。”作为后合同义务的主要内容的竞业禁止, 它也是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 因而它是基于雇主对雇员绝对信任的要求, 也是基于雇主对自身利益高度保护的要求, 是一种对推定损害事先防范的制度。

(五)照顾义务

即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为对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为其创造必要条件的义务。如技术转让合同终止后转让方应为受让方提供技术指导及很好利用该项技术的有利条件,使受让方尽快地全面掌握该项技术而获得相应利益。

此外,还有保护义务以及我国《合同法》第412条、第413条规定的处理善后事务的义务等。[2]

三、后合同责任

(一)后合同责任的含义

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后契约阶段的附随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的补偿损失的责任。这就是后合同责任,也叫后契约责任[3]。后合同义务不履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 是产生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因之一。例如当事人将标的物送到指定的交付地点, 但是没有及时通知对方接收, 对方当事人不知道债务人已经交付,致使合同的标的物受损, 这种损失就应当由没有履行附随的通知义务的债务人承担[4]。

(二)后合同责任的构成

按照合同责任构成的共同要件, 结合后合同责任的特点, 后合同责任由损害事实、违反义务的行为、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要件构成。

第一, 损害事实。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 首先必须具备损害事实的要件, 只有违背后合同义务的行为造成对方当事人的损害事实, 才能构成损害赔偿责任。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损害

事实, 应当是财产的损害事实, 包括财产的现实减少和财产利益的丧失。

第二,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后合同义务是法定的义务, 这是《合同法》第92条规定的内容。当然, 附随义务也可以约定, 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约定在合同履行终结后, 双方当事人还要履行某种附随义务。这种约定的附随义务, 也是后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不履行, 就是对上述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当事人没有履行, 或者不适当履行; 法定的通知、协助、保密义务没有履行或者没有适当履行。这些都是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

第三, 因果关系。在后合同责任中,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只有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是造成损害事实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反该后合同义务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时, 才能构成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

第四, 主观过错。构成后契约损害赔偿责任, 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主观过错的确定上, 应当实行过错推定。没有过错就没有赔偿责任;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对于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的, 则推定有过错, 就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后合同责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它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区别。首先,从时间上看,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前契约阶段,而后合同责任产生于后契约阶段。(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05页) 其次,赔偿的损失不一样,缔约过失责任赔偿

的是信赖利益损失,是一种信赖利益的赔偿问题;而后合同责任是合同终止之后当事人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的责任,并非信赖利益的赔偿,而应是一种损害赔偿责任。

(二)它与违约责任的区别。首先,二者产生的时间不一致,前者是在合同效力终止之后,在不存在有效合同关系的情况下发生的;后者则是产生于合同有效期间,以生效的合同为前提。其次,二者产生的基础不一样,当事人承担后合同责任是对后合同义务的违反,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则是对合同给付义务的违反。第三,二者的责任形式也有很大不同,违约责任形式有多种,并且当事人可以约定责任形式和损失赔偿数额或损失计算方法,而后合同责任不存在当事人约定,其责任形式主要指赔偿损失。故此,也不应将两种责任等同。

(三)它与侵权责任的区别。虽然后合同责任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责任,似乎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相同,但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也很明显。首先,后合同责任产生在具有信任关系的特定当事人之间,双方当事人基于刚刚终止的合同,相互间仍存在某种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后合同责任存在的前提;而侵权责任人之间不须有信任关系,侵权责任不以债权人与债务人有信任关系为要件,且大多数也不存在信任关系。其次,后合同责任要求当事人之间对对方的照顾、保护等注意义务比侵权责任人之间的注意义务要强得多,后合同责任人之间相互尽注意义务的程度要求高,它要求做到一个善良人应有的注意,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注意义务;而侵

权责任人之间注意程度要求低,不需要有特别的注意义务,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注意义务。再次,它们的责任形式不同,后合同责任主要是损害赔偿,还可以是继续履行,义务人不履行后合同义务时,可强制义务人履行;侵权责任形式有多种,但不存在继续履行的责任形式。所以,后合同责任也不是侵权责任。

五、后合同责任的独立性质

(一)后合同责任是不同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5]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都难以周全地涵盖合同终了时的过失,难以给受害人以公平合理的救济,而缔约过失责任亦不能解决该问题。因此,应当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建立起后合同责任制度来对合同终了阶段的关系予以规制。现代立法和司法实践应该顺应实践的需要而建立起这一法律制度。后合同责任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它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其他债务不履行责任共同构成民事责任体系。

(二)由于后合同责任的成立,便在责任者与权利者之间形成一种债的关系。因此,后合同责任也是一种独立的发生债的根据。它是一种法律直接规定的债,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合同、缔约过失共同构成债的体系。后合同过失请求权也是一项独立的债的请求权,受害人可以直接依据后合同过失请求有过失的一方承担责任。

六、后合同责任的方式

凡符合后合同责任构成要件的, 就应当承担后合同责任。后合同

责任的方式, 与一般的损害赔偿责任基本相同, 主要的是损害赔偿, 其次是继续履行。

(一)损害赔偿。后契约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赔偿内容, 就是财产损害赔偿。凡是造成财产损害的实际损失, 都应当予以赔偿。

(二)继续履行。在约定的后契约义务不履行时, 还可适用继续履行的责任方式。对于约定的后契约附随义务, 当事人没有履行的, 如约定保修、退还等后契约附随义务不履行的,可以责令义务人继续履行。

总之,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后合同义务, 当事人仍然必须切实履行。如果当事人没有履行, 或者不适当履行,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害的, 应当承担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王菊英.试论后合同义务[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3).

[3]杨立新.中国合同责任研究(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4]李本厚.后合同义务浅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

[5]邹大有,段先义.合同责任制度创新探究[j].探索,(6).

 

篇2:后合同义务及后合同责任

一、后合同义务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后合同义务的概念

后合同义务属于合同附随义务的一种。按照传统的合同法理论,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之后, 合同即告消灭, 当事人之间不再存在任何关系。但是, 按照现代合同法的观念, 合同权利义务终止之后, 因为过去合同关系的存在和原合同履行中的特点, 当事人之间并不因此就毫无关系。由于原合同中的某些义务具有延续性, 仍将合同终止后的当事人连接在一起, 当事人之间仍负有为或不为的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不顾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滥用权利, 就

可能对另一方造成损害。[1]依照诚实信用原则, 只有将附随义务履行完毕, 债权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才能免受侵害, 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才真正消灭。这就是合同后契约阶段的附随义务, 称为后合同义务, 又称后契约义务[2]。

(二)后合同义务的理论基础

后合同义务的理论基础是诚实信用原则, 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重现。根据传统合同法理论, 无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无合同义务, 合同关系终止也就导致合同义务的终止。即“无合同,即无义务;无义务,即无责任”。随着民法上作为“帝王条款”的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领域地位的确立, 导致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也从契约履行领域扩展到契约成立前的领域, 乃至契约终止后的领域, 从而使得前契约义务和后契约义务在立法上得以确立。后契约义务和前契约义务一样, 一般情况下不是基于契约的约定而是基于合同法的强制性规定产生的, 故它通常不是合同上的义务, 而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

二、后合同义务的类型

(一)通知义务

它指当事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当将合同终止的有关事宜告诉对方当事人。比如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解除合同的条件, 当条件成就时, 一方主张解除合同, 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而致合同不能履行, 需要解除合同时, 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当事人主张抵销的, 应当通知对方。

(二)协作义务

是指当事人有帮助、配合对方当事人处理合同终了善后事宜的义务。比如非继续性合同解除后, 合同权利义务关系溯及既往地消失, 需要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 当事人应协助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合伙合同终止后, 当事人间相互协商合伙财产的分割;销售商应对买受人介绍所销售物的使用、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三)保密义务

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终止后, 对于了解到的对方当事人的秘密, 不准向外泄露。比如雇佣合同终止后, 受雇人应当对雇主的商业秘密等情况负保密义务;技术许可合同终止后, 被许可方不得泄露技术秘密;保密义务还包括当事人自己在合同终止后不得使用该技术秘密。

(四)不得同业竞争义务

竞业禁止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或者离职后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其所任职的企业同类的营业。这种法律制度主要体现于《公司法》之中。如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其所任职的公司同类的营业。”作为后合同义务的主要内容的竞业禁止, 它也是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 因而它是基于雇主对雇员绝对信任的要求, 也是基于雇主对自身利益高度保护的要求, 是一种对推定损害事先防范的制度。

(五)照顾义务

即合同终止后当事人为对方当事人的利益而为其创造必要条件的义务。如技术转让合同终止后转让方应为受让方提供技术指导及很好利用该项技术的有利条件,使受让方尽快地全面掌握该项技术而获得相应利益。

此外,还有保护义务以及我国《合同法》第412条、第413条规定的处理善后事务的义务等。[2]

三、后合同责任

(一)后合同责任的含义

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后契约阶段的附随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的补偿损失的责任。这就是后合同责任,也叫后契约责任[3]。后合同义务不履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害, 是产生损害赔偿责任的原因之一。例如当事人将标的物送到指定的交付地点, 但是没有及时通知对方接收, 对方当事人不知道债务人已经交付,致使合同的标的物受损, 这种损失就应当由没有履行附随的通知义务的债务人承担[4]。

(二)后合同责任的构成

按照合同责任构成的共同要件, 结合后合同责任的特点, 后合同责任由损害事实、违反义务的行为、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等要件构成。

第一, 损害事实。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 首先必须具备损害事实的要件, 只有违背后合同义务的行为造成对方当事人的损害事实, 才能构成损害赔偿责任。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的损害

事实, 应当是财产的损害事实, 包括财产的现实减少和财产利益的丧失。

第二,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后合同义务是法定的义务, 这是《合同法》第92条规定的内容。当然, 附随义务也可以约定, 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约定在合同履行终结后, 双方当事人还要履行某种附随义务。这种约定的附随义务, 也是后合同义务。后合同义务不履行, 就是对上述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当事人没有履行, 或者不适当履行; 法定的通知、协助、保密义务没有履行或者没有适当履行。这些都是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

第三, 因果关系。在后合同责任中,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只有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是造成损害事实的原因、损害事实是违反该后合同义务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时, 才能构成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

第四, 主观过错。构成后契约损害赔偿责任, 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主观过错的确定上, 应当实行过错推定。没有过错就没有赔偿责任; 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对于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的, 则推定有过错, 就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四、后合同责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它与缔约过失责任的区别。首先,从时间上看,缔约过失责任产生于前契约阶段,而后合同责任产生于后契约阶段。(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05页) 其次,赔偿的损失不一样,缔约过失责任赔偿

的是信赖利益损失,是一种信赖利益的赔偿问题;而后合同责任是合同终止之后当事人违反后合同义务产生的责任,并非信赖利益的赔偿,而应是一种损害赔偿责任。

(二)它与违约责任的区别。首先,二者产生的时间不一致,前者是在合同效力终止之后,在不存在有效合同关系的情况下发生的;后者则是产生于合同有效期间,以生效的合同为前提。其次,二者产生的基础不一样,当事人承担后合同责任是对后合同义务的违反,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则是对合同给付义务的违反。第三,二者的责任形式也有很大不同,违约责任形式有多种,并且当事人可以约定责任形式和损失赔偿数额或损失计算方法,而后合同责任不存在当事人约定,其责任形式主要指赔偿损失。故此,也不应将两种责任等同。

(三)它与侵权责任的区别。虽然后合同责任主要表现为损害赔偿责任,似乎与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相同,但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区别也很明显。首先,后合同责任产生在具有信任关系的特定当事人之间,双方当事人基于刚刚终止的合同,相互间仍存在某种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后合同责任存在的前提;而侵权责任人之间不须有信任关系,侵权责任不以债权人与债务人有信任关系为要件,且大多数也不存在信任关系。其次,后合同责任要求当事人之间对对方的照顾、保护等注意义务比侵权责任人之间的注意义务要强得多,后合同责任人之间相互尽注意义务的程度要求高,它要求做到一个善良人应有的注意,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注意义务;而侵

权责任人之间注意程度要求低,不需要有特别的注意义务,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注意义务。再次,它们的责任形式不同,后合同责任主要是损害赔偿,还可以是继续履行,义务人不履行后合同义务时,可强制义务人履行;侵权责任形式有多种,但不存在继续履行的责任形式。所以,后合同责任也不是侵权责任。

五、后合同责任的独立性质

(一)后合同责任是不同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5]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都难以周全地涵盖合同终了时的过失,难以给受害人以公平合理的救济,而缔约过失责任亦不能解决该问题。因此,应当以诚实信用原则为基础,建立起后合同责任制度来对合同终了阶段的关系予以规制。现代立法和司法实践应该顺应实践的需要而建立起这一法律制度。后合同责任是一种独立的民事责任,它与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其他债务不履行责任共同构成民事责任体系。

(二)由于后合同责任的成立,便在责任者与权利者之间形成一种债的关系。因此,后合同责任也是一种独立的发生债的根据。它是一种法律直接规定的债,与不当得利、无因管理、侵权行为、合同、缔约过失共同构成债的体系。后合同过失请求权也是一项独立的债的请求权,受害人可以直接依据后合同过失请求有过失的一方承担责任。

六、后合同责任的方式

凡符合后合同责任构成要件的, 就应当承担后合同责任。后合同

责任的方式, 与一般的损害赔偿责任基本相同, 主要的是损害赔偿, 其次是继续履行。

(一)损害赔偿。后契约损害赔偿责任的具体赔偿内容, 就是财产损害赔偿。凡是造成财产损害的实际损失, 都应当予以赔偿。

(二)继续履行。在约定的后契约义务不履行时, 还可适用继续履行的责任方式。对于约定的后契约附随义务, 当事人没有履行的, 如约定保修、退还等后契约附随义务不履行的,可以责令义务人继续履行。

总之,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后合同义务, 当事人仍然必须切实履行。如果当事人没有履行, 或者不适当履行,给对方造成财产损害的, 应当承担后合同损害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合同法[m].法律出版社,.

[2]王菊英.试论后合同义务[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3).

[3]杨立新.中国合同责任研究(上)[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4]李本厚.后合同义务浅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

篇3: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民事责任

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性质

违反附随义务的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究竟是违约责任, 还是侵权责任?抑或是独立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呢?

违反合同附随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 (1) 违约行为既包括合同债务人违反合同中明确约定的义务, 也包括债务人违反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但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或交易习惯中形成的义务;既包括债务人违反合同中的主义务, 也包括债务人违反合同中的附随义务。债务人违反这些义务就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2) 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基于合同, 从而由“一般普通关系”进入“一种特殊的信赖关系”。随着合同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彼此向对方不断展示信用, 因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对自身的人身财产安全抱有合理的信赖及对合同的圆满履行抱有合理的预期是当然之事, 但这种信赖又是以付出自己的信用为代价的。正是基于这种信赖, 才有可能在合同给付义务以外产生彼此间的附随义务。在合同中,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些体现较高道德标准要求的附随义务, 即使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 这些根据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义务也将转化为合同的内容, 成为合同的组成部分。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这些义务, 将和违反约定义务一样承担违约责任。 (3) 违反附随义务的当事人不应承担侵权责任。附随义务不同于侵权行为法上的一般义务, 而是一种间接法定义务。法律只是逐步地设置了个别规定, 但是绝大多数的附随义务 (真正的附随义务) 并非为确切的法定义务。侵权责任保障的主要是维持利益, 而附随义务保障的尚有信赖利益和履行利益, 因此把违反附随义务的民事责任界定为侵权责任, 不符合传统的理论。

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行为人违反合同附随义务应承担违约责任, 那么适用哪种归责原则呢?是严格责任, 还是过错责任?

违反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当为过错责任原则。其理由主要有: (1) 附随义务不同于当事人双方约定的主合同义务, 而是通过法律规定的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加于当事人的法律关系之间。违反附随义务适用严格责任对当事人而言过于严格, 无疑将增加合同当事人的负担, 为一些细枝末节浪费精力, 从而使合同当事人因为害怕承担约定之外的义务而不敢签订合同。这样, 附随义务反而成为阻碍交易的工具, 不利于合同交易的繁荣, 违背了合同法鼓励交易的精神。对违反附随义务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符合鼓励正当交易和竞争的需要, 因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 人们应享有从事正当交易和竞争的自由, 从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生产和交换, 以增进社会财富。依据过错原则, 只要合同当事人尽了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即使造成损害也无须承担责任。这无疑为市场主体从事正常的交易和竞争提供了明确的规则。 (2) 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依法产生的法定义务。诚实信用是隐含于内部的价值标准, 是道德价值的法律化, 颇为关注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 因此对附随义务的违反必然包含着某种可归责性。义务人如无过错违反附随义务自不能认为其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而对其追究责任, 而应视为正常的风险负担。如果将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设计为严格责任原则, 那么这种法律注定不会是“良法”。 (3) 我国立法中有明确规定。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过错归责的原则:“保管期间, 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 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 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 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有偿的委托合同, 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 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无偿的委托合同, 因受托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 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从上述两个法条可看出, 我国的合同法对保管合同和委托合同等合同的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采取的是过错归责原则, 这也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反映了违反附随义务的归责原则适用过错责任的法定性。 (4) 从司法实践看, 大部分因违反附随义务引起的纠纷, 法院在裁判时, 都考虑了债务人的主观因素。例如在王利毅、张丽霞诉上海银河宾馆赔偿纠纷案中, 法院就认为:按照收费标准的不同, 各个宾馆履行合同附随义务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但必须是切实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认真履行最谨慎之注意义务, 在自己的能力所及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旅客不受非法侵害。宾馆能证明自己确实认真履行了保护旅客人身、财产不受非法侵害的合同义务后, 可以不承担责任。

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由于我国合同法中对于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承担方式没有明确规定, 所以违反附随义务的责任形式应视附随义务的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责任形式:

1.继续履行。继续履行又称强制履行, 是一种以公权力强制债务人履行义务的形态, 它强调的是对未履行的合同义务要继续履行, 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合同目的圆满实现, 在合同责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常认为合同附随义务从属于给付义务, 具有非独立性, 它不是以给付为内容的义务, 只是辅助给付义务, 只有履行了给付义务才有可能发生违反了合同附随义务情况, 而这时再要求当事人履行合同附随义务已经毫无意义, 因此不宜采用继续履行的救济方式。此观点不免绝对化, 在特定情形, 继续履行在附随义务制度中有适用的空间。订立契约的目的在于履行, 因此对于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继续履行应当是首选的救济手段。其适用条件为:违反附随义务行为的存在;受害人在合理期限内提出继续履行的请求;合同义务在法律上或事实上能够履行或适合于履行;违约方有继续履行的能力, 并且继续履行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如甲公司出售一台高科技仪器给乙公司, 但由于甲公司未告知乙公司关于此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而使乙公司无法进行某一方面的操作或未能将该仪器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效用。对于甲公司违反告知附随义务的行为, 乙公司在要求甲公司对其所受的损失进行赔偿的同时, 可以要求甲公司将未履行的附随义务继续履行, 以便乙公司在以后能有效地使用该仪器。若判定乙公司不能要求甲公司继续履行, 显然不符合合同的宗旨和目的, 也不利于双方交易的良性开展。因此, 在继续履行可能的情况下, 还应继续履行, 避免损失扩大。必须承认的是, 在附随义务中继续履行的适用范围较窄, 特别是具有人身专属性质的附随义务, 法院无法强制履行。在英美法系, 法院往往不判决实际履行, 经常给出的理由是, 在监督上存在困难。

2.损害赔偿。当债务人违反了合同附随义务, 他应承担违约责任。从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所承担的违约责任的目的看, 主要是为了“补偿”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损害赔偿是最常用的一种救济方式。规定承担违反附随义务责任的宗旨在于弥补受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 使受害人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 或达到合同能够得到严格履行的状态, 以使当事人在利益上达到平衡, 体现实质的公平正义。按照平等原则, 当一方当事人违反附随义务使对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 也使原本平等的法律地位受到破坏, 于是法律便迫使加害人承担不利后果, 以使被破坏的平等性和被损害的权益得到恢复或弥补。只有全部损失得到赔偿, 才能使权益受损害的一方利益得到补偿, 才能体现民法的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因此, 在确定损害赔偿的范围上, 应以全部赔偿实际损失为原则。然而附随义务是从属于合同给付义务的, 具有从属性, 如果要求债务人承担超过订立合同时所能预见的风险,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 同时适用我国合同法的可预见性规则, 一般不能超过违反义务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应当预见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另外, 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 如果双方都有过错, 那么债务人只对因其过错产生的损害承担责任;如果因债权人不履行义务而造成的损害, 债务人无需对此进行赔偿。

3.解除合同。解除合同, 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 因一方或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使合同关系溯及或不溯及的消灭, 未履行的部分不必继续履行, 已履行的部分依具体情形进行清算的制度, 它是合同特有的消灭原因。一方当事人违反附随义务, 相对方能否解除合同?在通常情况下, 违反附随义务不能导致合同的解除, 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实践中, 也不排除因违反附随义务而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情形, 如花瓶未妥善包装, 购买者明显无法携带, 经催告仍不为其包装。《德国联邦政府债法现代化法草案立法理由书》中列举了一个示例:“一名画家虽然正常地实施自己所承担的某住房的绘画工作, 但他在工作期间, 在通往应由自己绘制的那部分住房的道路上, 一再地使入口和设施受到毁损。由于发生物的损害, 所以债权人可以直接向画家要求损害赔偿。此时, 画家的行为已达到不能再苛求债权人继续任用他的程度, 可以认为债务人的给付对于债权人来说已属不可合理期待。”《德国民法典》规定:“在双务合同的情况下, 债务人违反所规定的义务 (附随义务) , 并且不能再合理地期待债权人维持合同的, 债权人即可以解除合同。”至此, 在德国法上, 因对方严重违反附随义务而遭受损害的当事人已可以找到构成解除合同理由的明文规定, 较之等到损害发生才予以赔偿的救济措施, 更具有实际意义。

篇4:后合同义务及后合同责任

关键词 合同 附随义务 构成要件

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法律后果是承担违约责任,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违反附随义务既不属于给付不能,也不属于给付迟延,不能请求对方承担继续履行的违约责任,附随义务的法律性质承担采取补救措施的法律责任也不适当,因此违反附随义务的法律后果是承担损害赔偿的违约责任。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民事责任包含四个构成要件,即违约行为,损害事实,违约行为与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过错。只有符合这些要件,才能对债务人课加责任,只要具备这些要件,债务人就必须承担责任。

一、行为要件——有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行为

所谓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行为,是指当事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应当履行,但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合同附随义务不是每个合同必须具有的,每个具体合同的附随义务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个合同的附随义务的多少、类型一般可根据交易习惯来确定,没有交易习惯的,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确定。合同附随义务并非在合同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而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义务。这种义务的违反必须是附随义务,不能是给付义务,也不能是道德义务。债务人存在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作为或不作为,才会谈到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构成要件。这种违反可能是积极的,如通知、协助、保密、照顾、忠实义务的违反;也可以是消极的,如竞业禁止等不作为义务的违反。附随义务的内容是随着主义务完成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发生争议时,法官应从诚实信用原则出发,根据具体的合同性质、目的、交易习惯来确定。

二、结果要件——有损害事实

合同附随义务在性质上是不能直接请求履行的义务,只有当不履行义务给权利人造成了损害时,权利人才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损害事实一般包括财产和人身两个方面。财产损害主要指信赖利益上的损失,包括积极的损害和消极的损害两种。积极的损害是现有利益的损失,即一方因他方的行为导致的现有物质财产的减少。消极的损害则是指可得利益的损失,即他方的行为妨碍了一方现有财产的增值。人身损害是指固有利益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身体的损害,即一方因另一方的行为而在肉体或器官机能上受到的损害。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身体上的损害可以转化为物质上的损失。第二是精神上的损害,即一方因他方的行为而在精神上造成的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它多与物质损害、身体损害相伴而生。精神损害虽不易认定,但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合同法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附随义务不具有单独诉求性,所以违反附随义务必须造成了损害后果,使债权人的利益减损或丧失,才能产生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的相关责任和债权人的请求权。

三、因果要件——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是指,损害结果与行为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说,如某一损害后果是由某人引起的,损害是行为的结果,行为是损害的原因。在违约责任中,因果关系是归责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责任,行为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对于判断因果关系要件的标准,我们认为适用相当因果关系比较妥当。相当因果关系说认为,有同一条件即有同一结果时,该条件与结果之间即有因果关系;确认相当因果关系,有“条件关系”与“相当性”两个阶段构成:在确认条件关系阶段,采用“如无,则不”之公式,即若“无此行为即无损害”,则此行为即为损害之条件;在确认相当性阶段,则以价值判断来确认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若“有此行为,通常即足生此损害”,则行为与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在考察因果关系时,还必须注意到受损害方因对方违反附随义务的行为而受到的损失应当是合理的。合理一词的含义是一个通情达理的第三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如此行为,并产生这样的损失,即采用第三人标准为因果关系的范围划定一个合理界限。依照相当因果关系,并不要求对每一个案件都追求客观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只要在通常情况下,依社会一般见解,原因事实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可能性,就认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当违反附随义务的行为并非损害的唯一原因,而是同时有其他介入因素时,仍可追究违反附随义务一方的责任。附随义务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更能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周密的保护。

四、主观要件——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当事人存在主观过错

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承担是以过错原则为依据,一方面是要积极促进合同的订立,加速财产的流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督促当事人善意行事,避免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因而过错是承担违反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重要构成要件。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债务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反合同的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债务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损害他人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从而造成合同不履行或履行不适当的结果。

故意和过失都是造成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条件,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当事人只有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时,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目的在于辅助主给付义务的履行和保护当事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要求当事人尽到足够的诚信注意义务,所以以当事人主观存在过错为责任的构成要件是合乎法理的,也充分体现了违约责任的惩罚教育意义,防止违约责任的不合理扩张。

参考文献:

[1]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2]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篇5:委托合同当事人的义务与责任

1.支付费用的义务。无论委托合同是否有偿,委托人都有义务提供或补偿委托事务的必要费用;

2.付酬义务。对于有偿委托合同,委托人应向受托人支付约定的报酬;

3.赔偿责任。

篇6:公路货运合同承托方的责任与义务

义务:

1、运单内容与实物相符

2、办理有关审批文件并交与承运人

3、不得在托运货物中夹带其他货物

4、正确实用包装方式和运输标志

5、特殊货物应明确告知运输条件

6、特殊物品随车押运

责任:

1、托运人不如实填写运单,错报、误填名称或装卸地点,造成承运人错运、装货落空以及

由此引起其他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2、托运人未按合同约定时间和要求,备好货物和提供装卸条件,以及货物到达后无人接货

或拒绝收货,而造成承运人车辆放空、延至及其他损失的,托运人应负赔偿责任

承运人:

义务:

1、根据受理货物的情况和性质,合理安排运输车辆

2、在受理整批或零担货物时,应根据运单记载货物名称、数量、包装方式等,在核对无误

后,方可办理交接手续

3、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将货物运到指定的地点,按时向收货人发出货物到达的通知

4、对托运的货物要负责安全,保证货物无短缺,无损坏,无人为的变质,如有上述问题,应承担赔偿义务

5、货物运输中,在与承运人费隶属关系的货运站进行货物仓储、装卸作业,承运人应与场

站经营人签订作业合同

6、运输期限由承托方共同约定后在运单上注明。承运人应在约定的时间内将货物运达目的地

7、整批货物运达前,承运人应当及时通知收货人做好接货准备;零担货物到达目的地后,应在24小时内向收货人发出到货通知或按托运人的批示将货物交给收货人

8、将有毒、易污染货物卸载后,承运人应对车辆进行清洗和消毒。但因货物本身的性质,应托运人要求,需对车辆进行特殊清洗和消毒的,由托运人承担

9、货物到达以后,按规定的期限,负责保管

责任:

1、承运人未按约定的期限将货物运达,应付违约责任;因承运人责任将货物错送或错交,应将货物无偿运到指定的地点,交指定收货人

2、承运人对未遵守承托双方商定的运输条件或特约事项而造成托运人的损失,应付赔偿责

3、货物在承运责任期间和场站存放期间发生毁损或灭失,承运人、场站经营人应付赔偿责

篇7:后合同义务及后合同责任

作者:徐瑞柏 发布时间:2004-10-17 09:19:18

基本案情

1991年10月22日,深圳隆华精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华公司)与原上海电视一厂(现上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金星电视总厂,以下简称金星厂)签订一份《合作开发及委托加工71cm彩色电视机协议书》。同年12月18日,弇山大厦与隆华公司签订一份《联营协议书》。此外,1991年12月,弇山大厦与太仓市东华无线电厂(现太仓市东华无线电厂破产清算小组(以下简称东华厂)以及东华厂与金星厂均分别签订《合作开发及委托加工71cm彩色电视机合同书》。同年12月,金星厂、隆华公司和东华厂还签订一份《关于合作开发及委托加工71cm彩色电视机合同书的附件》。上述合同的标的物均为本案10万台71cm的彩色电视机。据弇山大厦称,因其不具有生产电视机的资格,而东华厂为当时国家定点生产电视机的企业,故弇山大厦借用东华厂的名义签订有关合同和从事经营活动。

上述协议签订后,隆华公司、弇山大厦各投入资金4000万元,弇山大厦根据隆华公司与金星厂的委托加工协议采购有关原材料。至1992年10月31日,金星厂共向隆华公司指定的经销商提供了18279台彩电。经销商中国五金交电化工公司销售中发现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在经销商的提议下,金星厂遂停产整顿,尔后再未恢复生产。

弇山大厦以金星厂交付的电视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由,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隆华公司和金星厂归还投资款等损失共计3887.72万元。在该案中,弇山大厦将隆华公司列为被告,将金星厂、东华厂、现代公司(本案电视机元器件的供应商)列为第三人。1996年11月15日,弇山大厦与隆华公司达成一份《和解协议》。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弇山大厦与隆华公司的申请,委托深圳市会计师事务所对联营盈亏情况进行审计。据《审计报告》,该院作出民事判决,判令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对联营亏损109997011.48元各自承担50%(根据出资比例);联营亏损109997011.48元中属元器件材料价款28338640.51元及其利息,由弇山大厦、隆华公司各自承担10%(合计本金金额为5667728.10元),剩余亏损金额104329283.38元,由金星厂向弇山大厦及隆华公司双方各赔偿52164641.69元。一审案件受理费243960元、审计费10万元,合计343960元,由弇山大厦、隆华公司各承担34396元,金星厂承担275168元。金星厂不服,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该院裁定撤销原审判决,将案件发回重审。

2000年9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金星厂诉隆华公司、东华厂加工承揽合同纠纷上诉案时(一审法院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撤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将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移送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指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审原由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的联营合同纠纷案。

本案二审质证时,隆华公司称,其已在金星厂诉隆华公司、东华厂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中提起了反诉,请求判令反诉被告(本诉原告)金星厂赔偿经济损失104329283.30元及利息。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尚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审之中。

判决情况

广东省高级法院就联营合同纠纷案作出判决,驳回弇山大厦的诉讼请求。一审案件受理费199018元,由弇山大厦承担。

弇山大厦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高人民法院二审判决:

一、撤销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1)粤高法经一初字第17号民事判决;

二、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在金星厂诉隆华公司、东华厂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的法律文书生效后30日内,对联营期间所形成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并按照各自承担50%的比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三、驳回弇山大厦对金星厂的诉讼请求。本案一审案件受理费199018元,由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分别承担99509元。本案二审案件受理费199018元,由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分别承担99509元。

评析

首先,关于本案《联营协议书》的效力问题。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于1991年12月18日签订的《联营协议书》,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除协议中约定“隆华公司对联营业务承担全部责任,且不论盈亏,必须保证弇山大厦获得税利1790万元”,违反有关联营双方应当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原则,属于联营合同中的保底条款,应当依法确认无效外,其余合同条款应当认定合法有效。从实际履行情况看,双方均按照《联营协议书》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弇山大厦就本案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之后,与隆华公司于1996年11月15日达成了一份《和解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既约定了解除联营协议中的保底条款,同时也约定了联营终结后的清算原则。该约定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不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当认定合法有效。需要强调的是,在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时,首先应当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状态即合同是否成立、是否生效、是否有效作出认定,而且对合同状态的认定是强制性的,不以当事人是否提出认定为前提。

其次,关于本案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以及金星厂应否对本案承担民事责任问题。本案审理的是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之间的联营合同纠纷,但从弇山大厦向原审法院提起诉讼的请求和理由看,弇山大厦要求判令隆华公司和金星厂赔偿其因电视机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的亏损人民币76381924.79元,其主要理由是因隆华公司与金星厂签订合作开发及委托加工协议后,金星厂所提供的电视机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但是,由于弇山大厦与金星厂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应由隆华公司向金星厂主张权利,如弇山大厦以侵权之诉向金星厂主张权利,则金星厂的诉讼地位应当是被告,而不是第三人。基于本案诉讼的性质,弇山大厦在本案中诉请金星厂承担民事责任,既无程序法依据,又无实体法依据,该项诉讼请求应予驳回。同样,东华厂和现代公司也非联营合同的当事人,也不符合第三人的法律特征,故其不应当成为本案的第三人。

再次,本案联营合同纠纷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联营双方对联营期间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应予以清算的问题。如果本案以弇山大厦与隆华公司已经达成了《和解协议》为由,判决驳回弇山大厦对隆华公司的诉讼请求,显然会增加当事人的诉累。因金星厂诉隆华公司、东华厂加工承揽合同纠纷案判决生效后,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如有一方不履行清算义务,势必产生另一方又重新起诉的情况。也就是说,当另案判决金星厂要向隆华公司承担赔偿责任时,该赔偿款项即属于联营双方追回的损失,该款项要在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之间进行清算和分配,如果此时隆华公司不予清算和分配,则弇山大厦惟有重新提起诉讼才能保障其权益。同样道理,当另案判决隆华公司要向金星厂承担赔偿责任时,该赔偿款项即属于联营期间的亏损,该亏损数额要在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之间进行清算和分配,如果此时弇山大厦不予清算和分配,则隆华公司惟有重新提起诉讼才能保障其权益。此外,虽然弇山大厦在本案中没有明确提出要求隆华公司对联营期间所形成的债权债务予以清算的字样,但其要求隆华公司承担联营亏损的责任,这就表明了弇山大厦已经作出了要求隆华公司对联营期间所形成的债权债务予以清算的意思表示。根据本案的实际情况,应当判令弇山大厦和隆华公司对联营期间所形成的债权债务予以清算。

篇8:论用人单位的后劳动合同义务

一、后劳动合同义务的内容分析

后劳动合同义务是指劳动合同解除、终止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原劳动的约定负有的作为或者不作为的义务。劳动合同会因为很多原因而解除, 比如当事人的协商, 法定情形的出现等等, 但是劳动双方的权利义务并不全部因为合同的解除而终止。后劳动合同义务的内容直接关系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后合同义务的内容明确了, 用人单位才能更好地履行后合同义务。

后劳动合同义务的义务承担者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有不同的后劳动合同义务。劳动合同法的一个主要的立法意图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所以用人单位的后合同义务是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主要的后合同义务。

1. 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证明的义务

根据劳动合同法及其他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 用人单位都必须履行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证明的义务, 这包括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等情形。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具有该义务是为了方便劳动者进行失业登记。如果用人单位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工合同后不依法履行该义务, 劳动者将无法完成失业登记, 届时劳动者将无法领取失业金。在实务中, 用人单位的该项义务经常被忽略, 原因是劳动者的法制观念淡薄, 多数劳动者认为自己和用人单位约定了解除劳动关系, 双方的合同关系就结束了, 根本不关心该证明是否对自己今后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 为了解决该现象, 我们必须加大对该证明作用的宣传力度, 同时对用人单位拒绝证明合同关系已经解除予以处罚。

2. 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的义务

《劳动合同法》规定该义务是因为在实践过程中, 有很多用人单位扣留劳动者的人事档案, 不明确告知劳动者用人单位有配合转移社会保险关系的义务, 导致劳动者的相关权利受到侵害。至于用人单位在违反该义务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我们将在下文中进行具体的论述。合同终止后, 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一致可以续签合同。劳动者可以选择其他的单位就业。没有劳动者的同意, 原单位不得采用非法措施阻扰劳动者办理离厂手续。该义务作为用人单位的一项后合同义务, 具有法定义务的性质, 所以, 无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是否有约定用人单位都必须明确履行, 不得以双方未作约定相对抗。

3. 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

用人单位因其自身的原因而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具有相应的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如果用人单位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对劳动者又约定了另外的义务, 那么对于该附加的义务, 用人单位应当支付额外的经济补偿金 (如竞业限制补偿金) 。

法律对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 未及时足额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如果劳动者以此为由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主张经济补偿的, 用人单位也必须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再次提醒、劳动者在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明确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否则经济补偿金的诉求将得不到支持。

在司法实践中, 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情况占绝大多数, 由于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 需要支付双倍的经济补偿金, 所以这时单位会要求和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法》规定, 用人单位提出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而解除劳动合同的, 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的另一项重要的经济补偿金是竞业限制补偿金。竞业限制补偿金是竞业限制条款是否能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必备条件, 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只约定竞业限制而没有约定竞业限制的补偿金, 那么竞业限制条款失效。对于该类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为, 解决的方法如下: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很多劳动者至今仍不知道没有竞业限制补偿金的竞业限制约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二是加大劳动行政部门监管力度。要求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时必须将相关资料上报备案, 以督促用人单位履行其义务。

用人单位除了具有上述后合同义务外, 还具有其他一些后合同义务, 比如对劳动者的求职材料和个人履历负保密义务, 对劳动者的公平评价义务等。

二、违反后劳动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

法律规定了的后合同义务, 就必然规定了违反后合同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 依照前款规定处罚。而该条第一款中规定“由劳动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 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该条第二款中规定“每人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一下的标准处以罚款;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该条中的有关规定是与《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第一款相对应的, 是用人单位不及时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固有的权利, 每个用人单位都应当予以尊重, 而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都涉及劳动者的重大个人利益, 用人单位不可以随意侵害, 档案材料更是涉及劳动者的个人隐私和社会对其的评价, 更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该规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虽然有力度偏轻之嫌, 但是毕竟为劳动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提供的法律依据, 同时, 应当指出的是, “给劳动者造成损害”不仅指给劳动者造成的直接损害, 还包括间接损害《劳动合同法》在这一点上的态度还是比较强硬的, 可以使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得到全面的保护。

三、现行规定的缺陷和完善建议

法律由于其的强制性和终局性, 要求其必须具有明确性, 在《劳动合同法》中, 法律明确规定的用人单的后合同义务只有在15日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的义务, 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证明的义务, 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2年备查的义务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而“对劳动者的求职材料和个人履历负保密义务, 对劳动者的公平评价义务。”都是学者们通过诚实信用原则推导出来的用人单位具有的后合同义务,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都没有作相关的规定。但是求职材料和个人履历均涉及劳动者的个人隐私, 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如果违反该义务可能导致对于劳动者人格权特别是隐私权的侵害。“对劳动者的公平评价义务”个人觉得也应该作为一项法定的义务进行单独的规定, 因为对劳动者的公平评价关系到劳动者的再就业问题, 如果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进行恶意诋毁, 将使劳动者的再就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果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串通, 对劳动者的个人能力和工作表现过分夸大, 会对其他用人单位的判断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建议在对《劳动合同法》对再一次修改的时候将对劳动者的求职材料和个人履历负保密义务, 对劳动者的公平评价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提及, 关于用人单位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责任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劳动合同法》的第八十九条, 但是第八十九条规定“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赔偿损失。”该项规定未免有过轻之嫌。对于不履行义务的用人单位, 劳动行政部门职能责令其自觉履行, 也就是说是否履行仍然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自觉性。故建议引入惩罚性赔偿金。它是指加害人在实施了某种恶性很强的不法行为时, 通过民事诉讼判决向其受害者支付超过实际损害的赔偿额, 以示惩戒的制度, 在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以后, 用人单位违反后合同义务, 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的行为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打击。

完善违约金的设置。我国的劳动合同法采取狭义违约金制度, 主要针对劳动者的违约行为, 却排除对用人单位的适用。因此, 建议适当扩大违约金的适用范围允许对用人单位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行为设置违约金, 并在违约金的设置上体现惩罚性原则, 以保障义务及时有效的履行。

后劳动合同义务是后合同义务的一种, 是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结束后仍应尽的法定义务。对后劳动合同义务问题进行探析, 促进其新发展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准确运用, 对于全面保护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间的正当竞争,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滕明荣:《关于劳动合同的后合同义务》, 载《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起草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条例要点解答》,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年版。

[3]信春鹰:《中华人名共和国劳动法释义》, 法律出版社, 2007年版。

篇9:后合同义务及后合同责任

一、行为要件——有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行为

所谓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行为,是指当事人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应当履行,但没有履行或没有正确履行。合同附随义务不是每个合同必须具有的,每个具体合同的附随义务也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个合同的附随义务的多少、类型一般可根据交易习惯来确定,没有交易习惯的,应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确定。合同附随义务并非在合同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而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及交易习惯,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义务。这种义务的违反必须是附随义务,不能是给付义务,也不能是道德义务。债务人存在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作为或不作为,才会谈到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构成要件。这种违反可能是积极的,如通知、协助、保密、照顾、忠实义务的违反;也可以是消极的,如竞业禁止等不作为义务的违反。附随义务的内容是随着主义务完成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当发生争议时,法官应从诚实信用原则出发,根据具体的合同性质、目的、交易习惯来确定。

二、结果要件——有损害事实

合同附随义务在性质上是不能直接请求履行的义务,只有当不履行义务给权利人造成了损害时,权利人才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损害事实一般包括财产和人身两个方面。财产损害主要指信赖利益上的损失,包括积极的损害和消极的损害两种。积极的损害是现有利益的损失,即一方因他方的行为导致的现有物质财产的减少。消极的损害则是指可得利益的损失,即他方的行为妨碍了一方现有财产的增值。人身损害是指固有利益的损失,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身体的损害,即一方因另一方的行为而在肉体或器官机能上受到的损害。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身体上的损害可以转化为物质上的损失。第二是精神上的损害,即一方因他方的行为而在精神上造成的紧张、不安、焦虑等情绪,它多与物质损害、身体损害相伴而生。精神损害虽不易认定,但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合同法的基本目标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附随义务不具有单独诉求性,所以违反附随义务必须造成了损害后果,使债权人的利益减损或丧失,才能产生债务人违反附随义务的相关责任和债权人的请求权。

三、因果要件——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民事责任的因果关系是指,损害结果与行为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说,如某一损害后果是由某人引起的,损害是行为的结果,行为是损害的原因。在违约责任中,因果关系是归责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须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承担责任,行为人只能对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对于判断因果关系要件的标准,我们认为适用相当因果关系比较妥当。相当因果关系说认为,有同一条件即有同一结果时,该条件与结果之间即有因果关系;确认相当因果关系,有“条件关系”与“相当性”两个阶段构成:在确认条件关系阶段,采用“如无,则不”之公式,即若“无此行为即无损害”,则此行为即为损害之条件;在确认相当性阶段,则以价值判断来确认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若“有此行为,通常即足生此损害”,则行为与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在考察因果关系时,还必须注意到受损害方因对方违反附随义务的行为而受到的损失应当是合理的。合理一词的含义是一个通情达理的第三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如此行为,并产生这样的损失,即采用第三人标准为因果关系的范围划定一个合理界限。依照相当因果关系,并不要求对每一个案件都追求客观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只要在通常情况下,依社会一般见解,原因事实和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可能性,就认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当违反附随义务的行为并非损害的唯一原因,而是同时有其他介入因素时,仍可追究违反附随义务一方的责任。附随义务采用相当因果关系说,更能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周密的保护。

四、主观要件——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当事人存在主观过错

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承担是以过错原则为依据,一方面是要积极促进合同的订立,加速财产的流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督促当事人善意行事,避免损人利己的事情发生,因而过错是承担违反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重要构成要件。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债务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违反合同的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债务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损害他人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从而造成合同不履行或履行不适当的结果。

故意和过失都是造成违反合同附随义务民事责任的条件,违反合同附随义务的当事人只有在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时,才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附随义务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目的在于辅助主给付义务的履行和保护当事人的人身或财产利益,要求当事人尽到足够的诚信注意义务,所以以当事人主观存在过错为责任的构成要件是合乎法理的,也充分体现了违约责任的惩罚教育意义,防止违约责任的不合理扩张。

上一篇:办公室文化文化建设下一篇:小学优质班会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