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24-05-09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通用6篇)

篇1: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xx年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完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将应急管理工作列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我校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亲自负责,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主任及班主任任组员。应急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安监办,安监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二是建立完善高效快捷运转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全面落实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三是强化责任。安监办明确相关单位部门组承担具体工作,如水、火、毒、电由总务处负责,安全教育、课间管理、体育活动由教导处负责,值班由安监办、门卫负责。按照分组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各专业部门的作用。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完善现有预案。重新修订系统了《东平县聋哑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公共突出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防汛抗灾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防拥挤踩踏应急预案》《东平县聋哑学校防食堂食品中毒应急预案》等专项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汇总。二是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编制、修订各类应急预案,使全校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各班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三)建立健全值班值守机制,完善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制度

明确了学校保卫人员工作职责,制定、完善安全保卫工作制度、外来人员登记制度、值班制度和门卫管理制度。要求安保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不准擅自离岗,并认真做好值班记录。上课期间,关闭学校大门,严禁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入学校,确需进出学校的,要查验相关证件,经学校领导批准后方可放行。要对带入、带出学校的物品进行仔细检查,对人员和车辆进行认真核对和登记。在学生上学、放学的重点时段要加强治安巡逻,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安全隐患和治安事件,确保不发生一起针对学生的伤害事件。

严格实行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要排出值班表,安监办要按照工作职责加强日常的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汇报,及时处理,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根据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加强安全保卫队伍建设,配齐2名专职保安人员。进一步加强物防、技防建设,形成集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要为保安人员和学校值班人员配备警棍、强光手电等必要的警用器械,积极筹措资金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及时更换不能正常工作的器械。

(四)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织应急救援演练

一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目前,我校建立了一支以所有男教工为骨干的应急救援队伍。紧扣直接关系学校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领域,从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业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故等方面入手,认真做好隐患排查,防疫防灾,矛盾化解工作。二是组织应急救援演练。xx年我校共举行应急演练共4次,其中举行灭火应急疏散演练2次,防踩踏疏散及防震各一次。加强演练,为应急预案启动和应急处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急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为我校为残疾学生安全投入不足,公共安全基础弱等。

(二)应急管理经费保障和建设投入情况。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资金基本有保障,但在建设投入方面,技防监控布置还有待完善,存在防范死角,没有专项的资金安排。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应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纳入财政年度预算。

篇2: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我局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促使各项应急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规范。

一是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主要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落实职责、明确分工。二是制定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我局加强了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掌握,设立乡镇突发性事件信息员,及时收集、监测土地权属争议群体突发性事件信息。对群体突发性事件的信息,特别是苗头性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二、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一)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积极与公安、司法、信访、乡镇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二)预防为主,常抓不懈。高度重视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防患于未然。做好紧急应对的思想准备、机制准备和应急处置人员等准备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三)维护稳定,安全处置。在处理土地权属争议和开展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时,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减少损失。

1、处理土地矛盾纠纷情况。为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了解和掌握目前本系统存在的信访隐患,对梳理出来的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众性矛盾,特别是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2、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我局每年参加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有效的提高了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汛期,组织开展灾害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

3、继续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我局利用广播电视、咨询服务台、悬挂横幅、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了有关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同时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及“6.25”土地日等,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累计共发放宣传单(册)6000余份,悬挂横幅36幅,出动宣传车42辆次,有效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治灾、减灾意识。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并及时公示在公开栏,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群体突发性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20xx年应急管理工作建议

(一)继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上级部门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并要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

继续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完善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要素、时限、渠道和责任主体,强化对重要值班信息的查询、跟踪和汇总,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三)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培训工作。结合市应急办要求,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应急管理工作培训。

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应急队伍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3: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03年以来,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全”到“优”的发展历程, 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发展[1]。在从“全”到“优”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已有的理念认识、体制机制、理论方法、管理模式均面临新的挑战, 亟需借鉴发达国家体系建设演进经验, 全面推进新阶段下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美国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在应急管理方面起步较早,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较为完善, 且经过多次重大实践的检验和完善, 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对于解决我国应急预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提高我国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美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

1.1 应急组织体制

“9.11”事件之后, 美国成立了国土安全部, 统一负责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但侧重于协调处置国内恐怖袭击事件。隶属于司法部的联邦调查局 (FBI) 和隶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中央情报局 (CIA) 是其对内和对外恐怖消除、情报搜集的主力。1979年成立的联邦应急管理署 (FEMA) 是美国主要的应急管理机构, 作为全国响应协调中心, 主要职责就是建设全面、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加强应急准备, 事故发生后提供有效响应和协调支持, 从而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和恢复工作[2]。各州政府也建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中心等应急机构。美国政府明确规定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是资源配置、责任追究和应急准备工作的重点和核心, 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设立, 从体制上统一了应急管理工作, 为事前预防提供组织保障, 为事后处置提供统一协调高效支援。

1.2 应急管理机制

美国建立了统一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标准规范的应急管理机制。统一管理是指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协调处置。属地为主是指明确并强调应急处置的指挥主体是地方政府, 上一级主要负责协调和支援。分级响应是指在属地处置的原则基础上, 在地方政府提出要求后, 上级政府才能扩大应急响应规模和强度, 在更大范围内给予支持和配合。标准规范是指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均建立有标准化的规范体系, 通过对包括物资、调度、信息共享、术语代码、文件格式及救援人员服装标志等各个要素的标准统一和模块化设置, 有效整合各相关方和资源, 形成衔接紧密, 运转高效的应急主体[3]。

1.3 应急管理法制

美国应急管理法制从上到下有法令、行政命令及总统令。法律层面主要有《国土安全法》等5部法律和法案, 均属于应急处置方面的基本法, 为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的法律支持和授权。5号总统令明确规定了国家应急响应预案 (NRP) 和《国家事故管理系统》 (NIMS) 的编制发布[3]。2003年12月7日, 美国公布了国土安全总统8号令“国家应急准备”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HSPD-8:National Preparedness) [4], 提出强化美国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 对各类突发事件开展有效预防和响应。2011年3月30日, 美国总统政策8号令“国家应急准备” (Presidential Policy Directive/PPD-8:National Preparedness) 取代了HSPD-8签发实施, 美国进入将应急准备作为应急管理全过程工作的创新阶段[5]。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制体系为应急管理规范性文件、标准、应急预案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1.4 应急技术标准

美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技术标准规范, 保证了应急响应工作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从而实现高效处置: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为节点, 在此之前, 美国颁布实施《国家事故管理系统》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 [6], 侧重于应急处置和指挥系统的标准化构建。在此之后, 根据飓风应对的教训, 美国将应急管理核心逐步从事后应对转变为事前准备, 先后发布实施:《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保护计划》 (NIPP) [7], 明确了战略保护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国家应急准备指南》 (NPG) , 提出了国家应急准备的愿景、预案情景、通用任务列表和目标能力列表;2009年公布的《应急准备指南101》 (Comprehensive Preparedness Guide (CPG) 101) [8], 为地方应急预案修订提供依据[3]。至此, 美国形成了从关键设施保护、指挥机构设置、准备能力建设、应急工作指南等一整套相互衔接、配合使用的技术性、专业性、指导性规范。

美国联邦政府从国家层面进行风险分析, 确定了基础的事件应急场景 (国家应急准备指南) , 明确了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目标 (国家基础设施保护计划) , 提出了应急能力建设的需求, 给出了应急工作组织设计和基础流程 (国家应急响应框架、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 从功能需求到过程管理为应急工作提供了基础标准, 使得所有工作能够紧密衔接。

2 美国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

2.1 应急预案演变

美国国家应急预案的演变也体现对应急预案理念认识的变化。1992年最早颁布的《联邦响应预案》 (Federal Response Plan) , 是作为联邦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编制和适用主体均是联邦政府。2004年《国家响应预案》 (National Response Plan) , 取代了《联邦响应预案》, 实施主体从联邦到国家, 体现了美国将全国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考虑的变化, 为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008年《国家应急响应框架》 (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RF) [9]取代了《国家响应预案》, 明确应急相关方、响应流程、组织设置及职责、预案的功能类别等内容, 名称从应急预案到应急框架, 将应急预案彻底变成了一个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指南, 强调全国应急工作的规范和协同, 标志着美国将应急管理的核心从事后应对转变为应急准备。

美国总结了应对卡特里娜飓风等一系列重大事故灾难的经验和教训, 认识到应急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应该在于应急准备和预防, 将应急准备从传统应急管理四个阶段 (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之一提升为涵盖这四项的基础性工作, 而应急预案是应急准备的基础和主线。

2.2 应急预案分级分类

战略层面:分战略指导陈述和战略预案两种。战略指导陈述在国家事件场景基础上概述了战略上的重点、主要的国家战略目标和基本假设。战略预案进一步阐述了任务的含义, 确定了职权, 描述了角色和职责, 确立了任务的基本目标、能力、优先级及绩效标准, 这两种应急预案类似于我国的综合应急预案。

操作层面:分概念预案和操作预案两种。概念预案描述了通过整合、同步现有的联邦 (部门间) 能力以达到完成任务基本目标的操作理念, 类似于我国的专项应急预案。操作预案确定详细的资源、人员和资产配置, 以完成战略预案的目标, 并将战略重点转化为实际操作, 并带有支持附件, 类似于我国的部门应急预案。

战术层面:战术预案, 是指在实操层面上, 针对特定的情形和实际情况下, 个人的任务、行动和目标的识别与确定。战术级预案强调在意外事故现场调用应急单元, 类似于我国的现场处置方案[10]。

战略预案明确了针对的对象和期待实现的功能, 指明了行动的方向。概念预案明确了部门间如何共同配合实现此种功能, 说明了实现的路径。操作预案明确各部门内部如何运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说明了具体的方式方法。战术预案是具体每一个功能目标实现的计划方案, 说明了具体的任务措施, 三个层次的预案适用于美国各级政府层面。

2.3 联邦与地方应急预案的衔接

联邦政府采用的综合应急预案编制系统 (Integrated Planning System, IPS) , 一方面指导联邦的机构和部门支持州与地方的行动, 另一方面解决了州政府如何与其他组织合作以及如何获得资源相关的问题, 为应急预案衔接提供了技术支撑[11]。

州、领地、部落等地方各级政府应急职责定位主要有以下三项:负责协助能力不足的司法管辖区, 对特定的紧急情况首先响应, 根据需要协同联邦开展工作。清晰的职责分工让各级政府应急预案在功能目标层面实现衔接[11]。

联邦应急管理署地区办公室作为联邦派驻机构, 一方面, 了解、掌握州和地方的需求并将其作为联邦应急预案建设的重点任务, 另一方面, 为地方政府提供联邦相关任务和资源, 从而保障州与地方应急处置行动, 成为州与地方预案编制结构的“最可能”风险视角和联邦预案编制结构的“最危险”风险视角的交叉点[8], 从体制上保障了联邦与地方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的有机衔接。

2.4 应急预案编制实施

理念认识:PPD-8强调“国家应急准备”是需要采取预案编制、组织、装备、培训及演练一系列行动, 建立和维持必要的能力, 从而针对引发国家安全巨大风险的威胁, 开展预防、保护、减除、响应和恢复活动[11]。

功能定位:美国将应急预案编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 并且认识到预案中最容易受灾害后果影响的部分应包含最少的细节, 或者最不易受影响的部分包含最多的细节, 从而确保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和灵活性, 根据这一原则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循环改进:美国深刻认识到应急预案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在于不断的更新和改进。因此, 在CPG101中提出持续改进机制是应急预案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求应急预案通过PDCA (计划Plan、执行Do、评估Check、改进Act) 循环不断的评估和改进, 并明确应急预案修订的具体条件, 设置了预案修订的周期时限, 从而实现了应急预案管理的无限循环推进[10]。

3 美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经验借鉴分析

3.1 应急管理理念认识方面

我国长期以来侧重应急响应, 忽视应急准备。习惯于以预防事故代替应急管理, 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发生事故后的应急救援上。目前, 我国的应急预案还处于传统的“处置方案”阶段, 对应急准备工作强调不够, 也没有形成实质的应急准备体系, 实际工作中造成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的脱节[10]。或是将应急预案简单理解为事故后的应对方案, 将应急预案与现场工作方案概念混淆。

因此, 我国应充分借鉴美国对应急准备重要性的认识, 应急准备不再是应急管理的一个阶段, 而是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工作[12], 并将应急预案作为应急准备的基础平台。将应急预案的定位从事故后应对的方案, 转为强调事故前做好准备的方案, 其结构与内容重心应以应急准备为核心目标。应急准备包括应急预案、组织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配备、持续培训、应急演练和评审改进这六项工作内容, 应急预案则是应急准备系统运行的基础性平台, 应急准备各项工作也是通过应急预案来组织推进和实施, 通过这些应急准备活动的运行为应急预案的持续更新完善提供依据[10]。

3.2 应急预案顶层设计方面

我国近两年才开始从国家层面进行风险分析, 探索基础事件应急场景构建工作[13], 尚未提出国家层面的关键基础设施保护目标, 应急预案普遍存在风险分析和能力评估不到位, 情景设计与实际不符, 针对性不强。层次功能不清晰, 自《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印发实施, 才对国家、省、市、县、乡镇应急预案定位做了明确, 但是目前仅适用于政府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缺少规划, 定位不准确, 过多承担了体系机制法制建设的任务, 包含大量指导性、原则性、预防性的内容, 影响了实用性。

借鉴美国的经验, 一是应以风险分析为基础, 顶层规划应急预案。加快推进国家层面的风险分析工作, 构建突发事件基础场景, 将其作为预案编制工作的中心, 落实危害识别和风险分析[14], 基于此提出应急预案整体的规划和内容要求, 实现应急预案编制协调有序开展。二是以功能需求为基础, 分层设计应急预案。明确政府侧重外部协调, 单位和基层组织侧重内部处置, 应急预案核心功能是实现目标任务, 从高、中、低三个不同层级对目标任务的不同需求出发, 将其分为战略层级、操作基层和战术层级, 实现规范与灵活的结合, 适用于各类组织运用。三是以核心任务为基础, 简化预案主体内容。将应急管理、规范、保障、协调等原则性和要求性的内容在法律法规和标准中予以明确, 将应急支持功能预案和特定风险预案作为附件, 简化预案主体内容, 突出应急预案核心功能。

3.3 技术标准体系方面

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应急组织指挥系统设计及工作规范, 各类应急预案中的组织机构设置模式不一, 既有平战合一的职能模式, 又有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的模式, 工作组组成、职能划分、指挥机制均不统一, 造成现场处置时指挥部之间沟通不畅, 严重制约指挥效能;生产安全事故预警标准尚未明确, 已有生产安全事故响应分级多是直接按照事故后果等级进行划分, 造成应急响应启动条件不明确, 信息报告缺少统一的程序标准和格式文件, 影响了信息处置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 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国家事故管理系统》,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化应急指挥系统, 明确基本组织结构、功能模块、岗位职责及工作程序, 规范指挥机制、信息流程及格式文件, 从组织设置到过程管理为应急工作提供了基础标准, 使得所有工作能够紧密衔接。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方面, 应研究制定“预警级别划分及响应分级标准”, 明确生产安全事故的预警机制及方法手段, 改变以后果响应分级, 建立预警、车间响应、场内响应、场外响应的响应分级方式, 提出明确可判断的指标和程序, 实现预警和响应分级的有机衔接。

3.4 应急预案实施方面

目前, 我国应急预案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宣教培训及演练等实施工作落实不到位。将应急预案宣教培训理解为简单的理论学习, 忽视了应急预案指导应急能力建设的作用, 人员应急意识、职责、任务及处置技能的培训普遍缺位。应急演练普遍存在定位不准, 重形式、轻实效, 重方案、轻评估, 演练结束无总结, 有总结无分析, 有分析无整改措施, 有整改措施无监督落实, 没有把检验能力、锻炼队伍、发现问题、修订预案作为主要目的, 没有实现应急预案闭环管理。

借鉴美国的经验, 我国应明确认识到应急准备核心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应急预案编制、培训、演练、修订循环的持续改进,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应急预案管理的四阶段循环改进理论和模式, 要求各单位均应按照PDCA程序持续改进预案。同时, 应加强对应急预案实施工作监督检查, 探索通过“双盲”演练开展执法检查, 将“笔试”改为“口试”, 将“查台账”改为“考能力”, 将“检查作业”改为“随堂测验”, 全面考核企业实际应急处置能力[15]。应进一步完善事故调查应急处置评估工作, 制定应急预案工作评估规范, 强化对事故单位应急预案实施工作的责任追究。此外, 还应建设全国统一的预案管理系统、演练案例库, 培育发展第三方培训演练机构, 为应急预案循环改进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3.5 体制、机制和法制方面

与美国统一的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相比, 我国是以政府办公厅 (室) 应急办为枢纽, 协调若干个议事协调机构来应对突发事件。由于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是应急管理具体办事机构, 并不掌握特定的应急资源, 难以协调系统内外的各种应急力量有一定难度, 其规格和职能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应急管理组织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16], 且其职责侧重于事故后的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 造成统一的应急管理部门立法缺位, 相关法规标准建设滞后。当然, 我国体制本身具有统一领导的独特优势, 不能简单照搬美国的做法。

目前, 作为一种尝试, 部分地方政府摸索出“应急管理委员会”的解决方案, 由当地党、政、军领导人共同参与, 实行一事一议,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6]。结合我国国情, 更重要的是发挥各议事协调机构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议事协调机构应急准备的职能作用。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委员会, 不同于公安消防、海上搜救等专业指挥机构, 具有综合协调生产安全事故处置的职责, 但目前主要侧重于事故后的协调联动, 因此有必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监管职责, 加强日常工作沟通协调, 整体推进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应急准备工作协调开展。

4 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 本文总结归纳了美国应急预案管理的经验做法, 包括以应急准备为核心的认识理念, 以情景构建为基础的顶层设计, 以标准规范为支撑的技术基础, 以循环改进为理论的管理模式, 以统一管理为体制的组织保障,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于推进新阶段下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实现从“全”到“优”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介绍了美国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建设情况, 针对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的发展需求, 总结归纳了美国应急预案管理以应急准备为核心的认识理念, 以情景构建为基础的顶层设计, 以标准规范为支撑的技术基础, 以循环改进为理论的管理模式, 以统一管理为体制的组织保障等5个方面的经验启示, 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对比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篇4: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关键词]应急预案;校园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 X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83-02

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做好高校的安全保障工作是我们应始终坚持的重要工作。不断加强高校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学习和生活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师生财物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由于当前社会问题和高校内部问题相互交织,治安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影响,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相互渗透,使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1]

目前,伴随着一系列高校校园恶性事件的不间断出现,很多高等院校都已认识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并制定了校园安全文明建设管理的规章制度。但事实上校园安全恶性事件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中预警预案体系的缺失,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师生不知所措,缺乏科学合理的控制、减小、消灭事件恶果的应对预案。

一、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现状

(一)校园火灾事故

高校校园火灾事故是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校园内寝室、教学楼、试验楼、大会堂是火灾事故发生的集中地点,校园火灾事故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威胁师生的生命及财产安全。2008年11月14日清晨,在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楼内发生火灾,由于火势蔓延迅速,4名女大学生从6楼阳台跳下企图逃生,但不幸全部遇难。火灾原因是寝室里使用的“热得快”烧干后点燃了易燃物。2013年6月23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北门实验楼中浓烟滚滚,在附近的高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一栋楼的楼顶已经被大火烧得坍塌。西安消防出动5个中队进行扑救,整整两个小时后,大火才被成功扑灭,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初步判断,发生火灾的原因很可能是工人违规使用电焊。

(二)校园盗窃案件

校园盗窃案是高校校园中发生率较高的案件之一。随着高校校园面向社会开放,部分犯罪分子把目标瞄准了防范意识较差的在校大学生。自2003年至2008年10月,海淀区检察院共受理大学校园盗窃案件601件,涉案财物共计价值人民币3845953元,涉及高校67所。[2]其中多数盗窃案件是由于被盗窃学生防范意识弱,平日没有养成妥善保管自己财务的良好习惯。如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发现其同学李某所用密码均为其学生证号码的后六位数字,遂萌生盗窃李某银行卡资金的念头。后王某利用一次考试中途上厕所之际,潜回宿舍盗取了李某的银行卡,而后返回考场继续考试。考完后,王某恐被银行自动柜员摄像系统拍到,便雇用一名中学生从自动取款机中盗取人民币5000元。后以其父亲的名义,用老家的地址将其中的4000元钱从邮局汇款给自己,并用弟弟的身份证开立了一个账户。纵观整个作案过程,王某巧妙地运用了“金蝉脱壳计”、“移花接木计”、“瞒天过海计”等作案手段,特别是盗窃得手后汇款给自己的行为,颇似“洗钱罪”的手法。[3]

(三)校园刑事案件

校园刑事案件中,多数当事人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目前从已发生的校园刑事案件来看,多数案件的发生源于琐事。如2013年的复旦大学的投毒案;2013年4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斗殴致死案,事件的起因竟是蒋某回寝室时敲门,而正在打游戏的袁某没有及时为其开门,之后两人发生口角和肢体冲突,冲突中袁某随手抓起一把水果刀刺向蒋某结果致其死亡;2014年11月天津城建大学发生砍人事件,致两名学生一死一伤。

(四)其他类型的校园安全事故

发生在大学生身上及出现在校园内的安全事件不止以上所提及的,还有例如意外伤害、传染病、食物中毒、跌伤、砸伤、运动受伤、触电、自杀等事件。校园中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家庭、亲友带来悲痛,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二、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造成校园内火灾事故的原因

1.在寝室床上吸烟或未将烟头熄灭就乱扔,引燃其他物品酿成火灾。2.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如电炉子、电吹风等,造成电路超负荷,引发火灾。3.实验课中学生违反操作规程,电气设备或线路超负荷,引发火灾。4.电气设备老旧,同时超负荷使用造成火灾。

(二)高校盗窃案件发生的原因

1.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并伴随科研、后勤的社会化,学校与社会各种单位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2.校园周边环境混乱,治安环境差。学校周边网吧、歌厅、商店、饭馆等商铺环绕,校门周围摆摊设点,人员成分复杂,周边治安环境混乱。3.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对盗窃行为疏于防范。4.针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不足。一段时间以来盗窃案件破案率低,很多小额盗窃案件迟迟不破,不能有效打击犯罪,造成盗窃分子侥幸心理膨胀,持续作案。这些都是盗窃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三)从已发生的高校校园刑事案件发生的原因

校园刑事案件多是由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琐事产生的矛盾所引发。首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已成年,但他们的成长、生活范围多集中在校园内,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后各种身心活动与高中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其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弱,自我防护犯罪分子的能力差。再次,学校安保措施不到位,人手不足。校园安保人员普遍人数少、素质不高,存在退休、老弱人员在岗现象,缺乏系统专业训练。校园的安全管理系统存在漏洞,尤其是对重点区域和人员的防范手段不足,安全防范在学校各个部门间少有联动机制,各种安全防范手段难以形成合力,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制订应急预案完善高校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高等院校的安全保障工作也是如此。伴随高校校园内外环境的变化,校园已不再是宁静的安全岛、世外桃源。各种安全事故频发给广大师生员工及其家庭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越来越多的隐患,高等院校应该制订出综合、专项、现场处置的系统式应急预案程序。

(一)构建系统化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各个高校都应当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制订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专项处置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理方案。完整的公共安全管理是全过程式的,包括安全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预防,到事件发生时的应对,以及事件过后的恢复。[4]由此要明确可能发生的校园安全事件中,事发前、事发中、事发后的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形成系统化闭环的高校安全应急预案处置体系。

(二)综合制订高校校园安全应急预案

对于特定的安全事件,不是某个或某几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需要学校做出综合应急预案,这是从总体上概述处理校园安全事故的应急方针和相关政策;在发生事件的前中后期,明确应急相关部门机构及其职责,应急措施、行动和后勤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环节,这是应对各类事故的协调性、系统性文件和要求。

(三)分类制订专项校园安全应急预案

校园安全的专项应急预案,是要针对高校校园中可能或已发生的具体事故类别(如交通事件、打架事件、盗窃事件等)、危险源制订的举措和方案,是校园综合应急预案的构成部分,因此,分类预案应遵循综合应急预案的要求和程序制订,并将其作为校园综合应急预案的具体要求。同时专项应急预案在研制过程中,应规定明确而具体的救援程序和应急救援措施,确保有效救援。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Z].教社政〔2002〕11号,2002.

[2] [3] 程晓璐,刘勇,王赫新.六十七所高校601件盗窃案调查[J].安防科技,2010(4).

[4] 徐志勇.英国校园安全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2(4).

篇5: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我州于20xx年3月设立了大理州应急管理局,明确了职能职责和人员编制,按照边组建、边应急、边防范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认真履行应急救援、安全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职能职责,全州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组建至今年6月,共有效组织应急救援55起,妥善处置了7起较大事故和自然灾害,完成防灾减灾知识“大讲堂”120场次,开展应急演练1011次。20xx年全州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下降52.5%、52.8%。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州、县(市)两级成立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减灾委员会三个议事协调机构。州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州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救援相关工作,下设森林防灭火、抗震救灾、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州安全生产委员会负责研究部署、指导协调全州安全生产工作,制定全州安全生产工作重大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州减灾委员会主要承担全州抗灾救灾和防灾减灾综合协调工作。州级三个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州应急管理局,负责做好日常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巡查考核等工作。

(二)整合资源,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全州共有各类救援队伍314支,基本形成了以消防救援、森林消防2支综合救援队伍为骨干,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抗震救灾、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抗旱、矿山救护、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医疗救护等行业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社会救援力量、应急志愿者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全州有应急救援装备:挖掘机243台、装载机181辆、建筑货运自卸车84辆、压路机36辆、推土机5辆、吊车19辆、平地机4辆、战备桥60吨、货运运输车582辆。另外,大理消防救援支队依托15个执勤消防站,组建有5支地震救援重型搜救队、1支地震救援轻型搜救队,23支地震救援分队,配备有搜救犬16条,地震应急救援消防车59辆,防护类器材4352件套,探测类器材175件套,破拆类器材586件套,救生类器材755件套,警戒类器材554件套,及部分照明、洗消、通信类等器材。

(三)完善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完成了大理州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接入并整合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应急现场等感知数据,实现上下贯通,满足政务值守、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应急救援需要。目前已接入治安、交通高清视频监控信息和森林草原防灭火热成像摄像头监控信息、广电网络应急广播系统、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和应急管理部视频会议系统,初步实现上连下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实现灾情的现场传输、远程会商、分析研判以及救援指令的接收、发出,基本实现了以州应急管理局为中心、州级重点部门和县(市)级应急局为节点,乡镇、街道为支点,直通直联突发事件现场一体化应急指挥体系。

(四)防备结合,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结合我州实际,州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1个应急总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7个专项预案(地质灾害专项预案、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非煤矿山突发灾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基本覆盖了常规突发事件。机构改革后,针对应急职能的归并调整,以两个办公室(州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州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为主,启动了自然灾害类和安全生产事故类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目前《大理州地震应急预案》已于20xx年6月16日印发执行,其余1个总体预案、6个专项预案正在修订中。20xx年全州举办应急演练1011次,参演人数79911人。其中,州、县(市)政府部门举办452次,参演人数70563人;企业举办演练559次,参演人数9348人。另外,在大理的省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举办4次,参演人数133人。

(五)强化保障,抓实备战备灾能力。全州建成了以省级救灾物资大理储备库为中心,1个州级库、11个县级库为基础,51个乡镇储备点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目前,全州共储备救灾物资(含省储备)帐篷11973顶,棉被58758床,大衣19419件,衣服26542套,折叠床25261张,床上用品14308套,毛毯10110床,彩条布4232件。同时,为降低救灾物资储备成本和丰富救灾物资品种,州减灾备灾中心与4个大型超市签订了救灾物资供应预售合同,与5个物流公司签订了救灾物资应急运输协议,能确保灾后救灾物资第一时间运往灾区,受灾群众12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六)狠抓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以推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能力、增强社区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学生和教职工安全意识、推动家庭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为重点,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活动。结合每年的安全生产月,共举办文艺演出11场,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制作宣传展板60多版,组织防灾减灾知识“大讲堂”120场次,并“以案示警”开展了电动车火灾警示教育等活动。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一是乡(镇)、村(社区)应急管理、安全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无专人负责,灾害信息上报不及时、统计不精确;二是应急管理局与两支消防队伍(消防救援、森林消防)在应急救援调度指挥、应急管理信息上报等,存在职能交错、职事交叉、职责交织等现象。

(二)应急处置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预案修订工作滞后,职能部门之间协作应急响应机制、应急资源调配、抢险救援力量整合与实际需求有差距。

(三)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与现实需要存在差距,目前除大理市(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祥云县(矿山救护队)外,其余10个县都没有专业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门对社会救援力量管理还不到位,尤其是对企业应急救援力量缺乏规划、引导和指导。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组织领导,树牢“防风险、除隐患、保安全”理念,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进一步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完善健全应急管理的预警机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做好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资准备,最大程度地预防、化解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尽快完善州、县(市)、乡(镇)、村(社区)四级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应急管理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完善与消防救援、森林消防两支重要救援队伍的协调协作机制,理清应急管理局与消防救援、森林消防间职能、职责,建立完善应急救援一盘棋的应急救援格局。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尽快修订好总预案及地质灾害专项预案、森林火灾应急预案、防汛抗旱专项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救援预案、非煤矿山突发灾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依据预案强化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抓好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提升应急队伍专业化技能和处置水平,整合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源,建立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常备不懈的保障体系。在应急队伍建设上,可借鉴其他地方依托消防救援建设“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的经验,探索全州尤其是县(市)“一专多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篇6:乡村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根据《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政府应急办关于开展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现将我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乔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分管副书记和党委委员为副组长的乔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全乡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同时督促各部门抓好部门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抽调人员,成立了乔木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党政综合办公室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应急预案的编修和演练工作。目前,全乡的总体、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已基本完成编制工作,截至2011年底,乡政府共编制应急预案13个,其中总体应急预案1个,部门专项应急预案9个,涉及自然灾害及救助、企业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及校园校车安全等。

根据制定的应急预案,我乡突出预防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动物疫情、公共卫生、群体性事件等重点,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2011年内共开展5次应急演练,其中乡人民政府组织1次,乡中小学组织1次,村组织1次,企业组织1次,乡直各单位组织1次。2011年乡内共举行重大活动5次,制定重大活动预案5个。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在应急预案的编制上,对应急预案体系认识不足,仅限于制定上级政府、部门安排的预案,结合实际制定的比较少,部分内容没有制定预案,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部分应急预案缺乏有效的实施。二是应急演练上,次数偏少,效果有待提高。三是向公众进行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的力度还不够。

三、建议

乡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单位,人员少、专业性技术不强,应急工作实践不多。在组织业务工作培训时,受工作范围、实践活动、业务层次等所限,影响效果的提高。建议县应急办组织适当的培训交流,促进乡镇应急响应能力的保持和提高。

四、下步工作打算

1、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进一步分析、预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采取预防措施,大力防范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2、进一步加强对辖区内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工作,各乡直部门、各村、各企业和中小学、幼儿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不断加大对群众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3、进一步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强化人力、物力、财力贮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依靠科学,加强科研指导,规范业务操作,进一步实现应急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渔区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一、基本情况

1、建立了应急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湖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局于2008年制订了《湖南省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发布实施。

2、开展了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利用每年召开的全省渔政工作会议,对应急指挥部成员和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进行了应急培训;利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全省统一组织了应急管理宣传活动。省局在XX市街头设立宣传专版,悬挂宣传彩球与标语,分发宣传资料,重点向渔民群众宣传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常识。

3、参与了水上搜救联合演练。2010年8月,以“关注航行安全、保护水域清洁、共建平安湖南”为主题的“2010年湘江水域水上搜救演习”在湘江长沙杜甫江阁水域举行。25艘船舶、近300人参加了人命救助、船舶救援、船舶消防灭火、水域油污染控制等搜救演习行动。我局主要领导参与了此次联合演习,提高了我局应急救援响应和事故处置能力,也为完善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计划

上一篇:爸妈结婚纪念日作文下一篇:本科教学评估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