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我忘不了的事作文

2024-04-26

一件我忘不了的事作文(通用9篇)

篇1:一件我忘不了的事作文

在我小学生涯中,经历的事犹如繁星点点,但最令我难忘的是那次三年级的事。虽然我现在上六年级了,但那点点滴滴我都记忆犹新。

那天上午,我们全班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当天下午放学老师就把成绩公布出来了:“洪宇,一百分,全班第一。”当我听见老师念到我的名字时,而且还是第一,心里高兴的不得了。我拿到卷子,无意中看到了有一道错题,我把一道60*84-90。2的题算差了。就在这时班里同学纷纷来向我祝贺,我怕他们看到我的错题,就把卷子遮盖了起来,装出假笑,巴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想:我不是第一,让妈妈看到的话,不得说死我。到了晚上我茶不思饭不想,只吃了一点饭,就回房间睡觉了。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心中好像有一块千斤大石头,放不下。心想:我该怎么办?如果让妈妈和老师知道,我不就没脸见人了。但是,如果我不去承认,同学们就把我看成不诚实的孩子。我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去承认错误。这是妈妈走了进来,笑着说:“怎么还不睡觉呀?”“妈妈,有错误不承认的孩子是好孩子吗?”“当然不是好孩子了。”我沉默了片刻,说:“妈妈我跟你说件事。”“什么?”“我们今天考试了。”“哦,是吗。考得怎么样?”面对妈妈的质问,我无言以对。空气好像凝固起来,心怦怦跳。我忍不住了,说:“妈妈我得第一了但是我发现了一道错题。”我一口气说了出来,心里平静了许多。“哦,是吗,你打算怎么办?”“妈妈,你怎么不说我或是······”“你知道了错误,还向我提出来了,这样的表现值得表扬,为何要说你呢?行了睡觉吧。”慢慢走出了房间。我躺在床上,不断想妈妈说的话,于是我又决定明天去学校向老师承认这道错题。到了第二天,我拿个面包就向学校跑去。‘铃 铃 铃’上课铃响了,我向讲台走去,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只见老师站起来,大声向同学们说道:“同学们第一名重不重要。”“重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昨天老师说洪宇是第一名,他发现了一道错题,今天主动向老师承认,这种精神可不可贵?”“可贵!”同学们大喊到。并纷纷向我投来了钦佩的目光。我心想:没想到,我承认了还受到表扬了。

妈妈的一番话,让我知道了金子般的诚实是多么重要。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好长时间了,但我仍然忘不了。

篇2:一件我忘不了的事作文

有一天,妈妈给我买回来三条可爱的小金鱼。有一只长着长长的尾巴,我给它取名“凤凰鱼”,有一只长着黑宝石般的眼睛,我给它取名“宝石鱼”,还有一只不停的吐泡泡,我给它取名“泡泡”。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看到“泡泡”和它的朋友“凤凰鱼”在玩耍,我很高兴,因为它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宝石鱼”却孤单的在一旁看着,一会儿,“泡泡”和“凤凰鱼”游到“宝石鱼”前面吐了几个小泡泡,似乎在说着什么。我想了想,觉得应该是宝石鱼没有朋友,别人嘲笑它吧。我对“宝石鱼”说:“没关系,别为没有朋友伤心,我来给你做朋友。”于是,我把“宝石鱼”放到另一个盆里,我先给“宝石鱼”喂了点食,又给它洗了个澡,然后我就开始给它玩追击的游戏。游戏开始了,我把手一会儿放在盆的这边,一会儿放在那边,逼得“宝石鱼”一会儿往东游,一会儿往西游,不一会儿,“宝石鱼”就长眠不醒了。我这才开始后悔,顿时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妈妈回来后,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

篇3:《记一件成功的事》作文讲评

1. 标点:说明你是认真的。

(下面带★的句子为学生习作中的句子,幻灯出示。)

★尽管同学们都以大声的“啊”表示抗议,但是抗议无效。(张璐)

师:吸引我的,是“啊”字上的双引号。很多同学作文,不注意标点。张璐连标点都注意了,说明她写作文是认真的。

★奶奶知道我并不是一个手巧的孩子,有些为难———要是没有成功包出饺子,会浪费很多材料的呀!(王思颖)

师:中间的破折号,非常正确。王思颖,你说自己不是个“手巧”的孩子,我认为,你一定是个“心灵”的孩子。

2.“

”:说明你是时尚的。

★天哪,这句话她已经说了N遍了。(吴晨阳)

师:“N遍”是什么意思?

生:“很多遍”的意思。

师:吴晨阳,你为什么不写“很多遍”,而用“N遍”呢?

生:“很多遍”,很多人都这么说,“N遍”比较新一点吧。

师:“新”就新在你的语言充满了现代感。

★太了,计划全泡汤了。(陆乐)

师:“”字,我小时候,根本没有。陆乐,你从哪里学到这词的?

生:网上。

师:写作文,用“N遍”“”“老大”“老姐”“楼主”,你的作文会很有现代感,很时尚。写作文,要善于用你们这个时代的新语言。

3. 新鲜:说明你是与众不同的。

★妈妈说:“要不,把你爷爷奶奶接来照顾你?”使劲摇头是我对妈妈的话的态度。(陆乐)

师:后面半句,一般不这么说,一般会怎么说?

生:我摇了摇头。

师: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很多种写法。比如,学自行车,摔疼了,哭了,不学了,你会怎么说?

生:好疼,我不学了,不学了。

生:疼死我了,这破车,我不学了。

师:你看邓致远怎么说的。

★哭声如同那下课的铃声,这节自行车“课”,被迫下课了。(邓致远)

(众笑)

师:语言有了新鲜感,就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写一个人的眼睛很小,要你写,怎么写?

生:他的眼睛很小,只剩下一条缝了。

生:他的眼睛很小,就像老是眯着的。

师:有位同学是这么说的———

★他的眼睛很小,睁着和闭着,没多大区别。

(众笑)

师:写作文,要像刚才吴晨阳讲的,别人都这么说,我偏不这么说,写出点“新”意来。这次作文写“成功的一件事”,成功了,自然高兴,你看———

★我听了爸爸的话,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这只蛋糕是用我的汗水和精力制作出来的,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众笑)

师:语言没有了新鲜感,都是一个模子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4. 内心:说明你是敏感的。

★顿时,一种说不出的喜悦从我的心底弥漫开来,瞬间遍布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周晨瑜)

师:周晨瑜能将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写出来,真好。

★上去了,如果没有拉好安全绳,从上面掉下来怎么办?机器故障怎么办?游乐园突然停电,机器不动了怎么办……下面都是水泥地,从这么高的地方摔下去,不死也残废。(俞欣)

(生笑)

师:俞欣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清晰地捕捉出来,真不简单。请记住,写作文,不能只写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还要把眼睛、耳朵收回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看看自己内心的景象,并写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文本领。

二、语言挑刺

1.“然后”病。

师:何炅、谢娜,“快乐大本营”知道吗?

生:知道。

师:奖励你们看一段“快乐大本营”。

(播放一段视频,一分钟左右,古晨的一段话。)

师:古晨的话,有一个词反复出现,注意了吗?

(生说不出来)

师:麻烦大了。那说明你平时的说话、作文,也经常出现这个词。请看我做的“古晨的话”的记录:

★我的亲姐姐,然后她也是一名模特,然后我们演一个……

★然后就是2008年春晚的时候,然后章子怡,穿过一个粉色的大泡泡裙……

生(恍然):“然后”。

师:对,她的话里很多的“然后”———

★然后她就摔到了。然后她的裙子是这样子的,伞一样的,然后她被摔撅过去了,然后那个脚在天上,然后她的头在地上,还摆个造型,然后这个时候,她已经撅不过来了,然后那个,这时就出现了黑衣人,然后那个黑衣人呢,就是我们秀场,其实不是很常见……

(师逐个出示“然后”的句子,众笑。)

师:写作文,能不能直接将古晨说的话,记录下来?(生:不能)口头的话,写成作文,也就是变成“书面”的话,要“过滤”,使语言干净起来,比如,删去“然后”。

(将一、二句的“然后”删去,学生朗读:2008年春晚的时候,章子怡穿过一个粉色的大泡泡裙……)

师:删去后,语言就干净了。古晨,人很漂亮,遗憾的是,话不漂亮。我们的作文,也有不少的“然后”哦———

★首先,老师从袋子里取出电池……一系列实验道具,然后把全班分为四大组。

★用电线在铁钉上绕20圈以上,然后把电线的两头分别固定在电池的正负极……

★然后,我把种子放在土里,然后再用脚溜平,之后呀,就是浇水了……

(师一口气出示10来个“然后句”后)

★然后教我炒金华菜……然后加入少量的水……然后从橱柜里拿出一个盘子,装在盘子里。然后让我洗果子……然后倒入热水洗……然后放入少许的水……然后拿出来用冷水清洗排骨……(众笑)

师:“口语”和“书面语”不一样,口语随意,书面语不能随意,要干净,要简洁,要将口语中不干净、不简洁的地方,改干净、改简洁。以后写到“然后”这个词,就要警惕,因为这是一个“病”,叫“然后病”。

2.“开始”病。

师:除了“然后”,还有一个词,作文中经常“大规模”瞎用,考考你的眼力———

★说干就干,我设计了两个计划。一开始,我先进行A计划。

★“全副武装”之后,就开始忙活起来。我打开冰箱,拿了三个鸡蛋,接着又找来了……找来一双筷子,开始调起蛋来……

★开始洗头了,妈妈把热水瓶拿过来放在一个地方……我开始帮妈妈洗头了……

★开始实验,我们先把导线在铁线上绕圈……我们也马上重整“军心”,开始第二次实验。

★我只好再拿出一张废纸,放进炉子里,重新开始,当炉子里开始冒出浓密的烟时,我又用扇子使劲地对着炉门扇了几下……

生:是“开始”。

师:我们的作文中,“开始”这个词,用得太多了。

(师一口气出示了10多句后)

★一开始,我踩了两三下就会摔跤……我们来到操场上练习。一开始,我先把速度控制在中等,然后慢慢转弯,接着,我转弯的角度越来越小,速度也越来越慢,最后,我终于在三条跑道里成功掉头。

★……来到附近的一片空地上,开始学骑自行车。一开始我只会把一直脚放在踏板上,一只脚放在地上……然后一摇一晃地骑了起来……然后不知道怎么下车……第二天,我独自一个人来到那片空地,又开始骑了起来……第三天,我又来到那片空地上,开始学车……

(师逐句出示“开始句”“然后句”,众笑,众惊讶。)

师:这是一种“病”,叫“开始”病。怎么治?

★开始种菜了,我把耙子插进土里……

★开始洗头了,妈妈把热水瓶拿过来放在一个地方……我开始帮妈妈洗头了……

师:删去就行了。“种菜了”,不表示“开始了”吗?(众笑)“洗头了”,不表示“开始了”吗?(众笑)

(删去“开始”,学生读,觉得很通顺。)

★开始一个月,我很认真,把奶奶教我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

师:“删”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是“改”。这句的“开始”怎么改?

生:改为“头一个月”。

生:改为“第一个月”。

生:改为“前一个月”。

师:以后用到“开始”,想一想,是不是可以用别的字、别的词。

★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和细心程度,就开始绣“十字绣靠枕”了。

师:怎么改?

生:改为“就绣起了‘十字绣靠枕’”。

生:我想挑战一下自己的耐心和细心程度,对,绣“十字绣靠枕”。

师:只要你肯动脑筋,所有的“然后”“开始”,都能删除或改换。一般而言,一篇作文,最多只能用一个“然后”,一个“开始”。这两个“病”,要永远记在心里。

三、作后指导

1. 欣赏。

师:姚舜琦的《给收音机做手术》,我很欣赏。有请姚舜琦上台。

师:请你点击鼠标。姚舜琦点出一句,大家读一句。

★想有一台收音机,妈妈答应了。

★货到了,却是散装的零件,要自己安装。

★不难,我按着说明书装。

★电路怎么也焊不上。

★爸爸来帮忙了,安装成功。

(师在黑板上,画出“曲折图”。)

师:姚舜琦的作文,抓住了“曲折点”,作文充满了“曲折感”。“曲折感”是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有请金豪同学,他的《捉蟋蟀》,也充满了“曲折感”。

★听到了蟋蟀的叫声,我暗中欣喜。

★刚到眼前,叫声中断了。

★果然,蟋蟀又叫了。

★等我张开手一看,什么也没有,只有几根杂草。

★原来它逃到了我的脖子上。

★怎么也抓不着。

★我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终于抓住了蟋蟀。

师:做人要“直”,作文要“曲”。你在写作之前,要琢磨故事的“曲折点”。

(板书:作文,寻找故事的“曲折点”。生朗读。)

2. 练习。

师:写“第一次炒菜”,你觉得会有哪些“曲折点”?

生:盐放太多了。

师:嗯,太咸了,是个“曲折”,怎么办?

生:我就放水,可是又太淡了。(众笑)

师:太淡了,再放点盐?(众大笑)这是个“曲折点”。

生:还没有煮熟,以为好了,就盛起来。

生:再煮,结果煮得太烂了,也不好吃。

生:菜盛起来,才发现,有一个虫子在里面,没有洗干净。

师:这些都是“曲折点”。你把“曲折点”找出来,把“曲折点”写详细,作文一定精彩。可是,我们的生活不是电视剧里,很多故事,真的没有什么“曲折”的地方。有一位同学炒菜,一帆风顺,请看———

3. 转入。

★切好了菜———油热了,放入锅子———炒了一会,放佐料,熟了———大家一尝,很好吃。

(众笑)

师:这么顺利,怎么办?

生:换一个“曲折”的故事写。

师:不,不用换。表面看,菜炒得很顺利,然而,他的内心没有“波折”吗?比如切菜的时候———

生:担心会不会切到自己的手上。

师:油热了,菜要倒下去了———

生:担心油会不会炸到手上、脸上?

师:菜煮好了,大家要品尝了———

生:担心别人尝了,觉得不好吃,会说太咸或者太淡什么的。

师:你看,表面看来一帆风顺的事,其实内心里并不“一帆风顺”。

(板书:故事,寻找内心的“曲折点”。生朗读。)

师:寻找“曲折点”,不要只看外在的事情,还要从自己的内心反应去寻找。这样,你就打开了寻找“曲折点”的又一扇大门。

4. 比较。

师:一位同学写“第一次炒菜”,写故事的曲折,多放盐,再加水,水多了,淡了,再放盐。(生笑)另一位同学主要写内心的“曲折”,表决一下,你更喜欢哪一类型?(绝大多数的同学喜欢第二类)

生:我喜欢内心感受的“曲折”,我觉得能找到“内心的曲折”很不简单,而且,内心的话,会更打动人。

师:老实说,我也更喜欢第二类。因为,事件本身很“曲折”的,并不很多,内心的感受“曲折”,却是经常发生的。你一旦有了寻找“内心的曲折”的本领,那么,小小的、简单的事儿,都能成为你笔下的好素材。

师:记住,写作文前,寻找“曲折点”,这就叫“构思”。

板书:

“然后”病

“开始”病

作文,寻找故事的“曲折点”

篇4:作文,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键词】写作教学、教材编写、教师主导、学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坊间流传,当今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即“一怕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教师之间,一阵天马行空、无关痛痒的作文宏论之后,便是摇头叹息,不约而同“太难,太难”。而学生每每作文课,便是“猛转笔头,紧锁眉头,搜肠刮肚,字数刚够”。提起作文,这种“老师难,学生怕”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人从作文方方面面进行探源求根,认为影响初中写作教学因素表现在三个方面:教材编写层面、教师主导层面、学生实践层面。

一、教材编写层面

“作文教学太难!”这是不少教师的呼声。难在哪里?难在作文教学无“把手”。这里所说的“把手”,也就是无充足的确定的有序的课堂内容,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写作教学,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在有限篇幅存有不少的指导内容,有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有“教学建议”,有“评价建议”。要求和建议不可谓不具体,不可谓不明确,应当说有非常强的指导性。但是这就好比说让学生“读出感情来,他不一定能读出感情来”一样,你让他“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他们就能如此?!而这些要求落实到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形态的教科书上情形又是如何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为例。7—9年级6册教科书,总计1522页,而包括写作在内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三项教学内容共计152页(当然应当注意到的是有的文章的后边也有作文方面的训练题)。当然只从量上作比较看问题有点小儿科,可是不要忘记绝大部分教师是以教教材为职责的。想让这些以职业谋生为生存状态的老师,有充分施展才能的、发挥的空间,想法很好!但那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

二、教师主导层面

经过小学的“训练”,初中生已粗窥写作的门径,粗知作文之法,初中写作教学,应在小学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先求其“通”,在求其“好”。这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包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的习惯,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正确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习惯,修改的习惯,正确使用常有标点符号的习惯。乐于用文字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整洁等等。可这一切的工作,不是自动化,不是预设编入程序的,谁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操作?每册教科书几十页的写作教材,简直就是鸡肋。让老师把作文课上得精彩,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天地都有归宿和栖息地。不是老师不作为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你的悟性再高,教学内容也不会像喷泉一样从脑子里自动涌出来。据笔者研究,当今语文教师上作文课大致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按着教科书上的要求安排出示题目,读教科书上的要求和提示,开始写作,完成之后,教师以完成批改作业任务的心态匆匆批阅。然后从班级总体出发,讲3—5条优点,指出2—3条不足。第二个层次,具备上述内容,他们的高明之处,可能体现在点拨之初,读1—2篇范文在前引路,强调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如何立意最好,选什么题材,不选什么题材……)。讲评时,从学生作文中选几篇优秀范文,宣读、点评一下,抑或选几篇存有共性问题的、比较典型的作文,大家共同诊断修改。第三个层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完整教学课时,有完整教学流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并解决问题,并深化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三、学生实践层面

学生写作状态令人忧叹,一个无明确目的的指挥官,指挥作战,其结果会是怎样?在写作上,学生几乎就是无头的苍蝇,一个老题材保他读过九年义务教育,并不鲜见。到了高中,还再借用小学四年级的素材,时时常有。开始写作,苦思冥想,胡拼乱凑,瞎弄一起,应付了之,这应是作文写作课上的常态。作文成了无师自通,无中生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基之大厦,无轨之列车。误入歧途的学子们且愈行愈远,愈行愈玄,最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言语什么。

为人师者,深知大师叶圣陶之教诲“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所以要求学生必须写日记,写周记。而部分学生所写内容或充当了别人的“代言人”(抄抄人家的,完成自家的,其实是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或是名人思想的跑马场,或是名言名句的博览会。当然还是叶老说的好“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学生的源头活水在哪儿?在当今考试重压之下,他们的生活就是(尤其是封闭的住校生)宿舍、餐厅、厕所三点一线;他们的阅读就是数理化生教科书(有理科教师称学生读名著是在浪费时间,坚决压制),他们满脑子充盈着的是xyz,ABC。(因为这些科目得分容易,提分迅速,也难怪我们生活在一个比成长更重要的分数时代)。

古今中外,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发自肺腑。而不是一种为生存为分数的写作。林林总总流传下来的美文佳章,极少是为科举而写的应试文,便是明证。在当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强大,一个学生不说从小学到高中12年写的大小一两百篇作文都是为高考最后那一篇作文,至少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初中生3年的作文是为了应付中考的那一篇作文。他在人生过程中所受到的刺激,他的“爱恨情仇”,他内心最迫切要说的是具有首要价值的,他应当说他想说的东西,他应当长期说他想说的东西。可这一切的一切被老师的一句“考试不能这样写!”挡了回来,心中的激情立马被熄灭!时代在发展,猛增的身长与萎缩的语言,何其矛盾?物质世界和思想意思的不协调,作为人的中学生,越长会越是什么样子呢?

作者简介:乔忠田,男,1966年生,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人,中学高级.

篇5:一件我难忘的事_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里,楼下到处都是雪,很多都已经结成冰了,还下着一些毛毛小雪。我和妈妈正在楼洞里玩,爸爸在家里看电视。一位叔叔小心翼翼的从下面经过。(我们家没有院子,直间就是公路)“哎呀!”那叔叔突然大声喊道。我和妈妈停下了玩耍。滑溜溜的冰没有放过叔叔,叔叔重重的倒在一块厚厚的冰上面。我连忙去把叔叔扶起来。叔叔连忙说声:“谢谢你,小朋友!”我费力的说了声:“不用谢。”

过后,我感觉这些冰、雪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麻烦,而且会让人们受到一些伤害。我决定扫雪、扫冰。我把爸爸叫上,我们一起把这些雪扫到路边上,戴上手套,把冰扔到路边上。不一会儿,路上就干净了。

篇6:一件我忘不了的事作文

这是一件我永远忘不了的事。在我上小学二练级的时候,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步行街,当时步行街还在改建、施工,一个个的施工场地使我产生了好奇。特别是从学校出来,经过小十字路口入步行街,街头右边有一座已经建了两层楼的工地,吸引了我。我每天放学都要在此观望。建造工地的民工特别巧。开始时,他们是挑砖建一楼,建到二楼时,他们就抛砖建二楼了。因为我们都我们都知道,我们习惯把物体从上往下抛,但是这里的民工把砖头从下往上抛,一楼站一个民工负责抛砖,二楼站一个民工负责接砖。他们一抛一接配合默契,从不失手。我被他们的`精妙手发所感染,眼睛也随砖的方向移动,完全沉浸于他们的表演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

待我欣赏完,回到家,我一眼就看见妈妈铁青的脸,责问到:到哪去了?

我......我才回家。

我已经到学校找过你了!到底到哪去啦?

我被妈妈的气势所镇住只好老实交待了经过。妈妈气得浑身发抖,一面泣的说:你这孩子,太不省心了......

第二天早晨爸爸找我谈话,说:你妈妈昨晚一夜未睡非常担心你的安全,施工重地非常危险,出了事,施工单位不会负责的。你已经八岁了,应该学会自我保护意识了。我听后低下了头。

这件事已经过去四年了,现在想来仍然是昨晚发生的一般。因为这件事我实在不对,所以从来未给人讲过,爸爸妈妈也从来未在别人面前提起过,但却一直埋藏在我的记忆深处。我永远忘不了妈妈铁青的脸,起得发抖的手,爸爸那忧心如焚的神态还记忆在我新深处。尘封的日子不会是一片云烟。我将以我的努力学习,报答爸爸妈妈的深情。

篇7:一件我最喜欢的礼物作文

这个转笔刀十分精巧,上下两层共有三种颜色。上层是一只可爱的小猪,它的身子是圆圆的,白白胖胖,活像一个小肉球。它的耳朵是三角形的,短短的,好像时刻在倾听着什么似的。它的眼睛又黑又亮,嘴巴和鼻子几乎连在一起,它那树桩似的四肢支撑着身体,小尾巴往上翘,样子既可爱又惹人发笑!在下层青绿色的小盒里藏了一个银白色的转笔。

这个小巧的转笔刀日日夜夜守在我书房的书桌上。每当我要做作业时,它马上先帮我把铅笔削好,那削铅笔的“沙沙”声,像秋天美妙的落叶声。我认真地做作业,我做对了,小猪仿佛在一旁用鼓励的眼光,笑咪咪地看着我。如果我做错了作业,小猪仿佛会提醒我把铅笔削得更尖、更好。我仿佛听到小猪小声对我说:“你不要灰心,做错作业改正就行了。”我拿着这支铅笔订正作业。平时,它笑咪咪地看着我做作业,仿佛在提醒我认真学习,努力学到更多的本领。

篇8:让作文教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 但小学生作文课历来是教师和学生最棘手的问题。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或者言之无物, 那么, 如何克服畏惧和厌烦写作文这一问题, 让作文成为一件快乐之事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文是一个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 同样作文课也是一位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如果教师教学的语言生动, 富有感染力, 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 当然, 教师精彩的语言是靠教师的文化底蕴, 而文化底蕴来自读书。“问渠哪里, 为在源头”, 只有不断地积累, 我们才会吐出幽默、生动的语言,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会在无形中记住老师精彩的语言, 从而去效仿老师的语言, 久而久之, 学生的语言也会因此会变得生动。

除此之外, 教师写作素养也至关重要, 它是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师, 要能写出一篇篇好文章, 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写不出好的文章, 我们又谈什么要求学生写出语言优美、生动具体的文章来呢?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素养对学生写作予以切实指导。因此,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写作指导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感到头痛的原因就是没兴趣, 要使学生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的关键是:让学生的作文写自己想写的事情, 发自己想发的感慨, 别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 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中去。比如,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恩的作文时, 提前一天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学生回家后跑到爸爸 (妈妈) 面前, 看着他的眼睛, 认真地说:“我爱你!”第二天我问学生说了没有, 可能都来自于农村的学生, 从没经过这样裸露的表白, 结果班上没有一个说出口的, 此时我就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 既然不能当面说“我爱你!”就用书面的形式向父母表达诚挚的谢意和真诚的爱吧, 一定要把自已当时的心理活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地方描写出来, 于是学生一个个奋笔疾书, 一吐为快。只有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时, 学生的作文情绪障碍才能得以根本性消除。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写作的最好方法是学习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可小学生观察事物最大的通病是观察非常笼统, 不细致, 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我们要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引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来。比如, 要写家乡的一种产品,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作文训练, 重点是训练学生如何把观察到的、询问到的、查阅到的资料整理成文。就要提示学生在整理这些材料的时候, 要注意说清楚以下几点:第一, 该产品的外部特征, 如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 这些材料主要是从观察中获取的, 就要让学生用眼、耳、口、鼻、舌、手等感官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 去感知形色、味等具体表象, 展开适度的想象, 把语言转化为文字。第二, 该产品的营养价值或用途, 食用方法或使用方法。这方面的材料主要靠询问和查阅等到的, 介绍这方面的内容要注意讲究科学, 不能出现错误。对以上的两方面的内容, 在介绍时, 不要平均用力, 要注意详略得当。还应让学生拟一个习作提纲, 做到心中有数, 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写到哪儿算哪儿, 要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

四、倾听学生朗读作文

教师要倾听孩子放开声音去读草稿。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 一个东西写完了, 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 念给别人听 (听不听由他) , 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其实学生读完后, 可能已经知道哪儿不通顺, 哪儿用词不准确, 此时, 教师要毫不吝啬地去赞扬孩子, 赞扬他的语言优美, 赞扬他句子写得流畅, 哪怕是他用的一个词, 我们都要赞扬他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记住,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篇9:基因决定不了的事

大家都知道,这种说法就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尽管我们能理解它的比喻意义,但这些说法仍然反映出我们的想法,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即便是生物学家,他们同样也是人,也常常通过比喻思维,把不属于基因的特赋予基因。这些比喻之所以很有效,是因为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以为基因是可以明确辨认的物质材料,这些材料解释着我们各自的性质,让这些性质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一部分,从而可以得到预测。如果说氢原子和氧原子是组成水的原子,那么基因就是形成我们的原子。

这些说法无处不在。每个礼拜都有新鲜故事,告诉你有人发现了“决定”这个的基因,或者“决定”那个的基因。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和寻祖认宗的现代公司方兴未艾,是因为人们相信自己的基因比家族史更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祖先的信息;他们也想知道自己是否要遭受某种特定疾病的折磨,他们也相信这些细节被写在自己的基因里。精子库建议未来的父母应该考虑捐精者的业余爱好、语言能力、饮食癖好甚至学历,好像这些都被写在精子里面一样。

但是,无论你怎么想或者怎样做,认为一切归于基因的观念与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并不相符。事实上,从许多方面来看,将基因单纯地理解为立竿见影、独立成事的东西已经过时。首先,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基因并不单枪匹马地行动,大多数人总有一天都会得的病的复杂性状是多种基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预测疾病不只依赖对我们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那套具体独特的DNA 序列所形成的基因型的辨认,还应该预测我们未来的环境——吃什么、喝什么、呼吸什么样的空气、服用什么样的药等。这些预测无论是直接面向公司还是个人,无论多么“专业”都做不到。

因为环境各种各样,而且每个基因组又很独特,对一个性状或一种疾病的多次研究得出的结果都会不同。直接为消费者提供的疾病风险估测本来就是一种概率,不是一成不变的。依据行为特点选择捐精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基因发挥的作用很可能被文化和环境因素所掩盖,这里面包括捐精人成长时期的饮食习惯、能否上得起大学等。

说一个公司或者一个民族拥有自己的DNA 这种比喻,以及相信基因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信念,是一种简化了的因果关系,看上去诱人、听起来舒服而已。它类似于用现代科学的“基因” 去替代宗教里的“灵魂”概念,具有极大的误导作用。

当然,基因是真实存在的,因此能够知道基因会告诉我们的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根据你的基因图告诉你,你有1 5%的心脏病患病率,这是一种冒险,或者说概率,并非确定无疑。概率跟诱因不是一回事,而且极难把握。例如,即便是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比如说我们抛硬币决定谁掏钱请客,虽然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拇指造成了硬币的翻转,但是我们倾向于认为面或背向上的现实结果决定着“运气”。

然而,运气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很容易理解抛硬币这种问题,抛一次硬币的结果可能是面和背各占一半的概率。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抛很多很多次,然后预测具体结果呢?这就有点儿像根据一个人的基因型来预测他会不会得心脏病或糖尿病等生死攸关的疾病。我们的几百种不同基因里有一组组独特的变量,它们都分别影响着疾病的概率。那么它们会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患病”还是“健康”?这是不是个现实问题呢?

疾病预测与抛硬币不同,它取决于了解、假设或猜测与每个基因变量相关的潜在危险,基因不同,危险不同,不像硬币的正反面那么简单(如果硬币是公平的,它总要带来同样的危险)。如果是要理解从一个人的基因能预测到什么以及随后会有什么重大的生命抉择,那会是怎样的概率呢?一枚偏向正面的硬币也能抛出反面的结果,而对一个人,即使他通过遗传得到某种具有患糖尿病风险的基因型,他也未必会得这种病。而且即便我们认

为风险评估很可靠,但人们很容易把风险看得过于严重。假如某种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风险是2%, 我们的最佳猜测是你的基因型会将其风险增大至2 5%,但现实中,这个风险通常是2.5%。

基因对风险的助长一定有多个重要的方面,可如果是这样,那么在我们试图寻找它们时,它们为什么会像鳗鱼那般狡猾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考虑了纯粹的物理性状。那么,基因在非物理性状方面扮演什么角色呢?比如说行为,甚至包括意识和自由意志之类的终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用“基因”比喻式地替代“灵魂”会有不同的意义。我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有多少成分在孕育我们的那一刻起已被确定,而且在原理上可以像电脑程序一样从我们的基因组中读取?

我们拥有自由意志的程度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许多宗教来说,这关乎我们是否可以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负责。科学的观点大致上是这样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物质的世界,这个物质世界由物、能和联系它们的力构成。既然基因是生命的基础因素,那么我们似乎可以无法避免地得出: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就能预测自己的一切,包括健康、行为和思想。另一种选择似乎就是神秘主义,讨论关于我们无法预测而又影响“我们是谁”这个问题的非物质性的东西。但是如果基因预测那么不可靠而且那么复杂,我们怎么会纠结于基因决定论?而且关于物理性状和自由意志的这种难以捉摸的观念,能向我们说明什么呢?

今天的基因比喻由两条1 9世纪的主线组成。1 8 5 8年,艾尔弗雷德·华莱士和查尔斯·达尔文提出一个理解生命的惊人的新框架,这个新框架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的唯物主义,它脱离了神秘主义。他们说,生命的多样性是因共同祖先进化趋异的历史进程所致,按照这种观点,现在的性状和功能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和华莱士是在牛顿时代提出自己的理论,当时科学的目标是按照“自然的法则”理解存在。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就像重力一样,是无情竞争的世界里的一种无处不在的确定性动力,他于1 8 5 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就表达了这一观点。进化决定论是基因比喻的第一根线。自然选择只保留从成功的生物体中继承的成分。第二根线来自与达尔文同时代的学者格雷戈尔· 孟德尔。了理解遗传的性质,孟德尔对豌豆进行了研究,他的发现与牛顿时代的世界观完全合拍。如果自然选择像重力那样属于自然法则,那么有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就能辨认生物学上

nlc202309051331

因果关系的基本构建模块。孟德尔挑选了他认为的纯育的具体性状,识别出一种遗传模式,为科学史上的研究设计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工具。此后的基因研究最终促成了对DNA 性质的认识、DNA 中的基因位置与结构,以及对如何为蛋白质指定密码的理解。但是,同样是孟德尔思想,把我们束缚在了基因决定论的概念中,把基因和性状本身都看作离散包装的基因,这表明豌豆籽已经包含小豌豆,或者说人的受精卵里已经有一个小人儿。这是一种基因迷信。

孟德尔证明遗传跟抛硬币有着同类概率。每个母体都携带着每个基因的两个副本,并将其中之一随机传给后代。但是,某种随机遗传的副本一旦得到继承,它对后代的影响则会遵循因果决定性原则,产生的豌豆非绿即黄,或起皱纹,或很光滑。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基因似乎具有确定性,就像孟德尔的豌豆那样。几百种已知的疾病似乎都是由于基因的一个或数个变化对主要通路中的基因造成严重的扰乱或破坏所致,例如囊肿性纤维化、肌肉萎缩症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R e t t综合征或家族黑蒙性白痴)等。但是,一般说来,这些“孟德尔氏”疾病属于生命早期出现的罕见性状,与后期的生活方式无关。医学遗传学上已经成功地找到了这个“顺手而得的果子”,却没有给我们指出一条让我们收获其余果实的途径。

这并非想试试就能得到的。为了寻找“导致”肥胖症、心脏病、2型糖尿病、中风、高血压、癌症、哮喘等千千万万种疾病的基因,我们已经花费了几十亿美元,但是重大的成果仍寥寥无几。这个打击是很大的,因为对包括多数疾病的大多数性状来说,其患者的家族成员有相同性状或疾病的风险会增加,从途径来看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共处的环境。这就表明基因一定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助长了风险,因此DNA 比喻被强化。但如果是这样,当我们寻找的时候,它们怎么会像鳗鱼那般狡猾呢?理由是,遗传上的因果关系结构无论是基因的遗传还是其效果都具有或然性。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给我们的标准“科学方法”是先陈述、然后检验某种具体的假说,比如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影响胆固醇水平)里的突变会导致心脏病。然而,针对这类假说的大多数研究没有得到任何结果。2 0 0 3年,随着人类基因工程组计划完成之后启动的大规模DNA 测序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们普遍抛弃了基于标准假说的遗传学,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的“无假说”基因组学。为了与D N A 比喻保持一致,基因组方法的理念是:假定基因必定造成某种特定性状;从整个基因组中找到有此性状的个体,以期在全面了解整个基因组变化的前提下,迅速消除那些令大多数人衰弱或者置很多人于死地的疾病。

搜索致病基因的基因组研究规模越来越大,代价也越来越昂贵,但是至今还没有与之相称的重大研究成果。据估计,基因从整体上影响着某些性状或疾病,但大多数仍然没有被识别出来,找到的是“多基因”病因,即基因组的许多不同部分各自发挥细微的影响。

每个基因变异都是非常微弱的“抛硬币”,其概率并不稳定,而且每个人所抛的都是一组不同的硬币。

一个经过认真研究的典型案例就是克隆氏症,这是一种家族性肠道炎症,因此似乎具有重大的遗传成分。然而,伦敦大学学院的希瑟· 艾尔丁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刊登于《美国人类遗传学学报》) 估计,与此疾病关联的基因数大约有2 0 0个,大多数影响都比较小,只是此病遗传背景的一小部分。把它再次比作抛硬币的话,每个“致病”基因的变异都以某种概率影响着致病风险,通常极其微小,远达不到一半,而且根本不能保证相同变异在不同携带者身上或者不同人口(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或者不同年龄)中产生相同的风险,就好像每枚硬币都不断地变化着面或背的出现概率。因此,这类“个性化基因组医学”的预测能力通常都极其微弱,如同预测几百枚各不相同的硬币被抛之后会得出怎样的结果一样困难。因此,截至目前,除了一些幸运的特例,所有这些遗传研究的临床或治疗几乎没有多大价值。

正常性状所面临的情况也相似。身高是很容易度量的一个显著的家族性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了许多,在大约7 0 0个案例中总共找到4 0 0多个参与的遗传区域,但是没有1例能够发现较大的效应。事实上,截至目前,只有2 0 1 0年1 0月的《自然》杂志上刊登的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大约1 0%的身高变异得到了解释。当然,肯定还能找到更多的导致变异的基因。此外,诸如饮食或疾病之类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变异。

身高和克隆氏症只是众多同类案例中的两种情况而已。在对行为特征和精神病学性状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同样难以捉摸,即便是对诸如酵母菌、昆虫和植物等截然不同的物种的同类研究,其情况也相仿,记录下来的只是自然界中的生硬现实。对仍然试图找到单的基因决定论的人来说,这个事实是多么不受欢迎,多个基因影响着(恐怕不能再使用“导致”这个字眼)复杂的性状,各个基因的效应非常微小而且变化极其无常。而且,致病风险通常有一个强有力的、占主导地位的环境成分在里面,虽然遗传学家并未认真对待此因素,但这些环境因素本身极其复杂又难以捉摸,甚至难以辨别。

在所有这些里面,最重要的一个事实也许就是:众多的基因共同促成某个性状,其具体的一组变异因每一个个体而异。这是一种多对多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的身高、血压、甘油三酯或胆固醇水平有许多个遗传通道。同样,一种遗传型符合许多不同的性状值,每一种遗传变异都是概率不定的非常微弱的“抛硬币”,每个人都在抛一组不同的硬币。所以,即使我们辨认出某一个体的遗传型,即使“个性化基因组医学”有望准确地预测其效应,我们还是无法照例进行预测。

这使得DNA 比喻的另一个方面产生问题:尽管人们普遍把生命看作原始的达尔文式的无情竞争,只有适者才得以生存,但是从合作的角度看待生命会更好。我们这里说的合作并不意味着社会和情感的多样化,而是指众多因素产生一种性状,无数基因和生活方式共同促成这种性状。如果这些因素不能充分合作,该性状一开始就不会被成功地植入胚胎。我们体内的广泛合作网——基因与基因、细胞器与细胞器、细胞与细胞、组织与组织等之间的合作——意味着除了罕见的灾难性案例,产生作用的基因个体本身并不意味着毁灭或成功。如果毁灭会像罕见的、严重的遗传突变所显示的那样有多种方式,那么成功则有着更多的途径。

nlc202309051331

看待基因之间的合作的另一种方式是,进化提供了一种冗余,可以保护个体免受有害突变和过度严苛的自然选择的威胁。如果每个基因本身不能单独决定某种有用的性状,那么这个生物体即使改变或失去那个基因,也常常能够完好无损,因为其他有用的基因可以代替它。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与严重的人类疾病明显关联的许多有名的变异,对其他物种来说却属于正常状态。的确,整个基因组序列研究始终显示,我们都有大量或者已经无效或者严重变异的基因(其中包括突变后与某些疾病有关联的基因),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健康完好。

这一切看上去可能令人困惑:基因是分子,因此是生命的基本因素,其效应却具有极大的或然性,非常难以捉摸或预测。正如我们试图解释过的那样,虽然遗传学及进化研究常常有非常技术的成分,这些问题实际上相当简单。这是幸运的事,因为把生命和进化的原理理解为一组不确定性因素的有序集合,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在我们的天性中是“固有的”,并且知道其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回到行为,尤其是自由意志这个令人着迷的话题。我们对生命的了解削弱了分子还原论的解释力,也就是说,试图利用遗传变异来预测物理性状和高水平现象——比如说解微积分或写诗的能力。这些现象是魔法,不知从哪儿突然“出现”。对试图理解生命复杂性的科学家来说,也许这是我们“不满的冬天”(“不满的冬天”出自莎士比亚剧作《理查德三世》的开篇对白,但是理查德三世独白里的“不满的冬天”是用莎士比亚的手写出来的,而不是写在他的基因组里)。

复杂的组织来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网。事实上,自然发生的复杂性在生物学、生态学、人类学、体育,甚至自由意志等极其不同的环境中基本上呈现出相同的形式,提出相同的挑战。

这里我们又遇到早先提及的难题:如果科学说这个世界完全是遵循因果自然规律的物质现象,就连“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负责”这样的理念都会受到攻击。个性?智力?犯罪?政治倾向?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甚至连我们的伦理决策原则也能从我们固有的遗传基因组里预测到。然而,我们认为引发糖尿病或决定身高的因素极其复杂,而且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似乎比这些物理性状更加难以通过基因预测。这只是科学知识的一种临时的限制,还是有着更加深奥的内容?

也许正因为我们是进化了的生命有机体,所以不确定性令我们不安。

这不是个偶然的问题,因为它引发了古板的心身二元论观念。二元论认为,不论心理与意识是什么,它们都会摆脱通常的物质约束。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拥有自由意志,正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有。自由意志存在于“我们要在道德上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个假想的中心,这种假想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和法律政策以及宗教观念。显而易见,如果个人只是他们基因的产物,那么他们就不用负责任。可是,他们怎能不是自己基因的产物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我们这里提供的对复杂因果的理解之中。我们没有资格应对宗教上的道德责任问题,但是从科学的视角看,没有所谓的心身二元论。思想可能很奇妙,但它实际上是包括基因在内的分子作用的产物。然而,从根本上讲,思想似乎无法从基因的层面得到预测,理由是:大脑及其活动是各种各样不计其数的普通分子和细胞交互作用的结果,从基因的使用到神经联系的形成,从出生前延伸至我们一生的经历,它们都具有或然性。在发育阶段,我们的大脑总体上程序化,但是每个个体的细节又是生活经历的结果,我们的个性行为是大脑回应我们独特经历的结果。

行为跟其他大多数性状相肯尼思·韦斯,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安妮·布坎南,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人类学系助理研究员。二人合著有《美人鱼的传说:生物形成中40 亿年的合作》(2009 年出版)。同,无法从基因中明确地预测到,对此我们一点儿也不应该感到惊奇。或然论这张大网充其量只能做这样的微弱预测,就像我们对待物理性状那样。我们的心理活动感觉上似乎是自由的,其不可预测性证实了那种感觉,但原因是这里涉及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也就是说极具或然性,所以即使我们试图计算所有的因素,仍然是无法预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了所有实用目的,我们的确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

关于决定论、或然性、复杂因果,甚至还有它们对自由意志的暗示等,没有一个是新问题,这一点是发人深省的。这些问题可以上溯到1 8世纪至1 9世纪,随着概率和统计的发展,古典哲学家对上述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2 0世纪亚原子物理学的发现使其得到加强,多重因素概率论的现实意义和挑战性也得到承认。比较新鲜的是,我们对这个问题从遗传的角度进行了更好的阐释。但是,从概念上讲,对包括生命在内的宇宙运作方式的那些令人深度迷惑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理解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人类不喜欢没有得到解释的东西,我们需要预测能力带来的舒适和安全感。也许因为人类是进化了的生命有机体,不确定性使我们感到不安。在当今的科技时代,我们对因果关系持一种实质性认识,这就是确定论的理念易于掌握的简单表现方式。我们需要一切皆在掌握,面对无限世界里的无限生命,我们需要通过驾驭自然来缓解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我们找到的原因简单而真实。也许正因为如此,“基因是生命因果的原子”的比喻才那么容易被接受,而它的微妙之处又是那么容易被忽略。因为事物的或然性,除非像抛硬币那样,我们可以理解发生了什么,否则会感到极其不安。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而且因与果是多对多的关系,我们根本无法轻松应对。然而,现实世界似乎正是如此。

上一篇:小学教学督导自查报告下一篇:西师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