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2024-04-20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篇1: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总结

1.我国的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严重,表现在:森林资源和草原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沙漠扩大;耕地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表现在:水体污染:未经处理的废水造成水环境污染,其中有毒有害污染﹑有机物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及其严重;大气污染:由能源结构不合理引起,主要是烟煤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其无适当处置,占用土地资源,产生“围城”现象,引起其他环境问题;城市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引起;乡镇企业污染:技术管理差,资源利用率低,量大面广,执法难度大。

2.环境工程学的主要内容☆

环境工程学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技术,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无废少废闭路生产系统,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管理工程;噪声﹑振动与其他公害防治技术;环境规划﹑管理和环境系统工程;环境监测和和环境质量评价。广义的环境工程还包括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3.水的循环

水循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自然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太阳能)→蒸发﹑蒸腾上升凝结成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流→海洋或被植物吸收的往复过程。

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为满足生活和生产需要从天然水体中取水,使用后的水成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而被排放,最终流入天然水体的过程。

我国水资源人均不丰富,空间分布和年际分布不均衡。

4.水污染分类和影响

水污染可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无机污染物质:酸﹑碱和一些无机盐。酸碱污染使水体pH变化,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妨碍水体自净,腐蚀船舶和水下建筑,影响渔业,破坏生态平衡;无机盐提高水的硬度和渗透压,降低水中溶解氧,影响淡水生物生长。

无机有毒物质:主要是重金属等有潜在长期影响的物质,其中汞﹑镉﹑铅危害大。其通过食物链富集引起人体严重疾病或慢性病。

有机有毒物质:主要是有机农药﹑多环芳烃﹑芳香胺等。其化学性质稳定,难以被生物分解,有些可致癌。

需氧污染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醇类可被微生物分解,并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的物质。其消耗水中溶解氧影响水生生物生长。

植物营养物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中的氮和磷。水中氮磷含量较高使水流速度较慢水域浮游生物和水草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鱼类死亡,湖泊退化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油类污染物质:其会影响水质,破坏海滩危害水生生物。物理污染物:悬浮物质污染:水中含有的不溶性物质,包括固体物质和泡沫。其影响水体外观,妨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氧气溶入,对水生生物不利。

热污染:热电﹑核电及各种工业过程中的冷却水。其引起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中某些有毒物质毒性增强,危及水生生物。

放射性污染:原子能工业﹑放射性矿藏开采﹑核电﹑同位素研究,使放射性废水废物增加。

生物性污染:生活污水,特别是医院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往往带有病原微生物,引起各种疾病。

5.水质指标分类☆

物理性水质指标

感官物理性指标:温度﹑色度(真色和表色)﹑浑浊度﹑透明度﹑嗅和味。

其他物理性指标: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

水中杂质分为:溶解物质10-3—10-5µm;胶体物质1—10-3µm;悬浮物质100—1µm,1μm=10-3mm 化学性水质指标

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pH﹑碱度﹑硬度﹑各种阴阳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

有毒化学性水质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农药。氧平衡指标:DO﹑COD﹑BOD﹑TOD。

生物学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

6.生化自净过程所需氧的来源

水体和废水中原来含有的氧;大气中的氧向含氧不足的水体扩散溶解,直到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饱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溶于水中有时可使水体中的溶解氧达到饱和。

7.有氧条件下,废水有机物分解过程

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微生物通过自身生命活动过程,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生长活动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有机物被转化为营养物质,组成新的细胞;细胞内物质也可被微生物氧化,同时放出能量,即内源呼吸。

碳化阶段:主要是不含氮有机物氧化,也包括含氮有机物氨化,以及氨化后不含氮有机物继续氧化,其消耗的氧量为碳化生化需氧量。总的碳化生化需氧量称为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或完全生化需氧量(生化需氧量),以La或BODu表示。

第二阶段:水中的硝化细菌可以氧化水中的氨和含氮有机物氨化分解出的氨,最终转化为硝酸盐。其消耗的氧量为硝化生化需氧量,即第二阶段生化需氧量,以LN或NOD表示。(NH3+亚硝化细菌+O2→NO2-+硝化细菌→NO3-)

8.不同的水质标准和水质要求

饮用水水质标准:流行病学上安全可靠;化学组成上对人体无害;使用上方便无弊。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按水体的不同用途和不同区域划分为五类。按从污染源控制的原则制定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影响);另一种是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列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三级),Ⅰ﹑Ⅱ类水体不得新建排污口,Ⅲ类水体执行一级标准,Ⅳ﹑Ⅴ二级标准,下水道并进入二级污水处理厂执行三级标准。工业用水水质要求:饮用水,生产技术用水,锅炉用水,冷却用水不同使用目的,由不同水质要求。

9.废水成分与性质

生活污水: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是生活废料和排泄物。这类废水的成分及变化取决于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水质较稳定,浑浊﹑恶臭﹑深色﹑微碱性﹑不含有毒物质﹑有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工业废水: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由于工业类型﹑生产工艺﹑原料﹑用水水质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其成分与性质差别较大。

农业废水:随着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农田径流排水成为天然水体的污染来源。

10.氧垂曲线解释

紧接排入口各点溶解氧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废水排入后,河水中的有机物无多,耗氧速度超过复氧速度。随着有机物的不断氧化分解,耗氧速度不断降低,在某一点耗氧速度等于复氧速度,此点溶解氧含量最低(最缺氧点)。过此点后,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到排入口之前的含量(恢复速度不断加快)。氧垂曲线既是以离排入口的距离为横坐标,以溶解氧含量为纵坐标的曲线。如果河流受有机物污染的量低于它的自净能力,最缺氧点的溶解氧含量大于零,河水始终呈现有氧状态,反之,靠近最缺氧点的一段河流将出现无氧状态。

11.水体中的细菌

当一般有机废水排入水体后,开始时水体中的细菌会大量增加,以后逐渐减少。促使细菌死亡的原因有:有机物因分解而减少;污染水体里有大量的吞噬细菌的生物;生物物理因素(生物絮凝,沉淀);其它因素(pH﹑水温﹑日光)。

一般的,废水排入河流后,在12—24h内流过的距离是最大的细菌污染地带。3—4天后细菌量不超过最大量的10%。沿流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分为四个区Ⅰ﹑Ⅴ为清洁区(天然水质);Ⅱ降解区(水质混浊,污泥浮动,DO降至40%的饱和度,鱼类﹑绿藻减少,蓝绿藻蔓生,底泥出现蠕虫)Ⅲ强分解区(水质变黑灰,浮渣,腐败,DO降至40%的饱和度—0,厌氧,物种极少,有蚊蝇)Ⅳ恢复区(水质较清,DO在40%的饱和度以上,物种增多)。

12.解决废水问题的主要原则☆

改革生产工艺,减少废物排放量:应深入工业生产工艺,与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革新生产工艺,尽量不用或少用水,不用少用易产生污染的原料﹑设备及生产方法。

重复利用废水:采用重复用水和循环用水系统,使废水排放量减至最少。回收有用物质: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多是在生产过程中进入水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工作介质和能源物质。如能加以回收,即可防止污染又可创造价值。

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废水经回收利用后,还会有一些有害物质残留,也会有一些目前尚无回收价值的废水。要从全局出发,妥善处理,使其无害化,不致污染水体和环境。

选择处理工艺与方法时,必须经济合理,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13.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给水处理:原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饮用水(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地下水(消毒);工业用水(软化﹑除盐﹑冷却﹑控制结垢与腐蚀)废水处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是利用物理作用来分离废水中悬浮污染物质,处理过程中不改变其化学性质。沉淀法去除回收比重大于1的中悬浮颗粒;气浮法去除乳状油或比重接近1的悬浮物;筛网过滤去除纤维﹑纸浆;蒸发法浓缩废水中的溶解性不挥发物质;另外,还有离心分离﹑超滤﹑反渗透等。

化学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处理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和胶体。包括:中和法﹑氧化还原法﹑混凝法﹑电解法﹑汽提法﹑萃取法﹑吹脱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等。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其中好氧生物处理又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塘法﹑污水灌溉法﹑土地处理法。

以上各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条件,实际中往往配合使用。城市污水水处理一般流程:进水→初沉池(污泥)→生物处理构筑物→二沉池(污泥)→出水。

工业废水处理流程各不相同,一般程序是:澄清→回收→毒物处理→一般处理→再用或排放。

14.废水处理系统分级

废水处理系统分为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三级处理。

一级处理(机械处理)只去除废水中较大的悬浮物质(沉淀法去除可沉固体)。物理法中的大部分是由于一级处理的。废水经一级处理,一般达不到排放要求,需二级处理,它只是预处理。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或生物化学处理)主要任务是去除废水中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污染物。生物处理法最常用于二级处理,且经济有效。通过二级处理,一般废水均能达到排放要求(沉淀法和生物处理法以降低污水悬浮固体和生化需氧量)。

三级处理(高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当水质要求高时,为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氮和磷)﹑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和溶解盐类等,以达到某些水体水质标准或直接用于工业,就需要在二级处理后进行三级处理(过滤﹑氧化塘)。

15.废水处理中预处理单元的设备和构筑物功能和原理☆ 粗大颗粒物的去除方法有:筛滤﹑截流﹑重力沉降和离心分离等。相应的设备有格栅﹑筛网﹑微滤机﹑沉沙池﹑离心机和旋流分离器。

格栅和筛网是处理厂第一处理单元,通常设置在其他处理构筑物之前。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粗大物质,保护其他机械设备,防止管道堵塞。当需要去除水中纤维﹑纸浆﹑藻类等稍小物质时,可选用不同孔径的筛网。

微滤机是一种截流细小悬浮物的筛网过滤装置,可用于自来水厂原水过滤以及去除藻类﹑水蚤等浮游生物,也可用于工业用水的过滤处理﹑工业废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以及污水的最终处理。

沉沙池主要是去除水中砂粒﹑煤渣等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杂质,同时也去除少量较大较重的有机杂质。其工作原理以重力沉降为基础,在沉降过程中杂质的尺寸﹑形状和比重不随时间而变化(自由沉降)。

颗粒沉降速度u=g(ρs-ρ)d2/18µ(ρs-ρ:粒水密度差;d:颗粒直径;µ:水的动力粘度Pa·s)

沉沙池分:平流式(最常用,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处理效果好,易排砂)﹑竖流式(圆型,污水由中心管进入池内自下而上流动砂粒借重力沉入池底,处理效果较差)和曝气式(没有有机杂质腐败发臭的缺点)。离心分离:含悬浮颗粒的水在高速旋转时,由于颗粒和水分子质量不同,受离心力大小不同,质量大的颗粒被甩到外围,质量小的油粒留在内层。适当安排不同出口,就可使颗粒物与水分离。

颗粒所受的离心力C=(m-m0)v2/r(m-m0:颗粒和水质量差;r:旋转半径;v:线速度v=2πrn)分离因素a=C/G≈πn2/900(G:颗粒所受重力)离心分离设备分为:水旋分离设备(压力式[上清下浊]和重力式)(容器不动,切向高速水流提供离心力)和器旋分离设备(离心机)。

16.水中悬浮物质去除和4种沉降

水中悬浮物质去除可通过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去除。但较小颗粒,特别是胶体自然沉速慢,需用混凝﹑沉淀﹑澄清﹑过滤和气浮等方法。

悬浮物质在水中的沉降分为:自由沉降: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不变,下沉速断不受干扰(沉砂池﹑初沉池初期沉降)。絮凝沉降:颗粒在沉降过程中相互粘结,其尺寸﹑质量﹑沉速随深度增加而变大(絮凝沉淀池﹑初沉池后期﹑二沉池中期)。拥挤沉降(成层沉降):颗粒在水中浓度较大时,各颗粒间相互靠得很近,下沉过程中受彼此作用力干扰,但相对位置不变,作为一个整体下沉,在清水与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界面,沉降过程实际就是这个界面的下沉过程,液体上涌对其有影响(高浊度水的沉淀﹑二沉池后期)。压缩沉降:颗粒在水中浓度很高时时会相互接触,上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将下层颗粒间的水压出界面,是颗粒群被压缩(污泥斗﹑污泥浓缩池)。

17.几种沉淀池和其方法和原理

沉淀池:在水处理过程中,通过颗粒沉降来分离去除悬浮物质的设备。

理想沉淀池:各水断面上的点流速相同;悬浮颗粒以等速下沉,其水平分速度等于水流速度;悬浮颗粒落大池底不起浮。

普通沉淀池:平流式:(最常用,在流量较大的水处理厂中)污水→水槽和孔口→挡板稳流→池内流动→悬浮物沉底→清水→溢流堰→池外。

竖流式:(圆形或方形)污水→中心管下口→反射板→污水分布于水平断面缓慢向上流→悬浮物沉降到污泥斗中→清水→池子四周溢出。

辐流式:污水→中心管孔口→穿孔挡板→沿半径向四周辐射流动→流速变小→悬浮物沉降→清水→池子顶端堰口溢出。

斜板斜管沉淀池:u0=Q/A,Q不变,A↑,u0↓,从而提高沉淀效率。t=H/u0,u0不变,H↓,t↓,从而减小了沉淀池的体积。若将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为n个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的长度是原来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相同的水量,而不影响处理效果。斜板斜管沉淀池单位面积上的泥量增大,如排泥不畅,将产生泛泥现象,使水质恶化;由于水流在池中停留时间短,其对水质水量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差;由于板距管径小,容易积泥;在日光照射下会滋生藻类。

浓悬浮液沉淀:(高浊度水沉淀池﹑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污泥浓缩池)同时起着水的澄清和污泥浓缩作用,与一般沉淀池构造相同,但须从池底不断排除经浓缩的污泥。

选择沉淀池类型时须综合考虑水量大小;水中悬浮物物理性质和沉降特性;处理厂总体布置和地形地质情况。

18.混凝和胶体脱稳机理以及混凝剂与助凝剂

混凝:水和废水中常含有用自然沉淀法不能去除的悬浮微粒和胶体污染物,必须先投加化学药剂破坏其在水中的稳定分散系,使其凝聚为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然后用重力沉降分离,包括凝聚和絮凝两个步骤。

水中同种胶体微粒带有同号电荷,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不也相互聚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胶体脱稳机理:压缩双电子层:带同号电荷的胶粒之间存在着由δ电位引起的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力,当距离很近时,范德华力占优势,合力为吸力,两个颗粒相互吸住,胶体脱稳。当投入电解质后,水中与胶粒上反离子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浓度增加,这些离子与胶粒吸附的反离子相交换或挤入吸附层,使胶粒带电荷数减少,降低δ电位,使扩散层厚度减少。吸附电中和: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和链状高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吸附作用,从而中和了它的部分和全部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容易与其他颗粒接近吸附。

吸附架桥:如果投加的药剂是能吸附胶粒链状高分子聚合物,或者两个同号胶粒吸附在同一个异号胶粒上,胶粒间就能连接团聚成絮凝体而被去除。

网捕作用:向水中投加金属离子的化学药剂后,由于金属离子的水解和聚合,会以水中胶粒为晶核形成胶体状沉淀物,在这种沉淀物从水中析出的过程中,会吸附和网捕胶粒而共同沉淀下来。

胶体浓度低时,网捕最为有效;胶体较高时,宜用吸附电中和和压缩双电子层来脱稳;胶体很高时,采用高分子絮凝剂更为经济有效;混凝剂投加量必须适量,量不足达不到效果,量过大会造成胶体复稳。

混凝剂:水处理中使胶粒脱稳沉淀而投加的电解质,最常用的是铝盐和铁盐(水解与聚合交错进行)。

助凝剂:可起凝聚作用,也可不起,与混凝剂一起使用时,能促进混凝,产生大而结实的矾花。

19.澄清和澄清池分类

混凝处理工艺包括水和药剂混合,反应及絮凝体分离三个阶段,在澄清池中完成。澄清池中起接触絮凝作用的介质是呈悬浮状态的泥渣。当水中的悬浮颗粒与混凝剂作用而形成细小絮凝体时,若遇较大的泥渣碰撞,就会被其吸附而去除。澄清池可按与水接触方式不同分为泥渣循环分离型(水力循环﹑机械加速)和悬浮泥渣过滤型(悬浮﹑脉冲)。

20.过滤机理和滤池分类

粒状介质过滤:废水通过粒状滤料床层时,其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被截留在滤料的表面和内部空隙中,从而分离了不溶性污染物。

粒状介质过滤机理:阻力截留:废水通过粒状滤料床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颗粒首先被截留于表层滤料空隙中,使空隙变小,截留能力变强,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的滤膜,并起主要过滤作用。

重力沉降:原水通过滤料床层时,滤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滤料愈小,沉降面积愈大;滤速愈小,水流愈平稳,有利于沉降。

接触絮凝:由于滤料有巨大的表面积,它与悬浮物之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水中砂粒常带负电,能吸附带正电的铁﹑铝等胶体,进而吸附更多的带负电的粘土和多种有机物等胶体,在砂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较大悬浮颗粒以阻力截留为主(表面过滤),细微悬浮物以重力沉降和接触絮凝为主(深层过滤)。

滤池分类:按滤料种类分:单层滤池﹑双层滤池﹑多层滤池;按作用水头分:重力式滤池和压力式滤池;按进出水及反冲洗的供给与排除分:普通快滤池﹑虹吸滤池和无阀滤池。

滤池总水头=各部分水头损失+流速水头损失(v2/2g)+剩余水头 滤层膨胀率e=(l-l0)/l0×100%=(ε均-ε0)/(1-ε)×100%,l0,ε0静止时滤层厚度和空隙率;l,ε反冲洗时时滤层厚度和空隙率

21.气浮相关内容

气浮法: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悬浮物,使其随气泡升到水面而去除。其处理对象是乳化油以及疏水性细微固体悬浮物。药剂浮选法:在废水中投加化学药剂,选择性将亲水性污染物变为疏水性,然后气浮去除。两者统称气浮法。

常用气浮设备:加压溶气气浮﹑叶轮气浮﹑曝气气浮﹑射流气浮和电解气浮。

气浮法优点:处理效率高,生产的污泥比较干燥,表面刮泥方便,曝气增加溶解氧有利后续生化处理。缺点:耗电量大,设备维修管理工作量大,易堵塞,浮渣怕较大风雨袭击。

22.水的软化和除盐的基本方法

去除水中溶解物质的方法主要有软化除盐﹑离子交换﹑吸附和膜分离。

软化就是降低水中Ca2+﹑Mg2+的含量,以防止其在管道设备中结垢。基本方法有:加热软化法:借助加热将碳酸盐硬度转化成溶解度很小的CaCO3﹑Mg(OH)2沉淀出来。

药剂软化法:在不加热的条件下,借助化学药剂把钙﹑镁盐类(包括非碳酸盐硬度)转化成CaCO3﹑Mg(OH)2 沉淀出来,从而去除绝大部分Ca2+﹑Mg2+。常用药剂法有:石灰法﹑石灰—纯碱法与石灰—石膏法。

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剂将水中的Ca2+﹑Mg2+转化成Na+,而其他成分不改变。

除盐就是减少水中溶解盐类(阴阳离子)总量,方法有: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应用最广)。

23.离子交换法原理与工艺

离子交换法是水质软化和除盐的主要方法。在废水处理中,主要去除其中金属离子。离子交换的实质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质离子的交换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可逆性化学吸附)。其反应表达式为:RH(交换树脂)+M+(交换离子)<=>RM(饱和树脂)+H+,在平衡状态下,反应物质浓度符合关系式:[RM][ H+]/([RH][ M+])=k,k是平衡常数。k﹥1反应向右进行,k越大,越有利于交换反应,k的大小表示离子交换剂对某离子交换性大小。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有效pH范围;交换容量;交联度;交换势(交换离子取代树脂上可交换离子的难易程度)。

离子交换装置可分为固定床和连续床两种。

离子交换操作有四步:交换﹑反洗﹑再生和清洗。交换:交换过程主要与树脂层高度﹑水流速度﹑原水浓度﹑树脂性能和再生程度有关。当水中离子浓度达到限值时,应进行再生。反洗:其目的是松动树脂层,以便下一步再生,使再生液能分布均匀,同时也可清除树脂层内杂质﹑碎粒和气泡。

再生:即交换过程的逆过程,较高浓度的再生液流过树脂层,将吸附的离子置换出来,使其恢复交换能力(固定床中很重要)。

清洗:将树脂层内残留的再生液清洗掉,直到出水水质符合要求。

24.吸附法相关内容

吸附:在相界面上,物质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现象。吸附法就是利用多孔性固体物质,使水中一种或多种物质吸附在固体表面而去除的方法,其主要是去除溶解性有机物质,此外还能去除合成洗洁剂﹑微生物﹑病毒和痕量重金属,并能脱色除臭。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通过分子间力产生的吸附。吸附热较小,在低温下就能进行,反应较快。

化学吸附: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由于化学键力引起(不可逆)。一般在高温下进行,吸附热大,相当于化学反应热。一种吸附剂只能对某种或几种吸附质发生化学吸附,有选择性。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往往相伴发生。

常有吸附剂有:活性炭﹑磺化煤﹑活化煤﹑沸石﹑活性白土﹑硅藻土﹑腐殖质﹑焦炭﹑木炭﹑木屑等。

吸附等温线:一定温度下,表示达到平衡时溶液浓度和活性炭吸附有机物数量关系的曲线。无拐点Langmuir,有拐点BET,直线Freundlich。吸附操作分静态(间歇式)和动态(连续式,有固定床﹑移动床和流动床)两种。

25.氯法消毒☆

给水厂中,经混凝和过滤的水不能保证去除所有病原微生物,需进行消毒。消毒并非要杀灭一切微生物,只要杀死病原细菌和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微生物。

氯与水的作用:略溶于水,溶解度1%(10℃),在水中水解,Cl2+H2O<=>HOCl+H++Cl+,HOCl<=> H++OCl-一般认为,Cl2﹑HOCl﹑OCl-都有氧化能力,但HOCl杀菌能力比OCl-强70—80倍(HOCl中性,容易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从而穿过细胞膜),氯原子氧化破坏细菌体内的酶,使其死亡。

水中有氨存在时,可生成氯胺,HN3+HOCl<=>H2O+NH2Cl,HN3+2HOCl<=>2H2O+NHCl2,HN3+3HOCl<=>3H2O+NCl3,各种氯胺水解后,又变为HOCl,其杀毒作用虽比较慢,但氯胺在水中较稳定,杀菌持续时间长,这就是氯胺消毒。

氯还可以和水中其他杂质作用,从而消耗一定的氯量。余氯:投加的氯除去与细菌和杂质作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分为游离性余氯:Cl2﹑HOCl﹑OCl-;化合性余氯:NH2Cl﹑NHCl2,﹑NCl3。需氯量=加氯量-余氯量。

折点加氯:在折点之前,余氯全都是化合性余氯,没有游离性余氯,在折点之后,所增加的氯量全部以游离性余氯存在,既有化合性余氯,又有游离性余氯,消毒效果最好。当按大于折点需氯量来加氯时,称为折点加氯。

26.其他消毒法

物理消毒法:加热消毒:消耗大量燃料,只用于少量饮用水。紫外消毒:紫外光谱的能量被细菌重要组成部分的核酸所吸收,使核酸结构破坏。其优点有:速度快,效率高;不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不增加水的臭和味;便于操作管理,易于实现自动化。缺点:不能解决管网中再污染问题;耗电量大;水中悬浮物阻碍光线透射。

臭氧消毒:臭氧不稳定,分解放出新生态氧,O3=O2+[O],[O]有强氧化能力,对有顽强抵抗能力的微生物(病毒﹑芽孢)有强大杀伤力。优点:接触时间短,不受氨氮和pH影响,可氧化水中有机物,去除铁﹑锰嗅﹑味﹑色度和酚。缺点:基建投资大,耗电量大,不能解决管网中再污染问题,不能储存,水质和水量变化时,投加量难以调节。

其他化学法:重金属消毒:银离子能凝固微生物蛋白质,破化细胞结构,达到杀菌目的。但价格贵,杀菌慢,只能用于少量饮用水,可能对人健康不利。

27.水的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中和法:酸﹑碱废水中和法;药剂中和法;过滤中和法(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作滤料)。化学氧化还原法:化学氧化法:空气氧化法;氯化法;臭氧氧化法;光氧化法。化学还原法:硫酸亚铁—石灰法除铬;化学还原法除汞(Ⅱ)。

化学沉淀法:氢氧化物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钡盐沉淀法。电化学法:电化学氧化法(阳极氧化);电化学还原法(阴极还原);电解气浮(电解生成H2﹑O2和CO2﹑Cl2)和电解絮凝法(阳极产生Fe3+﹑Al3+)。

磁力分离法(抗磁﹑顺磁﹑铁磁)溶剂萃取(高浓度重金属离子和有机废水):萃取指将与水不互溶且密度小于水的特定有机溶剂和被处理的水接触,在物理和化学作用下,使原溶解于水中的某种组分由水相转移至有机相中。被萃取组分在两相平衡浓度之比分配系数α=C有机/C水;两种组分分离的难易程度分离系数β=αA(有机)/αB,β越大,A越容易从B中分离出来;相比n=V有机/V水,n越大,萃取效率越高。萃取过程影响因素:相比,萃取剂浓度,水相pH值。

吹脱与汽提:吹脱(废水中溶解性气体和某些易挥发溶质):让废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水中溶解性气体和某些易挥发溶质通过气液界面,向空气中扩散的传质过程,气体吹脱量G=KF(C0-C)t,(K:解吸系数;F:气液接触面积;C0-C:废水中原始溶解气体浓度与吹脱后平衡浓度差;t:接触时间)。汽提:用热蒸汽与废水接触,使废水水温升至沸点,利用蒸馏作用时废水中的挥发性污染物挥发到大气中,分为简单蒸馏(水溶性挥发污染物)和蒸汽蒸馏(不溶解的分散性挥发污染物)。

蒸馏﹑结晶与冷凝:蒸发过程质量守恒:G1B1=G2B2+G3B3=G2B2+(G1-G2)B3,其中G1,G2,G3,B1,B2,B3分别是原水﹑二次蒸汽冷凝水﹑浓缩液水量和其中污染物浓度;浓缩倍数α=G1/(G1-G2)=G1/G3;去污效率ε=(B1-B2)/B1×100%。

28.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法概述

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法就是在人工创造的有利于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中,使微生物大量繁殖,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效率的一种水处理方法。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溶解性和胶体性有机物,降低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其分为好氧和厌氧两类,分别利用好氧和厌氧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从工艺上又可分为悬浮生长系统(微生物在处理设备中悬浮生长)和附着生长系统(微生物在惰性介质上成膜状生长)。生物化学处理法投资省,运转费用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在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处理中应用很广。

29.废水处理中的微生物

在废水的生物处理中,净化污水的微生物(好氧﹑厌氧﹑兼性)主要是细菌(净化污水的第一和主要承担者)﹑真菌(霉菌)﹑藻类(光合放氧)﹑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后生动物(轮虫是好氧生物净化过程高度有效的指标),它们在特定的污水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微生物群落。细菌生长过程:延缓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内源呼吸期。有机物+O2(微生物﹑酶)→同化(细胞物质)﹑异化(代谢产物)。30.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净化过程和影响因素 好氧悬浮生长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有:活性污泥法﹑曝气氧化塘﹑好氧消化法﹑高负荷氧化塘。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向生活污水中不断注入空气,维持水中足够的溶解氧,一段时间后污水中形成一种絮凝体—活性污泥,其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易于沉淀分离,使污水澄清。活性污泥法就是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微生物生长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触,使污水净化。其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需处理的污水和回流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成为悬浮混合液,沿曝气池注入压缩空气曝气,使污水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并供给混合液足够的溶解氧。这时污水中的有机物被活性污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分解,然后混合液进入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澄清分离,部分活性污泥回到曝气池,继续进行净化过程,澄清的水排放。由于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不断增长,部分剩余污泥从系统中排出,以维持系统稳定。

进水→曝气池(空气)→二沉池(剩余污泥排除,回流污泥至曝气池前)→出水

活性污泥净化过程机理:吸附阶段:污水和活性污泥接触后在很短时间内水中有机物(BOD)迅速降低,主要有吸附作用引起。由于絮状活性污泥表面积很大,表面具有多糖类粘液层,有利于吸附。

氧化阶段: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将吸附的有机物一部分氧化分解获得能量,一部分合成新细胞,这一阶段比吸附阶段慢得多。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淀阶段:氧化阶段合成的菌体有机体形成絮凝体,通过重力沉淀出来,使水净化。

影响活性污泥增长的因素:溶解氧(2mg/L左右)供氧不足影响微生物代谢,造成丝状菌等耐低溶解氧环境的微生物滋长,使污泥不易沉淀,出现污泥膨胀﹑营养物质(BOD5:N:P=100:5:1)包括:C﹑N﹑P﹑S﹑Ka﹑Mg﹑Ca﹑Fe和各种微量元素﹑pH(6.5—9.5)﹑温度(20—30℃)﹑控制对生物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氰化物﹑H2S﹑卤素及其化合物﹑酚﹑醛﹑醇﹑染料)的浓度。

31.污泥膨胀和污泥解体

活性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污泥结构松散,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内不能正常沉池下来,污泥指数异常增高。活性污泥膨胀,根据诱因可分为:因丝状菌异常增殖所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和因粘性物质大量产生积累的非丝状菌膨胀,前者为易发与多发性膨胀。导致污泥膨胀的情况主要有:污水中碳水化合物较多,取氮﹑磷﹑铁等养料;DO不足;未及时排泥,污泥龄过长;污泥负荷过高;pH偏低和温度过高易引起丝状菌的大量繁殖。防止污泥膨胀可经常检测水质等指标,加强曝气,及时排泥,分段进水家小负荷。

污泥解体是处理水质混浊,污泥絮体细微化(污泥絮凝性下降),处理效果变差的现象。原因:运行不当(曝气过量)使DO﹑营养物质﹑pH﹑温度不适合致使微生物减少并失去活性,吸附能力降低;混入有毒物质(微生物受到抑制或伤害)。

32.评价活性污泥的指标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曝气池中污水和活性污泥混合后的混合液悬浮固体数(mg/L),也称混合液污泥浓度,是计量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数量的指标。其是具有活性的微生物(Ma),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Me),吸附在污泥上不能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i)和无机物(Mii)的总合。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数量MLVSS=Ma+Me+Mi,能较好的表示活性污泥微生物数量,但不是最理想的。

污泥沉降比(SV%):曝气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占混合液体积的百分比。它反映曝气池正常运行时的污泥量,以控制剩余污泥的排放,其还可反映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

污泥指数(污泥容积指数)(SVI):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k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mL),SVI=SV%×10/MLSS(g/L)。SVI值能较好的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凝聚﹑沉淀性能。对于一般城市污水,SVI在50—150左右,值低说明泥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值高说明污泥难于沉淀分离。

例:从活性污泥曝气池取混合液500ml,置于500ml量筒中,半小时后沉淀污泥量为150ml,计算沉降比。曝气池中污泥浓度为3000mg/L,求污泥指数,曝气池能否正常运行?

SV%=100V污/V液=150×100/500=30

SVI=SV%×10/MLSS(g/L)=30×10/3g/L=100,SVI在50—150之间可以正常运行。污泥龄(ζc):曝气池中工作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d)。它表示新增长的污泥在曝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其与细菌的增长处于什么阶段有关。

33.调节池的功能和分类

作用:对水量和水质的调节,调节污水pH值﹑水温,有预曝气作用,还可用作事故排水。

分类:水量调节池和水质调节池。

34.曝气的机理和方法以及曝气池和二沉池

曝气的机理:活性污泥需提供足够量的溶解氧,并保持活性污泥处在悬浮状态。曝气的目的就是将空气中的氧强制溶解到曝气池混合液中去,并提供适宜的搅拌。单位容积内氧的转移速率(mg/Lh)dC/dt=KLa(CS-CL)(KLa:氧的总转移系数h-1,CS-CL:溶液饱和溶解氧和实际溶解氧的浓度差mg/L),KLa通过实验测得,其值的大小因空气量﹑水温﹑搅拌方法﹑水质等条件变化。缩小气泡直径,延长气体接触时间,更新液面膜并减少界膜厚度,都可增大KLa。加大水深,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有助于增大CS。

衡量曝气设备效能指标有:动力效率(Ep):一度电所能转移到液体中去的氧量(kg/kw"h);氧转移效率(EA):鼓风曝气转移到液体中的氧占供给量的百分比;充氧能力:叶轮或转刷在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液体中的氧量(kg/h)。

通常采用的曝气方法有鼓风曝气﹑机械曝气和鼓风机械并用曝气。曝气池从混合液的流型可分为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循环混合式(氧化沟)。

二沉池用于澄清混合液和回收﹑浓缩活性污泥,其好坏直接影响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有竖流﹑平流和辐流三种,也有采用斜板和斜管沉淀池的。

35.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

普通活性污泥法(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净化的吸附阶段和氧化阶段在一个曝气池中完成,进口处有机物浓度高,延池长逐渐降低,需氧量也随之降低,在池子起端活性污泥一般处于生长率的上升阶段,曝气池末端活性污泥进入生长阶段,决定于曝气时间。根据常用曝气时间,微生物进入内源呼吸期,活动能力减弱,容易在沉淀池内混凝﹑沉淀。同时污泥中的微生物处于缺乏营养的饥饿状态,充分恢复活性,回流入曝气池后,对有机物有很强的吸附和氧化能力。所以普通活性污泥法对有机物(BOD)和悬浮物去除率高,特别适用于处理要求高而水质比较稳定的废水。缺点:不能适应冲击负荷;需氧量延池长前大后小,而空气的供给均匀,造成前段氧量不足后段过剩的现象;曝气时间长,池体积大,占地,基建费用高。

阶段曝气法(逐步曝气法):为解决前段氧量不足后段过剩的现象而发展的。污水延池长分多点进入,有机物负荷均匀,微生物能充分发挥分解有机物的能力。污泥浓度延池长逐步降低,出流污泥浓度低,有利于二沉池运行。其适合运用于大型曝气池及浓度高的废水。完全混合法(加速和延时):进入曝气池的污水立即与池内原浓度低的大量混合液混合稀释,进水水质的变化对污泥影响低,能较好的承受冲击负荷;池内各点有机物浓度均匀,微生物的性质和数量基本相同,池内各部分工作情况一致,微生物活性能够充分发挥。

新发展:纯氧曝气法﹑深水曝气法﹑粉末炭活性污泥法和二段活性污泥法。

生物吸附法(接触稳定法或吸附再生法):活性污泥法净化污水的第一阶段—吸附阶段,在混合后10—30min即可完成,可去除85%—90%的BOD5,生物吸附法据此而发展起来。

36.活性污泥法运行过程中所要监测的项目

反应处理效果的:进出水BOD5﹑COD﹑总的SS﹑挥发性SS﹑有毒物质。

反应污泥情况的: MLSS﹑MLVSS﹑SV%﹑SVI﹑溶解氧和微生物观察。

反应污泥营养和环境条件的:N﹑P﹑水温﹑pH。

37.氧化塘原理和分类

氧化塘(稳定塘或生物塘)是一种类似于池塘的处理设备,其净化污水的过程与天然水体自净相似,污水在塘内经长时间的缓慢流动和停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使有机物降解。水中溶解氧主要由塘内的藻类光合作用和塘表面复氧作用提供。

分类:好氧氧化塘:深度一般在0.3—0.5m,阳光能投入池底,塘内存在藻类—细菌—原生动物的共生系统。由于光合作用和塘表面复氧作用,塘水处于好氧状态,好氧异养微生物氧化有机物,长生的CO2为藻类碳源。

兼性塘:深度一般在15—2.5m,塘内好氧与厌氧反应并行,阳光能透入的上层为好氧层,水层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和发生的反应与好氧塘相同;阳光不能透入的底部为厌氧层,沉淀的污泥和死亡的藻类形成污泥层,厌氧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

曝气氧化塘:依靠安装在塘面上的人工曝气设备供氧,使好氧微生物在塘中呈悬浮状态。

S=S0/[1+k(V/Q)],对于兼性曝气塘S=S0f/[1+k(V/Q)](f冬=1,f夏=1.4),k(T)=k(20)×1.065T-20(Q:污水水量,S﹑S0:进出水BOD5浓度,V:曝气池有效容积,k: BOD5降解速度常数)水生生物塘:通过种植具有除污能力的水生植物或养殖鱼类,强化氧化塘的净化能力,使氧化塘得到利用。

为防止氧化塘的淤积,污水在进入氧化塘前必须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质,因此在氧化塘前应设置沉砂池﹑沉淀池,将悬浮物降至100mg/L以下。处理后的污水可作农田灌溉用,但在排放前要除去水藻。

氧化塘基建和运转费用低,管理简单,适应能力强,实现了污水资源化,但占地面积大,净化效果受季节和多种自然因素影响不够稳定,影响卫生,污染地下水。

38.水处理方面膜技术原理☆

生物膜:当污水与滤料等载体长时期流动接触,在载体的表面上就会逐渐形成生物膜,其主要由细菌(好氧﹑厌氧和兼性)的菌胶团和大量的真菌菌丝组成。生物膜是高度亲水的物质,其外侧表面总存在一层附着水层,其中的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氧化作用浓度远比流水层中低,流水层中的有机物不断向附着水层扩散,进入生物膜被降解;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流水层中,通过附着水层传递给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微生物代谢产物沿反方向排出,气态产物逸出进入空气。随着有机物的降解,微生物不断增殖,生物膜变厚,到一定程度在氧不能透入的内层就形成了厌氧层。厌氧层达到一定厚度时,靠近载体表面的微生物由于得不到作为营养的有机物,而进入内源呼吸期,附着力减弱,在水流剪切力的作用下脱落,新的生物膜开始生长。

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他成分能透过的膜。

膜分离法:用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各种溶质或溶剂(水)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的溶质的目的。其共同的优点是:可在一般温度下操作,不消耗热能,没有相变化,设备可工厂化生产;缺点是:处理量小,消耗能源(扩散渗析除外)。

电渗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阳膜过阳,阴膜过阴),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系统由一系列阴阳膜放置于两电极之间组成。其所需能量和受处理水的含盐浓度成正比关系,所以不适合处理高浓度废水,主要用于苦咸水除盐和离子交换制纯水的预处理。

反渗透:用一种半透膜将淡水和盐水分开,该膜只能让水通过。由于淡水中的水分子的化学位比盐水中的水分子高,所以淡水中的水分子自发通过膜渗入盐水中,直到盐水中的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渗透压π)。如在盐水侧施加压力P,当P﹥π时,盐水中的水分子流向淡水中,从而使盐水增浓。反渗透有醋酸纤维膜和聚酰胺膜两种。

微滤﹑超滤﹑纳滤:与反渗透类似,也依靠压力和膜工作。微滤适合去除胶体﹑悬浮固体和细菌,可降低出水浊度,强化水的消毒有时用作反渗透的预处理。超滤可用于分离分子量大于1000 的物质,如胶体﹑细菌﹑蛋白质﹑颜料﹑油类。纳滤(低级反渗透)可分离分子量大于200 的物质,如硬度离子﹑色素等,有些较大的分子有机物也可被去除。

液膜分离技术:选择一种能透过废水中欲提取溶质组分,且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配以表面活性剂与添加剂作为液膜的基体,在选择一种与提取组分能形成理化作用的化学水溶液作液膜的内水相,用两种相混合制备成油包水的乳浊液,再将此乳浊液投入被处理废水中,使形成水包油—油包水的三相微液滴分散系。其传质途径有三种:欲提取物质选择性透过液膜与内水相形成不可渗透物质;被提取物质在膜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该物质又与内水相形成不可渗透物质,并放出膜反应物返回膜相;膜恰好是与提取组分的萃取剂,而内水相是反萃取剂。

39.生物滤池三种

普通生物滤池:由池体﹑滤料(主体)﹑布水装置和排水系统四部分组成,其BOD5去除率高(95%以上),工作稳定易管理,运行费用低。但负荷较低,占地面积大,滤料易堵塞,影响周围环境。适用于处理污水量小于1000m3/d小城镇污水和有机工业废水。

高负荷生物滤池:其BOD溶积负荷是普通生物滤池的6—8倍,水力负荷为10倍,处理能力大幅提高。由于水力负荷的加大可以及时冲刷过厚和老化的生物膜,促进生物膜更新,防止滤料堵塞。但出水质量不如普通生物滤池BOD5常大于30mg/L。要求进水BOD5不大于200mg/L,否则需用处理水回流稀释。回流比R=QR/Q,即回流水量与原污水水量之比。

塔式生物滤池:池高如塔,池内部形成拔风状态,改善了通风。当污水自上而下滴落时,产生强烈的紊流,使污水﹑空气和生物膜接触更加充分,大大提高传质速度和滤池净化能力。其负荷远比高负荷滤池高,滤池内生物膜生长迅速,同时受强烈水力冲刷更新快,具有较好的活性。为防止上层负荷过大,是生物膜过厚造成堵塞,而采取多层布水的方法来均衡负荷,同时要求进水BOD5不大于500mg/L,否则需用处理水回流稀释。

40.生物转盘原理

生物转盘运行时,污水在反应槽中顺盘间隙流动,盘片在转轴带动下缓慢转动,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盘上的生物膜吸附,当这部分盘片转离水面时,盘表面形成一层污水薄膜,空气中的氧溶解到水膜中供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盘每转一周,即进行一次吸附—吸氧—氧化分解过程。衰老的生物膜在水的剪切力作用下脱落,并随污水排至沉淀池。转盘的转动有搅拌充氧功能,脱落的生物膜在槽中呈悬浮状态,继续起净化作用,因此生物转盘兼有活性污泥池功能。每台转盘轴长L=m(d+b)k,(m:盘片数,d:片间距,b:盘厚度,k=1.2:考虑循环沟道的系数)。新发展:藻类转盘﹑空气驱动生物转盘﹑活性污泥式生物转盘。

41.生物接触氧化法原理

生物接触氧化法(接触曝气法或淹没式生物滤池)是在曝气池中设置填料,作为生物膜的载体,经过充氧的废水以一定流速流过填料与生物膜接触,利用生物膜和悬浮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联合作用净化污水的方法。其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法。装置由池体﹑填料﹑布水装置和曝气系统四部分组成,装置运转时,污水在填料中流动,水利条件良好,由于曝气水中溶解氧充足,适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生物流化床是以粒径小于1mm的砂﹑焦炭﹑活性炭一类的颗粒材料为载体,填充于设备中,充氧的污水自下而上流动,使载体流态化。

42.厌氧生物处理机理和影响因素

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有机物,其最早仅用于城市污水厂污泥稳定处理。由于其最终产物是以甲烷为主体的可燃气体,可作为能源回收利用;处理过程产生剩余污泥量较少易于脱水,可作为肥料使用;运转费用也比好氧生物处理低。

有机物厌氧分解(消化)可按先后分为两个阶段:酸性消化(酸性发酵)阶段和碱性消化(碱性发酵)阶段,分别由两类微生物群体接替完成。酸性消化阶段:参与这一阶段的产酸细菌(兼性厌氧或专性厌氧),在这一阶段中,不溶性有机物在细菌释放出的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水溶性有机物,接着便渗入细胞,在内酶作用下挥发性有机酸类和一些无机物以及能量。酸性消化前期(酸性发酵期),细胞首先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大量有机酸,溶液pH降至6或5以下;(酸性减退期)随着碳水化合物的减少,有机酸和含氮有机物开始分解,生成一些碱性物质,pH上升至6.6—6.8,同时放出臭气。碱性消化阶段:酸性消化阶段后期,随pH回升甲烷细菌经一段时间的适应,开始分解有机酸,使溶液pH上升,产气量增大,进入碱性消化阶段,当pH至7—7.5时,产气量达到最大。

CnHaOb+(n-a/4-b/4)H2O→(n/2-a/8+b/4)CO2+(n/2+a/8-b/4)CH4 CH4的产量QCH4=0.35(QSr-1.42VXv)×10-3,(Q污水或污泥流量;Sr去除的有机物浓度,以COD计;Xv消化池内挥发性污泥浓度;V消化池有效容积)影响因素:温度:分低温消化﹑中温消化﹑高温消化(消化时间短,产气量稍高,灭菌率90%,耗热量大,管理复杂,只在卫生要求高时使用),消化时间与其有关;酸碱度:pH 6.8—7.2(低于6或高于8不能正常消化),需加足够的缓冲物质;负荷;碳氮比;有毒物质。

常见的消化池有传统消化池和高速消化池。消化池有效容积V=W/p,(W:湿污泥投入量,p(%):污泥投配率)。新发展:多级厌氧处理系统和两相厌氧处理系统(酸性消化和碱性消化在两个反应器间完成)。

43.有机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有些工业废水有机物含量很高,用好氧处理需稀释成百上千倍很不经济,厌氧处理较为适合。

厌氧悬浮生长系统:厌氧接触法(厌氧活性污泥法):污水→调节池→厌氧消化池(搅拌分解有机物)→(气体)污水污泥→沉淀池(固液分离)→沉淀污泥回流→消化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ASB):污水→反应器底部→高浓度污泥床(厌氧分解)→消化气(搅拌并带污泥上浮形成悬浮污泥层)→反应器上部固液气分离。

厌氧附着生长系统:厌氧滤池:除无供氧以外,其与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原理相同,构造类似于一般生物滤池。厌氧膨胀床和厌氧流化床:构造类似于UASB,无固液气分离区。厌氧生物转盘:与好氧生物转盘相似。

厌氧塘:一般水深在2.5m以上,塘表面形成浮渣层使塘维持厌氧状态。

厌氧好氧联合处理系统:厌氧—好氧二级生物处理系统:厌氧(一级)处理掉大部分或一部分有机物,然后进入好氧生物反应器进一步处理。A—O处理系统:在二级生化处理基础上,引入厌氧或缺氧段,具有脱氮﹑脱磷和去除BOD功能。分单级系统和多级系统,单级系统:进水→厌氧段→亏氧段→好氧段(内循环至亏氧段)→沉淀池(污泥回流)→出水(富磷剩余污泥);多极系统中包括一系列交替排列的亏氧段和好氧段。

44.SBR﹑A/O﹑A2/O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是一种间歇运行的活性污泥法,操作水需依次为: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待机,以此为一个周期,所有操作都在同一设备中完成,即在同一反应器中不同时间段完成不同操作。排水时为不扰动污泥和不使水面上的浮渣进入水中而设有滗水器。

厌氧—好氧除磷工艺A/O:在厌氧池中释放磷,然后在好氧池中吸收磷和去除BOD,当停留时间足够长时,还会进行硝化,通过二沉池排泥去除磷。

原水→初沉池(排泥)→厌氧池→(碱)好氧池(混合液回流至厌氧池前)→二沉池(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前)。

A2/O:污水首先进入厌氧池与回流污泥混合,去除部分BOD,部分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2,回流污泥中聚磷微生物放出磷,满足细菌对磷的需要;随后污水进入缺氧池,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和回流混合液中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可同时去碳脱氮;当污水进入好氧池时,水中NH3—H进行硝化反应生成 NO3-,同时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供给吸磷微生物能量,从而吸收磷,经沉淀池分离后以富磷污泥的形式从系统中排出。

原水→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内循环至缺氧段)→沉淀池(富磷污泥排出,回流污泥至厌氧段前)→出水。

45.污泥处理和处置方法

稳定处理: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去水处理:浓缩﹑脱水和干化。最终处置:填地﹑投海﹑焚烧和综合利用。

典型流程:污泥→浓缩→消化(有机成分少的污泥可不消化)→预处理→脱水(可产生干污泥)→干燥燃烧→最终处置。

污泥→浓缩→消化(有机成分少的污泥可不消化)→自然干化→利用

污泥→浓缩→消化(有机成分少的污泥可不消化)→污泥与污泥气

46.污泥的性质

污泥按所含的主要成分不同分为污泥和沉渣。污泥(有机物为主)属于这一类的有:处理生活污水的沉淀池排出的污泥,食品厂﹑屠宰场和有机化工厂的污泥,生物处理后二沉池中的污泥。其主要特征:含有机物多,性质不稳定,易腐化发臭;颗粒较细,比重接近于1;含水率高,成胶状结构,不易脱水;易用管道输送;含较多的植物营养素,有肥效;含病原菌及寄生虫卵,流行病学上不安全。沉渣(无机物为主)属于这一类的有:沉砂池,给水和某些工业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沉淀物。其主要特征:颗粒粗,比重大;易脱水,不易腐化;流动性差,不易用管道运输。

表征污泥性质的指标:污泥含水率;污泥比重;污泥脱水性能;污泥的量。

47.污泥浓缩处理方法 污泥的含水率很高,在进行污泥处理前需进行浓缩,降低其含水率,以减小处理设备的容积和处理成本。

污泥中的水可分为四类:颗粒间的空隙水﹑颗粒间的毛细水﹑颗粒间的吸附水﹑颗粒内部水。四类水的去除方法不同,污泥浓缩脱水只能去除颗粒间的空隙水,但它是减少污泥体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处理方法:重力浓缩法(浓缩池):按操作方式可分为间歇式和连续式。沿浓缩池垂直方向存在明显的三个区域:上部为澄清区,固体浓度极低;中间为阻滞区,固体浓度基本恒定,不起浓缩作用,其厚度对下部压缩区有很大影响;下部压缩区,由于重力作用,污泥中的间隙水被挤出,固体浓度从上到下逐渐提高。

气浮法:分为加压气浮和真空气浮,适用于比重接近于水的活性污泥和生物滤池等较轻质污泥的浓缩,空气泡携带固体上浮,形成浮渣,用刮板刮出。由于浓缩的同时向污泥中融入了空气,满足了污泥的好氧条件,因此避免了污泥腐化发臭和脱氮上浮。

离心浓缩法:利用污泥中固﹑液比重不同,用离心机进行浓缩。此外,还有微滤机浓缩法(处理混凝后污泥)。

48.水的回用

回用途径:回用于工业(冷却水﹑锅炉补给水和工艺用水)﹑回用于农业﹑回用于城市用水。

其制约因素:水质和水处理费用。

49.工业水的冷却与水质稳定

冷却设备:冷却池(天然﹑喷淋)和冷却塔。循环冷却水稳定性处理:阻垢处理(软化﹑投加阻垢剂﹑酸化或碳酸化)﹑防腐蚀处理﹑污垢控制(水中悬浮物控制和微生物与藻类控制)。循环水浓缩倍数K=Sc/Ss=P/P-P1,(Sc:循环系统中水的含盐浓度,Ss:补给水含盐浓度,P,P1:补给和蒸发水量)。

50.污水脱氮处理机理和方法

城市污水与某些工业废水的排放是主要的氮源。氮化物是天然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由于NH3—N易吸收水体中的溶解氧可导致受纳水体亏氧。一般二级处理技术脱氮效果甚微。

生物脱氮机理:在污水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均有一定比例的自养型硝化菌参与生物化学反应,使污水中部分NH3—N被氧化成NO3-,即硝化。2NH4++3 O2→(亚硝化菌)2NO2-+4H++2 H2O,2NO2-+O2→(硝化菌)NO3-,总反应NH4++O2→NO3-+2H++H2O。只能使NH3—N发生化学形态的变化,不能最终脱氮。欲最终脱氮,须将NO3-转化为N2,使其溢入大气,这就是反硝化或脱硝。

NO3-的反硝化反应也是还原反应,NO3-作电子受体,在兼性异养菌的作用下被还原,该反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污水中有充足的电子供体以及厌氧或亏氧条件。电子供体包括与氧结合的氢源和异养菌所需的碳源,若污水中含有充足的可降解有机物,可作为自由电子的供体,若此类有机质不足,需加适量营养物(甲醇),称为外援电子供体。6NO3-+2CH3OH→(厌氧菌)6NO2-+2CO2+4H2O,6NO2-+6CH3OH→(厌氧菌)3N2+3CO2+3H2O+6OH-,总

应6NO3-+5CH3OH→3N2+5CO2+7H2O+6OH-。物理化学脱氮技术:空气吹脱法脱氮(曝气法去除水中溶解气体工艺的演变)和折点氯氧化法脱氮:使水中的NH3转化N2,投氯量恰好是消毒过程中余氯量最低值的转折点处。

51.脱磷技术

水环境中磷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农田径流,部分来自工业废水。磷化合物是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

生物脱磷:一般污水二级处理过程,约有10%的磷在一级沉淀池中被去除,相当于污水中固态磷含量。在好氧生物处理过程,污水中部分磷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的营养物被细胞同化吸收,转化为固态而被去除。一般二级处理厂不能满足深度除磷,需用组合生物处理工艺,A/O工艺﹑生物脱氮工艺都可同时除磷。

化学除磷:废水中磷的化学形态以PO43-占优势,在碱性条件下PO43-与Ca2+生成不溶性磷石灰,因而可向汉林废水中投加石灰乳沉淀除磷,pH达到9.5时,可以去除水中绝大部分磷。投加铝盐或铁盐也可有效除磷。

组合型除磷:为达到深度除磷效果,往往采用化学—生物组合除磷工艺。

52.废水中微量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

废水中含有的某些微量难降解有机物在二级处理中基本上不能被去除,在深度处理中,通过采用活性碳吸附﹑化学氧化处理(氯或臭氧氧化)和土地处理系统去除。

53.废水中微量中金属离子的去除 城市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各类重金属离子部分去除,但仍有少量残留于水中。

处理方法:化学沉淀法:主要是向初沉池投加化学药剂,使重金属离子形成固态物质,在沉淀池中加以去除。

离子交换法(深度处理):用钠离子交换床可去除大部分金属离子。

膜分离法:反渗透和电渗析法都可以用于废水中微量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与脱盐的深度处理。

54.废水土地处理中土壤和植物的作用☆

土壤的作用:土壤是地壳经长时间风化而成的以硅化物为主体的多种无机物成分组成,由于长期的农业耕作,又形成了土壤中有机质与微生物系统。这样的土壤团粒结构通过吸附﹑离子交换﹑化学沉淀与生物分解等作用,对污水中的污染物综合处理。

对污水中有机物的作用:土壤对多种有机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使其固定于表土层中,通过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转化为易被植物吸收的低分子有机质或无机质,这种作用必须保持土壤在好气条件下进行。

对污水中氮﹑磷化合物的作用:土壤对污水中氮﹑磷化合物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其中有机氮化合物通过土壤微生物作用,可迅速转化为NH3,其一部分被土壤吸收,另一部分通过硝化菌作用转化为NH4+。NH3和NH4+是农作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多被植物根系吸收,剩余部分随水流向下层土壤渗滤,在反硝化菌作用下生成N2,释放于大气中。污水中的磷化物部分被农作物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大部分以化学沉淀作用与土壤表面吸附作用在表土层被去除。

对可交换阳离子与重金属离子的作用:可交换阳离子Na+﹑Ca2+﹑Mg2+随污水进入土壤后,通过土壤的离子交换作用被土壤吸收。但对过高的钠离子的吸收会使土壤颗粒分散,破坏其渗透性,导致土壤碱化,对农作物也有毒害作用。污水中重金属离子进入土壤后,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污水中重金属离子通过吸附与化学沉淀作用,积累与表土层,当pH大于7时,土壤对重金属离子有较高的滞留负荷;当pH大于7时,部分重金属离子随水流下渗,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Na吸收率=CNa/(CCa+CMg)1/2 植物的作用:农作物从进入土壤的污水中吸收大量的氮磷化合物与有机营养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农作物根系吸取一定量的污水,并通过根系作用,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又可起到土壤中微生物介质作用。

55.影响土地处理的因素

公众卫生的影响:防止污水中所携带的致病菌传播或传染病的蔓延,防止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地下水的污染和对农作物的危害。灌溉应与居民区有较远的隔离带,并且在下风向﹑下水向,场地边缘至少距饮水源地100m以上的距离。

气候条件与土壤性质的影响:气候条件不仅影响污水的水力负荷,而且影响处理效果(雨季负荷降低,冬季停止运行)。土壤性质是选择土地处理系统类型与操作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56.土地处理系统类型 共有四个类型:慢速渗滤系统﹑快速渗滤系统﹑地表漫流和地下渗滤。

慢速渗滤系统:市政系统有组织与严格管理的﹑以污水处理为主要目的﹑兼有全面的农业经济目的,按季节种植粮食或经济作物的土地处理系统。

快速渗滤:主要目的是以高渗透性的沙质土壤表层土为天然滤床,污水通过表层土过滤,达到净化效果。其不受季节影响,种植的作物仅起防止土壤冲刷的作用。

地表漫流:以表层土壤﹑植物与空气的共同作用,使污水得到净化。污水流经有植被的人工坡地,主要依靠生物系统达到净化目的。

地下渗滤:将污水引至地下一定深度,利用土壤渗滤作用和毛细浸润作用处理污水。

57.水力负荷与污染物负荷

水力负荷:土地处理系统对污水处理能力的一项技术指标,是指规定的时间内,可注入该系统的污水平均深度。

污染物负荷:对污水中的氮化物﹑有机物与其他污染物的处理能力的指标。控制总氮平衡十分重要,以防止NO3-污染地下水,影响作物生长。

58.废水最终处置基本原则和处置方法

原则:根据污水收纳水体的功能﹑水质标准与纳污能力,确定污水处理水平与排放标准并慎重考虑适当的排放口地点以及对下游水体功能的影响。污水向受纳水体中排放必须保证不降低该水体的总体功能与水质标准。有的城市就近水体环境容量较小,即使实施二级处理,仍不能保证水体功能和水质标准,则需考虑向较远的大容量水体传输或采取高级污水处理又或降低就近水体功能。

处置方法:废水湖泊(水库)处置﹑废水江河处置﹑废水河口处置和废水排海处置。

59.水处理系统及其设计步骤

水处理系统一般包括取水系统﹑水处理系统﹑输配水系统(以上给水)﹑废水收集系统﹑废水处理和处置系统(以上排水)。

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一般分阶段进行,工程规模较大时,分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三个阶段;工程规模小时,分扩大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两个阶段。初步设计的任务是解决整个工程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不同方案的分析。技术设计的任务是使初步设计具体化,对工程项目的技术问题进行具体而详细的研究。施工图阶段是以技术图纸和说明书为依据,绘制施工图和编写施工说明书,一边按图配料施工。

60.配水管网布置

给水管网的作用是将水从水处理厂输送至用户,按其功能一般分为输水管和配水管网两部分。输水管(流量无变化)指从水源地到水厂和水厂到配水管网的管道;配水管(流量随用水情况而变)是指直接向用户送水的管道,呈网状,又称管网。

配水干管应按供水的主要方向延伸,尽可能以最短的距离达到主要用水地区或水塔和水池,应布置在两侧有较大用户的道路下。为缩小间或出现的断水区,干管应均匀布置。最好有机条平行的干管通向大用户或水塔和水池。

配水管倒在街道下的位置与高程,应与其他地下管线配合,以便排管和检修。

配水管网的布置可分为树枝网和环状网,考虑分期建设,初期采用树枝网,逐步连接建成环状网,或断水影响小的区域为树枝网,断水影响大的区域为环状网。

每米长度配水量,即比流量(m3/s·m)q=(Q-∑QJ)/∑L,(Q: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m3/s;∑QJ:集中流量总和;∑L:配水干管有效长度)。

61.排水系统组成

排水系统:将污水﹑废水和城市降水系统的有组织的排除与处理的工程设施,其有管道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组成。管道系统的任务是收集和输送废水,把废水从发源地送到污水处理厂或排放口,包括排水设施﹑检查井﹑管渠﹑水泵站等工程设施;污水处理系统的任务是处理或利用废水。

排水可分为三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由于来源和特性不同,排除这些废水的排水系统构成也有所差别。

水泵的作用

在给水系统中,原水用水泵抽送至水厂,净化后的清水用水泵输送到配水管网,维持一定的压力,以满足用户的要求;在排水系统中,重力流管道的埋设达到一定深度时,须用水泵提升,以免埋深过大;在水处理厂中,常用水泵来维持一定的水头,是正常操作得以进行。

63.给水处理工艺流程选择

给水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细菌﹑及其他有害成分,使处理后的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或工业生产需要。常用的处理工艺有自然沉淀﹑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和消毒。其中混凝沉淀或澄清及过滤为地表水作为水源时的主体工艺,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饮用水。当原水浊度不大于100mg/L时,水质较稳定,无藻类繁殖,没有受工业废水污染时,可省去混凝沉淀或澄清,采用双层滤料直接过滤,原水→接触过滤→消毒→饮用水。原水浊度大,含砂量大,需先采用预沉池或沉砂池将含砂量降至1000mg/L,原水→预沉或沉砂→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饮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一般无需混凝沉淀或过滤,仅消毒即可。

64.废水处理工艺流程选择

废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受废水水质影响较大。一般生活污水水质比较固定,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污水的生化需氧量和悬浮固体,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沉淀﹑生物处理﹑消毒等;工业废水水质多样,无典型流程参考。

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流程时,必须首先确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时一并处理还是分别处理。通常的做法是:出水量较大的重点污染企业采取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外,大多数分散的中小型企业的一般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与生活污水一起送往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某些特殊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则要求在场内经过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方能排往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流程的主要依据处理程度主要取决于接受处理后废水的水体自净能力或处理后的出路。处理程度确定后,再按不同的处理方法的处理效率,选定处理流程。

65.水处理中的水质监测

给水厂一般要求的测定项目有水温﹑浑浊度﹑颜色﹑pH﹑余氯﹑大肠菌群等,有时还增加测定嗅味﹑硬度﹑溶解固体等项目。

废水处理厂要求的测定项目变化较大一般有水温﹑pH﹑悬浮固体﹑BOD5﹑COD﹑氨氮等。

66.大气结构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下降(地面长波辐射加热),空气对流,温度﹑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臭氧):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

67.大气污染物种类☆

大气污染物可分为两大类包括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根据颗粒污染物物理性质不同分为:粉尘: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细小固体粒子。由固体物质的破碎﹑分级﹑研磨等机械过程和土壤﹑岩石风化等自然过程形成的。粒径在1—100微米之间,大于10微米的,靠重力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沉降至地面,称为降尘;小于10微米的,能长期在大气中飘浮,称为飘尘。烟:冶金过程中形成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在生产过程中总伴有氧化之类的化学反应,其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冷凝时便生成了各种烟,粒径在0.01—1微米之间。

飞灰:由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带走的灰分中分散的较细的粒子。灰分是含碳物质燃烧后残留的固体渣,在分析测定时假定完全燃烧。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不包括水蒸气,粒径在0.05—1微米之间。

雾:小液体粒子的悬浮物,由于液体蒸汽的凝结﹑液体的雾化以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形成的,粒径在200微米以下。

总悬浮颗粒物(TSP):大气中粒径小于100微米的所有固体颗粒,为适应我国目前普遍采取的低容量滤膜采样法而规定的。

气态污染物:以二氧化硫为主的含硫化合物﹑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碳的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若大气污染物是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则称为一次污染物;若是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之间,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则称之为二次污染物。

人类活动排放源主要有:燃料燃烧(固定源)﹑工业生产过程(固定源)和交通运输(流动源)。区域性大气污染中应注意:SOx﹑NOx﹑CmHn﹑COx﹑飘尘和重金属;全球性大气污染中应注意:SO2﹑NOx﹑CO2﹑氟氯烃化合物﹑飘尘和铁﹑汞等重金属;二次污染物应注意: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

68.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的形成☆

硫酸烟雾:大气中二氧化硫等硫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飘尘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而成的蓝色(紫色或黄褐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酮类和醛类等。

69.大气质量控制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的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接触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性﹑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的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各地区情况和大气污染程度大气质量分为三类

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按污染物规律推算排放标准;K值法计算排放标准(地区不同K值不同)(我国P值);总量控制标准。

70.废气排放控制系统☆ 为使污染物能达标排放通常采用典型的控制系统:用集气罩将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收集起来,经颗粒除尘装置,再进入气态污染物净化装置,经风机,进入烟囱由此排入大气,在经历扩散稀释过程,达到大气质量标准。

71.大气污染物控制的基本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是控制污染源,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探讨降低大气污染程度的工程问题,主要是讨论向大气排放的各种废气中污染物的去除问题。

污染物的捕集:环境能否达到卫生标准的关键步骤。捕集装置:集气罩。

颗粒污染物控制:机械除尘器: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高效):袋式过滤器和颗粒层过滤器;静电除尘器(高效):干式静电除尘器和湿式静电除尘器;湿式除尘器:泡沫除尘器﹑喷雾塔﹑填料塔﹑冲击式除尘器和文丘里洗涤器(高效)。一种机械除尘器和三种高效除尘器中的一种配合使用。

气态污染物控制:可分为分离法和转化法。分离法是利用污染物与废气中其他组分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使污染物从废气中分离出来,具体方法有物理吸收﹑吸附﹑冷凝和膜分离;转化法是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发生某些化学反应,把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如催化转化﹑燃烧法﹑生物处理法﹑电子束法。

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稀释法就是采用烟囱排放污染物,通过大气的输送和扩散作用降低其着地浓度,使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到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对于那些难于去除的有毒物质要降低到很低的浓度净化费用相当高,而以净化脱除为主,辅以烟囱排放稀释,经济上是合理的。稀释法控制包括大气扩散和烟囱设计两个方面。

72.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酸雨: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

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物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硫酸和硝酸,以硫酸为主),其是由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的(当地排放或迁移而来)。煤和石油燃烧以及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会释放SO2,通过气相或液相氧化反应生成硫酸,同时高温燃烧会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生成一氧化氮,其在大气中与氧继续作用,大部分转化为NO2,遇水或水蒸气就会生成硝酸和亚硝酸。

温室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散失,使地球发生气温升高的现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仅能选择性的吸收太阳辐射能,而且还能吸收地球表面辐射出的红外线能量,由于近地面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蕴藏在大气中的能量增加,导致升温,升温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再将能量逆辐射到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阻隔地球散热的屏蔽作用增强了近地层的热效应。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一旦进入平流层可滞留几个月甚至几年,其降解产生的Cl原子与O3反应破坏臭氧层,Cl+O3→ClO+O2,ClO+O→Cl+O2。氮氧化物与臭氧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和氧,而氧化

篇2: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物化)高分子化合物特点:溶剂化效应,无相界面存在,均匀分布的真溶液(即热力学平衡系统)。

(原理)测定离心泵性能时,若将压强表装在调节阀以后,则压强表读数将随流量增大而增大;若将压强表装在调节阀以前,则压强表读数将随流量增大而减小。

(原理)旋风分离器尺寸增大时,其临界粒径增加。

(原理)可有效完成几乎所有化工生产过程对搅拌要求的搅拌器是涡轮式。

(原理)均相液体的混合要求循环量大,宜选用的搅拌器是推进式;制备乳状液要求大循环流动和高剪切,宜选用涡轮式。

(原理)根据介质黏度由小到大,选择搅拌器的顺序是推进式、涡轮式、平桨式、锚式。(原理)搅拌槽的全挡板条件是指安装的挡板数和挡板宽度使搅拌功率为最大。(原理)蒸发计算时,溶液沸点按完全液组成确定。

(原理)多效蒸发流程中,并流加料流程所产生的二次蒸汽较多。

(原理)水吸收氧是液膜控制,水吸收氨是气模控制。

(原理)可确定湿空气状态的两个参数:tw和td。

(原理)需要理论级数越多,宜采用转盘萃取塔。

(原理)要从细粉粒的矿石中提取某种金属,用酸溶液为溶剂,宜选用巴秋卡槽。(原理)从甜菜中用水提取其中的糖分,甜菜切成块状,宜选用篮式浸取器。(原理)离心泵的汽蚀余量NPSH随流量Q增大而增大。

(原理)增大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速,可使对流传热系数增大,污垢减小。

(原理)芦苇离心萃取机属于逐级接触式设备。

(原理)不同湿度气体的混合,计算混合气的湿度公式:xH1+yH2=zHm。

(过控)常用的节流元件:孔板、喷嘴和文丘里管;在同样流量下,能量损失最大的是孔板。(过控)对于串联于管道上的控制阀来说,随着分压比s减小,则控制阀全开时压差减小,流量减小,实际可调比减小。

(设计)工艺技术路线选择应满足的原则:可靠性(优先)、适用性、技术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设计)工程设计包括基础工程设计和详细工程设计。基础工程设计阶段完成4版PI图:A版PI图(初版)、B版(内审版)、C版(用户版)、D版(确认版);也分作初版和确认版。详细工程阶段完成3版:E版(详1版)、F版(详2版)、G版(施工版);也分作设计版和施工版。

(设计)奥氏体不锈钢对Cl-离子极为敏感,易产生点腐蚀,应严格控制。

(设计)法兰连接方式:平焊、对焊、承插、螺纹等。对焊连接型管件、阀门一般用于DN50和DN50以上管道;承插通常用于DN40和DN40以下管道;螺纹连接通常用于小于DN50管道;卡套连接一般用于外径小于25mm的管子。

(设计)在剧烈循环条件下,应选用对焊法兰;对于剧毒和有害气体,不应选用平焊法兰;承插焊法兰不宜用于有缝隙腐蚀的流体。

(设计)管道上突出部之间净距不应小于30mm;高点排气口最小管径为DN15,低点排液口最小管径为DN20,高黏度介质的排气、排液口最小管径为DN25。

(设计)金属材料腐蚀率4个等级:优良<0.05 mm/a,良好0.05-0.5 mm/a,腐蚀较严重0.5-1.5 mm/a,腐蚀严重>1.5 mm/a。

(设计)投资估算种类:数量级估算(风险估算)、研究估算(误差约为30%)、概算(误差小于10%)、预算(误差小于5%)和决算。

(设计)对于大多数化工项目,流动资金可取经营成本的25%,或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2%-20%,或销售收入的15%-25%,或1.5-3个月的生产成本。

(设计)主物料线用粗实线(0.9mm),辅助物料线用中实线(0.6mm),设备轮廓线和管道上的各种附件及局部地平线用细线(0.3mm)。

(设计)在进行化工厂厂房建筑设计时,单层厂房的跨度不应大于30m。

(设计)低压0-1.6MPa,中压1.6-10Mpa,高压>10Mpa。

(设计)公称压力:温度为0-120℃时的工作压力。高于120℃时,工作压力低于公称压力。(污染)污泥容积指数SVI:1g干污泥所占沉降污泥的容积毫升数。SVI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好。

(污染)电除尘器处理气体的特点:大风量,温度<400℃。

(污染)一般声屏蔽衰减最大不超过25分贝。

(污染)对高浓度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一般采用厌氧生化法。

(污染)增量投资收益率属于财务静态评价方法的指标。

(热力学)Lewis-Randall标准态:温度、压力与溶液相同的纯物质i的逸度;

Henry常数标准态:该温度、压力下溶质i在溶剂中的Henry常数H为标准态。

(热力学)当温度低于临界温度且压力高于饱和蒸汽压时,一般的立方型状态有3个根。(法规)法律解释的原则:合法性原则、法制统一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

(法规)国务院制定的第一部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专门行政法规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法规)中国首次确立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地位的法律文件是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法规)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区域实行近地表处置。

(法规)公众参与制度的执行主体是建设单位。

(法规)目前国家环保部总量控制因子是针对

(法规)我国首次规定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是1978年制定的《宪法》。

篇3: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万维网的诞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在很大程度上让人们一直以来沿用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和交流一方式得以颠覆, 计算机设备以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Web从其诞生到发展都经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几个阶段, 最初是建立在HTML网页取得点击流量Web1.0, 接着Web2.0将其替代, 而现代则是Web3.0 (即语义网) , 其目的是让资源共享成为现实。

语义网是有着智能特性的一种网络, 能根据网络上的资源实现推断及思考, 从而让数据之间的语义的功用以及互联得以达成, 最后能够实现人类同计算机之间的沟通, 具有“人性化”的沟通, 让网络应用实现智能化。语义网就其结构来说大致由这些部分组成:元数据部分、资源描述框架部分、本体部分, 而实现各个数据之间的语义通信是需要通过给互联网里面的文档进行元数据的添加来实现, 这也是其核心。

所谓的元数据就是对数据进行描述的数据, 其特点就是有着语义的共享性;而资源描述框架是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描述的, 能够提供一种数据存储的结构;最后说到本体则是提供相关的定义, 比如概念、概念关系、概念属性等多个定义, 给我们的语义网所涉及语义推理就提供了一个基础。

二、简析知识点库本体构建的方法

(一) 简析需求分析同系统规划

本体开发的最为开始的一个阶段就本体需求分析, 它是我们本体构建的一个基础。其主要的任务有:

第一, 对其专业的范围和领域要予以明确。

第二, 明确其构建的目的, 也就是要清楚是学习还是教学的需求等。

第三, 明确其目标用户, 即受众的问题。

第四, 明确是不是有可以重用的本体, 如果没有就应该设计下一步, 如果有就可以根据目的及需求对这一本体进行相应的扩充或者调整。

由需求分析所得结果本体的设计者可以进行分析, 然后确定这一本体所具有的构建环境和其进程的安排等, 从而编写出具有科学性的正规的合理的“本体构建设计书”。

(二) 本体的主体结构以及知识粒度的确定

本体构建的具体方法可以从层次性的角度分成三种:从总体再到具体这样的自上而下的方法、从具体再到总体这样的自下而上方法、综合方法 (将前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一种方法能够将概念具体化;第二种方法能够将概念逐渐抽象概括化;第三种方法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本体。而该阶段的任务是对其上面一个阶段的本体主体架构进行细化, 从而确定软件工程专业所属领域中的本体中主体科目之下具体的知识组织架构, 能够将其细化分解到最小知识粒度。

(三) 简述创建实例

简单地讲实例其实就是类的一个具体表示, 同时还是类中定义中多种关系的实现。而其中实例之间建立起不同关系以及其实例数量的多少是该专业整体的知识点库本体的具体应用效果最为直观的一个反应, 这些实例关系具有丰富性, 能够帮助知识点所获得推理结果具有全面性。但其实创建实例在我们整个本体开发过程当中是一个具有繁琐和庞大的工作量的阶段, 需要一个较为长的时期。

(四) 简述本体形式化

简单地讲本体的形式化就是进行知识点库本体的编码, 而这一过程是需要利用本体描述语言来进行, 把它们转换成为现代计算机能理解的一种程序语言。因为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采用我们的本体描述语言进行手工编码, 不仅工作量大, 费时费力, 易错, 效率低, 所以我们采用了更为简化和高效的辅助开发工具, 其中Protege等使用较多, 能够直接地把本体模型导出来成为用本体语言表示的相应的OWL文件。

(五) 简述本体评估以及维护

本体评估其实主要就是对于构建成的本体进行验证, 看其是不是满足了该专业本体构建的相关原则, 比如是否具有有效、正确、一致、可扩展等性质。若是评估的结果是不合格的, 就要返回至上一阶段———本体分析阶段。

而直到今天本体评估还没有具有统一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但基本上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标准:对于概念来说应该做到用词的准确性、层次关系的清晰性、本体描述语言的可扩展性、概念以及实例具有丰富性等。对于本体的维护来说就是本体所进行迭代进化, 本体完全能够实现一次循环或一个周期建构目标。同时应根据知识概念在定义上的变化以及知识点的增添而及时进行调整。

三、结语

总之, 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点库本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合理的构建以及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上学习系统的快速发展, 从而有助于促进我们软件工程专业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4:环境专业本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为满足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需求,环境专业作为新兴交叉学科,亟须构建一套有效、科学的本科知识体系,为社会输送人才。结合环境科学本身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环境专业“D12”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并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探索设计了一套具体的必修核心课程体系。

关键词: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知识体系;D12;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也付出了相当大的环境代价,当前整体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且复杂。与此同时,由于收入水平的提升,民众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愈发迫切。

基于我国环境问题的客观背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我国环境保护事业高速发展,环境类专业热度逐步提升,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环境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未来环境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任,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综合学科,这既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意味着新的挑战。环境专业亟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全过程的本科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设定特色培养目标与配套的教学计划,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服务。

本文在分析环境专业本科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科学本身的内涵,提出了“D12”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同时,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具体设计了一整套必修核心课程体系。

一、当前高校环境专业本科教学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

我国环境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发展速度较快,然而本身的方法学、知识体系等尚需进一步完善。总体而言,需要处理好以下四大方面的关系。

1.传统基础学科与环境专业的关系

不同于其他传统基础学科,环境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在环境科学的起步阶段,其基础理论、方法等基本来自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传统学科,但面对日趋复杂的环境问题,必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方法体系。

具体到教学工作,当前环境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面过于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的课程,好似“理科综合”专业。导致什么都学,而感觉什么都懂或者什么都不懂,缺乏专业自信与归属感,甚至部分学生误将其当做环境专业的“特色”。而在继续研究生深造阶段,有些传统学科背景的学生在选择环境相关方向时更受欢迎,环境专业学生自身的优势反而没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因此,环境专业需要理清自身与传统基础学科之间的关系,构建一套特色的、有机整合的知识方法体系和能力素质结构,并设置清晰鲜明的培养目标,以避免学生迷失在多学科基础课程中。

2.“宽口径”与“厚基础”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工作中,普遍提倡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的通识教育。即本科教育阶段,学生既需要具备厚实的本专业知识、技术,也需要有宽广的专业口径。

对于环境专业而言,其“跨学科”的属性决定了学生相对较宽的知识面,而在深厚基础方面则稍显欠缺,精、深程度不够。教育的整体发展方向应该是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既要保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方面知识技能的“宽口径”通识教育,更应进一步强化、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使其在未来选择某些研究领域进行自主性深度学习时具备足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在整体知识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环境科学自身特征,从知识与思维两方面交叉考虑,把握好“宽”与“厚”的关系。

3.单个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本科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整体课程体系的设计。环境专业现有课程整体性不够充分,即便单个课程看起来“面面俱到”,却缺乏整体上的有机整合,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体系化的缺失令学生难以把握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容易导致有的领域缺乏相关课程、有些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或交叉、不同学期的课程之间递进感较弱等情况。在本科教育初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本科生需要进行大量、多学科课程的学习,如缺乏整体的认知,很可能导致不易充分激发其对环境专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也令本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准备时,对学生的基础可能没有一个很好的预期,给教学过程带来一定的不便。

碎片化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深厚专业基础的培养,零散的“点”状课程也无法让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较宽的知识面。需从环境专业的特色出发,在一个整体的知识体系下进行具体课程的设计。

4.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将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环境专业涉及技术性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加要求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环境专业现有培养体系中,往往理论课程较多,配套的实践性学习内容不够充足,这将导致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切实应用,也不利于未来就业。数量方面,除相关传统基础学科的实验课程外,也需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安排;质量方面,应着眼于实践项目的内容设计,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间方面,实践课程的及时性、衔接性需要强化,理论课程进行的同时或者刚结束后,需要紧密配套安排相关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清晰把握知识学习与实验、实习、未来就业之间的联系,有机整合方法知识与技术。

因此,需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进一步补充设置规范化的实践项目,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实践项目的设置也应尽量与现实社会的环境问题解决需求相匹配。

二、环境专业“D12”本科知识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上述几大关系的分析,在明确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专业“D12”本科知识体系建设的构想。

1.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分析

对于环境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认为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有学者认为“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人与环境”,可以说是一门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的科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科学是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型特征。随着原有环境问题的演化以及新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科学的发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环境科学是传统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研究环境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其系统研究必将涉及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以及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种传统学科。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全面考虑,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环境科学还是一门社会应用型学科,需要为国家与地区的发展战略与环境问题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的污染处理提供解决方案,为公众提供必要的知识普及和信息咨询服务。

2.“D12”知识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架构

根据环境科学的内涵与特征,整体而言,知识体系构建需要以问题为导向,综合集成自然与社会两大学科,并考虑对现实环境问题解决的应用。本文将环境专业知识体系的设计概括为“Double 12(D12)”体系。

“D12”体系主要依据以下两大基本原则进行构建。(1)先问题、后科学。基于环境学科的问题导向特征,首先对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引发并培养学生对环境专业的学习兴趣,之后逐步引入环境科学研究。(2)先通识、后专业。在进行全面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

总体来说,即一套“先分-后合-再分”的知识体系(见图1)。学生首先了解并把握现实的环境问题,引起自身思考与学习兴趣,之后全面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夯实相应基础后,进而系统地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最终,依据自身选择的具体专业领域,深入学习某一方面的环境专业知识,包括环境自然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需要反过来补充对应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思想。

3.“D12”知识体系解释说明

“Double 12(D12)”知识体系的第一个“12”构成了环境科学的入门知识体系,“1”与“2”分别体现了环境科学的“问题导向”特征与“综合交叉”特征。

第一个“1”表示“环境问题认知”。环境科学是一门问题导向型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思路,由“环境问题”进行整个知识体系的导入。而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产生了矛盾,因此需要了解这两个系统基本的运行机理,学习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即第一个“2”所代表的内容,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在内的基础自然科学与包括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在内的基础人文社会科学。随着环境科学内涵的逐步发展,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也在逐渐变化,纳入入门知识体系的具体学科也在不断调整。

“Double 12(D12)”知识体系的第二个“12”可以说是环境科学的进阶知识体系,“1”与“2”分别反映了环境科学的“独特性”与“专业性”。

第二个“1”代表环境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在经历了入门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后,具备了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方法的能力。与第一个“1”仅是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解、认识相比,第二个“1”则是环境科学独有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学体系。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将进一步明确自身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第二个“2”即意味着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环境科学目前发展出来的两大主要类别——环境自然技术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如学生此前在第一个“2”中掌握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以支撑,则需要回过头来补充学习该方向的传统基础学科知识。

三、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体系设计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教学和科研的机构之一,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环境专业人才。根据“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学院必修课程,具体设计了一套核心课程体系。

1.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

学科培养目标的清晰与细腻决定着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基于对环境科学内涵与特征的把握,秉承北京大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思想,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的主要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北大特色的未来环境领域的学术型领军人才”。

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实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两大类人才:一是具有深厚科学工程基础的人才(同时具备社会科学知识),二是具有深厚社会科学基础的人才(同时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在本专业领域的学习要“厚”,微观层面精通相关知识与技能;而同时在整个环境领域的学习要“宽”,宏观上了解领域整体的发展情况与研究前沿。环境专业学生必须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或者素养,唯有体现“综合交叉型”的知识架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环境专业本科生必修核心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依据培养目标与“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分为三类性质的课程:第一,学院基础必修课,注重学科通识,把握整体学科方向;第二,专业必修课,夯实专业基础;第三,专业选修课,根据教师研究方向设置,注重特色知识传授。此处重点介绍学院基础必修课体系。

具体而言,学院基础必修课应注重体现环境学科特色,唯有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方能真正成为环境领域的学生。课程选取根据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最大公约数,各专业均必须进行学习。学院基础必修课程由学院主导建设,符合学科规范。每门课程之间有清晰合理的逻辑与时序关系,同时自下而上设计不同深浅程度的课程定位与目标要求。课程的整体布局安排见图2。

除根据“D12”知识体系构建思路与培养目标设置外,具体课程的安排还考虑了学校对学生选课的学分要求等现实情况。

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各门课程有机结合,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体系构成了一门“大课”,从“环境问题”导入,到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掌握,最终集成、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课程体系设计采取先合(专业基础课)后分(特色课程)的思路,这也与知道宏观、精通微观的领军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在课程设置时序上,大一主要通过环境问题课程进行环境问题的发现和认知,通过大量案例与知识介绍,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环境专业的积极性;大二则通过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与实验等专业课程夯实学科基础;大三依托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化学与环境研究方法等专业课程提升专业水平,其中,环境研究方法课程强化专业系统思维与具体工具模型的结合;大四则进行环境决策案例分析,综合集成三年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实习课程(认知实习+学科实习+专业实习),不断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在必修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随着年级的升高,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也将提供多样化的专业特色课程模块、研究性学习项目等供学生自主选修,促进个性化发展。

同时,在完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保障制度。如建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小组,设计并完善课程大纲研讨制度、建立听课制度与师生沟通制度等,以及开展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为新兴学科,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十分复杂,本文仅进行了初步探索与设计,具体的课程体系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未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环境自然技术科学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两个方向的沟通与协作、学生理论基础与能力的有机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等方面尚需要深入探讨。

篇5:《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点总结

《教师专业发展》赵昌木编著版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专业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探究,建构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培养专业情意,拥有专业自助,具备专业发展意识,从而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

2.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非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过程,由新手教师转变为专辑型教师的过程,强调立足于教师内在专业特性的提升以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

教师专业化:是对教师队伍整体而言,是指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获得鲜明的专业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明示教师专业化。

3、(人们一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学业成绩之间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班杜拉最早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教师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评价和劝说及自我规劝、情绪和生理状态,这些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第二章 教师与社会

1.教师的社会地位从经济收入看,中小学教师位于社会阶层的中下层;其职业声望位于社会阶层的中上层

2.教师在社会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1)教师以社会赋予的合法权力分配文化资本

2)教师以学校教育代理人身份促进学生社会化

3)教师以权威者角色引领学生职业取向

4)教师以引导者身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的有形及无形资产,比如词语能力、一般的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育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

4.和信念体系内化到学生的人格形成之中,向学生提供为准备承担社会角色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个体能够适应并融入社会。

第三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4个方面)

1.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理性取向

1)教师理性:即为教师在其具体的教育教学专业生活中持有的生存态度、思

考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本体理性、认知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四个方面。

2)本体理性:教师持有的对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持续的思考和追问的理性。认知理性:是教师藉以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教师对教 育教学的一种独特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手段,最终意义是达到对教育教学因果必然性联系的反映。

价值理性:教师着重从道德原则、伦理规范、信念理想、道义责任、正义真理、公平至善等方面对教育教学及其自身进行厘定。

实践理性:教师在明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后,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去行动。*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包括的7个方面:

① 学科内容知识;

② 教学法-内容知识;

③课程知识;

④一般教学法;

⑤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

⑥教育情境的知识;

⑦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和它们的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

* 学科知识和教学类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意信念取向

1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假设,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内心向导。它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

2)教师教育信念的特征:个体性。情感性。意志性。道德性。

3)专家型教师信念系统的特征:整合性。反思性。有效性。开放性。

3.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取向

1)教师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基于善的教育价值追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深度思考、敏锐的感悟与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

2)教师实践智慧的特征:具体性。综合性。缄默性。个体性。

3)教师实践智慧的类型:①施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智慧;

③处理偶发事件的实践智慧;

④优化人际关系的实践智慧

4)教师实践智慧的形成:1.求知——基础 2.反思——关键 3.合作——保证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预备阶段——适应阶段——迅速发展和稳定阶段——停滞和退缩阶段——持续发展阶段

2.实习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

1)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2)不能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教学节奏过快;

3)对课堂偶发事件不能机智处理。

3.初任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3个)

(一)由浪漫的职业理想到复杂多变的教学现实

①“现实的冲击”一般是指在师范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教学理想在严峻、残酷的日常课堂生活面前的彻底破灭;

②初任教师原有的各种幻想、乐观主义,富有的理想、新奇感,拥有的信念、知识、价值观和有限的技能,在复杂多变 的教育实践情境中,往往显得无力、无助和无奈。

(二)由实践知识和智慧的缺乏到教学应对策略的探求

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智慧大致有三种途径:正规的学校教育、初期的入职训练和教学中的“做中学”。

(三)由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向多重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多重角色:交流者角色;组织者角色;学生的咨询者或顾问角色。

4.教师社会化:是指教师在学校系统中学习和内化专业行为规范、准则而胜任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

5.对策:

①主动向资深教师请教;

②教师的自我反思;

③实践中的探索与修正。

6.对初任教师来说,教师身份的形成意味着角色的转换的困难的表现:

①在角色转换中,教师第一年面临的角色困难主要是,从学生转换为专业的管理学习环境的人;

②面对课堂偶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时常手足无措,缺乏灵活而有效的处理技术,甚至无法开展正常教学活动;

③初任教师组作为社会成员要与其他成员打交道,在学校集体中要与同事、管理者和学生交流,因此教师扮演交流者的角色。

第五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因素

一、认知能力

二、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个人道德品性、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等。

1)职业道德对教师专业成长影响重大:

1、职业道德是教师实现角色认同的基本前提;

2、职业道德是教师敬业乐教、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

3、教师是在处理与他人、集体的利益关系中发展的,这些关系处理需要道德的力量。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三、人际交往

四、教师职业发展动机:是教师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是自身内在的要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激发、维持职业行为的心理状态和意愿。

教师成就动机:是指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重要而有价值,愿意认真地去完成,并欲达既定目标或某种思想境界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五、自我评价:是评价主体以自身作为评价客体的评价活动。(作用如下)首先,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的角色内化;

其次,自我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

第三,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增进教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发展;

第四,自我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把握人生价值选择,进行自我塑造;

第五,自我评价有利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气氛,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也为教师创造平等的对话和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密切校方与教师的关系,从而促进教师心态和学校氛围的相互适应和融合,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论述)

1共政策,是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依据和准则。教育政策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一)教师政策为教师的基本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提供保障,直接影响教师的生存和发展。

(二)教师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予以规范和引导。

(三)教育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与促进。

2)学校管理

3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它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信念、道德风尚、工作和学习作风、集体舆论等精神因素,体现出一所学校独特的风格或个性,展现了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

4度的意义系统。教师文化反映了教师群体的共识,内化在教师的行为和人造物品中,并传递给学校各成员。

第六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

1.大学本位教师教育模式

存在问题:

首先,大学应当向预备教师或在职教师传授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其次,大学能够为促进教师实践知识和智慧的发展做些什么。

第三,大学教育实习为促进师范生(预备教师)的成长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教师教育模式

美国出现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简称“PDS”

3.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

为促进学校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英国首先推出“以中小学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简称“SST”校本教师培训。

产生及发展:19世纪英国师范教育史上著名的“见习生制”。

存在的问题:①如何保证职前教师培养质量。

首先,实习生的指导教师直接影响这实习生的专业发展。其次,指导老师的责任心对实习成效产生重大影响。

②中小学如何与高等教育机构进行有效沟通。

③实习生的成长是否就是适应中小学的教学生活。

④实习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什么。

第七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3种)与方法

1、师徒制起源于技艺学习的经验,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之一。

师徒制教学的实施运作:

首先,初任教师观察资深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获得有关教学的感性认识。其次,在观察的基础上,出任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学习、模仿指导老师有效的教学行为,尽管有时并不能洞悉和解释其行为的实际效果。

第三,资深教师充分了解新手老师教学状况的基础上,针对新手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机型具体指导,新手教师按照资深教师的指导进行再实践。

新手教师向资深教师的学习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机械、低水平的模仿,而是蕴含着高水平认识的过程。师徒制实质上是让新手教师在“看中学”“做中学”。

2、课例研究的实施程序:①确定目标,集体讨论。

②实施授课,观摩记录。

③集体反思,行为跟进。

④总结经验,分享成果。

3.意义的有效方式。是一种质的研究。

篇6: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点总结

1.在乐理中基本音叫________中音

2.在基本音下面加点的叫___音?低

3.1-2,2-3,3-4,4-5,5-6,6-7两音之间的距离在乐理上叫做_________。全音音程

4.一个全音包含___个半音?半

5.音的长短是用___________来表示?横线,附点,连线,休止符等

6.写在音符右边的横线叫______增时线

7.写在音符下面的横线叫______减时线

8.音的名称是根据____________来决定的它与全音符的长度比例

9.增时线的延长与减时线的缩短均是以_______为基点的四分音符

10.带有附点的音符叫做_________附点音符

11.十大钢琴家有谁,请随便举几个例奥斯特,鲁宾斯坦,霍罗维茨,古德尔,阿什肯纳齐,波里尼,阿尔赫里奇,巴克豪斯,吉利尔斯,阿劳

12.请举出六大交响曲一两个名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b小调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14.谁被称为乐圣?A莫扎特B贝多芬C巴赫D亨德尔B贝多芬

15.谁被称为音乐神童?选项跟上面的一样A莫扎特

16.请问肖邦是哪个国家的人?波兰

17.中国古代四大名琴是是什么?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18.十面埋伏是不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是

19.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有什么?曲调旋律、节奏、拍子、速度;调、和声;力度;

20.<弄臣>是不是威尔弟的四大歌剧之一是

21.力度是指什么?力度指演奏、演唱乐曲时音响的强度

22.交响曲《悲怆》的作者是谁?柴可夫斯基

23.AD1700--AD1800时期,音乐界代表人物有哪些?维澳第,莫扎特,贝多芬,胡麦尔,帕格尼尼,伟伯,车尼尔,罗西尼,多尼采蒂,舒伯特,柏林卡,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

24.乐谱上没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竖线,那是什么线?小结线

25.“>”表示什么记号?重音记号

26.“#”表示什么记号?升记号

27.调号是_______的符号?确定调的高度

28.四四拍的意思是什么?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29.瓦茨是哪个国家的著名钢琴演奏家美国

30.著名世界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逝世时是多少岁?71岁

音乐乐理知识

一、填空题

1、世界上有三种最古老的戏剧艺术,他们是指 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

2、根据德国乐器学者萨克斯和奥地利音乐学者霍恩博斯特尔于1914年提出的现代乐器分类法,可以把我国民间乐器分为 体鸣乐器(如钟、锣)气鸣乐器(如笙、笛)膜鸣乐器(如鼓)弦鸣乐器(如筝、琵琶)四类。

3、着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作者是 何占豪、陈钢。

4、《义勇军进行曲》 原是 《风云儿女》 影片的主题歌,聂耳作曲;《热血》原是影片 《夜半歌声》 的插曲,冼星海作曲;

5、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十二平均理论的是 中国 朱载堉。

6、劳动号子,简称 “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7、中国的民间歌曲一般可分为 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等三大类。

8、八音是指: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9、六律是指: 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10、聂耳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是 《省师附小校歌》

11、素有 “人民音乐家” 之称的着名音乐家冼星海,一生共创作了四部大合唱,它们是 《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12、笛是我国广泛应用于戏曲、说唱、民间器乐的吹管乐器,因多以竹子制造,又叫 竹笛。笛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以伴奏昆腔类戏曲而得名的曲笛,以及以伴奏梆子腔而得名的梆笛,曲笛较长,音色柔和;梆笛较短,音色明亮。梆笛比曲笛高 四度。

13、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是我国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名 华彦钧 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改编的。

14、二胡是我国广泛流行的弓弦乐器,因有两条弦而得名。我国最着名的二胡乐曲,是阿炳创作的 《二泉映月》。他还创作了《寒春风曲》《听松》两首二胡曲。

15、丝竹乐是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最古老的丝竹演奏是琴瑟与萧管的合奏,常为歌唱和舞蹈伴奏。近代丝竹乐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乐种有“江南丝竹” “广东音乐”、“福建南音” “潮州弦诗”以及云南丽江的“白沙细乐”等,丝竹乐的特点是乐队小巧,音乐风格轻松、细腻、优雅。

16、《高山流水》此曲现存曲谱于 《神奇秘谱》。

17、少数民族的歌唱节日,壮族叫“歌墟”,苗族叫 “游方”,侗族叫 “坐妹”,蒙古族叫 “敖包会”,回族叫 “花儿会”,瑶族叫 “放浪”。

18、我国各地音乐节日的名称:上海叫“上海之春”,广东叫 “羊城音乐花会”,山东叫 “泉城之秋”,四川叫 “蓉城之秋”,湖北叫 “琴台音乐会”,福建叫“武夷之春”,贵州叫 “苗岭之声音乐节”,辽宁叫 “沈阳音乐周”,黑龙江叫 “哈尔滨之夏”。

19、聂耳,我国着名作曲家、音乐家、活动家,1912年2月15日生于 昆明,原名 守信,字子义(亦称紫艺)。

20、音乐作品的高潮,典型的情况下出现在全曲的 0.618、5/8或相似值处,同古希腊建筑、雕塑中 黄金分割点 正相稳合。

21、在遨游于宇宙空间的美国“航行者”太空船上,有一张向外国人发出的唱片,其中录制的七段音乐中,有一段是用中国乐器 古琴,演奏的乐曲 《流水》。

22、小夜曲是欧洲人特有的一种 表达爱情 音乐题材。

23、明代我过出现了描写垓下之战的两首琵琶曲是 《十面埋伏》,《霸王卸甲》。

24、卡拉扬是 奥地利(国)指挥家;托斯卡尼尼是 意大利(国)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是 美国(国)指挥家;小泽征尔是 日本(国)指挥家。

25、在我国引入西方音乐第一人是 李叔同。

26、“下里巴人”常被当做通俗文艺的代称,与之相对立的 “《阳春白雪》”,则被当作高深难学的代名词。

27、我国的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乾隆年间,形成了又一次高潮,产生新兴的剧种京剧。它是在 徽戏和汉戏 的基础上于北京形成的,因此名为京剧。

28、“磬”是一种由石头制成的 打击乐器,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打击乐器。

29、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子弟书相结合,汲取京剧、梆子腔等发展而成。由于它在演唱上以京音代替方言,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 一带。伴奏乐器有: 三弦,二胡。曲调流畅,跌宕起伏,字正腔圆,是京韵大鼓的突出风格。着名艺人 刘宝全 对其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30、我国戏曲音乐的唱腔结构分为 板腔体 和曲牌体 两种。

31、人们通常称居住在云南弥勒、昆明一带的彝族人为“阿细”,阿细的男女老少在劳动之余都爱跳,又因为青年男女常在月下跳,故称 《阿细跳月》。

32、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是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瑞士国人。

33、莫扎特写了 49 部交响乐,贝多芬写了 9 部交响乐;柴可夫斯基写了 7部交响曲。

34、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是 《音乐小杂志》,于1906年出版。

35、圆舞曲写的最多的,人称“圆舞曲之王”的是 奥地利国约翰?斯特劳斯 ;公认的“歌曲之王”的是 奥地利 国,作曲家 舒伯特。

36、交响乐写得最多的是享有“交响乐之父”美称的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

二、选择题

1、下面属于梆笛的代表曲目有(A C)。

A、《五梆子》 B、《小放牛》 C、《喜相逢》 D、《鹧鸪飞》

2、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古琴作品的有:(D)

A、《高山流水》《广陵散》 B、《酒狂》《梅花三弄》

C、《离骚》《平沙落燕》 D、《潇湘水云》《大浪淘沙》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秧歌剧的作品有:(D)

A、马可的《夫妻识字》 B、王大化,安波等人的《兄妹开荒》

C、周而复,苏一平《牛永贵挂彩》 D、李劫夫 《坚决打他不留情》

4、刘天华是我国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革新者。下面属于他的作品有(BC)。

A、《听雨》 B、《良宵》 C、《烛影摇红》 D、《怀旧》

5、在管弦乐队中,“身材最高的乐器,发音最高的乐器,表现力最丰富的乐器分别是(A)

A、低音提琴 短笛 小提琴 B、大提琴 长笛 钢琴

C、低音提琴 短笛 钢琴 D、大提琴 双簧管 小提琴

6、下面说法完全正确的是(ABCD)

A、《小河淌水》云南民歌 B、《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

C、《月牙五更》东北民歌 D、《嘎达梅林》内蒙民歌

7、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有(C)

A、酒歌是在民间喜庆之日饮酒时所唱的风俗歌曲。我国各民族都有,但名称不同

B、蒙古族的民歌从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可概括分为长调和短调

C、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是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用来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D、冬不拉弹唱,民歌与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按照艺术风格,我国汉族的说唱曲种被大致分为评话、鼓曲、快板、相声四大类

B、我国说唱音乐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单口唱、对口唱、帮唱、拆唱、走唱等等

C、鼓词类说唱曲种俗称大鼓,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如山东梨花大鼓唐山大鼓等

D、琴书是以主要伴奏乐器---扬琴命名的说唱曲种。9、1934年俄国籍着名作曲家齐尔品在国立音专举办了”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比赛,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头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下面不属于他的作品的是(D)

A、《四季歌》 B、《嘉陵江上》 C、《游击队歌》 D、《我住长江头》 1.被誉为我国革命音乐的奠基人的是(C)A 冼星海 B 郑律成 C 聂耳 D 刘天华 2.被誉为“钢琴王子”的是(C)A巴赫 B车尔尼 C李斯特 D莫扎特

3.非洲音乐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复杂多变,什么乐器在非洲音乐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A)A.鼓 B.号 C.琴 D.锣

4.下列几项中不属于音乐的基本要素的是(A)A.歌词 B.速度 C.旋律 D.节奏

5.《五月蝉虫唱的好》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民歌(B)A 回族 B 侗族 C 哈萨克族 D 白族 6.下列乐器中属于民族拉弦乐器的是(C)A 小提琴 B 古筝 C 京胡 D 扬琴

7.著名钢琴家、作曲家肖邦是哪国人(D)A 德国 B捷克 C芬兰 D波兰 8.《邀舞》的曲作者是(C)A 鲍罗丁 B 西贝柳斯 C 韦伯 D 柴可夫斯基

9.下列歌唱家中是当今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是(D)A 卡拉斯 B 迪里拜尔 C 卡鲁索 D 卡雷拉斯 10.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原名是(C)

A《阳关三叠》 B《潇湘水云》 C《夕阳萧鼓》 D《高山流水》 11.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B)A 聂耳 B 光未然 C 贺绿汀 D 徐沛东 12.音乐之都维也纳在哪国(B)A 德国 B 奥地利 C 荷兰 D 法国

13.将减七和弦的根音降低增一度后,其应为(A)A大小七和弦 B 大七和弦 C 半减七和弦 D小七和弦

14.在主音相同的情况下,确定大调式还是小调式的关键音级是(B)A.Ⅰ B.Ⅲ C.Ⅴ D.Ⅵ

15.《静夜思》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为大诗人(B)的同名思乡抒情诗谱写的歌曲。

A、白居易 B、李白 C、王维 D、骆宾王

16.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创作于60年代,它采用管弦乐的形式,加上简练的解说表现童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其作者是:(C)A、丁善德 B、徐仪 C、史真荣 D、段时俊

17.挪威杰出作曲家格里格创作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是:(D)A、《在山妖的洞窟中》 B、《阿尼特拉舞曲》C、《奥赛之死》 D、《晨景》

18.法国作曲家比才写作的《小步舞曲》(《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第三首),其演奏乐器属于:(A)

A、铜管乐器 B、木管乐器 C、弓弦乐器 D、打击乐器 19.《剪羊毛》是哪个国家的儿童歌曲?(A)A、澳大利亚 B、意大利 C、波兰 D、德国

20.原曲程云,彭修文改编的曲《阿细跳月》,是一首反映云南(B)族人民幸福生活的乐曲。

A、苗族 B、彝族 C、土家族 D、侗族

21.《唱支最美的歌》是一首什么拍子的歌曲?(A)

A、3/8拍子 B、6/8拍子 C、2/4拍子 D、4/4拍子

22.《太阳一出照四方》是一首流传于哪个省中部地区的小调?(C)

A、四川 B、贵州 C、湖南 D、江西

23.管弦乐曲《红旗颂》的引子中采用了哪一首歌曲的音调为素材?(D)

A、《国际歌》 B、《东方红》 C、《太阳出来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4.《放下三棒鼓,扛起红缨枪》是哪一部歌剧的选曲?(D)

A、《江姐》 B、《白毛女》 C、《刘胡兰》 D、《洪湖赤卫队》 二 判断下列论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20分)

1. 五声调式是指只有五个音级构成的调式(×)

2. /8拍子中整小节休止用全休止符记写(√)

3. 基本音程就是自然音程(√)

4. 五声调式中的宫音有时候也是主音(√)

5. 清乐七声调式的偏音是清角和变宫(√)

6. 凡是不按三度排列的和弦都是转位和弦(×)

7. 低音为根音的和弦一定是原位和弦(√)

8. 单音程可以转位为单音程,也可以转位为复音程(√)

9. 纯五度、减五度以及增五度都是自然音程(×)

上一篇:客栈介绍范文下一篇:有关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