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工作

2024-05-20

编制工作(精选6篇)

篇1:编制工作

推进编制“实名制”搭建编制管理工作平台

Post By:2010-3-4 14:22:26

当前,编制管理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如何保持政府适度的规模,提高政府效能;如何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机构编制管理监督检查机制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搭建一个有利于操作和推进的平台。从目前机构编制管理的实践来看,这个平台就是中央提倡并正在大力推进的编制实名制管理。

一、编制实名制是加强和完善编制管理的有效载体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将机构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核定的人员编制数额和人事管理的政策规定,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实行定编到人,并将编制数额和配备人员名单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的一种管理制度。其目的是要对机关、事业人员定编定岗到人,实行一编一人一卡制度,有效控制人员编制总量,堵住超编混编、“吃空饷”等漏洞,实现管编与管人的有机结合,管数量与管结构的有机结合,从而控制政府规模,减轻财政负担,提高政府效能。

1、有利于整合职能。无庸置疑,编制部门是实施编制管理的主体。但长期以来,带有计划经济痕迹的条块分割管理使编制管理跳不出就编制论编制的传统思维定势,编制工作难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应有的效用。现实中的机构编制管理诸环节实质上是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的。各相关部门由于工作的立足点不同、侧重点不同,在履行职能上与编制部门职能有一定的错位或缺位。如:组织部门为加强领导班子力量要不断地更新和配备干部;人事部门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强机关事业单位活力,要不断扩充人才队伍。纪检、财政部门侧重于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投入编制管理方面的力量相对弱小。虽然这些部门在编制管理上有一定的共识,但要真正形成协调沟通、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实行编制“实名制”,则可以通过编委及其办事机构沟通协调,整合相关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职能,统一贯穿到“决策、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在各部门之间架起沟通联动的桥梁和纽带,形成编制管理的整体合力,确保机构编制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也确保编制工作更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规范操作。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是“糊状”的粗放式管理,决策随意化、程序模糊化、监督表面化,导致管理流程出现了很多的漏洞。编制“实名制”则以编制证、台帐、数据库、系统网站以及制度、机制等为管理载体,设定规范的程序和工作流程,把点式管理变为线式管理或者面式管理,把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把粗放管理变为精准管理,从而控制编制和实有人员不合理的增长态势,形成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合理、有序变动的管理机制。

3、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通过编制卡片和电子数据库,准确掌握人员信息。克服在人员编制统计上实际存在的“口径靠说、数字靠碰”的问题,可随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供准确的统计情况,方便领导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将编制落实到人,提高了用人单位对“进人必须有编,用编必须申报”的认识,有效杜绝“吃空饷”、混编混岗和随意调整人员编制等情况的发生,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维护了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威。三是能有效控制人员编制总量,防止人员无序增长,减轻了财政负担。四是改变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只注重编制总量的审批和控制,对具体工作人员的比例和结构等情况缺乏监管的状况,坚持按岗选人,按需进人,优化人员结构。

二、编制实名制促进了编制管理的精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管理模式:建立《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卡》、《个人编制管理卡》和人员编制台帐三位一体的实名制管理模式。《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卡》实行双证管理,由编办和用人单位各执一份,编制卡中包括编制类别、编制数量和在职人员数量,可随时查阅受编单位的人员结构和超空编情况。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分别建立《个人编制管理卡》,卡片中包括姓名、年龄、学历、专业、工作岗位、职务、身份证号等基本信息。各单位人员编制出现变动,要随时进行审核登记,新进编人员在办毕同意调动手续后入帐、入册、建卡;对死亡、调出和退休人员等,在规定时间内办理核销手续。同时,建立与编制管理卡片相配套的电子管理台帐,将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内设机构职责、人员结构、人员信息等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编制日常管理的微机化。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在编人员、超编人员基本信息库”,对行政事业性质的在编人员和超编人员实行分类管理,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

审批程序:对增人上编、减人下编、人员编制变更、办理时间等进行严格规定,明确审批程序和权限。用人单位在申报使用空缺编制时,必须提出专题申请,专题申请中需同时报送拟用编人员的原工作岗位、身份、学历、专业、拟用编类别、拟安置岗位等真实信息。编制部门在收到用人单位申请使用空缺编制的请示后,将对该单位的机构编制、在职人数、人员结构、及拟进编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审查,严格做到“三不受理”,即单位没有空缺编制的不予受理,不符合人员身份的不予受理,不符合人员总体结构比例的不予受理。经研究同意使用空缺编制的,由编制部门向用人单位下发《控编通知单》,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凭《控编通知单》办理相关手续,并由用人单位到编制部门入册建卡。

约束机制:会同人事、财政等部门研究建立编制管理与经费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工作机制,把编制与经费挂钩,完善和强化编制、人员、工资的一体化管理,做到财政预算中的人员经费、审批工作计划和调整工资等必须依据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进行,实现机构编制、人员工资与财政预算的对应一致。未经编办出具《控编通知单》,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调动手续;未经编办出具《工资集中支付人员审核通知单》,人事部门不予办理工资套改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

三、推进编制实名制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编制实名制是一项涉及纪检、组织、编制、人事、财政等部门的系统性工程,亟需在相关部门之间真正构建一个协调配合、资源共享的动态科学管理机制,同时机构编制系统内部也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顺次递进的管理流程,形成符合实际、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一种科学、崭新的编制管理模式。为此,一是要明确责任。编委是推进编制实名制的责任主体,编委的办事机构以及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是责任单位,在编委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既有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又有协作,群策群力、齐抓共管。二是加大投入。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管理是巩固国家政权和加强党的执政资源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认识到编制实名制是提高政府效能、改善财政质量的长远意义,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起包括网站、数据库、台帐、证(册)在内的编制实名制软、硬件管理系统,提高编制实名制管理水平和层次。三是完善制度。落实中央颁发的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法规性文件,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规范编制实名制管理程序。

2、因地因时制宜。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的超编、超领导职数、混编、混岗、吃“空饷”、底数不清等问题,是影响推进编制实名制进程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有两种情况:一是历史遗留的。二是新产生的。既有人为的主观原因,也有阶段政策导致的客观原因。面对推进编制实名制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各类问题,必须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办法,循序渐进,稳妥推进。一是逐步消化。对历史遗留的超编问题要逐步进行消化,不强调一步到位,先摸清底子和情况,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进行编制调剂;或对职能弱化,但人员富余的单位,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连人带编划转到职能强化,人员不足的单位。二是坚决清退。主要是解决混编、混岗和借用人员问题。要坚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将混编、混岗和借用人员退回,实现归位、归岗。另外实行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因行政编制人员少,军人安置等政策性原因造成混编、混岗和借用的,可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编制冲减和总量内调剂的办法解决混编、混岗和借用问题。三是把住进口。要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新产生超编问题,严把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编制实名制规定,严格用编审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避免再出现超编进人,无编安置和超职数配备领导现象。

3、建立应用体系。一是法律体系。包括历年来出台的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以及具体操作程序、各项规章制度等。坚持编制就是法律,依法管理人员编制。二是绩效评估体系。把编制管理和单位的职能、任务挂起钩来,通过科学量化的手段定期对单位领导班子以及主要领导进行绩效评估,并注重评估结果的运用。三是成本核算体系。把财政预算与编制总量控制结合起来,对应审批核定的编制总量确定财政预算,消除编制与实有人员脱节而造成的损耗,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四是监管体系。健全监管体系,进行动态管理。当人员编制状态发生变化后,要及时调整和更新各类台帐和资料。对在编人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开,公示纳入实名制管理人员名单,充分发挥12310机构编制管理举报和投诉电话的作用,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篇2:编制工作

一、为什么要写工作计划

1、计划是促进主动工作的有效手段

工作有两种形式:

(1)消极式的工作(救火(补救)式的工作:问题已经发生再赶快处理);

(2)积极式的工作(防火式的工作 :预见问题,提前计划,预防问题出现)写工作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我们自己工作的不断总结、分析,让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计划是促进主动工作的有效手段,是我们走向积极式工作的起点。

2、计划是各级领导和一个单位管理水平的体现

通过工作计划可以变被动等事做变为自动主动做事,因为计划明确了具休事项及相关执行人员、时限,有了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改变等主管或领导的吩咐再去做事的习惯,只是在某些需要决策的事情上请示主管或领导就可以了。通过计划对整体工作的统筹安排,个人的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通过加大督促和考核,单位的管理水平会不断提高。

二、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

1、工作目标的月度分解内容;

2、上级指示及领导交办的专门事项;

3、上月未完成的工作计划内容;

4、日常管理内容;

5、阶段性工作;

5、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

三、工作计划编制

工作计划的编制是为了更好地实施。计划的内容重于形式。计划内容要实在、简单、清楚、可操作强。

工作计划主要包括(1)工作内容(有的要说明工作方法)、(2)工作分工(执行人)、(3)工作时限。

要真正编制好工作计划,首先要对本部门的工作进行分析,对照本部门工作职责、上级机关的有关管理制度、单位主要工作安排情况等,列出本部门的主要工作、日常性工作以及工作的量化指标,初步形成计划,按计划内容,结合(二、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中的内容要求,编制成部门的月度计划。

工作计划并不是工作细目,不能将所有的工作都写进计划。

四、工作计划的执行

各部门每月的工作计划应该拿到例会上进行公开讨论,这既是讨论的过程,民主化管理的过程,也是增强部门凝聚力、提高执行力的过程。因为通过讨论,让部门人员对计划认可,同时让他们认知,明白计划内容,让他们对自己份内的工作清楚,便于他们进行工作准备,有利于提高执行力。

篇3:浅议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一、部门预算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中, 预算制度改革始终是一个焦点。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与其他改革和管理息息相关, 要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必须统筹兼顾, 协同推进, 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和收缴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加强中央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 加大实行公务卡的覆盖面;继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 强化政府采购的预算管理, 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政府机构编制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实现预算与人员编制衔接, 预算计划与投资计划、税收计划的统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资金量不断变大, 财政资金的安排越来越透明, 公共大众知情权也要得到充分落实, 按传统方法编制的预算弊端日益凸显, 比如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调整过于频繁、管理不到位、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透明度不高等等传统的预算编制形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必须推行部门预算改革, 不断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的编制。

二、部门预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预算编制工作管理粗放

我国预算编制比较粗, 许多项目沿袭了过去切块打捆的编报方法, 没有按要求细化到具体项目, 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很难衔接。从编审时间上看, 预算编制周期短,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认真仔细审议预算是非常困难的。

(二) 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编制依据缺失。在具体编制过程中, 因多年惯性和国家对农业、教育、社保、科技必须保持法定增长比例以及“零基预算”、“综合预算”需做大量的核实、确认工作, 而现有财政力量保证有困难, 所以, 实际操作中仍没能完全摆脱传统做法的影响, 即在上年预算基础上增增减减就变成新一年的预算。另外, 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主要是依靠部门来编制的, 财政部门只是在部门上报预算的基础上, 根据财力状况酌情砍压, 最终汇总编制财政总预算。财政与其他部门之间由于职能和分工的不同, 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致使财政难以准确了解部门真正需要的资金金额。财政部门无法全面掌握部门的预算资源、预算需求, 客观上造成了以部门意见为转移的局面。

(三) 收入未全部纳入预算

对非税收入预计不准确, 往年结余管理不完善, 导致收入未全部纳入预算。政策规定指标结余要纳入下一年预算。单位预算指标结余 (主要是专项资金) 在年度决算时全部划转单位作其他资金管理, 个别预算单位将指标结转后没按照资金性质和项目分列明细, 总的列为其他资金, 导致不能正确反映项目实施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 也有个别单位将项目专项资金挪作它用, 改变资金用途。另外生产性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长期未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 影响部门预算的完整性及严肃性。

(四) 部门项目预算编制缺乏有效考评机制

项目支出预算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追踪问效机制,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 由于项目缺乏可比性, 可行性论证也不够充分, 难以做到分轻重缓急排列次序。项目预算编报中无依据设置项目、公用支出设置项目、项目支出在部门间差异悬殊等问题相当普遍。另外各级财政部门普遍缺乏项目预算管理的经验, 项目编制后又无必要的追踪调查, 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导致实际中存在各部门争着上项目, 多立项多要钱的现象, 降低了财政资金的效益。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项目预算的内涵与外延还未明确, 即项目预算的定义是什么, 哪些支出可以作为项目支出, 公用支出作为项目支出的情况屡见不鲜, 笔者就曾发现某地财政部门把某机关大楼的电梯运行费用作为项目支出编入部门预算;二是项目预算的具体支出内容还未细化, 即某项目中多少用于专项设备购置, 多少用于外聘专家等没有明细规定, 导致大量项目支出被用于人员及公用支出。

(五) 没有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体系

现行的定额不是根据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财力的可能计算出来的, 而是在承认部门和单位以前年度支出事实的基础上, 根据历年的决算数据倒推出来的, 这样的定额, 承认了以前不公平的部门间“苦乐不均”支出水平。这样核定的经费与单位的实际执行情况差距较大。而且我们的定额一但确定很长时间不变, 造成预算与实际脱钩, 严重影响预算执行的效果。像公用经费是保证机关、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但是人均标准差距更大, 小则几倍, 大则几十倍, 由于县、市级财力有限等因素影响, 存在编制标准偏低, 如有的县机关人均公用经费预算2000元-3000元, 部门预算的业务招待费很少或没有, 显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一些单位为了能够生存运转, 只能挤占专项资金。所以我们应制定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定额”标准。

(六) 预算执行不够严肃

现行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二上二下”制度, 部门预算方案一般是上年八、九月份测算编制完成, 再经人代会审查批准。预算年度 (每年1月1日至同年12月31日) 的起始先于人代会审批日 (人代会一般在3月份召开) , 造成部门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远远滞后于预算的编制, 这意味着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 或者说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部门预算, 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 而且使部门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另外预算编制数和实际发生数存在着差异, 影响了预算收支的准确性。像山东省菏泽监狱每年以上年度九月至当年八份的罪犯平均人数为基准, 编制下年罪犯生活费和罪犯改造经费预算, 使得罪犯实际人数与预算人数会有较大差距 (有时会相差二三百人) , 造成罪犯生活费、改造经费等财政拨款与实际支出相差甚远, 故只能挤占其他经费, 导致部门无法按批准的预算方案执行, 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严肃性。

三、推进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建议

(一) 增强对部门预算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既是贯彻落实《预算法》的要求, 也是单位正常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力保证。编制部门预算不仅仅是财会人员的工作, 单位领导需要高度重视, 并结合年度目标工作任务, 统筹考虑部门预算收支安排情况, 协调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共同编制切实可行的部门预算。同时, 也要及时调整充实业务精、素质好的财会人员,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新要求。

(二) 加强软件开发力度, 促进“金财工程”建设

“金财工程”是财政管理重要的基础建设, 是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部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下, 使信息技术成功融入财政核心业务, 政府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金财工程”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以部门预算编制为源头, 以国库收支管理为预算执行主线的系统框架。财政供养人员管理系统、工资发放系统、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管理系统、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等操作软件的广泛应用, 健全了数据信息库, 摸清掌握了部门“家底”, 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更加规范, 使资金转起来、账目透起来、管理细起来、财政强起来。初步实现了财政管理方式的创新, 将对财政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三) 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2011年我国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 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为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活动, 加大财政综合预算改革的力度。将单位的各项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 把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置于财政部门统一监管之下, 编制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规范了政府资金的分配秩序, 保证了预算的完整, 推动了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另外对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等不良现象进行了规范, 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有利于强化财政资金管理, 加强人大和社会各界对财政资金的监督, 提高财政管理透明度和依法理财水平。

(四) 加强项目预算控制, 强化项目支出滚动管理

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有效办法是建立滚动项目库, 从满足发展的需要而储存项目。合理界定项目类别, 明确项目性质, 什么样的项目为一次性项目, 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在下一年度继续予以安排, 进行科学的论证和评审, 对其构成因素采取标准化定量核定的方法, 确定绩效目标, 制定考评办法, 优胜劣汰, 逐步实现项目的滚动管理。平时就要做好编制预算前期的准备工作。项目支出既要有立项批件, 又要量财而行。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支出既要有总的支出, 也要有明细支出, 并按轻重缓急予以合理排序。项目支出预算要从最基层单位开始编制, 经过周密的论证审核后上报。加强项目支出的论证审核, 建立健全项目审核资料, 对项目支出实行绩效管理, 增强对项目实施和完成情况的追踪问效考核与评价规范项目预算编制, 实现项目库中项目支出预算的滚动管理。

(五) 建立科学的定额体系, 完善定员定额标准

粗略估算、简单平均、硬性包干等形式简单的预算方法往往导致部门间苦乐不均的情况发生, 合理性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政部门应加强对预算编制标准的调研, 通过对部门更细致、有效的调查, 准确掌握预算单位的各项基础数据, 在全面摸清预算单位“家底“的前提下, 既要考虑工作需要, 也要考虑财力可能以及可操作性, 不能一味地采用部门和单位的历史决算数据, 要结合实际情况, 既要充分考虑各部门单位的个性, 也要考虑其共性, 遵循公平公正原则, 合理划分部门单位的类档, 制定科学和符合实际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 为细化预算编制、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提供准确数据。稳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与合理性。随着地方财力的增强以及政府各部门公平性意识的提高, 人员、公用支出定额标准趋向公平的改革已势不可挡。

(六) 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公共管理领域的制度创新, 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 以成本效益分析为核心, 对各类支出的成本与效益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其评价的角度则是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绩效预算对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率、改进政府部门工作等方面效果明显。将公众利益最大化目标细化到公共支出过程每一环节的绩效指标上, 对各部门绩效的评估既不是本部门自己说了算, 也不是由财政部门说了算, 而是由公民代表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进行评价, 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绩效考核与部门官员的利益相挂钩, 可以有效地改变各级官员盲目追求“业绩”和“形象”的形式主义作法, 促使各级部门多办实事, 避免“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另外, 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应对预决算情况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并将业绩的考核与预算执行情况相挂钩, 激励部门或官员认真履行职责, 积极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吉凤.部门预算改革初探[J].经济师, 2009 (11) .

[2].林从杰, 林铁锋.浅谈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漳州人大, 2008 (3) .

篇4: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编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 工作压力 量表编制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college working stress scale for using in university teachers. Mehtods :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es were used to develop and evaluate the intra-structure of the scale. Results: ① Explorator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the items indentified that the scale had seven factors, explaining 66.518% of the total variance; ② Internal consistenc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ronbach’s a coefficient, split-half coefficient were respectively 0.9184 and 0.8981; ③ The structure 、 content an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of the scale were all very perfect.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s working stress Scale Development

0.引言

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一个工作着的人都感受到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难度的提高,工作压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也不例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的众多调查数据表明,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个高压力的职业。在过去的十年中,教师压力己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热门话题。

在我国,随着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尤其是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在这种双重重担下,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的不良影响,表现出各种身体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压力症状,并且这种不良影响也会波及到学生,甚至影响到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关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但在我国相关的研究却很少,所以开展对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研究是迫切而必要的。本研究就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编制一份《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了解高校教师的主要的压力来源,可以为高校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提供参考。

1.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调查表组成因素的确定

(1)分析、比较、总结以往的有关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文献资料,并且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分析,初步确立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的组成因素。

(2)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并且为了使访谈结果更有代表性,访谈将按照教师的年龄结构(老、中、青)、职称结构(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学历结构(博士、硕士、本科)、婚姻结构(己婚、未婚),从中国民航大学选择24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组成因素。访谈内容主要包括:谈谈与工作有关的压力来源,并按照压力程度的大小排序;解释压力产生的原因;压力带来的影响;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根据文献研究和个别访谈结果确定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7个因素:职业发展、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经济压力、学校制度、身体状况

2.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调查表的项目来源

参考以往的有关教师工作压力的量表,本研究主要参照了陈超然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白少君编制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及刘丽丹编制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调查问卷》等,结合个别访谈的结果,初步形成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表》,该量表共有40个题目组成。并且聘请压力研究领域的专家对这些题目进行了分析,看它们是否代表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源。根据专家意见,我们对量表题目进行了修正,由40个题目简化为35个题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调查表的内容效度。

问卷项目形式主要是自陈式,问卷项目采用四点记分法,1分为没有压力;2分为轻度压力,3分为较重压力,4分为很重压力。得分越高,说明压力程度越大。

3 测试及结果分析

3.1 测试样本

问卷编制过程中的测试分初测和复测两次进行,初测样本来自中国民航大学各个学院,随机选取200名教师(男84人,女116人)进行测试,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00份;复测样本来自于天津市各个高校,随机选取教师350名,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男152人,女172人)。

3.2 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Amos4.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量表的结构。

3.3 结果分析

3.3.1 项目分析

运用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计算项目得分与总分的相关,对相关较低(<0.4)的项目予以删除,共删除了2个项目。检验各项目的辨别力,再对剩下的32个项目分别计算区分度。具体方法为:先将量表总分从小到大排序,抽取所有被试的前27%和后27%设为两个极端组,然后对每个项目在这两组间进行T检验 ,32个项目的区分度都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 (P<.001)。

3.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初测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样本的KMO系数为0.840,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679.301,P﹤0.0001,表明适合作探索性因素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Promax)的方法。根据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并删除因素负荷小于0.40的题目,经过分析,最终确定29个题目,从中抽取7个因子,共解释总变异66.518%。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因素负荷表

根据表1各个因子对应的项目内容进行因素命名为:职业发展-涉及教师的研究方向的定位和职称的评聘带来的压力;工作负荷-涉及课时量和科研量要求带来的压力;人际关系-涉及与同事、领导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带来的压力;自我发展-涉及自身的学习、培训和晋升方面带来的压力;经济压力-涉及收入水平,日常消费和买房带来的压力;学校制度-涉及对学校制度适应,参与学校管理方面带来的压力;身体状况-涉及各种生理、心理疾病带来的压力。

3.3.3 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再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该量表的结构模型,所得的拟合度指标见表2。

表2: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度指数

由表2,χ2/df 值小于5.00,标准拟合指数(NFI)、拟合优度指数(GFI)、比较拟合指数(CFI)都大于或接近0.90,近似均方根误差(RMSEA)为0.045。拟合度指数都基本符合标准,结构效度比较理想。

3.3.4 信效度分析

3.3.4.1 信度分析

本研究用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来检验《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同质性信度的指标用Cronbach’s a系数来表示。从表3可以看出总量表的a系数为0.9184,各分量表的a系数在0.5384~0.8385之间;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981,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在0.6739~0.8511,说明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较高。

表3: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总量表及各分量表的信度

3.3.4.2 效度分析

在《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之后,本研究为了测量教师的总体压力感,还列出了一个题目为“如果压力分值最大为100分,没有压力为0分,您认为您的压力分值为: 0-25;26-50; 51-75 ;76-100”,让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在四个分级中选择。对这个题项的回答可以作为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一个效标。计算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总量表得分、各分量表得分与该项目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如表4:

表4: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总量表得分、各分量表得分与效标的相关

注a:*P<.05;**P<.01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总量表得分、各分量表得分与效标的相关都达到了0.4以上,处于非常显著的水平,效果比较理想。

此外在编制问卷项目时,已经聘请有关专家对问卷项目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和修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 讨论

(1)量表的结构

本研究分析以往有关教师工作压力的文献资料,分析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职责,结合访谈结果,初步确定了问卷因素,共7个:职业发展、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经济压力、学校制度、身体状况。参考以往的相关量表及访谈结果收集项目,聘请有关专家对量表项目进行评定,经过多次修改,形成《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初稿,共包括35个项目。经过初测、再测,最终形成正式量表,共29个项目。

对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按照一定的标准删除项目6个,从中抽取的因子仍然为7个,7个因子共解释总变异量的66.518%,与理论构想非常符合。对再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模型与数据能够很好的拟合,量表的结构非常理想。

(2)量表的信效度

本量表的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分半信度系数都在0.53以上,总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9184,分半信度为0.8981,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构已经表明了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以高校教师的总体压力感作为效标,结果总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与效标的相关性都在0.4以上,表明该量表的效标效度也比较理想。此外,该量表的理论假设具有一定的全面性、科学性,项目来源比较可靠,研究的步骤和方法也比较的客观、合理,量表的项目也经过专家的多次审查和评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该量表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研究不足

本研究取样主要是在天津市各个高校进行,这使研究结论在推广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样本的容量也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这些方面也是我们今后研究应该改进的地方。

5. 结论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共包括7个因素,分别为职业发展、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经济压力、学校制度、身体状况。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参考文献

[1]陈超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心理系.2004年。

[2]兰继军.刘真等.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水平的测试及其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102-103。

[3]石林.工作压力的研究现状与方向[J].心理科学,2003,26(3):494-496。

[4] 李虹.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105-109。

[5]靳捐.靳静毅.北京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6(5):39-43。

[6]刘丽丹.沈阳市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年。

篇5:编制工作汇报材料

一、县委编办设立的情况

2015年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中,按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全州机构编制部门与人社局分开实行单列。我县编办于去年年底实现机构单列,办公独立,2016年起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目前编办有8个编制,7个工作人员。编办设在县委,同时挂“中共兰坪县委机构编制办公室”和“兰坪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两块牌子。由县长任编委会主任,直接分管编办工作。由于新单列机构,基本白手起家。还有许多单位自身建设和单位制度需要完善。

二、2015年编办主要工作

(一)按《兰坪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进行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目前共设置了23个政府工作部门、设置了11个党委工作部门、8个乡镇党政机关、9个群团机构、参公管理事业单位33个、事业单位174个(其中政府直属3个)、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检察院和法院、1个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全县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共清理行政许可事项203项,清理权责事项7598项。

(三)基本完成机构实名制数据的录入,建立管理数据库。实名制管理网络平台建设资金(72000元)已到位。设备购置已到位,机房建设已落实,并待付款安装设备。

(四)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政务和公益机构中文域名注册61家。

(五)参与公车改革前期工作;申报了2016年公务员招录用编计划共39人;参与清理规范人员混编混岗的工作,参与清理吃空饷等。

(六)新设立不动产登记管理局等18个机构,机构编制日常事务工作及县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我县编制现状分析

(一)按照以往的编制管理口径统计,我县总编制6300名。目前按照实名制统计数据共在职6198人,则空编102人。

(二)按目前实名制管理的要求,剔除自控编制287名及其省控交警编制数10名、社区民警控制数24名。实际统计编制为6187名,全县在职6198名,则超编11名。

(三)以编制分类来看全县行政编制1313(1213+100)名,在职行政人员1356名,超编43名;全县事业编制4775名,在职人员4591人(其中事业工勤295名、参公人员224名),空编184名;全县工勤编制99名,在职行政工勤251名,超编152 名。

(四)以县乡两级编制分布看:

县级:行政编制1090名,在职1134名,超编 44名; 事业编制4297名,在职4199名,空编98名;

-2-工勤编制83(77+6)名,在职 191 名,超编 108名; 乡镇:行政编制223名,在职222名,空编1名;

事业编制 478名,在职392名,空编86名;

工勤编制16(8+8)名,在职 60 名,超编44名;

(五)从系统上看,编制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系统。

教育系统事业编制2635名,在职2569名,空编66名;教育系统事业编制占全县事业编制的56.38%。

卫生系统事业编制707名,在职670名,空编37 名;卫生系统事业编制占全县事业编制的15.13%。

教育、卫生系统共占全县事业编制的71.51%。

四、机构编制管理中的矛盾问题

(一)减编控编压力大,按照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省州编办要求我们2017年实现减编控编任务。按目前的统计数据,至少有11名的超编人员要消化。

(二)减编控编任务和党委政府用人需求矛盾突出。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繁重,党委政府工作量加大,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增加。一方面实行减编控编,县乡各部门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工勤人员过多,编制和人员使用效率低。

(三)部门编制管理意识差,合理规划使用编制的能力弱。

(四)由于编办刚刚开始单列,目前7个人中大多数人

-3-新参加工作,编办工作新业务多,工作量也大,需要我们尽快熟悉业务,学习新知识。编办工作体制机制也需要从上到下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比如编委会议事规程,领导职数使用审核,调动录用的编制前置审批等。

(五)一些单位历史遗留的超编问题消化难度大,如农科局等。教育卫生两个编制使用大户的编制内部管理水平需要加强,最好做到精细科学管理。

(六)其他问题:1.武装部武器仓库编制问题。2.城市管理执法体制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按照州委要求的时间(2017年)编制总量上实现减编控编任务,至少要消化11名超编人员。针对公务员、行政工勤人员严重超编情况,一是在正常退休的基础上希望县委政府加大提前退休的力度。二是工勤人员严重超编问题,抓住公车改革的机遇加以消化。三是放宽病退的控制。四是用事业编制来置换参公机构行政编制,释放行政编制,同时消化工勤人员。五是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政府中承担服务类、一般技术性的工作岗位,不再增加行政编制;对事业单位中部分辅助性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岗位不再核定事业编制,以上岗位实行购买服务,对现有在岗人员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妥善安置,其占用的行政事业编制,采取“退一收一”的办法逐步收回。六是以空出的部分事业编制

-4-增加参公单位的事业编制,消化公务员,关系社会保障和民生的部门,如社保、环保。七是进人控制(退二进一)和人员调动、编制调整三管齐下,实现减编控编和机构编制优化调整。

(二)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按“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编制总量管理上实行总量分级负责制和编制总量分类管理制(分为党政群系统行政编制、政法系统专项编制、事业单位事业编制、群团机关使用的事业编制和机关工勤编制,共5类)。建立健全编制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空编集中管理制度,编制待分配制度,超编人员消化调控制度,编制使用申报制度及建立系统统筹制度,实现编制的精确科学管理。二是制定《编委会工作规则》规范机构编制议事决策机制。三是启用“机构编制管理卡”,落实机构编制部门在人事录用调动中的前置审批作用,没有编制审批的调人录用人,编制部门将视其为编外人员。四是实行干部领导职数使用的超空编审核,避免造成“三超两乱”:超职数配备干部、超机构规格提拔干部、超审批权限设置机构、擅自提高干部职级待遇、擅自设置职务名称。

(三)加快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平台建设,尽快实现机构编制的动态精细、科学管理,编制管理目标要实现零误差。

(四)加强对全县各单位机构编制业务上的指导,提高

-5-部门科学合理规范的编制管理水平。

(五)完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一是加强编制管理督查审计,将编制管理情况纳入审计内容。二是把减编控编纳入到党委政府考核体系。三是将机构编制政策规定执行情况纳入党委政府巡视督查工作范围。四是加大对违反规定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混编混岗、虚报人数占用编制等的督查。

以上汇报请领导给予意见,并给予支持。

篇6: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土地整治的决策部署,以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的,以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平台,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土地整治活动,协调好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二、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科学规划。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细化和落实《 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XX-)》对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的补充耕地任务、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确保规划的全面实施。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为平台,整合资源,聚合资金,统筹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土地整治综合效益。

3、上下结合相互协调。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潜力,统筹安排全区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做到上下衔接;加强部门协调,做好与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4、专家领衔公众参与。充分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专家队伍,加强协作,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土地整治规划的咨询论证。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特别要考虑相关利益人的意见,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三、主要任务

土地整治规划以20XX年为规划基期,20为规划期,提出阶段性目标。规划数据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数据相衔接。

1、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及相关工作情况。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情况,认真研究成功做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序推进的意见和措施。

2、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潜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结合规划编制重点,做好补充调查,全面分析测算土地整治潜力,包括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的规模、质量、条件和空间分布,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及其节约土地的规模和范围等。

3、开展土地整治重大问题研究。围绕国家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发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发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

4、明确土地整治的目标任务。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

5、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潜力为基础,围绕粮食产能核心区和战略后备区建设、基本农田集中区建设、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科学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安排方案。

6、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点加强补充耕地管理体制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的研究,加强制度创新。

7、推进土地整治规划信息化建设。按照“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的总体部署,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二调成果,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相衔接,推进土地整治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实现规划成果叠加上图、动态更新。

四、规划成果

1、规划文本。重点阐述土地整治的条件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点工程,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

2、规划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

3、规划图件。包括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图、土地整治规划图,以及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图、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和增减挂钩等规划专题图。以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比例尺与同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一致。

4、规划附件。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基础资料、评审论证材料等。

5、规划数据库。按照国家规定的数据库标准建设。

上一篇:报关员考试根据2010年最新教材整理一些日期下一篇:《小石潭记》名师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