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主题班会演讲稿

2024-05-07

宗教主题班会演讲稿(精选6篇)

篇1:宗教主题班会演讲稿

高中班主任班会演讲稿

文/熊东云

听说了班上的同学会起起哄,偶尔闹腾闹腾,我非常高兴;看到了班上有些同学被好几次考试折磨的死去火来,我万分欣喜;感觉到班级同学有了巨大的压力,我无比激动!

或许有同学会说:老师,你是不是要去医院精神科看看了!

其实,老师很正常,因为老师知道,这些都预示着今年的我们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辉煌!

大家又可能会问,这又是哪门子道理?别急,请大家听我细细说来!

还记得我上次去参加演讲比赛回来与大家分享的那段宝贵的体验吧!

当时我用了三天的时间写好并修改且请人修改最后定下稿子,然后用两天对稿子朗读熟读背诵以至于烂熟于心,紧接着用了一天在阶梯教室大会议室对着空荡荡的座位想象有上百上千的人模拟了整整二十遍演讲,从上下台的脚步节奏,到站立台上的姿势神情,从演讲是的整体连贯,到过程里的一字一句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我都不断地调整不断地修正,直至自己基本满意!

终于临近比赛了,给我修改稿子的几位长辈领导打来了充满了殷切期望的关怀电话,本应在北京的拼命舞者何思思神一般的出现在比赛现场,我不禁在心底想:我可不能输掉比赛啊!否则,长辈的殷切期望就要落空,而学生面前跌苦出丑那是怎样一种难堪尴尬啊!

我感到无比的压力,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不好!先有领导讲话,还有专家讲课,比赛还有两个小时才开始,开始后要一个小时才得轮到我,我是十二个选手倒数第二个上台,所以我还可以准备三个小时。

于是,我找了个视野开阔且安静偏僻的地方,开始了模拟登台演讲。一定要好好表现,找到感觉,心里这样想着。开始了,第一遍,勉强过得去!但是这样不行,我可是要是最棒的,这样肯定不行,再来一遍,好的,就再来。可是,竟然有的地方结结巴巴了,怎么回事,怎么不行了,明明昨天感觉还挺好的吗!不可能啊,我可以流利地背出来啊!不行,我必须还要再来一遍,哦,演讲题目是什么啊?开头又是什么啊!该死,题目都不清楚了,开头都不记得了,怎么演讲啊!这下惨了,肯定输了,哎呀,输了多可怕啊!

我这样想着做着,焦虑着,煎熬着,痛苦着!

比赛一分一秒的临近,而我还是脑袋一片空白,我真的就这样了吗?我又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我如此的怯懦,如此的恐惧,我简直都不认识此刻的自己了!

不,我为何要这样,不就是一次比赛吗?有那么可怕吗?不就是上台说一次话吗?还准备了那么久的时间,就是临时上去即兴发言,我也可以说他个七八分钟,放开去说,也能说得非常精彩!何况有充分的准备!我不能这样憋屈,不能这样窝囊,不能这样吓趴下了!我必须勇敢,我没有理由不坚强!

我为何要管那么多输赢成败,我尽心尽力了,我就应该坦然接受,就应该平静面对,就应该积极调整,就应该顺其自然!压力这么大干嘛!大不了不就是上去念稿子,这样痛苦折磨自己下去,有何意义!如果折磨自己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结果,那么我现在忍受一下也有所价值,可是这样只会让自己更槽糕,甚至惨不忍睹!

既然这样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的,我何不换一种心态!我没必要那么在乎结果,不应该把心力浪费在着急焦虑这种情绪之上!我可以平静理性一点,做一点能做的事情!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何乐不为!打开窗户,深深地吸了几口新鲜的空气!感觉心情好多了,不那么急了,也没有那么烦躁了!

好的,我现在就平静的看一下稿子,没有长辈,没有学生,没有结果,没有目的,只是看内容,找到自己!

到了,到了自己登场的时间,我感觉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我轻松登上台,我从容地走到话筒前,我心里只有我自己,我要说的那些话,我说出来,尽情的去说,潇洒的去说,痛快淋漓的去说!

好了,说完了,热烈的掌声说明了一切!其实,我只是说出了我要说的话而已!其实情况根本就没有强大压力之下估测的那么可怕,甚至一点也不可怕!一切只是水到渠成,自然地露!

此刻的我突然想起老庄关于伟大画家诞生的那个道理!

老庄认为: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错的画技;二是自由的心灵!而拥有第一个条件的人很多,他们成了花匠,没能成为伟大的画家!

因为,他们拿起画笔,就在想着要画出一幅举世瞩目、万世流传的伟大画作,因而,他们每一笔都那么小心,每一划都那样严谨,他们时而担忧,要是没有画好该多槽糕啊!他们也时而激动,要是画出了伟大的作品该多骄傲啊!

他们作画当中什么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自己!当没有了自己做出来的画作,哪怕画技再精湛,都无法让人感受到作者的非凡的才华、浓烈的情感,生动的气韵,自然的风采!一切都会是那样的机械呆板,那样的黯淡无彩!

是的,花匠们把心力浪费在没有价值的情绪上了,担忧恐惧,激动不已,这于作画本身无关,也无益!

而成为伟大画家的那些人,就不其然,拿起画笔的他们,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掌握的画技和拥有的才情,只有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和充溢内心的美好情感,于是,他们不管天气阴晴,不管有无关注,不管身处何地;他们也没有画的好坏的顾虑,没有能否闻名的欲念,他们只有作画本身,画画,画出自己的才情,抖出自己的本领,有多少都抖多少,尽情地发挥,无拘无束的展现,淋漓尽致,挥洒自如!最后的作品,自然就洋溢着作者强烈的自我色彩,显得气韵生动,格局活泼,光彩照人,浑然天成,无比优美!

是的,同样是拥有不错的画技,甚至有的伟大的画家的某些方面画技还不如那些个画匠,但画匠终究还是画匠,画出的作品就是不如画家自然动人,究其原因,只是缺少自由的心灵!

我们同学高考又何尝不是一次作画,不是一次演讲!

面对高考的临近,每一个考生都会想着输赢的结果,都会有对输的担忧,对赢的期盼,都会因为高考结果而产生巨大的压力,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奏!有的考生正是因为在巨大压力之下产生了诸如恐惧焦虑、生气愤恨、亢奋冲动等不良情绪,把心力浪费在这种无谓的情绪上,以致虽然通过长期刻苦努力坚持不懈拥有了强大实力,却身心俱疲,不能正常展现自己,充分表达自己,留下了深深遗憾!

而那些关键时刻能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心力专一的对待学习考试的同学,就可以完全地展现自己,呈现一个实力雄厚的真实自我,甚至爆发出一个完全超水平的自我,产生一个如意美满的结果!而我们每一个同学,其实都在平时的大考小考中或多或少有过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考出的正常甚至超常的好成绩,回顾那样的好状态下的考试,犹如伟大的画家作画一般,当时只有自己和自己要做的题目,才没有要考出高分结果的要求和顾虑担忧,更不会有因为有些缺陷而耿耿于怀,会做的痛快的做过去,给足时间还不会的毫不犹豫地就踩过去,所有一切都是在投入中去争取,在争取后顺其自然!

一个人的体能心力,总量是不变的!每一个人在身体无大碍的情况下,他的体能都是充沛的,心力也是强大的,若能集中于一件事情上面,那是自己会做能做的事那就肯定可以做到做到精准无误,毫无纰漏;若是自己不会不能做得那也可能灵感顿现,妙手偶得!可是,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一个人都会时常产生不良的极端情绪,比如恐惧焦虑,气愤仇恨,亢奋激动等等。而不良的极端情绪是最消耗人的体能心力的,比如根据科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生气一次会消耗一个人正常情绪下五天的体能,也就是说生一次气就透支了自己五天的体力,生气愤恨如此,焦虑烦躁、恐惧担忧、亢奋冲动等不良情绪也都是如此,都会耗去我们的体能,让我们身体处于透支状态,以致于心力不济,难以高度专注,做事效率就降低,做题准确率就下降,审题漏看,运算出错,答案填错,涂卡涂错,抄写抄错等低级错误概率就自然增加了,这样考试自然就产生一个不符合你真实实力水平的假成绩假结果,如果此刻我们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就错误的得出感性的结论:我不行了!并且开始着急慌张,更加焦虑烦躁,这样下来,继续浪费心力体能,让身体透支,以致于更加萎靡不振,又继续产生一个槽糕甚至更加槽糕的结果成绩,用一个错误的结果继续论证先前得出的错误的结论:我真的不行了!

而其实,这从头到尾都是荒谬的悖论,我不行的结论从来都不不成立!而此刻就有很多不信这个悖论的人,那些人最终就成了传说中的黑马!

因为恰恰相反,自己通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顽强拼搏,客观想一想,自己掌握比原来多多了的知识,拥有比原来多多了的能力,自己的实力绝对可以,甚至非常了得!但一个接一个的事实或许会让人难免动摇自己的信心,因而此刻就必须要拨开迷雾,看到真相,坚持真相,做一个不相信悖论的人!黑马们明白:自己的实力绝对是强大,但我们的胆量还要更大!黑马悟透一个道理:不在乎过去,不惦记结果,看破看穿看淡,放下急躁,回归平静,丢下恐惧,回到理性,让精神放松,让脾气平和,让斗志昂扬,关键处显出宏大的气度,转机时拿出宽广的眼界!于是乎,黑马就能无忧无惧,无烦无燥,心怀安宁,从容淡定,做题时痛快地做,吃饭时大口的吃,睡觉时放开来睡,每一天都是痛痛快快,每分钟都要充实愉快!此刻黑马们只有一种感觉:我就是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我!

而我们每一个同学,明白这个之后,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路上的那匹黑马!让自己的所有能量在最后爆发,让结果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记得零几年北京市一个高考理科状元讲过一个关于自己高考很不寻常的故事:高考前一天晚上,他自己说也不知怎么回事睡不着觉,当然肯定是高考了有了压力带来的。当时他想起了心里专家的科学分析:其实谁不着觉本身并不会带来对身体什么太大的影响,真正带来了不良影响是因为不能睡觉带来的焦虑烦躁情绪,它会消耗我们大量体能心力,会让我们第二天萎靡不振,因此如果能够做到不焦躁的话,其实就是没有睡着也无大碍!于是,他就用这种正确科学道理引导自己,心里并不担心,只有一个念头:没关系,不要紧。临近早晨他眯了个把小时,但没关系,不烦躁的调整让他第二天起来感觉很正常,根本就没觉察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上午考语文,他精神挺好,只不过有几道题不是很有把握,但他依旧平静理性地告诉自己,没关系,尽力了就可以,从容绕过去,淡定专注地继续做题,这样他就进入下午做题,感觉又好点,第二天的理综又出现了拦路虎,他依旧对自己说没关系无所谓,努力尝试后感觉不行就轻松放开,绝不恋战,很自然地进入后面的做题,没有丝毫担忧烦躁,也没有些许牵挂不舍,只有继续做题,专注做题!考试就自然地这样结束!结果七月查分,他拿下了四个第一:语文全市第一,数学全市第一,理综全市第一,总分全市第一!所以他最后总结说“是没关系,无所谓,顺其自然成就我的四个第一!”

是啊,我说的无所谓,没关系,其实就是老庄说的无为,虚静的境界。只要悟到这个理,我们就可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就一定可以尽情的展现自己,把自己所有的学识能力全都抖出来,抖他个淋漓尽致,抖他个天昏地暗!那么我们就一定是那匹了不起的千里马,或者是那匹出人意料却是情理之中的黑马!

最后,我回到我刚刚开始的问题上来,为何大家有了巨大的压力,我却依然高兴的由此推断我们一定会在今年取得辉煌成绩呢!

答案很简单,熊老师已经找到了成功的定律:顽强刻苦的努力过程+临近结果时的巨大压力+科学正确的心态调整(无所谓,没关系)=实力大爆发(或者正常水平、或者超常水平)

首先顽强刻苦我们有,一年来我们兢兢业业,解决了无数的难题,掌握了许多的能力,相比应届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我懂得的多多了,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根本!有这个接下来一切都好办!

然后巨大压力我们也有,同学们的压力巨大,我感觉到了,或许换过别的老师会因此而担心害怕,可是伟大的小熊不会,因为我知道,这不是可怕的事情,而是可喜的事情,是我期盼已久良机!转机,就在此刻!只要用科学正确的方法一指导,转机便出现,华丽的转身就到来,状态好的以调整,转身就无比好!状态不好的一调整,转身就超级好!如此没绝妙的事情有何担心害怕的呢?

还有科学正确的心态我们也有了,无所谓,没关心,精神放松,用所有的体力心力专注投入到做得事情中,顺其自然,顺应天道,谁可挡!况且我们有同学早都悟到这个道理,早就运用了这个道理,调整非常好;而有的虽然现在才悟到这个道理,但你拥有强大的执行力,飞跃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任何过去或者的痛苦折磨都阻挡不了你最后刚劲有力的展翅腾飞高翔!都阻挡不了你蓄势已久的总爆发!

总之,我们的同学在最后一定会哥哥都创下自己的最辉煌,走向我们人生的一个最巅峰!

因为有你,顽强刻苦的你,坚持不懈的你,善于调整的你,敢想敢做的你!

因为有我,理性沉稳的我,强大无畏的我,高瞻远瞩的我,科学引导的我!

因为有我们大家组成的完美团队,追逐梦想放飞心灵的完美团队,奋勇拼搏无所畏惧的完美团队,注定必胜不可阻挡的完美团队!

篇2:宗教主题班会演讲稿

主题班会演讲稿

主题:文明、礼貌

为了迎接评估,我们学院在各方面都做了诸多改进。例如:学校图书馆和实训大楼等一些硬件设施的建立;针对教学方面,也进行了课改,使学生更适应现在的教学模式。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学院的变化。那么,作为学院的一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迎接此次评估呢?——那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要讲文明、懂礼貌。

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必须从我们自身做起。例如: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不扰乱课堂秩序,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样也要求我们必须讲文明,懂礼貌。

再如:我们在学校里,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养成文明习惯最基本的要求。

前段时间,学校还开展了宿舍评比活动,宿舍每个成员都尽自己所能,将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我想这不仅仅是关系到个人卫生问题,更给我们营造出了文明宿舍,文明校园的氛围。

讲文明,懂礼貌,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我们的行动来迎接此次评估!

篇3:宗教主题班会演讲稿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班级管理,班会建设,创新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 教书育人是每个辅导员的基本职责。辅导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满腔的工作热情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传统的主题班会往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谈班会色变”。所以要不断充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与时俱进的班会, 有效地激发全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和施展, 争取把主题班会设计成为一个大学生乐于参与的平台。

一、群体教育方式之一———班会

班会是进行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阵地, 能使学生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好班会也是班级管理主要手段之一。开一节成功的主题班会, 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要素:主题、内容和形式。其中, 主题是灵魂, 内容和形式是展现主题的载体。

(一) 班会主题应具有针对性和原则性, “小”中见“大”, “大”中见“小”

班会主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 具有时代发展的特点, 要结合学科性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 我们可以围绕着人文精神、文明礼仪以及思想道德等几方面提炼主题, 使其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选择主题时可以“小”中见“大”, 即从小事中见大事, 例如, 从班级里存在不良的行为规范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也可以“大”中见“小”, 即大事中见小事。例如, 就目前关注的时事政治联系到自身进行思考, 材料小、立意新、兴趣浓。

(二) 班会内容应“常规”中见“创新”

在设计班会内容时应尽量考虑具有创新意义, 符合时代特点和丰富有趣的原则。例如, 安全稳定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 安全教育班会每学期都开展, 但常规的形式, 如:观看教育片、邀请专家作讲座等都不能广泛提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所以, 针对这一内容我组织了安全知识“故事会”。班会之前我布置四个小组分别收集有关交通、饮食、防火和防盗安全的材料。在活动中, 各小组采用小品、话剧、相声等新颖的形式进行表演, 学生参与热情极高, 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体会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教育效果良好。

(三) 班会形式应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来自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对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并且在程度上来看是深刻的。具体说来, 教育的最终理念, 就是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展现, 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张扬, 人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所以, 在组织班会时, 辅导员应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 辅导员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班会的分类

每学期召开的主题班会种类较多, 经归纳, 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开学班会、党团建设类、政策学习类、考试动员类、娱乐互动类、表彰颁奖类、期末总结班会。为了增进同专业不同班级间的了解, 互相学习借鉴, 在组织开学班会时, 我一般会申请能容纳200人的多媒体教室, 给本专业6个班级同时开班会, 通过制作PPT, 让学生直观了解班级考试成绩排名, 并布置新学期的任务。在学院“五四”表彰、“一二九”表彰等大型的表彰大会结束后, 我会在本专业召开小型的表彰颁奖大会, 通过为获奖学生逐一颁发锦旗和证书, 让获奖学生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 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 常规的评优工作的教育意义被延伸了。

三、集思广益设计主题班会

在了解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的同时, 还要给学生自主设计班级活动的权利, 或者通过访问、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所感兴趣的班级活动形式。本学期我开展了“主题班会我做主”的班级活动策划征集活动, 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自行设计班级活动, 增强了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比如, 与毕业生交流的茶话会、通过互传纸条帮助舍友改掉小毛病等活动, 都体现了鲜明的80后、90后的新新人类特色。

在ppt演示演讲能力训练中, 由于演讲内容自拟, 所以每一位学生都展现了自己所关注或喜爱的主题。例如, 从“凤姐”现象所得到的启示、家乡的古典与现代、崇拜的足球明星等等,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再配上抒情的音乐, 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由发挥, 听众们时而大笑, 时而认同, 时而沉思, 相比以前传统的“老师说学生听”的班级活动形式, 氛围更加的轻松愉悦了。

总之, 大学主题班会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完善, 时代精神、大学理念、校园文化等主流思想也可以借助主题来影响当代大学生因此构建符合实际的大学主题班会有重要的意义。广泛发动班级学生, 调动大学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让他们成为设计与管理的主体, 并用生动的形式将建设的成果呈现出来,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最终提高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参考文献

[1].靳诺、郑永廷、张澍军,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唐景莉、杨晨光、陈至立, 《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一支高水平高校辅导员队伍》[N], 《中国教育报》, 2006

[3].范洪涛,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4].曹朝清, 《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新探》[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5 (2)

[5].郝颖, 《学分制下高校辅导员工作初探》[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1)

篇4:宗教主题班会演讲稿

这样的反差几经描述,在欧美境内,逐渐成为老生常谈,甚至被当成陈词滥调。问题是,这样的反差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这其中是否有漫画式的夸张放大?如果差异确实显著,那么应该如何解释?欧美的宗教发展会日益不同呢,还是日趋接近?如果是趋同,那么是美国将步欧洲的后尘而走向世俗化,还是欧洲将靠拢美国而出现宗教复兴?对于后面两个问题的回答,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找到差异的真实原因,以及辨明这些原因在未来时日如何发挥作用。

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宗教美国,世俗欧洲?》一书的三位作者努力寻求对于现实状况及其原因的梳理。其中,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和格瑞斯·戴维(Grace Davie)不仅持续关注这个问题,而且是这场旷日持久的理论辩驳过程中具有典型理论的代表人物。第三位作者埃菲·霍卡斯(Effie Fokas)是研究欧盟宗教的专家,特别是其中的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因此,这本小书虽然篇幅不大,其意义却不同凡响。其中的大视野和细致分疏,却是需要置于过去几十年来宗教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大背景之中,才能较好地把握理解。因此,我不能不先花点笔墨,交代这个背景的一些主要环节。

一、世俗化理论:从辉煌到破产

彼得·伯格是个影响广泛的宗教社会学家。他在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研究方面建树颇多,而在宗教社会学方面的殊胜贡献,使他在三十七岁时(一九六六)便当选为“科学研究宗教学会”的会长。他随后出版《神圣的帷幕》(一九六七)和《天使的传言》(一九六九)。伯格这两本集大成之作的中文版直到一九九一和二○○三年才分别在中国大陆出版。然而,到了那时,伯格自己却已经放弃了世俗化理论。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他更是公开地、反复地,到处大讲特讲:世俗化理论错了,世界并未走向世俗化。

世俗化理论曾经一统天下,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和领域都灿烂辉煌,颇有颠扑不破的真理的架势。然而,世俗化理论的集大成者伯格却自觉而又坚定地放弃了它,这是为什么?

其实,近代以来的欧洲哲学家思想家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从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到现代社会,宗教必然会走向衰落。其中有些激进者,更断言宗教必将彻底消亡。总汇各种思想家的论述,伯格提出,现代化导致宗教的衰落,是与现代化中的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发展过程密不可分的,社会生活的结构性改变和思想意识的理性化发展,都会侵蚀对于宗教的信奉。当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住进同一个社区,了解到其他宗教和教派的信奉者同样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才拥有绝对真理,这个多元现实,使现代人了解到其他宗教或许也有几分真理,进一步认为自己的宗教不过是众多的可能为真(plausible)的宗教之一。这样,新的社会结构导致人们对于固有的宗教信仰相对化,进而产生怀疑,直至放弃信仰,导致宗教在整个社会中走向衰落。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信仰宗教的人数就会越少。这种用现代化的具体社会过程阐释的世俗化理论,简单明了,逻辑自洽,也符合很多知识人的个人经历,因此被广泛接受下来。

然而,一向务实的美国人在引进社会学之后不久,便放下了源自欧洲的宏大叙事和理论思辨,提出中层理论进路(middle range theory approach),着手实证研究,从田野观察和个人访谈入手,进而开拓问卷调查等量化研究方法。在宗教问题上,盖洛普民意调查自从四十年代开始就在问卷中问一个问题:在过去七天,你是否上教堂了?经过日积月累,研究者发现,美国人上教堂的人数比例虽然历年来有所起伏,但是并没有直线下降。从六十年代开始,更出现了新兴宗教。到了七十年代,各种新兴宗教运动此起彼伏。而沉寂一时的基督教福音派重返美国政治舞台,首次在一九七六年选举出“重生的基督徒”、民主党的吉米·卡特为总统,四年之后,共和党的理查德·里根当选总统,他同样自称是重生的基督徒,并且获得福音派和基要派基督徒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美国的社会学学者们实际观察那些正在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城郊化发展的社区,却越来越多地发现,现实与世俗化理论的预测格格不入。比如,按照世俗化理论,城市化会带来宗教的衰落,而事实上,市民比农民更多参加宗教活动。再比如,按照世俗化理论,受教育越多,信奉宗教越少,而事实上,享受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最为热衷宗教活动,他们既是传统教会的生力军,也是各种新兴宗教的追求和体验者。

其间,社会学家斯蒂芬·沃纳(R. Stephen Warner),曾经主攻社会学理论,后来转攻宗教社会学,在加州的一个城郊社区中潜心做田野调查,结果发现,自由派基督教和福音派基督教正在经历此消彼长。这一点也得到很多学者类似发现的反复印证。在广泛阅读和反复思考之后,他在一九九三年发表长文,详细梳理和总结对于美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并宣告说:一个新的理论范式正在形成之中,这个新的范式,与世俗化范式截然相反,在理论上要努力说明的是,宗教为什么在美国这个现代社会中充满活力。他认为,世俗化理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范式,认定宗教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转变必然带来宗教的衰落。但是,世俗化并不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是欧洲的特殊历史所造成的。美国的历史有所不同,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国家与教会的分离原则, 从一开始宗教多元共存就是个既定事实,多元的宗教一直以来彼此和平相处,自由竞争。不仅如此,宗教成为移民融入美国的社会机制,成为少数民族和其他次文化群体争取社会地位和平等权利的力量来源。

众多学者日积月累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终于使得伯格在一九九九年编辑出版了一本小书《世界的去世俗化》,公开、坦诚地宣告,世俗化理论错了,需要放弃。至此,宗教世俗化理论宣告破产。尽管至今有人对于世俗化理论恋恋不舍,个别学者穷尽思辨重构新世俗化理论,但是,大多数学者已经转向了新范式 。

nlc202309091450

二、宗教社会科学新范式的确立,宗教经济理论的挑战

在沃纳对于美国宗教社会学新范式的预告前后,以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为首的一支宗教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异军突起,他们采纳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吸收经济学的理论术语,接连发表惊人力作。斯达克在二○○○年与罗杰尔·芬克(Roger Finke)合作出版《信仰的法则》一书,用演绎逻辑的方式提炼出九十九个命题,彼此相连,环环相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宗教社会学理论体系。在微观个人层面,从人的理性选择出发,推导出人们的宗教信仰、神灵演变、宗教经验、改教改宗的行为模式;在中观组织层面,从宗教群体与社会文化的张力出发,推导出信众的委身程度、神职人员的专业化趋势;在宏观社会层面,以宗教需求的常态分布和区位出发,推导出自由竞争中的多元化、新兴教派的产生、从小宗派到大教会的演进以及不同宗教组织的此消彼长模式。

用简练的九十九条命题来阐释复杂的宗教现象,这对于注重科学性的人来说,是理论建构的高级形式,但是,对于倾心人文的人来说,却显得过于生硬简化。而且,把人们的宗教选择归结为理性地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的决定,这让委身于或钟情于宗教的人感觉不够超越、有失圣洁,而反感宗教的人则认定宗教行为是反理性的,因此觉得这种理论美化了宗教信徒的行为。因此,斯达克等人的理论常被贬斥性地称作“理性选择理论”。不过,他们自己不接受“理性选择理论”的标签,反讽对手们是非理性选择。其实,对于理性人的假定是经济学的出发点,如果没有这个假定,经济学的一切理论模型和预测都是不能成立的。不过,在社会学之中,很多人对于理性选择理论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在沃纳总结美国宗教社会学的同时,格瑞斯·戴维在一九九四年出版《宗教在一九四五年以来的不列颠》一书,在二○○○年又出版《宗教在现代欧洲》一书,用实证数据说明,在英伦和欧陆,宗教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么衰落,大部分欧洲人依然持有基督宗教的信仰,只不过他们上教堂参加礼拜的次数和比例明显低于美国。她把欧洲的宗教特征归纳为“信仰但不归属”。

斯达克等人不满足于仅仅用他们的这套理论解释美国社会中的宗教现象。他们以戴维等欧洲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为根据,对于欧洲的宗教现象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做出解释,认为很多现象的根源是国家教会及其残存结构造成的,一旦取消管制,自由竞争,宗教参与比例将会回升。他们笔锋犀利,不留情面,这让一些学者大呼痛快,但是,对于矜持委婉的欧洲人来说,却难以接受。正是在与欧美学者的互动中,戴维在二○○二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提出,世俗化并不是现代化本身的必然结果。同时指出,以前人们认为,美国的宗教兴盛是世俗化这个普遍原则的例外,其实,欧洲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有所衰落,这才应该看作是个例外。

戴维的研究虽然得到斯达克等人的赞赏和采用,但是,作为英国学者,她跟很多欧洲学者一样,不情愿接受斯达克等人的新理论的普适性,更多强调欧洲的独特性。比如,她曾经说,用理性选择和市场理论解释欧洲的宗教现象,就如同拿了一张落基山脉的地图去游走阿尔卑斯山脉。这个比喻赢得很多欧美学者的称许,只不过在我看来,斯达克等人的理论并不是一张地图,而是一套测绘技术和工具。这套技术和工具的打造有些美国特征,因为是在测试美国宗教状况之中锻造的。在应用于其他社会时,这套技术和工具可以予以调整改进,但是大可不必弃之不用。

三、欧美差异:主题与变奏

在上述这个理论范式辩驳过程的大背景中,《宗教美国,世俗欧洲?》出版了。这本书给欧美差异的这个老生常谈打上了一个问号,表明愿意对于欧美共性进行一番考察。在由伯格执笔定调的主题一章,一方面基本确认,欧美之间在宗教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又指出,欧美差异其实并没有原来以为的那么大。比如,在英国近来的一次人口普查中,首次包括了一个宗教问题,结果发现,百分之七十的英国人选择了基督徒身份。大多数北欧人也同样肯定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尽管在星期日上教堂礼拜的人在总人口中只占少数。最为世俗化的是法国,宣称不相信上帝的人比例最高,宗教在公共事务中没有任何地位。与其比邻的意大利人的宗教性则要高很多,教会对于公共事务的影响很大。在爱尔兰和波兰绝大多数人是活跃的天主教徒。捷克和东德人的宗教性偏低。不过,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虽然出生和成长在东德,却来自牧师家庭,她的宗教信仰是坚定而又公开的。总之,欧美之间虽然存在宗教差异,但是人们往往是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其差异。其实,欧洲内部的差异也很大。

不仅如此,在欧洲,虽然上教堂礼拜的人数偏少,但是,在每个乡镇或社区,最显眼的地标性建筑往往是大教堂,人们常常以此确定方向。国家符号里仍有很多宗教图案,传统节日中仍有很多宗教符号。宗教如同公共设施,人们的生死嫁娶等人生重大事件,还是会在教会里进行。平时,人们通过教会税等方式支持神职人员的存在和热心信徒对于教会的维护,乐得由他们代行宗教之事。因此, 在欧洲,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宗教性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依然是重要的。与此同时,美国人的宗教性其实也没有原来以为的那么高,在问卷调查中,很多人可能夸大了上教堂礼拜的次数。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教会,放弃组织性的宗教,尽管很少有人成为无神论者。

在理论上,伯格其实是个普适论者。他显然不满足于美国例外论或者欧洲例外论的解释。在伯格看来,如果硬要找出个例外的话,真正例外的是知识人群体。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或者在世界上任何其他社会,都有一个知识人群体,他们对于宗教最为淡漠,是最世俗的一群人,而社会大众的宗教性则总是高出很多。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在世界各国,知识人所受教育的内容基本相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相同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模式。只不过,对于这种知识观念和思维模式的传承方式,在各国有所不同。同时,欧美各国的历史演变进程和社会制度调整步骤,也有所不同。这几方面的不同,需要进行一番考究,才会对欧美的异同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引发出下面四个变奏乐章(书中的四章)。

nlc202309091450

变奏之一:欧美政教关系的差异。欧洲的民族国家脱胎于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宗教改革过程之中,纷纷选择了不同的宗教教派作为国家教会。德意志和北欧很多国家和地区选择了路德宗(也叫信义会),荷兰、苏格兰和瑞士的一些地方选择了加尔文宗(也叫改革宗),英格兰教会摆脱罗马天主教而形成安里甘宗(也叫圣公会),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波兰维持了天主教的主导地位,希腊等国则维持了东正教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欧洲国家共同经历了国家教会的历史,只不过选择不同的教会作为国家教会。

美国则在立国之初,便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更准确地说,是国家与教会的分离和分立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的民族国家逐渐增加宗教宽容程度,大不列颠王国虽然以圣公会为国教,但苏格兰教会则一直是改革宗的,而且也允许其他宗教教派的自由存在。德国的不同地区形成路德宗和天主教并存的局面,荷兰和比利时则形成四五个宗派并存而立的现实。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维持天主教垄断的同时,也早已开始宽容某些其他宗教和教派的存在。时至二十一世纪,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通过立法正式取消了国教教会,努力实行政教分离原则。

这其中,法国最具特点,或者说是代表了一种极端。在法国,天主教会曾经非常强势,从中古到近代一直严厉打压宗教改革的骚动。在宗教改革没有出路的地方,知识人群体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他们高举理性大旗,驳斥宗教的教义,揭露教会的黑暗,嘲笑教士的虚伪。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历经一百多年的帝制与共和的反复轮替,直到一九○五年的共和国才确定了政教分离的世俗性原则。法国的世俗性原则与美国的分立性原则非常不同,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控制之下,把教会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公立教育系统不得进行宗教教育,政府成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反邪教。总之,法国的宗教自由制度是保障人们脱离宗教和宗教影响的自由。与此相对,美国的宗教自由制度则是保护人们的宗教信仰、实践和组织免受国家干扰的自由。

变奏之二:启蒙运动的差异。现代各个社会中的知识人都共同地接受启蒙思想,强调科学、理性、自由、民主、平等、进步等核心现代观念,并且通过现代大众教育和大众传媒传递传播这些观念。不过,欧美不同国家的启蒙运动在对待宗教上其实有很大不同。从伏尔泰到百科全书派,法国的启蒙运动推崇世俗主义的理性,激烈抨击宗教(即天主教)。对于德国人来说,从康德到黑格尔,哲学家们的理性并不否定宗教信仰,而是通过理性寻求对于宗教信仰的理解。对于英国人来说,启蒙的理性则专注于道德情操的培养,他们认为这与宗教并不是冲突的,而圣公会、改革宗、卫斯理宗,也都是看重知识和理性的。在意大利,典型的知识人认为理性理解之上还有信仰之奥秘。对于美国人来说,启蒙理性的目的是人的自由,公权存在的目的是保护私权。欧洲的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社会契约和权力制衡在美国最先付诸实践,卢梭提出的公民宗教最先在美国成为现实,只不过不是替代各种宗教教派,而是在多元宗教并存的同时而又具有的公共宗教精神。显然,不仅美国人对于启蒙的理解不同于欧洲人,欧洲内部各国对于启蒙的理解也很不同,法国那种强调世俗性的、反宗教的启蒙其实是处于一个极端。正是这种极端的启蒙对于很多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土耳其就曾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在政教关系上采纳法式世俗性原则。

变奏之三:法律、教育、福利制度上的差异。在我看来,政教关系和启蒙理性的差异是核心差异,而在这几个方面的制度差异,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美国的公立教育越来越多地趋向法国式的世俗性设置,即把宗教教育排除在外,培养的一代又一代知识人越来越拥抱世俗性。只不过,美国的教育由地方政府控制,公民通过地方选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世俗化的措施实施。第二,美国知识人在法律界、教育界和政治界,都在趋向采纳法国知识人的思维,自觉或不自觉地推进世俗化发展,阻止宗教参与公共事务。因此,究竟是美国终将趋向欧洲,还是欧洲终将趋向美国,并无确定趋势可言。

变奏之四:民族、性别、阶级等社会关系方面的差异。在欧洲,知识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而美国人更看重的是实干家。有人说,法国是知识人的天堂,美国则是知识人的地狱。法国知识人的优越地位使得知识人可以世俗而又优雅。在重商的美国,商人的宗教倾向总是难以抑制的,因为他们的职业是充满风险的。

在欧洲,很多是相对同质的民族国家,美国则是个多民族的大熔炉。实证研究表明,移民一般具有更高的宗教性,因为移居到陌生之地,具有共同信仰的教会成为适应新生活的有利机制,这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更具宗教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欧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往外移民转变为接受移民,特别是其中接受了很多来自土耳其、北非和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移民。这些穆斯林的高度宗教性,正在刺激欧洲人反思自身的宗教遗产和现实。因此,一方面,美国人的宗教性在近年来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欧洲人的宗教性似乎存在回升的可能。

与美国相比,欧洲更加世俗化,这是因为欧洲的现代性呢,还是因为欧洲的独特性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取决于一个立场,是把宗教看作现代社会的问题,抑或是现代社会问题的解案(solution)?大体来说,欧洲人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个问题,而美国人倾向于把宗教看作是现代社会问题的解案。究竟如何理解现代性?现代性都有哪些不同模式?此书之后,彼得·伯格又进一步推出了新著《现代性的多种祭坛:多元时代宗教的一种新范式》,把人们的相关思考引向更广更深之处。

(《宗教美国,世俗欧洲?》[美]彼得·伯格、[英]格瑞斯·戴维、[英]埃菲·霍卡斯合著,曹义昆译,商务印书馆二○一五年版)

篇5:主题班会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作为班里的团支书,今晚我也来谈谈关于纪律方面的内容吧。

古人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上学时,想必都会遵守各所学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校规校纪,而如今到了大学,可能有的人会想,我如今都18、19岁了,都是成人了,有自由的权利,哪里还用遵守那些纪律,哪里还用去管那些条条框框。其实不是这样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以后进入社会,还要遵守各种法律制度。如果你在大学里都无法控制自己,遵守各种纪律,那你还能保证自己进入社会后不触犯各种法规吗?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教育,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我看来,大学里的各种校规校纪是比较宽松的,并不像有些同学口中讲的那么死板严格,而且这些规矩都是为了使我们同学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是有助于我们生活自立能力的提高的。而一旦你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些条条框框也就不足以对你的生活构成束缚,给你带来麻烦。因为自由是相对的,而规矩,本来就是为了约束那些没有良好习惯的同学。

所以,我认为大家不必抱怨这段时间抓迟到抓早退的严格,如果你准时上课,不拖拉,那些领导、老师也不会没事找事向你找茬。

说实话,我觉得我们班前阵子在守纪方面做得很好,我们班长在班长例会上也说我们这方面做得不错,但是这段时间,可能到了学期末,临近放假,还有天气也有点冷,大家可能变得有些松懈,迟到等违纪现象也慢慢的变多了。

篇6:主题班会演讲稿

大家好!演讲之前先来听一个故事吧。

“砍吧,砍吧,你们会后悔的!”上帝默默地俯视着被人类毁了容的地球,眼睁睁地看着绿色在大片大片迅速地消失,发出无奈的叹息。

公元21,什么全球化经济化,NMD,恐怖事件,早就不值得人类讨论了。人类惟一关注的莫过于地球上愈演愈烈的环境恶化问题。几乎所有的地面都被黄沙侵蚀,太阳的光芒几乎射及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100年前生态被破坏足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的,可是人类却自作聪明,治标而不治本,自以为发明了一种“可以替代”树木的廉价的释放氧气的机器,便可高枕无忧了。自此,大规模的森林破坏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似乎那时已经没有理由来制止砍伐行为了)。以致色彩斑斓的地球变得单调而凄凉。

虽然人类发明了氧气释放机,可“聪明”的人类却疏忽了致命的一点:树木有着机器不可代替的功能——防止沙尘暴。

当最后一片绿色在人类无情的屠刀下消失后,狂风便再也耐不住性子,与黄沙串通一气,将地球卷了个

鸡犬不宁。无数的生灵被黄沙吞噬,不留骨头的吞噬。无助的求救声,歇斯底里的狂呼声,此起彼伏。

天,不再蓝;水,不再绿。人们目之所及,只有黄色。

这一天,全球电路线中断,所有的“高科技”成为了一纸空谈,几千年古老的文化和尖端的科技在短短儿天的暴风下显得如此不堪一击。

人类怎么也不会料到,几千年的基业,就这样在我们眼前销声匿迹了。这还不算,人类对地球的统治,就这样被暴风替代了。人类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了极为珍稀的,不,是地球上仅有的动物。

这一天,人们在噩梦中度过,食盼着明天的到来。可是盼来的,除了更强悍的风暴,别尤其他,失去希望的生命只有在漫漫黄沙之中缓缓消失。

当最后一个地球人在地球上消失,卒中传来凄惨的声音: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上一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下一篇:老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