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凌空课文电子原文

2024-04-29

飞天凌空课文电子原文(精选6篇)

篇1:飞天凌空课文电子原文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动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新闻,初步了解的了新闻的特点,但是对如何写好新闻特写,现场短新闻还不太熟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 合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

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重点)

五、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 合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准备:PPT、相关视频等

八、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等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驾起矫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划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近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这则特写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重点)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3.学习运动员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背景资料

1982年11月,在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是“文革”后中国派选手参加的第一个国际性综合大型运动会,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的目光。女子10米高台跳水是中国的优势项目,夺魁不成问题,仅仅写一篇消息通报赛况不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容易与其他媒体的报道撞车。于是作者独辟蹊径,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捕捉、截取新秀吕伟比赛中的几个场景,以动作分解的方式,精雕细刻,徐徐写来,从高、险、难、美四个字上下功夫,再现了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让读者身临其境般欣赏“飞天”凌空的美丽画面。

四、检查预习

一 读一读字音

凌(líng)空 翘(qiáo)首 酷(kù)似 屏(bǐng)息 敛(liǎn)声 眼花缭(liáo)乱 悄(qiǎo)然 二 写一写字形

líng(凌)空líng(绫)子suō(梭)子 三 记一记词义 1.悄然:

形容寂静无声。2.轻盈:

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3.潇洒:

(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潇洒、洒脱”辨析

同:二者都有在言谈举止方面自然而不拘束的意思。异:“潇洒”可以用于评价具体的人和事,而“洒脱”则用于较为抽象的评价。例:(1)这个转体空翻的动作完成得非常潇洒。

(2)他这个人比较洒脱,不会在这种问题上过分纠缠。

五、初读感知 带着问题读课文 正面描写

导思1.文章是怎样用特写镜头来 写吕伟跳水过程的? 侧面描写

导思2.文章描写观众、记者的反应、评价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导思3.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美好情感

导思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报道这则消息的? 关键词: 自豪 冠军吕伟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①-④):

记者利用特写镜头,重点描绘了吕伟跳水夺冠的一瞬间。第二部分(⑤-⑧):

从侧面描写了外国记者、观众等对吕伟精彩的跳水动作的赞赏。

六、精读品味

1.“她站在十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的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段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动静结合。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之动态,与吕伟的“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衬托出她的“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2.“托”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从而更加表现出吕伟身材的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的精彩表现埋下伏笔。阅读方法解密

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关键动词、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特殊词(拟声词、颜色词等)或运用修辞、表现手法的词。答题思路:第一,了解词性、感情色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答题模式:如是动词,按照“……,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情感、形象),表现了……(感情)”的格式回答。如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格式回答。3.品析第四自然段这一细节描写的精彩之处。

【答案】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 画卷,从“轻轻一蹬” 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4.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跳水的场面以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还写了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印度观众的惊讶,这些都属于侧面描写,衬托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难点探究】记者在撰写本则新闻时,重点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写法上重点采用了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就是通过敏锐精细观察、迅速准确捕捉以及多种修辞手法,把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典型人、典型事或典型场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记者将吕伟最后夺冠的刹那间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将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度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绘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镜头。

七、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跳水精彩瞬间 拼搏 “飞天”凌空(特写镜头)奋进 侧面描写 记者、观众的反应 爱国 探究主旨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归纳艺术特色

1.运用比喻的修辞,使文字清新优美。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七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像轻盈的、笔直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更加可视可感。2.动静穿插自如。

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 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 字犹如定格在空中,与“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八、拓展延伸

知识拓展 飞天图片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间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和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神话传说中说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的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九、布置作业

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作业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 跳水精彩瞬间 拼搏 “飞天”凌空(特写镜头)奋进 侧面描写 记者、观众的反应 爱国

课后反思

篇2:飞天凌空课文电子原文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完成“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3.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

1.认真阅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抓住新闻报道的重点,把握本文的主题。2.细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品味作品中的场面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运动健儿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内容,体会写法。结合文本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内容组成,注意与消息的区别,引导学生揣摩新闻特写的一些常用写法。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梳理新闻内容,学习本文形象优美的语言描写和以侧面描写烘托的手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世界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高敏、伏明霞、郭晶晶、吴敏霞、陈若琳、何姿……在亚运会跳水的历史上,中国女子跳水队可谓是一支无敌之师。她们自1974年首度参加亚运会以来,连续多次包揽亚运会金牌,从未让金牌旁落,这样的辉煌战绩在亚洲绝无仅有。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吕伟从十米跳台纵身一跃,夺得冠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这场夺冠赛的新闻特写,感受中国姑娘惊艳世界的“飞天”之美。

二、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

所谓特写,本是摄影、电视、电影的一种常用手法,指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放大占据整个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增强艺术表现力。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新闻特写通常有以下几种:(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4)景物特写:对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5)工作特写:对某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的生动再现。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凌空(líng).潇洒(xiāo).刹那(chà).沸腾(fèi).旋风(xuàn).哧(chī).首qiáo翘. 翘尾巴qiào.

掠过(lüè).轻盈(yíng).敦煌(dūn).屏息(bǐng).

慷慨(kāng kǎi)..悄然(qiǎo).

息bǐng屏.

屏障píng.

敛声(liǎn).翘首(qiáo).绷直(bēng).瞬间(shùn).气氛(fēn).

无声息qiǎo悄.

静悄悄qiāo.(2)词语释义

沉静自若: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儿似的。翘首:抬起头来。屏息:暂时抑止呼吸。酷似:极像。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慷慨:大方;不吝啬。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悄然:形容寂静无声。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3)词语辨析

“潇洒自如”和“无拘无束”两个词都有“自由自在,没有约束”的意思。“潇洒自如”侧重指非常洒脱。“无拘无束”侧重指没有牵挂,没有约束。

“如梦初醒”指像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不是指从梦中醒来,要注意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区分开。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作者着重抓住什么来进行刻画的?

答案示例: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事。主要包括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入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内容。作者着重抓住了吕伟的跳水动作来进行细致刻画的。

2.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答案示例: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4):记者利用特写镜头,细致刻画吕伟跳水夺冠的精彩瞬间。第二部分(5—8):写外国记者、现场观众等对吕伟精彩表现的热烈赞赏。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课文标题含义的理解。

答案示例:主标题“‘飞天’凌空”概括了新闻的主要事实。“飞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跳水运动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凌空”一词既简练地概括了事件本身,还使得新闻特写“定格”。副标题“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补充说明了主标题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新闻特写,掌握了新闻特写的概念和特征。带着这些知识,我们进入了本课的学习。通过初步阅读,同学们是不是发现本课内容和前面学过的三则消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本课运用了更多的文学手法,报道也更加生动形象。这就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主要区别。下节课,我们将具体地赏析这篇精彩的新闻特写。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本课属于新闻中的哪种体裁?这种体裁有何特征?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报道了什么新闻事件?重点刻画了什么?

答案示例:本课属于新闻特写。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报道了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得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的事。重点刻画了吕伟夺冠一跳的精彩瞬间。

二、新课导入

《“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仅540多字的特写,作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30多年过去了,今天再读它,依然觉得这场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感十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特写这种体裁,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精彩的人物特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运用文学化的描写和“特写定格”的方式来展示生动画面,塑造丰满形象,突出爱国主题的。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既然这篇新闻的标题为《“飞天”凌空》,那么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部分内容,而把其他内容删去?结合全文内容作答。

答案示例:不能删去其他内容。因为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起跳前的静。入水后记者、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从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是使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答案示例: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从而留下比看实况转播还要深刻的印象。

3.本文哪些地方采用了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第5段中写外国记者跳了起来,发出“妙!妙极了!”的赞叹,从侧面反映了外国媒体对中国运动员出色表现的充分肯定。“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句话也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现征服,尽情地用鼓掌和欢呼表达自己热烈、由衷的赞赏。第8段中印度观众得知夺冠选手竟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夸赞中国体育人才辈出也属于侧面描写,这里从更深的层次表现了中国体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绩。这些侧面描写将行文的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完美地凸显出来。

教师点拨: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侧面描写不仅能填补正面描写难以言说的空白,还能淋漓尽致地呈现描写对象难为人知之妙点、美点。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侧面描写多结合正面描写进行。好的侧面描写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析课文第2-4段中动词运用的精妙之处。

答案示例:第2段中“轻舒双臂”“向上举起”“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起跳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灵动,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美。“被空气托住”使人物形象犹如定格空中,表现出吕伟身材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之后的腾空、入水埋下了伏笔。第3段中的“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和第4段中的“‘哧’地插进碧波之中”,这几处特写镜头似的描绘,形象地再现了吕伟跳水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极具吸引眼球、震撼人心的效果。

2.除了动词,本文作者还特别善用修辞手法,找出例句并作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比喻:①“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一句使用比喻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②“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一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表现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娴熟、完美,无可挑剔。③“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此句把入水瞬间的运动员身姿比作轻盈、笔直的箭,突出其入水速度之快,入水姿势之完美,同时再次以暗喻的手法表现了跳水姑娘如飞天仙女般优美绝伦。这一连串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使动作描写更加可视可感。

拟人:“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大方,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展现了那1.7秒的跳水动作既快速又潇洒。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简要概括这篇新闻特写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这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用“特写定格”的形式记叙中国跳水运动员吕伟夺取亚运会桂冠的1.7秒,高度赞扬了体育健儿拼搏奋进为国争光的精神,表达了作者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感到自豪,抒发了作者因祖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骄人成绩而感到无比骄傲、喜悦的感情。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本文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来展现短短1.7秒的跳水夺冠场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简析其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1)运用联想:从运动员跳水的画面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展示了跳水姑娘形体优美、身姿飘逸的特点,通过联想将读者引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

(2)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以飘浮的白云、飞鸟掠过的动态与吕伟立于跳台上的静态形成对比,衬托出她“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一句中的“托”字将画面定格在空中,与下文“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形成强烈的动静反差。“哧”地插进碧波中的身体、悄然不惊的水花与现场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再次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以静衬动,对比衬托,很好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1.7秒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进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尽收眼底。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第1—4段属于正面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吕伟整个跳水动作的完美、精彩,令人难忘。第5、6、8段属于侧面描写,通过记者、观众的反应和裁判的评分,衬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同时将全文的气氛推向高潮,有力地凸显了新闻主题。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仔细阅读下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并从中概括消息和新闻特写的异同。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答案示例: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亚运会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异:这则消息侧重报道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2.浅谈写作现场短新闻。

想要写好现场短新闻,就要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首先,眼睛要像一部摄像机,把事件中主要人物的肖像摄下来,把主要人物的行动摄下来,把能深化主题的细节摄下来,把现场的景物摄下来。其次,耳朵要像一部录音机,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地录下来,把其他人物的有意义的话录下来,把现场物体发出的声音录下来。再次,鼻子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尽可能感受是什么气味。然后,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出舌头,“尝尝”是什么味道。最后,身体要勤莫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对有关东西要掂一掂,感受轻重,对有关路程,迈开腿去量一量,看看有多远。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特写篇幅不长,仅有五百余字,却胜在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作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1.7秒内展现的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正面刻画,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凸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吕伟:沉静自若

风度优雅跳水前

环境:白云飘浮

飞鸟掠过

观众:翘首而望

屏息敛声“飞天” 起跳:酷似翔舞“飞天”凌空

跳水时

腾空:动作疾如流星入水:像箭插入碧波

入水后

记者:跳起来称赞“妙”观众:掌声、欢呼声

裁判:亮出最高分



篇3:师者陈琴

2005年11月10日, 我们在浙江义乌举办全国第三届经典诵读大会。会场能容纳1258人, 但全国报名的教师突破1500人, 有很多教师会前不报名就匆匆赶来, 这让会议的承办学校———义乌实验小学的金校长左右为难:让他们与会, 没有座位;不让与会, 又于心不忍———千里迢迢赶来, 怎好拒之门外?

11月9日, 我接到一条信息:“李老师, 我们是广东华南师大附小的两名普通教师, 非常渴望参加经典诵读观摩会。华南师大附小陈琴。”

我回复:“热烈欢迎!”

“可是, 我们报名晚了, 只有我一张票, 义乌学校说没有位子了。”

“这样啊!那就让你的同事下次再参加吧。”

“李老师, 我们是自费的, 帮帮忙吧!”

“真是太抱歉了, 下次吧!会场已经超员, 你快让你的同事回去吧!”

“可是, 马上要登机了, 她快要哭啦……”

又感动, 又为难, “既然这样, 那就先过来再说吧。”

第二天, 会议拉开帷幕。

开幕式完毕, 窦桂梅老师开始上课。我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 是一条信息:“李老师, 我们已经坐到会场听课了!谢谢你啊!华南师大附小陈琴。”

哎呀, 把人家的事情给忘了, 也不知她们用什么办法弄到了票。

虽然尚未谋面, 但我对这位陈老师有了深刻的印象:是个真正痴迷经典诵读的人, 否则不会为了参加一个民间的学术会议而如此绞尽脑汁, 如此坚持不懈———后来我们的很多会议, 陈老师都是自费而来。

会议闭幕那天, 我正在会场里忙着, 一位个子不高、慈眉善目的中年女士走过来, 笑眯眯地说:“我是华南师大附小的陈琴, 这是我的同事, 李老师, 跟您合个影好吗?”

自此, 就算认识了陈老师, 慢慢交往渐多后, 我发现, 这陈琴, 也算得上中国小语界的一位奇女子。

一个“两面人”

刚接触陈老师, 感觉她很木讷。大家围坐聊天, 她大多静静地听, 话少, 总是以朴实善意的笑容来响应别人的高谈阔论。一旦说点什么, 也显得羞涩、拘谨, 甚至有点儿自卑。

而且她在日常生活中还稀里糊涂的。2006年11月, 我到广州中山大学开会, 约了一位朋友, 想去拜访语文界老前辈许汉先生, 在会场见到陈老师, 她说愿意陪我们同去。我想, 太好了, 正愁不知道路呢, 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的她, 应该是个不错的向导。谁知, 她像个第一次进城的外乡人, 完全没有方向感, 领着我们东转西转, 一会儿大家伙就全转晕了。

后来, 当她探索了十几年的“素读经典”教学法被《小学语文教师》率先报道推向全国, 并引起《人民教育》等杂志的关注之后, 她的名声渐大, 逐渐从台下走到了台上, 被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会议主办机构请去作报告、上课, 介绍自己的“素读”经验。

这时, 人们才发现了另一个陈老师:在几百人上千人的大会场里, 那个木讷、拘谨、自卑的陈琴不见了, 立在台上的是一个声音响亮、滔滔不绝、激情洋溢的经典诵读“煽动者”!她又讲又诵又唱, 经典诗文信手拈来, 脱口而出, 那份自信、那份热烈、那份激昂, 把会场气氛渲染得热气腾腾。每当这时, 我都忍不住感慨:要了解一个人, 真的是不容易啊。谁能想到木讷少言的陈琴, 会这么神采飞扬、魅力四射呢!

曾经有几次, 会议主办方邀请陈老师的同时也邀请了我, 并把我和她安排在一起讲座, 弄得我心里颇有压力。因为我知道, 只要陈老师释放开, 那真的是超有感染力!

一个读书人

陈老师是真正的厚积薄发。几十年来, 她一直“潜伏”在语文海洋的深处修炼自己, 一旦浮出水面, 自然如明月升空, 光华四射。

陈老师幼年父母双亡, 是外婆把她抚养成人。

童年的她, 体弱多病, 极少到学校上课。所幸外婆出身书香门第, 文化素养极高, 于是陈老师打下了同龄人少有的功底: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经典诗文背诵得滚瓜烂熟!这样的童子功, 让陈老师对经典也有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痴迷:在家里做家务时、上班途中、出差路上, 但凡点滴空余时间, 她都手不释卷, 口中念念有词, 读得有滋有味。别人不解, 她只是嘻嘻一笑, 并不作答。

她的爱好自然会迁移给学生。

她带的班级, 一、二年级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 三、四年级读《声律启蒙》《大学》《中庸》《论语》和唐诗宋词, 五、六年级读《老子》《孟子》《飞鸟集》《古文观止》《沙与沫》和其他中外大部头的名著……

尤其是她把在我国汉代就已广泛使用现在却已泯灭在历史云烟里的、只能在日本找到一点影子的“素读”法挖掘和开发出来, 引入课堂, 让学生们读得其乐融融, 欢欢喜喜。如今, 在网上输入“素读”二字, “百度”一下, 六万多个网页告诉我们:“素读”经典教学法已经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课堂上复活了———这应该说是陈老师对语文界的贡献!

陈老师的学生, 饱读诗书, 底蕴扎实。有一例可为证———

2008年4月25日, 我在广州开会, 巧遇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一见面, 吴教授就兴奋地告诉我:“我去华南师大听了一节课, 很激动!讲课的老师叫陈琴。”

我大感兴趣:“课怎么精彩?”

“不是她讲得精彩, 是她的学生精彩!她的那些学生, 课堂上引经据典, 出口成章, 争先恐后, 弄得陈老师都没法控制了。你知道上的是什么课文吗?是《老子》!听课的许多老师都让她的学生给震惊了……”

篇4:勇攀电子高峰 保障飞天圆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长单位,作为党和国家直接掌控的战略性团队,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八大系统中,中国电科都承担了大量的研制和配套任务,负责测控通信系统设备、雷达探测设备、太阳能电池和大量关键元器件的研制任务。中国电科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甘于奉献,始终坚守在国家尖端科研的第一线,一次又一次经受考验,出色地完成使命。

激光雷达:为“天神相拥”完美“牵线”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引起了国内外关注——国内激光雷达首次在空间环境应用。这项技术当时不仅在我国是首次应用,在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突破的课题。

从“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探索、海量试验精密求证到技术的不断创新完善,长达十年时间,中国电科坚持探索实践、自主创新,最终实现国内激光雷达在空间环境的首次应用,多项技术指标填补国内空白,综合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这项技术在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上应用更加成熟。

中国电科科研人员董光焰介绍,如果说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是“肌体”连接的话,那么作为导通两者之间实现太空交会对接的激光雷达,毫无疑问承担着“眼睛”角色,靠着它,神舟飞船成为一艘“智能飞船”,它精确地发现天宫一号,并自我引导完成两个飞行器精准的“太空拥吻”。

董光焰打了个比方,在天空中,天宫一号在前面飞,速度为每秒7.9公里,神舟飞船在后面追。要“追到手”,神舟飞船首先要“看上”天宫,然后调整姿态,慢慢靠近它。在追赶的过程中,神舟飞船还要掌握天宫的相对位置、速度、视觉等数据,紧紧跟随,绝不放手。

如何“看上”呢,靠的就是激光雷达。

“有人说,飞行器太空对接就像是百米外穿针引线,穿针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而我们提供的就是这双眼睛。”董光焰说。

交会对接任务中,测量参数多、精度高、动态范围大、体积功耗严格受限,是载人航天领域一个突出的难题。

从2001年项目立项开始,中国电科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收集和掌握了数百万个激光雷达一手数据,突破了五大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合激光雷达航天规范的技术流程和工艺规范。这些技术指标填补国内空白,综合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我国激光雷达测试系统的未来发展和测试标准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科研人员介绍,太空中探测距离是激光雷达的关键指标之一,对是否成功交会对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所能进行的所有激光雷达试验都是在地面,受大气衰减影响,作用距离无法精确模拟太空的数值。

为了得到太空与地面作用距离的准确对应关系,中国电科创造性地建立了天地差异模型,并转战大江南北,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外场试验,获得较为接近太空环境的远距离测试数据。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电科集团公司董事长熊群力告诉记者,交会对接激光雷达项目是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重大任务,研制团队表现可圈可点。在研制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未雨绸缪,提早做研制工作计划,每一步都严格落实情况,全力以赴进行研发、试验等各项工作,用严明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确保成功、确保万无一失。中国电科交会对接激光雷达科研团队因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载人对接任务中作出了卓越贡献,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手动交会对接背后的精准测控通信

2012年6月2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

“航天员手控精准完成飞船与天宫的交会对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驾驶飞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测控通信专家陈建民说。针对手控对接的特点,陈建民说,航天员在“驾驶”飞船实施交会对接的过程中,要看着电视图像,根据实时传输的数据,如距离、高度、轴线差别、相对速度等,让两个航天器一点点逼近,根据仔细计算决定速度变化方案,完成交会对接。

航天员手动操作时掌握的信息则源自神舟九号的测控与通信系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研人员赵晓虎对此分析称,“就是对火箭、飞船进行遥控、通信以及听诊。”

“遥控,就是控制飞船的运行;听诊,就是测量飞船在整个过程中的轨道运行参数,包括飞船空间距离、角度、速度、运行轨迹等在内的重要数据;而通信,则是保障飞船与地面指控中心之间各种数据、指挥调度、天地通信话音和视频等信息的顺利传输。”赵晓虎说。

赵晓虎说,这些测控通信设备的设立,就像一张密实的蜘蛛网,实现了天与地、指挥中心与各个地面站点以及海上测控站点之间的有效连接和协同控制。

“要想成功交会对接,需要通过天地之间的遥测,高精度定轨,确认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对接口位置,要准确对准,空间精度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这就对地面监测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陳建民说。

在太空,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飞船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达到2.8万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哪怕很小的误差,都可能让飞船错离目标飞行器,或者造成可怕的追尾。

“地面站会不断发射、接收电波,通过计算飞行器距地球距离和电波传输速度对飞行器位置进行测量。神七成功发射后,我们对地面站测控设备进行了一次大改造,神九的设备速度更快、测量精度更高。”陈建民说。

“时间对于测控系统来说是非常严格的。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8公里,在这个高度上维系飞船的运行至少要达到8公里/秒左右,轨道越高,它的速度就越高。时间如果不准,就完全可能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情况。”陈建民说。

nlc202309081824

在遍布全球各地的测控站点,要使整个测控网的时间同步到一个时钟上,这就相当于日常的对表。“这个表的精度有多高呢?是10的11次方。大约相当于3170年不能差一秒。”陈建民说。

航天员在手动操作实施交会对接过程中看到电视图像,听到来自地面的声音,这主要得益于通信系统的畅通无阻。飞行器、地面测控站点、指挥控制中心在天地之间搭建了一张无形的天地通信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可以实现各种通信测控数据、指挥调度、通信话音和视频等信息的顺利传输。

“过去,航天员看不到地面的图像;现在,天地之间、各地面站之间的通信系统实现了网络化连接,迈入互联互通新时代。”中国电科高级工程师杨志国说,“如果把以往的通信比作乡间小路,那现在的通信就是一条双向高速公路,可以更快、更多地完成天地问的信息传输。同时,采用更高频段的信息传输质量有很大提高,现在传输的画面可以媲美高清电视画面,声音清晰程度超过日常电话通话质量。”

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过程中,每秒的数据都很重要,这就要求传输网络要绝对可靠。“民用的1P网络在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会出现丢包的现象,即数据丢失。这样的事情绝对不能在飞船飞天后发生,因为这样就会导致指令不对或是连接中断,所以丢包率必须为零。”中国电科高级工程师卢华斌说,这次神九飞天过程中,网络设备、线路都有备份,并且是“热备份”,即两条网络同时工作,确保数据传输万无一失。

太阳能电池:飞船的生命源泉

太阳能电池阵是飞船的“动力之源”。中国电科因“东方红3号”的优秀表现,被载人航天工程总体确定为神舟飞船太阳电池方阵设计、研制和生产单位。在“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飞船以及“天宫一号”的发射试验中,中国电科的太阳池方阵、地面太阳电池模拟器、人体代谢模拟装置用锌银电池、姿态控制数字式太阳角计用集成光电敏感器和地面模拟供电检测设备等都工作正常,为飞船的发射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火箭发射点火后到神舟飞船和火箭分离、太阳能帆板展开前,飞船的电能由蓄电池提供;太阳电池阵展开后对日定向,开始将太阳光能转变为电能,一方面提供飞船平台电能,同时给蓄电池充电,满足飞船在无太阳光区域即地球阴影区的电能需求。如果太阳电池阵不能提供充足的电能,飞船就无法正常工作。“就像家里的空调一样,电能不足时,就无法正常工作。”相关专家介绍。

从神一到神六,飞船的“翅膀”上采用的都是硅太阳电池,只能吸收特定光谱范围的太阳光,其转换效率不高。神舟九号不仅增加了对接机构,还搭载了三名航天员。与此同时,飞船的返回舱、推进舱内,也增加了不少新设备,大大增加了电力的消耗。要满足巨大的消耗,中国电科的科研人员就在飞船的太阳能“翅膀”上动起了脑筋,采用了一种名为三结砷化镓的新型太阳电池。

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阵,平均光电转换率为27.56%,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了50%以上。发电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神舟八号飞船所用的电池阵相比也提高了0.16%。

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阵不仅转换效率高,而且抗辐射性能好。神舟九号飞船运行在320-340公里的近地球轨道,空间环境中的紫外线、电子、质子等空间粒子都会对太阳电池阵产生影响,产生性能衰降。为确保太阳电池阵在任务期间的安全性、可靠性,满足能量的需求,太阳电池的性能越高、抗辐射性能越好,在任务末期的性能衰减越小,从而可以在任务开始和结束时都能很好满足飞船的电能需求。

毫不夸张地说,太阳电池阵就是飞船的生命之源泉,中国电科研制的高质量高可靠的电源产品保障了它的生命能量。

炼就“慧眼”迎神舟

在“神舟”飞天的光辉历程中,着陆场搜救堪称收官之作。我国科技人员不畏艰难,自主创新,先后研制出了陆上、海上和空中系列搜救装备,成为飞船返回搜救的“火眼金睛”,确保了历次返回搜救任务圆满完成,使我国载人航天搜救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着陆场系统是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飞船返回舱着陆后,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实施救援,对宇航员和返回舱的安全至关重要。

1997年,在飞船其他系统紧锣密鼓进行研制的过程中,原总装备部组织自主研发921工程着陆场短波定向仪和短波通信设备,使着陆场系统在搜救返回舱时有了锁定目标的“眼睛”,极大缩短搜救回收的时间,提高搜救回收的效率,确保返回舱和航天员的安全。

经过艰苦攻关,中国电科拿下了这一任务。

在“神舟”飞船的发射中,我国采用了空中和地面(海面)双重保障的搜救体系。所有参试设备分布在主着陆场、副着陆场、海上溅落区和应急着陆区等广大区域,形成了海陆空天地一体的搜救网络。

为了进一步提高搜救效率,也为保护环境、节约投入、缩减庞大的地面搜救队伍,2008年1月,原总装备部制定了“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回收搜救方案,中国电科又一次勇挑重担。

受气象、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返回舱着陆的姿态不能像人们设定的那样直立于地面,往往会发生倾斜或倾倒。一旦出现这种状态,定向仪收到的信号会发生极化变异,如果不采取双极化技术体制则可能收不到信号或收到很弱的信号,给搜索搜救带来困难,延长航天员出舱时间。

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攻关,中国电科突破了双极化接收、小型化天线阵列、机载环境电磁兼容、适合机载环境的结构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出了比进口定向仪功能更齐全、技术更先进的机载定向仪,确保飞船返回舱落地后在不同姿态下都能被准确定位。

此后,中国电科又一举拿下空中搜救指挥平台建成的任务。这个平台的建立,使我国的航天搜救从返回舱再入大气层开始,对目标进行捕捉、分析和落点预报,然后组织搜救人员迅速向返回舱集结,指挥对航天员的救护和对返回舱进行处置,同时肩負与北京指挥中心的通信联络,实现了搜救的组织指挥从地面到空中的转移和对返回舱搜索的无缝链接,极大地提高了搜救效率,使我国着陆场搜救系统实现了“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的新模式。

此外,中国电科还为神舟系列、舱外航天服研制了数千套传感器。主要有用于航天员生理参数遥测的脉搏压力传感器,用于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的座舱总压传感器等,为航天员的生存提供保证和控制。

从“神一”到“神十”,中国飞天圆梦之旅上的各个“风景点”都凝聚着中国电科科研人员的智慧、心血和汗水。这支党和国家信得过的队伍,一直保持着天生的创新基因和激情,深躬电子信息行业,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篇5:飞天凌空》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是新闻的学习,阅读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而《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第一课第二课是消息,第四课是一篇通讯。那么在学习《飞天凌空1》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新闻特写、通讯与消息的共同点与区别。

新闻特写只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价值最生动感人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篇6:飞天凌空教学设计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新闻的含义和特点,也已经掌握新闻体裁之一,新闻消息的含义、写法和特点了。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本单元介绍的四种新闻体裁中的第二种——新闻特写。教师不仅可以对比消息和特写的异同,还可以用大量的环境特写和人物特写的图片,引导学生去发现特写的点在哪里,从而让学生从概念的理解到阅读的体验,最后再到写作的实践,完整地对新闻特写有了一个全面的感知。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特写的含义和价值;

2、掌握本文的写法,制作新闻特写评价量表;

3、掌握消息和特写两种体裁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难点: 把握新闻特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体裁

1.了解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学生阅读:《“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了解新闻特写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

(1)“特写”,作为电影学中的术语时,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2)新闻特写含义: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价值:满足读者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

二、感知全文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三、探究写法

1. 动作分解

默读课文,填写表格

2.描绘准确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轻(舒)双臂,向上( 高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 )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3.比喻生动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的水花则悄然不惊。

4.语言简洁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填完,大家发现本文使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本文语言简练。

5.写法小结

屏幕显示

1)采用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多次使用比喻手法,描绘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用词准确,客观地呈现事件;

4)频繁使用四字词语,语言简洁精炼。

四、制作量表

预设

五、比较异同

1.阅读吕伟夺冠的消息

标题: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 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 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导语)。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 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 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 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 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 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主体)。

2. 完成填空。

作业设计

1. 完成课后检测题(附件);

2. 朗读本文,体会新闻特写的写法特色。

【教学总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飞天凌空课文电子原文】相关文章:

读飞天凌空有感范文06-08

《“飞天”凌空》新闻教学课件05-05

凌空街道2010年残联汇报总结04-23

神七飞天04-30

观《飞天》有感05-07

飞天梦想精05-10

四年级飞天教案04-07

看飞天有感范文05-20

中国飞天梦范文05-22

梦圆飞天教案04-30

上一篇:【备战2013】中考语文 作文指导技法之构思素材下一篇:尺子的梦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