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故事:关于自我

2024-04-12

佛经故事:关于自我(精选10篇)

篇1:佛经故事:关于自我

关于自我的佛经故事

关于“自我”或者是“我”这个概念,不同学派、不同宗教、不同国度、不同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见解,说千道万也是讲不清楚,也弄不明白的。

贯穿佛经中的重要概念其实不是“自我”或者“我”,而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经讲“明心见性”,“我”是“四大和合”的“相”,是虚幻不实的。

因而这个“相”,只是一种表征,它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幻相。因缘际会是一种果报,也是虚幻的,是“空”的。

切入“空”的真谛,那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这样的状态。诸相就是“色”,最终归于“空”。其实“空”亦是一种相。

相是什么?称之为一种层次,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时空状态,都可以。无相谓之空,就是没有差别的状态,没有你我他它的差别,没有物质现象,没有欲望,没有思想,也没有情感,更没有贤智慧愚和伦理道德,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无”的状态。

佛法开释众生真谛,寻求涅盘正道,就是寻求达到“无”的境界,那样的境界,不在有“自我”或“我”这个说法,这样“自我”就解脱了,就觉悟了,也就成佛了。

但是,生命修行之路,漫漫兮其何修远!我们只能一步发心、立愿、修行,不是只是现在今生,而是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持之以恒,永无休止的。

说一个故事:

华严寺是一座非常有名望的寺庙,经常有乞丐来乞讨。这天,一位断了左臂的乞丐来到华严寺乞讨,正好遇见“彻悟”方丈。

彻悟方丈没好脸色严肃地对乞丐说:“你去,把前院的这堆砖头,给我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乞丐听了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头呢?你这不是在捉弄我吗?”说着他乞丐怒气冲冲地向寺外走去。

“你给我站住!”彻悟方丈大喝道,然后亲自用一只手抓起一块砖头,说道:“搬砖这样的事,一只手就能做得到,你为何不去做呢?”

乞丐见状,面露羞愧,不再争辩什么,用他唯一的一只手和方丈一起搬起砖头来。两人花了半天的时间,才把砖头全部搬完。

临了,彻悟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接过钱,感激地对方丈说:“谢谢你!”

彻悟方丈说:“谢什么,这是你自己凭劳动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离开了华严寺。

这天,华严寺又来了一位乞丐。彻悟方丈把他带到后院,指着那堆砖头对他说:“你把这堆砖头搬到前院去,我就给你饭吃。”

这位乞丐四肢健全,身强力壮,狠狠地瞪了方丈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

寺中弟子十分不解地问方丈:“方丈大师,你上次叫那乞丐把砖头从前院搬到后院,这次你又让这乞丐把砖头从后院搬到前院,这到底是想把砖头放在前院还是放在后院呢?”

彻悟方丈微笑着对弟子说:“这些砖头,对我们来说,放在前院和后院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乞丐来说,搬与不搬,其意义就不一样了。”

时隔数年后,一位衣着考究的人来到华严寺,要拜谢彻悟方丈。这位气度不凡的人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只右手。原来他就是那位用一只手帮方丈搬砖头的乞丐。

原来这位一只手的乞丐自从彻悟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明白了方丈的用意,后来他努力拼搏,终于有所成。

而那位四肢健全的乞丐,数年来依然还在附近村落行乞。

这个故事,实际就是关于“自我”的故事。

“我”在这里,一只手与两只手,并无差别,都可以做事,能做事,而且能做好事情,这就是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定位,确定价值取向的问题。

马云说:如果你不爱钱,钱肯定也不会爱你,你也不会拥有钱。

迪心说:如果你只爱钱,钱同样也不会爱你,你有钱也会失去。

再讲一个故事:

唐朝有一位智闲和尚,曾经拜灵祐禅师为师。

一天,灵祐禅师问智闲和尚:“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啊?在娘胎里的时候啊,能做什么呢?”智闲和尚冥思苦想,无言以对。只好说:“师父,弟子愚钝,还请师父赐教!”

灵祐禅师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和尚回去禅房,翻箱倒柜查阅经典,翻阅佛经,但没有一本书里记载了这样的事情。

智闲和尚顿时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熟读佛经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真谛,不想这一切都是空啊!”

智闲和尚灰心之下,一把火将自己的书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智闲和尚辞别灵祐禅师下山,灵祐禅师没说任何安慰的话,也没有挽留,任他自行离去。

后来,智闲和尚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住下,过着和原来一样简单的修行生活,但心中却总是放不下灵佑禅师问他的问题。

这一天,智闲和尚如同往常一样行走在林间,苦思着那个问题,有意无意间随手捡起一片碎瓦片抛了出去,瓦片正好打中一棵竹子,立时发出清脆悦耳的空响声。

智闲和尚突然感觉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让他全身都在颤抖,同时充满了喜悦,他终于达到了禅悟的境界。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实际上,凡夫众生,皆是住相生心,总是住欲生情,这才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世界也便由此幻化而成,最终形成了我们自以为是的“自我”、“情感”和“宇宙”等等认知上的概念,进而紧紧地束缚着众生。正是这样锁链般的束缚,使得众生不得不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诸缘因心而起,诸相因我而生。如果窥破“我相”,诸相自灭,万法皆空。

凡夫愚钝之人,以为有我,所以总是被这个“有我”所产生的“幻相世界”所迷惑,以为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都是真的,贪著其事,沉迷其欲,难以自拔。

未学佛法的人,见山是山,所以是山;见水是水,所以是水;

修习佛法的人,见山非山,山不是山;见水非水,水不是水;

证悟佛法的人,见山非山,故名为山;见水非水,故名为水。

说明白点,是也不是,非也不是,山水的概念,只是一个名号而已。

上面佛经故事中,第一个故事是寻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人生价值的体现,需要的是“自制、自信、自强、自立”的“自觉自渡”。你如果喜欢,那么就去努力,就去付出,而不是索取!

第二个故事是讲“自我”的本质问题,“我”是蒙昧无知的假相。娘胎中的那个“胎儿”,没有思维,也无情感,无知无觉亦无识,何来“自我”这般概念?

现代倡导“胎教”,这是要把大人的思想意识或愿望强加给未出生的胎儿,“胎儿”当然能“受”,却没有“想”,更不能行,更不会形成认识。你以为天才儿童真的是娘胎中学会琴棋书画的啊?

信仰迷失、道德沦丧、急功近利、利欲熏心、贪淫等等社会乱象,这正是执于“我相”的根本原因。

智闲和尚无法回答师父问题,就是因为执泥于胎儿这个“我”,能做什么呢?

故事没有告诉大家智闲和尚到底证悟了什么,整部佛经也没有告诉大家佛证悟了什么。没有告诉什么,其实就是什么都告诉了。

如同浮沉与生命苦海中的众生,佛法就是那驶向彼岸的船,船已经在身边,大家还犹豫什么?既然上了船,为何还问真的能到彼岸吗?为何还傻傻地问彼岸真的存在吗?

彼岸就在心中,身外无处可寻。

我是谁?我是什么?

我是我,非真我;我非我,故名我。

篇2:佛经故事:关于自我

两头鸟的故事,与家庭、社会一样,都是生命共同体。夫妻之间是共命之鸟,若不及时止息猜疑和怨恨,否则就会像愚夫愚妇一样,企图自残以报复,最后,双方都会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整个社会也是生命共同体,不论是睡着或醒着,都不应使自己成为社会的负面因素。自伤自毒,伤害的绝不只是个人!如果人人都能有“共命”的观念,以爱存心,以仁存心,相信这世间处处都会是爱的涟漪。

从前在雪山下,有一只两头鸟,为了安全起见,它们流睡觉,头如果睡着,一头便醒着。

这只两头鸟虽共用一个身体,却有完全不同的思想,一头叫迦喽嗏,常作好想;一头叫优波喽嗏,常作恶想。

有一天,在树林里,到优波迦喽嗏睡觉,忽然从树上飘来一朵香花。醒着的迦喽嗏就想:“看它睡得那么熟,还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虽然独自吃了,我们一样都可以除掉饥渴,得到这朵香花的.好处。”于是,就默默地把那朵香花吃了。

过一下子,优波醒来了,觉得腹中饱满,吐出的气充满香味,就问迦喽嗏说:

“我在睡觉时,你是不是吃了什么香美微妙的食物?我怎么觉得身体安稳饱满,声音美妙,感觉这么舒服。”

“你睡觉的时候,有一朵摩头迦华落在我的头旁边,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并没有分别,就独自把它吃了。”

优波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从内心深处生起瞋恚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东西吃,也不叫我,你等着瞧吧!下次我吃些坏东西害死你!”

过了不久,两头鸟经过一个树林,优波看到林间有一朵毒花,起了一个心念:“好,害死你的机会来了。”就对迦喽嗏说:“你现在可以睡觉,我醒着,帮你看守。”

等迦喽嗏睡着以后,优波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于优波的恨意,两头鸟就一起毒死了。

这是记载在《佛本行集经》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说这个故事来告诫弟子,瞋恚是多么可怕的愚行,一个人(乃至一只鸟)在怀着恨意时,往往会忘记对自己的伤害,更甚的是以自己的生死来逞一时的仇快,走入一个无可挽回的境地。

两头鸟的故事还有更深刻的象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是两头鸟,有着善恶的抗争、梦与醒的矛盾、觉与迷的循环。当一个人在善意、觉性抬头的时候,就可以使恶念、痴迷隐藏;可是当一个人恶意的瞋恨愚痴升起时,立即就杀死了自己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善念了。

另外,对一个修行者,他处在众生中就有如两头鸟,大家都是共用一个身体,使任何一个众生受到伤害,立即就伤害了自己的慧命,因此要保持着纯明的善念,才不至于损人损已。

在两在头鸟的故事,迦喽嗏在临死前说了一首偈:

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

其华风吹在我边,汝反生此大瞋恚。

凡是痴人愿莫见,亦愿莫闻痴共居。

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

篇3:关于昆仑堂藏四段唐代佛经抄本

四段纸质不一,第一段和第三段用纸虽非同一种纸,但是其纸质光洁细腻,非麻纸。两纸都看不到明显的粗纤维,抄纸帘纹较为细腻,纸质非常紧密,说明造纸时的纸浆非常细和造纸技术之发达。两纸虽黄色程度不同,但都颜色均匀,特别是《大般涅槃经》段,为两纸拼接成,但两纸颜色没有差别。这当是人们所说的唐代“硬黄纸”。其他两段比上述两段的质量要差了许多,抄纸帘纹较粗,质地明显较松,特别是《妙法莲华经》用纸的颜色明显不均匀。

四段都有“乌丝界栏”,对先人这种十分精湛的技术,我感到佩服之极。每根线条色度一致,细如游丝,均匀、干净、刚直,而且线与线之间都能绝对保持平行,且分隔极其均匀,粗细一致。这是中国古人所创造的一个手工制作技术的奇迹,但在印刷技术风行后,这种技术逐渐消亡了。当时这些工匠对软性笔的控制能力,足以让现代的工笔画家汗颜,因为这种质量的线条在他们的画中是无法找到的。

中国的抄写佛经,最初在形制上和后来的唐代抄经差不多,但是到了唐代就已经形成了每纸19行或28行,每行17字的固定模式。这四段抄经中,《大般涅槃经》和《金刚经》的抄写是严格按照这一模式进行的,而另两段虽然没有按照这一模式,但是每行字数也基本上在15至19字之间。

经过与施安昌先生所编的《敦煌写经变字群字例表》中的字例相对照,发现这四段抄经抄写时间的上限为初唐前期,下限为晚唐前期。如《大般涅槃经》中的“泥”“医”,都是初唐前期的写法,但是“边”“陁”字又有初唐后期的特征,这就说明这段经卷的抄写时间当在初唐的前后期交替时段。第二段《妙法莲华经》中的“碍”“陋”“边”“离”“义”字结字特征属于唐初晚期以后,而“因”“切”又有晚唐前期的特征,因此说明这段抄写的时间当在初唐后期到晚唐前期之间,但是绝不是武周时期的。从“耨”“切”“涅”字的特征来判断,第三段《金刚经》和第四段《心经》的抄写时间也是初唐后期到晚唐前期。

这四段抄经所用为松烟墨,墨色鲜亮有浓淡变化,使得抄手用笔的提按转折很清晰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关于写经的书法风格,历来被人们所注重,如《宣和书谱》卷五评昙林书风云:

作小楷,下笔有力,一点画不妄作,然修整自持,正类经生之品格高者。有金书经目日《金刚上味陀罗尼经》,累数千言始终一律,不失行次,便于疾读。但恨拘窘法度,无飘然自得之态。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岂其意与笔正特见严谨,亦可嘉亦。

今人启功先生在其《论书绝旬百首》之十一中曰:

乳臭纷纷执笔初,几人雾霁识匡庐。枣魂石破才经眼,已薄经生是俗书。

唐人细楷,艺有高下,其高者无论矣,即乱头粗服之迹,亦自有其风度,非后人摹拟所易及者。

唐人楷书高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壬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所不及者宫耳。官位逾高,则书名逾大,又不止书学一艺为然也。

余尝以写经精品中字摄影放大,与唐碑比观,笔毫使转、墨痕浓淡,一一可按。碑经刻拓,锋颖无存。即或宋拓善本,点画一色皆自,亦无从见其浓淡处,此事理之彰彰易晓者。

对写经书法的评述,前人备矣,所以我只就这四段写经的书法进行比较。第一和第三段非常贴近以上的评述,特别是第三段的书法,虽然严守法度,但写得十分轻松自然,很有文人书法的气息,比后来元代赵子昂的小楷更具古意,只是线条稍有点软。

第二段书法保留了许多隶书的笔法,有很多字写得十分巧妙,醇厚古拙,墨色有变化,所以也极见古人之精神。

以上三段书写整洁,格式统一,特别是第一段属于标准固定模式,所以显示出的气息,使人感觉到此段当出于官方抄经机构的经生之手。

篇4:佛经故事

硕奎禅师是北宋时期江苏庆云寺的第八代住持,在《历代高僧传》中,硕奎被称为“圆悟禅师”,而庆云寺曾经又名圆悟堂,即因硕奎在此参悟禅机而命名。

硕奎担任住持时,庆云寺的香火非常旺,僧众也非常多,甚至还有很多俗家弟子,其中有个名叫高彦的俗家弟子,家住泰兴城郊,是个富商的儿子,后来高彦下山经营起了酒楼,开业之日,就请了师父硕奎和另外几个师兄弟来店里做客。当然,硕奎为师父和师兄弟们安排的是素宴,硕奎和众弟子们正吃着,大徒弟在夹菜时突然发现炒笋里居然有块肉,大徒弟非常生气,高彦身为俗家弟子,不会不知道师父和师兄弟们是不吃肉的,那么这到底是有意为难还是无心之失?于是大徒弟就故意把这块肉夹到最上面来,想让高彦看看,让他羞愧羞愧。事实上,炒笋里出现这块肉并不是高彦的过错,而是厨师们觉得炒笋里一定要放点肉调调味,否则就不鲜美,原本是打算在装盘时将肉取出来的.,但后来厨师一忙居然把这事儿给忘了。

硕奎看见大徒弟把肉夹到上面来了,就用筷子把肉压到了盘底去,但大徒弟还是觉得这样的过错坚决不能姑息,就又把肉夹了出来,硕奎不满地看了大弟子一眼,又伸出筷子想把肉压到盘底去,可正这时,包房外传来了高彦声音,他又端菜进来了,想把菜压下去已经来不及了,硕奎就一变手势,把肉夹进了自己嘴里,嚼了嚼就吞了下去。

回寺的路上,大徒弟不解地问硕奎说:“师父,这是高彦师弟犯的过错,可是你为什么不仅没有指出来,反而还自己犯戒吃下了那块肉呢?”

硕奎笑笑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如果你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让高彦看到菜中的肉,他一定会很难过很自责,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触犯了戒律是我不对,所以我回寺之后就会当众处罚我自己,但我却保住了高彦的面子和感受,谁又能说这是一件坏事呢?我们修禅立说本来也就是为了帮助别人,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扬名立万。”

篇5:佛经小故事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篇6:佛经故事新编

渔夫虽然有祖传的精良设备,但他却从未出过海。湛蓝的天际线和水手们强健的背影,一直都是在他梦中频繁出现的幻影。

因为祖辈的艰辛打拼,自小渔夫的家境便比常人优越许多。于是,他再不用继承祖传的技艺,再不用像父辈们一般终日饱受烈日风雪的煎熬。渔夫的童年悠闲自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渔夫的父亲到底逃不出最后的结局。翻腾的海永像一张无法逃脱的网,遮天蔽日,将他席卷而去,唯剩那条牢固的木船停泊在残阳的暖风里。他撒了一辈子的网,却不曾想到,自己其实也活在另外一张细密的网中。

渔夫的家境很快就败落下来。没了父辈的技艺,他连生存都举步维艰。更要命的是,他自小便体弱多病,此刻没了上等药材的滋补,竟瘦弱得不堪一击。

他偶然听人提及,十里之外的竹林内住着一位智慧非凡的禅师,能解世人困惑,能消百病疾苦。于是他慕名前去拜谒。

林中有石,石上有屋,屋内果然住着一位仙风道骨的禅师。渔夫喜极而泣,将一生的波折与目前的困境都告诉了禅师,请禅师帮忙解惑,并消除疾苦。

禅师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渔夫想了想说:“我最大的愿望是身体强健,既不必遭受疾病缠身之苦,又能从此自力更生。”

禅师笑了,抬手指向竹林的东方:“千里之外有一高山,名日飘渺,直耸云霄。山顶有庙,庙中有仙,可实现你此时夙愿。你若能徒步而去,沿途又心存善念的话,他势必会答应你的一切请求。”

渔夫叩拜了禅师之后,迫不及待地上路了。从此,冬风雨雪、雷电都阻挡不了他向东行进的脚步。不管遇上什么困难,他始终心存善念,始终想着高山上的神仙。他想只要能坚持到那儿,便可以获得焕然一新的人生了。

渔夫走了足足两年。行程中,为了生计,他先后换了十几份工作。农田中,铁锹将他的手掌磨破,仓库里,重物将他的脊背压垮;饭馆中,数千只碗使他洗到手脚发麻……

他终于到达了山脚。抬头望去,那云霄中的山顶依稀可见。他费尽了气力爬到山顶,可奇怪的是,山顶上不但没有禅师所说的神仙,就连寺庙,也是空空如也。

渔夫发现自己受骗后,怒火中烧,决定回到林中找禅师算账。回程只用了三个月。待他到达林中时,禅师早已立在门外等候多时。

渔夫低头审视自己因跋涉而强健的身躯,终于彻悟。他无怨无悔,坚持不懈地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山顶,进入庙中,他自己便是那庙中的神仙。

人世万般苦难,皆源于受难者本身。能导引其脱离苦海的明灯,唯有那颗始终不忘自救的心。

佛经故事新编2:为了迎接太阳

一个小沙弥在一个寺庙里修行。那儿香火鼎盛,前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川流不息。小沙弥想静下心神,潜心修身,但寺庙的应酬太多,自己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自己远不如寺里的许多僧人。有人劝小沙弥说:“这个寺庙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纳集了天下的许多名僧,如果你想很快崭露头角,应该到一些偏僻小寺中潜心修行,大量阅读经书,很快你就会高出一般僧人了。”

小沙弥想了一会儿,听着这话很有道理,就准备辞别师父,离开这个喧闹拥挤的寺庙,到一个偏僻冷清的小寺庙去。于是,小沙弥打点了经卷、包裹,去向方丈辞行。

方丈知道小沙弥的想法之后,问他:“太阳和月亮谁能量更大?”

小沙弥说:“当然是太阳了。”

方丈说:“你愿做月亮还是太阳呢?”

小沙弥想都没想回答道:“不用问也是太阳了!”

方丈微微一笑说:“我们到寺后的林子里去走走吧。”

寺庙后面是一片青翠茂盛的树林。方丈将小沙弥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最粗壮的一棵问小沙弥:“这棵树最大,可它有什么价值呢?”

小沙弥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便说;“它只能做煮粥的劈柴。”

方丈又带小沙弥到更深的林子中去,这里的树都长得枝繁叶茂,每一棵大树都笔直挺拔,像参天古木一样。方丈问道:“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

小沙弥说:“它们都有个目标,就是为了更多地承接天上的阳光吧。”

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这些树就像现实中的人一样,他们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都可能成为栋梁。而那些没有目标的三两棵树,大片大片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但是它们在这样的奢侈生活中早已迷失了方向。”

小沙弥听后,想了一会儿,惭愧地说:“不管在什么林子里,只要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就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吗?”方丈点了点头,小沙弥对方丈说:“我决定留下来了!”

后来小沙弥苦心潜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

佛经故事新编3:长大了就不苦了

一位年轻人向大师诉说内心的痛苦。

“长大了就不苦了。”大师说。

“可我已经长大了。”年轻人说。

“可你指的长大,是年龄的长大,是身体发育的成熟。”

“一个人,除了年龄的长大和身体发育的成熟外,难道还有别的长大和成熟吗?”

“有!那就是内心的长火和成熟。”大师说,“你内心没有长大和成熟,当然会觉得痛苦。”大师说完,拿来两枚果子,一枚成熟的,一枚青涩的,他把两枚果子从中间切开。

大师问:“你比较一下两枚果子的横截面有什么不同吗?”

年轻人仔细对照了一番,说:“青涩的果子内心是空的,成熟的果子内心是实的。另外,成熟的果子内心有果核,而青涩的却没有。”

“我们知道,成熟的果子是甜的,青涩的、未成熟的果子是苦的。”大师说,“为什么呢?因为未成熟的果子内心没有长大和成熟。内心怎样才算长大和成熟呢?就像这枚成熟的果子一样子,内心永远是充实的。你知道这成熟果子的果核代表什么吗?”

篇7:佛经励志故事

从县城一中查分回家,他心若槁木,腿一直在哆嗦着。回到村里,夜幕已经降临,乡亲们劳作的田野早已空旷寂寥。然而,只有他父母还在辛勤地割着韭菜,二老配合得很默契,父亲割,母亲捆。

盛产韭菜的田野脉脉地散发着清香,可他的心却似坠入谷底。看到儿子归来,父亲目光坚毅地问:“考得怎么样?”他怯生生地回答:“480分,本科一点希望都没有了。”他的声音很低沉,远远不如夜里游弋的虫鸣的叫声。父亲随即“嗯”了一声。

但他觉得父亲的无声比责骂更加犀利,于是再也控制不住情绪了,眼泪喷涌而出,凄厉的哭泣声徘徊在田野上空,荡漾而去。

谁知父亲突然勃然大怒起来:“哭什么?真熊包,又不是世界末日!”他被父亲高八度的嗓音镇住了,没想到平日温和的父亲会如此刚毅。父亲用男人的口吻命令道:你以后每天都跟我来田野上割韭菜。

父亲虽然没有多大本事,但种韭菜在本地却是首屈一指,尤为称道的是,当烈日炎炎的夏季来临后,别家的韭菜都开始泛黄或干尖,唯独他家的依然是嫩绿和光鲜的。

此后,他整日跟着父亲到菜地里忙碌,除草,施肥,浇水,什么活都干。因为高考失利,他和父亲几乎没有任何言语,父亲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不过,他心中一直有个疑团:为什么父亲的韭菜那么出色呢?

随着时间愈久,他也渐渐地发现一些端倪,父亲浇水和施肥掌握的时机和别人不同,但他知道这不是问题的核心和实质。

夏季的韭菜一茬旺过一茬,别人都着急收割上市,而父亲却迟迟不肯出手,只是任其自由地疯长。更让他费解的是,父亲居然把那些疯长的韭菜趁着黑夜全部割下,并快速处理掉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疑惑地问:“爸爸,我们为什么不收割卖钱呢,这不是浪费吗?”父亲只是笑笑,没有作答。

不久,仲夏和雨季纷至沓来。可是,令他惊喜的事情出现了,他家的韭菜依然是嫩绿和光鲜的,而其他家的早已干枯如草。当然,这一切父亲都是秘密进行的,由于韭菜种得多很少有人发现这个机密。所以,父亲的韭菜因为成色鲜亮,总能卖上好价钱。

他不解地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呢?”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也是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道理其实很简单,我那样做只是想让那些老韭菜养养根,只有它们根基肥壮,才能长出好韭菜。”父亲接着说:“我了解你,不是你的根基没有打好,这次高考只是因为紧张导致发挥失常,但不要气馁,人生的路还很长,有根基就能看到未来和希望,这次失败将是你人生的新起点。”

他完全没有想到,整日在田野里为自己劳顿的父亲,竟然能说出如此至深的`人生哲理。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其实胸中早已明镜了然。

他拒绝了朋友和老师让他复读的邀请,执意上了一所普通的专科学校,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名校的本科。在上学期间,他尽情地发挥自身优势,给杂志或者报刊投稿,逐渐锤炼成为一位优秀的作者。

篇8:佛经故事

昔有贫人在路而行,道中偶得一囊金钱,心大喜跃。即便数之。数未能周,金主忽至,尽还夺钱。其人当时悔不疾去。懊恼之情,甚为极苦。

【释义】

从前,有一个穷人在路上行走。途中偶尔拾到一袋钱,他非常高兴,就马上数起钱来。钱还没有数完,那钱袋的失主突然赶到,把金钱全要了回去。这个人当时很后悔,要是拾到钱袋就离开,那么就可以得到这些钱了。真是后悔、痛苦极了。

【寓意】

篇9:经典的佛经故事

许真君就是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真君见此情景,非常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原来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后来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太康初年飞升成仙。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或称许旌阳。

02.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03.天台智者大师凿放生池

隋唐时高僧,天台宗第三代祖师智者大师,讳名智凯,隋炀帝尊称他为智者。大师曾发起佛教徒,乐捐钱财,购买浙江临海一带洼地六十多所,延长起来共有四百多里,开凿放生池,普劝世人戒杀放生,并奏请朝廷,下令立碑,禁止捕鱼,直至唐贞观年间,依然存在。自后,也有很多明君高僧倡导,唐肃宗乾元二年,下诏天下州县,各立放生池。宋真宗天喜元年也下诏天下广立放生池,杭州西湖,就是宋朝时设立的放生池,现在成了有名的胜地。到了明朝莲池大师,也在上方、长寿两处设立放生池,并以戒杀放生文流通天下。因此,自古以来景仰德风,发心慈济物命之仁人君子,真不可胜数。可惜世代久远,提倡者离世而去,时局变更,善法也败坏了,如今渔火,已如星布,夜半电鱼者,飘飞水面,平时又有钓鱼比赛等残害物命的活动,实在令人悲叹!

04.隋侯放蛇得珠

汉姬姓诸侯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途中见一蛇,被困在热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急忙以物用药敷治,然后用手杖挑入水边让它恢复体力后游去。后来隋侯从齐国回来,又道经此地时,见该蛇口衔一颗宝珠,等候赠送隋侯,以报救命之恩,隋侯心中明白,但是不敢接受。当晚,梦见脚踏一蛇,惊醒一看,却发现床头一对明月宝珠,直径一寸,纯白色,夜里发光,可以照耀全室,世称为隋侯宝珠。

05.大树仙人护栖怀鸟

古时有一仙人,在深山修道,时常静坐在一棵大树下。屏除杂念,修习禅定。是时,正值冬天,气候非常寒冷,时近黄昏,有一只饥寒小鸟飞来,就栖息在仙人怀中,希望获得一些温暖能延续它的生命,仙人惟恐惊动鸟儿,因此盘膝打座,身体不敢摇动,让鸟儿无忧无惧安处怀中,等到翌日小鸟飞往别处栖止,仙人才出定。慈悲爱护动物的心怀,竟然到了如此程度。

06.寿禅师赎鳞虫得度

宋朝永明大师,讳名延寿,莲宗第六代祖师。平生喜欢买物放生,吴越王钱文穆镇守杭州时,大师当余杭县的库吏,常挪用库钱买鱼虾等水族放生。因此犯了“监守自盗”的罪名,依法应处死刑。吴越王信仰佛教,深知他盗用库钱,全在放生。因此命执行刑罚官,在临刑时,注意观察他的言词容色,前来禀报。大师身临刑场,脸上毫无忧戚的表现,大家都觉得很奇怪,大师说:„我对库钱,毫无私自使用,全部买物放生,如今死了,直生西方极乐世界,岂不是一大乐事?“吴越王听了他的话,就赦免了他的罪。大师从此出家为僧,勤修禅定,礼佛拜忏,获得无碍辩才。大师涅槃后,抚州有某僧生病,神识入冥间,见阎罗王大殿左边,供一尊僧像,阎罗王时常出座恭敬礼拜。某僧感觉奇怪,主吏回答说:“阎罗王礼拜的是永明寿禅师,永明禅师在世时修持精进,如今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证上品上生,阎罗王特别尊敬大师的德化,因而设供每日经常礼拜。”

07.孙真人救龙子传方

孙真人是历史上大名医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七岁就学,便能日诵千余字,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学说兼好释典。精于阴阳推步医药之学。后来隐居太白山修道家功夫,练气养神,专精探究医药,以济世活人为心。当他尚未成就仙道时,有一次外出遇见村童,捕捉一蛇,殴打戏弄,蛇身出血将死。孙真人怜悯蛇无辜遭受伤害,便向村童买回,用药敷治救活,然后放生于草泽中。经过月余,孙真人在静坐间,见一位青衣少年前来邀请,真人跟随,到了世人称羡的水晶宫,见头戴合帽,身穿绛衣的龙王出来迎接,延请上座并说:“小儿前日出游,被人所伤,幸遇道人拯救,不胜感激。”即召青衣小官出来,再三拜谢,并殷勤设宴款待,留住三天,临行拿出奇珍异宝赠送,以表谢意。真人坚持不受说道:“久闻龙宫甚多医病秘方,愿能传我,以救世人,远胜金玉。”龙王为感激救子之情,便赠送玉笈三十六方。命仆护送真人到家。经过屡次试验均有灵效,于是编入千金方中传世,从此医术更加精通,行医救人无算。后来证了仙品,活到一百二十岁,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早上起床,沐浴更衣,遗下形体,仙化而去。经过月余,形体颜貌不变,举尸入棺,轻如空衣,时人都惊奇赞叹!世称为孙真人。

08.沙弥救蚁得高寿

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已证道果,得六神通,知道随侍身边的小沙弥,再过七天,性命将尽。因此命沙弥回家探省母亲,并吩咐他说:“八天以后再回来”其目的就是要他命终在家中。小沙弥在家度过了八天,就回到师父的身边,比丘觉得很奇怪,于是入定观察究竟。原来沙弥在回家途中,看见蚂蚁穴被水浸入,千万蚂蚁被困水中,将要淹死,沙弥顿发一念慈心,随即脱下袈裟堵住水流,并以竹作桥救渡,万千蚂蚁因而得免溺死。由此功德,转短寿而成长寿。后来沙弥活到八十高寿,并证罗汉果,永离六道轮回之苦。

09.毛宝以放龟免溺

晋朝毛宝尚未成名时,有一次在途中遇见渔夫?带一只大白龟出售,毛宝心生怜悯,将它买来,放生江中。后来毛宝当大将军,镇守邾城。敌将石季龙率兵数万,大肆围攻,毛宝领兵对战大败,士卒六千人纷纷四散逃跑,部分投江,都被溺死,唯独毛宝披甲投江时,好象觉得堕在一块大石上,水中有物承托着他行走,因此免得溺死。等待到达对岸时,仔细一看,原来承托的,竟是从前所放生的那只大白龟。所谓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白龟报恩这就是当生的显报。

10.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曾经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能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点呼名次时,宋郊果然选居第一。当时章献太后认为小弟不可位居兄长之先,于是该祁为第十名,以郊为第一名。这时两人才深信高僧的话,果然应验。

11.孔愉以救龟封侯

孔愉是晋朝山阳人,本是一名小官。有一次,经过余干亭,见一只龟被人所囚,孔愉心生慈悯,将龟买来放生于河中,龟浮游水面,屡次引颈回头,仰望孔愉,表示无限谢意,然后才没入水中不见了。后来孔愉因讨伐华轶有功,封为余干亭侯。当铸造侯爵官司印时,印上龟纽头部,往后回顾,铸印官司将它融毁,重新铸造,但是融铸了数次,仍旧模型正直,龟纽向后回顾,铸印官司大感奇怪,便将经过情形,报告孔愉。孔愉忽然想起从前放龟,龟屡次回头顾望,这才恍然明白,如今得以封侯,定是放龟功德的善报,于是保留这颗回顾侯印,佩带使用。

12.屈师纵鲤增寿

屈师在元屯地方,遇见淦翁捕捉一条赤色鲤鱼,鱼望见屈师,跳踯挣扎,似有求救之意,屈师心中不忍,便将它买来放入河中,让它优游而去。后来梦见龙王邀请他到龙宫中,对他说:“先生本来寿命已尽,因救龙子一命,增延福寿十二年。”屈师救鲤鱼时年四十八岁,后来寿达六十,子孙满堂,无疾善终。[/color]

13.舍巨鳖厨婢愈疾

程氏夫妇平素喜吃鳖肉。有一次偶然买回一只大鳖,吩咐厨婢宰割烹煮,当时夫妇有事暂时外出。厨婢心想:“由我亲手宰杀的鳖命,已经不可计数。今日我决定要释放这只大鳖,甘愿挨受鞭打,不忍心再宰杀了。”于是偷偷地将鳖放生于池中。主人回来索取鳖肉,厨婢禀告说:“刚才不留意,竟被它走失了。”主人非常愤怒,执起鞭子狠狠地毒打厨婢,直到气消才罢休,可怜厨婢,遍体鳞伤,始终忍痛不说。后来有一次,厨婢感染瘟疫,发高烧,病得奄奄一息,主人怕她死在屋里,把她抬到池中水阁里,等待命终。当晚,忽然有一动物从池中爬出,身上负有湿泥,在厨婢身上涂敷,使她顿觉凉爽,高烧因而解退,于是疾病痊愈,得以更生。主人惊奇她病得如此沉重,没有吃药,怎能好转,厨婢便将事实经过相告。主人不信,到了晚上,隐藏暗处偷看,果然是从前失踪的那只大鳖来救她。全家惊奇感叹,从此永远不吃鳖肉了。

14.鱼族送行

宋朝时,诸暨县令潘华,是虔诚佛教徒,修习普贤忏法,仰体上天好生之德,万物和乐之心,严禁地方百姓,不可入江湖捕网鱼类,若有违犯禁令者,一律加以罪刑。因此在潘县令在任期间,江湖水族,得以无惊无忧,自由自在,游乐生存于水中。后来潘县令奉旨,将入朝为官,夜梦江河中数万鱼类,哀号哭泣,说道:“长者要离开本地,我辈不免要遭受烹杀了,”说罢哭声直上天空。潘县令醒来深觉奇异,便作梦鱼记,叮嘱后来接任的县信,也能保护水族。当潘县令临行时,江湖水中,忽然发出一阵很大悲号的声音,好像失却了保障,如同丧失父母一般痛切,附近百姓皆亲耳听到,大家无不惊奇感叹。

15.救雀受衔环之报

汉朝杨宝,天性仁慈,年纪才九岁时,有一次在华阴山北,看见一只黄雀被鸱鴞追逐搏伤,坠落地上。又被许多蚂蚁困咬伤口,黄雀痛苦挣扎,杨宝深为怜悯,便把它救回,敷治创伤,小心畜养在竹箱里,又用黄花喂它,等到创伤痊愈,羽毛生长后,就放它飞去。当夜梦见黄衣童子,向杨宝再三拜谢说道:“我是西王母使者,在飞往蓬莱仙山途中,遭受伤害,承蒙拯救疗养恩德如今我要返回南海了。”说罢,便以白玉环四枚赠送杨宝。继续地说:“祝愿你子孙洁白,位登三公,就如同这玉环一样。”后来杨宝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列三公,清风亮节,贵显无比。

16.放狐脱陷井之灾

从前有一僧人,向来不务修行,却有投机取巧之能。听说中药黄精,能使人长生不老,为了试验是否灵效。便把黄精放在枯井里,然后引诱人陷入井中,再用磨盘盖住井口,被害人在井内急迫惶恐,无计可出时,忽然来了一只仙狐,靠着井,告诉陷井说:“请您不必忧虑,我教你方法脱出,我是通晓天道的仙狐,在坟墓里作穴居住,卧在穴下,目光注视穴中,时间久了,便能飞出,这就是仙经上所说的”神能飞形“的道理,您就一心注视磨盘上的孔洞,时久便能飞出。以前我曾经被猎人捕获,承蒙您慈悲赎命救我,因此特来报恩,望您不要忽视”。陷井人便照仙狐的方法,经过十多天,果然从井飞出,脱离灾难。僧人大喜,以为这是黄精的功效。

于是自己告别众人,带着黄精入井,吩咐人家,加盖磨盘,不料过了半个月,打开一看,僧人已经饿死在井内。真是可悲可叹!原来僧人不知前人脱离陷井灾难,乃是狐狸为报旧恩特来相救的,这不但说明了因果相报的事实,也正说明了不落实修持的后果。

17.蜈蚣听经

明朝穆宗隆庆四年,莲池大师行脚止宿一寺,见人擒捉数条蜈蚣,用竹弓系住头尾,大师怜悯买来放生,但多数已经半死了,只有一条全活,急速逃生而去。后来有一夜,大师正和一位朋友坐谈,壁上忽然出现一条蜈蚣,用木尺从旁边用力敲振,想驱逐它走,竟然不去。大师说:“难道以前所放生的就是你吗?你是为谢恩而来的吗?假若是的话,我当为你说法,愿你谛听:„一切有情,唯心所造。心地狠戾的,化作虎狼。心地恶毒的,化作蛇蝎。你若除去毒心,就可解脱这个形体。‟说罢叫他走,却不用驱逐,就慢慢的从窗外走出去了,朋友在坐,不禁同声叹为希有。

18.饷即瘗(yi)之

戒牛录上记载:宣城庚本淑的祖父辈,都遵守不吃牛肉,已经很久了。有一次,庚本淑生病,服用医师开的药方,用牛脑作引子。又曾经有人赠送牛肉,庚本淑自己虽然不吃,却给仆人吃,自以为这样就没有罪过。有一天,庚本淑梦见头戴冠帽,身穿赤色朝服的神,呵斥他说:“你是吃牛肉的人吗?身体竟如此腥臭难闻?”庚要淑回答说:“我并没有吃牛肉。”神既命随从官司吏检阅善恶簿,接着说:“你虽然未吃牛肉,但因病破了戒。面且送牛肉给仆人吃,由于这个罪过,应当夺减你的阳寿,姑念你尚有反悔之心,你若能劝百家不吃牛肉,就还回你的寿算。”庚本淑不敢回答,心想:“世人能信戒不吃牛肉的人很少,怎能劝导百家呢?至于平时若有人赠送牛肉应当怎办?”神知道他的心理,便微笑地说:“有人赠送牛肉把它理葬就行了。只恐劝导的心不坚定,何必忧虑推选不广呢?”庚本淑醒来就将梦中所见经过记载下来,流传劝化世人,戒吃牛肉。

19.十一世牛

篇10:佛经圣者故事:相者的预言

净饭大王在夫人与悉达多太子(释迦牟尼成佛前的身份)的身旁,见到世间上都在变动的情形,一面欢喜,一面又在忧惧。

这时有一位在蓝毘尼花园左近的婆罗门相者,博学多闻,高才善辩,他带着欢喜踊跃的心情跑来,口口声声说要为太子相命,而净饭大王正在惊疑不决的时候,就允许他的请求。他先看看安祥而卧的太子,然后又望望且惊且怖的净饭大王。他开始滔滔不绝的说道:

『大王!人生在世上,第一是希望生一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大王今天生下这一位像满月似的太子,真是可庆贺得很!这位王子的长成,必定是释迦族中的光荣。王呀!你心中不要惊疑,我告诉你,实在没有一点挂念的必要。』

『学者!你说得不错,我心中真是惊疑忧惧得很!』

『大王!你不但不要忧惧,并且你此刻就可以下令,让全国的臣民都来庆祝。从现在起,将是我们全国的殊荣。我们国家出生这么一位贤明的王子,必定能成为世间上的救世主。我拜望王子的尊容,决不是世间上那些智者或学者可以比拟,他将来定可以开启众生解脱的大道。他若继承王嗣,不但可以做我国的君主,而且他将是统领四天下的一位稀有的圣君,广布善政,广行王法,使五印的诸王,都望风屈膝的乞盟于他。他能够赐给世界之光!』

『是真的吗?学者!他能够统领四天下,那真是太好了。』净饭大王露出欢喜的笑容。

『不过,』学者庄重的说道:『假若他厌恶这尘世的喧嚣,爱居在寂静的山林,必定能求得最高的解决大道,必能成就真实的智能,为一最尊最贵的佛陀。佛陀,是世间上最伟大最尊贵的觉者,佛陀在人间,好比须弥山是山中之王,一切众宝中是以黄金第一,万川是以海洋最为阔大,无数的星宿中是以月亮最为光明,一切光明中又以太阳为最胜,佛陀是人天的导师,没有一样可以和他比拟。』

『学者!你又怎么知道他将来会喜爱寂静而且会出家呢?』净饭大王怀疑的问。

学者指着太子说道:

『你看,王子的尊颜,明净的眼睛广而又整,上下的睫毛长而又匀;绀青色的眼珠,高修而直的鼻梁,像这样的相貌,决非和寻常的人一样,他一定能成就佛陀的功行,愿大王速离惊怖赶快忙庆贺吧!』

婆罗门的相者说到这里,净饭大王不免又惊又怪起来,他就向这位婆罗门的相者问道:

『我最敬重的学者!假若你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话,可是像如此奇特的相,为什么不生给我贤明的先王做嗣子,却生给我这个不肖的做嗣子呢?』

『大王!不是像你这样说法哩!』婆罗门相者摇了摇他的头:『凡是世上的人,即使他是同一个家族同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都有各个不同的命运。有智能超胜的,声誉远播的,博学多能的,事业隆盛的;也就有浅知浅识的,愚昧笨拙的,恶名四传的,事业无成的。这些贤与不肖,决不可以看做与父子生养的前后有关。你现在应该见到如此奇特的相后,生起欢喜的心,永离这些多余的疑惑!』

净饭大王听后非常欢喜的说道:

『我今世得生这么一位殊胜的王子,真是幸运得很!我的年龄已经一天一天走向衰老,希望他早日长成,继承我的王位,那时我愿到深山中去出家,积聚一些静寂的梵行,以便得到后世的安乐,决不能让我这位太子舍俗出家,断绝我的王嗣。』

净饭大王说后,随即赏赐婆罗门相者很多的财宝,等到他告辞去后,净饭大王就命令侍从小心慎重的护送夫人和太子一同回宫。

当大王正命令宫女们把夫人和太子在王宫里安置好了以后,大王的侍卫官又跑来禀告说宫门外有一位苦行仙人求见。这位苦行仙人名叫阿私陀仙,在婆罗门苦行的学者中,是一位最具有权威的智者,远离爱着,常入禅定。净饭大王是一位礼贤下士的君主,听说来者是有名的阿私陀仙,就赶快命令侍卫官请他进来。

阿私陀仙人进宫后,净饭大王对他非常恭敬,当即向阿私陀仙请教道:

『我最敬畏的大仙!我现在是人间最幸福的国王,我得到无价的宝贝,我生下奇特的太子,唯愿你为我占个吉凶吧!』

阿私陀仙人听后,非常高兴的说:

『真实慈和的大王!你仁智兼备,国运昌隆,你广布王法,抚爱人民。昔日种下好的种子,现在才能结出好的果实来。王呀!我此刻前来王宫拜见,也就是为着这个重大的原因,请你听取我的说话。我今天入在禅定中,见到天人对我说:「净饭大王降诞了一位太子,实在是未来的佛陀;他将来能宣说和过去诸佛一样的大法,教化人间最高的真理。」大王!幸运的大王!我今日前来王宫,非为别事,我是来拜谒这位未来宇宙的大觉者!』

净饭大王听完阿私陀仙的话,急忙命令宫女抱出太子来给阿私陀仙看。

阿私陀仙恭敬虔诚的端详着相好圆满的太子,这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之相,一点缺点也没有。阿私陀仙从未看到过如此殊胜的相好。他看得只是吐舌翻眼,晶莹的`泪珠不觉一滴一滴的从他眼眶中掉下来,他老是不停的唏嘘叹息。

净饭大王见到阿私陀仙,起初是带着欢喜的心情走来,此刻转而又变为如此悲哀的样子。他以为爱子将有什么不幸,忽然战栗起来!胸口郁积,几乎透不上气来。他惊悸不安,即刻从座位上站起,向阿私陀仙说道:

『大仙!你为什么要这样呢?你起初来时不是说我的太子有种种奇特的相好,是人中最尊最胜的吗?怎么你现在亲自见到太子之后又这么忧愁悲哀呢?难道我的太子是短命之相惹起你的悲哀吗?还是你以为我是久渴的人得到甘露而又将失去吗?抑或这位王子的降生将要亡国丧家失去财宝吗?我现在可以告诉大仙,我的太子假若能够长成,即使我的国家成为别人的属国,我的财宝散失得精光,我也都是心甘情愿。大仙!请你说,你究竟为什么要落泪呢?为什么要叹息呢?请你赶快教示,让我心中能够安定吧!』

净饭大王老年得子,这种至情的流露是难免的。阿私陀仙见到净饭大王如此的忧惧就向他诚恳恭敬的说道:

『大王!请你心中不要如此的伤感,我此刻拜见太子的尊相,与我当初说的没有丝毫的差异。我今天能亲自见到太子的相好,真是我莫大的幸运。但想到我现在已是风中残烛的年华,留在世间的生命不久,不能得受太子将来成为佛陀的教化,所以我就不觉叹息和流泪了。』

『太子真的会出家成就佛陀吗?』净饭大王有些放心不下了。

『大王!这位太子的降诞,是人间最后的受生,人间生有这样的人,好比世上出现稀有的优昙钵罗华。大王得生如此太子,不但是大王的幸福,也将是全人类的幸福;不但是大王获得无价的至宝,也将是全人类获得的救星!他一定会出家成就佛陀功行的!』阿私陀仙肯定的回答。

『那怎么可以呢?我的王位交由何人继承呢?』

『大王!你的太子是不会执着眼前五欲的境界,他是会舍王位而去修行,去求真实的觉悟。世间上唯有他,才能使愚痴的众生消除烦恼和业障,他实在是世间上长久不灭的智能之光!大王!可怜我的年龄衰老了,不能亲耳听闻佛陀的大道,我现在虽得到禅定,但未闻佛陀的正法,毕竟不知道真正解脱的大道。我一旦身坏命终,必定要堕入三难天,唉!』

阿私陀仙说到最后,又深深的叹息一口长气,净饭大王和王亲国戚以及宫中的宫女,听了仙人叹息流泪的原委,一方面增加了忧虑,一方面又感到安心。

在净饭大王的内心之中,想到阿私陀仙说的话,太子不能继承王位而要去出家学道的事,觉得深深的苦恼,脸上现出满面的忧愁,阿私陀仙见了又再继续说道:

『大王!我真实的告诉你,正是和你心中忧虑的一样,太子是会出家成就佛陀正觉之道的!』

阿私陀仙说后,对太子恭敬作礼就告辞而去。

上一篇:股东大会工作报告下一篇:大户申请补贴流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