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下午茶的诗句

2024-04-27

喝下午茶的诗句(共6篇)

篇1:喝下午茶的诗句

正统的英式下午茶需用三层点心盘盛装,最下层放三明治、手工饼干等咸味食物,中间层放传统英式点心Scone,最上层放蛋糕及水果塔等甜点。

这三层点心的食 用顺序是由下至上,先尝尝带点咸味的三明治,让味蕾慢慢品出食物的真味,再啜饮几口芬芳四溢的红茶。

接下来是涂抹上果酱和奶油的Scone,让些许的甜味在口腔中慢慢散发,最后才由甜腻厚实的水果塔,带领你亲自品尝下午茶点的最高潮。

这个点心盘的内容不论怎样变化,英式松饼、果酱和手工饼干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小黄瓜三明治则是英式贵族的代表茶点。

关于下午茶时间

英式下午茶最正统的时间是下午四点左右,太早会让人以为你没吃饱,太晚又让人以为你饿了。

篇2:喝下午茶的诗句

维多利亚时代,下午茶会时男士需着燕尾服,女士穿长袍。

现在英国的正式下午茶会仍要求男性穿燕尾服、戴高帽、持雨伞;女性着日间礼服戴帽子。

如今我们对礼节已经做了很多简化,但是也要穿着得体,男士绅士、女士优雅。

篇3:英式下午茶的美感文化研究

一、 19世纪英式下午茶中的美感文化

关于英式下午茶是如何产生的, 有一则故事流传甚广:英国维多利亚时期, 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 每到下午4 点左右闲来无事, 而此时距离晚上八点左右的晚餐还早, 可感觉肚子有点饿了, 她让女仆准备几片烤面包、奶油还有茶。后来公爵夫人干脆邀请几位知心好友共享茶点, 一起度过晚餐前的这段时光。不曾想这一随意的举动竟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蔚然成风。公爵夫人一时兴起组织的午后聚会可以看做是上流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

上流社会的一次聚会奠定了英式下午茶的基调。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人们只要谈起英式下午茶, 就将其与高贵、优雅、精致、闲适这些富有美感的词联系在一起。现在需要思考的是, 为什么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会被认为是美的?康德认为, “鉴赏是通过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而对一个对象或一个表象方式作评判的能力。一个这样的愉悦的对象就叫作美”[1]45。反观公爵夫人用下午茶的初衷, 其本质是打发闲暇时光;之所以邀请好友共享下午茶, 是因为她需要与好友聚会的愉悦感, 用这种愉悦把百无聊赖的空虚感消解掉。但正是这种愉悦使得享用下午茶这个行为具有了审美性。康德的另外一个表述是:“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形式, 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1]72也是说审美无关功利, 但是具有一个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公爵夫人虽是以吃茶点的形式消遣时光, 但是“吃”绝不是她下午茶这个行为的终极目的。她的目的在于体验一种“愉悦”。

至此, 享用下午茶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审美过程, 因为它引发了享用下午茶者的“愉悦”, 而这种愉悦正是她们的初衷。下一个问题是:这一偶然的行为如何能引领风尚?康德的解释是:“美的东西……对于愉悦有一种必然的关系。……这种必然性作为在审美判断中所设想的必然性只能被称之为示范性, 即一切人对于一个被看作某种无法指明的普遍规则之实例的判断加以赞同的必然性。”[1]73也就是说公爵夫人的行为及由这个行为产生的愉悦感成为了一个范例。这种获得愉悦感的方式同时获得了他人的认同。不仅仅是公爵夫人, 其他人也能在这个享受下午茶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

英式下午茶的美感文化还与茶在英国的传播历程有关。茶叶在传入英国之初就是以“奢侈品”的面貌出现的。在公爵夫人发明下午茶之前的一个多世纪, 茶叶就传入了英国。在17 世纪的头40 年, 有关东方茶叶的信息就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最早关于茶的记载是在东印度公司驻日本平户岛代表R·威克汉姆 (R.Wicham) 先生致该公司澳门经理人伊顿 (Eaton) 先生的一封信中。该信于1615 年6 月27 日寄出, 信的最后4 行的内容是:伊顿先生, 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可以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壶, 两把漂亮的弓箭, 大约半打可以平放在三桅小帆船里面、澳门生产的“罪过”盒, 无论你花多少钱, 我都愿意支付[2]。到了17世纪中叶, 荷兰商人把茶叶的实物运到了英国。运输时间需要16-24个月, 运输成本非常大, 因此在伦敦售价不菲, 每磅茶叶的售价在6-10英镑之间。王公贵族们通过茶叶的买卖标榜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交易双方的贵族身份无形中抬高了茶叶的身价, 这就为茶叶打上了贵族化的印记。茶叶贵族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皇室成员的推动。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嫁给了英国国王威廉二世, 凯瑟琳公主非常爱喝茶, 嫁妆中就有一罐茶叶。自然, 凯瑟琳公主对茶叶的爱好又迅速影响了皇室的其他女眷[3]。

另外, 饮茶还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手段。1865 年茶叶进入英国首先是在Thomas Garway咖啡馆销售的, 有干茶叶和液体茶两种[4]。咖啡馆在欧洲近代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文化意象。因为咖啡馆是欧洲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播新闻和新思想的理想场所。在这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是平等的, 可以谈论宗教、政策、文学及当地的新闻等问题[5]。饮茶就自然成为了咖啡馆文化的一部分, 而咖啡馆文化的重要组成就是社会交往, 因此饮茶就和社会交往联系在了一起。

茶叶在英国传播之初, 因其传播阶层和传播地点的特殊性, 以及饮茶在形式上的贵族化和功能上的社交性, 造就了英式下午茶审美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成为了下午茶的审美文化的“底色”。

二、 英式下午茶的形式美感分析

英式下午茶可以看作是一个阶层生活方式的产物。它引发饮茶者愉悦的形式因素是什么呢?第一, 享用下午茶的环境。英式下午茶对饮茶环境的要求很高。一般是在上流社会富丽堂皇的客厅, 或者是在优雅静谧的私家花园内。英国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五彩茶具》中对主人公们享用下午茶的环境有非常细致的描述:

茶会安排在草坪上进行。从客厅的法国式窗户下面延伸过来一段台阶, 一侧有一棵高高的紫铜色山毛榉, 另一侧有棵黎巴嫩雪松, 如此构筑了茶会的外景。草地上摆着两张白色的油漆雕花桌子, 周围有不少式样不同的花园用椅。垂直的一种上面有花花绿绿的坐垫;安乐椅上, 可以躺下去伸开双脚眯上一觉, 只要你乐意这样。有些椅子上装有顶篷, 可以免受阳光的照射。

这是一个美丽的傍晚, 草地的绿是一种柔和深沉的色调。万道霞光透过紫铜色山毛榉直射过来, 雪松映着宜人的黄褐色天空显得婀娜多姿。[6]

以天空、草坪、雪松为代表的自然景色与明窗、雕花桌子、花园用椅等人工陈设共同构建了一个人工化的自然空间。在享有自然之趣的同时, 这些景色是经过安排和修饰的, 在景色之外还有精巧的器物陪衬。相比于纯人工的室内环境, 室外的饮茶环境更为多元、迷人。下午茶的形式感是从饮茶环境的选择开始的。

图2装饰有“中国花鸟”题材的茶叶盒

第二是饮茶的器具。英式下午茶的茶具多选用中国的紫砂和瓷器, 特别是瓷器, 其独有的光泽和光滑的质感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英式茶的茶具一共有17 件:茶壶、茶叶罐、滤勺、盛放滤勺的器皿、茶杯、糖罐、奶盅、三层点心盘 (点心架) 、茶勺、点心盘 (一组) 、刮刀、小叉子、放茶渣的器皿、餐巾、鲜花等装饰、保温罩、托盘。每一个工具都有其专门的用途, 可见下午茶程序的繁复。这些器具除了实用性, 还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从图1和图2[7]可以看出, 英式陶瓷茶具的装饰受到了洛可可风格和中国风的影响。洛可可风格源自18 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宫廷, 在装饰上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 形式上以弧线和S形线为主。虽然不对称, 但是所有的弧线最终能达到一种整体性的、和谐的效果。和谐一方面表现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 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 因此他们的相互依存和内在的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8]。图1 所示茶具主体上的花边是弧线勾勒而成的, 茶柄、茶壶口上的镶金装饰也多用弧状线条。茶具纹饰的色彩、线条、材质不尽相同, 也缺乏规律性, 但是当这些元素集结在同一件茶具上的时候却成为了一个整体。

英国的茶叶是从中国进口的, 茶具的装饰在很大程度上自然也受到了中国风的影响。图2 的茶叶罐采用了国画中常用的花鸟题材。参照英式茶具上洛可可纹饰风格的来源, 中国花鸟装饰很可能受到了中国工笔花鸟的影响。工笔花鸟画兴起于唐末五代之际的宫廷之中, 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上的温婉绮丽。之后宋徽宗又拓展了工笔花鸟的形式美感。他在继承了之前工笔花鸟的美学特点之外, 笔法更加工整细腻、色彩更加鲜亮富贵。英式茶具上的主要装饰纹案分别来自于法国和中国的宫廷, 一方面说明英国人对异邦贵族美感的认同, 另一方面也说明贵族化形式美感时时刻刻体现在英国的茶文化中。

第三是饮茶者的服饰。英式下午茶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交, 而且是上流社会的社交, 而上流社会是非常注重着装的。因此讲究的着装也成为下午茶形式美感的组成部分。在19世纪, 男士们通常身着燕尾服、戴高帽以及手持雨伞。英国人对绅士的外在印象就是:头戴大礼帽, 身着笔挺的西装, 足登亮皮鞋, 出于气候的原因, 还时常手提一把雨伞。久而久之这种物件成为了一种绅士文化身份的表征, 与其实际的功能逐渐分离开来。可以说, 喝下午茶时男士的服饰是从传统的英国绅士的“标配”中沿袭而来的。

女士穿的则是正式长袍 (后来又发展出专门的茶袍) 或者白色洋装, 并且一定要戴帽子。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服饰出现了很多新的元素:从服装的款式而言, 腰线提高、裙摆加长、羊腿袖出现;蕾丝花边、荷叶边、抓褶等新的装饰纹样大量出现。19 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是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 物质生产丰富且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女性不需要工作, 她们有更多地时间美化自己。于是就形成了在女性服装上“繁复”的形式美感。这些女性服装元素都会运用到她们下午茶时段的着装中。

三、 英式下午茶的美感内涵

下午茶形成了如此这般的形式美感, 其内涵何在?

审美不仅仅是一个感性的体验, 也需要理性的反思。17 世纪茶就传入了英国, 到19 世纪才形成了英式下午茶, 为什么时隔将近两个世纪?实际上在这个时间段里英国社会围绕饮茶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可以看做是反思的一种形式。这种争论主要围绕茶的功能展开:英国人一开始是把茶作为“东方的神奇药品”看待的。支持饮茶的一方认为茶有助于消化、预防痛风、延缓衰老等功效;反对的一方认为饮茶导致胃痛、精神焦虑而且茶叶售价过高, 饮茶影响基本生活支出。经过17 世纪中叶至18 世纪初将近半个世纪的争论。终于社会、学界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仅就个人而言体质存在差异, 饮茶的结果必然不同, 这是世人对饮茶看法不一致的根源[9]。关于饮茶的争论有其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 但是争论本身却促进了英国社会对茶叶的认识和思考。这种思考又促进了茶叶在英国从药品到饮品的功能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下午茶的出现正是对茶的功能反思的产物, 也是道德表征的重要形式。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非常注重道德风尚, 特别是女性的道德。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的道德要求是仁慈、纯洁、温柔、谦逊。在英国的中产阶级及上流社会, 家庭被看做是远离罪恶、丑陋、致命性竞争的避难所, 女性是营造和维护这一美好场所的天使[10]。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潮使得下午茶天生地成为一个由女性主导的空间。因为下午茶大多在家里进行。下午茶是体现女性淑女风范的最佳途径之一。在泡茶的程序、茶点的制作、聚会时的谈吐等方面都对一个女性的修养有很高的要求。英国上流社会女孩子很小就接受下午茶这样社交场合的礼仪训练。在这个层面上, 下午茶的美感内涵是一种道德性的象征。“美的理想只可以期望于人的形象。在这个形象这里, 理想就在于表达道德性”[1]。这里的道德性具体是指女性温柔、谦逊、优雅的品质。象征性的生动描绘只能按照和直观的类比, 按照对一个直观对象的反思向一个完全另外的或许根本无法直观能与之对应的观念转换, 而对概念做出表达[1]200。温柔等品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无法直观, 但是在下午茶这个场合中转换为具体可见的言行举止, 从而对道德观念进行了一次表达。女性在下午茶这个场合中的美感实质上源于它符合时代对于这个阶层女性的道德标准。需要指出的是, 对德性的判断是具有功利目的的, 与审美的非功利原则有所冲突。但是“美作为德性的象征”[1]198, 它没有任何利害而令人喜欢 (德行- 善虽然必然与某种兴趣/ 利害结合着, 但不是那种先行于有关愉悦的判断兴趣, 而是与那种通过这判断才被引起的兴趣结合着) 。

享用下午茶带来的愉悦的普遍性, 拓展了女性的生活空间。作为一种社交仪式, 下午茶对女性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它的逐渐普及和受欢迎程度又进一步拓展了女性的活动空间, 甚至促进了女性的就业。上文提到, 茶叶首先进入到了英国的咖啡馆, 但是在19 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咖啡馆是一个男性化的空间, 女性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女性是不能进入的。19世纪的英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男性中心社会, 有着强烈的家长制作风。它借用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和思想优势, 试图把女性限制在私人领域里, 排斥在公共空间以外[11]。但是随着下午茶在英国中上阶层生活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逐渐兴起了家庭之外的饮茶的场所——茶园。它虽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但是这里接纳女性消费者, 而且有很多来自下级阶层的女性到茶园做侍女, 开辟了一种新的职业女性的类型。

如今, “公爵夫人的下午茶”被公认为英式下午茶的起源。它是茶叶在英国传播了近两个世纪的结果。下午茶在审美上具有的高贵优雅、文质彬彬、舒适惬意的特点, 这是茶叶在英国自上而下传播留下的痕迹。对英国而言, 茶叶虽然是舶来品, 但是在当地发展出了英国人特有的下午茶文化。这种文化中美感的形成与茶叶的贵族化起源息息相关, 恰巧被一次不经意的聚会定格下来并广为流传。下午茶文化中的形式美感保留了阶层属性, 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风尚。更为重要的是, 以这种美感或者审美倾向为动因, 促进了妇女生活空间的拓展, 这虽是意料之外的结果, 但它或许是英式下午茶美感文化最高贵、最有意义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马晓俐.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3.

[3]A Social History of the Nation's Favourite Drink[EB/OL]http://www.tea.co.uk/a-social-history#milk.

[4]Tea in Britain[EB/OL]http://www.britainexpress.com/History/tea-inbritain.htm.

[5]Markman Ellis.Coffee-House Libraries in Mid-Eighteenth-Century London[J].The Transactions of the Bibliographical Society, 2009, (01) :pp4-33.

[6][英]阿加莎·克里斯蒂.五彩茶具 (6) [EB/OL]http://www.my285.com/zt/klsd/smdd/054.htm.

[7]滕晓铂.论女性审美与18-19世纪英式陶瓷茶具的装饰风格[J].创意设计源, 2015, (02) :14-19.

[8]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编.黑格尔论矛盾[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291.

[9]刘章才.18世纪英国关于饮茶的争论[J].世界历史, 2015, (01) :69-78.

[10]潘迎华.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女性[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146.

篇4:和伍迪.艾伦喝下午茶的女人们

听,伍迪·艾伦在说谎

当所有风景都阅尽,所有规则都了然,当时光切割了面容却聚拢了灵魂,再坐下来开一个琐碎而有趣的玩笑,说这些可爱的荒诞就是人生。聪明的人们是不表演流泪的,痛苦若于事无补,不如给自己一个白眼,再笑一笑。

伍迪·艾伦的头发全白了,面容却越发像个孩童。他的头上顶了将近四十年“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导演”以及老牌“纽约客”的光环,曾几何时,每年他的新片上映时,曼哈顿的电影院门口就会排起长队。电影里那些“伍迪·艾伦式”格言会在赶时髦的知识分子圈中成为默契的暗语。然而,他终归不能永远舒适地待在他习以为常的小圈子中,他老了,世界变了,他的玩笑开始难以取悦那些新晋的精英们。他们说,伍迪·艾伦正在重复自己的套路,他不可饶恕地落伍了。

当年纪可以当他孙子的记者问他是否恐惧老去时,75岁的伍迪·艾伦故作失落地说:“很多年前,我会演一些浪漫的角色,现在我不能再演了,因为我已经太老了,扮演那些能够得到年轻女孩青睐的角色不再让我觉得有趣了。你能想象,当我和斯嘉丽·约翰逊、娜奥米·沃茨这样的女演员合作,看着她们和别的男人卿卿我我,感到多么的挫败。现在,这个老头儿只是一个导演。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在餐馆里和她们面对面地坐着,看着她们的眼睛,对她们说谎。”

作为一个导演,他曾用那些自己编写,很多时候是自己演出的电影,来与他迷恋着的、不能理解的、尝试走近的或感到绝望的女人们对话。他塑造了很多经典的银幕女性形象:《安迪·霍尔》中神经兮兮的文艺女青年,《我心深处》中刻板的妻子和严肃的母亲,《开罗紫玫瑰》中的大影痴、芳心寂寞的女服务生塞西莉亚,《汉娜姐妹》中性格各异的三姐妹,《非强力春药》中有些粗野却具有生命力的年轻娼妓琳达……到近几年,他广泛地与热门女演员合作,并为她们创作了姿态各异的银幕形象。他与年轻的斯嘉丽·约翰逊合作了4部电影,把佩内洛普·克鲁兹拍得美艳无双,他想合作的演员还包括尼可·基德曼、凯特·布兰切特,在他最新拍摄的影片《午夜巴黎》中,法国总统夫人布吕尼也来客串演出。

这个大脑袋里装满说出口的乐趣与没说出口的悲哀的老男人,也曾有过无比璀璨的青春岁月,也曾满怀如盲人沉水般的恐惧,爱着那些最聪明和最有趣的女人们。黛安·基顿,米亚·法罗……对她们——他的缪斯们,他必然也曾经无可奈何、无计可施,再也没办法说成功一个笑话,说圆满一个谎言。然而一切的聪明都不能挽救流失的爱情,就好像一万个笑料也不能留住逝去的时光。

今时今日,他还在每年拍一部电影,那些并非大制作、絮絮叨叨,像要把一辈子都写在对白之中的电影,从1969年至今从未间断。从纽约、伦敦到巴黎,这个扬言憎恨衰老、憎恨自己的背痛和坏耳朵的男人,还是一直紧紧抓着摄影机,幻想、自嘲和说谎。

伍迪·艾伦式女郎

希腊智者普罗狄科勒讲过“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斯”这个故事:赫拉克斯见到两个女人朝自己走来,隐约感觉到:这两个女人将是自己要面对的两条不同的生命道路,一条通向美好,另一条通向邪恶,尽管两条道路的名称都叫幸福。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每一个女人都曾面对赫拉克斯的选择,伍迪从不提供最终的判断,他只是鼓励她们寻找,并且认为每一种经过自己体验过的选择都是无与伦比的礼物。

生活女性群戏:多重人格与男性缺失

伍迪·艾伦式的女郎比好莱坞的类型化女郎要丰富得多。她们通常很难被简单定义,几乎每个人都是精神与欲望的暧昧混合体,并且永远不会被逼到绝境。

伍迪最具女性话题的几部影片中,一般都会同时出现几位女主人公,她们的生活彼此纠缠,相互改变,在不同的感情观念和生活态度的相互碰撞之下,产生新鲜的、有时是意想不到的结果。

比如他巅峰时期的名作《汉娜姐妹》(1986年),讲的是演员世家三姐妹的爱恨情仇,3个人各自的爱欲历程彼此交错、各成一章。大姐是一位略显严肃与古板的天才演员;二姐有些厌世,性情暴躁并神经质;小妹年轻性感,活泼开朗,她们与几个男人有着混乱的纠葛。但影片的着力点不在家庭内部的丑闻,而是在女人们面对变化的生活,如何对抗自己内心的颓丧与绝望,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所以,很多人在忍受了伍迪近两个小时的话痨之后,看到一直不顺的二姐被吻的一幕时,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伍迪·艾伦的温柔与宽容,全部在这一吻中体现。他看清了这些女人的脆弱与伤痛,但并没有安排一个救世主去拯救她们的灵魂,只是让她们在自己走出阴影之后重新获得美好的爱情。

这样站在一个女性主义立场上严肃探讨男女关系及女性心理世界的作品,在当时独树一帜,甚至超越了之前很受好评的《开罗紫玫瑰》。人们评价伍迪创作出了一个“复杂的、滑稽的、有复杂心理的家庭史”。而他从不将男人作为女人的救赎的态度,从《开罗紫玫瑰》到《汉娜姐妹》一以贯之,最近的例子是如行云流水般好看的《午夜巴塞罗那》。

《午夜巴塞罗那》中,也出现了3个女人:丽贝卡·豪尔扮演的维姬是一个头脑非常清晰、对生活有着大把的计划的人,她快结婚了,攻读的学位也要拿到手。她觉得自己期望的一切都会依序出现:结婚、离开所在的城市、在郊区买一所大房子、生一堆小孩。而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克里斯蒂娜则是那种懒散到底、随遇而安的性格。她刚与男友分手,工作也是说扔就扔,她的身体里居住着一个迷茫、喜欢流浪的灵魂,没有生活目标,只是尽可能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觉得责任跟自己毫无关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成为好朋友,来到巴塞罗那旅行,并一起接受了性感的画家胡安一夜情的邀请。而更加戏剧的是,与胡安发生关系的竟然是有稳定未婚夫的维姬。这时胡安美丽迷人的前妻出现了,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这个角色仿佛是无所不能的女神,她甚至教会维姬去寻找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与《汉娜姐妹》相似,3个女人,一个是内心脆弱的“完美小姐”,一个是看似有掌控力,实则内心恐惧的权力女性,还有一个是濒临崩溃的“精神流浪者”——她们的性格特征聚合起来,几乎是一个现实女性身上可能涵盖的所有人格类型。这3个女人,或者说是某一个女人的三重自我,彼此掣肘,互为镜映。面对同一个男人,她们并没有从爱情,而是从彼此身上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她们次第介入对方的爱情与生命中,让对方明白自己原本看似完美的、“这就是我要的”生活原来如此的脆弱和不可靠。而那个出现时如天神降临的完美男人,最后什么都没有带给她们,今日志得意满的他原来也曾是另一个女人生命中的青涩惶恐与不堪一击。在巴塞罗那之旅结束之后,她们谁也回不到过去,却对自己的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双生美莲达:悲喜一线间

“如果你不喜欢这部电影,你可以走出影院,寻找一个满足胃口的地方,不过,我希望那些走出影院的人能够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生活的脉络,你会发现,悲喜本在一线之间。”

—伍迪·艾伦

《双生美莲达》的故事开始于一伙朋友在小酒吧里聊天,谈起该用什么态度面对生活的话题—哭还是笑?于是他们开始假设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名叫美莲达的女人有两个孩子,但结婚多年的她却与一位摄影师发生了婚外恋情,最终被丈夫发现后与其离婚并夺走了孩子的抚养权。当她一心想与摄影师开始新生活时,却发现对方另有女友,于是在近乎疯狂的情绪下她失手杀了摄影师,法院经过心理测试后发现美莲达的精神已经处于分裂状态,需要休养,于是将她释放,但是她却失去了探望两个孩子的权利。在这个大前提下,两个持不同看法的朋友开始讲述一个女人的两个处境—两个故事都有同样的开场,那就是美莲达闯入一个聚会,这个聚会的主人是演员,客人则是导演,而过程是一场三角恋爱,结局都是跳楼。

但两个美莲达有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哭泣的美莲达每天穿着黑、棕两色的服装出现,无休止地抱怨。而高兴的美琳达则穿粉色系列的衣服,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趣味。

最终影片回到了朋友的小酒吧里,讲完故事的朋友们似乎都了解了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于是其中的长者总结道:“看吧,生活是短暂的,下一刻什么都会发生,所以我们应该享受生活,享受爱情。”

伍迪的这部电影形式很独特,但讨论的问题却很古老:女人应该秉承什么态度生活?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几乎串联起伍迪艾伦的创作年表。答案的两端是《开罗紫玫瑰》和《我心深处》,一个是标准喜剧,一个是标准悲剧。

《开罗紫玫瑰》中的塞西莉亚疯狂爱慕银幕上的男演员,爱慕到他真的走下来与她共度美好时光,虽然最终这段爱情还是从她的生命中消失,但她抬起流泪的脸微笑着,对未来满怀着明媚的希望——这个女性几乎是伍迪所有电影中最可爱的形象,她失去了最大的精神支柱却还愿意微笑,她的生命里有的是清澈的愿景和清澈的悲伤,她因为对自己坦然,所以所有观者都对她抱有信任与怜爱,即便影片的主题是讽刺的,但单纯地微笑着的塞西莉亚却没有一丝需要被讽刺的地方。

而《我心深处》,是一个极尽压抑与悲伤的故事。影片80%都是室内戏,是一个发生在父亲、母亲、父亲的情人和3个长大成人的女儿之间的故事。父亲在孩子们长大后决定与母亲离婚,母亲由女儿照顾。3个女儿同母亲都有矛盾,彼此间也有矛盾。影片的最后,父亲将情人领回家并举行结婚仪式,女儿在夜里将所有的愤怒撒向暗室中的母亲,母亲怅然而去,投海身亡。

电影中的母亲伊芙,在丈夫离开后,无比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却不能明确地将这种感受以女儿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只是将内心“失去位置”的恐慌投射在家庭布置上,不停地买东西,不停地改变家饰的位置。女儿们,看到父亲抛下母亲与别人结婚,无法表达自己“失去爱”的失落,只能将压力释放在自己信任和亲近的母亲身上,结果直接导致母亲的死亡。不完满的现实生活让最亲近的人们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爱,她们不停地互相指责,最后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家庭问题与单身女子们的处境,微笑和哭泣两张脸——伍迪·艾伦一直在不断翻转着面具的两面,孜孜不倦地讨论着相似的命题。这个命题到《双生美莲达》达到了高潮,答案也不似伍迪一贯的暧昧,而是明晰得近乎莽撞:喜剧和悲剧可以在一瞬间逆转,只视乎你选择如何看待它。你的心神在此,命运便在此,若被自身的恐惧吓得魂飞魄散,那命运也必然一败涂地。

伍迪·艾伦的缪斯们

伍迪·艾伦的一生,有过3次婚姻,两次漫长而微妙的两性关系,对他而言,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着复杂而微妙的情结。伍迪·艾伦说自己憎恨旅行,他总愿意待在熟悉的角落里。对于女人,他似乎也有相似的态度——他总愿意把自己彻底交付给对方,无论是创作还是时光,就好像一具懒惰的躯壳在半梦半醒间神游太虚,乍然遇见一个风景趣致的城池,就满心欢喜地想要长长久久栖居下来,直到天灾或兵火袭来,使他不得不仓皇而逃。伍迪·艾伦爱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女人。这个不爱旅行的男人,显然去过最美的地方。

《安妮·霍尔》是伍迪最经典的电影之一。

黛安·基顿

“爱是一个太弱的词。这是一个代表我成人生活与男女关系的重要笑话。”

——伍迪·艾伦

1977年的电影《安妮·霍尔》是一篇精彩的情书,一次男人与女人的对谈。它让伍迪·艾伦获得了4项奥斯卡奖,也让黛安·基顿演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具光彩的角色。

“我想给予观众的,正是我所看到的黛安·基顿。”伍迪·艾伦掩饰不住他的自豪。

“没有人具有她那样广泛的表演才能。”作为导演的伍迪·艾伦这样评价黛安·基顿,“论喜剧谁也演不过她。她能演重型喜剧——你可以在台上敲她的头;她又能演轻型的细腻的喜剧;此外她还能演像奥尼尔和斯特林堡那样严肃的戏剧,用优美的歌喉上台演唱,需要的话,还会翩翩起舞。” 伍迪·艾伦说起黛安的时候,好像她是他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

时光退回很多年以前,那时伍迪·艾伦才只有35岁,事业正临近高峰。他因为电影《再弹一遍萨姆》而结识了黛安·基顿。这个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女孩,从小立志成为一名演员,而她的偶像是无比迷人的凯瑟琳·赫本。爱凯瑟琳·赫本的女人是不可能成为一枚性感肉弹的,黛安毫无疑问走上了凯瑟琳的道路——机智、勇敢、直率。

黛安一共主演了伍迪·艾伦的7部电影和一个舞台剧,他们成为影史上配合最默契的男女、天生一对的情侣、一辈子最好的朋友。而他们合作与爱情的高潮,就是这部《安妮·霍尔》。在这部电影里,伍迪·艾伦倾注了对黛安温柔的观察与略带苦涩的爱意,并且难得地袒露了自己的爱情态度——他们明明在爱着,他已经预判了离别。

“安妮·霍尔”就是黛安·基顿。她原名叫黛安·霍尔,小名就叫安妮。在《安妮·霍尔》中,女主角一开始有着某种强烈的愿望却总是犹豫不决,不过到最后,她还是按照自己的轨迹去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并不因为对某人的眷恋而违逆自己的心——这种女性形象,自安妮·霍尔之后,在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一再出现。

电影中,安妮·霍尔摇摇晃晃地嚼着她可爱的口头禅“La-di-da, la-di-da, la-la”,她打网球时反手击球、驾驶技术糟糕透顶、在某些场合中面部肌肉会因紧张而抽搐;而与此同时,她内涵丰富而有见识,神经兮兮但极其有趣,在她和伍迪·艾伦所扮演的艾维在凉台上第一次聊天时,字幕打出了安妮·霍尔心里想的东西:“他可能觉得我是一个溜溜球(He probably thinks I’m a yo-yo)。”

《安妮·霍尔》引领了女性形象的时尚新风——它塑造出一个六七十年代美国电影中绝无仅有的女知识分子形象:这个女人,不是“好莱坞女郎”,而是“纽约女郎”。她不再充满女性化特质,不性感、不神秘也不甜美,她穿着男式服装:领带、马甲、宽松裤和浅顶软呢男帽,像男人一样吸烟与聊天,像男人一样大笑。

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一派安妮·霍尔风情的黛安·基顿挽着松松的发髻,西装衬衫平底鞋,昂首阔步走上领奖台捧回自己的小金人——之后,男装迅速成为当时时尚女性的流行服饰。而事实上,在电影中安妮·霍尔穿的大部分衣服就是黛安·基顿自己的——她享受自己这样的穿衣风格已经很多年了。《旧金山纪事报》评论她说:“人们总是能轻易在人群中找到她,在帕萨迪纳市90华氏度的温度下,她是穿高领毛衣的唯一女子。” 黛安·基顿特有的女性知识分子气质与坦然态度与安妮·霍尔强烈的“拒绝被玩赏”的自我意识合二为一,使她们共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曾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年轻时的黛安·基顿与伍迪·艾伦一起走路——她一身男装,长发随意飘在身后,低着头却显得充满自信,伍迪·艾伦眼望着他,好像望着一位女神,甚至有点亦步亦趋。黛安·基顿式的洒脱飘逸与伍迪·艾伦反省式的脆弱与伤感构成爱情中一对致命矛盾,他们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态度的分歧可由《安妮·霍尔》全盘读出:电影中,安妮和艾维这对恋人总被些莫名其妙的琐碎问题所困扰,心理治疗也帮不了什么,他们渐渐变得情绪化而走向不满和疏远。艾维就像纽约,是一个固定的岛,而安妮却渴望奔走在加州的阳光之下,永远在流动,时刻在变化。现实中的伍迪·艾伦与黛安·基顿就是在这种分歧中渐渐走远——他们以人的方式而非性的方式互相吸引,也因为人与人之间无法彼此妥协、不肯丧失自己分毫的坚持而最终走向分离。

即便是后来他们安静和平地分手,可伍迪·艾伦谈起黛安·基顿时还是带着巨大的柔情与赞赏:“她非常可爱——我用这个词是指其本意。她身上没有一根虚假的骨头,没有一盎司造作的成份。”“现在对我来说,拍电影的乐趣只在于全部剪辑完成后,拿去给黛安·基顿这样的老朋友看一看,把她逗笑,然后后面的事情我就不管啦。”

让一个如此聪明的男人为自己感到自豪,并终生以这段友谊为荣——这对一个女人来说,远比获得很多的爱慕更诱人。她以自己的名字镌刻进他人的思考与创作,而非以女人的性诱惑来吸引短暂的火花。论自由与明智,黛安·基顿几乎是一个完美的范本。

米亚·法罗

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从彼此爱恋到彼此折磨,其中的一切真相都已无从考证,他们曾无限接近婚姻,也曾无限向往圆满。

《名利场》前几年访问米亚·法罗时问:“如果你能够改变和你自己有关的一件事,那会是什么?”米亚·法罗说:“我将会成为一个男人。”看到这里的一瞬间,你是否有点混淆米亚·法罗是不是另一个黛安·基顿?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米亚·法罗永远不可能成为黛安。黛安的自信是松弛的、自然的,她常常开自己玩笑,她也绝不会想成为一个男人。而米亚·法罗的强势就显得格外脆弱,像是一个波希米亚少女的灵魂突然被注入一具年长的、必须对自己有所定位和解释的躯壳,似乎难免有一种分裂的适应不良症候。

米亚·法罗在伍迪·艾伦的生命中,代表了一种寻找稳定的两性关系的过程和最终无法维持的崩溃。他与黛安·基顿交往近十年后移情米亚·法罗的原因,也许正如日后米亚指控伍迪·艾伦移情自己的养女宋宜时说的:“他是一个欺负弱小、控制欲旺盛的怪物”——内心脆弱的伍迪·艾伦,一直寻求某种可以掌握的两性关系,他在强大的黛安·基顿面前无法获得的控制与成就感,在更具少女气质的米亚·法罗身上获得了填补。而当他们同居12年,合作11部影片并生下两个孩子之后,伍迪·艾伦和米亚·法罗的养女宋宜睡在了一张床上,并在5年之后给了她自己的第三段婚姻。对此,伍迪·艾伦的解释也很坦率:“自那(与宋宜结婚)以后,我再也没有感到我与一名带有敌意或危险性的人在一起。在这场感情中,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父亲。”

对伍迪来说,婚姻是一件无法言说、无比复杂的事情,它几乎是一种从内部腐蚀人的灵魂与情感,从外部以沉重的道德标准压得人无法抗拒的漫长挣扎。从现实经历来讲,伍迪与哈琳·罗珊结婚时才只有19岁;1964年,那个艾伦口中“代表了纽约,代表第五大道”的女人路易丝·拉瑟成为他的第二任太太。但所有惊叹与赞誉都抵不住现实的打磨,他们在1969年也离婚了。对婚姻的不信任与无法把握之感在伍迪·艾伦的生命中如影随形。

1992年,米亚·法罗偶然发现了艾伦为宋宜拍的裸照,而当时,伍迪·艾伦和她合作的新片《贤伉俪》正在发行中。电影的故事与现实中的情况非常相似,都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如何“非线性崩溃”。自尊心被打碎的米亚·法罗开始变得歇斯底里,在之后的岁月里,她带着另外几个子女频频亮相,指控艾伦勾引养女,道德沦丧,并要求与他正式分居。她最终获得了胜利:艾伦终身不得接近其他孩子,其中3个还改掉了名字,与他划清界限。

其实伍迪·艾伦也曾经试图挽回,但是米亚·法罗毫不给彼此留下颜面。到最后,伍迪·艾伦也只好说,“她让我如此痛苦,我应该早点与她分手”。

如今的米亚·法罗老了。她极瘦,颧骨高耸,只有那双如小鹿般惊恐的眼睛依旧带着慑人的明亮。但一定还有很多人能记得这个童星出身的女演员风华正茂时不可方物的美态。她最美的岁月大概起始于1968年,那一年美发大师维达·沙宣给她设计了一款“精灵平头”,随后她便出演了《魔鬼圣婴》。电影上映后,上千名女性涌进理发店,迫不及待地要剪短头发。1968年2月,米亚和披头士成员去印度拜会他们的精神导师、国际超自然冥想学院的名宿玛哈·瑞什,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大师竟向她求爱,这让披头士震惊之后,重新投回怀疑和混乱的世界。

斯嘉丽·约翰逊

在拍摄一个场景时,伍迪不时试图让斯嘉丽按照他想象的方式将衣服脱掉,但斯嘉丽更坚持自己的想法,伍迪对她完全没辙。

“你永远没法相信她竟那么小”,跟她合作过的艾瑞克·巴纳表示:“她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熟和幽默感。除非是她累了或情绪不好,那时她才会变成一个符合她年纪的坏脾气的女孩。” 用罗伯特·雷德福的话说,斯嘉丽就是一个人小鬼大的女孩(Thirteen going on Thirty)。而当斯嘉丽主演了《迷失东京》,并由此成为日渐萎靡的文艺片中令人惊讶的票房炸弹时,她才仅仅17岁。

而现在,伍迪·艾伦进入了这个小女孩的“最好朋友名单”。当有人拿“伍迪·艾伦的缪斯”这个称号来问斯嘉丽的时候,她异常聪明地回答,伍迪在她生命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就像约翰·特拉沃尔塔和U2乐队的波诺一样,都是她年长的男性同事兼终生好友,他们教会了她很多东西。

一句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我不是任何男人的专属,有足够多优秀的男人可以教我足够多东西;二、看看我的“终生好友”名单吧,我已经不需要成为谁的缪斯,我就是不可取代的斯嘉丽。

这个地地道道的纽约女孩,从8岁开始就穿梭于各种戏剧学校、各种试镜场所之间的年轻女孩,她已习惯这个世界的真真假假,她体内住着的那个老灵魂告诉她:占据高地,而后坦诚自己。

这一次,伍迪·艾伦重新发掘了斯嘉丽·约翰逊的独特气质与不安的美,并将她的秘密赋予一个全新的空间——伦敦。他在纽约拍摄了几十年电影之后,因为丑闻,也因为资金——归根结底要寻找某种自由的空气,他来到伦敦。这个城市,在伍迪的眼中充满了古老的秘密与新鲜的爱欲,还有影影绰绰的危险气息,正如斯嘉丽·约翰逊在他眼中的样子。他以一个进入者和观察者的姿态,不断编写“外来者闯入并破坏”的故事,拍摄了“伦敦三部曲”——《赛末点》、《独家新闻》和《卡珊德拉之梦》,

而斯嘉丽,则是他认为最适合扮演“闯入者”形象的人选。她像是他的另一具身体,带着他的欲望与好奇心,带着他梦寐以求的、令人血脉喷张的破坏力,闯入到一个全新的空间与秘密里去:2005年的《赛末点》,斯嘉丽在乒乓球台边轻轻一俯身,她的白衬衫和神秘的、略有些不对称的浅笑,一下子让整个伦敦的微妙与神奇爆破开来,她身上隐藏的,简直就是作为一名男人、对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欲望。

人们都在流传,已与斯嘉丽合作了4部电影的伍迪,对她的痴迷程度已达到一种相当不健康的地步。但事实上,对于伍迪·艾伦而言,性远远不是一个年轻女郎漂亮的胸部可以涵盖的内容。性是冷漠,是死亡,是绝不可能完成的完美幻象,与爱情没有什么关系。而单纯的肉欲在他那里是不足以构成主题的。他用到“性”的地方,都是他需要讨论“关系”的地方,性欲越澎湃,关系却越失序。在斯嘉丽那种程度的性感之下,伍迪给予的两性关系已然接近杀身之祸了。

这种对性欲的绝望由来已久。在伍迪早期的电影《傻瓜大闹科学城》中,他自己发明过一种“性欲高潮诱导器”,工具可以取代一切感受的缺失。在名作《性爱宝典》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就只停留在性这个层面上,其他一切的虚情假意与粉饰太平都被有意摒弃了:小丑用春药诱惑王后却被贞操带卡住手;丈夫想尽办法要让性冷淡的妻子兴奋起来,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妻子总是会轻易睡去;妻子在众人面前炫耀着丈夫,而丈夫却躲在妻子的房间里迫不及待地穿上女人的衣服和裙子……

伍迪·艾伦在炫耀着他的聪明、想象力、冷酷至极的幽默感,对这个扭曲的社会进行戏谑的解构,他知道性的力量,却从本质上恐惧它的无指向性和缺乏温情。他远不是享受性的男人,要知道,他拍《性爱宝典》的时候是1972年,距离斯嘉丽·约翰逊出生还有12年。

如今,已75岁的伍迪·艾伦依然没有退休的打算,显然拍电影早已成为他生活构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同午后的悠闲的红茶,我们只是好奇,下一杯,伍迪将与谁共享。

作为导演的伍迪·艾伦绝对是观察女人的高手,他有办法让自己影片中的每一个女演员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面貌。

在2006年的电影《独家新闻》中,斯嘉丽·约翰逊饰演一个美国女大学生。

法国总统夫人布吕尼在伍迪·艾伦的新片《午夜巴黎》中客串。

篇5:下午茶的礼仪

一般来说,一场下午茶可以有仆人协助,但一定得由女主人亲自主持和为客人服务,以示尊重,这也是展示一家女主人风范和品位的好时机。

关于下午茶邀请

一场正式的下午茶会需提前一个月开始准备,邀请函需要提前写好并加盖家族徽章后方能寄出,客人则需要在收函40个小时内给主人答复。

篇6:写下午茶的句子

1、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2、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3、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4、茶道讲究五境之美——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5、茶的滋味,大抵在其或苦或甜,或浓或淡色味交织之中,品出一种淡定的人生,一种不可释怀的人生,一种笑看风轻云淡的人生。

6、惬意的午后时光、一杯咖啡、一本书、感觉生活的美好。

7、十二月的窗外雪花飞舞,窗前阳光下来杯咖啡温暖一下心灵,悠悠下午茶,静静漫时光;生活尚好,懂得珍惜!

8、在阳光充足的午后,一本杂志,一杯咖啡,听着轻柔的音乐,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放空,都是一个完美的下午。

9、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躺在树荫下,泡一壶清茶。抱着自己喜欢的书慢慢品味这美好的生活。

10、一杯清新的绿茶,一曲舒缓的音乐,一本优美的文字,一个人,一个安静的下午。

11、一杯咖啡,一小块蛋糕,窗外下着细雨,手机播放着动人的.旋律,下午好!

12、转角的白色咖啡店,下午三点的曼特宁,还有你温暖的笑脸。

13、一杯茶,一下午,一个你,一个我。原谅我们已曾相识。

14、一个人,一杯茶,一首《TheScentofLove》,一本《雨季不再来》,一个下午。

15、在这样的一个下午,一壶茶一首歌,时光,安好!

16、安安静静,倚坐在必胜客,望着玻璃窗外,闲散的人,让下午茶,清空一下乱绪。生活继续,日子照旧。平平淡淡,踏踏实实,简简单单,世间的浮华,过眼烟云。一块抹茶蛋糕,一杯红茶,就是有滋有味的生活。

17、在悠然的午后,享受会下午茶时光,耳边响起勾起回忆的旋律。

18、演变至今,下午茶,已不仅仅是喝茶了,而是人们休憩滋养身心的一种方式。

19、初夏,来一杯清新花茶,看一本闲书,清心养性享受下午茶时光。

20、许久未有的清爽的早晨与惬意的午后,傍阴看日落。满满实实,劳作与陪伴。

21、偶尔会听一首歌,想象午后等一个人咖啡的感觉。然后,回归现实。

22、淡淡的花香,轻柔的音乐,塑造出了一个无比亲和温馨的午后时光。

23、生活里需要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桌子上有下午茶,椅子上有惬意。

24、安静地坐在角落,单曲循环Eason的歌,偶然抬头看到你的笑脸,美好的下午茶时光。

25、每个人都有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虚度时光有时也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

26、好多的负担,好多的焦虑,都会慢慢地随着下午茶消失在腹中。

27、有花,有茶,有你,有我,这是一个美好的下午茶时光。

28、咖啡与奶油碰撞爱的火花,夏日的惬意午后,迷人下午茶时光。

29、蛋糕咖啡和花,姑娘,你收到的是整个下午茶的时光啊!

30、下午茶,喝得是一份美好的感觉。这种愉悦身心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美妙。

31、萧瑟寒风之外,还有午后阳光,如果心情可以去流浪,那就去天边吧?

32、一个人,一杯下午茶,安静等你归来,等那花落深眸里,碎满夕阳。

33、在阳台上打个盹儿,叶子就绿了,花就开了,日子就温暖起来。

34、慵懒的午后,取一缕阳光,赠与暖意;沏一壶清茗,余香萦绕!

35、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来杯下午茶,享受美好的慢时光可好?

36、见你,晨露依在,爱你,阳光午后,想你,夜晚深秋,忘你,凌乱酒后。

37、一杯咖啡,一本书,一丝书香,一缕闲,抛开手机和电脑,享受午后好时光!

38、太阳照在脸上的感觉真好,你们在干吗了,我在享受下午茶的幸福时光?。

39、喝茶是可以愉悦身心的,也会让你把所有的烦心事暂时抛开,独享一杯清茶的安逸。

40、阳光洒在你脸上,你静静地看书,品茶,然后就会想到我。

41、再多的负担,再多的焦虑,都会随着这或甜或苦的下午茶深藏与心中的某个角落。

42、美好的下午茶时光,一杯咖啡、一块蛋糕,让人轻松分钟?。

43、偷得浮生半日闲,安静的角落一杯茶,享受午后的宁静与惬意。

44、我想邀你共品一杯香遇花舍玫瑰花冠茶,徜徉在下午茶的时光里。

45、一场下午茶,那些被拾起的小确幸,是我们久违的最简单的快乐!

46、断桥不断,孤山不孤。西湖边,断桥旁,享受我的下午茶时光。

47、坐在午后,一缕缕阳光,暖暖的,背对着太阳,手捧一本书,边晒背边读书,好惬意!

48、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一杯清茶、一些点心,最是惬意不过了。

49、悠闲的生活方式,才是下午茶的独特魅力,它的出现让时间暂停。

上一篇:1校企合作方案下一篇:述职报告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