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

2024-04-08

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共6篇)

篇1: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

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霍邱县三流乡曹墩学校

为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先进教育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基础、挖掘潜力、注重创新、统筹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基本原则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做温暖教育,育幸福之人”为办学目标,营造 “和谐文明、求真向善”的校风、“爱生乐业、严谨高效”的教风和“厚德、乐学、合作、创新”的学风,培育“知文达礼、至真至善”的学校精神。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一)发展目标

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三年内争创我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把我校办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学校。

(二)具体目标

2016年——力争毕业班巩固率达到98%,在中考综合成绩进入前列的同时,省级示范高中上线率10%以上,普通高中上线率60%,职校上线率27%,毕业合格率97%。一 年级至七年级巩固率达100%,八年级巩固率达到98%,学期期末缩短与全县平均水平的差距。

2017年——力争毕业班巩固率达到98%,在中考综合成绩进入前列的同时,省级示范高中上线率12%以上,普通高中上线率62%,职校上线率30%,毕业合格率98%。学期期末成绩达到区平均水平。

2018年——力争毕业班巩固率达到100%,在中考综合成绩进入前列的同时,省级示范高中上线率12%以上,普通高中上线率62%,职校上线率35%,毕业合格率100%。学期期末成绩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三、现状分析

1、校园环境。学校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学校占地面积1918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676平方米。校园布局科学合理,主要建筑均面南而立,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布在东西两面,互不干扰,围墙和校门规划严谨,各项设施布局井然有序,整体美观,校园内绿草茵茵、花木繁盛,环境优美”。

2、基础设施。近年以来,新建食堂餐厅、男女生宿舍楼、改造运动场附属设施、添置课桌椅、图书、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食堂餐桌椅等,安装校园监控系统、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3、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7名,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其中高级教师4人,中级教师1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85%。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有25人取得本科学历。

4、生源构成。我校生源为三流乡北片群众子女。由于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呈现“留守孩子多、单亲子女多、困难学生多”的特点,学生文化基础整体相对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存在的问题

1、生源基础不均衡。曹墩学校生源主要来自三流乡北片群众子女,这些学生生活习惯较差,缺少学习欲望,他们不爱做作业,不喜欢听课,进取性不强。优等生每年都有流出现象,造成生源质量偏低。

2、教师结构不协调。年龄不协调,50周岁以上有10人,平均年龄43周岁,均在35岁以上;学科结构不协调,语文偏紧,史生地音体美专业教师不足;教学能力不协调,教师管理能力不协调,工作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3、办学条件落后。音乐室、美术室相应的教学设备阵旧;电脑室只有一间,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班级多媒体设备老旧,使用不方便;教室电风扇老化需更新;校园文化建设单一;校园绿化没有树林相依衬,少了点历史味道。

五、具体措施

(一)以精细化的态度,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1、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安徽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整理并完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汇集成《曹墩学校管理制度汇编》,使学校及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均有章可循,力求更科学合理,并能落到实处。

2、完善教师各项评价机制。完善岗位聘用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严格考勤考绩工作,坚持绩效优先理念,把提高教职工思想觉悟与加强日常工作督查结合起来,把落实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制与教职工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把考核的重点放在教师履行工作职责和教育教学的业绩上,按照优绩优酬、奖优罚劣、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原则,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3、完善教学业绩考核平台。积极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构建现代管理的运作机制,完成有关教学业绩管理考核制度,三年内实现流畅、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以重提升的理念,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1、以提高师德修养为契机,力促教师爱岗敬业。

抓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操守。学校要积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团队精神。由工会牵头,认真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敬业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完善师德评价制度,每学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综合考评的主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与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的依据,对于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每学期开展学生、家长参与的评教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和自律能力,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培养典型,优化群体,展示教师整体精神风貌。

2、以教学研究为抓手,力促教师参与校本研究。

加强教研组组员的培训,每位教师每年在组内讲座一次,注重教师间的相互反思,鼓励教师间多提不足;每年开展一次教学互评活动,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大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工作才会有更大的动力,目标才会更加明确,行动才有方向。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模范带头、示范作用。学校定期召开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并对做出较大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开展骨干教师评教和示教活动,激励教师积极上进;开展骨干教师结队帮扶活动,推动骨干教师与其它教师结对,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听课学习、观摩研讨、反思总结等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

3、以任务式管理为手段,力促教师想作为、敢作为。

给每个学科定下任务,但任务不能太高,应让教师摘得到。如采用目标式管理,以区平均水平为界限,只要教师达到目标,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且要让大多数教师获得奖励;对于达不到的,应给予批评,帮助其提高。

4、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力促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学校将继续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改革。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从而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培育教师的教学热情。

5、以精细化管理为依据,力促教师规范课堂行为。

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让精细化管理留下工作痕迹。

(1)在备课方面。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力求做到三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案),在统一的基础上强调“二次备课”的创新,写好每堂课后的教学反思,注意因班施教、因人施教。

(2)在上课方面。讲究教学艺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倡导“高效优质课堂”。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精讲多练,使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质疑。

(3)在作业方面。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必须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五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有差必补);切实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教务处对学科辅导资料进行总体控制,反对“题海战术”等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三年内逐步实现教辅资料、教学案设计校本化。

(4)在辅导方面。建立与每个学生定期谈话交流制度,制订各学科辅导计划,并加以认真实施。加强平时课内辅导,让学困生获得较多的发言、表演、锻炼的机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开展培优辅困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学习掉队,同时要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时,课外辅导教师必须在场,不得放任,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5)在考核方面。学校重视对近年来各科统测试卷的收集和保管,建立校内试题库,并组织教师对近三年的试题进行研究分析。学校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检测,三天内要进行质量分析,并写出书面材料。

(6)在计划总结方面。组织认真撰写学科教学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开课前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个人工作计划开学第一周内撰写好。每学期结束科任教师要写出学科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要写出班主任工作总结,放假前写好。

6、以团队建设为目标,力促教师群策群力、富有战斗力。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加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在教学成绩方面实行以备课组为单位的竞赛。教研组、备课组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调动组内成员个人积极性,让每个人都热心参与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保证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在组内开展讲座、人人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这样,各个人的能量全都能愉快地释放出来,在融融的氛围下,形成一股合力,劲往一处使,形成群策群力、富有战斗力的群体。

(三)以促发展的思想,培育幸福的学生人生

1、以建设兴趣小组为突破,着手激发学生个性特长。

有益的兴趣小组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要求每个学科均建立一定数量的兴趣小组,为每个兴趣小组配1-2名指导教师,通过学长带学弟、学妹的形式来锻炼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兴趣小组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爱好特长搭建平台;广泛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每学年举行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广播操比赛、冬季长跑等比赛,每天保证学生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2、以开展学科竞赛为支撑,着手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为了进一步营造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及格率,今后学校将在每学期举行各个学科的竞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与机会,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及好学上进的精神。如组织常规的硬笔书法竞赛、征文竞赛、语文背诵篇目默写竞赛、数学公式默写竞赛、英语单词填词竞赛、化学方程式默写竞赛等,也可以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模型制作竞赛等;可以利用统一的时间各班一起组织,也可以各班先进行初赛,备课组利用大课间、活动课组织复赛,还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以关注留守儿童为纽带,着手抓好学生行为习惯。

学校和老师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建立留守儿童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开展好活动及相关辅导。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学校把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列为考核、考评班级的内容之一,制定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真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开展“早来早读”和“午间写字”,由年段每天考核,每周定时公布,并指出不足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期末根据考核对优秀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

4、以辅导个体为抓手,着手培育学生学习热情。

农村学校,学生自觉性较差,学习热情较低,教师要多想办法,要多用点时间去辅导学生,帮助学生纠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学校要求每位科任教师每学期都要进行一定数量的家访,教师通过家校联系可以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地辅导教育,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曹墩学校的质量提升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既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又必须面对来自生源、师资队伍、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全体教职员工应当秉承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发扬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紧密团结,善于开拓 勇于尝试 勤于耕耘,曹墩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得到稳步提升

篇2: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

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洛江区《关于开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树立先进教育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足基础、挖掘潜力、注重创新、统筹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基本原则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办学理念,以“做温暖教育,育幸福之人”为办学目标,营造 “和谐文明、求真向善”的校风、“爱生乐业、严谨高效”的教风和“厚德、乐学、合作、创新”的学风,培育“知文达礼、至真至善”的学校精神。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总体目标

(一)发展目标

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三年内争创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泉州市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把我校办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农村初中校。

(二)具体目标

2016年——力争毕业班巩固率达到98%,在中考综合成绩进入前5名的同时,一级达标学校上线率10%以上,普通高中上线率60%,职校上线率27%,毕业合格率97%,教师所任学科有两科以上进入全区前3名。八年级巩固率达到98%,七年级巩固率达到100%,学期期末缩短与区平均水平的差距。

2017年——力争毕业班巩固率达到98%,在中考综合成绩进入前5名的同时,一级达标学校上线率12%以上,普通高中上线率62%,职校上线率27%,毕业合格率98%,教师所任学科有两科以上进入全区前3名。学期期末成绩达到区平均水平。

2018年——力争毕业班巩固率达到100%,在中考综合成绩进入前4名的同时,一级达标学校上线率12%以上,普通高中上线率62%,职校上线率27%,毕业合格率100%,教师所任学科有三科以上进入全区前3名。学期期末成绩超过区平均水平。

三、现状分析

1、校园环境。学校办学条件日益完善,学校占地面积72183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912平方米。校园依山而建,布局科学合理,主要建筑均面南而立,教学区和生活区分布在南、北两面,互不干扰,围墙和校门规划严谨,各项设施布局井然有序,整体美观,校园内绿草茵茵、花木繁盛,环境优美,被评为省“花园式单位”。

2、基础设施。2007年以来,区、镇党委和政府投入200万元,新建科学楼、加固办公楼、改建运动场400米人工草跑道、改造运动场附属设施、添置课桌椅、图书、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实验仪器、食堂餐桌椅等,安装校园监控系统、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3、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名,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其中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46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5.5%。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有77人取得本科学历,3人取得教育硕士学历。具有市级“教坛新秀”4人、区级“教坛新秀”8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16人。

4、生源构成。我校生源为xx镇及部分外来工子女。由于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呈现“留守孩子多、单亲子女多、困难学生多”的特点,学生文化基础整体相对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存在的问题

1、生源基础不均衡。xx中学生源主要来自xx镇及部分外来工,这些学生生活习惯较差,缺少学习欲望,他们不爱做作业,不喜欢听课,进取性不强。优等生每年溜出近60人,造成生源质量偏低。

2、教师结构不协调。年龄不协调,50周岁以上有10人,平均年龄43周岁,均在35岁以上;学科结构不协调,语文偏紧,史生地音美有余;教学能力不协调,同一年级一学科平均分有差十几分的,同一班级不同学科教师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受欢迎程度;教师管理能力不协调,工作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年段长、处室主任工作量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太多,有的太少,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办学经费不充足。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没有配套的课桌椅,相应的教学设备阵旧;电脑室只有一间,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班级多媒体设备老旧,使用不方便;教室电风扇老化需更新;校园文化建设单一,缺少文化氛围;校园绿化没有树林相依衬,少了点历史味道。

五、具体措施

(一)以精细化的态度,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1、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整理并完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如《xx中学管理制度汇编》、〈xx中学学校章程〉及《xx中学办事程序》使学校及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均有章可循,力求更科学合理,并能落到实处。

2、完善教师各项评价机制。完善岗位聘用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严格考勤考绩工作,坚持绩效优先理念,把提高教职工思想觉悟与加强日常工作督查结合起来,把落实教职工的岗位责任制与教职工奖惩制度结合起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泉州市xx中学提升教育质量奖励措施》,进一步修订完善《泉州市xx中学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实施办法》和《泉州市xx中学毕业班奖励方案》,把考核的重点放在教师履行工作职责和教育教学的业绩上,按照优绩优酬、奖优罚劣、向一线教师和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原则,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3、完善教学业绩考核平台。积极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构建现代管理的运作机制,完成有关教学业绩管理考核制度:《教研组工作考评方案》、《年级学科集体备课活动的规定》、《骨干教师考核办法》等的修订和完善,三年内实现流畅、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以重提升的理念,打造优质的师资队伍

1、以提高师德修养为契机,力促教师爱岗敬业。

抓理论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操守。学校要积极做好教职工的思想工作,增强教职工的团队精神。由工会牵头,认真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敬业精神教育的主题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师德先进典型,牢固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完善师德评价制度,每学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评价,把师德表现纳入教师综合考评的主要内容,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与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的依据,对于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在教师评优评先、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每学期开展学生、家长参与的评教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职业道德素质和自律能力,通过评选“师德标兵”,培养典型,优化群体,展示教师整体精神风貌。

2、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力促教师参与校本研究。

小课题研究,主要是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是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由教研室牵头,每学年开展小课题研究申报等工作,要求每位教师三年内至少主持一个小课题,每年均参与小课题研究,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校本教研的能力。

3、以合作式培训为媒介,力促教师树正气、凝士气。

加强“卓越名师讲堂”建设,学校定期开展“卓越名师讲堂”,邀请学校表现突出,并且取得一定成绩的老师开展讲座,介绍他们平时的点点滴滴及先进的经验。

加强教研组组员的培训,每位教师每年在组内讲座一次,注重教师间的相互反思,鼓励教师间多提不足;每年开展一次教学互评活动,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大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工作才会有更大的动力,目标才会更加明确,行动才有方向。

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发挥骨干教师模范带头、示范作用。学校定期召开骨干教师培养工作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并对做出较大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开展骨干教师评教和示教活动,激励教师积极上进;开展骨干教师结队帮扶活动,推动骨干教师与其它教师结对,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听课学习、观摩研讨、反思总结等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

4、以任务式管理为手段,力促教师想作为、敢作为。

给每个学科定下任务,但任务不能太高,应让教师摘得到。如采用目标式管理,以区平均水平为界限,只要教师达到目标,就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且要让大多数教师获得奖励;对于达不到的,应给予批评,帮助其提高。

5、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力促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学校将继续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改革。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力争得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从而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进教师的教学思想,培育教师的教学热情。

加强校本课程研究,制定校本课程规划,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力争每年开发1-2类校本课程。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已有的经验和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保证从初一年级起有效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初

二、初三年级学科内渗透研究性学习。大部分教师都要积极参与,与学生一起走进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

6、以精细化管理为依据,力促教师规范课堂行为。

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让精细化管理留下工作痕迹。

(1)在备课方面。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力求做到三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案),在统一的基础上强调“二次备课”的创新,写好每堂课后的教学反思,注意因班施教、因人施教。

(2)在上课方面。讲究教学艺术,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倡导“高效优质课堂”。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精讲多练,使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质疑。

(3)在作业方面。作业的设计和批改必须做到“四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和“五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有差必补);切实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教务处对学科辅导资料进行总体控制,反对“题海战术”等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三年内逐步实现教辅资料、教学案设计校本化。

(4)在辅导方面。建立与每个学生定期谈话交流制度,制订各学科辅导计划,并加以认真实施。加强平时课内辅导,让学困生获得较多的发言、表演、锻炼的机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开展培优辅困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学习掉队,同时要注重对尖子生的培养。第二课堂活动时,课外辅导教师必须在场,不得放任,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5)在考核方面。学校重视对近年来各科统测试卷的收集和保管,建立校内试题库,并组织教师对近三年的试题进行研究分析。学校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检测,三天内要进行质量分析,并写出书面材料。

(6)在计划总结方面。组织认真撰写学科教学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学科教学计划开课前写好,除上交一份存档外,并抄写在备课本前,以便检查、执行;班主任工作计划和个人工作计划开学第一周内撰写好,上交学校一份存档,自存一份,以便班务工作的开展。

每学期结束科任教师要写出学科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要写出班主任工作总结,放假前写好,并上交学校一份,存入教师个人档案中。

7、以团队建设为目标,力促教师群策群力、富有战斗力。

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加强优秀教研组的评选,在教学成绩方面实行以备课组为单位的竞赛。教研组、备课组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充分调动组内成员个人积极性,让每个人都热心参与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保证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在组内开展讲座、人人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这样,各个人的能量全都能愉快地释放出来,在融融的氛围下,形成一股合力,劲往一处使,形成群策群力、富有战斗力的群体。

(三)以促发展的思想,培育幸福的学生人生

1、以建设社团活动为突破,着手激发学生个性特长。

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开阔学生的视野,学校要求每个学科或部门均建立一定数量的社团,为每个社团选配1-2名指导教师,通过学长带学弟、学妹的形式来锻炼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促使社团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如建立棋社,影评社,球类等。

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爱好特长搭建平台;扎实开展好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教材、有备课、有过程、有检查,发现学生的体育艺术特长,完善培养训练制度;广泛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每学年举行田径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广播操比赛、冬季长跑等比赛,每天保证学生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2、以开展学科竞赛为支撑,着手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为了进一步营造学生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及格率,今后学校将在每学期举行各个学科的竞赛,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与机会,同时也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及好学上进的精神。如组织常规的硬笔书法竞赛、征文竞赛、语文背诵篇目默写竞赛、数学公式默写竞赛、英语单词填词竞赛、化学方程式默写竞赛等,也可以是具有学科特色的地理模型制作竞赛等;可以利用统一的时间各班一起组织,也可以各班先进行初赛,备课组利用大课间、活动课组织复赛,还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完成。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以开展综合实践为依托,着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学生发展兴趣、特点,组建各种学生活动小组,鼓励、支持各类学生活动,如兴趣小组、志愿者行动等。如每年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综合训练,组织学生五公里拉练,结合农村特点要求每位在家开垦一块种植地,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学校还要正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通过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4、以关注留守儿童为纽带,着手抓好学生行为习惯。

学校和老师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建立留守儿童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开展好活动及相关辅导。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学校把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列为考核、考评班级的内容之一,制定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真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开展“早来早读”和“午间写字”,由年段每天考核,每周定时公布,并指出不足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期末根据考核对优秀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

5、以辅导个体为抓手,着手培育学生学习热情。

农村学校,学生自觉性较差,学习热情较低,教师要多想办法,要多用点时间去辅导学生,帮助学生纠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建立学习自信。学校将定期开展“启航讲堂”。启航讲堂是我校针对学生开展的心灵讲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对本校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学校要求每位科任教师每学期都要进行一定数量的家访,教师通过家校联系可以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地辅导教育,使家校教育产生合力,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6、以创新德育为手段,着手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继续办好中学生业余团校,发挥好xx中学网站、校园广播台、班级板报、橱窗和校外德育基地的功能。班委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实现自主管理。

学生自主管理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培育高尚的品格、健全的身心。

7、以特色管理为引领,着手创建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年段每学期定期召开本年段教师会议、班主任会议、学生干部会议、年段学生大会、住宿生会议等,分析研究本年段工作计划的贯彻执行情况、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年段要构建以班主任为主,家长为辅的教育体系,抓好学生思想、理想、后进生转化等教育,引导班主任开展个别辅导,部署班级特色管理。

篇3: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

1 以花样跳绳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1.1 严格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每周为花样跳绳选项班的学生安排不少于2学时的花样跳绳课,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学生上课的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

1.2 创新花样跳绳课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新体育课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花样跳绳动作种类较多,在一学期学完所有技术动作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把花样跳绳班级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规定修完花样跳绳初级班的同学才能继续选择上中级和高级班的课。通过这种课程设置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以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推动花样跳绳课程建设的发展。另外,在每节课上课之前加入少量的跳绳游戏或比赛,也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上课前为学生播放一些技术动作的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优化花样跳绳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时效性

一门课程能否深受学生们喜爱除了与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有关外,还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花样跳绳跟其他项目一样,一方面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通过对花样跳绳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花样跳绳的起源、发展现状、作用和特点,以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让他们对花样跳绳这一项目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花样跳绳进行实践;从花样跳绳课程实践方面来看,教学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个人绳、车轮跳、两人一绳、交互绳、网绳五大类,每一类跳法都各具特色和风格,每一类又还包含多种动作。在课堂上身体素质锻炼的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跳,如:30秒(3分钟)单双摇、速度接力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组的形式进行花样展示或跳绳游戏,以跳绳为载体结合多种形式的花样可以有效提高体育课实效性。

1.4 发展花样跳绳课程特色建设。

“三年行动计划”注重体育课程特色建设,提出到2017年80%学校的体育课应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精品。跳绳运动作为一项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在民间广泛开展,花样跳绳更是被外国的医学专家称之为“最完美的体育运动”,它的运动价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它不仅拥有非常高的竞技、健身和观赏娱乐价值,而且形式多样,包括个人绳、两人一绳、车轮跳、交互绳、网绳等,是一项非常好的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运动项目。花样跳绳课程特色建设可以通过课内的一些跳绳游戏和创编成果展示来提高体育课吸引力,在课外积极组织跳绳队走进生活,可以参加各种大型表演和花样跳绳比赛,使花样跳绳队员以美获得成就感,也使学校花样跳绳特色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另外,还可以与全国跳绳推广中心组织的各项跳绳活动接轨,更好促进这项运动的发展。通过花样跳绳课程特色建设可以传授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和理念,使各种练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探索课程结构改革新途径,重构选课体系

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高校体育课新模式,是“三年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之一。传统的体育课选课体系通常是学生每学期任意选择一个项目,毕业前总共修满2个学分,但是每个项目只能选择一次,不得重复选。这种多而不精的选课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很难使毕业的学生真正掌握1-2项体育锻炼方法和基本技能,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花样跳绳课程的选课可以设置为进校第一个学期为体育基础课。第二学期学生自主选择专项,进行基础课教学,让学生先了解各运动项目组成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到了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项适合他们长期学习和锻炼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己的专项,修满两学期。第三、四学年再安排进入专业体育运动队或社团,继续提高专项能力。这一选课体系充分的保障了学生学习公共体育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大大改善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公共体育学习项目多而不精、教学质量不佳的现状。

3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是以体育课教学为主,学生对于运动技能的学习都是通过课堂上教师直接、形象的讲解和示范下被动学习来完成的,所以我们往往就会忽视课外体育活动进行辅助教学和巩固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让学生的“被动学”结合“主动练”,那样才会真正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三年计划”也提出在保证开足体育课的同时还应积极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有利于课内课外有效的结合,共同作用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到花样跳绳,可以规定学生一学期的体育课最终成绩除了课内学时的表现外,还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两次课外专项锻炼,共同作为期末考核的评分依据。这一方面体现出了体育课内外的一体化,另一方面也优化了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同时,课外活动还鼓励学生参加花样跳绳社团或俱乐部,且每一个社团和俱乐部活动时间都有安排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考勤,以便于记录他们参与锻炼的情况,真正的做到课堂的技能教学为课外的运动锻炼打好基础,课外练习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巩固。

4 以竞赛为杠杆,加强花样跳绳运动队伍建设

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在大学无论是公共英语还是计算机都有全国统一的考试,他们会为了四六级,计算机过级考试而不断努力,客观上推动了学科教学质量的建设,但是大学体育缺乏一个认同性较高的测评平台,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管理学上有一著名的理论没有激励就没有动力,所以我们可以把竞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竞赛的基础在于教师平时教学的内容,竞赛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的发展。竞赛是教学活动的形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组织和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氛围,激励学生参与运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通过竞赛也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更加自觉地认真教学训练,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在花样跳绳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分组,组建花样跳绳队伍,根据他们的水平参加相应的比赛,扩大与其他院校的交流,要走出去才有提高。通过竞赛让学生找到自信或是总结差距,在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总之,参加竞赛只是一种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实质。

5 结语

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保证。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也在日渐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只有始终全面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以专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切实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形成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充满活力的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但是,从总的方面来说,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

摘要:文章以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为背景,以花样跳绳项目为导向,重点探讨如何提高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文章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探索课程结构改革新途径、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和以竞赛为杠杆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发展花样跳绳项目特色建设,进一步提高花样跳绳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和学校完善和落实各项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三年行动计划,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花样跳绳

参考文献

[1]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体育学刊.2014(2):81-85.

[2]陆能.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6-127.

[3]王浩.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1):54-56.

[4]于素梅.从三位一体的目标体系谈体育教学质量促进的策略,2014(4):81-85.

篇4: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

摘 要 “双边联动”是关于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联合行动,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力求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助共进、合作共赢。基于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动职能与准则的分析,探究“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内涵,围绕“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六大基本要素,构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以指导实践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 “双边联动”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 中小学教育质量 模式构建

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是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断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发挥的根本动力。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民族的素养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此,各国纷纷采取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或深化课程改革,或加强教师质量提升,或追求教育机会公平,推进举措层出不穷。然而,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提升中小学质量方面所体现出的短板各不相同。基于此,本研究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自身理应担当的职责为研究出发点,以提升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为主体,对如何构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行动的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职能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核心职责就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职责的明晰有利于其功能的发挥,作为一个地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中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工作重心,围绕教学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等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言,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教研指导工作必须要有全新的认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学校的关系必须要有深刻的改变,打破被动的、单向的、消极的教研指导关系,创建有互动、有合作、有共享的崭新局面,这是教研指导工作的应有之态;区域教师研修机构的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应摒弃传统的自上而下、缺乏实效、脱离教学一线的培训模式,基于中小学校和一线教师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双方联系,有效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优化培训设计,从而提高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还应依托和全面深入基层中小学校,加强联系和互动,重点基于课题研究为一线中小学校和教师提供全面深入的科研指导和科研管理,形成科学研究、学习研讨的共同体。

二、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联动准则

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是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规范建设县(区)域教师发展平台。足见国家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建设的重视。2013年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其每一项要求都不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或者学校任何一方能够单独达成的,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增进多方互动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育部高度重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建设,旨在建立以区县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上挂高等院校、下联中小学校,支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学习资源中心,在国家、省、区县、学校等不同层面及其互动中使教师群体成为全国最大的、立体联动的专业学习共同体[1]。政策的逻辑分析是指导实践的准绳,既然“推动合作、分享、学习的结构重组与文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从区域的角度整体考虑,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深入互动,有利于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最终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换言之,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双边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是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动的应然追求。

三、“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构建

1.“双边联动”模式意蕴

所谓“双边”即两方,或者两个主体,本研究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所搭建的互动共同体。“双边联动”从字面上来解释,即由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行动,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的,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交互联动、双赢互惠、和谐共生,提升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的联合行动。一方面,区域教师研训机构通过优势功能的带动和渗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校相应职能的发挥,达到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基层中小学校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工作提供有关提高教育质量诉求的各种反馈,促使研训机构的职能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便更好地为基层学校服务。

2.“双边联动”模式的指导思想

“双边联动”的根本目的是联动主体双方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达到互助共进、螺旋式上升发展,最终促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构建一个行动模式可以理清内部要素之间的整体关联性,起到实践可操作、顶层可指导的作用,因此,围绕本研究的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构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构建“教育共同体”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责任感的个体联合,或称之为教育者共同主体形态。”[2]基于此,教育共同体应包含三个关键点:共同目标、多主体联合、关系模式,具体而言,即要求成员共同参与,基于各自的关联,融合各方力量,在一定制度的规范下建立有效的关系模式,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开展“双边联动”的过程中,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联合行动正是建立在双方结成“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首先应遵循“教育共同体”原则,明确联动的双主体和共同的联动目标,理清双方的关联,促进“双边联动”的有效运行。

(2)遵从“目标导向”

目标对于个人或者群体而言都具有激励作用,在众多的激励理论中,不论是弗鲁姆(Victor H.Vroom)的期望理论,还是洛克(Locke,E.A)的目标设置理论都将目标视为影响人行为的核心要素,可见其重要性。本研究的“双边联动”是一个行动研究,行动的最终目标设定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即通过“双边联动”的实践,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基层中小学校实现互助共进,在区域层面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进而达到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目的。这一顶层目标的确定为整个双边联动的行动研究指明了方向,顶层目标的定位和导向是前提,随之而来是对目标的细化与落实。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双边联动”并非是将传统的关系推翻,而是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在原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应遵循“目标导向”原则,模式各要素的选择、运行都应围绕目标展开,总而言之,模式的构建须掌控住“双边联动”的正确航向。

(3)促成“交互发展”

“交互”一词较多地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在教育领域的远程教育中也较为常见,主要研究在互联网平台如何更好地实现人机互动以及人与人的交流。当然,交互的本意可理解为互动,尤其强调双方面的互动。在社会学领域中,有专家认为互动即人际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互相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3]。本研究的“双边联动”强调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人际互动”,无论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还是中小学校、教师研训机构,在其追求发展的进程中,交流与互动不仅可以扩展思路,而且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合作共赢。在“双边联动”中的交互是多元化的,即教师与教师的交互、教师与教研员的交互、教研组与教研组的交互、学校与学校的交互、学校与个体的交互、教研组与个体的交互等等。因此,“双边联动”行动模式的构建还应遵循“交互发展”原则,创建交互情境,指导交互行为,更好地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发展。

3.逻辑分析与要素选择

基于前面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应然职责的分析,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基层中小学校,而中小学校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为核心职责,因此,本研究以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核心目标,这是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双边联动”是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双边”指向行动的两个主体,即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行动主体选择行动媒介,提炼行动路径。按照行动的流程性以及系统的内在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在明确了目标与主体之后,首先应理清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之间的关系,基于教师区域研训机构的教研、科研、培训三大优势职能以及中小学校的核心职能,提炼出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和路径,这是“双边联动”的核心内容。而如何将这一核心内容在实践中运行起来,需要设计“双边联动”具体的运行方式,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行机制。除此之外,“双边联动”开展的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需要对“双边联动”进行评价,实施前的评价可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现实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可提供信息反馈,及时进行调控;实施完成后的评价可得出结论,提炼成果并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因此,以整体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充分发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为前提,以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为抓手,以实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助共进,交互发展为核心,是构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行动模式的基本思路。基于这样的逻辑,“双边联动”的行动模式应包含六大基本要素,即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

4.模式构建

基于以上思路,本研究围绕联动目标、联动主体、联动载体、联动路径、联动机制、联动评价六大基本要素,细化各要素包含的内容,构建出“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如图1所示。

联动目标是“双边联动”开展的目的,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最终目标。通过加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的联合行动,建立以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为联动主体的合作团体,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在联动过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促使区域教师研训机构改进工作,整合各种优势资源,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实现双方合作共嬴的协同局面,从整体上提高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

联动主体是“双边联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具体是指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本研究将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联动共同体,使研训员与基层中小学教师主动地参与“联动”,共同针对中小学提升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区域教师研训机构发展现状开展“双边联动”,改变研训员与中小学教师被动地交流与合作、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未尽的现实状况。

联动载体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媒介,具体围绕“三课”即课堂、课程、课题展开。课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课堂环境营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管理、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学生的交流等都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课堂理念;课程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必须依靠教师落实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的课程观、教师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等都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课题能促使教师进行专业阅读,引发教师自主反思并开展课堂实践,引导教师形成互助团队等,可以说课题研究是促使教师将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三课”基本涵盖了教师研训机构与一线教师关联的核心要素。

联动路径是开展“双边联动”的实施路线和核心内容,具体是指联动教研模块、联动科研模块、联动培训模块。

“联动教研”模块重点聚焦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学科课程与教学为基础,开展的具体路径主要是教研活动、课程资源建设、课堂教学。“联动教研”所针对的教研活动是一种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若干学校面临的各种共性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多校教师组建而成的团队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研究现场的教研实践活动。通过多种联动方式将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基层中小学校以及学科教师联系起来,共同打造区域内共建共享、互助共进的教研新模式;“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程资源建设是教师研训机构教研员与学校学科教师共同构成课程资源开发、选用和管理的双主体,针对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课程开发的方案,联合开发课程资源,通过不断创生和有效管理,积累丰富的课程资源,构成区域内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库,并充分发挥其效能;“联动教研”所针对的课题教学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通过教师与教师、教研员与教师、教研员与教研员之间的深度对话、思维碰撞,共同寻找课堂教学的最佳路径。

“联动培训”模块重点聚焦“区校一体联动培训”体系建设,以资源、项目、机制三个要素为支撑点,开展培训团队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培训资源建设,以资源奠定培训的基础,以项目促进资源的再生和有效利用,以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通过各种方式发动学校教师参与到培训课程、师资、素材等资源建设工作中,结合区域实际和学校诉求创建一系列培训活动,以项目推动区校一体的实现;通过培训实践基地的建章建制,课程、专家资源建设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在机制层面保障“区校一体联动培训”的有效开展。

“联动科研”模块重点聚焦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以课题为依托,具体围绕课题研究、科研指导、科研管理、成果推广四个方面展开。课题研究围绕中小学科研课题产生的主客体关系,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探究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课题研究的联动方式;科研指导以课题为载体,根据指导主体、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式,解决区域科研存在的问题;科研管理重点探讨教育科研人员在中小学校课题准备、课题实施、课题结题的全过程中,通过分阶段、分层级、分类别、分阶段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效率;成果推广聚焦学校的优秀研究成果,加强推广宣传,提高辐射效应,联合具有共同特色的学校组建团队,搭建成果共享、推广平台。

联动机制是“双边联动”系统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及具体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项目驱动制,平台共建共享制,职能统整制。联动机制的运行要体现参与、交互、融合等联动方式的理念,对三大联动路径中涉及的各种内容加以设计、整合、平衡,以使各种联动活动有序化、结构化、适宜化,从而产生最优的教育联动效应,最大化实现联动目标。

联动评价是“双边联动”目标实现的保障。联动评价是一个多元性的评价,应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元化,具体联动评价方式有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总而言之,联动评价应围绕研训质量和学校质量进行评价,在联动路径实施之前、联动路径实施过程中、联动路径实施某阶段终结时,对联动教研、联动科研、联动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描绘和评价,并对联动各要素的适宜性进行评估。联动评价为开展联动活动的行动主体完善联动活动、提高联动活动的适宜性,同时也为联动主体鉴定联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其本质目的在于信息反馈、调控保障。

四、未来与展望

在寻求如何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问题的过程中,本研究将关注点聚焦于革新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互动关系和互动方式上,构建出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联合行动的模式。这是对区域教师研训机构职能的高效发挥,以及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在未来的实际行动中如何实现“双边联动”价值的最大化是本研究要时刻关注的重点。同时,用“双边联动”行动模式指导“双边联动”行动的开展必然要建立在可操作的基础之上,如何结合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区域教师研训机构的发展和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诉求,将模式融入到实际行动当中,推进区域教师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共赢是本研究后续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双边联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行动模式还有待在行动中进一步实践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34/201305/151910.html.2013-5-6.

[2] 林上洪.“教育共同体”刍议[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5: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

(2018-202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结合坪山实际,制定《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不断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夯实质量基础,激发教育活力,打造更高标准的教育坪山质量,建设深圳东部教育高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

通过标准引领、科学管理、内涵发展、条件保障,力争用三年时间,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制度机制,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质量指标持续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学生学业成绩。各学段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优良率、合格率明显提高,低分率明显下降,校际之间学业质量差距显著缩小。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三、四年级合格率高于90%,低分率低于5%;

五、六年级合格率高于85%,低分率低于8%;

七、八年级合格率高于75%,低分率低于10%。九年级中考主要指标高于市平均水平;体育中考达到市先进水平。

(二)学生综合素养。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功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

(三)学校品牌特色。每所学校发展2个以上特色品牌项目;全区培育5个以上市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品牌项目;涌现5所以上在市内外有影响的优质名校。三、六大行动

(一)教育质量管理行动

1.优化管理体制。按照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建立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区教科研中心主抓、各学校主体实施、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评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和推行集团化办学(联盟)模式,建立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2.优化教学管理。修订区、校《教学常规》,强化常规管理。严格规范教学行为,落实各教学环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评比。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手段,注重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提升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3.优化德育管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修订区、校《德育常规》,培养德育骨干教师,建设德育基地,加强德育常规检查。

(二)学生素养培养行动

1.夯实文化基础。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含实验),配齐配足专业人员,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重视阅读、艺术、创客(含STREAM)等课程,改革教法学法,提升学业成就。

2.促进自主发展。开展养成教育,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提升自我管理,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3.主动参与社会。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组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强化师德师风。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坪山师德故事。

2.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深化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培训,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市区校级融合、教研训赛一体等叠加式教师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手段,拓宽教师视野,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引进优质培训项目,促进区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3.加快名师培育培养。完善名师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畅通教师专业成长、成才渠道。实施名师、名校(园)长走校送教制度,实现区内名师资源交流共享。探索名师校际柔性交流办法,盘活区域名师资源。

4.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制定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规划,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持续成长。搭建“青蓝工程”、“岗位研修”、“成长共同体”等成长平台,整体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堂教学改革行动

1.切实更新教学观念。定位新时代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2.大力推动课改实践。精心组织教学设计,科学制定学习目标,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乐学善学,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3.充分利用课改成果。建立课改成果培育机制,孵化课改精品项目。建立课改成果总结机制,提炼优秀课改成果。建立课改成果推广机制,扩大优秀成果影响力。

(五)教育科研提升行动

1.提高科研管理的指导性。发挥区域科研管理功能,优化和系统运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成立坪山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整体提升区域科研管理水平。

2.增强特色品牌的引领性。高质量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创新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突显学校特色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3.提升专项研究的前瞻性。推进重点专题项目研究,以国家级立项课题为龙头,以省市区三级课题为载体,以“坪山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探寻教书育人之策、课堂变革之道、教师提升之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法,引领区域教育高位发展。

(六)家校社区合作行动

1.建设家长学校。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开发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组建家长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2.扩大家长参与。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等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家长开放日”、家校互动等活动。

3.争取社区支持。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育人网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辅助学校开展育人活动。

四、保障机制

(一)健全机构,统筹管理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彭尧

副组长:张洲、戢焕兵、王蓓蓓

2.成立工作小组

组长:戢焕兵

执行组长:李显明

成员:督导室、办公室、人事科、基教科、教服中心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安国强、林俊红、邢向钊、温安武、何莹娟、黎金涛、黄德深等校长代表

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教科研中心,由钟焕斌负责日常工作。3.制定实施方案。教育局各业务部门、各学校在文件发布后一个月内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二)优先发展,资金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按项目和专项给予资金支持。

(三)完善政策,充实人力。制定教师专业岗位职责及评价机制,配足各类专业教师,保障人力资源购买服务的数量和品质。根据全市统一部署,配套区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推动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区、校奖教奖学办法,鼓励名师名校长脱颖而出。

(四)帮扶民办,促进均衡。深化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质量提升和共同发展行动,鼓励民办学校委托公办学校帮扶教学管理,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促进公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和进步。

(五)强化督导,科学评价。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督导评估制度,阶段性开展专项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及时修正行动计划,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坪山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显著提升。

本文件解释权归区教育局,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篇6:曹墩学校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行动总结

2014工作总结

根据永教保[2014]51号《永春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全县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巩固我校安全标准化建设成效,强化学校安全基础建设,推动安全标准化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落实《福建省学校安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评定标准》和推进我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创建工作的会议精神,切实规范我校安全教育与管理行为,有效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提升我校的安全工作水平,促进自我约束,建立持续、有效、提升的安全工作长效机制,更深层次的提升学校安全标准化的建设和平安学校的创建。

我校在县教育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全校教职工的配合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学校安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中心任务,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以教育教学为宗旨,认真做好学校内部安全保卫、消防安全等方面工作。现将我校自2014年9月份以来,所开展的学校安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郑聪敏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安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还根据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

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生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校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组长具体抓,教导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校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

二、各项安全制度,实施扎实到位。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与安全保卫人员、德育处、各室负责人员、后勤人员、班主任等签订相关安全责任合同,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教师期末考核内容中,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和影响恶劣的安全责任事故,或在各级工作检查中,受到批评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如下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予不参加优秀班集体评选、不参与优秀班主任评选、情节和后果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对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并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在学期初与学生家长明确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安全用电、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为了及时快捷地开展工作,学校成立了现场指挥组、协调联络组、后勤保障组、抢救组等临时性机构。并对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食物中毒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的处理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流程及应对措施。每学期都进行紧急疏散的预演,收到良好的效果,为预防突发事件紧急疏散奠定基础。

三、社会学校家长齐动员,群防群治群利。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积极于本地卫生所积极配合防流感通力合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上好安全知识教育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活动月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防溺水事故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得擅自与同学结伴到河塘等地嬉戏玩耍,同学之间要相互提醒,劝阻和制止,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增强家长安全意识,提醒家长履行监管责任,将防止溺水事故的有关事项告知家长,建立家校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安全教育课、德育活动、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校园广播网、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小学生安全教育专题影片》、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利用安全教育月学校全体师生做了十个一活动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学校利用周一升旗活动时间强调安全事项。通过告家长安全通知书、向家长发放安全警示案例,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提高了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我校一直本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强化安全检查,及时整治整改。

加强学生校纪、校规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多次利用晨会、班会、班主任会、黑板报进行各有侧重点的法制观念,安全知识教育。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学校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对教室、办公室、微机室、阅览室、实验室、大门、围墙、车棚等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同时,加强对校园周边的综合整治。对存在的隐患及时向上级反映,及时整改。

六、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

1.认真开展学校安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活动,学校周边环境秩序良好。通过整治,学校周边,无任何人或单位挤占学校的公共场所摆摊设点。学校围墙、大门、玻璃等设施没有破坏的现象发生。由于学校和派出所治安巡逻队,加强了学校周边的巡防,因此在学校周边范围,不出现有学生闹事现象和破坏行为,学校平安稳定。

2、无对学生有害场所。通过整治,在学校200米以内,无网吧,无录像厅(室)、无桌球室,无娱乐室等之类对学生不利的场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

3、在校周边无危险作业及噪音作业等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场所。为了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命健康有个良好的保障,在学校周边不准设有危险作业和噪音作业场所。学校有了一个平安的场所,为正常教育秩序提供保障。

5、搞好学校出口的交通整治。车辆交通一直是对学生安全存在的隐患,为使学生在放学期间不出现任何交通事故,不出现下河游泳溺水身亡事故,在学校出口处,挂有“学校出入口,车辆慢行”、“禁止学生下河游泳”的牌子,以警示学生、司机和家长。并且在校老师一直坚持不放松对学生进行交通知识教育。因此,在全年里,我乡未发生撞死、撞伤学生的交通事故及学生溺水事故。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良好,师生满意率达90%以上。

七、事故报告及调查处理

1.认真落实安全报告制度,及时准确、无瞒报和迟报现象。2.坚持原则,认真做好善后工作,有关负责人能及时赶赴现

场组织施救,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认真落实安全事故“四不放过”原则,举一反三进行安全检查和教育,对师生的不规范行为及时通报。

4.各类事故调查处理资料保存完整,及时归档。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学校安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及时解决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水平。总得来说,学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对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高,安全教育进行得比较扎实,安全措施也比较到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力度,进一步与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将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净化外部环境,搞好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建立切实可行的学校安全防范体系,使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进一步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以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后调查研究下一篇:咖啡西餐厅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