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标点符号题

2024-04-28

初一语文标点符号题(精选6篇)

篇1:初一语文标点符号题

2018年中考 语文标点符号题

1.(山东临沂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起中国古代神话,你能想到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业大神盘古?还是炼“五色彩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

B.喷泉之所以漂亮,是因为有了压力,水滴之所以穿石,是因为有了目标,没有压力的目标生活,不可能精彩。

C.近来,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发观众热议,谈起原著,严歌苓称《芳华》是她“最诚实的一本书。”

D.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答案】D 【解析】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B第一个“压力”后的逗号改为分号。C句号应移至引号外。

2.(山东泰安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C.天津卫的小吃太粗太土:熬小鱼刺多,容易卡嗓子,炸麻花梆硬,弄不好略牙。D.然后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答案】D 【解析】A:问号改为逗号。B:“壮阔”“豪放”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C:“容易卡嗓子”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3.(山东淄博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B.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天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C.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小苹果》《最炫民族风》,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以及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答案】B 【解析】 “传信”“发威”都是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所以用引号,而“组网”没有特殊含义,不能加引号;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后面不用再加逗号。

4.(山东济宁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消费投诉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服务类消费关注度高,二是互联网广告投诉增长。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C.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D.在“做一天上海人”的特色活动中,全体师生一起了解了上海的历史、体验了上海的生活。【答案】C 【解析】A.在一个句子里不能同时使用两个冒号,第二个冒号改为逗号;B.选择问句只在最后用问号,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较长的并列成分用逗号,顿号改为逗号;

5.(黑龙江齐齐哈尔2018)下列句子中结尾应使用叹号的一项是()A.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____ 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____ C.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____ D.“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 【答案】C

6.(贵州黔东南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B.老人、青年和孩子们,纷纷涌向那青青山坡——几十年前革命英雄奋勇抗战的地方。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答案】A 【解析】“坐一坐”和“躺一躺”两个分句之间应该用逗号隔开。

7.(四川巴中201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C.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社?还是埋下了隐患?

D.屏也有大小之分。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国房,皆可置之。【答案】C 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8.(陕西2018)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③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④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对它缺乏热情,____缺少感受它的机会。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答案】“、”改为“,”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答案】“启动”改为“启发”或“启迪”。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答案】不是 而是

9.(北京2018)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学生会主席准备给同学们讲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的历史。阅读他的发言稿,完成(1)(2)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琳琅满的珍宝震惊了,争先恐后,大肆抢夺。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他们统统掠走【甲】实在运不走的,他们就疯狂打砸。据粗略统计,被掠夺的文物【乙】上至先秦下至清朝的各种奇珍异宝有100多万件。为了销毁罪证,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往日辉煌的宫殿、参天的古树,都化为灰。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1)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A.【甲】分号 【乙】冒号 B.【甲】分号 【乙】破折号 C.【甲】逗号 【乙】冒号 D.【甲】逗号 【乙】破折号(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字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2).就这样英法联军连抢带砸的行为,使圆明园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解析】(1).“园内能拿走的东西”与“实在运不走的”是两个方面,故而用分号隔开。(2).此句成分残缺,在“连抢带砸”后加上“的行为”,另外“毁灭性的破”应改为“毁灭性的破坏”。

10.(湖北黄冈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潘建伟团队居功至伟。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B.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C.近年来,因在马路上行走时使用手机而引发安全的事故屡屡曝光,“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答案】A 【解析】B:第二和第四个逗号都改为分号。C: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D:最后一个分号改为句号。

11(湖北恩施20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C.读实用书,做更强大的人;读审美书,做更有情趣的人;读哲学书,做深度思考人生价值的人。D.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答案】C 【解析】A.有阴影,光明才更加耀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让世界更加意识到中国方案的重要。B.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D.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

篇2:初一语文标点符号题

高考语文标点符号题知识

句号(。)表示一个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

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燕子、雁、布谷、夜莺都是定期迁徙的候鸟。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屋子里,我是主人;屋门外,蝉是最高的统治者。

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例: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也扯不上关系。

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小朋友,你们的暑假生活过得丰富么?

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愿你们在新学年中好好地学习语文!

引号(“”)1、引用对话或文章里一段文字。2、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词语。3、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例:大娘说:“同志,谢谢你呀!”雷锋说:“谢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书名号(《 》)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例:今天,我读了《给颜黎民的信》。

破折号(——)1、表示底下是解释部分或说明部分。2、表示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示声音的延续。

例: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例:蝉的幼虫爬到地面上来,常常在圆孔的附近徘徊,寻找适当的地方——一棵小树,或是一根灌木枝——脱它的皮。

例:吃的不是白面包——黑面包能吃饱就不错了,菜只有鱼。

例: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省略号(……)1、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2、表示说话未完或余意示尽。3、表示声音断断续续。

例: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例:我跺着脚大声喊:“咳!这么冷,小心你的脚……”

例:“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高考语文修辞知识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排比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夸张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反问是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高考语文词语知识

一、辨析词义

辨析词义的方法:

1、要搞清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团结”和“勾结”,都有一个“为了一个目的联合和结合“的意思。“团结”用于好的方面,而“勾结”用于坏的方面,指“进行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结合”。

2、注意运用的对象。如:“爱戴”和“爱抚”,前者用于党、领袖、英雄,后者用于老一辈对后代。

3、注意范围的大小。如:“辽阔”和“广阔”,都是指面积广大,但辽阔比广阔所指的范围更大。

4、注意程度的轻重。如:“喜爱”和“酷爱”,都有爱好某事某物之意,但“酷爱”比“喜爱”的程度重。

5、考虑词语搭配的习惯。如“提高水平”,“改进方法”,“改善生活”等。

二、用词造句

用词造句要做到:

1、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注意它的使用习惯,特别要留心这个词语用在什么场合,常跟哪些词语搭配。

2、把意思表达完整。

三、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常见的可以从词语所代表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概念大小,相关相对关系等方面来考虑。

篇3:标点符号题常见的八个考查热点

热点之一:顿号

顿号, 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是句中最短的停顿。使用顿号, 要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是短句子之间的停顿, 不使用顿号, 用逗号。如:

(1) 水果之乡的市场上, 到处都摆着水果, 甜瓜啊、西瓜啊、苹果啊、香梨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儿。 (2014年四川广安)

(2)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其中赛龙舟最受人们喜爱。 (2013年山东德州)

以上两个例句中都是短小的句子间的停顿, 所以这两个句子中的顿号都要改成逗号。

2.并列短语中如果有“和”“与”“及”“或”等, 连词前不能再用顿号。以上连词多用在并列短语的最后两项之间。如:

“春雨惊春清谷天”, 点出了春天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的节气。 (2013年江苏南京)

例句中最后一个顿号应该去掉, 因为使用了连词“和”就不能再使用顿号了。

3.如果把简短的并列短语加以强调, 这些并列短语之间就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如: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境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2013年云南曲靖)

例句中的“多子”“饥荒”等词语虽然存在并列关系, 但是都在强调闰土的境况, 使用顿号会削弱强调的力度, 故这个句子中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

4.邻近的两个数字连用, 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 但是如果这个数字是省略语, 且表示确指, 则必须用顿号。这一点是命题者考查顿号时的热点。如:

(1) 学校对面三、四百米处有一家网吧, 有的学生考完试就来到这里“减压”, 一些家长颇感担忧。 (2014年山东日照)

(2) 全文共六部分, 其中第三、四部分意思含混不清。 (笔者所在学校的模拟试题)

例 (1) 中“三、四百米处”表示概数, 其中的顿号应该去掉。例 (2) 中“第三、四部分”是省略语, 且表示确指, 所以必须用顿号。

5.如果并列短语之间还有并列短语, 那么, 大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 小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如:

纸质书、电子书, 手抄本、印刷本, 书的载体、形式变了, 喜欢阅读应不拘泥于是什么书。 (2014年贵州遵义)

例句中并列成分复杂, 有大小层次之分, 大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逗号, 小的并列短语之间用顿号。

6.并列的成分如果完全是带引号或带书名号的短语或文章、书籍组成, 那么并列成分之间不能用顿号。如:

(1) 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 如“秋风”“中秋”“秋夜”“秋水”“秋雨”…… (2013年四川绵阳)

(2) 《出师表》《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醉翁亭记》……几篇文章中, 《曹刿论战》写作的年代最早。 (2014年四川宜宾)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是准确的, 但是, 如果在这类并列成分之中, 还有其他的词语,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改成以下形式就需要使用顿号:

(1) 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 但要注意“秋水”与“秋雨”、“秋夜”与“秋月”的落脚点是不同的。

(2) 诸葛亮的《出师表》、左丘明的《曹刿论战》、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几篇文章中, 左丘明的《曹刿论战》写作的年代最早。

热点之二:冒号

使用冒号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滥用。冒号只能用在提示性话语之后或总括性话语之前, 否则即为错用。例如:

《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 凝雨也”。也就是说, 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2013年山东德州)

例句中“指出”为全句的谓语, 在此并无提示性作用。再说, 此处停顿极短, 不需使用标点。

二是“某某说”之后并非一律该用冒号, 只有当“某某说”放在所说话语之前才能用冒号。“某某说”放在所说话语之后用句号, “某某说”处在所说话语中间用逗号。例如:

(1) “最重要的是, ”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2014年湖北黄冈)

(2) “哎呀, 真是美极了!”皇帝说, “我十二分地满意!” (2014年江苏泰州)

(3) 父亲总是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 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2014年贵州铜仁)

(4)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惊讶地叫道。 (2014年甘肃庆阳)

以上四个句子中, 第一个是错误的, 要把冒号改为逗号, 其余几个句子的标点符号都是对的。

三是同一句话内一般不能用两个冒号。例如:

专家一致认为:世界经济复苏有两个支柱:一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一是亚洲经济体的引领。 (笔者所在学校的模拟试题)

上面例句中的两个冒号应该把前一个改为逗号。

热点之三:分号

分号表示复句内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有时也有例外) , 其停顿层级高于逗号、低于句号。使用分号要注意两点:

一是分号前后的内容是否分属两个并列方面, 例如:

(1) 杨绛的学生这样评价她;无事, 决不惹事;有事, 决不怕事。 (2014年贵州遵义)

(2)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 都应该做到真和忍;真者, 真诚相待, 不虚情假意。忍者, 宽容忍让, 不针锋相对。 (2014年山东潍坊)

例 (1) 中分号前后的内容并非并列关系, 前面一句是对后面内容的提示, 第一个分号应改为冒号。例 (2) 中第一个分号要改成冒号, 第一个句号应改为分号。

二是几个并列关系的分句, 使用分号时, 几个并列分句必须在内部已用了逗号, 否则, 分号改为逗号。例如: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2014年天津)

例句中的分号前后两个句子虽然是并列关系, 但是两个分句没有在内部使用顿号, 故句子中的分号要改为逗号。另外, 如果把这个例句改为“没有风浪, 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 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的话, 分号的使用就正确了。

热点之四:问号

问号是用在问句句末的点号。问号的使用要注意四点:

一是含有表示疑问词语的陈述句末不用问号。例如: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算是向成熟迈出第一步。 (2014年江苏扬州)

例句中虽有“什么”这个疑问词, 但是没有疑问的意思, 所以问号应改为逗号。

二是倒装句使用问号时, 问号应改用在句末。例如:

怎么了?你。 (笔者所在学校模拟试题)

例句是一个倒装句, 要把问号改为逗号, 句号改为问号。

三是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 中间使用逗号。例如:

你明天什么时候出发?坐飞机?还是火车?请提前告诉我。 (2014年贵州黔东南)

例句中的“坐飞机”“还是火车”就是一个选择问句, 所以“坐飞机”后面的问号应该改为逗号。

四是连续问几个问题的句子, 每个问题后面都要使用问号。例如:

你参加了“翰墨飘香”主题书法大赛了吗?获得了第几名? (2014年贵州遵义)

例句中连续问了两个问题, 所以每个问题后面皆使用问号。

热点之五:引号

使用引号主要注意引文末尾标点的有无与位置, 要处理正确。《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 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里面;凡是把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 引文末尾不用标点。例如:

(1) 彭德怀边走边说:“少奇同志, 快问问那个睡着的小同志, 周团长去什么地方了”? (2014年广西柳州)

(2) 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箴言。 (2014年山东滨州)

(3)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 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标准, 力求“句句无余字, 篇中无长语。” (2014年山东潍坊)

例 (1) 中是完整的引用, 所以句末的问号应该放在引号的里面。例 (2) 中引用屈原的诗句只是作为作者整句话的一个成分, 引文末尾不用标点, 应把“吾将上下而求索”后面的句号去掉。例 (3) 中两处的引用都是作为作者句子的一个成分, 第一处的用法是对的, 第二处应该把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热点之六:括号

使用括号要能分清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对句中某个词语进行注释的是句内括号, 它必须紧随在所注释词语之后, 而且后括号前不能用点号;对整个句子作注释的是句外括号, 它用在所注释语句末尾的标点之后, 其后括号前的点号可用可不用, 后括号之后不应再用点号。例如:

(1) 加西亚·马尔克斯 (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 将现实主义和幻想结合起来, 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 (2014年湖北随州)

(2) 《山中避雨》选自《丰子恺随笔精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013年四川绵阳)

例 (1) 中的括号就是句内括号, 使用正确。例 (2) 中的括号也是句内括号, 但在使用时错误地用成了句外括号, 修改时把句号调到后括号后面即可。

热点之七:书名号

书名号是一种标志符号, 它标志书名、篇名、戏剧名、歌曲名、报纸杂志名和法规文件等, 其他不能滥用书名号。例如:

(1) 你参加了《翰墨飘香》主题书法大赛了吗?获得了第几名? (2014年贵州遵义)

(2) 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2014年湖北黄冈)

例 (1) 中“翰墨飘香”是书法大赛的主题, 不能使用书名号, 应改为引号。例 (2) 中《史记》是一本书, 所以要把引号改为书名号。

热点之八:省略号

省略号前后要注意不能再用“等”“等等”这类词语。例如:

(1) 读宋词, 往往会读出感伤、哀怨、忧思……等情感。 (2014年贵州遵义)

(2) 很多东西溢满了我的心:草木、鸟兽、云彩等……, 成为内心的永恒。 (2013年江苏扬州)

篇4:如何解答标点符号题

2011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仅有江西、湖北和重庆三份试卷用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形:

1.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这类考查只涉及到标点符号最常规的用法。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5题A项、2011年高考江西卷第4题B项、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4题D项等。

2.标点符号之间搭配用法。多数情况下,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一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往往与其它标点符号的使用紧密相关。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5题的B项等。

3.顿号、逗号、分号在显示文句层次时的用法。顿号、逗号、分号都是句中点号,表停顿,但停顿时间有长有短。一般来说,句中用顿号,句间用逗号,多个分句间用分号。如2011年高考江西卷第4题A项等。

4.特殊情况下标点符号的用法。这些特殊情况主要有:①变式句中相关标点符号的用法。如2011年高考江西卷第4题C项等。②在行文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些标号用法。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4题A项等。③标点符号一些不常见的用法。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5题D项等。

【备考宝典】

标点符号的种类较多,用法也比较复杂。因此,要做到准确无误地解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熟悉标点符号使用的基本规则。无论试题如何变化,只要熟悉了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就能对考查点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如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4题C项:我们班有个“班妈妈”,说话霸道而幽默。“班妈妈”这个外号是她自封的,理由实在让人无语:“我的地盘我作主,你们以后就是我的孩子了。”如果能了解引号、冒号和句号搭配的基本用法,就能很快判断此句中各种标点符合的使用是正确的。

2.学习教材(或其它规范材料)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教材是最重要、最规范、最有效的学习材料,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文章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范例。如《说“木叶”》第4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这句话中,前一句是个问句,应该用问号;后一句只是对前一句的解释,无疑问,不必用问号。如果明了这一点,那么就能判断下面句中问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很怀疑人类对这个物质世界的认识真有穷尽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对性推导,是否还存在一种与物质相对的反物质?(2011年高考重庆卷第4题B项)此项第一句话没有疑问(因为有“怀疑”一词),是一般性的陈述句,所以不能问号,应改为句号或逗号。

3.学会综合分析,整体考虑。对待有些似是而非的标点符号,要结合句意,结合其它选项的情况,综合分析,整体考虑。如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5题C项:一粥一饭是清淡,健康、温暖、妥帖:一瓢一箪是清淡,随意、自在、安心。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生命终究归于平淡。此项中,逗号、顿号、句号、省略号的使用都没有问题,比较让人难以判断的是冒号。从对称性的句式来看,好像应该用分号。其实,用冒号是正确的,因为冒号后的句子是对前面句子的阐释,而冒号正好也有这一用法。此外,从句末的“奢华也罢,绚丽也罢”的语意来看,都是指的同一方面(而非对举),它强调的是“平淡”(即前面冒号前后的内容),所以,综合判断得出结论:这里冒号的使用是正确的。

【牛刀小试】

1.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昨天午后,那些在武汉上空“翻腾”了三天的黑云终于成为“浮云”,湛蓝的天空明静如洗,站在高楼上,三镇尽收眼底。

B.当我问起父亲时,母亲说他在前方打仗。母亲告诉我,我的小名浣郎(皖南的谐音)是父亲出征前给我取的。

C.未来5年内中国哪些专业最具发展前景?启德教育研究院就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的行业进行梳理并指出,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有:农业、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相关产业。

D.“记忆中,瑜园百花分外红,曾为谁妆,今为谁容?”去年6月,校长李培根用一首题为“记忆中”的散文诗为毕业生送别。

2.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林锋勤与党委一班人顶住压力,反复做村民思想工作,拒绝“用光、卖光、分光”,成立了建筑等10家公司,掘出了“第一桶金”。

B.网上与父亲节相关的消息已满天飞。以前有人曾说,说“我爱你妈妈。”易!说“我爱你爸爸。”难!如今,对于80后、90后人群,向老爸表达爱意不再那么含蓄。

C.下班之前,用手机设定家中热水器,回家后马上能洗个热水澡——十年内,这样的智能生活——就能直接在武汉的苏宁电器卖场里体验。

D.试想,我们王皓、张继科等帅哥,通过tewitter、facebook等(均为社交网站)平台和国外粉丝“零距离”接触,这对于推广乒乓球是何等美事。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2006年5月26日父亲100周年诞辰纪念,经中央批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袁国平文集》,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人物传记片《父亲·将军》。

B.欧洲议会议员马丁反对“克隆”,并称将推动欧盟讨论此事,“中国复制欧洲文化财富必须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只是复制者获益,被复制者也必须获益。”

C.上海“国际”电影节难道变成了上海“农村”电影节了?当晚最失落者莫过于《肩上蝶》,这部耗资6000万的特效大作颗粒无收。

D.“什么官,九品下;小如芝麻,大过爹妈?”在中国农村的一些地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谜语。它的谜底是——村委会主任。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11%的股票投资意愿已经与历史最低水平接近。那么,在市场低迷、人人舍弃之际,是否意味着“我取”机会正在来临呢?

B.近日,中国海军联合海警,海监等单位举行了首环海南岛海上实兵演练,提高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C.针对库班称钻戒太过老式的说法,奋战了17个赛季才拿到生涯第一个总冠军的38岁老将基德则“生气”地说:“我太老式了”。

D.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传来将于下周讨论更改违禁药品克伦特罗检测标准的消息(非法用作食品添加剂时被称为“瘦肉精”),对此,中国的有关专家表示支持。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法网结束后,李娜只在中国驻法大使馆的招待下吃了个晚宴。“没干什么特别的,就是睡觉,吃饭,休息。”她说:“我也没给自己买什么礼物作为奖励。”

B.最近,一份网络调查显示,有7成网友自述遭遇了职场冷暴力。遭遇了冷暴力的人,网友称之为“透明人”。所以网友齐呼:学会融入,不当“透明人”。

C.“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出台后,办公室、饭店、候车室等公共场所烟味是淡了,但有的老烟枪不淡定了,上网发帖解心头烟瘾。

D.今年3月16日,是我父亲陈赓将军逝世50周年。这一天,我们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了他的故乡——湖南省湘潭乡。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近日,一种叫吸血鬼救命口粮的功能饮料在网上热卖。据喝过的人称:“喝下第一口后,像有一种野性在召唤自己,感觉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B.电话座机欠费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吗?将来还有哪些将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对此,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些都没有纳入个人信用记录。

C.这家电影院每年为观众提供400多部中外优秀电影片,弘扬了时代主旋律、传播了先进文化,极大地丰富了该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D.专家提醒,体液为酸性的隐翅虫(PH值1~2),若被打死在人体上,人体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皮疹、瘙痒、坏死等毒性反应,所以若接触该虫,应用清水清洗皮肤。

【参考答案】

1.C (去掉“行业有”后的冒号)

2.A (B项中引号内的句号删去,在两个下引号后各加一逗号。C项中删去第二个破折号。D项中括号及解释移至“等”前)

3.B (引号内句号移至引号外)

4.A (B项中“海警”“海监”中的逗号应该改为顿号。C项中句末句号移至引号内。D项中括号及其解释内容移到“克伦特罗”之后)

5.A (“她说”后的冒号改为逗号)

篇5:初一语文标点符号题

漫天的风沙卷走了悠扬的驼铃,历史掩埋了曾经的辉煌,却带不走你倾情的容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看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我想到了你,足以彪炳千古的你,感情奔放,文采飞扬的李白。你的精神化为了沧海云帆,成了黄河的符号。

你“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希望能够一展宏图,救民于水火,却一再受到打压、排挤,仕途上的不得志,没有将你打垮,你还是那样地热情,你大声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忧郁的黄河成就了你,抑或你成就了忧郁的黄河,此中真意,外人恐难窥其一二。

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打动了千百年多少仁人志士。你的才气,你的才情,日月难与争辉。

黄河被你的热情所感染,掀起层层波浪。你被黄河所鼓舞,愈加坚强。

无数诗篇见证了你的一生,也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巨变。你的精神寄托在黄河上,成了黄河的标志。

黄河后浪推前浪,一代旧人换新人。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黄河几经兴衰起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黄河落伍了。当东风又来,热情不改,活力再现,黄河又焕发出新的光彩,黄河又多了一层酒醉似的迷人光晕。青莲居士的遗园又有了顶礼膜拜的人群。

篇6:语文初一阅读题答题技巧

对课文的细察深思——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而我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自在其中。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初一语文学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初一阅读题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技巧汇总   1、标题作用:   (1)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兴趣。   (2)揭示文章主要内容   (3)点明文章中心,突出主题   命题形式:给文章加上一个标题。   答题思路:找文章的核心人物、事物、事件等。   人(人物特征+所叙述的人物)   物(事物的特征+所叙述的事物)   事(事件的性质+所叙述的事件)   答题范例:《小摄影师》/《窃读记》/《无奈的选择》   2、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扩展标题法+六要素概括法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命题形式: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概括文章内容/中心思想。   答题思路:   ①中心句一般出现在开头、结尾或中间。   ②概括文章内容:涵括时间、地点、人物及思想情感。   答题范例:本文的中心句是“……”。   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抒发了……。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命题形式:   1、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觉?你认为……重要吗?为什么?   解题思路:   ①文章中心/作者思想感情   ②表态度   ③结合自身谈原因   答题范例:   1、我觉得(本文主旨/思想感情)……。我认为……很重要,因为……。   2、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抒发了……   3、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它本身的含义与在文中的含义;   ②表现的事物(人物)特点(性格品质)   命题形式:如何理解“……(文中的一个词或一句话)”?   答题范例:XX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作用,表现了(性格特点)……。   (2)分析:指出修辞+语言效果+表现特点(性格品质)+作者思想感情   常用修辞手法作用——   a*比喻: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   点,表达了(人物)……的特点,体现了……感情。   b*拟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的特点(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c*排比: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更整齐,加强了语气,着重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d*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e*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若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f*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感情或特点。   g*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文学气息,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h*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3)联系上下文,直接找答案,联系时代背景   答题思路:   ①表层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分析深层意思   ③作用,如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总起、过渡、铺垫、总结……   ④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手法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4、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及作用:   命题形式:这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思路:   ①明确写作手法(前后照应、欲扬先抑、象征、讽刺、衬托……)   ②结合原文,谈作用   答题范例:使用了……的表现手法,(作用)……。   【作用】   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欲扬先抑: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对象,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象征:把特定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文本框: 作用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对比:以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特点。   伏笔: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事情作暗示,为下文XX情节发展作铺垫   烘托、渲染:表现了XX环境,营造了XX氛围,抒发了XX情感,突出了XX主题。   5、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   ①外貌(肖像):描写了……的样子,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表现了……   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表露人物XX感情,揭了人物XX的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运用……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刻画了……,显示人物 XX   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   复杂的XX心理进行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XX精神世界。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文章着重描写了X环境,烘托一种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交代了人物的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6、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命题形式: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本文采用了……?有何作用?   答题思路:   ①明确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②结合原文,谈记叙文中该表达方式的作用   【作用】   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力。   描写: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①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②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记叙: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说明:使文章说理透彻详细,语言精准,结构严谨。   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表达方式,……(作用)。   7、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表现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体现不出……与事实不符。   8、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9、线索顺序   1、线索   命题形式: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思路:   ①明确线索(核心人物、事物、事件、事件、地点、作者情感……)   ②作用   答题范例:本文的线索是……,作用梳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顺序   命题形式:本文的顺序是什么?   答题思路:   ①明确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②作用:   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插叙: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答题范例:本文采用了……,更加突出……。   10、某段/某句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1)开头,作用:   A、引起下文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照应文章标题 D、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E、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作用: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作用:   A、总结全文 B、揭示文章主旨 C、照应前文   D、照应题目 E、引人深思   11、仿写句子:   ①句式结构相同,包括:修辞相同,字数相近,词性相对   ②逻辑正确   ③注意情感的积极性。   12、对联。   ①讲究押韵,讲究“仄起平收”。仄音:上声、去声;平音:阴平、阳平  ②修辞相同,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13、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漫画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说明文阅读技巧汇总   一、说明方法   命题形式:文章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说明方法:打比方、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两列两比,下诠分举”)   ②结合原文分析   答题范例:本文使用了……说明方法,……   【作用】   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特征/事理。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   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理……的特征/事理。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二、理解词句   命题形式:文中“……”一词是否可以删掉?原因?(多表示程度、数量、  范围或性质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否”   ②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   ③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   ④体现怎样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答题范例:不能删。因为……意思是……,删去该词后会……,体现了说明文……特点。   命题形式:按照合理的顺序,“……”一句应该补在……处?为什么?   答题思路:   ①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   ②作用   文中:承上启下   文末:总结全文   答题范例:补在……,因为……。   三、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命题形式:   ①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②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思路:   ①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提建议   ③依照常识回答   答题范例:启示:…… 建议:……  学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学好语文,靠落实四个字:细察深思。   语文学习有四个环节:听、说、读、写。听和说,通过声音语言,读和写经由符号文字。其中听和读培养吸纳能力,是获取思想的渠道;说和写培养释放能力,是展示思想的渠道。   听和读的过程是:品味他人的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社会人生。说和写的过程是:品味社会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而诉诸于语言文字。   从中可以看出,听、说、读、写的第一环节都是品味——或自己品味社会人生,直接地深化思想,丰富感情;或品味他人的语言文字,间接地深化思想,丰富感情。人一生中,就是这样在生活(广义的语文课堂)中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进行语文学习的。可见,品味,是语文学习的原始驱动力,是语文学习的关键环节。   品味是什么?品味就是细察深思。语文学习就是要有自发到自觉的经由细察深思感悟生活,体察文字,锤炼思维,享受进入语文学习自由王国的快乐。   先说说对课文的细察深思——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   且以课文中两个相近的句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一个句子:“夜缒而出”。为什么烛之武要在夜里,采用“缒”的方式出城?这是一个思辨点,具有确认整合、疏通文意的价值。它一方面说明郑国危急的形势,有上文“晋侯、秦伯围郑(“郑”是郑都,不是郑国)”为佐证,另一方面预示烛之武将行“离间计”游说秦伯,有上文“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两地毗邻,皆为郑地)”为佐证。简洁的四个字确凿地表明了烛之武的机警、负责和功勋卓著,体现着《左传》微言大义的特点。《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一个近似的句子:“入而徐趋”。这“徐趋”一词,描摹的意趣颇耐人寻味。“徐”,慢;“趋”,快步走。“徐趋”,一种违背常规的很不合理的奇特步态,这其中或有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的原因,但似乎更带有表演成分。对文学作品而言,凡违背常规(即“颠覆”)之处,必有寓意在其中。往前看,触龙正处在这样一种处境中:“新用事”的赵太后事先已发出“必唾其面”的咒语,此时又“盛气而揖之”。赵太后之所以“盛气”,除“秦急攻之”和“大臣强谏”之外,主要还由于她深深了解触龙,知道这位忠忱老臣定为长安君质齐而来。于是,她摆出了“揖之”的姿态。老谋深算的触龙,当然是有备而来。“入而徐趋”就是出现在这里的一句描写,进了门之后才拿出“徐趋”的步态,这明明是在表演!这一表演,麻痹了赵太后,引出了拉家常,触龙专业策士的本色尽在其中;太后“揖之”,触龙“徐趋”,两个人物一来一往,相映成趣,神色毕肖,这不正是小说以虚构对比刻画人物的雏形吗?   细察深思,不仅使我们切实理解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还有助于我们质感地了解到两部著名史书风格上的细微差异——《左传》微言大义、言简意赅,有着“不苟言笑”的风范;《战国策》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初见“传奇小说”的元素。而我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自在其中。   这种例子在课文中是数不胜数的。有一次在杭州,听陈钟梁老师讲《背影》。陈老师抓住散文中的一处细节,启发同学们深思。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在老师的点拨下,同学们很快明白了:人两臂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果没有用尽全力,他的身体应该是正直的;此刻,“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正表明父亲拼尽了全力,他左臂的劣势也就显现出来了。作者没有看见父亲正面的神情,只是看见“背影”就感动得潸然泪下,消融了父子间感情的嫌隙。这是朱自清先生品味生活,细察深思形成的经典文字,我们的语文学习正需要对这些文字细察深思,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陈钟梁老师不久前去世了。我们回忆这处细节怀念这位可敬的语文老师,我们更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形成独立的细察深思的意识和能力。   再说说对生活的细察深思——这是写作能力提高的根本。   我们看一个生活场景:   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帖柜台前,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一位刚有柜台高的小姑娘,把鼻子尖贴到玻璃柜台上,“妈妈,我要吃糖!”她已经迫不及待了。售货员从柜台里拿了两块帖,给了小姑娘。当他以精熟的“一抓准”的手法给那位妈妈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这是刚才给小姑娘的两块,”他把糖投入柜台,“这是您的一斤糖,八角,请付钱吧。”柜台前的顾客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 这位售货员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   如果让同学写一篇作文,谈谈对这一生活场景的感想。   缺乏细察深思意识的同学,大约都会写成一篇赞颂“爱心”的读后感。泛泛地谈“爱心”,并不是由就这一特定材料引出的感想,并没有揭示出张秉贵此时、此地,面对此一对象献出的“爱心”的特性;他们所写的那种“爱心”,实际是很多同学头脑中都有的固有模式,就写成作文的立意而言,创造价值有限。   略能细察,稍有概括深思能力的同学,会从材料中发现对比关系:小姑娘还很小,刚有柜台高;而张秉贵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小姑娘的要求很幼稚,而帖柜台前,顾客正多,张秉贵的工作分外忙碌。但这位劳动模范,并未因此而忽略一位小姑娘天真幼稚的要求。这正是张秉贵的模范本色。但只有这些,似仍嫌不足。要想让作文实现超越,绽放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还需看得更细些,想得更深些。   是呀,在顾客盈门的售货大厅内,一个稚嫩的童声发出的天真渴求,并未被一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忽视,这本身的确十分动人;但集中体现张秉贵这份关注的举动“从柜台里拿了两块帖,给了小姑娘”,并未引发“柜台前的顾客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的动人场面。将一件“两块帖”的小事推向“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高潮的,恰恰是张秉贵“给那位妈妈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并且让这位妈妈付钱的言与行。这是颇耐人寻味的。生活要求我们深思。看来,张秉贵给予小姑娘的爱心,并不是我眠常认为的那种“爱心”。让我们回到张秉贵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面对特定对象,替他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听到小姑娘对妈妈提出的“我要吃糖”的请求,张秉贵大致可作如下选择:一、事不关己,不予理睬;二、劝说小姑娘几句“小妹妹,别着急,就快到啦”云云,而且可以是笑容可掬的;三、从柜台里拿出两块糖递给小姑娘,不再取回;四、出以公心,事后自己补上这两块糖钱。四种选择全有各自的道理,甚至全都不失为高尚。但张秉贵单单选择了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一种,一种绝对纯洁,剔除了任何物质色彩的纯粹的心理体贴、精神关护——“从柜台里拿了两块帖,给了小姑娘”,“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这是刚才给小姑娘的两块’,他把糖投入柜台”。在场顾客的内心深处,也都渴望着这一份特别纯净的“爱心”,此时此刻,他们的渴望被张秉贵的极为自然流畅的举动唤醒,于是,“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也才出现了“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的动人场面。从这一个生活细节中,我们可以分明感到老劳模那份明净的爱心,这份化作帖香甜的挚爱,这份为满堂喝彩所强化的醇美,一定会常驻小姑娘的心头。张秉贵两块帖的“予”和“取”,铸造着一个人的灵魂。这种细察深思使认识、理解,对生活本身形成超越。超越就是创造,这种创造的价值在于,它能给读者以启迪,促使读者对生活产生丰富的认识,深刻的理解。   经过细察深思,才能写出有创造价值的作文。让我们撷取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   蓝天白云般的爱心(片段)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是堂堂五尺男子汉,但他心细如发。它不仅关注了小姑娘稚嫩的要求,“从柜台里拿了两块帖,给了小姑娘”,而且更细心地在“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张秉贵这一举动,为小姑娘解除了可能面对的烦恼。试想,如果他不取出那两块帖,小姑娘回家可能就要受到妈妈的指责。妈妈会对她说:“以后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许再这样说话!这样说话无异于向别人索取,这是在占小便宜……”为此,小姑娘的天真可能就要蒙上一层阴霾,他再面对人世也许就不再像今天这样质朴无瑕,她再看头顶的天空也许就不再像今天这样亮丽蔚蓝。张秉贵不但关怀着小姑娘的今日,而且关注到了小姑娘的未来。这种关护大约并不是张秉贵刻意为之的,但这是他为人的准则,是他行为的规范。张秉贵无愧于今日百货大楼门前的纪念塑像,他用两块帖,为共和国塑造着一颗美丽的心。   细察深思,学好语文——祝愿同学们成功。

上一篇:浅谈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小课题)下一篇:交通安全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