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合同文献翻译

2024-05-06

劳务合同文献翻译(共6篇)

篇1:劳务合同文献翻译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评价及控制的文献综述

0704043046

会计074

唐明婷

中国从资本市场建立开始,上市公司也随之不断地发展,上市的公司从行业、类型到地区、规模都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中的ST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风险问题,财务风险比较大,对上市公司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这一领域大量文献的研究,从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评价体系及控制三个角度综述,加强分析,以期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是经营活 动的副产品,经营者的收入是其在经营活动中承担风险的报酬。从狭义上看,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利用负债给企业带来的破产风险或普通股收益发生大幅度变动的风险。这种观点立足于企业筹资时过多举债或举债不当。西方国家强调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是从资金运动到资本经营整个体系的过程,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风险预警、风险识别、危机处理等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H.奈特(Frank H.Knight)在1921年出版的(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一书中认为:风险是指“可度量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指不可度量的风险。风险的特征是概率估计的可靠性,概率估计的可靠性来自所遵循的理论规律或稳定的经验规律。与可计算或可预见的风险不同,不确定性是指人们缺乏对事件的基本知识,对事件可能的结果知之甚少,因此,不能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①。

②Ross, Westerfield, Jordan(1995)在《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提到债务筹资会增加股东的风险,使用债务筹资所产生的这部分额外风险称为公司股 ①

[美] Frank H.Knight,王宇,王文玉译.《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M].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5; ② 此段原文如下:“The debt finacing increases the risks borne by the stockholders.The extra risk that arises from the use of debt finacing is called the financial risk of the firm equity.In other word,financial risk is the equity risk that comes from the financial policy(i.e.capital structure)of the f1rm.”Ross,Westerfield,Jordan,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1995 东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财务政策(如资本结构)所产生的权益风险。

③James C.Van Horn, John M.Wachowicz Jr(2001)在《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里面更宽泛地说明了财务风险包括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以及由于使用财务杠杆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

美国学者小阿瑟·威廉姆斯(C.Arthur Willianms)和理查德·M.汉斯(Richard M.Heins)在1985年合著的《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中将风险定义为:“在给定情况和特定时间内,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间的差异。如果肯定只有一个结果发生,则差异为零,风险为零;如果有多种可能结果,则有风险,且差异越大,风险越大。”④这种观点强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可以从客观角度来衡量。

在财务控制方面,国外学者的研究有: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1948年创立的控制论;1932年FitzPatrick开展的一元判定研究;Altman在1968年首先创立的zeta模型等。

总体看来,国外财务风险研究起步早,理论体系完善,应用领域广,且研究成果多且系统。如,国外的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还出版较多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

(二)国内研究综述

1989年北京商学院的刘恩禄、汤谷良发表的“论财务风险管理”[7],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财务风险的定义、特性及财务风险管理的步骤和方法。

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向德伟博士在1994年发表了“论财务风险”[8],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了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认为“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风险,是企业经营风险的集中体现”,“企业财务风险,按照财务活动的基本内容来划分,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四项”,为更深一层推进财务 ③ 此段原文如下:“Broadly speaking,financial risk encompasses both the risk of possible insolvency and the added variability in earnings per share that is induced byt he use of financial leverage.” James C.Van Horne,John M.Wachowicz Jr,Fundament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2001 ④小阿瑟·威廉姆斯等著,陈伟等译.《风险管理与保险》[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4; 风险理论奠定了基础。

唐晓云在2000年发表了“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9],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她进一步将财务风险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和外汇风险四种。

以上观点虽然对财务风险的分类不同,但都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因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这种观点是一种广义观。

胡华在2004年发表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及防范”[10],认为财务风险的成因是由以下五点构成的:

1.负债经营是财务风险产生最为根本的原因。

2.企业资产流动性弱、现金流量短缺,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原因。3.企业经营不善、投资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产生、财务状况恶化最为重要的催化剂。

4.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是财务风险产生、财务危机出现最为综合的因素。5.外部环境的多变性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

2009年,王宏发表了“浅谈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11],认为造成财务风险原因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1.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明

根据我国学者们的观点不难推出,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离不开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本文也将从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环境来分析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

易晓文(1999)发表了“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2],作者在文章中对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指标的选取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

桂文林,舒晓惠,伍超标(2005)发表了“上市公司财务评价历史分析和展望”[13],以上市公司财务评价现实意义为前提, 系统地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各种评价方法的比较以及实证研究三项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 为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财务评价的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009年西北大学的孙金莉发表了“基于企业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研究”[14],在认真研究了建立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建立健全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现金流量财务预警系统。

李季在2010年发表了“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研究”[15],作者认为目前为止国外已开发出若干财务危机评价模型,有的模型在信贷风险评价与管理企业资信评估等实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对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仍使用传统的经验范式,因而探索我国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具有较强理论意义与较紧迫的现实意义。

景红华(2010)发表了“财务困境研究应基于现金流量指标”[16],认为现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现金流量是企业财务的报警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金,因此,财务困境研究应基于现金流量指标。

通过阅读大量关于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的,了解到,要知道企业财务风险状况如何,必须从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及现金流量风险指标方面来研究。

童宏宾在2004年发表了“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17],简单地从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三个方面来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作出控制。

王海翔(2005)发表了“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18],较全面地从MM理论和期权理论来研究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吴景杰、施绍梅(2005)发表了“财务风险的控制”[19],认为在运用理论方法进行财务风险分析时,需要管理人员对具体环境、方法的切合性及某些条件进行合理假设和估计。另外,在采取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对策时,也必须以规范、科学的管理为基础,否则因使用对策不当反而有可能招致更大的风险。2009年盛九春和叶波二人发表了“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20],总结了三点防范与控制的措施:

1.完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2.强化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 3.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孔远英(2010)发表了“关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21],认为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步显现、缓慢恶化的过程,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先兆,因此具有可预测性。为了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企业有必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分析,及时纠正、改进、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学者对于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的解决几乎都离不开规避和防范,观点不一,本本文会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研究有价值的策略。

三、评述与启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安全己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经济安全必须从防范金融危机、财政危机着手,这已为人们所重视,但人们常忽略金融危机与财政危机的基础是财务危机。财务危机主要表现为公司资本循环周转被打乱而导致的支付危机,它常常潜伏于财务风险之中[12]。

资本市场的繁荣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大型上市公司舞弊的丑闻尚未消散,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又席卷了全球。而此前的短短几年间,我国资本市场迎来了空前繁荣,众多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许多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也在积极整改包装上市。尽管股市是否出现明显泡沫尚存在争议,但是没有健康的盈利增长,这种繁荣是难以维系的。谋求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必须从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着手。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可以均衡各方利益,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使其健康有序的运行。

学者们的研究提高了我们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视,并且更有助于我们开拓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使其在我国企业中得以更好地运用。因狭义的观点明显片面地理解力财务风险,所以,本文将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观点,它符合人们对财务概念的理解,便于从更宽广的角度来研究财务风险。希望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分析, 采用一定的方法, 对财务风险加以控制,以达到企业利益最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Shyam,Sunder.Theory Accounting and Control[J].An Innternational Theory on PublishingComPany.1997;[2]Ogryezak,W,Ruszeznski,A.Rom Stomchastic Dominance to Mean-Risk Models:Semide-Viations as Risk Measur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9;[3] Borowski, D.M., and P.J.Elmer.An Expert System Approach to Financial Analysis: the Case of S&L Bankruptcy [J].Financial Management, Autumn.2004;[4] Casey, C.and N.Bartczak.Using Operating Cash Flow Data to Predict Financial Distress: Some Extens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2005;

[5] John M.Mulvey,HafizeGErkan.Applying CVaR for decentralized risk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companies[J].Journal of Banking&Finanee.2006;[6] Altman.Credit Rating:Methodologies,Rationale and Default Risk[M].Risk Books,London.2002;[7] 刘恩禄,汤谷良.论财务风险管理[N].北京商学院学报.1989(01); [8] 向德伟.论财务风险[J].会计研究.1994(4);

[9] 唐晓云.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上海会计.2000(2));

[10] 胡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4(1)﹕52-53;

[11] 王宏.浅谈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4)﹕33-34; [12] 易晓文.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N].温州大学学报.1999(3); [13] 桂文林,舒晓惠,伍超标.上市公司财务评价历史分析和展望[J].工业技术济.2005(02); [14] 孙金莉.基于企业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 [15] 李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指标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9); [16] 景红华.财务困境研究应基于现金流量指标[J].新财经(理论版).2010(10); [17] 童宏兵.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控制[J].财务与审计.2004(7)﹕61;

[18] 王海翔.论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13-24; [19] 吴景杰,施绍梅.财务风险的控制[J].理财杂志.2005(06)﹕32-33;

[20] 盛九春,叶波.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J].财经管理.2009(4)﹕203; [21] 孔远英.关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J].海峡科学.2010(03);

外文资料

会计074 0704043046 唐明婷

Financial firm bankruptcy and systemic risk

In Fall 2008 when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Treasury injected $85 billion into the insurance behemoth 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AIG), themoney lent to AIGwent straight to counterparties, and very few funds remained with the insurer.Among the largest recipients was Goldman Sachs, to whomabout $12 billionwas paid to undoAIG’s credit default swaps(CDSs).The bailout plan focused on repaying the debt by slowly selling off AIG’s assets, with no intention of maintaining jobs or allowing the CDSmarket to continue to function as before.Thus, the government’s effort to avoid systemic risk with AIG was mainly about ensuring that firms with which AIG had done business did not fail as a result.The concerns are obviously greatest vis-a-vis CDSs, ofwhich AIG had over $400 billion contracts outstanding in June 2008.In contrast, the government was much less enthusiastic about aiding General Motors, presumably because they believed its failure would not cause major macroeconomic repercussions by imposing losses on related firms.This decis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view in macroeconomic research that financialfirmbankruptcies pose a greater amount of systemic risk than nonfinancial firmbankruptcies.For example, Bordo and Haubrich(2009)conclude that “...more severe financial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more severe recessions...” Likewise, Bernanke(1983)argues the Great Depressionwas so severe because ofweakness in the banking systemthat affected the amount of credit available for investment.Bernanke et al.(1999)hypothesize a financial accelerator mechanism, whereby distress in one sector of the economy leads to more precarious balance sheets and tighter credit conditions.This in turn leads to a drop in investment, which is followed by less lending and a widespread downturn.Were shocks to the economy always to come in the form of distress at nonfinancial firms, these authors argue that the business downturns would not be so severe.We argue instead that the contagious impact of a nonfinancial firm’s bankruptcy is expected to be far larger than that of a financial firm like AIG, although neither would be catastrophic to the U.S.economy through counterparty risk channels.This is not to say that an episode ofwidespread financial distress among our largest banks would not be followed by an especially severe recession, only that such failures would not cause a recession or affect the depth of a recession.Rather such bankruptcies are symptomatic of common factors in portfolios that lead to wealth loss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any firm files for bankruptcy.Pervasive financial fragility may occur because the failure of one firm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other firms which cascades through the system(e.g., Davis and Lo, 1999;Jarrow and Yu, 2001).Or systemic risk may wreak havoc when a number of financial firms fail simultaneously, as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when more than 9000 banks failed(Benston, 1986).In the former case, the failure of one firm, such as AIG, Lehman Brothers or Bear Stearns, could lead to widespread failure through financial contracts such as CDSs.In the latter case, the fact that so man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failed means that both the money supply and the amount of credit in the economy could fall so far as to cause a large drop in economic activity(Friedman and Schwartz, 1971).While a weak financial systemcould cause a recession, the recession would not arise because one firm was allowed to file bankruptcy.Further, should one or the other firmgo bankrupt, the nonfinancial firmwould have the greater impact on the economy.Such extreme real effects that appear to be the result of financial firm fragility have led to a large emphasis on the prevention of systemic risk problems by regulators.Foremost among these policies is “too big to fail”(TBTF), the logic of which is that the failure of a large financial institution will have ramifications for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erefore the risk to the economywould be enormous.TBTF was behind the Fed’s decisions to orchestrate the merger of Bear Stearns and J.P.Morgan Chase in 2008, its leadership in the restructuring of bank loans owed by 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LTCM), and its decision to prop up AIG.TBTF may be justified if the outcome is prevention of a major downswing in the economy.However, if the systemic risks in these episodes have been exaggerated or the salutary effects of these actions overestimated, then the cost to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system may far outweigh any potential benefits from attempting to avoid another Great Depression.No doubt, no regulator wants to take the chance of standing down while watching over another systemic risk crisis, sowe do not have the ability to examine empiricallywhat happens to the economy when regulators back off.There are very fewinstances in themodern history of the U.S.where regulators allowed the bankruptcy of amajor financial firm.Most recently,we can point to the bankruptcy of Lehman,which the Fed pointedly allowed to fail.However,with only one obvious casewhere TBTFwas abandoned, we have only an inkling of how TBTF policy affects systemic risk.Moreover, at the same time that Lehman failed, the Fed was intervening in the commercial paper market and aiding money marketmutual fundswhile AIGwas downgraded and subsequently bailed out.In addition, the Federal Reserve and the Treasury were scaremongering about the prospects of a second Great Depression to make the passage of TARPmore likely.Thuswewill never knowif themarket downturn that followed the Lehman bankruptcy reflected fear of contagion from Lehman to the real economy or fear of the depth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eal economy that were highlighted so dramatically by regulators.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such risk could cause an economy-wide col-lapse.We focus on two types of contagion that might lead to systemic risk problems:(1)information contagion,where the information that one financial firmis troubled is associatedwith negative shocksat othe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largely because the firms share common risk factors;or(2)counterparty contagion,where one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llapse leads directly to troubles at other cred-itor firms whose troubles snowball and drive other firms into distress.The efficacy of TBTF policies depends crucially on which of these two types of systemic riskmechanisms dominates.Counterparty contagion may warrant intervention in individual bank failureswhile information contagion does not.If regulators do not step in to bail out an individual firm, the alternative is to let it fail.In the case of a bank, the process involves the FDIC as receiver and the insured liabilities of the firmare very quickly repaid.In contrast, the failure of an investment bank or hedge fund does not involve the FDIC andmay closely resemble a Chapter 11 or Chapter 7 filing of a nonfinancial firm.However, if the nonbank financial firm in question has liabilities that are covered by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Protection Corporation(SIPC), the firmis required by lawunder the Securities Industry Protection Act(SIPA)to liquidate under Chapter 7(Don and Wang, 1990).This explains in large partwhy only the holding company of Lehman filed for bankruptcy in 2008 and its broker–dealer subsidiaries were not part of the Chapter 11 filing.A major fear of a financial firm liquidation, whether done through the FDIC or as required by SIPA, is that fire sales will depress recoveries for the creditors of the failed financial firm and that these fire saleswill have ramifications for other firms in related businesses, even if these businesses do not have direct ties to the failed firm(Shleifer and Vishny, 1992).This fear was behind the Fed’s decision to extend liquidity to primary dealers inMarch 2008 – Fed Chairman Bernanke explained in a speech on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 that“the risk developed that liquidity pressuresmight force dealers to sell assets into already illiquid markets.Thismight have resulted in...[a] fire sale scenario..., inwhich a cascade of failures andliquidations sharply depresses asset prices, with advers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May 13, 2008 speech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conference at Sea Island, Georgia)The fear of potential fire sales is expressed in further detail in the same speech as a reason for the merger of Bear Stearns and JP Morgan:“Bear...would be forced to file for bankruptcy...[which] would have forced Bear’s secured creditors and counterparties to liquidate the underlying collateral and, given the illiquidity of markets, those creditors and counter parties might well have sustained losses.If they responded to losses or the unexpected illiquidity of their holdings by pulling back from providing secured financing to other firms, a much broader liquidity crisis would have ensued.”

The idea that creditors of a failed firm are forced to liquidate assets, and to do so with haste, is counter to the basic tenets of U.S.bankruptcy laws, which are set up to allow creditors the ability to maximize the value of the assets now under their control.If that value is greatest when continuing to operate, the laws allow such a reorganization of the firm.If the value in liquidation is higher, the laws are in no way prejudiced against selling assets in an orderly procedure.Bankruptcy actually reduces the likelihood of fire sales because assets are not sold quickly once a bankruptcy filing occurs.Cash does not leave the bankrupt firm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a judge.Without pressure to pay debts, the firm can remain in bankruptcy for months as it tries to decide on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Indeed, a major complaint about the U.S.code is that debtors can easily delay reorganizing and slow down the process.If, however, creditors and management believe that speedy assets sales are in their best interest, then they can press the bankruptcy judge to approve quick action.This occurred in the case of Lehman’s asset sale to Barclays, which involved hiring workers whomight have split up were their divisions not sold quickly.金融公司破产及系统性的风险

2008年秋,当美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拒绝85亿美金巨资保险投入到美国国际集团时,这边借给美国国际集团的货款就直接落到了竞争对手手里,而投保人只得到极少的一部分资金。在那些大的受益人当中,高盛用12亿美金来撤销美国国际集团的信用违约互换。这一应急方案通过逐步售出美国国际集团的资产来偿还贷款,而不是保住岗位或者是确保短期贷款市场像之前那样持续运转发挥市场效能。因此,政府避免美国国际集团的系统性风险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美国国际集团的商业伙伴不至于破产。从这一出发点,很明显是信用违约互换当中最好的一个。也是因为这一点,相比2008年美国国际集团多赢得4000亿的合同。在条款当中,美国政府在援助通用汽车时表现的并没那么积极,可能是因为政府确信,通用的破产把损失强加到相关的合作企业,这样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太大的坏影响。这一决定和宏观经济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即金融公司的破产比非金融公司的破产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大很多。例如Bordo和 Haubrich提到“越是严重的金融事件越是和严重的经济衰退联系在一起。”同样的,Bernanke反驳道,大萧条如此的让经济衰退是因为银行业的缺陷影响到投资的信用度。Bernanke 假设一种金融加速器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中,经济的一个领域破产导致更多的不稳固的资产负债表和紧张的信贷状况。这反过来就导致投资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变少的贷款和普遍的经济衰退。如果对非金融企业的经济冲击都是以破产的形式呈现,这些作者们在辩论经济低迷好似不会很严重的。

我们反而认为非金融企业破产的连锁影响远比金融企业的大,就像美国国际集团。虽然通过竞争对手风险渠道,不会对美国经济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但并不是说一段时期在大银行间的经济低迷不会伴随冲击很大的经济衰退。只是因为这样是经济失利不会引起经济衰退,也不会影响经济衰退的深度。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破产,这样的破产在企业股份中不是常见的导致经济损失的症状。

因为一个公司的倒闭导致其他公司的倒闭形成系统内的一种联级,这样就会产生普遍的经济脆弱的现象。当许多金融公司同时倒闭,系统风险会减弱经济的破坏力度,就像在大萧条时期,9000多家银行倒闭。在前一种案例中,一家公司的倒闭,譬如像美国国际集团,雷曼兄弟,或者贝尔斯登这样的公司倒闭,会导致倒闭现象在金融界蔓延,例如信用违约互换。在后一种案例中,事实是许多金融机构的倒闭意味着不仅仅是货币的供应,而且只要经济活动中的破败,就会降低信用额度。当脆弱的金融系统引起经济的萧条时,经济萧条就不会产生,因为公司可以申请破产。而且如果只是一两个公司的破产,非金融企业会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

这样极端且真实的影响是金融企业的脆弱性导致调控者特别强调对系统性风险的预防。这些政策当中,最突出的是“太大以至于破产”(TBTF的逻辑),这一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大型的金融机构的倒闭将会影响到其分支的金融机构,因此,对经济的风险是很大的。太大而倒闭是2008年随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合并贝尔斯登公司和摩根大通银行之后产生的,在重建银行货代时期的领导是长期资金管理,这一政策的决定是支援美国国际集团。如果结果是阻止了经济的衰退,太大而倒闭的政策将会被证实。然而,如果在这一段时期系统性风险被夸大,或者所采取的措施的益处被高估,资金分配以避免另外一场大萧条的效率代价体系将远远超出任何潜在的利益。

毫无疑问,在观察另外一个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没有管理者想乘机撤退。因此当管理者推到一边的时候,我们不能凭经验来考核决定经济状况。当今的美国,很少有管理者同意一家大的金融公司破产的。最近,我们可以看到雷曼兄弟的破产,这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逼不得已同意破产的企业。然而,雷曼兄弟的破产是唯一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表明太大而倒闭的政策是名不副实的,我们只看到中意政策对系统性风险的微不足道的影响。此外,与此同时因雷曼兄弟的倒闭,此外,与此同时,雷曼兄弟的失败的情况下,美联储正在干预商业市场、促进货币资金,而美国国际集团是跳伞了。而且,美联邦储备局和财政局即将散布第二次大萧条的谣言,以彰显其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将永远不知道雷曼兄弟的破产是否会导致市场低迷,以及从雷曼兄弟破产致使人们对破产的恐惧反映到现实的经济上来或者管理者对人们的现实经济体中存在的问题的恐惧进行无限的夸大。

在本论文中,我们分析会引起经济崩溃风险的经济体制。我们关注两种可能引起系统性风险问题的蔓延:(1)信息蔓延,一个金融机构的困境会对其他金融企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有许多共同的风险因素。(2)对手蔓延,一个重要的金融机构倒闭直接导致其他信贷机构的危机,这些危机会产生滚雪球效应,引起其他金融企业倒闭。太大而倒闭主义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依据于这两种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对手蔓延会授权干预每一个倒闭的银行,不过信息蔓延就不会。

如果管理者不介入救助某一企业,要不就是任其倒闭。例如一家银行,处理的过程包括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作为其产业管理人,使其担保的债务在很短的时间里还清。相反,如果破产的是一个投资银行或者是对冲基金没有参与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这可能是很像第11章和第7章那样的非金融企业。然而,我们所说的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是由证券行业保护公司承担的,这样的企业是要遵守证券行业保护法令的条例的第7章来停止经济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2008年为什么雷曼兄弟的持股公司申请破产其证券交易子公司不在第11章的备案里面。

对金融企业破产停止运行最大的忧虑在于,减价出售致使倒闭和企业债权人对企业复苏的绝望,这样的减价出售还会使相关联的企业具有负面影响,即便这些企业和倒闭的企业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论是否经过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还是被证券行业保护法令所规定的。这些担忧都是由于在2008年3月联邦储备委员会决定扩大停产决定到初级证券交易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在一次关于经济系统稳定性的演讲中说:“形成的风险就是停产的压力可能迫使交易者们变卖财产到不动产市场。这就将导致低价出售的情形。并且金融市场的普遍低迷和运用的停止将会对资产的价格产生很到的影响,对金融和经济都会产生不良影响。”(2008年5月13日在乔治亚州,联邦储蓄银行亚特南大海岛会议上的演讲。)

对低价销售的恐惧也反映在后来同样的对于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现象出现的原因的演讲里面:“熊市„迫使申请破产„这样的状况会迫使熊市的稳固的债权人和竞争对手来制止潜在的倒闭的可能性,如果市场的流通性不足,这些债权人和竞争对手将要承担损失。如果他们对于其资产的损失和突如其来的流动性不足,是通过撤资投资到其他有保障的金融业里面,这样一来,更大的资金流动危机将接踵而来。”

一个倒闭企业的债权人被迫匆匆冻结资产,这是有悖于美国破产法的基本信条的。美国破产法是让债权人能够使其名下的财产达到最大价值。如果在操作过程中达到最大值,法律就会允许该企业重组。如果在价值在停产之后变更高,破产法是绝不会干扰资产的有序变卖。破产其实是减少低价甩卖的可能性,因为资产不是在申请破产批下来之后立即可以变卖的。

倒闭公司的资产只有在得到法官的判决才可以兑现。没有偿还债务的压力,企业可以保持在破产状态几个月,这段时间可以理智地作出采取最好措施的决定。实际上,对美国法律的主要投诉时债务人可以趁机对重组进行无期限拖延并且放慢这一过程。然而,如果债权人和管理层认为迅速的财产变卖是对他们最有益的,那么他们可以给破产鉴定的法官施压来达到判决的火速进行。这样的情形发生在巴克莱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的案例上,这一过涉及雇佣可能导致分裂的子公司的个人,只是资产不能尽快售出。

篇2:劳务合同文献翻译

说实话,翻译挺难的,在这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出现中式的翻译,反复查找,反复纠正,很烦人。不过,在这其中,我也学会了很多词汇和句子,对自己挺有用的。下面就说下我对这文献的体会。

这文献是有关于生态低碳城市的,近几年全国掀起了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的热潮。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省市,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各地;规模上大到整个市域,小到一个街区;途径上有老城改造,也有新城建设;模式上有政府统一建设,有社会资本参与,也有很多国际合作开发项目。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的有超过40多座。这股生态低碳城市建设的热潮,是否能够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否能够为未来的人居环境建设开辟一条新路?

无可否认,这样的实践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虽然各地建设生态城的背景和动机会有所差别。目前生态城建设的进度不一,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将来这些生态城有的可能成功,有的可能失败,但作为一项开拓性、探索性的事业来讲,失败具有与成功一样的意义与价值。

生态城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座能够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建设生态城的实践,就是要创造这样一座城市的范例,破解高强度城市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的难题,以供未来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或城市更新借鉴。作为成功的生态城建设实践,首先其理2 念、方法、途径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城市是全社会参与建设的复杂的超级综合体,生态城在很多方面必须对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手段进行创新,这些创新必须能够得到城市主要建设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和自觉的实施,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才是可实现的城市方案,停留在大脑或纸面上的,或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的生态城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城市环境要有明显的可感知性。生态城必须能够使在其中生活、工作的人们明显的感受到与传统城市的那种差别,这种差别包括更好的与自然的亲近感,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各种小动物更多了;更舒适的交通环境,交通不拥堵了,出行更加舒适惬意;有更低的生活成本,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实现更多的自给。

以上就是我对生态低碳城市的一些体会,同时我从翻译中学到很多有关这方面的东西,我希望我以后会阅读更多的英文文献,来丰富和充分自己。篇二:bk文献翻译心得

文献翻译心得

第一次做整篇论文的书面翻译,还是很有收获。

如果只是去读还不觉得,因为有的意思能够意会,但要做书面翻译就很头疼了,因此需要不断总结以提高翻译技巧。

1、胆大,如果按照英文对照翻译的话,总感觉无法表达原文需要表达的语境,所以有时应该翻译得大胆一点,不用太过于受制于句式。

2、心细,有些复杂的句子,看第一遍是一个意思,看第二遍又是另一个意思,对于复杂句子的翻译一定要精读,寻找最得体的翻译;对于有些词也是同样的道理,揣摩出最精确的意思。

3、翻译前可以看看相关的中文文献,第一次我把assembly framework翻译成了“装置结构”,但看了另一篇文献后发现翻译成“组件骨架”更精确。

4、多看文献,熟悉专业名词,还能使翻译出来的文献更加地道。

5、要有宏观思维,时时从全文大角度进行精确翻译。如文中的value,前面我一直翻译成“价值”或“作用”,到后面发现应该是“数值”的意思。

当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词和句。有的词、句的确翻译不出来,就算翻译出来了也太勉强,自己都看不下去。解决办法就是多看文献,寻求指导。最后要感谢老师能能抽空评阅!篇三:文献翻译总结-fin 老师自带的文献

第2周植物在细胞质中产生辅酶a(coa),但在线粒体,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使用它作为反应。这意味着这些细胞器有辅酶a转运载体。植物过氧化物酶体的辅酶a转运蛋白是已知的,但植物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辅酶a转运蛋白则还不了解。线粒体辅酶a转运蛋白属于线粒体转运载体家庭,而且已经在酵母(酿酒酵母;leu-5p)和哺乳动物(slc25a42)中得到确定。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被子植物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辅酶a转运蛋白同源基因,而不开花植物仅有一个基因。使用玉米的同系物(玉米;grmzm2g161299和grmzm2g420119,基因名)和拟南芥(拟南芥;at1g14560和at4g26180,基因名)(载体蛋白),都补充了线粒体辅酶a载体突变体亮氨酸5生长缺陷型酵母的生长缺陷并基本恢复其线粒体内辅酶a水平,证实这些蛋白有辅酶运输活动。使用纯化豌豆(豌豆拉丁名)的线粒体和叶绿体进行双输入法实验,在烟草的瞬时表达体系中用明亮的黄色荧光蛋白标定线粒体,用绿色荧光蛋白标定载体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玉米和拟南芥的载体蛋白均靶向至线粒体(共定位)。这与辅酶a无处不在的重要特性相符合,玉米和拟南芥的线粒体辅酶a转运蛋白基因在整株植株中都维持相似的表达水平。这些数据表明,无论是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都具一对定位于线粒体的线粒体载体家族,用以载运辅酶a。这些转运蛋白高度保守的特性,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他被子植物基因组中可靠表达。coa(辅酶a)是许多初级和次级代谢反应的酰基载体,在酶数据库近4900种酶类里,有8%是coa依赖的酶。coa在脂类代谢、呼吸作用、糖异生以及其他一些途径中有重要作用。coa存在于所有生命体中。然而,尽管所有的生物都可以通过泛酸盐合成coa,但只有原核生物、植物和真菌可以合成泛酸盐,动物只能从饮食中获得泛酸盐。

在植物体中,将泛酸盐转化为coa的步骤基本可以确定是在胞质中进行的。然而,coa需要在线粒体中参与柠檬酸循环,在叶绿体中参与脂肪酸合成,在过氧化物酶体中参与β氧化。因此,coa必须从胞质中被运输到这些细胞器中,而且,之前的工作证实了在土豆线粒体内的一种coa转运系统。酵母和哺乳动物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同样转运coa——因为他们(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不能自己合成。胞质和胞器中的coa池维持着相互分离的状态,这种coa的区室化在所有的真核生物中都是被严格调控的,而coa池的水平可以通过一些依赖coa的反应来调转流动。

现在已经知道酵母和人体中的线粒体coa转运子属于线粒体载体家族(mcf)。此外,人类和拟南芥中的过氧化物酶体coa载体也被发现了。然而,现在还没有在植物体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发现有运载coa的转运子。

在本项研究中,首先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在拟南芥和玉米中找到了酵母、哺乳动物线粒体coa转运子的同源基因,并把它作为尚待研究的植物线粒体、叶绿体coa转运子候选基因。之后的实验证据证明了这些转运coa的候选蛋白在酵母中表达时,无论在体外实验还是植物内都能定向转运coa到线粒体,而且它们在植物体内始终表达。

第3周 摘要: 新合成的多肽要进行折叠和组装,才能行程成熟的蛋白质分子,这期间需要伴侣的协助。由多肽形成成熟蛋白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轮折叠,每一轮都会使用到不同的伴侣分子。不正确折叠的分子必须退出折叠周期,从而被降解。在内质网中,如果延长循环底物的周期,那么蛋白质折叠将受到有害的影响,因为它耗费伴侣分子和能源资源,并且增加有毒的活性氧物质。在芽殖酵母中,未折叠蛋白o-甘露糖可以通过pmt1 / pmt2复合物终止错误折叠的多肽循环。o-甘露糖可以终止目标分子的折叠,通过减少多肽链与kar2的结合,使错误折叠的多肽脱离折叠周期。通过体外蛋白质复性的方法,实验人员发现,改变o-甘露糖化蛋白的残基就会使其终止错误折叠的能力丧失。由此可以得出,蛋白质折叠的终止涉及到共价糖基化的事件。

新生多肽从核糖体转移到细胞质中,要通过拥挤的大分子物质环境,各种大分子都会对多肽折叠过程产生干扰。为了优化折叠过程,伴侣分子通过周期性的结合和释放,来减少环境中大分子对多肽折叠的不利的作用。经过多次折叠尝试,还是无法完成正确折叠的多肽,会在蛋白质质量控制途径的帮助下,退出折叠循环,然后被降解。多肽折叠的终止机制是合成代谢途径转变成分解代谢的关键点。错误的蛋白质折叠循环消耗有限的伴侣和能量资源,但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没有效果的折叠尝试。

在分泌途径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质量控制功能位于内质网(er)上。错误折叠的蛋白可以通过内质网相关的降解途径去除,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质量控制。有很多功能缺失的蛋白被当做模型来研究内质网相关的降解途径。为了解释蛋白质质量控制的前期事件,我们需要一种能够折叠但是在蛋白质质量控制条件下无法正常成熟的蛋白。这种蛋白质分子要能够模仿无用的折叠周期和蛋白质终止机制。折叠能力提供了一种直接的方法来确定干扰反应是否真的会影响终止机制。由于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与蛋白质质量控制途径相协调,所以适用的实验材料必须在体外合成。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内质网靶向绿色荧光蛋白(er-gfp)可以作为作为候选材料(图s1)。绿色荧光蛋白在哺乳动物内质网上的折叠程度很低。一个类似的折叠缺陷在酵母 sec63-1突变体表达er-gfp时被发现。在转移到细胞质的过程中,er-gfp强烈的发射荧光,比野生型内质网上的弱荧光信号要强烈的多。尽管荧光信号可以作为gfp折叠的只是信号,我们还是用了两种额外的检测方法。er-gfp错误折叠的产品——二硫键连接的低聚物,容易形成δ2gfp变种。er-gfp表现出的显著地蛋白酶敏感与δ2gfp变种的特征相似,它们的结构紊乱具有一致性。第二组

深入分析丝盘虫蛋白质组揭示后生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摘要

丝盘虫,作为目前已知几乎是最简单的生物,其基因组揭示了大量转录因子和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的存在。尽管这些基因使得人们猜测丝盘虫体内存在复杂调控事件,但实际上这些基因没有通过翻译后修饰以获得真正的表达和功能。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对6516个预测蛋白进行半定量后,我们发现了其中存在基因水平转移的证据,并在蛋白水平上验证了动物信号通路中存在重要的节点蛋白。此外,实验结果发现有明显高水平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与多细胞动物中酪氨酸调控信号爆发的假说相一致。总之,丝盘虫蛋白质组学数据为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出现机制提供了新视野,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资料。

最近,包括海绵、栉水母、刺细胞和丝盘虫等位于后生动物系统发育树底部的动物的基因组

被相继测序。丝盘虫的基因组最小,也被认为是从刺细胞到对称动物的进化历程中,甚至是全部后生动物的先祖基因的现存替代品。丝盘虫是形态学上最小的动物,没有体轴、基膜和细胞外基质,只有五种体细胞。丝盘虫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水中生存,形态上像是直径2-3毫米的扁平圆盘,两层上皮细胞中间有疏松的纤维细胞。丝盘虫在体外通过分裂和出芽生殖。尽管体外的芽没有发育出超过64-128个细胞的胚胎,但两性生殖的方式仍然在dna中留下了痕迹。丝盘虫的基因组包括11500个基因,有趣的是,基因组中包括了复杂得多的对称动物中的重要基因的特征,比如发育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然而现有的基因组数据不能告诉我们哪些基因表达了、表达到什么水平、是否通过翻译后修饰而产生了功能。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我们首次监控了有哪些基因翻译并表达。此外,由于蛋白质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后修饰并且只能通过蛋白水平来研究,我们深入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甲基化的细节。总的来说,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展示了对丝盘虫——最古老的多细胞生物之一的蛋白质组的研究,为多细胞后生动物的出现机制提供了新视野。第4周第一组

背景:

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修复结果与心肌的损伤程度有关,在本研究中,我们确定的线粒体dna损耗是一个敏感的右心室的标志(rv)损伤和是否受损的线粒体dna(dna)复制导致的补偿性心肌肥大到心衰的过渡。

方法和结果:右心室的样本是从31个做过心脏手术的病人获得的,还有5个没有心脏病的样本(对照),病人根据心超,导管插入和核磁共振分析被分为代偿性心肌肥大和心衰组。线粒体酶的活性(柠檬酸合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在心衰的时候下调40%,在心肌肥大的时候没有变化。相反,线粒体dna的含量是下降的在心肌肥大到心衰的过程,但是,线粒体编码的基因的表达在心肌肥大中通过提高转录活性而没有变化,心衰的确有变化。线粒体dna的含量的减少能够 减少心肌肥大和心衰时候的线粒体的复制,并且各自通过pgc1这个通路调节,另外,线粒体dna的复制叉的蛋白也会减少。在心肌肥大中线粒体dna的含量减少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的病理性的变化有关。

结论:在心肌肥大向心衰过度的时候,受损伤的线粒体dna的复制能够引起先天性心脏病人右心室的dna数量的减少。在病人群中dna内含量的下降可能是线粒体损伤的敏感标记。

四联症患者,肺动脉闭锁,动脉干,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缺陷的病人,经常有长期的右心室(rv)容量或压力的影响。右心室适应机制来弥补超负荷会导致肥大最终心力衰竭,最大的临床状态,就是右心室扩张程度,和功能障碍的时候表示手术后外科干预导致了不同的代偿的结果。对于手术的修复有些人有良好的反应,但是仍旧有些病人没有。临床研究表明在肺动脉瓣插入能够消除血液动力学超负荷,但是患者的并没有一定规范化。

因此,它是至关重要的干预那些病人之前不可逆转的右心室心肌损害。以及需要时间去理解由于压力引起的心肌损伤的分子机制。

第二组

通过己糖胺的生物合成途径的葡萄糖流通导致细胞质的翻译后修饰和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调节细胞核蛋白。此串联系统充当营养传感器耦合全身代谢状态的信号转导,转录和蛋白质降解的细胞调节。在这里,我们将展示该o型葡萄糖转移酶(ogt)包含的先前未知类型的磷酸肌醇结合结构域。在诱导胰岛素后,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肌醇从细胞核到质膜聚

集ogt,在那里酶通过o-glcnac动态调节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这将导致关键信号分子的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的衰减的改变。肝 ogt的过表达会削弱胰岛素应答基因的表达,并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这些调查结果通过n-乙酰葡萄糖胺调节的胰岛素信号确定了一个分子机制,并且强调这个调节机理对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病因学的贡献。糖尿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过剩的营养和久坐的生活习惯使糖尿病越发猖狂。由体内血糖稳态被破坏引起的2型糖尿病,这种血糖稳态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外围的胰岛素活动的下降和伴随的胰岛素含量相对不足。但是,是哪个过剩的营养物产生了外周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至今不明。pi(3,4,5)p3 是胰岛素信号的中心传递者。和胰岛素结合时,胰岛素受体会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这会导致pi(3)k的被激活和数量上升。pi(3)k的脂质产物pi(3,4,5)p3 将一群有着普列克底物蛋白同源物(ph)结构域的信号蛋白引至膜上,例如pdk1和akt,在膜上pdk1会使akt的苏氨酸磷酸化,激活akt。这些激酶共同作用开启了转录和转录后的一些复杂调控促进了糖类、脂类和蛋白的合成和储存,抑制了它们的降解并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去的过程。因为持续的胰岛素作用不利于体内稳态,数个反馈机制出现了以减弱这一信号。酪氨酸磷酸酶和磷脂肌醇磷酸酶对几个明确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位点发挥了抑制的作用。由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引起的irs的磷酸化是一种对胰岛素信号和它与其他信号串话的负反馈机制。这是相对的,因为异常的irs丝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抵抗是密切联系的。葡萄糖通过已糖胺合成途径流出导致细胞质和细胞核的蛋白翻译后的o-连接的β-n-(o-glcnac)修饰。转移酶催化了o-glcnac与蛋白结合,而o-glcnacase使其移除。这个动态和可逆的修饰是很多细胞过程的重要调节器,例如信号转导、转录和蛋白酶体的降解。蛋白乙酰葡糖胺修饰的破坏和很多疾病有关,如糖尿病、神经退行性变和癌症。已糖胺合成途径的最后一个产物——udp-glcnac贡献了这一修饰中的glcnac部分。udp-glcnac的水平随着葡萄糖、未酯化的脂肪酸、尿苷和谷氨酰胺的可用性。因此 o-glcnac可能类似一个营养物受体。我们之前的研究确认了细胞核的o-glcnac是对类固醇激素信号的转录的负调节器。为了得知细胞质的o-glcnac是如何联合系统代谢状态对信号转导进行管理,我们探索了o-glcnac调整胰岛素信号对葡萄糖量的反应中的一个分子,进而理解这个营养受体对胰岛素抵抗的贡献。

第5周摘要:

ng2属于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家族,cspg会在脊髓损伤后上调,是限制神经纤维再生的主要因子,关于用抗ng2的单克隆抗体ng2-ab来中和ng2对轴突的影响已有报道。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外源的ng2可导致轴突信息传导障碍。在本次研究中证实,急性脊柱内注射ng2-ab可阻止ng2的这种阻滞作用。慢性脊髓鞘内注入ng2-ab可以改善以下由慢性胸正中侧面半切损伤引起的缺陷:(1)突触至腰椎运动神经元的信息传导;(2)由荧光金追踪的l5至l1段的反向运输;(3)由自动catwalk gait分析的运动性能。本研究试图弄清ng2-ab能改善在脊髓半切损伤后突触的信息传播障碍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数据表明:(1)长期的ng2-ab输注改善了小鼠突触的兴奋性和信息传导功能;(2)ng2-ab的处理增加了脊髓腹侧段l1-l5含血清素轴突的密度(这句很别扭);(3)ng2-ab阳性处理的过程可联系神经节点中郎飞氏结在na+通道上的位置(这句诚不会翻译),而na+通道对轴突动作电位的传播又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揭示ng2-ab的处理能一定程度上 改善脊髓损伤后突触的结构再造,且促进了脊髓半切损伤后运动性能的恢复。这种ng2与其抗体的中和反应可能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信息传导的一种好方法。ng2是结构上独立的跨膜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在损伤后,包括ng2在内的cspgs的水平在胶质瘢痕、损伤神经元附近、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突出部分的附近时增高的。这种不正常的cspgs累积被认为是在脊椎损伤后限制轴突生长的重要抑制因素。细菌酶软骨素-abc(ch-abc)作用下的cspgs的消失增强了受损中枢神经系统中轴突的发芽和再生。

我们最近发现cspg一个新功能---轴突传导的调节因子。在横向半切术(hx)后,在慢性损伤中从无损伤的轴突对侧到hx损伤部位的传递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些生理缺陷的萌生与受到hx损伤周围组织最高cspg水平的时间一致并且用ch-abc治疗可通过幸存的中i图促进hx损伤大鼠轴突传导。因为ch-abc可以去除cspg众多种类的糖胺聚糖链,这些特殊的参与到调节神经传递的cspg的一致性还不清楚。在我们的研究中,在损伤的脊柱中特殊的cspg和轴突传导阻碍有关系,我们发现在脊柱内注射ng2可以诱导非常严重的轴突传导阻碍,但是蛋白聚糖或神经蛋白聚糖类似的脊柱内注射没有这种影响。

最近,单克隆抗体已经开发出,能特异性中和ng2蛋白聚糖的抑制特性。这些抗体的应用阻止了ng2诱导体外轴突生长和诱导块轴索再生为神经胶质的非允许环境。在这里,我们研究在椎管内注射抗ng2单克隆抗体是否会阻止由ng2注射带来的轴突传导的堵塞。我们还想知道,通过用渗透压微泵慢性注射ng2-ab是否可以提高慢性hx损伤后的轴突传导、解剖可塑性、和运动功能。这些结果有部分已经通过摘要的形式呈现了。

第6周第一组

thyroid hormone metabolism and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xposure(甲状腺素代谢以及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研究)背景:二噁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都是环境中的有毒物质,研究证实这两种物质可对人类和动物的甲状腺素代谢产生影响。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多溴联苯醚(pbdes)同样对甲状腺激素代谢产生负作用。在欧盟,尽管低剂量的溴化防火剂已禁止使用,然而高浓度的十溴二苯醚(dbde)和溴化防火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任在使用当中。他们均能对甲状腺激素代谢产生负作用。其余仍在使用当中的溴化防火剂是一种名叫四溴双酚a(tbbpa)的化学物质,该物质同样具有干扰甲状腺激素代谢的作用。

本文不仅研究溴化防火剂、二噁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对荷兰青少年体内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影响,同时还确定这些有毒物质是否会损害人体健康。从1987年到1991年阶段间,我们主要研究一群孕妇在妊娠期时有毒物质和胎儿畸形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二噁英(pcdd/fs)存在于整个妊娠期,这表明该物质参与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的分泌调节。我们在2岁大儿童以及8到12岁小孩中做了同样血清中甲状腺素(t4)和促甲状腺素(tsh)检测试验,而青少年在甲状腺代谢检测试验中具有额外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主要篇四:英语翻译实践心得

专业英语文献翻译实践心得 专业英语文献终于翻译完了,总共花费了我若干了午休时间和一下午的时间,总的来说收获还是很大的。作为英语弱势群体的我来说,能坚持翻译完这将近3000字的英文已经不错了,下面我将具体来讲讲翻译过程中的感受。首先对于英语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认识,以前觉得学英语特别难,看到大段大段的英语更是头痛,而专业英语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不仅有复杂句式、语法,还有大量的专业词汇。对于这次专业英语文献翻译也是硬着头皮上的,刚开始时翻译特别艰难,句式看不太懂,然后专业词汇很多,于是只好一个一个去查,所以刚开始时翻译的特别慢,这样坚持下来到了第二段以后时,发现还是那几个专业词汇,偶尔出现一个新的,虽然语法、复杂句式还是有,可还是能发现其中的规律,于是慢慢的坚持下来,速度也上来了,也没那么抗拒了,把那种长难句翻译出来也发现,哦,其实也就那样,并不是说难,而是没掌握其中的规律。

接下来我想谈谈自己翻译过程中用到的一些方法、技巧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说到方法,首先要谢谢这门课程还有我们的老师,所有的翻译方法课堂上都讲到了,包括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减译法、重组法等。或许在翻译中你没意识到用了什么方法,就翻译过去了,其实就是说虽然英语很菜,但还是有一些基础的。等回去标注翻译方法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是用了这种翻译方法。虽然说方法都会了,专业词汇也能查到,但是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即使每个单词都认识,句式也做了调整,可是翻译出来就能感觉跟原文还是有很大差异,你不能很准确的表达出原文作者的意思。还有就是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翻译还不是很到位,比如“劫金”,这是矿物加工的专业词汇,在词典中无法找到英文对应的单词,因此很多学者写论文时直接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来表示,但翻译过程中我们就应该翻译成“劫金”,如果也翻译成一句话或短语就失去了论文原有的味道。

再来说说我们翻译应达到的一个要求,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翻译要达到“信、达、雅”,“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而对于初学翻译的我们来说我觉得就是先做到了“信、达”,简单说尊重原文作者的意思,不歪曲,然后翻译过来不生涩,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最后等自己有翻译经验后再去追求“雅”。

最后感谢专业英语科技翻译这门课程和我们的老师,让自己对于专业英语的阅读、翻译有了一个开始!篇五:翻译心得 翻译心得

自从进入到黑大开始学习俄语翻译,慢慢的我发现俄语越来越难,这是以往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没有过的感觉。原因可能是首先本科的学习本来就是机械性记忆,本科的任务就是背单词,记住语法关系,然后按照语法关系造出几句简单的俄语句子,所以那时我对俄语的感觉就是这门语言其实并不难。其次是因为现在的学习完全不同于机械的记忆,翻译的过程中要思考。这又涉及到了人们的思维各有不同,以及生活阅历不同对一句话的理解也有差异。思考的过程又涉及到很多方面,所以我觉得翻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东西翻译好,翻译的漂亮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里先讲一下由母语翻译到外文的过程。它要求你除了要在掌握良好的俄语基础语法之外,你首先必须有对俄语这门语言的感觉。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对一门语言的语感。这种感觉是日积月累主动接触这种语言,而这种语言对你的潜移默化所形成的。这种潜移默化因人而异,所以从一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俄语水平,也就影响着我们的翻译质量。这个问题其实在本科时写俄语作文,老师只要简单的阅读一下每位同学的文章,那么很自然的就能分出学生的水平差异。好的文章,自然流畅,对外文的表达地道贴切,如果质量不好的,你会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种汉语式的表达,完全按照汉语的思维转换过去,读起来会很生硬。自己的语感还不是很强,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觉得自己在开始学习如何把翻译做好之前,首先应该继续加强自己对这种语言的语感。多阅读俄语原文,多背诵俄语美文。多留心一些地道的俄汉语表达。这种过程很漫长,我需要努力。毕竟这不是母语,没有母语这种先天的语言环境,有

书中说我们每天脑中对母语的文字处理量要达道道到5万字以上,包括你每天听到的声音,每天阅读的文字,说话时大脑思维对文字处理等等。而对于外语来说想要达到母语这种信息处理量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我要在这方面不断地要求自己,尽可能主动的接触俄语,多阅读报刊,多和俄罗斯人交流。这也需要持久的耐力和不断想要自我提升的持续心理催动力的。

此外我再讲讲由外文译成母语的过程我所遇到的困难。上学期我的导师给我一个翻译任务,就是俄罗斯教育部新近下达的关于上海经合组织各大学的教育规定。资料刚拿到手,除了读起来吃力外,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即使你懂得了句子的精华,明白了句意,但是想要 把它用地道的汉语表达是非常困难的。在懂得了句意却无法表达的情况下突然觉得自己不会说母语了。或者说出的句子别人根本不懂你的逻辑,有些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这就让我懂得了,对翻译的要求不仅要看你的外文水平,对母语的要求也是极高的。而且在翻译专业的文本时,必须要对这一行业的语言和词汇有个大致的了解。这就如同运用母语再次学一遍母语中行业的语言。这又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翻译积累量的。而且对自己母语的语法也有提高的必要,如何组词造句,如何尽可能的少犯母语的语法错误。这些都是我在没有学习专业翻译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以上我基本讲的都关于笔译方面的一点点感受,口译和笔译相比也有难易之分。首先口译较笔译轻松地方面说。今年夏天我去大连的一个俄餐厅打工,虽然每天接触的只是饭店的一些常用语,但是也经常会遇到各种状况,偶尔会碰到客人和饭店老板沟通时,我在中间做个简单的小翻译,虽然不是什么正式的翻译,但是也有一些心得。首先还是从中母语译成俄语说起,为

篇3:劳务合同文献翻译

The painting,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depicts a European girl wearing an exotic dress, an oriental turban, and an improbably large pearl earring.The work is oil on canvas and is 44.5cm high and 39cm wide.It is signed"IV Meer".It is estimated to be painted around 1665.After the most recent restoration of the painting, the subtle color scheme and the intimacy of the girl's gaze toward the viewer have been greatly enhanced.

透过上面这段关于荷兰画家扬·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描述, 美术文献的文体特征可见一斑。首先, 美术文献具有艺术性。艺术性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美术文献主要是陈述艺术处理、艺术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程度而其语言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和鲜明性。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件艺术品的评价及感受也不尽相同, 但这并不影响艺术品表达其自身的美。这说明艺术具有客观性。美术文献写实地记载着艺术品本身的创作者、创作时间、材料运用及创作手法等。上文中关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介绍中, 也体现出了主观性这一点, 文字描述了画作内容, 材料运用和色彩运用等。美术文献的文体特征也决定了美术文献翻译要运用特有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文献型翻译强调的是源语作者同源语文化交际者之间的交际行为。

同时需要理顺逻辑关系, 整合偏长的复合句式。翻译实际上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在两种语言思维间相互转换的过程。译者需要用源语言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原文, 然后按照目标语言用词习惯去展现原文。示例如下:Like most revolutionary styles Impressionism was gradually absorbed into the mainstream and artists such as Vincent Van Gogh, Paul Cézanne, Paul Gauguin and Georges Seurat, although steeped in the traditions of Impressionism, pushed the boundaries of the style in different creative directions and in doing so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art in the 20th century.这一复合句, 乍看逻辑关系复杂, 我们需要层层剥茧似的理顺主次关系。“and”连接前后句, 呈并列顺承形式。“although”为后半句表示让步关系的符号。“in doing so”插入语表示结果。翻译过程中, 应将复合句分解, 翻译成符合汉语文法及用词习惯的单句。多采用平实的语言、简洁的用词、紧凑的句式并尽量保持原作的陈述风格。

美术文献中涉及外国艺术史、艺术流派及创作特点等专业内容。因而, 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对其翻译的领域有所了解。如想翻译西方油画文献, 必须熟悉其艺术流派、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例如, 印象派 (impressionism) 、Fauvism野兽派、Synthetic cubism综合立体画派、Cubism立体主义、Futurism未来派、Dadaism达达派等绘画流派。另外, 译者需要积累术语, 不了解术语不仅会阻碍翻译工作的进行而且可能会贻笑大方。下面列举几个油画文献中的专业词汇:perspective透视画法、finishing touch最后一笔、palette调色板、spatula绘画抹刀。掌握了这些才能使得译文专业准确。

篇4:文献翻译初探

关键词:翻译活动 读者对象 审美取向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9-0026-03

翻译这种语言间交流与转换的过程已历经了几千年,并对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施展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从最初的“翻译可能论”到“翻译不可能论”,“可译论”到“不可译论”,对“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再到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准则——“信、达、雅”,再到“归化“和“异化”等等,种种争论形成了翻译界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术业有专攻,不同专业的翻译也需掌握专业性的词汇与语言。翻译时译者需注意英汉间的差别:英语是“形合”,注重逻辑:中文是意合,注重达意。也就是说,英文句式一般较复杂,译者需明晰句式结构和词汇应用等内容。而中文往往一个字就意义深远,如我国佛经中的“文派”和“质派”之争,一“文”一“质”,看似简单,寓意丰富。英汉的翻译方法例如増译、减译,直译、意译、转译等,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等。这些都需译者在实际翻译实践中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去细细体味。笔者在此浅谈对翻译的认知,以丰富自身翻译理论的储备以及更好地促进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

一、初识翻译:翻译的定义及译者的素质

翻译一词在《礼记》中曰:“译”,后佛经译者在其前加上“翻”而组成今天为人所熟知的“翻译”二字。提及翻译二字,虽已有如此多的既成定义,但人们对翻译的认知仍是不尽相同。传统翻译理论认为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然而也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种类繁多,根据其功能、所用器材等可分为:口译、笔译、机译和同声传译等。除此之外,美国的语言学家雅克布逊还首次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与符际翻译这三类,他的这一分类对翻译界影响颇深,并且准确形象地揭示了翻译的本质。

翻译绝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综合的结果,如:时间、地点、条件、环境等。纵览历史,古人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随之对翻译的讨论也接踵而至:翻译的可能性;直译还是意译;译事三难,信、达、雅等。随时代的推进,各种新的需求和新型词类的涌现,使得翻译也需与时俱进。所以说,翻译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随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创新,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功效,益于世界、造福人类社会。

提及译者的素质,最重要也是首要的一点是热爱,对翻译事业深沉而热切的爱。这份爱,是译者的生命力,也是翻译事业的生命力。对于译者,翻译犹如修砌金字塔,翻译大量文章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翻译经验。翻译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使译者如虎添翼,翻译过程游刃有余;使用错误就会陷入“经验主义”,误入歧途。同时,译者还需保持积极热情和饱满的求知欲,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从而获得宽阔的视野和广阔的知识面。所以译者须从始至终保持躬亲、严谨的态度,拿到一个翻译任务时,做足译前的相关工作,提升“源语”和“译语”的水平,认真推敲译文,精益求精,以获取更好的翻译效果。翻译的过程犹如沙中淘金,广袤的沙海,译者是置身其中的淘金者,秉持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反复研磨、认真去体味,方可淘到翻译之真谛。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说“学习一门外语就犹如鲤鱼跃龙门,也许开始的路程并没有那么艰难,但一旦到达龙门前,想要跳过龙门,却万分困难……”翻译这门学科亦是如此。

二、再谈翻译:英汉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及译者的审美取向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做好翻译事业,不仅要大量实践,还需了解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文化间的共性是可译性的基础,但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了不可译性的产生。正是文化共性这个粘合剂把各国文化紧密相连,使得多种文化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而言其差异性:一国的文化与其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紧密相连,其历史积淀、人文风情、地理环境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造就出属于本国的独特文化,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天人合一”,推崇仁、义、礼、智、信;而西方则是“主客二分”,注重理性科学的思维。从文化组成上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字的演变也是交叠更替,不难看出,汉语十分注重字形上的变化和语言的实际意义,所以称之为“语言美”;而英文源其特殊的字母组成,则更加注重的是其句式结构,追求称之为 “结构美”。

不论文化间的共性抑或差异,不同的文化都需保留其本真的部分。英汉文化间的共性成就了它们的“和而不同”,而差异则决定了它的丰富多彩与色彩斑斓。这也为译者的审美取向给予了更多的空间与选择。译者游走于英汉文化之间,经过大量的阅读和翻译实践,日积月累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取向。而审美取向和经验反之又会指引译者独具匠心地处理这些文化间的共性与差异,这是一种反复的良性循环。

无论译者拥有怎样的审美取向,如何处理译文, 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翻译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读者。译者的语言风格,表述方式均会影响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中,始终存在着“文派”与“质派”两种翻译风格,“文派”主张清新雅致,“质派”坚持质而不野。尽管译者的行文风格、审美取向不一,但翻译仍要以“信”为基础,加之“达”“雅”稍以润色,才会使得译文熠熠生辉。

三、深入翻译:文献翻译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并苦乐交织的过程。篇幅的巨大、内容的繁多会给译者造成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勤奋耕耘,译出让人满意的译文,也是乐事一桩。英汉两种文化中兼具兼容性和互补性,有时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感会相互影响,所以译者需全心投入整个翻译过程当中,认真分析结构,仔细寻求其规律所在,结合文献的风格、语境、受众等进行翻译。翻译首先需要准确、流畅、完整,译后还需仔细校验。校验等于将翻译过程一丝不苟地再进行一遍,完成全文的翻译等于完成了整个翻译过程的一半,而完成了校验工作,翻译的过程才算圆满。原文经过译者的二度创作,是一个新生的整体,译者严谨地校验,孜孜不倦地追求完美的再度创作,既是对原文作者的尊重,更是对读者和译者自己的尊重。

nlc202309090114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翻译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实际问题:

(一)英语重结构,从句叠加甚多,所以翻译时就需要充分弄清楚英语的句子结构

例:But the “disintegration”——or,better stated,the departure of music from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ingrained principles,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 melody and harmony,of structural unity and contrasting variety in the way a piece unfolds——had already begun late in the previous century.

译:但这种“瓦解”——抑或换一种更好的陈述,音乐远离了那些传统经验和根深蒂固的准则,尤其是一部作品展现给我们的结构统一、对比变换、旋律与和声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

此例句较冗长。主体部分为破折号前后两句话“这种瓦解在上世纪末已经开始”,破折号中间部分更详尽地解释了这种“瓦解”。“departure from”指向音乐远离了哪些内容。“especially the supremacy of……of……”of之后为两个并列的部分,内容强调着这两部分的主权都在弱化甚至瓦解。本句的中文翻译遵循了英语原文的句式结构,然而是否与原句结构一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看是否应调整句序,或是中文翻译取掉破折号,使句子更加简明清晰。

(二)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源语英语翻译到目的语汉语时,我们需要不断清楚指明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

例:To be properly understood in relation to a piece of music,it must be felt.

译:为了恰当理解一部音乐作品,正确感知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中文里,我们通常说理解音乐作品,感知音乐作品。而在上文英语中,则是“be understood”、“be felt”,所以在英文中,被动常常起到强调和加强语气之功用。

(三)英文词汇经常包含一词多义

英语一个单词往往包含有许多含义,这就需要译者加以甄别,找到最恰当得体的词与之对应。有时,一个词的本意在具体的文献翻译时根本行不通,这时就需要转义,找到相近并符合文献的逻辑含义。有时还需对词性进行转换,例如英文中的动词在译成目的语时常常转换成名词等。

例:Wagner was a master at elongation.

译:瓦格纳十分擅长延长音乐的持续时间。

瓦格纳是德国的作曲家,著名的浪漫主义大师,是世界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他的音乐一般篇幅较长,持续上映达数日。如他著名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空前绝后的大手笔,其规模巨大,需要4个晚上才能演完。所以,elongation在英文中的意思仅仅为“伸长、延长”,而在本句中,很明显翻译不通。所以,在此句中,词性需转换为动词。

(四)对于音乐文献的翻译,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理论知识

了解与文献翻译相关的专业知识,毋庸置疑地会有利于翻译行为的有效实施。如若翻译中遇到了不解的文字和思想,作为一名译者,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的。但这种想象力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文章的上下文与语境,根据文献所涉及的内容来勾画出流动的场景,以达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Did not Stravinsky himself proclaim that his music was an “object”,a “thing”,with a life of its own,and with no other meaning than its own purely musical existence.

译:斯特拉文斯基本人曾声称,他的音乐是富有生命的一种“物体”,一件“东西”,除了其纯粹的音乐存在,别无它义。

如译者之前对斯特拉文斯基这个作曲家和他的音乐思想不甚了解,但又有所耳闻,那么,译者就只有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和已掌握的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资料来理解和翻译了,这也是翻译策略中“归化”的一种体现。

(五)优秀的文献翻译需要把源语言的意境真实地表现在目的语中

例:In mere words,it simply means that every good piece of music must give us a sense of flow——a sense of continuity from first note to last.

译:简言之,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须给予听众一种流动之感——一种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到最后一个音符结束,自始至终是连续不断的。

英汉文献翻译中不可避免地会涌现出许多问题与困惑,并且每个译者因其自身的语言能力、知识结构、性格特点、语言表达风格、审美趣味等都会有不同的难点所在。遇到较困难的部分需翻阅相关资料,查阅相关书籍,甚至可以咨询翻译前辈,直到弄清楚每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虽每一个小细节毫不起眼,但如处理不得当,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四、结语

译本的完成,仅仅是文化传播的开始,以传播视角探究译本的传播,反过来再修正原来的译本或者指导新的译本,如此反复多次,更容易去除文化沟壑离文化融合更近一些,传播力也就更远更久一些。这种“融合”,绝不是霸权主义式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吞并,而是树立跨文化意识,珍视英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他者,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传播与交融的完成,翻译的“译入”与“译出”是其中重要一环。中国为跛脚的翻译大国,现状为“译入为主,译出很少”。据翻译实践来看,“译入”,即英译汉相对较易,许多译者的翻译学习也是从此着手。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汉译英的练习,需在英语翻译的世界里全面发展,多步并进,投入更多精力于汉译英的文献翻译。为了宣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一些由误译产生的问题,中国译者需担负起这任重道远的任务。

翻译不仅促使了世界文化间的交流,器物、技法等奥妙也都蕴藏于大量的文献之中。音乐文献的翻译更是如此。音乐给人们以视听的享受,净化心灵、修养身心。从西方音乐文献中我们了解了古希腊罗马音乐的起源,西方代表了人类情感的七声音阶调式,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交响曲,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和享誉国内外普契尼的《帕兰朵》。这一切归于音乐文献的“译入”带来的裨益。而中国文献的“译出”文本同样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如深沉苍凉、格律优美的彝族撒尼创世叙事史诗《尼迷诗》的英译本,中国古代诗歌的英译;《玛纳斯》的德文译本、俄文译本和英文译本;抑或中国著名文学著作:阿莱《尘埃落定》、莫言《丰乳肥臀》的外译版本等。音乐文献与诗歌典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凝聚中华民族精神,音乐文献的翻译实际是文化跨语境传播的桥梁和纽带。所以,翻译可以使不同国度之间的人们彼此增进了解和理解,这样不同文化之间才能彼此包容,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朱小雪,高立希,刘学慧,王京平.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翻译学的口笔译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左飚.冲突互补共存(中西文化对比研究)/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教出版社,2009.

[5]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2.

[6]Aaron Copland.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M].New American Library,2009.

篇5:英文文献翻译(模版)

在他的论文中,D系统地发表了一个隐形的问题的分析和当前在教育研究中的两难问题。他提出了几个含蓄的假设需要被提问,严重地甚至通过定量的和定型的研究者,就像政策的提出者。

在这些假设中,其中一个是关于推论创新的项目的原因。D的总体结论是我们做改革因为他们有有用的政治和经济的末端。不幸运地是,它看起来很多的项目都被做了因为确实是D提出来的原因。

另一个提出的观点与被学习变量有关。在讨论他的第三章中,D提出了一个观点,研究需要利用很长的时间,比半年和一年的在校时间还要长。正如第三章,他指出,这个很长的等级观点是因为巨大的变化。大量的变量需要被考虑进去在下一代被提出之前,或者有庞大地例子在传统的例子被改革之前。

在最近几年,研究者已经使用不同的变量,例如盟约。更多的这些是“天资与勤奋相互作用。”然而,仅仅设定了一个标准变量。在第三章中的一个暗示是,我们需要去看多种变量就像我们去看预测的变量。每一个个体的支出都与确定的协变量紧密相关。另外,多种的支出在不同的联系当中将会代表其他的变量需要去学习。这个提出了一些问题:。足够的数据分析工具是为了这些分析吗?他对一些简单的单一变量有什么作用呢?

同等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停止与那些旧的变量保持联系在一些教育的研究当中。并且这些研究没有表明新的关系。也许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和新的理论的结构,我们能辨别一些新的变量。当我们去预测这些方法的时候,将会有新的理解。除此之外,D建议,大多数创新不能使它成为过去的一点。这一点说明。是否在一个控制变量的因素当中,有一个改变。二是在支出中的变量,我自己的研究暗示表明大多数的研究实际上不使它成为一点,例如在一项估计的研究当中,我们发现百分之四十九的老师被叫做控制组在创新当中,当百分之八十四的老师在训练组正在使用它。依靠是否对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分析。或者使用者和不使用者的数据分析。支出是完全不同的。针对粒子的设计是不充足的情况,我们需要对暗示是否出现做一个明显的检查。

最后,我建议Dawson的文章需要另外一章。我知道来自研究的所有产量在第九章里不是一个相同的尺码。一些携带了大量的重量来解释更多的变化比起其他。在教室里的老师,例如,占据了大多数的变量与地位和因素的影响有关。另外一章将会展现不同的变量去反应一些关于变量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知识。

根据H的文章,我得到了大量有帮助的思想,我有几个想发表的观点。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和令人兴奋的观点是给每一个网站设计一个全职工作者。这是一条来自最短的报道评估设计,他提供了一个去得到另外一个网站的机会。H描述的策略是为了选择和训练这些领域的工人听起来很受影响,尤其是关于前所未有的领域的关于他们角色的一个有能力的设施。

然而,我是带着不舒服去尝试制作领域的工人不引人注目,通过不允许他们在正在学习的领域里办演。正如H的文件,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事情除了不引人注目。如果他们已经参与到观测,看起来将会更少引人注目和惊讶,在当前系统里扮演着一个暂时的角色。

它也会出现失败,那就是在主题背后会增加领域内工作人员和客户的困难。鉴于研究的长度和广度,确定必要的信息去面对主题。几乎任何数据至少给出客户一种客户系统,那就是正在被收集的数据各种数据,去帮助更多在这个领域的信誉和研究本身。

H的建议,学校文化的“客户”被用来作为领域的工作者是有趣的。我怀疑,尽管“客户”需要来自美洲的去被招聘,来自这个国家的学校与美国的不同。教育领域之外的美国人不适应于有根据的,或者很少了解美国的学校比起教育家。知道“顾客”是否做是有益的,实际上,与那些被训练的教育家不同的是,他们收集的数据。

H非常强调合同研究的问题,。我注意到我们已经完全陷入到研究当中,通过不断地改变权力项目地实施产品的需求的经历,还有做了的网站评论,还有不断的不确定支出。这是合同研究专利的事实之一,而且不是质性研究方法的唯一。

根据这些文章我将有两个观点。首先,如果D是正确的,对于支出的复杂性而言,还有就是当遇到两个问题的分析。多种多样的质性设计在目标上h正确的.。一方面。如果D是正确的话这个有意义的改变在收入和支出的变量中间是不一样的,我们将学校在传统的形势下,他能进入更加有益的改变,然后整个事实在这个实验学校项目当中有一个大的尝试,并且在这个尝试当中有一个小的改变,可能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篇6:英语文献翻译

集成的人机交互的发展到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方法

Abstract:

将人机交互(HCI)的角度来看,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是必要的信息系统(IS)的成功,反过来,企业的成功。然而,现代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模型是基于组织的需求比人类的需要。信息系统的人机交互方面通常被认为是太小(只有屏幕界面),在太晚的发展过程(仅在设计阶段)。因此,往往一个缺口的表达。moreists满足组织的需求和支持和丰富人类用户之间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仔细整合人机交互的发展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过程中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开发方法。本文探讨了人机交互系统开发中的作用,证明考虑人机交互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方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并演示了如何应用这种方法来发展以人为中心的信息系统。

Keyword: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中人的因素(发布);人机交互(HCI);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以人为中心的系统开发

文章2: 题目

对影响敏感的多人–计算机相互作用

要认识到一个人的情感状态是COM的沟通与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情感intelligenceisafacetofhumanintelligencethathasbeenarguedtobe不可缺少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成功的跨-个人的社会互动。本文认为,新一代人机交互(HCI)的设计需要包括情商来识别用户的情感状态,为了更加哼……能力的本质morean一样,更多的有效性,并更有效。情感的激发调节所有非言语communicativecues(面部表情,架,和声乐生理反应)。在面对面的互动,人类探测和解释这些互动的信号有很少或没有努力,他们的沟通。然而,一个自动化系统,完成这些任务的设计和开发是比较困难的。本文调查了过去的工作由计算机在解决这些问题,并提供了一系列建议,为开发智能多模态人机交互的用户的非语言情感反馈个性化自动分析仪的第一部分。

Keyword:

情感计算;人机交互(HCI);情感状态;非言语交际线索的自动分析;多模态人机交互的个性化人机交互。

文章3:

题目:人机交互:跨学科的根和趋势

Abstract:方法,理论,在人机交互(HCI)领域的实践都产生互动的软件,可以用来操作,能有效,安全目标,并满意。人机交互是跨学科和多学科的行为在其根。人机交互的核心概念是可用性,使用加有用缓解。实现了良好的可用性,需要注意两个产品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对用户的交互设计,应服务……莫里作为用户界面的软件组件的要求。本文回顾了一些建模支持人机交互的实践理论,开发生命周期的活动,和很多的实践,构成` `可用性工程”。兴趣在HCI的未来应用领域包括新的交互方式,虚拟环境,万维网,信息可视化,和可穿戴计算。

Keyword:

发展的过程;用户交互;万维网;互动系统;理论与实践;人为因素;应用领域;软件构件;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可用性工程;认知心理学;交互方式;人类±计算机;良好的可用性

文章4:

题目:人机交互的方法训练的交通控制 Abstract:

在瑞典,列车已经在过去的几年中增加和今天的任何时候都高。同时为提高正点率和更好的可预测性要求越来越高。是否有可能提高准时,从而可能利用基础设施资源更优化的控制列车交通提供改进的系统的出现,这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提高列车。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对我morenvestigate如何,从人机交互的角度,系统可以被设计来更好的支持人的能力和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火车交通控制。对复杂系统的控制人类早期的研究有助于这方面的工作。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知识的边缘有火车调度执行他们今天的工作和困难的关系。研究了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在密切合作运行的火车交通专业人士探讨和发展的解决和改善情况自项目开始于1996建议的控制新策略,解决这样一个系统的设计已被开发和一定程度的评价。瑞典国家铁路管理局(国家铁路局)正计划建立基于控制的策略和思路从这个研究项目的操作控制系统。

Keyword:同一时间;人机交互;交通控制;乌普萨拉大学;人机交互划分;部门;列车控制;有效途径;列车控制;控制复杂;列车调度员 文章5:

题目:在人机交互说话口头语预测

Abstract:本研究的特点自然说话disfluencies典型的人机交互,并给出了其发生的一个预测模型会计。数据在三个实证研究中人们说或者写一个高度互动的模拟系统为他们完成业务交易的收集。研究涉及的学科内的析因设计的输入方式和格式是不同的。口语不流利的人机接口速率在……moreraction被证明是大大低于率通常观察到的类似人类的演讲中。两个独立的因素,增加与规划的要求,是高等disifuency率显著相关:(我)长度的话语;和(2)在演示文稿格式缺乏结构。回归技术证明了线性模型基于简单的发音长度占了在说话disfluencies 77%变异。因此,设计方法,能够指导用户讲话简短的句子要消除说话disfluencies大多数潜在的。在这项研究中,例如,一个结构化的表示格式成功地消除了6O 70%的不流利的讲话。本研究的长期目标是提供强大的语言技术设计经验的指导。Keyword:工程俄勒冈;人机交互;呈现方式;预测说话disfluencies;工艺盒 文章6:

题目:教学交互:第一次的经验

Abstract:人机交互是在哥斯达黎加大学最近的纪律。在本文中,我们提出的第一个学年关于人类-计算机交互的先修课程的经验,本科和硕士课程,设计和教。HCI课程介绍战略包括两个步骤:1)启动一个专门的本科课程在第一学期,和2)启动一个专门的硕士课程中的第二个任期,同时发展。moreaught与本科课程。课程大纲都分享。然而,由于差异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生在本科和硕士课程的差异,评价方法的实施,导致更多的任务和研究生水平较高的紧迫性。在教室里的工作是为每个不同的课程,因为研究生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的基础上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思想的交流与其他学生。在本科和硕士课程,强调的是实践的理论支持。

Keyword

人机交互;人机互动教学

文章7:

题目:人机交互

Abstract:人机交互是通过物理或心理互动确立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人机交互的基础上,与历史的互动形式与产品设计。后来的人机交互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应用,如人机交互通过逼真的人脸模型,人脸识别技术的人机交互界面,远程教育和人机交互。USI……moreng人工智能系统,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方面,提供了一个先进的人机交互,计算机或机器人能够识别人脸的学习和掌握自己的情绪反应,通过面部模型,连接到不同的世界大学通过远程教育和帮助社会中通过学生福利改进尽可能的。

Keyword:人机交互;人脸模型;人机交互;远程教育;产品设计;智能

文章8:

题目:提供用户模型直接访问接口:一个简单的界面和交互影响的HRI的探索性研究 Abstract:

用户模型的方式来理解和提高计算机接口的可用性。我们在这里提出的ACT-R认知建模语言的一个公开的驾驶模拟一个简单的模拟机器人接口交互模型。该模型通过将位图的解析的新用途未修改的Java接口进行交互。该模型的结构开始描述知识的人为操作的机器人必须具备的。该模型还表明某些方面……更多的任务将为运营商很难。例如,该模型的性能进行定量的预测机器人的速度会如何影响导航的质量,以及相关的人的行为。而模型并不能涵盖所有的人机交互方面,它说明了如何提供用户模型通过位图访问接口可以导致更准确和更广泛的适用模型的用户。

Keyword:图形用户界面;人机交互;图像处理;人机交互;遥操作;用户建模;用户接口的人为因素

文章9:

题目:公共服务的设计标准 Abstract:

本文的重点是对公共服务的设计标准。本文挑战传统的列表的可用性标准的设计和评估的IT系统支持。传统的标准在人机交互领域内被认为是太有限,扩大鉴于通信和业务过程提出。这扩展的视野内,现有的可用性标准被认为是重要的但不是充分的。基于这一要求,标准也支持系统提出了moreation和企业的行动…。该标准是关于发展的实证研究产生的电子服务。这种服务的目的是支持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市当公司将获得经营许可。分析在这种情况下,通信的需要已经产生的设计和评价标准,为特定利益互补。标准生成的例子有:用户成为有良好的条件(感知,理解和信息支持),区分信息和表演之间的部分,提供元信息(目的和内容)。

Keyword:可用性;人机交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人机交互(HCI);可用性

文章10:

题目:人机交互作为一门工程学科:是或不是!?

Abstract:在新兴的跨学科领域的人机交互的主要挑战之一(HCI)是一个研究的线,可以使验证设计知识交互系统的设计,预测能力发展的规范。基于三种不同的元素交互系统的设计方法:(1)人(的),(2)技术人工制品(S),和(3)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范式,这……更多新领域:具有强烈的社会经验和实验方法科学,工业设计和交互设计与艺术设计的高度重视,和工程学科具有较强的技术和正式的AP的方法。本项目提出了建议,并结合不同的研究和基于三角网的设计范式的优势的一种可能的方式,我们认为人机交互作为一门工程学科。

Keyword: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劳务合同文献翻译】相关文章:

劳务队-工人劳务合同05-09

劳务分包方的劳务合同01-17

劳务派遣劳务合同书08-19

劳务公司劳务分包协议01-17

正规劳务合同05-26

劳务合同范文05-16

免费劳务合同04-12

包装劳务合同04-14

绿化劳务合同04-15

预埋劳务合同04-17

上一篇:2010年车辆管理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申报材料下一篇:《认位置》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