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2024-04-10

科普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共4篇)

篇1:科普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中招语文系列讲座

说明文阅读指导附助资料:科普小品与说明文的区别

何谓科学小品,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很多只能说是一种科普说明文,是广义上的科学小品。有人说:“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说明文。”其实,科学小品还有更深刻的内涵。程民认为:“科学小品作为科普说明文与散文小品的后代,从内容、形式、语言直至作品的思想蕴意、审美情趣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追求。”

科学小品文的独特追求是什么?中国科学小品的始作俑者之一柳湜先生在《论科学小品》一文指出:“小品文如果与科学结婚,不仅小品吸取了有生命的内容,同时科学也取得了艺术的表达手段,艺术的大众科学作品于是才能诞生。”这就是说,科学小品是科学与小品文联姻的产物。

著名的老一辈科普作家则各有各的说法。科普作家周作人说:“所谓科学小品该是内容说科学而有文章之美者,若本是写文章而用了自然史的题材或以科学的人生观写文章,那似乎还只是文章罢了。”我国著名科学小品作家高士其则说:“科学小品,是科学文学的一个品种,是科学普及作品中的轻骑兵,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裁(《点燃理想和希望之灯》)。”

从老一辈科普作家的追求,再通过70年的的实践、发展,我国独有的科学小品文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崇尚科学的今天,还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首先,科学小品是科普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科学性是科学小品文的基石。所谓科学性,不仅是指科学小品中要传播科学知识,还要“宏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提倡科学方法。”

其次,科学小品要有文学性,要有品味,要有滋有味,供人品赏。为此,科学小品要充分利用各种文学手段,使科学变成一种“易为公众接受”的兴味盈然的东西。科学小品应充分继承发扬散文、小品文形式多样灵活的特长,用故事形式、对话形式、闲适淡雅类散文小品的形式来谈科学,将科学内容、对象人格化、故事化,通过各种拟人化手段赋予无生命意义的物或无人性价值的动物、植物以人性、人情,从而将原本刻板、深奥的科学原理用故事形式生动地表现出来。和现代所有叙事文体一样,科学小品也不能对所有题材设计所谓的“人物”或寻找到可扮演的“角色”。面对无故事性、情节性,可挖掘其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内涵的素材,揭示对象前因后果、交待其内在的联系。这也是科学小品表达形式的常态。科学小品可以有散文式的生动描写、记言,也可以有说明文的各类说明、诠释,但较多的还是叙述。行文时恰到好处的幽默材料的插入,文中各种富有文学意味的诗文的引用,趣味盎然的开头,含意隽永的结尾等等无不依托叙述来实现。

文学性是科学小品的灵魂。一位科普作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很多科普作家善于运用民谚、俗语或历史典故,旁征博引,借题感兴,烘托情趣,比附象形,渲染文采。他们的科学小品往往从一个具体的可感的质点出发,给人以动态的概念,而这种生动灵巧的机智源于科学论证的雄辩性、逻辑力量的延伸性以及知识的准确性、引用文字的规范性。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是人类的理想之巅,使科学知识亲切可触,并能体味到智慧和愉悦,那就是深厚的意蕴。

最后,科学小品要“小”。诚如柳湜所言:“科学小品在题材方面,那是最自由不过的,只要与大众生活密切的关联,无论就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中,拣取一小片来描写都可以。真是‘从苍蝇之微到宇宙之大’。但它的任务是纠正常识的错误,严正的科学的解说不能歪曲,不应隐蔽。同时,他要放弃科学家的语言,极力采用大众常用的语汇。不要过于严森庄重,要平凡得使大众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道理,而是说自己生活周围所熟习的闲话。还应加上一点幽默,尽量采取各式各样的形式。”

也就是说,在内容上,科学小品虽也须以科学现象为基本对象,但它不能像科普说明文、科学著作、教科书等那般遵循理论的系统性,知识的全面性。它要求所传播的科学知识相对单一,通俗易懂,富含审美价值,可使科学小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能获得散文小品的精美立意。

科学小品运用形象思维方式生动、形象地阐述科学道理。在词汇用语方面科学小品努力用形象的、动态的感受性强的词语来取代抽象的词汇。它也像文学体裁一样无拘束地使用叹词、语气词等虚词和迭音词、象声词、儿化词等,以获取摹拟神态、加重语气、强化感情的语言效果。它也利用词语转义和连用同义词等使表达更加活泼、变动而富有感情色彩。在句式选用方面,科学小品更继承了散文潇洒自如、灵活多变的特点,偶句、奇句、长句、短句、复句、单句等变幻多姿、自然天成,大大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此外在修辞手段方面科学小品几乎能运用文学体裁中能见的所有的方式,这无疑会给语体带来许多生动和优美。

科学小品以精致的文章立意张扬科学精神讴歌人间至美至情。科学小品的多重价值取向虽苛求着取材但也给语体送来清新和亮色。由于选材的故事化、情节化、人格化要求和运思对联想、想象、幻想的依赖,科学小品的语言在准确表达科学内容的前提下有着十分广阔的自由空间。于是开掘所表述对象内层和深层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编织富有人情味、寓有哲理思想的精美故事成为科学小品的立意之本。

科学小品追求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统一。科普作家们常以人们身边的事物为描写对象,将丰富翔实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融为一体,显示出较高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同时表达出浓郁的科学情趣和深奥的哲理,使认知价值与欣赏价值达到完美统一。

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不少,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鲸》和《新型玻璃》就是说明文。那么,什么是说明文呢?简单地说,就是说明事物的文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篇2:科普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第一章车间主任的权力和影响力

权力类型

一般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关于管理与领导,历来有不少争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二者的区别日益凸显出来:

职能不同

关于领导职能,毛泽东说过:“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一切主意见之实行,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这里说的“出主意”,即定计划、做决议等,简言之,就是制定决策;“用干部”,是使用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在计划决策制定之后推动他人去执行,而不是领导者自己亲自去执行。这就是说,领导的职能是制定决策和推动决策的执行。

而管理职能则不同,它是执行决策,贯彻与落实决策。

可以说领导包含引导、导向、带领、指挥等义,管理大体有处理、办理、运用、安排等义。领导者的任务在于确定企业发展方向、产品销售前景、发展速度等;管理者则关心产品质量的检验、生产过程的具体组织。有人认为领导科学是“帅才理论”,管理科学是“将才理论”,领导主“将将”,管理主“将兵”,这是不无道理的。

有人会说:领导主决策,难道管理者就没有决策了吗?或者反过来说,难道领导者就没有管理活动了吗?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认为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领导与管理活动的区别,这里面有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厂长对于车间主任来说是领导,但相对于他的上级来说,他从事的一些工作就带有管理的性质;同样一个车间主任对于班组长来说也是领导。每个层级有每个层级的决策内容,我们不能认为只有中央和省一级才有决策,基层就没有决策,只不过决策的档次不同罢了。可以说任何一个层级中涉及到制定决策的活动都应该属于领导活动。

原理原则不同

由于职能不同,领导的原理原则乃至方式方法都不同于管理。领导的职能是制定战略决策,是决定组织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因此领导者必须集中精力抓大事,或者说领导者要干领导的事。再高明的领导者也很难有精力去考虑决策执行的过程中一切可能遇到的细节,更不用说去亲自动手了。古罗马法典中就有这样的话:“行政长官不宜过问琐事”,中国古代叫做:“顾大局,弃细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即领导者在于成事,而不在于亲自干事。但是几千年小生产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时期的积习,使不少领导干部养成了事事亲为的习惯。被历代称为“贤相”的诸葛亮就是“蜀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样做的消极后果有三:一是拖垮了自己的身体,最后落得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可嘉,但实在不值得提倡;二是严重挫伤了下级的积极性,不利于接班人成长;三是给某些投机取巧之徒以可乘之机,累的累死,闲的闲死。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不少人误解了“身先士卒”和“领导应该带头”的含义,片面强调“工人身上有多少油泥,车间主任身上也有多少油泥”,把车间主任定位成了“劳动模范”。还有些领导者由于体制和自身观念的原因,习惯于干琐碎的具体工作,每天被下级指使得团团转,常常感叹自己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其结果是你把时间交给了下级,下级却把责任交给了你,成了名副其实的“反授权”。

因此,领导要干领导的事,即抓大事不问琐事,这是领导职能决定的领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而管理原则则不同,管理者必须认真考虑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细节问题以及解决它们的种种措施。这些细节措施对领导者来说,可以是不问的琐事,而对管理者来说,则是大事,“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历史上有很多由于细节上的失误而导致整个工作失败的案例。所以,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忽视细节。

成败的标准不同(或目标不同)

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管理者都有成功和失败之分,谁都在追求成功避免失败,但是两者的成败标准是不同的。如:一个厂长做出制造某个型号产品的决策,而各级管理人员则具体地计划、组织去执行领导决策,执行的结果是产品又多又好,这就说明这个管理者执行决策有效率。所以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就是效率,有效率的管理者就是成功的管理者。

而领导者追求的不仅仅是效率,而是效能。有效率的领导者不一定是成功的领导者,只有有效能的领导者才是成功的领导者。

效能,又叫领导效能或组织效能。效能!目标" 效率,即效能取决于决策目标是否正确、执行决策是否有效率这两大因素。只有决策目标正确,执行决策又有效率的领导者才是成功的领导者。当前,我们更应强调正确制定目标这一因素,因为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的失误是由于领导者信息不明,目标不清,盲目拍板造成的。在有些企业里出现了一批“三拍”干部,即“遇事拍脑门,上当拍大腿,破产拍屁股”,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原来,我们总是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是对于一个领导者或领导集团来说,这句话就显得有些落伍了,应该改成“信息就是金钱,决策才是生命”更为恰当。因为即使群众的积极性再高,产品生产得又多又好,但是市场上不需要,这到底是谁的责任呢?应该说这完全是领导者的责任,这就叫没有效能。可以这么说,现代领导者不以辛苦程度论优劣,领导水平也不表现在能拿出多少种方案,最主要的是及时发现问题,让专家拿方案,领导者最后做出决策,决策错误才是最大的失职。

过程不同

美国领导学家科特指出,领导过程有三大方面:1)确定经营方向和变革战略;2)联系群众;3)激励和鼓舞。其结果是引起变革(或激烈的变革),并形成变革潜力,目的是为了自己打败自己,如果不是自己打倒自己,就要被别人打倒。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是为了打破已有的程序,由领导者造就改变,其核心是设定改革的方向;而管理则是为了维持秩序,它是在方向确定之后进行计划并完成计划,是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控制和解决问题。企业家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如果一个企业不是经常改造自己,使自己不断适应新的任务和情况,而是平平常常地经营管理下去,那么这个企业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失去其意义,最终就会消失。”(A熊比特)一般来说,在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有限的领

导和强有力的管理相伴似乎可以使企业运转良好,而在混乱或变革时期,有力的领导伴随着有限的管理可能是企业运作的要求。打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和平时期的军队只需要有好的行政和管理人员,但在战争时期,则更需要优秀的各级军事指挥员。科特说,在30年前,当一家公司的负责人真要容易得多;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更好有远见和自信心的领导人才,如果缺乏这类人才,公司就不可能继续保持兴旺。科特的这番话,也非常适合我国今天的企业。

以上几方面是领导与管理最基本的区别,由此还能引申出许多其他不同的特征,如管理工作虽然也需要软科学和通才型知识结构,但更多的管理业务属于硬科学、硬技术,如财务、会计、维修等,而领导工作则更多地依靠软科学,如心理学、传播学方面的知识。

表1-1和图1-3从不同的角度对领导与管理做了对比: 表

1制定议程。领导是确定经营方向和远期目标,管理则是计划的详细步骤和日常安排、预算等。人力网络:为实现计划,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领导是联合群众,侧重于合作;管理是进行组织

安排和人员配备,侧重于分工。

计划的执行:领导是激励和鼓舞(尤其是精神方面),管理是控制和解决问题。

结果:领导完成计划的结果是促进变革和创新,管理是维持现状,实现预期计划。如领导是积

极推进产品创新,而管理则及时向用户提供产品。

领导与管理的共同之处:

1、两者都是以组织为基础的。领导和管理都是一种在组织内部通过影响他人协调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如果没有组织,而只是单独的个人,则不存在领导和管理。

2、两者都与组织层级的岗位设置有着一定的联系。组织内部的管理岗位往往也是领导岗位。领导与管理的差别:

领导与管理差别首先表现在活动的过程上。

领导与管理除了活动上的差别外,在另外几方面上也存在着差别,如表10-2 所示:

从以上对领导与管理关系的理解上看,管理是执行,是对某一计划活动的过程的完成。领导则是为实现远景目标制定变革战略,不断推动企业进行各种改革。

领导者与管理者

在理想情况下,正式组织中管理岗位的管理者都应是领导者。我们经常称呼“管理者”为“领导者”。但现实中既强于领导又强于管理的人非常之少。有些具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或只是部分的服从,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两者相分离的情况也会存在。行使管理职权的人称为管理者。管理者往往是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进行奖励和惩罚,其影响力来自他们所在的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作为行使领导职权的领导者,则既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某个群体中产生出来的,如,梅奥20 世纪30 年代在霍桑试验的研究中指出的非正式群体的头领,对追随者的领导取决于追随者的意愿。所以,领导者也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具体地讲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表现在上面几点(见表10-3):

领导的四种类型

关于领导,西方的有关著作中做过如下分类:

1、开拓创新型,又称为“纵火犯”,纵火犯的特点是关心未来需求,工作有长期效益,但不关心细节。他们是总在创造的改革者,其特点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上下班。

2、守成型,又称为“官僚主义者”,属于注重行政管理的人,被称做“官僚主义者”。特点是有短期效率,属于

砌墙者。特点是理智,本本主义,患有“管理手册”症。

3、实干型,又称为“独行侠”,是勤奋努力的实干家。独行侠的特点是关注当前需求,有短期效益,属于砌砖者。特点是不会授权,有人形容这种人是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

4、追随者,又称为“政治活动家”和 “超级跟屁虫”,他们往往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工作有长期效率,注重精神、团队组织、文化建设。

以上四种类型各有其特色和优势。在领导层中和不同的时期都需要。尤其是今天的车间主任应该具备以上一种或几种特质。

综上所述,领导型管理者首先应具备如下两个特点,或者说要强调这两个特点。

1、方向感——目标明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游记》中的哪个主人公可以当领导?唐僧,因为他目标明确。

2、权力欲——统驭部署,建立权威。指挥别人完成任务,是领导者必备能力之一,否则就不是合格的领导者。车间主任们必须明白:

高明的领导指挥得别人团团转,笨拙的领导被别人支使得团团转。

现在的车间主任们,常常走两个极端:或事无巨细都亲自决策,甚至亲自动手;或放任自流,只是对形势做一下一般的分析,然后把寻找方案的任务完全交给部下。这两种人都没有阶段性目标或追踪跟进,形势一不如意,就会沮丧,这种风格只会给人蒙上阴影。

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不能是亲自干事的,而是成事的和“铲事”的。

角色随机性

1、领导角色的多重性

是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发展规划的决策者,是群体活动的组织者,是规章制度的建设者,是运行过程的管理者,是实现目标的领导者……。

2、领导角色的同一性

方向一致、职能相通、地位合法、素质优良

3、领导与管理的差异性

领导是灵魂,管理是基础;领导统率管理,管理落实领导;领导侧重于方向原则;其尚方宝剑是思想、疏导工作;管理侧重于过程效率;其尚方宝剑是规章制度、恩惠政策。领导是柔性的软科学出软件;管理是刚性的硬科学出硬件。

篇3:科普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 (踏进教室) :同学们, 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 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 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 捉拿飞来将。

(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嗯, 看来这些小谜语难不倒我们同学, 那今天我们要上的内容也和动物有关系, 那就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写的《绿色蝈蝈》。

(师板书标题《绿色蝈蝈》)

二、学生活动, 感知内容

师:大家来读一下这个标题, 弄清文章介绍的对象? (蝈蝈)

师:大家见过蝈蝈吗? (见过)

师:那我们方言叫做什么?同学们能告诉我它长什么样吗?

(学生有的以为是蝗虫、有的认为是螳螂。有的说“绿色”、有的说“黑色”、有的说“褐色”……)

师:好, 那大家一起来看这几幅彩色图, 看看蝗虫、螳螂和蝈蝈的区别。 (师播放相关昆虫的幻灯片)

【通过对比, 学生发觉蝈蝈和蝗虫、螳螂有些相似之处, 但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师:如果让你给同学们介绍蝈蝈, 你会介绍什么内容?

生1:我会介绍颜色、介绍它住的地方。

生2:我会介绍它的形状、它的声音。

师: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下蝈蝈的声音吗?

(学生模仿, 全班鼓掌)

生3:我会介绍它喜欢吃的东西。

师:那你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东西吗?

生3:蝉, 我在树下见过它吃蝉, 也见过它吃青草。

师:哦, 看来这个同学平时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那哪个同学能用100字左右来介绍一下蝈蝈的习性?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生讨论、动笔)

学生代表发言:蝈蝈有黑蝈蝈、绿蝈蝈、褐色蝈蝈等等, 而我们平时见到的蝈蝈是庄稼地里的绿蝈蝈, 它有一对眼, 三对足和一对灵活的触角, 一双黄色的翅膀, 身穿绿衣衬衫, 爱吃蝉肉, 也吃点青草, 叫声像蝉, 但比蝉的悦耳动听。 (学生鼓掌)

师:嗯, 看来我们同学对蝈蝈并不陌生。说实在, 老师觉得好惭愧, 我没见过蝈蝈 (其实见过) , 更不用说听到它的声音了, 但见过蝗虫, 刚开始我以为蝗虫就是蝈蝈呢, 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这里你们让我知道了蝈蝈的多种颜色、蝈蝈的声音、蝈蝈喜欢的东西, 现在你们就是我的老师。 (生开心地笑了)

【创设这样的一个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引入新知,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这样的科普文章费劲了。创设情境问题,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舞,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刚才关于蝈蝈的知识都是同学们讲的, 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好,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翻到《绿色蝈蝈》这篇文章, 自己快速地默读课文, 找出在各文段里所出现的生字、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划出你认为重要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并在旁边标注理由。

(学生打开课本, 开始带着问题默读)

【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 还有同桌间的讨论, 解决了生字、生词。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文中获取信息——文中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

生1:老师, 我觉得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和我们刚才讲的差不多一样, 有叫声、有形状, 也有它爱吃的东西——蝉肉。

生2:但是我觉得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蝈蝈还喜欢吃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生3:其实文中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外形——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食性——从课文第四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 它们的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学生认识出发回到新知,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从文本中获取自己所想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就不会觉得科普类文章乏味和难以理解了。】

三、发现问题, 探究缘由, 学习作者的精神

师:刚才的发言中我注意到有个同学说作者比我们知道的多, 那你们觉得原因是什么?大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进行分析吗?

生1: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思考总结的原因。如“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蝈蝈无法讲话, 作者喂蝈蝈很甜的水果, 蝈蝈都很爱吃, 而蝈蝈在吃蝉的时候, 先吃肚子, 那里堆积着糖浆甜汁的嗉囊。这些都是作者细致观察、思考总结的结果。

生2:那是因为他对科学负责、热爱和执著的态度。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 作者却没忘记去观察昆虫, 如“我独自一人……”

师:同学们能把问题看得如此的透彻, 我觉得你们也很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 你们真不简单。所以, 只要我们也能做到对自己喜欢的昆虫善于观察, 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那么同学们也就成了“小法布尔”了。

四、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师:好,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先进行自我思考, 然后以邻座的四个同学为一组, 进行交流,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标注理由。最后每个组拿出一个句子或段落作代表性发言。

(学生研究讨论、派代表发言)

组1:我们喜欢这一句:“这种昆虫非常漂亮, 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蝈蝈的外形, 生动形象, 充满感情,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漂亮的蝈蝈。

组2:我们喜欢这一句:“绿色的蝈蝈啊, 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 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蝈蝈, 把蝈蝈比成歌手, 流露出了作者对蝈蝈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组3:我们喜欢这一句:“蝈蝈是彼此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句话让我们感触很深, 这些小小的昆虫都懂得和睦相处, 更何况我们人类呢!而我们有时还不如它们, 不是吗?在学校, 有些同学为了点小事而打架;在家里, 有些人为了点钱而六亲不认……这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

师:同学们的体会多么深刻啊。是的, 我们人类其实有时候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所以, 我们班的同学也应该向这小小的昆虫学习, 努力营造一个友爱和睦的班集体环境。

师: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不惜笔墨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其实,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还体现在作者对蝈蝈称呼的变换上, 大家都可以从书中找出有关称呼变换的词语。 (学生找)

众学生: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通过小组合作, 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从科普小品中获得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法布尔老人对昆虫世界的深厚感情, 同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通过比较, 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师:通过刚才对语言的学习, 大家可以拿前面我们同学介绍蝈蝈的语言和本文对比一下, 看看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其他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本文语言较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得文章自然、亲切,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生2:本文对蝈蝈声音的描摹上, 生动形象, 惟妙惟肖。

生3: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介绍用语也很生动, 他用了“灵活”、“穿绿衣裳”、“悦耳动听”等。

生4: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语言也有平实的, 如他在介绍蝈蝈的种类时语言就比较平实。

师:看来同学们在学这篇课文时, 不仅做到了眼到、耳到、手到,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心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 大家也了解了语言的生动性。那么, 我们写作文时, 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时, 我们就可以模仿文中的写法, 把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学习语文本质上就是学习语言, 要把语文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所以,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拿自己的作品和文本进行比较, 交给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思考、去表述, 通过比较和在对语言品读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以前上这篇课文时都是按着上说明文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抓语言的规律来上。学生就这样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觉得枯燥没意思, 收效也甚微, 而自己也觉得上这样的文章索然无味。可在新课程理念 (对于科普文章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从文中获取信息) 的指导下, 我设计并实施了这一课的教学, 感触很深。

在这一节课中, 从感知文本内容, 到品读文本语言, 再到合作探究, 再到反思, 学生们的发言很积极, 主动地学习, 热情度高涨, 与以前的教学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 一是我在课堂上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再也不像以前那样, 以自己为主体, 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在这节课中, 我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的平台给学生, 所以才有了他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 展示自己。二是因为转换了角色:自己放下了“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势, 把自己融入了学生当中, 也成了一个学习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探索, 无不体现了一种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篇4:科普小品文与一般说明文的区别

关键词:专家教师,一般教师,教学效果,五项要求

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认知过程, 为了有效参与并促进这一过程, 作为教师就要了解与此相关的知识。教学现象是非常复杂的, 对于其本质属性的揭示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古今中外教育论著在对教学内涵的理解上不尽相同, 本人认为,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具体地说, 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长期以来, 教学工作就是许多教师和教学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才开始有人对之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究。教师知识一般可分为三类, 即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 简单地可以说成是一般教师和专家教师。本文以学科教学知识为研究对象, 并联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对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一般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效进行研究探讨。

能力强的教师能高效、熟练地达成教育目标, 作为一种传播知识途径的工作能力, 所有的教师都被要求具备这些教学能力, 具体包括计划、评价、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的班级管理能力。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书本知识, 也不意味着模仿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优秀的教师是思想者和问题解决者。当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时候, 他们能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知道怎样设计和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而不仅仅用纸笔测验评价学生;懂得如何与家长、社会合作共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

专业的教育专家能有效地革新学校文化, 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应该认识和充分理解英语、如何传授英语文化, 他们应该将英语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自然科学和社会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时常遇到些问题和困难, 比如对外国的文化的不理解, 对口语表达的不熟练。这要求我们在适当的解答方法中找到最好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 我们有必要识别教师的效能感。著名的教学专家Bandura (1977) 认为, 教师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的一种, 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教师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他或她有能力改变学生的行为。早有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能力和学校的集体能力有关, 由于教育阶段是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面的主要阶段, 研究试图识别高职高专英语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以及这些能力的重要水平。

研究背景资料表明, 每个教师对“称职”的定义都不一样, 但此项研究认为:一般的合格教师应该满足以下五项要求: (1) 授课所需的能力; (2) 一般的课堂管理技能; (3) 较好的管理能力; (4) 有致力于职业发展的意识; (5) 参与课外活动授课的能力。授课的能力强调在高职高专教书 (包括通过实习课) 的基本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一个合格的教师能够完整地理解自己教授的课程以及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实习课, 一个称职的教师能够理解一系列教学方法, 如上大课, 有指导的讨论, 小组作业, 独立学习等等, 并且要能够应用这些教学方法。

专家教师除了要做到上述提到的五项要求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断改进调整教学方式, 争取课堂效果的最大化。专家教师第一是必须认识到教学范围和教学时间的局限性。这包括准确控制每节课讲授内容的数量以及单元安排。这也包括认请教学可用时间的能力, 以及什么时候可以用来提高课堂效果, 使得课程更有趣, 与学生更相关;第二是良好的课堂管理技能。教师必须能够维持课堂纪律, 保持自己在课堂上的尊严。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 相互理解, 产生共鸣, 这就是所说的有效互动。一个教师应当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使学生感到舒适, 愿意融入其中。让学生愿意来上课, 这给教师成为学生的行为榜样提供了一个机会;第三是较强的管理能力。一个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有效地管理课堂。第四是致力于职业发展。教师不能满足于过去掌握的知识以及现在拥有的文凭, 而应该致力于未来职业发展。第五是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在课堂上哪些做得好, 哪些做得不好,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育中, 一般教师能够将基本的知识点按计划传授给学生,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和技能, 拓展了专业的知识点。而英语教学中的专家教师则会根据学生作为不可复制的个体, 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同时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影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尊重自己, 喜欢上自己的课。在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 要成为学科教育的专家,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一般教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后, 还要不断进修, 以提高自我能力,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讨, 形成自己良好的教育模式, 用自己学识和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及爱戴。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修订本)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修订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苏轼浣溪沙译文赏析下一篇:在读书中快乐成长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