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2024-04-19

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共9篇)

篇1: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作者:张洪友

来源:《财会通讯》2009年第01期

代扣个人所得税的核算,在新会计准则下改变了相关的会计科目,由以前的“应付工资”改变为“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改变为“应交税费——应交个人所得税”;新税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调整为2000元(国税发[2008]20号),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即由支付人履行代扣代缴的义务,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下列所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本文主要讨论企业经常出现的几种代扣代缴个人税款及账务处理。

篇2: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来自网络

最新颁布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税务机关对扣缴义务人所扣缴的税款,应按照所扣税款的2%付给手续费,由税务机关按月填开收入退还书发给扣缴义务人,由扣缴义务人持收入退还书向指定的银行办理退库手续。那么对于该笔手续费收入,扣缴义务人在会计与税务上应分别作如何处理呢?下面我们以常见的企业代扣代缴职工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时取得的手续费来作一分析:

一、会计处理:在企业取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的会计处理上,目前有三种观点,即:

1、计入往来款项;

2、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3、计入“营业外收入”。持第一种观点的认为,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就是用于奖励单位专门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的,所以其收支应该通过往来款项核算。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首先,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并不是完全用来奖励具体办税人员的。根据《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国税发[1995]65号)规定,手续费收入可用于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两个方面,而并不是完全用于付给办税人员的;同时,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知》(财行[2005]365号)也明确,单位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单独核算,计入本单位收入,用于“三代”管理支出,也可以适当奖励相关工作人员。据此,手续费收入计入往来款项是不合适的,而应计入单位收入。那么该手续费收入是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还是“营业外收入”呢?在会计上,“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日常其他销售或其他业务的收入,而“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无关的各项收入,是企业偶发的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利益流入,实际上属于企业的一种“利得”,而并不是作为“收入”核算的。代扣代缴手续费是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务后取得的收入,企业只要正常履行了代扣代缴义务,该经济利益就是可以确定获得的,又由于手续费收入的比例是确定的,从而该经济利益也是可以计量的,因而它符合会计制度关于劳务收入的确认原则。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手续费收入,企业在会计上应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而非“营业外收入”,相应的,有关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对代办人员的奖励也应计入“其他业务支出”。

二、税务处理:手续费收入从单位来讲,主要涉及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流转税方面,该笔收入实际上是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务而取得的收入,因此应按照营业税中“其他服务业”的税目,按5%的税率交纳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财行[2005]365号文是国家税务总局与财政部等联合发文的,因此该笔手续费不仅在会计上应作为收入核算,在税法上,也应并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还有个可以参考的文件是《关于代扣代缴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1]31号),该文件明确,对于储蓄机构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按照规定交纳营业税和所得税。当然,目前也有个别地区对于手续费收入是免征营业税的,如黑龙江省就曾以“黑地税发[1996]248号”文明确,对于税务部门委托代扣单位代扣税金取得的手续费免征营业税。但这只是适用于个别地区的规定。

如果企业将取得的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奖励给相关人员,那么相关人员要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呢?目前对于个人取得的手续费收入明确免税的只有两个方面:⑴、财税字[1994]20号规定:个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费,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⑵、国税发[2001]31号规定: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笔者以为,财税字[1994]20号的免税规定实际上只适用于个人作为扣缴义务人的主体时,而在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下,是不能适用该免税规定的;同时,国税发[2001]31号的免税规定是针对特定主体的特定行为,即储蓄机构取得代扣代缴利息税手续费,因此该文的免税规定也不能适用于负有代扣代缴义务的单位将取得的手续费支付给相关人员的情况。当然目前在实践中,对于单位奖励给个人的代扣代缴手续费收入,税务部门一般没有要求并入相关人员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实际上这是于法无据的。

代扣代缴手续费

1、文件规定

⑴ 《个人所得税法》第十一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百分之二的手续费。

⑵ 《关于个人所得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4] 20号)第二条第五款: 个人办理代扣代缴手续费,按规定取得的扣缴手续费免征个人所得税 ⑶ 《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国税发[1995]65号)第十七条:

对扣缴义务人按照所扣缴的税款,付给2%的手续费。扣缴义务人可将其用于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

⑷ 《关于代扣代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征免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 [2001]31号)第二条:

储蓄机构内从事代扣代缴工作的办税人员取得的扣缴利息税手续费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⑸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得通知》(财行[2005]365号)第六条第六款:

“三代”(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单位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该单独核算,计入本单位收入,用于“三代”管理支出,也可以适当奖励相关工作人员。

2、会计处理

根据财行[2005]365号的规定,企业取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收入,不应当不处理帐务,也不应当作为往来款项,而是应当作为企业的收入。

作为代扣代缴费用开支和奖励代扣代缴工作做得较好的办税人员的支出,可以作为抵扣项目。

3、税务处理

⑴ 营业税

营业税方面,对于手续费收入没有明确的规定。黑龙江对于代扣代缴手续费免征营业税,但也有的认为代扣代缴手续费实际上是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劳务而取得的收入,因此应按照营业税中“其他服务业”的税目,按 5%的税率交纳营业税。具体需要同当地税务部门联系。⑵ 所得税

根据财行[2005]365号以及新所得税法,手续费收入不属于所得税的免税范围,应当作为企业收入,计算缴纳所得税。⑶ 个人所得税

篇3:期货会计处理例解

新会计准则将期货合约作为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并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一)投机的会计处理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不作为有效套期的衍生工具,应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作为投机目的的期货合约,在取得时应按公允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其交易费用记入损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记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以投机为目的的商品期货因持仓而形成的浮动盈亏应在发生当期确认为损益。

(二)套期保值的会计处理

运用期货进行的套期保值可以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公允价值套期是指对归属于特定风险的已确认资产或负债,或未确认的确定承诺的公允价值变动敞口的套期。该类价值变动来源于某特定风险且影响企业损益。确定的承诺是指在未来某特定日期或期间以约定价格交换特定数量资源的不可撤消协议,即签定了合同就不能随意更改,由于更改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以至于为了降低未来确定承诺的风险而进行套期。现金流量套期是指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特定风险,且将影响企业的损益。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是指对境外经营净投资外汇风险进行的套期。《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规定,对于符合套期工具条件的衍生工具,在套期开始时,通常应当将其整体或其一定比例指定为套期工具。同时,准则还对可以运用套期保值会计进行处理的范围作了界定,弥补了目前我国对套期保值企业应具备的条件尚无明确规定的缺陷。准则规定套期关系需要满足规定的条件才能按照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在报表中进行确认。包括企业对套期关系有明确指定,套期高度有效,能可靠计量且应持续地对套期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确保在套期关系被指定的报表期间该套期高度有效。运用期货进行的套期保值,其公允价值变动(即利得和损失)的会计处理取决于套期保值的类型。若属于公允价值套期,期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例1]2005年1月1日某上市公司决定采用期货合同对其拥有的库存商品A进行公允价值套期保值,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了相同数量的商品A的期货合约,初始保证金为4400元。套期开始日,库存商品A账面价值40000元,公允价值44000元,2005年4月30日,该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上升了5000元,库存商品A的公允价值下降了3000元。

该例中,套期工具为卖出的商品A的期货合同,被套期项目为库存商品A。

(1)2005年1月1日

借:结算备付金 4400

贷:银行存款 4400

借:被套期项目 40000

贷:库存商品 40000

(2)2005年4月30日

确认套期工具利得时,

借: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5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5000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000

贷:被套期项目 3000

借:银行存款 4400

贷:结算备付金 4400

出售库存商品A时,

借:银行存款 41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10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37000

贷:被套期项目 37000

借:银行存款 5000

贷: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5000

若属于现金流量套期的,其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应当直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并单列项目反映,该有效套期部分的金额按照下列两项的绝对额中较低者确定:套期工具自套期开始的累计利得或损失;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无效套期的部分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被套期项目为预期交易且该预期交易使企业随后确认一项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的,企业可以选择下列方法处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在该项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影响企业损益的相同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转出,计入该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对于其他的现金流量套期,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当在被套期预期交易影响损益的相同期间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例2]某集团公司2005年8月1日预期将在三个月后购买现价总额为100万元人民币的天然橡胶,但由于目前市场上天然橡胶的价格非常不稳定,为规避价格可能上涨的风险,在期货市场上买进相同数量的天然橡胶期货合同,同时指定预期的买进天然橡胶为被套期项目,初始保证金为10000元。2005年11月1日,该天然橡胶价格上涨了6000元,期货合约增值7200元。

该例中,套期工具为买进天然橡胶的期货合同,被套期项目是预计购买天然橡胶的交易。

(1)8月1日买进期货合约时进行初始确认,对预期交易无需作任何分录。

借:结算备付金 10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

(2)确认套期工具利得

借: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72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200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结算备付金 10000

(3)购买天然橡胶

借:原材料——天然橡胶 1006000

贷:银行存款 1006000

(4)预期交易发生时原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相关利得或损失转入当期损益,或计入买进原材料(天然橡胶)的初始确认成本。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6000

或者,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6000

贷:原材料——天然橡胶 6000

借:银行存款 7200

贷: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7200

例2反映了现金流量套期保值会计核算的过程,但未反映出套期保值者在持仓过程中期货保证金的核算。

[例3]2006年1月1日,某公司由于业务需要预计在3个月后购买1000吨小麦,现在3个月的小麦期货为每吨5000元,若在4月底可以以该价格购到1000吨小麦,公司将感到非常满意。但该公司担心小麦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上涨,为了避免价格可能上涨的风险,现购进1000吨价格为每吨5000元的3个月小麦期货进行现金流量套期,初始保证金为300000元。假设每月月底根据期货价格(如表1所示)调整期货保证金。

(1)2006年1月1日

借:结算备付金 30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0

(2)2006年1月31日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

贷: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200000

借: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20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0000

(4)2006年3月31日

借: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1500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0000

借:原材料——小麦 5150000

贷:银行存款 5150000

借:银行存款 300000

贷:结算备付金 300000

借:银行存款 150000

贷:套期工具——期货合约 1500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50000

贷:原材料——小麦 150000

或: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5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50000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套期中确认被套期工具,而在现金流量套期中则不确认被套期工具,这是因为现金流量套期是对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该类现金流量变动源于与已确认资产或负债、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有关的特定风险,而只有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才能被指定为被套期工具,所以在现金流量套期的会计处理中,不会出现“被套期项目”这一科目。对境外经营净投资的套期,应当按照类似现金流量套期会计的规定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规定了对现金流量套期停止应用套期会计处理方法而改用投机会计方法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套期工具已到期、被出售、合同终止或已行使;该套期不再满足运用本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的条件;预期交易预计不会发生;企业撤销了对套期关系的指定。

二、新准则下期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中对套期保值业务的规范中在有些地方需要用到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因此还存在人为操纵的可能性。在现金流量套期保值中,如套期工具利得或损失扣除有效套期部分为无效套期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则企业管理层为了完成业绩指标,可以人为地控制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从而影响当期损益。又如在现金流量套期中,预期交易随后形成一项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对于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的转出处理时,可以选择计入当期损益或计入相关非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价值。这两种方法对当期损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存在一定人为操纵空间。再如停止应用套期会计处理方法而改用投机会计方法进行处理的条件中,若管理当局预期交易预计不会发生或企业撤销了对套期关系的指定,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或损失应转出,计入当期损益。且对于预期的交易发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对套期关系的指定与撤销,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有着很大的自主性,使得企业可以运用将利得或损失从所有者权益转入当期损益来操纵企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引、许永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版。

篇4: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 工资薪金所得 会计及税务处理

Personal income tax accountant and the tax affairs processes the example solution

Li Wenkui

Abstract:With the example solution method which four burden ways which obtained to same month the wages,the salary idea drafts when personal income tax appears to make the relative property analysis.Introduced simply the whole year once-only award obtained,the interior retires obtained,relieves when the work relations the disposable compensation obtained personal income tax computational method.

Keywords:Personal income taxWages salary obtainedAccountant and the tax affairs processes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149-02

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人履行代扣代缴的义务,《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下列所得,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①工资、薪金所得;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③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④劳务报酬所得;⑤稿酬所得;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⑦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⑧财产租赁所得;⑨财产转让所得;⑩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本文主要讨论单位经常遇到的几种职工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款及账务处理。

1.当月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

1.1 职工个人全额负担税款。

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2000元/月,为应纳税所得额,按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

应纳税所得额=3100+600-1000-2000=7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700×10%-25=45元。

计提代付职工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付职工薪酬 45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45

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45

贷:银行存款 45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统一由支付人负责代扣代缴,但支付人(用工单位)为职工承担个人所得税的情况也普遍存在,通常是其自愿行为,主要分为:代职工全额负担税款、定额负担税款、定率负担税款。

1.2 用工单位代职工全额负担税款。

由于个人所得税是对取得应税收入的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其税款本应由个人负担,单位代纳税人负担税款属于与单位经营活动无关的支出,应记入“利润分配”或“营业外支出”科目。(与之相适应,在年终申报单位所得税时,代付的个人所得税也不得在单位所得税前扣除。)

应纳税所得额=(职工个人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全额负担个人所得税。

职工个人不含税收入额=3100+600-1000=27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700-2000-25)÷(1-10%)=750元

应纳税额=750×10%-25=50元

计提代付职工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5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50

缴纳个人所得税时的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50

贷:银行存款 50

1.3 用工单位为职工定额负担税款。

应纳税所得额=职工收入额+单位负担的税款-费用扣除标准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定额负担个人所得税30元。

应纳税所得额=(3100+600-1000)+30-2000=73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730×10%-25=48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2700

贷:银行存款 2682

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18(48-30)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 3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30

1.4 用工单位为职工定率负担税款。

应纳税所得额=(未含单位负担税款的职工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职工张某2008年6月取得工资3100元、奖金6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業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2000元,单位为其负担80%的个人所得税。

未含单位负担税款的职工收入额=3100+600-1000=2700元

应纳税所得额=(2700-2000-25×80%)÷(1-10%×80%)=739.13元

应纳税额=739.13×10%-25=48.91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2700

贷:银行存款 2690.22

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9.78(48.91×20%)

借:营业外支出(利润分配—代付个人所得税)39.13(48.91×80%)

贷:应交税费—应缴个人所得税 39.13

2.年终时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的,应分两种情况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1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时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注: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分别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2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时用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由于上述计算纳税方法是一种优惠办法,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人,该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对于全年考核,分次发放奖金的,该办法也只能采用一次。

3.内部退养(或提前离岗)人员取得的所得

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提前离岗)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减去当月费用扣除标准后,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然后再将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照已确定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一次性内部退养收入) - 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4.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所得

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劳动法》,2007年底时有部分用工单位解除了与职工的劳动关系。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一次性補偿收入、退职费所得按以下方法计算个人所得税。

4.1 一次性补偿收入: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其收入在当地(所在省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计算个人所得税。

用个人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减去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用此余额除以个人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算出应纳的个人所得税,然后再乘以年限数,就是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在该单位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例:张某在某公司工作16年,因与用工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了一次性补偿金6万元,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为1.8万元。

免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18,000×3=54,000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60,000-54,000=6,000元

将张某应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进行分摊,张某虽然在该单位工作16年,但最多只能按12年分摊,60,000÷12-2000=3000元,对应税率为15%,速算扣除数为125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3000×15%-125)×12=3900元。

4.2 退职费收入:个人取得的退职费收入,可按照一次性补偿收入的办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15号

篇5: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2010-04-23

提要:从《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的发布 和实施,可以看出在债务重组方面,国家对上市公司的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准确性和与国际趋同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通过对比发现,在以资产(现金和非现金资产方面)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和修改其他条件的所得税会计方面和税法上存在着重大差异,本文主要就这些差异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债务重组;所得税会计;税务处理

财政部2006年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12号——债务重组》(以下简称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与国家税务总局令[2003]第6号《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更为趋同。但是,在债务重组所得税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两者还是存在着不少差异,本文先比较两者在债务重组定义、重组的方式的差别,并对两者会计和税务处理的不同之处进行了说明,随后说明了主要差异,主要涉及了以资产(现金和非现金资产方面)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和修改其他的条件等方面,并就这些差异进行了相关的案例分析。

一、债务重组相关规定比较分析

(一)债务重组含义的比较

1、新准则定义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定义债务重组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2、《办法》定义债务重组。《办法》中所称的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可以看出,《办法》中的债务重组更加广泛,实质上和2006年以前的会计准则是相符的,新准则把“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把“让步”作为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也即指债权人同意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现在或将来以低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金额偿还债务,条件更为确切,范围有所缩小。

(二)债务重组方式的比较

1、新准则债务重组的方式。(1)以资产清偿债务;(2)将债务转为资本;(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等,不包括上述(1)和(2)两种方式;(4)以上三种方式的组合等。

2、《办法》债务重组方式。(1)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3)债务转化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4)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5)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可见,相对于《办法》,新准则不再区分“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了,而是组合成以资产清偿债务为一个项目,并没有实质的变化。考虑到税务上有“现金”和“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这一区分,所以在下文的表述中还是以《办法》为准来列示。

二、债务重组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差异的理论分析

根据新准则与《办法》规定,会计与税法对债务重组的处理原则基本一致,表现为:两者都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两者都在当期确认债权人债务重组的损失和债务人债务重组的收益;如果以非现金资产进行债务重组,债务人都确认为资产转让,债权人都以市场公允

价值作为取得非现金资产的计价。虽然新会计准则和《办法》在债务重组所得税处理的原则上一致,但两者仍有一定的差异存在。

(一)以资产清偿债务计提坏账准备的债权人会计和税务处理比较。

由于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和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区别主要在于会计科目的细微差别,如若是存货,则视为视同销售处理,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即可;如若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则将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即可,与以现金资产清偿无实质上的差异。将债务转化为资本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也无实质上的差异,只是做相关的股权投资的处理即可。

出于上述原因,本文只列出以现金资产清偿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不同。以现金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在会计和税法上对重组的损失的计量存在的差异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如果企业计提了坏账准备,会计上当期损益的计量必须先冲减资产减值准备,而税法在对应应收账款没有采取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的前提下,不允许扣除会计上的减值准备,对会计上应收账款转销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收到重组后的资产时,可将坏账准备的损失作为应交所得税的调减项处理;另一方面按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其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如果企业坏账损失采用直接转销法,只要符合税法规定的坏账损失条件,其实际发生额是允许在税前扣除的;因此,若企业采用备抵法计提坏账准备,其超过税法规定比率部分,实质上是一项差异,其转回时间应在符合税法规定条件时,即坏账实际发生时。因为《办法》只允许企业在年末按应收账款余额的0.5%内提取的坏账准备在税前扣除,所以如果企业计提的坏账准备不是0.5%的话,那么会计和税务处理就会不一致,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区别。

1、债务人有关会计与税收业务处理。在债务人减少未来本金的会计与税收处理是不一致的。会计处理上,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

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办法》中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债务人的税务处理应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减计至将来的应付金额,减计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所得。

2、债权人会计与所得税处理的比较。在债务人减少债务未来本金的处理中,会计与税收也是不一致的。新准则规定,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办法》中规定,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债权人应当将债权的计税成本减计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计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

(三)涉及或有负债的会计和税务处理的区别。

新准则规定,修改后的债务条款如涉及或有应付金额,且该或有金额符合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有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该或有应付金额之和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不应当确认或有应收金额,不得将其计入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而《办法》对此没有相关规定,即税务不认可。依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的真实发生原则和确定性原则,由于或有应付金额不一定必然发生,其金额也是事先预计的,因此企业在计算债务重组所得时不得减除预计负债,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四)其他区别。

税法上为了防止纳税人利用关联企业的债务重组业务的处理设定了限定性的条件,并设定了推定业务。

另外,税法上规定,债务人债务重组收益如果数额占应纳税所得额的50%或50%以上的,一次性清偿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不超过5个纳税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的应纳税所得额。两者产生的差异按暂时性差异处理。

三、结论

就债务重组而言,企业根据新准则所做的会计处理和根据《办法》所做出的税务处理在大体上趋同,但一些特别的地方存在着差异,这与两个准则的出发点不同是相关的。就新准则而言,主要是为了统一,以减少会计弹性,使得各公司企业所出的会计报表更具可比性,尽量做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以满足现在的国内企业成为跨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同时,还遵循会计的各项准则,如谨慎性原则,以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孰低的原则确认,尽量做到不高估企业利润,这一点在涉及或有负债的会计和税务处理差异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甲企业出现或有收入的时候,企业并不作为一项资产入账,这样若是资产得不到实现的时候,利润不至于被高估。但是,作为乙企业或有负债出现的时候,企业会作为一项负债来处理,扣减利润,当其不发生的时候,企业可以调增利润,而避免了出现事件发生的时候,需要大幅调减利润的情况。

相对而言,《办法》主要是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要实现公平的原则,一方面税务处理主要以国家税收法律为标准进行处理,遵循统一的规则;另一方面要尽量防止逃税的情况,不能有损国家利益,如在计提坏账准备等方面会有额度限制,不能给企业留太多操纵利润表的空间。又如,修改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减计至将来的应付金额,减计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所得,债权人应当将债权的计税成本减计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计的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篇6: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2005-4-2 10:04:52来源:作者:【大中小】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以下简称“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下简称“投资”)与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以下简称“税前扣除”)《关于企业股权投资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通知”)以及有关税收法规,从不同的角度(前者从会计角度,后者从税务角度)对企业所得税的操作作了明文规定。由于两者存在许多差异,所以操作难度较大。本文试从以下方面将两种不同处理差异作一解析。

一、计提“四项减值准备金”的差异

(一)“会计制度”第54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会计制度”第56条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二)“税前扣除”第6条规定,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风险准备基金(包括投资风险准备基金),以及国家税收法规规定可提取的准备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不得在税前扣除,均应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方法、计提的范围、口径、比例、确认标准的差异

(一)坏账损失核算方法的差异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坏账损失的核算一律采用备抵法,及估计可能产生的坏账,并计提坏账准备,实际发生坏账时冲减已计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关的应收款项的方法。

2.“税前扣除”第45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坏账损失,原则上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经税务机关批准,也可提取坏账准备金。原则上要求采用直接转销法,即待应收账款实际发生坏账时直接计入发生坏账当期的损益,并冲销应收款项的方法。

(二)计提坏账准备范围、口径上的差异

1.“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损失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值得注意的是,应收票据因本身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当应收票据的可收回性存在不确定因素时,应当转入应收账款后计提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

2.“税前扣除”第46条规定,计提坏账准备的年末应收账款是纳税人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应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的款项。年末应收账款包括应收票据的金额。但会计和税法在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的时间上不一致,税法规定是直接计提,而会计规定要待转入应收账款后再计提。“税前扣除”还规定,纳税人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以及关联方之间的任何往来账款,不得计提坏账准备金,从而否定了其他应收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

(三)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的差异

1.“会计制度”因为在方法上不再局限于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因此,不同的企业,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是不同的,相应采用的计提比例也不尽相同。2.“税前扣除”第46条规定,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显得十分严格。

(四)坏账损失确认处理标准上的差异

1.“会计制度”对坏账准备的确认并无明确规定,只是列举了诸如债务单位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不足等情形。

会计处理上要求企业对已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根据企业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办公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在管理上只要由内部权力机构批准即可。

2.“税前扣除”第47条规定,对坏账损失的认定有明确标准,纳税人符合下列的条件之一的应收账款,应作为坏账处理:①债务人被依法宣告破产、撤销,其剩余财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②债务人死亡或依法被宣告死亡、失踪,其财产或遗产确实不足清偿的应收账款;③债务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以其财产(包括保险赔款等)确实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④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经法院裁定,确定无法清偿的应收账款;⑤逾期3年以上仍未收回的应收账款;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核销的应收账款。在税务管理上对坏账损失都要作为财产损失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方可在税前扣除。

三、股权投资收益处理的差异

(一)“投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取得收益和处置收益都确认为投资收益,而短期投资收益确认仅限于处置收益,持有期间取得收益冲减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是否拥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这两种不同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确认标准分别是:①采用成本法时,投资企业根据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该数额的部分,冲减投资成本。②采用权益法时,投资企业应在取得股权投资后,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额认定为当期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冲减投资账面价值。

(二)“通知”规定,企业持有股权投资期间取得收益放在股权投资所得中核算,将处置收益放在企业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或损失中处理。股权投资所得即股息性所得,它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以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包括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股权转让所得即资本利得,它是指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的收入减除股权投资成本后的余额。这两种所得由于所得税税率不同,因此,税法要求将它们分开核算。

“通知”还规定,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支付额,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部分,视为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亏损,由被投资企业按规定结转弥补;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

四、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还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可计提折旧。(二)“税前扣除”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①房屋、建筑物为20年;②火车、轮船、机器、机械和其他生产设备为10年;③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长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方法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税前扣除”还规定,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得计提折旧。企业按会计制度计提的折旧额与按税法规定计提的折旧额的差额部分,应进行纳税调整。

五、业务招待费的处理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业务招待费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税前扣除”规定,纳税人发生的与其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业务招待费,在下列规定比例范围内,可据实扣除: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在1500万元及以下的,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净额的5‰;全年销售(营业)收入净额超过1500万元的,不超过该部分的3‰。

六、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的处理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税前扣除”)规定,纳税人每一纳税发生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2%的,可据实扣除;自2001年1月1日起,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讯、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的企业,每一纳税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粮食白酒广告费不得在税前扣除。

纳税人每一纳税发生的业务宣传费,在不超过销售营业收入5‰范围内可据实扣除。

七、工资薪金支出处理差异

(一)“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为组织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工资薪金支出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税前扣除”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工资薪金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办法,计税工资扣除标准按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月人均800元执行。

八、其他支出的处理差异

(一)纳税人从关联方取得的借款金额超过其注册资本5%的,超过部分的利息支出;

(二)纳税人为其投资者或雇员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的人寿保险或财产保险,以及在基本保险以外为雇员投保的补充保险;

(三)纳税人支付给本企业雇员的,为没有合法真实凭证的、超过服务金额的5‰以上的销售佣金;

(四)已出售给职工个人的住房和出租给职工个人且租金收入未计入收入总额而纳入住房周转金的住房所计提的折旧;

(五)纳税人出售职工住房发生的财产损失;

(六)无形资产的折旧和摊销;(七)自创或外购商誉的摊销;

(八)纳税人向关联企业支付的管理费;

(九)贿赂等非法支出;

(十)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滞纳金。

企业实际发生上述费用支出超过或高于税法规定范围和标准,应按税法进行纳税调整。

篇7:关于代扣税款手续费的会计处理

问:从税务局取得的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返还手续费如何进行账务处理?是列支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还是其他应付款?

答:《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营业税税目注释(试行稿)〉的通知》(国税发〔1993〕149号)规定,代理业,是指代委托人办理受托事项的业务,包括代购代销货物、代办进出口、介绍服务、其他代理服务。

„„4.其他代理服务,是指受托办理上列事项以外的其他事项的业务。

因此,企业提供的代扣代缴税款业务,属于提供“服务业——代理业”应税劳务,应缴纳营业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代扣代收代征税款手续费管理的通》(财行〔2005〕365号)第六条第六款规定,“三代”单位所取得的手续费收入应该单独核算,计入本单位收入,用于“三代”管理支出,也可以适当奖励相关工作人员。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定:

6051 其他业务收入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确认的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出租固定资产、出租无形资产、出租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用材料进行非货币性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或债务重组等实现的收入。

企业(保险)经营受托管理业务收取的管理费收入,也通过本科目核算。

账务处理:

(1)收到代扣税款手续费: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2)计提税金:

借: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附加

(3)奖励相关工作人员:

借:其他业务成本

篇8:代扣个人所得税会计及税务处理例解

在纳税实践中,承包工程营业税金及附加的交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业主代扣税金;另一种是建造承包商自行申报交纳。目前,业主代扣税金较为普遍,笔者结合案例,阐明业主代扣税金情况下的分包工程税务处理及其会计核算方法。

一、业主代扣税金的分包工程税务处理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或者转包给他人,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或者转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也就是说,在存在工程分包的情况下,总承包单位应以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方价款后的余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分包人应该就其完成的分包额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在纳税实践中,当地税务部门为简化征管手续,保证税源及时入库,同时业主财务部门为取得代扣手续费的收入,普遍采取代扣税金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总包单位与业主(发包单位)进行工程价款结算时,业主按结算的全额计算代扣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向税务机关提供总包与分包协议等资料,分别按总包与分包单位开具代扣代缴完税凭证交给总包单位。总包单位应将分包单位完税凭证复印作为代扣分包单位税款的支付凭证,然后将原件提供给分包方。总承包方和分包方都是根据业主代扣代缴完税凭证进行账务处理的。

二、业主代扣税金的分包工程会计核算

分包工程是施工企业中的常见形式,分包形式也存在多样化。《企业会计制度》、《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以及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中均没有对分包工程的会计核算作出明确规定。在目前施工企业会计实践中,对分包工程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将分包工程收入纳入本公司的收入,将所支付的分包工程款作为本公司的施工成本,与自己承建的工程做同样的处理

这种做法不但全面反映了总承包方的收入与成本,与《建筑法》、《合同法》中对总承包人相关责任和义务的规定相吻合,而且按这种做法确定的收入与《营业税暂行条例》营业税额的差异,属于会计规定与税法规定的正常差异,并不影响对分包工程的会计核算。此外,将分包工程收入纳入本公司的收入,可以扩大税前列支招待费的比例,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二)视分包工程与自己没有关系,分包工程的收入和支出均不通过本公司收支体系核算

这种做法尽管和《营业税暂行条例》中有关“总承包企业以工程的全部承包额减去付给分包人的价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的规定匹配较好,但却没有全面反映总承包方的收入与费用。因此,总承包方在核算分包工程在各会计核算期间的营业收入与费用时,可按第一种做法进行账务处理。

三、分包工程税务处理及会计核算案例

现以中铁集团某公司中标的一项高速公路为例来说明将分包工程收入纳入本公司的收入,将所支付的分包工程款作为本公司的施工成本,在业主代扣税金的情况下,分包工程的税务处理及其会计核算方法。

【例】中铁集团某公司(以下简称总包单位)中标一项高速公路。其工程项目包括一座长度为1600延长米的隧道及2 800米的路基。总造价12 600万元,其中,隧道8 100万元、路基4 500万元。工期30个月,经业主同意,将路基分包给振华公司(以下简称分包单位)施工。结算工程款时,由业主代扣“两税一费”(营业税率3%、城建税1%、教育费附加3%),工程按期完工。其相关的税务处理及会计核算如下:

(一)税务处理

在业主代扣税金的情况下,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业主按总承包金额12600万元代扣总包单位的税金及附加393.12万元(12600×3.12%)。业主代扣税金后,由地税局分别按总包单位应纳税金额81 00万元(12600-4500),开具252.72万元(8100×3.12%)代扣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完税凭证、按分包单位4500万元的应纳税金额,开具140.40万元(4500×3.12%)代扣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完税凭证,作为总承包方和分包方的代扣代交的完税凭证入账。

(二)会计核算

1.记录完成隧道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6480万元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隧道(成本项目)6 480

贷:原材料等 6 480

2.记录分包单位完成的路基验工计价款4500万元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路基(分包成本)4359.60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路基(分包税金) 140.40

贷: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单位) 4 500.00

应注意:4500万元是含税价款。

3.向业主验工计价时:

借:应收账款—应收工程款(业主)12 600

贷:工程结算 12 600

4.业主代扣“两税一费”时:

借: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378.00

——应交城建税 3.78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11.34

贷:应收账款——应收工程款(业主) 393.12

5.收到业主拨付工程款时:

借:银行存款12 206.88

贷:应收账款——应收工程款(业主) 12 206.88

6.代扣分包单位“两税一费”时:

借: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单位)140.40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135.00

——应交城建税 1.35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4.05

7.支付分包单位工程款时:

借:应付账款——应付工程款(分包单位)4 359.60

贷:银行存款4 359.60

8.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隧道收入费用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隧道 6 48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隧道) 1 620

贷:主营业务收入——隧道8 100

9.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路基收入费用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路基4 359.6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分包毛利)140.40

贷:主营业务收入——隧道4 500

10.计提税金及附加(应注意:只计算自完工程部分)时: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隧道252.72

贷:应交税金——应交营业税243.00

——应交城建税 2.43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 7.29

11.工程完工,“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账户对冲结平。

借:工程结算——隧道8 100 .00

——路基(分包) 4 500.0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隧道(成本项目)6 480.00

——合同成本——路基(分包成本) 4 359.60

——合同毛利(隧道)1 620.00

篇9:浅谈固定资产的税务及会计处理

摘 要 《新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颁布实施后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规定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些差异的存在,使得企业发生的与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业务的税务调整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从税务和会计两个角度分析固定资产的处理问题。

关键词 固定资产 税务 会计处理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比较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比较

税法的固定资产定义与财务会计制度完全相同。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在税收实务中,划分固定资产的具体标准一般为:企业使用期限1年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资产;不属于经营活动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两年的。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比较

固定资产可以按不同的管理需要和不同的标准分类,会计实务中,根据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将其分为七大类:营业用固定资产;非营业用固定资产;经营租赁方式租出固定资产;不需用未使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土地;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税法中对固定资产分类的惟一目的是为了确定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包括哪些固定资产可以折旧、适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率。

固定资产会计计价与税收成本的确定基本上也是相同的。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原则。主要差别有以下三点:

第一,接受捐赠和盘盈的固定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由于企业没有支付任何代价,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也就不能扣除任何折旧费用,因此,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为零。虽然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再转让或处置时要将捐赠额确认收入征收企业所得税,盘盈的固定资产有的要转入营业外收入,但企业所得税本身原则上不构成任何资产的成本。而会计上一般对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和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固定资产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第二,接受投资或因合并、分属等重组中接受的固定资产。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7条,企业所得税方面确定成本的原则是,只有当接受的固定资产中隐含的增值或损失已经确认实现,才能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确定有关固定资产的计税成本,否则,只能以固定资产在原企业账面的净值(投资或重组业务发生前即时)为基础确定。

第三,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 万元以下的,已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的,不得扣除折旧费用。

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折旧率比较

会计上企业可以采取分类折旧、综合折旧和个别折旧法。《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所得税原则上采取简易分类法,将企业全部固定资产分成三大类。会计上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采取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

《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中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算原则上采取直线折旧法。对促进科技进步、环境保护和国家鼓励投资的关键设备,以及常年处于震动、超强度使用或受酸、碱等强烈腐蚀状态的机器设备,《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确需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逐级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其中,可申请采取加速折旧办法的促进科技进步的企业,包括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快的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集成电路产业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生物医药企业等。

另外,根据国务院发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规定,企事业单位购置的软件达到固定资产标准或构成无形资产的,经批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最短可缩短为1年。

企业所得税采取简易分类折旧法,这是各国公司所得税普遍采取的方法。因为企业所得税计算折旧费用的惟一目的是确定可扣除的折旧费用。主要体现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没有必要根据各种资产的不同经济寿命过细地分类。采用简易分类折法,在税法固定资产计价、折旧制度与财务会计制度差别较大的情况下,有利于正确计算折旧费用的纳税调整额。企业将可折旧资产的计税成本(可能与会计上账面净值不同,会计账面净值可能因重组等原因进行评估调整)根据税法规定分类归集,乘以折旧率,计算出按税法规定可扣除的折旧费用,与会计财务中已计算的折旧进行对比,可以反映出折旧费用纳税调整数额。

三、固定资产重估的差异比较

资产重估是资产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为了从事某种事业而委托或组织专门或有关机构和人员对资产的现值进行评定估价的一种经济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所得税会计的计量与财务会计的计量一样都应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在没有资产出售、股份入股、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兼并、资产抵押、资产保险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一般不对资产进行重新估价。但当物价发生剧烈波动、通货膨胀,以及个别资产因受社会进步、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出现账面资产价值严重背离实际价值时,为了体现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维护资产的所有者、占有者或使用者和合伙经营者的利益,必须对企业的全部资产或部分资产进行重新估价。而资产重估的结果,会引起资产的升值或减值。资产重估后,企业的会计所得(或利润)计算自然应以评估价作为基础。而评估价除法定评估外,在多数情形下又不能作为计算企业应税所得的基础,于是就形成了会计所得与应税所得的差异。这种差异,如果不是由法定评估而产生的,即税法不予承认评估结果,是一种永久性差异,则它可以用应付税款法进行账户处理;反之,如果某种资产重估属于法定评估,即税法承认评估结果,则由此产生的差异。

四、固定资产退出的账务处理

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有时因为对外投资的需要或因为技术上的原因向外有偿转让,或因意外事故而提前报废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由于会计折旧与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不同而采用了纳税影响会计法的话,便造成时间性差异的无法转回。因此,在上述情况确实发生的时候,应该把由该项资产形成的递延税款余额(不论是借方余额还是贷方余额)转销结平。

[例]某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现有设备一台原价万元,按税法规定5年平均折旧,可是按企业会计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企业适用税率为33%;不考虑设备残值和清理费用;设该设备在第年开始时对外投资,投资合同规定该设备折价65万元。这时,递延税款的计算和转销的账务处理如下:

分析:该设备的会计折旧额第1年为40万元、第2年为24万元,合计为64万元;而税法规定的折旧额为每年20万元,两年合计为40万元;时间性差异合计为24万元,其纳税影响的金额合计为7.92万元(24*33%),并且这一差异体现在“递延税款”账户的借方余额。

(1)确认对外投资并冲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评估增值按我国现行规定增记“资本公积”处理的分录:

借:长期投资 650000

累计折旧 40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00

资本公积 50000

(2)同时,转销该设备折旧方法不同导致的所得税时间性差异7.92万元:

借:递延税款 79200

贷:所得税 79200

参考文献:

[1]张伟红,马丽洁.浅谈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30.

[2]邵凌云.新会计准则下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和税法的差异.涉外税务.2007.06.09.

[3]周银屏.新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会计处理.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12.10.

[4]陈静,李隽,税敏.论固定资产的税务和会计处理差异.天然气技术.2010.08.30.

[5]赵莉.浅析固定资产税收与会计核算差异.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1.10.

[6]郭复初.财务管理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丰南区中小学音乐特色项目申报书下一篇:名老中医采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