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2024-04-16

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共15篇)

篇1: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学习文朝荣的精神的心得体会

他是一位一心为民的村支书,他是焦裕禄精神的光辉写照。他一生没有没有显赫的权势,更没有堆积如山的金钱,他的一生虽然清贫,但他的一生是充实的一生。他永远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干部学习的榜样!

文朝荣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向他学习,他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党员干部中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是现代“焦裕禄”的体现。他坚定不移的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像焦裕禄和文朝荣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扎实实工作,为学生搞好服务。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超越时代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处在这样一个“今天”的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是最基本的要求,奉献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基本素质要求。做教师很辛苦,因为你应该比别人付出更多,奉献更多,牺牲更多。同时,做教师很幸福,因为教师是在为祖国、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教师将从学生的成长中得到收获。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而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乃至影响其下一代和社会的其他人。因此如何勇敢地面对压力,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师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好的师德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呢?永远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

文朝荣同志苦干实干,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作风、解放思想,求实创新的解放精神、坚定信念,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两袖清风、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是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生,真正做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真正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他的精神事迹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灵魂,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取得长足发展具体体现。

这些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的思想源泉。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求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以焦裕禄和文朝荣同志的精神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党风带师风,以党风塑师魂。

篇2: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芭茅中学:龙雪峰

文朝荣同志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向他学习,他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党员干部中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是现代“焦裕禄”的体现。他坚定不移的贯彻党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像焦裕禄和文朝荣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岗位,扎扎扎实实工作,为学生搞好服务。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教育必须超越时代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处在这样一个“今天”的教师,教师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理论修养,对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是最基本的要求,奉献既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基本素质要求。做教师很辛苦,因为你应该比别人付出更多,奉献更多,牺牲更多。同时,做教师很幸福,因为教师是在为祖国、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教师将从学生的成长中得到收获。教师不仅应该具有高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教师给予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并不因学生的毕业而终止,而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乃至影响其下一代和社会的其他人。因此如何勇敢地面对压力,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教师的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与道德素质。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有好的师德是远远不够的。怎样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呢?永远吸引学生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

文朝荣同志苦干实干,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作风、解放思想,求实创新的解放精神、坚定信念,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两袖清风、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是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生,真正做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在一起,真正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他的精神事迹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灵魂,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取得长足发展具体体现。

这些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的思想源泉。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求我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以焦裕禄和文朝荣同志的精神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党风带师风,以党风塑师魂。

篇3: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语文学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历史追踪

科学精神早期也被很多人称作科学主义、科学化等。20世纪70年代末, 语文学科科学化首次被提出。1978年张志公同志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了《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一文提出了语文学科要走向科学化, 他认为:“教育无法机械化, 培养人不能像机器生产那样, 产品一模一样, 毫厘不差。然而科学化总是可能的。科学种田, 长出来的苗也不一样高, 可能科学种田总比非科学种田效率高得多。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道理也是这样。要语文教学科学化, 即必须对语文教学进行科学研究。”[3]紧接着陈瑞衡、郭勋友在《也谈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一文中对张志公先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对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思考开始于80年代中期,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申小龙先生在1987年第8期《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汉语的人文性和中国文化语言学》一文, 提出了汉语的人文性问题。他认为:“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文化变革中的中国现代语言学义无反顾地用西方语言研究的科学传统取代了汉语的人文传统, 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了辩证的语言感受, 代价沉重, 丧失了整个传统语言研究的精华———人文性。”[4]这一篇文章直接推动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本学科人文精神的追求和探索, 上海陈钟梁老师在1987年第8期《语文学习》上发表了《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一文, 从哲学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 关注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共存。

二、语文学科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1. 相对独立。

科学精神求真, 人文精神求善, 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独立的两个概念, 前者一方面让我们去摸索规律、进而开阔思路、提供方法, 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属于语文学科目标之一, 即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可以说语文学科中的科学精神既是工具, 同时也是目的, 工具和目的在这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后者则是语文学科本身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更好地成为一个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精神是工具, 人文精神是内容, 它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

2. 辩证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虽然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 但在某些方面他们又呈现出“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交融状态。首先, 在我们教与学的过程中, 要更好地确定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本身就要树立一种科学的态度, 具备科学的精神, 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 更好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所以,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育人的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讨论和实践, 其实也就是对学科规律本身、学科本质的一种科学的探索和挖掘, 也就是说, 人文精神的具备需要通过科学手段来实现。其次, 科学精神是求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求善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求真, 求真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 实事求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等等这些不正是我们经常强调的一种人文精神吗?人文精神求善, 求善则为更好地关注人, 使之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 不断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知识, 不断反思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给人们的种种便利和困惑, 更好地保护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等等。这些做法不正是人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上所做出的一系列科学的举措吗?当然, 它同样是一种科学精神。

3. 互为促进。

二者不仅是辩证统一的, 而且也是互为促进的。在这两者之间, 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人文精神的传承服务的, 因为人文精神在语文学科中的进 (教材设计、教参编写等) 与出 (文本解读、教案撰写等) 恰恰需要一种科学精神, 也就是说我们在使语文实现它应有的教育目标的时候需要科学精神, 比如新课标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新的教学理论的引进和实践、心理学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中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单元知识的排列组合、语文评价模式的建构等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研究, 而不是只凭我们以往的经验。新的研究方法的引进, 新的教育理论的提出, 国外教育模式的借鉴、相关学科的介入等等这些都应成为我们研究语文的科学依据。反过来说, 如果我们具备了较高的人文素养, 那么我们更会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上积极去寻求本学科科学的发展方法, 会更加注重科学对本学科的巨大促进作用。近年来语文学科对相关学科 (心理学、模糊学、社会学、人类文化学、教育哲学等) 研究成果的大胆吸收借鉴, 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语文学科如何落实二者关系

首先, 研究者和传授者要具备两种情怀———科学和人文情怀去关注语文、解读语文、传授语文。语文是一门科学, 所以一切有关语文学科的研究和实践, 我们都应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 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本学科的时候一定要具备科学精神。同样语文课作为我们的母语课, 它担负着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传播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人文精神的传承。这既是她的优势也是她的使命。实践证明:语文离不开科学更离不开人文, 所以才有了语文性质的大讨论, 大讨论的起因主要是人们认识到了语文教育理应更多地关注人, 而不是单纯作为一种交际工具, 应该说在语文界对人的关注, 对人文精神的弘扬, 正是现在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和追寻。所以我们需要具备一种人文情怀去播撒语文的种子。

其次, 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 防止片面化、走极端。在科学与人文的实践过程中, 包括现在不少老师不能平衡二者的分量。在科学带给语文学科焕然一新的面貌的同时, 很多教师似乎陶醉在所谓科学化的教学模式中不可自拔, 在标准化的语文教育中变得相当被动, 失去了独立的话语权, 只能人云亦云或者修修补补。语文本身最大的意义就是生成与建构, 当这些全被标准化以后, 语文老师的职责只能是机械地传授, 学生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另外一个现象就是在大力倡导人文精神的今天, 很多老师对其情有独钟, 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 虽然课堂活跃, 学生积极性高, 但是却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传授, 忘却了语文的基本而重要的任务, 而一味追求流行和时髦, 造成了语文教学的混乱和无序。在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该力避这两种极端。

人文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被认识, 科学因为人文的发展而不断被重视, 科学和人文的交融成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种背景下, 语文学科本身也在不断的受其影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本学科中是相对独立、辩证统一、互为促进的关系, 我们只有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摘要:语文富含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语文学科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到底怎样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这里以前人对语文学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讨论为铺垫, 来探讨二者的关系及其处理办法。

关键词:语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关系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S].《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张志公.语文教学需要大大提高效率[J].《中国语文》, 1978, 1.

[4]申小龙.汉语的人文性和中国文化语言学[J].《读书》, 1987, 8.

[5]王尚文.语文教改的第三浪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0, 第27页.

[6]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 》1993, 1.

篇4:学习文朝荣精神汇报

青山苗族乡合医办 班朝凤

从县委到乡党委发起的向文朝荣同志学习的活动,让我获益颇多。全县从上至下,无论是县级民主生活会还是乡里的民主生活会均对文朝荣同志的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学习研讨。就连我们例行的干部职工会也在每周进行学习,领导带头让我们剖析自己的“四风”问题,向文朝荣同志看齐。这些举措不仅仅是一场场会议,或者一场场活动,更是一次次对我心灵的洗礼。

作为青山合医办的负责人,我想说的很多。虽然平时看起来工作没有其他部门的软件资料那么繁复复杂,可是却是每天面对群众的窗口部门。想起赵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们要自觉加强学习研究,抓好贯彻落实,把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我顿时觉得自己落后了。我其实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都力求做到最好。无论是打字还是文档设臵,我都会亲自动手,因为学习会让自己越来越精神。可是看到赵克志书记的这句话,我心里产生了些许愧疚。

我的办公桌上有许多学习书册,中央文献出版社的《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红军过息烽》等等,都是我领回来要自习研读的。可结果是,书是看到,笔记是做的,内容却不甚了解。因为自己的懒惰,只是将书中的一些字句摘抄到笔记上,并没有用心去研读,因此对书中所说的精神也没有深刻体会。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是目前必须改掉的坏习惯,不能当学习上的马虎鬼。

篇5:学习文朝荣事迹体会

6月8日下午,我校组织学习了赫章县海雀村前村支书文朝荣的先进事迹。文朝荣一贯忠诚党的事业,忠于党和人民。他心系百姓,勤政为民,他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精神风貌。

文朝荣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干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处处彰显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作为一名山村教师的我,我要以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镜,努力查找自身差距,学习他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学习他自我加压、负重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学习他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文朝荣同志为我做出了榜样,我要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我将从自身思想深处入手,把文朝荣的先进事迹,作为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

我要把文朝荣精神落实到我工作的具体行动中,学习他努力拼搏的勇气和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将时刻把学生装在心中,把工作的出发点定位

篇6:学习焦裕禄、文朝荣体会

在街上看到一条横幅,“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通过观看焦裕禄电影和学习文朝荣先进事迹,了解了焦裕禄精神就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在国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文朝荣抱着植树造林能改善生态、改变生活的信念,不分昼夜地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还积极组织党员开支部会,召集村民开群众会和寨老会,向他们灌输植树造林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思想,带头超额完成800多亩华山松的种植。

学习他们的精神,就要心中有百姓,牢记党的宗旨。只有心中装有群众,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坚持群众路线,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习他们精神,就要学习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解放思想、求真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学习他们精神,就要学习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求真务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学习他们精神,就要学习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廉政为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只有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才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我们才能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坚持慎独慎微,自觉防腐拒变,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学习他们精神,就要学习不怕困难、不惧风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焦裕禄和文朝荣精神的重要内容。学习他们精神就是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

篇7: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1 从世情看:贸易制裁、“中国威胁论”矛头指向我们

由于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仍在持续, 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 各国为了渡过难关, 保护本国利益, 许多国家纷纷出台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使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我国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出口仅次于德国成为第二大出口国, 并于2009年、2010年又超过德国变成第一大出口国时, 世界各国就将贸易救济措施的矛头纷纷对准了我国, 使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我国对外经济出口遭受巨大损失:

2008年, 我国共收到来自21个国家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93起, 涉案金额62亿美元, 分别比2007年增加15%和35%;2009年以来, 我国贸易摩擦案件更是急剧增加, 全年共遭受115起贸易救济调查, 涉案总额超过127亿美元, 这是2002年以来, 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2009年, 我国的出口占全球的9.6%, 但是遭受的反倾销案例占到全球的40%, 反补贴案例占全球的75%, 遭遇的贸易调查数约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2010年全年我国遭遇贸易摩擦64起, 涉案金额约70亿美元。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不仅来自美欧等发达经济体, 也来自巴西、阿根廷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其中既有针对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 也有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

9年1月27日至2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进行正式访问之后的二十天,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率“采购团”跟欧洲四国共签下130亿美元的协议。陈德铭表示“中国政府说到做到, 赴欧洲采购以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与大家共度时艰”, “还会有专门的考察组和工作组一个一个地来, 所以未来的一段时间会络绎不绝, 会很热火朝天”。2010年12月15日至19日, 温家宝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 随同温家宝访问的还有400多名中国商界人士, 双方大约签署了45项总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协议。2011年1月4日至12日,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西班牙、德国、英国进行正式访问, 与三国签署了共计209亿美元的经贸协议。2011年1月18日至21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在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中, 中美经贸合作领域收获颇丰。据初步统计, 中美共签贸易大单近600亿美元。其中, 仅采购200架波音客机就掏了190亿美元。让美国人惊叹, 这种惊讶并不是美国独有的, 用法国媒体的话说, 中国是给全球送了一份大礼。

然而, 尽管我国非常积极主动给欧美经济送去“援手”, 但他们不领情, 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不利的地位, 欧美对我国的出口管制依然存在, 欧美在这方面没有表现出丝毫让步的余地。特别是美国, 所谓出口管制改革对中国仍然是一副“特事特办”、“严防死守”的架势。中华民族讲究礼尚往来, 可是其他民族好像不懂这个礼节, 不管我们怎么给他们好处, 他们却无动于衷, 麻木不仁, 一点礼貌都不懂。另外, 国际上“中国威胁论”再次抬头, 并开始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 由贸易领域向经济、政治、军事领域扩散。因此, 世情在告诫我党, 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将更加严峻。

2 从国情看:我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

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 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400美元, 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当今世界, 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 存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 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直到2007年, 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 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 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经济出现停滞甚至下滑。由于经济停滞带来的贫富两极分化、腐败多发、就业困难等问题。那么, 我国靠什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这考验着我党的执政智慧。因此, 国情在告诫我党, 我们面临的国内形势将更加复杂。

3 从党情看:四种危险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总书记“七一”讲话告诫全党的“四种危险”, 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党的确存在这“四种危险”。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精神懈怠, 委靡不振, 信仰动摇。在提拔领导干部时, 任人唯亲, 能力不足的人被提拔重用, 能力强的老实人却不能得到重用。一些领导干部长期脱离群众, 以权谋私的现象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不满。社会矛盾凸显, 群体事件频发, 这都会动摇我党的执政地位。因此, 党情告诫我党必须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我们清醒地看到,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消极腐败的危险, 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健全民主集中制, 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篇8: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后山中心完小 陆安梅

最近,一个响亮的名字响彻了我们贵州省的每一片土地,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的村支书——文朝荣同志。1985年5月29日,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来到这个县的恒底区四方乡苗、彝族杂居的海雀村的3个村民组,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安美珍大娘瘦得只剩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村民们“没有一家有活动钱,没有一家不是人畜同室居住的,也没有一家有像样的床或被子;有的钻草窝,有的盖秧被,有的围火塘过夜。” 世纪80年代的海雀村,海拔2300米,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元,全村贫困人口达730人,人均占有粮食107公斤,森林覆盖率只有5%,人口自然增长率达13‰。海雀村有个顺口溜:“海拔二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秃秃,地上矮矬挫。”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艰苦的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文朝荣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乡土气息”与坚韧品质。文朝荣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文朝荣同志牢记党的宗旨,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每次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海雀村的每一个角落,为改变海雀村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了将群众引上致富路,文朝荣说:“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有了林,水土得到保持;有了草,养牲口再也不用走几十里山路去割草;有机肥增多,土地也慢慢变肥沃了。文朝荣抱着植树造林能改善生态、改变生活的信念,不分昼夜地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还积极组织党员开支部会,召集村民开群众会和寨老会,向他们灌输植树造林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思想。连续3年,每逢冬季农闲时节,文朝荣每天带领200多名村民上山种树,天亮出门,午饭在上山吃自带的烤洋芋,天黑归家。那3年的春节文朝荣们都是在山上过的。有一年除夕,他下山把自家仅有的2只大公鸡杀了炖好送到山上给一同植树的村民们吃,为的是让大家油水足了,多有力气多种树。3年后,海雀村民在荒山造林1.16万亩。1995年,海雀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由当初不到5%在26年间上升为70.4%。他操劳了一生,给村民创造了价值4000多万元的森林,为的是让全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

青山有幸埋忠骨,翠松无悔护恩人。如今他走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足音仿佛还回荡在海雀村的茫茫林海中,他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实际行动比豪言壮语更加有力,更能证明他是有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人。

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小学教师,我将以文朝荣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先创优,永远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9: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彭 翔

最近,一个响亮的名字响彻了我们贵州省的每一片土地,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对于家人的不理解,他说“忠孝难两全,家国难兼顾”;对于人们的不理解,他说“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就是贵州省赫章县海雀村的村支书,文朝荣同志。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艰苦的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文朝荣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乡土气息”与坚韧品质。文朝荣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文朝荣同志牢记党的宗旨,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每次文朝荣在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海雀村的每一个角落,为改变海雀村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农民书记”、“百姓书记”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正是人民群众对他努力工作的认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对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扬。

在为官一任的十几年,文朝荣同志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文朝荣同志把自己生命中的无数个春秋献给了大山,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早就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辈子奉献不止。“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朝荣同志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以其为镜可知荣辱、明职责、立言行,激励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作为新时期的一名人民教师,我将以文朝荣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争先创优,永远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0: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文朝荣——一个响亮的名字,他贫穷,粗茶淡饭,衣着简陋,一生没有任何积蓄;他富有,两袖清风,表里如一,雪中送炭出手大方;他固执,执着造林,心无旁骛,老牛拉车不回头;他豁达,淡泊名利,安贫乐道,草帽挨乌纱,平凡铸伟大......这就是文朝荣,我们贵州的榜样人物,1942年3月出生,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3月至1982年2月任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副书记。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艰苦的人民

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文朝荣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乡土气息”与坚韧品质。文朝荣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热情服务的公仆情怀。

篇11: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当然,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 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 人文教育应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从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历史教育来看, 显然更侧重于科学性, 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 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同时, 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因而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唯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 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人文教育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 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

一与时俱进, 完善教学内容

目前, 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 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 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 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对于生命的珍视, 让世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

二养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人类力量的体现, 体现人的生命观、价值观、自然观。运用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运用人类改造社会的曲折和艰难进行思想和意志品质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 需要付出代价, 有时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从而提高学生为美好社会奋斗的自觉性。人类实践中, 历史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震撼, 使人的心灵、品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三转变观念, 改进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对于教师来说, 为了提高施教能力, 必须更新知识结构。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历史教师只要具有较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储备, 就可以应付历史教学。而新课程标准将促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 要求采用最新的学术成果, 使历史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趋势更突出。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 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增强科研意识, 勇于探索创新, 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做好准备。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 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摒弃“填鸭式”教学方式, 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在当前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 学生在校外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 只靠教师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需要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质不高, 上述三点就难以实行, 人文教育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日本某些缺乏人文精神的历史学者和教科书编写者篡改历史, 拒绝在教科书中如实反映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事实, 致使日本年轻一代对于侵华战争的历史真相缺乏了解。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者本身具备深厚的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篇12:学习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邵尧东

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努力服务群众,是我们党历来所倡导的。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为认真贯彻落实赵克志书记“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重要指示精神及省委《关于开展向文朝荣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原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支记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让我们感触颇多。

文朝荣同志生前曾任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2月11日,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海雀村地处黔西北高原云贵交界处,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是贵州省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文朝荣同志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带领群众求生存、求发展,斗荒山、战贫困,书写了绝地逢生的精彩传奇。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新农村干部的精神风貌。今年5月8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到海雀村调研时强调,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总书记指导兰考县委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要按照习总书记“深学、细照、笃行”的要求,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真正立好焦裕禄这个标杆,真正把文朝荣作为镜子,解决好“四风”问题。“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文朝荣同志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以其为镜,可知荣辱、明职责、立言行,激励党员干部真抓实干、争优创先。文朝荣同志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学习文朝荣同志对于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按照赵克志书记“远学焦裕禄、近学文朝荣”重要指示精神,以焦裕禄、文朝荣为榜样和标杆,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尤其要深入学习和实践文朝荣同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坚定献身于党的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为民服务的自觉性。要把学习文朝荣精神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学习教育,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以文朝荣同志为镜,深入自我剖析自我反思,查摆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不足。

“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我们党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许多多文朝荣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文朝荣同志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文朝荣同志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一生。文朝荣同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农村内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他的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代农村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和朴实作风,彰显了当代农村党员干部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他的事迹感动一直着海雀村人民,也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精神触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灵魂,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以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镜,学习他为党、为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学习他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革命本色。文朝荣同志为我做出了榜样,我要努力查找自身差距,从自身思想深处入手,把文朝荣的先进事迹作为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学习文朝荣同志努力拼搏的勇气和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认真学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要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和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念,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无私奉献,为人师表,以党性铸师魂,以党风促教风;要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把自己变成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

“你是公仆,身上却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却成长着大森林„„”这首歌正是对像焦裕禄、文朝荣这样一批忠诚党的事业,忠于党和人民,心系百姓、勤政为民的先锋模范形象的英雄赞歌。“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朝荣同志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苦干实干、自力更生的顽强意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新时期的一名人民教师,我将以文朝荣同志为榜样,把文朝荣精神落到各项工作的具体行动中,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永远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学生欢迎、社会满意的合格的好教师!

篇13: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

“他是一个智慧、勤劳、积极向上,一个敢叫日月换天地,一个具不凡魅力的老愚公。”14日上午,管理区组织观看了电视直播:《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全省扶贫攻坚动员会》。报告会上,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80后村支书何涛深情感叹,“他就是搬动贫困大山的老愚公。”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文朝荣同志是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他把为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信仰追求和政治志向,终身坚持这一追求,真正体现了至大、至纯、至坚、至刚的精神境界,他对待工作舍我其谁的态度让人感动。观看完后,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

文朝荣生前是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党支部书记,他30年如一日,带着群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斗荒山”,“战贫困”,“求发展”。2014年,海雀村人均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6190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91公斤;森林覆盖率从5%增加到70.4%。报告会上,新华社贵州分社原社长刘子富、海雀村80后大学生村官何涛、海雀村妇联主任赵玉凤、文朝荣的孙子文军义、赫章县宣传部长朱大庚等5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讲述了文朝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的先进事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艰苦的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是文朝荣同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朴实的话语中渗透着“乡土气息”与坚韧品质。文朝荣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带领百姓在贫瘠的家园播撒幸福的种子。他以一生的忠诚和执着,守卫一名优秀党员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高地,演绎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怀。

文朝荣同志牢记党的宗旨,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间地头搞调研、访民情,他的足迹遍布海雀村的每一个角落,为改变海雀村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农民书记”、“百姓书记”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正是人民群众对他努力工作的认可,对他无私奉献的肯定,对他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扬。

在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文朝荣同志自感愧对早年守寡的年迈母亲,愧对含辛茹苦勤俭持家的老伴,愧对每天上山种地、喂牛、打猪草的女儿女婿。为此他伤过心,流过泪,但在公私之间、家国之间,作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须担负比常人更大的责任,经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验。文朝荣同志把自己生命中的无数个春秋献给了大山,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早就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辈子奉献不止。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朝荣同志是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以其为镜可知荣辱、明职责、立言行,激励党员干部真抓实干、创先争优。作为新时期的一名财务工作人员,我将以文朝荣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刻苦学习,永远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14: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心 得 体 会教师:朱德胤

2014年6月16日,我校在向承凤校长的组织下开展了学习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活动。能过学习,使我有了如下体会:

一、文朝荣同志的基本情况:

文朝荣是贵州省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海雀的贫困现实与群众的期盼,他带领群众与自然作斗争,在海雀村的荒山上种植华山松、马尾松13400亩,使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70.4%,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他带领群众大力扶贫攻坚,198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3元,到2013年增加到5460元,人均占有粮食从107公斤增加到318公斤;他模范抓好人口控制和素质提升工作,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在他的带领下,海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海雀村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这就是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

二、文朝荣同志的先进事迹:

为了将群众引上致富路,文朝荣说:“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畜,有牲畜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有了林,水土得到保持;有了草,养牲口再也不用走几十里山路去割草;有机肥增多,土地也慢慢变肥沃了。文朝荣抱着植树造林能改善生态、改变生活的信念,不分昼夜地到每家每户做思想工作,还积极组织党员开支部会,召集村民开群众会和寨老会,向他们灌输植树造林能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思想。连续3年,每逢冬季农闲时节,文朝荣每天带领200多名村民上山种树,天亮出门,午饭在上山吃自带的烤洋芋,天黑归家。那3年的春节文朝荣们都是在山上过的。有一年除夕,他下山把自家仅有的2只大公鸡杀了炖好送到山上给一同植树的村民们吃,为的是让大家油水足了,多有力气多种树。3年后,海雀村民在荒山造林1.16万亩。1995年,海雀村被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

为了村寨发展,优生优育,在苗族彝族聚居的村寨,文朝荣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其大儿子文正全成为村里最早的独生子女户之一。目前,全

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双女户。文朝荣以自家亲人作表率,执行政策公道正派,彰显了党员干部公正无私、严于律己的精神。

当文朝荣得知担任村主任的儿子文正友用自己的七万元积蓄买一辆小皮卡车受到群众质疑时,他泪流满面地告诫文正友:“不要让老百姓看不起”,他在去世前还在对儿子交代:“只有千年的名,没有千年的人,你们要清清白白做人,要让老百姓支持你。”是他让全村人吃上了“林业饭”,在“苦甲天下”的海雀村创造了人间奇迹:使曾经“山上光秃秃、屋里干穷穷”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由当初不到5%在26年间上升为70.4%。他操劳了一生,给村民创造了价值4000多万元的森林,为的是让全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富起来。

三、文朝荣同志的精神

今天,文朝荣走了,文朝荣同志的精神却撒遍了整个中华大地。

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文朝荣同志信念坚定、一心为民的宗旨意识。文朝荣同志以党和人民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无怨无悔。他经常深入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家中,倾听他们的呼声,关心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把群众当亲人,始终心系群众,一心为民,为群众真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文朝荣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针对海雀村的实际,文朝荣同志提出了“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的朴素构想,拉开海雀村轰轰烈烈的造林护林运动的序幕。他带头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让大儿子文正全带头办理独生子女证。在村里成立了教育基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让村里走出了2名大学生。

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就是要向他那样,解放思想,模范带头改变传统生育观念,兴办教育,身体力行引导群众改陈规陋习,树文明新风。要像他那样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敢于改革创新,发展科技种养殖业,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做一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

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学习文朝荣同志苦干实干、不畏艰难的顽强意志。文朝荣同志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带领群众与天斗与地斗,在恶劣环境中

顽强拼搏,带领村群众从风沙四起的“和尚坡”变成了万亩林海;在艰苦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从“苦甲天下”到年人均纯收入近5460元,村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他的带领下,海雀村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做一名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苦干实干,敢与天斗与地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好党员、好干部。文朝荣同志在当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群众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兴办教育,脱贫致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海雀村的发展上。

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情系群众、心想群众,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做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党员、好干部。五要学习文朝荣同志两袖清风、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文朝荣同志是普通农民,但他胸怀坦荡,担任支书25载,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用在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村级财务收支账目清楚,没有一分“扯皮帐”;他公而忘私,舍“小家”顾“大家”,为群众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精神财富,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自己的吃穿住用却并不富足。他经常教育担任村委会主任的儿子要靠勤劳致富,不能起贪念,不能让群众看不起。

向文朝荣同志学习,就是要向他那样,做一名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甘守清贫,清正廉洁的好党员,好干部。作为一名党员,文朝荣精神让我思潮澎湃。我想,如果我们的每一级的每个党的领导干部都像文朝荣一样切实把为人民服务做到实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还会远吗?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党员都像文朝荣那样尽职尽责,我们的社会还会有不和谐的因素吗?

总之,我是一名普通党员,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文朝荣精神让我看到了我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文朝荣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切实抓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把我的全部精力和爱奉献给学生,奉献给党,奉献给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

篇15: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特色道路梦

梦不同, 圆梦的道路亦不同。“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 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路, 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让人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 实现自己的发展, 建设自己的社会。它始终注意经济社会发展由人民群众主导、由人民群众决定, 始终注意让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都能为人民群众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一条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道路。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谐与和平的宝贵, 决不会再走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霸权扩张的老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你赢我输的发展, 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越发展,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 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连续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 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 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 等等, 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和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确立, 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

二、人才强国梦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当前的两个重大战略任务。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握“发展”这个根本, 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与人才这个关键, 在当今中国更是如此;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五个统筹”的实现, 从根本上说都要走科技与人才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是建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在过去的经济增长历程中, 我国主要是依靠市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人才资源存量的释放, 以及对国外投资的充分利用来获得经济的高速成长和发展, 要实现的目标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完成国家和社会的原始资本积累。到目前为止, 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完成, 我国经济逐步开始进入第二个战略机遇期。在前一个发展阶段之中, 我们虽然完成了基本的体制改革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在两个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得到有效的优化, 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提升;另一方面, 由于单一地追求GDP增长, 使经济与社会的非均衡性加剧, 人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因此,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再完全沿袭旧的方式, 而需要开拓新的道路。即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模式中, 我国必须在巩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 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将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人的发展能力、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4]。这意味着从根本上要求我国必须将人力资源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将“人才强国”作为基本国策, 实现“人才强国梦”。“人才强国梦”的实现, 要经过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才大国的转变, 从人才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 从人才强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三个战略阶段。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必须达到以下标准:人才的总量、素质与结构符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人才优势, 能够以人才优势弥补我国由于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上的相对紧缺所造成的劣势;拥有若干支适应国际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较高职业素质、创新能力与敬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能够有效地支撑党和国家各项关键事业的发展;人力资本投资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的比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并与物质资本投资之间获得科学的平衡与互动;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建设与衔接配套的教育体系, 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使人得到持续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人才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回报, 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有效转化为人的才能与贡献, 并获得超过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人性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得到有效实现, 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与人文环境, 形成具有国际人才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中国人才市场融入国际人才市场, 并实现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成为具有国际人才吸纳、聚集、培育开发能力的世界人才中心之一。

三、科学发展梦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对近现代中华儿女来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仅是一句豪言壮语, 而是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 这就是让国家更强盛、人民更幸福, 中华民族对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对于领导干部来说, 实现“科学发展梦”, 实现“中国梦”, 当务之急, 就是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就是领导干部所具备的在想问题、促发展、作决策、抓落实时, 如何以人民的福祉为根本宿归、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 处理好发展质量、发展速度、发展成果的关系,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包含了哪些内容呢?从现实看, 至少包括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理解能力、坚持靠民发展和自觉为民发展的能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善于统筹发展的能力、勇于创新发展的能力、善于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保证安全发展的能力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我们全党在当前和今后的重要执政使命[5]。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同志强调,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重点。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高低, 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健康发展,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 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事关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意义重大。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各种困难, 才能出政绩, 才能让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实现了科学发展, 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才能做出优质的政绩, 人民群众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实惠。在新的历史关口, 领导科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是当前和今后党必须担负的执政使命, 是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着眼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

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实际的举措和具体实践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 着眼推进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 统筹好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素质和本领, 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因此, 必须把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领导干部能力培养的重点和根本要求。从现实来看, 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与不好, 发展得快与不快, 发展的质量高与不高, 与那个地区的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较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有直接关系。哪个地方扎实抓好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哪个地方就会呈现出一心一意谋划发展、优化发展、推动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哪个地方放松了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提升, 就会造成经济滑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可持续,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严重影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娄底市第四次党代会在科学发展、加速赶赴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幸福娄底的发展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面对各种新的变化, 作为娄底的领导干部, 必须把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落实到推动幸福娄底建设的实践中, 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 坚定实施“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 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坚持“两型”引领、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努力开创娄底科学发展、幸福娄底新局面。过去的五年, 娄底人民全力推动娄底科学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发展基础有效夯实, 城乡面貌大为改善, 生态环保明显加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是娄底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得益于娄底市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的提升, 有利于娄底市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梦”的实现[6]。

四、文化繁荣梦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 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一个系统。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既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也是政治、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支撑, 更是增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日益激烈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 文化要素作为一种“软实力”, 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国家实力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地位, 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越发展, 文化越需要及时跟上。文化的发展, 能够倡导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为社会变革提供新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思想舆论条件和氛围。同时, 还能创立一种紧贴时代的社会发展理论, 指引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历史告诉我们,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拨乱反正,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事业。也正是基于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新时期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前者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后者回答了“发展什么”和“怎么发展”的问题。从这一点也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结果。可见, 文化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中具有先导作用。

实现“文化繁荣梦”, 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集聚正能量。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在统一全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引导作用, 关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打造民族自信与开放胸襟,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体体现在引导帮助社会成员认同和归属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 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自觉坚持和拥护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 并把这种价值体系认同和支持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动力, 在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 尤其是主流文化, 都能够通过语言和其他载体传播、传承, 变成社会意识和客观精神, 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对每个社会成员产生无形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二是充分发挥文化在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综合国力中, 生产力起着基础性作用, 在生产力构成中, 劳动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信息时代, 社会经济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含量迅速提高, 劳动者素质以及一般国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文化的兴盛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和精神动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强盛,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恩格斯评价说,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7]。对当前中国来说, 决定国民素质高低、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我国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因而,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为中华民族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为实现“文化繁荣梦”、全面小康而奋斗。

五、民主法治梦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是邓小平十分重视的事业,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期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是民主法治社会, 民主法治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和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 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其中, 民主法治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 内涵深刻, 意义深远。“和谐社会”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理念。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的主题, 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共同理想。“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 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 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 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 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 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通过民主法治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民主法治梦的基本理念就是用制度约束规范公权力。法治的主要意义就在于划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并为其设定一套理性的运行规则和机制, 一切国家权力的运行都必须置于法律预设的控制之下;对权力予以有效的防范和制约是保证个人权利不受政府权力肆意侵犯的制度性前提, 是人权保障的最有效武器。我们知道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人权和自由, 人权和自由只有在公权力、私权利的边界清晰时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而法治的功能之一恰恰就是界定权利和权力的边界, 所以, 没有法治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梦”的关键点主要是:第一, 高层领导的政治决断和信心。只要政治家有倡导和推行法治的决心和信念, 能够厉行法治、自我限权、带头守法, 法治中国建设就有希望。第二, 重点规范约束公权力, 将其纳入法治轨道, 特别是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对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权力加以严格的约束, 尽快制定《重大决策程序条例》, 健全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 防止决策机关规避程序法滥用决策权。同时, 应当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党务、政务、司法、公共事务的信息公开, 充分利用公众的监督热情和新兴媒体的便利, 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 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失控。第三, 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建议确立以法治为重要指标体系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法律的实施。地方政府领导干得好不好, 关键要看他是不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只有建立以法治作为重要指标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法律的实施才会有保障, 法治的“中国梦”才会顺畅实现[8]。总之,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又是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 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实现“民主法治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科技创新梦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 创造现实的财富已经不再依靠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了, 而是……决定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 把科学技术同生产力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并且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考察, 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著名论断[9]。在新的世纪里, 谁在高技术产业化深度、广度和速度的竞争中领先, 谁就拥有未来世界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科学技术的迅猛快速发展, 无疑将促进人类向更文明的时代进步, 但是它的现状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乐观。在全球范围内,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资本主义西方和社会主义东方存在着极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即便在一个国家之内, 也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这样那样的非平衡。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 中国要取得在21世纪的主动权, 要达到和赶超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就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 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你不参与, 不加入发展的行列, 差距越来越大……”而这一切的目的, 就是“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 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建国以来, 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 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经验表明, 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不断汲取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是否具备一个契合科技革命潮流的发展战略和正确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自己国家走向21世纪, 抢占制高点的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或政策。按其提出的时间顺序, 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主要包括高科技研究、高技术产业化开展和高技术应用扩散三个层次, 从整体上说, 就是高技术产业化向广度拓展, 向深度开掘, 抢夺市场, 谋求高经济效益。世界各国都将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的重点从提高国威转向增强综合国力, 都将在21世纪的战略制高点落实到对高技术产业化广度、深度和速度的领先争夺上[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追求的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表明, 只有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汲取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前, 我国实现“科技创新梦”, 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第一, 实施自主科技创新战略, 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和引导内资企业推出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 提高科技创新的“基数”。只有通过加大研发费用投入, 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它们才会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 改善专利申请结构, 增强创新能力。第二, 国家要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扶持, 国家一方面要在财税制度、金融制度等方面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 产业发展战略应该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把能否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核心, 树立科技创新在企业和产业中的主导地位。第三, 完善产、学、研体制,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技术创新“乘数”,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 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大国优势”,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提升我国各行业网络化程度,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网络效应, 提升联接经济性引致的乘数效应[11]。

七、生态文明梦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生态文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 生态文明,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 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它将通过多种渠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进行重大的引导和调整, 进而指引我国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2]。”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 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 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的。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都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发展阶段,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都发生在这些国家。人们对这种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 提出了质疑。另外, 战争、陆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泄露、航运石油泄露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 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 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 资源消耗惊人, 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 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 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 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 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 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 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 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 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 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要发展, 就必须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 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 抑或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性来讲, 都应当而且必须走这条路。把生态保护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 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当前, 实现“生态文明梦”, 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是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即:加强公众生态知识教育, 树立生态文明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树立构建绿色家庭观;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树立绿色政绩观。二是发展生态文明经济。即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 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三是扶持生态文明科技。即践行科技发展的生态文明原则, 扶持和推广生态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 构建完备的生态科技法律体系。四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即建立统筹城乡生态一体化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高效运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体制, 制定内涵丰富、切实可行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统筹区域规划、合理安排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完善生态监管体制机制。五是强化生态文明行为。即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建立绿色生产模式, 把住生态修复关。

八、人生出彩梦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人生出彩梦”的实现, 必须促进“成才梦”、“家庭梦”、“干事梦”的实现。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 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要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实现自己的“成才梦”。圆一个“成才梦”, 务必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工夫:一要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勇于创新创造, 四要矢志艰苦奋斗, 五要锤炼高尚品格。俗话说,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这讲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幸福家庭, 圆一个和谐家庭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社会如大海, 家庭像港湾, 夫妻是港湾的守护者。家, 是躲风避雨的港湾, 有了幸福的家, 才会有好的心情, 才会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 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之一, 建设和谐家庭对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我们自古就有家国之说, 所谓“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等等, 都说明温馨家庭、和谐家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现实中, 我们应遵循人口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制定我国人口发展规划,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确保人口结构均衡、性别比均衡发展, 为青年男女圆“和谐家庭梦”、“幸福家庭梦”创造一个好的前提条件, 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好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讲过, 不干, 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同样道理, 不干,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能停留在梦中。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成家立业, 都是讲要干事创业, 圆一个“干事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 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圆梦的征程中, 还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可能会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压力, 需要趟过深水区、踏过地雷阵。这会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不再管用、不再能用, 需要我们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 突破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消除阻碍“中国梦”实现的不正当行为, 为“中国梦”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成就你我, 干出一番事业。总之, 只有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理想相互衔接起来, 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的发展才能迸发巨大活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强大动力。今天,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这个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为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摘要:“中国梦”是多层次的, 动态的。既包括每个中国人的梦, 又包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这两个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是辩证的统一。笔者心中的“中国梦”, 至少包括“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民主法治梦、科技创新梦、生态文明梦、人生出彩梦”这八个梦。“特色道路梦”是“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人才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梦”是“中国梦”的关键环节, “文化繁荣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引擎, “民主法治梦”是“中国梦”的政治保障, “科技创新梦”是“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生态文明梦”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人生出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中国梦,特色道路梦,人才强国梦,科学发展梦,文化繁荣梦,人生出彩梦

参考文献

[1] .林坚.实现“中国梦”需要总体设计[N].嘹望新闻周刊, 2013-4-15

[2] .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3] .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理论导报, 2013, 1

[4] .彭剑锋, 朱兴东.论“人才强国”的科学内涵及其系统推进[J].中国人才, 2004, 1

[5] .李伟.党政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研究[D].中央党校, 2010, 5

[6] .杨平.建设幸福娄底更加需要着力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J].学理论, 2012, 8

[7] .湘浏.文艺复兴:开辟欧洲巨人时代的运动[J].炎黄春秋, 2001, 5

[8] .马怀德, 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N].学习时报, 2013-3-4

[9] .王焕丽, 王军.新科技革命冲击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路径选择[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 1

[10] .吴焕新.论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四维”本质特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9

[11] .纪玉山, 吴勇民.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7, 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习文朝荣精神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文朝荣先进事迹有感05-05

文朝荣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情况05-01

文朝荣事迹04-18

观看文朝荣先进事迹08-11

文朝荣电影观后感04-17

观看《文朝荣》观后感04-27

观文朝荣电影心得体会12-03

观文朝荣事迹有感07-01

上一篇:商场信息处工作总结下一篇:员干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