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2024-04-2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共8篇)

篇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习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j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篇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篇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考证“毋吾以也”的解释, 历来注家可谓莫衷一是。究其原因, 关键是对“以”的理解有异。归结起来, 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对“以”的解释回避, 而以“难言”、“难对”、“在意”等笼统解释“毋吾以”。代表人物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曰:“言我问女 (汝) , 女 (汝) 毋以我长故难对。”此注因能显示圣人的人格魅力而大获后人影从。朱熹《论语集注》:“言我虽年少长于女, 然女勿以我长而难言。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 于此亦可见矣。”钱穆因循旧义, 译云:“我是长了你们几天, 但你们莫把此在意。”其注曰:“我虽然长于尔辈, 然勿以我长而难言。”钱译、钱注都无法与原文“毋吾以也”对应, 关键性的“在意”、“难言”, 毫无文本根据。明显存在增字解经之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依照孔安国的说法把这句话解释为:“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 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了。”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认为“以吾两句:大意说, 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受拘束而不言。”

二、“以”, 同“已”, 停止。代表人物是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清经学大师刘宝楠《论语正义》的《释文》云:“吾以, 郑 (玄) 本作已。郑谓毋以我长之故, 已而不言。已, 止也。”郑玄用“已而不言”解释“毋吾以”, 而原文并无“言”的文义, 犯了增字解经之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的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的《论语通译》 (徐志刚) 就是采用此说:“毋吾以:不要因我而受拘束, 而停止说话, 不肯发言。‘毋’, 不, 不要。‘以’, 同‘已’, 停止。”

三、“以”, 用。代表人物为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云:“毋吾以也”, “言此身既差长, 已衰老, 无人用我也。”刘宝楠以“无人用我”解释“毋吾以”, 堪称直译, 毫无迂曲添字之弊, 比孔安国、郑玄这两位汉儒权威的古注强得多。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别解]引《丹铅录》:王符云“‘以吾一日长乎尔’, ‘长’, 老也。‘无 (毋) 吾以也’, ‘以’, 用也。孔子言老矣不能用也, 而付用于四子也。”程氏《集释》还引其他几家之言, 支持这个说法, 然后“按”云:“‘以’释为‘用’, 与下‘则何以哉’‘以’字相应, 于义为长, 较旧义似胜。”郭锡良、唐作藩等编注《古代汉语》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些, (人家) 不用我。”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择善而从, 采纳新说, 译为:“因为我比你们年纪都大, (老了) 没有人用我了。”“没有人用我了”是对原文“毋吾以也”的直译。

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解释。理由补充如下:

首先, “以”训“用”, 是古文常义。如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此句中的“以”显然与“用”同义。而这种情况在《论语》中更是常见。如《论语·子路篇第十三》: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 虽不吾以, 吾其与闻之。”

翻译过来大意是:冉子退朝回来。孔子问:“为什么这样晚呢?”冉有答道:“有政务。”孔子说:“季氏家的事务吧。如果是朝廷政务, 虽然我不在任, 大概也会知道的。”

其中的“不吾以”与“毋吾以”, 字义词序完全相同, 都是不用我、不任我的意思。以《论语》解《论语》是一条最可靠的捷径。

其次, “用”的直白表达。在《论语·阳货》中记载:

公山弗扰以费畔, 召, 子欲往。子路不说, 曰:“末之也已,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 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大意是说:公山弗扰据费邑叛乱, 召请 (孔子) , 孔子想去。子路很不高兴, 说:“没有可去的地方就算了, 何必非去公山氏那里呢?”孔子说:“召我去的人, 难道会让我白去吗?如果有人用我, 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啊!”

此处, 孔老夫子直白地表达自己的出仕心愿。亦可作为“以”译成“用”的佐证。

再次, 注意时代背景。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 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根本行不通, 但是孔子在“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的情况下仍然在诸国之间奔走不已。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弟子身上, 同时, 通过循循善诱, 了解学生的志向。即使这样也只能最后发出“如有用我者, 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 的感慨。

篇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课间播放音乐——《孔子之歌》[ppt展示歌词],为上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氛围。

师:听着熟悉的旋律,想起了有这么一位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能感受到如浴春风般的语短情长;他,循循善诱可亲可敬,尊重个性善待学生,让我们高山仰止。[ppt展示孔子图片]

师:有这么一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言行举止个性鲜明,胸怀志向尊师有礼,让我们印象深刻,铭记于心。[ppt展示学生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随孔子走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去感受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

二.齐读课文,初步感受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

师:这是一节怎样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

[学生读书,老师板书] 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

①解释标题,知晓师徒。

师:请看标题,按照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师徒五人是:[ppt展示标题]

生:孔子老师;最大弟子子路,其次曾皙,再次冉有,最年青最帅气公西华。

师:课堂上师生是站着还是坐着教学的呢?

生:“侍坐”,就是陪长者闲坐。

②明确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思路。

师:他们师徒五人课堂上在围绕什么话题交流沟通呢?

生:志。

师:——围绕“志”字交流沟通。因此文章结构思路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三.分组朗读,体悟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

师:为了体悟这种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下面我们分组朗读师徒五人的对话交流。

师:以小组为单位,第一小组读子路部分,第二小组读冉有部分,第三小组读公西华部分,第四小组读曾皙部分,那孔子老师由我来读,还差一旁白谁来呢?

生:(有的同学大声说)班长。

师:好,有请班长来读旁白部分。

四.小组探讨,明确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的种种体现。

1.下面小组交流,结合文本分析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的种种表现。

师:要求小组交流讨论时,先说出观点。这是什么样的课堂?再从文章中找根据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最后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另一名同学上台在黑板上写出你们组的主要观点,注意板书。[ppt展示问题要求]

——[8个小组交流讨论 略]

——8个小组依次发言如下,同时8个小组依次上台板书该组观点。

(第一小组)生:孔子的课堂是氛围轻松对学生友好的课堂。从文章中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以及孔子每次提问都说“尔何如?”可以看出他对学生是很友好的,教学氛围是很轻松的。

(第一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氛围轻松对学生友好的课堂。)

(第二小组)生:孔子的课堂是气氛和谐对学生尊重的课堂。从文章中孔子在与弟子讨论志时,曾皙在用音乐伴奏,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气氛和谐,孔子十分尊重个性学生。

(第二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气氛和谐尊重的课堂。)

(第三小组)生:孔子的课堂是鼓励式教育的课堂。以表扬学生为主,即使要批评也不当众批评,给学生以面子。从文章中“吾与点也”可以看出,做得好的地方孔子当面表扬,对做事比较鲁莽、轻率、不谦让的子路“率尔而对”他也只是哂之。

(第三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鼓励式、表扬式的教育课堂。)

(第四小组)生:孔子的课堂是师生关系融洽和睦、不拘小节、言论自由、师生互动的课堂。从文章中师徒五人“侍坐”可以看出他们无拘无束,自由开放。从孔子问“尔何如?”和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课堂是自由的,思维是开放的,活动是双方的。

(第四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师生关系融洽和睦、言论自由、思维开放、师生互动的课堂。)

(第五小组)生:孔子的课堂是尊重、懂得礼节的课堂。在老师问到别的弟子的志向时,曾皙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而且尊重他的老师。当然老师孔子也很尊重学生的个性。

(第五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相互尊重并懂得礼节的课堂。)

(第六小组)生:孔子的课堂是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诱导的课堂。孔子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启发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却没有当面解释原因,这正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问,同时孔子也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诱导。

(第六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和诱导的课堂。)

(第七小组)生:孔子的课堂是活跃不呆板有趣味有魅力如在家闲谈放松温馨的课堂。师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融洽,谈话气氛和谐。课后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如在家闲谈一样耐心给弟子以解答。

(第七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活跃不呆板有趣味有魅力温馨的课堂。)

(第八小组)生:孔子的课堂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谈笑风生轻松互动,教人树立远大志向的课堂。从孔子听弟子们各抒己见时,弟子没有什么拘谨,尤其是曾皙。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最大的关心与教育,而不是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第八小组另一学生上台板书本组主要观点:谈笑风生轻松互动,教人树立远大志向的课堂。)

师:不错,每个组都说得非常有道理,观察黑板上你们写的主要观点,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轻松活跃、气氛和谐、自由开放、启发诱导、尊重有礼。

2.归纳小结:明确孔子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ppt展示]

①——老师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氛围的课堂。

②——老师给学生思维方法“授人以渔”的课堂。

③——老师充分留下学生思维想象空间的不完满课堂。

④——老师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

⑤——老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的二分天下课堂。

生:好!好!好!(掌声)

师:总之孔子的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的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二分天下课堂。

3.再读课文,领悟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

师:男生读孔子老师的话,其余的全班一起读。

五.拓展提升,探究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的根源。

师:这么与众不同别开生面有魅力的课堂,归功于谁呢?

生:一是得力于学生;一是得力于老师。

师:为什么说孔子的魅力课堂的生成归功于学生呢?

生1:孔子问志,子路率尔而对曰,可见发言积极踊跃,思维活跃。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直率、信心十足。

生2: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至于礼乐教化,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生3:公西华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生4: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而且他刚好讲到了孔子一生的理想和追求目标:其乐融融和谐的大同社会。

师:对,这是一群有个性,有能力,有理想,有礼貌的学生。课堂上,他们言行举止个性鲜明,胸怀志向,尊师有礼。

师:这种课堂之所以有魅力,除了有一群可爱的“四有”学生外,还归功于孔子这位老师。那么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呢?请你以“孔子他不是……,而是……”的句式写一句话。(略)

师:没有想到同学们写得这样好,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分享老师写的三句话:[ppt展示老师写的]

①孔子他不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灵魂上的洗礼,并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氛围的良师益友。

②孔子他不是声色俱厉的唯我独尊者,而是春风化雨般因材施教地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灵魂的长者。

③孔子他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而是和蔼可亲精讲点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生:好,好!(掌声)

师:这种大师级别的人物再多的语言也无法表达我们的敬佩和仰慕之情。下面我们全班一起读《孔子之歌》词的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男生读第三部分。[ppt展示歌词]

六.再读课文,体悟别开生面的魅力课堂。

七.总结:一位循循善诱的大师和一群个性鲜明的学生,一段生动有趣回味无穷的对话,一个其乐融融令人浮想联翩的教育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这,就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全文以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为思路,为我们展示了“别开生面尽现风流,二分天下魅力课堂”。

篇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抓住关键词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审美鉴赏与创造: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1.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

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论语》中的篇章,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前自学,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1.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特点:①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②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③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④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4、题解

“侍”是倍侍长者,长者是孔子,孔子在文中被省略了,没有写出来,是学生陪老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与孔子的年龄分别是51、39、31、18、60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坐。是孔子引导他的学生畅谈人生理想的一个片段。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题译: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从孔子坐着。

三、诵读感知(整体感知)

1.录音或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2.引导学生正字正音,齐读,把握字音和节奏。

重点字词读音及句读:

曾(xī)哂(shěn)舞雩(yú)铿(kēng)尔

小相(xiàng)比(bǐ)及冠(guàn)者喟(kuì)然

3.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结合注解整体把握文意。

(讨论交流后,教师点拨。)

点拨:本文记叙的是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章先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再叙子路、曾、冉有、公西华等人谈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他们志向所作的评论。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四、掌握字词

小组合作讨论,明确重点字词句,写成纸条,教师有选择地采用实物投影的方式,由写纸条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对重点字、词、句加以讲解,教师点拨、纠错。教师可适当提示下列重点字、词、句(在课文注释“基础”上补充,投影)。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陪侍孔子坐着。侍,在尊长旁边陪伴服侍。“侍坐”二字表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为下文的对话渲染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子曰:子:指孔子。这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以:因为。一日长乎尔:比你们年纪大一两天。一日,一两天的意思,作“长”的状语。长:年纪较大。乎:介词,同“于”,这里表比较,可译为“比”。下文中的“乎”,除“何伤乎”一句的“乎”是疑问语气词之外,其余都是介词。尔:代词,你们。

毋(wú)吾以也。没有谁任用我了。毋:代词,表无指,没有谁。在句中作主语。以:动词,任用。这是个否定句,代词宾语“吾”置于动词之前。课本注对这一句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这里采用的是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说法。

居则曰:居:平居,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同“辄”,副词,往往,总是。这句主语是“你们”。

不吾知也。’知:了解。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如或:如果有人。如:连词,如果。或:无定代词,有人。则何以哉?”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这一层记述孔子问志,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他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一日长乎尔”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的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居则日”一句,反映出他对学生平时的思想动态了如指掌。

子路率(shuài)尔而对曰:率尔:轻率地。尔,助词,用作修饰语的词尾。对:回答。在古汉语里,“对”一般指对上级或尊长的回答。○“率尔”一词生动地写出了子路爽朗而又缺乏谦让的性格。“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这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乘: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这里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摄乎大国之间,摄:夹。乎:于,在。加之以师旅,加之:加在它上面,指侵犯它。之,指千乘之国。以:介词,用。师旅:指军队,古二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jǐn),因:动词,继,接续。之:代词,指“师旅”所进行的侵略战争。饥馑:指灾荒。五谷不熟为饥,蔬菜不熟为馑。这句直译是:又把饥荒年岁接在战争之后(加给它)。由也为之,由:子路自称其名。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也: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提顿。为:治理。比及三年。比(旧读bì)及:等到。这是介词性复音虚词,“比”和“及”是同义并列关系。可使有勇,“使”后省兼语“民”。且知方也。且:连词,并且。方:义,正道,这里指礼义。○子路的政治抱负,和孔子“足食足兵”,“既富矣”又“教之”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但他轻率地直言其志,显得毫不谦虚,并把事情看得过于容易。

夫子晒(shěn)之。哂之:对他微微一笑。哂,微笑。之,代子路。○一“哂”字传神地表现出孔子对子路的委婉含蓄的表态,既以微笑表示对他的政治抱负的认可,又含而不露地批评了“其言不让”。

第二课时

师生合作,继续梳理课文实词虚词并翻译课文

“求。尔何如?”求:冉有的名。

对曰:“方六七十,指面积六七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纵横。如五六十,如:连词,表选择,或者。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使”后省兼语“之”,“之”指这个小国。足民:人民生活富足。如其礼乐,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和“如五六十”的“如”同是连词而用法有区别。其:指示代词,那。以俟君子。”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富而后教,礼乐治国,政治主张明确;而语言谦恭,与子路不同。

“赤。尔何如?”赤:公西华的名,“公西”是复姓。

对曰:“非曰能之,能:动词,能做到。愿学焉。焉:代词,指下文提到的事情。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这在古代被视为国家大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如会同,如:连词,或者。会:诸侯之间的盟会。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为小相(xiàng)焉。”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政治抱负不外乎“礼乐治国”。所言均为国家大事,不曰“能”而曰“愿学”,并且只是“为小相”,态度更谦虚。

“点,尔何如?”点:曾皙的名。

鼓瑟(sè)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这句主语是“曾皙”。铿(kēng)尔。铿:象声词,这里指曲终收拨划动琴弦的声音。尔:助词。舍(shě)瑟而作,舍:放下。作:站起身。○从“鼓瑟”到“而作”,短短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撰: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

子曰:“何伤乎!伤:妨害。乎:语气词,呢。亦各言其志也!亦:副词,表限于某个范围。只是,不过。○善于点拨诱导。

曰:“莫春者,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音义同“暮”,是“暮”的古字。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后面表提顿。春服既成。既:副词,已经。成:稳定,指春服已经穿得住。冠(guàn)者五六人,冠者:指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guàn)。童子六七人,这是曾皙指自己偕同冠者与童子。浴乎沂(yí),乎:介词,在。沂:水名。风乎舞雩(yú),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舞雩:是鲁国求雨的坛,在今曲阜县东南。古代求雨之祭,叫“雩祭”。有巫人在坛上歌舞,所以称为舞雩。咏而归。”咏:唱歌。○曾皙没有直接说明怎样从政治国,而是描绘出一幅“风清俗美,人民安乐”的太平盛世的风情画,展示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表现了一种“安贫乐道”“澡身浴德”的高洁志趣。夫子喟(kuì)然叹曰:喟然:长叹的样子。“吾与点也!”与:动词,赞成,同意。○不但盛赞,而且喟然有感慨。盛赞,是由于曾皙所描述的太平盛世的情景正反映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喟然有感慨,是因为孔子正经历“毋吾以也”的遭遇,自己也有过“道不行,乘桴(fú,小筏子)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设想,抱有“君子固穷”(君子在处境困窘时还能坚持自己的德操。见《论语卫灵公》)的态度。曾皙的志趣,与孔子正相投契。

写孔子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三子者出,曾皙后。后:用作动词,留在后面。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指示代词,那。○孔子只对曾皙明说“吾与点也”,故曾皙有问。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已矣:语气词连用。“也”表论断语气;“已矣”表限止语气,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何:疑问代词,作状语。为什么,怎么。也:与“何”相呼应表疑问语气。

曰:“为国以礼,为:治理。以:介词。靠,用。其言不让,其:他的。让:谦让。是故晒之。是故:连词性结构,因此,所以。○评子路,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唯求则非邦也与(yú)?唯:句首助词。求:这里指冉求所说的。则:副词,就。邦:国,这是指国家大事。与:疑问语气词。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安:疑问代词,作状语。怎么。也者:语气词连用,与“安”相呼应,表疑问语气。○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故孔子评冉求意在鼓励。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国家的大事又是什么?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又”。赤也为之小,为之小:给诸侯做一个小相。这是双宾语结构。为,动词,做。之,代词,指诸侯。小,小相。下句“为之大"类同。孰能为之大?”孰:谁。○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从以上对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的评论,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学生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

第三课时

五、把握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结构和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志。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六、研讨性学习

设计一:(启发式)

咏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

(一)问志与述志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3.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小结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

(二)评志

咏读课文,体会孔子对弟子的评论。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对曾皙:赞同他的志向,即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

因为他的理想是礼治的最高境界,与孔子期望的“风清浴美,老安少怀,人民安乐”的太平景象相符。说出了孔子追求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要赞。因为孔子怀才不遇,所以要叹,

这世外桃源般的悠闲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也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要叹,而这生活毕竟是美的令人憧憬的,所以要赞。

孔子自己怀才不遇,他的弟子这么大年纪了那么有才能还在读书,也是不得志,所以叹,而他的学生所拥有的才学这么高、追求的境界那么高,所以赞。

(三)体会孔子形象

1.孔子为什么不直接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而是先从自己谈起?

学生看第一段,请个别学生朗读。

明确:先从自己谈起,把自己摆在了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下面的提问作出铺垫。体现了孔子态度谦和、亲切,循循善诱的教风。

2.还有其他地方表现出孔子这一教风吗?

明确:“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曾点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

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

②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

③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促使曾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

④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

七.拓展积累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

《论语》

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四课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二、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古:诸侯相见、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今: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

2、加之以师旅古:泛指侵略的军队今: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三、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乎舞雩:风,名作动,吹风

3、三子者出,曾后:后,名作动,落后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形作名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注:鼓瑟希,铿尔:鼓,在金文中鼓的写法中本身就有动词“弹奏”的意思,所以不算活用。)

四、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状语后置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

3、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5、摄乎大国之间状语后置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状语后置

7、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

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状语后置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宾语前置

10、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4、比及三年:比及,到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9、咏而归:咏,唱歌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六、重点虚词

1、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假如(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1)如或知尔(假如)(2)如五六十(或者)(3)如其礼乐(至于)

篇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篇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关注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习重点】

1.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1.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学会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一)辨析下列加黑加横线的词的含义:

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方①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方形

②毋吾以也通“已”认为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土地纵横

③则何以哉用、做③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礼仪、礼

④以俟君子就,连词,表顺承④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狼洞其中刚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假如①吾与点尔赞同

如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与②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③遂与外人隔绝和

④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④往借,不与给

(二)下列句子中加黑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①端章甫:

②鼓瑟希:

③风乎舞雩:

④可使足民:

(三)下列句子与现代汉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

①毋吾以也

②不吾知也

④何以哉

⑤④求,尔何如?

⑥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⑦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翻译下列语句: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⑧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⑨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答案:

(二)①端章甫名词活用为动词②鼓瑟希名词活用为动词

③风乎舞雩名词活用为动词

④可使足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①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不吾知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省略句

③则何以哉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求,尔何如?省略句宾语前置

⑤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宾短语后置

⑥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

(四)翻译句子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的事情,就只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去做了。

②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的大典,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

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结束,放下瑟站起来。

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春天的夹衣都穿上了,约五六个成年(行过冠礼)人,六七个少年人,一起到沂水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学习小结】

知人论世

初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结:“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2.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达标检测】

(一)基础知识题部分:

1)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

①千乘之国②愿为小相焉③舍瑟而作

2)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居①坐②处于③住④住处⑤处在某种地位或某地方⑥占,占据⑦积蓄,储存⑧平日,平时⑨用于“有顷”“久之”“顷之”等前面,表示相隔一段时间,意义较虚,相当于“过了……”

A.居则曰,“不吾知也!”(⑧)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⑤)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D.居十日,扁鹊复见(⑨)

E.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左,鲁直居右(①)

F.囤积居奇(⑦)

(2).异①不同②奇特,与众不同③奇怪,惊奇

a.异乎三子者之撰(①)b..渔人甚异之(③)

c.永州之野产异蛇(②)d.览物这情,得无异乎(①)

e.父异焉(③)f.异曲同工(①)

(3).安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安全③安心④安抚抚慰⑤安置,安放⑥什么,什么地方⑦怎么

a.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⑦)

b.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

c.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⑤)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⑦)

(4).知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交往⑥主持⑦zhì通“智”。

a.居则曰:“不吾知也。”(④)

b.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⑥)

c.不知木兰是女郎(①)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首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⑦)

e.人不知而不愠(④)

f.孰为汝多知乎(③)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却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1.给下列词语注音: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③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2.下列四句中有关加下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

A.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奉

B.居则曰闲居

C.如或知尔了解

D.以吾一日长乎尔成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B)

A.以吾一日长乎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翻译句子

①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又有饥饿。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事情呢?【学法指导】

注意探究总结方法规律。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组长做好总结提升,形成小组意见,再在班内交流。

仍未解决的问题一定写下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学习小结】

篇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关键词:文学性,个性化语言,艺术特点

一、个性化的语言, 使读者对人物形象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开始“对话”之前, 孔子就鼓励学生勇敢发言,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意即“不要因为我年纪稍长而拘谨不讲”, 要学生不要顾及自己的“教师”身份、畅所欲言, 为“对话”创造了平等、民主气氛。正因如此, 学生才能毫无保留地畅谈发表自己的看法, 充分显示了孔子对学生的尊重。紧接着, 孔子又说,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正是这句话引出弟子们平时的牢骚话 (“不吾知也”) , 敦促和启发弟子尽情地畅谈心志, 给弟子们营造出了畅所欲言的氛围。

弟子们开始对答了。第一个是子路, “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在当时算是中型的诸侯国了。而且, 这个国家, 照子路的设想, 当时正在危难之中, 他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 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 不仅有他一贯豪侠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一句话把子路的粗莽、坦率、心直口快的急躁性格刻画了出来。对子路的回答, 孔子在曾皙的询问下以“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做了评论。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 “礼制”是占第一位的。关于“礼”孔子留下了很多言论:“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 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 婚姻疏数之交也”……而子路毕生追随孔子, 与老师朝夕相处却未能吸纳老师教诲的核心, 依旧保持自己的性格本色, 恰恰佐证了子路的率直自负。

冉有、公西华的回答都比较谦虚。冉有回答:“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他自谦只能使百里之国丰衣足食, 施行礼乐教化之事, 自己做不到。公西华回答:“非曰能之, 愿学焉。宗庙之事, 如会同,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他也是非常自谦。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 坦荡真诚, 说话温和自抑, 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又有所不同。冉有在对答中先说自己能够治理的国家大小是“方六七十”的国家, 似乎忽然想起老师对子路“哂”的态度, 急忙改口为“如五六十”, 说话做事谨小慎微, 如履薄冰, 有点畏首畏尾, 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非曰能之”把自谦摆到第一位置, “愿学焉”则表明了他的虚心向学。这是很契合孔子的回答方式, 他本人就很注重虚心学习。公西华这一番对答口气谦和, 措辞得体, 反映机敏, 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 闻者陶然”的感觉。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 而是待其走后, 在曾皙的追问下, 才发表看法。“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这五个反问, 充分肯定两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 也表达了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自豪心情。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回答:“异乎三子者之撰。”他没有直接说出来, 在犹豫迟疑。正是因为和其他三人志向大不相同, 所以他才会犹豫不决, 由此可以看出曾皙的细心谨慎, 老师对子路的一“哂”, 对冉有公西华的不置可否让他摇摆不定。孔子观察到他的顾虑后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主张“在教师提问或指示之后, 必须让学生反复思考, 自求解答。”在鼓励下, 曾皙回答, “莫春者, 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他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 而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刻画中曲折地表达理想, 表现出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的性格。这得到了孔子的赞叹。孔子一生教书授业, 积极宣扬政治主张, 推行仁爱思想。曾皙的这种避世思想得到孔子赞同, 既体现了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抉择的平等思想, 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另一面。他言志立说, 周游列国, 到处宣讲和推行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但却处处碰壁, 这郁郁不得志的处境, 也引起他愤世嫉俗, 偶发感慨系之于声, 以至于产生过自甘淡泊的生活理想。这一声赞同其实也显示了孔子心迹的另一侧面。

二、简练的动词, 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侍坐》在简洁的师生问答中, 动词的运用使每个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立体。

孔子话音刚落, 子路便“率尔”而答, “率尔”一词精妙传神。据史料记载, 子路一生追随孔子, 出现在《侍坐》一章时已有五十多岁, 是文中四个弟子中年龄最大的, 他应是老成持重、谨言慎行的。但却恰恰相反, 子路的回答急不可待的, 而年仅18岁的公西华的回答却滴水不漏。由此子路的直率鲁莽被刻画了出来。只有子路才会对于老师与南子的会见表示不悦。所以, 只有子路才会“率尔”。

另一个形象的动词是孔子的那一声“哂”。夫子一“哂”, 耐人寻味。对子路, 孔子的评价是“子路无宿诺”, “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从我者, 其由与”, 对子路的人品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面对难改“率尔”的子路, 夫子一“哂”, 是一种讽刺, 更是一种饱含亲情的表达, 有慈爱、有无奈、有指责、有包容。这种感觉, 颇像魏巍《我的老师》中面对调皮小学生而微微一笑的蔡芸芝老师, 是家长对捣蛋孩子爱的指责。孔子主张个性化教育, 也就是因人施教。当四个学生一个主张以武治国, 一个主张以富治国, 一个主张以礼治国, 一个主张隐居避世, 虽然都与自己的理念不尽相同, 但孔子绝不会武断的强权的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面对子路的回答, 夫子一“哂”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理想的一种包容与肯定, 这也是孔子博大胸怀的体现。

曾皙似乎跑题了, 老师让谈理想, 他却在弹瑟。但文中对曾皙着墨最多。“鼓瑟希, 铿尔, 舍瑟而作”, 一连四个动词, 勾画出了一位清雅之士。琴为心声, 曾皙的鼓瑟和他后文所描述的浴河沐风歌咏图形成前后呼应, 展现出他性格当中旷达洒脱的一面。孔子很看重音乐对人的熏陶, 认为音乐不仅可以陶冶人, 更需要灵性和悟性。曾皙就是这样一个人, 后文“三子者出, 曾皙后”, 他落在后面的举动, 恰恰说明他看似不专心, 其实聪慧敏捷。所以他才会捕捉到老师那不易察觉的一笑而留下来问道。所以曾皙鼓瑟、曾皙后, 恰恰佐证了他是一位心思缜密、聪慧超脱之人。

三、结语

《侍坐》一章短短三百多个字, 在每人不多的话语中, 通过极富表现力的动词, 让我们看到了鲁莽爽直的子路, 小心翼翼的冉有, 谦虚谨慎洒脱的公西华, 逍遥自在的曾皙, 看到了一个循循善诱、和蔼可亲、见微知著、尊重学生的师长。

参考文献

[1]礼记.哀公问.

上一篇:中国诗朗诵下一篇:会主持开场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