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文历史

2024-05-17

西安人文历史(通用6篇)

篇1:西安人文历史

国庆节西安4日游(10.2-10.5)

名称演变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

唐时,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朝,朝廷改奉元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由此定名至今。

中国历代朝代更替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间。

阳城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间。

毫,殷

周朝:公元前1046--前256年分为西周和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间。

镐京

春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间。

洛邑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30年间。

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间。

咸阳

嬴政,扶苏。胡亥。西汉:前206年--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 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 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386-581年

隋朝: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960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1644-1911年

建都王朝

在中国历史上,有20个政权被认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应该称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应该算是西安,目前仍然众说纷纭。现在被官方采用的说法是13个王朝,依照时间次序为(括号内为历时年数): 西周(281年)、秦(177年)、西汉(214年)、王莽建立的新朝(15年)、东汉(6年)、西晋(4年)、前赵(11年)、前秦(35年)、后秦(32年)、西魏(24年)、北周(23年)、隋(37年)、唐(272年)。

历史简述

史前:百万年前,蓝田猿人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新石器时代,半坡的母系氏族聚落是原始社会的缩影。

西周: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秦: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将都城自雍城(今宝鸡市凤翔)迁至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在此开始。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将都城由此迁咸阳。【秦建阿房宫】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开始营建阿房宫。由于工程过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部分。秦始皇又收天下兵器,熔铸成十二金人立于殿前。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又继续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巨大工程,直至秦亡,尚未竣工。项羽进关中后,将其付之一炬。

【鸿门宴】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函谷关攻破秦军,进驻鸿门(今临潼区东北)。此前,刘邦已由武关(在今蓝田县)入关中,驻军霸上(在今西安城东灞桥区)。按当初约定,当以先入者刘邦为关中王。但项羽自恃强大势力,邀请刘邦赴鸿门宴,意图伺机除掉刘邦。刘邦在张良和樊哙的帮助下脱险,逃回霸上。这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

汉: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在击败项羽之后,定都洛阳。张良等谋士认为关中是形胜之地,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应该建都。刘邦采纳此建议,迁都于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翌年又将都城迁至长安。

【西汉建长安城】公元前202年,西汉开始营造长安城。高祖命丞相萧何主持营建工程,在秦宫基础上兴建了长乐宫(皇宫)和未央宫。汉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称“斗城”。汉武帝时期,在城西开辟了上林苑,开凿了昆明池。当时长安面积36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一大都市。【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通了从长安通往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公里的“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对中西文化交流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隋: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掌握朝政大权的相国外戚杨坚胁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改国号隋,以长安为都。

【隋建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创立科举制】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文帝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诏以十科举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确定。

唐: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唐公李渊起兵反隋。其子李世民占领关中渭北,弟李神通、女平阳公主在今户县起兵,占领今周至等县。十一月克大兴城,翌年在大兴城太极殿称帝,建立唐朝。

【唐建长安城】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

【日本遣唐使】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十一月,日本舒明天皇派遣以犬上御田锹为大使、药师惠日为副使的第一批遣唐使团到达长安城。此后,到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的264年中,日本共派出13次遣唐使团。

【文成公主入藏】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相国禄东赞来长安,以黄金5000两、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求和亲。太宗以宗室女为文成公主,许配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入藏使汉族高度发展的文化与生产技术得以输入吐蕃。

【玄奘天竺取经著《大唐西域记》】玄奘精通佛家经典,被誉为“三藏法师”。他决心赴印度取经,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毅然私自离开长安,从凉州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冒死出国。途中历尽艰险,最终抵达天竺(今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在此苦读5年,成为第一流学者。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他携带大量经书返抵长安。此后玄奘在大慈恩寺等皇家寺院译经传教,并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笔录,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中亚及中国西北的重要文献。

【西安碑林的创始】唐开成年间,朝廷将12部儒家经典校订刻石,作为士子应试进士的标准版本,称《开成石经》。唐亡废弃。北宋哲宗元二年(1087年),漕运大使吕大忠把《开成石经》由故唐尚书省西南隅(今钟鼓楼广场)移置长安府学北面,以利保存。即今西安碑林所在。明:明王朝建立后,洪武二年(1369年)改奉元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朱元璋又封次子朱木爽为秦王,驻西安,在城东北部(今省政府一带)建秦王府。洪武三年(1370年)开始增修西安城,建城墙。明中期以后,西安城墙又经历几次修葺。

近现代:

【创立易俗社】1912年8月13日,陕西省修史局总纂李桐轩与修纂孙仁玉等创立易俗伶学社(后称易俗社),招生排演新编秦腔剧目,进行戏剧改革,倡导社会新风尚。鲁迅于1924年暑期在西北大学讲学期间,曾5次观看易俗社的演出,并亲笔题赠“古调独弹”匾额。讲学结束后,将自己的部分讲学酬金捐赠易俗社,支持其秦腔改革。1949年后,易俗社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至今仍是西北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团体。

【西安事变】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但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首的部分军队,与红军实现了停战。12月上旬,蒋介石到西安督战,迫张、杨进攻红军。12日凌晨,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临潼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随即,张、杨发表了对时局的通电,提出了八项抗日救国主张。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为全权代表来西安调停,争取蒋抗日。经过谈判,蒋介石被迫答应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十 大 旅 游 区

(一)西安古都旅游区

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北京、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共为我国六大古都。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余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六大古都中最古老、建都时间最长的一个。文化遗存丰富、文物古迹荟萃,帝都风韵犹存。游人可以看到:丰京、镐京、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唐大明宫等周、秦、汉、唐四大古都遗址,古色古香,与高楼大厦相映成趣的居室庭院;清雅恬静,与宽阔大街并存的僻巷小径;巍峨壮丽,耸入云端的古建高塔;松柏掩影,庄严肃穆的名刹古寺;从宋代开始建置的中国古代碑石精华荟萃之处碑林;明代的钟鼓楼;明代古城墙等众多的风景名胜构成了西安古都旅游区以及文化古迹的旅游特色。

(二)骊山风景名胜旅游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县,由骊山、华清池、秦始皇陵、秦兵马桶博物馆一、二、三号坑、秦陵地宫模拟 馆、临潼博物馆、鸿门宴遗址等游览点组成。旅游区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制作于2000多年前的秦代。以体型高、制作精细、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年代久远、雄伟壮观而闻名国内外。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内还开展了文物考古旅游、温泉疗养旅游和休闲度假游。

(三)长安古寺庙旅游区 位于西安市长安县境内,以名刹古寺众多而闻名。佛教八大宗派中的法相、净土、律宗、华严四大宗派的开山祖师和发展地都在长安。区内有佛教寺院40多座,著名的有唐玄奘墓地兴教寺,中国佛较净土宗发源地香积寺,中国佛教密宗发源地大兴善寺和对日本佛教颇有影响的青龙寺等寺院。

(四)华山旅游区

西岳华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西安东120公里的华阴市南。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奇峰突兀、巍峨壮丽,以“险、奇、峻、绝、幽”而名冠天下。旅游区内著名的景观点有玉泉院、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长空栈道和东、西、南、北峰。东峰观日出已成为旅游者所喜爱的观光游览活动。

(五)咸阳帝王陵墓旅游区

咸阳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市北10公里的渭北东西 百余公里的高原上.分布着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等27个帝王的陵墓和256个陪葬墓。举目陵冢累累,一字排列,形成了极其壮观的陵墓群。茂陵、昭陵、乾陵和已发掘的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大号墓均已对外开放、汉阳陵出上大量汉代兵佣,正在发掘修复,将对外开放。

(六)宝鸡法门寺旅游区

位于宝鸡市以东,沿西宝公路北线“一”字排列,主要景点有反映新石器文化的北首岭遗址、先秦雍城遗址、隋唐帝王避暑行宫--九成宫遗址、酉府园林胜景凤翔东湖以及歧山周公庙、宝鸡县钓鱼台等。享有“关中塔庙之祖”称誉的扶风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后成为唐代皇家寺院,因珍藏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和大量珍贵文物而举世闻名。法门寺现已成为西线的旅游热点。

(七)延安三黄一圣旅游区

三黄是指黄河壶口瀑布、黄帝陵、黄土风情,一圣是指延安革命圣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壶口瀑布能体现黄河的雄伟壮观气势,黄帝陵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

(八)榆林塞上风光旅游区

榆林地处陕西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塞上风光别具特色。以历史文化名城、塞北重镇榆林为中心。主要参观游览景点有秦、隋、明三代古长城,明代所建边防要塞镇北台,靖边县大夏统万城遗址,米脂县李自成行宫,绥德县扶苏祠、蒙恬墓等文物古迹,红石峡、红碱淖、佳县白云山和神木县二郎山等景观。

(九)黄河旅游区

位于韩城市境内,包括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以及中国历史文化村落党家村等景观组成。黄河龙门为黄河之咽喉,两山耸峙,黄河川流其间,涛声滚滚,出龙门一泻千里。韩城市为黄河岸上的一颗明珠,古老而文明、市内保存大量的文物古迹,韩城文庙是陕西现存的大型古建筑群之一。

(十)柞水溶洞旅游区

位于柞水县城东17公里的石瓮镇,旅游区内有佛爷洞、风洞、天洞、百神洞、云雾洞等近百个溶洞;有对峰台、云台山、马鞍岭三 座奇山异峰;有明代建造的祖师庙以及乾佑河、马乳泉、玉皇瀑布 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以溶洞和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区。

延安

延安市

延安是陕西省北部的一个城市。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以及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故被视为“革命圣地”。主要景点宝塔、窑洞等,多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旧址,附近有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人文自然景观。

历史

延安,又称肤施,夏,延安属雍州。商,属鬼方。西周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犬戎和猃狁的领地。春秋时期白翟族在延安地区居住。延安城始建于战国,称“高奴”。秦汉时属上郡。楚汉相争时翟王董翳以此为都。隋唐时延安设延州、丹州、敷州、坊州等。宋代延安属永兴军路,1089年升延州为延安府,是对抗西夏边陲重镇。《水浒传》中第一回便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元代置延安路,包括鄜州、葭州、绥德州(后两个州现属榆林)。明代改设延安府,沿至清代。中华民国初1912年属榆林道,后由陕西省直辖。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此创建陕甘边和陕北两个革命根据地。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937年9月成立陕甘宁边区。1949年5月共产党执政后设陕北行政区。1997年1月设地区级延安市,撤销县级延安市,设县级宝塔区成立延安市。

地理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西安以北371公里。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属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

名人

范仲淹、沈括、种谔等政治家都曾治理过延安。

韩世忠:宋朝名将。

高迎祥: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岳伯父。

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延安地区米脂人。

刘志丹、谢子长:中共领导人。

路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名胜

壶口瀑布:黄河上最著名的瀑布。

黄帝陵:黄帝的陵墓。

宝塔山:初创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有延安宝塔、宝塔山摩崖石刻等。

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南泥湾等中共中央在陕北时的遗迹。

篇2:西安人文历史

西安是国2113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5261有周、秦、4102汉、隋、唐等在内的13个朝代在此建1653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100多年。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建国以来,世界上已经有200多位国家首脑和政要访问古都西安,包括联合国秘书长、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德国总理、法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

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焚毁树木,开垦农田,种植粟等旱地作物。当时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所使用的工具是石头、兽骨、鹿角和陶片等制造的。除粮食生产外,半坡人也已开始种植蔬菜。家畜饲养业在当时已出现了,当时养的牲畜有猪和狗两种,以猪为主。打猎、捕鱼也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1957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馆,于1958年4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第一座新石器时代遗址博物馆,也是新中国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营建丰京,将臣民从岐山周原迁于此。又命子姬发(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合称“宗周”,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灭商建立周王朝后,以丰镐为都,为西安作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841年,镐京“国人暴动”是中国历史是最早的大规模群众暴动驱逐国王事件。

都城咸阳,阿房宫大部分面积在今西安市境内,兵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内(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秦的宗庙在渭河南岸,荆轲刺秦王,就发生在秦章台宫(后来的汉未央宫前殿);廉颇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宫殿布局还没有形成宫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阳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曾改都城长安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颁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今西安城址营建新都大兴城。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建造新城大兴城。

唐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之后年间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宫城完全与今西安市重合,皇宫与今西安市明城墙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则大部分在今咸阳市境内。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辖县内,乾陵是京兆府奉天县。

自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绪,历时72年。城市面积84.1平方公里,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

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赵匡胤统一中国后,曾经有意迁都长安,最后由于部下反对,只得放弃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韩建“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公元13),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据李好文在《长安志图》中所绘《奉元城图》,四面仅各一门,南门偏东,北门偏西,东西两门也不对称,城内建筑也无对称格局。市场集中在城内西北隅,有马市、羊市和秦川驿等。东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庙、察院等。马可波罗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东北隅开始营建秦王府。秦王府时称“王城”,后讹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别修建鼓楼钟楼,其位置也与元代的敬时楼和钟楼无异。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标西巡西安后,曾经提议迁都西安,不过他回到南京之后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内设置依旧,但在城东北修建一座满族驻防城,在城东南修建了汉军驻防城,以及增加了钟楼西南的总督布院署等。庚子之变时,慈禧和光绪西逃驻跸西安长达一年时间。

19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占到总城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满城被起义军攻陷并焚毁,成为西安城内的一处死角。

19冯玉祥第一次督陕,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场)修改房屋,驻扎军队。

抗战前夕,国民政府曾经建立国民政府西京筹备委员会。

抗战时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难民沿陇海路涌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车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带。尚仁路迅速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西安城内的商业重心也开始集中到了城市的东部。

在中共长征之后,陕北地区成了苏区,西安成为国民党的重要前线,在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属陕甘宁边区辖市。

1950年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3年1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北行政委员会管辖,西安市属西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12日,改为中央直辖市,为全国12个中央直辖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拓展资料:

既然西安地理位置,国家政策都不错,为什么经济(相对)不行?

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有些人就只能看到经济不好,西安经济是有多不好被这样看不起,全国24都被唱衰到这种程度,说西安是三线四线城市的是有多瞧不起西安,什么历史是西安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的,也太自以为了解,就只知道个历史,真实的数据资料,西安的商业市场表现,科技教育医疗军工政治排名都是全国前列,这些客观的不相信,摆一大堆主观的东西来证明这座城市有多不好,事实上对这座城市的现状和未来根本就不了解。

之前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当时觉得要说的实在太多,突然之间不知道说什么,好在这几天在军训,有很多时间来把这个问题的思路疏理清楚。才疏学浅,只能以自己微薄的一点点知识略答一二。

一.地理位置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腹地,在封建时代前期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北萧关,南武关。关中处在四大关隘之中,易守难攻。同时其自身灌溉条件优良,良田千顷,八水绕长安,是农业经济发达的天府之国,后方还有陇蜀的肥沃平原,因此成为帝王建都的首选。此外,关中平原还是扼守中原和西域的重要节点,在历朝历代同西域交流,征战的年代,如周之于犬戎,秦汉之于匈奴,唐之于西突厥,西安有着控中原以进取西域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周,秦,西汉,隋唐,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强盛的几个朝代都建都于此。

封建时代的后期,北方几经战乱,关中平原历经数个朝代的建立和消亡以后,再也无力承担一个封建大帝国心脏运转的严重负荷。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西安洛阳的条件已不如漕运更加方便的开封,经济优势不如身处江南的南京。同时,异族的威胁已不再来自西域,而是来自北方的蒙古大草原,西安不如北京更有战略优势。

自唐末以后,西安已不再作为封建大帝国的首都,但其安全险要的地理优势仍然可以作为偏安一隅的守成之地,依旧挡的住百万雄师的进攻,也撑得起根基尚不稳的割据政权,是封建帝王躲难的首选。庚子年慈禧光绪两宫西狩,西安做了将近一年时间的临时国都;在抗日战争的八年时间,日本人也不曾跨过黄河一步,只能隔河兴叹,定期派飞机来轰炸西安。

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以后,海权时代已然到来,西安作为内陆城市的地理位置更显尴尬。沿海城市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在英国人的不平等条约下纷纷开埠,资本主义相继萌芽,凭借其沿海的地理位置,由籍籍无名纷纷变的声势显赫,上海更是由松江府的一个小小辖县摇身一变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武汉,长沙,重庆,南京由于沿长江,也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纷纷发展起来,凭借其省府和沿江的地位,近代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哈尔滨,长春,大连身处中国边境,在日俄以及伪满洲国的建设下也都纷纷变成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之类的大城市,繁华几乎如上海。

而西安,一座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身处中国大陆深处,畏缩在明城墙内的一座小城,在海洋时代完全找不到发展之路,只能依赖着陕西省会和西北中心的政治地位,和刚刚通车的陇海铁路慢慢发展。国民政府设立的陪都西京筹备建设委员会对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抗日战争难民和救国救难物资的涌入,使得西安从近代历史的低谷开始重新走向崛起。

建国以后,国家开始了对西安的大力投资,国企军工高校纷纷落户,苏联的156个援助项目有17个落在西安,成为落户项目最多的城市,比中部六省的总和还要多。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相继动迁来到这里,计划经济时代的西安开始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大放光彩。然而好景不长,进入八九十年代,国家改革开放,放开市场经济,先沿海,再沿江,再沿边的逐渐开放使得一批城市率先发展,一直到90年代才开放内陆省会城市,西安这时才接触到市场经济和外资的触角。然而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凭借国家政策优势和靠近港澳的地理优势迅速崛起。市场经济时代,劣势的地理位置导致西安再一次错失了发展的机会。

二.经济问题

西安在中国的地位自古以来都不是依靠经济,可以说自封建时代以来西安就是依靠政治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的地位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大城市。农业经济发达的江南通过大运河经东都洛阳将物资粮食供给辗转运至长安。自唐末长安失去首都地位以后,西安的地位一蹶不振跌入历史低谷,(顺道说一句,作为长安的物资转运站,东都洛阳也失去了其意义而逐渐被荒弃,北宋直接将都城定在了漕运更为方便的开封。)唐末朱温将长安城尽数拆毁,西安沦为偏安西北边境一隅的小城,在乾隆年间甚至西北王的身份都曾让位于兰州,直到1932年陇海铁路通西安,民国政府设立陪都西京,西安才开始走向复兴的道路。

汉唐等古中国首都大都在长安,宋迁至开封,随后基本为北京,为何有这种迁徙,为何不选择南方地区?

中国古代都城的变迁,是自然环境和人事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决定人事,人事又反作用于自然环境。

篇3:西安兴教寺历史与发展研究

关键词:兴教寺,历史,现状

一、兴教寺的历史

兴教寺全名“大唐护国兴教寺”,是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西韦村西北的少陵原畔,是一座始建于唐高宗时期的佛教寺院,也是佛教法相宗的祖庭之一,因为寺内埋葬了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灵骨而成为佛教界的一处圣地。玄奘法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在译经场所铜川玉华宫,初葬于白鹿原,因为唐高宗与玄奘法师感情深厚,遥望白鹿原而时动悲思。于是在669年迁玄奘法师灵骨于地势较低的少陵原畔,建塔藏之。兴教寺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迁入唐代高僧玄奘灵骨而建塔,唐中宗赞玄奘法师出国学法、弘扬佛道的事迹为“大遍觉”,因而玄奘塔也称“大遍觉塔”,次年(670)因此依塔建寺[1]。寺名兴教则是唐肃宗题写的,寓意在于大兴佛教,此后兴教寺的名字就流传下来。在玄奘法师之后,他的两位高徒,圆测和窥基也先后埋葬在兴教寺。其中窥基是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精通佛法,有百部疏主之称。而圆测是新罗王孙,对唯识的经典很有造诣,三座塔呈品字形,至今仍存在于寺内。

关于兴教寺,《游城南记》中有“越姜保,至兴教寺,上玉峰轩,南望龙池废寺”[2]的记述。张礼是北宋人,这篇游记写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这时候的兴教寺还比较完整,玉峰轩刚刚修建。《长安志》则记载“兴教寺。在县南五十里。总章三年建”[3],说其位于万年县南五十里,也就是这时候寺庙仍旧存在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嘉靖陕西通志》卷二十八记载道:“兴教寺在城南六十里,唐总章二年建,内有三塔。其中塔特高大者为唐三藏元(玄)奘法师瘞身之所,尚书屯田郎中刘珂铭。左为慈恩基公塔,太子左庶子李宏度铭。右则大周园则法师塔,铭之者贡士宋复也。寺之北有玉峰轩,宋元丰四年知永兴军吕大防建,今惟存长安令陈正举记石。”[4]《陕西通志》是明代赵廷瑞修撰,成书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由此可见在嘉靖年间兴教寺已经没落了,不仅寺庙破落,玉峰轩也不复存在。

根据记载,兴教寺建寺不久遇到武宗灭佛,当时景象是僧人离去,寺院荒凉,以至于游者伤目。后来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安国寺僧义林命徒令捡重修塔身,但唐末战火纷乱,兴教寺也未能幸免,再度荒废。宋神宗元丰四年,吕大防游览兴教寺,发现此处俯瞰樊川风景秀丽,因此修玉峰轩,并树碑以记。金元时期,兴教寺再一度毁于兵火,至有明一代重新修建,明天顺二年至成化二年(1458—1466),重修寺宇,寺始复兴。其后又在明正德和万历年间进行了修缮,到了清代有记载的最后一次修缮,据兴教寺内现存的清代乾隆皇帝时期的铜钟记载,一名和尚见寺钟已毁,为复兴寺院而重修,之后兴教寺在同治年间毁于战火,一度破败[5]。到了民国时期,在1922年、1925年两位主持修建法堂、配殿。1930年,朱子桥重修寺院。1939年,程潜等集资修建。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兴教寺的修建也卓有成效。

兴教寺建成之后,千百年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经历了统治阶级的兴佛和灭佛,经历了战火和自然灾害,如今,仍旧矗立在少陵原畔,俯瞰着沧桑变革的樊川胜景。

二、兴教寺变迁

兴教寺始建于唐初,后来经过多次的修缮和改建,但总的格局仍旧是坐北朝南,俯瞰樊川。唐代初建时期的规模比较大,从现存的记载“东至韦村、西至江坡,南至官渠,北至原楞”“寺内常住置地三顷”等,都可以看出,初建时期的兴教寺面积较大[6]。其中玄奘法师灵塔是方形五层的实心青砖塔,高21米,造型古朴庄重。窥基灵塔三层,高约7米,外形朴实无华,两塔同属于叠涩出檐的造塔结构。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分圆测骨骸葬于玄奘法师身边,修建新塔,并修缮了窥基灵塔,当时“金轮宝铎,层构双耸,塔下环以广庑,创修献殿六楹”。张礼在《游城南记》中也提到“殿宇法制,精密庄严”,说明在宋代时期兴教寺也有不小的规模。《开元寺创建兴教院碑记》中记载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兴教寺时写道:“三月初十日建正殿五间,北向、东、西禅堂六间,韦陀殿一间,南向,殿傍左右为二门,以便出入。”“上梁时西域番僧十六众不知从来,偶尔毕集,各持天轮、地轮、宝仵、金锡杖、宝瓶围绕蹈舞,威仪整肃。”[8]可想而见当时的壮观场景。

民国时期,兴教寺经历了几次重修。1922年,修法堂五间。1925年,建东西配殿十间。1930年,朱子桥补修三塔建三塔亭,石刻三法师,重刻测师塔铭,并修建僧寮和钟鼓楼。1939年程潜等出资修建大雄宝殿五间,藏经楼五间,重修围墙、山门等。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1996年年底,兴教寺一共新增殿宇僧舍84间,整修改造原有殿堂楼舍25间,使兴教寺的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兴教寺由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法堂、禅堂、藏经楼以及三藏法师纪念堂组成。其中山门题写兴教寺,左右分别题写“法相”“庄严”整个山门宏伟大气。大雄宝殿正对山门,供奉的是明代的铜佛像。进门右手边是钟鼓楼,里面是清代铜钟。讲经堂在大殿后,藏经阁在东跨院,这里珍藏着大藏经等数千册经书以及巴利文《贝叶经》残片。西跨院是著名的慈恩塔院,是玄奘法师与其弟子窥基、圆测的灵骨安息之地。

近几年,兴教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使得兴教寺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应该算是新建的三藏法师纪念堂———三藏院,三藏法师纪念堂位于兴教寺西跨院内,利用精美的壁画与浮雕形式,将三藏法师历经磨难,追求佛法的故事展现了出来。不同于《西游记》故事的神话性,三藏法师纪念馆主要是讲述了真实的法师以及他不远万里寻求佛法的故事。

三、兴教寺价值与存在问题

兴教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极具保护价值。兴教寺中最有价值的是两座唐代古塔———玄奘灵塔、窥基灵塔以及一座宋代仿唐制的石塔———圆测灵塔,玄奘灵骨塔有五层,上四层是实心,底层有拱形洞,内设玄奘法师彩塑一尊,塔背上刻有《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而玄奘灵塔也是我国最古的仿木质石塔。在三座塔北边有三间塔亭,陈列着玄奘法师和两个弟子的石刻,分别是《玄奘负笈图》、《玄奘行程图》、《玄奘传记条幅》,讲述了玄奘法师的故事[9]。

但兴教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此,在2000年兴教寺文物鉴定工作中又发现了刻有唐代捣练图的青石石槽,捣练图不仅图像清晰,而且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唐人捣练图真迹,对以后对唐代日常活动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10]。兴教寺藏经阁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数万卷,还珍藏有巴利文的《贝叶经》残片数卷,是研究佛教的珍贵资料。寺内供奉的有一座明代铜佛像和一座缅甸玉佛像。在大殿外山墙顶部现存着明代永乐年间壁画数十幅,这些残存的壁画仍旧色彩鲜艳,宗教情感充沛,有很强的艺术性。例如其中的《南无降魔如来会》和《太子游苑图》不仅人物饱满,端庄秀丽,而且有很强的宗教价值和艺术性[11]。

兴教寺作为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不仅景色秀丽,而且有着很强的历史意义和宗教意义,但是兴教寺目前也存在很大的发展问题。

2013年兴教寺因为拆迁问题走上了风口浪尖,而拆迁的主要原因是要申遗,在多方协调之下,国家文物局给出了仅对1990年后建造的对寺院整体的历史性和完整性造成影响的建筑进行拆除的答复[12],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何去解决,如何让文化遗产在得到保护的同时继续发挥其历史作用等问题也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一点。我国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算来有上百年历史,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就出台了《保护古物推广办法》[13],但是由于我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历史处境和客观现实,战争期间大量文化遗产被破坏,大量文物流失海外。花钱申遗,甚至破坏文物的申遗到底有什么意义并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但是这次拆迁风波给兴教寺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随即带来的是更大的客流量以及接待量,这对兴教寺来说是一个挑战,在新闻发出去不久,平时除去法会时间每天接待百八十人的寺庙,一天的客流量增加了数倍,这对如何接待以及如何保护寺内珍贵文物而言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同时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认为寺院内存在大面积的违章建筑需要拆除。这些建筑是在原有基础上由信徒一起出资修建的,目前关于拆不拆除仍旧是一个两难的问题[14]。为了申遗将兴教寺扣在了利益的链条之上,但是真正的文化遗产、宗教遗产往往是以文化内涵来吸引人的,将文物保护单位开发成为旅游景点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却也有它的不利之处,这一点是兴教寺在向旅游盈利化转变过程中要考虑到的问题[15]。

兴教寺所在的长安区本身就是我国汉传佛教祖庭集中的地方,仅就樊川一带就有八大寺院,加上其他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使得长安区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比较吃力,分配给每个单位的保护资金非常有限,基层文物保护部门有心无力,上层管理部门分身乏术。放大到整个西安市而言,在文物保护上的压力都非常大。

西安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兴教寺一带离市区比较远,交通不发达,而且兴教寺与周围其他的景点,例如华严寺、杜公祠、牛头禅寺、杨虎城将军陵园等没有形成旅游网络,这样使兴教寺在旅游竞争中缺少竞争力和良好发展前景。并且由于长安区文物保护景点多,但是各景点比较分散且比较小,单独很难发展成为知名景点,因此兴教寺如果要谋求发展,就不能只注重自身的发展,最好能够将这兴教寺一带的景点整合成为一个旅游链条的话,将可以使这些旅游景点的整体竞争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篇4:历史最悠久的西安蜂蜜凉粽子

据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瘐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俗称“蜜淋”,意思是给凉粽子淋上蜂蜜,并载于唐韦巨源的《食谱》。

蜂蜜凉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蜂蜜,做法也简单。把糯米用水洗净,在水中泡一泡,将粽叶窝成底尖上圆的锥形兜,放上糯米包严,用麻绳扎牢。然后放入锅内,倒入足量清水,大火煮熟。煮好后,捞出粽子,一个个摆开,收干表面的水分。最后调好蜂蜜、桂花酱备用。

蜂蜜凉粽子食用时很讲究,要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芳甜的蜜汁,配合着凉糕软软的口感,实在太搭了。这时的粽子吃起来甜而不腻,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别有一番风味,真是夏日理想的一种解暑佳品。

蜂蜜凉粽子不但味美,还是一种养生食品。糯米温和滋补,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作用。蜂蜜有清热解毒、润燥止痛的良效,另外,它还有美容的功效呢。

篇5: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11年5月16日至22日,我们一行40人,在刘远军老师向德富老师卢川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收获不小,启发很大。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称,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纷纷定都于此,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文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实录

㈠ 唯一的帝王合葬陵——乾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有“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唐时代精神。

㈡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贤庄,自1936—1946年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内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周恩来、朱德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件、回忆录623篇及照片3000张。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桥梁”的历史。党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先后都在办事处居住过。经念馆内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㈢张学良公馆

1935年9月13日,蒋介石为了“围剿”陕北红军,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公馆大门开在北墙正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楼2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对蒋实行兵谏,布置其战略部署,并草拟了八项抗日主张。12月23日--24日,南京政府、中共代表团和张杨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六项协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㈣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

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唐代墓葬壁画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历代陶俑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历代陶瓷器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历代建材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汉唐铜镜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句。金银玉器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历代货币已注册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册(即不包括在总藏品数之内)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除上述八大类外,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五、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六、秦俑博物馆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 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

了古代军阵之谜。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 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七、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北广场 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

八、华清宫

篇6:历史小话剧剧本:西安事变

编剧:工商11-5 人物:旁白、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侍卫 道具:椅子、桌子、书、侍卫的枪、作战地图

镜头一,地点,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张学良的办公室,1936年12月11日,旁白: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西北去攻打红军。12月4日,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和杨虎城率部队到陕北前线“剿共”。张、杨连续几天力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都遭到蒋的严厉训斥。

张学良:虎城兄,今天你到老蒋那里去了,老蒋怎么说啊?

杨虎城:唉,还不是老样子,他说,要让他联合共产党抗日,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他说我们不要上了共产党的当。连你都劝不了老蒋,我去也是白去啊。看来老蒋的心真是铁做的。张学良:虎城兄,你我都是中国人,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寇占领我东北已经五年了,我哪天不是盼望着打回东北老家啊。可是如今老蒋却硬是要我们在这里打共产党,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啊,我实在是忍受不了了。12月9日那天西安的学生游行要去向老蒋请愿,宁愿被打死也要前进。唉,幸亏当时我们东北军和你西北军都没有开枪,否则真是民族的罪人啊。我们身为军人,还不如这些学生勇敢,真是羞愧啊。真是对不起东北的三千万父老兄弟。明天我最后一次去劝老蒋联共抗日。如果老蒋再次拒绝,那我们只好“兵谏”了。

杨虎城:好吧,如果真的到了行动的时候,我们西北军密切配合东北军,两军共同行动,活捉老蒋,逼他抗日。镜头二:

(旁白:第二天张学良来到蒋介石住所华清池,蒋介石正在阅读文件)侍卫:委员长,张学良将军求见。蒋:让他进来。(侍下)张:委员长,你好!蒋:好呀,我正要找你!

张:委员长,我还是来请求抗日的。蒋:看,你又来了!

张:你看看,日本占领华北后,现在又企图灭亡华北,如再妥协,不加以制止和反击,整个中国将轮于敌手,到是我们就成为千古罪人了。蒋:没那么严重。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剿共”。

张:共产党一再表示愿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而且也拥护你为最高领袖,到时你不但是最高领袖,还将成为全民族的伟大英雄。

蒋:汉卿,你还年轻,你这是受了共产党的欺骗!

张:委员长,内战无论谁赢,都会使中国力量削弱,使日本坐收渔人之利呀!蒋:好啦,不要再讲啦!我决心已下,不会动摇。张:委员长,我个人和东北军始终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过去,无论风风雨雨,我们都支持你,甚至代你受过。九一八的不抵抗政策,完全是由你决定的,而我却遭到全国人民的攻击和唾骂。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完全是为了维护你的威信,以利于今后领导全民族的抗战。今天我们的态度依然如故。(声泪俱下)

蒋:(一拍桌子)张学良,我告诉你,即使你用手枪把我打死,我“剿共”的政策也不会改变!

张:(悲愤)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我走了!蒋:(恼怒):太不像话拉,教训起我来了!旁白:

张学良最后一次劝蒋联共抗日的努力失败了 第二幕

【杨虎城坐,赵四侧立。两把椅子】

【张学良上,杨虎城猛地站起,和赵四一同迎过去】 杨:张兄,怎么样?委员长怎么说?劝动了么?

张(笑):哈哈,还不是一样!我一提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他就爆炸了,一炮把我轰了出来,还赏了一顿教训,什么“攘外必先安内”,根本就是勇于安内怯于攘外!这块大石头!杨:事到如今,还这么糊涂!咳!

赵【扶张,神色担忧】:委员长的名字真不该叫介石,改叫顽石!汉卿,杨主任,这如何是好?

张【看赵,坐】:难道我们就听天由命?难道全中国就听天由命?!杨:不行!我们有责任,尽人事然后听天命!赵:可是,不值得„„

杨:有什么?就是把十七路军这么扔出去了,也摔得响,摔得值!张:„„你可当真?!

杨:笑话,我们可是中国的军人。

张:哈哈哈,说得好!连我这个“不抵抗将军”,也真的不得不抵抗一次了!如果以身作则,就能叫委员长警醒过来,那我们个人不如豁出性命进这最后一谏。第三幕

旁白: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于杨虎城在屡次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停止内战而遭到蒋的严词拒绝之后,为了民族大义,两位将军毅然决定扣押蒋介石,实行最后一谏——“兵谏”。12日清晨,华清池里枪声响起,仿若春雷。

【士兵一队押蒋介石上场,在张学良杨虎城面前停下】【张杨并肩而立】 【一士兵搬椅子放在蒋身后】

士兵队长:蒋委员长坐!(不是很恭敬的语气,带一点命令)【蒋忿然,坐】【士兵二人拿枪站在后面】 【张挥手示意其他士兵退下,队长站在张身侧(跨立,站远一点)】 蒋:汉卿,你这是什么意思?

张:委座受惊,我要说的,仍是那老一套。蒋:我不答应又怎样?

【杨上前,从腰间拔枪指蒋,怒视】杨:没有不答应!国之将亡,委座不仅不联合全中华一致对外,还强令国人自相残杀!甚至捕抓各界爱国志士,对手无寸铁的学生暴力镇压!倒还真是爱国有罪,卖国有赏了!委座眼睛迷糊,今日我乃为您擦亮!【期间,蒋站起,背对枪口,神情佯装不屑】

【(杨说完话)张上前按下杨的枪口】张(对蒋):西安全市已由东北军和十七路军接管,惊扰委座,多有冒犯,请您海涵!即日我于杨将军将通电全国公布事变,请委座斟酌!(对士兵)张:送委座回公馆!【士兵押蒋下】 【张扬随下,队长随下】

旁白: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于杨虎城联合全国发表抗日救国8项主张的通电,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震惊世界。第四幕

旁白:同日,张学良密电陕北保安中共中央。当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一个方桌四个凳子,桌上茶杯,地图】 【周恩来上,面对观众坐,其他三人随意】 共产党员甲:没有想到,少帅竟做出如此惊人之举!

共产党员乙:少帅冲动!如今老蒋被扣,老汉奸何应钦倒是终于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借口,趁机借刀杀人!

共产党员甲:亦不知宋美龄夫人又将如何?——国民党内部已经大乱了,莫非又要来一轮中原大战?

共产党员乙:西安事变实乃保国之壮举!共产党员丙:甚是。西安事变是为了抗日救国,为了一西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全国而发动的,这是它的进步性质,然而,事实多少带有军事阴谋的方式。扣留蒋介石然而其力量并未受损,国民党内派系复杂,如果处理不妥,确有可能造成大规模内战!【周恩来立发言】

周:(之前一直沉默,现在沉着冷静开始发言)诸君,如今张杨两位将军向我们发来了电报,邀请我党代表去西安谈判,若此行顺利,则可以令事变走向更积极的前途,即结束“剿共”内战,使我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得以早日实现,使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这是全国人民所希望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凝聚起来反抗侵略的基点。三人一齐:说得好!我党亦要为国尽心尽力。【下】

旁白:17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率领代表团,带着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和平解决”方针,到西安与张、杨将军以及国民党进行解决西安事变的三方和平谈判。第五幕

旁白:1936年12月22日,宋美龄一行作为国民党代表抵达西安。【蒋介石来回踱步】 【宋美龄上】

宋:(激动)Darling!【蒋转身】蒋:夫人!你来了?

宋:若不是汉卿尚且顾及与你的兄弟情义,你怎么还见得了我?眼下国内舆论十分不利,何应钦要打,共党要和,你还不快定夺!蒋:我要剿共,攘外必先安内。

宋:汉卿尚识大局,你却糊涂了么?我来,是抱了必死的心的,但汉卿不是要你的命,更不是要我的。他不过要联共抗日。

蒋:夫人,差异。吾妻爱国明义,须知今日一切以国家为重。共匪乃心腹大患,一日不除,我一日不得安宁。

宋:若当真以国家为重,当务之急乃与之共御外侮,你若能联共抗日,不仅保得自己安全,更能置共党于麾下!这道理,你竟不懂么? 蒋【沉默半晌】:好吧,你代我与汉卿去说。【下】 第六幕

旁白:1936年12月23日至24日,在西安张学良公馆,宋美龄、宋子文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周恩来等中共代表进行谈判。

会上,周恩来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即:

一、改组南京政府,驱逐亲日派。

二、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

三、即刻停止“ 剿共 ”,联共抗日。

四、召开救国会议。

五、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六、蒋介石回南京后,保障张、杨将军安全。【两张方桌拼起来成横桌】

【共党周恩来,记录员一边,张杨一边,美龄和子文一边】 宋子文:„„不成,中日武力相差太悬殊,不能马上抗日!杨:如今还说不能,莫非真要待到亡国么?

张:如若国共两党、全国人民联合,四万万的中华人怎么会亡于区区日本!

宋美龄:汉卿莫要激动„„只要红军服从国民政府改编,听从我党同意调遣,介石亦愿意停止内战。【众看向周】

周:如果蒋先生接受并保证实行我党提出的要求,整个红军将以大局为重,在保有完全自主领导权的前提下接受改编,之前的事,我党既往不咎。宋子文:好,我党会慎重考虑。【众人点头】

周:蒋先生违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十年内害了多少革命党人,我党此次并非忘记了他们的流血牺牲!然而当下情势危急,不抗日无以图存,不团结无以救国,我党愿意以中华民族为先!且我曾是蒋校长的部下,于情亦愿此事和平解决。

张、杨:周先生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德报怨,令人钦佩!我们保证委员长安全回南京。宋美龄:介石愿以人格担保,兑现承诺。

周【笑】:衷心期望蒋校长回去,领导抗日到底。第七幕 【卖报郎上】 卖报郎:卖报!卖报!大号外!张、杨将军接受共党调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将军亲自送蒋公回南京!

学生甲【走上前】:报郎,一份报!

卖报郎:好嘞!同学,你们今日怎么不游行了? 【递过报纸】

学生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举报纸高呼】张学良将军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然建成,我这就参军打鬼子去啦!【学生转身,走】

卖报郎:哎呀!等我!我也去!【追去】【下】

上一篇:2011考研高分范例 心得下一篇:梦见歹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