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024-04-16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精选6篇)

篇1: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金钗(chāi)三缄其口(jiān)颔联(hàn)纨绔子弟(kù)B.给养(gěi)危如雷卵(lěi)分娩(miǎn)妩媚多姿(wǔ)C.俟机(sì)沆瀣一气(hàng)奶酪(luò)不容置喙(huì)D.奇葩(pā)不谙水性(ān)城垣(huán)风流倜傥(tǎng)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B.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C.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平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落晨星。D.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政府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B. 这篇文章其中分析了形式,辨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大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全心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C. 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时间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D. 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红星小学门卫王然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小热病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 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①④⑤②③⑥

B.②⑥①④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 D.⑤③②⑥①④

5.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和宋代豆油“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 见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6.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产听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一些民见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豆油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动工。“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

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书院教育直接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同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 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5.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7.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C.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也,后家新安。少慷慨,以胆略见称,容貌魁岸,有雄杰之表。性又好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旨。周太祖见而异之,令与诸子游集。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袭爵新义郡公。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进平范阳,拜永州刺史。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高祖作相,迁和州刺史。陈将频寇江北,前后入界。擒屡挫其锋,陈人夺气。开皇初,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以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于是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及大举伐陈,以擒为先锋。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进攻姑熟,半日而拔,次于新林。江南父老素闻其威信,来谒军门,昼夜不绝。陈人大骇,其将相继降之。晋王广上状,高祖闻而大悦,宴赐群臣。陈叔宝遣领军蔡征守朱雀航,闻擒将至,众惧而溃。符蛮奴为贺若弼所败,弃军降于擒。擒以精骑五百,直入朱雀门。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注〕:“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时贺若弼亦有功。乃下诏于晋王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

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赐物万段。先是,江东有歌谣曰:“黄斑青骏马,发自寿阳浚,来时冬气末,去日春风始。”皆不知所谓。擒本名虎,平陈之际,又乘青骏马,往反时节与歌相应,至是方悟。其后突厥来朝,上谓之曰:“汝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对曰:“闻之。”上命左右引突厥诣擒前,曰:“此是执得陈国天子者。”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俄征还京,上宴之内殿,恩礼殊厚。无何因寝疾,数日意卒,时年五十五。(节选自《隋书•韩擒虎传》)〔注〕撝(huī):挥手呵斥。

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 稍:稍稍。B.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说下之 说:劝服。C.高祖潜有吞并江南之志 潜:暗中。D.半日而拔,次于新林 次:驻扎。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韩擒战功显赫的一组是

○1擒有文武才用,夙著声名 ○2委以平陈之任,甚为敌人所惮 ○3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4来谒军门,昼夜不绝 ○5闻擒将至,众惧而溃 ○6遂平金陵,执陈主叔宝 A.○1○2○3 B.○1○4○5 C.○2○4○6 D.○3○5○6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擒自小以有胆略知名,容貌魁伟,有豪杰的仪表。周太祖很赏识

他,让独生子与他交往。在任职刺史后,屡次击败陈军的侵扰,陈人丧失了锐气。

B.韩擒揣摩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在伐陈时担任先锋。他率领五百人,半日攻下姑熟,陈人大惊,其将领相继投降。高祖闻讯十分喜悦,大宴群臣。

C.韩擒声名令陈军感到恐惧,陈叔宝遣部下镇守朱雀航,但军士逃散。其时贺若弼打败陈将任蛮奴也有军功,高祖在表彰韩擒的同时也表彰了贺若弼。

D.韩擒平陈的经历与此前江东的歌谣相应,当时人们不知歌谣何意,平陈之后才得以明白。韩擒被征召回京后,深受皇上礼遇,但不久却因急病而死。

11.把第I 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陈人欲战,蛮奴撝之曰:“老夫尚降,诸君何事!”众皆散走。(2)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2)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雁阵惊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雨 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照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它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也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的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看去,象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14.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

(2)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16.文中“老人和娃儿”在雨天各有什么不同的意趣?老人为什么“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6分)

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8分)

六、(15分)

18.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

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20.穆家寨中学高三(1)班将于下周举行以“读书乐”为主题的读书心得交流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

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6分)各 位 同 学,今 天 我 们 召 开 一 个 读 书 心 得 交 流 会,主 题 是 “ 读 书 了 ”。

希 望 各 位 踊 跃 发

言,让 大 家 分 享 你 的 阅 读 心 得。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某杂志社登了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其中一些数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例如对“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7.2%,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表示难以评价的为22.8%,对“过马路闯红灯”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5.2%,对“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表示难以评价的为18.6%,对“诚实意味着吃亏”表示难以评价的为33.8%。有人认为,这些数据显示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有人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出多数青少年思想仍然很健康、很阳光。有人认为,“难以评价”就是因为不想简单地赞同或反对,恰好表现出当代青少年思想的多元化、个性化。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篇2: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二十八年,一个令人惊讶的数字,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而他,鲁滨孙,就在海上漂泊了二十八年!

这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触。

一六五九年九月三十日,一个人在一次航行中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逃出了孤岛,这个人就是倒霉而又幸运的鲁滨逊·克罗索。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可见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独特的个性体现了出来,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就这样,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还是坚毅的人。他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的”,“我要尽全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 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得的。

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再说了,没有一个人讲话,多孤单呀!我准会憋死的!可见鲁滨逊是多么乐观向上!我觉得人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取得最后的胜利!

鲁宾逊漂流记》读后感

《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吃了千辛万苦,生存下来。但回家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终于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撼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假如我是鲁宾逊……

假如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

在鲁滨逊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人类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人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个学科学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前进。同时,还必须在做好每一件事后力求精益求精。

鲁滨逊也是一个常人,他没有什么惊人的本领可以在这凄凉的环境中久久地挣扎。为了重新拾起勇气,鲁滨逊写了一张利害差异表,把种种可能都分析出来。无论是出于消极还是积极,这使得他能够冷静下来,从只会空想的日子里解脱了出来,学会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而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改善现状。

一个名人说过:苦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来说则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垫脚石。是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把所有的烦恼一扫而光,把困难化为前进的动力。困难来临时,我们要认真冷静地分析这件事产生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排除和克服,而不是盲目地发泄和不切实际地空想,这样做不但徒劳无获,而且是在浪费时间和精力。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宾逊的性格。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没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训养山羊,晒野葡萄干,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晒面做面包。在岛上的第24年,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就这样,鲁宾逊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宾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现在,在西方,“鲁宾逊”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

所以,给我们的精神启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智慧与胆识于一身,冒险与开拓等等……

鲁滨逊曾经这样说道:“我的脾气是要决心做一件事情,不成功决不放手”、“我会尽力而为,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他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版都要四十二天。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来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种植园,有牧场,有两处较“豪华”的住所……这些没有一件不是费了很多力气,付出了无数汗水、克服了许多困难才换来的。这样的生活对于那时的鲁滨逊来说,可以算得上豪华了。相比那些遇到问题便退缩的人来说,鲁滨逊是多么的坚强啊!

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问题便退缩,不敢勇敢面对困难。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要说冒险了,连小小的家务也不让小孩子做,天天总是说:“我的小宝贝啊,你读好书就行了,其他的就等爸爸妈妈做就是了。”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如果你连家务都不会做,你能生存到吗?读完这部著作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像书中的鲁滨逊那样在大海遭到风暴,我能向他那样与风暴搏斗,最后逃离荒岛获救吗?恐怕我早已被那大海所淹没,被鱼虾所吞食;如果我漂流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会劈柴吗?会

打猎做饭吗?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呢!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坚强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争取,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滨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

写作背景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离智利400英里之遥的安·菲南德岛上达4年4月之久,四年后他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当他被救回英国时已成了一个野人。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使“鲁滨逊”成了当时中小资产阶级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形象。他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塞尔柯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他和鲁滨逊都被说成有捕山羊和以羊皮为衣的经历,也都被猫骚扰过;他们也都驯养过山羊和同猫作伴,还都抽时间向上帝祈祷过。但鲁滨逊在其他方面并未借助赛尔科克的经历。本书成书于1719年左右,在作者快年届60时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小说和报纸之父”的美誉。

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大,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主人公鲁滨逊十分乐观,充满了斗志,体现了自我奋斗的精神,他的创造性劳动及成果也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如果一个人遭遇困境,而无人解救就必须学会乐观地去改变现状,而这需要像鲁滨逊那样有惊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我们阅读完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所能体会到的。

鲁滨逊是一个充满劳动热情的人,伟大的人,坚毅的人。孤身一人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与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鲁滨逊又是个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

首先,鲁滨逊是一个不安分的冒险者。在家中,父辈所有的希望全都放在了鲁滨逊一个人身上。父亲要求儿子老老实实地靠自己的勤勉和努力挣一份家财,过一辈子安适而惬意的生活。但是这个孩子遨游四海的念头从没有改变过。于是,他背着家庭,私自出海,尽管道路坎坷,可是最终一种“神秘而有力的天数经常逼着我们自寻绝路,使我们明明看见眼前是绝路,还是要冲上去。”情感战胜了理智。在鲁滨逊看来,没有比冒险和开拓进取更刺激和好玩的事情了。骤然成为巨富,和妻子、孩子的家庭之乐,岁月催人老的无情,这一切依然难以阻挡鲁滨逊的步伐。侄儿的劝说,不过是鲁滨逊伺机而动的诱因,真正的原动力仍然是他不习惯平凡生活、无意安适生活的所致。这样,鲁滨逊开始了新一轮的冒险历程。

第二,鲁滨逊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鲁滨逊漂流记》中最精彩的一段莫过于他在岛上生活的日子。人们常言,人生不如意事者十之八九。若我们有机会置身于几近与世隔绝的孤岛,那么就可以体验生存的极限究竟有多

大,自己承受的压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鲁滨逊不是一个幻想家,也非在困难面前消极作为的懦夫。他注重的是实际,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于是,在28年的孤岛生活中,生存成了他整日整夜“劳心劳力”的主题。搬运船上用品、营造住处、驯养山羊、种麦植稻、置办桌椅、烤制面包等等,都在他的手脚并用中施展开来。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他都在为满足的愉悦而努力、而奋斗。苦变成了乐,艰辛成为了享受,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有什么不能做到的呢?仔细读读鲁滨孙制作面包的情节吧,在那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的精巧,人类的智慧和人类的创造,可以证明“人类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故而,在《鲁滨逊漂流记》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奋斗者的拼搏心声,看到的是一个开拓者的奋斗足迹。

第三,鲁滨逊展现了一个独立人格的大写的人。如果说笛福用第一人称“我”来称谓鲁滨逊是一种写作手段的话,那么在这部小说里要表现的人物形象则是一个艺术和思想合一的。在家里,鲁滨逊置父亲的劝诫于不顾,私自出海,体现的是一个不同于父辈的“叛逆者”的角色。而在孤岛上——一个完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地方,仅有的就鲁滨逊一人而已。想要在那里生存下去,需要展现的是乐观进取的个人主义精神。鲁滨逊正是这一舞台上的成功演员。但是应该看到,笛福塑造的这个人物,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当的局限性。比如,鲁滨逊在海岛生活的日子,实际上就是早期资产阶级殖民史的缩影,是为追逐利润,为扩大市场向全世界进发的历史。它并非春风化雨、和风送暖,而是伴随着血与火、刀与剑。鲁滨逊去非洲搞贩卖贸易,既是证明。又如,我们赞赏笛福否定教会禁欲主义的历史意义,但是作者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鲁滨逊眼里,一切可用的标准在于有用,包括上帝在内。人类情感中相当重要的亲情关系在他那里并不占重要地位,三个孩子的诞生和妻子的去世也没有让他有什么激动之处。他最关心的,仍然是向

殖民地的进军和对财富的强烈占有。

如果我是他——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千辛万苦地生存下来,但想回人间的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于1687年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翻开书的第一页:“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我从扉页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反感,任性,娇气,依赖性强而动手能力差,这的确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缺点,但我们不甘心承认这些,我们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吗?可为什么,周围的人总要给我们戴上这顶“帽子”呢?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果我是鲁宾逊。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与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篇3: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一、理性回归

语文命题的理性化追求必须在继承基础上实现适度创新,保持开放的姿态。如果总是固守曾经的地域特色,固守以前的命题风格,就会拘束自我,造成命题的狭隘和短视;但总是一味借鉴,没有自己的风格,则没有个性,更不利于高考的稳定性。从这一层面看来,2008年高考湖南卷给人一种惊喜。

1. 坚守

2008年湖南卷依然坚持了以往的命题风格。题型没有做出更改,试卷结构模式保持原样,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继承性与稳定性。就命题材料选取而言,继续保持了文化追求态势。首先表现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素材选取既有文化遗产、中华文化传统节日、韩愈的诗句,又有大国心态,开放中国,而传统文化则无一例外地都要求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作文则直接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其次表现在美学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完美融合。现代文阅读题直接选取了朱光潜的美学著作《谈静》,科技文阅读则选取了关于“不对称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不对称性”也是关涉美学的话题,作文“草色遥看近却无”则是典型的“距离与美”的阐释。

2. 开放

2008年湖南卷的命题很“出人意外”。“意外”之一是命题材料的变化。科技文阅读选取的“不对称性”话题是社会科技类文章,一改以前稳定的纯自然科技类文章;文言文阅读材料则由史传文取代了文言散文;现代文大阅读则由关于美学的议论性文章取代了以前的更重抒情性的散文体文章。“意外”之二是作文命题形式陡变。前两年的标题作文似乎一直被人们看好,但今年却借鉴2007年北京卷的命题模式,改为新材料作文,从对韩愈的两句诗的理解来进行写作。这种“意外”虽让很多人措手不及,却让我们看到了“意外”中的开放。自然科学类、文言散文类、重抒情的散文体类文章固然是考查的重要素材,但社会科技类、史传类、议论类散文也应该是考查的主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作文命题敢于大胆借鉴北京卷的命题形式:这些变化极大地体现了湖南卷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所以我们应该为这种“意外”而叫好,这种意外恰好表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语文学习决不是单一文体的学习,备考也决不能是单一题型的备考。这也给我们备考的师生提了个醒:备考需全面,更需理性。

二、理性考查

2008湖南卷的理性追求不仅表现在其坚守和开放的命题观念上,更表现在具体的命题角度和能力考查上,全卷立足于语言与思维双翼,切实体现了高考语文由知识立意走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更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整融合。笔者仅就试卷所体现的语言意识和能力意识两个方面来谈:

1. 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是2008年湖南卷的突出特点。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命题直接由具体词语切入。古诗鉴赏一改以前要求全面赏析整诗、整联或整句的考查模式,直接借鉴全国卷模式考查词语“愁”的具体内涵和作用;而现代文大阅读17题直接考查“感受”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20题则要求“从每部分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每部分内容。

二是命题暗指具体词语。虽然命题表面看来是考查其他考点,但其实质却落在具体词语的理解上。如12题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B项错误主要在“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这是对“恬如也”错误理解,原文是:其视入狴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恬如也。可见“恬如也”是他们对于坐牢恬然自适的一种精神态度,而不是“过得安然舒适”。

语言意识是语文考查的根本,这种指向语言的考查模式更有助于学生养成语言意识,更好地贯彻阅读教学的细读原则。

2. 思维能力

侧重思维能力考查是2008湖南卷最突出的表现,试卷包含了更多的“智性含量”,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考查逻辑推论。

虽然推论题目在科技阅读文中经常出现,但却是历届高考中逻辑推论考查最突出的一次。此次科技文阅读就以三段论为例进行了阐释,而第9题则明确要求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本套试卷中表现最突出的是第18题。现代文大阅读《谈静》本身就是一篇逻辑推理非常严密的说理文,所以第18题直接考查逻辑推论:“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这两个推论句是严密的因果推论,必须依据前后语段进行推断。难度较大,能力要求很高。而第6题考查语句衔接实际上也是逻辑推论:因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所以“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因而“凡是华人聚集的地方都能看到“龙”的身影”。这也是典型的因果推论。

第二,考查对比思维。

对比思维能力考查是常见的思维考查形式,因为“比较法”是文本阅读的一般方法。此套试卷承袭了以前的诗歌对比赏析,不仅就诗歌本身对比,而且题目明确“愁”字“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对比考查的意图很明确,这是从相异点进行考查。而第19题直接要求“比较第五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这是从相同点进行考查。对比考查的两种形式都很完备。

第三,考查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必备的思维能力。本套试卷突出表现在作文考查中。韩愈诗歌“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包蕴的哲理本身就是辩证思维,其具体的分析更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置身太近不妥,所以需要有适当的距离;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距离说”的美学原则本身就是辩证原则。所以在解答作文题时不仅要注意审题时的辩证思维,而且在具体行文中更需强调辩证地认识事物,决不能够执其一端,不及其余。实际此题的命题意图就在于考查全面地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4: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一方面,从经济社会的大背景看,在百年奥运来到中国之际,中国也面临着某些政治势力和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南方雪灾、“藏独”闹事、汶川地震、洪涝旱灾等接踵而至,在考验着国家应对能力的同时,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另一方面,从基础教育的发展实际看,我省高中学段正处于新旧课程的交替时期,湖北省新课程即将在全省范围全面铺开。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使得本为例行考试的2008年高考显得非同寻常,人们对2008年的高考有了特别的关注和期待,高考试卷的“附加值”大大增加。而其中的语文试卷,尤为众人瞩目。

如何以更为成熟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如何在体现语文高考试卷学科功能和选拔功能的同时,又能赢得考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既能“叫座”,又能“叫好”?这是命题人不得不直面的课题。

高考过后,审视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可以看到,这份试卷认真总结了几年来的自主命题经验,更加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试卷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以及湖北省《补充说明》为命题依据,以“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为指导思想,进一步体现了湖北语文卷“彰显人文精神,注重审美意蕴”的一贯风格。全卷的科学性、技巧性和审美价值有了明显提高。从测试结果看,试卷的检测功能和选拔功能结合较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省中学语文教学的客观实际。

试卷注重考查语文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出偏题和怪题,保持了试卷内容、结构、题量、赋分和难度的总体稳定。各个考点所采用的测试题型,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的表述方式,主观题中的设问和情境设计等,都采用习惯的规范和用语,确保试题规范,并有效地控制了全卷的难度。试卷选材精当,关注时代热点,贴近学生实际,文化蕴涵深厚,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的融合,既体现出开阔的命题视野,又展现出寓学于考、寓教于考的积极导向。

二、试卷特点

1.遵循两纲,保持总体稳定

今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总体稳定。

一是试卷结构、全卷题量和赋分权重相对稳定。全卷七道大题23个小题,第一、二、三大题为客观选择题(共36分),第四、五、六大题为主观表述题(共54分),第七大题为作文题(60分)。各大题的题量及赋分权重均与往年一样,保持稳定。

二是内容稳定。命题坚持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依据,力求契合高中阶段教学的现状和特点,注重考查语文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不出一道偏题和怪题。例如,对字音、字形的考查,2007年的全国高考大纲是要求识记“常用字的字音”和“常用字的字形”,而2008年的全国高考大纲却删去了两项中的“常用字”,这意味着扩大了字音字形考查的范围。但湖北卷在第1、2两题中坚持只考常用字,不用生僻字为难学生。

三是题型稳定。各个考点所采用的测试题型,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的表述方式,主观题中的设问和情境设计等,都尽量采用习惯的规范和用语。即使是命制创新的题型时,也争取在变中求稳,力求使试题与中学教学及考生现状、评卷因素等能够顺利衔接。如第21题要求考生尝试将古诗的语言转换成电影脚本,命题设计时先将前两个镜头脚本直接写出来,给考生一个参照,这样就避免了考生因为题型的变化而产生答题障碍。再如作文题采用情境式命题作文的形式,这在全国尚属首次,目的就是要以一段情境式的材料对作文题做简要的例析,帮助考生更好更快地理解作文旨意所在,让考生不会因题型的变化而手足无措。

四是难度相对稳定。今年湖北卷预设的难度值是在2007年难度为0.63的基础上略有下降。为实现这一目标,命题适当调整了现代文的设问层次,简化了答题思路;主观题的评分标准也适当放宽了尺度。例如第14题第﹙1﹚题的评分标准规定,三个要点中答对两个便可得全分。这样较好地降低了试卷总体难度,有效地平衡了全卷的难度等级。

以上四方面的稳定,较好地保证了高考语文湖北卷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中学教学和广大考生复习应考无疑也是十分有利的。

2.务本求实,引导中学教学

高考试题要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这是高考语文湖北卷坚持不变的努力。这里的“本”指的是“学科本体”,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教材(含课本和读本);二是指语文学科涵盖的全面、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本质性内容和要求。今年的湖北卷继续坚持这一导向,针对中学教学备考复习中存在的“资料满天飞、题海猛于虎”等舍本逐末的现实状况,命题有意识地加强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同时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力求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中学教学跳出题海和机械操练,务本求实,固本自强,真正回到学科能力培养的正确轨道上来。

命题强调要与教材的学习勾联起来。例如,第1题的字音和第2题的字形,其字词大都出自中学语文课本或附录。第三大题文言文考查的字词和句式,也大都可以在中学课本中找到依据。如第10题词语解释中“受业”、“俾”、“植”等,都是在课文中学过或接触过相关的用法,占了该题四分之三的比例。又如第20题点评《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直接取材经典课文。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远离文本、架空分析的不良倾向,命题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引导中学教学重视文本。抓住语文教学之根本。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卷没有孤立考查书本知识或学科知识,而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无论是试题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情境的设计,都尽量贴近时代热点和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例如第3、4、5题的语言材料涉及校园班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现实内容和时代热点,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又如第22题要求拟写通栏标题,试题内容紧扣奥运火炬传递这个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把语文学科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彰显了“生活语文”的理念,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原则。

3.能力立意,致力内容创新

能力立意是湖北卷一贯坚守的命题原则。对大纲要求测试的五种能力如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评价鉴赏等,命题均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层次予以考查。例如理解能力的考查:第3题词语使用是否恰当的判断必须借助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这是考理解的低层次题;第6、7两题,考查对科技文中概念和判断的理解,是中等层次题;而第14题古诗鉴赏,一定要整体理解诗意才能解答,这是考理解的高层次题。不仅对不同层级的五种能力均有难易不同的考查,还力求在多种能力的交叉点上命题,以实现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4、20题,都是对理解、分析、鉴赏评价、表达等多种能力的考查,作文题则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检测。

内容创新就是力求用新的载体、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去实现对能力的检测。纵观试卷,今年的试题呈现诸多亮点。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今年又呈新面貌。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选用了《资治通鉴·唐记》《聊斋志异·武技》《颜氏家训·涉务》《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先祖事略》,而今年的《文宪集·龙渊义塾记》又有别以往。内容是赞扬古人办学兴教的义举,体例是名物类的古代散文,且出自明代大学问家宋濂之手,文笔清新通脱,是适于学生阅读的典范古文。

第六大题三个语用题,是精心打造的创新亮点。第20题点评是今年创制的新题型。要求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点评一段经典课文,其测试点并非课文点评本身,而是语言能力。要能够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点评到位,没有很高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不行的。点评批注是我国自古及今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如金圣叹点评《水浒传》、《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都与原著一样倍受推崇,流传至今。所以,这个题既考了语言运用能力,也在推崇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

2008年全国高考大纲在语言运用中新增了“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命题设计了相应的试题予以落实。如第21题,是今年初创的新题,把古代诗句变为现代白话文描写,这是从改写的角度考查语言运用。所以对诗句的理解不设障碍,以免干扰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检测。又如第22题,是在往年考查对偶句的基础上翻出新意,即在上下句中分别嵌入奥运火炬传递口号,既增加了难度,又突出了考查语言的主旨。这些题的创设不仅题型新颖,而且把“准确、鲜明、生动”的新增考点落到了实处。

作文试题稳中求新,具有新颖、新巧两大特点。一是题型新颖。用一段情境材料引出作文命题,谓之“情境式的命题作文”。而湖北卷近三年来都是命意式的材料作文,今年是旧貌换新颜了。这对开阔中学作文教学的视野会有积极的影响。二是设计新巧。命题者大处着眼,站在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的高度命意;而又从小处着笔,由具体的生活情境切入,引导考生联想思考;在引导语后又明确要求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作文。这前后双重的限制,使试题开放有度、限制合理,具有良好的测试功能。

4.博大厚重,展现人文情怀

注重审美意蕴,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一直以来是湖北卷的特色。今年的试卷在这方面更上一层楼,既体现出开阔的命题视野,又展现出寓教育于考试的积极导向。在湖北省即将进入新课改之际,高考语文命题积极探索,自然而又适度地对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了回应,有利于教考顺利衔接,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是求精求美,丰厚审美意蕴。命题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努力追求试卷的审美价值。哪怕是客观题中各选项的编制,不仅求准,而且求美。如科技文阅读6至9题,每题的选项在句式、字数、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力求对应对称,给人美感。这是形式美,当然更多的是注重内容美,在背景材料的选择上十分注重其审美价值。例如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雾》,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笔典雅,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你会在加德满都的大雾之中,感受到模糊美的奇妙。第21题的背景材料《采莲子》,表现了劳动的欢快和爱情的美好,诗中处于豆蔻年华中的少男少女形象自然真实,饶有生活情趣。诗作蕴涵的自然之美、爱情之美和生命之美令人回味。

二是开阔视野,深厚文化蕴涵。试卷的背景材料显现了开阔的视野,博大的文化胸襟。科技文“湿地”科技与人文相结合,文化底蕴深厚。季羡林先生的《雾》,行文大气,开合自如,展现大师手笔,读来迂徐有致。文言文《龙渊义塾记》赞扬办义学、兴教化,颇有人文情怀。在古诗鉴赏中引入《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使试题的创意顿然升华,真是迁想妙得。更妙的是试题设计:比较鉴赏两首《临江仙》中“夕阳红”的意象。“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词句一下子把人带到“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长河;“是非成败转头空”,然而青山依旧、残阳如血,那种历史的悲壮与苍凉一时间笼罩着你。那是一种多么壮阔、多么深厚的文化体验啊。

三是以人为本,展现人文情怀。题干的表述力求简明,指向明确;问题设置力戒繁杂冗长、含糊其词;阅读材料力避艰涩难懂、过于专业;无论背景材料的选择还是试题的设计,都力求给考生一种引导,使之可以有所借鉴。尽量为考生着想,做到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展现人文情怀。

高考是文化考试,让考生在阅读答卷中拓宽阅读视野、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是一种人文关怀。如文言文选取以叙事为主的“记”,与往年涉及的人物传记、文言小说、议论文、年谱等有所不同;诗词鉴赏则首次以诙谐词作为测试文本,令中学师生耳目一新。语用题第20题在考查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还在推崇点评批注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第21题以镜头想像、改写电影脚本的方式为考生提供了一种鉴赏诗歌的形象学习方法。

高考也是人格考场,让考生在考试中展现人格修养、提升人格品位,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科技文“湿地”于自然中融入和谐与人文,提醒人们要善待自然;文言文褒扬了办学兴教的义举,表现出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诗词鉴赏则以一首别有生趣的诙谐词,为学生提供了积极面对尴尬与挫折的范例;散文《雾》饱含哲理思辨和审美情趣,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模糊的价值。作文“举手投足之间”则是全卷集大成者。自古以来,崇尚文如其人,作好文必先做好人。鉴于此,作文试题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而做人又不是说空话说大话,不是为生民请命,不是为君子立言,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正如古人所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点,正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期盼,也正是和谐社会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试题的创意真可谓立足高远、用心良苦了。

三、统计数据分析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是湖北省单独命制的第五份高考语文试卷。总体看来,这份试卷的命题质量较好。

从全省试卷的指标看:2008年全省语文试卷难度0.66,是近四年以来难度最低的一年,试卷总体难度符合命题前的预设(即在去年0.63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难度);差异系数为13.41%,与往年相比总体差异程度有所降低略高于2006年;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为0.70,较前四年均有所提高。湖北省自行命题五年来,考生人数总体上呈递增趋势,这对试卷的区分选拔功能要求越来越高,试卷命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尽管今年由于试卷总体难度偏易而使试卷区分功能有所下降,但总体而言,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组按照命题预期较好地控制了今年语文卷的总体难度,而且使试卷内容的同质性信度达到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还是能够说明湖北高考语文命题组对命题内容的控制较好。

从两科试卷的指标看:2008年湖北卷难度,文科(P=0.65)相对略难于理科(P=0.66),其平均分两科相差2.11分;若与前四年湖北卷比较,两科试卷的难度与2004年基本相当,属于五年来命题较容易的一年。2008年湖北卷总分差异系数,文科(CV文=14.89%)相对高于理科(CV理=12.57%),这与前四年反映一致,即文科考生试卷总分的差异程度仍然相对强于理科;若与前四年湖北卷比较,两科考生试卷总分的差异程度除了比2006年有所增强外,比2007、2005、2004三年都有所减弱。2008年湖北卷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文科(α文=0.72)相对高于理科(α理=0.69);若与前四年湖北卷相比,两科试卷的同质性信度总体均有所提高。

从试题难度分布曲线的走向情况看,卷首题目由浅入深,这样有利于引导考生顺利进入考试状态;但总体难度编排上体现“由易到难的规律”还不够明显,未形成明显的难度梯度。全卷23道题目的难度取值,文科在0.23~0.88范围,理科在0.30~0.88范围。两科23道试题高、中、低难度的分布反映不完全一致(而去年两科高中低难度结构分布完全一致):文科高难度试题有1题3分,中等难度试题有15题65分,低难度试题有7题82分,高中低难度的试题题量相对比为1:15:7、分值构成比为2%:43.33%:54.67%。理科无一道高难度试题,中等难度试题有15题65分,低难度试题有8题85分,中低难度试题题量相对比为15:8、分值构成比为43.33%:56.67%。由此可见,今年理科缺乏高难度试题,两科的容易题偏多(均占一半以上)、中等难度题偏少(均只占43.33%、未达到50%以上),且在低难度试题中,卷末第23题60分的作文题两科难度均为0.72,显得相对偏易,这说明全卷难度结构分布和难度梯度形成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从题型、内容和能力结构的难度特征表现看,在5种题型、6项内容和5种能力的测试中,测试难度总体上以理科相对较易,说明理科考生的语文能力水平仍然相对高于文科考生,这与前四年的测试反应是完全一致的。

从题型、内容和能力结构的差异特征表现看,在5种题型、6项内容和5种能力的测试中,测试差异系数均以文科相对较高,这与前四年的测试反应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文科考生试卷的差异程度较之理科要强,这一方面与文科考生人数较理科考生人数相对偏少有关,另一方面与文科考生的水平差异大、而理科考生的水平差异相对较小也有关。全卷23道计150分题目的测试区分度,其优、良、可、差等级的构成比例,题量相对比为,文科8∶8∶4∶3,理科5∶14∶2∶2;分值构成比为:文科67.33%∶18.00%∶8.67%∶6.00%,理科60.00%∶31.33%∶4.67%∶4.00%。从试题区分度的优良率看,文科达85.33%,理科达91.33%。

从2008年全省考生试卷总分频率分布图看,文、理科基本呈正态分布。从题目难度曲线形态特征看,文理科全卷23道试题,均属于Ⅰ型(优等)、Ⅱ型(优等)和Ⅲ型(良等)。两科23道试题均有利于各批次高校择优选拔录取,选拔功能的优良率均达到100%,其中文理科选拔功能的优等率均达到90%。说明本年度语文科考试结果实现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目标,较好体现了高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四、命题改进建议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无疑是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试卷明显克服了以往出现的比如试题能级分布欠妥、散文阅读题设问角度单一且连续一题多问等不足。但是,即便如此,今年的试卷仍然存在着个别瑕疵。为了使今后的湖北语文卷命题工作更加完善,特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加强对难度控制的研究

今年湖北卷总体难度为0.66,符合命题前的预设——即在去年0.63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难度。这一点上来看,命题把握得十分成功,有利于高考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但是从试题的具体难度值和高中低难度等级结构分布来看,今年试卷还存在值得改进之处。如第10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层级B级,命题预设为中等难度题,但实测结果难度偏大(P=0.23,P=0.30),基本属于高难度题。再如,今年高考语文湖北卷分值构成比,文科为2%:43.33%:54.67%,理科为0%:43.33%:56.67%。一般而言,命题应以中等难度试题为主,而今年湖北卷两科都是以低难度试题为主体,尤其占60分的作文题难度为0.72,显得过于容易(尽管存在评卷因素影响),因此试卷的难度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由此可见,在确保试卷总体难度取值范围的同时,研究适合语文学科的、科学的、合理的难度结构构成,加强对全卷试题的难度控制,是命题下一步要重点关注的。

2.加强对命题设计的研究

在去年湖北语文卷的命题改进建议中,就曾提出“加强命题设计研究,合理设定答题要求”。从今年的湖北语文卷可以看出,这些建议在今年的试题上得到了落实,试题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不管是题材的选择,还是题型的设计,均体现出命题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以考生为本的人文情怀。但个别试题还存在改善的空间。比如:第18题要求考生根据原文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说“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句话的理由。这道题的答案寓于第⑥自然段中,因此有些考生就直接抄录原文段落,导致答题篇幅超长,作答耗时较多,且给阅卷增加了难度。其实如果在题干上进一步明确考生答题的具体要求,如“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析作者这样说的理由”“不能直接引用原文”等,就可避免上述问题,而且可以加强考查的有效性。再如:今年的作文试题是一道上乘的题目,赢得了一片叫好声。美中不足的是作文导语对写作情境的设置、对考生写作思路的提示太细、太具体,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生的思维空间。命题这样做的本意是要降低审题难度,给考生一个思维的基点,帮助考生展开广泛的思路,但是由于很多考生平时埋头高考备考复习中,耽于对生活细节和身边人、事、物的观察,平时不注意积累和思考,因此在写作时找不到更好的表现主题的“举手投足”,于是将提供的材料顺手拈来、展开为文,以致材料中一条条具体提示反而成了一根根限制考生放飞心灵的风筝之线。命题者用心良苦,但却事与愿违。因此,命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命题设计的研究,综合考虑考生答卷因素和评卷因素,力求在材料的选择和题干的表述上做到科学、合理、适度地引导考生答题。

3.加强对命题创新的研究

湖北高考命题五年来,命题首先的基本的定位是保持总体稳定。在总体稳定的格局下,命题着力于内容的深化创新。语文卷一直以来表现较为出色的,就是阅读材料的选材创新和语言运用题的设计创新,这一点广受好评。但是在其它部分的考查上,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如语言基础知识部分的考查内容和方式还比较固定,阅读题采用的题型还比较单一不够灵活等。因此,命题要在立足能力立意的基础上,加强对新的测试载体、新的测试方式、新的测试角度的研究,努力做到让试题在平稳过渡中体现新意,更有助于对学科能力的考查。

篇5: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1]

[河北 河南 山西 广西]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9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帖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四个悬想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刍议(chú)

条分缕析(lǘ)

圈养(quān)

全然不乐(qiǎo)B.倏忽(shǖ)

越俎代庖(páo)

牛虻(máng)

自惭形秽(huì)C.靛蓝(dián)

毁家纾难(shū)

干涸(hé)

白头偕老(xié)D.手帕(pà)

相互龃龉(yǔ)

麾下(huī)

探本溯源(shuò)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4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B.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C.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D.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确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确气息。

B 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确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 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历度有待加强。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缺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

B.④⑤③⑥①②

C.⑤①⑥④③②

D.⑤④③⑥②①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的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

B.

C.

D.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储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第Ⅱ卷共5页,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日待哺于东南之特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

(2)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西望夏口,______,山川相缪,郁乎苍苍,______?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______,旌旗蔽空,______,横槊赋诗,______,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国恒亡。(《孟子告子下》)锦城虽云乐,______。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______!(李白《蜀道难》)爱其子,______;于其身也,______,惑矣。(韩愈《师说》)

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阳关古道苍凉美[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了阳关。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4.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答: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答: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答: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答:

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答:

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

六、(15分)18.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19.请根据所给材料,把下列两个语句补充完整。要求对材料内容分别进行概括。(5分)地震、风灾、冰灾、海啸等灾难的发生,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类可以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积极应对,而不是畏惧退缩、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选择______________,但我们能够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红星中学高一(2)班将召开“畅想奥运”的主题班会,下面是主持人开场白的开头和结尾,请你补出中间部分。要求紧扣主题、言简意赅、有文采。50个字左右。(6分)

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振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求援队和国际求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求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解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的忽视。今天再进行浑天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5.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篇6: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名师点评2008年高考高分满分作文

(安徽卷)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安徽卷作文】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评】从命题意图来看,在话题作文式微,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渐盛的形势下,命题者继续采用命题作文,使广大考生有足够的应对心理。就题目——“带着感动出发”本身来看,显然又契合了传统的“文以传道”的创作观。在时下,众志成城抗击暴风雪,抗震救灾是举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其中所表现的“道”是需要及时传承的。因此,考生不妨结合近期的这两件大事立意作文。

在具体的作文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解题。题目“带着感动出发”和2007年的“提篮春光看妈妈”一样是带有诗意的表述,尽管文题已经说明“文体不限”,但这个题目显然不适合写议论文,而更适合写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或者干脆写诗歌。

还要注意文题的语言表达:带着感动出发。在作文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1.带着什么出发?感动。2.带着感动去干吗?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所以具体的作文落脚点应当在“感动”,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动了;写作的重心在于“出发去干什么”,可就此展开。

01、带着感动出发

窗外风儿清清,鸟儿啁啾。窗内阳光跳动,梦儿甜甜。时间之舟悄悄驶进梦境,拉开惺忪的眼帘。生活的风车每天都周而复始的转动,而我却不感觉到那是一座褪色的雕塑,因为感动每天与我同行。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感动,哪怕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带着感动出发,我发现生活之河中,每一种水滴碰撞声都是那样清脆悦耳。

清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走在通往教室的小径上时,那嵌满的花石让我感动,它们给我以抚摩,让我在惬意中送走梦之神。充满雾气的石亭会让我感动,仿佛置身于仙境,让我感觉自己已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那冲破云层跳动的红日,像是亭顶上的一颗宝石,却又像我人生的明灯。我快步奔向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

课堂上突如其来的灵感会让我感动,它让我与知识并肩走入同一扇大门,开始我的行程;学科网-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K.COM)-学海泛舟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

它让我与美同行,去欣赏行云流水的古今佳作,与跳动的音符共舞;它让我从迷雾中走出,不再犹豫,而让自己多一分自信。老师那广博的知识,会让我感动,那感动如催化剂,加速我向梦想进程的速度。总之,感动让我吮吸每一节课的精华,充实我的知识行囊。

放学路上的一见一闻会让我感动。当花季来临时,群芳争艳。繁忙的蜜蜂,煽动着水晶般的翅膀,穿梭在花蕊间,嗡嗡地叫着,吮吸着,似乎在相互庆祝这美好的时节。这情景让我感动,这些小生命在自己的灿烂时期竞相展现自己,并不为生命的短暂而悲伤。这又鼓足我奋斗的勇气,去采摘生活中的花朵。

带着感动出发,每一天都会将行囊充实,无论是喜还是忧。我都会觉得那是自己阅历上的一个个字码。

上一篇:系分团委换届改选策划下一篇:和秋天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