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2024-05-11

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精选11篇)

篇1: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XX同志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白,且本人曾经参加过中国少年先锋队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政治立场坚定,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问题面前和重要历史关头均能保持清醒头脑,能够旗帜鲜明地捍卫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敢于同一切错误思潮和倾向作英勇斗争。此外,作为一名大学生,该同志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生活中积极热心地帮助他人,在工作上积极配合上级,各方面表现突出,可以列为建党对象。

”栏由党支部填写,主要写清积极分子的思想、工作、学习进步情况以及支部通过考察期情况,填写考察意见时,要真实、具体、准确,既要有优点,又要指出缺点和不足。如“×××同志通过教育、培养,思想进步较快,表现良好,工作认真负责……,支部决定同意通过第一次考察期”,注意每一次考察期应在半年以上;“党委意见”主要填写党委对积极分子培养的审查情况,一般填写“×××同志经过支部的教育、培养和考察,思想进步很快,表现突出,基本达到党员条件。”

据***、***等单位函调证明,该同志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政历清楚,在“文革”和“

**”期间没有过激言行,没有违法乱纪行为,现实表现好。

经与其本人谈话了解和必要的函调,我们审查认为:该同志本人、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成员政历清楚,都能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在关键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立场坚定。

党支部书记签名:***

****年*月*日

篇2: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申请人性别年龄职业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

所在单位

本人承诺以上内容真实无误,如有不实,愿承担一切法律后果。申请人(签名):

年月日

(以上栏由申请人填写)

单位核实意见:

(公章)

年月日单位联系电话:

备注:

1、家庭成员,是指申请人的配偶和与申请人共同生活的具有法定赡养关系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具有法定抚养关系的兄、弟、姐、妹,具有法定抚养关系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等。

2、户口簿能证明家庭成员关系的,无须相关单位出具证明意见,户口簿不能证明家庭成员关系的,本表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派出所、居委会或村委会核实,并出具证明意见。

3、家庭成员为未成年人的,“职业”一栏填写“学生”,“所在单位”一栏填写就读的学校;未读书的,写明具体情况。家庭成员为退休人员的,在“职业”一栏注明“已退休”。家庭成员为失业或其他无业人员的,在“职业”一栏注明“失业”或“无业在家”等情况。

广东省法律援助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申报表

本人承诺以上内容真实无误,如有不实,愿承担一切法律后果。

申请人(签名):

年月日

备注:

1、工资性收入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经营性收入包括种植、养殖、个体经营等扣除成本后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息与红利、租金、知识产权等;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或离退休金、辞退金、人身伤害以外的赔偿、保险、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征地补偿等。

2、本表申请人申报的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收入状况,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有工作单位的,由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所在工作单位进行核实,并出具证明意见。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没有工作单位的,由申请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核实,并出具证明意见。

篇3: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8例,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 年龄41岁~85岁, 平均年龄 (57.2±1.6) 岁, 患2型糖尿病时间1年~16年, 平均患病时间 (6.3±0.5) 年;观察组男23例, 女16例, 年龄43岁~84岁, 平均年龄 (57.4±1.5) 岁, 患2型糖尿病时间1年~18年, 平均患病时间 (6.5±0.6) 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一般指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方式

采用常规糖尿病护理模式实施护理。

1.2.2 观察组护理方式

采用家庭主要成员同步教育方式实施护理, 主要内容为: (1) 入院前3 d:责任护士介绍疾病基本知识、血尿糖测定方法;确定参与家庭成员, 明确家庭成员的作用; (2) 入院1周:介绍饮食和运动方案、药物知识、不良反应, 控制饮食, 保证运动量, 识别并发症, 加强家庭主要成员的监督; (3) 入院2周, 对患者和家庭主要成员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 并适当给予补充; (4) 出院前3 d:介绍出院注意事项, 复诊及教育时间, 发放追踪卡, 了解疾病控制和遵医情况; (5) 出院后每月:电话回访, 或由家庭主要成员陪同复诊, 参加科学健康教育, 与病友进行经验交流, 对不正确行为进行纠正[2,3,4]。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餐后2 h和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的改善幅度、糖尿病病情治疗效果、遵医嘱患者人数、护理方式满意度等指标。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糖尿病症状表现消失, 空腹状态下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均已恢复正常;有效:糖尿病症状表现明显减轻, 空腹状态下和餐后2 h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50%;无效:糖尿病症状表现未减轻, 空腹状态下和餐后2 h血糖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善, 或糖尿病病情加重发展[5]。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餐后2 h和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的改善幅度

对照组经常规糖尿病护理前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内差异显著 (P<0.05) , 护理前后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组内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经家庭主要成员同步教育护理前后餐后2 h血糖水平组内差异显著 (P<0.05) , 护理前后空腹状态下血糖水平组内差异显著 (P<0.05) 。2组护理前空腹状态下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护理后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注:t、P为2组自身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护理前比较检验值, t2、P2为2组护理后比较检验值。

2.2 2组糖尿病病情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糖尿病护理后病情治疗有效率为71.8%;观察组经家庭主要成员同步教育护理后病情治疗有效率为92.3%,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2。

2.3 遵医嘱和护理方式满意度

2组遵医嘱患者人数和对护理方式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见表3。

3 讨论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不能够长期住院接受治疗, 多数时间都要与家人一起度过, 随着该类患者年龄的增长, 其记忆、理解、自理能力都会不断下降, 更需要来自家庭与社会的支持[6]。护理人员平时在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时候, 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庭主要成员所缺乏的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 帮助其充实最关心的内容, 选择他们能够主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 有的放矢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 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疾病治疗效果。此外教育的形式还可以通过提供有关科普知识手册, 每周举行座谈会, 介绍护理经验等方式来实现, 使临床健康教育形式更加生动化、形象化, 使各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需求的患者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7,8]。

参考文献

[1]陈琼芳.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23 (19) :1032-1033.

[2]王荔华, 黄昭穗, 刘开渊, 等.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自我管理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19 (15) :180-181.

[3]张桂娟, 马民.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9) :2827-2828.

[4]陈素霞, 苏少汝, 翟俊英, 等.糖尿病患者医院社区互动护理模式的建立及运行[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8) :703-705.

[5]王昕, 叶兰仙, 任建功, 等.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6 (18) :559-560.

[6]尹红芳.糖尿病患者出院后血糖控制不佳的原因调查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08, 10 (8) :24-25.

[7]丁兰, 李世华, 武琳, 等.对社区糖尿病患者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管理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1019-1020.

篇4: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关键词]特殊家庭 贫困生 心理 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97

关于“特殊家庭”,我们给之定义为:在家庭结构上出现缺陷或在法律层面上没有缺陷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完整的家庭。我们的研究包括孤儿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父母分居处于离异状态下的家庭四种情况。在我们的资助工作中,这四种特殊情况的家庭学生出现贫困现象比较普遍,也是我们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广西上林县城关中学资助办公室成立于2003年,是高中学校专职于学生资助的行政办公机构。目前我校在校高中生共3400人,申请建立贫困资助档案的学生共2575人,占全校学生的近76%。其中属于上述“特殊家庭”的建档贫困生共474人,占全部建档生的18.4%,孤儿学生9人,单亲学生254人,离异家庭学生118人,父母分居家庭93人,分别占特殊家庭建档贫困生的1.9%、53.6%、24.9%、19.6%。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在校高中贫困生资助的工作力度,成立了独立的资助办公室。资助项目有中央彩票公益金、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上林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国教育基金大学新生补助、自治区大学新生路费生活补助、南宁市政府大学新生路费生活补助、上林县政府大学新生路费生活补助、共青团上林县委大学生圆梦计划(经团委)等项目。近三年发放的资助总金额分别为:2012年203.2万元、2013年225.5万元、2014年243.6万元。其中我们对特殊家庭中的孤儿、单亲贫困生实行全覆盖且最高档次的资助,对其他特殊家庭的建档贫困生实行100%资助。

在资助工作中,我们针对以上四种特殊家庭情况贫困生的年级特征和心理特点,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平台,借助政教处的班主任工作优势,联合成立了专门的资助小组,并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们就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资助策略作初步总结。

一、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一)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测试

为了有效地了解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开展贫困资助和教育教学活动,我们课题组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专业心理测试的技术力量,结合调查问卷、谈话法等了解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1.测试对象

我们在高中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100名非贫困学生作为对比组,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8份,男43人,女55人,男女比例与学校学生男女比例相当。特殊家庭贫困学生随机抽取50名,男19名,女31名,女生比例略大。测试以不记名方式答题,以保证结果的真实有效。

2.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及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心理量表用症状自评量表(SC-90量表)作为主要的测试工具。症状自评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协助学生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它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个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作用。

3.测试结果

我们严格按照科学要求进行心理测试。SC-90测试数据如下。

本测试中,特殊家庭贫困生总分的平均分为169分,超过全国常模160分,非贫困学生总分的平均分为158分,略低于全国常模。由表中结果可知,特殊家庭贫困学生在SC-90量表中的各项因子均值及标准差均高于非贫困学生。在测试中我们还发现,个别特殊家庭贫困生的阳性项目数或某些因子分远超过全国常模。可见,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非贫困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即前者更有可能存在心理障碍。

(二)班主任的工作观察

心理测试只是从一个方面去反映学生的心理状况,而班主任的“临床”观察则更为直观和具体。通过向班主任发放问卷和谈话交流,我们发现特殊家庭贫困生有以下的一些心理表现。

1.敏感而坚强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安全的港湾。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心理学中叫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特殊家庭中,由于重要家庭角色的缺失或不完整,而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关爱,满足不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着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特殊家庭的孩子,其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从而容易感到不安、敏感和自卑。在正常的活动中,凡涉及家庭的话题,都会引起孤儿、单亲学生心理的敏感反应和行为抵触,产生回避和退缩的消极心理和行为。不健全的父母之爱,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对遗弃他(她)的一方父母的憎恨,到对批评轻视他的教师、同学的反感,进而引起世界观的明显变化。这些孩子在性情上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闭锁、压抑、敏感而缺少安全感的特征,这与心理测试的结论是相一致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穷苦的孩子早当家。这些学生大多数都能自强不息,刻苦向上,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很大的坚忍性,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意志品质。他们往往能默默无闻地投入学习,能耐得艰苦,独立性强,有要求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或展示自身价值的愿望,学习态度较端正,思想认识水平因受社会的同情而显得较高,行为习惯也较好。这在孤儿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他们是让班主任教师比较“省心”的一类学生。

2.逆反而自主

学生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他们一方面有争取自主独立的行动倾向,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缺失、家庭成员的不完整,使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法找到成长的榜样和依靠的力量。既是“大人”又是“小孩”的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长大”的无助、茫然与委屈。内心的情感不能向父母倾诉,又不愿向教师和同学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孤独而封闭的心理。在离异和父母不和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把这种负面情绪归结于家庭的变故,从而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而心中变得敏感,甚至压抑、焦虑,对周围产生了怀疑,导致行为上的逆反。生活的无奈如加上成绩的落差,心中的失落感、自卑、委屈、怨恨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通过对他人、对社会的报复来宣泄不满,以求得内心的平衡。逐渐发展为思想品德上的不良者。

但是我们也观察到,特殊家庭的学生除了少部分不思进取、自暴自弃外,大多数都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他们在默默承受家庭不完整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成长需求和独立意识。他们在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上默默地寻找成长的模范,自觉地维护集体的一致性和整体性。在班级活动中,他们往往能比较敏锐地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并感同身受。他们朋友不多,但往往会有一些很知心的伙伴。在离异家庭学生的身上,我们有时会看到很强烈的叛逆色彩,但这些学生只要感受到他人的真心帮助,很快会被环境感化。在以往的研究文章中,很多学者往往会强调特殊家庭学生心理上的自卑、抑郁、孤僻、冷漠、执拗、焦虑等负面因素。但我们认为,这并不全面,至少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在我们的资助对象中,这并不是主流。班主任给我们反映的情况更多是这些特殊家庭的贫困学生在生活上适应能力强,在纪律上循规蹈矩,在学习上默默努力,在为人处世上思考更加全面,在个性成长上更加成熟,在人格修养上更加独立。

二、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的资助策略

高中特殊家庭贫困生既具有一般高中生的普遍心理特点,又具有其他学生没有的独特个性。于此,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工作。

(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基本的物质需要

人的需要首先是对于物质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只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保障贫困生基本的物质需要,才能让学生安心地投入学习。这些年来,我们学校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因地制宜,积极拓展贫困生资助渠道,建立国家、省、市、县、校多级贫困生资助网络,不断地完善贫困生尤其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的资助体系,有效消除贫困生后顾之忧,夯实贫困生救助的物质基础。

1.政府、团体资助体系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在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完善在校高中贫困生的救助体系。确实落实国家的这些惠民政策,让特殊家庭贫困生感受到国家和集体的关怀,成为我们资助办工作的主要内容。政府的大力投入,大大改善了贫困生尤其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现以2014年度为例,把我校资助办落实的资助项目统计如下。

以上各项政府、团体资助总金额243.6万元,受助学生1839人次,受助面占全校学生数的近55%,其中特殊家庭建档贫困生共474人,全部以最高档次给予资助,资助金额超过40万元。

2.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建立由企业赞助的助学基金,如南宁市美佳装饰公司在我校设立的高三资助项目,2015年资助贫困师生10000元,苏州大学设立的惠寒助学基金每年资助困难学生8000元等。在这些项目中,我们把特殊家庭贫困生的求助放于首位,优先资助其中品学兼优的学生。

3.献爱心活动

2014年度,我校共发动师生捐款资助特殊家庭贫困生4名,资助金额共2.8万元。献爱心资助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项常规教育活动。

我校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贫困生经济援助体系,形成了贫困生资助资金增长的长效机制,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特殊家庭贫困生资助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人文关怀,满足特殊家庭贫困生的精神需要

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即生存;(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五个层次的需要中,以生存为目的生理需要被置于首要的位置,归为第一层次—— 物质需求;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的其他需求,可以归为第二层次——精神需求。我们在资助工作中发现,虽然我们有足够的资金保障贫困生的基本生活,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尤其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从小缺少双亲的呵护,安全感的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人格的缺陷。很多研究认为,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学生容易出现孤独、冷漠、逆反、抑郁、憎恨、易怒、自卑、多疑、嫉妒等心理障碍,是有一定道理的。满足学生物质需要的同时,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这才是更完整的资助活动。

1.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资助文化

校园是贫困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也是特殊家庭贫困生的精神家园,应在班级、学校大力宏扬互爱互助的育人氛围,大力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助人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给特殊家庭贫困生提供和谐的交流平台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也能使他们展示个人的爱好、兴趣和特长,体现他们具有的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通过学校的各社团活动,让他们在互助互爱中得到关怀和温暖,使他们在公益服务中能够增强感恩和回报意识,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构建和谐温馨的校园资助文化,必须用“普通”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特殊的学生,让他们以一个普通学生的身份参与活动中,以满足他们对自尊的渴望和对平等身份的需求。

2.创新资助工作方式,让每一个资助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

学生需要物质的资助,也需要自尊的满足。在资助工作中,我们要处处维护、时时呵护这类困难学生敏感的自尊和易受创伤的心灵。改进我们资助的方式和关注的方法,勿让善意的帮助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包袱。多一点人文的关怀、情感体谅、人格尊重来丰富资助工作的内涵。我们积极探索贫困生资助工作艺术,创建温馨和谐的资助模式,从贫困生资格界定及资助基金的募集到补助金的发放都以尊重贫困生的权利、人格和尊严为前提,以满足其需要和促进其发展为目的,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归宿。我们充分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有关文件规定的范围之内,尽可能有效地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维护其自尊。贫困生资格界定改变以往逐级推荐、层层审批、张榜公示等形式为班主任查阅档案、个别座谈、平时观察和个别家访等形式,使贫困生资格界定客观公正的同时更加充满人文关怀。发放方式则把以往资助资金公开发放改为直接将资助资金打入学生资助专用银行卡中,避免了发放现金签字时的尴尬。这样,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既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又彰显了爱和人性的关怀,渗透了对学生生命及尊严的真切关心、尊重和爱护。这些,对这类特殊家庭的贫困生来说,尤为重要。

(三)引导学生自强自立,培养健全人格

相对于一般贫困生而言,特殊家庭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的资助以外,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资助。自尊自强的心理满足、健康和谐的环境实现等,恰恰是这类贫困生非常关注的焦点。过去学校在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时,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对贫困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贫困生而言,要健康成长,起决定作用的首先是自己对待贫困的态度。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讲,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困。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乐于助人的精神、开拓创新的能力、诚实守信的美德、自强自立的信念才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工作中,我们要引导贫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价值,产生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要以自强教育为主线,加强心理引导,注重典型示范,让学生实现思想脱贫。自强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精神支柱,而自强教育是防止贫困生思想“滑坡”的有效保障。自强意识对贫困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义。因此,要解决好贫困生问题,必须激发贫困生自强的内驱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才能塑造特殊家庭贫困生的健全人格。

[ 参 考 文 献 ]

[1]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资助网.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策略思考[DB/OL].http://www.tgc.edu.cn/zzw/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66,2015(8).

[3]龙砚雄,齐 征.中国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其资助策略考量[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篇5:借款申请人及家庭成员收入证明

注:

1、填列工资收入均为税后工资实发额。

2、必要时,按贷款银行要求将本人及家庭成员的近期工资单、代发工资的银行卡入账对账单、代发工资的活期存折流水等证明粘贴于背面。

3、借款申请人为自雇人士(即自行成立法人机构或其他经济组织、或在上述机构内持有超过10%股份,或其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上述机构的经营收入者),还应提供所在企业的营业执照、经营情况说明、近期财务报表、纳税证明、个人入股证明和公司收益分红情况等。

************公司

工资月份:2010年3月

工资月份:2010年4月

篇6: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申请家庭成员收入及承租单位房情况证明

更多房产信息关注 深圳楼盘网:http://sz.loupan.com

2013年4月25日2深圳楼盘网:http://sz.loupan.com 备注:本表申请家庭成员每人需填一张(未成年人除外)。

篇7:3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收入申报表

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近六个月收入情况申报表

2.此表填申请家庭成员在申请之日前连续6个月的收入情况。3.户口性质:非农业户口、农业户口。

4.婚姻状况:已婚、未婚、离异、丧偶。5.健康状况:健康、一般、重病、重残(1、2级残疾)。

6.劳动能力:有劳动能力、无劳动能力、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全部丧失劳动能力。7.就业状况:三无、在职、离退休、登记失业、未登记失业、灵活就业、学生、其他。

篇8: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一、传统观念下的家庭成员的角色

1. 儿童眼中的父母

在儿童的眼睛里, 父母首先是他们的支撑———依靠者。儿童从出生到还没有适应人的生活世界, 需要犹如母体环境般的一双手来呵护他们, 给他们成长所需的营养和安全感。家庭教育中的父母, 特别是母亲, 除了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上的需要外, 还给予儿童无微不至的心灵关怀和慰藉, 自然成为儿童可以依赖的对象。儿童和父母的这种关系,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就天然地被安排好了, 而且是永远如此。没有哪个孩子和他的父母可以挣脱这样的命运, 这可能也是自然维系人类繁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其次, 父母又是儿童生活世界的权威———统治者。在传统中国家庭里, 父母和儿童的关系建立在绝对统治或绝对服从的前提之下。儿童越年幼, 这种关系越显著。在儿童眼中, 父母是自己生存生长过程中最为可靠的保障。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决定了他们从事活动、乃至话语权都无法独立。儿童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无论是作为监护人

张路白述亮

还是作为直系亲属中的长辈, 代为处理相关事务是合宜的;但与此同时, 儿童也成了父母的附属。

1989年11月20日, 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第十三条规定:“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尽管如此,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 父母仍不可能给儿童这样的自由, 更别谈及其他权利。

2. 父母眼中的儿童

正如父母是儿童的支撑———依靠者一样, 父母眼中的儿童就是父母应该悉心呵护的受保护者。婴孩在母胎里经过10个月的保护, 小心翼翼地来到了人世间, 刚出生只有3500克左右。幼小的生命如何可以经受得起生活的考验, 是与父母无微不致的关怀和谨慎缜密的照料分不开的。父母, 天然地成为孩子的保护神, 赋予儿童生存并生活的权利。这种生命的天性超越了种群, 任何一个物种似乎都有生产、哺育下一代的母性存在, 人类自然也不会例外。

同时, 在父母眼中, 儿童也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在中国, 儿童承载着来自父母的全部:从出生到成长, 从上学到工作, 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提供全力支持, 在精神上、心理上也同样是唯孩子为最重。因此, 儿童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社会和学校为儿童提供的成长环境与保障其享有的权利, 只是对于人的社会性、公民的公共性的满足。对儿童自身而言, 几乎所有的责任都被分配到了每一个家庭, 特别是儿童的父母。父母要为儿童的生存、发展、成长、成材, 乃至成人后建立家庭、涉足社会负有全责。所以, 家长也就理应有了抚养、教育的全部权利, 成为“真理的拥有者, 价值的评价者和管理上的独裁者。” (王禄宁《儿童发展与社会责任》) 在父母看来, 儿童是自己的, 那就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随心所欲地对其加以操控, 并把成人的一切意愿强加到儿童身上。儿童也须无条件按照家长的要求来行事, 这样才尽可能多地得到家长的认同。正如日本学者大田尧所说:“正因为离孩子最近而又承担着肩负和庇护孩子的重任, 父母就终于难免超越了自己的责任范围而把自己的意志当成独一无二的教条强加给孩子, 要求与其一致。”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 儿童成为父母自我实现的对象, 成为教育工具下的产品, 也是父母的“玩偶”。

二、自然法则下儿童与父母角色的定位

大田尧指出:“孩子是受之于天的。孩子既不是你的, 也不是我的。他是超越了父母的意识, 靠的是自然的意志降生于这个世上的。承担起自然的托付, 精心地去养育, 这才是作为父母的职责。”古今中外, 很多学者都赞成在教育儿童的时候, 把自然还给儿童, 让儿童能够在自由、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既然要改变对儿童的教育, 首先就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地位, 用合乎自然的态度来对待儿童, 并改变教育方法施之教育。

1. 儿童是民族国家的财产

1997年11月, 由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颁布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第一条写道:“树立为国教子思想, 自觉履行教育子女的职责。”明确指出儿童是国家的未来, 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和观念, 把儿童作为国家财产, 从“儿童是家庭私有财产”的旧有观念中解放出来, 以培养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既然儿童是国家的、民族的, 父母就没有权利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 而必须重新规范自己教子的目标和方式, 培养儿童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儿童是独立完整的个体

在成人的观念中, 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不成熟的儿童, 是弱小群体, 需要家庭 (父母) 的保护和养育。但是, 儿童尽管大脑发育不完全, 父母也不能忽略了儿童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权利。事实上, 用成人的眼光来审视孩子及其生活是错误的。在上海市妇联等单位组织的“儿童发展与参与”论文征集活动中, 孩子们写的论文涉及城市建设、道路绿化, 甚至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了很多连大人们都想不到的、切实可行的好建议。这足以说明, 儿童有一套独立的思维方式, 用于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用来理解社会。因此, 要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儿童, 把他们看作独立的、积极的主体。同样, 他们也应该受到成人的尊重。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条规定:“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

儿童只有被认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才能真正确立其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平等地位, 才可能使家庭教育得以转变。世界上成功的家庭教育先例, 无不尊重儿童的独立性, 关注儿童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例如, 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把儿童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家长要让孩子成为独立生存的人;德国卡尔·威特认为父母应该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地位;斯宾塞主张尊重孩子的权利, 对孩子平等以待。从教育家们的主张中不难看出:儿童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成人充分尊重儿童并给予平等地位, 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

3. 父母应该是“伴奏者”而不是“指挥者”

确立儿童在家庭中的主体地位, 随之而来的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地位的变化。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这就决定了父母不能对他们颐指气使, 随性的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儿童, 不能做拿着“指挥棒”的指挥者。“指挥棒”“指挥”下的教育无法培养真正的人, 只能产生不健全甚至被异化了的“赝品”。儿童因此失去了天真无邪的本来面貌, 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和美好。“指挥者”的教育使儿童成为“见风使舵”的小大人, 他们在父母的压迫下东躲西藏, 产生了教育的逆反。父母在实施“指挥”式教育的同时, 也使家庭教育处于恶性循环当中。一个家庭犹如一首交响乐, 想要发出和谐美妙的音乐, 是离不开指挥者的。但是,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的角色不应是指挥者, 而应该是伴奏者。那么, 谁应当来做指挥者呢?是儿童的天性和自然成长的法则。儿童成长的伴奏者不仅有父母, 还有其他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人。作为最重要的伴奏者, 父母只有与其他伴奏者通力配合, 才能与儿童成长的节奏相吻合, 在自然法则的指挥下演奏出动人的乐章。

三、家庭成员角色的变化要求家庭教育观的转变

1. 改变“家本位”的传统价值取向

传统的“家本位”思想, 就是家庭至上, 家庭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取向。正是由于这样的“家本位”观念的存在, 中国儿童一直被束缚在家庭的高墙深宅里。在这一观念的背后, 有着深刻的文化宿命:儿童的使命首先是光宗耀祖, 在他们没有找到自我的时候就已被父母贴上了如此沉重的“标签”, 可能到离开人世也未得以解脱。儿童成长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 甚至是超负荷的。父母为了家族的使命, 把儿童当作高速运转的机器, “填鸭式”地拼命灌输, 目的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孩子多么出色, 家族大有希望。父母很容易陷入教育的误区, 武断地认为孩子中获得的知识越多就越聪明。卢梭指出:“教育不在于告诉孩子真理, 而在于告诉了孩子探索真理的过程。”孩子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固然重要, 然而, 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掌握了怎么样去掌握知识的知识。父母急功近利的思想恰恰会耽误孩子的发展。这可能是儿童无法自由发展的根源之一。

2.“把自然还给孩子”———儿童的自然发展

篇9: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摘 要】离异家庭子女所受的身心伤害要远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在本文中就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李 索尔特曾说,对一个孩子来说,只有死了亲人才能比父母离婚更痛苦,更伤害身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离异对子女造成伤害之大,当然,对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来说,父母离异对他们伤害程度还会受孩子自己性格特点以及对父母的依赖程度相关,但是,无论是那种情况,离异家庭子女所受的身心伤害要远远大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来说,父母、学校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不及时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纠正,可能会对他们的未来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当下不论是学校还是离异家庭、社会都应该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每个离异家庭的子女更勇敢的面对生活。

一、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相关调查显示,对于离异家庭子女来说,七成以上的孩子会因为经历家庭的变故而出现心理不够健康的问题,进而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自卑心理。相对普通正常家庭的孩子,离异家庭的子女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因为他们大都感觉自己不如别的孩子幸福,对同学之间谈起的家庭问题也会有意识的躲避,进而可能逐渐害怕与同学交流沟通,自卑感越来越强,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其二,离异家庭子女更敏感。由于经历了父母离异,所以孩子的心灵愈发变得敏感,对他人的评论也变得更加敏感,防御心理更强。其三,产生抑郁心理。父母离异虽然只是很短的时间就可以办理完成,但是这对子女的心理伤害时间却十分长,很多孩子会由于父母的分离而长时间陷于伤心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加之,缺乏身边人的关怀,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抑郁心理,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闭的情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四,产生憎恨心理。对于父母的离异,子女表达出的憎恨 心理也是十分常见的,孩子大都认为父母不顾忌自己的感受,只考虑自身,而没有给自己一个完整的家,这种憎恨心理如果及时得到不纠正,可能会导致孩子对社会以及学校的憎恨,而这种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未来成长。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注重家庭教育

对于离异家庭的父母来说,应该意识到虽然双方的婚姻结束了,但是孩子是无辜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都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处理矛盾,更不要在生气的时候拿孩子发脾气,要做到好聚好散,以最大程度的维护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双方离异之后,还应该注意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注意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疼爱,同时还应该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共同辅导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离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人格,最终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注重学校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经历家庭的变故之后大都会感到孤独,但是在学校生活中,如果他们处在一个有爱心的大集体中,能够得到老师和学生的关爱,那么他们的不良情绪就会逐渐得到改善,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对开展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予离异子女更多的关心和耐心。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教育者来说,其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对孩子深沉的爱。为此,教师不仅要充当他们的老师,更要扮演家长和朋友的角色,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关注他们的心灵发展情况,并通过及时的沟通交流,帮助离异子女正确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勇敢的面对生活。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开展集体活动的方式,引导离异子女多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与他人交流,感受集体的温暖,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体验,并通过情绪疏导等方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以促进他们更好的成长。

三、结语

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为此,当下无论是父母、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关注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以更多的关心来教育他们,帮助他们都获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宋戈.家庭离析对未成年人的伤害与防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03)

[2]贺红梅,王凤,赵艳梅,欧阳春花.离异家庭儿童异常行为、情绪调查[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1(01).

[3]徐安琪.问题儿童?缺陷儿童?异常儿童?——千余名教师视角中的父母离异学生[J]. 青年研究,2002(03).

篇10: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评议小组成员工作承诺书

我郑重承诺:

作为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及国家奖助学金评议小组的成员,我将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在本次评议会中,严格遵守以下要求。

一、秉持公正原则,不徇私情,不滥用职权。根据参评人的家庭情况,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接触,进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议;

二、评议会后,不向任何人透露本次评议会中小组成员所发表的任何言论;

三、评议会后,不向任何人透露评议会上了解的参评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和个人隐私信息等;

四、评议会后,不会因申请人提及的家庭和个人隐私信息而区别对待。

承诺人签名:

篇11:家庭成员及政治状况

调查对象:洪源镇有大学生的家庭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状况,从而引导大学生对自身有更

明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理财目标以及消费观念,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能够从容面对挑战,为家庭经济有所贡献。

调查时间:2011.6.10-2011.06.2

2调查地点:景德镇市浮梁县洪源镇

调查方法:由于洪源镇地区周边的村比较分散,有大学生的家庭也比较的分散,所以主要采取的是抽样式调查和走访式调查,另外还采取了电话访问的调查方式。

下面对调查结果作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经济现状及消费情况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洪源镇的大部分(占70%左右)大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是靠外出打工,有少部分(占13%左右)是靠在家务农以及做点小本生意。极少一部分(占7%左右)家庭是工薪家庭。据调查他们有的家庭为了供一个大学生,甚至让其他的孩子辍学外出打工以补贴家用。而即使这样,有的大学生家庭的日子过得也是捉襟见肘。

上一种情况是稍微好一点的,还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费则主要是依靠学校的贷款以及一些亲戚的借款。

据调查每个大学生的学费平均每个人每年需要10000元左右,而生活费则在400-800之间。这些钱大部分都需要家里解决。

二、引起大学生家庭经济紧张以至造成负担的各种因素

造成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关键主要集中在了大学生的消费上,我们知道作为大学生,我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俗话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下面就主要是围绕所调查的大学生的在校消费情况作分析:

【一】调查情况:

1、大多数学生走理性消费路线

就月平均生活费而言,五成大学生月生活费超500元,并且400~800元这个区间是大学生最为普遍的花费区间,即使在这个区间内,最高消费和最低消费也相差400元,表明大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不小。在饮食方面的费用最多。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

2、消费要求张扬个性

“手机、笔记本电脑、MP3一样都不能少。”假期回来,常常会发现班里很多同学换了新手机,有些班级大约一半同学拥有笔记本电脑,大部分同学有MP3.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为了一款流行手机或者名牌衣物,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它必要开支,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他们也强调人际交往消费,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应酬的支出。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原则。

3、大学生“月光族”

调查还显示,大多数学生每月花费基本没有节余,其中50元以下节余的占81%,有200元以上节余的仅占1%。对于节余的钱,4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选择买书的不到占十分之一。少数同学遇到超支现象,会找同学借用,或预支下月费用。

【二】原因分析:

从消费情况可以总结出,理财能力弱,理财观念薄弱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应该花什么又不该花的。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钱,也会受到家长的训责。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没有经验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也更大更加没有节约意识,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学生上。

(二)学校方面: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三)社会问题: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网吧,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学生们受到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学生也开始用父母的钱摆阔。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使得许多同学都想去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他们的理财能力的缺乏。

况且大学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为了不让自己看起来那么“土”,也是为了摆脱自己的自卑心理,则产生了攀比,别人买名牌,自己也要买远远超过自己负担能力的名牌。就为了在校园里不让别人看出差距来。

【三】大学生理财的建议

(一)做好整体规划

每个月可以使用的资金为多少,每月的经常性开支为多少,留取每月资金总额的20%作为备用资金,以应该计划外支出,如外出、购书等。做好个人财务账本。这样不仅能清晰的看出每个月的支出状况,同时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几个月大概的支出情况。

(二)养成储蓄习惯

可以有计划地将自己不用的钱存成三个月定期储蓄或活期储蓄,然后按照计划有

规律地进行支取。另外,还可以开一个带有自动理财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这样,家长寄去的钱可以自动转为定期存款,而支取的时候,银行电脑系统会自动计算,支取损失最小的存款。最大程度上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三)树立勤俭意识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城市,家庭条件更是贫富不一,所以,不能盲目攀比,应该把有限的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乱花。除了4年间的学费4万元、基本生活费(吃饭、学习资料钱按600元/月计)约2万元,建议额外支出部分或者全部由学生通过打工挣得。

(四)学会精打细算

大学生活的消费中有很多省钱的窍门,比如买二手货、选择优惠电话卡、办购物打折卡等等。注意学习省钱窍门,尽量别花冤枉钱,更多地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电子产品,能用学校的就用学校的,或者几个同学合买、淘二手货,把奢侈消费压缩到最低。

(五)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

这是控制消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坚持把收支情况整理并记在本子上,就可以掌握自己的收支情况,看看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哪些是可以控制的支出,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对症下药,对今后的开支做出必要的修改,达到控制的目的。

(六)勤工俭学

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适当进行勤工助学活动,学会自立,不但能减轻家庭负担,还能使学生从勤工俭学中体会父母的辛劳,由此树立自立、自强的上进心,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这种理财增值方式,应该成为大学生理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及给我们留下的对策思考

(1)实施再就业培训计划,提高贫困劳动者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为再就业提供保障。

(2)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积极转换就业机制,从以行政安置为主向以市场配置为主转变。

(3)鼓励各地、各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增大就业安置量。组织失业职工参与以

服务街道为主的便民利民活动、公益劳动、家庭手工业等进行生产自救。

(4)联合社会力量,建立生产自救基地,鼓励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从政策上扶持再就业工程,鼓励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5)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各银行应对本地考取大学的农户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及时将获得贷款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后第一就业单位告知贷款的银行。

调查人:邱宁清,舒震宇,李杰,喻功明

上一篇:幼儿园老师实习意见下一篇:遵纪守法主题演讲稿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