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

2024-04-29

“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精选8篇)

篇1:“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

案例介绍:2011年6月20日,郭美美在网上公然炫耀其奢华生活,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受郭美美事件影响,2011年6月,社会捐款降五成。2011年7月,捐款较六月份又大降五成。“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受到了空前的信任危机。8月2日,在“郭美美事件”风头正劲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微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上线,首次公布了红十字会接收的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捐款情况。很多网民查询发现,捐款信息并不完整准确,捐款用途仍然没有说明,捐款总额和使用都缺乏第三方监管。11月5日,在企业家论坛上,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说到:“一个有着107年历史的红十字会,怎么会在一个小姑娘郭美美的冲击下产生这么大的问题?我很震撼,也在深思。”赵白鸽说,红十字会百年历史的背后,是无穷的人道主义精神。“特别是最近十年,红十字会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上任后一直在看它的档案,很感动。但是一个都没有被证实的网络事件,却可以用三天就把你打得稀里哗啦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让社会了解红十字会,提高抗击风险的能力,否则一个观点掉下来,就把我们摧毁了,甚至撕碎了。”

案例题目:请你为中国红十字会设计一份方案,如何挽救危

机带来的冲击、重塑信任?

“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

一、中国红十字会目前面临的困境分析

1.信任危机:信任对于慈善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其生命力,郭美美事件是一种破坏慈善信任的病毒。

2.形象危机:一想到红十字会,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慈善”,慈善事业是令人敬佩和阳光的,“郭美美事件”的发生,破坏了中国红十字会乃至整个慈善事业的光辉形象。

3.生存危机:对比其他民间慈善机构,譬如“壹基金”,在社会公信力方面,更优于官方慈善组织的红十字会,因此,红十字会面临来自其他民间慈善机构的竞争与冲击。

4.危机影响:全国各地的血库纷纷告急,各地的红十字会慈善捐款也大幅度下降,各种调查都将矛头指向红十字会,各种危机给红十字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二、此次公关活动的目标

挽救信任危机,重新树立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

三、此次公关活动方案设计(应对措施)

第一阶段:收集信息,监测环境(准备阶段)

1.收集信息:对该事件进行信息调查,确保其信息的真实性。收集公众对红十字会组织的评价、公众对于红十字会管理水平的评价信息等等。

2.监测环境:对内监测可对红十字会组织内部管理、组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外监测可对公众意向变化进行监测,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应对。

第二阶段:咨询建议,形象管理(应急阶段)

1.向公众道歉:公开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真实身份,表明红十字会和郭美美并无关系,树立红十字会的良好形象。

2.及时的、坦白的作出官方的回应: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向人民群众有效的展示近几年的财政账单报表,用事实向人们表明公众的捐款都用到了该用的地方。

第三阶段:协调关系,柔性管理(中期阶段)

1.加强管理:加强中国红十字会的品牌管理。建立相应的准则规范,明确规定红十字会标识的使用范围,确保一切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的机构的行为都是中国红十字会所认可的。

2.实施改革:中国红十字要积极的进行有效地体制改革,规范运行程序。从善款的来向到去向,都要有运行的机制和国家制度的监督,保证没有贪污,没有漏洞,没有浪费。

3.宣传引导:拍红十字会宣传片,比如援助贫困山区上学困难儿童,最好是整个具体援助过程。帮助挽回红十字会形象,利用媒体加强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

第四阶段:防患未然,危机处理(后期阶段)

1.加强监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中国红十字会信息工作平台,能够快速地、及时地、准确地获取人民群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建议及看法,做好人民群众捐款的信息公开工作,并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2.公开信息: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信息账单公开这一栏目,让人们了解钱真正的送到了有需要的人们手中,才能重拾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公众才敢放心的捐款。

篇2:“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

摘要:中国红十字总会7月1日发表声明,暂停商业系统红十字会一切活动。这一举措显然已经有些迟了……而近期举行的一些公益活动,纷纷在醒目位置郑重声明:“本次活动与中国红十字会无关,请放心捐赠!”红十字会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形象跌至谷底,声誉更是降至冰点,中国商业电讯认为,在此次郭美美事件中,红十字会的危机公关完全可以用失败来形容。

关键字:组织 公关危机 媒体 红十字会 公共事件

事件回顾: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用户“郭美美Baby”备受网友关注,这个自爆“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而认证身份却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网友对其真实身份也猜测万分,更有网友认为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热议。

6月21日早上,新浪微博上出现了一个名为“郭长江RC-”的未认证微博与“郭美美”互相关注。其发布三条的微博,发布不到两个小时,就引来了诸多网友的口水,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微博。有些网友还在讽刺道,“唾沫淹死人啊,您闺女太高调了。”

6月22日中国红十字会称“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无关,新浪也对实名认证有误一事而致歉。

6月29日,天涯、猫扑相继删除原始爆料郭美美炫富事件的帖子。而北京警方也对郭美美事件正式立案,通报结果为郭美美及其母亲与中国红十字总会无直接关联,其认证的“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身份属自行杜撰。

警方最终通报似乎将郭美美事件与中国红十字会彻底撇清关系,然而舆论浪潮早已一发不可收拾,红十字会深陷信誉危机。

中国红十字会应对措施:针对新浪微博网友“@郭美美baby”炫富事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官方网站发出声明,以下为声明全文: 一名为“郭美美baby”的网友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网络炫耀其奢华的生活方式,引发网友热议甚至炒作。我会对有关信息调查、核实后,特作如下说明:

一、中国红十字会没有“红十字商会”的机构,也未设有“商业总经理”的职位,更没有“郭美美”其人。

二、为维护红十字标志的严肃性,我国《红十字会法》、《商标法》及相关法规,均严格限制第三方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使用“红十字”的标志与名称。我会保留进一步追究有关方面相关责任的权利。

三、我会一贯反对那些企图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达到对个人进行炒作的行为方式,也希望社会各界以平和心态看待此类问题,不被利用。

最后,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红十字事业的支持,希望继续对红十字会工作进行监督。

郭美美事件曝光之初,中国红十字会并非没有积极补救的机会。但他们却在第一时间声称没有“红十字商会”机构,更没有“郭美美”其人;随着事件不断发酵,诸多难以撇清关系的蛛丝马迹接连浮出水面,此时再声明暂停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的活动,已难以自圆其说,反而给公众造成一种前后矛盾自打耳光的感觉。

与很多企业奉行“鸵鸟政策”相比,此次当事各方的主动发表声明的危机公关应对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是声明并没有平息舆论反而引发更多指责,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主持人的评论一针见血:红十字会不仅要声明,更要证明。而“郭美美事件”并非个例,从最近热议的“中国生乳标国标被指偏低”、“蓝月亮洗衣液被指含致癌物”、“京沪高铁被指速度造假”等公关危机事件来看,当事方往往都选择发布声明进行释疑,但是收效甚微。

案例分析:最应具有爱心的红十字会,变成挥霍奢侈的邪恶代表。

此次中国红十字会的信誉危机并非偶然,郭美美无疑只是一条导火索,引爆长期积累的潜伏因子。红十字会作为公益组织,财务信息却从来讳莫如深。公众捐款捐物献爱心,却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一份爱心沦落何处。可以说,此次中国红十字会信誉危机,是其长期不透明管理与内外信息渠道封闭造成的,更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公益组织体制进行公众拷问。

篇3:“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

网络公共讨论以议题为中心, 而事件往往构成议题, 事件或议题的性质是吸引网民关注的重要内在因素, 当今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和传媒体制决定并非所有事件或议题都可以公开讨论, 并且并非所有可以公开讨论的议题都可以引发网民的关注和讨论, 因此探讨事件或议题性质在吸引网民关注、影响网民讨论中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一、事件或议题与社会背景、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的契合度, 是网络事件吸引网民关注的深层社会原因

社会信任危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由于社会信任机制的缺失, 整个社会日益陷入霍布斯所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人和人之间, 人和组织之间, 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了。由于政府活动的不透明, 信息不公开, 公众对于政府公共权力机构的运作、公共政策的出台充满不信任, 这种信任危机一遇到社会公共事件作为导火索, 就会瞬间爆发并蔓延开来。另一方面, 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极端透明度”, 使得政府要想封锁消息越来越困难, 尤其是微博赋予每一个个体以权力, 使得他们能够更加有效地交流, 打破信息封闭的局面。但出于惯性思维, 多数地方政府在公共事件发生时依然千方百计封锁消息, 试图操纵舆论, 化解危机, 这就使得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 从而出现政府越否认, 公众越质疑的局面, 无论政府怎样不遗余力辟谣, 公众都不能接受。

在“郭美美事件”发生前, 有关公益机构贪腐的新闻就不断出现, 导致人们对其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从“万元帐篷”到“虚假发票”再到2011年4月发生的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天价餐费事件”, 网友质疑红会是否存在贪腐现象。作为公益组织的红十字会, 是维系权力与公众之间信任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近年来自然灾害多发, 社会公众的捐款很多是通过红十字会进行的, 但红十字会的运作缺少透明度, 而“郭美美事件”的发生, 挑战了公众的心理底线, 是公众对权力不信任情绪的总爆发, 虽然红会也采取了一些危机公关手段, 一再否认其与郭美美的关系, 并向公安机关报案, 但这种做法未能取得公众的信任, 事件的发展完全出乎人们意料, 不管红十字会和郭美美如何澄清, 网民始终是不依不饶,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被越描越黑, 传言不断, 质疑不断, 种种谜团仍未明了, 网民的不信任情绪在蔓延。

“郭美美事件”挑战了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底线, 并充分展示了社会对权力的极端不信任, 释放出长期积累的社会情绪, 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网民集体行动。“郭美美事件”之所以能聚集如此多网友的关注, 完全是因为事件聚集了当今中国社会许多问题和矛盾——炫富所反映的贫富差距、可能的权钱色交易、以及公权力领导下慈善组织的腐败, 以及事发后红十字会的不当应对[1]。网上的炫富之人多了, 网民为什么只揪住郭美美不放?因为事涉红十字会, 因为公众捐献的善款可能已被盗用。网民并非无端怀疑红十字会, 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郭美美事件”, 正是社会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相对其它事件, “郭美美事件”涉及的是公共慈善事业, 在公众心目中, 这是社会信任和公共道德的底线, 连慈善事业都出现问题, 说明整个社会已然失去了基本的诚信和公德, 这也是公众极端愤怒并对事件追根究底的深层社会原因。

二、私人性与公共性兼备是网络事件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兴趣、不同目的网民围观的重要因素

首先, “郭美美事件”是典型的个体化公共事件。事件由炫富而起, 炫富本是个人行为, 就此而言, 事件还不具备公益性, 事件演变成公共事件, 主要是由于郭美美公开宣称自己的身份是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而红十字会是众所周知的公益机构, 事件由网民对郭美美的质疑, 演变成网民对红十字会的质疑, 作为具有半官方色彩的红十字会, 在网民心目中变成了权力的一方, 而网民对事件的参与则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 事件根本上涉及权力与权利的博弈, 属于典型的官民冲突事件, 具有反腐和揭黑的性质, 由于事关每个网民的切身利益, 引发众多网民的关注和讨论。

另一方面, “郭美美事件”又涉及敏感的官二代、富二代话题, 折射出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财富不透明累积的公众情绪。网民对于郭美美的财富来源的质疑, 对于其身份的好奇, 对于她是否为官员二奶的猜测, 对于其进军娱乐圈的议论, 又使得事件充满了娱乐色彩, 事件同时成为网民情绪宣泄的出口, 成为网民的一场狂欢, 相当部分的网民关注该事件纯属娱乐和消遣, “羡慕妒忌恨”正是网民心理的真实写照。网民们大量使用人肉搜索方式, 发掘出一个又一个幕后的新闻, 甚至把郭美美等人的照片、车牌、身份证等隐私公诸于众, 满足了相当部分人的猎奇和窥私心理, 因此事件又具备了私人隐私事件的特点。“郭美美事件”反映了网络时代公私界限的日益模糊, 网民关注事件, 既是出于公共利益, 也不可避免带有娱乐色彩, 这是网络公共空间的一个典型特征。

因此, “郭美美事件”兼具公共事件的公益性和私人事件的娱乐性, 事件同时包含炫富、反腐、炒作等多种含义, 具备美女、炫富、豪车、慈善、高官、富二代等卖点, 使不同阶层、不同兴趣、不同目的的网民都能从中找到参与的兴奋点。

三、事件和议题的争议性和对抗性是网络事件吸引网民参与讨论的内在因素

“郭美美事件”的又一核心特征是充满争议, 是典型的争议性公共事件。笼统来看, 公共事件和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那些没有“争议”的论题, 就是那些性质明确, 容易产生共识的事件, 另一类就是有“争议”的论题, 即那些存在合理冲突和不同解释的事件和议题。争议性公共议题主要有两个架构性的元素:一是公众关注、聚焦的或是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二是社会、公众对该类议题的认知存在多元意见即富有争议与冲突。“愈争议愈传播, 愈传播愈争议”。这是争议性公共议题传播的一个特点与规律, 议题或事件的争议程度与新闻价值、关注程度、传播速度、范围等成正比。[2]“郭美美事件”中多数议题都能引发网民的争议, 比如郭美美的行为究竟是为了炫富, 还是炒作, 还是反腐?就存在诸多争议。

“对抗”和“争议”是“郭美美事件”引发众多网友参与的内在因素, 事件演进的基本模式可以概括为“质疑-回应”, 即网民对有关议题提出质疑, 郭美美和红十字会作出回应, 网民的质疑就是抗争的一种形式, 而争议性的事件最容易引发网民的质疑, 在质疑-回应-再质疑中, 事件不断向真相靠近。

“郭美美事件”中, 由于郭美美及红十字会只是注重申明而不是证明, 注重辟谣而不是公开, 被动回应而不是主动坦白, 回应滞后而不及时, 网民的不信任情绪蔓延, 对抗和争议始终未能消除, 参与的网民越来越多。近年来网络事件日益多发, 绝大多数影响重大的事件都属于抗争性社会事件, 多数涉及官民对抗, 并且存在诸多争议, 没有对抗性和争议性的事件很难引起网民的普遍关注。

四、网络事件的议题不能过于敏感, 这是事件吸引网民和媒体公开讨论的首要前提

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环境和传媒环境,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议题都可以在网上公开讨论的, 主要取决于事件或议题的敏感性, 有些事件, 网络可以讨论, 传统媒体却无法介入, 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随着社会舆论空间逐步趋于开放, 最初的敏感话题, 也有可能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 从而使得网络事件的议题越来越多元化, 由于网络议题的差异, 议题讨论的参与者、讨论质量, 官方的管制措施, 网络舆论的效果都有很大不同。

按照事件的敏感程度及官方对议题公开的忍容度, 网络事件的议题可以笼统分成黑白灰三种, 所谓黑色议题, 是指有关部门不允许在媒体公开的话题, 所谓白色议题, 是指可以在媒体公开传播和议论的话题, 所谓灰色议题, 是介于白色和黑色议题之间的话题。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对于白色议题和黑色议题心中有数, 有关部门在新闻纪律中也有明文规定, 而灰色议题往往是模棱两可, 没有明文规定的, 媒体经常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体制和政策范围内打擦边球, 尽可能加以公开报道, 同时又注意把握口径和分寸, 一些黑色议题因此逐渐演变为灰色议题, 从而重新定义黑白灰议题的范围, 进而为媒体赢得更大的报道空间。

总体来看, “郭美美事件”的议题大都属于白色或灰色范围, 事件初期网民聚焦的是郭美美及红十字会, 此时议题基本属于白色范围, 但事件中后期部分网民开始质疑整个慈善事业体制乃至官员腐败, 此时议题触及灰色范围, 天涯和猫扑等网站开始大量删贴, 而几大门户网站的事件专题也先后消失, 但整个舆论空间还是相对开放的, 国家宣传机器并没有公开干预, 传统媒体也能比较充分得报道事件。由于网民对黑白灰议题的把握没有传统媒体自觉, 灰色和黑色议题也常常能够爆料, 网络讨论相对自由。不过, 敏感议题的讨论经常遭遇删帖而难以充分展开, 而网民出于风险考虑也会主动自律, 这将削弱网民参与敏感事件的积极性。

五、网络事件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爆料, 议题不断延伸是事件获得网民持续关注的关键要素

“郭美美事件”在持续近三个月过程中不断有人爆料, 议题一个接一个。按照议题与事件的相关度, 笔者尝试将事件议题分为核心议题、边缘议题和延伸议题, 以新浪、天涯和人民网为对象, 根据网络论坛主贴和博客文章的数量来分析, “郭美美事件”的议题, 较为集中的是以下20个:

从上表可以看出, 核心议题基本上围绕公益机构红十字会, 边缘议题则涉及私人隐私, 延伸议题多为“郭美美事件”牵扯出的类似事件, 从核心议题到边缘议题再到延伸议题, 表明网民对事件的讨论逐渐深入, 质疑对象由郭美美到红十字会再扩展到整个慈善事业。同时, 上述每一个议题本身往往也包含多个子议题, 比如关于红十字会是否借慈善牟利, 就爆出“青海红十字会捐建卫生院五倍差价”、红十字会开发“曜阳国际老年公寓”、“武汉红十字会违规出租救灾仓库”、“中华骨髓库收费门”、“红十字会借无偿鲜血敛财”、“温暖中国”5亿元到底暖了谁、“红十字会6千万管理费去向不明”等等, 上述议题大多数未经证实, 真假难辩。

蝴蝶效应应用到社会学界:指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 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 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郭美美事件”体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事件由最初的郭美美炫富牵扯出一系列相关的议题和事件, 有的与“郭美美事件”直接相关, 有的则关系不大。在事件讨论过程中, 存在明显的议题分散和转移现象, 每一个阶段随着新的事件和议题爆出, 网友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和转移, 边缘议题和延伸议题有时候会遮蔽核心议题, 使得后者的关注热度下降, 并有可能造成公共事件的娱乐化倾向, 比如2011年8月3日郎咸平采访郭美美母女, 就使得公众一度将视线集中到郎咸平的采访动机、王军是否为郭美美干爸、郭登峰财富是否来源于炒股等议题上, 而2011年8月16日“卢美美事件”被爆料, 更是使网络舆论的矛头集中到卢星宇身上, 红十字会反而被暂时冷却。不过, 由于真相始终未明, 核心议题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

“郭美美事件”说明, 议题的分散和转移很容易造成议题讨论不深入, 某一议题的讨论尚未得出共识, 很快又被其它议题所取代, 加上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趁机转移人们视线, 有可能使得重要的公共议题被娱乐化的八卦议题所遮蔽, 但不断爆出的议题和事件又使得事件能够被网友持续关注, 从而维持较长时间的热度, 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

六、结语

以上论述的是网络事件吸引网民参与的主要内在因素, 事件和议题的性质是否契合社会背景, 是否能公开讨论, 是否符合网民兴趣, 决定其是否能吸引网民参与, 而事件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掘相关事件和议题, 是网络事件持续保持舆情热度的关键。此外, 社会环境和传媒环境是网络事件发生的外在条件, 网络技术的推动、大众传媒的报道、相关部门的重视、舆论领袖的参与也不能忽视。当然, 事件和议题的内在属性是吸引网民参与的最关键的因素。

基于“郭美美事件”的分析, 公私融合和议题延伸现象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参与, 另一方面又导致私人议题对公共议题的侵蚀, 事件的娱乐化倾向明显, 议题讨论难以深入。同时, 尽管“郭美美事件”具备较强的典型性, 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仍然不可避免, 这是本文存在的不足, 后续研究可以从比较不同事件入手, 分析不同类型的事件和议题在吸引网民参与方面的异同。

参考文献

[1]人们为何不“放过”郭美美[EB/OL].腾讯网评论频道, http://view.news.qq.com/zt2011/GMM1/index.htm.[1]人们为何不“放过”郭美美[EB/OL].腾讯网评论频道, http://view.news.qq.com/zt2011/GMM1/index.htm.

篇4:郭美美事件最完整真相解读

郭美美事件如同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谍战剧,悬念重重,环环相扣。一个年仅20岁且此前生活一般的女孩,在短时间内就有了价值上万的包包、价值百万的跑车、价值千万的豪宅,这些财富究竟从何而来?她和红十字会到底是什么关系?让《都市心情》和你一起探寻郭美美的秘密:

郭美美前传

在微博出名之前,郭美美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女一枚,据户籍资料显示,郭美美刚满20岁,曾用名郭美玲,未婚,户口仍在湖南益阳桃花仑派出所。

郭美美的父母早年离异,郭美美跟母亲郭登峰生活,其父亲具体身份不详。

在益阳时的郭美美曾就读于天骄中学(湖南益阳一中和益阳师范合办的一所学校,在几年前已取消)。郭美美读书的时候成绩大概不算太好,因为曾经在天骄中学教书的老师对这个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至于传言郭美美就读于贵族中学并不属实,因为天骄中学不是贵族学校,只是一所普通中学。郭美关的初中同学也说,郭美美当时家境不算太差,但并不属于有钱人。郭美美高一没有念完,就随母亲郭登峰去了深圳。

郭登峰2007年在深圳东门九龙城开了一家服装店,主要卖韩版的服装,经营了1年时间左右。至今,几位隔壁做生意的店主还对她们母女有着深刻印象:母女俩长得都很好看,郭美美身高1.58米左右,不是特别瘦,但很可爱,而妈妈比女儿更有气质。母女俩都爱扮靓,没什么事情就会在那里打扮自己。就连服装店里的招贴画,都是她们两个人的照片。

郭登峰离开东门后开始包装女儿,并向外宣称是女儿演艺事业的经纪人,希望她进入娱乐圈。2008年,郭美美获得了好乐迪全国KTV新星大赛深圳赛区的冠军,从此以后,郭美美开始踏进演艺圈。她开始相继出演电影《激浪青春》女子龙舟队员、连续剧《美丽会说话》一号女主角邱月,以及一些网络剧的角色等,但这些龙套角色并不出彩,郭美美甚至还没到“混个脸熟”的程度。

直到这个时候,郭美美还没有发迹,翻看她三年前在深圳的家居照可以发现,她身上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都是普通货,用的手机比较陈旧,家居摆设狭窄像是出租屋,说明当时的她们家境一般,尚未呈现富贵之气。

有钱了,显摆了

三年后,一切变得不同。

今年的愚人节,郭美美已经提前收到了她的20岁生日礼物。随后,她把生日礼物的照片发布在她的新浪微博。那是一辆白色玛莎拉蒂跑车,驾驶舱门敞开,戴着墨镜的郭美美倚靠在车身左侧,左手插在裤兜,右手放在白色跑车的车头。

玛莎拉蒂到手后,20岁的郭美美成了北京SCC超跑俱乐部的新会员。这一俱乐部在豪车车主圈子中颇为知名。加入这个俱乐部,起步条件是起码要拥有一部跑车,该车最低标准为售价约140万元的保时捷911。

很快,一些人在微博上向郭美美表达祝贺,他们的认证身份绝大多数为演员、平面模特、歌手、主持人。“郭美美Baby”是郭美美在新浪微博的ID,当时认证身份是演员,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双子座,A型,温顺小羊。爱我就请包容我的任性。”郭美美的微博这样介绍自己。

郭美美极少转发其他人的微博,她的每条微博都围绕自己的日常生活,并配发照片。通过这些照片和描述,郭美美的生活日渐清晰。她住在北京的大别墅,家里摆着珠江恺撒宝顶级钢琴,爱马仕名牌包有十几个;出行坐头等舱,玩着贵族式的运动。她的日子闲适奢华:到海洋馆潜水,与海豚共舞;到北京房山十渡,骑德国纯血统赛马;到上海参加超跑嘉年华,和市价高达4700万元的阿斯顿·马丁合影。

2011年5月13日,郭美美在母亲陪同下,乘头等舱奔赴上海,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三届超跑嘉年华。飞机起飞前,郭美美不忘发布一条微博,并配发了一张机上照片:“上海我来啦……后面那位看似官人的大叔不好意思让你入镜啦!”

郭美美炫富事件引爆后,郭美美身后那位被拍入镜的“看似官人的大叔”,被一些网友当成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郭长江。加上随后郭美美的微博认证身份悄然由“演员”变成“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马上有人断定,郭长江就是郭美美的生父,这似乎可以解释郭美美暴富的财富来源和身份认证缘由。不过,不久就有一位上海的医生站出来说自己是该照片中的“官人”大叔,并配发了对比照片,这场风波变成一场乌龙事件。

网上一片“呸”声

乌龙事件后,郭美美登录微博澄清其身份,称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简称红十字商会,我们负责与人身保险或医疗器械等签广告合约,将广告放在红十字会免费为老百姓服务的医疗车上。之前也许是名称的缩写造成大家误会”。不过,这条澄清微博很快被删除。

中国红十字会否认与郭美美有任何关联,新浪微博也取消了郭美美的身份认证,并对因新浪微博身份认证过程中审核不严而造成负面影响表示歉意。紧接着,天略集团、红十字商会、中红博爱公司、王鼎公司等公司接连被牵出,其中天略集团的董事长丘振良被指是郭美美的“干爹”,但他马上辟谣,否认与郭美美有任何关系,说“根本不认识她”。

事发后,郭美美离京,“躲”到了深圳。有人发现,和郭美美一同出镜的黄色兰博基尼在深圳上户,户主名叫王军。王军,1969年生,籍贯广东遂溪,户籍在深圳福田。网友还挖出一家名叫中红博爱的公司,红商会的关联企业——郭美美说过的所有信息都跟中红博爱公司对上了,车体广告保险和博爱卫生站的医疗器械等等。

马上,中红博爱公司CEO翁涛对媒体称,王军是他的朋友,郭美美是王军的新女友,今年春节后认识的。王军持有深圳物华公司10%股份,而深圳物华持有中红博爱60%股份。王军是否对郭美美承诺过商业总经理的职务,翁涛并不知情。

深圳物华公司今年3月注册,办公地点设在会展中心旁的深圳财富大厦。这是一幢高级写字楼,财富大厦的一层,有一家兰博基尼专卖店。

事发后,王军已辞去中红博爱董事之职。至此,郭美美暴富之缘由,似乎水落石出。

不久,中国红十字总会注册微博,连发4条微博,回答网友比较关心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人理会红十字会的解释,4条微博后所跟的上万条评论大都是“还钱”和“呸”二条。

郭美美和那个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认证,因涉及若隐若现的钱权利益链条,迅速升级成一桩公共事件。公众的众多疑问归结起来,核心问题其实只有一个,我们是否能将自己的捐款,放心地交到公益机构的手里?

被质疑的慈善明星

章子怡身陷“诈捐门”

有网友称,章子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宣布过的多宗捐助善款,只兑现了一部分。而且,在戛納电影节期间,章子怡声泪俱下为地震受灾者募集的50万美元也未捐献给有关部门。成龙善款不到位

成龙曾承诺捐献新作《大兵小将》部分票房援建北川中学。《大兵小将》在内地共收获1.53亿元人民币票房,而新北川中学开学时,校长透露并未收到成龙当初许诺的捐款。

中国“首善”陈光标落榜

篇5:浅析郭美美事件.doc

内容摘要: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度下降,慈善组织自身生存能力较低等问题。郭美美事件后,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受到更加严重的挑战,中国慈善组织如何健康、持续、稳步发展成为新时期慈善组织的重要课题。文章中主要论述了中国慈善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如何重塑社会形象、社会公信度的问题。

关键词:

郭美美事件 中国慈善组织 发展瓶颈 解决措施

2011年新浪微博上备受关注的网友“郭美美Baby”,年仅20岁的女孩,在微博上多次发布其豪宅、名车、名包等照片,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由此而引发部分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红十字会”的“经理”身家居然如此富有,不由得让众多网友起了猜疑,“我们捐给红十字会的钱到哪去了?”、“ 红十字会机构是否从中谋取暴利”、“红十字会内部程序怎么运作”等等一系列关于红十字会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郭美美事件后遗症

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郭美美事件”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其对各级红十字

①会造成的信任危机阴影,似乎才刚刚显现(如下表)

总体而言,中国慈善遇冷。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任急剧下降,去年3—5月,全国慈善组织共收捐款62.6亿,但在去年6—8月份,①李妍,中国经济研究院,《中国经济周刊》,2011 全国慈善组织共收捐款8.4亿,降幅达到86.6%。②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受到社会公众的挑战。就各个地区而言,中国慈善组织也遭受“拿破仑滑铁卢事件”,慈善捐款呈现发展不乐观趋势,各个地区发生不同的郭美美事件后遗症。深圳佛山红会在事件后所收捐款几乎为零。无独有偶,佛山市红十字会于8月2日公布了去年6月至今年6月红十字会医院学校的资金收支情况。一年来,该校共收到捐

③款88.6万元,但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再未收到任何捐款。另外, 河 南 红 会 称 去 年 受

美 美 事 件 等 影 响,和上一相比,2011年,全省红十字系统接受捐赠款物总数减少了5000余万元。去年全年,全省红十字系统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价值3866.46万元,其中,资金2039.33万元,物资1827.13万元。而在2010年,这个数字为9093.19万元,其中,资金7239.53万元,物资1853.66万元,较前年

④整体减少5226.73万元 四川慈善义演丑闻、章子怡 “诈骗门”以及去年的“郭美美”事件、“卢美美”事件让国内慈善组织的形象大打折扣。自从“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受到更加严重挑战。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公众之所以抓住红十字不放,与其说是对红十字的不满,不如说是对整个慈善制度的质疑、对慈善机构运作不透明的愤怒。中国慈善组织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公信度的问题,其运作程序的透明度、捐款的去向、组织机构内部设置程序及人员配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并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建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慈善组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要求所在。

二、中国慈善组织在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及原因分析

1、慈善组织自身的问题

(1)中国慈善组织发展比较缓慢,相对西方发展来说还不够完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艰难起步,经过30年的发展,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中国慈善机构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从各个方面而言,都不够成熟和完善。发展中面临诸多与社会经济、政治不相适应的问题。

(2)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方面慈善缺乏有效的监管,致使资金的使用方面根本无法追踪,捐赠者难以知道、核实自己的款项的去向和实际到位金额。另一方面财务缺乏透明度,管理费用奇高,对于不明慈善捐款处置不当,由于不明捐款都没有登记,所以存在被管理机构或个人直接贪没的可能。郭美美在新浪微博上晒名牌包包、炫名车等一系列炫富行为,再加之挂钩中国红十字会的名号,致使社会公众对捐赠钱的去向产生质疑,这无形中暴漏了中国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慈善捐款的不透明造成公众的极大的怀疑和不信任。

宋宗合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中心,《中国经济报》

金羊网——羊城晚报

2011年8月3日 ④ 凤凰资讯

大河报

2012年2月5日 ②③(3)慈善组织存在人才缺乏且员工的总体素质还不高的问题。慈善事业是一项横跨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的工作。这需要专业人士和高素质的人员。人是一个组织中最具活力的物质因素,人才匮乏无疑使慈善组织形同“骨架”,没有迸发的原动力。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和全球经济化的影响下,中国慈善组织要想走向国际化,在国际舞台走的更远、更长久,人才资源是必不可缺的重要支撑。中国慈善组织目前除领导者之外,其他大多员工素质和活动能力较低,开展展活动较困难、难以胜任工作的,呈现难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因而,“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理念应在慈善组织得到落实与发展。在郭美美事件中,郭美美自称是“中国红十字商业总经理”,这样一个爱慕虚荣、张扬的炫富女就不应该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的成员,这样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人入住中国红十字会对其形象和社会公信力都将受到严重的挑战。像中国红十字会这样的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的慈善组织吸纳的应该具有职业道德、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专业人员作为中国慈善组织的领导人。

(4)我国的慈善机构自主意识以及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还相当薄弱。一方面,中国慈善组织活动资金来源匮乏、筹资渠道单一。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团体研究中心对民间组织进行的调查问卷编制中,在中国像北京、浙江这样的一线城市,中国慈善组织的筹资能力表现得相当弱,可想其他二线、三线城市慈善组织资金运转的严重状况。⑤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资金和活动场地成为阻碍慈善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中国独立的慈善组织发展比较缓慢,大多都是挂钩政府的,对政府依赖性较强。没有形成独立的运作系统。

2、慈善组织存在的外部问题(1)中国公民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不高。由于目前公众对慈善机构认识不清,许多人将慈善看成是虚伪的东西,有的公众认为自己没有这个经济条件来从事慈善失业,那些作出捐赠的企业家都是有自己的企图。种种不同的观点,让公众对慈善认识不清,不能从更为深刻的角度来看待慈善。据中华慈善总会的资料显示,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国内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85%来自民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出认识误区导致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不高,由于认识不清或是认识不全面。民众不愿参与或只有少数人参与慈善事业。较低的民众参与度致使慈善组织缺乏强大的群众基础,后盾力量不够强大。郭美美事件后,社会公众更加深信自己的判断,认为慈善组织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不真实东西。认为捐钱只是表面想象,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中国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不高。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内部建设,违法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度,挫伤了公众慈善捐款的积极性。虽然我国的《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对慈善组织的监督做了较详细的规定,但实施方面未取得有效的结果,像章子怡“诈捐门”、“郭美美”等等事件让中国慈善机构公信度进一步降低。慈善组织本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因运作程序出现违法现象,会降低其公众形象及组织权威,且公信力受到挑 ⑤ 李红艳,上海商学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国科学辑刊》,2007 战和怀疑。(3)政治环境成为中国慈善发展的障碍。一方面,中国现行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纳税所得3%以内的部分,准予免除;个人向慈善公益组织的捐赠,没有超过应纳税额的30%的部分,可以免除”,这个规定的结果是“捐款越多,纳税越多”。⑥在我国这种税法环境下,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认为“办好事要纳税,办的越多反而纳的越多。”从而削减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慈善的税收优惠政策只针对货币捐赠,实物捐赠不享有,使捐赠者的选择范围比较狭小,不能最大限度的方便具有公益精神的企业家进入慈善领域。中国政府的不够重视,导致慈善发展面临政策环境的问题。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政治环境有助于慈善组织的稳固与可持续发展。(4)中国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有效的外部监是督慈善组织合理、合法、正常运运转的重要保障。中国慈善组织的合法认证是由民政部门管理的,但民政部对其认证后的活动处于“盲区”,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另外,政府作为慈善组织重要的外部监督机构却直接参与慈善组织的经营管理,致使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沦为形象工程。2005年北京儿童福利院王晨光曾挪用公款为儿子做生

⑦意,这就是中国慈善组织缺乏有效监督的典型代表。从实例可以看出,有效的外部监督对慈善组织的透明、高效、协调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现状是规模小、企业及个人积极性普遍不高、慈善基金运作不透明、慈善事业独立性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慈善机构数量太少,目前我国慈善公益机构仅有100多家,而且绝大多数是“官办”,相当比例的慈善捐款流入了政府税收的专户,这不仅是不合法的而且严重挫伤了民众的捐款积极性;我国每年募集到的慈善资源不到GDP的0.1%(美国慈善机构掌控的慈善资源占美国GDP的8%—9%),且近80%来自港澳台以及海外捐款,内地捐款只占20%;国内工商业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到10万家,说明99%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慈善捐赠;各个慈善机构的资金运作不透明,资金挪用现象严重,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我国现行税法的相关规定也打击了企业和民众的捐款积极性。所以中国慈善组织改革发展势在必行。

三、重塑慈善形象,提升慈善公信度 郭美美事件说明中国慈善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慈善组织形象在公众心中大打折扣。如何扭转慈善组织危机、重塑慈善组织形象成为新时期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1、自身改进、健全体制(1)对慈善组织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健全管理体制,促使中国慈善组织步 ⑥⑦ 中国税网

荆楚网

2005 入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道路。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优化内部人员结构,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信息披露平台,网络公开捐款用途和去向,以此提升自身的社会公信度,不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以公开透明、廉洁高效、协调运转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从而削减郭美美时间给中国慈善组织带来的负面影响。(2)汲取专业、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慈善组织设置要遵循以人为本、参与沟通激励、层级节制与幅度适中的原则。根据人本原理,人是一个组织成功运转的第一要素,一个组织中员工若没有工作积极性,这个组织将失去工作生命力,人的要素在慈善组织中同样重要,所以要形成量才用人、职能相称,扬长避短,各尽其能,合理搭配、整体效能的人才使用原则。再者,慈善组织内部要形成梯次的年龄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互补的能力结构以协调的气质结构。

(3)提高生存能力、增强自身的民间性和独立性。一方面,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慈善组织要开展活动离不开经费,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物资 购置,一直到日常的组织工作、社会管理活动都不能没有经费,不能没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慈善组织应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全方位,多元化的格局。不断加强中国慈善组织组织在国内及国际的公信度,尤其是中国国内社会公信度,汲取社会各个领域,不同群体的资金捐赠和投资。另一方面,中国慈善组织应与政府建立一种监督与被监督、平等伙伴的关系。改变以往寄托政府篱下的附属关系,形成自身独立的运作程序和系统,增强自身面对社会的独立性,促使自身不断走向成熟。

2、树立形象,提高公信(1)调动公民参与慈善组织的热情,扩大参与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公众对慈善组织整体认识不清、了解不够全面,走进不少误区。所以在中国慈善组织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社会宣传,宣传与慈善组织相关知识的活动。调动群众参与慈善组织的热情和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慈善组织,奉献慈善组织。(2)加强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度建设、提升社会公众形象。若要修复公众对红十字系统等慈善组织的信任,必须让捐赠使用信息公开,加快慈善组织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按照《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关于对商业系统红十字会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中提出的“加快红十字会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明确的信息公开工作流程和制度;加强红十字品牌管理;加强反腐倡廉,抓住捐赠款物和招标采购等关键风险点,真正实现捐赠款物公开,财务管理透明;招标采购公开,分配使用透明”

⑧的倡导,建立透明、公开的运作程序。另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也表示:只有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找回慈善组织缺失的社会公信度。建立 ⑧ 凤凰网资讯

《 经济观察报》——《郭美美事件启动公民社会建设》 监督体系系统成为慈善组织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度的必然要求。

(3)加强政府与中国慈善组织的关系。中国慈善组织的健康、稳步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方面,政府与慈善组织共同努力,建立一种制度化的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政府与慈善组织共同采取措施,不断提升慈善组织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增强慈善组织的筹资能力和渠道。慈善组织积极汲取政府组织的建议和意见,促进本组织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从而在公众树立积极向上、全心全意服务民众的良好形象。政府与慈善组织建立有效地双向互动,有利于慈善组织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管理和指导,制定合理的管理章程,支持和鼓励我国慈善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强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政府作为其监督主体的作用,推进慈善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4)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中国慈善组织要接受来自社会不同全体、不同国家机关的监督,保证自身的合理合法运行。依法在民政部登记并接受其监督。实现与政府的双向沟通,不断提高内部监督体制的建设。捐款来自公众,要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在社会上不断进行民意测评,积极汲取社会公众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

参考文献:

【1】李妍:郭美美后遗症[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35期。【2】李红艳: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建议[J],中国科学辑刊,2007年第06期。

【3】黄强、彭向刚:领导科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4】倪星:行政组织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篇6:行政案例分析 郭美美事件

——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信任危机

姓名:谢明辉

学号:1443001417488 案例简介: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个名叫“郭美美Baby”的网友颇受关注,这个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20岁女孩,其认证身份居然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其真实身份也众说纷纭,有网友称她是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的女儿,由此引发很多网友对中国红十字会的非议。通过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3~5月,捐赠总额为62.6亿元,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直接引爆了广大公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案例分析:

郭美美事件为何能在慈善界引起这么大的波澜

对于慈善,这是我们的愿景: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公众监督、组织善治、行业自律、社会选择、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合作共赢。而这幅美好图景,需要慈善从业者、社会管理者、媒体,以及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绘就。一切慈善事业,资金无论是公开招募,还是个人出资,都应该做到透明公开。公开招募,涉及到公众捐献是否被有效管理和使用;个人出资,涉及到相应款项是真实投向慈善,还是借慈善为逃避征税的手段。长期以来,红十字会的活动缺乏公开性。近几年,帐篷问题、发票问题、天价吃喝问题等等,在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红十字会间有所闻。6月27日,审计署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了红十字会有多项资金管理问题。中国红十字会是特殊的社会救助团体,它既连接着独立、中立的国际人道救援组织,又与中国各级政府有密切关系。中国红十字事业的信用,既关系到红十字在中国的形象,也关系到中国政府的信誉。同时,红十字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取决于公民的投入。当公民对它产生重重疑虑,它就不可能得到人们内心的支持。“郭美美事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引起巨大的关注。中国红十字会需要以确切信息证明与“郭美美”无关,但即便真的无关,也需要严肃正视自身的问题。,该案例中暴露出中国红十字会在运行与管理过程中问题

舆论对郭美美种种炫富行为的反应,恰恰凸显了红十字会,这个作为承载着公众善心的公益机构在运行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是慈善组织运作不够透明。慈善组织要获得发展,慈善机构的公信力至为关键,其中又以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至关重要。而在我国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一些慈善捐款最终的使用不透明,甚至一些捐款被挪作它用,一些慈善捐款到底募到多少钱,谁捐的,最后使用在了什么地方,可能成了一笔糊涂账,甚至出现天价帐篷、万元餐费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破坏了我国慈善事业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公信力,也影响了公众对于慈善公益事业的热情。

二是对慈善组织的监管不到位。只有超强监管,才有超强信任,一个良性的慈善制度和机制,能够实现慈善资金管理的严格、规范、透明,保证慈善业得以健康良性发展。而我国目前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外部监管上,媒体对慈善业正面宣传成绩的多,而暴露实质问题的少,结果使得社会公众对慈善事业真实的运营情况知之甚少,对一些深层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从而失去了“话语权”。内部监管上,慈善业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对慈善组织的运行缺乏内部管理。

三是慈善法律缺位阻碍了慈善组织的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推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体系,关于慈善信息公开的程度、标准、程序等各方面问题,还没有一个制度性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捐赠者与接受捐赠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从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建红十字会的公信力:

第一,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告知公众慈善资金的运作情况,加快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对于慈善组织来说,应当主动向社会公布三个层面的情况:接受捐款的情况、资金的流向和资金使用的效果,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是慈善的重要条件,也是慈善事业公信力的根本前提。只有公开透明,捐赠者才能看到自己的爱心效应,更深切地体会到“捐”有所值;才能确保善款用在该用的地方,并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第二,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在外部监管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慈善组织监管机构,实施对慈善组织的统一监管和协调,对慈善机构的财务与经营情况定期进行公布,对善款的使用是否科学合理进行监督,并提供专线电话,随时接受公众的质询。在内部监管上,应当建立慈善行业自律机制,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阳光运作、规范管理,做到决策科学化、运作规范化,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三,完善法律制度,国家应当加快慈善专项立法工作,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特定性的专门规范慈善组织活动的法规条款,对慈善组织的性质、职能、管理、运行基本准则做出规范,从源头上保证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拨付、使用等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使得我国慈善事业有法可依、监管有据。

篇7:“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

一、事件回顾

第一阶段:郭美美微博炫富,引发微博用户广泛议论和强烈质疑,并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第二阶段:中国红十字会在网络上对“郭美美”事件作出回应和解释。

第三阶段:网民仍然怀疑作为郭美美的钱财来源,质疑中国红十字会募集到的善款的去向。网民调查,出现新的质疑,引发网络舆论。

第四阶段:传统媒体跟进,引发了社会民众更广泛的反应。

第五阶段: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事业整体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

二、事件分析——网络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利与弊 利:

互联网的及时、互动、海量的特点,解决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从技术上赋予了公民公开表达的权力,从而使公民有了表达意见的平台,能引发舆论。武汉大学教授沈阳对此事发表了意见:

天涯在此次事件中充当了人肉搜索大本营,信息公开的发源地,网友娱乐的公开舞台。而微博则提供了一个信息快速扩散,形成事件引力的急速传播平台。微博在汇聚意见领袖的观点的同时,也给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发声的话筒。因此微博起到了挖掘机和发大器的作用。

在互联网平台上,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机会,网民可以提出质疑,进而对公共人物进行监督。在此事件中,对于郭美美及红十字会的质疑,引发舆论浪潮,继而引起社会对红十字会的关注与调查,这是网络舆论的积极一面。弊:

互联网上网民众多,良莠不齐;进入互联网的门槛很低,传播迅速,信息真伪难辨。互联网上的谣言泛滥、侵犯隐私、群体极化成为网络媒体舆论引导的阻力。

1、从郭美美事件扩散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肉搜索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人肉搜索”,借助全体网民的力量,固然可以让恶人无处逃遁,但也常常伤及无辜,更有甚者会触及法律底线。

事件中,网民对郭美美的网络搜索及各种调查,无疑是一种人肉搜索,后来网民对其进行语言攻击,引发一场网络暴力。

中国特色的网络“人肉搜索”是中国公权力不彰的一种网络代偿现象。如有过当行为自有现行法律去规范。有些人无视公权力不彰之现 实而紧盯“人肉搜索”的负面作用,无疑是作恶者的帮凶。

2、在郭美美事件中,网友的不少猜测后来都被证伪,网络成为谣言的集散地。

3、郭美美事件后被证实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是幕后推手。网络推手,又名网络推客,网络策划师,懂得网络推广并能应用的人。推广的对象包括企业,产品和人。

目前国内网络推手已经逐渐走向组织规模化,不少网络推广团队公开声称承接以下项目:“歌手艺人网络上全面推广、为个人博客网提高流量、为歌手或企业或个人代笔写作(职业枪手)、事件的炒作与宣传”。

郭庆光认为,由于此行业没有形成成熟的行业伦理规范,为吸引眼球、追求商业或其他利益而进行恶性炒作,便成了一种流行的手段,这非常令人担忧。“提供信息的行业和从业人员都在处于无规则的情况下,导致不明真相的网民做出错误的反应和判断,这并不是非常健康的一种现象。”

此事件后,公民对红十字会的信任急剧下降。8月份,全国各地媒体纷纷报道,红十字会捐款数目急剧减少,深圳媒体更是报道“郭美美”事件之后,深圳红十字会收到的社会捐款几乎为“0”;同时全国各地都有报道红十字血液中心遭遇“血荒”,由红十字会负责的社会献血活动遭到冷遇。

三、事件启示——加强网络监管

1、网络舆论是反映社情民意的公共舆论空间,它扩大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

促进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

其积极方面体现在:一是网络舆论开辟了民众诉求的新通道。民意反映的集约性、普遍性、可视性在网络舆论得到最为显明的反应。

二是网络舆论成为了社会监督的新手段。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网络舆论这样明显。

三是网络舆论拓展了把握民意的新途径。对于以往依靠传统方式了解群众利益表达与诉求的政府部门而言,网络实现了官与民的“零距离”接触,建立了一种崭新的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

2、网络舆论又会引发情绪型网络舆论蔓延、网络假新闻混淆是非、网络舆论“话语权”被少数人垄断等消极的社会效应。

其消极方面体现在:一是情绪性发泄比较明显。网络开放性、虚拟性的技术特性则给情绪性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空间,于是得以在网络中大量传播。二是虚假性信息比较突出。网络虚假信息丧失了网络舆论应有的信息功能,使公众难以辨别周围世界,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和谐。三是随意性言论比较普遍。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随意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可能,这种攻击都是以骂人和损人为主,而不是以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心态来写文章,多是极端的人身污蔑与攻击,随意性特征最为明显。

3、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加强网络监管,必须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大做强重点网站及论坛、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不断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

四、总结

1、互联网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出舆论的新特点:自发性、鲜明的指向性以及诉求的直接明确。

2、网络舆论是公共意见的表达,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在客观条件的限制,舆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3、作为网民,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网络推手,因为我们所说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字,都有可能被转发、被评论,所以,我们要为自己所说的每句话负责任,遵守网络规范,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篇8:“郭美美”事件公关策划书

百度搜索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也是我国网络用户使用最多的搜索引擎, 市场渗透率高达92.1%。百度搜索指数则是以海量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 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 科学分析并计算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通过对有关新闻事件在百度指数中搜索统计, 可以大体反映出这一事件的网络舆情。本文以2011年5月1日至2015年12月29日关键词“郭美美”在百度指数上显示的舆情指数为分析基础, 探讨“郭美美事件”网络舆情的“峰值”状况, 并分析事件的舆论特点。

一、“郭美美事件”网络舆情的四次“峰值”

2011年6月, 郭美美因在实名认证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新浪微博上高调炫耀自己的奢靡生活, 在网络空间横空出世, 在随后的4年, 其与红十字不断纠葛、拍摄电影、参与性交易、网络赌球、被捕入狱等话题赚足人们眼球。在百度上搜索关键词“郭美美”, 相关内容竟达到78万余条。百度指数上2011年至2015年“郭美美事件”的舆情指数如图1所示。

(一) 第一次峰值:2011年“郭美美高调炫富”引发舆论关注

自2011年6月21日起, 昵称为“郭美美Baby”的新浪微博多次发布其名车、名包以及豪宅等照片, 吸引不少微博用户的眼球, 而其“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实名认证身份更是引发网络舆论对于红会捐款去向问题的讨论与猜测。6月28日, 短短一周之内, 网民的持续关注、各大网站相继转载、传统主流媒体发表评论、中国红十字会发布官方声明, 促使百度指数骤然上升到第一阶段的顶峰, 事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一个由微博引出的“娱乐事件”变成了涉及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的“公众事件”。尽管“郭美美Baby”的实名认证被新浪微博取消, 郭美美也公开道歉, 但这并未能平息公众的愤怒情绪, 而是从不断深挖红十字会的内幕, 把围绕郭美美本人所进行的公共讨论推向对红十字会善款使用、慈善机构的合法性、慈善制度改革乃至“三公”费用公开等公共性议题的讨论。直至7月5日, 在网友爆料及媒体调查报道的合力下, 一批与红十字会有合作关系的商业机构浮出水面, 事件关注度又达到高峰, 迫使监察部门建立调查组并发布官方调查结果报告。至此, “郭美美事件”的网络舆论在第一阶段逐渐落下帷幕。

(二) 第二次峰值:2013年“红十字会募捐善款”再次引发舆论热议

2013年, “郭美美事件”再次进入人们视野。4月20日, 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大地震, 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开展救援, 却不断遭受公众质疑, 甚至遭受网民们的辱骂。在其官方微博上号召大家捐款支持灾区的微博中, 无数网民以及很多大V账号竟不约而同地一致跟帖、转帖回应一个“滚”字及一个鄙视的表情, 此微博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就得到了超过14万个“滚”。[2]同时, 乐视娱乐官方微博爆料称有郭美美的性爱视频流出, 声称视频内容涉及郭美玲与红会领导的性爱视频、红会募捐时的性贿赂视频、红会高层瓜分善款时的偷拍视频。虽然此事已被证实为虚假消息, 但又让郭美美回到网络舆论的关注舞台之中。网民舆论的浪潮致使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察委员会不得不重启“郭美美事件”的调查, 并邀请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调查。然而, 据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调查网民意见显示, 尽管事件关注者众多, 但仅有27.8%的网民对此表示赞赏, 逾七成 (72.2%) 网民持不认同态度。[3]同年5月至6月, 郭美美相继晒出价值1.7万元的水晶高跟鞋、51亿元的银行卡余额以及在澳门举办豪华生日派对, 一系列的炫富行为再度让其变成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三) 第三次峰值:2014年“郭美美被捕入狱”重新掀起舆论高潮

2014年7月10日, 一则“郭美美因参与网络赌球被警方抓获”的消息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警方消息的动态发布, 围绕郭美美及相关议题的网络舆论不断升温。同年8月4日凌晨1点, 央视新闻频道播出了《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的调查报道, 追问郭美美涉赌、红十字会等问题。虽然是凌晨播出的报道, 但立刻引起舆论哗然, 一日之内, 百度指数就达事件始末四个阶段的最顶峰。此时的网络舆论在主流媒体对案件信息的不断追踪下得到升级, 多年积攒的网络谣言得到了澄清, 如郭美美与红会并非是商业合作关系, 而是深圳商人王某的情人;王某并非红十字会领导而是深圳投资商人且已被依法刑事拘留;炫耀的名车豪宅其实是赌博及性交易所得等。在主流媒体调查报道下, 多年来不断受到猜忌和质疑的事件真相浮出水面, 网民也进入了白热化的讨论状态。

(四) 第四次峰值:2015年“郭美美案接受审判”触发舆论反思

2015年9月10日, 郭美美案一审开庭, 宣判郭美美以设赌场罪判处5年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5万元。开庭之前, 各大新闻媒体就进行提前预热, 纷纷发布开庭预告。开庭当日, 人们纷纷对庭审情况、审判结果进行实时搜索, 百度指数达到第四阶段的顶峰。9月14日央视新闻播出案件的庭审纪实, 引发网友对郭美美“长胖”等外表的讨论。从百度指数的分析来看, 案件的最终审判再次掀起网络舆论风潮, 虽然一开始网民的关注点在郭美美外表, 但随着审判结果的公布, 理性批判的网络舆论不断出现, 引发网民对郭美美家庭教育及社会现象的深刻讨论及反思。但此次议题的影响力远不及一年前郭美美被捕、高调炫富、红十字会纠葛等议题的影响力。可见, 人们对“郭美美事件”的关注度逐渐下降, 网络舆论随着事件的最终解决开始逐渐消散。

二、“郭美美事件”网络舆情“峰值”分析

根据“郭美美事件”网络舆论扩散过程可见, 网络舆论的四次波峰聚焦于事件本身并伴随新议题的出现而发生演变, 相关舆论与事件的发展如影相随, 在事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又会引发极具规模的舆论围观, 使网络舆论呈现波浪起伏、步步推进的发展态势。具体到微观, “郭美美事件”的舆情“峰值”又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 “峰值”的上升时间不断缩短

从2011年郭美美事件第一次爆发, 舆论达到顶峰用了一周的时间, 到2013年因红十字会募捐善款触发舆论危机用了一天的时间, 再到2014年郭美美被捕入狱掀起舆论高潮仅用12个小时。不断缩短的舆论反应时间说明从受众第一次知道事件后, 议题的每一次拓展都在不断加深受众的心理认知, 事件越来越被受众敏感且倍加关注, 相关议题一旦在新媒体上传播, 就会立即触发网络舆论, 顷刻间就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二) “峰值”的影响力不断升级

在“郭美美事件”中, 由于红十字会与郭美美关系的调查结论未能及时公布, 任何与红十字相关的话题如强制捐款、万元饭局等话题都会成为舆论热点事件, 引发红十字会强震。随后郭美美被捕入狱, 与之相关的网络赌博、明星性交易等爆料一经发布, 就会迅速扩散, 立即占据新闻头条。与“郭美美事件”相关的其他议题借公众对事件本身的关注热度引发蝴蝶效应, 引发舆情不断升级, 导致“舆情搭车”的现象。如果事件没有及时信息公开或解决, 网民们的舆情诉求得不到满足, 猜测及不满的声音会导致舆情发生转向, 与该事件相关的话题事件就会迅速扩散, 借高涨的舆情之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致使事件影响的影响愈加广泛。

(三) 负面“峰值”逐渐转向正面“峰值”

从郭美美高调炫富到被捕入狱, 网络舆论也经历了从“人肉搜索”郭美美个人身份信息、谴责郭美美炫富、谩骂其奢靡生活开始, 逐步深挖红十字会的内幕, 把围绕郭美美本人所进行的公共讨论推向对红十字会善款使用、慈善机构的合法性、慈善制度改革乃至“三公”费用公开等公共性议题的质疑讨论, 再到对郭美美家庭教育及社会现象的深刻讨论及反思。舆论“峰值”从偏激到理性的转向, 说明了随着事件真相的不断曝露, 舆论领袖和媒体对事件的舆论引导, 以及网民自身对事件的认识不断加深, 促使理性的声音逐渐放大, 非理性的声音被逐渐淹没。

(四) “峰值”过后网络舆论仍会延续

虽然郭美美已审判入狱, 调查结果也查实郭美美炫耀的财富与红十字会、公众捐款及项目资金没有任何关系, 但却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灾难性影响, 并逐渐在日后展现出来。捐款金额急剧下滑, 公众信任降至冰点, 郭美美成为中国红十字会跨不过去的坎。通过郭美美事件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 虽然事件已不会出现事发阶段出现的高“峰值”, 但只要出现与红十字会相关的话题, “郭美美事件”就成为一个蓄势以待的“定时炸弹”。虽暂时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网络舆论反应的“低潮期”, 只要日后与其相关联事件一旦出现, 便又一次引爆网络舆论。可以想象, 若干年后郭美美出狱、以后择业又会触发一次次网络舆论。原因在于, 一次重大新媒体事件的网络舆论不会因为事件的解决而彻底消失, 它所造成的社会创伤是无法痊愈的。

三、新媒体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历时4年, “郭美美”从一个炫富微博演变为轰动整个中国的现象级新媒体事件。在这期间, 政府或相关部门完全可以进行积极舆论引导, 防止舆情的扩大化, 然而却错失良机, 导致“郭美美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们应汲取此次事件的经验和教训, 及时对事件进行舆论引导。

(一) 实时预警“峰值”的骤升变化, 预防舆情“井喷”

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格局, 其裂变式的传播能力更容易让事件迅速传播。“郭美美事件”四次峰值的反应速度不断加快, 顷刻间就能触发舆论“井喷”, 如果政府没有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机制, 很容易将局部事件推向全国, 从而引发网民的群体性事件, 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 政府需要健全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多渠道收集民意,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 实时监控、有效分析、及时控制网络舆情的发展, 同时, 还应制定新媒体事件的处理对策, 减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以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二) 及时降温过高“峰值”, 防止舆情扩张

新媒体事件涉及贪污腐败、官商勾结等敏感问题, 这类事件最容易引发轰动效应, 具有较大影响力, 如果不及时公开信息, 后果就是谣言肆虐, 使相关部门处理事件时更加棘手。另一方面,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 事件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 新闻的时效性变成了新闻的即时性, 就算政府隐瞒事件信息, 也会有其他媒体、网友的“爆料”, 甚至让“小道消息”大肆横行。因此, 政府首先应保证相关政务信息的透明、公开;其次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信息, 在事件还未达到“峰值”时就将真实情况传递给广大网民;最后还应对新媒体事件进行及时回应, 及时对过高“峰值”进行降温。事件发生必将引发网民对政府及相关部门质疑, 如果不能及时正面回应问题, 只能造成网民对政府更加不信任, “峰值”越高越有可能引发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所以, 政府及时对新媒体事件作出回应, 也能够提升政府形象, 确保公民权益。

(三) 主动监测潜在“峰值”, 警惕舆情“搭车”

虽然“舆情搭车”是一种后补的舆论监督手段, 达到了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反腐效果, 但由新媒体事件引发“舆情搭车”纯属偶然事件, 靠“搭车”去揭发问题治标不治本。[4]由新媒体事件的舆情引出“搭车”现象, 其根本原因在于网民对舆情的诉求未得到满足, 当时的舆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释放, 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使舆情暗藏在公众的心里, 只要碰到契机就会立即“引爆”。因此, 需要主动舆情监测或数据统计, 对与之有关联的舆情进行准确分析和主动干预, 积极引导潜在舆情, 使舆情不会出现压抑的情形, 也防止舆情的借机表达, 预防“舆情搭车”现象。

摘要:时至今日, “郭美美事件”仍然余波未了, 成为探讨网络舆论的标志性事件。通过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郭美美事件”网络舆论扩散过程可以看出, 事件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都会引发极具规模的舆论围观, 出现了四次舆情峰值。进一步分析事件舆情峰值特点, 主要有:网络舆论反应时间不断缩短、网络舆论从偏激转向理性、网络舆情搭车现象不断扩张、网络舆论不会彻底终止。笔者还从预警机制、信息公开等方面探讨了新媒体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网络舆论,“郭美美事件”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论新媒体舆论的生命周期理论模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12-117.

[2][DB/OL]http://news.mydrivers.com/1/261/261101.htm.

[3]郭美美.风口浪尖上的“不倒翁”[N].新华时政, 2013-06-09.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家长发言稿通用下一篇:“惊心动魄”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