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2024-04-08

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通用9篇)

篇1: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践行执法为民宗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与时俱进,提出的一种刑事司法政策。它不是对“严打”刑事政策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和谐社会理念的简单理解或机械贯彻,而是在依法的前提下,力求宽与严的相济相成,进而促进、保障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一种辨证执法观与理性执法观,具有在刑事执法以外的其它执法领域包括海关执法工作中推广贯彻的价值与意义。在进出境活动日益增加、复杂,监管相对人权益意识日益强化,海关监管与执法难度日益增大的当前,对承载着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重大职责使命的海关而言,在执法过程中如何贯彻好宽严相济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宽严相济的涵义。

宽严相济的基本涵义是:针对犯罪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该宽则宽,该严则严,有宽有严,宽严适度;“宽”不是法外施恩,“严”也不是无限加重,而是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惩罚犯罪,做到“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具体而言,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该轻而轻,是指对轻微犯罪应当处以轻缓的刑罚。这既是罪刑均衡原则的题中之义,也是刑罚公正的要求。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应予从宽处理,判处较轻的刑罚。该重而轻,体现的是刑法对于犯罪人的攻心和感化作用。宽严相济的“严”,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严格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严肃是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储槐植先生曾经归纳了四种刑罚模式:严而不厉、厉而不严、不严不厉、又严又厉。严而不厉是指法网严密,刑罚却并不苛厉;厉而不严则是指刑罚苛厉,法网却并不严密;不严不厉是指法网也不严密,刑罚也不苛厉;又严又厉是指法网严密,刑罚也很苛厉。按照储先生的分析,我国刑罚的现状属于厉而不严。显然,宽严相济所追求的目标正是严而不厉,所摈弃的正是厉而不严。宽严相济的“严”虽然同时包含“严格”与“严厉”两个方面的含义,但结合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当更多地强调“严格”。即该作为犯罪处理的一定要作为犯罪处理,该受刑罚处罚的一定要依刑法的规定进行处罚。当然,对于严重犯罪不仅应该依法进行处罚,而且还应当“严打”,也就是该重则重,充分发挥刑罚的威慑力。

宽严相济的“济”,意为救济、协调与结合,即要宽严平衡,互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所谓宽严有度、宽严审势。宽严有度是指保持宽严之间的平衡:宽,不能宽大无边;严,不能严厉无比。宽严审势是指宽严的比例、比重应当根据一定的形势及

时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社会形势和犯罪态势,对犯罪行为要在区别对待的基础上,灵活、协调地运用严格法律政策与宽松法律政策两种应对策略,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以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执法理念要注意做好4方面工作。

一要正确处理好把关与服务的关系。作为国家的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海关的工作方针是“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很显然,海关的职责一在于把关,二在于服务(为地方、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海关一线现场的关员,每天面对众多的执法相对人,如何行使好手中的权利、履行好肩负的职责、落实好“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首先要把握好把关与服务的平衡点,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没有偏颇。

二要认识到“宽严相济”执法理念是运用于海关整体执法工作中的理念。作为一种顺应并切合当前形势与要求的执法理念、思路或指导思想,它不仅仅只限于缉私办案过程,在涉及海关各类监管业务中都应该加以积极借鉴并扩展运用。比如在查验现场,在加强码头实际监管工作上,我们应该合理区分监管对象,全面分析当前辖区内各码头经营企业守法、资信情况,对各类码头实行合理区分和界定,对守法企业应当大力扶持、鼓励,而对于管理混乱、整改无效的码头企业应该集中监管资源查处。

三要正确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不能孤立的、片面的讲宽或讲严,不能用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切实做到宽严并用,既要注意克服重刑主义思想影响,防止片面从严,也要避免受轻刑化思想影响,一味从宽。切不能把“宽严相济”作为“宽松”的代名词,一味从轻从宽,放松了把关的职责。要注意把握宽与严之间有机结合、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到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要有节、严要有度,宽不废严、严不排宽。

四要加强执法监督有效防范两大风险。宽严相济赋予执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要保证这部分自由裁量权的正常运行,保证执法过程中该宽则宽,该严则严,真正落实宽严相济的精神要义,使其不至于超出应有的范围,坚决杜绝出现以宽严相济为借口,随意裁量,权力寻租的枉法和腐败行为,就要增强风险意识与忧患意识,清醒认识贯彻“宽严相济”可能带来的风险转移或新的风险点,主动地、超前地分析采取风险防控对策措施,加强制度监督,让防范两大风险为落实“宽严相济”执法理念保驾护航。

三、贯彻落实“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两个难点。

一是自由裁量权的把握使用问题。海关执法中,在行政裁决处罚以及采取刑事或行政强制措施等方面被赋予了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这既是我国成文法体系立法的必然,也是执法效率的内在需要。海关执法业务基量大、门类多,要采取措施引导一线执法人员依法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通过自由裁量充分体现理性执法的意念,更好地实现宽严相济、理性执法:一是及时培训、临场指导,法规部门或者缉私等部门有必要在一线监管现场及时

开展法律法规培训,甚至是到执法现场临场指导实践操作;二是结合实际案例时常开展案例分析会,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反思执法的合理合法性,帮助提高执法水平。

二是“宽严相济”执法尺度的统一性问题。同样的业务,这个海关能办、那个海关不能办,这个海关这样办、那个海关那样办,同样的问题这个海关这样处理、那个海关那样处理等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执法或者执法尺度的不统一表现多样,对内对外的风险一样高、危害一样存在,对外容易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在各个关区之间搞“飘移”走私;对内也容易使执法关员无所适从,处理从严了有违背执法理念之嫌,从轻了有行政不作为之疑,埋下执法偏颇所带来的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通过大力推进规范监管作业,统一监管标准,提高执法的统一性,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通关环境。

参考文献:

1、《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切含义及其蕴涵》 董治良

2、《宽严有尺度》何帆

3、《我国刑事政策的时代内涵与实现路径》 蒙庆

4、《关于海关执法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加强理性执法的思考》

深圳海关 张华鲁

篇2: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法政策及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等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充分认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意义

为准确运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有效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县委政法委领导高度重视,及时组织政法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政法各部门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总结近年来实施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经验,充分认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精神实质和根本目的,通过正确适用法律,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遏制和预防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统一执法思想,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实质,找准工作切入点

我县政法各部门以服务大局、化解社会矛盾为出发点,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实质,树立依法办事,公正执法的思想,坚持罪刑罚定、罪刑相适应和适用法律人人平等的原则,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在执法过程中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做到当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在依法严厉惩罚犯罪的同时,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等具有法定从轻情节的尽可能依法从宽处理,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充分把握刑事立法的宗旨,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主线始终贯穿于政法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公平正义,切实提高司法效率,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三、立足职能、正确行使职权,确保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落到实处

我县政法各部门在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始终坚持“严打”方针,在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坚持区别对待,对社会危害程度较低的犯罪行为和人身危险性较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依法采取相对宽缓的处罚手段,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确保执法活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实现政策指导和严格执法的有机统一。

政法各部门准确把握执行法律与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关系,切实把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落实到具体案件上,落实到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定罪量刑、法律服务等各个执法环节,并形成长效机制。

(一)公安机关在贯彻和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过程中正确行使侦查权,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提高侦查水平和工作能力,注重提高证据收集水平,严格依法办事,正确使用治安处罚、取保候审、行政处罚等措施,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二)检察机关在强化立案监督的同时正确行使审查逮捕权、严格掌握起诉条件。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准确谨慎把握逮捕、起诉的尺度,可判缓刑的,主动建议审判机关适用缓刑,给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对确有逮捕必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批捕的同时,尽力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使他们真正认罪服法。对于初犯、偶犯、从犯、过失犯等主观恶性较小的案件以及由邻里纠纷等引发的轻微刑事犯罪,可捕可不捕的尽量不捕,可诉可不诉依法不诉。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既注重对有罪、罪重证据的审查,也注重对罪轻、无罪证据的审查,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宽严适度,努力做到法的公正与情的关怀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

(三)审判机关在贯彻和执行《实施意见》中结合刑事审判工作实际,按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依法履行审判职责,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一是严格执行从严从重和从宽从轻的法律适用范围,保证刑罚的正确适用,按照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抢劫、爆炸、强奸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的犯罪始终坚持严打方针,对轻微犯罪、过失犯、未成年人犯罪等,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进行从宽处理。二是进一步落实好辩护和法律援助制度,对未聘请辩护人的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积极指定具有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或法律工作者为未成年被告人担当辩护人,并对到审判机关开展工作的律师及时提供帮助和便利。三是进一步强化和建立案件调解工作机制,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中,发挥民事调解作用,对通过调解积极履行损害赔偿义务且被告人真诚悔罪的,依法作为量刑情节给予考虑;建立了自诉案件和其它轻微刑事案件的调解工作机制,对案情简单、社会危害不大的案件积极进行调解,力求案件实现调解结案,达到妥善化解案件当事人的对立情绪,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四是建立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实行简易程序进行审判,缩短办案周期,提高了诉讼效率。

(四)司法行政机

关在刑事执法活动中按照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要求,充分发挥刑事辩护、人民调解、社区矫正三大职能,主动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联系与协作,认真做好刑事案件的法律服务、认真做好调查取证工作,努力提高辩护质量,切实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人民调解员加强与公安派出所的协调配合,加大刑事自诉案件的庭前化解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减少对抗,消除矛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四、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为有效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我县政法各部门深刻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进行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在具体的刑事执法活动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及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政法干警执法理念尚未完全转变。长期以来,人们对刑事执法效果的的评价,就是看犯罪嫌疑人是否逮捕,是否被判实体刑,向来忽视不捕、不诉和缓刑的作用,如果不捕、不诉和缓刑的案件过多,政法机关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还要担心受害方的上访,部分不诉案件办理程序繁琐且有指标限定等因素直接影响办案人员的办案情绪,难于把握宽严适度,因此,执法观念完全转变尚需一个过程。

(二)、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滞后制约了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实施。在司法实践中,《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有些犯罪及危害无明文规定、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影响了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落实。

(三)、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目前尚缺乏可操作性,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现阶段,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多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是否适用以及如何适用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主要依赖于司法人员的主观裁量,致使该政策的适用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无形中影响了该政策在具体办案过程中贯彻的效果。此外,受社会公众可接受程度的影响,司法人员对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在案件类型上多限于未成年人犯罪及轻伤害案件,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未能全面普及。

(四)、贯彻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机制不健全。政法各部门在刑事执法活动中尚未根据自己的职能统一建立相应的联系协作制度,使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受工作经费、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工作开展不平衡,难于协调。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正确把握刑事司法工作方向。为充分发挥刑事司法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作用和建设作用,县委政法委员会要进一步切实履行领导和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作用,引导全县政法机关运用和谐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来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注重文明执法和执法人性化,把刑事司法工作的重心放在准确适用法律,依法解决各种纠纷,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善于把各种消极因素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二)、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刑事司法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统一性。县委政法委员会和政法各部门要加强对刑事司法工作全过程的执法监督,密切关注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防止和纠正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执法部门步调一致,确保刑事司法活动依法、有序进行,确保宽严得当,司法公正。

(三)、拓展刑事司法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县委政法委员会和政法各部门要认真分析我县社会治安状况,研究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方式,要把推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体措施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效结合,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全社会力量,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健全管制、缓刑、假释、监外执行、回访考察等制度,把对失足人员,特别是有轻微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宣传工作,扩大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影响力。在执行宽严相济的的刑事司法政策过程中要加强法制宣传,正确引导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弘扬社会正气,维护司法权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六、政法部门执法规范化制度建设情况

政法部门作为国家专政工具,承担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执法是政法部门的生命线,执法的好坏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人民权利和公平正义的实现。制度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和保障。我县十分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抓好政法综治工作的永恒主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切实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对全县政法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公正执法为核心,作风建设为重点,制度建设为保证,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大力加强执法监督,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相结和,认真贯彻《中央政法委关于2007年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打牢公正执法的制度基础,进一步着力抓好执法责任体系建设、执法质量和效率考评体系建设、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执法工作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建设。

在继续巩固“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成果的的基础上,我县政法各部门统一思想,着力做好已经形成规章制度的整合完善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关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标准,严密办案流程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监督机制,并重点抓好落实;政法各部门紧紧抓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重点岗位和环节,按照“谁执法”、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执法责任和责任追究倒查制度,明确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执法者个人的执法工作责任,切实做到能够根据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追究到具体岗位、具体人。进一步落实执法公开制,逐步修订完善执法公开制度,扩大执法透明度,大力推行执法告知、公开听证等监督措施,建立对对群众投诉、举报、涉法涉诉信访的受理、调查、处理、反馈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的监督落到实处。大力推进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相结合,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使执法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和推进改革,与政法重点工作相结合,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推进平安南华建设,打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工作基础。

规范执法行为情况

自去年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以来,针对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的存在如:部分干警对一些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与不足,政法各部门从规范执法行为入手,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案”的新机制,紧紧围绕执法责任制度、办案办事依法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办案流程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五个方面,着重健全和完善了76个制度。

县法院从提高案件质量入手,注重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量管理、诉讼证据规范实施、岗位目标评价考核等方面健全完善制度,促进和规范执法行为。

县检察院紧紧围绕部门工作,重点规范办案流程,在7个重点部门环节建立了流程化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细化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民行案件办理、监所检察等各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减少了执法随意性,修订完善了《检委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健全完善了执法责任制、办案办事依法公开制、责任追究制、细化办案流程制、联系群众制度等5项制度,从立案到结案各个环节的规范执法行为作为规范制度的重点,把关键部门和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全部纳入规范完善范围,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把责任明确到每个干警、每个岗位。

县公安局以继续深入开展大练兵活动为契机,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专项整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各警种的工作特点,认真梳理办案和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执法薄弱环节,推行“谁承办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三位一体办案责任制,将执法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环节,着力健全完善法律培训、执法办案、执法责任、警务公开、信访工作等五大环节。

篇3: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 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要逐渐减少压制型, 增加自治型与回应型。自治型社会或者回应型社会相对压制型社会而言, 就是一个和谐社会。构建当前的和谐社会需要运用各种方法, 包括法律方法, 调解各种社会矛盾, 解决各种纠纷, 由此而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方略, 是人类理性在刑事领域的产物, 是社会法制文明程度的体现。刑事政策应当与时俱进, 一定要与社会发展步调相一致, 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国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确立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贯彻落实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和谐理念——刚刚通过的《刑法修案 (八) 》以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和谐理念为指导, 体现了我国立法技术的巨大进步, 更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和谐理念在我国刑事立法上取得成功的典范。

因此,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需要新兴、和谐的现代法理论来做出相应的解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论充分体现和谐理念, 通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谐理念的深入探索, 抛砖引玉, 引起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谐理念的重视, 推动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深入发展。

2 和谐理念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体现

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段, 我国对于和谐问题并不重视。在那些片面强调政治的时代, 社会的和谐发展自然会受到忽视;在制度建设上对和谐问题就不可能很重视。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如果人们普遍漠视或者忽视和谐问题, 相关的制度建设就会受到直接影响。从制度包含的内容分析, 一国的政策、法律等, 都是一种制度。一国的和谐理念, 往往会直接影响其政策、法律、道德、习俗等内在的制度与外在制度, 并继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人们的发展实践。实践证明, 自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被提出以来, 我国在刑事政策方面已经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由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控制犯罪、保持社会的稳定与良性运行方面发挥着特殊功效, 因而和谐社会的理念不仅会体现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体的形成过程中, 也会显现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领域。

(1) 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形成过程来看,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什么会形成?形成的基础是什么?这是我们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和谐理念的前提。在许多人看来,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犯罪率的日益增长, 司法控制力量的削弱, 是产生需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必要性, 但如何解决刑事政策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又相伴而生。我们已经历过了“严打”政策、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其中产生的问题与经验要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和谐理念, 突出人性关怀理念, 完善自身, 以弥补以往政策的不足。由此可见,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所以形成, 最主要的动因, 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解决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的一种人性关怀的需要。

(2) 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过程来看,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最初设计开始, 就以和谐理念为指导, 融入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的内容。事实上, 在之后的运行过程中, 我们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评说就是始终站在和谐社会立场上的。

3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3.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 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会不断涌现, 因此, 对犯罪的有效预防与抑止将是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功能的发挥将不可或缺。无疑,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富含和谐理念, 其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 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古代, 还是当代, 在刑事政策方面, 宽严相济的理念都是与时俱进的。

首先,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念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相符合的。很早在西周时期, 《尚书》里就有关于慎刑的记载。西汉时期, 儒家思想家董仲舒适时地提出了“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系统地阐述了“礼法并用”, “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肯定, 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 成为封建时期法的精神本质。儒家强调“仁政”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思想对封建法律制度都有重要影响。唐朝的“礼法合一”, “用刑持平”, 以及宋朝的重法地法, 都从宽与严两方面辩证地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内涵。

其次,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适应了社会文化多元的法制需要。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要求执政党在治理国家时应秉持宽容的理念。宽容本身成为民主和宪政赖以生存的必备精神要件。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转变了传统的刑事专政工具论的思想, 符合我国多元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与我国的社会实践相吻合的。

最后,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符合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协调保护的原则。两者保护的平衡是刑事政策运作的基准和杠杆, 当需要强调保护社会利益时, 刑事政策就向“严”的方面发展;如果需要强调保护个人利益时, 刑事政策就向“宽”的方向发展。不过, 两者利益的平衡应该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 针对不同的行为在利益选择时有所侧重。对危害严重、相对难以矫正的重刑犯, 我们采取更加严厉的刑罚, 而对于轻微犯罪行为, 则从轻处理, 实行人道主义, 以人为本, 便于其重返社会。

3.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力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顺应了当代刑事政策发展的潮流, 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背景相呼应。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原本就是刑事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 整个社会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 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在此背景下,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我们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显然, 和谐社会必定是法制社会, 建立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具有法治程序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新的时代呼唤刑事法治更好地为保障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基础,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应时而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更为注重人性的关怀, 因此也更有利于促进人权保障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依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理念, 将社会控制手段由单纯的暴力手段转变为协调和治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以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打击和预防犯罪的社会体系, 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获得社会的长治久安。在宽严相济和谐理念的指导下, 我们的刑事政策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 又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

综上所述,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必须严格依法进行, 维护法律的统一和权威, 确保良好的法律效果。同时, 必须充分考虑案件的处理是否有利于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社会稳定, 是否有利于瓦解犯罪, 化解矛盾, 是否有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和回归社会, 是否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 促进社会和谐, 争取更好的社会效果。要注意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以及惩治犯罪的实际需要, 注重从严打击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犯罪。严格把握犯罪性质尚不严重, 情节较轻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 以及被告人认罪、悔罪, 从宽处罚的界限, 以便有利于稳定并建设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天山, 白廷举.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2]林山田.刑法改革与刑事立法政策[J].月旦法学杂志, 2003 (92) .

[3]李希慧.完善刑法典两个问题的思考[J].法商研究, 2007 (3) .

[4]樊凤林, 刘东根.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我国刑法的完善[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5]董邦俊, 王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初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6]赵秉志.和谐社会构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 .

篇4: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关键词:公安执法;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具体影响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体现了我国刑事司法理念的转变和突破,也是对严打政策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这一观念是在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并逐渐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一项重要政策。所谓宽严相济,其内涵就是要区别对待不同的刑事犯罪,既要对犯罪进行有力打击和威慑,维护法治的严肃性,又要尽量控制因此而产生的社会对抗,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变,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基于这一要求,公安机关的执法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如下两方面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一、宽严相济政策对公安执法产生的影响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对公安执法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给公安执法带来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安机关对犯罪的打击力度。这一问题首先体现为,公安机关的打击水平受到了影响。去年我省公安机关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被检察机关认为没有逮捕必要,决定不批准逮捕,以及被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的,分别占到了总数的45%和57%左右,均比前年有所上升,成为了影响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移送审查起诉工作的主要因素。其次,严重打击了公安机关对轻微刑事案件的打击效果,并且主要集中在轻伤害、交通肇事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等三类案件上。

第二,增加了公安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困惑。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①检察院和法院掌握的标准不明确,在主观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②不同地区之间检察院和法院机关掌握的标准不统一;③检察机关部门之间要求不一致;④检察机关缺乏法律依据的做法给公安执法增加了困难;等等。

二、公安执法落实宽严相济政策的主要对策

为了有效解决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给公安执法带来的影响,公正执法,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有效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1.统一司法部门对宽严相济政策的认识

公安機关可以通过部门协商、报告申请、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促使检察院、法院和公安机关等司法机关,自上而下的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达成共识,都能明确认识到,要彻底贯彻落实该项政策要注意三点。

首先,走出认识误区,明确严打是宽严相济的重要内容,该宽的地方要放宽,但是该严的地方也绝不手软,绝不姑息,不能片面求宽,但是也不能一味严打,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次,树立全局意识,在落实该政策时,一定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不能盲目进行。而且,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在面度刑事案件高发和社会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时,宽严相济政策的落实一定要保证社会稳定的大局,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的承受能力,稳步推进。

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动态的思维对其进行灵活运用。顺应社会治安形势的具体变化,灵活掌握宽和严的适用比例。例如,在举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等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活动的节点,为保证重大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净化社会治安环境的需要,就可以采取以严打为主、以轻缓为辅的政策,保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维护治安大局的绝对平稳。

2.明确宽严相济政策的执行标准

我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正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制度和相关的措施并不明确,只是一种概括性和原则性的状态,所以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将执行的目标和标准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这是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效率和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执法的过程中,公安机关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宽严相济这一刑事司法政策的提出离不开《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整体框架,所以不能随意扩大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采用明确适用范围、细化执行标准、严格执行程序等方法,统一各级司法部门对该政策的执行标准,对部门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确保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篇5: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近年来,固始县检察院在贯彻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和不少成功经验。

(一)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严重刑事犯罪分子

xx县检察院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运用审查批捕、审查起诉手段,始终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对严重暴力犯罪、涉黑涉恶、“两抢一盗”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做到快捕快诉,严厉打击。三年来,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681件1032人,审查起诉1132案1358人,提起公诉的案件均被法院作有罪判决。如从快批捕了“11.29”“超越手机城”特大抢劫案、卢春乐恶性雇凶杀人案;适时介入了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郭恒格等10余人盗窃小汽车团伙案;依法对指定管辖的信阳市出租车司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等提起公诉并已判决有果。

(二)贯彻宽严相济政策精神,审慎行使逮捕和起诉权

xx县检察院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的同时,积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精神,对一些可捕可不捕、可诉可不诉的案件,能不捕、不诉的就尽量不捕、不诉。三年来,以因“无逮捕必要”不批准逮捕的共68件81人,作相对不起诉处理的案件共54人。

(三)重视刑事和解工作

xx县检察院十分重视刑事和解工作,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各种有利于进行刑事和解的工作机制,通过转达双方意见、为双方对话提供方便和创造条件、为双方和解提供法律服务工作、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作出类似于辨诉交易的某种程度的承诺等方式促成、参与甚或主持和解工作,促使被害人与加害人达成谅解,化解矛盾,尽快恢复原本良好的社会关系,并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犯罪人员认罪服法,安心改造,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审查批准逮捕中通过各种方式促成当事人和解的案件共有64件,和解后不捕的有36人,不起诉9人,建议法院从轻处理的19人,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四)积极开展量刑建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政策精神

xx县检察院在司法实践中一直都很重视对被告人的量刑建议,对确有从轻或从重处罚情节的,公诉人在法庭上明确提出从轻或从重处罚的意见来,作为公诉意见的重要部分给法院量刑参考,提高了审判效率,也提高了被告人的认罪服判率。

(五)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行区别对待

从增加和谐因素出发,坚持打击和教育挽救并重,积极探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新方式,依法扩大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理程序的适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采用轻缓适度、惩教结合的刑事政策,慎用或少用逮捕措施和刑事处置方法。同时,对适用轻缓刑事政策不捕的未成年人进行跟踪回访,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对其中困难的给予帮教。如在办理未成年人李某寻衅滋事犯罪案时,鉴于李某是刚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其父在外省服刑,母亲已改嫁,监护人是年过七旬的奶奶。根据其犯罪性质和情节,对李某采取取保候审,后被依法判处缓刑。为帮其解决生活困难,我院主动与李居住地的民政部门及村委会联系,建议将其纳入低保照顾对象,避免了其重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同步。当“宽”则“宽”的轻缓的刑事政策最早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4年12月提出,随后,高检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和《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两个规范性文件,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出具体要求,为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执行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未能与公安、法院系统的刑事执法形成很好地对接,一方面,公安机关的绩效考评强调刑拘转捕率和逮捕数,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后,降低了刑拘转捕率和逮捕数,势必影响其绩效考评。对此,公安机关有反响,检察机关有难处,还对两家关系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法院对无逮捕必要不批捕的被告人,起诉过去即决定逮捕,使检察机关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失去意义。法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诉讼,也有利益驱动的因素,对于这样的结果,检察机关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

(二)、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冲突。适用轻缓刑事政策固然能够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但是审查逮捕环节往往是矛盾集中的阶段,象轻伤害和交通肇事等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由于审查逮捕阶段距案发不久,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者没有调解好,被害方未得到赔偿,适用轻缓的刑事政策不批捕犯罪嫌疑人后,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埋下治安隐患,或者引起涉法上访;有的被害方情绪激烈,召集人员到检察机关和县里相关部门上访闹事,不仅严重影

响办公秩序,而且损害干警的名誉,危及干警的人身安全,成为困扰基层检察干警的重大社会问题,最后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甚至出现不批捕后旋即改成批捕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时候,难免顾虑重重,致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不下去。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未得到充分运用。一是不当逮捕的情况是较为严重。逮捕应适用于

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且有逮捕必要的案件,对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及宣告缓刑的案件,特别是被单处附加刑甚至被免予刑事处罚的案件,不应逮捕。我院2007年共逮捕286人,而同期法院判处缓刑、拘役、管制、单处附加刑和免予刑事处分的共有76人,占逮捕总人数的25.1%。这说明不当逮捕的情况是较为严重的。二是相对不起诉率普遍偏低。三年来共起诉1358人,相对不起诉54人,相对不诉率仅为4%,而起诉到法院判处三年以下徒刑以下刑罚及宣告缓刑的案件占46%,有许多可诉可不诉的案件都起诉到法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未得到充分体现。

篇6: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的今天,人们的法治理念也在逐步形成。作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执法民警的执法理念也已基本形成,那就是执法为民理念、公平正义理念和服务大局理念。这三个执法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补充、支持、协调一致,构成了交警执法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然而,当前不尽人意的执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交警的执法理念产生了相应的矛盾冲突,削弱了交警的职能,束缚着交警的执法行为,使交警的执法难以依法到位。这些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警执法为民理念与国民素质的矛盾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和特征。交警执法为民理念的内涵,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的交通参与者根本利益作为交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民,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根本宗旨。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国民素质还远远跟不上法制建设的步伐,一些人把“执法为民”理解为“执法者服人”,把交警以人为本、勤政守法、文明执勤看成是“警察怕群众”。于是就有了违法驾驶人公然开车撞死、撞伤执勤交警的案件,就经常出现执勤交警被殴打、唾骂的事件,就不断发生人为交通堵塞的现象,就滋生了故意撞车索赔的敲诈行为,就有了一起又一起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凡此种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的蔓延,形成了交警执法为民理念与国民素质差的矛盾。解决交警执法为民理念与部分国民素质差的矛盾,是有效改善执法环境的基础。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一是要深入开展对国民的法制教育,把“依法治国”的本质内涵贯穿到国民的脑子里,教育人们认清“执法为民”是依据法律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依照某个人的意志违法地去追求社会的避护与同情。二是要严格执法,交警对任何交通违法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执行到位,决不姑息迁就,严格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三是要依法坚决打击违法人的犯罪行为,不能以“稳定压倒一切”为借口,对违法犯罪人心慈手软。

二、交警公平正义理念与行政干预的矛盾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交警公平正义执法理念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生命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广大交通参与人的强烈愿望。交警公平正义执法理念的主要内涵是:合理合法、平等对待、及时高效、程序公正。交警在处理交通违法案件或交通事故等一切执法活动中,应当合法履行职责,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依照法律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完成执法行为,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力。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执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类行政职能部门的种种干预,使交警的执法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许多正常的执法行为难以依法执行到位。由于政府各类行政职能部门都依法享有自己的特权,掌握着各自的“上方宝剑”,有的部门掌权、有的部门掌钱,于是有些职能部门的公务车辆也就成了所谓的“特权车辆”可以不受交通法规的约束,违了法不能处罚,出了交通事故不能扣车。交警在执法活动中一旦遇到这些职能部门的车,必须按照“电话指示”办事,如果你不“买帐”,触犯了职能部门的局部利益,到时将会付出成倍的代价为你的公平正义执法理念“埋单”。上述社会现象形成了交警公平正义执法理念与其他职能部门行政干预交警执法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是要加大对各职能部门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和教育,使其懂得维护法律权威是各职能部门的共同责任,明确有权必有责的深刻道理。二是加强对各类行政职能部门的用权监督,使其依法受到相应的制约。三是依法追究滥用权力的行为,对特权部门滥用职权者所引起的社会不良影响和法律后果予以惩罚。

三、综上所述,交警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三大执法理念是交警依法管理道路交通的精髓和灵魂,它与当前执法环境形成的矛盾是新时期法制建设进程中的过渡产物,只要有

篇7:创新执法理念转变农业执法作风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年活动中,要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为指导,努力实现我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此,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破除陈旧的执法理念

通过群众路线活动,我们认为在过去的农业执法工作中,还存有只照搬法律法规规定,不结合实际,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刻守某些陈旧的行业规定,片面追求办案数量,服务还不到位,重罚款、轻教育,执法行为简单等问题。因此,不转变执法理念,农业执法就很难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二、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执法理念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方略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都要对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重点论述,推动党的法治理论不断步入新境界,推动国家法治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十八大报告更加重视与凸显法治问题,对法治的定位、法治的作用、法律的权威、法制宣传教育等问题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论断、新主张,把党的法治理论提升到新的发展水平,是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加快法治国家建设的思想纲领。

在十八大报告中,“法治”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主题词,1

共出现了18次,“依法”一词出现了21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从党的十五大开始,法治通常被理解为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标志着一个法治时代的到来。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转变执法理念。第一,必须树立农业执法服务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要从全局利益出发,结合部门职能,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帮助经营者、创业者,多亮“绿灯”少举“红牌”。要坚持在执法中体现服务的精神,切实把执法的过程,看成是向广大管理相对人宣传法律、法规的过程,既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又要文明执法,热情服务,从而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第二,必须破除执法就是执“罚”的观念,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能用不损害当事人权益方式实现行政目的的,就不用行政处罚,坚决纠正乱罚款现象。执法中要多扶持,多引导,有了新法律新政策要给他们提个醒,帮助他们理解掌握,他们在经营中有轻微违法行为要提出警告,帮助他们改正。以宽松的环境,周到的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第三,必须树立行政执法诚实守信的理念。各行各业都得讲诚信,行政执法更要讲诚信。在执法调查取证时,严禁哄、吓现象发生,一定要讲诚信,只有讲诚信,才能得到群众信任和支持,这就要求我们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要正确理解,正确向群众解释宣传,切

忌随口表态,乱许愿,乱拍胸脯。要把知情权交给群众,要把法律救济的途径告知群众,只有这样,行政执法才能做到公正、公开,才能秉公执法,树立起诚信执法的良好形象;第四,必须树立行政执法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理念。执法为民,百姓自有一杆秤,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最后还要请人民群众评判。现在,执法工作难度大,执法部门压力大,执法过严或不到位,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都不会满意。要使上级部门和人民群众都满意,这就需要我们在执法中把握好“度”,这个“度”就要求我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执法,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第五,必须树立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在解决矛盾纠纷方面,破除以判决、裁定为解决矛盾纠纷唯一手段的观念,要树立和为贵、调为先的观念,以促进和谐为目标,认真履行执法职责。

三、建章立制,用制度把理念转化为行动

篇8:关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定位的思考

我国1979年刑法以立法形式正式规定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这一政策被适用多年, 其影响力深入人心。如今, 基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我们又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用以指导我们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二者关系, 我们应当正确理解, 它们既不是简单的名词置换, 也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 而是继承与发展, 丰富与创新, 是迎合时代潮流的改变。

(一) 宽严相济是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继承

两者相比, 我们可以看出, 在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中包含着宽严相济的精神, 即对罪行严重、人身危险性大、顽固不化的犯罪分子予以惩办, 对罪行轻微、人身危险性小、认罪悔罪态度认真的犯罪分子则从宽处理。无论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的规定中都有这些内容的体现。因此可以说, 宽严相济这一刑事政策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这一刑事政策的精髓于一身。[1]

(二) 宽严相济更是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丰富与发展

宽严相济不仅仅是简单的继承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 更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发展,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1.确立的时代背景不相同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是以解决我国上世纪80年代社会转型时汹涌的犯罪浪潮为基础进而提出。这一时期的刑事政策强调的重点是打击犯罪, 绝大部分是从敌我矛盾的角度出发并处理相关问题, 具有鲜明的阶级斗争倾向。而在建构和谐社会的现阶段提出的宽严相济这一刑事政策, 立意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它虽然表示, 犯罪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但同时又更强调了坚持和谐的因素、顾全大局, 努力营造出一个安定有序、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 对于宽和严的定位, 争取做到科学掌握尺度和正确把握原则, 综合运用强制及其他非强制的手段来对待、处理犯罪。

2.语言表述的方式不相同

在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中, 其表述为“惩办”先于“宽大”, 可以看出“惩办”为其重点, 这便体现了当时专政的政治特点与要求;而对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来说, 其表述为“宽”先于“严”, “宽”为其重点, 这便体现了我国当前对于建设法治国家的政策特点与要求。

3.立意及思想的侧重点不相同

相较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以惩办主导宽大, 注重犯罪、重刑来说,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则是宽宥优于严厉, 其提倡的思想更主要为非犯罪化与轻刑化。[2]

4.司法态度与倾向不相同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在诉讼程序与司法实践中体现为能捕则捕、能诉则诉、能判则判, 从宽的条件也只是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这一情况而言;而与其相反,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则要求对如初犯、过失犯、偶犯、未成年犯等这些更为广泛的对象的处置从宽, 对于上述积极悔改者以及弱势群体应当区别不同性质不同矛盾进行灵活处理, 以便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3] 综上所述,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别于对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 其源于但高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政策, 是基于新的时代背景提出的新政策,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司法理念和治国理念。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与2006年10月11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一决定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明确定位为刑事司法政策。这一定位在社会上及理论界产生了很大争议。笔者赞成应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定位为指导立法、司法 (这里理解为广义司法, 包括执行) 的基本刑事政策, 理由如下:

第一, 若只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定位为刑事司法政策则无法满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由于多年来“严打”的长期执行, 使得我国立法、司法、执法乃至观念中“严”的想法根深蒂固。“以宽济严”若只是运用于司法中, 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这样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 甚至关于合法性危机的隐患今后有可能将长期存在于法律体制改革之中。所以, 只有作为一项基本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才能在各领域充分发挥“宽”与“济”的作用, 使其与“严”配合、协调, 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及趋势, 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是运用刑罚处置犯罪, 而刑事立法政策是这类政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缺少刑事立法政策的刑事政策是不完整的, 也很难有效和合理的发挥功能。刑事立法政策相对于刑事司法政策而言是一种上游政策, 如果上游政策不完备或者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无法给刑事司法活动提供正确的法律框架和标准, 那么下游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和余地就会大大被限制, 无法科学、合理的指导司法人员处理刑事问题。就像学者所说, 如果仅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局限于司法政策, 而不将其“宽和”的思想与理念贯彻到立法之中, 那么新一轮相关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乃至延伸到《监狱法》的修改与完善, 也必将受到严重阻碍, 面临依据不足的质疑。而这样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功能则根本无法突显, 其轻刑化的政策导向及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 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4]

第三, 对于中央文件《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表述, 我们可以作如下理解:该文件虽然提出在司法领域要贯彻宽严相济的精神, 但也并没有说其只能存在于司法领域而毫不涉及立法。另外, 该文件也并非是一个公认的、专门规定刑事政策的文件, 因而不能以它来界定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地位。此外再结合文件中后面两句话:“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 积极推行社区矫正”, 可以看出, 这些问题必然牵扯立法改革, 而不单单仅是司法上的问题。

马克昌教授曾经提道, 如果一个政策只是仅适用于司法而不涉及立法, 那又如何实现司法的功效?如立法上不体现宽严相济精神, 司法又该怎样脱离立法而独立运行呢?中央文件虽说其为司法政策, 但它是仅针对司法领域这一方面而言的, 并未对其整个地位来进行界定。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不能因为它提到是司法政策, 我们就认为它只是司法政策, 这未免以偏概全。若如此这般, 会使得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包括在减刑、假释问题上的应否贯彻。[5]

上文谈到, 作为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宽严相济应在立法、司法各领域充分发挥功效, 但笔者认为, 在上述两个环节中践行宽严相济精神的理念、方式应有所区别。

(一) 作为刑事立法政策的宽严相济

这种意义上的刑事政策应当是突破现行法律规定的内容而探讨更加科学、民主、合理的、指导立法机关工作的刑事政策。因此刑事政策在指导这类行为时应着重考虑法学基本理念、法律基本精神及法的价值, 如刑法的谦抑性、保障人权、人道主义、公平正义、经济效益等理念、价值观, 同时还要考虑它们间的相互协调和平衡, 这样制定出的法律才为良法, 才能为司法环节打好基础, 提供好的前提和标准。

(二) 作为刑事司法政策的宽严相济

这种意义上的刑事政策应当是指在现行法规定的范围内加以贯彻的刑事政策。这样的刑事政策, 要求司法机关遵循法律的基本原则, 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刑事法律规范规定, 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自由裁量权从宽或者从严。即使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处理犯罪, 也要做到情不法外施恩, 刑不无限加重, 坚持罪行法定以及罪责刑相适应的协调统一, 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真正贯彻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我们相信,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今后会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 在理论和实践中会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跟随时代的脚步, 为建设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摘要:近年来, 宽严相济政策的提出与确立, 使刑事法学界掀起了新一轮刑事政策研究的浪潮与争论。其中一个引起热议的问题便是我国如何定位宽严相济这一刑事政策, 包括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关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否为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等。

关键词:宽严相济,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基本刑事政策

参考文献

[1]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J].中国法学, 2007 (4) :118.

[2]董新建.检察机关适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实务[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248.

[3]黄京平.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时代含义及实现方式[J].法学杂志, 2006 (4) :11.

[4]王顺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我见[J].法学杂志, 2007 (2) :23.

篇9:宽严相济执法理念的思考

[关键词]执法为民;公平正义;公安交警

一、贯彻落实执法为民理念,要求公安交警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道路交通权利以及文明执法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执法活动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公安机关执法思想的核心是执法为民。

(一)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

《宪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警察法》第三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执法观,绝不能为执法而执法,为管理而管理,更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执法。做群众工作,必须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心胸坦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用公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必须要有耐心与恒心,经常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必须提高政策法律水平,熟悉政策法规,深谙法律精神,善于析法说理,特别是要既会说法言法语,又会说群众语言,把法言法语变成群众听得懂的群众语言,做到以法服人,以理服人。

(二)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道路交通权利是公安交警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

2008年11月17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局长王金彪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中指出:“公安交警总体来说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交通管理执法,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思想,树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执法理念。从交通管理业务和执法特点来讲,现在更应该强调在交警队伍当中牢固树立人民权利的观念。首先以人的权利为本,这个权利应该是合法的权利,就是以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为根本。交通的通是第一位的,要树立一种人民的交通权利意识,就是要保护老百姓的道路交通权利,我们的一切管理和执法活动就是为了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各项道路交通权利,包括每个公民符合法定条件都有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资格权利和机动车行驶资格的权利;还有每个人在道路通行过程中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就是指公民在道路上通行时,人身安全、生命安全、财产安全都应该受到保护。一旦发生事故,有依法获得救助和赔偿的权利,以及公民为了表达各种交通诉求,有申诉、告诉和诉讼的权利。比如遇到堵车了,可以打110或者122请求交通民警进行疏导。对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赔偿,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交通管理部门执法就是通过调整道路交通当中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规范道路上的交通行为,保护合法的交通行为,纠正和制止违法的交通行为,维护良好的通行秩序,由此保证道路的畅通和交通的安全。所以任何时候,公安交警执法工作和管理工作都不能以限制和处罚为目的,它是以保证人的交通权利为目的。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公民交通权利为本的思想,绝不能把罚款作为目的。

(三)文明执法是公安交警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人民警察法》第二十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做到:(一)秉公执法,办事公道;(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三)礼貌待人,文明执勤;(四)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公安交警要树立正确的、先进的执法思想观念,将以人为本的观念、执法为民的思想,内植于心、外践于行,坚决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执法观念和做法,如:一味强调管理职能,忽视保护、服务等职能;重打击、轻保护;重惩罚、轻教育。公安交警执法的方式方法和执法过程要符合法定要求,举止文明,态度公允,用语规范、文明。既要依法行使职权,又要善待交通管理相对人和案件当事人,尤其是要尊重其人格尊严,在执法态度、语言、行为上体现执法的公平、公正性。执法工作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执法对象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坚持文明执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位,当事人是能够自行纠正过错,或者自觉接受和履行处理决定的。但如果执法人员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往往会造成当事人的怀疑和不信任,激化社会矛盾,引起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不满。公安交警在执法中要举止文明,待人平和,仪容整洁,群众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对开展的工作更容易理解和配合。每一位公安交警都应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文明素养,谨小、防微、慎独。当然,文明执法不是牺牲原则,要建立在正义和尊重之上,面对恶意抗法、强词夺理或胡搅蛮缠的人,民警要依法予以制止、劝阻,做到执法有威严,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二、贯彻公平正义理念,要求我们公安交警在日常执法工作中保证合法合理、平等对待、程序公正

法律作用于社会最核心的就在于它的公正。追求公正执法,维护交通参与者的公平正义,保持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减少交通事故,是公安交警执法工作的最高价值取向。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当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后者不过弄脏了水流,而前者败坏了水源。”每个公民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与己有关的具体案例以及从身边执法者的一次次实际行动来感受、来体验法治的公平与正义,只有严格公正执法,才能维护交通参与者的根本利益,维护法律的尊严。

(一)合法合理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容

《行政处罚法》第四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四条第二项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裁量权应当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采取的措施应当必要、适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实现行政目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织权益的措施;《湖南公安交警系统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十八条措施》第三条规定:规范交通违法处罚自由裁量权,对小型汽车超速违法行为,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根据违法情节给予相应处罚。我们公安交警的执法行为及作出的决定要做到合法合理,一是权力行使应当符合法律赋予的权力的目的。在现实执法活动中,如果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就会导致执法目的异化,这就与公平正义相违背。二是案件与处理结果轻重幅度要相当。公安交警在处理交通事故和处理交通违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要根据合理性原则的要求,对违法违章行为做到过罚相当,罚当其责。三是同样情形尽量要同样处理。在执法过程中,同样情形的案件应当作同样的处理,在没有例外情形下,绝不允许同样的案件出现不同的处理结果,这是公正执法的具体体现。

(二)在执法中要平等对待相对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四条第一项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平等对待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歧视。平等对待,是公平正义的载体和支撑,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没有平等对待,正义便成为一纸空文,无从谈起。公安交警在执法工作中要做到平等对待,应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反对特权的意识。这就要求民警在执法中要坚持依法办事,平等保护各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分地域、民族、公私、贫富、地位高低,一律提供平等的予以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反对给同等條件者不同的待遇。二是禁止歧视的意识。禁止歧视是平等对待原则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一个标志性要素。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不允许对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劣势的群体有歧视行为。

(三)及时高效是实现执法目的的重要条件

《行政许可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第七条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优质服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通警察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应当依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简化办事手续,做到公正、严格、文明、高效。在执法活动中,要确保及时高效,就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时间效率,减少工作拖延。交警执法工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时效观念不强,就会直接影响执法成效,也会降低群众对法治和公平正义的信任。二是节约执法成本。交管工作应合理配置人力、物质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资源消耗取得最佳法律和社会效果,实现最大程度的正义。三是提高制度的科学性。执法机关在制定各种制度时要做到合理、规范、有效,尽量减少不合理制度的负面作用。

(四)严格做到程序公正

做一件事情,让大家事先都知道有一套规则。只要严格按照公示的规则去做,并保证公平,无论结果怎样,大家能够接受。因此,我们的执法行为要有权威性、执行力,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第五十五条第三项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违反法定的行政处罚程序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作出的违法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执法工作要确保程序公正,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摒弃“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反对实践中“走程序”,事后补程序的做法,做到实体与程序并重;二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当事人应有的知情、参与、陈述、抗辩、申诉、获得法律帮助等各项权利。三是强化民警教育培训,加强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实行警务公开,以公开促公正,克服执法者的随意性,防止执法权力的滥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

[2]杨能,唐云飞.“和谐、公正、高效”的建队理念打造高素质湖南高速警察队伍,人民网,2007.07.12.

[3]李志康,苏晓东.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公安基层工作的思考.新华网,2006.8.17.

[4]董建武.公平正义是公安执法的最终目标.甘肃法制报,2006.12.6.

[5]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6.

[6]樊百安,杨迎春.公平正义的科学内涵及其要求.法律教育网,2006.8.9.

上一篇:农财局十二五时期重点工作总结下一篇: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内工作情况通报制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